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通用17篇)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1. 積累重要詞語。
2. 理清作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3.學習人物傳記的寫法。
教學重難點
理清作者思路,整體把握文章。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拉近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有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改變中國屈辱史,使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兩彈元勛”--鄧稼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楊振寧寫的一篇人物傳記《鄧稼先》。
一、知識卡片
1.鄧稼先:中國研制和發展核武器的重要技術領導人。“兩彈元勛”由于所做事關國家機密,長期默默無聞不為人知。
2.楊振寧: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57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現為清華大學教授。
二、積累字音和詞義
1.字音
鄧稼jià先 元勛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盡瘁cuì
選聘pìn 無垠yíng 殷紅yān 鮮xiǎn為人知
2.解釋下列詞語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贊美,使人感動的流淚。形容事跡英勇悲壯,非常感人。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
當之無愧:當得起某種稱號或榮譽,沒有愧色。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明白、都知道。
截然不同:斷然不一樣,形容毫無共同之處。
馬革裹尸: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英勇作戰,死于沙場。
層出不窮:接連不斷地出現。
三、整體感知
1. 學生速讀課文,梳理文章結構。
2.你覺得鄧稼先是怎樣一個人?
明確:
1. ①在歷史的背景上引出鄧稼先。②寫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③通過與奧本海默的對比,突出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 ④通過作者與鄧稼先的交往與對話,表達對鄧稼先的情感。 ⑤描寫鄧稼先在羅布泊的工作情形,突出他身先士卒的獻身精神。 ⑥總結評價鄧稼先。
2.鄧稼先是一個為國家民族做出巨大貢獻,有高度奉獻精神的一位科學家。
課上小結
本文以民族文化為背景,以民族情結,私人友愛為基調,用平實質樸的語言敘寫了一個淳樸謙遜的科學工作者的奮斗歷程。同時文中還插入了幼兒讀本、詩歌電報書信等內容,抒發了對鄧稼先的贊頌之情。本文作為一篇回憶性散文,可以說形式是自由的,而主題是集中的,那就是有了中華文化,就能孕育像鄧稼先這樣的優秀兒女,也正是因為有了鄧稼先一類的杰出人物,我們的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布置作業 :
1. 鄧稼先的哪些精神和品質值得你學習?
2. 收集的鄧稼先的故事。
板書設計:
鄧稼先
(一)(1)引出“稼先” 巨大貢獻(2):側面表現(4)
(二) 追憶“稼先” (結果)
崇高人格(3):傳統文化的孕育
(內因) (根源)
奉獻精神(2)
(原因) 具體表現(5)
(外在)
(三)(6)評價“稼先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2
課題研究
創意說明:
閱讀這類較長的文章,應當引導學生自己學習,不僅要學會閱讀理解,還要學會主動發問:
有疑而問、于無疑處生疑或者依據文中有關事實,向作者、老師或同學提出商榷性的疑問。朱熹說過:“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沒有發問,就沒有研究,沒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發展。因此,要鼓勵學生善于敏捷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并能夠以新穎的形式表述結果。
〖教學步驟
一、閱讀全文
二、對課文發問
引導學生結合課前的“閱讀提示”及課后的“研討與練習”從不同的角度來發問,并將自己發現的所有問題羅列出來。
三、課題的選擇
指導學生在他所羅列的問題之中選擇一個自己認為最有價值、最值得探究的問題。選擇課題也是一種學問和能力。在選擇課題時,要引導學生注意以下事項:
1、量力而行。課題盡量小一點,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廢。
2、問題明確。在選擇一種課題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其意義價值,以及其先進性和科學性。
3、避免重復。盡量避免與別人的課題重復。當然,如果認為自己的觀點比別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籌,也是可行的。
四、資料準備
課題研究必須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才能有所見地,有理有據。資料的`準備,包括平時的閱讀資料收集和根據此課題而有目的、有系統地查閱文獻兩種。
五、深入研究
在資料準備就緒之后,就要展開研究了。研究的時候,要指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六、小論文撰寫
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敏捷地發現問題,積極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還要引導學生以新穎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結果,富有創意地進行小論文的撰寫。
七、交流總結
先小組交流,后由小組選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師作總結。
提供以下課題范例以供參考:
1、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2、有人說,本文作者是大手筆,表現在哪里?
3、有人說,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見得?
4、從鄧稼先和奧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個性風格來看中西方文化傳統的差異。
5、本文的語言有何特色?
6、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備”的傳統價值觀如今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你認為“做事”與“做人”哪個更為重要?這二者之間會有一些怎樣的相互影響?
7、人應當怎樣在事業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德育點:了解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深切體會鄧稼先的人品風貌,并學習他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知識點:積累“可歌可泣”、“當之無愧”等詞語;學習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能力點: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思想內容;品析文章美點妙處。
【教學重點】
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
【教學難點】
本文通過對比表現人物的寫作方法。
【教學設計】
1、整體把握六部分大意,其中把重點放在第五部分。
2、閱讀之間發現課文中自己認為很精妙貼切的美點,然后用自己的話按照一定的表達句式把它表達出來,這樣可以更深刻領會文章。
3、預習課文。
①解決生字詞:可歌可泣當之無愧任人宰割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②翻譯“吊古戰場文”。
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群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凄涼,明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返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身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猶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夜沒在這里。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教師簡介作者及鄧稼先,以引起學生對這兩位科學家的重視。
二、整體感知
1、快速閱讀課文,迅速捕捉文章信息。
2、說說六部分各述的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一個世紀后,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著從黑暗走出的迷蒙,披著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核武器設計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比較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位出類拔萃、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原子彈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樸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稼先而驕傲。
第五部分,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吊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令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以及常常伴有的生命危險。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2、解析六部分之間的聯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三、質疑討論
有感情朗讀課文,把握文意,合作完成下列各題。
1、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怎樣闡釋這兩句話?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并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
4、“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四、重點精讀
第五部分集中寫了鄧稼先之所以成為“兩彈元勛”,是由于有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以及甘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精神,同時這一部分語言的含金量也最大,有古詩文引用、有排比的運用、有環境描寫、有人物的生動事例,也有對鄧稼先的心理探求。
第二課時
一、美點析讀
1、快速閱讀課文,用小圓圈標示出你認為比較精美的詞語來,然后按照“我發現……詞語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組織好語言,然后發言討論,教師補充完善,歸納出下列詞語的妙處:
我發現“任人宰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寫出了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時代中國遭受列強的侵略、壓迫而不圖反抗的現狀,讀來讓人悲痛、傷心,更為當時中國的處境擔憂。
我發現“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個成語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當凝練的語言,對鄧稼先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為中國的核武器事業作出巨大貢獻的光輝一生作了概括性總結,讓我們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2、跳讀課文,用波浪線標示出你認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來,然后按照“我發現……句子或段落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組織語言,閃亮登場發言。
我發現“對這一轉變作出了巨大貢獻的,有一位長期以來鮮為人知的科學家:鄧稼先”這一句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句話在本部分的末尾,顯得突出、醒目。作者把鄧稼先這位科學家放在中國一個世紀的歷史背景上,運用蒙太奇手法,逐步把鄧稼先的特寫鏡頭推到讀者面前,形象地表明了對“中國人站起來了”這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影響最深遠的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人就是鄧稼先,指明了核心人物,突出了寫作的中心,開啟下文。
我發現“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動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一句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一句作者運用兩個表選擇關系的設問句,充分表達了自己內心深處引起的感情震蕩,它含蓄地告訴讀者,作者既為中華民族感到自豪,更為稼先領導國內學者和技術人員獨立地設計出中國的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語言簡練,蘊含豐富。
我發現“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這兩段寫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這兩句話分兩段陳述,起突出、強調作用,高度贊揚了鄧稼先的崇高品質和精神境界。讀完這兩句,不由得使人在內心深處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我發現“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自己走過的路。這是他的性格和品質。能這樣估價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這一段寫得特美妙。它的美妙在于作者直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認識,對鄧稼先進行高度的評價。鄧稼先把獻身祖國的國防事業作為自己終身的奮斗目標和人生追求,他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實踐了自己的人生目標,從來沒有彷徨、沒有矛盾過,至死不渝,無怨無悔,他執著追求、竭力奮斗的輝煌的一生將在歷史長河中成為永恒,永不磨滅。這樣的人不多,“我們應為稼先慶幸”,他是我們永恒的驕傲。
3、仿照上述句式,用形象的語言陳述修辭手法上、標點符號上、結構安排上、描寫方法上的精妙之處。
本文在語言運用上頗具特色。排比的運用,節奏感鮮明,增強了語言氣勢;對比的運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長短句的結合,又使文氣活躍,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
這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作者采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運用“板塊”并列的結構,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杰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二、精讀探究
1、文章的語言很有特色,句式多變。有時句式十分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句式的運用完全服從于表現感情的需要。你能舉出幾個例子來加以說明嗎?
有時句式十分整齊,例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舉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又如“‘兩彈’元勛”部分,按時間順序介紹鄧稼先的簡歷和貢獻,句式也相對整齊;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較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例如“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長句和短句就交錯使用。句式多變,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句式排列整齊,往往造成一股氣勢,好念,讀者印象深刻。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于表達較復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結合起來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2、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原因有三。其一,作者是大科學家,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其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其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三、課堂小結
鄧稼先是我們民族的驕傲,他胸中滾燙著一顆愛國之心,將個人的生命無私的奉獻給祖國的國防事業。他是我們的自豪,我們的驕傲!
