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通用13篇)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
課前教師在黑板上方掛好一幅彩色手繪的草原風光圖,長可達墻壁兩端。學生進入教室,馬上被彩圖吸引,猶如置身于遼闊美麗的草原美景之中。
師:今天我們學習第17課《草原》。(板書課題,并放錄音)
師:草原這課書的作者是誰?寫的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作者是老舍先生。寫的草原是內蒙古陳巴爾虎旗。
師:對。陳巴爾虎旗是個天然牧場,方圓幾百里。土壤肥沃,牧草茂密,野花芳香,空氣新鮮,湖泊晶瑩,像藍寶石鑲嵌在遼闊的大草原上。蒙族同胞就生活在這風景如畫的草原上。草原風光美,草原上的蒙族人民美,兩相比較,誰更美呢?它們二者之間又是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帶著這個問題來學習這課書。
師:請同學朗讀課文第一段。讀后講講自己讀懂了什么?有什么體會?
生:(讀課文第一段)“這次,我看到了草原”。從“這次”這個詞我看出作者是第一次看到草原。他看到這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清鮮,天空明朗。天底下一碧千里并不茫茫。
師:回答得好,是認真讀書了。用自己的話講講是怎樣理解“這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與天空有關系嗎?為什么?
生:我從彩圖上看到草原的天空碧藍碧藍的,像一塊藍寶石,天空明朗純凈。這里沒有林立的工廠、密集的樓群,因而少污染,空氣清鮮。正因為空氣清潔新鮮天空才明朗碧澄。
師:(學生邊答教師邊板書)
對。是草原上的青草凈化了空氣,泛著青草的芳香。老舍先生遠離喧鬧的城市,初入草原,頓覺神清氣爽。請看課文中在“清鮮”和“明朗”前面老舍先生都用上了“那么”,這是為什么?
生:“那么”是表示程度的。表明“很”、“非常”的意思。說明這里空氣的清鮮,天空的明朗不是一般的。
生:老師,我再補充一點,兩個“那么”連用,是寫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
師:對。密切相關的、性質相近的兩種事物也可以用“那么……那么”連接。課文中空氣和天空就是緊密相連的兩種事物。在這樣美麗遼闊的境界里,老舍先生的切身感受是什么?
生:猶如置身于仙境。因此想高歌一曲,表示自己的愉快。(老師板書:高歌一曲 愉快)
師;老舍先生放眼看天底下,又是什么情景?請同學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生:(齊讀)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師板書:)
師:請同學按詞素解釋一下“一碧千里”。
生:“碧”是形容青草的綠。“千里”指草原的范圍遼闊無邊。“一”字是“全”和“都”的意思。總起來是說整個草原全是碧綠碧綠望不到邊的青草。
師:那滿眼無邊的青草,為什么又不給人以茫茫也就是空曠的感覺呢?哪位同學到前面指著彩圖來講。
生:(用教桿指圖)平地是綠的,草也是綠的。雪白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而小丘的線條又是那么柔美,像中國畫那樣,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輕輕流入云際。
師:書上怎樣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請齊讀。
生:(齊讀)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
師:這句話,不用語言講解,誰能用國畫的畫法表示出來?(老師在黑板上貼一張宣紙)。
生:(邊蘸綠色顏料作畫邊講解)在國畫中用顏色來潤濕出事物的形象輪廓,用色彩的濃淡表示陰陽面,不具體勾出事物的輪廓。(老師板書:柔美、渲染)
師:回答得很正確。小丘線條柔美是因為坡度小,高低相差不大。羊群在小丘上“上上下下”,真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大花。老舍先生用了比喻句,描繪出羊群的靜態美與動態美。使寧靜的草原顯現出了勃勃生機。你們看著彩圖,向老舍先生學習,想象一下羊群在草原上的美,用比喻句來描述。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在無邊的綠毯上撒上了一把把白色的珍珠。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在蔚藍的大海上揚起了點點白帆。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像在蔚藍的天空上飄著幾朵盛開的白蓮花。
師:啊!你們比喻得都很恰當。是真的理解了課文。這美景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此時此刻老舍先生又有什么感受?他是怎樣表達的?
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老師又讓齊讀)
師:這一小節老舍先生用了幾種方法來抒情?
生:兩種修辭方法。一種是直接抒發自己的感情。作者初入草原時,對一切感到新奇,產生興奮、喜悅之情。因而直抒其情“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另一種是借物抒情,借草原上靜立不動的駿馬、大牛來抒發自己的感情。寫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生:駿馬和大牛望著這小草豐美的草原像是被迷住了,靜立不動,忘了周圍的一切。
師:說得好。這一段寫草原風光的美好,老舍先生都是在借景抒情,抒發自己對草原的熱愛之情。
同學們讀得認真,會通過語言文字去理解,并能用語言來表達、學得不錯。這一節就上到這里。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2
第一課時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后議論:
師:大家看一看,這個自然段共有幾句話
生:共有8句話。
師:再想一想,每句話主要講什么意思
生:第一句講作者這次看到了草原,第二句講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第三句講天底下一碧千里,第四句講小丘平地都是綠的,第五句講羊群像草原上的大白花,第六句講小丘像中國畫,第七句講作者的感受,第八句講駿馬和大牛的感受。
師:這個同學講得很好。(一學生舉手)你有不同看法嗎
生:我覺得他別的都講得很對,就是第八句我覺得不太適合。駿馬和大牛不會像人一樣有感受。
師:那么,這句話的意思怎么說好呢
生:應該說是在那種境界里,駿馬和大牛的表現。
生:我看說駿馬和大牛的表現也不確切,駿馬和大牛怎么會像人一樣表現呢應該說是作者對在那種境界里靜立不動的駿馬和大牛的聯想。
師:這樣說很好,很確切。這一自然段每句話的意思就是剛才同學們講的。(板書:草原→天空→天底下→小丘、平地→羊群→小丘→人→駿馬和大牛)
現在,我們再來一句一句地仔細研究一下。你們先說一說,課文中的草原,是指哪兒的草原
生:是指陳巴爾虎旗的草原。
生:我查過1974年出版的中國分省地圖集,陳巴爾虎旗在黑龍江省,并不在內蒙古自治區。
師:你很用心。不過后來又劃歸內蒙古了。作者以前到過內蒙古沒有從哪里看出來
生:從第一句的“這次”可以看出,作者以前也去過內蒙古,但他并沒有看到過草原,所以他說,“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作者看到的草原到底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呢誰站起來讀一讀課文的有關語句
(生讀:“那里的天……輕輕流入云際。”)
師:這個同學讀得很好。你們看,作者是從哪兩個大的方面來描述草原的
生:一是草原的天,二是草原的天底下,也就是天底下的草原。是從這兩個大方面來寫草原的。
師:好。作者為什么感到草原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
生:因為那里的空氣格外清鮮,天空格外明朗。(板書:清鮮、明朗)
師:你說得很好。課文中說,“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想一想,這兒的兩個“那么”各指什么
生:是說空氣像什么那樣清鮮,天空像什么那樣明朗。
師:到底空氣像什么那樣清鮮,天空像什么那樣明朗呢
生:什么最清鮮,空氣就像它那樣清鮮;什么最明朗,天空就像什么那樣明朗。“那么”就是代替“什么最清鮮”,“什么最明朗”的。
師:你們理解得不錯。作者看到這么可愛的天,又有什么感受呢
生:他很愉快,總想高聲唱上一曲。
師:你們有過類似的情況嗎
生:當然有。“五一”節那天,我跟爸爸去登云門山,在山頂上看著遠處蜿蜒在綠色大地上的河,看著那漫山遍野的梨花、蘋果花,看著青州城那一幢幢鱗次櫛比的樓房,覺得胸膛格外寬廣了,精神也格外高昂了,情不自禁地仰起頭向著遠方大聲唱起來。
生:我也有這樣的感受。一連幾天陰雨,悶在家里,使人心里格外煩躁,有時我氣得用拳頭捶桌子。老師,這是不是就叫觸景生情呢
師:你說得很對。人的心情也受環境影響的。現在,我們再看天底下的草原,又是什么特點
生:草原一碧千里,并不茫茫。它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都是綠的。
師:“一碧千里”是什么意思(板書:一碧千里)
生:就是無邊無際的草原都是綠色的。
師:“一碧”呢
生:就是一片碧綠。碧,就是青綠色。
生:就是一派碧綠。
師:“一派碧綠”比“一片碧綠”確切些。“片”這個量詞所指的范圍不如“派”大。草原是很廣闊的,極目遠望,一派青綠色。但作者又說“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
生:很廣闊,無邊無際的意思。
生:我看到一本書上有“夜茫茫”這個詞語。這里的“茫茫”,我看與“夜茫茫”就有相同的意思,除了無邊無際,我體會還有迷迷蒙蒙,看不清楚的意思。
師:說得很好。草原為什么“不茫茫”呢
生:上一句講過,因為天空非常晴朗。
師:對。人們一提到草原,除了綠草之外,你還會想到什么
生:還會想到羊群、馬群、帳篷、牧人,還有天上的蒼鷹、白云……
師:是的。在這里,作者把羊群比作什么無邊的綠毯又比喻什么
生:作者把羊群比作白色的大花,而無邊的綠毯比喻無邊的草原。(板書:綠毯、大白花)
師:作者除了寫羊群,又特別寫了草原上的小丘。作者把線條柔美的小丘又比作什么
生:比作了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板書:中國畫)
師:(出示一幅中國畫)同學們,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這張中國畫。你們看畫面上的山,有沒有用墨線勾邊畫框、描出輪廓它給我們的感覺又是怎么樣的。
生:中國畫不用墨線勾勒,叫人看了很舒服,沒有“捆綁感”。
生:中國畫叫人看了,就會想到春天田野里流動著的透明水氣,很自然,很流暢,很輕便,……不是輕便,是很輕……
師:是很輕盈,對嗎
生:對啦,是很輕盈。
師:你們講得很好。你們再仔細觀察一下,這幅中國畫是用什么顏料畫成的。
生:用水墨,用很淡的顏色畫成的。
