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精選13篇)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
教學結構:變序式
教學步驟 :
一、以實物(人造琥珀)導入 新課,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變學習順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學習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樣子,為體會作者考慮周到奠定基礎)(略)
(二)學習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時間)(略)
(三)學習第二段(通過讀議、設疑、賞析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見實錄)
(四)學習第三段(找出琥珀被發現的條件,再次體會作者推理的嚴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導總結板書,強調訓練重點(略)
下面是步驟(4)教學實錄:
師:時間的估算有科學依據:那作者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測是否合情合理呢?現在我們重點來學習第二段,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試把這一段分為兩層,并總結層意。
(學生活動)
生:這段的第1小節為一層,其余是第二層。第一層介紹了環境,第二層講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見。第1小節說明不了什么,不應該分開。我認為應該分到“把兩只小蟲重重包裹在里面”,這層寫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第二層講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師:同意這種分法的舉手。看來,除了你(指著生),其余同學的意見一致,你還堅持你的意見嗎?
生:我分錯了,剛才沒仔細讀課文,忙著舉手。
師:我也同意第二種分法。
板書:松脂球 化石
下面請同學們自學第一層,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并說說理由。
(學生活動)
生:第一個條件必須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熱。
板書:夏天
生:夏季也有陰天、雨天,我認為還得補充有陽光,而且強烈。
師:為什么?
生:陽光不強,松脂可能滲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師:有道理。補上。
板書:陽光強烈。
請同學們找找看,文中有幾處是描寫太陽的,各是怎樣寫的,氣溫的變化集中體現在哪幾個詞上。
(學生活動)
生:有三處:1太陽暖暖地照著;2太陽照得火熱;3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氣溫的變化通過“暖暖”、“火熱”、“熱辣辣”可以看出來。
師:對。陽光熱度的變化點明了當天的炎熱,為兩只小蟲遇不幸作了鋪墊。那么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生:蒼蠅必須飛在松樹上,只有松樹才有松脂。
生:我認為必須發生在松樹林,而且必須落在一棵老松樹上,因為樹多,才會有多年生的老樹,只有老樹才會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師:有道理。
板書:松樹林
還有呢?
生:不湊巧也不行。必須是蜘蛛剛撲到蒼蠅身上,“吧嗒”松脂滴下來了。
師:找得準。(板書:蠅、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請大家想想,假如不是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這么巧,就不會形成這塊琥珀。比方說,蜘蛛猛撲過去,把蒼蠅吞了,大搖大擺地走了,松脂才滴下來,就不會有這顆奇異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剛把蒼蠅吃了,還沒來得及逃,松脂就滴下來,雖然包住的也是兩只小蟲,可人們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撲過去,可掉下來的松脂已經把蒼蠅包住了,那蜘蛛決不會自投羅網了。
師:大家設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見,作者在推測過程中已經把各種可能都考慮到了。還有必需條件嗎?
生:有。我看“松脂繼續滴下來”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師:我看可有可無。一大滴已經把它們包住了呀!
生:必須有,如果就那么一滴,倆家伙目標一致,沒準兒還能掙扎出來。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許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許經不起幾千年幾萬年時間的腐化、風化。
師:講得好。板書:松脂繼續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層,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生:“展開”、“飛舞”、“穿過”、“飛進”這幾個詞,把小蒼蠅的快樂勁兒寫出來了。
生:暖暖的天兒,香香的味兒,這么好一個環境,難怪它出來到處飛。
生:蒼蠅歇的時候,用了幾個動詞: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喪失警惕了。
生:“飛累了”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還會防備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滿了灰塵”是作者根據琥珀里“兩只小蟲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推測出來的。
生:作者把蜘蛛寫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簡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個小節銜接得非常緊,太陽暖,蒼蠅才會出來飛,聞到香,才會飛進松樹林,飛累了,想歇會兒,它歇了,蜘蛛乘機想吃掉它。
生:“樂極生悲”也許有點道理,這兩個家伙,一個美得想歇,一個饞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禍就要臨頭呀!
生:“剛好”這個詞用得好,說明事情發生得太巧了。
生:“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這句話很幽默,這兩家伙太可憐了。
……
師:講得真好。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層。誰還記得古生物變成化石這一知識我們曾經在哪一課學到過?
生:《黃河象》
師:你還記得必需幾個條件嗎?
生:大象陷進淤泥里被河水淹沒了,它的尸體腐爛了,還有棗
師:(板書: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誰來補充?
生:時間必須很長,地殼發生過變化。
板書:歲月漫長 地殼變化
師:對。四個條件。現在請同學們默讀這一層,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如果是,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活動)
生:松脂球變成化石也需要四個條件,“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這說明時間長;“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說明地殼發生過變化,“水把森林淹沒了,樹腐爛了,松脂球被淹沒了”這又是兩個條件。
師:(板書:松樹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同意。
師:這說明任何古生物變成化石所需的條件基本相同。
生:老師,這一層講化石的形成,為什么又提到了蒼蠅、蜘蛛?
師:請你讀有關的句子。
生:“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顆老松樹上。”
師:誰來回答他的問題?
生: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師:對。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二段,請大家回顧一下,這一段是分幾層意思來寫的?
生:兩層。
師:第一層講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師:第二層講----
生:化石的形成
師:這兩層,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
生:第一層詳,第二層略。
師:想想看,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生:因為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為重點來詳細描寫。而古生物是怎樣變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這個常識,沒必要寫那么詳細。
師:非常好。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如何得當地安排詳略,了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又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推理的嚴密,真是收獲不小呀!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2
一、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與技能:
1、學會本課12個生字,正確讀寫“琥珀、颯颯”等詞語。
2、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4、繼續學習按一定的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過程與方法: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愛好。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啟發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抓住重點詞句品讀、感悟,展開合理想象,領會理解琥珀的形成過程。
三、教學對象分析
本課所授對象是五年級學生,學生的年齡大多為10—13歲,此年齡段的學生天真活潑,好奇心強,有極強的模仿能力和求知欲望。教師應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因勢利導,循循善誘,使其在教師營造的濃厚的學習氛圍中積極主動的學習。
四、教學策略及教法設計;
新課程強調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因此,選擇有利于改變單一、枯燥、以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質疑、去辨析、去釋疑的教學方法,成為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實踐的重要方面。要想充分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實際效能,達到優化教學過程的目的,必須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
五、教學媒體和資源應用設計:
要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特點組合教學,揚長避短,互為補充。課堂上教師的語言講解、板書和直觀教具的運用是不可缺少的,現代教育媒體與之結合才能達到課堂教學的最優化。例如電視錄像在表現活動的畫面有獨特的優勢,但它呈顯時間太短,學生的認知過程難以展開,但如果將它與投影教學或掛圖教學相結合,則既能表現活動的畫面,又能表現靜止放大的圖像,教學效果必然會更好。教師要不斷增強意識,努力深入研究媒體的不同功能和特點,不斷提高使用現代教育媒體的能力,這樣才能發揮媒體優勢,有效地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六、教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1、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2、認識琥珀。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學習生字新詞。
1、檢查生字自學情況。
(1)學生自學生字。
(2)匯報自學情況。
你可以介紹自己記生字的方法,也可以提醒同學們注意某個生字的讀音或字形。
(3)同桌互相讀,并互相糾正。
(4)全班齊讀。
2、自由朗讀課文,要求把字、詞讀準,把句子讀通順,然后思考課文講了有關琥珀的哪些內容?
