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實錄(精選15篇)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
教師:同學們,2002年世界杯小組賽分組結果已經知道了。我們中國隊和巴西隊分在了一組,你們說,假如中國戰勝了巴西會怎樣?
(學生議論紛紛)
男生甲:我會很高興。
男生乙:會很長中國人的志氣。
……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有趣。剛才是老師用“假如”造句,接下來你們能不能用“假如”造幾個句子?
(學生很快就造了幾個句子)
教師:從同學們造的句子中,我看出了“假如”這個詞的意思。它是表達人們內心一種愿望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印度文豪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金色花》,詩歌開頭的第一句就是“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
(教師配樂朗讀詩歌)
教師:聽完了老師的朗誦,你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詩歌因為韻律的關系,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動聽。下面老師播放音樂,同學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在座位上大聲地朗讀,一起來體會詩歌的音律節奏美,了解它描寫的內容。
(學生各自大聲的朗讀課文)
教師:讀完了這首詩,大家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
學生:他要變成金色花讓媽媽聞花香。
教師:除此之外還要怎樣?
學生:和媽媽開玩笑。把影子投在媽媽讀的書上。
教師:假如你就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像得到媽媽當時臉上的表情嗎?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互相討論)
學生甲:一定很高興。
學生乙:會很緊張,因為小孩子不見了。
學生丙:小孩子和媽媽開玩笑,媽媽感到很滿足、很幸福。在找不到他時,也有點著急。
教師:你能感覺得到詩中母子感情是怎樣的嗎?
學生:“他們感情很深,相處融洽,孩子很愛他媽媽,因為他和媽媽捉迷藏;而媽媽也很疼孩子,孩子不見了她很著急。
教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兒童與媽媽捉迷藏的過程,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從童真、童趣的角度反映了天倫之樂。兒童的這種發自天性的行為給媽媽帶來了歡樂。
教師:好了,我們學習了這首詩歌,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同學們先自已練讀。
(學生各自練讀。教師從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兩名朗讀,評點,提醒學生注意模仿詩中人物的語氣、讀出詩歌的感情,并且課后背誦。)
教師:《金色花》這首詩是通過“金色花”的形象來抒發對母愛的贊美的。接下來我們將學習我國著名詩人冰心的《紙船》,看看這首詩又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感情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紙船》)
教師:你看得出來這首詩是抒發什么情感的嗎?
學生:作者離開了母親,非常想念她。
教師:作者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這種感情的?
學生:紙船。
教師:你認為在《紙船》中,那些句子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學生:“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教師:“愛”是什么意思?“悲哀”又是什么意思?紙船為什么會含著淚疊?
學生:愛是對母親的思念,悲哀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媽媽,也因為想媽媽所以才含著淚疊紙船。
(教師小結,點出《紙船》的情感內涵)
教師:母愛是如此的無私和偉大,以至于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反復進行歌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名人是怎樣談論這種偉大的情感的。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這兩首詩都贊美了偉大的母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忘了父愛,我提議大家回家后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以表達你對他們的感情和熱愛!下課!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2
教師:同學們,2002年世界杯小組賽分組結果已經知道了。我們中國隊和巴西隊分在了一組,你們說,假如中國戰勝了巴西會怎樣?
(學生議論紛紛)
男生甲:我會很高興。
男生乙:會很長中國人的志氣。
……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很有趣。剛才是老師用“假如”造句,接下來你們能不能用“假如”造幾個句子?
(學生很快就造了幾個句子)
教師:從同學們造的句子中,我看出了“假如”這個詞的意思。它是表達人們內心一種愿望的。今天我們將學習印度文豪泰戈爾的一首散文詩《金色花》,詩歌開頭的第一句就是“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呢?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
(教師配樂朗讀詩歌)
教師:聽完了老師的朗誦,你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詩歌因為韻律的關系,音節和諧,讀起來朗朗上口,十分動聽。下面老師播放音樂,同學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在座位上大聲地朗讀,一起來體會詩歌的音律節奏美,了解它描寫的內容。
(學生各自大聲的朗讀課文)
教師:讀完了這首詩,大家知道泰戈爾的愿望是什么了嗎?
學生:他要變成金色花讓媽媽聞花香。
教師:除此之外還要怎樣?
