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通用12篇)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1
黃殿繼
《故鄉》中使用省略號的次數非常多,統計全文共有28個省略號,其中有26個用于人物語言之中。它們對刻畫人物形象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閏土的話語中有14個省略號,楊二嫂的話語中有2個,其余10個在“我”、母親和宏兒的話語中。分析這些省略號的用法,有助于我們對人物性格、小說主題的理解,也可以從中體會魯迅先生對標點運用的獨具匠心。
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對比中,語言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縱觀全文閏土的語言,除了第21段,其余每句話語中都有省略號,這不能不說是魯迅先生的精心安排。
先來看看少年閏土的語言。作者采用“我”回憶的手法來寫少年閏土,其中語言描寫共有第18、21、23、26、28段等5個地方,除第21段外,其余4段的結尾都有一個省略號。也許因為時隔20年,回憶起來有些模糊;也許因為年少時由于不熟悉閏土的生活而對他的話語感到新鮮卻又無法全部理解,所以作者用了省略號。但作者為刻畫少年閏土性格的需要而多次使用省略號卻是勿庸置疑的首要原因。一般認為,這4個省略號的作用是一樣的,都是用來表示閏土說的話非常多,表現了少年閏土說話滔滔不絕,對生活充滿了熱情。
再來看看中年閏土的語言。20年不見的兒時伙伴相見,自然少不了一番促膝交談。文中關于中年閏土的語言描寫有6個地方,閏土的這6段(句)話語中,共有10個省略號,4個在話語中間,6個在話語末尾。第1個即第60段的“老爺!……”這是剛見面時,閏土在經過非常矛盾、非常復雜的心理斗爭之后,終于態度恭敬地喊出的一句話。這省略號表明閏土心里還有很多話想說卻又不知怎么說,他遲疑著,同時也在斗爭著。由這個省略號,我們仿佛可以看見飽經滄桑的中年閏土那一臉的尷尬和無奈,為他這一聲“老爺”,也為埋藏在心里的那份兒時的情誼。第2個即第62段末尾的省略號,是閏土在介紹自己的孩子水生時說的一句話。水生怕羞,閏土便為他的失禮作解釋。省略號的意思可以理解為閏土還想補充一些話,卻什么也沒說出,也可以理解為閏土說了,但說得很含糊,讓人聽不明白。第3個省略號在第64段,很明顯,應理解為閏土的話被母親打斷了。但也應深入一點想到,母親之所以會打斷閏土的話,也許是因為他講到這里時又吞吞吐吐起來了。接下來是第66段的兩個,這是閏土和母親的對話。話語中間的一個省略號表示他說話的斷斷續續,話語末尾的一個應該跟第62段的那個省略號用法相同,與此用法相同的還有第69段末尾的那個省略號。第71段的4個省略號,最能表現中年閏土說話的斷斷續續、吞吞吐吐。省略號在這里表示話語中間的停頓。這是在“我”尋問他的景況時的答話,閏土心里的苦本是三天三夜也說不完的,可他滿肚子的話也只能擠出這么幾個斷斷續續的句子。我們可以想見,閏土一邊搖著頭,一邊悲苦無奈地訴說著,每說完一句,都要等很久才有下一句。他的思維已經不能很好地連接起來了,他只能慢慢地擠,到最后,什么也擠不出,便“只是搖頭”。這是中年閏土說話最長的一次,也是省略號最多的地方,作者的用意,就是要表現中年閏土的遲鈍、麻木。這與少年閏土那滔滔不絕的語言形成鮮明的對比。同樣是話語中的省略號,在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描寫中,用法卻不相同,但它們對塑造閏土這個人物形象卻立下了汗馬功勞。
楊二嫂的話語中有2個省略號。一個是第46段“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這是楊二嫂發現“我”不認識她時說的一句話,省略號表示楊二嫂故意把語音拖長,以顯示自己“抱過‘我’”的功勞,表現她為了討好“我”而極力套近乎、拉關系的丑態。另一個在第52段中,是楊二嫂在討不到便宜后,一邊憤憤地往外走,一邊絮絮地說著,但她的眼睛卻在搜索著可以拿的東西。省略號表示她說到這里時已發現了獵物——母親的一副手套,于是話便停在了這里,而她為了掩飾自己,又故意拖長了音調。這樣,—個自私自利、愛貪小便宜的小市民形象便躍然紙上了。
其余1O個省略號是用在“我”母親及宏兒的話語中,對推動情節發展、塑造人物形象都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廣東省惠州市三棟中學516025)
《中學語文教學通訊》2002年10月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2
【教學目的】
1、認識《故鄉》所反映的社會現實和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主題。
2、學習本文運用對比的手法進行肖像描寫的技巧。
3、體會作者對故鄉的深情。
4、體會作者在小說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課時】
四課時。
【教學重點】
同上一。
【教學方法】
1、傳統講讀法。
2、網絡資源輔助法。
3、計算機媒體實用操作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整體感知之一
一、導課問題設計
1、筆名叫魯迅的人,原名是什么?名叫周樹人的人,他的筆名是什么?
2、請給魯迅先生的身份一個合理的定位?
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面旗幟。
3、《故鄉》這篇小說自發表以來,將近八十年,一直被選進各種各樣的語文課本里,成為語文課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從小學生到中學生,到大學生,從中國到外國,人們都把它當成一部經典來閱讀。尤其是日本,對這篇小說的更是十分重視。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寫作手法。這些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今天我們要來學習此文。
二、小說寫的是什么故事
故鄉二十多年以來發生了巨大變化的故事。
具體講有以下六個方面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同學圍繞這六個故事,默讀課文,找出相關的描寫,等候回答問題。
三、回答問題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
這時候,
全體誦讀。
體悟與點撥。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這時候,我的腦里忽然閃出一幅神異的圖畫來: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
全體誦讀。
體悟與點撥。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哦,我記得了。
所有這些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故事。從這些故事里我們都能讀出什么信息來?
原來至少那時的社會還是比較令人過得去的。故鄉好,故鄉的人也不賴。
第二課時整體感知之二
今天我們來看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7、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
8、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閏土的故事。
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生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我應聲說:
這好極!他,──怎樣?
他?他景況也很不如意
9、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楊二嫂的故事。
哈!這模樣了!胡子這么長了!一種尖利的怪聲突然大叫起來。
我吃了一嚇,趕忙抬起頭,卻見一個凸顴骨,薄嘴唇,五十歲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兩手搭在髀間,沒有系裙,張著兩腳,正像一個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
我愕然了。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
二十年前的故鄉經過二十年的發展應當變得更好,然而卻不然。是什么原因?請找出原文回答。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第三課時課外延伸閱讀
一、網絡信息的獲取與學習
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集:
1、打開網上語文課堂。
2、查找《故鄉》專題。
3、進行閱讀。
4、進行思考:小說的技巧何在?價值何在?
對比。加深印象。
5、練習解答。
二、小結
小說寫得好的原因是什么?
開放性回答。
1、有深刻的思想內容。
2、高超的藝術技巧──對比方法的運用。
第四課時媒體操作
一、問題設計
上一節課已經把《故鄉》的有關藝術技巧進行了分析。這節課請用Word把這篇小說改編成一篇普通的敘事文章。
二、操作過程指導
1、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語言訓練專用表(表1、表2)。
2、選中,復制。
3、粘貼到一個新的Word里。
4、存盤到D區。
5、打開網上鄰居──教師頻道──語文──金傳富──共享區──《故鄉》原文(網上語文課堂《故鄉專題》)。
6、選中,復制。
7、粘貼到表格的后面
8、按表格要求剪接填空。
9、在適當的段落中間補上適當的連接詞,使它們成為一篇新的《故鄉》。
10、把兩篇《故鄉》進行對比。
11、同學誦讀。
12、得出結論:
適當地運用對比可以增強文章的表現力。
13、練習處理略。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3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汪曾祺的作品和他的創作風格。
2. 閱讀文本,把握三則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作者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3. 品味汪曾祺富有個性的語言,欣賞作者“平淡之中見神奇”的高超的文字功力。
二、課時安排:
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課前布置預習。
(1)以30分鐘為標準,學生粗讀全文。
(2)以課下注釋一為綱要,查找資料,豐富對作者的認識。
2.設置問題,請學生用100個左右的文字,分別介紹三個人形象。
(提示:介紹中應涉及到:人物的職業、外貌形象、行為特點以及作者對他們的態度。)
3.分組誦讀三則故事后,用5分鐘左右時間準備,各組交流,彼此補充。評選出最佳者。在串講的過程中,正音。(積累)
(這部分內容的目的是訓練學生提取信息,歸納整合的能力。)
4.三個人物當中你最欣賞哪一個?請說說你的理由。(感受 鑒賞)
(1)打魚的一家
特點:在艱辛的生活中,默默地忍受著生活的重壓。這一家人面對卑微、辛酸的生活,表現出的平靜,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呼號哀告,只是默默承受,他們是生活中真正的強者。
(2)金大力。
他是鄉村中一個笨拙的瓦匠,更拙于言辭,但是卻得到了鄉親的認可。依靠的是他淳樸的性格,甘愿為他人付出的處世態度,不計報酬的本性和容易滿足的心態。
(3)釣魚的醫生。
他瀟灑脫俗,一邊釣魚,一邊行醫。經常免費為鄉親看病治病。家鄉發水,他冒死救人;朋友落魄,他慷慨解囊,不求回報。他是鄉村醫生,但卻集俠義與隱士于一身。
(學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泥同一答案。)
5.汪曾祺的作品,最高明之處就是不刻意雕琢。刻畫人物如此,環境描寫更是如此。看似不經意的一筆,卻有高妙的用意。
(請學生把三個故事之中有關環境描寫的部分劃出來。)
(思考 領悟)
(1)《打魚人》中作者主要介紹的是打魚人一家的艱辛,但卻用了不少筆墨介紹其它幾種打魚方式,為什么?
