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通用13篇)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1
師:有許多專家和老師在這里聽課,同學們多少有些緊張吧。為了放松一下大家的心情,先請同學們看一樣東西。(屏幕顯示圖片)
師:這是什么?
生:一塊石頭。
師:對!一塊石頭,不過,這可不是一塊普通的鵝卵石,它是一件收藏品。你們再仔細看看,它跟一般的鵝卵石有什么不同?
生:石頭上有彩色的圖形。
師:這彩色的圖形象什么?
生:像金魚。
師:你們真會觀察。它的確像兩條金魚。藝術家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金魚戲水。你們看,一塊看似普通的石頭,經過仔細觀察,經過豐富的想象,就會發現它的審美價值。這說明,觀察和想像是很重要的。它能使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能使我們的生活充滿情趣。尤其是天真活潑的兒童,更能從豐富的想像中獲得無窮無盡的樂趣。今天,讓我們共同來學習一篇充滿想像力的文章----《童趣》。(屏幕顯示標題)
師:這是一篇文言文。可能同學們會在語言上感到有些困難。但“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通過反復誦讀,這個問題是不難解決的。同學們在預習時已讀過多篇,我想了解一下朗讀的情況。先請大家齊讀,注意讀時要字正腔圓。所謂“字正”,就是字音準確;所謂“腔圓”,就是上發音飽滿。(生齊讀)
師:同學們讀得很流暢。朗讀還要注意抑揚頓挫。先聽老師讀第1段。(教師范讀)你們認為應怎樣讀才會有抑揚頓挫的效果?
生1:要注意停頓。
生2:要分出輕重。
生3:還要讀出感情。
師:說得很好,要注意停頓、輕重,誰愿意試試,讀給大家聽?(3個學生分讀2--4段)
師:情感式朗讀,是朗讀的最高境界。要把蘊涵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講出來。就本文而言,應該讀出什么樣的感情?
生1:從題目《童趣》可以看出,應該讀出愉悅的情感。
生2:我同意,還可從文中“怡然稱快”、“怡然自得”中看出這一點。
生3:第1段,還可以是自豪的感情。
師:體會得很準確,下面,我想請一位感情豐富、聲音甜美的同學為我們朗讀這一篇文章。(一女生朗讀全文,教師播放古箏曲《平湖秋月》)
師:她讀得太好了!使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我想大家也一定有同樣的感受。同學們剛剛接觸文言文,請你們把它和現代文比較一下,看看二者最明顯的區別是什么?
生:文言文十分簡潔。
生:我提一個問題,為什么要把丑陋而又令人厭惡的蚊子,比作美麗的白鶴?
師:你覺得比作什么好?
生:麻雀呀,燕子呀什么的。
師:好,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值得探究。
生1:我來回答,還是比作鶴好,因為鶴和蚊子的腳都比較長,在外形上比麻雀、燕子都更相似一些。
生2:我不同意,麻雀、燕子體形小些,更接近蚊子。
師:我們不僅要從外表上考慮,還要從想像的目的考慮。
生:鶴比麻雀、燕子漂亮些。
師:所以才會更具情趣,才“怡然稱快”。
生:鶴比麻雀、燕子飛得高。
師:所以才會有“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生隨師齊念)比作鶴,不僅外形上相似,而且更富有審美情趣。
生1:我提一個問題:人是強大的,癩蛤蟆是弱小的,為什么當癩蛤蟆出現時“我”會“呀然驚恐”?
生2:因為他看得太出神了。
生3:是的,我看書看入神了,你輕輕拍我一下,我也會嚇一跳。
師:書上怎么說的?
生:“余年幼,方出神,呀然驚恐。”
師:文言文要反復誦讀。下面請女生齊讀第1段,男生思考:哪一個詞語最能概括這篇文章的內容?(女生齊讀)
生1:是“憶”字,因全文都是作者回憶的。
生2:是“察”字,所有的“物外之趣”都得仔細觀察。
生3:是“物外之趣”,全篇都是寫“物外之趣”。
師:大家從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了不同詞語。不過我們從題目《童趣》來看,文章主要還是寫“趣”,寫由觀察“藐小微物”來表現“物外之趣”?(男生齊讀)
生:是從蚊子飛舞中找樂趣。
師:對,是戲蚊之趣。把蚊子當做伙伴,做了兩個游戲。書上怎么說的?
生1:“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
生2:還有“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
師:立得好。女生表現毫不遜色。下面,大家自由朗讀3、4段,考慮一下,這兩段主要寫什么地方的樂趣。(全班自由朗讀)
生1:寫的是“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
生2:主要是“草叢”。
師:對,是“叢草之趣”,那又從“叢草”中找到了哪些樂趣呢?
生1:“以叢草為林,以蟲蚊為獸,以土礫凹者為丘,凹者為壑。”
生2:補充一下,還有“見二蟲斗草間”。
師:大家讀得非常細致,真叫人高興!不過,有件事我不明白:作者為什么會有“物外之趣”?
生1:因為他視力好,能“明察秋毫”、“張目對日”。
生2:因為他善于觀察。
生3:因為他對事物充滿好奇心。
師:僅僅如此嗎?
生8:還有,他富有想象力!
師:誰整理一下剛才的發言?
生:仔細觀察,加上豐富的想像和聯想。
師:太精妙!(師一邊參與討論,一邊在屏幕上顯示板書)
師:同學們剛剛度過自己的美妙的童年,或許也有這、過這樣的物外之趣,講一講,讓我們分享你的快樂!
生1:小時候,我們小伙伴分成兩組,玩打仗的游戲。
師:你充當什么角色?
生1:司令。
師:感覺怎么樣?
生1:神氣、滿足、自豪,還有好玩。
生2:我小時候,在家里,拿著話筒,當歌星。
生3:我最喜歡過家家,把沙土當做米,水當做油,野草當做菜,做飯吃。
師:通過你們的講述,我也分享了你們的快樂。學習這篇課文,我們真切地感受到:想像可以使我們發現美,并從中得到快樂。其實,想像不但可以發現美,還可以創造美。你們看見過樹根嗎?(生回答看見過)樹根有各種各樣的形狀,正是這不同的形狀,給人們提供了想像的空間,而藝術家便借助想像把它雕成一件件令人賞心悅目的藝術品,這就是根雕。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幾件作品。這些作品都是想像的結晶,也可以使人們產生豐富的聯想。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給每幅作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看誰取的名字最美(屏幕依次顯示《快樂的小山羊》、《父與子》、《比翼鳥》、《老壽星》、《彎弓射大雕》等根雕的圖片。師生共同欣賞、取名、評議)
師:看來,生活中處處都有美,只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并張開想像的翅膀,就能發現美、創造美。我們的生活就會因此而增添美色。今天,我們生活在美好的新時代,讓美永遠和我們相伴,讓快樂永遠和我們同行!
簡評:----湖北荊州市區教研室/馮大海
曹老師執教的《童趣》獲“荊州市第13屆課堂教學藝術研討會”優質課競賽的一等獎。其成功之處,主要有二點:
一是教師深得本文題旨,善于營造“樂學”的氛圍。縱觀全課教學,一個“趣”字貫穿始終,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之中,創造的潛能得到了激發,于是放言無忌,妙語連珠(可惜“實錄”未能將這種妙趣橫生的場面充分描摹出來,筆者以及當時觀摩的老師可是為學生的表現而笑得前俯后仰的),倘若教者將文本大卸幾塊,細絲解剖,處處串講,必然興味索然,趣味盡失,哪里還有什么“童趣”可言!
