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簡析與教學建議(精選2篇)
溶液簡析與教學建議 篇1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分三個課題。第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初步認識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過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質、溶劑、溶液的概念,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第二課題從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質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質的溶解度為核心展開的。第三課題進一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圍繞溶液的濃、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質這一問題展開,引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并結合這一概念進行一些簡單計算,初步學習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三個課題密切相關,逐步深入,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除了正文外,在“資料”、“拓展性課題”等欄目中還補充了一些內容,以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本單元中編排了較多學生參與的活動,教材中也留出較多的空白,供學生觀察、思考后填寫,有些內容則完全以學生活動展開。本單元的許多教學內容是要求由學生在活動與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討論”、“調查與研究”、“習題”、“家庭小實驗”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對科學探究的體驗。
本單元教學難點是: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對溶解度概念的認識;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本單元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同化”與“順應”規律建構認知結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有關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師一方面應了解學生已有的有關溶液的知識,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引導學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
教學過程要遵循同化(擴大“相似塊”,建立連接點)、順應(消除“結構差”,建立生長點)的規律,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例如,由糖水、鹽水等生活概念(舊平衡),經過組成分析(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溶液的科學概念(達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劑的生活概念(舊平衡),分析碘酒的溶劑(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溶劑的科學概念(達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劑的生活概念(舊平衡),分析酒精中的溶劑(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兩種液體互相溶解,相對而言,量多者為溶劑”的正確認識(達到新平衡)。
又如,由飽和溶液質量分數大(舊平衡),經硝酸鉀的濃溶液不飽和與氫氧化鈣的飽和溶液濃度小的對比分析(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對“飽和”與“濃溶液”、“稀溶液”的正確認識(達到新平衡)。
2.組織好“活動與探究”,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教材中安排了⑴“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⑵“飽和溶液”、⑶“繪制溶解度曲線”三個活動與探究。為了提高學習效益,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探究點”。象⑴中溶質溶解前后的溫度差;⑵中的“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和“不能繼續溶解”;⑶中曲線上每一點表示的意義,兩條曲線交點的意義,曲線形狀的特點等。
活動與探究最好是分組進行。各小組成員既要分工負責份內的工作,又要協作完成組內的任務;在小組內交流前,每個小組成員要獨立做出探究結論并對結論做出解釋;小組間交流時小組代表應隨機確定;教師的評價到組不到人。這樣,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保證小組內的分工合作落到實處;保證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而盡量減少生生間的學習效果的差距;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體驗。
3.對于有關溶液的計算,要把握好深廣度
關于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求溶質的質量分數;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計算所需溶質和溶劑的量;
(3)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
(4)把溶質的質量分數運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其中第(1)類計算在填【實驗9-5】和【實驗9-6】的表格時已練習過,這實際上是直接運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式,計算并不困難。
[例題1]屬于第(2)類計算,實際上這類計算也是直接用關系式計算,只是把關系式稍作變換。
[例題2]屬于第(3)類計算類型。這類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比較復雜,需要教會學生從另一角度去思考這類問題。要讓學生理解,加水稀釋和配制溶液時,溶質的質量總是不變的。因此計算時要以溶質量不變為依據來建立等式關系。
例如,設某溶液a g,溶質的質量分數是a%,稀釋后得到溶質的質量分數為b%的溶液b g,則有:a g×a%=b g×b%
課題3習題5、6和習題7,屬于第(4)種類型計算。這類計算的重點是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要求綜合運用化學反應知識、溶液知識以及必要的密度關系式等。
在建立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之后,應讓學生了解,化學計算不等于純數學計算,在計算時要依據化學概念、尊重化學事實,明確溶液的組成是指溶質在溶解度范圍內,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關系。某溶質的質量分數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有意義。
例如,在20 ℃時,氯化鈉的水溶液最大質量分數不能超過26.5%。離開實際可能性,討論更大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是沒有意義的。