師:知道“渲染”是什么意思了吧!就是用水墨和淡的色彩畫畫,這樣可以加強繪畫的藝術效果。草原上那些線條柔美的小丘,就像只有綠色來畫成的中國國畫,由于綠顏色濃厚,就像要流下來一樣。“翠色欲流”的“欲”,在這里就是“將要”的意思。這些小丘漸漸地伸向遠方。一直跟天邊連接起來。作者用了“輕輕地流入云際”來描繪。同學們想一想,小丘本身會“流動”嗎作者為什么要用“流”字呢(板書:流入)
生:小丘雖然不會流動,但它起起伏伏,像緩緩的波浪,遠遠望去,會給人流動的感覺。
生:我看還有一點原因,那就是小丘“翠色欲流”,遠遠望去,就像綠色的溪流一樣,所以用了“流”字。
師:講得很好。小丘本來是不動的,是靜止的,用了一個“流”字,那會給我們什么感覺
生:靜止的小丘就變成活動的小丘了,好像有了生命了。
生:整個草原有動有靜,更有生氣了,有活力了。
師:很好。上邊這六句話寫了草原的特色,給我們的印象很鮮明,使我們這些沒到過草原的人,讀過之后也猶如身臨其境了。現在,我來引讀一下:這次,“我”看到了什么那里的天怎樣“我”有怎樣的感受在天底下又怎樣草原的平地和四面的小丘又怎樣羊群的情況呢線條柔美的小丘呢
(學生隨著提示引導,依次讀課文有關語句)
師:根據課文對草原的描述,大家在本子上畫一畫,看誰畫得又快又好。(指名一位同學在黑板上畫)大家看這個同學在黑板上畫得怎樣
生:羊群、小丘都畫上了,但小丘畫得不好。他把小丘畫成連綿起伏的大山了,叫人看了,失去了書上那種“輕輕流入云際”的味道。
生:書上說天空是那么明朗,他卻畫上了幾朵白云。當然,晴朗的天空也會有白云,既然書上說是“那么明朗”,就應該是沒有一絲云。什么東西也不畫,才能使人感到空氣清鮮,天空明朗。
師:講得很有道理。同桌互換過來,評點評點,提提意見,看看畫面是不是符合課文原意。(互換看完)現在大家閉上眼睛,聽我再慢慢地讀一讀這幾句話,你們可邊聽邊想象草原的美麗景象。(老師讀,學生聽)
師:你們再琢磨一下,用怎樣的語調就能讀出草原的美麗。自己試著讀幾遍。(學生朗讀)
師:在這么優美的環境中,作者的感受是怎樣的呢(要求學生讀第七句)“驚嘆”是什么意思(板書:驚嘆)
生:就是吃驚感嘆。當時作者置身于美麗的大草原之中,一定發出這樣的感嘆:“啊,真想不到世界上還有這樣美麗的地方!”
師:為什么說又叫人感到舒服呢(板書:舒服)
生:我想,一方面這地方美麗,使人忘掉了疲勞和愁苦;另一方面,這兒天高地闊,一切又都那么自然、舒展、寧靜,所以叫人從心理上感到舒服。
師:好。“久立四望”和“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這又說明作者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生:“久立四望”說明作者被草原的美麗所陶醉,看不夠;“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說明作者非常贊美草原的美麗。
師:說得很好。再講一講“奇麗”這個詞的意思。
生:“奇麗”就是非常美麗。
生:我看應講成奇妙美麗。因為在作者看來,草原這地方有些希奇巧妙,所以他自然就會產生寫一首奇妙美麗的小詩來贊美它的念頭。
師:你們鉆研得很好。我覺得,你們這兩種講法都可取。再想一想,在這句話中“驚嘆”和“舒服”、“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們之間用什么關聯詞語連接(板書:驚嘆、舒服、久立四望、低吟)
生:“驚嘆”和“舒服”也好,“久立四望”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也好,它們好像不分大小,好像是兄弟姐妹。
師:再從它們在句中的作用說一說。
生:我看它們在句中起的作用相同,只是從不同方面來表達作者的感受。
師:說得很好。它們之間誰也不修飾限制誰,誰也不受誰限制修飾,這種關系就叫并列關系。也就是剛才同學們說的兄弟姐妹關系。“既……又”就是它們之間的關聯詞語。
師:大家再一起讀讀最后一句。(學生讀)在這種境界里,駿馬和大牛有時候靜立不動,這不是真實的
生:這是真實的。是駿馬和大牛會有的樣子。
師:它們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也真實吧(板書:回味、樂趣)
生:這不是真實的。因為駿馬和大牛不會像人一樣回味什么無限的樂趣。
師:那作者為什么這樣寫呢
生:作者是說“好像”,并不是說“就是”在回味著樂趣。
師:那“好像”說明了什么呢
生:“好像”說明是作者想象的。因為作者被大草原的美麗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圍的一切事物也同他有一樣的心情,覺得駿馬和大牛也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師:對啦。這一句看來是寫駿馬和大牛的,實際上是寫作者自己感受的。想一想,你有過這種感受沒有
生:上學期,我第一次獲得“三好學生”獎章時,簡直高興極了。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什么也快樂。聽見小鳥叫,覺得它在為我唱贊歌,看見樹枝搖動,覺得它在為我鼓掌。整整一天,我覺得周圍的一切東西都在朝我笑。
師:看來,不同的心情對周圍環境會有不同的感受。還有很多同學有這種感受,課后可以相互講一講。現在我再來引讀一下:這種境界,使作者有怎樣的感受在這種境界中,作者對靜立不動的駿馬和大牛是怎么聯想的(學生隨著提示,依次讀七、八句)
師:請你們再閉上眼睛,聽我朗讀有關作者感受這兩句,自己邊聽邊想象。(老師讀,學生聽)
師:(默讀全段)大家想一想,這一段主要寫了幾層意思
生:這一段寫了兩層意思。第一層寫草原景色的特點。第二層寫作者在這種境界中的感受。
師:講得很好。請大家看著板書,先簡要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主要寫了哪些事物,然后再按順序詳細地說一說這一自然段的內容。(學生自由述說)
(述說之后,讓學生熟讀幾遍,接著自己試背,最后指名背誦)
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評析
濰坊市教研室 劉恩德
看了張英武老師的《〈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一個突出的印象是,他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堅持學習語文跟認識事物相結合,堅持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片斷》展示的是張老師教學《草原》第一段的具體過程,大致經歷了三個回合。在第一個回合中,張老師針對五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自學能力的實際,把教學的起點確定在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所以,一開始,他便讓學生談這一段中8句話的意思。語言文字都是反映客觀事物的,學生知道了8句話的意思,也就初步認識了這一段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但是,學生這時的認識還是淺層次的。
因此,在第二個回合中,張老師不但引導學生抓住有關詞語逐步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而且采用了不同的手段和方法,讓學生具體地認識課文反映的客觀事物,真切地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如,出示中國畫,啟發學生對“渲染”、“流入云際”等詞語的理解;在學生理解前6句話和后兩句話的意思之后,分別讓學生想象課文描述的的環境和事物,學生如臨其境,如睹其物,如見其人,縮短了與課文的距離,對課文內容產生了真切感;在理解第二句和第八句中作者的感受時,先后讓學生聯系生活實踐變自己的感受,引發了學生的情緒體驗,從而使學生深入領會了課文的思想感情。還有,他根據教學的需要,穿插安排了讀、說、聽、畫的訓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鍛煉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
綜觀這一回合,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是深刻的,扎實的,但還有待于系統和概括。這一任務是在第三回合中完成的。張老師在學生默讀全文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了本段大意,使學生對課文的認識進一步升華。由于學生弄清了各個句子的意思及其之間的聯系,對課文內容理解得深刻,這就為完成教材規定的背誦作業打下了扎實的基礎。重視教給方法,加強段的初步訓練。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3
教學內容簡介:
《草原》一課是北師大版小學四年級語文上冊教材第三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經歷和感受寫的一篇訪問記,《草原》教學設計。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學生通過學習景美、人美兩部分,體會隱藏在文字背后的人文內涵。透過文字使學生感受到環境與生命相互依存的關系,體會到蒙漢兩族人民的深情厚誼,感受到祖國是各民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教學目標:
1、學會9個生字,會認3個字,能正確讀寫勾勒、駿馬、迂腐、鞭子、疾馳、墨線、無際、拘束、摔跤、襟飄帶舞等詞語。背誦課文一、二自然段。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和諧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讀草原美麗景色的段落,并且能背下來。
4、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養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腦海中再現課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體會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意思及在表達上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1、同學們你去過草原嗎?(指名回答)你知道草原是什么樣子的?(指名回答)
2、那么草原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呢?今天我們一起走進老舍先生寫的《草原》一課,一起感受一下草原的美景。
二、了解作者加深印象。
1、這篇課文是老舍爺爺寫的,關于老舍你知道多少呢?教師相機簡介作者老舍。
2、我們以前學過他的什么文章?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以前學過的老舍的文章。(《老北京的春節》、《鳥的天堂》等)
3、老舍爺爺一生寫下了許多優美的文章,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大師,學習他的文章就是一種美的享受。
三、初讀課文,加深對課文的整體認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后。
2、草原在你的印象中是什么樣子?結合自己得到理解來談一談。(指名回答)
3、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情?