二是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角色定位適當,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戲蚊之趣”和“叢草之趣”這一教學中心環節里,教師將發問權交給學生,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只是起引導、指點、促進的作用。對學生不同的見解,只要言之成理,教師就予以肯定,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化的閱讀成果,從而避免了文章的一元解讀。
于是,我們看到,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在這節課得以實現,知識與技能得到了落實(主要表現為語言的習得,如正確地朗讀、對文言字詞的理解等);過程與方法受以重視(主要表現為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如品味“戲蚊之趣”和“叢草之趣”等環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受到了熏陶(分享了作者的“物外之趣”,感受到了作者愛護動物、熱愛生命的善良品格)。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2
童趣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積累詞語同時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③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讀,誦讀積累
1、情境導入 ,激發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你有美好的童年嗎?童年的生活是否還歷歷在目?今天我就帶你走進童年時代,我想會勾起你們許多美好的回憶……說說你童年的趣事。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2、作品、作者簡介
3、教師導學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二是要用心領悟;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
學習本文,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二、誦讀積累,初步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并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生以指導和點撥。
2、學生反復誦讀課文。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3、解釋詞義,疏通文意
①默讀課文,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詞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a.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b.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c.昂首觀之,項為之強。d.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
e.果如鶴唳云端。f.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g.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h.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i.昂首觀之,項為之強。j.徐噴以煙。
k.以草為林。l.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反復朗讀課文,并讓學生試著劃分朗讀節奏。
三、合作探究,互動釋疑
(一)合作探究: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 學了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歡哪一段?
2、 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3、 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4、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
提示:a、珍惜生命。b、處置有度
5、 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二)互動釋疑:你還有哪些疑問,請說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如:*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四、背誦比賽,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賽,限時背誦課文。
注意語音停頓,節奏分明。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五、聯系生活,體驗拓展
1、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2、拓展延伸: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a、 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提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b、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提示]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善于觀察,富于聯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3、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3
《童趣》教學設計
無錫市安鎮中學 趙琛林
一、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章僅用221個字就生動細致地敘述了兩件作者兒時自以為有“物外之趣”的事情:一是“戲蚊于素帳”看到“鶴唳云端”的景象,二是“觀蟲斗草間”遇到“龐然大物”的經過,極富聯想和想象,意趣即由此生成。
二、教學目標 :
1、培養閱讀文言文的能力——通過反復誦讀直至背誦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指導學生識記文言詞匯,理解并積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龐然大物”等成語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語句。
3、讓學生學會觀察、聯想和想象,學會發現問題、探究問題。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三個緯度來設計教學目標 。)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直至背誦并且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體味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教學難點 :著重從閱讀和寫作方面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習慣。
四、教學準備:
學生:1、接受文言文學法指導。
2、誦讀課文領會課文大意,至少讀三遍。
3、上網或從圖書館搜集有關沈復及其《浮生六記》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
教師:1、對學生進行文言文的課前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2、制作多媒體課件,準備好多媒體設備。沒有條件的地方可以準備幻燈片和投影儀以及一些關于“童趣”的掛圖。
五、設計思路:
這是一篇文言短文,根據文體特點和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在教學這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大體按照誦讀感知——品讀賞析——探究討論——延伸拓展——總結評價幾個步驟進行學習。
(新課標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過程,強調學法指導,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六、教學過程 :
(一)利用經驗儲備和聯想導入 新課:
我們每個人都從童年走來,每當想起童年時,一件件趣事就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一件、兩件、三件……每一件都是那么有趣,那么令人回味無窮。不過,老師今天想聽同學們講述一下自己的童年,把你童年中最有趣的事講給大家,我們一塊來分享你的樂趣,好嗎?(學生二、三人講童年趣事)
噢,原來,同學們的童年也有如此多的趣事,這也許會成為你一生永恒的回憶。其實,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真、最純、最令人難忘的時期,常人如此,那些偉人,名人也一樣。說到這里,同學們能聯想到哪些名人或偉人的童年趣事呢?(學生可能想到《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等,教師也可展示幾幅童趣畫面。)
(圖像可以創設情境,為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情趣,創造閱讀期待。)
教師過渡:可見,名人的童年也和我們一樣,充滿了童真、童趣。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年有哪些趣事?我們一塊來欣賞他寫的一篇非常有趣兒的文章——《童趣》。
板書課題,簡介作者(指導學生看課文注解①了解作者和出處。)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效果:哪一位同學能告訴老師你從注解①中了解了什么?
教師補充:關于課文的出處和作者老師再補充幾點:作者沈復是清朝乾隆年間人,他首先是一個落魄的商人。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琵琶》中有“商人重利輕別離”的詩句,但沈復并非如此,從他的自傳體作品《浮生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中我們感悟到的是人世間至真至純的情感,從中窺到了人性人情之真,趣味興致之真。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他的《童趣》一文來體味這種趣味興致之真。
解題:題目是文章的眼睛,閱讀時我們不能忽視題目。從這個題目看,課文的重點應落在哪個字上?(師板書“趣”)
(引導學生回憶童年趣事——聯想所了解的名人童年趣事——探究清代文學家沈復有哪些童年趣事,導入 課題,簡介作者。新課導入 在師生平等對話中進行,這種交流式導入 ,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營造和諧氣氛,從而以最佳狀態進入新課教學。)
(二)感知積累:
1、指導學生試讀課文
下面,我們就來看作者是怎樣寫這種“趣”的。
教師指導文言文誦讀方法:請同學們注意:學習文言文最重要的任務是誦讀,誦讀的要求: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清句讀和停頓:三是讀出語氣和感情。下面請一位同學試著讀一遍課文,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讀的是否符合要求。
(重視學習過程,注重方法指導)
引導學生自薦選讀課文段落或朗讀全文,提示聽者注意字音、停頓、感情方面是否恰當,還要注意根據文字展開想象。然后師生共同評讀,即談談自己為什么這樣讀或者建議別人怎樣讀。
(尊重讀者的勞動,尊重聽者的建議,相互取長補短。從而能夠很好的處理讀音、停頓、感情等,實現了培養學生語感的目標。并通過后面的練習讀文加以鞏固。)
教師強調指導:
①字音: 童稚[zhì] 擬[nǐ]作 鶴唳[lì] 凹凸[āo’tū]
龐[páng]然大物 癩蝦蟆[làiháma]
②句讀、停頓。
③要讀出一種輕松、愉快、自得其樂的語氣來。
2、學生自由誦讀(為學生提供感受和體驗揣摩的機會)
3、概括課文內容。(注重學生對課文的整體感悟和把握)
4、合作學習:四人為一組,借助小字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象,可以每人講一節,也可以推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小組的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不斷巡視,及時了解合作學習的情況,并參與到小組的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合作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學生能對照注視說出大意即可。)
5、師生共同解疑,教師還要檢查學生學習情況。
師:課文中還有幾處,因為沒有注解,老師沒有讀懂,請同學們幫我解決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②心之所向則……
③徐噴以煙,使其…… ④蹲其身,使與臺齊
⑤以叢草為林 ⑥吞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生:(主動幫老師解決以上問題)
(老師以求教學生的方式檢查可以滿足學生的成就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同時也體現了師生間的交流合作。)
師:另外,從此文中,我們還學到了一些成語,或聯想到一些成語,有哪些?
生:(可能回答“明察秋毫”“怡然自得”等,如果有些想不到教師可提醒。)
(引導學生注重積累。到此為止,學生對課文內容已經有了一個整體的感知和理解,為下一步的品讀賞析奠定了基礎。)
(三)品讀賞析:
課文追憶了作者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爛漫的童趣,下面,請同學們仔細地品讀一遍課文,品味文中精美的語句,把你認為最有趣的地方推薦給同學們,并說明理由,好不好?
