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教學實錄(精選12篇)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1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2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3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4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5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6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7
執教者:福鼎市茂華中學 唐炯武
一、 導入 新課
師:在上一節課我們一起學了《世說新語》兩篇,同學們一定對那個聰明機智的陳元方留有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請幾個同學再來說說幾個類似的故事,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珍藏在你腦中的故事說出來與同學們分享。
生(主動上臺,老師帶頭鼓掌):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講《曹沖稱象》的故事……(故事略)
生:老師同學們好,我給大家講一個《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故事略)
生:大家好,我給大家說一個郭沫若智對對子的故事……(故事略)
師:是啊,剛才上臺的三位同學都講得很好,這三個故事講了同一個道理,我們可以用一句俗語來概括(同學們七嘴八舌在議論)——自古英雄出少年。但是一個人即使很聰明,在小時候就表現出過人的天賦,但如果他此后就不再學習,也會怎么樣?
生:很危險。(大家笑)
師笑著問:為什么啊?
生:因為他小時候很聰明,大家對他的期望就會很高,但他如果長大后不認真學習,就會不學無術,大家就會看他的笑話,那當然就很危險了。(同學鼓掌表示認同)
師:但他如果是天才呢?不學習是不是照樣能取得成就?
生齊答:不會。
師:誰能否用一句句人句言來證明你們的觀點?
生:所謂天才就是一分的靈感加上九十九分的汗水。
師:誰說的?
生:愛因斯坦。
師:這句話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生:世界上是沒有天才的,任何人的成功都必須付出自己的辛勤汗水。
師:回答得很好。但是這個道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明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王安石的《傷仲永》。看看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是怎樣從天才變成常人的。
二、 介紹作者
這篇文章的作者是王安石,對于王安石我們同學都有哪些了解?
生: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生:我們學過他寫的《京口瓜洲》
師:你能背嗎?
生:……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生:我還能背他寫的《書湖陰先生壁》:茅檐長掃靜無苔……
師:是小學時學過的嗎?
生:不是,是我自己背的。
師:這很好,我們學生課后一定要多讀多背,積累多了,語文的成績自然就能提高了。對于王安石大家還有什么補充的嗎?
生:好象有個王安石變法什么的?
師:你能講講嗎?
生:王安石當了宰相,就去變法了,好象還和司馬光有仇(大家笑)
師笑著問:有什么仇呢?
生搖頭,其它同學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同學們課后可以自己去查找書本,也可以去請教歷史老師。下節課再來告訴我吧。
師補充: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收集在《臨川先生文集》和《王荊公詩箋注》。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篇文章。
三、 誦讀練習
師: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文言文更應注重朗讀。哪個同學自告奮勇把課文讀一篇。
生朗讀。
師:你能給自己評評讀得怎么樣嗎?
生(笑):讀得不錯。
師:具體點。
生:聲音比較大。
師:還有嗎?
生:能讀出感情。
師:同學們來評評?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聲音響亮,感情真摯。
生:我感覺她讀最后一段感情把握不夠準確。
師:哦?詳細點。
生:我認為最后一段應該讀得慢一點,才能體現作者的惋惜的感情,但是她讀得很大聲,而且很快,好象作者有點高興的樣子。
師:你分析得很好,如果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應該是……
生:幸災樂禍。
師:對。你們說作者對方仲永應該是什么情感?
生齊答:惋惜。
師:那就應該讀得委婉一點。還有嗎?
生:我認為她讀得很好,但是有一個字讀錯了:即書讀四句的即應讀“及”音,她讀成了“記”;還有一個地方她也讀錯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應該是其文理/皆有可觀者,她讀成了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師:很好,你聽得很認真。讀文章除了要咬字準確外,還應注意情感的把握,同時還要注意朗讀的節奏。下面請同學們齊讀一篇。
生齊讀。
師:大家讀得很好。下面請同學們對照注解自讀課文,字詞理解有困難的在小組中討論交流,解決不了的提出來請同學們幫忙。
四、 字詞積累
師:你們在自讀過程中有遇到困難嗎?或者有什么新的發現?提出來大家交流。
生:我們小組不知道“稍稍賓客其父”的“賓客”為什么要譯成“當賓客對待”。
師:這個問題很有價值,有誰能給他們幫忙嗎?
