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通用12篇)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1
教學目標 :
1、默讀課文,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四個小標題的內容。
2、速讀課文,篩選信息,思考問題。
(1)、速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2)、速讀第二、三節,填寫“克隆技術的進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說明的順序及原因。
3、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4、研讀第四節,思考: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為什么?
教學過程 :
一、激發興趣,導入 新課
師:大家都知道,《西游記》里的孫悟空有一個絕招——”猴毛變猴”,每當他與妖魔們作戰一旦手頭吃緊,就立刻從身上拔下一撮兒猴毛,吹一口氣變成一大群小猴參加戰斗。這當然是神話,但今天的科學卻可以實現類似的奇跡,這就是“奇妙的克隆”。(屏顯:課題)什么是克隆?它何以如此奇妙?今天我們將跟隨我國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的筆,一同走入奇妙的克隆世界。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
1、結合注釋,默讀課文
生物學術語
胚胎:在母體內初期發育的生物體,由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發展而成。
囊胚(náng pēi ):胚胎的初期。
兩棲(qī):有時在水中生活,有時在陸地上生活。
脊椎(jǐ zhuī):人或動物背上中間的骨頭、脊骨。
哺乳動物(bǔ rǔ):最高等的脊椎動物,基本特點是靠母體的乳腺分泌乳汁哺育初生嬰兒。
乳腺細胞(rǔ xìan):人和哺乳動物乳房內分泌乳汁的細胞。
促性腺素:用于誘發排卵的激素類物質。
師:下面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本文約3000字,5分鐘讀完。這篇科普文章涉及一些生物學相關術語,請結合老師提供的補充注釋默讀全文。
(屏顯)
( 生邊結合補充注釋邊默讀課文,5分鐘)
師:以上是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的生物學術語,大家注意:專業語與通用語并陳是科普文章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屏顯)
通用語 專業語
一分為二 胚胎
相安無事 囊胚
永無止境 兩棲
切實可行 脊椎
瀕臨絕種 促性腺素
悲喜交集 胰蛋白酶
師:讀過課文之后,同學們有哪些問題或疑點?
生: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
生:課文最后一節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生:課文最后一節最后一段引用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為什么要嚴肅地考慮?含義指什么?
師:好,問題主要集中在第三、四節,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疑點學習課文。
2、整體感知,概括內容
師:本文分列四個小標題向我們介紹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從理清思路,把握結構的角度,你能將四個小標題分別概括成兩個字嗎?
(生思考,約2分鐘)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含義——實驗——發展——造福。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釋義——探索——發展——利用。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定義——發展——突破——應用。
生:我概括的分別是:含義——發展——新高——意義。
┄┄
師:第二和第三個意見較準確,由此可見,這篇科普說明文首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技術的探索、發展過程,最后寫克隆技術的利用,行文脈絡清楚,層次分明。
三、速讀課文,篩選信息
師:說明文顯著的特征是“授人以知”。本文分列四個小標題為我們解說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下面我們速讀課文,根據問題篩選信息。
(屏顯)
速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生速讀第一節,圈點批注,約4分鐘)
生: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叫克隆。
生:凡來自一個祖先,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繁衍后代的無性繁殖技術叫克隆。
生:克隆是無性繁殖以及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
生: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
┄┄
師:大家的發言都抓住了克隆“無性繁殖”這一重要特征。克隆也就“奇妙”在此。請注意:“克隆是無性繁殖的新興生物技術”這一表述對嗎?依據課文回答。
生:不對。“生物”應該包括動物和植物,關于“植物的克隆”,課文開頭說“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這是葡萄與生俱有的,這能稱為新興技術嗎?我認為作者是由“植物的克隆”說起,引出下文“動物的克隆”,結合全文,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
師:對,你讀書很仔細,緊扣課文找尋依據,這種讀書的方法很可貴。的確,克隆在本文指的是“動物無性繁殖的新興技術”。為說明這一問題,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呢?
生:課文開頭舉出“細菌、葡萄、仙人掌、草莓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克隆,這是舉例子的說明方法。
生:為突出說明克隆“無性繁殖”的特征,作者在第二段首先給“有性繁殖”下了科學的定義: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然后將“有性繁殖”與“無性繁殖”進行比較說明,更好的突出了克隆“無性繁殖”的特征。
生:第一節最后引用吳承恩《西游記》中的精彩描述把克隆技術寫得富有趣味。這里采用了“引用”的說明方法。
師:這其實是拿“文學想像”和“科學實驗”作類比呀。由此,作者在第一節為解說“什么是克隆”這一問題,采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把較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大家看這一圖示——
(屏顯)
有性繁殖: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
繁殖
無性繁殖:—→ 克隆
師:好,下面我們速讀二、三節,根據表格篩選信息,填寫相關內容(除最后一縱欄),比比看,誰篩選得又快又準。
(屏顯)
克隆技術的進程
時間對象類別技術順序
鯽魚換核卵(囊胚細胞核)
兩棲類
黑斑蛙
異種魚類異種魚類換核卵
1996
(生速讀課文,獨立填寫表格空缺內容,約4分鐘后,師有指導語 :難點在于“克隆技術”相關內容的填寫,同桌可合作完成,兩生到講臺前敲擊鍵盤,打字填表。約5分鐘后集體交流表格內容。)
(屏顯)
時間對象類別技術順序
1979鯽魚魚類換核卵(囊胚細胞核)
1960
1962爪蟾兩棲類換核卵(腸上皮、肝、腎細胞核)
1978黑斑蛙兩棲類換核卵(紅細胞核)
鯉魚、鯽魚異種魚類異種魚類換核卵
鼠哺乳類換核卵(胚胎細胞核)
1996羊哺乳類換核卵(體細胞核)
克隆技術的進程
師:通過填表,大家應該對“‘克隆羊’的誕生為什么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這一問題有了答案。
生:“克隆羊”之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是因為它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的核,這成為克隆技術的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作者為此單列一節進行解說。
生:老師,我發現一個問題:作者為什么不按時間順序安排?
師:眼光敏銳,問題問得好!大家都來動腦思考:作者是根據什么來安排這兩部分的說明順序?為什么?
生:課本第二節第五段有一句“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我認為是按照生物進化由低等到高等的順序,也就是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這樣安排有條不紊,如果按時間順序就亂了。
師:文中這句話太重要了,找得好!
生:動物越進化,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我認為這兩部分是按克隆技術的難易程度由易到難安排順序,這樣安排體現了科學研究是一個不斷求索探究的過程,體現科學家的探索精神。
師:大家說得好,這些看法綜合在一起就全面了。第二、三節是以克隆技術的發展為順序安排的。從克隆鯽魚到克隆羊,克隆技術不斷地發展,這也正是克隆“奇妙”之所在。我要補充的是第二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這部分除了按照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的順序,根據題目,作者先寫中國的克隆鯽魚實驗再寫其前外國的克隆爪蟾實驗及我國童第周的黑斑蛙實驗,然后寫其后的中國克隆鯉、鯽魚實驗及外國的克隆鼠實驗,這樣安排也充分體現了在克隆這樣的世界尖端技術方面中國并不落后!