(生品讀、推薦精彩語句,師生共同交流,欣賞)
如:①余憶童稚時……(憨態可掬,童真童趣融于其中)
②心之所向,則……也(想象奇特)
③徐噴以煙……(非童稚不能為也)
④忽有龐然大物……(照應上文“以…為…”,兒童特有的感受,非世俗成人所能想到)
⑤神定……驅之別院(物我同趣,令人啞然失笑)
(指導學生仔細讀課文,品味文中精彩語句,運用聯想和想象,再造文中景象,學生間互相交流感受)
(四)探究討論:
指導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四人一組,合作選題,集體研究。教師準備以下課題:
這些趣事,是作者通過仔細觀察,通過聯想和想象的來的。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那么,讀了這一課,你能就課外結構、內容、寫法、順序、語句理解等方面提出一個有價值的課題進行研究探討嗎?
教師準備以下課題:
①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依據事物的特點,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本身特性的新事物,從中得到的樂趣。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創造出來的,在文中一是指童年樂趣,一是身處塵世難得的閑情
②從作者的作文思路入手,請說明第3段置于文中的合理性。
③從情景聯想出發,“怡然稱快”與“怡然自得”的情趣在文中是怎樣產生的?
④第四段作為一個兒童故事,其童趣表現在什么地方?
(五)延伸拓展:
其實,文中所寫的童趣,我們同學也可能聽說過、見過,甚至經歷過,所以讀起來特別親切。下面我們來看周作人的一次童年經歷,共同體味一下其中的童趣。(課件展示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體味其中的童真童趣)
(六)總結收獲:
課文我們已學完了,我們讀文章也是為了寫,請同學們從寫作的角度說一下你學習這一課的收獲。
(七)結語:
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了作者童年時豐富奇特的想象和天真爛漫的情趣,以及身處塵世時那種超然物外的閑情,認識到了童心的純真,童趣的美妙。同學們,讓我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
(八)作業 設計:
1、背誦全文。
2、回憶自己童年時的趣事,試著寫出自己所體驗到的“物外之趣”,字數500字以上。
(背誦既是對課堂內容的鞏固,也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讓學生自己動手寫,可加深對“物外之趣”體會,也是課堂的延伸。)
七、資料鏈接:
《浮生六記》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題,依次是《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據考證,最后兩卷系偽作,文字亦不如前。
(周作人《蒼蠅》選段)蒼蠅不是一件很可愛的東西,但我們在做小孩的時候都有點喜歡他。我同兄弟在夏天乘大人們午睡,在院子里棄著香瓜皮瓤的地方捉蒼蠅。蒼蠅共有三種:飯蒼蠅太小,麻蒼蠅有蛆太臟,只有金蒼蠅可用。金蒼蠅即青蠅,小兒謎中所謂“頭戴紅纓帽,身穿紫羅袍”者是也。我們把他捉來,摘一片月季花的葉,用月季的刺釘在背上,便見綠葉在桌上蠕蠕而動,東安市場有賣紙制各色小蟲者。標題云"蒼蠅玩物",即是同一的用意。我們有時把他的背豎穿在細竹絲上,取燈心草一小段放在腳的中間,他便上下顛倒的舞弄,名曰“戲棍”;又或用白紙條纏在腿上縱使飛去,但見空中一片片的白紙亂飛,很是好看。倘若捉到一個年富力強的蒼蠅用快剪將頭切下,他的身子便仍舊飛去。
希臘路吉亞諾思(Lukianos)的《蒼蠅頌》中說:“蒼蠅在被切去頭之后,也能生活好些時光”,大約兩千年前的小孩已經是這樣的玩耍的了。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4
教材分析:
《童趣》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朗讀時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人生。《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七年級學生又剛接觸文言文,因此,本課教學應當把朗讀放在第一位,讓學生課前在教師的指導下(印發資料指導)進行朗讀訓練,在此基礎上,課堂上教師激趣引導,讓學生在讀中自主、合作、探究進行學習,體會物外之趣,再聯系自己的實際,展開聯想、想像,感受童趣,體驗人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設想:
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同時也強調“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景。”為此,教學中擬從課前預習、課堂介入、拓展延伸、課外活動等環節進行設計。
自主性學習最看重課前預習。因此,課前教師要為學生自主學習文言文提供必要的方法指導以及朗讀的方法技巧等,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感知文本,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課堂介入是對學生課前預習成果的展示以及對課文內容等的進一步討論探究的過程,擬采用競賽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以及小組討論的方法,讓學生在討論合作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拓展延伸,就是通過拓展,讓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加學生思維的深度、擴大學生思維的廣度、鍛造學生思維的強度等等。
本課的拓展要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講述自己的童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也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課外活動是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進一步復習、鞏固、提高。擬從讀、寫方面加以訓練開展活動。
(說明:語文課堂教學應當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在設計上應特別重視課前預習訓練,把課內、課外有機的結合起來,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才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與文本對話。)
基于以上分析和設想,我的設計是:
教學目標:
1、朗讀以至背誦課文,做到讀音準確,停頓恰當,能初步讀出語氣。
2、利用文下注釋、工具書,學習積累文言詞語,疏通文意,復述內容大意。
3、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朗讀,理解課文的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的“物外之趣”,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競賽法、自主學習法、討論探究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前預習準備:
1、教師印發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的資料給學生。
2、教師以資料的形式提供本文的朗讀節奏、停頓。要求學生課前反復自主朗讀,盡量讀出語氣。
3、要求學生利用注釋、工具書,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幻燈展示幾幅童趣圖:捉蟬、捕鳥、打陀螺。
教師談話引入。
(說明:圖像可以創設情景,為課堂注入活力,進一步激發興趣,創造閱讀期待。)
二、簡介作者
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作者,教師再補充。
(說明:學生根據注釋介紹,教師補充,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結合起來。)
三、課堂介入
1、朗讀競賽:
⑴學生與老師競賽。課文共四段,分別指一名學生與老師進行朗讀競賽,其他同學當評委,要求從音準、節奏、語氣對老師和學生朗讀的情況加以評價。
⑵學生評委評價,教師總結強調字音、節奏、語氣。
⑶學生齊讀課文。
(說明:競賽的形式,學生學習積極性高;讓學生進行評價,培養學生敢說話、說真話的習慣;與老師競賽,其實是教師在進行朗讀的示范。)
2、搶答賽:(落實文言詞語)
⑴幻燈逐一出示詞語讓學生搶答解釋。
第一組詞語:細、察、昂、首、項、果、林、興、方、鞭、驅。
第二組詞語:明察秋毫、怡然自得、龐然大物、夏蚊成雷。
⑵學生根據各組搶答次數和正誤情況,評價那組好。
⑶教師補充,引導學生看課后“研討與練習二”,強調解釋詞語的方法:加字,換字,講述大意等。
(說明:在搶答中再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強烈的求知欲望中學習積累文言詞語,教師再進行方法的指導,這樣既注重過程,又重視方法。)
3、擂臺賽:(落實課文的內容大意)
⑴學生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用五分鐘的時間再次朗讀課文,并借助注釋嘗試復述內容大意。
⑵以打擂臺的形式學生復述(每人一段)。
⑶學生對復述情況用掌聲的多少來評價,教師強調總結。
(說明:初一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對文言文的翻譯,不求字字落實,基本原則是為他們創造主動求知的氛圍,讓學生自主學習。)
4、合作探究:
幻燈出示問題,要求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然后六人一組進行討論探究,最后派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問題:
⑴文中寫了哪幾件事?作者從中獲得了什么“物外之趣”?
⑵你認為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情趣豐富的人?