作者用大量的筆墨,描寫張帆打魚的盛況和放鷹捉魚的快事,是為了和打魚人一家的艱辛生活形成對比,表現打魚人一家的地位卑微,生活艱難,更表現了這一家人對無奈生活的順從和適應,面對辛酸生活表現出的平靜。
(2)《金大力》中,特別介紹了金家茶爐的生活場景,這對表現金大力的性格有什么作用?
這個生活場景的介紹為金大力的性格鋪設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背景。他長年累月地生活在這樣一個單調的生活環境中,每天重復同樣的勞動,所以形成了他淳樸的性格和易于滿足的心態。他的人緣好和做茶爐生意也是離不開的。
(3)《釣魚的醫生》中,有一句自然環境的描寫“不一會兒,就有一只鋼藍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魚竿兒上了。”這句話非常富有情趣,你認為呢?
這雖然是一句很不起眼的自然環境描寫,但作者卻用意很深。可以看出王淡人追求恬淡閑適生活的性格特點。真實、自然,給讀者以強烈的畫面感。表達了王淡人熱愛生活,卻不執著于功名利祿,追求自由和解脫的精神內涵。
6.《故鄉人》文中,每一篇的結尾都意味深長,給讀者回味和咀嚼的空間。這是汪曾祺作品獨特的結尾方式,試比較三則故事的結尾,作用有什么不同。(思考 領悟)
(1)秋天的水越來越涼,父親的話越來越少了。(《打魚人》)
結尾意味深長,作者對打魚人一家的同情不是直接表述出來,而是蘊涵在這句敘述當中了。創設了一個悲涼的環境,表現出作者淡淡的悲哀。引發了讀者的共鳴。
(2)金大力不變樣,多少年都是那個樣子。高大結實,沉默寡言。不,他也老了,他的頭發已經有幾根白的了,雖然還不大顯,墨里藏針。(《金大力》)
這是對金大力性格的一句高度總結。最后一句,“墨里藏針”,雖然表面寫的是頭發,實際是說金大力在樸拙的外表下,有一顆真正的善于洞察人生的聰慧心。
(3)王淡人就是這樣,給人看病,看“男女內外大小方脈”,做傻事,每天釣魚,一庭春雨,滿架秋風。你好,王淡人先生!(《釣魚的醫生》)
“一庭春雨,滿架秋風”是作者再一次表現王淡人的恬淡、陶然之心,清貧而不為浮名俗利所累。后半句是作者對王淡人由衷的贊嘆,以此做為全篇的結尾,更體現了作者自己的情趣和追求。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4
教學目標:
1、聽寫詞語。
2、學習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學習用“回答幾個問題,把答案連起來歸納課文段落大意”的方法歸納段意。
教學難點:
組織好語言文字,歸納段意。
教學準備:
投影片;大熊貓生活習性資料。
教學時間: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聽寫詞語
棲息 向往 悠閑 遮掩 循聲 涓涓 蹤跡 幽靜
2、通過上節課的學習,知道了大熊貓的故鄉在哪里?
二、學習第一段
1、指名朗讀
2、大熊貓生活的環境應具備那些條件?
自由讀這四個條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設計填空題
大熊貓的故鄉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是大熊貓的故鄉。
大熊貓的故鄉在________,那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對臥龍山區景色的感受(蒼綠幽靜)
表現在哪里?
面對這樣秀麗的景色,誰能用一句話來贊美
5、你覺得應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這一段話?
指名讀評議
6、復習本單元的學習重點
7、出示:這一段主要些什么?
環境怎樣?
回答問題,概括段落大意
三、學習第二段
1、自由讀課文,思考:第二段寫誰?我們到哪里干什么?結果怎樣?
2、交流,概括段落大意
3、思考:
怎樣發現大熊貓的“家”?
線索:發現糞便聽到叫聲找到洞口
4、想象作者當時心情
5、朗讀指導
自由讀指名讀評議
四、小結
今天,我們隨作者一起來到臥龍山區,看到了秀麗的景色,還找到了大熊貓的“家”,那么,大熊貓到底長得怎么樣?我們到下一節課再來學習。
五、作業
作業本第3、4題
板書: 在大熊貓的故鄉
高山云霧
原始森林 好一個大熊貓
環境:蒼綠幽靜 鳥鳴 的天堂
(總) 泉水 (總)
積雪
(分)
線索:發現糞便 聽到叫聲 找到洞口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5
我說課的內容是五年級上冊第二組課文后安排的習作《二十年后回故鄉》,下面我就從教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設計思路及教學過程這幾個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 、說教材
《二十年后回故鄉》是一篇想象作文,是本組“月是故鄉明”主題學習的延續,目的是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美好的想象,正是基于對家鄉的愛和關注。通過大膽地想象,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起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在交流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及書面表達能力。
二 、說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如何想象,并把想象的內容具體、清楚的表達出來,培養思維與表達的能力。
2.通過創設情境、口語交際、小組合作等方法,激發學生說的愿望,寫的興趣。
3.培養學生關注生活,留意家鄉現狀,合理想象長大以后的家鄉的變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感情。
三 、說教學重難點
1、要引導學生充分展開想象。
2、要引導學生注意學習本組課文表達感情的方法,適當運用在自己的習作當中。
四、說設計思路
想象作文是要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合理想象,而不是胡編亂造,但又能不拘泥于生活。因為有這樣的要求,小學生寫起想象作文往往感到茫然,要么學生在想象作文中無內容可寫,無話可說,要么是想象不合情理、不切實際的空想,要么一概神化,要么內容空洞、泛泛而談,還有不知道這類作文的寫法。想象家鄉二十年后的變化并非易事,尤其是歲月滄桑對小學生來說很難體會得到。所以,此篇作文,引導學生展開豐富、合理的想象是首要任務。本設計著重從此入手,運用多媒體、各種資料,豐富學生的表象,以“變化”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范例指導引領,讓學生的想象更具體更生動,克服想象的空洞,泛泛而談。促學生多角度、全方位展開想象,使學生言之有物;再以在板畫中游歷,想象以自己的行蹤為線索,貫穿回家鄉的所見所聞,以此表現家鄉的變化,使學生言之有序;最后,指導文章多種開頭及結尾的方法,使學生言之有情。
為了達到教學目標 ,我是從這幾方面進行設計的:(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五)開頭結尾(六)范文指引 ,接下來我就從這幾方面分別進行介紹。
五 、說教學過程
(一)圖片欣賞,感受“變化”
想象家鄉的變化絕非易事,對小學生來說,世事變化,歲月滄桑并不容易體會,所以他們的想象可能就顯得稚嫩,情感可能就顯得膚淺,于是我就用變化去促成想象,以家鄉的兩組新舊風貌圖,(大屏幕出示)配以適當的文字解說,讓學生認真觀察,感受變化,明白二十年的時間給家鄉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以此來促使學生展開想象,激發學生表達的興趣,開啟學生想象的思路,為后面的習作做好鋪墊。
(二)開拓思路 ,建構文源
學生有了表達的欲望之后,大屏幕出示本次習作要求(大屏幕出示),讓學生明確本次習作的主題是二十年后回故鄉,內容可以寫家鄉的變化、引起的回憶、見面的情景以及其他內容。要有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情;做到語句通順,想象合理。
(三)集思廣益,交流提高
學生明確了要求以后,就需要引導學生具體想象,我首先讓學生考慮一下自己想寫哪一方面,根據自己的選擇結成幾個小組,然后在小組里交流應該從哪些方面來寫?以達到互相啟發的目的。最后在全班交流,同學之間通過提建議的方式進一步完善。
如:寫家鄉變化的同學就希望從家鄉的建筑、家鄉的店鋪、家鄉的風景區、家鄉的道路、家鄉的特產、家鄉的小學、家鄉的小吃等方面展開想象;寫與親人見面的情景就可以從家的變化、親人的外貌、言行的變化、訴說家鄉的變化、以及離別情等方面展開想象;寫久別重逢的同學聚會就可以從回到家鄉——與同學聯絡、聚會地點——與同學、老師見面、交流——主題活動——依依惜別等方面展開想象,這樣通過集思廣益,就豐富了學生的想象,不至于寫起來感到茫然,無話可寫,為下面的習作奠定了基礎。