3、小組內討論交流。
4、集體交流。(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敘述琥珀的發現→描寫了琥珀的形態)
三、學習琥珀樣子部分。
1、圖文對照,認識琥珀的樣子。
(1)出示琥珀圖,學生仔細觀察并用自己的語言描繪這塊琥珀。
(2)瀏覽課文找出文中描寫圖畫內容的語句。
(3)請大家自由讀這個自然段,這個自然段除了寫琥珀的樣子,還寫了什么?(琥珀的形成過程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來的;這塊琥珀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2、感情齊讀。
3、課文中所寫的內容哪些是實實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確:課文寫這塊琥珀的樣子,“在那塊透明的琥珀里,有兩個小東西仍舊好好地躺著,我們可以看見它們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們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些內容是呈現在科學家眼前實實在在的事物,課文中的其他內容都是作者推測、想象的部分。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聽寫生字。
第二課時
一、談話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認識了一塊具有很高研究價值的琥珀,同學們提的問題還有一個沒有解決: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出示)
二、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
(一)快速閱讀課文,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
(二)了解形成松脂球所需要的條件。
1、描寫松脂球形成的過程是哪些自然段?(2-10)
2、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分析一下
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并說說理由。
3、學生匯報、交流。
(1)夏天,陽光強烈。
(2)老松樹
(3)蒼蠅、蜘蛛巧遇松脂
(4)松脂繼續滴下來
4、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5、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①“一個小蒼蠅展開柔嫩的綠翅膀,在太陽光里快樂地飛舞。后來,它嗡嗡地穿過草地,飛進樹林。”(寫出了小蒼蠅的快樂勁兒)
②“忽然有個蜘蛛慢慢地爬過來,想把那蒼蠅當做一頓美餐。它小心地劃動長長的腿,沿著樹干向下爬,離小蒼蠅越來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剛撲過去,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事情發生得巧極了)
④“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語句幽默,讓人感覺兩只小動物很可憐;同時也寫出了老松樹的不忍心但又無可奈何。)
……
(三)了解松脂球變為化石所需要的條件。
講得真好。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們來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又需要哪些條件。
1、誰還記得古生物變成化石這一知識我們曾經在哪一課學到過?《黃河象》你還記得必需幾個條件嗎?
2、現在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如果是,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3、這說明任何古生物變成化石所需的條件基本相同。這部分講化石的形成,為什么又提到了蒼蠅、蜘蛛?(如果說不出)師出示有關句子。(請你讀有關的句子。) “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棵老松樹上。”(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四)軟件展示琥珀形成的過程。
三、了解想象的依據。
1、引導學生閱讀13-18自然段,討論想象的依據。
2、師小結。
四、了解課文在敘述順序上和《黃河象》有哪些不同。
1、(出示)動腦筋:《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敘述順序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琥珀》這篇課文,作者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五、當解說員。
這一個罕見的琥珀現在就放在博物館里,老師昨天上網,看到一則招聘廣告,我想:假如我們班有同學被招聘上了,那該有多棒啊!同學們想試試嗎?
1、(出示)招聘廣告:
北京自然博物館招聘優秀解說員,應聘內容:以“琥珀”為題材,運用優美語言,按一定順序向參觀者解說琥珀。
學生練習。
匯報。
2、假如你是館長,你會招聘誰?
六、拓展延伸: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
七、板書設計
琥珀
松脂球
時間 形成 發現 價值
八、練習設計
1、動腦筋:《黃河象》這篇課文的敘述順序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琥珀》這篇課文,作者是先講_________,再講_________,最后講_________。
2、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和同學交流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3
教學要求:
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思考討論:
l. 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 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生變動,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過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思考: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須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能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 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 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 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學習課文
1. 思考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然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 思考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化石。)
五、啟發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思考討論:
1. 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孩子踩著后挖了出來,孩子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 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現出了這塊琥珀的不可多得,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4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叫科學小品。作者用活潑、通俗易懂的文筆,發揮充分合理的想象,介紹了有關琥珀的科學知識,假想了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從而判斷了它在科學上的科學價值。
課的開始,我出示從網上下載的一些琥珀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讓他們觀察琥珀的特點,進而導入課文。
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指導。如:琥珀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課文中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真實的?先讓學生默讀課文然后用自己的話來說說這個故事,找出描寫琥珀形成過程中松脂球形成的段落(從第二至第九自然段)從中得出松脂球形成的條件
1、在一個太陽光很強烈的夏日;
2、在一大片松林里;
3、松脂不斷地往下滴;
4、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剛好遇到一起。同學們很快找出了條件并發現作者在描寫這個故事的時候用了許多生動有趣的寫作手法。
我們可以從讀中發現:第八自然段有一句“兩只小蟲都淹沒在老松樹的黃色的淚珠里。”這是一種擬人的寫法,同時把兩只小蟲無可奈何的樣子表現得淋漓盡致。作者在寫兩個小動物行動時用了一系列的動詞突出它們的活潑可愛:小蒼蠅“展開”、“停”、“撣撣”、“拂拭、“飛舞”,蜘蛛則是“爬”、“劃動”、“撲”……
在現實生活中有各式各樣珍貴的琥珀,學了這篇課文,同學們可以由上述條件推出其他琥珀的形成過程,如果加上自己的想象就會有一篇像課文一樣的美文。所以我出示了一塊鑲有兩只小昆蟲的假琥珀,讓孩子們編故事。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有個孩子說:從前有個天然形成的松樹屋,屋里總有幾只小昆蟲在嬉戲。
炎熱的夏季來臨,松樹開始滲出香濃的松脂,一天兩只小昆蟲不幸被松脂裹住,剛好有隕石擊中了樹屋,松脂球隨著大樹埋入地下。經過漫長的年代化石形成了;還有個孩子說一天白蟻王國正在舉行盛大的宴會,各地的白蟻紛至沓來。
不料松脂一滴滴落下擋住了它們的去路,白蟻們想搬開松脂,誰知卻被松脂裹得更緊。其他白蟻看到兄弟們被困十分憤怒,于是群起而向肇禍的松樹攻擊,樹被它們啃倒了,松脂球被砸入地底……幾千年過去了,松脂球形成了化石。本次教學中我在閱讀教學琥珀形成部分時把學生抓得過緊,沒有讓他們充分自學匯報,所以課堂顯得沉悶,后來拓展練習時他們才興奮起來。看來以后在此部分可以給學生提好要求再讓他們充分自學討論,相信效果會更好。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5
教學結構:變序式
教學步驟:
一、以實物(人造琥珀)導入新課,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改變學習順序,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一)學習第四段(了解琥珀的樣子,為體會作者考慮周到奠定基礎)(略)
(二)學習第一段(了解形成所需的時間)(略)
(三)學習第二段(通過讀議、設疑、賞析把學生的情感推向高潮)(見實錄)
(四)學習第三段(找出琥珀被發現的條件,再次體會作者推理的嚴密)(略)
(五)回到第四段(略)
(六)引導總結板書,強調訓練重點(略)
下面是步驟(4)教學實錄:
師:時間的估算有科學依據:那作者對琥珀形成過程的推測是否合情合理呢?現在我們重點來學習第二段,請同學們輕聲讀課文,試把這一段分為兩層,并總結層意。
(學生活動)
生:這段的第1小節為一層,其余是第二層。第一層介紹了環境,第二層講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又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生:我不同意他的意見。第1小節說明不了什么,不應該分開。我認為應該分到“把兩只小蟲重重包裹在里面”,這層寫松脂球是怎樣形成的,第二層講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
師:同意這種分法的舉手。看來,除了你(指著生),其余同學的意見一致,你還堅持你的意見嗎?