(1961年夏天老舍先生訪問陳巴爾虎旗的經過)
4、本篇課文作者寫了草原哪幾個方面的情況?
(本文主要寫了兩方面的情況,一是風景很美,一是草原人民的熱情,教案《《草原》教學設計》。)
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歸納,引導學生積極發言并板書。
板書:風光美、人情美。
5、課文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表現了作者對草原和草原人民的熱愛,歌頌了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友情。)
四、品讀賞析課文感悟課文中的美景
1、作者老舍初到草原的感受是獨特的,你來讀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課文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了草原之美的?劃出你認為描寫優美的詞句,印象深的地方多讀幾遍。
學生自由讀課文,自學并批注。
匯報交流。
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合作探究。
師:以小組為單位,學習你喜歡的部分。
(課件出示自學提示:第一部分:抓重點詞句理解草原的美麗景色。)
2、鎖定重點,品讀感悟。
根據匯報內容隨機出示相關句子,進行學習。
(1)景美部分:
在匯報第一部分時,可通過"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青翠欲滴,輕輕流入云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等句子引導學生理解品悟草原的美景。滲透環保教育。
課件演示,再現草原之美: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感受到的草原之美,那么真實的草原又是什么樣子的呢?你們想看一看嗎?(播放草原的有關錄像資料)
談一談,看完錄像的感受。
指名再來讀讀課文,要求學生邊讀邊結合文中的語句,想象畫面的內容。
過渡:這么迷人的景色,這么優美的語句,我們真的應該多讀讀。選擇本段中自己喜歡的句子進行有感情地朗讀,把自己的感受讀進去。
學生配樂朗讀課文的情況,教師適時鼓勵。
(2)人美部分
多么美麗的草原之景!多熱情的草原人民呀!下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感受他們把酒話別的激動場面。自學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自己讀后的感受。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匯報:這兩自然段,主要寫了草原人民熱情迎接:
﹙學生匯報,教師點撥﹚
同學們這種熱情,真是讓人感動不已,你體會到了嗎?那么你能夠帶著蒙古人民的熱情來讀一讀嗎?
讓學生讀自己認為最能表現出蒙古人熱情好客的句子,體會人情美,滲透民族大團結的思想。
教師小結。
3、情感升華體會蒙漢情深
投影出示: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你怎樣理解這句話?你從這句話中又讀出了什么?
4、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自己喜歡的場面。要求讀出自己的體驗和個性的理解。師生評議朗讀。
五、總結課文。
1、依據板書,講清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借景、借事抒發情感的寫作手法。(板書:寫景--抒情,寫事--抒情)
2、歸納課文整體內容,并指出本課第一大段,寫了草原的風光美,第二大段寫了草原的人情美,把這兩部分聯系起來,作者實際上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濃筆重彩、有聲有色的草原風情畫。(板書:草原風情畫,并用箭頭連接有關內容)
(整個教學過程體現了完整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教學思路,不論對全篇課文的認識還是對每一個大段、段中的每層,都是引導學生先從整體上形成一定的認識,然后再進行具體的學習,最后再從整體上進行更高層次的概括。這在各個教學步驟的實施過程中可以明顯地看出來。)
板書設計
草原
景美人美
明朗可愛熱情好客
一碧千里蒙漢情深
民族團結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4
教學目標:
1、能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體會草原神 奇而美麗的景象。
2、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廣闊美麗,充滿無限生機,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 思想感情,并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學生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
教學重點:
感受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遼闊美麗,產生喜愛這個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 朗讀課文。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體會神奇而美麗的 景象。
教學準備:
制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 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讀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學的這篇課文題目叫什么呀?(生齊讀課 題)師指導讀(在錫林郭勒下畫一條線):請你們再讀的時候,把這四個字讀連 貫。再讀。
2、理解錫林郭勒的意思。 你知道老師為什么用線把這幾個字連起來嗎?(是一個地名)對,它是一個 草原的名字。 錫林郭勒是從蒙古族的語言里音譯過來的, 它背后還有一定的含義。 有人知道錫林郭勒是什么意思嗎?不知道?我們來一起看一張圖片。 你可以借助 這張圖片來判斷一下錫林郭勒可能是什么意思(多媒體出示圖片)。生說,師注 意聽:哎,他發現了,一般的草原沒有水,而錫林郭勒有水。老師告訴大家,在 蒙古語里,有水有草的地方、水草豐美的地方,就叫——錫林郭勒。
3、再讀課題。(指板書)我們一起再來讀讀它的名字!(生齊讀)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齊讀課文。邊讀邊想:錫林郭勒大草原給我們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生讀。
3、師:同學們讀得不錯,看來大家在課前都認真地進行了預習,個別地方 還有一點小問題,沒關系,隨著學習的深入,你們肯定會越讀越好。現在誰來說 說,錫林郭勒大草原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4、生說。師邊聽邊板書:廣闊 美麗 歡騰 過渡: 課文中哪些段落寫了草原廣闊美麗的特點?哪些段落又寫了草原歡騰 的特點?這節課, 就讓我們先來領略大草原廣闊而美麗的景色吧!請同學們默讀 第一、二自然段,邊讀邊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你的同桌聽,并說說為什么 喜歡。
三、研讀課文,感悟理解
(一)學習第二自然段 師:默讀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寫草原廣闊美麗的句子,用直線畫出來,讀一 讀,跟同桌的同學一起交流交流。
1、草
①“藍天底下,滿眼綠色,一直撲向遠方。 ” “滿眼綠色”“鋪” 、 師:假如此時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現在眼前的都是青青的野草。就 像一個綠色的地毯一樣一直撲向遠方。
②師:這樣的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沒過十來歲的孩子。-
③草原上的錄得廣闊,錄得美麗。誰來讀一讀描寫草的部分
2、湖水
①指名讀談體會
②師: 高低不平的草灘上還嵌著一洼洼清亮的湖水,那么到底有多清亮呢? 你能用“湖水清亮得可以…….”說一句話嗎?
③誰能把剛才同學們說的梳理一下連成一句話? 湖水清亮得可以……可以……還可以…….
