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精選12篇)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
一、教學設計說明
(一)、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愿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我們在設計教學時,牢牢地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并且力求在各個教學環節中體現出來。比如朗讀課文“潮來時”這一段,我們設計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要讀得讓其他同學也能喜歡這些句子。這樣處理朗讀,學生就會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改變了以往那種不管學生有無興趣,都必須按照教師所提的要求進行朗讀的被動局面。還比如學習新詞,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設計中我們讓學生當老師,老師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都愿意領讀,那為何不能讓他們當老師,教師來作學生呢這種角色的轉換,所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學生被動跟讀的常規做法。
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思想還應該體現在讓全體學生參與學習上。語文課上訓練不能只面向個別尖子學生,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是課堂的主人。所以教師必須仔細考慮所設計的教學環節的難易度,以便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參與學習的可能。課堂上查字典的練習,聽課文寫詞語的練習,朗讀背誦課文的練習,包括最后的說一段話練習,都是全體學生都能參與的,體現出面向全體的思想。
(二)、注重積累和運用,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如果學生上完《觀潮》只了解了錢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這堂課就成了地理課。語文課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應該只是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應該借助課文內容,設計各種語言訓練的情境,千方百計地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語言實踐活動。這堂課的教學設計,我們比較注重課文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比如課文語言的積累,我們通過各種形式的大量的朗讀,讓學生熟讀成誦,從而使學生在讀懂理解的基礎上,比較輕松地達到積累課文語言的目的。
對課文中的新詞,我們改變了以往一開始先集中教新詞語的做法,而是滲透在讀課文的過程中,聯系具體的語言環境有機地讓學生進行理解。在讀完課文后再讓學生根據意思說出詞語,然后通過朗讀讓學生加深記憶。這樣教學詞語不僅節約時間,也十分有利于學生對詞語的積累。
詞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因此教師教學詞義時就要有這種意識,盡可能考慮如何讓學生學會運用。這堂課中“人聲鼎沸”和“悶雷滾動”兩個詞語的教學設計就力求體現出讓學生會“運用”的思想。教師先在課堂中創設出具體情境,然后讓學生根據情境運用課文中的詞語來概括。這樣教學詞語,無疑為學生以后運用這些詞語搭了一級臺階。不僅解決了意思理解的問題,更為學生以后的獨立運用作好了準備。
從學習語言的心理過程看,積累和運用是兩個不同層次的學習水平級。如果能創設新的情境,將學過的詞語、句子用一用,給學生有語言實踐的機會,這樣對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學生語言的發展極有意義。這堂課的最后一個環節,就是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從實際的教學效果看,這個練習設計是比較成功的。
(三)、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注重課堂教學效率
學生學習一篇新的課文,最有興趣的是在第一課時。可是按照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往往是第一課時掃除生字新詞,讀懂讀通課文,教學的重頭戲是在第二課時上。從教學的實際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課時“逛西湖”,第二課時“打老虎”;從學生的興趣看,實際上是錯過了學習課文的最佳時機。因此如何優化第一課時的教學,提高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很值得研究。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我們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事實說明,這樣設計教學過程 的最大收獲是第一課時的教學效率大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增強了。
二、教學實錄與評析
(一)、初步談話,理解課題
師:今天,我們一塊兒來學習第23課:觀潮。課文寫的是哪兒的潮
生:(齊答)錢塘江大潮。
師:錢塘江在我們祖國的浙江省,遠離你們可愛的家鄉——云南有好幾千里。如果說云南的石林舉世聞名,那么浙江的錢塘江大潮就可稱為“天下奇觀”了。
(板書:天下奇觀)
師:“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字,這兩個“觀”字意思一樣嗎
生:“觀潮”的“觀”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觀”的“觀”……
師:快請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學生查字典)
生:“奇觀”的“觀”是“景象”的意思。
師:那么“奇觀”的意思呢
生:“奇觀”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觀”就是奇異的景象。
師:誰能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
生:“天下奇觀”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觀”就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
師:回答正確。
[“觀潮”和“天下奇觀”都有一個“觀”字,但意思卻不相同。教師及時抓住這個“觀”字,讓學生查字典,不僅理解了“觀”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學生養成查字典的習慣。在理解詞語的過程中,先理解“觀”字,再理解“奇觀”,最后理解“天下奇觀”,由字到詞,一層進一層,顯得很扎實。]
(二)、檢查預習,反饋交流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一邊讀一邊想,作者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
(學生自讀課文)
生:作者先寫潮來之前,再寫潮來之時,最后寫潮過之后。
(三)、觀看錄像,感受情景
師:學得真不錯,你們對錢塘江大潮一定很感興趣吧有沒有見到過
生:(遺憾地搖搖頭)沒見過。
師:別遺憾,我呀,把這大潮給錄下來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師:我們就一塊兒來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一下這一天下奇觀。
(學生看錢塘江潮錄像,不時發出驚嘆聲。)
(四)、突破重點,指導朗讀
師:剛才錄像里潮水的景象,咱們課文里也有,在哪兒呀
生:課文3、4自然段。
師:自己讀讀3、4自然段,你覺得那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的,就努力地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
生:(自由讀)
[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句子讀,學生可以讀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也更加有興趣。]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師:讀得不錯。白線“拉長,變粗,橫貫江面”,氣勢越來越大,你的心情越來越……
生:激動。
師:讀出這種感覺來。
生:(齊讀)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師: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
生:(分組比賽讀)
生:(齊讀)
[用各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既能幫助理解,又能幫助記憶。]
生: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師:喜歡這句的舉手。
(學生全體舉手)
師:(舉手)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指名學生個別賽讀,教師加以鼓勵,并與學生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
師:你們讀得真不錯,能讓我試試嗎
(學生高興地點頭叫好。教師朗讀這一句。學生熱烈的掌聲響起。)
師:謝謝鼓勵,該你們了,讓我為你們喝彩,行嗎
(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師:棒極了!
[教師轉變角色,作為學生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改變一種形式進行朗讀示范,使學生感到親切,融洽了師生感情。加上適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使學生愿讀、樂讀、愛讀,極大地激發起學生讀書的積極性。]
生: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師:閃雷滾動的聲音是什么樣兒的誰來學學看。
生:轟隆隆隆……
師:還學得真像,雷的聲音比較的沉悶,我們一起學學看。
生:(一齊模擬)轟隆隆……
師:這聲音作者用哪個詞來形容
生:悶雷滾動。
師:課文中用這個詞語來形容潮水的聲音,用得多形象啊!我們一塊兒來讀讀這個句子。(學生齊讀)
師:讀得真好,再來一遍,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學生閉眼齊背)
[熟讀后緊接著讓學生背誦,強化一下記憶,將課文的語言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
生: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師:人群又沸騰起來。看到那條白線,人們怎么沸騰的咱們來演演看,好嗎
生:好!
師:準備,開始!
生:(跳著,叫著,揮舞著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來啦!”)
師:沸騰了!剛才這場面還可以用一個詞形容,就在這個自然段里。
生:(齊答)人聲鼎沸。
師:來,我們讀出這種沸騰的感覺來。
生:(齊讀)
[讓全體學生用具體生動的表演來體現對“沸騰”這個詞的理解,然后又從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個詞語“人聲鼎沸”,從概念到形象,又從形象到概念,這樣學詞語學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確,也便于今后運用。]
師:把出現白線和白線橫貫江面這兩個句子連起來讀讀。
生:(齊讀)
師:這些語句寫得多精彩!正如課文提示中所說,作者把錢塘江的大潮寫得雄偉壯觀,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
五、聽聽讀讀,體會順序
師: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師: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生:(動筆在練習紙上填寫)
(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教師用投影打出一位學生的作業 ,集體反饋校對。)
師:發現沒有,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描寫潮水的
生:作者從遠到近描寫潮水。
師:是啊!作者由遠及近地觀察,隨著位置的轉變和時間的推移來描寫潮水的變化。來,王老師和你們一塊兒讀讀這段話,再來體會一下。
(師生齊讀這段話)
師:現在,我只留下括號中的詞語,你還能說出剛才那段話嗎
(學生自由準備背誦)
師:能行的起立!
