語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點詞句
1.詞語
(1)不了了之:該辦的事情沒有辦完,放在一邊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縱然:即使。
(3)資料:用作依據的材料。
(4)鉆牛角尖:陷入無法解決的問題或不值得研究的小問題之中。
(5)粗糙:不光滑。
(6)術語:某門科學的專用語。
(7)龜裂:呈現出許多裂紋。
(8)眼簾:指眼皮或眼內。
(9)逼真:極像真的。
(10)絢麗:燦爛美麗。
(11)絕種:(某種生物)因不能適應新環境而逐漸稀少,終于滅絕。
(12)夸張:為啟發聽者或讀者的想像力和加強所說的話的力量,用夸大的詞句來形容事物的修辭手段。
(13)渣滓:物品提取精華后剩下的東西。
(14)不耐: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諷:嘲笑諷刺。
(16)退化:生物體在進化過程中,某一部分器官變小,構造簡化,機能減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諺語:在群眾中間流傳的固定語句,用簡單通俗的話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產:某地或某國特有的;某地或某國特有的著名產品。
(19)明證:明顯的證據。
(20)進貢:封建時代藩屬對宗主國或臣民對君主呈獻禮品。
(21)更足珍惜:更加值得珍重愛惜。
(22)北限: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把播種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連土掘起,種在田地里。
(24)遷怒:受了甲的氣而拿乙出氣,或自己不如意時,跟別人生氣。
(25)極刑:死刑。
(26)吹噓:夸張地宣揚。
(27)造化:自然界的創造者,也指自然。
(28)當年: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比喻事情的發展或結果。
(30)幅員廣闊:領土面積廣大寬闊。地廣狹為幅,周圍為員。
(31)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方法。
(32)切合:十分符合。
(33)盛產:出產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學,老師講授白居易的《荔枝圖序》,讀到“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酸如醴酪”,實在無法理解,荔枝哪里會是紅色的!荔枝肉像冰雪那樣潔白,不是更可怪嗎?
這兩句一感嘆一反問,再加上“實在”“更”,有力地強調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小時“沒有見過鮮荔枝”“只知道荔枝干”。后兩句的兩個“沒有”,兩個“鮮荔枝”,突出本文說明對象是“鮮荔枝”,目的在于使“沒有見過”鮮荔枝的人對荔枝有全面的科學的知識。
(2)“白居易用比喻的筆法來描寫荔枝的形態,的確也有不足之處。”
從第1段的設置疑問轉到介紹有關荔枝的科學知識,銜接緊密。對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貶,表明其隨時糾正前人錯誤的態度。這一句總領2至10段的說明內容,回應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體會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寫荔枝形態生動形象的對的一面,也有不足之處。“的確”加強“有不足”的語氣起強調作用。“形態”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點,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點。比喻的筆法與本段后4句“用果樹學的術語”作的準確細致的解說形成對比,作者的解說顯然更準確如實。后4句主要是對“殼如紅繒”一句中“繒”的比喻失當進行批評:把粗糙的殼面描寫得滑潤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數是深紅色或紫色。”
修飾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數”用語準確,有保留地肯定了“殼如紅繒”中“紅”的描寫。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補正了“紅”表述上的不足。使人認識到“紅”只是成熟期時大多數荔枝果外殼的顏色。這樣寫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實,經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陰歷六月,正當陽歷七月。”
這一句是對作為文章標題的所引古詩句的內容的必要解釋:“六月”是就陰歷而言,切勿以習用的陽歷視之。這樣就可使粗心的讀者避免誤解了。如果說這一句側重說明的是“六月”當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則說明的是“丹”當怎樣體會。
(4)“荔枝呈心臟形、卵圓形或圓形,通常蒂部大,頂端稍小。”
這一句描繪荔枝的形狀,該內容是白文所無、本文特補的。“通常”“稍”,用語精確,從范圍或程度對事物進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飾。最后一句對“龍牙”“珍珠”品種的介紹,就使人們對一般和特殊品種的荔枝的形狀都有較深刻的印象了。下幾句對果肩、果頂、縫合線等生物學術語的詮釋,用語簡潔、準確,也都給人以明白無誤的認識。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徑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這是用數字說明法具體確切地說明荔枝果實的大小和重量。“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數。當用概數就不能用確數。概數用得恰當,能更確切地反映客觀事物和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程度,給人以真實可信、準確、精當的感覺。下兩句舉例說明,仍結合了數字說明。特別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數,而且兩說并存,如實引錄,不妄作揣測、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嚴謹審慎、實事求是的態度,讀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實可信,增強了文章的科學性。第2句中舉例是“調查得知”,第3句中舉例是專著記載,數字來源的可靠性是無庸置疑的。
(6)“所謂‘膜如紫綃’,是指殼內緊貼殼的內壁的白色薄膜。”
“所謂”與第1段所引白文回應,又表明了作者對此說的不以為然。因為膜自身是白色的。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繪有誤在于他觀察有誤:“把殼內壁的花紋誤作膜的花紋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數白色半透明,說它‘瑩白如冰雪’完全正確。”