學生:和媽媽開玩笑。把影子投在媽媽讀的書上。
教師:假如你就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像得到媽媽當時臉上的表情嗎?大家可以和前后左右的同學互相討論這個問題。
(學生互相討論)
學生甲:一定很高興。
學生乙:會很緊張,因為小孩子不見了。
學生丙:小孩子和媽媽開玩笑,媽媽感到很滿足、很幸福。在找不到他時,也有點著急。
教師:你能感覺得到詩中母子感情是怎樣的嗎?
學生:“他們感情很深,相處融洽,孩子很愛他媽媽,因為他和媽媽捉迷藏;而媽媽也很疼孩子,孩子不見了她很著急。
教師小結:這首詩描寫了兒童與媽媽捉迷藏的過程,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從童真、童趣的角度反映了天倫之樂。兒童的這種發自天性的行為給媽媽帶來了歡樂。
教師:好了,我們學習了這首詩歌,下面我們進行一個朗讀比賽,看誰讀得好!同學們先自已練讀。
(學生各自練讀。教師從舉手的學生中挑選兩名朗讀,評點,提醒學生注意模仿詩中人物的語氣、讀出詩歌的感情,并且課后背誦。)
教師:《金色花》這首詩是通過“金色花”的形象來抒發對母愛的贊美的。接下來我們將學習我國著名詩人冰心的《紙船》,看看這首詩又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感情的。請同學們齊讀課文。
(學生齊讀《紙船》)
教師:你看得出來這首詩是抒發什么情感的嗎?
學生:作者離開了母親,非常想念她。
教師:作者是通過什么形象來抒發這種感情的?
學生:紙船。
教師:你認為在《紙船》中,那些句子很好的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呢?
學生:“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教師:“愛”是什么意思?“悲哀”又是什么意思?紙船為什么會含著淚疊?
學生:愛是對母親的思念,悲哀是因為看不見自己的媽媽,也因為想媽媽所以才含著淚疊紙船。
(教師小結,點出《紙船》的情感內涵)
教師:母愛是如此的無私和偉大,以至于人們在文學作品中反復進行歌頌。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一些名人是怎樣談論這種偉大的情感的。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體會。
(學生暢所欲言)
教師:這兩首詩都贊美了偉大的母愛,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能忘了父愛,我提議大家回家后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以表達你對他們的感情和熱愛!下課!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3
一、整篇文章的描寫重點是蓮花,作者從自家院子的蓮花開始,寫到了祖父賞蓮,之后重點寫了風雨中紅蓮的變化過程,主角儼然是紅蓮,那我把題目改成紅蓮好不好?(明確:不好,寫紅蓮是為了寫荷葉,寫風雨中紅蓮的變化即荷護紅蓮,很自然就讓人想起母親愛護兒女的情感。歌頌母愛)
二、同學們說得言之成理,那既然如此,作者為什么又要花這么多的筆墨來寫紅蓮,寫三看紅蓮呢?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紅蓮跟荷葉到底有什么關系,它們又是怎樣牽動了作者的心?
讓我們一起一看紅蓮,請同學們一起帶感情朗讀一下這個部分。
寫紅蓮由菡萏到盛開,觀察細膩。主人翁紅蓮首次登場。
心情:煩悶
環境:繁雜的雨聲 濃陰的天
紅蓮:開滿 亭亭
“一切景語皆情語”,寫白花的凋謝,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畫。 (那一朵白蓮已經謝了,白瓣兒小船般散飄在水面。梗上只留個小小的蓮蓬,和幾根淡黃色的花須。)白瓣兒散飄在水面,如浮萍,無所寄托無所依靠,看到如此景色,更添煩悶,無處宣泄。只是忽然之間,作者看到了什么啊?請同學描述一下她看到了什么:圍繞亭亭鑒賞一下,想象一下是朵怎樣的花。只是看到了亭亭的紅蓮,有沒有讓作者的心情好一點?仍是不適意!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4
《詩兩首》
《我愛這土地》
這首詩作于群情激奮的抗戰初期,抒寫的是愛國主義主題。
一、掌握如下字詞
嘶啞 喉嚨 洶涌 黎明
二、內容分析
作者脹滿于胸中的對祖國土地的摯愛是那么的強烈,這是一種生死不已的愛,是無法用常規語言來表達的愛,它逼迫作者只好舍棄人的思維語言,而借用鳥的思維語言。
艾青在第二句中僅僅用了"嘶啞"一詞,就把杜鵑泣血似的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十分傳神。
緊接著后面的三行詩,主要是呈現山河破碎的種種景象,用得似乎不夠惜墨如金。但詩人激奮的愛國感情,正是借著這廣闊畫卷般的客觀物象舒展開來;排比句式的靈活使用,更凸現了詩中洶涌澎湃的情感力量。
然而詩情剛剛高漲,又陡落下來,本節最后兩句出現了死的意向。在這里,"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的悲哀場景,有力地反襯出詩人至死不渝的悲壯愛國感情。
第一節詩可說已經相當動人,愛國感情被點點滴滴地濃縮在杜鵑泣血似的形象譬喻里,但第二節詩才真正是神來之筆。詩人突然跳脫,不再寫鳥了,而是仿佛在自言自語似的。
《鄉愁》
關于作者:
余光中,1952年中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曾在中國臺灣、美國、香港多所大學任教,1985年返回中國臺灣任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在教學之余,勤奮地從事創作和翻譯,以詩與散文馳名文壇,文學評論及翻譯亦卓有成就,他的代表作品有:《舟子的悲劇》、《天狼星》、《蓮的聯想》、《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隔水觀音》等。
學習本詩:
通讀這首詩,對全詩內容有一個整體性、粗略的印象,弄清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組織材料的?找出表明此順序的句子,并指出在全詩中起什么作用?
時間順序:"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成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
2、詩人說"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這兩句詩中的"郵票船票"各指什么?它們何以寬慰詩人的鄉愁?
"郵票"指代信件,憑書信往來可以寬慰鄉愁。"船票"指代船只,以船為載體了卻鄉愁。
3、讀了本詩,哪些詩句表達了詩人渴望祖國統一的心愿?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中 考 解 析
1、(江蘇省徐州市)下面的說法,有錯誤的一項是( )
A. 自號"醉翁"而又"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北宋杰出文學家--歐陽修。
B. 年老體弱"僵臥孤村"還想著"為國戍輪臺"的南宋愛國詩人--辛棄疾。
C. 面對國民黨特務的手槍拍案而起,發表《最后一次講演》的著名詩人、學者、民主戰士--聞一多。
D. 早在19世紀就以小說《競選州長》揭露美國"民主政治"的虛偽性和欺騙性的美國著名作家-馬克·吐溫。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B項。年老體弱"僵臥孤村"還想著"為國戍輪臺"的南宋愛國詩人應該是指陸游,有他的詩句"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為證。
2、(浙江省寧波市)