師:這樣的湖水我們就把它叫做……(清亮的湖水)它們就像寶鏡鑲嵌在 一望無際的草原上。多美呀!多神奇呀!誰來讀一讀——指名讀 過渡語:在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上,不僅有茂密的青草。一洼洼清亮的湖水, 還有各種各樣的(野花)
3、野花
①指名讀,談體會——ppt 出示野花的句子。
②你能讀出它們的特點嗎?——自由練 Ppt:觀看野花——草原不僅僅只有這些種類的花, 看看還有……這些婀娜多 姿的野花點綴在草原上, 為草原增添了繽紛的色彩。美嗎?美美的讀讀——指名 讀。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認識中心句與下文的關系。
1、引出中心句。
同學們, 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二自然段,從中領略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廣闊而 又美麗的景色(指板書)請大家再找找看,課文中哪句話概括了這個意思?(第 一段) 也就是說第二段就是圍繞這句話來寫的, 對嗎?像這樣的句子我們叫它 (中 心句)。其實第二段中也有這種寫法的句子,比如: (出示“草叢中……”一句) 這段話是圍繞哪句話寫的?這就是這篇課文的寫作方法, 圍繞一句話具體地來描 寫。你能學習這總方法也來寫一寫嗎?
四、總結全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第一、二自然段,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 麗的畫卷,先是青青的(野草),再展現了清亮的(湖水),最后是各種各樣的 (野花),錫林郭勒大草原真是(美麗)極了!(結合板書師生合作總結)。 同學們, 你們想不想把這美麗的景色記在心里?讓我們試著背一背第二自然 段。(自由練
五、作業布置
背誦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激發情感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課文的第一、二自然段,錫林郭勒大草原的 美麗景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深深地感受到了草原廣闊無垠、一碧千 里、綠水鑲嵌、百花點綴的恬靜的自然風光。后面的兩段課文,將給我們展示出 大草原特有的歡騰畫面。讓我們再跟著課文深入大草原吧!
二、齊讀第三自然段,體會意思,說說它在本文中的作用。
這段只有一句話,既總結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橋梁一樣把兩部分 內容連起來了,這樣的句子叫(過渡句)。
三、學習第四自然段
1、 為什么說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呢?現在我們一起來學習第四自然段。 (課 件 第四段) 請一個同學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畫出描寫人和動物動作的詞語。
2、生讀。
3、師評價,糾正字音。(小馬駒)
4、找出動詞。表現人和動物動作的詞你都找到了哪些?
5、生匯報,師相機板書。
6、練習。 同學們,有那么多的動物和牧民在草原上活動,草原可真熱鬧啊。接下來 請同學們小組中討論,完成一道小小的練習題。出示:把句子補充完整,并且把 所填的內容用動作表現出來。
(1)學生討論,師巡視。
(2)匯報。
7、再讀課文,加深理解。 請同學們一邊朗讀課文, 一邊大膽地表演,把草原的歡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 來。全班齊讀,邊讀邊配上動作表演。
四、拓展延伸
今天,我們來到了錫林郭勒大草原,看到了大草原廣闊美麗的景色,又感受 到了草原是個歡騰的世界。此時此刻,你最想用什么方式表達對草原的喜愛之 情?(畫畫、背《敕勒歌》、到草原上做客、為草原做廣告等)
五、布置作業
六、板書設計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5
【課前談話未錄下來,故略】
【上課時間】
(師播放歌曲)
師:剛才,我們看到了新疆的草原這節課,我們跟著作家老舍先生一起來到內蒙古大草原,去領略那里美麗的風光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生:草原
師:再讀一次
生:草原
師:你們去過草原嗎?誰去過草原?
生:去過
師:請問你第一次去草原感覺怎么樣?
生:感覺很高興
師:那你能不能高興地讀一下這個句子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還有誰去過
生:我去過內蒙古的草原,那里的景色非常優美但是,我感覺還是沒有我想象中那樣寬廣,不像民謠中的“風吹草低見牛羊”那樣,只能是“淺草才能沒馬蹄”
師:你回答得太棒了,你在課后積累了很多的古詩同學們,老舍先生第一次來到了內蒙古大草原,他感受到了草原的寬廣,請同學們一起讀這個句子
生:這次,我看到了草原
師:的確,老舍先生見到的草原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美請同學們打開課文,先自由朗讀全文,要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如果遇到比較難讀的詞語,要把它畫下來,多讀幾遍
師:可以放聲朗讀
師:同學們,讀完了,哪個字音比較難讀,給大家糾正一下你畫出了哪個詞?
生:第二自然段的“迂回”
師:對,他提醒大家注意“迂回”這個詞語,還有嗎?
生:渲染
生:第一自然段的“勾勒”
師:請同學們看大屏幕,我請幾個同學來讀讀這些詞語,其他同學子仔細聽,看他讀對了沒有?好,你來讀第一排的三個
生:新鮮、明朗、渲染
師:讀的真準,第二排誰來讀?
生:勾勒、低吟、回味
師:不錯,還有第三排,誰來讀?
生:翠色欲流、一碧千里
師:同學們讀得真好,請同學們再一次瀏覽全文,看看課文中哪句話最能表達老舍先生游覽完內蒙古大草原后的感受把它畫下來請你說
生:我畫的是“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師:“蒙”,再讀一遍
生:蒙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師:是啊,“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太陽已經偏西,老舍先生還想在這里多留片刻,這是為什么呢?他怎么會有這樣的感受呢?
生:第一自然段寫了草原的美,所以老舍先生想多留一會兒,草原上的草和景色,還有一些大牛、羊都特別美
師:是呀,是因為草原上的景色特別美老舍先生才忍不住多留片刻除此之外呢?還有什么?
生:老舍不想離開這里,是因為這里人的熱情招待讓他感動
師:讓他在這里……
生:多留一會
師:草原不但景色美,而且人民也是特別的熱情好客這節課我們就先去領略草原的風景,請同學們先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看看哪個句子寫得最美,把它畫下來,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師:誰愿意把你 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句子是“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從這句話我體會出在這境界里,既然連動物都在欣賞美景,可見草原非常美,而且動物也是自由自在的
師:你是在用心在體會呢!還有哪位同學愿意交流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師:這“一碧千里”讓你感受到什么?
生:讓我感受到草原的遼闊、大、還有美
師:一碧千里,這是多么的遼闊啊!這個“碧”是什么意思?
生:“碧”的意思就是“綠”
師:是呀,大片大片的綠色讓我們近處看到的是綠色,遠處也還是綠色,讓我們一起讀一讀這個句子吧!
生: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師:這么大、這么綠的草原并不茫茫,“茫茫”是什么意思?“茫茫”給人一種什么樣的感覺?
生:“茫茫”給人一種很空曠的感覺,而草原并不空曠
師:所以作者說“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是呀,有了小丘、牛羊、駿馬的點綴,我們一碧千里的草原并不茫茫直接的和大家交流
生:是第一自然段: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這里表現了老舍先生內心的愉快
師:老舍先生內心的感受是什么樣的?
生:愉快的
師:他感受到了這樣的天,清鮮的空氣同學們,作者為什么用“清鮮”而不用別的詞語呢?你試著給它換個詞語可以換成什么?
生:新鮮
師:空氣可以用新鮮來形容,還可以呢?
生:還可以換成“清新”
師:那作者為什么會用“清鮮”?
生:“清鮮”里含有清爽和新鮮兩個詞語的意思,所以作者用的是“清鮮”
師:說對了,作者感受到了這里清鮮的空氣,請同學們一起讀這個句子
生: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師:這時候,如果你也在草原上,你想說點什么?
師:老舍先生想要高歌一曲,你呢?
生:我想要躺在草地上欣賞如詩如畫的美景
師:你都不忍心去破壞這樣的美景了,對嗎?同學們,除了這句,還有哪里寫得美?
生: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使人感到十分舒服,一見便生愛慕之心
師:說得多好呀!一見就生愛慕之心“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讓我們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是一碧千里
師:同學們,還有哪里寫得美?
生: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我覺得這能表現老舍看見的小丘線條很優美,他在欣賞這種美
師:這里確實寫得美,里面有一個詞“渲染”,“渲染”是什么意思呢?
生:“渲染”是中國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畫面,有不同尋常的藝術效果
師:同學們,看這幅圖,這是用渲染的手法畫的一幅畫,它用色彩涂抹畫面,達到了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如果說,中國畫是渲染出非同尋常的藝術效果那么老舍筆下就是那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孩子們,這個句子里,還有哪個詞讓你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生: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師:哪個詞?