生:(全體起立)
師:真有信心!給你們配上錄像好嗎
生:(興奮地點頭)
師:配著錄像,讓我們帶著對錢塘江大潮的無限贊嘆之情來背誦這些描寫潮水的精彩語句。
生:(有感情地看錄像背誦)
師: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先讀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綜合,最后學生水到渠成,很輕松地將這一段課文背誦下來。這樣達到了及時將學到的精彩的語言積累起來的目的。]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師: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
生:想!
師: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
(學生躍躍欲試)
師:形容人的說話聲,喊叫聲,歡呼聲,如鍋中之水,一片沸騰。
生:人聲鼎沸。
師:風和浪都很平靜——
生:風平浪靜。
師:形容水面遼闊,遠處和天似乎連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師:形容同時出發,同時前進——
生:齊頭并進。
師:山上的巖石和土壤塌下來,地也裂開來,形容聲音很響很響——
生:山崩地裂。
師:形容氣勢很大——
生:(一時說不出,有個別學生答“白浪翻滾”,師提示“浩浩蕩蕩”)
[這個復習詞語的方法有兩個特點。一是根據詞義說出詞語,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對詞義的理解;二是用比賽的形式,激發起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師:誰來當小老師,帶著大家把這些詞語讀一遍。
(學生紛紛舉手)
師:都想當老師,那看來只有我當學生了。
生:領讀,師跟讀。
[教師領讀,學生跟讀,天經地義。可是王老師卻讓學生當老師,自己當學生!學生既然都會讀,而且愿意領讀,那就不妨自己來作學生。這種別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遠遠勝過常規的讀法。這樣做表面看只是一種簡單的角色變換,然而從深層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師對主體意識的深刻認識。]
師: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發言。)
生: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風平浪靜)。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像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一浪一浪(像千萬匹白色戰馬)。潮水聲猶如(山崩地裂),海堤上盡管(人山人海),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很遠)的地方。
(師生共同評價)
師:這個詞語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一浪一浪(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一浪一浪(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來)。
師: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語句也能用了!
師:“人山人海”這個詞的運用有問題嗎
生:(思索)應該用“人聲鼎沸”,因為后邊寫的是“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所以應該和聲音有關。
[這段師生共同評價非常精彩。教師沒有滿足于讓學生填寫正確,而是鼓勵學生發揮聰明才智,在同一個括號內運用不同的詞語,對于運用正確的予以肯定,運用錯誤的加以糾正。既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又發揮了教師的指導作用。]
師:每個人再練習說這段話。
(學生自由說這段話,進行鞏固)
[整個練習過程中,先讓學生討論統習,再指名個別學生交流,然后師生評講指導,最后再讓每一個學生自己練習說話。雖然整個環節占用的時間比較多,但是訓練很扎實。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學習,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練習的機會,這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努力追求的目標,應該大力提倡。]
師:今天,我們如臨其境,觀賞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我們通過有感情的朗讀,理解并積累了好些語句,還學著用了用。你們學得真棒,那作者為什么還要寫潮來前,潮過后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附板書:
潮來前 雄偉壯觀
觀潮 潮來時 如臨其境 (錢塘江大潮)有聲有色
潮過后 天下奇觀
總評: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學過的詞語句子讓學生用一用,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內化課文的語言,對小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極有意義。王老師在這堂課的最后,根據課文內容,設計了一個綜合運用本堂課學過的部分詞語、句子的練習,因為難度不高,所以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由于不是課文內容的簡單重復,而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靈活運用學到的詞句,各種層次的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水平填寫出詞語,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所以學生參與練習的積極性特別高。學過的詞句理解了,再試著運用運用,有利于促進課文語言的內化。這樣的練習在語文課中應該大力提倡。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第一次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第二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號指導朗讀,打出學生書面練習的結果加以評點,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三、執教教師簡介
王林琳,女,26歲,大專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上海市長寧區愚園路第一小學語文教研組組長。近年來,多次在市級教學教研活動中作觀摩教學。1998年4月,在華東地區六省市小學語文教學研討會上執教《智燒敵艦》,1998年11月,在滬粵江浙S版教材研討會上執教《荔枝》,均獲好評。1997年6月,獲上海市S版小學語文教學比賽一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二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一等獎。1999年6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上海賽區選拔賽特等獎。同年10月,獲全國第三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觀摩活動一等獎。王林琳撰寫的教學設計《當炸彈爆炸的時候——風智燒敵艦》等4 篇文章,先后發表在《小學語文教師》等刊物上。她設計的《科里亞的木匣》等教案,被收錄到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優質課教案評點》。王林琳曾被評為長寧區先進工作者,長寧區優秀青年人才,長寧區優秀青年教師。
◆[2004-03-16]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2
《觀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四年級上冊第32課,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形象,句子變化錯落有致,尤其適合進行朗讀訓練。教學時,我通過各種方式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進入閱讀狀態,收到了“情理自然滲透,朗讀激情無限”的效果。
案例描述:
一、談話引入,激發閱讀興趣
課一開始,我先讓在海邊長大的學生們描述自己親眼見過的海水漲潮的情形,幾名學生起來回憶描述了在生活中、電視上見到過的各種海潮。當學生們紛紛贊嘆海潮的壯觀雄偉時,我用富有激情的聲音引導:“剛才同學們所說的海潮氣勢雄偉,令人贊嘆.知道嗎?我國的錢塘江大潮可是要比其他地方的海潮更宏偉,更壯觀!想不想去欣賞?”全體學生高呼:“想!”此時的學生表現出了強烈的學習欲望。我心中暗喜,趁熱打鐵,讓學生帶著“課文先寫什么,再寫什么,最后寫什么”的問題閱讀課文。
二、創設情境,分句指導朗讀
在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正確解答了我提出的寫作順序的問題后,我問學生:“潮來前、潮來時、潮退后三部分中,你最喜歡哪一部分?為什么喜歡?”絕大部分同學表示喜歡潮來時,并各抒己見,闡述了喜歡的理由——“這部分寫出了大潮的雄偉氣勢!”“這部分語言優美生動!”……我說:“既然大家都這么喜歡潮來時,那咱就先來學習這一部分。”學生一聽,眼睛變亮了,他們充分感受到了自己的意見得到了老師的尊重。我接著引導:“自讀3、4段,你覺得哪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你特別喜歡,就努力把它讀得精彩些,待會兒讀給大家聽。”學生們立即進入狀態,放聲朗讀,個個讀得主動、投入。他們都鉚足了勁準備展示自己的風采呢。
開始交流了。學生們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將自己認為精彩的句子有聲有色的讀出來,就連平時怯懦膽小的學生也不例外。
一名學生站起來:“我特別喜歡這個句子-‘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他讀得很努力,但氣勢還不夠。我不動聲色,沒有直接點評他朗讀的優劣,而是引領學生都來用手做做翻滾的動作。學生在我的示范指揮下做得興致盎然,有的甚至還用嘴給配上了音——“嗚——嘩——!嗚——嘩——!”看著學生樂在其中的樣子,我問:“浪怎么樣?”學生們異口同聲:“大!猛!”我又追問:“兩丈多高,能有多高?”一個學生回答:“我知道,一丈等于三米,兩丈是六米,兩丈還多——我想,能比一層樓高吧?”我表揚他的數學學得不錯。“不過,告訴你們,兩丈多,可不止一層樓高,能有三層樓那么高呢!”聽了我的說法,全體學生驚呼起來:“哇,這么高!”“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多么壯觀!你們能讀出壯觀的感覺嗎?”學生爭著起來讀,個個讀得津津有味。
又一個學生站起來了:“我特別喜歡這一句——‘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他讀的聲音仍然有些平直,感情不夠充沛。
我問:“觀潮的人們從一大早就開始等啊,盼啊,終于聽到了隆隆的響聲,看到了潮水的影子。如果你就是觀潮的人,此時的心情如何?你會怎樣做呢?”