生:因為“賓客”是名詞,“當賓客”是動詞。這和“不恥下問”的“恥”的翻譯是一樣的。
師(帶頭鼓掌):很好,我們讀書就是要學會舉一反三,要學會積累,要學會用已經學過的知識來解決未知的知識,按孔子的話來講叫做……(學生齊答)“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對,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的把知識化成自己的能力。這篇課文還有很多類似的用法,看哪個組的同學找得又多又準。
學生討論,查找。
生:我們認為還有“父異焉”的“異”;“邑人奇之”的“奇”;“父利其然也”的“利”都是屬于這一種用法。
師:好。你們小組一口氣就說出了三個,其它同學就沒有機會了。同學們回去后把這些內容抄到積累本中,牢牢記住。還有問題嗎?
生:我們對文中出現的幾個“之”理解得不是很準確,想聽聽老師的看法。
師(笑):你們把問題直接拋給了我,是對其他同學的不信任吧。其實我已經給同學們概括了“之”的四種基本用法,你能想出來嗎?
生:(尷尬地搖頭)
師:有誰能幫助他們嗎?
生:一種是代詞;一種是助詞,翻譯成“的”;還有一種是動詞,譯成“到,往”;如果都不是上面三種的,就不翻譯。
師:“之”的用法很復雜,但上面的四種用法已經足夠解決這篇文章遇到的問題。不信,你再看看?
生:老師,我懂了。“忽啼求之”的“之”是代詞,代替書寫工具……
師:對。讀書就要善于動腦筋,要學會積累,學會分類記憶。只要同學們能做學習的有心人,所有的難題都會迎刃而解的。大家看看字詞方面還有什么問題嗎?
生搖頭示意。
五、 復述故事,分析課文
師:那好。下面我們請一個同學把這篇文章給復述一篇。誰?
生上臺復述(內容略)
師:你們說他復述得怎么樣?
生:很流利,聲音也比較大。
生:能有自己的創造,比如講方仲永寫詩很快,他用了“唰唰唰”,很形象生動。
生:還很有表情,講少年方仲永寫詩快的時候,他的臉上還露出一種得意的樣子,看了很想笑。
生:條理很清楚,把方仲永才能發展經歷的幾個階段都講得很清楚。
師:復述的同學復述得很好,同學們的點評也很到位。你剛才講到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幾個階段,那到底經歷了幾個階段呢?你能概括嗎?其他同學也都認真想想。
生:我認為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寫他小時候寫詩的天才?
師:你用了“天才”一詞?為什么?
生:因為他從來不知道什么是書寫工具,就能寫詩。
師:如果用文中的一個字來概括他的才能,你認為應該用哪一個呢?
生:“書”
其他同學反對:應該是“即”
師:為什么?
生:“即”說明他寫得很快,連想都不要想。
師:文中還有類似的表達,找出來。
生:“指物作詩立就”的“立”。
師:對。從這兩個字,我們確實可以看出小時候的仲永是一個天才。接下去。
生:第二個階段是寫他十二、三歲時,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師:最能體現這一點的一句話?
生:“不能稱前時之聞”
師:好。那第三個階段呢?
生:第三個階段是他二十歲時,已經和平常的人沒有什么兩樣了。
師:證據?
生:“泯然眾人矣”
師:“泯”是什么意思?
生:消失。
師:這里指什么消失?
生:才能消失。天才消失。
師:方仲永少年時能“指物作詩立就”,長大后“不能稱前時之聞”,到他成年時竟然“泯然眾人矣”。造成這種悲劇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生齊答:“不使學”
師:為什么“不使學”
生:“父利其然也”
師:這說明方仲永的父親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生:是一個很愚昧的人。
師:哪一句話可以看出來?