生:翠色欲流讓我感覺到心曠神怡
師:翠色欲流看到這個詞,你的眼前好像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
生:出現了一望無際的草原
師:好,還有嗎?
生:這翠綠的顏色都要流入云際
師:是啊,翠綠的顏色都要流入云際了近處是綠的,遠處還是綠的,請同學們一起讀
生: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師:用心來感受這樣的句子,同學們可以閉上眼睛如果風吹起來的時候,草原上的草地隨著風輕輕地動著,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草原上的綠色流入云際,流入每個人的心里還有哪個句子寫得美?請你讀一讀
生: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讓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個句子里,我想象到作者老舍在看到這一望無際、一碧千里的草原的時候,已經被陶醉了
師:你能想象到當時的畫面,想象到了作者的心里,你是一個用心讀書的孩子還有哪個句子寫得美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這是一個比喻句
師:作者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生:他把白羊比作了大白花
師: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還有呢?
生:把草地比作了翠色欲流的綠毯
師:什么樣的綠毯
生:無邊的綠毯
師:作者用了一個比喻句把草原比作了無邊的綠毯,把羊群比作了白色的大花,孩子們,你們再想一想,羊群在草地上還能比作什么?請你把這個比喻句寫下來
師:誰能來讀一讀你寫的句子?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草地增添了幾分生機
師:孩子,這不是比喻句,雖然你寫出了自己的感受,但是比喻句要有本體和喻體,你再想一想
生: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翠綠的河水中混著白色的浪花
師:寫得多好啊!想象力十分豐富孩子們,再讀讀作者的這個句子,看看哪一個字用得最巧妙
生:文中用的最巧妙的是“繡”
師:她找的很準,為什么“繡”用得巧妙?
生:因為內蒙古草原的景色就像畫一樣
師:如詩如畫,羊群不僅僅是在這里吃草,而是在作者的筆下,就仿佛繡上了一朵朵白色的大花這樣的美,美得讓人興奮,美得讓人陶醉,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樣的景色中,連駿馬和大牛都仿佛陶醉了,好像回味著——
生:
師:同學們,我們欣賞了美麗的文字,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草原上美麗的風光吧
(音樂響起)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欣賞了美麗的草原風光,讓我們把這優美的文字都印在我們的腦海中吧可以看著不同的提示背一背這段話
(師生共背第一自然段)
師:這優美的文字印在我們每個人的腦海中,同學們,作者在寫這段文字的時候,是從草原的天空寫到了天底下的一碧千里,這是按照從上到下的順序從遠處的小丘寫到的近處的羊群、駿馬、大牛,這是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我們在寫作文的順序,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像作者這樣,按照一定的順序去寫,這樣才能讓文章更有條理老舍先生為了表達他對草原的熱愛,寫下了這樣的文字同學們,你們愛你們的家鄉嗎?
生:愛
師:那就請大家也選取家鄉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處,把你對家鄉的愛寫下來,讓老師們感受到你們愛你們的家鄉
師:把你們寫好的句子念給大家聽
生:賀蘭山非常美,有此起彼伏的山巒,有高高的山上的綠樹
生:我的家鄉是美麗的銀川,白云是那么的白,是那么優美
師:時間來不及了,很遺憾,同學們可以在課后完成練習這節課我們一起欣賞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風光,而且也感受到了每位同學也很愛你們的家鄉正是因為草原上的風景美,草原上熱情好客的民族還正在等著你們呢!課后,同學們可以自己讀讀課文的后半部分正是因為這樣,老舍才發出了由衷的贊嘆:“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6
一、教材分析
《草原的早晨》是蘇教版小學語文第二冊的一篇文字優美、內容新穎的散文,通過早晨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現了草原繁榮興旺的新氣象。本堂課的思想是如何滲透新的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實現語文素養、音樂素養、審美情趣等多種能力的整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努力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
二、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認識本課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感受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歡樂。
三、教學重難點
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涌”“醒來了”“回蕩”等生詞,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突破重難點的措施: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
五、教學策略:
(1)以讀為本,創設情境,感悟朗讀,體現語文課上的書聲朗朗。
(2)以鼓勵性評價作為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手段,體現課堂評價的激勵作用。
(3)體現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優勢。
六、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
七、設計思路:
根據信息時代的特點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課的內容和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本課的設計思路是:
(1)以基于多媒體條件下的學習環境為依托;
(2)以課內外聯系,學科間融合的大語文觀為基本理念;
(3)以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為主要學習方法;
(4)以提高學生自讀、自悟的能力和語文素養為歸宿;
(5)以培養學生感受草原的美麗風光和牧民們的歡樂為情感目標。
八、教學環節設計及意圖:
(一)、欣賞草原風光,初步感知
對多數學生來說,草原是陌生的。針對這一實際情況,我們設計了“欣賞草原風光錄像”,讓學生對草原有一個整體的印象,在此基礎上順勢導入課題:草原的早晨更美,讓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美美的來讀課題,進入學習情境,初讀課文,認識生字新詞。
(二)、品讀課文,體會感悟
我們在設計這一課時,緊緊圍繞“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突破重難點”這一主題,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全文以一個大問題“從哪里體會出草原的美麗和歡樂”貫穿始終。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讀書感悟、交流體會,然后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基于一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情感體驗較貧乏,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對抽象的語言文字理解起來有些困難,所以當學生談到“鋪滿新綠的草原醒來了”時,學生對草原醒來了,難以理解,教師借助演示:圖上先出現寧靜的、鋪滿新綠的草原,接著出現牧民的鞭子,最后出現馬牛羊人在活動的情景,隨著太陽的升起,畫面由暗到亮,與之相配的是舒緩低沉的音樂,接著是“啪!啪!”的鞭聲,最后是各種動物的叫聲和人的吆喝聲,草原現出一片熱鬧的景象,在播放的過程中,教師配上畫外音,草原的夜靜悄悄的,隨著黎明的.臨近,牧民的鞭聲啪啪地響起,寧靜的草原一下子變得熱鬧起來了。通過這些形象的畫面,幫助學生感受草原的“寧靜”,體會“草原醒來了”的情景。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讓學生用朗讀喚醒同學們的耳朵,讓大家感受到草原醒來了,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在這一環節中,教師巧妙的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輕而易舉的理解了“草原醒來了”的含義,把觀察、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加強了詞語與事物表象的聯系,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體會,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突破了教學難點。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寫牧民們趕著羊群奔向草原的歡樂場面,在學習這一段時,學生對“涌”的理解可能會很不到位,因為從沒有到過草原的小學生,頭腦中對羊兒爭先恐后像潮水一般涌出圈門這一景象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教師通過演示,化抽象為形象,生動的再現了很多羊兒歡快的“涌”出圈門的景象,讓學生感受到一幅鮮活、跳動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又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感受去讀課文,學生自然就能把羊兒的多、羊兒的歡樂表現得淋漓盡致。