四、以意照言,體悟精神
師:從克隆鯽魚到克隆羊,我們不僅了解了克隆技術的進程,更重要的是從字里行間我們還能體悟到科學家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下面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生搜索閱讀課文,圈點批注,約4分鐘)
生:我找的是第二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中“┄┄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首先“385天59代”一個驚人的數字震撼人心,表明實驗的艱辛,“用直徑10微米左右”,我們知道微米是何等細小的單位,進一步反映實驗進行之艱難、精細,科學家們嚴謹求實的精神躍然紙上。“接納”,“準備就緒”,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然后經過如此精細的準備后,大部分卻“夭亡”了,即使是這樣,科學家們永不放棄,“189個”,“只有兩個”,“只有一條度過難關”,由此可以想像實驗艱辛的程度之深,失敗率之高,最后經過“80多天”漫長等待,成長為“8厘米”長的鯽魚。這一過程使我感受到科學家們在探索過程中克服多少困難,經歷多少挫折才獲得成功。他們這種鍥而不舍、嚴謹求實的態度更是常人難以想像的。我們青少年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更是需要這種精神。
生:我找的是這一節第五段“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科學家對科學的探索是永無止境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僅滿足于一次成功而不去更上一層樓,科學家們往往以嚴謹求實的態度完成了一件創舉并不止步,而是向更高的目標邁進,表現出在科學的道路上不斷求索、探尋、鍥而不舍的精神。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一句簡短的不過30字的文字,僅從“247”就能看出科學工作者的嚴謹、認真、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精神,研究了上百次才成功足以可見實驗的艱辛不易,我深切體會到科學家一絲不茍為人類造福的偉大精神!
師:大家積極踴躍,暢所欲言,我也和同學們交流一下我切實的感悟,我感受最深的是課文第二節第四段“魚類換核技術的成熟和兩棲類換核的成功,使一批從事良種培育工作的科學家激動不已。既然鯽魚的囊胚細胞核取代鯽魚卵細胞核后能得到克隆魚,那么異種魚換核能否得到新的雜種魚呢?我國科學家首先提出了這個問題,也首先解決了這個問題”,科學家總是在現有的研究領域不斷提出新的挑戰,一邊實驗,一邊思索,不斷發問,堅持不懈,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克隆鯉、鯽魚是我國科學家的首創,這也充分表明了在克隆這一世界尖端技術方面我們中國一點也不落后!他們這種講究實證、求真創新的精神令人欽佩,值得學習。
生:我感受最深的也是第三節第一段“經過247次失敗后,他們在去年得到一只名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綿羊”,初讀這句話,我并沒有體會出科學家們的艱辛,但仔細一想,我在學習中遇到什么問題,一次失敗了,兩次,三次┄┄我想許多人遇到這種接踵而來的打擊都會灰心喪氣,而科學家們竟然嘗試了247次,這是一個怎樣漫長的概念,最終才孕育出這個令全世界震動的科研成果,讓我們向這些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人們敬禮!
師:科學的道路無坦途。科海泛游靠的是淵博的科學知識,精湛的科學技術,更要靠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堅持不懈、永不言敗的科學精神。這種難能可貴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值得我們每一位中學生借鑒學習。
五、思考討論,探尋主旨
師:同學們,這里有一個問題呀,大家看:課文最后一節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而末段首句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既然是“造福人類”,都是“喜”才對啊,何來的悲呢?這里是不是弄錯了?
(生疑惑,看書,思考)
生:我覺得不矛盾。克隆技術有利有弊,課文小標題“造福人類”是其“利”的一面,也就是“喜”的一面,這是主要方面。克隆技術越發展,尤其是“克隆人”也會給社會及人類帶來負面影響,正如文中所說“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這是其“弊”的方面,也就是“悲”的一面。
師:說得不錯。大家都從文章中找找看:“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克隆技術有幾“喜”?幾“悲”?
生:三“喜”。第一段“克隆可以使高附加值的牲畜有效的繁殖”;第二段“克隆技術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段“克隆動物對于研究癌生物學、研究免疫學、研究人的壽命等都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悲”就是剛才那位同學說的“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
師:好。關于“喜”的一面,課文寫得具體明白,顯而易見。大家想想看:“克隆人”怎么會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問題呢?
(生興趣盎然,議論紛紛)
生: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個“我”出來,那我的父母、同學、師長及所有認識我的人應該怎樣稱呼她?她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人呢?再說,如果克隆出來的我犯了錯誤或觸犯了法律,應該懲罰她,還是懲罰我?有關部門怎樣辨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冒牌”的呢?
(生笑,紛紛舉手)
生:一個真實的人和一個克隆人,克隆人應該跟隨真實人姓同樣的姓,還是自立門戶?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來說,走到哪里人們都會說:這是某某克隆出來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情感,這樣一來,克隆人的心靈會不會蒙上陰影?產生自卑?會不會反過來報復人類?
生:假如將來克隆出了一個希特勒或東條英機,世界可能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將重陷戰爭深淵。
生:如果能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 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那么人們能夠坦然地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 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腎, 挖走一只眼嗎?
生: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 我們該怎樣確認他們的身份? 如果他們犯罪, 我們又用什么手段緝拿真兇? 再說, 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 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
(生鼓掌)
┄┄
師:既然如此,我們該怎么辦呢?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給了我們答案。
(生齊讀“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師: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 面對克隆, 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成熟理性和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 那么人類將滿懷自信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 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 造福世界, 另一只手叫理性, 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
師:有關“克隆及克隆技術”的話題遠不是這節課就能劃上句號。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接著探究討論,我給大家提供以下網站:
(屏顯)
提供以下網站:
師:下課!
努力攻破科普文章閱讀教學的難關
——《奇妙的克隆》實驗課評點
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曾祥芹
在“文學閱讀教學”受到普遍關注的熱風下,著意安排“文章閱讀教學”實驗課,吹點涼氣,“讓文學教育與文章教育和諧發展”。——2004年10月下旬于新鄉市舉辦的“首期全國中學語文目標教學骨干教師培訓班”,突現這個指導思想,相當高明,可以說是對“語文新課標”精神的創造性貫徹。
鑒于文章閱讀研究滯后于文學閱讀研究,科普文章怎么閱讀?怎么教學?怎么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師生長期感到困惑。新鄉市十中的周麗君老師迎難而上,勇敢地承擔了這個教改攻關任務,“高難動作”,該加三分。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閱讀科技作品,注意領會作品中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我認為,科普文章閱讀的一般操作要領是:“概念理解或要句闡釋,信息篩選或要點歸納,文意概括或篇旨點睛,信息推斷或價值聯想”。面對初中二年級學生閱讀《奇妙的克隆》,周老師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
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從理清思路、把握結構的角度,分別用兩個字概括四個小標題的內容。
2、速讀課文,篩選信息。(1)讀第一節,用一句話概括“什么是克隆”,并辨析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說明方法;(2)讀第二、三節,填寫“克隆技術的進程”表格,并理清作者說明的順序及其原因。
3、以意照言,體悟精神。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
4、思考討論,探尋主旨。研讀第四節,思考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為什么?