(說明: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5、學生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教師巡視指導。
(說明:通過自由朗讀,進行背誦訓練,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在與文本的反復對話中加深感悟。)
四、拓展延伸
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展開聯想、想像,口頭講述自己的童年趣事。
(說明:拓展延伸,把課堂與課外、語文與生活有機的結合起來,讓學生體驗生活,體味人生,同時也培養學生聯想、想像的能力。)
五、課外活動
1、背誦課文。
2、寫作:《我的童年趣事》。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5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設想: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第1課時: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合作研討第1―2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設計: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作法很有意思吧。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法指導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2、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3、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
三、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長洲人,清代文學家。
四、初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句讀。
1、教師范讀。請同學注意讀音和句讀。
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2、學生自讀,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ā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ng)然大物蝦(há)蟆(ma)
3、反復朗讀課文,熟悉課文。
方式:齊讀、小組讀、男*讀。
五、合作研討第1―2段。
1、小組合作研討第1--2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2、詞語積累:
余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藐小之其故時物外
成私擬于之則或項強素帳徐以作觀如唳為怡然
3、再讀課文1―2段,熟讀成誦。
六、布置作業:1、背誦1―2段
2、注音10個,每個5遍。
第2課時:熟讀課文,合作研討第3―4段,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感悟“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檢查背誦1―2段。
2、抽查詞語掌握情況: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于,在。)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8)徐噴以煙。(以,用。)
3、翻譯句子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二、合作研討第3―4段
1、齊背1―2段,試背3―4段。
2、小組合作研討第3--4段。
要求:直譯,字句落實。
小組討論后,交流。略
3、詞語積累:
其為怡然自得
斗草間興蓋方盡鞭驅
4、“之”的用法: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2)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4)驅之別院。(之,它。指癩*。)
5、反復讀3―4段,背誦。
三、合作、探究、質疑:
1、背誦全文,這篇課文主要寫的是什么?
背誦后,引導同學回答,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小組合作研討:
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明確:
“物外之趣”:(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教師點撥:“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這種“物外之趣”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投影顯示: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
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
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同學自己暢談啟發。
教師小結: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答案不求一致:珍惜生命;處置有度;不忍心。
四、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五、練習鞏固:
試解釋下列詞。
1、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2、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3、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4、以草為林。(以,把。)
5、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6、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翻譯句子
1、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3、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4、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六、布置作業
1、背誦默寫全文。
2、“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6
六年級語文教案
童趣
課型:新授 講讀 主備人: 審核: 語文備課組
時間: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miǎo) 項為之強(jiāng) 鶴唳(lì) 怡(yí)然 凹凸(āo tū)
為壑(hè) 癩(lài)蝦蟆 土礫(lì) 龐( páng)然 童稚( zhì)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風聲鶴唳:形容人在非常恐慌的時候,稍有一點風吹草動就十分緊張害怕,疑神疑鬼。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掌握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可歸結為增、調、留、換四字。
第一,增。古代漢語同現代漢語一樣,為了使語言精煉簡潔,都有省略現象,而且比現代漢語更為普遍。我們閱讀文言文時,遇到這種省略情況,要把省略的成分補充出來,以便正確理解文意。 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
第二,調。古代漢語詞序有些特殊的規律,諸如賓語前置、定語和狀語后置、主語倒裝等。翻譯這些句子時,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詞序,就容易使人費解,產生歧義,造成理解錯誤。因此,我們必須根據古今漢語詞序變化的規律,對原文進行調整,使之符合現代漢語詞序特點,這就是“調”。
第三,留。“留” 即保留原文不譯,如國名、地名、人名、官名、朝代名、帝號,以及某些典章制度的名稱和度量衡標準等,均不譯。 21教育名師原創作品
一些基本詞匯,如“人”、“手”、“山”、“水”、“牛”等反映自然界中常見的事物,古今意義相同,翻譯時保留不譯。如果不是基本詞,但今天仍沿用的一些詞語,也不必翻譯。
此外,古人為了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常引用詩句、民謠、格言、諺語進入自己的作品之中。例如:“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三峽》),這句民謠就保留不譯,否則就會失去引詩所特有的韻味。
第四,換。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演變,許多文言單音詞不能在現代漢語中靈活運用,只能充當雙音詞的一個詞素,翻譯時就要用現代漢語中詞義相同或相當的詞語去替換文言詞語,這就是“換”。
以上所說的“增”、“調”、“留”、“換”的翻譯方法,不是各自獨立的,在具體翻譯過程中,它們是相互關聯,交并運用的,不能截然分開。
第一, 學習文言文要重視誦讀。
我們在學習文言文時,多熟讀背誦一些文質皆美、深淺適度的文言詩文,在頭腦中多儲存一些文言信息,這對認知遷移、閱讀理解都是大有益處的。
誦讀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用朗讀的方法,反復孰悉課文,逐步加強理解,直至背誦的一種學習方法。它有別于一般的死記硬背,它以宏觀駕馭微觀,以微觀充實宏觀,循序漸進,反復誦讀,由讀到懂,由懂而用,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好方法。
第二, 要勤查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翻檢查閱的圖書,它具有特定的排檢方法,讀者據此可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他所要了解的知識或材料。我們在學習文言文中,應充分利用文言工具書,把它作為百問不煩的老師,解難釋疑。工具書的種類繁多,可供我們學習文言文時查閱的工具書有:《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常用文言虛詞詞典》、《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辭海》、《辭源》等。其中,《古代漢語常用字典》和《常用文言虛詞詞典》體積小,內容豐富,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便于攜帶,是我們學習文言文必備的工具書。
第三, 要多作練習。
“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將知識長期保存在大腦中,但僅憑對新知識的識記是不能保證這一目的的實現的。”要想牢固地掌握知識,還必須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練習,以積累知識,進一步提高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
第四, 要善于積累資料。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指導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變幻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的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同學們,你有沒有過這樣的奇思妙想,看著看著……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會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或許還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沈復(1763一?)清代散文家。字三白,號梅逸。長洲(今江蘇蘇州)人。他一生長期作幕僚,奔走南北,游歷過許多地方。嘉慶十三年(1808)五月間,隨翰林院編修齊鯤出使琉球,參加冊封琉球國王的盛典,十月間歸國。在此期間,寫作了《浮生六記》。
《浮生六記》是自傳體的散文。原有六記:《閨房記樂》《閑情記趣》《坎坷記愁》《浪游記快》《中山記歷》《養生記道》,今存前四記。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經常)
②項為之強(“強”通“僵”)
③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④徐噴以煙(慢慢地)(用)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使之與)
⑥以叢草為林(把)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原來是)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用鞭子打) (趕、驅逐)
⑨興正濃(興趣)
⑩方出神(正)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代藐小之物) ②昂首觀之(代夏蚊)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代蚊子) ④常蹲其身(代自己)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物內之趣——細察其紋理
物外之趣——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色,在頭腦中創造出來的超出事物本身特征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樂趣。
通過“聯想”和“想象”產生。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點撥)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力強)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細致)。
(師生齊讀課文)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
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指導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點撥]“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觀察的收獲。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點撥)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聯想和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點撥]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
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到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點撥]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七年級語文學案
童趣
課型:新授 講讀 主備人:梁建 審核:三中七年級語文備課組
時間:XX年 08月08日
學習目標:
1.反復朗讀課文,培養語感(能讀準節奏、停頓),能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
2.把握文言詞語解釋的最常見方法,理解和積累重點詞語。
學習重點: 體會文章中細致觀察的作用及聯想和想象的用法.