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師:對。讀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大家都會替他感到……
生:惋惜。
生:哀傷。
師:下面請同學們以“從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談自己的感受。時間在1分鐘左右。誰帶一個頭?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一個人即使是天才也要勤奮刻苦地學習,否則就會像仲永一樣最后才能消失,成了一個平常人的。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學生,沒有天才,也不會五歲就寫詩。(大家笑)更應該認真學習,將來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才能有所作為。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天下的父親千萬不能像方仲永的父親一樣“不使學”。(大家笑)因為假如仲永的父親有讓他學習的話,說不定仲永就能成為一個大詩人,跟李白、杜甫一樣。
生:從方仲永的悲劇我想到了后天的學習是最關鍵的,方仲永很有才能,但沒有學習,最后一事無成。而許多大科學家,他們小時候并不很聰明,像大發明家愛迪生……
師:同學們都談得非常好。課后請同學們把自己的想法加以整理補充,寫到練筆本上。
六、 結束語:
今天的語文課就要結束了。老師和大家一起學了《傷仲永》這篇文章,同學們的發言非常積極,而且很有創意,讓我也受到了很大的啟發。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要吸取方仲永的教訓,珍惜大好時光,只要懂得了“天才出于勤奮“的道理,相信每位同學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收獲。
教后記:
上完了這節課,我和學生們一樣,感覺意猶未盡,似乎仍沉浸在課上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回想這節課,無論是學生的合作交流,還是師生的互動,每個環節都順暢如流水。這節課之所以能達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1. 較好地落實了“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
通過近兩個月不懈地訓練及反復的強調,學生課前自主學習的習慣基本養成,在上課之前,學生已經基本能口譯課文,這樣就節省了大量的字詞教學時間,為課堂上進行多種能力訓練提供了時間的保證。
具體授課過程中,又十分注意將學生的獨創性融入小組的合作學習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對一些學生課堂上提出的問題,如“王安石變法”,與教學內容無關,但又不能傷害學生的積極性,則留給學生自行探究,培養學生課后查找資料的習慣。
2. 與學生建立平等對話的關系。
在課堂上,我視學生為一個個活潑的生命體,尊重學生,平等對話,探究氣氛濃郁,學生個性獲得發展,潛能得到開發。教師在教學中,圍繞教學重點這一大方向,放手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縱橫馳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讓學生充分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3. 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誦讀與積累是我的文言文教學的兩個基本理念。在這節課中,除了強調誦讀外,我還十分注意指導同學們對知識進行積累,歸納整理,對學生在課堂上能自覺“溫故而知新”的大加贊賞,意在讓學生們重視文言知識的積累,并能做到舉一反三。
4. 多種能力訓練滲透其中。
雖然只是短短的一節課,但注意了各種知識的綜合,注重知識之間、能力之間以及知識、能力、情感之間的聯系,重視積累、感悟與語感的培養,致力于語文素養的提高。如“說”的訓練,就有讓學生講故事,復述故事,談感想等。
2003年10月30日
執教者簡介:
唐炯武,男,大學本科畢業,中學語文一級教師。福建省文學學會會員,福建省骨干教師,市級教壇新秀。有多篇論文省級獲獎。本課為福鼎市新課標示范課
作者郵箱: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8
學科:語文
課題:( 第一單元第5課)傷仲永
所在年級:七年級下冊
以下為正文:
教材分析:本課在初中語文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五課。這個單元安排的就是以成長為主題的課文。本文通過講述由“神童”變為常人的故事引起人深深的思考。
簡介《傷仲永》是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的一篇議論文。講述了方仲永由一個“神童”變化成一個普通人的經歷,然后由此引發議論,表達了對這位“神童”的惋惜之情。
教學本文,要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方仲永會有這樣的轉變?我們應該從中汲取哪些教訓?可以讓學生就方仲永的故事本身談自己的想法。理解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備課反思:本文以前放入教材時,只節選了前兩段,沒有第三段的議論,學后也會有所領悟,但可能體會要膚淺。加上本段,學生學習有難度,但結合學生的成長教育極有意義。
學情分析:學生正處在成長階段,與方仲永年齡相仿,是進行教育的好教材。很多學生喜歡學習古文,尤其對情節有趣的文章更感興趣。教學中注意調動積極性、激發學習熱情并給予學法指導。
教學/學習目標極其對應的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第二部分第十二條中規定: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學習目標:
知識:學習并掌握“之”“于”的用法及文言詞活用。
能力:能夠順暢朗讀課文,提高準確翻譯課文的能力。
德育:認識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掌握重點文言詞語,翻譯課文。
2、認識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采用“三步入境法”。
教學媒體和教學技術選用:錄音機、投影儀。
教學內容和活動過程 :
教學準備階段:1、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2、解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課文導入 ,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宇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整體感知(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謁: 謁: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不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①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②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③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④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合作學習
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①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③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④自是|指物作詩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③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深入研討(一)
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了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如:“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
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
“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利其然”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深入研討(二)
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之”、“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立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①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②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③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
3、寫一篇“由方仲永想到的”讀后感。
板書設計 :
傷仲永
王安石
敘述經歷:天資聰慧 忽啼求 即書詩立就(利環謁不使學)
才能衰退:不能稱
才能喪盡:泯然眾
議論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課后反思:通過本文的學習很好的完成了教學目標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生掌握了重點的文言文詞語,理清了文章的結構。認識到后天學習的重要意義與自身成材重要性。
二○○五年四月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9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二、學生閱讀課文,疏通字句,理清結構。
1.根據注釋默讀課文。
掌握下列字的讀音:
隸 扳 謁 稱 泯 耶
掌握下列加點字的含義:
父異焉 書詩 立就 邑人奇之 賓客其父 或以錢幣 利其然 環謁 泯然 受于天 固眾人 傷仲永
說明: 強調詞性活用的情況。
完成練習題三。
2.齊讀課文。
①完成練習題一。
說明:教師先讀文中需要注意停頓的句子。
②理清課文的寫作層次和表達方式。
第1、2段寫方仲永才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即"為什么傷",采用記敘的形式。第3段寫作者闡明的觀點看法,即"傷什么",采用議論的方式。
三、分析理解課文內容,領會課文主旨。
1.思考: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經歷了幾個階段?各有什么特點?課文是怎樣敘述的?