閱讀散文、小說等形象性的文學作品會經常用到發現閱讀法,它能讓我們體驗到閱讀發現的樂趣,培養我們的閱讀審美能力和創新意識,望同學們在今后的閱讀中多加實踐。
四、布置作業
學習了本文后,同學們有什么感受?談一下自己的感受,談一下自己的理想。
提示:祖國高于一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沒有強大的國防實力作基礎,沒有國家的強盛作后盾,那有小家的和平與安寧,那有個人的幸福與溫馨。讓我們胸懷祖國與人民,時刻以祖國的強盛為念,高舉愛國主義的旗幟,舍小家顧大家,樹立崇高的理想,為祖國的繁榮與富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吧!
【板書設計】
鄧稼先
楊振寧
堅定執著勇敢
百年屈辱
舍身忘我無私奉獻
兩彈元勛
忠厚樸實無私心
傳統文化最不要引人注目
最有奉獻精神
【教學后記】
本文主要通過六部分來展示人物的主要事跡,通過對比的寫作手法凸現人物的偉大人格,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感受這一創作風格,更好的把握人物性格特征,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熱忱,樹立學生為中華民族振興而讀書的偉大志向。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4
學習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理解文章內容,學習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2、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順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點。
3、把握文中的關鍵語句,并理解其深刻含義
學習重點:
體會文中洋溢的對中華民族,對摯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現出的鄧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獻精神。
學習難點:
對關鍵語句的理解。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讓學生通過上網、看書查資料的方式,查找有關鄧稼先、楊振寧的資料,準備在上課時交流
學習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放一段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錄相,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學生通過看書、上網查資料,在班上交流關于鄧稼先、楊振寧的資料。
三、速讀訓練:快速瀏覽課文一遍,歸納六個部分的內容
根據以下段意劃出段落起止:
1、鄧稼先是一位對祖國、對民族的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杰出的科學家。
2、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巨大貢獻。播放相關視頻。
3、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進行對比。
4、作者為鄧稼先成功的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自力更生,獲得成功感到驕傲。
5、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肩負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
6、對鄧稼先的總的評價。
四、思考:
這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
五、總結:
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六、文中表現了作者對中華民族的深情,對有著50年友誼的老朋友的深情,請在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并作簡要分析。
如:第二部分的9、10節,第五部分的52節
第二課時
一、思考:
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二、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研制“兩彈”的過程和巨大貢獻上,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地介紹?
三、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四、第四部分最后說:“我熱淚滿眶,事后我追想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五、為什么作者說,如果拍《鄧稼先傳》,建議采用五四時代的一首歌作為背景音樂?
六、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含義深刻的特點。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5
層進閱讀
創意說明
閱讀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也絕不可能僅僅憑某一層面的訓練就指望提高閱讀能力。閱讀訓練的方法應該盡量多樣化,富有靈活性和層次感。應當讓學生的閱讀水平在多角度、多層次的活動中得到螺旋式的上升。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更不同于一般寫人的記敘文,而是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的民族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其可讀性極強。讀懂了,讀透了,讀進自己的骨子里了,閱讀能力自然也就提高了。
〖教學步驟
一、面式閱讀
1、整體把握文章結構:
全文采用“板塊”拼接的結構,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將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杰出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從多角度多側面展示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使人物形象顯得悲壯而豪邁,偉大而崇高,讀來令人仰止。
2、整體理解文章內容:
用一句話分別說說每一“板塊”從什么角度展現了鄧稼先怎樣的形象。例如:
第一板塊:影響了人類歷史、樹立了民族尊嚴的鄧稼先。
第二板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兩彈”元勛。
第三板塊: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第四板塊:民族的自豪、祖國的驕傲。
第五板塊:才智超凡、意志堅強、身先士卒、甘于奉獻的鄧稼先。
第六板塊:忠誠純正、成就卓越,有著明確的人生方向和價值觀,為祖國和人民的事業無怨無悔地奉
獻了自己的一生的鄧稼先。
二、線式閱讀
1、理清文章結構脈絡
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第六部分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是簡介,第三部分是對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第四部分轉換角度再次擴展,第五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2、理清文章情感脈絡作者的情感貫穿于全文的各個板塊之中,波瀾起伏,動人心弦。贊頌、懷念、自豪、驕傲、崇敬、珍惜、慶幸..作者對老朋友的至情,對中華民族的至情,無不令人為之感懷。
三、點式閱讀
1、妙點品味高度凝練而富表現力的詞語:文章有一批高度凝練而富表現力的詞語,例如:鮮為人知任人宰割至死不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當之無愧親如兄弟家喻戶曉截然不同鋒芒畢露婦孺皆知引人注目知人之明熱淚滿眶蓬斷草枯層出不窮豐富多彩的句式:文章有時句式十分整齊,例如“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部分,舉了1898年“任人宰割”的四個例子 ;又如“‘兩彈’元勛”部分,按時間順序介紹鄧稼先的簡歷和貢獻,句式也相對整齊;又如,第五部分第四段,句式也比較整齊。有時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例如“鄧稼先與奧本海默”這一部分中,第四段介紹奧本海默的性格和為人,長句和短句就交錯使用。句式多變,是為表達思想感情服務的。排比句式排列整齊,能夠造成一股氣勢,感情充沛,朗讀起來鏗鏘有力,使讀者印象深刻。長句與短句交錯使用,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于表達較復雜嚴密的意思 ;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結合起來用,有一種特殊的表達效果。
靈活多樣的表達:作者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敘述的基礎上議論抒情,使議論抒情的語句內涵豐富、情感真摯;又運用對比烘托的手法,使敘述內容更加具體充實,在與奧本海默的對比中,讓讀者更鮮明地感受鄧稼先所代表的中國人的氣質品格 ;作者還運用生動的描寫,再現了自己自豪的心情和鄧稼先在沙漠中艱苦工作的情景;作者又通過引用詩文來展現養育了鄧稼先的廣闊而深厚的傳統文化背景 ;作者甚至用靈活多樣的標點符號表達了自己深沉的情感和鄧稼先豐富的精神世界。
飽含深情的筆觸:例如,作者得知中國的原子武器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完全是自力更生搞成功的,就激動得熱淚盈眶,顯示出作者對民族、對老朋友的深情。又如,作者在第五部分寫道:“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有沒有想起過我們在昆明時一起背誦的《吊古戰場文》”“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斷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屬的時候是什么心情?”“不知稼先在關鍵性的方案上簽字的時候,手有沒有顫抖?”這些語句,都洋溢著作者對鄧稼先的一片深情。
詳略的安排和內容的取舍: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學家,寫的也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事件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無盡的思念 ;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傳統的眼光、歷史的視野、全球的胸襟:本文作者有傳統眼光,歷史視野,全球胸襟,因此文章寫得不同凡響,高出一籌,一般傳記作者很難企及。例如,作者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贊揚“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因為作者自己具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所以能從傳統文化的角度看問題。又如,課文從近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蒙受屈辱和宰割寫起,引用唐代李華的《吊古戰場文》和作者兒時從父親口中學到的《中國男兒歌》,讓讀者跟著作者把眼光射到歷史深處。因為作者是炎黃子孫,在中國大陸長大,從小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所以始終從近一百多年來的中國近現代史看問題。又如,作者把鄧稼先同奧本海默對比,始終把鄧稼先放在國際大舞臺上寫,顯示出作者的全球視野,一下子提升了文章的境界。這是因為作者學貫中西,胸懷世界,所以有條件把中國和美國的頂尖人物拿來作對比。總之,由于作者熟悉我國傳統文化,又具有歷史眼光和全球視野,所以使課文內涵豐富,底蘊厚重,凸現了一個立體的光芒四射的鄧稼先形象。
在以上基礎上,進行語文知識和學習方法的積累。
2、人物品評
評價鄧稼先,學習鄧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關于鄧稼先的資料,小組討論,從歷史的角度、時代的角度來評價鄧稼先,從做事和做人的角度來學習鄧稼先的寶貴精神。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1、識記并積累“可歌可泣、鞠躬盡瘁、鮮為人知、馬革裹尸”等詞語
2、劃出你認為最感人的、能揭示鄧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語句并解釋、分析
教學重點:
劃出你認為最感人的、能揭示鄧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語句并解釋、分析
教學難點:
理解鄧稼先的貢獻對當時中國的意義,從而真正地認識鄧稼先這個人
教學方法:
自讀、品讀、發現閱讀、小組合作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今年中日關系因釣魚事件備受關注,我剛剛看到釣魚的最新消息:日本外相采訪歐洲尷尬收場,稱愿和平解決中日糾紛美國等輿論紛紛譴責日本,向中國傾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日本的所作所為不得人心,也讓我們看到正是中國的日益強大讓日本三思后行,愿和平解決回顧抗日史,回顧近代史,那是中國屈辱的歷史以課文中的1898年為例,這一年我們國家的很多地方被列強割據,那時的中國是任人宰割的但是,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中國站起來了,這其中有很多人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位科學家——鄧稼先作者楊振寧
二、學習目標展示
對于這篇文章,我們重點掌握以下兩點,大家齊讀,做到任務明確、心中有數:
1、識記并積累“可歌可泣、鞠躬盡瘁、鮮為人知、馬革裹尸”等詞語
2、劃出你認為最感人的、能揭示鄧稼先精神和人格的語句并解釋、分析
三、了解背景及主要人物
課前大家做了預習,學案上老師提供了一些關于鄧稼先和楊振寧的資料我們都知道,鄧稼先獲“兩彈一星”勛章,兩彈分別指原子彈、氫彈,一星指衛星課文中也提到了196 4年中國原子彈爆炸,1967年氫彈爆炸這是爆炸升空的圖片,那一刻天上宛若兩顆太陽,無比耀眼閃亮,中國實現了通過原子彈、氫彈以壯國威誰能再說說你對鄧稼先和楊振寧的其他了解?