依我看來,以上四個課堂教學板塊,井然有序,師生互動,50分鐘讀懂并用活了一篇3000字的科技說明文,教風學風扎扎實實,沒有花里胡哨,是一堂相當成功的文章閱讀課。其可取之處至少有下列各點:
一、閱讀教學目標 明確、具體,說明文的共性目標是通過《奇妙的克隆》這篇例文的個性目標來體現的,“終結性總目標”是依靠“過程性分目標”來實現的,既貫徹了教科書編者的意圖,又尊重了學生讀者的自選意愿。默讀課文之后,學生的三個疑問(a、為什么克隆羊“多利”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b、“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是什么意思?c、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為什么說要“嚴肅地考慮克隆的含義”?)集中在第三、四節,恰好是課文的重點和難點,教師臨上課時欣然采納,既使教材編者和學生的閱讀期待達成一致,又讓教師的預設目標和學生的生成目標求得統一。可見,其教學目標 的確定是科學而民主的,實施也是切實而有效的。
二、抓準了科普文章的言語特點——中文和外文交錯,通用語和專業語并陳,精確語和模糊語互現,在“感言知義”上下硬工夫。周老師意識到“感知文章言語的有組織的意義是閱讀的起點,讀懂說明文先要跨越科學語言的門檻。”全篇的中心詞“克隆”,英文叫“clone”,希臘文叫“klone”,其原意(用“嫩枝”或“插條”繁殖,屬植物克隆)和變化義(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系,屬動物克隆)必弄清楚。科普文章的語言有其共性和個性,區分通用語(一分為二、相安無事、永無止境、切實可行、瀕臨絕種、悲喜交集)和專業語(胚胎、囊胚、兩棲、脊椎、促性腺素、胰蛋白酶),各自挑選出6個,通用語緊扣課文內容重點,具有普遍應用價值,專業語均為遺傳學術語,以讀懂課文為限,不去深究,這個理解分寸把握得好。對“什么是克隆”的定義推敲,對“克隆魚”實驗之艱難的數字說明(“……經過385天59代連續傳代培養后,用直徑10微米左右的玻璃管在顯微鏡下從培養細胞核中吸出細胞核。……在189個這種換核卵細胞中,只有兩個孵化出了魚苗,而最終只有一條幼魚度過難關,經過80多天培養后長成8厘米長的鯽魚”),不但讓學生領悟了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態度與精神,而且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高度精確性。課文最后一段出現了彈性較大的模糊句:“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周老師又引導學生化虛為實,自由議論,給“克隆人”可能引起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以生動有趣的闡發,營造了“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閱讀境界。
三、在“授人以知”的基礎上做到“授人以漁”。科普說明文的本意在“授人以知”,教科普說明文的目標在“授人以漁”,即掌握閱讀科普文章的技法。周老師的教學設計,實行通篇略讀和快讀,重點精讀和研讀,貫徹了“精讀、略讀、快讀一條龍”的訓練方略。3000字課文要求5分鐘默讀完,平均一分鐘讀懂600字,恰是略讀應達到的最高速度和快讀應達到的最低速度。讀懂的標準,在形式上是辨識說明方法(舉例、比較、引用)和說明順序(時間顧前續后、生物進化);在內容上是看對文本信息篩選的準確性,或用兩個字分別概括四小節的內容,或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或用一組詞語來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其篩選的范圍和規格不同,都運用了“提綱挈領”法,都落實到語言表達上。執教者有意引導學生由“讀書”向“看書”過渡,由“對話”向“行文”過渡,如填表閱讀和電腦閱讀的操作,旨在強化“用書面語言表達閱讀心得”的動筆按鍵能力。第三個教學板塊“以意照言”,正是“循環解釋法”(“語言——思想——語言”)中的回環,即張志公所說的“在語言和思想之間走個來回”。毛澤東說:“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覺它。”用“文意”之“激光”去照射“文辭”,最能品味語言的妙處。讀法對頭,所以學生對科普文章滲透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的體悟都落到了語言上,體現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四、比較好地處理了“走進文本”和“走出文本”的關系。針對“淺閱讀”蔓延,未能走進文本的通病,周老師運用“披文得意”的閱讀規律,注重緊扣文本去解讀,務使學生“見得親切”。如第二節第五段第一句:“對科學的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魚類、兩棲類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學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類。”這是透露作者思路、顯示說明順序(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閃耀科學精神的關鍵句子,經學生找出,教師強調,共同辨識“不按時間先后順序說明”的奧妙,就在于“按生物進化順序說明”最能體現克隆技術探索和發展的進程。克隆技術的奧秘都在“換核卵”,但“換核卵”本身又在不斷突破,“克隆羊”不是換“胚胎細胞核”,而是換“體細胞核”,所以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閱讀如此“同中見異”,確實“登堂入室”,走進文本深處了。真是“牽一句而解全文!”
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入情得意”之后,又不能自我封閉在“解文”的小圈子里,還要奮力走出文本,“知人論世”,讀以致用,使文本遷移、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去。第四個教學板塊,討論第四個小標題“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與末段首句“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是否矛盾,說克隆技術帶來“三喜”,可以“入文論證”,說克隆技術帶來“三悲”,則只有依據“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做“出文闡發”了。這是一個饒有興味、開闊視野、讀出創意的話題,教師抓住火候,學生“運思及物”,紛紛發言,撞擊出燦爛奪目的思想火花:
生甲:假如若干年后“克隆”一個“我”出來,那我的父母、同學、師長及所有認識我的人應該怎樣稱呼她?她又該如何面對這些人呢?再說,如果“克隆”出來的“我”犯了錯誤,或觸犯了法律,應該懲罰她,還是懲罰我?有關部門怎樣辨別哪個是真我,哪個是“冒牌”的呢?
生乙:克隆人應該跟隨真實人姓同樣的姓,還是自立門戶?站在克隆人的角度來說,走到哪里人們都會說:這是某某克隆出來的。克隆人也是人,也有思想感情,這樣一來,克隆人的心靈會不會蒙上陰影?產生自卑?會不會反過來報復人類?
生丙:假如將來克隆出了一個希特勒或東條英機,世界可能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世界將重陷戰爭深淵。
生丁:如果能為自己克隆一個器官倉庫,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的問題,那么人們能夠坦然地從與我們一樣五官齊全、表情豐富的克隆人身上摘下一只腎,挖走一只眼嗎?
生戊:如果面對一群面貌、體態、風姿一樣的克隆人,我們如何確認他們的身份?如果他們犯罪,我們又用什么手段緝拿真兇?再說,人類居住的地球早已因為人口爆炸難堪重荷,我們還有什么理由用另一種方法生產自身?!
這就是走進文本之后的“出文見人,出文論世”!這就是“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的“閱讀對話”!這種閱讀對話不是散漫無歸的胡亂扯淡,而是緊扣文本“克隆人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發揮聯想,給“悲”以豐富多彩的闡發。
周老師在見仁見智的熱烈討論中,沒有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而是堅持主導,及時總結:“克隆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既可造福人類,也可殃及人類。值得我們欣慰和驕傲的是,面對克隆,人類表現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富有理性和遠見。如果克隆技術真是上帝放在人類面前的又一只潘多拉魔盒,那么人類將滿懷信心地伸出兩手,一只手叫智慧或靈性,它讓克隆技術為我所用,造福世界;另一只手叫理性,它將控制和防止克隆技術走向反面。這也就是要‘興利除弊’!科學家們有足夠的信心,智慧、理性地運用科學之劍,使之為人類造福。”這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群體閱讀”所展現的“個體閱讀”的創造性。
《奇妙的克隆》作為科普文章閱讀的實驗課,當然有美中不足之處。因為教學總是遺憾的藝術。觀摩的同行認為周老師“有點拘謹,缺乏激情,未能完全放開”,確是“的評”。我以為突出的問題是沒有很好抓住“奇妙”這個“文眼”,引導學生去領悟談家楨介紹克隆技術時所張揚的科學創造精神、科學思想方法和人文審美情趣。“克隆”這項高科技“奇”就“奇”在無性繁殖,“妙”就“妙”在雜交創新。看似沒有必然聯系的生物體,一經“換核卵”式的雜交,就會繁衍出新的后代群體。作者先從植物克隆談到動物克隆,再從魚類、兩棲類克隆談到哺乳類克隆,后從“克隆羊”談到“克隆人”,表明科學家探索的目光沒有禁區,永無止境,這是人類最可寶貴的科學創造之“神奇”和科學創造之“美妙”。吳承恩的“克隆猴”,武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克隆魚”,童第周的“克隆蛙”,證明在克隆技術上中國并不落后,案例中灌注著作者對中華民族科學創造潛力的贊美和期待。特別在對克隆技術“悲喜交集”的理性思考中,充滿了“興利除弊”、“造福人類”的樂觀信念。通篇字里行間浸透著作者自珍、自愛、自豪、自信、自強的情懷。這種難以覺察的、強度很低的、比較穩定持久的、成為作品基調的情感潛流,我們稱之為“情操”,是科技說明文的情感因素的特征。
感悟了克隆技術的神奇美妙,體味了作者“科學審美”的情趣,還要走出文本,類化遷移,讀以致用。這種“致用”,不只是從生物學、社會學的視角去思考克隆技術的革新發展和興利除弊,還要立足語文,從寫作學、閱讀學的視角去吸取克隆技術的精神營養。這是語文課區別于生物課的分水嶺,也是走出文本不能走得太遠的界碑。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造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魯迅寫小說,對阿q、孔乙己、祥林嫂等人物形象的創造,“往往嘴在浙江,臉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個拼湊起來的腳色”。(《我是怎么做起小說來》)把互相沒有必然聯系的東西,重新組織在一起,雜交成新的機體,新的生命,這難道不類似于無性繁殖的生物克隆嗎?這就是典型的“寫作克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有一段名言:“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晏殊《蝶戀花》一詞本是寫離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登高望遠的宏偉志向;柳永《鳳棲梧》一詞本是寫癡情,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忠貞不渝的奮斗毅力;辛棄疾《青玉案•元夕》一詞本是寫失戀后的落寞,卻借用其中的名句來表達豁然開朗的成功喜悅。如此斷章置換,重新組合,超越了文本作者的原意,熔鑄了讀者獨創的新意,不但拓展出治學的三境界,而且開發出一切事業從追求、奮斗到勝利的三境界。這是典型的“閱讀克隆”。如果我們的語文老師能夠引導學生學習魯迅、王國維的榜樣,運用“雜交創新”的科學創造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大膽進行“寫作克隆”和“閱讀克隆”的實驗,那么《奇妙的克隆》就算學到家了,“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就算學到手了。盡管達到這個理想目標并不容易,我們還是要努力去探索,要不然,怎能說是攻破科普文章閱讀教學的難關呢?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2