生:我分錯了,剛才沒仔細讀課文,忙著舉手。
師:我也同意第二種分法。
板書:松脂球 化石
下面請同學們自學第一層,分析一下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幾個條件,并說說理由。
(學生活動)
生:第一個條件必須是夏天,只有夏天的天熱。
板書:夏天
生:夏季也有陰天、雨天,我認為還得補充有陽光,而且強烈。
師:為什么?
生:陽光不強,松脂可能滲出但不可能大滴大滴地掉呀!
師:有道理。補上。
板書:陽光強烈。
請同學們找找看,文中有幾處是描寫太陽的,各是怎樣寫的,氣溫的變化集中體現在哪幾個詞上。
(學生活動)
生:有三處:1太陽暖暖地照著;2太陽照得火熱;3晌午的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樹林。氣溫的變化通過“暖暖”、“火熱”、“熱辣辣”可以看出來。
師:對。陽光熱度的變化點明了當天的炎熱,為兩只小蟲遇不幸作了鋪墊。那么還需要什么條件呢?
生:蒼蠅必須飛在松樹上,只有松樹才有松脂。
生:我認為必須發生在松樹林,而且必須落在一棵老松樹上,因為樹多,才會有多年生的老樹,只有老樹才會掉大滴大滴的松脂。
師:有道理。
板書:松樹林
還有呢?
生:不湊巧也不行。必須是蜘蛛剛撲到蒼蠅身上,“吧嗒”松脂滴下來了。
師:找得準。(板書:蠅、蛛、巧遇、松脂滴)
那么,請大家想想,假如不是這么巧呢?
生:如果不是這么巧,就不會形成這塊琥珀。比方說,蜘蛛猛撲過去,把蒼蠅吞了,大搖大擺地走了,松脂才滴下來,就不會有這顆奇異的琥珀了。
生:要是蜘蛛剛把蒼蠅吃了,還沒來得及逃,松脂就滴下來,雖然包住的也是兩只小蟲,可人們只能看到蜘蛛了。
生:假如蜘蛛正要撲過去,可掉下來的松脂已經把蒼蠅包住了,那蜘蛛決不會自投羅網了。
師:大家設想得都有道理。由此可見,作者在推測過程中已經把各種可能都考慮到了。還有必需條件嗎?
生:有。我看“松脂繼續滴下來”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師:我看可有可無。一大滴已經把它們包住了呀!
生:必須有,如果就那么一滴,倆家伙目標一致,沒準兒還能掙扎出來。
生:如果不重重包裹也許形不成球,球太小了,也許經不起幾千年幾萬年時間的腐化、風化。
師:講得好。板書:松脂繼續滴
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交叉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再有感情地朗讀這一層,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學生獨立賞析課文)
生:“展開”、“飛舞”、“穿過”、“飛進”這幾個詞,把小蒼蠅的快樂勁兒寫出來了。
生:暖暖的天兒,香香的味兒,這么好一個環境,難怪它出來到處飛。
生:蒼蠅歇的時候,用了幾個動詞:伸、掉、拂拭,一看就知道它喪失警惕了。
生:“飛累了”這句很重要,只有累了,睡得才香,哪還會防備有蜘蛛要吃它。
生:“身上粘滿了灰塵”是作者根據琥珀里“兩只小蟲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推測出來的。
生:作者把蜘蛛寫活了,“慢慢地”、“小心地”簡直是鬼鬼祟祟,偷偷摸摸。
生:前三個小節銜接得非常緊,太陽暖,蒼蠅才會出來飛,聞到香,才會飛進松樹林,飛累了,想歇會兒,它歇了,蜘蛛乘機想吃掉它。
生:“樂極生悲”也許有點道理,這兩個家伙,一個美得想歇,一個饞得想吃,哪能想到大禍就要臨頭呀!
生:“剛好”這個詞用得好,說明事情發生得太巧了。
生:“小蒼蠅不能撣翅膀了,蜘蛛也不想美餐了”這句話很幽默,這兩家伙太可憐了。
……
師:講得真好。看來,大家對松脂球的形成過程了解清楚了,下面我們來學習第二層。誰還記得古生物變成化石這一知識我們曾經在哪一課學到過?
生:《黃河象》
師:你還記得必需幾個條件嗎?
生:大象陷進淤泥里被河水淹沒了,它的尸體腐爛了,還有棗
師:(板書:被淹 被埋)你坐下,再想想,誰來補充?
生:時間必須很長,地殼發生過變化。
板書:歲月漫長 地殼變化
師:對。四個條件。現在請同學們默讀這一層,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如果是,請畫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活動)
生:松脂球變成化石也需要四個條件,“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時間一轉眼過去了”、“又是幾千年過去了”這說明時間長;“陸地漸漸沉下去,海水漸漸漫上來”說明地殼發生過變化,“水把森林淹沒了,樹腐爛了,松脂球被淹沒了”這又是兩個條件。
師:(板書:松樹林 松脂球)大家同意他的意見嗎?
生:同意。
師:這說明任何古生物變成化石所需的條件基本相同。
生:老師,這一層講化石的形成,為什么又提到了蒼蠅、蜘蛛?
師:請你讀有關的句子。
生:“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誰也不會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只小蟲被埋在一個松脂球里,掛在一顆老松樹上。”
師:誰來回答他的問題?
生:時間那么長,蒼蠅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兩只被包住了,這主要是為了強調事情發生得太巧了,這顆琥珀太少見了。
師:對。剛才我們學習了第二段,請大家回顧一下,這一段是分幾層意思來寫的?
生:兩層。
師:第一層講棗
生:松脂球的形成
師:第二層講----
生:化石的形成
師:這兩層,作者是怎樣安排詳略的?
生:第一層詳,第二層略。
師:想想看,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呢?
生:因為人們最想知道的就是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所以作者把它作為重點來詳細描寫。而古生物是怎樣變成化石的,一般人都有這個常識,沒必要寫那么詳細。
師:非常好。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如何得當地安排詳略,了解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情節,又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推理的嚴密,真是收獲不小呀!
……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6
課例類別:部分探究
學習科目:語文
學段/年級:小學六年級
探究時間:2課時
一、探究目標
認知目標:認識到《琥珀》一文中關于這塊特殊的琥珀里怎樣裹著兩只小蟲這一部分的想象不合理。
能力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圖中的琥珀進行探究,展開合理的想象,并改寫這一部分內容。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科學的態度,創新的意識和敢于挑戰的精神。
二、探究方法及形式
琥珀一文中的掛圖1、2兩張。蜘蛛、蒼蠅(其中之一也可)、膠水。
引導學生說、看、議、做、想、寫。
三、探究過程
1、說說課文作者怎樣想象兩只小蟲被裹進松脂里
師:述說
師:(出示掛圖1)。邊指掛圖邊歸納邊板書。
歸納:一只蜘蛛正要捕食一只蒼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兩只小蟲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掙扎著,后來松脂不斷滴下,形成了松脂球,這就是后來的這塊特殊的琥珀。
板書:蜘蛛捕食蒼蠅一大滴剛好落包前俯后仰
2、觀察圖畫,引導探究
(1)出示主圖(琥珀掛圖)。
(2)引言:課文中作者的想象是根據琥珀來的。也就是說,圖上的琥珀是作者想象的依據,先有琥珀,再有課文中的想象。同學們,認真地看圖思考,看有沒有疑問,認為課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如果有,請大膽提出來。
生:我覺得這件事太巧合了。
生:蚊子是精靈的,一大滴松脂滴下時,蚊子肯定早就跑了。怎能那么巧,就被粘住了。
(注:我們這里,都把蒼蠅叫做蚊子)
師:說得好!這一點我也想到過,我們打蒼蠅的時候,手一揚,蒼蠅就跑了。打蒼蠅的速度就夠快了。
生:蜘蛛的腿很長,捕蒼蠅時離很遠一跳就捕到了,怎么兩只小蟲中間還有一點距離。
生:松脂本來是軟的,即使有一滴滴住,它們也應該逃得出來。
師:還有疑問嗎?