第三自然段寫了遠處的羊群和牧羊人的歌聲。通過欣賞藍天上白云飄,藍天下羊群散布在大草原上,慢慢的移動吃草,牧羊人悠閑的躺在草地上的動畫,學生再一次感受到了草原的美麗和牧羊人的快樂。申老師講解“回蕩”一詞時,有自己的獨到之處,她沒有照搬詞典里的解釋,而是通過讀書,通過欣賞音樂,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境,去“意會”。學生在老師創設的音樂情境中,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感受,理解了詞語,豐富了情感,拓寬了詞匯。
總之,通過多媒體的運用,我們成功的創設了情境,讓學生理解了一些難懂的詞語,深刻的感受到了草原早晨的美麗風光。
(三)作業設計:
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積累內化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我們設計了比較開放的作業,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出草原的美,喜歡唱歌的同學可以用你的歌聲表達出草原的美,也可以朗誦一首關于草原的古詩,也可以寫一段話,不但拓展延伸了所學知識,同時也體現了學生對知識選擇的權利。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7
【教材簡析】
《草原》是一篇集自然美和人情美為一體的記敘性散文。作者用極精煉、極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內蒙古草原的奇麗景色,熱情歌頌了蒙漢同胞間的深情厚誼。全文激蕩著美的旋律。閃爍著民族團結的光彩。
在本篇中,作者善于抓住草原環境的特點和在這個環境里生活的人們的特點描繪了一幅獨特的牧民生活風俗畫,文章重點突出,詳略得當,用詞精煉,行文流暢,作家想象豐富,在文中多處運用了形象生動的比喻,使文章充滿了詩意。
【教學設想】
1、朗讀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藝術再創造。語文課上要扎扎實實地引導學生讀書,指導學生將文中之情準確生動地再現出來。對于《草原》這樣的精品,只有多讀,才能明白文中之意,體會文中之情,悟出文中之理,才能感受其用語的精妙,積累它的語言。為此,在教學描寫草原自然風光的段落時,可讓學生找出最喜歡的句子,畫一畫,讀一讀,并說說讀了這些句子后的感受。教師根據學生找讀的句子,隨機引導品味,并結合一定的意境,通過評讀、想象等方式促使學生把學生把這些句子讀好,充分體會草原風光的美。在此基礎上,再鼓勵學生積累一定的語言。
2、《草原》這篇課文中介紹了蒙族人發是怎樣歡迎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雖然有的同學以前通過電視也了解到一些蒙族人民的民族風情,但文所寫的事情畢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所以學生就很難想象出這種場景,體會出蒙漢的情深。在處理這一環節才時,可自制 cai課件,向學生展示蒙族人民是怎樣待客的,使學生身臨其境。這樣,“蒙漢情深何忍別”的含義,學生也就自然而然地“悟”出來了。
3、在閱讀教學中,教師的作用是引導學生主動地探求,主動地發展,而不是“越俎代庖”,更不可“畫地為牢”。要優化閱讀教學過程,就要營造師生合作,生生合作,自由爭辯的氣氛,促使學生獨立讀書、思考、理解、品析,讓學生圈點批畫,討論交流,在合作學習中,在集體力量的幫助下,讓每個學生的自主性都得到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己所想,說己所說,人人都有所得。在教學《草原》第二至五自然段時,讓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形式,互幫互助自學完成。在全班交流時,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氛圍:可以讀你想讀的句子;可以向大家介紹民族風情;可以談談自己讀了某些句子后的體會;還可以對別人的發言進行補充或點評。這種做法。不但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易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目標】
根據新的教改要求,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性,通過查閱資料,課前預習,合作學習等形式掌握課文內容,并在教師的點撥下,進行有感情地朗讀來領悟文章的情感。采用背誦、摘抄、仿寫等方式積累語言并加強運用。本課教學還要給足時間讓學生閱讀后發表自己的見解,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能力和求異思維。基于以上想法,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讀懂課文,從中了解偉大祖國地域遼闊、景色秀麗,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
2、學會本課4個生字,掌握并積累一定的詞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
入情人境,學習語言;啟導點撥,敘談見解。
【課前準備】
cai課件。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通過課內外搜集、查找資料了解草原的有關知識
二、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三、查字典、詞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四、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內容,釋疑存疑,并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導語:
同學們,通過上節課的自學,我們對內蒙草原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你們想去大草原看看嗎?
2、cai課件播放草原風光,欣賞后導說:“大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板書:
遼闊美麗
(在上一課時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演示課件力求做到通過由文入圖,發散思維,激趣導說。
采用課件展示草原美麗的風光,引人入勝,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的同時,讓學生感知草原的美景,營造審美化的課堂教學情景,為后面的教學環節作好鋪墊和銜接。)
3、導題:
今天,我們就隨大作家老舍先生一起去內蒙古大草原上走一走、看一看。
板書課題:
草原
二、學習第一自然段
1、啟由讀課文,思考: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什么樣的?
⑴ 自主發表見解。
⑵ 導讀:
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指名讀。
⑶ 評讀。
2、大家都想讀嗎?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先把它畫下來,再讀一讀,并說說你為什么喜歡這一句。
教師根據學生讀的句子,隨機引導品味:
以下節選句例的順序隨學生的回答而定:
⑴ 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點撥:
你們能想象得出來嗎?試著想一想。
出示畫面:
你們想的和畫面上畫的一樣嗎?誰能把這句話讀好?
(朗讀句子,展現畫面,引導學生審美聯想和審美想象。)
⑵ 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師導:你們說得真是太好了,草原真的很美。(同時出示畫面)老師也想來讀讀,你們愿意聽嗎?(師讀)我讀得怎么樣? (生評)相信你讀得一定比老師讀得更好,試一試好嗎?
(該處采用了師讀生評的形式,師生合作,學生讀的興致將會大大增強。)
⑶ 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在這種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
點撥:
如果此時你就站在老舍先生的身邊,面對如此遼闊美麗的草原你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主發表自己的見解。
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生自由練讀,指名讀。
師導:
同學們,你們讀得真好,老師都沉醉在其中了。我真想低吟一首小詩,來表達我滿心的愉快:“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你們想吟詩嗎?可以現編,想好了就坐在位子上低吟。誰想念給大家聽?可以站起來試一試。
(學生自主學習,讀、思、議、說,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引導學生讀書實踐,一導圈點,自讀自語,養成邊讀邊想邊畫的良好閱讀習慣:二導思維,制作電腦課件,把課文語言變成生動畫面,發展學生形象思維:三導遷移,感悟課文,讓學生通過合理想象,激發創新意識,即興低吟小詩,發表獨立見解,并互相補充,臻于完善。)
3、指導朗讀、背誦:
⑴ 引讀:
下面,咱們一起來讀第一自然段,把草原的美充分展示出來。
課件出示文字內容并配樂。
⑵ 引背:
這一段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你就把它背出來;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⑶ 大屏幕上出示提示語,背誦第一自然段。
三、學習第二至五自然段
1、師導:
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風光是那樣令人神往。那么這里的蒙族人民又是 怎樣對待遠道而來的漢族同胞的呢?讓我們再入草原去感受一下。
⑴ 課件播放蒙族人民接待客人的情景(配有解說詞)。
⑵ 結合學生自主發言,板書:
熱情好客
2、小組學習:
提出要求:
下面是小組學習的時間,請大家四人一小組自學二至五自然段。
課件提示自學內容:
1、讀讀你想讀的句子。
2、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語句旁,做做簡要批注。
3、介紹民族風情。
3、全班交流。
(該環節設計,重視學法指導,注重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在學習語言文字的同時,通播放畫面、指導朗讀和泛談體會,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果。)
4、小結:
愉快的相見,盛情的款待,盡情的聯歡,讓主客忘了時間,忘記了太陽已尼偏西了。他們誰也不肯走,誰也不愿走,真是……(生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活斜陽”)。同時出示畫面 (該畫面為夕陽西下,蒙漢人民告別的情景)。
是啊!大草原景美,人更美,此時此刻,我真想高歌一曲,來表達我的心情。同學們,愿意和我一起唱嗎?
