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機械》教學案例分析
一、教學案例
課堂復習:
教師:杠桿有幾類?
學生:省力,費力和等臂杠桿。其中省力杠桿費距離,費力杠桿省距離。
新課教學:
教師:旗桿上的滑輪給我們帶來什么好處?
學生:可以省力。
教師演示:安裝定滑輪、安裝動滑輪。
教師提問: 滑輪有哪些特點呢?我們來利用實驗探究。
(板書)探究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教師提問:需要什么器材?
學生:鉤碼、滑輪、鐵架臺、刻度尺和彈簧測力計。
教師要求:分組進行實驗、要求設計表格并且把數據記錄入表格。
學生活動:安裝滑輪、測量。
學生筆記之一:
器材:彈簧測力計、鉤碼、滑輪、線、鐵架臺和刻度尺。測鉤碼的重量測物體上升的距離線上升的距離結論定滑輪1 2 動滑輪1 2
學生筆記之一:(表格)鉤碼質量上升高度
教師設計的表格和實驗數據:種類鉤碼重力(n)拉力的大小(n)鉤碼移動的距離(m)力移動的距離(m)鉤碼移動的方向力移動的方向定滑輪110.190.19上下動滑輪10.50.10.2上上
教師分析評估:⑴ 彈簧測力計倒掛。
⑵ 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① 定滑輪:不省力,不省距離,不費距離。
② 動滑輪:省一半力,費距離,不改變力的方向。
二、案例分析
1.明確探究目標,增強教學指向性
案例中的教學活動可以大致分為:問題的提出和實驗設計、實驗探究活動、分析評估等三個階段。
⑴實驗設計,探究目標要明確
教師在第一階段初始的復習提問,想通過杠桿的特點引導探究滑輪的特點,是一種類比的思想體現。對于新課的問題情景設置(旗桿上的滑輪)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學生對于滑輪的認知水平停留在力的大小盲目比較層次。從學生的感性認識過渡到科學探究的理性認知,教師要發揮堅定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發現需要探究的目標。
如果不進行有效的過渡與引導,僅僅以為復習提問中有類比的思想,錯誤以為學生已經知道探究內容。只是簡單的提出問題:“滑輪有哪些特點?”。就讓學生選擇實驗器材、進行實驗。則學生的實驗探究目標會出現很大的差別。探究目標不會有針對性。接下來的探究方向就不會明確,達到的探究效果也會很有限。
⑵從筆記中發現問題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一)中發現:①學生關注的是鉤碼上升的距離和繩子(應該是力移動的距離)上升的距離,意識到兩者之間的距離關系;②只注意到鉤碼的重量,沒有注意到拉力的大小,沒有意識到兩者之間的大小關系;③表格中也沒有發現力的方向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好的學生筆記。
從學生設計的表格(筆記之二)中發現:學生只是孤立的列出了鉤碼質量和上升高度,顯然沒有意識到要探究的具體目標,這樣的探究結果不可能找到滑輪的特點,也不會意識到動滑輪和定滑輪可能會有區別。同時表格中列舉鉤碼的質量是概念理解錯誤,質量不會因利用滑輪而改變,也就沒有探究價值。應該探究利用滑輪之前、后力的關系。這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筆記。
⑶教師參與的切入點
如果教師在探究的實驗設計之前利用類比的思想,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定滑輪之前、后可能會出現力的大小有變化、力的方向有變化。學生會有明確、具體的探究目標──比較利用滑輪前后的拉力大小和方向;如果在動手實驗之前讓學生感受動滑輪和定滑輪拉動物體移動的距離,學生也會發現兩者前后移動距離的比較應該是探究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