一、教學過程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A.初步了解克隆知識及事理說明文的特點,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和常見的說明方法。
B.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A.利用學案,引導學生充分預習。
B.有機地運用各種閱讀方法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充分討論辯證地思考科學問題。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二)教學重點 由以上目標我指定本課教學重點如下:
1.了解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
2.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三)教學難點
1.把握文章的說明順序。
2.領悟“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深層內涵。
二.學情分析
1.學生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
本文介紹的處于生物科學前沿的克隆知識貼近生活,容易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這為本文的學習創造了良好的條件,但本文蘊含的克隆知識以及個別專業術語較深奧,八年級的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應結合生物常識重點突破。
2.能力分析
上一單元說明文知識的學習訓練,已使學生對說明常識有了初步把握,他們能夠通過反復閱讀、品析語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內涵。且通過一年多的訓練,他們已養成了小組學習、合作探究的習慣。
三.教法、學法
為使學生的學習中,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的共同發展。教學方法、學習方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生動的說明易于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基于這一點,我引導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事理。
2.討論法、點撥法。引導學生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樂趣,感受成功的喜悅。在學習過程中我將做適當的點撥。
3.競賽激勵法。初中生有好勝心理,在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時,宜用此法,激發他們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
4.延伸拓展法。對克隆人的看法展開辯論,便于把課堂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古希臘哲學家的名言)“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自談對這句話的認識……現代科技的發展卻使這種“不可能”變成了可能,那就是“克隆”,現在就讓我們隨同我國生物學專家談家楨的腳步,走進《奇妙的克隆》去領悟克隆的“奇妙”。
(二)整體感知
速讀課文:(學生根據個人閱讀喜好,或朗讀、或默讀、或略讀、或精讀、或跳讀、或連讀等),快速準確地篩選信息。
1.根據小標題,感知文意。(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2.整體把握克隆的“奇妙”在何處?
注:結合學案預習內容,整體把握文意,即“什么是克隆”,“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依據課本或生活中的實例體會克隆的“奇妙”。教師適當引導生活中的實例,如扦插類植物:吊蘭、月季、富貴竹、桂花、土豆、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還如俗語中的“無心插柳柳成蔭”等。
(三)研讀探究
為了把克隆的“奇妙”說明白了(說明文的藝術是把事物說明白的藝術——葉圣陶語),作者是如何來進行說明的?
1.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競賽研讀。(多媒體展示競讀內容)
第一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說明了什么內容?又有什么好處?
第二小組探究內容:本文運用了怎樣的說明順序清晰條理地說明了克隆的“奇妙”?
第三小組探究內容: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
2.教師在整個自主研讀、合作探究過程中適當點撥引導。并針對各組表現情況加以點評
3.班內交流,展示各組探究成果,教師予以適當點評(以鼓勵為主,有爭議的問題班內研討,師生共同明確)。
(四)拓展延伸
1.克隆如此奇妙,有何妙用,又有何弊端?(學生結合文本提取篩選關鍵信息,為下一步的辯論做鋪墊)
2.針對克隆的利弊問題,由作者的“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這句話展開辯論。
將學生分成正反兩方,正方辯題是“克隆技術能為人類造福”,反方辯題是“克隆技術不能為人類造福”。以課本的知識作為理論基礎,加上他們課內外所了解的事例、數據、故事等作為論據,展開激烈地辯論。
(五)總結
本節課我們隨同談家楨體驗了克隆的“奇妙”,了解了有關克隆的科學知識,掌握鞏固了說明文體的“說明白了”藝術,也為科學家們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和精神所感動,更為作者“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的話語所震撼。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同樣,克隆技術也是一把雙刃劍。人們應在向前飛奔的時候,抽空看看頭上的這把利劍。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3
教學目標:
1、練習用較快速度默讀課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學習文中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提高閱讀現代科學文的能力,培養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學習課文,積累關于克隆的科學知識;學習一定的說明順序,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對克隆問題引發的倫理、道德、法律問題的認識。
教學內容
設計思路:
教學一篇課文,讓學生理解內容不是最終目的,而是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因此課前讓學生自己利用圖書館,網絡搜索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在授課中,采用讓學生讀、說、練相結合的方法,運用多媒體輔助手段教學,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充分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主動參與意識,激發學生愛科學的熱情,并借本文的知識引導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和寫作方面的拓展。
教學準備:
學生:上網或圖書館收集有關克隆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歸納整理,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由《西游記》中孫悟空在緊要關頭用猴毛變猴導入。
(設計這一導入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內容渲染營造一種氛圍,激發他們的一種求知欲、好奇心,為新課的講授作鋪墊,激起學生的熱情,以一種積極主動的心態進入本課學習。)
(二)默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約3000字,要求5分鐘讀完,這是略讀的最高速度,要求能在快速的基礎上,讀懂全文。讀懂的標準,在形式上是辨識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在內容上是篩選本文的主要信息:用兩個字分別概括四小節的內容,用一組詞語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
(閱讀同時用音樂是為了陶冶學生,語文課不僅是文字語言的載體,樂曲也是對學生進行美感熏陶的一種方式。)
這篇科普文章涉及到一些生物學相關術語,教師提供補充注釋,幫助學生理解全文。并解釋專業語和通用語并陳是科普文章語言的顯著特征之一。
(三)篩選信息,分析課文:
檢查學生的自讀情況:
1、用兩個字概括四小節的內容;
2、用一句話概括克隆的定義;
3、用一組詞語概括克隆技術的進程;
4、分析本文的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
(四)以意照言,體悟精神:
請同學們搜索閱讀課文,找出能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句子,并加以點評。(生搜索閱讀課文,圈點批注,約4分鐘)(引導學生分析作者在文中所張揚的科學創作精神和科學思想方法,并結合自己的思想談心得)。
(五)思考討論,探尋主旨:
課文最后一節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而末段首句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既然是“造福人類”,都是“喜”才對啊,何來的悲呢?這里是不是弄錯了?(生疑惑,看書,思考)
(六)拓展討論,注重人文:
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隨著"克隆"技術的發展,科學家進行了"克隆人“的試驗。你對"克隆人”的問題如何看待?