一生說鄧稼先的一個小故事:小時候撕毀日本國旗的事情(王鼎)你能看出鄧稼先中學時代就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愛國我相信正是這種愛國心,讓他做了一生的選擇——隱姓埋名28年研究原子彈
一生說有一次實驗失敗后,他堅持走進實驗區,手抱原子彈碎片的事情(孫一萌)
你怎么知道的?上網搜查的上網查資料是學習的好途徑,大家向他學習
鄧稼先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是原子彈理論設計部的負責人,而理論設計部堪稱原子彈研發的龍頭,鄧稼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楊振寧呢,是一位科學家,和鄧稼先是同學、老鄉、朋友深厚的友情、愛國的感情把他們緊緊連在了一起楊振寧正是從一位科學家、一個好朋友的角度來寫這篇懷念鄧稼先的文章,字里行間處處飽含著真情正如大家在學案中所寫的,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鄧稼先等科學家把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都奉獻給了國家希望大家懷著真誠、崇敬的心走進鄧稼先
四、識記詞語
首先我來檢查大家對字詞的預習情況
1、你會讀嗎?找一生讀
大家注意“勛”的讀音和寫法
2、會用:
這些成語你會用嗎?找兩生(凡美佳、孔夢涵)從中選擇三個成語組一段話,不妥當的教師強調成語意思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贊美,使人感動的流淚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兢兢業業,不辭辛勞,直到死了為止形容辛勤地貢獻自己的一切
馬革裹尸:用馬皮包裹尸體指軍人戰死于沙場
鮮為人知:很少被別人知道鋒芒畢露、婦孺皆知、當之無愧等詞語的意思
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并會造句或從中選擇三個組成一段話
從大家的造句中,我能看出大家理解的鄧稼先是一個鞠躬盡瘁的人,他的事跡可歌可泣,獲得勛章當之無愧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字里行間的真情與感動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
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 學習鄧稼先熱愛祖國、默默奉獻的優秀品質。
教學重點:
探究文章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課前準備:
1. 閱讀課文,利用課文注釋和工具書預習生字、生詞。
2. 布置學生廣泛搜集鄧稼先的故事。
第一教時
一.導入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檢查生字、生詞預習效果。
二.整體感悟
1. 速讀課文,說出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討論交流。
3. 教師評議學生發言,歸納討論意見:
作者熱情贊美鄧稼先為國家=民族建立的功勛,表達了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
三.品味研究
1. 從文中找出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圈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a. 瀏覽課文,找語句,圈出詞語。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找出的語句。
b. 教師集中討論結果: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節,第二部分最后兩小節,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節,第四部分最后一小節,第五部分引用的“五四”時代的歌,第六部分。
2. 以第三部分為范例,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a. 以上語句或語段,大多運用議論、抒情表達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達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在,我們通過第三部分的探究來認識這一點。]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兩小節中的關鍵詞語,說明這些詞語各自概括了這一部分的那些內容,說一說這樣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好處。
b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2—3分鐘,然后組織全班討論交流。
c. 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評議、肯定:
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贊美鄧稼先“忠厚平實、真誠坦白、樸實”。
“奉獻精神”,“理想黨員”——概括并贊美鄧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沒有私心”。
品格使人們絕對相信他:說服兩派繼續工作,制成氫彈;說服工宣隊、軍宣隊隊員。
d. 作者在敘述鄧稼先的氣質品格時,為什么要提到奧本海默?
全班討論,教師歸納:運用對比手法,既可烘托突出鄧稼先“中國人”的氣質品格,強調他跟奧本海默氣質品質不同;又能肯定他們為國家功臣,同屬偉大的科學家。
e. 小結:
作者在敘述的基礎上議論抒情,使議論抒情的語句內涵豐富、情感真摯;對比烘托手法的運用,使敘述內容更加具體充實,讓讀者更鮮明地感受鄧稼先中國人的氣質品格。這就使第九、第十兩小節既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又飽含贊美深情,富有感染力。
3. 學生自主選擇其他部分,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兩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四.質疑問難
鼓勵學生提問并參與解答問題。
五.鞏固拓展
1. 全班討論:你認為鄧稼先的那些品質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2. 敘述你收集的鄧稼先的故事,加上簡要評論,表達你對他的情感。
六.評議總結
回顧學習內容,自結學習收獲。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8
設計說明
本文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的民族為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是一篇可讀性極強的文章。品讀本文,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對名人的敬仰之情。由于文章篇幅較長,我采用學生“自選內容,分工負責,合作學習”的方式進行內容分解,運用\'整體感知--局部深入--整體感悟\'的教學模式探究學習。
教學目標
i知識與能力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解文章主題。
2、抓住文章語言進行整體把握。
3、培養學生在語文實踐中運用語言的能力。
ii過程與方法目標: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以合作學習為主)。
2、小組學習,責任分工。
3、朗讀法、討論法等。
iii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華自己的愛國情懷;
2、樹立遠大志向,立志報效祖國,唱響“我的中國心”。
課前準備
利用微機課,在老師的指導下上網查閱資料。
(1)科苑精英——鄧稼先
(2)“兩彈一星”功勛榜
(3)《吊古戰場文》的譯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導入課文
影像創設情景 多媒體放映“任人宰割”的中國實況,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爆炸的實況。
話語激情導入 那為改變中國屈辱史,使原子彈、氫彈成功爆炸,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就是我國著名的核物理學家——鄧稼先,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這位名人的足跡,去品味他的靈魂,去感悟他的精神
二、快速瀏覽 整體感知
學生瀏覽課文,思考:
1、文章在形式上有什么特別之處?
2、結合每段小標題,了解各段主要內容。
學生自由匯報。
三、合作學習 局部深入
1、本文是由“板塊”拼接而成,教學中采取化整為零,小組自選內容,分工合作的方式。文章的六個板塊,分配給六個小組進行自主探究。
(友情提示,參考學習內容)
(1)勾畫出給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句子和一些好的詞語,研討品析。
(2)感情朗讀重點語句,優秀文段。
(3)想想文段與主要人物鄧稼先的關系(或文段寫了一個怎樣的鄧稼先)。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教師巡視適時參與研討。
3、全班按段交流,師生共同總結,提煉文段重點,指導品讀研討。
(1)朗誦品析“任人宰割”的句子。(出示地圖與圖片);
“中國人站起來了”的句子;中國發射原子彈(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下那激動人心的一刻。出示原子彈、氫彈爆炸電影及神舟5號圖片)。
(2)朗讀“我不能走”一節中的重要句子。想想表現了鄧稼先怎樣的精神品質?
(3)作者引用《吊古戰場文》、《中國男兒》有什么用意?
(4)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4、學完全文,你讀到了一個 的鄧稼先。
(1)小組討論總結,上講臺自由板書。
(2)通過各個小組的匯報,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立體式的鄧稼先,鄧稼先是憑著什么取得了這樣大的成就呢?(繪心形圖寫板書——中國心)
一顆心,一顆紅彤彤的中國心,透過這顆心,我們看到了:
一個鮮為人知的鄧稼先,
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鄧稼先,
一個才智超群、意志堅強的鄧稼先,
一個身先士卒、甘于奉獻的鄧稼先,
一個影響了人類歷史、樹立了民族尊嚴的鄧稼先……
四、拓展延伸 升華主題
1、同學們,我們也是炎黃的子孫,我們也擁有一顆澎湃的中國心。現在,讓我們一起唱響自己的“中國心”,讓我們的靈魂與鄧稼先靠得更近,讓我們的心與祖國貼得更緊。
(播放mp3《我的中國心》,學生自由跟唱。)
2、你的心澎湃了嗎?(學生答),或許吧,面對茫茫戈壁、面對一堆堆“粗估”參數,鄧稼先沒有退縮,在鄧稼先的一生中,給我們留下了一句了不起的名言,請同學們閱讀課前查閱的鄧稼先資料,找出這句名言,寫在本課題目的下邊?
(學生閱讀資料并交流)
3、學生給鄧稼先寫“墓志銘”。
(老師示例:朋友,此墓中長眠著的老人,是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站立”的人。他用他那“大寫”的智慧,用他那“站立”的志氣,在中國的大地上“站立”起了兩朵“大寫”的蘑菇云。從此,讓中國“大寫”,讓中國人“站立”。他,就是兩彈元勛——鄧稼先。)
【結束語】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這句鄧稼先臨終前的遺言(板書),今天依舊響徹在我們的耳畔。鄧稼先,用他的樸實的語言和滿腔的熱血,詮釋了一個大寫的中國人,讓我們感受到了一顆熱情澎湃的中國心。鄧稼先,用他忠厚純正的品質,身先士卒,甘于奉獻的精神鑄就蕩氣回腸的中國魂,讓我們踏著這位名人的足跡,去開拓、創造祖國美好的明天!