學生們爭先恐后地發表意見——
“我會興奮地揮舞著手高喊:潮來了!潮來了!”
“我會拿起照相機趕緊拍照。”
“我會高興的跳起來,向潮來的方向張望。”
……
我讓學生扮演觀潮的人,想象模擬當時的情境。我高喊“潮——來——了——”學生有的歡呼雀躍,有的下位張望,有的做拍攝動作……教室里熱鬧非凡。我又順勢引導學生理解體會“沸騰”、“人聲鼎沸”的含義。再讓他們讀時,大家都讀得興味盎然,語調富有變化,感情處理得當。
此時,學生的朗讀熱情越來越高漲。
“我特別喜歡這句——‘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
“我喜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
……
學生們一次次富有感情的朗讀,使得教室里掌聲不斷,激情無限。
當一個學生交流說她特別喜歡“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這個句子時,我問全班同學:“喜歡這句的舉手”,學生齊刷刷地都舉起了手,我自己也把手舉得高高的,“再加上我一個,我也特別喜歡。多精彩的語句呀!不過,要把它讀好還真不容易。你們在下邊也再準備一遍,待會兒我們來比賽,看誰把這種雄偉的氣勢給讀出來了。”
嘿,聽說我要與他們比賽,個個毫不示弱,讀書的興致更高了。宣布師生比賽開始后,我首先聲情并茂地讀完此句,不著痕跡地起到了示范作用,學生對我精彩的朗讀抱以熱烈的掌聲。
輪到學生讀時,我讓他們個人讀、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變換形式,人人參與,大家一起為朗讀進步者、優秀者鼓掌。看著學生一張張興奮的小臉,我明白,此時的他們真正體驗了朗讀的樂趣。
三、理清順序,整體激情朗讀
學生的交流是雜亂無章的,為了讓學生理清這一部分的寫作順序,我將3、4段的話打亂順序出示在投影上,讓學生重新排列。學生通過思考后弄清了作者正是按照時間的推移,抓住了浪潮由遠及近樣子及聲音的變化寫的。順序理清了,為了再次讓學生感受到浪潮越來越近、越來越高,聲音越來越響的感覺,我別出心裁,將學生分成四排,第一排讀第一句;讀到第二句時,第二排加進去;讀第三句時,第三排加進去;最后一句,全班齊讀。新穎的朗讀方法再次激起了學生的朗讀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的聲音,將大潮越來越近的情態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媒體再現情境,回味享受朗讀
此時,學生讀得入情入境了,我問:“氣勢如此雄偉的大潮,你們想不想親眼看看?“學生興奮的回答:“想!”播放時,我故意停頓了一會兒,學生個個眼睛盯著大屏幕,真有點迫不及待了,他們真正體驗到了課文中所描述的觀潮前人們的急切心情。
觀看錄象的過程中,學生們情不自禁地發出贊嘆聲、歡呼聲,尤其出現與課文中描述相一致的情境時,他們更是興奮地喊著“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此時,課文的語言已經內化成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了,學生不是在簡單地說話,而是一種美的感情抒發!
看著學生滿足而陶醉的樣子,我用飽含激情的語調總結:多么壯觀的海潮!簡直就是一首激昂的詩,一支澎湃的曲,一段熱烈的舞!也正因如此,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就被稱為——“天下奇觀”。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說說“天下奇觀”的意思,“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是天底下奇異的景象”,學生理解得非常到位。我繼續引導:“這樣神奇壯觀的景象在我們中國,你心里怎樣?”學生回答:“驕傲!”、“自豪!”我讓學生帶著這種感覺齊讀第一段。學生的自豪、贊美之情溢于言表。
下課鈴聲響了,學生們仍沉浸在課文所描述的情境中……
教后反思: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項語言基本訓練。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強語感,發展語感。這節課,我充分考慮本文的語言特點,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而是抓住機會,通過各種方式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在躍躍欲試的狀態下進入閱讀,在讀中悟情,在讀中悟理,在讀中悟法。整個閱讀過程中,使學生始終保持主動參與的角色意識,激發他們圍繞課文內容,感受大潮的不同情態,從而產生真切的情感體驗,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受到美的熏陶。
發表評論:
這堂課在教學中主要體現出以下一些教學思想。
一、學生為主體的意識體現得十分清楚,教師比較充分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整堂課中,教師幾乎沒有對課文的思想內容提出什么問題,主要通過學生自讀來讀懂、理解課文,教師的指導主要體現在組織學生進行語言訓練,并且在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民主意識也比較強,經常轉換角色,作為學生中的一員共同參與學習,使課堂氣氛更加和諧,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氣氛中學習得更加主動,更加投入,學習的效率也隨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課充分重視朗讀和背誦的訓練和指導
以讀為本,熟讀成誦,是中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課堂中教師就是應該抓住機會,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多讀,讓學生讀懂,讀通,讀熟,讀得有情有趣,讀得津津有味。通過讀,讓學生自己來理解課文內容,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課文語言的直觀性和形象性,并且幫助學生積累課文中好的語言材料。熟讀自然就能成誦。好的語句讀熟了,有意識地讓學生背背,強化一下記憶,可以有效地促進語言的積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課文的同時,注重語言的積累和運用,注意創設情境,給學生語言實踐的機會
四、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像手段,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教師還多次使用了實物投影,打出了學生喜歡的句子指導朗讀,對提高教學效率起到了實實在在的作用。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3
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在生活經驗上的不足,可以借助情景模擬,情景再現,讓學生的各個感官得到滿足,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新事物的認識與理解,也能運用自己所獲得的這種經驗感受,去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情感。
在教學《觀潮》一文時,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注重了借助多媒體展現大潮,體味它的壯觀。
常言說,“百聞不如一見”,真實畫面會帶給學生真切的感受,學生的想象畢竟狹窄。語言文字能不能在頭腦中生成畫面,生活經驗也是必不可少的,對于學生來說,特別是農村的孩子,見識少,缺少那種生活的體驗,想象對他們來說就困難了。
當然,上課的問題也不少。比如,課文讀得不夠,有些地方學生讀得不好,沒有氣勢,教師范讀效果不佳。我想當時如果利用多媒體進行范讀,讓學生體會大潮的氣勢效果會好得多。
因此,語文教學要運用多媒體,用直觀的感受去體會作者文字的描述,與作者當時的情感產生共鳴,升華自己的情感,這樣語文的學習就不難了。我們現在的學校正給我們創造了這樣有利的條件,各科教師們都應抓住機會,恰當運用多媒體,讓我們的課生動起來,活潑起來,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對各門科目都想學,樂學。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4
一、說教材
《觀潮》是四年級第七冊第三單元的一篇閱讀課文。本單元的重點訓練項目是《注意積累寫作資料》,它既是第二單元《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繼續,又是第四單元《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延續,同時還為完成第五單元《抓住事物的特點寫》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篇講讀課文,按順序抓特點通過“我”的耳聞目睹,介紹了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文中洋溢著作者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級是小學階段由低向高發展的關鍵的階梯,大綱明確要求:“能抓住重點詞、句、段”,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是怎樣觀察事物,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根據大綱目的要求,語文教學的規律以和《觀潮》這一課的特點,應達到以下4個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使同學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同學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同學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
3.學會生字新詞,理解并運用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
4.給課文分段,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3、4自然段。
教學重點:
學習課文3、4自然段。
教學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段。
2.學習作者有順序的觀察方法,培養同學觀察能力,養成積累資料的習慣。
教具:
錄相帶、投影片。
二、說教法
運用電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學法。
教學是科學,也是藝術。羅丹說過:“藝術就是感情。教育離不開愛,教學情為先。我充沛應用電教手段,把同學帶到一個錢塘江大潮來臨時雄偉壯美的景象中,使編者情、作者情、教師情、同學情融為一體,同學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心理學角度來分析,認識是有意識心理活動和無意識心理活動的統一,是理智活動和情感活動的統一。我抓住同學和教師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響的心理特點,采用情境教學法,不只可以培養同學的觀察能力,而且能激發同學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還能啟迪思維,發展想象,對開發同學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獨到的作用。
三、說學法
教學是同學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的學習過程,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從過去的“講堂”變成同學的“學堂”,必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效益,把課堂這一個廣闊的舞臺還給同學,提高同學素質,遵循以同學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同學采用:看、聽、讀、品的方法學習。