(四)回顧課文,領悟方法
通過讓學生回顧本組課文表達情感的方法 ,讓學生在回憶與交流中得到啟發和補充,使他們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是通過具體的人、事、景、物來直接或間接的表達對家鄉的熱愛與思念之情的,因此我們要學以致用,我們在習作時也要嘗試著運用這種表達情感的方法。
(五)范文指引
通過一篇描寫家鄉變化的范文,指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寫得好在哪里?他抓住了什么來寫,使文章的內容具體而生動?通過分析讓學生明白從不同的角度來展示家鄉的變化,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及表達的方法。
(六)開頭結尾
俗話說,好的開頭就成功了一半,于是我以老師到網上打算去投稿為切入點,啟發學生應該用什么樣的開頭能夠吸引讀者,學生通過思考得出可以以思鄉的詩句開頭,如“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又是一年的中秋,離家有二十個年頭了,該回家鄉看看了;可以以偶然聽到的能引起思鄉的歌曲開頭如“又見炊煙升起,暮色照大地,想問陣陣炊煙,你要去哪里……”;可以以打電話的形式開頭如“喂,,你忙什么呢,都二十年了,快回來吧。我去機場接你,不然,你恐怕要迷路了。”等等,讓學生在交流和啟發中互相補充,提供幾種開頭的寫法。然后又引導學生說一說結尾可以怎樣寫,并引導學生在習作中運用一些表達方式,使自己的習作更加具體生動。
以上就是我對這篇習作的說課內容,不足之處還請多多指教,謝謝!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6
教學目標
1、本課與前課是同一主題的內容。因為“故鄉”是“家”的擴大,是大的家。讓我們從音樂作品中領悟愛家,愛故鄉的做人基本素質。并通過聆聽表演、畫畫、寫寫、講講等多種藝術形式,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愛。
2、繼續唱好二聲部合唱。
3、了解變拍子與變音記號。
4、從實踐中初步接觸變奏的創作練習。
教學安排:
一、聆聽《誰不說俺家鄉好》
1、課前請幾位同學在網上或圖書館尋找關于影片《紅日》劇情的資料,在課上簡單向大家作介紹。
2、把歌曲或歌詞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初聽歌曲。
4、師生議論歌曲內容:對家鄉的贊美,對解放區的贊美。
5、復聽歌曲。
師生可隨錄音輕輕哼唱,體驗人們對家鄉的愛。
6、演唱歌曲。
把錄音的人聲聲道取消,放音樂伴奏聲道,由教師或學生(鼓勵學生唱)看譜演唱。
7、小結:解放區的人民對家鄉的愛。
二、聆聽《鄉間的小路》
1、直接導入:初聽歌曲。
設問:這是什么地區的歌曲?(中國臺灣校園歌曲)
歌曲反映了什么內容?(青少年對故鄉的熱愛)
2、把歌曲(至少是歌詞)通過投影在屏幕上展示。
3、邊看歌曲邊聽錄音,以加深對歌曲的印象。允許同學輕聲隨錄音哼唱。
4、師生議論歌曲給自己的感受。
5、小結: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是多么的瀟灑,讓人流連忘返。
三、聆聽《思鄉曲》
1、導入:由介紹《中國少年兒童隊隊歌》→作者馬思聰→《思鄉曲》創作背景。
2、學唱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曲調,并要求能背唱(該曲調即教材本曲的主題)。
3、初聽樂曲。
設問:當你聽到內蒙古民歌《城墻上跑馬》曲調時,請舉手。
4、復聽樂曲。
設問: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給你什么感受?
5、小結:樂曲表現了遠離故鄉的人們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四、活動與練習
1、三首反映故鄉的音樂作品在情緒上有什么不盡相同之處?
(《誰不說俺家鄉好》——贊美;《思鄉曲》——思(懷)念;《鄉間小路》——歡樂、樂觀。)
2、唱唱自己家鄉的歌(最好課前先請部分同學準備好,鼓勵學生即興唱歌)。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7
設想意圖:這篇小說寫于1921年,辛亥革命已經過去十年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的統治,是順應社會發展的,但農村經濟為什么急劇衰落,農民們的生活為什么更加艱難?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專制政權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日益貧困化。這篇小說是魯迅在1919年12月初,回故鄉接母親時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故鄉》是一篇篇幅很長的課文,包涵的內容很豐富,人物性格鮮明。因為時代的原因和魯迅特有的風格使這篇課文很難理解。備課的時候我翻閱了很多名家的教案,都是把重點放在對閏土和楊二嫂的分析上,記得我學這篇課文的時候老師也是這樣講的,不同的只是細節上的區別。我認為這樣的設計使得學生對故鄉缺少整體性的理解和把握,在我的記憶里《故鄉》就是閏土就是楊二嫂,至于故鄉和這兩個人的聯系就沒有印象了,更不要提故鄉的主題意義。所以我設計的時候就從整體感知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我從讀過這篇課文的直接感覺——悲哀(也是本文的靈魂、本質)入手,從整體上感受課文的感情基調,然后再引導學生走進課文,分析這種感覺的來源——是故鄉的什么使“我”如此悲哀呢?故鄉的景物和故鄉的人物。重點分析人物,分析人物的時候,通過外貌語言動作等描寫重點分析閏土,次要分析楊二嫂,之后自然地總結:這樣的故鄉這樣的故鄉里的人,怎么不讓“我”感到深深的悲哀。面對這種現狀,作者是怎樣的態度?全文晦暗的主調里有沒有一點亮色?從而理解課文結尾部分的含義,最后再給學生補充有關背景材料,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寫作意圖的理解,并深化文章主題——不只是“我”的故鄉,當時的農村都是這樣,當時的農民都是這樣,這都是辛亥革命后,軍閥割據、封建主義、帝國主義對農民的盤剝造成的。這樣做既突出了重點,又能給學生一個完整的印象,由現象到本質,透徹的領會課文主題。
在分析人物的時候,由相同的一個問題領起:這個人物的哪些方面使“我”悲哀?依然圍繞“悲哀”這個主題。帶領學生分析閏土使我悲哀的方面有:生活的困苦、外貌的蒼老、精神上的麻木、封建禮教的毒害(和我的隔膜)、和虛無的寄托,而楊二嫂決不是一個搞笑的人物,她使我悲哀的則是做人的尊嚴的喪失。一個是農民,一個是小資產者,他們構成了農村的經濟支柱,他們的狀況代表了當時所有農民的經濟、精神狀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形,表達了作者的悲哀與憤怒。
教學目標:1.情節的把握;2.語言、心理、外貌等刻畫人物的方法;3. 了解小說的特點并理解文章主題 教學重點難點:分析人物,評價人物,探討人物與主題的關系。教學時數:三課時教學過程:第 一 課 時【要點】整體感知 情節與環境一、導入新課
在課文結尾,文中的“我”這樣寫到:故鄉的山水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使我非常的氣悶……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師板書:悲哀)親不親,故鄉人;美不美,家鄉水。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鄉之行卻給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請大家看課文,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二、整體感知 1、情節把握---- 小說以時間為序,以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全文可按“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三個方面分為三個部分:(1)、交代了時間、地點、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鄉期間的見聞和感受,老屋的寂寥,決定搬家。回憶與少年閏土的友情。“楊二嫂”的變化。閏土的變化。(3)、“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把希望寄托于未來、寄托于下一代。2、找一找故鄉使我悲哀的理由。
--------板書:故鄉的景、故鄉的人。3、故鄉的景色怎樣?(1)第二段描寫寫出了故鄉怎樣的特點?哪幾個詞語能集中表現出來?