【板書設計】
鄧稼先
楊振寧
“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兩彈一星 兩彈元勛
中國心
_________的鄧稼先
_________的鄧稼先
…… ( 師紅粉筆繪寫)
(由學習小組總結書寫板書)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9
鄧稼先簡介
鄧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翌年,他隨母到北京,在擔任清華、北大哲學教授的父親身邊長大。他5歲入小學,在父親指點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礎。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學,與比他高兩班、且是清華大學院內鄰居的楊振寧結為最好的朋友。鄧稼先在校園中深受愛國救亡運動的影響,1937年北平淪陷后秘密參加抗日聚會。在父親安排下,他隨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在昆明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民青',投身于爭取民主、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的斗爭。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擔任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助教,并在學生運動中擔任了北大教職工聯合會主席。抱著學更多的本領以建設新中國之志,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1953年,他與許鹿希結婚,許鹿希是五四運動重要學生領袖、后來擔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許德珩的長女。1954年,鄧稼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58年秋,二機部副部長錢三強找到鄧稼先,說'國家要放一個'大炮仗'',征詢他是否愿意參加這項必須嚴格保密的工作。鄧稼先義無反顧地同意,回家對妻子只說自己'要調動工作',不能再照顧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難。從小受愛國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從事對國家有重大意義的工作,表示堅決支持。從此,鄧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對外聯絡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現在嚴格警衛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鄧稼先就任二機部第九研究所理論部主任后,先挑選了一批大學生,準備有關俄文資料和原子彈模型。1959年6月,蘇聯政府中止了原有協議,中共中央下決心自己動手,搞出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鄧稼先擔任了原子彈的理論設計負責人后,一面部署同事們分頭研究計算,自己也帶頭攻關。在遇到一個蘇聯專家留下的核爆大氣壓的數字時,鄧稼先在周光召的幫助下以嚴謹的計算推翻了原有結論,從而解決了關系中國原子彈試驗成敗的關鍵性難題。數學家華羅庚后來稱,這是'集世界數學難題之大成'的成果。
鄧稼先不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費盡心血,還經常到飛沙走石的戈壁試驗場。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的第一顆原子彈,就是由他最后簽字確定了設計方案。他還率領研究人員在試驗后迅速進入爆炸現場采樣,以證實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對氫彈的研究。按照'鄧-于方案',最后終于制成了氫彈,并于原子彈爆炸后的兩年零八個月試驗成功。這同法國用8年、美國用7年、蘇聯用4年的時間相比,創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鄧稼先擔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長,1979年又任院長。1984年,他在大漠深處指揮中國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試驗成功。翌年,他的癌擴散已無法挽救,他在國慶節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門。1986年7月16日,國務院授予他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同年7月29日,鄧稼先去世。他臨終前留下的話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嚀:'不要讓人家把我們落得太遠……'
鄧稼先雖長期擔任核試驗的領導工作,卻本著對工作極端負責任的精神,在最關鍵、最危險的時候出現在第一線。例如,核武器插雷管、鈾球加工等生死系于一發的危險時刻,他都站在操作人員身邊,既加強了管理,又給作業者以極大的鼓勵。
一次,航投試驗時出現降落傘事故,原子彈墜地被摔裂。鄧稼先深知危險,卻一個人搶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彈碎片拿到手里仔細檢驗。身為醫學教授的妻子知道他'抱'了摔裂的原子彈,在鄧稼先回北京時強拉他去檢查。結果發現在他的小便中帶有放射性物質,肝臟被損,骨髓里也侵入了放射物。隨后,鄧稼先仍堅持回核試驗基地。在步履艱難之時,他堅持要自己去裝雷管,并首次以院長的權威向周圍的人下命令,'你們還年輕,你們不能去!'1985年,鄧稼先最后離開羅布泊回到北京,仍想參加會議。醫生強迫他住院并通知他已患有癌癥。他無力地倒在病床上,面對自己妻子以及國防部長張愛萍的安慰,平靜地說:'我知道這一天會來的,但沒想到它來得這樣快。'中央盡了一切力量,卻無法挽救他的生命。在鄧稼先去世前不久,組織上為他個人配備了一輛專車。他只是在家人攙扶下,坐進去并轉了一小圈,表示已經享受了國家所給的待遇。在他去世13年后,1999年國慶50周年前夕,黨中央、國務院和又向鄧稼先追授了金質的'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楊振寧簡介
本文作者楊振寧,在中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他是物理學家,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獎,以后又多次獲科學技術獎。
楊振寧為中國為世界的學術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表彰楊振寧教授在理論物理研究中的杰出貢獻,中國有關方面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提出申請,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于1975年11月26日發現的,國際正式編號為3421號的小行星命名為'楊振寧星',已獲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正式批準,這是一項崇高的榮譽。'楊振寧星'將在浩瀚的宇宙中永遠閃爍。
本文不同于一般的人物傳記,更不同于一般寫人的記敘文,而是以中華幾千年文化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來民族情結,50年朋友深情為基調,用飽含感情的語言介紹了一位卓越的科學家、愛國者。文章的形式是'散'的,它沒有系統介紹鄧稼先的事跡,文中還插入了古文、詩歌、電報等內容,但主題是集中的:中華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孕育了鄧稼先,他這類杰出人物又使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這篇文章分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第三部分,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
第四部分,作者寫自己得到消息,中國的原子彈工程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因而感情受到極大震蕩,一時熱淚滿眶。
第五部分,先描繪鄧稼先工作地點的荒涼,揣測鄧稼先在這樣的環境中率領部下奮斗犧牲的時候是什么心情;接著指出鄧稼先從事這項工作需要物理直覺、教學見地、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鄧稼先肩負重任,在關鍵方案上簽字時手有沒有抖。接著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在層出不窮的問題前,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
第六部分,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這些話是對鄧稼先的總評價也是對全文的總結。
學習本文首先通讀全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文章結構,理解文章內容。
一、字
給下列漢字注音
鞠( ) 瘁( )勛( ) 氫( )
聘( ) 垠( )縈( ) 摯( )
殷( ) 凜( )鋌( ) 撐( )
二、詞
1、解釋詞語
宰割:比喻侵略、壓迫、剝削。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小心謹慎貢獻全部精力,到死為止。
2、請同學們從文中找出自己不會寫的或者比較生疏的,把它們記下來,作為自己日常積累的一部分。
三、學習本文內容
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2、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
課文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結論:'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
3、'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闡釋這兩句話。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這些優秀的部分,并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
4、'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5、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旗幟、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了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6、為什么作者對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沒有作詳細介紹?
按理說,鄧稼先是'兩彈'元勛,文章應百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現在這樣寫,原因在于:第一,作者是大科學家,科學家寫科學家,著眼于科學精神、科學態度以及氣質、品格、價值觀、人生道路等方面,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具體細節的描寫上,第二,作者與鄧稼先有著50年的友誼,寫這篇介紹鄧稼先的文章,包含著作者對老朋友的不盡的思念;同時,寫鄧稼先的人生道路又滲透著自己人生中某些與鄧稼先相同的東西。因此,這篇文章常常從作者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這個角度寫,這樣勢必就不會著力介紹事件的具體細節。第三,作者與鄧稼先雖然有50年的友誼,但分隔大洋兩岸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很了解,掌握材料不會很多。加上這又是一篇短文,不宜鋪開來寫。因此,像現在這樣寫,揚長避短,是很高明的。
四、問題探索。
1、學完本文后,同學們覺得鄧稼先有哪些打動自己的地方,請把它寫出來,與其它同學們交流。
中考解析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國和中國原子彈設計的領導人,各是兩國的功臣,可是他們的性格和為人卻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說他們走向了兩個相反的極端。
奧本海默是一個拔尖的人物,鋒芒畢露。他二十幾歲的時候在德國哥廷根鎮做波恩的研究生。波恩在他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說研究生奧本海默常常在別人做學術報告時打斷報告,走上講臺拿起粉筆說:'這可以用底下的辦法做得更好……'我認識奧本海默時他已四十多歲了,已經是婦孺皆知的人物了,打斷別人的報告使演講者難堪的事仍然時有發生。不過比起以前要少一些,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鄧稼先則是一個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談話幾分鐘,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實的人。他真誠坦白,從不驕人。他沒有小心眼兒,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包括中國人民和外國人,他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
我想鄧稼先的氣質和品格是他所以能成功地領導各階層許許多多工作者,為中華民族作了歷史性貢獻的原因:人們知道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
1、(1)給紅色字注音
哥廷根( ) 婦孺皆知( ) 難堪( )
(2)結合句意解釋詞語
截然不同:
鋒芒畢露:
2、這是一篇關于鄧稼先的人物傳記,然而作者卻用了大量筆墨寫奧本海默,其用意何在?
————————————————————————————————
3、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鄧稼先具有怎么樣的性格特征?