師生齊唱:“美麗的草原我的家,風吹草原遍地花……”
(以師生同雖抒發感情的形式結束,使學生體會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升華,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審美化。)
四、自選練習
1、畫草原風光圖。
2、練寫(選其一):
⑴ 寫幾句話贊美大草原。
⑵ 仿寫一處景:
這次,我看到了……
3、摘抄你喜歡的詞句,并適當寫些點評。
五、課外延伸
搜集、閱讀描寫草原風光的文章。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8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是一篇敘事散文。文章主要記述了作者到內蒙古草原訪問時所看到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盛情款待來訪各族同胞的動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
全文按照訪問的順序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講作者初次見到草原的美麗景色和感受。這一部分是寫景,作者用簡練、生動的文筆描寫了草原的`美麗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講作者訪問草原的經過。作者按照“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的順序,描寫了蒙古族人民熱情歡迎、款待遠客的情景。這一部分是敘事,語言樸實、流暢,耐人尋味。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9個一類生字,積累詞語,運用關聯詞語造句。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第1自然段。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體會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友好的深厚情誼,培養熱愛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讀書,用心感受和體會草原的美麗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2.背誦課文第1自然段。
教學難點
體會文章按照空間位置、事情發展、思想感情三條敘述的特點。
課前準備
1.布置同學搜集老舍先生的簡歷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關草原的文字資料、圖片、歌曲等。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同學們,你們看見過草原嗎?誰想給大家介紹一下。(學生自由談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遼闊無際、一碧千里、牛羊肥壯、野花遍地,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圖或放映草原的錄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國現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帶著這種感覺寫下了今天我們要一起學習的第十七課《草原》的。
5.板書課題:17 草原
二、初讀課文,理解大意。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還要注意讀書姿勢要正確。
3.指生讀生字、生詞,教師及時正音。(可采用指名讀、輪讀、齊讀等方式)
4.你覺得哪個生詞的意思比較難理解,而你已經理解了,介紹給大家。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個別生詞意思:一碧千里、墨線勾勒等。
5.你覺得哪個生字容易寫錯,請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讀課文,及時糾正讀錯的字詞。
7.默讀思考:課文的每個自然段講的是什么內容?一會兒把你讀懂的自然段讀給大家聽。
8.學生讀書思考后回答問題,教師及時板書: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寫景)。
第2—5自然段分別寫:遠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聯歡話別(這部分敘事)。
三、精讀課文,理解和體會草原美景。
1.初讀課文后,草原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
2.圍繞草原“景色美”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你從哪些字詞、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麗景色。
3.引導學生從作者對草原景色的描寫和自己的感受兩個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寫:天空、空氣、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線條柔美,羊群,等;感受: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駿馬和大牛靜立不動,好像……,等。
4,在引導學生理解內容的同時,進行朗讀和背誦指導。
5.指導學生課上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
1.師生回憶:課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內容。
2.指一生背誦課文,全班背誦課文。
二、學習課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體會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1.指生朗讀課文。
2.默讀思考、標劃:你從哪里體會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
3.學生匯報,教師及時引導、歸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體會:
(1)遠道迎客——一群馬,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幾十里外歡迎遠客,等。
(2)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也不知道誰的手,總是熱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內——一點兒不拘束,不大一會兒,干部、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再舉杯,再回敬,鄂溫克姑娘既大方,又有點羞澀,等。
(4)聯歡話別——飯后,小伙子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民族舞蹈,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等。
4.面對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我們”有哪些表現呢?(引導學生從課文的描寫中,體會客人們的表現——有禮貌,親熱,一點兒也不拘束,依依惜別)。
5.指導學生朗讀自己喜歡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導學生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含義。
2.在話別的時候,主人會對客人說些什么?客人又會對主人說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們會對主人說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達蒙古族和漢族人民的團結互助嗎?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還想表達些什么?(引導學生理解本文要表達的各民族團結互助,情誼深厚的主題)
四、總結全文。
五、作業
1.書寫字詞。
2.背誦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現各民族人民團結互助的故事。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9
一、說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親身的經歷和感受寫下了《草原》這篇訪問記。文章記敘了他第一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情歡迎的情景。作者通過對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不斷認識這條明線,以及自己情感發展的暗線,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情厚誼,充分體現出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
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從文章的思想內容出發考慮,讓學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受到民族團結友愛情感的熏陶。作者筆下的草原風情圖如詩如畫令人陶醉,是感情朗讀的極好素材。通過感情朗讀的訓練可以深化對文章表達情感的體會。因此,第二個教學目標確定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悟、積累優美的語言,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反復地、有感情的朗讀,也是這篇課文的教學重點。通過突出重點借以突破教學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
在確定了教學目標和重難點之后,我將此文教學課時安排為兩課時。在第一課時中,師生一起解決了為數不少的生字,讀熟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是著力表現草原的“景色美、人情美”。此次,我向大家匯報的是第二課時的教學。下面,我就談談自己的教法與學法。
二、說教法與學法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說過:人的頭腦不是一個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點燃的火把。為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我通過抓住明線、緊扣暗線的做法,牢牢掣住“情”字這個關鍵,把理解課文內容,把握作者感情,升華民族精神的教育融為一體。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現美景,動聽音樂想象情境,有感情地朗讀再現場景等多種形式,喚起了學生對美的向往和求知的渴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拓展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美的意境,最終“水到渠成”,輕松地突破了難點,理解“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的深刻含義,并大膽鼓勵學生質疑,巧妙引導,資料鋪墊,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進行民族大團結的教育,實現整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程序
1、激趣揭題,牽出明線
上課伊始,我以充滿激情的開場白帶領學生回顧本學期所學課文帶給我們的快樂,“登上長城、走進北國、瀏覽桂林漓江、飛到鳥的天堂……”薄薄的語文書,使我們大家人在課堂,心在飛翔……這一行行動人的文字使學生對即將要
學的課文充滿了期待,為心的繼續飛翔鼓足了勁、加足了油。學生在第一課時理清文章線索和快速瀏覽課文的基礎上,很快牽出文章表現草原景色美、人情美的這條明線,并迅速開始了認識草原景色的學習。
2、“讀占鰲頭”、突出重點
新的課程標準告訴我們,學語文,首先要把握好語言的工具性。多讀、多背,是古今中外公認的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引導學生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的讀上升到飽含深情、充滿激情的誦,也是衡量學生是否突破難點理解“蒙漢情深”的關鍵。因此,接下來的課文教學,我采取的“讀占鰲頭”的學習方法。
首先是精讀草原景色一段,品味意境美,掣起“暗線”,品味“動情”。
啟發想象,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審美教育能有效地培養和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發達的想象、聯想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多種多樣的藝術形象,發展學生感受美的能力。《草原》中寫羊群在小山丘上“上上下下”,真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我讓學生展開想象,向老舍先生學習,用自己的比喻句重新描述這樣的美景,使學生不僅理解了原文描寫的羊群的靜態和動態的美,而且拓展了自己的思維,更深層次地體味了美的意境。
巧設活動,增強美的趣味。完成美育和智育融合的最重要手段,是把死板的課堂教學轉變成具有美學趣味的活動。《草原》中在寫小丘的綠色和線條的柔美時有這樣一句話:“……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渲染”和“勾勒”都是美術上專用名詞,講起來抽象難懂,我讓兩名學生用美術描繪的方法分別為同學們解釋這兩個詞語,學生寥寥幾筆,大家便輕松理解了“翠色欲流、一碧千里”的美的精髓。
多媒體展現草原風光。在優美的音樂聲中再現草原美景,牽起了作者初步動情想高歌一曲、低吟小詩這條暗線,并引導學生拓寬視野,會低吟一首怎樣的小詩?課內外結合在“敕勒歌”、“賦得古原草送別”深情吟頌中結束了此段的教學。
接下來,我設計了一段融合“賽馬、迎賓、熱情會面、盛情款待”內容的音樂,組織學生在音樂聲中放飛自己的想象,模仿主客雙方的動作,活躍了課堂氣氛,使學生萌發出學習草原人情美的濃厚興趣,再因勢利導,組織學生細讀品味作者又動情到更動情的感情變化。具體作法是:
默讀二到五自然段,找出能體現“蒙漢情深”的句子,同桌交流體會。這一設計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較好的發揮。
著力于語言文字訓練。抓關鍵詞“襟飄帶舞”,比較“飛”與前文中“走”的異同,在作者感悟“又動情”的基礎上再讀課文。