------天氣陰晦、冷風嗚嗚、蒼黃的天、橫著蕭索的村莊——沒有一些活氣。
學生齊讀來感受一下這種悲涼。十二段12段:深蘭的天 金黃的圓月 碧綠的西瓜 英雄少年----令人神往,---------回故鄉所見到的景象與記憶中的進行對比,并說明其作用------突出變----變后心情(烘托鋪墊)
第二課時【要點】人物與主題
一、課文中寫了故鄉哪些人,主要寫了誰?如果說故鄉景色的悲涼可能會受到“我”的心情的影響(怎樣的心情?)或者天氣的影響(怎樣的天氣?),而故鄉的人卻使“我”不折不扣地感到悲哀之至了。
--------閨土 楊二嫂 水生 宏兒 母親 我二、我們先來看看二十年后的閏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哀. 1、描寫少年閏土 中年閏土外貌 淳樸天真、可親可愛 受盡生活折磨、命運悲慘動作語態 聰明勇敢、活潑開朗 遲疑麻木、痛苦難言對“我”的態度 情真意切親密無間 被封建禮教牢牢束縛對“生活”的態度 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 將希望寄托神靈2、變化原因社會的: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如同一把把挫刀,在時間這塊勵石上,活生生地把一個少年小英雄磨成了一個木偶人。階級的:一聲“老爺!”就把自己與兒時的好友隔在了無形的厚障壁的兩邊;帶回家去的香爐、燭臺何嘗不是在增加這厚障壁的高度呢!結論:閏土是在生活重壓下艱難地掙扎著的中國勞苦民眾的代表。三、楊二嫂:外 貌: 西施 圓規”職業與性格: 美貌招生意 無業 潑悍、放肆、尖刻、自私結論:楊二嫂是一個被社會扭曲了的變形人,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表現在自己被侮辱、被損害的同時,又在侮辱和損害著別人。四、“我”的形象及其意義 (1)敘述者線索人物------小說真實 便于抒情(2)我的思想感情怎么樣----悲哀 憤怒 別離 希望(3)怎樣對待閏土----悲哀中同情 遺憾中關注結論:追求新生活,心懷希望的知識分子形象。“我”:曾使自己魂牽夢縈的故鄉,一下子就顯露出了它的丑陋;為使它美麗,只有在本來沒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新路來。五、“我”母親:慈祥、寬容、厚道地對待所有的人,對待這個世界;世界卻沒有給她以公平:變賣家產,告別家園,跟兒子去外地謀生,她的前面是一片未知。六、水生宏兒: 20年前的閏土和 “我”,20年后,或許不會再成為今天的閏土我;對他來說,與生俱來的苦難其實也是一種改變命運的財富!結論:從“飛”出家門的那一刻起,他就開始“飛”向這個既陌生又新鮮的世界了。----也便有了路。” -------- 希望板書: 景悲 (對 比) 變〓農村破敗 人際隔膜 人【小結】“故鄉”是中國人精神的反映。從孩子的純真、有生氣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鈍,表現了中國普通民眾的生命和活力怎樣被扼殺;第三課時【要點】深入探究 感受小說魅力一、為什么我所記得的故鄉好得多但卻說不出佳處 社戲----豆與戲 ---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故鄉----閨土---友情讓童年世界美好 西施----我無感化----童年世界對成人世界的無知 回憶----似乎看到我美麗的故鄉----童年眼中的世界寫作目的閨土和我童年世界美好-----閨土和我成人世界悲哀水生和宏童年世界美好-----水生和宏童年世界-----路在何方? 二、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 因為我的希望是讓后輩過幸福的生活,但社會的黑暗,困難重重,害怕希望不能實現。 笑閨土(神)-----笑自己(希望)三、最后一個自然段,作者把“希望”比作“路”。這段話有什么含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段話告訴我們,希望的有無,取決于實踐,只有希望,不去努力奮斗,等于沒有希望;希望雖然遙遠,而且實現起來困難重重,但只要努力去奮斗,去實踐,希望就能實現。表達了“我”對“新生活”一定會來臨的堅定信心。四、 “故鄉”解讀(1)回憶中的故鄉(2)現實中的故鄉(3)未來中的故鄉(4)故鄉與祖國同構五、本文主題的探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1) 茅盾 先生認為這篇小說的主題是“悲哀那人與人之間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純真的人與人的關系。(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揭示產生這種現實的根源。(3)表達對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愿望與信心。(4)表現中國社會愚昧、落后、貧窮的輪回;六、作業:1、課文中的水生和宏兒以后會有怎樣的命運?發揮想象,為他們寫一個故事。2、閱讀經驗積累:欣賞小說,要學會分析人物,因為人物是小說三要素中的主要要素。分析人物時,不妨寫一寫人物小傳,這是一個從整體感知到局部分解,再從局部分解到整體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情感體驗的過程。有了這個過程,才有助于進一步分析人物的性格,小說中的人物才會成為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閱讀小說才有可能成為個性化的閱讀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8
這篇文章很長,一般需要三課時才能解決。但考慮初三教學時間較緊,我計劃用兩課時完成。
我反復閱讀文章,雖然這樣的文章自己也已經上了多次,但是每次總是有新的感受和觸動。本教學設計從理念和文章處理上希望有以下幾個突破。
1、努力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學習。到了初三發現很多學生已經不再參與我們的課堂,哪怕是很簡單的內容也不愿意,因此想
通過小組討論和教師引導,逼迫這部分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這一點我覺得效果沒有我想象的好。
2、努力想讓學生思考,盡可能讓教師的教授放到第二位,讓學生自主去感受、體會和表達,那樣雖然可能不成熟、不完整,但比教師雖然精彩的分析,實際上效果更好。不過在本節課中,這方面的目標沒有達成,學生的思維容量不夠,語言表達和書面表達訓練不到位。
課文解讀方面:
1、努力想不破壞文章的整體性,以“悲哀”為情感基調,分析悲哀的具體原因,然后過渡到環境描寫和人物分析來。
2、人物分析想通過學法指導,引導學生再度深入文本,自主比較分析閏土的前后變化,從而歸結人物命運的原因,直至挖掘文章主題。
不過設想雖好,但是操作中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導致教學流程不夠流暢,學生表現不夠理想,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教學切入不夠明確,對文章的感情基調的把握,由于學生未能深入文本,讀出自己的感受,僅僅兩段文章的朗讀,未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導致時間浪費,教學流程堵塞。
2、學生情感基調的把握,環境描寫的作用分析等都沒有設想的那樣順暢,無法進入良好的教學情境。
今天的課對人物分析進行的深入探究,表格形式還是非常有效,精讀描寫中年閏土的語言,學生的反應良好,說明細讀文本仍是我們語文教學的方向,從文本出發,對文本的深入思考,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說出對文本的獨到見解,把語文學習內化為自己的思想,我想,這將是我今后語文教學努力的方向。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9
教學目標
1.能準確、流暢、富有感情地誦讀本文。
2.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3.通過反復誦讀,能說出小說中議論句的含義和作用。
4.能通過人物命運前后的對比,說出造成人物命運的根本原因。
教學準備
1、通讀課文兩遍,查字典解決不會讀和不懂的字詞。
2、查資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會狀況的文字圖片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到那個年代
組織學生交流自己收集整理的文字圖片,老師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政權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階級的軍閥官僚的統治。帝國主義不但操縱了中國的財政和經濟的命脈,而且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由于這雙重的壓迫,中國的廣大人民,尤其是農民,日益貧困化,他們過著饑寒交迫的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小說寫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編入他的小說集《吶喊》,它的故事情節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現實生活。1919年12月初,魯迅從北京回故鄉紹興接母親,親眼看到故鄉的破舊不堪和農民生活的貧困,百感交集,思緒萬千,一年后就以這次經歷為素材,創作了小說《故鄉》。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主要故事情節。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鄉賣屋搬家,見到了楊二嫂和閏土,感受到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最后我動身離開故鄉,宏兒的話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變化”——“景”變:
本文主人公是二十年后再回故鄉的,此時的故鄉“景”與“人”必然有了一定的變化。請再次細讀課文,先找出景物的變化變化。
1、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腦海中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腦海中的風景擬名(如“神異的圖畫”、“月下綠灘”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神奇”“美麗”等)。
2、組織學生從景物的色彩、形態、溫度等角度來分析本文主人公二十年后所見故鄉景物的特征,并給所見的風景擬名(如“荒村”、“老屋一角”等)。同時組織學生用精煉的詞語概括這樣的景色給人的感受(如:“蕭條”“死氣沉沉”等)。
四、課后作業
本文所體現的最大的變化是“人”,讀課文,感受“人”的變化。
第二課時
一、品味“變化”——“人”變:
1、閏土
(1) 請學生盡量用原文填空,了解閏土的變化。
(2) 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
(3) 組織學生分角色朗讀17—28自然段,55—72自然段。通過朗讀加深對閏土變化的感受。
(4) 組織學生談談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分別給人留下的印象,用精煉的詞語或短語概括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特征。(少年閏土:聰明、機靈中年閏土:淳樸、善良、遲鈍、麻木)
2、楊二嫂
(1)組織學生閱讀39——52自然段,特別注意第45自然段,圈點勾畫出描寫楊二嫂的語言、動作、外貌等的語句,感受楊二嫂的變化。
(2)揣摩楊二嫂的心理活動,分析楊二嫂的思想性格(尖酸刻薄、刁蠻無理、無中生有、貪小便宜)。
(3)分角色朗讀39——52自然段,楊二嫂這個角色演起來有一定難度,可以由老師承擔這個角色。
小結: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告訴人們什么?