————————————————————————————————————————
4、這段文字的結構關系是( )
a總--分 b總--分--總 c分--總
5、鄧稼先能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其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
{考點}:閱讀的綜合能力
[分析]:1、答案:
(1) tíng rú kān
(2)界限分明,像割斷一樣;指人的才干、銳氣全部顯露在外面,多指人有傲氣,好表現自己
2、答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
3、答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從不驕傲,心胸開闊。
4、答案:b
5、答案:選文最后一句話,就略作改動。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0
知識與技能
了解楊振寧、鄧稼先兩位科學家的有關情況及一些相關的背景材料,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過程與方法
1.掌握本文以小標題連綴、相對獨立而又彼此關聯的行文特征,逐步提高寫作能力。
2.了解本文語言句式多變、情感真摯的特點,體會課文恰當地運用語言技巧表達思想感情的寫法,積累語言,增強語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鄧稼先把一切獻給科學、獻給祖國,不計較個人名利,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無私奉獻精神,爭做一個“大寫”的人。
重點
揣摩語言,把握句式特征,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難點
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間的深情,體會文章在記敘、議論基礎上抒情的好處。
1.文獻法:本文涉及的背景資料較多,例如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我國的核武器研制史、“兩彈一星”研制者的相關情況、鄧稼先的生平資料、作者楊振寧的有關情況等等。教師宜指導學生自主搜集、整理、交流課文的有關背景資料,增強對課文的感性認識。
2.討論法。
課文朗讀音頻、多媒體課件、鄧稼先畫像等資料。
2課時
用多媒體播放第一顆原子彈升空后的蘑菇云畫面。(字幕:這是1964年10月,中國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時升起的蘑菇云)六十年代,中國上空連續升起了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所產生的蘑菇云,為新中國、為中華民族贏得了國際地位,使中國在世人面前樹立了一個全新的形象。在這期間,有一個人功不可沒,他就是--(多媒體展示圖片字幕: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中國的“‘兩彈’元勛”)今天我們通過他的摯友--楊振寧博士之筆一起走近這位杰出的科學家、愛國者--鄧稼先。
楊振寧,1922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共同發現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發表過約200篇科學論文和報告,代表作有《對弱相互作用中宇稱守恒的質疑》《曙光集》《鄧稼先》等。
1.《吊古戰場文》譯文。
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像飄帶一樣彎曲流動,群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幽暗啊悲慘凄涼,陰風悲號,天日昏黃。飛蓬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各種飛鳥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就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覆沒在這里。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1.教師播放示范朗讀音頻,學生聽讀。教師抽查學生預習情況。
2.學生自主閱讀課文,思考一下課文主要講述的內容。
作者熱情贊美鄧稼先為國家、民族建立的功勛,表達了對鄧稼先的崇敬心情。
3.課文按小標題可分為六個部分,請同學們根據標題在自主合作的基礎上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過列舉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為研制兩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顯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
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
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高度贊揚鄧稼先一生的功績,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贊頌與悼念。
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著“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歌頌他默默無聞地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布局別具匠心的特點。
4.你認為鄧稼先是一個怎樣的人?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是一個熱愛祖國、勤奮刻苦的人。從他的刻苦鉆研、忘我工作、無私奉獻中可以看出。
1.在寫鄧稼先以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可否去掉?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
2.為什么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請概述兩人最本質的區別。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著寫,更能鮮明地突出鄧稼先的性格品質和奉獻精神。他們最本質的區別在于性格和為人。奧本海默鋒芒畢露,而鄧稼先卻忠厚平實,從不驕傲。
3.為什么說奧本海默“佩服他、仰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歡他的人也不少”?
因為他才華出眾、聰明過人,所以人們佩服他、仰慕他;但由于他經常打斷別人的報告、鋒芒畢露,所以不少人不喜歡他。
4.鄧稼先的學生時代是在動蕩不安的社會中度過的,為了求學他也曾屢遇困境。作者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對這方面只字未提?
第二部分的小標題是“‘兩彈’元勛”。作者是圍繞鄧稼先為民族核武器事業做出貢獻這一中心選取有關材料組織內容的。在鄧稼先64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在1958年奉命帶領幾十個大學畢業生開始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之后的28年間的經歷最能表現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處理了材料與中心的關系,與中心無關的內容省略不寫,而且緊密圍繞中心的詳寫,反之略寫。
5.文中說“鄧稼先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線”。從第二部分看,作者是如何圍繞“始終”二字展開敘述的?
中國的“兩彈”事業始于1958年,鄧稼先是第一批投入此項秘密工作中的一位。28年后,直到他去世前的四個月,他還和于敏聯合署名寫了一份關于我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作者列舉的幾段時間不光在共和國“兩彈”事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于鄧稼先的一生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隨著“兩彈”事業的發展,鄧稼先的身體卻一天不如一天,但是他仍然堅持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所以作者用“始終”這個詞概括了鄧稼先的一生。
6.“在我所認識的知識分子當中”,“我所認識的”能去掉嗎?為什么?
不能去掉。因為作者不可能認識一個群體的所有成員,這表現了作者嚴謹求實的寫作態度。
7.鄧稼先能夠說服兩派不對吵對打,能夠解圍的原因是什么?
因為他沒有私心,人們相信他。
通過好友楊振寧博士的介紹,我們了解了“‘兩彈’元勛”鄧稼先對我國現代化國防做出的巨大貢獻。對于好友的無私奉獻、巨大貢獻,楊振寧博士表達了怎樣的情感呢?我們一起繼續走進課文。
1.第四部分似乎對突出鄧稼先的偉大沒有多少作用,作者為什么要安排此環節?
這一環節,以寒春事件,時時透出鄧稼先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摯友世交,也決不犯規,這正是他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題目中用到兩個問號,這正是告訴讀者,自己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
2.文中第五部分中引用《吊古戰場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時該部分中還引用“五四”時期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文中引用唐代的《吊古戰場文》和“五四”時代的《中國男兒歌》更增加了鄧稼先精神的悲壯色彩,贊頌了鄧稼先就是“只手撐天空”的響當當的中國男兒。
3.作者將“百年屈辱”與“站起來了”比照在一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深厚的愛國主義熱情與對鄧稼先的無比崇敬。
4.作者說:“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試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這兩句話流露出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有著根本的不同。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就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傳統文化的精華,并形成了自己的氣質和品格。“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領導、團結廣大人民一起前進,鄧稼先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黨員。這兩句話流露出作者對老朋友的崇敬與贊揚之情。
5.錢三強選聘鄧稼先,葛羅夫斯選聘奧本海默,其實這樣的“伯樂”還很多,你能舉出幾個嗎?
如熊慶來選聘華羅庚、華羅庚選聘陳景潤。
6.作者為什么以“民族感情?友情?”為小標題?
標題看起來好像既沒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沒有肯定是友情。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終想不清楚。”似乎作者并沒有對標題做出肯定的回答。但是通過閱讀本部分,我們可以得出答案。當鄧稼先肯定地告訴楊振寧,中國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沒有外國人的援助時,楊振寧“感情震蕩”“熱淚滿眶”,實際上楊振寧很清楚原因:他的強國夢,被他的同學實現了。這使他的祖國、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一方面他為同學的成功而驕傲,更為祖國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標題寫成“民族感情?友情?”一方面吸引讀者,另一方面抒發了自己為朋友、為民族而驕傲自豪的感情。
7.給楊振寧造成“極大的感情震蕩”的原因是什么?
給楊振寧造成“極大的感情震蕩”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個是楊振寧沒有想到鄧稼先會對這么一件小事那么重視。鄧稼先的工作日程應該是排得滿滿的,他本可以把謠言的事放在一邊或讓別人去查找證據,但鄧稼先沒有這樣做,他親自找到周總理。待得到證實后,他從北京發信至上海,讓楊振寧在回美前夕得到確切的答案。另一方面,楊振寧雖久居海外,但赤子之心猶存。因此,當他看到鄧稼先的所作所為時,他為自己有這樣的摯友而激動,更為中國有這樣的好兒子而感到驕傲。這兩種感情已經合二為一,彼此交融了。
8.文章六個部分的小標題擬得怎么樣?介紹自己最欣賞的一個小標題,并說說理由。這些小標題給你怎樣的啟示?
這些小標題擬得新穎、概括力強,突出了本部分的核心內容和豐富意蘊。
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個小標題如恢宏的畫面,給人縱深的歷史感,在這個廣闊的背景下推出鄧稼先,說明鄧稼先是對這一巨變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
第五部分小標題“我不能走”非常出色,言為心聲,一句簡短的話語,道出了鄧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有先聲奪人的表達效果。
這體現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藝術和謀篇布局的匠心獨運。
9.全文六個部分之間有什么聯系?