我說的是《觀潮》一課的第二課時。
四、說教程
1.復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觀潮》一文,首先請同學們回憶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同學答后教師板書,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從整體入手,掌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為學習下文奠定基礎。)
2.齊讀第一段,投影出示:
a.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
b.這里是觀潮的好地方。
請大家讀后說說“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這樣做的目的是引導同學抓住中心詞“天下奇觀”理解錢塘江大潮是雄偉壯麗而又罕見的景象,教給同學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重點詞語的方法,讓同學自身走上講臺,當小老師,同學體驗到了勝利的喜悅,培養了同學的語言表達能力。)
3.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輕聲讀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說。
(同學通過讀理解課文內容,因為每一節課教學效果的好與壞,實際上是教師導、同學演“戲”的演出效果如何的體現。課堂教學不只在于老師的導,還在于同學的學。同學通過讀書,理解了潮來前江面的.平靜,體會到“人山人海”觀潮的熱鬧局面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來時究竟是怎樣的景象呢?今天讓我們隨著錄像細細觀賞一番,不過要邊看邊聽邊想: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此時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組討論。
教師巧設疑問,引導同學進入角色,同學的情感一下子沉溺在錢塘江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圖景中。同學看得如夢似醉,這就是情境教學法的作用。同時圍繞單元重點訓練這一個面,巧設三個點即三個小問題,由點到面,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強化課堂教學的語言文字訓練,注意訓練的坡度、難度。看完后,同學情緒激昂,興致勃勃展開討論,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同學有的說聽到潮來時的聲音從小變大;有的說先看見一條細白線,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滾,還有的說我真想大喊一聲“太美啦”,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同學眼睛看得細、耳朵聽得真、討論得熱火朝天。播放錄相掌握時機,將視覺手段和聽覺手段緊密結合起來,有助于培養同學觀察能力,發展同學的想象能力和動態形象的思維能力,同學見其形、聞其聲。這樣做提高了課堂教學的藝術水平,落實了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抓住了本節教學重點,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教師趁熱打鐵,抓住機遇巧引導:
閱讀3、4自然段,考慮:
a.作者觀察順序是怎樣的?你是怎樣知道的?
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點來寫?c.用劃出你認為最能體現潮水雄偉、壯觀的詞句。同桌可以討論。
同學通過讀、劃、議,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白色城墻”、“千萬匹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這些詞語中,抓住潮來時的形狀特點。在觀看錄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細品評,同學陶醉在有聲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來越近,潮頭越來越高,聲勢越來越猛的景象中,領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發了同學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使同學受到了潛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實了大綱要求,對同學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在課堂上給同學學習和考慮的時間,落實了“三為主”的教學原則。
6.引導同學美讀3、4段。
讓同學自身在讀中學,學中讀,如“橫貫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墻、白色戰馬:浩浩蕩蕩”讀得頓挫有力,語氣由緩到急,語調由平靜到高昂,讀出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通過教師導讀,同學試讀、領讀、自由朗讀、齊讀、對同學進行了讀的能力的培養,同學在學中讀,讀中品,品中悟,最后實現了“讀書百遍,其義自現。”
7.再次觀看潮來時的錄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說一說自身的感想。
把情境教學法和看、聽、讀、品的學習方法通過教師與同學的雙邊活動有機揉合在一起,把課文中語言文字所描繪的大潮滾滾而來,奔騰咆哮的壯麗景觀和文中所表達的強烈的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機結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教學藝術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親。”!
8.學習第五自然段,讀讀,想想,潮過后是怎樣的情形?
同學通過自身學習,明白潮過之后江面才恢復平靜,江水漲了兩丈來高。這從水量之大講江潮的壯觀,培養了同學的自學能力。
9.師生一起總結全文。
把你這節課所學到的知識講給大家聽(從寫作、詞句、思想等方面來考慮)。
同學想好后,自告奮勇說給大家聽。在總結全文時,教師有意識從思想、知識、能力方面引導同學,變教師“一言堂”小結為面向全體同學,尊重同學個性發展的“課堂小結”。這種形式獨特新穎,能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0、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同學加以概括、歸納、總結,有利于提高同學閱讀理解課文的能力,提高同學布局謀篇的能力。
總之,在《觀潮》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學法,應用了電化教學的先進手段,發揮了課堂教學“三為主”的調控作用,圍繞“注意積累寫作資料”的重點,訓練項目,教師注重導方法、導技能,發揮了同學的主體作用,在對同學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同時又滲透了思想教育,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當前,教育正面臨著由“應試”轉向“素質”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著教育技術化的進程。全面提高同學素質必需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一定加強課堂教學如何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不時提高自身素質,為培養跨世紀的人才而努力奮斗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5
【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編者將這篇課文安排在這一單元中,是讓學生進一步以此為例,學習怎樣留心觀察事物的,在訓練體系上與上一單元訓練項目“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相銜接,同時為以后“從內容中體會思想”的訓練奠定了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喜歡的段落。
2、過程與方法目標:
讓學生經歷對課文內容的品讀和領悟的過程,使學生在創設的情境中,通過觀察﹑理解﹑交流﹑感情朗讀體驗自能讀書的方法。
3、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了解錢塘江大潮的壯麗與雄奇,激發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因為本單元重點訓練項目的過渡性,所以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學習作者是怎樣留心周圍事物和積累材料的,是訓練重點,課文所寫的“潮來之時”的內容是課文學習的重點部分,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表達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難點。而充分引導學生有目的地觀察領悟是突破難點的關鍵。
【學生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也有了一定的觀察閱讀理解能力和一定的生活經驗,他們的好奇心﹑探索心很強,但學生個體的學習方式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因此,根據學生的實際,應該放手讓學生運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調動原有生活經驗,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手法,體會感情。
【教學準備】
1、學生查閱有關錢塘江大潮的有關資料。
2、教師準備錢塘江大潮的錄像帶,多媒體課件。
【教法和學法】
1、教法:
采用“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來體會潮來時宏偉壯美的景象,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課文內容,感受大自然的偉大力量。
2、學法: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認知規律,這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邊聽邊看,邊讀邊想”的方法,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討論交流,真正讓語文教學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學堂”,讓學生在閱讀文章時,聯系上下文,讀后想前,聯系生活實際,領悟作者寫作手法,把課堂這一廣闊的舞臺還給學生。
【教學教程】
一、復習導入,理清順序
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觀潮》一文,誰能說,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錢塘江大潮的?從整體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觀潮的順序。
(教師隨機板書:潮來前 潮來時 潮頭過后)
二、自主讀書,感受奇觀
1、交流學習方法:
你準備用什么方法讀這篇課文,感受大潮的壯觀?