三個階段:①童年時期,才思敏捷.天賦極高,如五歲時就"啼哭求之"。"書詩為名","指物作詩立就","文理可觀"等。②少年時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稱前時之聞"。③青年時期。才思平庸,與眾無異,"泯然眾人矣"。
2.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淪為平庸之輩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樣看的?
原因是"其父利共然","不使學",把仲永當做賺錢的工具。荒廢其學業,不能使其天賦用在學習上。作者認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沒有進行后天的學習和教育,并由此引發天賦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結果將更不可設想的感觸。
3,討論:你同意作者的這種看法嗎?
說明:應讓學生暢所欲言,并允許有不同的見解。
四、齊讀課文,體會課文的寫作特色。
1.在選材組材上,"見聞"交織,詳略有序。
理解:課文采用"聞"、"見"、"聞"的方式依次寫了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真實可信,有說服力。詳寫第一個片斷,突出方仲永幼年聰慧,是可塑之才,有發展潛力,為后面的寫他的退化作下鋪墊,突出"傷"的前提,寫其父貪利之舉,點明"傷"的原因;略寫后兩個片斷,引人深思,點明"傷"的內容。這樣處理,內容集中而意旨明。
2.在語言表達上,用詞洗煉、生動。
可從兩方面體會:
①用詞的精當傳神。如第一段中寫方仲永"啼求之",-個"啼"字生動地寫出了索求書具的情態;"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環謁"一詞把方仲永父貪利自得、可悲可憐的愚昧無知之態刻畫得淋漓盡致。
②從全篇來看,行文也是筆墨極省,既高度概敘,以至難以再刪一字,同時也富于文采,描寫細膩,與文體特點相映生輝。
五、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六、課堂練習。
請你從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煉出一個觀點來。(不與作者的觀點雷同。)
七、布置作業 。
擴寫課文第一段。要求:不改變情節和基本內容,進行豐富的聯想,400字左右。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10
傷仲永
教學目的
1.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4.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重點、難點
重點:
(l)朗讀課文,正確掌握句中的停頓。
(2)積累掌握一些文言詞匯。
(3)翻譯全文。
難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中心思想。
(2)學習比較閱讀的方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預習
朗讀課文,查字典,看課文注釋,翻譯課文。
二、導入
三.作家作品簡介
本文選用《臨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
半山,江西臨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做官后,向朝廷上萬言書,提出
政治改革的主張。繼而推行各項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
派的強烈反對,他兩次被害相。晚年封為荊國公,謚號“文”。著有《王臨
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題解:
本文用“傷”字點出作者的寫作意圖。“傷”是哀傷,良傳的意思,表
達了作者對方仲永這樣的人才,“泯然眾人”的哀傷,惋惜之情。
三、正課
1·朗讀課文。
2.請學生翻譯課文。(可一人一句,要講清重點詞語)
補充課文注釋:
“世隸耕”隸:屬于。
“未嘗識書具”嘗:曾經。
“父異焉”焉:語氣代詞,代這件事。
“即書詩四句”書:動詞,寫。
“并自為其名”自:自己。為:動詞,題上。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自:從。是:這。就:完成。
“稍稍賓客其父”賓客: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以賓客之禮相待。
“或以錢幣丐之”或: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利:動員的以動用法,以……為利。然:這樣。
“從先人還家”從:跟從。
“還自揚州”:從揚州回家。
“賢手材人遠矣”賢:比……好,優秀。
“卒之為眾人”卒:最終。
“且為眾人”且:況且。
“固眾人”固:本來。
“得為眾人而已耶?”反問句。恐怕他連普通人還不如罷了。
3.提問:訪歸納文章的投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段:寫方仲永才華初露時的情形。
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終于成為普通人。
第三段:議論雖有先天的聰明,但后天的學習更重要。
4.提問:文章第一段介紹方仲永的家世和“生五年未嘗識書具”的
目的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襯托方仲永非凡的天資。一個沒有家學背景的人,生
而知之,更見其大資非凡。也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學”的原因。
5.提問:第一段的主要內容有兩層,試歸納層意。
討論并歸納:
第一層:寫仲永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
第二層:寫其父貪利而“不使學”的錯誤作法。
6提問:第二段寫方仲永才能衰竭,最終成為普通人的原因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原因是其父負其利不使學。
7.提問:第三段議論寫作者的觀點。清簡要說說作者的觀點是什
么?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人的才能有賴于后天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是
天賦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養,也會變成平庸無能的人。
8.提問:請把本文與《孫權勸學》相比較,說說你的人才觀。
討論并歸納:人的成長關鍵在后天接受學習提高自身素質。像方仲