第一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小引”,等于是個帽子。第六部分可以說是全文的總結。第二部分簡單介紹了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第三部分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補充、延伸和擴展,它是以同奧本海默對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現了鄧稼先的氣質、品格和奉獻精神。第四部分從另一角度寫出鄧稼先貢獻之大。這一部分也可以說是第二部分的擴展。第五部分則是重點寫出了鄧稼先的深厚博大的民族文化背景、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強的意志、堅定的信念、甘為祖國獻身的崇高精神,是《中國男兒歌》中的“男兒”一類的人物。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體化。
10.課文有沒有詳細介紹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請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課文沒有詳細介紹鄧稼先的生平事跡和巨大貢獻。按照常理,鄧稼先是“‘兩彈’元勛”“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文章應把重點放在敘述鄧稼先對研制“兩彈”的巨大貢獻上,可作者卻沒有介紹事情的具體細節,而是著重敘寫鄧稼先的精神與氣質以及自己與鄧稼先的交往。之所以這樣寫,主要有以下原因:鄧稼先的功績誰人不知,再重復這些材料,顯得冗贅;何況自己與鄧稼先遠隔大洋二十余年,對鄧稼先工作的具體情況不可能了解太多,這樣可以揚長避短;再者,鄧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寫朋友,自然飽含著對老朋友不盡的思念以及對朋友的認同欽佩。
11.“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就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生,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本文介紹了鄧稼先光輝的一生。高度評價并贊揚了鄧稼先的突出成就、人格精神和愛國品質。全文共六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在近一百年來的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下推出鄧稼先。
第二部分(“兩彈”元勛)
簡要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第三部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的個性與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作為中國人獨立自主地研制出原子彈而感到驕傲、自豪,從另一個角度寫鄧稼先貢獻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寫鄧稼先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犧牲的氣概。
第六部分(永恒的驕傲)
總結全文,借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總體評價鄧稼先。
1.角度新。
一般的傳記作品習慣上以時代為序,描寫主人公一生的經歷或相關重要事件,表現人物個性和精神。但本文卻把人物形象的刻畫放在一個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之下,將人物命運和國家的興衰、民族的強弱聯系起來,不僅刻畫人物性格、贊頌人物精神,而且還去探尋其緣由。這是本文一大特點。
2.內容新。
這一特點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體現的:
(1)“兩彈”事業本身就帶有神秘色彩。
(2)作者與主人公的關系密切。楊振寧與鄧稼先同學多年。鄧稼先在美求學的時候,又與楊振寧共同居住。楊振寧所選取的事件或是親身經歷或是耳聞目睹,所以讀來真實感人。
楊振寧本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學家,因此所選用的具體事例除了具有文學上的典型意義之外,在物理學上也是有代表性的。
3.手法新。
作者為了突出鄧稼先的個性特征,除使用動作描寫、語言描寫之外,還使用了對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間接描寫(如第五部分)。
鄧稼先
回顧歷史--激發愛國熱情
概述生平--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對比性格--陪襯鄧的高尚品格奉獻精神
感情震撼--為朋友為祖國自豪,突出鄧貢獻之大
敬業精神--寫偉岸的人格
永恒驕傲--評價朋友表達深情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的老師。”而本文由于篇幅較長,歷經兩個課時的學習,學生易陷入疲乏狀態,因此,第一課時的導入一定要讓學生充分活動,調動其學習的熱情。對于學生介紹的資料,教師可作適當補充,尤其是作者與鄧稼先非同一般的感情。教學中,小組內的活動,教師可采用競爭、評比的方法充分實現生生互動。對于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則可讓其他學生暢所欲言,最后教師歸納總結。講解一些關鍵語句時,教師也可只提供一種思路,更多地讓學生踴躍發言。教學中一些完全談個人感想的環節,則更應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全體學生都動起來,甚至鼓勵他們到臺上演說。拓展部分,為了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適當補充屈原的相關知識。總之,整個教學過程中,讓教師與學生始終處于合作狀態,學生擔任課堂的主要角色與參與者。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1
課外語段閱讀題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體會愛心有這樣一位特別的母親。為了體驗沒有水的感覺,這位母親帶著上幼兒園的女兒從北京千里迢迢來到甘肅的定西。在汽車上,母親告訴孩子她們馬上就要到一個沒有水的地方了。女兒便打算向駱駝學習,趕緊灌下一瓶牛奶。在定西的老鄉家里,母女倆從一口看似干涸的井中打起一桶水,那還是去年積下的雨水。村民告訴她們,因用水緊張,這水得循環著使用:先用來洗臉,然后用來洗衣服,最后又用這盆腔水去喂豬。女兒說:“豬怎么能喝這樣的水呢?”媽媽反問:“那你覺得應該給它們喝什么?”“我給它們喝檸檬汁,給它們喝牛奶。”女兒一臉稚氣歪著頭回答。后來媽媽問她剛從井里打上來的水能不能喝,女兒立刻回答:“不能喝,不干凈。”“如果你很渴了呢?如果你兩天沒喝水了呢?也不喝嗎?”“不喝”不過那晚小女孩哭了,不是因為她太渴,這兒太苦,而是因為媽媽訓斥了她。這戶老鄉家數月來僅有的蔬菜便是土豆,為了招待遠方來的客人,特地買了韭菜。但當小女孩看到他們用雨水洗菜、揉面時,她拒絕吃飯。對她來說,畢竟再大的挑剔也不過口渴的難耐,于是她終于喝了兩天來的第一口水。每天早晨天氣都有些陰沉,似乎一場雨即在眼前,給太久沒下雨的土地及這兩位遠道而來的客人帶來希望,可最終都破滅了。土地已干得裂出了道道縫,農民面臨的將是顆粒無收的命運。母女倆要回京了。女孩已和這兒的孩子結下了友誼,此刻的離去竟有些難舍。雖然那些孩子灰頭土臉,衣著破舊,因為他們從未嘗到過水的暢快淋漓,但可貴的是他們純真的童心和從單純的眼中流出的晶瑩的淚。揮手告別黃土地,把那里的貧窮落后留在身后,卻會把一種體會留在心里。年輕的母親要讓女兒體驗的,我想應該不只是水的珍貴。什么是愛心?那不只是打電話到新聞媒體去告訴他們“我要獻愛心啦”,也不是在鎂光燈的閃爍下向某慈善機構捐款,而是不漠視、不鄙夷不如我們生活條件的生命存在,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懷著一顆感激之心去生活。1.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干涸( ) 挑剔( ) 晶瑩( ) 鄙夷( )2.本文記敘的事件是什么?3.為什么說本文寫的這位母親“特別”?結合現實生活來談。4.本文主要運用哪種描寫手法寫小女孩?表現小姑娘怎樣的性格特點?5.“愛心”的含義是什么?6.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7.從文中畫橫線句子寫的內容作能聯想到魯迅的哪兩篇文章?8.讀了這篇文章,你最深的體會是什么?參考答案:1.hé tī jīng bǐ 2.一位母親帶著小女兒到貧窮落后的農村體驗沒有水的感覺。3.現實生活中父母大多給子女創造優越的生活條件,而這位母親卻帶著女兒到貧窮的地方去體驗生活,所以說她特別。 4.語言描寫,天真、幼雅。 5.不漠視、不鄙夷不如我們生活條件的生命存在。 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幫助別人,同時自己也懷著一顆感激之心去生活。 6.①教育父母要給孩子以磨煉。②教育人們要尊重和幫助生活條件不如自己的人。③要珍惜自己的生活。 7.《社戲》《故鄉》 8.路 課外語段閱讀題
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歲的時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里見到李叔同先生,即后來的弘一法師。那時我是預科生,他是我們的音樂教師。我們上他的音樂課時,有一種特殊的感覺:嚴肅。搖過預備鈴,我們走向音樂教室,推進門去,先吃一驚:李先生早已端坐①在講臺上。以為先生總要遲到而嘴里隨便唱著、喊著、或笑著、罵著而推進門去的同學,吃驚更是不小。他們的唱聲、喊聲、笑聲、罵聲以門檻為界限而忽然消滅。接著是低著頭,紅著臉,去端坐②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③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頭來看看,看見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著整潔的黑布馬褂,露出在講桌上,寬廣得可以走馬的前額,細長的鳳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嚴的表情。扁平而闊的嘴唇兩端常有深渦,顯示和愛的表情。這副相貌,用“溫而厲”三個字來描寫,大概差不多了。講桌上放著點名簿、講義,以及他的教課筆記簿、粉筆。鋼琴衣解開著,琴蓋開著,譜表擺著,琴頭上又放著一只時表,閃閃的金光直射到我們的眼中。黑板(是上下兩塊可以推動的)上早已清楚地寫好本課內所應寫的東西(兩塊都寫好,上塊蓋著下塊,用下塊時把上塊推開)。在這樣布置的講臺上,李先生端坐著。坐到上課鈴響出(后來我們知道他這脾氣,上音樂課必早到,故上課鈴響時,同學早已到齊),他站起身來,深深地一鞠躬,課就開始了。這樣地上課,空氣嚴肅得很。
有一個人上音樂課時不唱歌而看別的書,有一個人上音樂時吐痰在地板上,以為李先生不看見的,其實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責備,等到下課后,他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鄭重地說:“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這位某某同學只得站著。等到別的同學都出去了,他又用輕而嚴肅的聲音向這某某同學和氣地說:“下次上課時不要看別的書。”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說過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罷。”出來的人大都臉上發紅。又有一次下音樂課,最后出去的人無心把門一拉,碰得太重,發出很大的聲音。他走了數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門來,滿面和氣地叫他轉來。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進教室來。進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輕而嚴肅的聲音向他和氣地說:“下次走出教室,輕輕地關門。”就對他一鞠躬,送他出門,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了。 (選自豐子愷《懷李叔同先生》)
17.在原文中用波浪線畫出描寫李叔同先生外貌的語句。
18.作者用“溫而厲”來形容李先生的外貌,這“溫而厲”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19.對第一段中“端坐”一詞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①處“端坐”,表明李先生對學生們的做法的不滿意,用“端坐”來警告他們。
b.②③處“端坐”體現學生看到這情形很害怕,所以“端坐”。
c.①②③處“端坐”都表示了師生的自覺。
d.預備鈴響,李先生就早已“端坐”在講臺上。這①處“端坐”表現了李先生的工作態度的認真,而②③處,則體現了榜樣的力量。
20.第二段寫了李叔同先生與學生交往的幾件事,下列分析正確的幾項是
a.李先生不責備學生,是因為這些小事,用不著大聲批評。
b.上課不批評,只是怕影響課堂氣氛,并非姑息,而是要下課嚴懲。
c.批評時是“輕而嚴肅的”,體現出李先生對這些事情很重視,但是以“禮”和“理”服人。
d.李先生脾氣很好,不怎么跟學生計較。
21.李先生對犯錯誤的同學都很“和氣”,還“鞠躬”,然后“自己輕輕地把門關了”,這體現了李先生對學生的教育方法是
a.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b.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c.不斤斤計較。
d.嚴格要求,堅決禁止。
22.文章通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寫,體現了李叔同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質。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2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心甘情愿地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跡吧!