生:沉默。
(3)進一步提示引導。
剛才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根據我的提示進一步觀察思考。我從圖中琥珀的整體特點、兩只小蟲的體形特點和腿腳四周的圓環三個方面設了幾個疑問,還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邊觀察邊思考,然后說出來。
出示小黑板(文字見下):
①看琥珀的整體有什么特點?
②想一想琥珀中的兩只小蟲的樣子是“前俯后仰”地掙扎過的樣子嗎?
③掙扎后能像圖上琥珀中那樣,兩只小蟲身上的毫毛都是張開的,清晰可見的嗎?
④兩只小蟲在松脂里掙扎,為什么只是腿腳四周有圓環,而身體的四周沒有圓環呢?
問題:琥珀中兩只小蟲從一萬多年前完好地保存到現在,沒有腐爛消失的原因是什么?也就是說需要什么條件?
(4)學生根據上面的疑問和問題觀察思考。
(5)按照由整體到部分的順序逐一討論、交流、發言。
①師:我們先看琥珀的整體有什么特點?
生:上面是平的,下邊一個包。
師:說得好!上平下凸。還有什么?
生:沉默。
小結:除了上平下凸以外,整個琥珀呈不規則的長方形。
②回答小黑板上第二個疑問。
引言:課文的作者說兩只小蟲“前俯后仰”地掙扎。同學們根據平時生活中的實際觀察:比如蒼蠅在水中、在唾液、鼻液、稀粥等一些粘稠的東西里掙扎是什么樣子?
生:我看過,不是圖上的樣子,是爬著走,翅膀沒張開,成了一個黑疙瘩了。
生:我看過,不是這樣的。我也看過。……
生:圖上琥珀里的兩只小蟲沒有“前俯后仰”地掙扎過。
小結:圖中琥珀里的兩只小蟲明顯的特點是落下是什么樣,最后仍然是什么樣,沒有“前俯后仰”地掙扎過。課文作者的想象和實際不符,不合理。
③回答小黑板上第三個疑問。(見上)
生:不能。(都說不能)
④回答小黑板上的第四個問題。(見上)
生:它掙扎過,拔過腿。
生:我看過大人用腳和泥巴,小蟲也跟人一樣,和過松脂。
師:課文的作者說兩只小蟲在松脂里“前俯后仰”地掙扎過,為什么身體的四周沒有圓環?
生:身體沒有陷進去。否則,不可能只有腳那兒有圓環。
小結:腳陷身未陷,所以腿腳的四周有圓環,身體的四周沒有圓環。課文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⑤回答小黑板上的問題。(見上)
生:封起來了,松脂里面沒有空氣。
師:大家說對嗎?
生:(意見一樣。)
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嚴密地封閉在里面,與外界隔絕,沒有細菌侵入,所以不會腐爛變質。
3、做實驗,說結果,證明課文作者想象不合理
(1)做實驗
①老師說明實驗方法:蒼蠅和蜘蛛像圖上那樣放也行,只有蒼蠅或蜘蛛也行。用手捏住它的一支翅膀或者腿,注意要輕,把它放在桌子上。從膠水瓶里倒出一大滴膠水蓋住它,松開手,觀察結果。
②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蒼蠅、蜘蛛和膠水做實驗。
(這時課堂氣氛活躍,同學們興趣十足,積極投入實驗和觀察。)
(2)讓學生說說實驗觀察的結果。(先隨意說,不拘形式和內容,自由發言,滿足學生的表達欲望。)
生:a有膠水上爬b蜘蛛爬得快,蚊子不行……
(3)老師有針對性地提問,引導、總結。
①將實驗結果與課文中的想象對照提出問題。
a、小蟲在粘稠的東西里掙扎是向什么方向爬?
b、能向上爬嗎?
c、能像文中所說“前俯后仰”地掙扎嗎?
生:他們頭在哪個方向就向哪個方向爬,沒有“前俯后仰”。
生:不能向上爬。
師:大家看的都是這樣嗎?
生:(齊答“是”)
小結:實驗證明,小蟲在粘稠的東西中掙扎只能沿著物體的表面向外的某一方向爬,不會向上爬被封閉起來,掙扎的動作不是“前俯后仰”。作者的想象與事實不符,不合理。
②將實驗結果與圖中琥珀對照提問。
a、實驗證明能保持圖上琥珀中的落下是什么樣?掙扎后仍然是什么樣嗎?
b、能像圖上那樣兩只小蟲身上的毫毛都是張開的,清晰可見的嗎?
生:我看到蒼蠅的翅膀沒有張開。
師:沒有張開,翅膀怎樣了?
生:貼在身子上,跟身體貼在一起,腿還在爬。
生:不是原來的樣子,成個疙瘩了。
師:大家看到的都是這樣嗎?
生:是。
小結:實驗證明,小蟲在粘稠的東西里掙扎,翅膀、腿貼在身上,毫毛也貼在主體上。作者的想象和實際不符,不合理。
4、分析松脂的粘稠度,證明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1)分析松脂的粘稠度。
引言:我們的實驗是用膠水,那么松脂到底比膠水稠還是稀呢?我們看看圖上的琥珀里兩只小蟲腿腳四周的圓環就知道了。
生:(馬上說)松脂稠些。
師:為什么?
生:我看過桃樹脂很稠,粘手。
生:松脂稠些。膠水粘住蚊子,蚊子活動,但在松脂里不能動。
生:不是不能動,它的腿就動了的,就是拔不出來,那圓環就是它拔腿時留下的。很稠,稠得起波圈,波圈散不去。
師:很好。會分析,大家說是不是呀?
生:(回答)是。
小結:我們可以從琥珀中兩只小蟲腿腳四周的波圈(圓環)得知,那是一種很稠的松脂,稠到小蟲使勁動彈后腿腳四周隆起波圈,而波圈不能散平的程度。如果像膠水一樣,波圈就散平了。如果像作者的想象,兩只小蟲在這樣稠的松脂里掙扎,四周應該有圓環。可見作者的想象與實際不符,不合理。
(2)進一步引導思考。
我們已經知道松脂很稠。這樣稠的松脂壓住兩只小蟲,小蟲能掙扎到松脂中間去嗎?
生:不能。
師:不能到中間,兩只小蟲將會怎樣?