學習難點: 理解文言詞語, 感悟“物外之趣”。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自學
1.字詞積累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并掌握加點字
藐( ) 項為之強( ) 鶴唳( ) 怡( )然 凹凸( )
為壑( ) 癩( )蝦蟆 土礫( ) 龐( )然 童稚( )
(2)解釋下列成語
明察秋毫:
怡然自得:
龐然大物:
風聲鶴唳:
★用楷書把加點的詞語和成語抄寫三遍,要工整、規范、力求美觀。
2.查閱資料與工具書,了解作者一些知識,寫在下面。
3.認真閱讀下面的文字,知道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現代漢語也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二者同源而異流,二者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同為主,不同為次,所以不難學,我們要有學好的信心。
(2) 學文言是為了繼承祖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許多事情;文言文中的許多詞匯、語匯依然保存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倉庫。
(3)學好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培養語感方法有“三要”: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要自己用心領悟,目的是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語匯,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這三條密切相關,缺一不可。
★4.照下面的朗讀示例,大聲朗讀課文三遍以上,要求讀準句子的節奏、停頓。
① 能/張目對日
②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③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④ 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⑤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
⑥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
5.文言詞語的解釋,最常見的方法是添字組詞法和換用同義詞替代法,如:細(仔細)、察(觀察)其紋理;昂(抬)首(頭)觀之。請按此方法聯系上下文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①項( )為之強 ②作( )青云白鶴觀( )
③果( )如鶴唳云端 ④以叢草為( )林( )
⑤為( )之怡然稱快 ⑥興( )正濃
⑦方( )出神 ⑧驅( )別院
6.在認真完成上面第4、5題的前提下,嘗試著用自己的話敘述文章內容,把你不清楚詞義的詞語、不理解句意的句子都寫在下面。
7.平常的事物或景象,經過想象和聯想,往往會變得美麗而奇特,從而獲得超出這一事物或景象本身的樂趣。你小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或經歷嗎?請用簡潔的話敘述出來,寫在下面。
二.學習•研討
1.導入(由預習.導學導入),簡介作者有關知識(學生答,師做適當補充)。
2.朗讀課文, 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3.疏通文意
學生借助注釋,復述課文內容,可以加入自己的想像,教師可以讓每人講一小節,也可以尊選一人主講,其他人補充完善,不明白的地方要進行思考探究,也可以請求其他同學幫助解決.也可以舉手問老師。教師參與到討論和爭議中去,然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面對全體同學強調重點字詞,如果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全班合力解決,必要時點撥深化。
★重點詞語師生共同解疑。
(1)弄清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 )
②項為之強( )
③果如鶴唳云端( )
④徐噴以煙( )( )
⑤蹲其身,使與臺齊( )
⑥以叢草為林( )
⑦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
⑧鞭數十,驅之別院( ) ( )
⑨興正濃( )
⑩方出神( )
(2)弄清加點的代詞在文中所指代的事物。
①必細察其紋理( ) ②昂首觀之( )
③使之沖煙而飛鳴( ) ④常蹲其身( )
⑤觀之正濃(代二蟲) ⑥驅之別院(代蝦蟆)
4.在教師的幫助下,試著讓學生將課文譯成現代漢語。
5.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聯系全文,“物外之趣”“物內之趣”指什么?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2)從課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3) 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分自然段背誦
三.鞏固•延伸
1、抄寫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
1.檢查重點文言詞語的意思,默寫成語(找學生到黑板上默寫)。
2.找兩位同學背誦課文。
3.注意文章停頓,齊讀課文。
二.學習•研討
1.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2.只是“明察”“細察”,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3.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4.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5.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6.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熱情鼓勵。)
7.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總結:同學們,《童趣》是一篇饒有興味的文章。作者的奇思妙想引發我們很多美麗的聯想和想像。其實世界上許多重大的發明,都是在聯想、想像甚至幻想中產生的。少年兒童有著天生的好奇心,我們應當把它充分開發出來,使我們的生活、學習更加 多姿多彩。同時希望同學們能逐漸引起對文言文興趣,多多積累文言詞匯,為今后學習文言文打好基礎。
三.鞏固•延伸
1、背誦課文,掌握課文中的重點生字詞及注釋。
2、生活體驗: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 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試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3、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
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7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手段
錄音機、投影儀。有條件的地方可采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時數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m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
(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
([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
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
(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
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
自然景物 思維方式 新的形象 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 怡然稱快
草叢、蟲蚊、土礫 聯想和想像 森林、野獸、丘壑 怡然自得
癩始蟆 龐然大物 拔山倒樹 大快人心 (鞭打、驅趕)
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點評:
本教學案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突出對了學生語文素質的培養。
教學設計對學生詳情進行了深入分析,強調了教學方法和學法指導的重要性。把傳統的朗讀和背誦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是比較恰當的,體現了文言文教學的特點。根據教材內容,確定以學生自學為主,符合現代教學的理念。同時,在文言文教學方面,強調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作用,也是比較客觀實際的。
教學目標 設置合理,重點、難點把握準確,對教材鉆研得比較深入。把對詞語的理解、句子的翻譯等基礎知識作為訓練重點,符合教材本身的特點和學生現階段的基礎情況。課時安排合理。
精心設計符合兒童心理的導入 ,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教學容量大,訓練多,有助于知識的積累和基礎能力的提高。化難為易,化整為零的教學過程 和教學方法,可以掃除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心理障礙,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值得重視的是,本教學案依據教材本身的因素,把培養學生的聯想和想像能力以至創造力放在比較突出位置,有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和終身教育。
在人文素質的培養方面,讓學生認識自然之美和創造之美,突出了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的培養。
本教學案還注意到尊重學生于對所學內容的獨特感受,多角度思考問題,在培養學生延伸思維方面做了一些探討。
實施本教學案,學生在閱讀能力、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乃至寫作能力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應有的訓練。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8
教學設想 教學本文,宜把誦讀作為教學重點,默讀以疏通其文,朗讀以領悟其妙。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可以學生自讀為主,教師可作適當點撥、引導。要求學生當堂熟讀成誦,流暢地復述課文內容,從而深刻地理解“物外之趣”。 由于本文是學生入校后學習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師有必要談談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課前可安排預習。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一一“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重點、難點 理解文言詞句,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方法 傳統的朗讀和背誦是學習文言文的好方法。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反復默讀的朗讀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感悟課文內容:根據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矯正自己在朗讀上諸如語氣,節奏、速度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問題,然后進一步朗讀,最后達到熟讀成誦的目的。在內容的理解上,教師可以組織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難點問題可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合作解決。學生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要講明白,講透徹。 學法指導 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特點是簡潔、典雅。