(學生說自己喜歡的讀書方法。老師也提出自己的讀書方法,供學生參考使用。)
2、學習第一段:
理解“天下奇觀”的意思,區分“觀潮”的“觀”與“天下奇觀”的“觀”的不同意思。
3、學習第二段,感受江面平靜,觀眾人多。
江潮還沒有來,作者看到了什么?
(學生讀文,想像人們觀潮的熱鬧場面,體會作者寫觀眾多的手法和人們期盼的心情。)
4、品讀重點段,領悟奇觀:
⑴ 看錄像,初感奇觀:
潮來時是怎樣的景象呢?想不想看看?讓我們隨著錄像來觀賞大潮的奇景。不過要邊看邊想:
你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你想說些什么?
教師巧設疑問,引導學生進入角色,調動其情感。
(學生看后交流。)
(教師相機板書:聲音 樣子)
⑵ 品詞句,領悟表達方法: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大潮的奇特景象寫下來的?哪地方寫得好?請同學們邊讀邊想,想象畫面,品讀課文詞句,討論交流。
(理解“悶雷滾動”“人聲鼎沸”“橫貫江面”“山崩地裂”,“好像白色城墻”“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浩浩蕩蕩”“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和比喻句運用的準確、生動、形象,體會“水天相接的地方”“再近些”“浪潮越來越近”等詞語連句成段的作用。)
⑶ 感情朗讀,表現奇觀:
引導體會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讀課文,表現出大潮聲音、形狀的變化,表現出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
(學生朗讀課文,教師范讀,背誦喜歡的片斷。)
5、學習結尾段,潮頭過后賞奇觀:
引導學生通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江水漲了兩丈多高”體會潮頭過后水勢之大的奇觀。
三、總結課文,歸納升華
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為什么作者會寫得這么生動、形象、逼真呢?
(按順序、抓特點、詞句準;動靜結合、人景結合。)
四、練習解說,內化語言
引導學生以課本為藍本,練說解說詞,為錄像配解說詞,內化文本語言,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五、課外延伸,積累運用
1、熟背自己喜歡的片斷,摘抄下來。
2、選用從本課學到的詞語寫一段話,寫一個場景或場面。
3、學習作者寫景的寫作手法,寫一處自己喜歡的風景。
【板書設計】
觀 潮
潮來之前 江面平靜
(天下奇觀) 潮來之時 聲音 形狀 (遠──近)
潮頭過后 恢復平靜
(熱愛祖國山河)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6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南宋時期錢塘江潮的盛景和觀潮的盛況。
2、積累詞語,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詞,如“方、倏爾、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詞語。
3、反復誦讀課文,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獨立翻譯課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4、研讀體會本文精練生動的語言,賞析精彩的場面描寫,體會精巧的結構安排。
教學重點
1、朗讀課文,翻譯課文,整體感知文意;
2、精彩的`場面描寫,精巧的結構安排。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多媒體顯示:錢塘江潮實況錄像
3、背景介紹
4、作者簡介
二、探索研究學習課文
(一)學習生字詞
1、讀準字音:
雷霆(tínɡ)楊誠齋(zhāi)艨艟(ménɡ chōnɡ)如履平地(lǚ) 倏爾(shū)一舸無跡(ɡě)善泅(qiú)僦賃(jiù lìn) 羅綺(qǐ)鯨波(jīnɡ)
2、辨析中學生字
蒙ménɡ混過關檸檬ménɡ朦ménɡ朧艨艟ménɡ chōnɡ憧憬chōnɡ jǐnɡ
羅綺(qǐ)倚yǐ靠崎qí嶇
(二)讀順文章,感知內容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學生聽讀,掌握正確的讀音,聽清節奏。
2、學生大聲讀課文,對照注釋,疏通文意。 (三)質疑解疑,讀懂文章
1學生個人質疑字、詞、句,全班討論解疑。2學生二人合作翻譯課文。
3、抽查翻譯情況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業1、熟讀課文,復習重點字詞的解釋和全文翻譯2、積累與錢塘江潮有關的名人詩歌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7
上完《觀潮》這一課后,上網查看了一些教學案例,在思想上有了很深的啟發和感受。再對照《新課程標準》認真反思,確有許多遺憾之處。我想這些新的認識和感受對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定有新的突破。
《觀潮》這篇課文是以寫景為主的散文,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異常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的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身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文本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我在教學設計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幾點:
一,創設心靈的境遇。
“心靈”即指人的思想感情。有了豐富的思想感情,才有對事物的認知熱情,我在課堂上喜歡看見學生迫切求知的眼神,喜歡聽富有稚氣的表達。他們的認知若是在情感中激發的,獲得知識將是最牢固的。所以,在課前,我設計了與學生“課前交流”的簡短對話,以商量語氣激發學生當“小記者”,學生信心十足表示贊同,然后相機以寓于趣味、生動、優美的____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將學生引入所要學習的情境之中,讓學生愿意與作者去觀潮的情思。從學生的神情和學習狀態,我認為他們自認是“小記者”的身份表述的語言是自豪的,愿學的情感是真誠的。并且飽含愉快的心境進入課文佳境。同時,課堂中教師讓自身投入情感狀態帶動學生,才能真正到達師生雙邊活動。
二,注重學生主體參與,發展多種本事。
學生的語文本事主要經過學生實踐活動“習得”,不是教師教會的,在教學環節中,我設計了讓作者一齊去錢塘江大堤上去觀潮,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的興趣,然后圖文并茂,選擇自我喜歡的句子讀給大家聽。文中優美詞語,重點句子學生在“互動、思辯、表達”中得到理解,如:學生看完“潮來時”課件后,很快能抓住文中重點詞語理解句子,領悟文美的蘊意。使其觀察本事、思維本事、口頭表達本事得到提高。印象最深的是部分學生總不敢舉起小手,這一細微處教師不能忽視,我用風趣“摸瞎”游戲指名學生回答問題,讓學生在驚奇中自主的舉起了小手,調動學生進取性。
三、以課文為本,教會學生寫作方法。
教完作者的觀察順序及從哪些方面去描述潮水在學生理解課文后相當明了。所以,我讓學生小組討論寫作方法,繼承傳統的“引用貫通”的教學方法,并用動作演義“人生鼎沸”的場面。再結合生活實踐中學會運用,明白如何描述場面,這一環節在整節課堂上看上去是“重復”的導教,但間接的讓學生加深了記憶,落實積累到運用知識的本事。
四、調查學生學習情景延伸到課堂外繼續學習知識的求知欲望。
閱讀課外書籍,積累課外知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知識本事的必要途徑。但對學生提出強硬的要求他們盲目的去讀背,我想這樣做是事倍功半的。教完本課后問學生:還有什么不懂的問題嗎?然后照應課前設計,大力表揚課堂上表現不錯的“小記者”并鼓勵他們進一步為親朋好友當好“小導游”作準備,給學生自信舞臺,讓學生把課堂上的學習熱情真正落實到生活中去。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8
《觀潮》這篇精讀課文寫的是作者耳聞目睹錢塘江大潮潮來前、潮來時、潮頭過后的景象。寫出了大潮的奇特、雄偉和壯觀。在教學過程中,我注意引導學生抓住大潮的特點——聲音大、氣勢壯,抓住聲音和形態是怎樣變化的來理解詞句。由于課文中描述的景象學生很難見到,因此在教學時,我力圖借助課件,并讓學生通過反復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在實際操作中,有幾個環節給我留下的印象較為深刻。
1教師語言的暗示。
這節課,我對自己所說的每一句話,所提的每一個問題都精心設計。如課件播放之后,教師提問:“你看到了什么?仿佛聽到了什么?”這一問題就為接下來學習作者從看到、聽到兩方面來寫潮來時景象作好鋪墊。這要比提問“你最想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更容易讓學生抓住重點,進而突破教學難點。再有,在學生匯報交流描寫大潮聲音、形態的'語句之前,教師提問:“作者是先聞其聲,還是先見其形?”通過提問的方式暗示學生要按照潮來時的先后順序來說,有利于教師順利地組織接下來的課堂教學。
2朗讀的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在本課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因此在指導朗讀中,我主要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創設情景,親身感悟。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想象的空間,進行角色體驗,試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會是怎樣的心情。這樣學生很容易體會到“沸騰”的場面,并能將自己的感受讀出來。二是師生對話,共同感悟。此時教師也是學生中的一員,用極為自然的語言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感悟。如在讀到“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教師適時追問:“兩丈多高有多高?”學生說出后,教師接著說到:“六個人那么高,好高的浪潮啊!”學生不知不覺在這種自然輕松的氣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來的磅礴氣勢。
3插圖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兩幅插圖,學生通過第一幅圖認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為水天的交接處,將抽象的詞語變得更直觀、更具體。而第二幅圖又讓學生感受到了大潮洶涌而來的氣勢,這樣圖文結合,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我還注重了板書的利用及對學生習作的間接指導。當然,通過具體操作,也發現了存在的一些問題,個別之處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主要體現在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不足,因此顯得知識點過于分散。如果在學生根據板書試背之后,教師能夠適當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帶著感情齊背等方式對課文進行整體感悟,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除此之外,對一些詞語的理解也可以再追問一下,(如: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學生在充分體會詞語意思之后,也就不難理解課文了。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9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生字和新詞(其中5個會認的字,6個會寫的字,7個要掌握的詞語。)