生:會爬到邊上去。
師:要注意,是松脂壓住它們,不是膠水,如果是膠水,小蟲會爬到邊上去。好稠的松脂,小蟲的腳陷進去,拔都拔不動。
生:不會到邊上,會壓在松脂下面。
小結:會壓在松脂和樹體之間。這樣不與空氣隔絕,樹皮和木質中有空氣,小蟲會腐爛或者留下殘骸,松脂和松樹分離,有萬年的經歷,殘骸也沒有了。可見作者的想象不合理。
5、引導觀察圖上琥珀的特點,展開合理的想象
方法:看、議、想、結。
(1)啟發學生敢于挑戰和創新的精神。
現在我們明白了,同學們說說德國作家柏吉爾的想象合理嗎?(生:不合理)我們敢不敢和柏吉爾挑戰?(生:敢)能不能讓我們來想象,使這塊琥珀里如何裹著兩只小蟲的想象科學合理。(生:能)
(2)引導觀察,展開想象。
①看琥珀的整體形狀特點。
師:從整體上看,琥珀的形狀上平下凸,呈不規則長方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這塊琥珀是從樹上一個窩里出來的。不然怎么會下面一個包。
師:想得好!合理。誰還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螞蟻把樹啃了個窩。
師:有想像力。
生:我想那地方有蟲,啄木鳥啄木蟲給那兒啄了個窩。
師:好,真會想!
生:我想是什么東西上到樹上弄了個窩。
師:行。管它什么東西,都可以想。
生:我想樹皮掉了,松脂流到窩里去。
師:想得很好!不受傷。松脂是不會流出來的,就像人身上破了,會流血一樣。我想啊,這個樹干肯定是平著的,不然琥珀為什么會上平下凸。
小結。凸從凹出,可知松脂是從松樹的凹處脫離出來;可知松樹受傷了,一塊樹皮沒了,松脂淌進凹處。
②看兩只小蟲的形態特點想象。
師:我們再來看兩只小蟲的形態特點,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蜘蛛要吃蚊子。
師:是要吃蒼蠅。可怎么沒吃到?怎么被粘住了?
生:那地方有松脂,把它們粘住了。
師:可見兩只小蟲沒來之前就有松脂,是嗎?
生:是。
師:那么,這兩只小蟲是一起來的嗎?
生:有說是,有說不是。
師:請說是的談談你的理由。
生:我想它們一起跳進了松脂里。
師:請說不是的談談你的理由。
生:我想不會那么巧,一起跳進松脂里。肯定是蒼蠅先落進去,它當是水了,想喝水。后來被蜘蛛看到了,去吃蚊子。
師:有道理,想得好!想喝也好,想吃也好,無意中落在那里也行,隨大家想去。那么后來呢?
生:后來松脂不斷地流出,蓋住了它們。
小結:可知松樹上凹下去的受傷處,有一片松脂,再有蒼蠅落在松脂上,又有蜘蛛捕食蒼蠅。后來松脂連續不斷地淌出,裹住了它們。
③看腿腿四周的圓環,想象。
師:我們再來看兩只小蟲腿腳四周的圓環,想象兩只小蟲當時陷進松脂里怎樣?
生:當時它們陷進松脂里,拔不出來,多焦急呀,使勁地拔呀拔呀,還是拔不出來。
師:很好!它們肯定焦急,肯定使勁地拔呀。
生:我想那個蚊子肯定后悔,不該來。
生:我想那蜘蛛肯定想吃,吃不到,想退,退不了。
生:那蜘蛛肯定罵那蚊子……
師:好!任大家想去。
小結:它們落入松脂后,都使勁地拔動腿腳,留下圓環,最后筋疲力盡停了下來。后來松脂不斷淌出,裹住了它們。這樣才能保持落下去什么樣,后來仍然是什么樣。并不是課文的作者想的那樣巧,對不對?
生:對。
6、改寫。
要求:
(1)不要條件:故事發生在炎熱的夏天,這個條件不能變。因為炎熱的夏天才會有松脂流出,昆蟲更活躍。
(2)重點改寫兩只小蟲如何被裹在松脂里這一部分。其順序是:樹受傷,松脂淌入傷處——蒼蠅落入松脂里——蜘蛛捕食蒼蠅——松脂不斷淌出,形成了松脂球。
(大家興趣很濃,都寫出了自己的想象段落。這里選擇其一,修改如下:)
一個夏天,正午的太陽火辣辣地烤著海邊的樹林。樹林里一棵大松樹受傷了,一小塊樹皮凹了下去,松脂從上部和兩邊淌進了凹處,已經是一小片了。這一小片松脂在太陽光的照耀下閃著金黃色的光彩,散發出一股香味。
一只饑鋨的小蒼蠅大概聞到了香味,或許把這閃光的松脂看成是什么可吸食的東西。它毫不猶豫地撲到松脂上吸食起來,可是一點兒也沒吃到。它想飛走,抬抬腳,糟糕!腳被這東西緊緊地粘住了。它拼命地掙扎,使勁地扇翅膀拔腿,想趕快逃走,可是沒用。最后連翅膀也被粘住了。
這一有趣的事被一只貪吃的小蜘蛛看見了。它心中暗喜,飛快地向小蒼蠅爬去,從小蒼蠅的背后撲上去。它要用兩只長長的“手”把小蒼蠅緊緊抱住美餐一頓,可是沒想到還沒抱著小蒼蠅,它的“長手”就被松脂粘住了。它拼命地掙扎,使勁地拔著手和腳,看著眼前的美食吃不著,想逃走也不能。
多可憐的兩只小蟲!連動一動的力氣也被松脂奪去了。松脂繼續慢慢地流出來,兩只小蟲都淹沒在大松樹黃色的淚珠里,最后積成了一個凝固的松脂球,把兩只小蟲緊緊包裹在里面。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7
教學時,我由認識琥珀入手,從它的共性特點“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到它的個性特點與價值,引導學生抓重點段的重點句,自學分析科學家是怎樣想象琥珀形成,想象的合理之處所在,合理想象的美妙所在時,學生突然提出“‘琥珀的發現’不應該是想象,而是事實”時,我在課堂上隨機作了這樣的處理:
我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學過的《黃河象》這課,然后告訴我,黃河象化石的發現時,作者告訴了我們發現時的什么情況?”(生述黃河象發現的時間、地點及人物)
“我們所說辦事要講科學的態度,首先就是忠誠于事實。再來看課文,如果誰這么了不起,最早發現了一塊這么珍貴、罕見的琥珀,科學家應不應該在這為他寫上一筆?尤其要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柏吉爾是一位德國作家。以德國人歷來辦事嚴謹仔細的作風,柏吉爾先生不應該漏過象發現時間和地點人物這么重要的東西,對不對?”
“很多同學認為‘發現不是想象’的理由是課文中的這句話‘從那塊琥珀,我們可以推測發生在一萬年前的故事的詳細情形……’。既然古代的形成是想象,那么近代的發現總不可能是想象吧!其實不然。前面我們聯系了上下文理解‘推測’的含義,誰還記得?”
“對于我們人類來說,已知的總是太少,未知的總是太多。甚至于就在今天這樣的高度發達的信息社會,你也可能無法知道昨天在自然博物館收藏進來的那件藝術珍品,最早是誰發現的。那么,怎樣認識茫茫的未知世界呢?”
(生爭答:“展開合理的想象”)
“自已讀讀課文,聯系前面科學家想象琥珀的形成來說說,科學家想象“琥珀的發現”合理嗎?”
(生經過讀書,很快理出了這樣一條科學家合理想象的線索:陸沉海漫——淹沒泥沙——沖上岸灘——漁民父子)
小結:“對于為我們發現這塊琥珀的人,我們懷有深深敬意,但由于時光變遷,已經無從考察是誰發現它的?因此,我們惟有(指黑板)依據事實,合理想象它了。科學家想象得非常合理,幾乎可以達到亂真的地步。這就是寫文章時合理想象的真正魅力所在。”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8
《琥珀》教學反思
《琥珀》一課剛剛講過,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 教學設計的不同
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能遵循兒童心理學規律,運用認識論進行教學,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課教學設計,即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而且也突破了琥珀的科學價值這個難點.