充滿激情的煽情讀。反復吟頌結尾詩句,體會作者愈加強烈的感情,用飽含深情的頌讀,體現學生對“蒙漢情深”的深刻理解。
3、總結遷移、形成積淀
在夕陽的余暉灑在一碧千里的草原的課件展示中,在悲涼、滄桑的音樂聲中,在學生深情的吟頌中,我本想結束課程的學習,但王主任的話給了我啟示:為何不把平時鼓勵孩子大膽質疑的作法大膽展示一下呢?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帶著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反復考慮后,我接受了王主任的建議,大膽放手讓學生質疑,并很快理清學生提出的主要問題。“蒙漢為何情深?僅僅是蒙漢才情深嗎?”并順勢引導學生將“蒙漢情”升華為“民族情”,在“56個兄弟姐妹一家”的動人旋律下,課件展示“青藏鐵路”、“西氣東輸”等動人畫面,繼而鼓勵學生心兒繼續飛翔;“提供旅游網址、推薦老舍名著”,在學生專注的沙沙記錄聲中,我似乎看到一扇扇知識之門在他們面前打開,孩子們從這扇門出發,帶著更多的思考走向未來的人生。
四、教后反思:
《草原》這節課孩子們聲情并茂的朗讀和精美的課件給聽課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也留下了一些遺憾。因為我的設計不周,學生對草原景色的認識還有些浮于表面,對人物情感的理解談的還不夠深刻。但是,我堅信,在有色小學的這方沃土上,下次,我一定能夠更精彩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0
這首歌詞共分三小節,歌詞中描寫了草原的無限美麗風光,贊美了牧民們美好、幸福的新生活。
在教學中,我首先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通過課件展現草原的美麗,再通過深入閱讀理解找出體現草原的美的語句,聯系生活實際和展開想象激發學生對草原的熱愛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礎上通過朗讀、背誦進行表達,開拓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創新能力。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句理解感悟。
教學時,我讓學生自學探究,弄清“你從哪些地方感悟到了草原的美”這個核心問題,并組織學生小組討論交流學習的體會。在研讀時,我充分利用各種手段和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抓住重點語句感悟想象感受到草原的美麗、遼闊。例如:學生抓住遍地花想象到草原到處都是花,彩蝶紛飛想到各種顏色的蝴蝶在百花叢中翩翩起舞,百鳥唱想到很多鳥在草原上嘰嘰喳喳的叫著……在此基礎上,我還利用形象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并結合課件讓學生想象,這樣把抽象的語言文字變成具體的畫面,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了草原的美。
二、運用課件營造學習氛圍。
教學中我搜集了很多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把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吸引過來,一下就將同學們帶進了學習的氛圍。在授課即將結束時,我讓學生親耳聆聽這首歌,并欣賞大草原的無限風光。同學們都不由自主地跟著唱起來,有的同學甚至不由自主地跟著節奏翩翩起舞。整節課在歌聲中結束,使學生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
三、抓朗讀走進文本
讀是學習理解課文的必要手段,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凡是朗讀能力強的孩子理解能力一般也很強。各種形式的讀,在讀中給學生創造再造草原意境的氣氛。我設計了個人讀、小組讀、默讀、集體讀、男女生比賽讀、喜歡讀的同學起立來讀、評價讀等等讀書形式,讓學生在讀中走進課文,激活學生的內心世界,引發個性張揚,享受朗讀中的無限樂趣,使語文教學變的生氣勃勃,促進學生感悟能力的發展。學生一旦讀進去了,那么理解起來就不會那么困難。再熟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背誦就水到渠成了。
四、交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葉老一句“教是為了達到不教”道破了閱讀教學的天機。“教”怎樣達到“不教”呢?它的關鍵在“教”的內容,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懂得一篇文章的語言文字、思想內容、寫作技巧等,更重要的是教學生閱讀方法。掌握了方法,學生才自能閱讀,教師才可能“不教”。在學完歌詞的第一小節,我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此段的方法,學生在相互啟發的基礎上,總結出讀文找句子,抓詞來理解,感情來誦讀,熟讀背下來。然后進行學法遷移,學生再去學習第二、三小節歌詞,也就輕松自在了。同時我又引導在理解的基礎上去積累,并且讓學生感悟背誦的方法。進行及時的總結,逐漸形成學生學習的能力。
五、讀寫結合,創編歌詞
學文后,我還讓學生以《美麗的長春我的家》進行仿寫訓練,效果較好,我發現他們寫完后還在互相欣賞呢。我想語文教學就是要既抓好語言文字的訓練,又要將閱讀與寫作結合,這樣才能相得益彰。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1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2、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3、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重點:
1、讀懂課文,在草原自然美與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熱愛祖國和民族團結的教育。培養學生愛美的情趣。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2、品味、積累課文中優美的語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上節課,我們已初步學習了《草原》這篇文章,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這節課,我們繼續深入理解課文,領略草原的美麗風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二、組織自學
按要求自學課文第1小節
1、自由輕聲讀課文。
2、想一想,草原有什么特點?作者的心情怎樣?
3、同桌互相討論。
4、試著有感情地讀讀課文。
三、交流點拔
1、看錄像后讀課文,說說草原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找出句子讀一讀。
3、打出投影句子。
4、看畫面并輕輕讀讀這些句子,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描寫草原的?
5、讀投影中的句子,把你最喜歡的句子讀給同桌聽,簡單說說喜歡的原因。
6、指名讀,體會草原的美和大。
(1)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一會兒又下來,走在哪里都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
(3)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公欲流,輕輕流入云際。
7、連起來把這些優美生動的句子讀一讀。
8、評讀,該怎么讀。
過渡:僅僅讀出喜愛、贊美的語氣就夠了嗎?看看作者當時的心情吧!
9、第一次看到草原,面對滿眼翠綠,怎不讓人感到愉快和驚嘆,你們懷著愉快的心情,帶著驚嘆的語氣,去讀讀看。
10、指名讀。
11、你來到了草原,最想干什么?用“既……又……既……又……”連起來說一句話。
12、在這境界里,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像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這是真的嗎?
運用擬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四、組織自學
過渡:草原的天很可愛,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該怎樣理解?它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默讀課文2─5小節,思考以上問題。
五、交流點拔
1、讀了課文,蒙古族同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體現蒙古族同胞熱情好客的語句很多,拿出筆把每小節中你最喜歡的句子劃出來,同桌互相說說喜歡的原因?
3、指名說,體會蒙古族同胞的熱情好客。
(1)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群馬疾馳,襟飄帶舞,像一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
①看畫面。
②學生說。
③男女老少穿著艷麗的服裝,騎在馬上,衣襟與綢帶迎風飄舞,確實像一條七色彩虹。(指圖說)
④把“飛”改成“跑”行嗎?他們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讀時要體現這種急切的心情。指名讀。
在以下小節中,再談談。
(2)也不知是誰的手……民族團結互助。
①如果你是訪問團的一員或是蒙古族中的一個,當時你會說些什么?
②指名說。
③說著你想說的話,和前后左右的同學握握手,體會一下當時主客相見熱鬧的場面。
(3)干部向我們……我們再回敬。
①學生說
②蒙古族同胞還用什么招待我們?讀句子。
③他們盛情地招待我們,訪問團的每一個成員對他們都充滿了感激之情。帶著這種感情讀讀。
④指名讀
(4)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
①這句話怎樣理解?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聯系《贈汪倫》這首詩互相討論。)
蒙古族和漢族人民之間的情誼很深,怎么忍心馬上分別,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著一望無際的草原,在夕陽下,相互傾訴著惜別之情。這句話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和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難嗎?
③讓我們帶著依依惜別之情,集體朗讀這句話。
六、總結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2
【教學目的】
1、學習全文,知道課文寫的是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草原美景,另一部分是蒙漢情深。
2、讀懂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展開想象,在腦海里再現課文描寫的生動畫面。
【教具】錄音磁帶、投影片、錄象。
【教學過程】
一、聽音樂,導入課題
1、放音樂《賽馬》。
2、提問:
你聽懂了什么?
3、揭題:
1、草原。
二、初讀課文
1、自由讀。
2、指名讀。
3、把課文分為兩部分。
4、指名回答,相機板書:
草原美景蒙漢情深
三、指導學生自讀第一段
1、提出要求,板書:
閱讀要有自己的見解2、指導學生如何理解這句話,即如何才能有自己的見解。
四、讀后交流,根據學生回答指導學習
1、“這次,我見到了草原”。
2、“那里的天比別處的更可愛,空氣是那么清鮮,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
3、導用“那么……那么……”說一句話。
4、“羊群一會兒上了小丘……繡上了白色的大花。”
這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5、“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6、“這種境界……低吟一首奇麗的小詩”。
⑴這句詩是講人在怎樣的環境中產生的心情。
⑵練習用“既……又……”說話。
7、“在這種境界里……無限樂趣”。
8、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9、練習背誦。
五、當小導游
1、讓學生看一段草原的錄象。
2、根據錄象試著當小導游。
六、總結
《草原》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3
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你們到過草原嗎?或是見過草原嗎?它是什么樣的?和我們書中寫的一樣嗎?誰能把自己知道的告訴老師。(生談自己的見聞)
2、師簡介草原及其民俗民情。
二、學生自己讀課文,進入學習
1、檢查自學情況
(1)生字掌握情況:檢查讀音、字形、組詞。
(2)說說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主要寫了草原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
(3)激趣:如果讓你當小導游向大家介紹一下那兒的自然風光和民族風情,行嗎?
三、再讀課文,準備介紹材料。
1、把自己想向別人的景物作上標記,要想想它們有什么特點。
2、讓學生自己當導游,在小組里介紹,然后選代表上臺介紹(可讓學生利用掛圖)
景物分為:自然風光
民族風情
要求:先說你想介紹什么?再作具體介紹,還可以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介紹的情況,相機作板書:(板書附后)
3、教師過渡總結:
聽了他的介紹,你認為草原的自然風光美嗎?(很美)美在哪呢?我們來仔細體味一下老舍爺爺是怎么樣描寫的。(讀第一自然段)在自己喜歡的句子旁作旁注,想想為什么喜歡這些句子。
(1)那里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著重體會作者的心情)
(2)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草原美景)
(3)四面都是小丘……像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理解比喻句的'妙處)
(4)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么柔美……輕輕流入云際。(理解、品味句子意思)
(5)在這種境界里……無限的樂趣。(聯系生活談感受)
在理解上面句子時,在讓學生懂得句子的意思,懂得這樣表達的好處,可以借助圖片和以往的生活經驗,發揮想象,仔細品味,進一步領略草原的美景。
4、有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并試著背誦這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