二、人物介紹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獲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祖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后,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略)
三、教讀課文
放朗讀錄音,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掃除文字障礙(略)
老師范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余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分組討論,課文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提示: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制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跡。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地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贊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贊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著“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布局別具匠心的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提示:(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系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人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后,被動挨打。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后挨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系,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贊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認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贊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群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資料,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寫鄧稼先的,讀后你感到鄧稼先是怎樣的一個人。然后自己再組織語言,說說你所認識的鄧稼先。
二、閱讀分析
選擇幾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可小聲地跟讀體會。反復體會,準確把握讀法。
分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寫方法,細讀體味。
文中用熱情洋溢、帶有感情的敘述,形象生動的描寫和他含激情的評論,再現鄧稼先感人的事跡。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記,記錄了自己一些信件、電報上的語言,其實是對鄧稼先其人一生偉大精神的概括和贊揚,此節是帶有抒情筆調的議論,是把感情蘊含于議論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達。是文章中心的集中體現。
第三部分為什么將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比來寫呢?
提示: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中兩國原子彈研究的領導人。他們的共同成就表明他們同樣都是學術非凡的人。但是兩個國家,兩種社會背景,又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基礎上考慮,我們更欽佩鄧稼先,更接受他為國忘我、為科研忘我的偉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過在國家大背景下的對比,來進一步突出鄧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對鄧稼先的偉大作用不大,作者為什么要安排此環節?
這一環節,以寒春事件,時時透出鄧稼先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摯友世交,也決不犯規,這正是他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題目中用到兩個問號,是文章結尾處不知自己落淚是為民族感情,還是為鄧稼先,以此正是告訴讀者,自己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
小組討論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辭方法,歸納語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戰場文》及五四歌曲。
歌詞和詩文都是整齊規章的語句,讀來朗朗上口。
對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語言多處用到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此外,運用長句和短句的配合,讀來朗朗上口,整齊緊湊,有音樂的跳躍感,蘊含著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傳記,運用了如此富于變化的語言,不同于一般傳記客觀平淡的語
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語言的變化,表達深厚的感情,告訴讀者,這不是一般的傳記,是功臣的贊歌。
三、總結擴展
總結略。
擴展:以中國青年一代的名義給聯合國秘書長或美國總統寫一封信,表明中國對戰爭的立場,表達對和平的呼吁。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3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
為了保護國防科技的安全,我們的許多國防科技專家們都心甘情愿地做了無名英雄,他們長年與親人分離,在遠離人煙的荒漠中與機械為伍,與數據共眠,默默無聞,為國奉獻,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壯烈樂章。他們是我們人民的英雄,國家的驕傲,就讓我們展開課本,去諦聽他們感人的事跡吧!
二、人物介紹
1.作者介紹:楊振寧,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曾與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恒理論,獲
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與鄧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結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雖一個在中國,一個在美國,但對祖國的感情這一共同點把他們緊緊聯在一起。本文即是鄧稼先逝世后,楊振寧追憶他的一篇回憶性散文。
2.鄧稼先介紹(略)
三、教讀課文
放朗讀錄音,突出有感情朗讀,創設情境。
掃除文字障礙(略)
老師范讀第一部分,同學自由朗讀其余部分,進一步熟悉內容,體會感情。
分組討論,課文每一部分分別側重寫哪些內容,又如何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提示:第一部分,從中國自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時代開始的百年屈辱歷史,引出為中國做出巨大貢獻的偉大科學家——鄧稼先。第二部分,寫出鄧稼先的生平,特別是研制兩彈、為國盡忠、至死不渝的感人事跡。第三部分,用比較法,把中國的國防科技領導人鄧稼先和美國國防科技領導人進行比較,更鮮明地突出了鄧稼先忠厚樸實、真誠坦白的品格。第四部分,寫作者與鄧稼先50年的友情及1971年訪華的經歷,表達作者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對鄧稼先的無比欽佩之情。第五部分,以大漠戈壁的艱苦與艱險,展現鄧稼先為了國家利益,不計個人生命的獻身精神。第六部分,以書信的形式,用評論性的語言對鄧稼先一生的功績高度贊揚,表達友人對鄧稼先的贊頌與悼念。這六個部分各有側重,但都是圍繞著“記錄鄧稼先的生平事跡,歌頌他默默無聞,獻身國防科研,為國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這一中心而組織起來的有機整體。這正體現了作者構思精巧、謀篇布局別具匠心的特點。
引導學生思考:(1)第一部分似乎與鄧稼先關系不大,可否去掉?(2)各部分之間是否圍繞中心隨意安排順序,可否任意調換?
提示:(1)第一部分從百年屈辱入手寫作,似乎與鄧稼先關系不大。其實,這一段的用意是在創設一種廣闊的社會背景。試想,中國百年的屈辱,一次次戰爭的失敗,列強的人侵掠奪,都是因為政府的軟弱無能,國力的貧弱和科技落后,被動挨打。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政府強大了,國力增強了,科技是否領先則成了改變落后挨打局面的關鍵。而鄧稼先正是領導中國知識分子追趕世界科技勢頭,提高國家科技水平,保證中國堅強站立起來的人。他的功績是要在廣闊的社會背景和歷史背景中去衡量,才更能顯出其偉大之處來的。所以第一部分是為歌頌鄧稼先所進行的必要準備,絕不能去掉。(2)各部分看似互不相干,各自獨立,實則內有聯系,邏輯嚴密,不可調換。第一部分,是為贊揚鄧稼先創設環境,作必要鋪墊,放在開頭,不能移動。第二部分從鄧稼先出生到逝世,總體介紹其生平和成就,是下文的綱目,下文是對第二部分的具體展開。第三、四、五部分,分別認為人品格、工作風格和獻身精神等方面具體展現鄧稼先的偉大精神,是對第二部分的展開。同時這三部分由淺入深,由低層次到高層次有逐漸深入的意味,也不可調換。第六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水到渠成地引出對鄧稼先的高度贊揚和緬懷,文章中心得到全面體現。這樣整篇文章安排嚴密合理,獨特而周全,可見作者深厚的功底和深送的邏輯思維能力。
通過以上類似的質疑,逐漸把課文分析引向更深更細,讓學生的理解也更準確,記憶更牢固。如學生不能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分組討論,發揮群體思維力量,也可利用一些問題引導到主要問題之上。這些都要求教師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
1.課下收集有關資料,準備交流。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整體感知
默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寫鄧稼先的,讀后你感到鄧稼先是怎樣的一個人。然后自己再組織語言,說說你所認識的鄧稼先。
二、閱讀分析
選擇幾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他同學可小聲地跟讀體會。反復體會,準確把握讀法。
分組分析,找出各段中的描寫方法,細讀體味。
文中用熱情洋溢、帶有感情的敘述,形象生動的描寫和他含激情的評論,再現鄧稼先感人的事跡。最后一部分看似摘記,記錄了自己一些信件、電報上的語言,其實是對鄧稼先其人一生偉大精神的概括和贊揚,此節是帶有抒情筆調的議論,是把感情蘊含于議論之中,是更深沉的感情表達。是文章中心的集中體現。
第三部分為什么將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比來寫呢?
提示:奧本海默和鄧稼先分別是美中兩國原子彈研究的領導人。他們的共同成就表明他們同樣都是學術非凡的人。但是兩個國家,兩種社會背景,又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征。但是站在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基礎上考慮,我們更欽佩鄧稼先,更接受他為國忘我、為科研忘我的偉大精神。作者也正是要通過在國家大背景下的對比,來進一步突出鄧稼先的高尚品格。
第四部分似乎對鄧稼先的偉大作用不大,作者為什么要安排此環節?
這一環節,以寒春事件,時時透出鄧稼先對自己的工作認真小心,高度保密,即便是摯友世交,也決不犯規,這正是他為人忠正的反映。此部分的題目中用到兩個問號,是文章結尾處不知自己落淚是為民族感情,還是為鄧稼先,以此正是告訴讀者,自己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
小組討論找出文中用到的修辭方法,歸納語言特色。
引用:第五部分中的《吊古戰場文》及五四歌曲。
歌詞和詩文都是整齊規章的語句,讀來朗朗上口。
對比:第三部分最后一段。
本文語言多處用到修辭方法,增強文章的表現力。此外,運用長句和短句的配合,讀來朗朗上口,整齊緊湊,有音樂的跳躍感,蘊含著深厚的感情。
本文是一篇回憶性傳記,運用了如此富于變化的語言,不同于一般傳記客觀平淡的語
言,作者是有目的的,作者借語言的變化,表達深厚的感情,告訴讀者,這不是一般的傳記,是功臣的贊歌。
三、總結擴展
總結略。
擴展:以中國青年一代的名義給聯合國秘書長或美國總統寫一封信,表明中國對戰爭的立場,表達對和平的呼吁。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后練習第一、二、三題。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認 知
1.一切服從祖國的需要,努力為人民建功立業,無條件地為祖國和人民作貢獻,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表現。
2.“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萬英雄人物的生活準則,也是少先隊隊禮的含義。
情 感
敬佩鄧稼先等以“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生活準則的英模人物。
行 為
1.搜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先進事例。
2.敬好隊禮。
3.從小處開始,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板書設計
鄧稼先 (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 服從祖國
(博士) 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需要,為人
(科學家)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 民建功立
爆炸了中國第一顆氫彈 業,無私奉
獻自己。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教學過程
一、運用直觀 引入新課
1.出示投影10-1-1(原子彈爆炸圖)。并用錄音配上音響效果(爆炸聲,人們歡呼聲);有條件的也可用原子彈爆炸的錄像。
2.這就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情景。今天要介紹的是為這項事業的成功作出卓越貢獻的科學家。
3.出示投影10-1-2(鄧稼先像),介紹人物:鄧稼先(板書),(1924-1986),安徽懷寧人,著名物理學家、科學家(板書),抗日戰爭期間,鄧稼先考入西南聯大,目睹祖國山河破碎,人民遭受凌辱,他下定決心,要為祖國的強大學好科學。1945年西南聯大畢業后,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1948年(解放前一年)赴美國留學。19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博士學位(板書并解釋博士是學位中最高的一級)時,聽到新中國誕生的消息,他毅然回國。回國后,接受了研制“原子彈”和“氫彈”的任務。原子彈(板書)是一種核武器,是一種殺傷力很強的炸彈。這種炸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1945)美國曾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放過,對促使日本投降起了重要作用。氫彈(板書)也是一種核武器,威力相當于數百顆原子彈。我國的原子彈和氫彈的試驗成功,離不開鄧稼先的心血,所以,人們稱鄧像先為“兩彈元勛”。
4.板書課題:“兩彈元勛”鄧稼先(解釋元勛——元,是第一的意思;勛,是功勞、功勛。元勛即立下第一位大功的人。)
二、學習課文 曉之以理
1.讀第1節。聯系課文,結合教師對鄧稼先的介紹,說說從什么地方看出鄧稼先十分熱愛祖國?