①《龍宮索寶》選自我國古代著名的長篇神話小《 》。《最后一課》的作者都德是19世紀 國小說家。
②《蓓蕾年華映碧波》憶寫的是"左聯"五烈士之一的青年革命詩人 。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①西游記 法。②殷夫。本題采用填空題的形式,其考查的點多而新,問題設計也較巧妙,把常識的考查與作品的實際內容緊密聯系起來,既重知識的檢查,又重能力檢驗。解答文學常識填空題要注意根據題目的實際語境作出正確的判斷。在填寫答案時還會出現筆誤的問題。這些在解題時都要引起高度重視,防止出現不應有的失誤。
3、(新疆烏魯木齊)下列課文、出處、作家、時代對應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涉世家》--《史記》--司馬遷--漢朝
B.《魯提轄拳打鎮關西》--《水滸傳》--羅貫中--元末明初
C.《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紅樓夢》--曹雪芹--清朝
D.《孔乙己》--《吶喊》--魯迅--現代
【考點】:文學常識
【分析】:答案為B項。此題考查的角度涉及到對作家作品知識的記憶,作家年代、朝代、國別的記憶,作品中名句與作品乃至出處、國籍等的一致性等。其考查的知識點多、覆蓋面廣、古今中外都兼顧。從題型上來看是單項選擇題,但從每一個所給的選項來看又是屬于配伍題。解這種題最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1.對知識的記憶模糊不清而導致張冠李戴;2.對所給配伍選項審題不準而導致誤選。因此,平時訓練就要進行"精加工",努力提高自己掌握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B項中《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出自《水滸傳》,其作者不是羅貫中,而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
測試
1、下列詞語的書寫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嘶啞 喉嚨 洶涌
B、激怒 溫柔 腐爛
C、深沉 郵票 墳暮
D、海峽 模糊 別離
2、《我愛這土地》作者是 ,寫于 年。《鄉愁》的作者是 。
3、本文兩首詩歌都表達了 的主題。
4、下列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我愛這土地》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四個對象:土地、河流、風、黎明。它們的核心是黎明。
B、艾青在詩中開頭把自己假設為一只“鳥”的形象。
C、《我愛這土地》一詩中的“鳥”是飽受磨難的喉嚨嘶啞的鳥,這能夠讓讀者感染到強烈的憂患意識。
D、艾青在詩中所提到的“土地”,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
5、下列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鄉愁》一詩是按時間順序來寫的。
B、余光中為每個階段的鄉愁找到了一個具體的對應物,它們分別是:郵票、船票、海峽、墳墓。
C、《鄉愁》一詩中,節與節、句與句均衡對稱,同一位置上詞語的重復和疊詞的運用造成一種類似音樂的回環往復、一唱三嘆的旋律。
D、“鄉愁”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思想中最執著的主導情感——中國意識。
參 考 答 案
1、C
解析:“墳暮”應該改為“墳墓”。
2、艾青、1938、余光中
3、愛國主義
4、A
解析:它們的核心是土地。
5、B
解析:它們分別是: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課 外 拓 展
一、艾青簡介。
艾青(1910.3.27-)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1928年中學畢業后考入國立杭州西湖藝術院。1929年在林風眠校長的鼓勵下到巴黎勤工儉學,在學習繪畫的同時,接觸歐洲現代派詩歌。比利時詩人凡爾哈侖給他的影響最大。1932年創作第一首詩《會合》,此詩以筆名"莪伽"發表于同年七月出版的《北斗》第2卷第3、4期合刊。
1932年5月回到上海,加人中國左翼美術家聯盟,并組織春地畫社。7月,被捕入獄,在獄中翻譯凡爾哈侖的詩作并創作了名篇《大堰河--我的保姆》。接著創作了《蘆笛》、《巴黎》等。1935年10月,經保釋出獄。1937年抗戰爆發后到武漢,寫下《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1938年初到西北地區,創作了《北方》等著名詩篇。同年到桂林,任《廣西日報》副刊編輯,又與戴望舒合辦詩刊《頂點》,此間較重要作品有《詩論》。
1940年到重慶任育才學校文學系主任,不久赴延安,在陜甘寧邊區文化協會工作。此時代表作有《向太陽》等。1944年獲模范工作者獎狀,并加人中國共產黨。1945年10月隨華北文藝工作團到張家口,后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領導工作,寫有《布谷鳥》等詩。
1957年被錯劃為右派分子,1958年到黑龍江農墾農場勞動,1959年轉到新疆石河子墾區。1979年徹底乎反后,寫下《歸來的歌》、《光的贊歌》等大量詩歌。 從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后,又一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沉,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后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
二、《鄉愁》〔余光中〕賞析
鄉愁,是中國詩歌一個歷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題,余光中多年來寫了許多以鄉愁為主題的詩篇,《鄉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長、音調動人的一曲。
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中國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組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啊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語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統一的美。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選自《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5
青島三十三中 崔顯升
【教學目標 】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以培養語感。
3、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本課擬用兩課時教讀。
【課前準備】
1、要求學生在課前通過圖書館和因特網,查找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在備課前,也要搜集一些有關資料。
【教學步驟 】
一、導語