要求:
1、觀點明確,理由充足。(利用自己收集的資料)
2、表述清晰、流暢,有條理性。
(新課標確定語文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工具,它還具有人文性,注重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引導,可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同時,此環節很好的訓練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七)思路延伸,學以致用:
生物“克隆”作為一種科學的創作精神和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完全可以借鑒到文章、文學的寫作和閱讀中的,寫作也可以進行“克隆”。
(講課文的講讀和閱讀寫作相聯系,引導學生進行有創意的表達和有創意的閱讀。)
(八)布置作業,鞏固所學:
搜索整理有關"電腦"的知識,用一定的說明方法,按邏輯順序寫一篇"電腦"的科學小品,字數500字左右。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4
達標訓練 1.給下列加粗字注音。(1)繁衍 (2)囊 (3)胚胎 (4)鱗片(5)脊椎 (6)兩棲 (7)蟾蜍 (8)瀕臨2.解釋詞語。(1)繁衍: (2)相安無事:(3)瀕臨: (4)兩棲:3.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限35字以內)4.①我國的克隆技術處于世界領先位置,山東曹縣誕生的“克隆牛”受到世界生物科學界的好評。②意大利有一位婦科醫生聲稱已成功克隆出一名女嬰。受到各國科學家的批評。請針對上述兩則消息,談談你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閱讀下面的語段,回答問題。①一個細菌經過20分鐘左右就可一分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幾塊,每塊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莖,一年內就能長出數百株草莓苗……凡此種種,都是生物*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來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②自然界的許多動物,在正常情況下都是依*父方產生的雄性細胞(精子)與母方產生的雌性細胞(卵子)融合(受精)成受精卵(合子),再由受精卵經過一系列細胞分裂長成胚胎,最終形成新的個體。這種依*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兩性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但是,如果我們用外科手術將一個胚胎分割成兩塊、四塊、八塊……最后通過特殊的方法使一個胚胎長成兩個、四個、八個……生物體,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③可以這樣說,關于克隆的設想,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1.語段的第一段與第二段調換順序好嗎?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語段主要運用了舉例子,作詮釋和引用的說明方法,試找出有關語句(各舉一例)。3.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名叫_____________。4.孫悟空是明代吳承恩所著的小說____________中的人物,與這部作品并稱為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的小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你認為克隆技術會給人類帶來什么樣的影響? 開放探究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生命與氣候共同進化你能想到嗎?億萬年以來,地球的氣候是由地球的兩大生命王國——動物界和植物界的斗爭所決定的。動物吸進氧氣而呼出二氧化碳,植物則通過光合作用吸進二氧化碳而放出氧氣。二氧化碳為溫室氣體,因此可以得出結論:動物能使地球升溫,而植物則使地球降溫。五億多年前的“寒武紀大爆炸”時期,地球被各種各樣的生物占領著,土壤中到處都是把二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的節肢動物,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達今天的20倍,氣候極其溫暖。但是,植物很快進行了反擊。化石顯示,4.5億年前,含有木質素的一種植物首次出現,木質素使細胞壁堅硬,這樣植物就得以長大,地球上出現了第一批樹木。隨著全球的植物空前大量生長,毫無約束的光合作用從空氣中吸取著二氧化碳,使二氧化碳含量大大減少,而不能吸收木質素的、饑餓的節肢動物對此無能為力——地球進入了嚴寒期。動物再次通過進一步進化進行了回擊。當時的主角是白蟻和恐龍,它們學會了如何食用木質素。它們粗重的呼吸及對植物的破壞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高達今天的3倍,地球大部分地區酷熱而潮濕,又恢復了溫室效應。然而植物并沒有被消滅。在6 500萬年前恐龍因為小行星的碰撞或其他災難而徹底消失后,植物抓住了這一機會,突破點是第一批草地的出現。青草本身不會保存二氧化碳,但能形成軟土,軟土可以保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過去的4 000萬年來,大量草地布滿全球,取代了許多年以前的森林地帶,在草地的影響下,地球逐漸降溫,終于在200萬年前進入冰川期。大約1萬年前,由于人類活動的顯著增強,使地球空氣的二氧化碳含量再度升高,尤其是近百年來,地球的溫室效應愈來愈明顯,全球氣溫升高。也許,地球上的整個生物圈就像我們所熟知的生物個體調節其體內環境那樣,不停地調節著地球的大氣環境,使氣候能適合地球上生物生存進化的需要。換句話說,地球的生物圈是在主動地調節環境,而不是被動地適應環境。果真知此,數十億年的氣候變遷不僅僅是太陽或地球的原因,生物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深深地參與其中了。(選自2002年第3期《大科技》,略有改動)1.“地球的氣候”是本文的說明中心,文章緊緊扣住影響地球氣候的關鍵因素展開說明。這個關鍵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文以時間為線索,縱貫億萬年,從三個方面進行展開說明,告訴我們:“生命與氣候是共同進化的。”這三個方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地球是人類的家園,保護我們生存的環境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讀完這篇文章,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請寫出來。(100字左右)參考答案【達標訓練】1.①yǎo②náng③pēi④lín⑤jǐ⑥qī⑦chán chú⑧bīn2.①逐漸增多或增廣。②相處沒有沖突,什么事也沒有。③緊接、臨近。④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生活;比喻工作活動在兩種領域。3.克隆是新興的無性繁殖生物技術。4.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1.①不好 ②第一段從人們容易理解的常見的生物現象寫起,顯得淺顯易懂,容易吸引讀者;另外第一段是寫植物的;而第二段是寫動物的,這是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2.①舉例子,如“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變成十株葡萄”。②作詮釋,如“無性繁殖的英文名稱叫‘clone’,音譯為‘克隆’。實際上,英文的‘clone’來源于希臘文‘klone’,原意是用‘嫩枝’或‘插條’繁殖”。③引用,如“我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猴就是克隆猴。”3.多利 4.《西游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5.略(從正反兩個方面談)。 【開放探究】1.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或二氧化碳)。2.動物進化、植物進化、氣候演變(或動物、植物、氣候)。3.略(合理即可)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5
教學要求: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8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
3、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情操。
教學重難點:
1、體會“克隆”的含義及其奇妙。
2、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
教具準備:掛圖、生字卡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科學充滿了好奇,對生活充滿了幻想,今天我們學習第七課《奇妙的克隆》(板書),也是有關科學奧秘的。看課題,同學們有什么問題?(克隆是什么,奇妙在哪里,克隆有什么作用?)
2、交流有關克隆的資料。
二、初讀課文
1、讀準宇音,認清生字字形,讀順每句話,把全文讀通。
2、畫不懂的詞語,聯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書了解它們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請做上記號。
3、邊讀邊思考課前提的問題。
三、檢查自學效果:
1、指名讀課文,幫助糾正字音和讀得不通順的地方引導學生把課文讀正確。
2、了解詞語的掌握情況,對學生不懂的詞語教師作適當講解。
四、分段指名讀課文
提出學習要求: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指導書寫生字
1.學生仔細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導評價,適當范寫。
3.學生用鋼筆描紅、臨寫,教師巡視指導
六、作業
1、抄寫生字詞
2、練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課文主要寫了什么?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
二、精讀課文:
學習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默讀第一自然段:什么是克隆?文中是怎樣說明的?
2、怎樣讀第一自然段,誰來試試?
讀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畫出寫動物的“有性繁殖”“無性繁殖”的句子,它們有什么區別?你是怎么理解的?小組交流,匯報。
4、教師引讀“有性繁殖”和“無性繁殖”部分。
5、植物是如何克隆的呢?自讀課文第三自然段,畫出寫“植物都有先天克隆的本領”的句子,文中介紹了哪幾種植物的克隆?奇妙在哪?(就……就……就……)(注意分號)
6、你讀懂了省略號了嗎?你能再舉些例子嗎?
7、你還讀懂了什么?根據收集的資料談談“壓條”和“嫁接”。
學習第五自然段:
1、高等動物可不可以克隆呢?自讀第五自然段,你讀懂了什么?
2、第一只克隆羊叫什么?名字是怎樣得來的?“多利”的誕生有什么意義?