永這樣天賦高的神童,不學習,最終也變成了普通人一樣。而像目蒙這
樣大字不識幾個的武將,通過學習,也具有了軍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
干和謀略。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學習,不然想成為一個平常的
人恐怕都辦不到。
四、小結
本文寓理于事,通過方仲永5歲到20歲才能發展變化的故事,說
明了人的天資和后天成才的關系。前兩段敘事,最后一段議論。敘事部
分詳寫方仲永幼年才能出眾的情形,而略寫此后的情況,先仰后場,對
比鮮明,表達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說理,提出作者的見解,畫龍
點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五、作業
1.課后練習一、二、三。
2.選用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課時作業 優化設計
(-)解釋了列加點的豐。
A世隸耕
B.未嘗識書具
C.即書詩四句
D.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E.或以錢幣乞之
F從先人還家
G賢于材人遠矣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A忽啼求之B.借旁近與之
C.邑人奇之D.或以錢幣丐之
(三)翻譯下列文有句子。
1.稍稍賓客其父。
2.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附譯文)
金溪有個叫方仲永的,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
筆墨紙硯,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
近人家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并且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
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看了。從此,指定
物品讓他作詩,他能立即寫好,詩的文章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
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的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
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
不讓他學習。
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多多家里
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又
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回答說:
“他完全同平常人一樣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達聰慧是天賦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
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沒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
凡的人;那么,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
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11
一、 導入 方式
采用講述式導入 法和情景激發式導入 法開講。
二、 運用原則
講述式導入 法為導入 部分的前奏,即通過教師的講述內容,使學生在一開始即接觸到知識性、趣味性或富有一定的故事性的語文知識,從而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情景導入 法是通過講述內容的啟發,更進一步深化導入 內容,引起學生對前半部分的內容的思考,給課堂籠罩一層濃濃的感情色彩,使學生的心靈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地進入課堂角色。
運用兩種方法,力求使導入 的內容盡量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做到貼切自然的“三貼”標準。
三、 導入 的重點
因為這是一篇文言文,不同于其他文學作品,從時間或內容上都與今天的學生有較大的距離,所以在導入 時首先應考慮的問題是縮短時空差,找出古今的相通點,使古文今學,使學生在一接觸這些東西時便放棄陌生感,像對待老朋友那樣去對待古文。
因此,文中方仲永這一主要人物的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而放棄努力,缺乏勤奮刻苦的治學精神是縮短這種差距凝聚學習要點的突破口,完全可以從身邊的許多例子中找到這種在古人身上發生的事例的影子。所以運用愛迪生對“天才”的解釋這句名言,更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貼近課本的內容。
四、 導入 設計
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不僅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用勤奮的一生為人類發明了上千種東西,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也因此而被人們譽為“發明大王”,被認為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直到今天還有人在研究他大腦。但到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持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材,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向我們介紹的方仲永就是這樣一個人。
課堂導入 說課《傷仲永》
《傷仲永》教學實錄 篇12
【教學重點】
1、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詞活用情況。
2、體會語言的簡潔、洗煉。
【教學難點】