2.學習抓住重點句子,按課文的表達順序理解課文的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欣賞錢塘江大潮的壯麗奇特的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課文3、4自然段是教學的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三、教學時間:3課時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吟誦古詩,導入新課:
1.同學們,古代詩人王在晉曾經在《望江臺》中寫道:海闊天空浪若雷,錢塘潮水自天來。唐代大詩人劉禹錫也曾經寫道: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今天就讓我們一起隨著作者的腳步去錢塘江觀潮。
(評析:古詩的引入,可以讓學生了解古人贊美錢塘江大潮的詩句,知道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自古以來就被人們稱頌,同時,為學生營造出了一種濃郁的學習語文的氛圍,讓孩子們能夠在一點一滴中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
2.課件出示:引導學生體會“觀潮”和“天下奇觀”兩個“觀”字各是什么意思?
(評析: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字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意思是不一樣的,從而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時,也夯實了學生的基礎知識。)
(二)自主讀文,探究識字:
1.自由小聲讀課文,畫出生字和新詞,采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學生字。
2.同學之間互相交流自學生字的情況,爭取做到把字音讀準確。
3.全班齊讀生字和新詞。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較復雜的字形和容易讀錯的字音。教師重點強調“臥”字的第六筆是“豎折”。
5.朗讀全文,力爭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評析:要充分發揮學生識字的主動性,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識字,重視對學生自主識字的引導和交流,激發學生自主識字的興趣。)
(三)指名讀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糾正讀錯的字音。
(四)默讀課文,在讀書的過程中遇到不懂的問題,請你用鉛筆做個標記。
(評析:學貴有疑,在閱讀教學中一定要給學生創造質疑問難的機會,要給足時間,讓學生能夠在讀中生疑,并最終達到在讀中釋疑。)
(五)變換身份,釋疑解惑
1.同學們,你們在課前都搜集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現在就請大家來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結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和老師下發的資料(見附文),看看剛才同學們提的問題你能解決哪一個,想想錢塘江大潮為什么被稱作天下奇觀?
2.學生結合資料,認真研讀,充分交流。
(評析:變換身份學習,讓學生感受到了一種樂趣和新奇,同時也有效地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的學習是主動的,充滿了探究,利用資料來解決課文當中的問題,也會讓學生感覺到適當地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他們主動搜集資料的興趣。)
3.同學們,你們真是一個個成功的地理勘探家,看來,學習課文的時候,適當地搜集一些課外資料對于了解課文的內容很有幫助啊!
(六)布置作業:
1.抄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2.朗讀課文。
3.繼續搜集有關錢塘江大潮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精讀課文,深入理解
1.播放課件中潮來時的聲音
教師: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
(評析:課件中播放潮來時的聲音,將學生帶入到情景之中,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
2.深入學習課文3、4段,體會錢塘江大潮
(1)教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課文中也有描寫,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3、4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注。
(學生邊默讀,邊畫批)
(2)小組內交流,邊讀邊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全班交流,深入體會。
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以下的內容:
①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
重點體會:人聲鼎沸
教師:怎么沸騰的,能表演一下嗎?
學生表演:跳著叫著,揮手喊著:潮來了,潮來了
教師:剛才的場面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人聲鼎沸,人們說話的聲音就好象開了鍋的水一樣。
(評析:讓學生在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進入情境,入情入境地去讀書,這樣,課文中的一些詞語的意思就自然地理解了。)
②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
(重點體會:橫貫江面、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同學們,這時你們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讀出這種感受,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對這么壯觀的潮水,你還有什么樣的心情?吃驚、驚喜
體會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引入范仲淹的詩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
(評析:通過引導學生發揮想象來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大潮來臨時的壯觀景象,體會作者的心情,受到感染和熏陶,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帶入了文本當中,實現了與文本的深層次的對話。)
③比較句子
a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b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
c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
(小組討論:體會潮來時聲音之大,形態之壯觀。)
(評析:通過句子的對比,讓學生充分地品味課文中的精彩語言,感受課文中的精彩描寫,從而獲得更深層次的體驗,并且在不斷地朗讀比較中,把課文中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把語言文字的訓練真正地落到實處。)
(4)引入文字資料:錢塘江大潮來臨時,另外一位作家這樣寫到(課件出示文字資料):
潮頭已經帶著雷鳴般的聲響鋪天蓋地的來到眼前,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浪拍著云,云吞著浪,云和浪絞成一團,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萬頭雪獅踏江怒吼,亂蹦亂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為水煙細沫,付之流水,波濤連天,好象要和九天銀河相匯,大浪淘沙,好象要淘盡人間的污染,潮水騰躍,好象要居高臨下,俯瞰風云變幻的世界。
(自己讀,并說說體會到了什么?)
(評析: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時刻樹立“大語文”教學觀,不要就教材而講教材,應該把視野投向更加廣闊的語文天地,適時地給學生補充一些語文學習的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拓寬學生學習語文的渠道,長此以往,學生將受益終生。)
(5)播放錄像。(快看,錢塘江大潮來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個游人,你會怎樣贊嘆?
教師:同學們,請閉上眼睛想:成千上萬的游人來到錢塘江觀潮,這觀潮的人山人海當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國人,有外國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國家的元首,有膽大的人,有膽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鄉下老奶奶,他們看到了這偉大的錢江潮,會發出怎樣的贊嘆?(教師隨機采訪學生)
(評析:錄像的播放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到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這種視覺的沖擊會讓學生的心靈感到震撼,讓每一位學生都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師及時地抓住學生情感體驗的高峰,引導學生體會不同的人觀看錢塘江大潮之后的不同感受,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地理解進一步深化。)
(6)教師:是啊,不論是誰,當看到了錢江潮的壯觀景象后,無不發出贊嘆。請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課文之中再來讀一讀。
(7)同學們,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寫潮來時的情景的呢?(遠—近)
3.潮過后,還能稱作是奇觀嗎?