學習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1、克隆技術是怎樣造福人類的?你讀懂了什么?除書上的,你還了解哪些?(小組討論交流)
隨機引導理解、感情朗讀:
從“……可以……也可以……”體會克隆技術在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新品種,培育品質優良的家畜等方面的重要意義。
從“……還可以……,從而……”體會克隆在保護生態方面的重要意義。
從“……能夠……能夠……,一旦……就能……”體會克隆技術在醫學上的意義。
2、教師引讀
學習第九自然段:
克隆技術正向人類展示它誘人的前景,那么,它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樣誘人的前景呢?請你聯系生活實際,發揮想像。(小組討論交流,再在全班交流)
三、總結課文,了解說明方法
1、齊讀全文:課文寫了什么,按照什么順序寫的?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2、讀了課文,你有什么想法?
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這是科學家們的巨大貢獻,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四、作業:作文《假如我是克隆專家》
板書: 奇妙的克隆
克隆是什么 神話 動物 植物 低等生物
↓
“多利” 誕生 了不起 愛科學
↓
造福人類 食物 畜牧 生態 醫學 學科學
↓
誘人前景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6
學習方式的改變,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思想內容。能否實現這一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教學的難點所在。“研究性學習”是學習方式轉變的一個轉折點。所謂研究性學習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并確定研究專題,用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具體地講,就是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載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通過自己收集、分析、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并體驗知識的產生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基于這一點,我在教學中力求以研究性學習為指導,調動學生積極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研究問題的能力和創新精神。
教完八年級上冊第十七課《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對教學過程進行了反思,現述如下:
一、自主學習,提出問題,培養學生自求能力。
在預習課文過程中,學生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簡單的,有深奧的,幼稚的,有成熟的。如Clone這個英文單詞怎么讀?什么叫無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將會是什么樣的?克隆技術對人類有哪些好處?克隆技術有沒有壞處?……以往,對于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沒有直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引導學生查《英漢詞典》、認真讀課文,在課文中找答案。結果學生們查英漢詞典,找出了克隆的讀音[kl[Un],讀出了克隆的含義,讀出了無性繁殖的定義,也找到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四方面表現。通過自主學習,學生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二、實物圖片使用,增加了教學的直觀性。
我們農村中學,條件相當差,沒有多媒體教室,沒有實物展臺,沒有教學用的課文朗讀磁帶,沒有掛圖,也沒有電腦課件。為了增加教學的直觀性,為了引起學生對課文的興趣。我上網查閱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資料,并到中心學校用噴墨打印機打印出來,這算有了一個小小的“道具”。運用這個圖片,很好的導入了新課,給學生一個深刻的印象。這個直觀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圖片的使用,生動直觀形象。
二、網絡的利用,為教學者備課提供了豐富的背景知識。
克隆是一項新技術,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認真研讀是弄不明白的。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識,我上網查閱了有關資料并打印出來。有《克隆時代》、《人類進行克隆的歷史》、《中國克隆動物研究大事記》等。通過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關知識,掌握了克隆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與現狀。這為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學更有了基礎。要求學生會研究性學習,教師首先也應該會研究性學習,應該是個研究性學習的實踐者和倡導者。試想,教師都不會研究性學習,你如何能指導好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呢?而研究性學習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研究探討,有利于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了學生們的科學意識和創新精神。
克隆技術,是學生非常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對克隆技術的發展,有著熱切的關心,對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有著濃厚的興趣。課文中列出了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幾方面應用。任何新技術的出現,都是有著雙方面的作用。用書上的話說“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就象核能技術的應用一樣,用來建造核電站發電,就是造福人類;用來制造殺人武器的原子彈,就是造禍人類。如果克隆技術被別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為害人類。有的說,克隆器官,為殘疾人服務,這是造福人類。
為了更好的激發學生們的探索欲望,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激發學生們對科學的興趣。我設計了討論這一環節,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討論,明確學習內容,探討克隆技術對人類的影響。討論過程,基本上還可以。有的說,大熊貓是瀕危動物,繁殖很不容易,運用克隆技術,可以保護國寶。有的說,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術克隆出病毒,人類可就遭殃了。不足的是,學生的討論還不夠充分,思想還有些緊張,放不開。使討論沒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總之,要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還要走很長很艱難的路。還要與應試教育進行抗爭。單憑教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要從考試上進行真正的改革。不然,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只是一紙空文,一種口號,一種悲哀,一種形式。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7
課 題 《奇妙的克隆》(第一課時)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后記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文學習
(一)1、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姆樂巍⑹倜難映ぞ哂兄匾庖濉W髡卟⒚揮諧兩諉つ康睦止鄣敝校誚崳泊μ岢雋斯賾凇翱寺 鼻I嫻降賴侶桌砦侍獾睦渚伎肌?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課 題 《奇妙的克隆》(第二課時)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后記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 布置作業 :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動物界的克隆:
魚類
兩棲類
哺乳類一“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備注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8
一、說教材
本文是一篇極其重要的介紹克隆的說明文,文中介紹的克隆知識屬于科學界的前沿知識,學生對此很感興趣,這是我選擇這篇文章的一個原因。
教學理念: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新的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設想:
1、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提前布置學生查找相關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
2、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人文教育,使學生正確認識科學的發展,激發學生對自然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情感以及大膽創新的科學精神。
3、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和口語交際的能力。口語交際中,參與討論,發表見解;耐心聽,簡明扼要說,通過多方評價規范口頭語言,培養良好的聽話和說話習慣。
二、說教法、學法
1、導入新課:
從學生喜歡的《西游記》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孫悟空談起,這一導入語從學生平日的興趣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也為后面的交流創設情境,做好鋪墊。
2、交流查找的資料:
交流資料,引導學生養成收集信息、篩選信息、利用信息的學習習慣,實現了師生學習資源的共享,豐富了學生對克隆技術的感性認識。
3、感知課文內容:
主要是通過解決依據文本內容設計的三個問題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4、深入探究,了解說明特點:
本文聯系人們熟知的事物解釋深奧的科學問題,深入淺出,取得通俗易懂的效果,并且激起讀者的閱讀興趣,使讀者感到親切。這一塊也是教學的一個重點。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了解并學習把深奧復雜的問題寫得思路清晰,有條不紊的方法。
5、想象訓練:“假如我會克隆”。
引導學生展開大膽、合理的想象,通過協作學習互相啟發,互相提高,重視以發展的眼光來評價學生的交流,盡可能挖掘學生口語交際中的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體驗。
6、學生提出疑問,師生合作解決。
主要是結合教學難點,理解文章中的難句,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科學觀。
7、辯論:
以“克隆技術能造福人類”為正方,“克隆技術不能造福人類”為反方展開辯論。
鼓勵學生利用收集的有關克隆資料展開辯論,讓他們學會在口語交際中熱烈參與討論,耐心細致地聽,大膽發表見解,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群體互動等多元互動。同時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9
教學目標:
1、知曉“克隆”的相關知識。2、學會快速篩選提煉有效信息的方法。3、進一步學習說明方法和的說明順序。
教學重點:學習快速篩選有效信息的方法。
教學難點:了解“克隆”的有關知識。
教學理念:提倡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各采眾長、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西游記》中的孫悟空,是同學們喜歡的藝術形象。他神通廣大,有一絕招,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和它一樣的猴子來妖魔作戰。這一精彩描述,是我國明代作家吳承恩獨特的設想。他想像的依據是什么呢?(克隆)。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國際遺傳學家談家楨的《奇妙的克隆》。
二、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讀課文,了解課文每一部分所寫內容,把相關內容畫出來。然后小組合作交流。
全文分四部分:(四個小標題)
第一部分:什么是克隆;第二部分:怎樣克隆;第三部分:克隆的意義;第四部分:克隆的作用。
請同學們說說你找到這些信息的依據是什么?第一和第四個信息是小標題直接告知的,第二個信息是要根據課文內容來提煉,第三個信息是要根據總結段落,即第三部分最后一段來提煉。
(板書:篩選提煉有效信息的方法:1、根據小標題篩選;2、根據文章的總結段落來篩選;3、根據文段內容篩選。)
三、研讀探究
1、克隆是什么
(1)讀課文第一部分,畫出文中直接告訴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找到后,大聲念出。
①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這就是無性繁殖。英文名“Clone”(克隆)。②凡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③這種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④(這種)依靠父母雙方提供性細胞、并經*細胞融合產生后代的繁殖方法就叫有性繁殖。這些生物體就是克隆個體。⑤而這兩個、四個、八個……個體就叫做無性繁殖系(也叫克隆)。
我們把這種說明的方法叫做下定義或作詮釋。
學生說出如何找到什么是克隆這一表概念性句子的。(根據判斷性詞語:是、就是、叫做、叫等找到的。)
(板書:根據判斷性詞語來篩選。)
(2)如何區別下定義和作詮釋?