千萬不要引入過難的有關溶液的計算,以免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組織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可以使學生在運用學科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中,看到了所學知識的用途,增強了學好化學知識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深化了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利用“調查與研究”,用好“資料”,閱讀“拓展性課題”,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展性課題“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為學生以后學習分散系埋下了伏筆。
充分用好教材的這幾個欄目,對達成本單元教學目標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老師們切不可棄之不顧。
溶液簡析與教學建議 篇2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密切聯系,分三個課題。第一課題從定性的角度初步認識溶液,其中涉及到溶解過程,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質、溶劑、溶液的概念,溶解過程中的吸熱和放熱現象等。第二課題從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質溶解的限度,是以物質的溶解度為核心展開的。第三課題進一步從定量的角度認識溶液組成的表示方法,主要圍繞溶液的濃、稀,即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多少溶質這一問題展開,引出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并結合這一概念進行一些簡單計算,初步學習配制溶質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三個課題密切相關,逐步深入,比較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除了正文外,在“資料”、“拓展性課題”等欄目中還補充了一些內容,以擴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本單元中編排了較多學生參與的活動,教材中也留出較多的空白,供學生觀察、思考后填寫,有些內容則完全以學生活動展開。本單元的許多教學內容是要求由學生在活動與探究中完成的,并在“討論”、“調查與研究”、“習題”、“家庭小實驗”等活動中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科學方法。
本單元教學重點是:溶液、溶質、溶劑的概念;飽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對科學探究的體驗。
本單元教學難點是:從微觀角度理解溶解過程;對溶解度概念的認識;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簡單計算。
本單元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遵循“同化”與“順應”規律建構認知結構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了一些有關溶液的生活概念,教師一方面應了解學生已有的有關溶液的知識,盡量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引入溶液的學習;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新舊知識經驗的沖突,以及由此而引發的認知結構的重組,引導學生把生活概念向科學概念轉化。
教學過程要遵循同化(擴大“相似塊”,建立連接點)、順應(消除“結構差”,建立生長點)的規律,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建構,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環中得到不斷的豐富、提高和發展。
例如,由糖水、鹽水等生活概念(舊平衡),經過組成分析(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溶液的科學概念(達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劑的生活概念(舊平衡),分析碘酒的溶劑(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溶劑的科學概念(達到新平衡);由水是溶劑的生活概念(舊平衡),分析酒精中的溶劑(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兩種液體互相溶解,相對而言,量多者為溶劑”的正確認識(達到新平衡)。
又如,由飽和溶液質量分數大(舊平衡),經硝酸鉀的濃溶液不飽和與氫氧化鈣的飽和溶液濃度小的對比分析(破壞舊平衡──產生不平衡),形成對“飽和”與“濃溶液”、“稀溶液”的正確認識(達到新平衡)。
2.組織好“活動與探究”,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
教材中安排了⑴“溶解時的吸熱和放熱現象”、⑵“飽和溶液”、⑶“繪制溶解度曲線”三個活動與探究。為了提高學習效益,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探究點”。象⑴中溶質溶解前后的溫度差;⑵中的“一定溫度”、“一定量溶劑”和“不能繼續溶解”;⑶中曲線上每一點表示的意義,兩條曲線交點的意義,曲線形狀的特點等。
活動與探究最好是分組進行。各小組成員既要分工負責份內的工作,又要協作完成組內的任務;在小組內交流前,每個小組成員要獨立做出探究結論并對結論做出解釋;小組間交流時小組代表應隨機確定;教師的評價到組不到人。這樣,保證所有學生都能參與到學習中來;保證小組內的分工合作落到實處;保證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充分發揮而盡量減少生生間的學習效果的差距;保證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學習的體驗。
3.對于有關溶液的計算,要把握好深廣度
關于溶質的質量分數的計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種類型:
(1)已知溶質和溶劑的量,求溶質的質量分數;
(2)要配制一定量的溶質的質量分數一定的溶液,計算所需溶質和溶劑的量;
(3)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
(4)把溶質的質量分數運用于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其中第(1)類計算在填【實驗9-5】和【實驗9-6】的表格時已練習過,這實際上是直接運用溶質的質量分數的關系式,計算并不困難。
[例題1]屬于第(2)類計算,實際上這類計算也是直接用關系式計算,只是把關系式稍作變換。
[例題2]屬于第(3)類計算類型。這類溶液稀釋和配制問題的計算比較復雜,需要教會學生從另一角度去思考這類問題。要讓學生理解,加水稀釋和配制溶液時,溶質的質量總是不變的。因此計算時要以溶質量不變為依據來建立等式關系。
例如,設某溶液a g,溶質的質量分數是a%,稀釋后得到溶質的質量分數為b%的溶液b g,則有:a g×a%=b g×b%
課題3習題5、6和習題7,屬于第(4)種類型計算。這類計算的重點是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只是其中涉及到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要求綜合運用化學反應知識、溶液知識以及必要的密度關系式等。
在建立溶質的質量分數的概念之后,應讓學生了解,化學計算不等于純數學計算,在計算時要依據化學概念、尊重化學事實,明確溶液的組成是指溶質在溶解度范圍內,溶液各成分在量方面的關系。某溶質的質量分數只能在一定范圍內有意義。
例如,在20 ℃時,氯化鈉的水溶液最大質量分數不能超過26.5%。離開實際可能性,討論更大質量分數的氯化鈉溶液是沒有意義的。
千萬不要引入過難的有關溶液的計算,以免影響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另外,組織學生做好“家庭小實驗”,可以使學生在運用學科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中,看到了所學知識的用途,增強了學好化學知識的心理需求,同時,也深化了對學科知識的理解。利用“調查與研究”,用好“資料”,閱讀“拓展性課題”,可以拓展學生的視野。拓展性課題“溶液、乳濁液和懸濁液”為學生以后學習分散系埋下了伏筆。
充分用好教材的這幾個欄目,對達成本單元教學目標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老師們切不可棄之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