(教師播放《世上只有媽媽好》背景音樂)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學史上一個永恒的主題。泰戈爾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個頑皮的孩子形象,表達了孩子對自己母親真摯的愛。而冰心的《紙船》卻借著一只小小的紙船寄托了對母親至死不渝的愛,表達了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體感悟
1、默讀。要求學生掌握以下字詞:嗅 摩 衍 疊 匿笑 花瓣 沐浴 禱告 妄棄 倘若
2、朗讀。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1)教師放錄音。
(2)學生各自練讀。
(3)讓2—4名學生示范朗讀詩歌(或片段)。師生共同評價。
(4)進行朗誦比賽,評出5名優勝者。
3、整體感受。
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學生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教師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學生四人一組對文章進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勵學生敢于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確: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圣樹上的金色花贊美孩子可愛。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明確:因為孩子懂得,母愛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所以他想瞞著媽媽,為媽媽做點事。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明確:不見了孩子,媽媽心中著急;見了孩子,媽媽高興中帶著點兒嗔怪。
4、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明確:抒情總要借助于某種形象。中國自古就有疊紙船、紙鶴等寄托情思的傳統,冰心因襲了這一做法,幻想紙船能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思念歸去。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說出來,尋求其他同學或老師的幫助。
五、拓展延伸
1、學生四人小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現母愛的詩歌、文章或圖片,然后每小組選派一人到講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組最有特色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2、教師補充一些重要的詩歌、文章或圖片。
六、布置作業
1、這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表現對父母的愛。
2、要求每個學生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無須花錢的事(洗腳、捶背等)。
【本教案設計思路】
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讀,在朗讀中感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將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所描寫的情景之中,與作者產生情感共振,從而蕩滌、升華自己的心靈,享受審美情趣。這是本教案設計重點之所在。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6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
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 38歲。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四、《未選擇的路》
1、教師引導:
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3、佳句分析:
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⑴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⑵ 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五、練習與思考
(可以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4、課堂小結:
《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教學建議】
1、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2、《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3、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道德、情感、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
(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
1、聽課文錄音。
2、劃分朗讀節拍。
3、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
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
1、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________,不要________!________。
2、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
一、復習舊課
1、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 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
四、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
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 。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
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
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
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
──阿爾基洛斯科
《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
──薩福《新娘》
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
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8
1、選出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 )。