下定義是用科學準確的語言揭示事物本質屬性。作詮釋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事物進行闡釋。
說明:正說反說都成立的一般是下定義,否則是作詮釋。下定義:甲是乙等于乙是甲;作詮釋:甲是乙不等于乙是甲。此外,下定義不加任何描寫修飾。
(3)作者為了說明“克隆是什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請找出。
本段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舉例子、作詮釋、下定義、作引用等多種說明方法。舉例子:列舉葡萄枝、仙人掌、草莓等人們比較熟悉的例子來說明,把艱深的科學知識說得簡明易懂。下定義:對克隆一詞進行科學的闡述。作解釋:對克隆一詞進行溯源并作出解釋。作引用:引入《西游記》中孫悟空拔一根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動說明“克隆”是怎么一回事。
2、怎樣克隆
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克隆后,更想知道怎樣克隆。快速讀第二、三兩部分“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
(1)作者在文中列舉科學家對哪些動物做過克隆實驗的?(請用說明對象來簡單表述)并為它們分類列出:鯽魚、鯉鯽魚――蟾蜍(非洲爪蟾)、黑斑蛙――鼠、綿羊。
從魚類到兩棲類再到哺乳類,動物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這里運用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說說科學家們對這些動物如何克隆的?具體步驟是怎樣的?
①鯽魚的克隆步驟方法是:用鯽魚……經過……與此同時②蟾蜍的克隆步驟方法是:先用……然后……經過……終于有一部分長出了活奔亂跳的爪蜍。③黑斑蛙的克隆步驟方法是:……④綿羊“多利”的克隆步驟方法是:先給……與此同時……手術完成后……然后終于產下了小綿羊“多利”。
這些表示步驟過程的信息是如何提取的?(板書:根據表示前后順序的詞語提取信息。)
(3)“多利”的誕生有什么意義和影響?
“克隆羊”的誕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轟動。它的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換進去的是體細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細胞核。這個結果證明……請說說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是什么?(板書:根據總結性段落提取。)
3、克隆技術的作用
克隆技術給人類帶來哪些好處?
(1)有效繁殖高附加值的牲畜。(2)挽救珍奇動物。(3)防治疾病、延長壽命。說說這一信息提取的方法。(板書:根據總起句、總結句、段落意提取)
四、拓展提升
展開想象:假如你也被克隆,你最不愿意看到的是什么?站在科技發展的尖端,我們應該怎樣看待生命?
克隆給人類帶來許多好處。但是,在這個世界上,生命何其寶貴,它絕不只是一個生物個體那么簡單。生命因其而寶貴!要想讓人類在這個地球上生活得更好的辦法不是克隆,而是:珍愛生命。
五、總結學法
本節課的學習我們不但知曉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方法步驟及克隆對人類的好處等相關知識,還進一步明確了說明方法和說明順序。更主要的是通過本課的學習還學會了如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板書:篩選提煉有效信息的方法:
1、根據小標題篩選。2、根據文章的總結段落篩選。3、根據文段內容篩選。4、根據判斷性詞語篩選。5、根據表示前后順序的詞語篩選。6、根據總起句、總結句、段落意篩選。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10
課 題 《奇妙的克隆》(第一課時)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后記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文學習
(一)1、導入 :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 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課 題 《奇妙的克隆》(第二課時)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后記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導入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 布置作業 :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動物界的克隆:
魚類
兩棲類
哺乳類一“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備注
作者郵箱: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11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課前學習
1.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
2.查找克隆的相關資料,如文字資料、圖片資料、實物資料。
3.思考:以克隆為例,談談對“科學是一把雙刃劍”的理解。
二、課文學習
(一)1、導入:古希臘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世上不可能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但是,現在情況卻有了變化,有一種新興生物技術“克隆”,或許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克隆是什么呢?它奇妙在哪里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奇妙的克隆”。2.展示查找的資料。
自然界中哪些動、植物先天就具有克隆的本領?
(出示實物、圖片:秋海棠落葉生根、富貴竹插枝即活、土豆、地瓜發芽生長、各種水果、蔬菜、稻麥的嫁接、水螅除夏初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二)整體感知:
1、檢查預習:請學生快速自讀課文,概括各部分主要內容,并出示問題,供小組討論。
問題:
a.課文使用了四個小標題,有什么作用?
b.“克隆”的突出特點是什么?
c.第二小節寫了許多實驗,為什么要這樣安排材料?
d.“多利”的誕生有什么重大的意義和影響?
e.克隆技術能夠給人類帶來哪些益處與弊處?
明確:
a.課文使用四個小標題,使全文內容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先寫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b.理解“克隆”的關鍵是:來自一個祖先,無性繁殖。
c.作者沒有用時間順序來介紹“克隆”實驗,而是用兩條線索來組織材料:一條是以中外科學實驗為線索,這樣寫突出了中國科學家在克隆實驗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貢獻;一條是以實驗對象即由魚類、兩棲類到哺乳類為線索來安排材料,這樣寫便于認清克隆技術發展的脈絡。
d.多利”的誕生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而且這個結果證明:動物體中執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態的所謂高度分化的細胞與受精卵一樣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在能力。也就是說,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也具有全能性。
e.課文從三方面來寫克隆技術造福于人類: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用來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于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作者并沒有沉浸在盲目的樂觀當中,而在結尾處提出了關于“克隆”牽涉到道德倫理問題的冷峻思考。
(三)內容研讀:
1、明確什么是克隆?
(1)找出上述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動植物的共同點,用自己的話說說克隆是什么?(不是由生殖細胞結合產生的后代)
(2)齊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出示幻燈片:“都是生物靠自己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也叫‘克隆’。”)
2、講解說明方法:在介紹“克隆是什么”時,作者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列數字)
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克隆”屬于前沿科學知識,對一般人而言生僻難懂。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例,再加以細致地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定義它,使它的特征清晰、明了地展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了“克隆是什么”。
探究:(1)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2)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明確:科普短文重在“普”,作者從常見且容易理解的生物現象寫起,將高深的科學技術說得生動形象,明白曉暢。接著又從詞源追溯“克隆”原意,進一步弄明白了克隆含義。用《西游記》中婦孺皆知的故事,更將科學技術寫得富有趣味。
(四)布置作業:
1、借助生物書,了解某一動、植物,按照一定的順序,選用適當的說明方法,介紹它的特征及生長過程。
2、字詞讀一讀寫一寫,課后研討練習
課 題 《奇妙的克隆》(第二課時) 課型 精讀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
2.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3.在學生掌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有關說明方法、說明語言、課文內容拓展深入方面的學習。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進一步了解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和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引導學生養成搜集信息,篩選信息的學習習慣。
教學方法 閱讀 討論 探究
教學后記
教 學 內 容 及 過 程
(一)導入:)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科”為其“科學性”,重在內容;“普”為其“普及性”,重在語言。二者完美結合,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生動說明了深奧尖端的生物技術。
(二)復習:研讀第一小節“克隆是什么?”思考:
a.用一句話告訴大家“克隆”是什么。
b.如果課文一開始就告訴大家克隆是無性繁殖,名稱來源于希臘文,效果好嗎?
c.舉孫悟空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d.這一小節使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其作用分別是什么?