小說希望通過描寫故鄉和閏土、楊二嫂的前后變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農村破產、農民生活痛苦的社會現實;同時深刻揭示出封建傳統對人民大眾精神的束縛和影響,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深切地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和對新生活的熱切希望。
二、與作者共探“路”
1、“我躺著,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作者特意寫“我在走我的路,”有什么用意嗎?
有。這句話有雙重含義。一層是實寫走在離鄉的異地謀生的路上。第二層,與下文聯系起來思考,這里的“路”正是指“我想”的內容,也就是“希望”。因此,這句話在結構上統領下面的三段文字,在內容上提示下文。
2、“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對這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這段話強調了實踐的意義。空有希望不去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注重實踐,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路是由人走出來的,希望是要經過努力才能實現,這個比喻,表達了“我”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
三、課后作業
魯迅在《故鄉》中,通過對比的手法,寫出二十年來故鄉人、物的變化,表達了一個深刻的社會主題。你的故鄉在二十年里一定也有了很多的變化,請通過查找資料、采訪人物等方式了解這種變化,并探究變化的形成原因,及隱含在這變化中的現實意義。把你的了解和探究結果寫成600字左右的文章,準備在課堂上交流。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10
魯迅的《故鄉》,收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小說單元。本單元主要是關于少年時光的,欣賞這些作品,能讓學生從中得到人生的啟示和藝術的享受。而本單元在學習時編者要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來理解小說的主題,分析人物形象,體會藝術特色,品味小說的語言。
基于以上的情況,我把這篇小說的教學目標定位為:
1、分析閏土、楊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探討人物變化的深層次原因。
2、理解社會變更和封建社會雙重因素對人物的影響,理解小說的主題。
具體的施教過程如下:
由課文的第一段文字“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兩千余里,別了二十余年的故鄉去。”
小說題目是故鄉,圍繞題目設置問題:小說寫了哪幾個時間段的故鄉?由于三個時間段的故鄉在文中不是分得十分齊整,所以上課時當我把這個問題拋給學生時,他們不能一口答出答案來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我提醒學生可以看看課前編者的話,也許能得到提示。這樣做既提醒學生預習課文要留心課前編者的話,也要在預習時讀出問題來。
我先從回憶中的故鄉入手:關于回憶中的故鄉,作者說“現在我的母親提起了他,我這兒時的記憶,忽而全都閃電似的蘇醒過來,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回憶中的故鄉美在哪里?
學生能輕易找出課文第12自然段的那幅“神異的圖畫來”。如果僅僅是找出環境描寫的句子就完成了教學任務,那是不負責任的。這段環境描寫重在評析語言文字美,即景色美語言更美。我在教學中抓住了三個外顯的顏色詞——深藍、金黃、碧綠,以及一個內隱的顏色詞——“下面是海邊的(亮黃)的沙地”。亮麗的色彩一下子點亮了“迅哥兒”心中的風景。回憶中的色彩越是亮麗,眼前的環境就越是晦暗。我在分析這段文字時力求讓學生能領悟到這一點。
回憶中的故鄉不僅僅景色美,人物更美。少年閏土和青年楊二嫂的相關描寫及其性格特點是這部分賞析的重點。我從語言、外貌、動作等方面引領學生分析了這兩人,為后面的“變”做鋪墊。
現實中的故鄉又是怎樣的呢?我用文中的一段話領著學生思考:故鄉的山水也都漸漸遠離了我,但我卻并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我只覺得我四面有看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那西瓜地上的銀項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來十分清楚,現在卻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現實中的故鄉著眼點在變化。環境變了,中年閏土變了,老年楊二嫂也變了。我采用和上一環節相似點方法來研讀這部分,但這部分我放手讓學生去分析和比對。我在結論部分加以引導,提示學生思考:作者為什么要寫閏土與楊二嫂的變化?(鏈接辛亥革命知識)。討論后,我們明確:閏土代表辛亥革命以后破產的農民階級,楊二嫂則代表了辛亥革命后瀕臨破產的城市工商業者,作者寫這兩個具有典型意義的人,旨在指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改變社會現實的使命,反而加重的人民的苦難,所以作者很失望但在失望之中強烈的希望實現社會變革。于是就有了小說最后……
于是自然過渡到理想中的故鄉。文中點出哪三種舊的生活態度?新的生活又該是怎樣的呢?(舊的生活態度:“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新的生活是安寧、幸福、和平的生活。)1921年1月的中國有部分知識分子覺醒了,比如魯迅,但更多的是不覺醒者。所以覺醒后的魯迅也是彷徨的,沒有找到更好的出路,小說的最后對于新的生活“我”也只是“愿望茫遠罷了”。但魯迅給時人提了一條很好的建議:“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讓學生討論了這句話的內涵,同時把這句話和學生的學習聯系起來,讓大家能學以致用。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為線索,通過閏土20多年前后的變化,描繪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間中國農村衰敗、蕭條、日趨破產的悲慘景象,揭示廣大農民生活痛苦的根源,表達了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社會生活的強烈愿望。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11
執教:王綏輝(海南省海口市義龍中學高級教師)【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師:上課前先問同學們一個問題:大家喜歡不喜歡讀小說呀?生(齊):喜歡。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是怎樣讀小說的嗎?(學生紛紛舉手)生:每讀完一篇小說,我都會不由自覺地回憶小說的故事情節,并把小說中有趣的故事講給同學朋友聽。師:復述故事情節,既可以鍛煉自己口才,又與別人共同分享閱讀的快樂。好!生:我在讀小說時,遇到富有哲理的名言警句,就用讀書筆記抄下來,體會句子的含義。師:注意積累,這種習慣很好。生:讀完一篇好的小說之后,我常常把自己的感受和心得體會寫出來。師:把讀和寫結合起來,對于訓練自己的書面表達能力一定很有幫助吧,怪不得你的作文寫得那么有文采,原來是讀小說的收獲,希望同學們都學習他這種讀小說的方法。師:既然大家都喜歡讀小說,老師就滿足大家的這種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魯迅1921年寫的一篇小說《故鄉》,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不僅要讀通讀懂小說《故鄉》,而且要探討閱讀小說的方法。師:昨天,安排大家回去預習課文,按照我們的慣例,先來檢查同學的預習情況,哪位同學愿意把你圈劃查注的生字詞讀給同學們聽?(幾位學生讀各自圈劃查注生字詞,交流自學生字詞學習情況,其過程略)師:接下來,哪位同學從名、時、地、著、評方面來說說作者及《故鄉》的有關情況? 生:名:作者是魯迅;原名周樹人,地:浙江省紹興市人,時、評:魯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革命家,著:他的代表作是小說《阿q正傳》。生: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時的親身經歷為素材創作的小說,作者當時的生活經歷、思想狀況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師: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我…(學生很不好意思)生:老師,他是看著教學參考書念的。(他的同桌說)師:怎么,學生就不能看教學參考書嗎?什么是教學參考書,它既是教師教的參考書,也是大家學的參考書,因此能主動用教學參考書學習的同學,不但可以,而且應該表揚,當然如果能把教參書上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不用看著讀,那更好。