a、欺騙(piàn) 憂郁(yù) 來臨(lín) 鎮靜(zhèn) b、瞬息(shùn) 懷戀(liàn) 涉足(shè) 叢林(cónɡ) c、幽寂(yōu) 佇立(zhù) 足跡(jì) 誘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嘆息(tàn) 路徑(jìn)
2、對“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形容冷落蕭條,昏暗寂靜。
b、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幽雅寂靜。
c、凄慘悲痛,幽雅寂靜。
d、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昏暗沉靜。
3、下列詩作不屬于普希金的一項是( )。
a、《自由頌》 b、《祖國》
c、《致大海》 d、《致恰達耶夫》
4、下列詩句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b、我/在/路口久久佇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5、填空題: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國)著名詩人。他的創作對本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發展影響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⑵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獨具風格的________(國)現代詩人。他吟唱著20世紀的音調,又接近于傳統詩的詩體;他的詩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時又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6、解釋下列詩句加粗詞的意義。
⑴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佇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會兒”來代替,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全詩中找出兩組反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全詩中找出一組同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末節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末節詩是詩人笑對苦難和憂郁的心聲,勸說的口吻里,充滿了關愛的情感。
b、“未來”寫出了期待的美好,“現在”點示暫時的憂郁,“過去”意味著親切的回憶。
c、“永遠”寫出人們憧憬美好未來的天長日久,“瞬息”寫出再大的“憂郁”不過是過往云煙。
d、這首詩應用豪邁鏗鏘的語氣讀出詩人所抒發的真誠的情感。
11、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溫厚的長者在低聲囑咐自己心愛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誠熱情的成年人在勉勵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暫時的不快所擾,不快的陰影終會消逝。
b、詩人并不滿足于簡單地告誡別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進一步分析,“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一句意蘊無窮。
d、這首詩言簡意賅,清新流暢。熱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猶如四季,寂寥冬月當前,我們必須振作。
d、這首小詩是詩人為鄰居小女孩的紀念冊題的,是詩人對心愛的孩子的叮嚀和囑托,與詩人的自身處境無關。
11、對《未選擇的路》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僅描繪選擇,而不說面臨的選擇內容是什么,使此詩具有了內涵的開放性。
b、這首詩具有象征意味,讀后讓人深思。
c、“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是詩人對自己年輕時錯誤選擇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說明選擇其中一種意味著對另一種的放棄,選擇時應當慎之又慎。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 普希金 俄 文學 語言 《葉甫蓋尼·奧涅金》
⑵ 弗羅斯特 美 象征 哲理
6、⑴ 形容長時間的站立。
⑵ 一定要。
7、“瞬息”比“一會兒”時間更短,詩人的樂觀就此體現了出來。提示:從時間長短上看,詩人把再大的憂郁當成是過往云煙,體現詩人的樂觀。
8、快樂──悲傷;永遠──瞬息。
9、悲傷──憂傷
10、d
11、d
12、c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9
詩兩首(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一種追求之美。同樣,我們可以從抒發個人情感的愛情詩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寫人生哲理的詩歌也同樣是美的樂園。我們學習這兩首詩歌,首先要去體會這種詩歌的美,通過我們的朗讀,通過我們的體會,通過我們的品味來感知這種美。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二、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三、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三、《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
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五、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六、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0
【教學目標】
1、理解這兩首詩,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2、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勇敢慎重地面對人生選擇。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的內容,結合自己的體驗,想像和理解詩歌形象化的語言。
【課前準備】
搜集作者的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
學生交流搜集到的有關作者的資料,學生介紹不到位的教師補充。
2、朗讀課文,感知課文:
⑴ 教師引導學生結合詩人的生平和詩歌的創作背景,反復朗讀這首詩。
⑵ 品味詩歌的語言,學生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⑶ 詩歌的兩部分各表達了怎樣的內容?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
3、問題探究:
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能立刻解決的立即解決,解決不了的采取四人小組討論形式答疑解難。
教師備題:
⑴ 怎樣理解“生活欺騙了你”?