“完全”加強了這一肯定的語氣,但這一肯定是以“大多數”為范圍的。下一句“有的則微帶黃色。”彌補了白文的不足。對荔枝的肉的顏色的介紹更趨全面后,三四句“從植物學的觀點”指出人們習慣(包括白文)稱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實“應稱假種皮”;而為人們當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作者用現代科學知識糾正了前人的謬誤,使人們茅塞頓開,這一說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細胞壁特別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別”,強調“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處,又不排除極少數、特殊情況,留有余地而不絕對化。接下去的三句回應白文“漿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這種說法,肯定了荔枝作為水果,味道之佳。最后一句寫荔枝果“生食”之外還可加工作荔枝干,與開頭段遙相呼應。句中“完全”二字,表現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與鮮荔枝果外觀變化之大,難怪幼年時只見過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學時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說法。
(8)“現經研究證實,溫度保持在1℃到5℃,可貯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說法,再以現在情況與白居易的說明相比,對現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實肯定。下一句“還應進一步設法延長”表明作者對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貯藏,要延長其貯藏決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種子,……少數品種為綠色。”
說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況,語言簡潔,是介紹荔枝必然要涉及的。“就是”與第7段“假種皮”大有關系。光說“核”,人們也許會忽略;強調它“就是”種子,人們自然會想起種子的皮,也會聯想到“假種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長,是一種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寫到荔枝花,補白文之不足,狀荔枝所必需。這一段前面寫到一些荔枝花的“缺點”:比如“僅極少數品種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機會。再比如“生花”多,而結實少,“十花一子”,說明荔枝“結實”之可貴。這最后一句寫了荔枝花的“優點”:花多、花期長,是蜜源。“重要的”突出了其經濟價值。這是荔枝鮮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荔枝花是蜜源,這蜜當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產于我國,是我國的特產。”
兩個“我國”,飽含作者熱愛祖國的激情,也表現了作者對這一水果佳品的贊美。這一段緊扣文題的“南州”,把范疇具體到廣東、四川、福建、廣西、云南等。第二句中“海南島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廣東省的一個地區;作者寫此文時海南島屬廣東省,這樣寫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歷史,就從那個時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就”在這里有“僅”、“只”之意,用在這兒強調我國栽培荔枝歷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使讀者對祖國的地大物博歷史悠久產生自豪感。
(12)“古代講荔枝的書,包括蔡襄的在內,現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種,……”
承上段進一步證明荔枝原產我國。
此處的“書”指專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數的。“包括蔡襄的在內” 把這一段與上一段,緊緊連貫起來。“現在知道的”決不可少,這樣限制一下比較客觀,留有余地,不能肯定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發現、而將來也許會被發現的;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如果去掉這幾個字就未免太草率、不嚴謹,給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結論之感。
“蔡譜不僅是我國,也是世界的果樹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僅……也……”的句式、“最”的修辭,強調說明該書的地位、文獻價值和意義引人自豪。下面三句,不但介紹了此書的內容,還用書中提到的“陳紫”“現在仍然廣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樹一株”“依然每年開花結實”,證明了這一點。
(13)“現在科學發達,使荔枝北移,將來也許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產北限”后,舉過去的三個例子證明北移之不易。表達前人因喜愛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國南北的愿望,引出“現在”應當與過去不同,有所進步,因為“科學發達”了嘛!這是作者的主觀愿望,更是讀者的共同心愿。“不是……不”雙重否定表肯定,表現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許”,表推測語氣,表明“將來”只是可能發生這樣的事,能不能發生還不一定。這既是作者說話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難度之大,能否成為現實目前還很難說,表達恰當、準確,分寸適度,并能激起人們鉆研科學,解決難題的熱情。
(14)“盛產荔枝的地區,應該大力發展荔枝的生產”
這是作者對“盛產”地區的建議,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荔枝生產,才“能夠逐步滿足廣大人民的生活需要。”以此作結,說明社會主義制度是為人民謀福利的,表明他寫這篇文藝性說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來的發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題,使立意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