三,創設情境活動
為學生提供生動活潑的視聽形象,加強語文信息刺激,使學生眼,耳,口,手協調識記,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四,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基礎差的情況,應多指導,范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茫目的多讀,其效果不佳.
《琥珀》的教學反思
小學語文第十冊第20課《琥珀》是一篇精讀課文。課文根據一塊有蒼蠅和蜘蛛的琥珀想象其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并且判斷它在科學上的價值。教學這課時應注意指導學生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因此,我在教學時,采用了激情·入境·自學·點撥的方法。教學過程安排如下:
一、激情,引入新課
揭示課題,可前,我讓學生觀看多種多樣的琥珀圖片及實物,介紹它們的價值,以激起學生學習這課的熱情。
二、入境,從感性正認識“琥珀”
1、出示教學課件,指導學生觀察其顏色、形狀、包裹物等。
2、根據所看到的圖象讓學生對自己產生的問題進行提問。
三、自學,感知課文內容
1、讀課文,結合預習要求,畫出文中有關寫琥珀形成、發現及其科學價值的句段。
3、細讀課文,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四、點撥,深入體會科學家想象的合理性
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與別的琥珀主要區別在于:它不僅有一個蒼蠅和一個蜘蛛,而且這兩個小東西的“腿的四周顯出好幾圈黑色的圓環”。這說明蒼蠅和蜘蛛曾經在里面進行過掙扎。這樣的一塊琥珀是怎樣形成的呢?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特點,想象了一個生動的故事。
1、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自然段,思考:①這一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②“高大的松樹”、“太陽照得火熱”、“松脂的香味”與琥珀的形成有什么關系?
2、有感情地朗讀第4—8自然段,思考:①這幾個自然段寫的是實在的事物還是聯想?②蒼蠅和蜘蛛被裹在松脂球里以及它們起初的掙扎是根據什么想象出來的?
3、默讀第10—11自然段,思考:文中為什么要寫“幾十年”、“幾百年”、“幾千年”及松脂球被淹沒在泥沙下面?
4、讀第13自然段,思考:“波濤把海里的泥沙卷到岸邊”,與琥珀的發現有什么關系?
上述教學過程體現了情境教學法及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論,有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琥珀》教學反思
因新洲中心教委本學期舉辦了“人人獻課”這項教學活動。4月12日,我上的是六年級《琥珀》這一課,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琥珀》第二節(講讀課)采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大有好處,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創設情境活動
精心設計了幾張關于琥珀的圖片,創造情境,是為了加深對所學知識的印象理解,提高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記憶效果。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并激發了學生愛自然、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思想感情。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中學生的朗讀訓練不夠,真對學生朗讀的情況,應多指導范讀、引讀、分角色讀、分小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就一個自段的朗讀到位,不應一帶而過,應當在理解的基礎上感悟讀得有情感,有滋味。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9
《琥珀》是德國作家柏吉爾寫的一篇說明文,也稱科學小品文。作者由一塊稀世珍寶琥珀,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采用生動傳神的語言,推測并再現了這塊少見的琥珀的形成過程。文章布局嚴謹,語言細膩形象,邏輯推理嚴謹,條理清晰,極適于用來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掌握寫作技巧。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深切感受想象故事情節描寫的生動傳神,細致巧妙。
在教學本課時,我首先讓孩子們回顧上節課內容,并從眾多琥珀的圖片中找到文中描寫的那塊琥珀,讓學生觀察這塊琥珀是怎樣的?接著讓學生找出課文哪個自然段是對這塊琥珀的描寫?(第18自然段)請學生快速閱讀,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這塊琥珀的,用自己的話來介紹這塊琥珀。說說這塊琥珀奇特在哪兒?對于這塊琥珀還有哪些疑問?學生自然而然提出這塊琥珀是怎樣形成?
在教學琥珀的形成過程,我先給孩子有感情朗讀了這個有趣的故事,讓孩子們說說聽了這個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接著讓孩子們默讀2——12段,小組討論完成科學研究報告單。報告單上有兩塊內容,也就是琥珀形成需要的兩個階段: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接著指名匯報松脂球形成這一部分,全班歸納松脂球形成的條件。
在學習由松脂球變成化石這一部分,讓學生自主找出條件,接著用課件展示這一個漫長的過程,通過讀這一部分的課文再感受一下這一過程。
然后提出問題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讓學生知道琥珀是怎樣發現的以及漁民為什么說琥珀是很少見的,引出這種種巧合一方面在感嘆琥珀本身奇異的同時,我們也為科學家們的研究成果感到驚奇。
最后學習文章的最后一句,點明中心,從“推測”一詞看出這塊琥珀的價值。作者根據琥珀的樣子、特點是怎么推測的?指名回答推測的過程。得出結論,想象和推測要有科學依據,不能憑空想象。
講完這一課后,現將教學中的不足及優點總結如下:
一、教學設計的不同
《琥珀》采用了“篇末入手”的變序教學法和電化教學手段,這種方法可以營造寬松的課堂氣氛,激勵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求知心切,積極性高,能引起學生的思考興趣,既解決難度較大的科學知識,又降低了坡度,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二、電教手段的運用
設計的課件巧妙。隨著老師的朗讀課件圖片的展現,將每個小讀者引入古老的森林進行遨游,小小課堂充滿了生機和活力。通過幻燈投影,使學生初步感知,繼而默讀全文,小組合作完成,最后給予材料的復現,加深感性認識,再通過表達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學懂了琥珀形成的過程這個重點。
三、不足之處
本節課提的個別問題有些籠統,發言的學生較少。朗讀較少,應抓住一個部分重點指導朗讀。時間比較緊,沒能讓學生進行寫作與點評。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0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特點和價值,認識琥珀的形成過程。培養同學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
指名讀課文,讀后考慮討論:
l.課文中講的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透明的琥珀里有一只蒼蠅、一只蜘蛛躺在里面。)
2.那么,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呢?(人們可以知道,在遠古時代,世界上已經有蒼蠅和蜘蛛了,這為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提供了依據。)
二、啟發談話
這篇課文的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這塊琥珀的樣子,運用了豐富合理的想象,告訴了我們這塊琥珀的形成經過及發現過程。
三、閱讀課文
1.指名讀第一自然段。
2.讀后討論:“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
(“約摸”,大概估計。從課文中可以看出這個松脂球掛在一棵老松樹立過了幾千年,后來地殼發生變化,松樹腐爛,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又過了幾千年,這樣合起來肯定超越一萬年了。)
3.老師小結:因此,科學家的推測和估算是有根據的。
4.指名讀第2-11自然段。讀后考慮:
(1)我們知道,琥珀是古代松柏樹脂的化石,要形成琥珀,必需具備的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松柏樹,從課文中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
(2)課文中有幾處寫了太陽光的熱?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
(3)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地照射著整個森林?”(因為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干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
5.老師小結:因此,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需具備的第二個條件。
6.課文中還有一句寫“海在很遠的地方翻騰怒吼”,科學家想象的根據是什么?(由松脂球變成化石,要經過很長時間,而且要淹沒在地層里面,所以科學家想象,離森林很遠的地方有海在翻騰怒吼,這就為下文琥珀出現在海灘上伏下了一筆。)
7.指名讀第3-4自然段。
8.老師小結:作者對蒼蠅的出場,運用了擬人的手法,細致地描寫了小蒼蠅的外貌、動作、心情,寫得活靈活現。
9.指名讀第8自然段。
10.老師小結:作者對蜘蛛的描寫,突出地刻畫出了它小心翼翼的動作,生怕驚飛了蒼蠅而挨餓的心理,寫得十分傳神。
四、繼續學習課文
1.考慮討論:科學家是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呢?