(學習第五段:重點體會“漫天卷地”“風號浪吼”等詞語)
4.那么潮來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觀呢?
(學習第二段,體會:平靜、人山人海)
(評析:第二段和第五段略處理,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選準重點,防止面面俱到。)
小結: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正像詩人蘇軾所說的: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二)內化語言,拓展延伸
教師:同學們,這么壯觀的景象,我們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現在,就讓我們再來完整地感受一下錢塘江大潮吧!請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導游,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介紹給更多的人。(放錄像)
1.教師:你覺得作為導游應該怎樣介紹呢?
2.出示小組活動建議:
(1)可以選擇潮來前、潮來時、潮來后中的任意一部分進行介紹。
(2)介紹時可以用課文中的語言,也可以加j=-自己的一些感受或運用資料中的知識,可以一個人介紹,也可以小組成員分工合作進行介紹。
(3)介紹的語言要符合導游的身份。
3.小組活動,教師巡視。
4.小組匯報,教師相機點撥,并組織語言,適時評價學生。
小結:聽了你們的剛才介紹,相信一定會有更多的人前往觀潮。希望同學們下課以后,繼續關注錢塘江大潮,同時也可以關注更多的天下奇觀。
(評析:學生再一次變換身份,作為導游來介紹錢塘江大潮,實際上是讓學生學以致用,進一步將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內化,將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這對學生是一個挑戰,同時,也可以激發學生學語文的興趣,孩子們在愉悅、歡快之中得到了能力上的提高。)
附一:板書設計:
潮來前:風平浪靜人山人海
觀潮 潮來時:齊頭并進山崩地裂(遠—近)
潮來后:漫天卷地風號浪吼
附二:錢塘潮的形成
到過海邊的人,都會看到這樣的景象:有時候海水像野馬,向岸邊奔來;有時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離岸很遠的地方。海水這種有規律的漲落,叫做潮汐(xī)。
的錢塘江在每年農歷八月十八這一天潮汐。
錢塘潮為什么偏偏在八月十八呢?潮汐是由月亮和太陽對地球表面海水的吸引力造成的。農歷每月的初一前后和十五前后,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直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吸引力合在一起,吸引地球表面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比較大。特別是中秋節前后,是一年中地球離太陽最近的時候,所以每年農歷八月十五前后的秋潮是一年中的。
錢塘江的秋潮,比其他地方的秋潮更壯觀,這是由于杭州灣的地形特殊。錢塘江入海的地方叫杭州灣。杭州灣外寬內狹,出海處寬達一百公里,而往西到海寧縣鹽官鎮附近,只有三公里寬。潮水剛進杭州灣,水面寬闊,越往西就越受到河流兩岸地形的約束,只好涌積起來,潮頭越積越高,好像一道直立的水墻,向西推進。同時,由于潮流的作用,把長江瀉入海中的大量泥沙,不斷地帶到杭州灣來,在錢塘江口形成一個體積龐大、好象門坎(kǎn)一樣的“沙坎”。當海水推著江水向錢塘江口內涌去的時候,沙坎擋住了潮頭,就形成后浪趕前浪、一浪疊一浪的壯觀景象。
錢塘江高達八米到九米。潮水到來的時候,洶涌澎(péng)湃(pài),像千軍萬馬。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錢塘潮。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0
《觀潮》是一篇以寫景為主的散文,觀朝。文章語言優美,詞語豐富,句子變化錯落有致。特別是“潮來時”一段,把錢塘江潮描繪得有聲有色,讀來令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景。教學中將這一段作為教學的重點,并且安排在第一課時教學,以期先聲奪人,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是這樣安排課時的:
第一課時:學習課文第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潮來時的情形,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第二課時:先用一小部分時間來讀懂理解潮來前和潮來后幾節課文,然后將大部分時間放在積累和運用課文的語言文字等訓練上。
一、教案內容:
《觀潮》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小組合作,探究課文3、4自然段,了解錢塘江大潮到來時的情景,體會其雄偉壯觀。
2、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語句,熟讀成誦部分語句。
3、體會作者留心觀察,抓住事物特點有順序的描寫方法。
三、教學重點:
理解,積累并運用課文中描寫潮水的句子;學會按序背誦課文。(文字序領與畫面結合法)
四、教學難點:
感悟領略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
五、教學方法:
目標教學法感悟發現法引導發現法
六、學習方法:
小組合作(讀書發現--質疑問難--組內合作--組外協作)、感悟發現法
七、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錢塘大潮錄象
八、教學流程:
一、激趣導入,引出壯觀
1、談話,板題。
2、理解“觀”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觀”。
3、導入3、4自然段。
4、出示學習目標。(目標教學法)
二、觀看錄像,感受壯觀。
看看畫面,聽聽聲音,感受這一天下奇觀。
三、小組合作,感悟壯觀
1、談話激發學習興趣。
2、合作學習提示:a、你喜歡文中的那一句,為什么?你能把你喜歡的這句話讀的讓你們組內的同學也喜歡上它嗎?b、你在學習中有什么問題,你們小組是怎樣幫助你解決的?c、通過小組合作,你都學懂了些什么?
3、組建合作小組
4、組內合作學習(感悟發現法)
5、反饋合作成果,構建全體讀書感悟氛圍,小學六年級語文教案《觀朝》。
6、引導小組感悟。a、朗讀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課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導發現大潮雄偉壯觀(想象和實踐表演);d、感情朗讀。(引導發現法)
四、聽聽讀讀,發現作者觀潮順序
1、范讀課文,聽后練習。剛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讀了這些描寫潮水的語句。不過,把“觀潮”的順序給打亂了。其實,作者寫得可有順序了。下面,我們就先來做一個聽的練習。
聽老師讀這段話(出示),看誰本事大,能聽清作者是用哪些詞語把這四處的描寫給連接起來的。待會兒,請你把聽到的詞語寫下來。 師讀生聽:
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大多高的白色城墻。(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2、感悟發現:作者是按從遠到進順序來描寫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聲音和大潮的變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偉壯觀。
3、齊讀課文,感受壯觀。
五、思路引導,背誦壯觀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樂、畫面,激發背誦興趣
3、評價:背誦得多有感情啊!我們仿佛站在錢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來越近,聲音(越來越響),浪頭(越來越高),氣勢(越來越大)。錢塘江大潮真不愧為(天下奇觀)!我們為之自豪,為之(驕傲)!