方仲永“泯然眾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課文最后一段作者的思想觀點?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課文導人,簡介作者,解釋文題
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愛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奮的一生發明了無數的東西,對人類作出了巨大貢獻。被譽為“發明大王”,人們都認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呢?他的這句名言就是最恰當的解釋。遺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自恃聰明,自認為有天賦。結果最終淪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這樣-個人。
簡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字介甫,晚號半山。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采用隨筆的形式而寫。借一件事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闡明某種觀點、敘述是基礎,闡明道理是核心。文題含義:為仲永的經歷遭遇而感傷。
二、學生自讀課文,掌握以下內容
1、掌握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隸 泯 扳 稱
2、對文中的“之”“于”進行歸類:
之 忽啼求之:它,指書具.代詞。
借旁近與之:他,指仲永,代詞。
余聞之也久:這事,指仲永父“不使學”、“環謁于邑人”,代詞。
下能稱前時之聞:的,助詞。 '
卒之為眾人:語氣助詞,不譯。
于 環謁于邑人:到,介詞。
于舅家見之:在,介詞。
賢于材人遠矣:比,介詞。
愛于人者不至:從,介詞。
3、從文中找出詞類活用的詞語:
⑴ 邑人奇之:以……為奇,形容動詞作動詞。
⑵ 賓客其父:把……當作賓客,名詞作動詞。
⑶ 利其然:以……為利,名詞作動詞。
⑷ 傷仲永:哀傷,感傷,形容詞作動詞。
三、朗讀課文,理清課文結構
1、朗讀時注意下列語句的停頓:
⑴ 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
⑵ 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
⑶ 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
⑷ 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
⑹ 余聞之也|久
2、理解課文結構層次: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簡敘方仲永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闡明觀點看法。
說明:第一部分以敘事為主,第二部分以議論為主。
四、請一位同學復述第1、2段的內容
1、思考:課文寫丁方仲永的才能發展經歷有哪幾個階段?
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幼年作詩的非凡才能和天賦。“即書詩四句”,“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
第二階段,寫十二三歲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稱前時之聞”。
第三階段,寫方仲永完全變成一個平庸之人。“泯然眾人矣”。
2、思考:這三個發展階段的敘述。有見有聞,有詳有略,這樣安排組織材料有何好處?
寫仲永年少時天資聰慧:以“聞”的形式,寫仲永十二三歲才思“不能稱,前時之聞”;以“見”的形式,寫方仲永最終平庸無奇;又以“聞”的形式;“見”和“聞”有機結合.敘述真切可信,課文詳寫第一個階段,鋪陳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無量。而其父的貪利之舉卻導致他的才能衰退。后兩個階段略寫,幾筆點出;方仲永淪落平庸的情形,引入深思。這種詳略處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鮮明地體現了“傷”的含義。
五、齊讀第3段,思考下列問題
1、這一段在語言表達方式上有何特點?
采用了議論的形式。
2、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條件好,即有天賦。“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學習和受到的教育。
3、這一段講了幾層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講了兩層意思:從“王子曰”到“不至也”,揭示仲永才能泯滅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從“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層,由仲永引申出天賦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結局更加可悲。這一段作者主要強調了后天的努力學習、接受教育對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領悟課文語言表達簡潔、洗煉的特點
1、文中“忽啼求人”、“即書詩,四句”、“自是指物作詩字就”三句中的幾個副詞對表達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于邑人,不使學”一句的語言特色。
這一句用極其凝煉的筆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資盡喪的原因。一個“利”字,寫出其父貪求錢財、目光短淺的性格,“環謁”概括了其父求財的可鄙行為,“不使學”更是一語中的,批判其父的錯誤做法,暗示仲永“泯然于眾”的必然結果。這些詞語用得既傳神又貼切,寥寥數語便起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七、齊讀全文,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八、語言表達訓練
以“方仲永的悲劇所想到的”為題,在課堂上即席發言,談感受。
要求:
1、聲音洪亮,用普通話發言。
2、中心鮮明,講話的層次清楚。
3、時間在2分鐘左右。
九、布置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三。
2、摘抄有關“天才與勤奮”的名言警句5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