它與現代漢語一脈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難學,學習文言文是為了繼承民族的文化遺產,又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還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學好文言文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是要熟讀、背誦,體驗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二是要用心領悟,目的是為了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是不斷積累文言詞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學習本文,首先要很好地借助工具書,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視朗讀背誦。在朗讀時,要很好地把握語氣和節奏,要大聲地讀,讀出點文言味兒來,讀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掃除字詞障礙,疏通文意。 2,反復朗讀,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步驟 一、整體感知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對世界,他們充滿了好奇和幻想。小時候,我們都玩過“過家家”游戲,幾個小朋友在一起,有的當爸爸,有的當媽媽,有的當孩子。有句兒歌唱道(教師唱):“小板凳啊擺一排,小朋友們坐上來啊坐上來。我當司機把車開啊,我當司機把車開。轟隆隆隆,轟隆隆隆,轟隆隆隆,鳴一一。“看,小板凳排起來就成了火車了。多有趣!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 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千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像和作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字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板書課題 (三)出示教學目標 (四)作品,作者簡介 課文節選自《浮生六記,閑情趣事》。作者沈復,字三白,清代文學家。 (五)采用多種形式反復誦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在朗讀方法上,教師要在語音、語氣、節奏、感情等方面給學習以點撥和指導。對學生的課堂訓練,教師要及時給予評價、鼓勵。 以下內容應出示投影儀或彩屏顯示。 1.檢查預習,讓學生試著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讀一讀,寫一寫。 童稚(zhì)藐(miǎo)小項為之強(jiáng)鶴唳(lì)云端怡(yí)然稱快 凹(āo)凸(tū)土礫(lì)壑(hè)龐(pá)然大物蝦(há)蟆(a) 2.認真默課文,仔細揣摩課文內容,試著解釋下列加點的詞,搞不清的四人小組討論,合作解決。 (1)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秋毫,鳥類到了秋天,重新生出來的非常纖細的羽毛。后用來比喻最細微的事物。) (2)故時有物外之趣。(故,所以) (3)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私,暗自、暗暗地)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強,通“僵”,僵硬的意思。) (5)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徐,慢慢地。) (6)果如鶴唳云端。(唳,鳥鳴。) (7)凸者為丘,凹者為壑。,(丘,山丘。壑,山溝。) (8)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鞭,用鞭子抽打。) (9)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之,的。其,它的。指“藐小之物”。) (10)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于,在。) (11)昂首觀之,項為之強。(之,指蚊子。) (12)徐噴以煙。(以,用。) (13)使之沖煙而飛鳴。(之,蚊子。) (14)蹲其身,使與臺齊。(其,自己。) (15)以草為林。(以,把。) (16神游其中。(其中,這里面。指想像中的境界。) (17)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為,被。) (18)驅之別院。(之,它。指癩蛤蟆。) 3.在大體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請試著劃分下列句子的朗讀節奏。 (1)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2)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3)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 (4)昂首/觀之,項/為之強。 (5)作/青云白鶴/觀。 (6)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7)蹲其身,使/與臺齊。 (8)見/二蟲斗草間。 4,聯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語句,想一想該怎樣翻譯 (1)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心里想像到的,那成千成百的[蚊子]果然都變成鶴了。) (2)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比作“青云白鶴”的景觀,果然它們就像白鶴在云端飛鳴,[我]為此高興得[不斷地]叫好。) (3)蹲其身,使與臺齊。(蹲下身子,使自己和花臺齊平。)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我]便在這種境界中親歷游覽。) (5)見二蟲斗草間。([我]看到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 (6)捉始蟆,鞭數十,驅之別院。(捉住癩始蟆,用鞭子抽打了幾十下,把它趕到了別的院子。) 二、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和練習”第二題。 2. 寫一個復述課文內容的提綱。 3.思考題:課文中所說的“物外之趣”指的什么?作者為什么會產生“物外之趣”? 這對你有什么啟發?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課文中表現的“物外之趣”。 2.認識“物外之趣”這一精神體驗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檢查作業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應及時給予賞識和激勵性評價。 1,依據提綱,復述課文內容。 2,背誦課文。 3.口頭翻譯。 二、研讀欣賞 (一)教師導學 1,同學們,這篇課文的主旨是什么? 明確:本文的主旨是寫作者兒時的“物外之趣”。 2,請概括地說出作者記敘了哪幾件“物外之趣”? 明確:(1)把“夏蚊成雷”比作“群鶴舞于空中”。 (2)把草叢、蟲蚊、土礫比作森林、野獸、丘壑。 (3)觀“二蟲斗草間”,懲治癩蛤蜞。 (二)合作探究 四人小組討論,教師適時啟發,點撥、引導, 1,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明確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2,你認為這種“物外之趣”是怎樣產生的? 明確:是借助于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創造出來的。 板書或彩屏顯示(主要列舉前兩件事):自然景物思維方式新的形象物外之趣夏蚊成雷 群鶴舞空怡然稱快草叢、蟲蚊、土礫聯想和想像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癩始蟆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大快人心(鞭打、驅趕)三、體驗反思 1,你有沒有過類似的經歷?試展示一下自己的創造力。 鼓勵同學們敞開述說,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圍繞中心暢談體會。做好評價。 2.討論: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明確: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3.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答案不求統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對有創意的回答,教師要給予鼓勵。 四、多角度思考 “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始蟆處死? 參考答案(不求一致): 1,珍惜生命。 2,處置有度。 3,不忍心。 五、布置作業 1,完成“研討與練習”一。 2.將“體驗反思2”寫成300字的短文。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9
○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并背誦課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觀察,善于聯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了解各層大意。
○教學重點
①反復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借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復朗讀,并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教學設計
導入 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么辦?建筑師們就帶著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借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才會有樂趣。
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范讀;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為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為之強(jiang),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為壑(he),癩(lai)蝦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占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占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系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釋疏通文意,并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啟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注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為之強(脖子、頸項)②果如鶴唳云端(果真)
③以叢草為林(樹林)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⑩夏蚊成雷:蚊群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鶴,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墻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才會得到。
[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觀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后,再快速齊讀
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為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研讀與賞析、體驗與反思、背誦
○教學設計
導入
齊讀課文,男*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獲。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確——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并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討論明確: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群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凸者為丘”“凹者為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討論明確——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明確:捉*,鞭數十,驅之別院