從剛才的交流情況來看,同學們都認真地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同學們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再讀小說《故鄉》全文,整體感知小說的內容,邊讀邊完成如下問題:1.想一想,本文的敘事線索是什么?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2.根據你對對課文內容的感受,在課文原標題“故鄉”二字之前,加上修飾性性的詞語,把課文的標題變成“……的故鄉”的形式。(學生有的默讀、有的小聲讀、有的快速瀏覽課文,邊讀邊劃邊注,給課文自然段編序號,理清小說的結構層次,教師巡視課堂,解決學生的疑問)師:讀完了,誰來說本文的敘事線索和小說的結構層次?生:我認為這篇小說是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根據課文的情節,我把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搬家到我在謀食的異地去。”)寫的是“我”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第二部分(從“第二日清晨”到“已經一掃而空了”)寫“我”回故鄉的見聞與感受。第三部分(從“我們的船向前走”到完)寫“我”懷著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有學生還在舉手)師:你好像對他的意見不滿意,有不同意見?生:我同意他劃分的層次,但他對第一部分內容的概括不全面,我認為第一部分除了描寫“我”見到故鄉的復雜心情外,主要描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 還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是搬家;第三部分主要寫的探求人生道路的強烈愿望。師:綜合兩位同學的意見:本文是以“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的小說,按時間先后為順序,全文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1—5段),寫的是故鄉的蕭條景象, “我”的復雜心情,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第二部分(6—77段),寫“我”在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重點寫了閏土的變化;第三部分(78—88段)寫“我”離開故鄉時的種種感觸,表達我追求新生活的執著信念。師:小說的結構層次理清了,下面我們來完成自讀思考題二,展示你在課文原標題“故鄉”二字之前加的定語,并解釋你加這個定語的理由。先請同學們在小組中交流,然后,各組推派一名代表匯報你們組的交流結果。(學生按以自然組為單位,逐個說說各自給課文原標題故鄉前加的定語,并引用課文來闡釋理由。)師:看來,大家的討論得很熱烈了,下面,各組推派的代表分別匯報你們組的交流結果。生:我們組在故鄉前加的定語有:日趨破產的故鄉、清晰而又模糊的故鄉、蕭條、衰敗的故鄉。其中,我認為加蕭條、衰敗這兩個詞最準確,理由是第二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寫的“天氣陰晦、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蕭索的荒村”所寫的故鄉農村景象就是衰敗荒涼的。生:我們組認為改成遠去的故鄉也合適,因為文中的第三自然段說“我所記得的故鄉全不如此,我的故鄉好得多了”;第十三自然段寫我記憶中的故鄉是“深籃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可這次回故鄉看到卻是蕭索的荒村,所以說,“我”那美麗無比的故鄉已經遠去了。師:前面兩個組同學都是根據小說的環境描寫來加定語,同學們能不能換個視角,從其他角度,如從故鄉的人,回故鄉時“我”感受角度來考慮?生:迷信、麻木的故鄉,從課文中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故鄉的人思想麻木,有封建迷信的思想,如第75自然段寫到閏土挑“一副香爐和燭臺”就表現了故鄉人的迷信。師:你是說很多地方表現了故鄉人的迷信,不止這一處嗎?生:對,課文的14、15自然段,寫到少年閏土脖子上有一個銀項圈,還有閏土這個名字,都有封建迷信色彩。師:你能具體說說嗎?生:因為閏土是閏月生,五行缺土,他的父親為了改變閏土的命運,就給他取了閏土這個名字,并且在神佛面前許下愿心,用圈子將他套住,以保全他的性命,這就是一種封建迷信的宿命論思想。師:這是從人的精神狀態方面來考慮的。生:我們組加的定語是:冷漠、隔閡,加這個定語的依據是,課文中第二部分中,寫到原來“我”和閏土關系是非常融洽的,少年閏土來到“我”家時,“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 “送我貝殼和鳥毛”,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而這次回故鄉,見到中年閏土時,他卻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閏土和“我”之間關系已經由原來的融洽變成了冷漠和隔閡了。師:你這是從閏土對“我”的態度來考慮的。也是從人的角度來加定語的。關于閏土對“我”態度問題,下面, 我們還要進一步討論,這里就不深究了。生:綜合景物描寫和人的變化,我們組大多數認為應在故鄉前面加上的定語是:陌生。我回故鄉所見到的故鄉的景物由原來的美麗變成到蕭條、衰敗的景象,我感受到是陌生了;故鄉的閏土,還有楊二嫂,不僅外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且思想性格也發生很大的變化,使我對故鄉產生了一種陌生的感受。生:不值得留戀的故鄉,理由跟他差不多,故鄉的景物變成了破落的荒村,不值得我留戀;故鄉的人,閏土與與我疏運了,楊二嫂變得自私、貪婪,所以我不再留戀的故鄉了。生:我們組從文中的“我”回故鄉的感受方面加定語,令我茫然的故鄉。這次回故鄉,從閏土與“我”之間的不了解和隔膜感到悲哀,我從宏兒兒想念水生中,想到下一代人不應該像“我”和閏土這代人這樣生活,可又不知道他們應該過什么樣的的生活而感受到茫然。師:兩位同學綜合了景和人因素,來加定語。生:被壓抑、被毒害的故鄉。故鄉的各種變化,包括環境的變化,人的變化,文中第74自然段,指出都是“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造成的,是封建統治、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造成的。師:有句俗話“一千名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說的是由于各人的社會閱歷的不同,關注角度的不同,對同一個藝術形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從剛才同學的發言看來,大家對小說的感受很有深度,有的從景物描寫角度去思考,有的從人物形象去考慮,有的作品的主題角度去立意,雖然發言角度各異,但都能引用小說的文本信息來談詮釋所加的標題,言之有理,言之有據。這很好。下面我們就來討論課文的人物形象。大家都知道,小說是通過塑造人來反映社會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寫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說的主人公是誰?生:本文寫的人物有閏土、楊二嫂、母親、水生、宏兒和“我”,“我”是小說的主人公。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想本文的主人公應該是閏土。(課堂中議論紛紛)師:哦!兩種截然相反的意見對上了,怎么辦?生:(齊)辯論!師:好,既然大家要辯論,就先來組建辯論隊伍,同意“我”是小說的主人公的同學請舉手,有十多位同學,你們是正方;其余的同學都站在閏土是主人公這邊嗎?還是還第三種觀點呀? 生:(部分學生)同意第二種觀點。師:支持閏土是主人公是反方。下面請支持正方觀點的同學發表意見。生:首先,我想說的是一句名言,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雖然我們正方陣營中的人不多,但我們不一定就失敗。我們認為,“我”是小說的主人公,是有文本根據的,請大家從整體上瀏覽一下課文,看一看,文中寫閏土的篇幅多,還是寫“我”的活動的內容課文篇幅多?生:除了小說寫“我”的文篇幅最多之外,本篇小說的景物、人物、情節,都是“我”回故鄉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所感表現出來的,因此,“我”應該是課文的主要主要人物。師:理由好像很充分的啊,反方的同學呢,有證明你們觀點的理由嗎?生:我方認為“我”只是小說中的線索人物,而閏土處在情節矛盾的中心,小說就是通過閏土的生活變化來反映當時我國農民的痛苦生活的。 生:在前面的給課文題目加定語時,我說到,本篇小說的主題是表現封建統治、封建等級觀念對群眾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而最能表現這個中心的人物是閏土。因此他應該是小說的主人公。師:判斷誰是小說的主人公,是取決于他在小說中占篇幅的多少,還是看人物對表現中心的作用呢?請同學先議一議這個問題。 (學生討論)師:有統一的意見嗎?生:(大多數學生)看他對表現中心的作用情況。師:反映夠快!對了!判斷小說的主人公主要看人物在小說情節、結構、矛盾沖突中是否占中心地位,是否通過他來表現小說的主題思想,閏土雖然所占的篇幅比不上文中的“我” 所占的篇幅多,但閏土處在小說的中心地位,對表現小說的主題起到決定作用,因此,閏土就是本文的主要人物,而文中的“我”只是本文的線索人物。第二課時師:上節課,我們感知了小說《故鄉》的內容,通過爭論,明確了小說的主人公是閏土。