(松樹滲出的一滴樹脂能同時包住一只蒼蠅和一只蜘蛛,這滴松脂一定是很大的。而蜘蛛要吃蒼蠅又必定要挨得非常近。這樣就出現了千載難逢的巧遇。這是完全可能的,因而想象是有根據的,十分的合理。)
2.老師小結;松脂把兩只小蟲包在里頭,再加上松脂繼續地往下滴,又把原來的蓋住了,就積成了一個松脂球。
3.考慮討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了化石的?
(后來經過很長的時間,地殼發生變化,陸地沉下去,海水漫上來,森林被海水淹沒,松脂球淹沒在泥沙下面,這就形成了兒石。)
五、啟發談話
對于這塊琥珀的形成,科學家的想象也很合理。
考慮討論:
1.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風吹浪卷到岸邊,小朋友踩著后挖了出來,小朋友的爸爸認出這是一塊琥珀。)
2.漁民看到這塊琥珀,為什么說“這是很少見的?(一塊琥珀包裹兩只蟲子是很少的,再次表示出了這塊琥珀的車載斗量,極有價值。)
六、齊讀最后一段
七、老師小結
這塊琥珀給科學家們提供了研究的依據。既然在一萬年前形成的琥珀里已經有蒼蠅和蜘蛛,那么蒼蠅和蜘蛛的存在一定有一萬年以上了。這是這塊琥珀在科學研究上的價值。
[評析]
《琥珀》是一篇閱讀課文。閱讀課的任務和講讀課的任務是不相同的。一般地說,講讀課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同學學習方法,讓同學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同時,感知本課語文基本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而閱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同學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語文基本功,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顯然,這兩類課文的任務是有差別的。因此,其教學結構、教學方法也不盡相同。
徐國宣老師的這篇《琥珀》教學設計,緊扣了閱讀課的“主要任務”來設計,真正體現了閱讀課教學的特征,把閱讀課文真正上成閱讀課。在教學活動中,有些小學語文教師總覺得閱讀課文不好上,到底怎樣上才符合閱讀課教學的要求,總感到掌握不好尺度。徐國宣老師設計的這篇《琥珀》教學設計,為我們上好閱讀課文提供了范例。
一、緊扣“半獨立地理解”進行教學
所謂“半獨立地理解”,就是教學時既不是老師代替代替,也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師的引導、點撥下,同學運用自身已有的語文基本功,自主地理解課文內容,感悟語言文字。要使同學的“半獨立地理解”能有效果,首先就要把預習引進課堂。預習這個環節很重要,沒有預習,就談不上“半獨立地理解”。這篇教學設計設計,其教學過程的第一步,就是讓同學預習課文,并檢查預習的`效果,看看同學在預習中是否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理解這篇課文內容的關鍵是:(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同學在預習中能理解了這兩個問題,也就初步理解了課文內容,達到了預習的效果。預習及檢查預習效果之后,是引導同學自身去閱讀課文,理解語言文字。這一教學過程,同學也是在“半獨立地理解中進行。教學的主要方法是教師點撥,同學討論。而教師點撥的方式是設疑啟發。例如,要同學理解“約摸”一詞時,徐教師是這樣點撥:“‘約摸’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一萬年前要用上‘約摸’這個詞?”經過設疑啟發,通過討論,同學對“約摸”的含意就清楚了。
從課文中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要具備兩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松柏樹,第二個條件必需是炎熱的夏天。第一個條件是顯性的,在課文的語言文字中明顯地流露出來,讓同學找出描寫松樹的句子并把它讀一讀就能明白。第二個條件是隱性的,它隱含在語言文字的背后,要同學理解那些語言文字并加以想象才干領悟,所以徐教師十分注意設疑點撥:為什么科學家想象這個故事發生在一個夏天的晌午‘太陽光熱辣辣的照射著整個森林’?“通過點撥啟發,同學領悟到“松樹、柏樹只有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才干滲出樹脂,而夏天的晌午正是太陽光最熱的時候。”然后教師小結:“炎熱的夏天是科學家想象琥珀形成必備的第二個條件。”這樣,同學就能“半獨立地理解課文中這些關鍵句子的含意,感悟了語言文字,讀懂了這塊琥珀形成必備的另一個條件。
二、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
采用討論方法,是閱讀課文教學讓同學“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一個有效方法。現代教學論認為:集體自學優于個人自學,集體討論優于個人獨立考慮。強調同學“半獨立地”理解課文,必需輔之以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這篇教學設計設計,就是采用了討論方法組織教學,用得扎實有效。綜觀整堂課的教學過程,老師組織同學進行了五次討論。第一次是“檢查預習”時,指名同學讀課文后讓同學討論兩個問題:
(1)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2)這塊琥珀有什么價值。通過討論,互相啟發、補充。發揮集體的智慧,同學就初步地理解了課文內容。第二次是學習第一自然段、品味詞語的含義時,組織同學討論“約摸”一詞是什么意思,讓同學通過集體的力量來感悟語言文字。第三次是對“科學家根據什么想象就在‘蜘蛛剛撲過去,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這句的理解,也采用了討論方法,以發揮集體的想象力。第四次討論課文的一個難點:“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第五次討論課義的另一個難點:“這塊琥珀是怎樣被發現的?”教學設計設計這樣的五次討論,旨在讓同學通過討論,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達到“半獨立地”理解課文的目的。采用討論方法來組織閱讀課文的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教學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采用討論方法組織教學,必需注意兩點:一是討論必需扎扎實實,認認真真,講求實效,切不可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我們過去聽的一些公開課或競賽課.經常看到一些流于形式的課堂討論。比方教師要同學轉過臉來進行四人小組的討論,但當同學轉過臉來剛開始討論,教師馬上宣布停止討論而轉到別的教學活動上去了。這樣的討論,顯然是走過場,流于形式,是不可取的。二是要在課文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組織討論(這可從這篇教學設計的設計中看出來),并非什么問題都要組織討論。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1
教學目標:
1、幫助學生認識“琥、珀、脂、黏、稠”五個會認字;
會寫“琥、珀、脂、滲、裹、澎、湃、黏、稠、詳”10個會寫字;掌握“琥珀、松脂、包裹、滲出、澎湃、黏稠、詳細”等詞語;
2、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3、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形成過程;體會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句的表達效果。
教學重點:
了解課文中這塊琥珀的奇異之處及琥珀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推測琥珀形成過程語言的生動形象。
教具:
掛圖
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了解課文主要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體會語言的生動形象。
教學過程:
一、誘導試學
1、什么是琥珀?
師:同學們見過琥珀嗎?你對它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幻燈片)仔細觀察,看你有什么新的發現?
總結:琥珀是古代松柏脂的化石。淡黃色、褐色或紅褐色的固體。可以做裝飾品,可以入藥。
2、初讀課文
師:琥珀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很少見的一種東西,課文中是怎樣介紹琥珀的呢?請大家快速朗讀課文,找出有關的語句?
二、引導探學
1、出示試學范圍(課件)
師:這篇課文是說明文,但它只用了很少的文字介紹琥珀的特征,那么本文主要講的是什么內容呢?