[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明確]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啟示?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討論明確: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于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為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
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10
原文: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11
【教學目的】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學生文言字詞的集納梳理。
3、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教學重點】
1、品味充溢于字里行間的童真童趣。
2、教會學生文言字詞的集納梳理。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課時】 3課時。
【課型】 趣讀課。
【教學方法】
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童趣》以生動的筆觸、細膩的刻畫,緊緊圍繞一個“趣”字,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童真童趣圖。無論是視蚊如群鶴舞空、作青云白鶴觀,還是以叢草、蟲蟻、土礫的“小天地”為“大世界”、觀蟲斗、鞭蝦蟆,無一不是以一顆天真浪漫的童心來觀察事物,充滿盎然童趣,容易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文章沒有連貫的情節,語言淺淡直白,比較易懂。基于此,我抓住文眼“趣”字,將教學設計成一種“趣讀課”,讓課堂也不自覺“童趣盎然”。
整節課的教學過程分四大板塊:譯讀激趣──尋讀品趣──理讀積趣──想讀創趣,一“趣”串珠,線條單純,思路清晰。“朗讀──品析──積累──創造”的教學思路,既注重了基礎知識的落實與文言文的誦讀訓練,又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他們學會創造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童年是美好的,冰心老人贊其為“真中的夢,夢中的真,是回憶是含淚的微笑”。今天我們要學的《童趣》就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
〖第一教學板塊:譯讀激趣〗
1、學生自由大聲地讀課文。
2、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正音:
童稚 zhì 藐小 miǎo 鶴唳 lì 凹凸 āo tù
土礫 lì 溝壑 hè 怡然 yí
3、師范讀,生體會朗讀的情感與語調:
明確:整篇文章應該以一個老人回憶往事的那種恬淡、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情感來讀。
4、指名朗讀。
5、布置學生再讀,邊讀邊體味情感,并注意注釋,作好翻譯準備。
6、男生讀課文,女生翻譯。或者女生讀課文,男生翻譯。讀一句譯一句。
7、分小組創造性翻譯課文:
⑴ 假如這些事是你新身經歷,你在翻譯中需加進你自己的感受。
⑵ 假如你是童年沈復的朋友,要求你以“童年的伙伴”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⑶ 假如你是沈復的師長(父親、母親、老師),請以“兒子(學生)的傻事”為題,創造性地翻譯課文。
〖第二教學板塊:尋讀品趣〗
1、大聲朗讀課文,找出你認為有趣的地方,并說明“趣”在哪里。
2、學生討論、交流。
3、指名發言:
有下面一些代表性的發言。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有趣,趣在仔細觀察,充滿稚趣,也充滿樂趣。
“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有趣,趣在想象豐富,稚態可掬。
“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驚恐”趣在入神、趣在陶醉其間,趣在憨態,趣在童心,趣在天真。
……
第二課時
〖第三個教學板塊:理讀積趣〗
1、所謂理讀,就是以某知識點為核心,對文章進行梳理、整理式閱讀。請同學們邊讀邊從下面幾個方面來尋找梳理:
⑴ 找出文中音同形不同的字。
⑵ 找出文中義同字不同的字。
⑶ 找出文中字同義不同的字。
⑷ 找出文中意義相對、相反的字詞。
⑸ 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⑹ 找出文中的成語。
⑺ 找出文中的省略句。
2、學生分類尋找、整理:
整理內容大致如下:
⑴ 音同形不同的字:
礫──唳 鶴──壑 向──項
⑵ 義同字不同的字:
察──觀──視──見 唳──鳴 素──白
⑶ 字同義不同的字:
觀 察
昂首觀之(看) 明察秋毫(看到、看清)
作青云白鶴觀(景象、景觀) 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 時
定神細視(精神、注意力) 余憶童稚時(時候)
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故時有物外之趣 (經常)
以 為
徐噴以煙(用) 項為之強(因為)
以叢草為林(當作) 把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之
昂首觀之(代詞,它,指蚊子)
故時有物外之趣(助詞,的)
心之所向(位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項為之強(代詞,指“昂首觀之”)
觀之,興正濃(代詞,指“二蟲”)
驅之別院(代詞,指“蝦蟆”)
⑷ 略。
⑸ 通假字:
項為之強 “強”通“僵”。
⑹ 成語:
明察秋毫 龐然大物 怡然自得
⑺ 省略句:
“鞭數十”應為“鞭之數十”,省略賓語。
“使與臺齊”應為“余使目與臺齊”,省略主語、賓語。
〖第四個教學板塊:想象創趣〗
1、溯趣源,說趣事:
揣摩“我”的動作神態,可見“我”之所以感覺“趣”,全在一顆純真的稚心。請同學們回憶自己的童年,有這類趣事么?如有的話,告訴我們大家,我們都來分享你的樂趣。
學生說趣事。
2、話童年,延趣意:
童年的確是一朵七色花,它充滿陽光、充滿詩意、充滿幻想、充滿希冀,下面請同學們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以“童年”為話題,說一句很美的話,長短不限。
學生說話,教師整理:
童年
童年是一支清亮的歌;
童年是一首純真的詩;
童年是一顆晶瑩的露珠;
童年是剛出土的新芽;
童年是含苞欲放的花;
童年是一只飛向憧憬的小鳥;
童年是記憶天幕上永遠閃亮的星星;
童年是一支自己射出很快飛逝不見的箭;
童年是一顆方糖,甜在心里;
童年是一個謎,混沌初開、稚嫩好奇;
童年是一幅畫,色彩絢麗、爛漫天真;
童年是那無憂無慮四處游蕩的風;
童年是搖車不停地搖啊搖;
童年是奶奶的傳說充滿好奇與幻想……
老師小結:你們看,我們每個人說一句很美的話,組合起來還是一篇散文詩呢!
第三課時
〖延伸訓練〗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見藐小之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于素帳中,徐噴以煙,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余常于土墻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斗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瘌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蝦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1、“拔山倒樹而來”一句中的“山”指 ,“樹”指 。
2、“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為之怡然稱快”和“興正濃”都是描寫 的句子,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 。
3、從選文看,發現或產生“物外之趣”的條件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選文分成兩部分,____段為第一部分,內容是____________,____段為第二部分,內容是 ____________。
5、指出下面句子運用了什么修辭方法?
⑴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于空中。
______
⑵ 使之沖煙而飛鳴,作青云白鶴觀,果如鶴唳云端,為之怡然稱快。
______
6、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⑴ 以叢草為林______
⑵ 凹者為壑_______
⑶ 興正濃________
⑷ 鞭數十________
7、翻譯句子:
蓋一瘌蝦蟆,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把瘌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運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選文中舉一例說明作者幼時的童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文聯讀〗
余閑居,案頭瓶花不絕。蕓曰:“子之插花能備風晴雨露,可謂精妙入神。而畫中有草蟲一法,盍仿而效之。余曰:“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蕓曰:“有一法,恐作俑罪過耳。”余曰:“試言之。”曰:“蟲死色不變,覓螳螂蟬蝶之屬,以針刺死,用細絲扣蟲項系花草間,整其足,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見者無不稱絕。(節選自沈復《浮生六記·閑情記趣》
注:蕓:指作者的妻子陳蕓。
盍:何不。
躑躅:徘徊,文中指蟲子不停的跳動。
作俑:比喻倡導做不好的事。
1、給下面加粗的字選擇正確的讀音:
⑴ 盍仿而效之( )
a、ɡià
b、hé
c、hè
⑵ 蟲躑躅不受制( )
a、zhí zhú
b、zhì zhú
c、zhí shǔ
⑶ 恐作俑罪過耳( )
a、yōng
b、yòng
c、yǒng
2、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
⑴ 蟲躑躅不受制,焉能仿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或抱梗,或踏葉,宛然如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判斷下列說法的正誤:
⑴ 本文記敘了作者和妻子裝飾瓶花之事,表現了夫妻之間的伉儷情深和自得其樂的家庭生活。( )
⑵ 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作者的妻子向作者介紹畫中的草蟲技法,作者欣然模仿這種方法作畫。( )
⑶ 從文中的敘述與描寫中可知作者甘愿過一種從事藝術的自由自在的平淡生活而無意涉足官場。( )
4、解釋下列句中加粗的詞:
⑴ 案頭瓶花不絕_________
⑵ 覓螳螂蟬蝶之屬________
⑶ 如其法行之__________
⑷ 不亦善乎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延伸訓練〗
1、土礫 叢草
2、心理活動 突出“物外之趣”
3、觀察力強 觀察細致
4、①總說:“時有物外之趣” ②~④具體描述物外之趣
5、⑴ 比喻 夸張
⑵ 比喻
6、⑴ 把
⑵ 壕溝
⑶ 興致
⑷ 鞭打
7、原來是一只瘌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子都被它吞下去了。
8、運用夸張的手法,作者將瘌蝦蟆說成是“龐然大物”,說明觀察入神、細致,從而產生了超然物外的樂趣,另外此“龐然大物”也是相對于“二蟲斗草間”之“二蟲”而言。
9、可以從觀察飛蚊、觀察花臺草木、觀蟲斗、驅蝦蟆等事情之中任選一例分析。
〖美文聯讀〗
1、⑴ b
⑵ a
⑶ c
2、⑴ 蟲子跳躍而不容易受到控制,哪里能夠模仿(畫中的草蟲之法)呢?
⑵ (蟲子)有的抱著花梗,有的踩在葉子上,好像是活的一樣。
3、⑴ √
⑵ ×
⑶ √
4、⑴ 絕:斷
⑵ 屬:類
⑶ 行:做
⑷ 善:好
【板書設計】
童趣
沈復
視力好 夏日觀蚊
↓ 帳中戲蚊
癖好:見藐小之物 神游草叢
必細察其紋理→發現“物外之趣” 觀二蟲相斗
鞭蝦蟆
驅之別院
【課后小結】
抓住“趣”字,本課就不難教,不難學了。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12
教學目標:
1、背誦、翻譯全文。
2、理解作者的精神體驗——“物外之趣”。
3、領悟作者的奇思妙想,豐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學重點:掌握文言詞句
教學難點:感悟“物外之趣”。
教學步驟:第1課時
教學要點:反復朗讀,解釋字詞,理清句子層次,朗讀時注意停頓。
一、導入
同學們,兒童是天真爛漫的,他們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幻想。?