⑵ 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4、朗讀背誦:
試著當堂背好這首詩。
5、體驗反思:
聯系實際,談談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逆境。
6、比較學習《未選擇的路》:
學生自主閱讀《未選擇的路》,并將其與《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進行比較。
(比較兩文在內容、態度、表現手法等方面的異同)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1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3
教學目標: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一、 導入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4
4.詩兩首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識記“瞬息、幽寂、延綿、荒草萋萋”等詞;
2、了解兩位詩人,理解兩首詩中所蘊含的哲理;
過程與方法: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熟讀《未選擇的路》。
4、分析理解《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直抒胸臆的手法、《未選擇的路》的象征手法。
情感與德育:5、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詩兩首教案下載
《詩兩首》教學實錄 篇15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引導學生朗讀時把握《我愛這土地》昂揚、深沉的意境和激昂悲壯的感情基調;《鄉愁》哀傷柔美的意境和感情基調。
2、通過理解詩歌的所描寫的對象(意象)來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鳥的形象、土地、河流、風、黎明;郵票、船票、墳墓、海峽)
3、《我愛這土地》中幾個意象的象征意義;《鄉愁》中意象的組合及主題升華。
【教學設想】
以誦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品讀、析讀中通過文中象征意象來把握詩歌的內涵,分析詩句的表現力,從而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主要教學過程為啟發方式展開問題──誘導思維進行討論──積極發言探究互動──拓展文本創新閱讀。
我愛這土地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 朗讀《我愛這土地》,體會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應該用怎樣的語氣、語調來朗誦這首詩?
⑵ 朗讀、品味詩句,概括艾青在詩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⑶ 《我愛這土地》一詩中分別描述了鳥兒歌唱的對象是哪幾個?核心是什么?為什么在描述對象前都加了長長的修飾語?
⑷ “土地”、“河流”、“風”和“黎明”象征了什么?詩人對這些意象的描寫,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進一步探究:詩人為什么會有這么熾烈的為祖國而獻身的愛國熱情?
賞析詩歌《給戰斗者》(節選)、《假使 我們不去戰斗》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指導學生以“假如我是……”開頭,寫一段詩,注意分節和分行,盡可能用一些意象來表達情感。
鄉愁
一、情境導入
二、交流課前探究的作家、作品常識
三、自主、合作的探究課文
1、朗讀,整體感知:
學生生成問題預計:
⑴ 《鄉愁》一詩是擷取了哪些意象抒發情感的?有什么特點?
⑵ 所有的文學創作都要講究形式美,詩歌尤其如此。《鄉愁》一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⑶ 《鄉愁》詩中,“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頭”前后四次重復,這樣有什么好處?
⑷ 《鄉愁》這首詩抒發詩人什么樣的感情?誦讀時應如何把握詩的感情基調和朗讀節奏?
2、就自己最喜歡的詩句進行質疑探究(重在讀)。
3、指導學生尋找背誦思路,快速背誦課文。
有感情地朗誦(比賽)
四、拓展閱讀
賞析其它鄉愁詩,如:席慕容的詩《鄉愁》、舒蘭的《鄉色酒》。
五、綜合創新、產生新疑
選擇自已最拿手的方式來演繹這首詩(讀詩、唱詩、講詩、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