這節課,我們就來合作探究,共同賞析閏土這個人物形象。看一看,魯迅先生是怎樣來描寫閏土的?下面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完成下邊的表格。(用小黑板出示表格,學生自讀課文,邊讀邊根據表格的要求劃出文中寫閏土的句子)師:誰愿意把你劃出的句子填入小黑板上的表格里?(挑生上黑板填表,并讓學生不斷補充,最后學生填出的表格內容如下)對比內容少年閏土中年閏土外貌“十一二歲”“紫色圓臉,頭戴小氈帽,頸上套一個銀項圈”“紅活圓實的手。”臉色灰黃,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了。動作語態“手捏鋼*,向猹盡力刺去”很高興,說話脫口而出,滔滔不絕。4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無窮無盡的希奇的事,說也說不完。“現了歡喜和凄涼的神情”“只是搖頭,臉上雖然刻著許多皺紋,卻全然不動,仿佛石像一般”說話吞吞吐吐,斷斷續續。9個省略號,說明閏土心里有說不盡、道不明的苦處。 對我態度“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送我貝殼和鳥毛”,告訴我很多希奇的事。恭敬地叫“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生活態度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 師:從表中的填出的語句中,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通過對比寫法,從外貌、動作、語態、對我態度、對生活態度等方面寫出了二十年前后閏土的變化,請同學們說說,閏土最大的變化是什么? 生:我認為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我”態度,二十年前,他來到“我”家時,“只是不怕我,沒有旁人時候,便和我說話,不到半日,我們便熟識了”,告訴我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等很多希奇的事;當年分開后,他還托父親送我貝殼和鳥毛,說明當年他和“我”的關系十分友好、非常融洽, 閏土和“我”建立了純真的友情。二十后,再次見到兒時的朋友“我”時, 他卻恭敬地叫“我”“老爺”,要水生“給老爺磕頭”,認為少年時的“哥弟稱呼”是“不懂事”,不成“規矩”。 這說明了他對我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這對小時候的朋友已經產生了感情的隔膜了。師:閏土的出身和“我”的出身一樣不一樣?生:不一樣,“我”是少年,閏土是“我”家忙月的小孩。師:什么是忙月?生:短工,閏土是“我”家短工的孩子。師:一個是少年,一個是短工的孩子,身份差別很大,為什么當年他們卻相處得那么融洽?生:我想,兩年人都是小孩,小孩之間有共同語言,很容易溝通,就玩到一塊了。生:因為他們年紀都很小,沒有大人們的那么多想法,兩個人思想都很單純,沒有上等人、下等人的尊卑貴*的思想。師:兩位同學說得好,同學發現沒有,他們倆的發言,都從同一角度、運用同一種方法來分析問題。生:都從小孩的性格方面。 生:我認為,他們都從小孩心理角度來說明的。生:都聯系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師:對了,兩位同學都從兒童的心理方面去分析原因,采用的就是我們常講的聯系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的方法。生:從課文中提供的信息,閏土很能說,滔滔不絕向我介紹了我所不知道很多的有趣的知識,描述了看瓜、刺猹的情形,在“我”的心目中,閏土簡直就是一個小英雄形象,“我”對他崇拜得不了,所以,“我”十分愿意和他相處。師:,你是通過什么方法得出這個結論的?生:我這是用聯系上下文的讀書法?師:老師太高興了,同學們學得太靈活了,都把我們在以前學習課文中歸納的學法,靈活運用到閱讀理解中來了。正如大家所說那樣,雖然“我”和閏土的身份不同,“我”閏土還是建立起了純潔無瑕的兄弟般的友誼。這次“我”回故鄉,見到兄弟般的閏土時,他對“我”的感情卻產生了隔膜。大家想想,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生:我認為是因為窮苦困窘的生活造成的,閏土他覺得自己處處不如“我”,還能和小時候一樣和“我”稱兄道弟嗎?就像兩位從小一起玩大的同學,長大后,一位當了大官,坐好車出入;一位下了崗,*擺小攤維持生活。擺小攤的這位同學還能像以前一樣對當官的同學稱兄道弟嗎?師:既聯系生活來分析,又能舉現實生活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很有道理。生:是封建等級觀念、尊卑貴*的思想的毒害的造成的。他的發言,其實就是說明這個原因的,一位當了大官,一位擺小攤,就因為是社會地位不同,擺小攤的這位同學才不敢與當官的同學稱兄道弟。師:你真是太聰明了,善于借東風,用人家提供的例子來證明你的觀點。好,請同學繼續討論。生:閏土最大的變化是對生活態度的,我認為。師:你為什么這么說呢?生:從填表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閏土捕鳥、看瓜、刺猹、拾貝、觀潮,熱愛生活。而當“我”母親讓中年閏土挑東西時,他卻揀了“一副香爐和燭臺”,說明他對現實失望了,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了。師:為什么從他挑香爐和燭臺這件事中,可以得出他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了,對現實失望了的結論呢?生:閏土挑了香爐和燭臺這件事,表明了他信奉的是迷信,他將希望寄托在神靈保佑身上,而不把希望寄托在通過自己的努力奮斗來實現自己的美好愿望上了,也就是說他對現實已經麻木了,對未來只有迷信了。師:同學們能說說,是什么原因使“我”和閏土這對小時候的兄弟般的朋友已經產生了感情的隔膜,又是什么原因使的精神變得麻木了?生:“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是封建統治使閏土由當年的天真活潑、對生活充滿熱情和希望的小英雄,變成麻木迷信的木偶人,是封建等級觀念毒害,使“我”與閏土之間的關系產生了冷漠、隔膜。師:前面的同學在發言時,曾說過閏土這個形象起到表現主題的作用,那么閏土這個形象表現什么樣的主題? 生:閏土這個形象閏土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人們精神上的壓抑和毒害。師:對,本文通過對閏土性格的變化形象地揭露了封建思想、封建等級觀念對農民精神的壓抑和毒害。既然寫閏土這個形象已經表現小說的主題,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楊二嫂這個人物呢?(由于問題跳躍性較大,當時學生沒有馬上回答上來。)師:請大家想一想,如果要求你給楊二嫂名字前面加個定語,大家準備分別給青年楊二嫂和中年楊二嫂加上什么定語?生:豆腐西施楊二嫂和圓規楊二嫂。生:漂亮的楊二嫂和老丑勢利的楊二嫂。師:從哪里可以看出楊二嫂的勢利?生:課文中楊二嫂來我家的目的是撿便宜來的,“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為了達到撿便宜主這個目的,她用了心計,使了好幾招。師:你是說楊二嫂是用了心計,使了招數來討便宜的,能說說她用哪幾招嗎?生: “不認識了么?我還抱過你咧!”“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迅哥兒你闊了,搬動又笨重,你還要這些破爛木器,讓我拿去罷。我們小戶人家,用得著。”同我套近乎,用親近的關系討要東西,這是她耍的第一招; 當討東西不成,便使出第二招,無中生有的造“我”的謠說“阿呀呀,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說不闊?嚇,什么都瞞不過我。”“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錢,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錢……”“一面絮絮的說,慢慢向外走,順便將我母親的一副手套塞在褲腰里。”師:從她所耍的這兩招中,我們可以看出楊二嫂是什么樣的人啊?生:這些語言描寫,表現了楊二嫂性格潑辣、尖刻、勢利。生:還表現了她的自私、貪婪的性格。(還有一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師:你好像有話要說,是有不同意見發表,還是對剛才的同學發言有補充?生:楊二嫂還有一招,他還沒提到。師:好,你說說?生:課文83自然段,寫到的楊二嫂 “在灰堆里,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后,使定說是閏土埋著的,他可以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里去”她誣陷閏土,并把這當作功勞,乘機拿了那狗氣殺,飛也似的跑了。師:前面的同學把楊二嫂的前兩招分別叫做套近乎、無中生有的造謠,你能說說楊二嫂的這招叫什么?生:叫……,我還沒想好。師:同學們能給楊二嫂的這招起個名嗎?生:賊喊捉賊。生:我認為說賊喊捉賊,不夠準確,閏土怎么是賊呢。應該叫說是:誣陷好人。師:她誣陷哪個好人?生(齊): 閏土!師:為什么說楊二嫂誣陷了好人閏土呢?生:因為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閏土埋的?師:你有什么理由說不是閏土埋的嗎?生:有,課文中74自然段,“母親對我說,凡是不必搬走的東西,盡可以送他,可以聽他自己去揀擇。”結果,閏土只挑了幾件東西,兩條長桌,四個椅子,一副香爐和燭臺,一桿抬秤,還有草灰。如果,他想要碗碟,他可以挑呀!師:對!