六、創設情境,運用語句
1、積累詞匯
今天,我們學習的兩個自然段里,詞語非常豐富,你們想不想把它們積累起來?聽老師說詞語的意思,看誰的反應快,老師語音剛落,就能很快地站起來說出哪個詞語表達了這個意思。(人聲鼎沸、山崩地裂……)
2、運用詞匯
看得出,同學們在閱讀課文的時候,還挺注意詞語的積累,不過,會不會用了 呢?咱們來自我檢驗一下,我這兒有一段話,可是不完整,你們能不能在括號中用上今天學到的詞語,使這段話表達得清楚通順呢?師出示一段話:
今天,我去海寧觀潮。潮來之前,江面上。可潮來時,卻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聲猶如,海堤上盡管,但竟聽不出他們在說些什么。漸漸的,潮過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學生分四人一小組討論,然后選派一代表報告)
3、師生共同評價
七、結束語
八、板書
觀潮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1
一、教材和學情
《觀潮》是山水游記的佳作,南宋文學家周密用精妙純熟的語言,形象逼真的描寫,將南宋時期錢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觀潮的盛況展現在讀者面前。課文節選自《武林舊事》,編入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個單元所選用的篇目都是以描寫自然山水為主題的古代詩文,單元要求“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整體感知內容大意,在反復的誦讀中,進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對作品的語言特色有所體會。”在七年級里,學生已學習了近十篇文言文,還閱讀了一些課外文言短文,學生對文言知識和文言文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認識。根據以上內容,我將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1、能流利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2、賞析文中的優美詞句,體會本文的語言特色;3、了解錢塘潮雄偉壯觀的景象,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而其中,在理解的基礎上品析課文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二、教法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告訴我們教學方法要針對教學內容、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對象等因素進行合理的安排。為此,在這堂課里我選擇了以下教學方法:
1、激趣導入法
文言文的字詞句和現代漢語有很大的不同,與學生的知識水平,語言習慣距離較大,學生較難讀懂,這是他們對文言文不感興趣的原因之一。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這堂課里,我利用小學四年級的一篇同名課文,通過現代文方便理解的特點,讓學生對文章描寫的情景有初步的了解,并通過古人與今人對觀潮的熱情和看法導入課題。
2、小組競賽法
據研究表明,大腦處于競賽狀態時的效率要比無競賽時的效率高得多,學生因渴望競賽取勝而產生間接興趣,也會使他們忘記事情本身的乏味而興致勃勃地投入到競賽中去。為此在這堂課中,我讓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了難易結合的朗讀、譯讀、賞析和表演競賽,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參與。通過競賽活動,既活躍了課堂氛圍,又激發了學生的團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競賽中主動的獲取了知識。
3、實踐鞏固法
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提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積極開展各種有助于學生增長知識、開闊視野、發展智力和個性、展現才能的活動。”在這節課里,我安排了一個“學做主持人”的環節,要求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前提下,模仿主持人來介紹錢塘潮的盛景、水上的表演以及觀眾的反映。這不僅可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而且可以極大的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從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4、多媒體輔助法
心理學告訴我們: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感覺器官越多,它們的作用發揮得越充分,對學習的知識就越容易理解和鞏固。錢塘江大潮離我們的生活比較遙遠,借助多媒體可以變抽象的文字敘述為優美壯觀的畫境,它能帶給學生在聽覺、視覺等感官上極大的享受。這一感官上的享受,也能更好地促使學生深刻地體會散文語言文字的優美。
三、學法
中國有句古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他們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學習這篇課文,我要求學生使用以下學習方法逐步地掌握課文內容:
1、借助文下注釋、工具書排除文字障礙。
文言文言簡意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閱讀時也很難一目了然,中學生養成閱讀注釋、查閱工具書的習慣,不僅能夠初步達到“了解內容”的要求,還可以為課外閱讀開拓廣闊的天地。
2、反復誦讀,積累語言材料,培養語感
在文言文教學中,要讓學生讀通課文,理解文意,必須讓學生反復誦讀。俗語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學生通過反復的誦讀,自然而然就能積累語言材料,提高朗讀能力,形成一定的語感。
3、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閱讀課文。
即不動筆墨不讀書。好的閱讀方法,能使學習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讓學生自行閱讀、自己注解、自我圈點、自我評注,直接在閱讀材料上畫上思索的軌跡,打上認知的烙印。這種學習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習慣,還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提高寫作水平。
四、教學程序
(一)開講激趣、導語引入。
(二)朗讀課文,了解大意。
朗讀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學生試讀,這是對學生預習情況的一個檢測;其次是教師范讀,這是對學生朗讀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糾正;最后是學生仿讀,這也是一個學習與改進的過程。通過反復地朗讀,學生可以讀準字音,讀順句子,對課文內容也會有一個大概印象。緊接著我給出一道思考題:這篇課文描繪了哪幾幅畫面?經過分析可以看出課文中的四個自然段,剛好描繪了四幅畫面。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可歸納成:海潮圖、演習圖、弄潮圖、觀潮圖。這樣,學生對于文章內容就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
(三)小組合作,分析課文。
我把全班分為四個小組,一個組分配一個自然段,即一幅畫面。要求四小組以競賽的方式完成兩項任務:1、找出本段的重點字詞,能夠用自己的話翻譯句子。2、選擇你最喜歡的語句,試做簡要的賞析。這兩項任務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依據他們答題的情況、小組參與面與課堂上的表現計團體得分。
這個環節是這堂課的主體部分,教學的重難點都在這里得到解決。采用小組競賽的方法,目的是讓學生在團體榮譽感和好勝心的驅動下,積極主動的去學習。找出文中的重點字詞和翻譯句子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任務,學生借助文下注釋和工具書就能較好完成,而賞析文中優美的.語句則是一項略有難度的任務,可以提示學生從修辭手法、表達方式和感情色彩等方面加以品析,這樣就可以降低這道題的難度系數。文中可圈可點的地方比較多,比如海潮圖中對潮水的描寫,運用了不少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像“如銀線”“玉城雪嶺”“如雷霆”“吞天沃日”幾句,就將潮水形、色、聲、勢幾方面的特點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再比如觀潮圖中,描寫觀潮人群的密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托江潮之勢和水上表演之精彩,這些修辭手法和寫作技巧都值得學生去揣摩和品析。為了收到良好效果,我安排了幾分鐘的時間讓學生思考、討論,要求他們并運用圈點、勾畫、批注的方法為答題作好準備。只要學生說得言之成理就可以得到認可。
這種競賽活動不光可以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合作意識,也能讓課堂充滿活力,讓學生真正的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作為教師的我,在課堂中扮演的角色,我覺得應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
(四)能力延伸,拓展訓練。
當兩輪緊張激烈的競賽結束,同學們極有可能意猶未盡,可以利用他們的這種心理給出一道創新題:七百多年過去了,人事已非,而錢塘海潮盛景依舊。如果你是觀潮盛景的直播現場主持,請根據學完本課后印象,用自己的語言向觀眾介紹最打動你、最吸引你的一幅畫。(這道題其實也是對課文內容的鞏固,但并不是單純的翻譯課文,而是要求學生運用豐富的想象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創造,同是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和臨場發揮能力的訓練。)
為了讓學生盡快地進入角色,我在屏幕上展示錢塘潮的圖片,配上背景音樂《春江花月夜》,來創設情境,營造氛圍。優美動聽的旋律、直觀形象的畫面,加上學生精彩的解說,一定會讓我們身臨其境,感受到這大自然的神奇與壯美。
最后對以上的比賽作小結,計算出總成績,評出優勝組給予鼓勵,也要對表現突出的學生加以表揚。但我想,這個時候勝敗已經不是很重要了,只要在整個活動中,學生們積極地參與、全心地投入、收獲了知識,那么他們都是勝利者。到這里,這堂課的教學目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
(五)復習鞏固、布置作業。
我再次和學生一起回顧課堂內容,梳理知識要點。之后布置作業:比較兩篇《觀潮》在內容上和語言上有何異同?我設計這道題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比較閱讀,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并學習其寫作技巧。由于時間的關系,這道題可以在課后完成。
《觀潮》教學實錄及評析 篇12
恰當地使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必須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為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服務。這堂課采用了錄音和錄像手段。
首先播放江潮來時的錄音,有悶雷滾動的聲音,也有山崩地裂的響聲,讓學生想象,說說自己聽到了什么,達到“入境”的效果。
接著播放潮來時的錄像:
第一次整體觀潮,對大潮先有感性認識。
第二次結合有關語句相機觀看錄像,讓學生感受觀潮時的氣氛,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內容。
第三次讓學生邊看錄像邊背誦,既幫助學生理解,又能促進記憶。
可以說,這節課的情境教學法落到實處,也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