(三)合作探究:
1.第二小節與第三小節有何關系?
2.請找出這兩小節中表現科學家嚴謹、求實、鍥而不舍的態度與精神的語句。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3.找出使用的說明方法,并說明其作用。(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并明確)
4、“克隆鯽魚出世前后”一節的說明順序是什么?為什么不以時間的先后來寫呢?文中這種安排有什么好處?
提示:
1、第二小節為第三小節寫“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提供了科學基礎,做好了行文的鋪墊,并且按由低等動物到高等動物(魚類、兩棲類、哺乳類)的說明順序。
2、句子見課文。
3、有舉例子、列數字等,各舉例說明。
4、按照生物順序來安排的。由低級到高級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再說,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以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克隆技術在不斷發展。
(四)拓展延伸:
分組辯論:克隆人是福音,還是惡兆?
課文最后一部分的小標題是“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們自由閱讀這部分內容,思考文題是否恰當。(大家的意見有分歧,書上也說“科學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下面,我們就請持不同意見的雙方圍繞“克隆技術造福人類?!”的辯題展開討論。)
2.組織辯論。
辯論的要求:
(1)語言清晰、流暢,聲音洪亮;
(2)觀點鮮明,論據充足;
(3)駁斥對方觀點時既要有“理”,又要有“禮”。
(五)小結:
同學們各抒己見,對此提出了不少看法,或許不夠深刻,卻是樸素而真實的。坦白地說,我在這方面的知識未必比你們高深,你們的發言給了我啟發。想阻止科學技術進步是徒勞無益的,科學向未知領域的探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人類始終要進取。克隆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世界為之轟動,它對我們人類究竟是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呢?現在下結論還為時過早,但我們希望“克隆技術造福人類”我們更期待(出示幻燈片)“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義,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這篇課文里引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作結束語,也是我們這堂課的結束語。請大家齊讀這段話。
(六) 布置作業:
將課堂小結“我學到了……”寫成書面文字;從網上、報上、書籍中查詢科學前沿的新興技術。
附板書設計
奇妙的克隆
談家楨
植物界的克隆:
動物界的克隆:
魚類
兩棲類
哺乳類一“多利”的誕生
利與弊:
《奇妙的克隆》(教學實錄和專家點評) 篇12
一、目的要求:
A.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B.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C.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D。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辨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三、教學難點
1.結構安排巧妙新穎。
2.文章運用多種說明方法,說明科學道理深入淺出。
四、教材分析
《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紹克隆知識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過著名遺傳學家談家楨。文章分四個版塊先介紹克隆的含義,接著寫克隆的實驗,再寫克隆的發展,最后寫克隆對人類的造福和對克隆的思考。
五、課時安排兩課時
六、教具準備U盤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西游記》大家都很熟悉,其中孫悟空有個絕活讓我們羨慕不已——他經常在緊要關頭從身上拔一把猴毛變成一大群和他一模一樣的猴子。當然這只是我國明代大作家吳承恩奇妙想象下的精彩描寫。但這一想象卻在今天成了可能,這就是克隆。今天我們就一起到奇妙的克隆領域去探究一番。
二、檢查預習:
l、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匍匐pufu繁衍yan囊胚nang蟾蜍chanchu
瀕臨bin蛋白酶mei滲透shen鱗片lin
胚胎pei克隆long脊椎jizhui兩棲qi
2、解釋下列詞語。
克隆: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無性繁殖、復制出遺傳性狀完全相同的生命物質或生
命體。
繁衍:逐漸增多或增產。
鱗片:魚身上一片一一片的鱗。
脊椎:脊柱。中學語文在線
兩棲:可以在水中生活,也可以在陸地上生活。
相安無事:指彼此相處沒有什么爭執或沖突,還過得去。安:安定,平安。
瀕臨:緊接;臨近。
滲透:比喻一種事物或勢力逐漸進人到其他方面(多用于抽象事物)。
三、交流查找的資料
我們身邊哪些動、植物先天具有克隆的本領?(學生出示仙人掌并加以說明;土豆、桂花、富貴竹插枝即活;各種蔬菜、果樹的嫁接;水螅除夏末和秋末外通常進行無性生殖即身體長出芽體等)
四、感知課文,展開競賽
按課文四個版塊,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以組為單位展開。(第一部分一個小組,第二、三部分一個小組,第四部分一個小組)
⑴全班齊讀第一部分,請第一組同學做好迎戰準備,另外同學發掘問題。
問:找出天生具有克隆本領的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奇妙的克隆》教案五》,來自網!/jaFile/。com
動植物的共同點?(都是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或自身的一小部分的擴大來繁衍后代。)
問:找出文中直接告訴我們什么是“無性繁殖”,什么是“克隆”的語句。(“生物靠自身的一分為二……這就是無性繁殖”。“凡來自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后代群體也叫克隆”)
問:這一部分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并分別找出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
教師補充提問:任何說明方法都是為說明事物特征服務的。作者介紹克隆是什么時用了舉例子、下定義、作詮釋的說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呢?(克隆這一前沿科學領域,對一般人來說是很陌生很難懂的,作者通過列舉大家熟悉的事物,再加以細致的解釋,最后用簡潔、準確、概括的語言給它下個定義,把它的特征清楚的展示出來,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克隆。)
⑵對克隆有了比較清楚的了解,那我們再來了解一下目前世界在克隆上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默讀“克隆鯽魚出世前后”和“克隆綿羊‘多利’”兩部分。請二組同學準備,其他同學發掘問題。)
問:這兩個部分作者舉了哪些克隆事例?(1979年克隆鯽魚、1960、62年克隆爪蟾、1978年克隆黑斑蛙)
問:用了哪些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據)
問:克隆綿羊“多利”的誕生,為什么在世界上引起了轟動?(說明了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一樣具有全能性。標志著克隆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和重大突破。)
問:這部分作者為什么不按照時間順序進行說明呢?文中的順序安排有什么好處?(如果其他學生覺得比較困難,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并加以引導。文中按生物順序來安排的,是由低級到高級。這樣的順序符合人們認知的規律。另外,無性繁殖屬于低級繁殖,動、植物越進化、越高級,就越難進行無性繁殖。這一順序說明了克隆技術在不斷的發展。)
教師補充提問:克隆技術不斷在發展,這與科研人員的努力是分不開的,看看文中哪些地方體現了他們的努力?
學生找出后,教師追問:這些努力體現了一種什么精神?(鍥而不舍、求真創新)把這種精神用到我們的學習中,我們該如何做呢?(學生自由發言)
⑶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請同學讀,最后一組同學做好準備。)
問:克隆技術造福人類主要體現在什么地方?(第一,克隆可以有效地繁殖具有“高附加值的牲畜”;第二,克隆可以挽救珍稀動物;第三,克隆對人類疾病的防治、壽命的延長具有重要意義。)此文轉自淘。教。案網
問:這一部分的第一段主要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舉例子。通過舉例,說明只有通過克隆技術才能最有效、最方便地繁殖這些能給人類帶來好處的高附加值的牲畜。)
問:你愿意克隆一個和你一樣的人出來嗎?(學生自由發言)
問:作者對克隆人的看法是什么,體現在文中什么地方?(略)
五、教師小結:我們對“克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且克隆人也不再是幻想。那你對克隆的看法如何呢,請整理好收集到的資料,準備下節課的辯論——我看克隆人。
第二課時
一、教學內容
總結前課內容,展開辯論。
二、教學步驟
1、小黑板出示
2、復習課文內容。
《奇妙的克隆》
說明對象
說明順序
實驗對象
研究成果
時間
說明方法
克隆——無性繁殖來自一個祖先,經過無性繁殖產出的一群個體
克隆含義——克隆實驗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