“青梅竹馬”這個成語大家都是知道的。可是你們知道其中“竹馬”是什么意思嗎?李白有詩云:“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干里,兩小無嫌猜。”其中“竹馬”就是小孩子將竹竿跨在襠下當作馬來騎。這種想象和做法很有意思吧。
今天我們來學習清代文學家沈復的短文《童趣》。文章中趣事,可能勾起我們許多兒時的回憶,許多奇思妙想或許能給我們帶來意想不到的啟發。
二、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和方法
1、文言文是古代的書面語體,特點是簡潔、典雅。文言文和現代漢語都來源于古代漢語口語,兩者同源而異流,有很多相同的地方。
2、學文言是為了繼承我國的文化,可以幫助我們了解歷史上的很多事情。文言文中的很多詞匯、語匯,至今仍保留在現代漢語中,學文言文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知識。
3、學號文言文的關鍵在于培養語感。一要熟讀、背誦課文,目的是熟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語言習慣;而是要自己用心領會,把“言”和“意”融為一體,見“言”而知“意”;三要主動積累詞匯,把握文言文的語法規律,目的是掌握文言文的表達工具。
三、檢查預習
1、集體朗讀課文,注意讀出一個老人回憶往事時的那種恬然、悠然,但又飽含愉悅的感情。
2、要求認清字形讀準字音,糾正學生讀錯的字音。
四、字詞學習
1、老師一邊范讀,一邊明示句子層次,讓學生正確把握句中停頓。學生可同時提問,回答中插入文言文的一些語法知識,如通假字、詞性活用、語序等。
明察;藐小;鶴唳。凹凸;土礫;丘壑;癩蝦蟆
2、文中代詞指示的事物。
3、字同意不同的字:
觀:昂首觀之(看);作青云白鶴觀(景象、景觀)
察:明察秋毫(看到、看清);必細察其紋理(觀察)
神:定神細觀(精神、注意力);神游其中(感受、想象)
之:見藐小之物(的,結構助詞);昂首觀之(指“夏蚊”,代詞)
以:徐噴以煙(用);以叢草為林(把)
為:項為之強(因為);以叢草為林(當作);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被)
4、沿用至今的成語:
明察秋毫——原來形容視力極佳,目光敏銳,連極其細小的東西都看得一清二楚,后來形容人很精明,能夠洞察事理。(同義詞:火眼金睛、洞察一切,反義詞:茫然不解、蒙昧無知)
夏蚊成雷——夏天的時候,成群文字的叫聲就像雷聲一樣,這是夸張的表現方式。
風聲鶴唳,草木皆兵——聽到風聲和鶴鳴都害怕,看見一草一木都像是追兵。形容幾段驚恐疑懼,或者妄自驚擾。
怡然稱快——高興得連聲叫好(課后)。
怡然自得——形容心滿意足、十分愉快的樣子。(同義詞:怡然自樂,反義詞:黯然傷神)
龐然大物——龐然,高而大的樣子。指形體、體積很巨大的東西。仙多用來形容表面上強大而實際上虛弱的東西。(同義詞:碩大無朋,反義詞:秋毫之末)
五、課外作業
1、抄寫黑板上的生字詞、課文及注釋。
2、背誦課文。
第2課時
教學要點:品味文章的語言之美,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
六、把握文意
1、句意解釋。
2、參考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極了,每遇見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脫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里,蚊群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里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現了千百只白鶴;抬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使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構成一幅青云白鶴圖,果真像鶴群在青云邊上發出叫聲一樣,這使我感到高興極了。
我常在土墻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臺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臺子一般高,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子、蚊子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部分當成丘陵,低陷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斗,(便蹲下來)觀察,興味正濃厚,忽然有個極大極大的獸拔山倒樹而來,原來是一只癩蝦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全被它吃掉。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哇的一聲驚叫起來。待到神智恢復,捉住癩蝦蟆,抽了它幾十鞭子,把它趕到別的院子去。
3、背誦課文,要求進入課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六、思考、研討
1、文章圍繞什么來回憶了三件趣事?——物外之趣。
2、分別找三個同學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
板書:
觀蚊成鶴:夏蚊成雷——群鶴舞于空中——怡然稱快
神游山林:草叢、蟲蟻、土礫——森林、野獸、丘壑——怡然自得
鞭逐蝦蟆:癩蝦蟆——龐然大物——大快人心
3、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為什么?
不可以。因為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群鶴,到把草木、蟲蚊、土墻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4、“我”為小蟲打抱不平,為什么只是將“驅之別院”,而不是將癩蛤蟆處死?都已經把癩蝦蟆捉在手了,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為什么?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5、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通過仔細的觀察,豐富的想像,賦予自然景物新的形象,從中得到了“物外之趣”。
6、參考注解,試說說作者提到的“物外之趣”指的是什么?
“物外”,指超出事物本身。“物外之趣”是作者根據眼前自然景物的形象,在頭腦中創造出超出事物原本特性的新的形象,從中得到的樂趣。它是一種精神體驗。應該理解到,作者把原來這三件自然之物大化、美化、情感化、理想化,感到奧妙無窮而樂在其中,這便是“物外之趣”。這表明作者在幼年時已經有了自發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
七、體驗與思考
1、這篇課文對你有怎樣的啟發?
聯想和想像是創新的基礎。我們要培養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自己的聯想和想像的能力。我們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點,勇于實踐,做一個敢想敢做、勇于開拓的人。
2、你認為怎樣做才算是一個有情趣的人?
熱愛自然,熱愛生活;富于聯想和想像,有一定的審美能力,能發現美、認識美。
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九、課外作業
1、研討與練習二。
2、《每日五分鐘》第5課。
3、積累文言詞語、成語。
4、第二天默寫課文。
十、教學反思
七年級上冊《童趣》教學實錄及點評 篇13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學要有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其中以人為本,按照學的規律教,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注重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等,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基本的理念,從這一點出發,我設計了人教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上冊中第五課《童趣》的教學方案。在設計這一課時,我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在設計導語時,我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話題談起,引導學生談自己的童年趣事,并結合自己的知識閱歷,聯想名人的童年趣事,從而自然地導入課題。
2、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組織教學。在具體的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中,我先讓學生感知課文、積累知識,然后讓學生品讀課文、探究學習并進一步延伸擴展,最后談閱讀收獲。
3、為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機會。在感知和積累階段,我讓學生自己嘗試誦讀、翻譯;在品讀賞析階段,我讓學生自主感受精彩語句賞析;在探究學習階段,我又讓學生自主選題、合作研究;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讓學生針對文章寫作方面的特點自由發表見解,所有這些,都著眼于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
4、從終身學習的觀念出發,加強學法指導,為學生以后的文言文學習奠定基礎。于是,在感知積累階段,我注意指導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引導他們學會積累;在總結收獲階段,我又引導學生從寫作的角度進一步把握課文,強調聯想和想象在寫作中的運用,做到讀寫結合。
5、從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出發,在接受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時,注意吸取傳統課堂教學中的精華,既重視培養學生能力,又決不忽視基礎知識教學。在這一堂課中,我用了近一半的時間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文言文字、詞、句的知識和文化常識,并在延伸拓展中介紹了周作人的一篇散文,通過這些方式,來增加學生的語文知識積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6、注重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和態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綜合體現。在設計中,既有知識的積累,又有能力的訓練;既給予學生思考的過程,又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既注意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又注重對學生價值取向的引導,在最后的結語中,引導學生用心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樂趣,用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去創造美好的生活,將這種情感目標直接展示給了學生。
總之,我認為這個教案,在過程設計上既有繼承,又有創新;既秉承了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精華,又積極滲透現代語文教學的理念,其指導思想與新課改的目標完全相吻合,是一個比較典型的課改教案。當然其中還存在著不少不足之處,還請各位專家、同行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