如果閏土要碗碟的話,他完全可以光明正大地挑,因此可以肯定地說楊二嫂說閏土在灰堆埋碗碟是誣陷好人閏土。分析到這里,我們能不能回過頭來前面我提出的問題:作者為什么還要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楊二嫂呢?生: 我想,這也是一種過對比手法,小說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襯托閏土的淳樸誠實。生:從另一個角度表現故鄉人與“我”感情上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師:幾位同學說得好,作者塑造楊二嫂的作用有三:第一,以楊二嫂的自私、尖刻、貪婪、勢利來對比突出閏土的淳樸誠實;第二,從更廣泛意義上展示人與人關系的隔膜,深入揭露封建社會傳統觀念對他們的精神毒害,造成人們純真的人性被扭曲。除了同學們說到的這兩條外,還有第三條,作者塑造這兩個人物形象,是為了抒發了對當時的現實社會的不滿。師:好,由于時間關系,對于楊二嫂這個形象的分析就到此為止。接下來下面我們品味、體會第三部分的語言,想一想小說中的“我”是怎能樣的一個形象?請大家一起齊讀第三部分課文。“我們的船向前走…”一齊走。(全班學生一齊讀78至88自然段課文)師:讀完這部分之后,同學們感受最深的是哪些語句?為什么?生: “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覺得這句話含義很深刻。師:誰能說說這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生:這句話把希望中的新生活比作路,路是人開拓出來的,新生活之路,也要人去爭取和創造。生:有美好的愿望,不去爭取,等于沒有希望;本來沒有看到希望,但努力去爭取,去創造,就會出現希望。生:希望是*奮斗得來的,有希望,不去奮斗,希望也不會變成現實的,這種希望是無所謂有的;有了希望,通過奮斗,希望就會變成現實,這種希望是無所謂無的。師:說得好極了,正如大家說的那樣,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告訴人們:只有美好的愿望而不去探索實踐,希望必然落空,等于沒有;雖然實現希望困難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實踐,就有實現的可能。這句話表達了“我”對追求新生活的堅定信念。生:課文最后再次出現海邊奇異的圖畫,也表現了“我”對美好希望的想象和憧憬。生: 我認為84自然段中句子“我只覺得我四面有著不見的高墻,將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氣悶”,這句話總結了“我”這次回故鄉的悲涼心情和獨特感受。生: “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遠罷了。”這句話,以閏土崇拜偶像反襯了“我”當時對新生活的的認識水平。師: “我”對新生活的的認識水平是怎么樣的?生:對新生活應該是怎么樣,“我”當時還不清楚;對新生活能否實現也是一片茫然。生: “我”當時只知道下一代“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師: 同學們認為“為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新的生活”指的是什么樣的生活?生:課文86段“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都如我的辛苦展轉面生活,也不愿意他們都如閏土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別人從的辛苦恣睢而生活”,“我”只知道下一代的生活不應像“我”和閏土這一代人那樣的的生活。師:這段話有沒有正面說明新生活應該是怎樣的?生:沒有,“我”只知道新生活不應是像“我”這一代辛苦展轉、辛苦麻木、辛苦恣睢那樣的生活。至于新生活水平應該是什么樣的,文中沒有做正面回答,只是說新生活不應是這樣的,而沒有說應該是什么樣的。師:從文中看,“我”是一個怎么樣的形象?生: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進步思想傾向的知識分子形象。生:“我”是一個積極探索救國救民道路的愛國者。師:哪位同學能總結一下,剛才大家對課文第三部分內容的探究結果。生:這部分這由宏兒想念水生聯想到兩代人的關系,引發出“我”對新生活的思考,抒發了“我”對故鄉現實的強烈不滿,表達了“我”對打破彼此間的隔膜,探索人生道路的執著信念與追求。師:《故鄉》全文學完,有這么一句話:“學理如建樓,學文如堆沙”。學習語文,強調的是積累,下面,請同學們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把文中你喜歡的的詞、句、段摘抄到詞語作業,然后全班交流。(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全文,圈劃摘抄文中詞語;然后挑生讀一讀各自摘抄的詞語、句子、段落,過程從略。)師:學了《故鄉》這篇小說,同學們有什么感受和收獲?請同學自由談談?生:我感受最深的是,魯迅對勞動人民的情感,他既同情閏土生活的不幸,又對他的麻木表示不滿,哀其不幸,又怒其不爭。師:“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句話概括得太準確了。你是怎么想到用這句話來概括魯迅對閏土的心情的?生:在初二學習時,魯迅的小說《孔乙已》時,教師曾用這句話來概括魯迅的對孔乙已的心情。師:你太聰明了,能將以前學習的內容遷移到新課文的分析中,這就把知識學活了。同學接著發言。生:從本文對人物形象的刻劃中,我感受最深的是把人物外貌、語言、動作、心理進行對比襯托的寫法,我們寫作文時,總是無話可說,寫不具體,不生動,今后,我要自覺學習魯迅的這種寫法。生:讀小說不能只追求故事情節,要像本課學習那樣通過人物的形象體會作品的情感,要注意摘抄優美詞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生:我很敬佩魯迅先生對新生活的執著探索和追求新的精神。師:在《故鄉》這篇小說的學習過程中,同學們都去用到了哪些方法來閱讀理解課文呀? 生:把以前學習的內容遷移到的分析新課文生:既用了現實生活來理解課文,也用了聯系上下文的讀書法來分析課文。生:采用整體感知,談個體感受的方法來閱讀理解課文生:積累詞語。師:我們是學習按怎樣的步驟來學習課文的?請同學們回顧學習一下學習本文的過程。生:首先自讀小說,《故鄉》全文,從整體感知小說的內容,并用自己的話給小說的原標題加上修飾語。(板書:感知內容)生:緊扣小說對閏土、楊二嫂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的語句,分析人物人物形象,領會小說的主題。(板書:分析形象)生:品味、體會、感悟第三部分的語言。(板書:品味語言)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摘抄文中的精采語段、句子、詞語,積累語匯。(板書:積累語匯)師:感知內容——分析形象——品味語言——積累語詞。這就是我們學習《故鄉》這篇小說的方法,希望同學們能像這節課一樣,將這種方法運用到今后的小說閱讀中去,舉一反三,反復訓練,形成能力。正面布置這篇課文的作業:請同學們回去以后,在課外選讀魯迅先生的兩篇作品,并發揮想像,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談談對他的作品、思想、生活經歷、人生哲學等方面的理解和感悟。【教學說明】本案例力避傳統閱讀教學由教師預先設計好結論,然后引導學生按照教師的提示猜測答案和瑣碎、機械、純理性的分析的教學方法。從營造輕松、平等、自由的交流氛圍入手,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整體感知;反饋展示,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分析形象;品味語言,體會感情;理解朗讀,積累詞語;回顧過程,交流收獲。并在本文的導讀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習習慣,授與小說閱讀的方法,為學生自主閱讀小說提供借鑒。
《故鄉》中省略號的用法分析 篇12
中學生普遍認為魯迅的作品語言艱澀,主題深奧,實在難以理解。而《故鄉》一文無論是從內容到形式,從人物塑造到環境描寫,從歷史意義到現實價值等,可講可學可探究的內容太多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教學,讓學生在能接受理解的范圍內探究,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取舍。在對閏土這一人物形象分析時,我沒有分析采用了哪些描寫手法來寫人,而是分析其變化,在人物變化中,分析其語言,在語言描寫中,分析省略號這個標點的運用,省略號運用中只分析中年閏土見到我是說的最短的一句和最長的一句。這樣處理文本,就引導學生對緒的內容,艱澀難懂的語言輕松地理解和把握了。
總之教學本課,我本著一種潛入深處的原則,在分析文本時,簡單入手,在挖掘主題是,注重由淺入深,這樣,學生既輕松地學習了課文,有深刻地了解了本文的主題,何樂而不為!
但是,在聽完了同組丁老師的講課內容后,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樣的問題,在她的引導下,如此輕松,條理如此清晰,文本挖掘地如此的.深刻,這些將是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應該探索和研究的,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將本著學習研究的態度,向同組的其他老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