“試學范圍:自由朗讀課文,說說本文主要寫了哪些內容;同時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特別注意以下幾個詞語:琥珀、松脂、包裹、滲出、澎湃、黏稠、詳細。”
2、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引導學生從琥珀的形成、發現、價值三個方面來總結。
3、檢查朗讀同桌互相檢查。教師抽查。
評價要求:正確流利
聲音洪亮
字正腔圓
聲音甜美
師:我們已經了解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了,也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孩子們,你們知道這篇課文是誰寫的嗎?(柏吉爾)
師:柏字的讀音為bó。柏拉圖、柏林、張柏芝等,多用于人名地名。這篇文章多次入選不同版本的語文教材。
5、試學范圍:“作者在講述琥珀形成的故事時,有很多生動形象的描寫,請你找出你喜歡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這樣寫的好處。”
6、第3自然段。
師: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
他讀的好不好?
好在哪了?怎樣才能有感情呢?
首先要正確流利,其次注意停頓,最后要身臨其境,想像畫面。
我們可以想像這樣的畫面:一萬年前的一個夏天,陽光明媚,空氣清新,空中還散發著一股淡淡的松脂的香味,一個小蒼蠅――
讀出小蒼蠅快樂自由的語氣。
7、第4自然段
師:你為什么喜歡這一段?你覺得這一段中哪幾個詞用得最巧妙?(撣拂拭)
一邊讀你會想到怎樣的畫面?(小蒼蠅可能是累了,也可能是在打扮自己呢)
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是了解了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下節課我們將具體地學習作者是怎樣推測這塊奇異的琥珀的形成過程。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這塊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以及這樣想象的依據。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及必須具備的條件。
2.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琥珀》這一課,齊讀課題。老師板書課題。
(二)復習質疑。
1.想一想上節課學習的內容,課文按先后順序都寫了哪些內容?
2.哪一部分集中描寫了琥珀的樣子及價值?
3.默讀第四段,用直線畫出描寫琥珀樣子的句子,用曲線畫出寫它價值的句子。
4.老師分別指名讀描寫琥珀樣子及價值的句子。
5.老師隨后出示這個琥珀的圖片,提問:看了圖片,你最感興趣的是什么問題?蜘蛛和蒼蠅為什么會被包在里面?它們是怎么被包在一起的?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進行思考。
(三)學習課文,了解松脂球的形成。
1.這個故事是怎么來的呢?
老師板書“推測”后,追問:“推測”是什么意思?在學生答出推測就是根據已經知道的事情來想象不知道的事情后,老師繼續追問:我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學生會說到這塊琥珀是什么樣的,老師隨即轉入第二個教學步驟。
2.默讀第二段,想想蒼蠅和蜘蛛怎么會同時被包在一個松脂球里?抓主要內容說說。
(1)這到底是一只什么樣的蒼蠅,什么樣的蜘蛛?
(2)為什么科學家推測蒼蠅快樂,蜘蛛小心翼翼呢?這和后面的結果有什么關系呢?
3.它們是怎樣被包在松脂球里的呢?
(1)老師引導學生自己讀讀第7自然段。
(2)隨后講解:當貪婪的蜘蛛撲向快樂的蒼蠅的那一瞬間,突然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從樹上滴下來,剛好落在樹干上,不早不晚,不偏不斜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了里頭,這真是無巧不成書呀!
(3)后來的情形又怎樣呢?
4.默讀第1到第9自然段,思考:要形成這個奇特的松脂球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四)了解松脂球變成化石的過程。
1.一對敵對的小蟲包進了松脂球以后,小蟲的活動停止了,但自然環境還在繼續變化。松脂球是怎樣變成化石的呢?
2.默讀第三段,思考松脂球變成化石必須具備什么條件。
(五)總結琥珀形成必須具備的條件。
科學家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它形成必備的條件,同學們根據板書,說說琥珀的形成經過了哪兩個階段?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琥珀形成的兩個階段是:由松脂形成松脂球,再由松脂球變成琥珀。這個過程必須具備的條件是:天氣熱,松樹老,松脂正好包住蜘蛛和蒼蠅這兩個小蟲,形成松脂球;地殼變動,松脂球長時間埋在海底。
(六)了解琥珀發現的過程
1.讓學生默讀15—19自然段,思考:這塊琥珀是怎樣發現的?
2.漁民為什么說這塊琥珀很少見?
(七)了解科學家合理想象的依據。
最后一個自然段主要點明了什么問題?
附:板書設計
琥 珀
形成的時間: 約莫一萬年前
形成的過程: (1)松脂球的形成(2)化石的形成
發現的過程: 漁民父子 沙灘
樣子及價值: 遠古時代就有蒼蠅和琥珀
四年級 《琥珀》課堂教學實錄片斷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詞,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知道這塊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想象的依據,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科學的興趣,培養想象能力。
4、了解本課敘述的特點。
教學重點、難點:
琥珀的形成過程以及形成的條件。
教學準備:
收集有關琥珀的資料。
課時安排:
2課時。
一、揭示課題,質疑
1、揭題,板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可能提出的問題: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樣形成的?誰發現的?)
2、認識琥珀。交流課前搜集的有關琥珀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過渡:課文講的這一塊琥珀跟一般的琥珀有什么不同之處呢?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在文中找出描寫這塊琥珀的樣子的語句。
(有兩個小東西關在里面呢,一個蒼蠅,一個蜘蛛。透明)
過渡:你們想知道這么漂亮的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嗎?課文哪些內容講了琥珀的形成過程?請找出來。(第2至12自然段)
三、學習琥珀化石形成部分。
過渡:琥珀的形成也就是由松脂球的形成和化石的形成兩部分組成。那么課文哪幾個自然段介紹了松脂球的形成條件?(2至9自然段)
(一)默讀課文2至9自然段。思考:松脂球的形成需要哪些條件?
1、小組交流。
2、全班交流。
(1)松樹林。(琥珀是松脂化石,要具有松脂這個條件,必須在松樹林里。)
(2)天氣炎熱。(松樹要滲出厚厚的松脂,還要不斷地往下滴,沒有火辣辣的太陽是不行的。只有在炎熱的夏天才會有高溫照射,才能流出松脂。)
(3)蜘蛛正撲過去準備吃掉蒼蠅。(這個珍奇的琥珀就在于它里面恰恰有兩個小昆蟲在一起。)
(4)松脂不斷往下滴,把蒼蠅和蜘蛛一齊包在里頭才能積成球。
3、大家把形成松脂球的四個必需條件都找到了。作者對它們的描述,使得故事情節不但合情合理,而且生動有趣。現在請大家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內容,找找看,哪些地方寫得好,好在哪里。
4、感情朗讀好句或好段
(二)學習化石的形成的部分
自由讀第10至12自然段。
(1)問:我們已經學習了《黃河象》,還記得古生物要變成化石必需有幾個條件嗎?
(a陷入淤泥里被河水淹沒。b尸體腐爛了被埋在地底下。c歲月漫長。d地殼發生過變化。)
(2)默讀課文,看看松脂球變成化石是否也具備了這幾個條件,畫出有關的句子。
1、討論交流。
2、師小結。
變成化石的條件:a、時間長。b、陸沉水漫。c、松樹腐爛。d、泥沙掩埋。
3、指導朗讀這部分的內容。
四、延伸并總結
課文中描寫的琥珀還有可能是怎樣形成的?你是怎樣想象的?大家都說得很好,那么這塊琥珀是誰發現的呢?下一節課我們繼續學習。
五、布置作業:
按一定的順序,簡要復述這塊琥珀形成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