(①立志:為祖國的強大學好科學。
②行為:鄧稼先在美國已獲博士學位,他可以很容易在美國立足,條件好,待遇高,但他一聽到新中國誕生的消息,便欣然回國。欣然——很愉快的意思。這說明他自覺地用學到的科學知識報效祖國。
2.讀第2小節,鄧稼先在1958年初春,接受了制造原子彈的任務。為什么說,這項工作是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美國在1945年就使用了原子彈,而XX年后的中國還未研制成原子彈,說明,中國國防落后了,“落后是要挨打的”。新中國成立后,面對美國的威脅,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就提出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要造出我們的原子彈。毛澤東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為了祖國的強大,為了祖國的安全,人民生活的安寧,中國應有自己的核武器,使中國國防走向現代化。)
板書:服從祖國的需要。
3.鄧稼先接受這項任務對個人來說,需要付出什么代價?
(核武器研究是國家高級機密,不能讓外國人知道,要絕對保密,所以參加研制的人員,對家屬親人不能說,必須離開溫馨的家庭,還要隱姓埋名即不在公眾場合出頭露面、暴露身份,不能著書立說,不能公開發表文章,不能出國交流。而著書立說,作學術報告,出國考察等等對個人來說都是有名有利的事。為了祖國的利益,鄧稼先放棄了這些個人利益,這是愛國勝過愛自己,把國家利益看得比個人利益重的崇高精神。)
4.讀第3小節,師參照教參,講述原子彈和氫彈研制的過程和成果。
板書——1964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研制并成功地爆炸了中國第一顆氫彈。
(鄧稼先和戰友們進行了頑強的技術攻堅戰:
①在毫無資料的情況下,描繪出原子彈的輪廓。
②在艱苦的數據驗證中,解決了原子彈的理論推導。
③在極艱苦的貧困、邊緣山區,極困難的條件下,進行工作。
1964年10月18日,在我國大西北羅布泊,鄧稼先親自指揮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試驗。在試驗場上,一個橙紅色的火球冉冉升起,天崩地裂的驚雷滾過長空,接著蘑菇云遮天蔽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這一特大喜訊傳遍全國各個角落,傳遍全世界各地。
中國原子彈試驗成功,但美國和蘇聯已經相繼爆炸了威力相當于數百顆原子彈的氫彈。
中國不能落后,中國必須急起直追。于是,鄧稼先隨即,再一次離開那正需要他照顧的家庭,回到核武器試驗的基地,馬不停蹄地率領戰友們投入了氫彈的試驗。1967年6月7日。我國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一消息又一次震驚了世界。
目前,世界上能制造原子彈和氫彈的國家,還有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等極少數國家。同這些國家相比。從原子彈到氫彈爆炸成功,美國用了7年,前蘇聯用了4年,法國用了8年。我國只用了2年多。這是鄧稼先和他的助手們為人民建立的卓越功勛。
(板書:為人民建功立業)
我國政府多次聲明,中國擁有少量的核武器完全是為了自衛,我們保證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主張通過談判早日達成全面禁止核武器條約,以及最終徹底消滅核武器目的。
5.讀課文第4小節。為什么魁梧健壯的鄧稼先會病倒了?
(①自然環境的惡劣②長期工作的勞累③核試驗對人體有影響。)
6.讀讀《想和做》周恩來同志的一句話:“我們要像春蠶一樣,把最后一根絲吐出來獻給人民”。看看鄧稼先臨終前的表現,談談自己體會。
(鄧稼先為了向黨和人民作最后的貢獻,拒用昂貴的令人嗜睡的藥物,以便使大腦清醒。用最后的心血給黨中央寫了關于發展現代化國防的建議書。這說明,鄧稼先“把最后一根絲吐出來獻給了人民。”)
板書:無私奉獻自己。
7.歸納:鄧稼先服從祖國需要,為人民建功立業,無私地奉獻自己,他真正做到“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板書: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8.讀課文5,6小節。“祖國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這一切,指哪些?
(個人的收入,個人的家庭,個人的名利,個人的地位……)
“無條件”又指什么?
(不計較個人的收入,不計較長期離開家庭,不計較個人的名利,不計較個人的地位,這是一種十分高尚的愛國主義精神,是無私奉獻精神。)
9.說說隊禮的含義。
(隊禮五指并攏表示五愛,高舉過頭,表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們每天敬隊禮時,就要想到學習英雄們,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作為自己的生活準則。)
三、舉一反三 加深認識
1.其實,在我們偉大的國家里,有著千千萬萬以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生活準則的英雄人物。能舉例說說嗎?
2.在學生發言基礎上,教師補充講述教參中李國安、吳天祥等人的事跡。
3.請學生在聽了李國安、吳天祥的事跡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4.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千千萬萬英雄的生活準則,也應該成為我們少先隊員的生活準則。那么,我們可以從哪些地方做起呢?
5.對,我們要從小處做起,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做力所能及的有益的事。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5
教學設想:
課文是一篇閱讀課文,是一篇回憶性散文,也是一篇典范的人物傳記。教師應通過閱讀指導,讓學生充分了解傳記文學的淵源和特點。
文章的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好友,是—位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知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作者站在友人的立場上,通過特殊的視角,將鄧稼先的生平、貢獻放在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中描寫、評價,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經歷和對民族的偉大貢獻;高度頌揚了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獻身國防科學的崇高情懷。教師應將愛國主義情感和獻身科學事業的精神作為德育的重心,弘揚“文以載道”的創作宗旨。
文章在廣闊的歷史背景和重大的歷史事件中刻畫。人物,既增強了作品的人文底蘊,又突出了人物的人格魅力,深得以史繪人、以人勾史的人物傳記之奧妙,是傳記文學優秀藝術特色的傳承。教師不妨與被魯迅先生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相聯系,以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拓展。
教學過程 :
一、復習導入
人物傳記是記錄,人物生平的文字,它往往通過一些特殊事件來刻畫人物的特殊貢獻與精神品質和高尚情操。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介紹—位偉大科學家的作品。
(學生課堂自讀)
二、教師設問導讀
1.從教材第注解我們能體會些什么?
提示:—切偉大的、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人,是能甘守寂寞之人,是信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人。
故事—:錢學森召見鄧稼先,說“中國要放一個大爆竹,要你來做這個大爆竹。”當晚,稼先回去后與夫人通宵未眠。他只說,要去干一件工作:“從今以后我的生命就交給了這個工作。家中的事和兩個孩子我是不能管了。”確實的,在稼先為國防大事獻身時,他的女兒照樣的下鄉和回城沒工作。
故事二:有一天,許德珩(鄧稼先的岳父)問嚴濟慈:“是誰為中國制造出原子彈?”嚴哈哈大笑,說:“你去問你的女婿吧!”
2.作者將“百年屈辱”與“站起來了”比照在一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提示:深厚的愛國主義熱情與對鄧稼先的無比崇敬。
3。作者將鄧稼先與奧本海默對比來寫,作出了高度評價——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
這些評價下面還隱含著作者怎樣的情感?
(此題設計旨在探究話外之意、文外之情,是延展性思維訓練。)
4.第四部分結束一句的討論、探究。
“事后我追想自己為什么會有那樣大的感情震蕩,是為了民族而自豪,還是為了稼先而感到驕傲?——我始終想不清楚。”
故事三:楊振寧在美國聽美國人說,中國人的原子彈是由美國科學家參與做成的。他問鄧稼先“有沒有美國人?”稼先當時不便回答,待周總理說“把實情告訴他”之后,稼先寫了“沒有任何外國人參加”的信。信從北京直接送到上海市委歡送楊振寧的宴會上。楊振寧當場打開一看,立即淚流滿面。
結合故事二:除了句中所寫的自豪與驕傲,是否有敬佩、悲哀、傷痛等情感呢?
5.閱讀、分析教材中兩處引文,討論其用意。
6.總括鄧稼先生平,結束教學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6
鄧稼先
教學重點: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教學難點 :1. 理解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一:導入 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二、背景說明。
1.關于“兩彈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中國人就是從這一天開始擁有了自己“鐵的脊梁骨”,挺直了腰板。
1939年10月,美國政府決定研制原子彈,1945年造出了三顆。其他國家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的時間如下:蘇聯──1949年8月29日;英國──1952年10月3日;
法國──1960年 2月13日;印度──1974年5月18日。
中國于1966年12月28日成功地進行了氫彈原理試驗。1967年6月17日由飛機空投的300萬噸級氫彈試驗獲得圓滿成功。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到爆炸第一顆氫彈,中國只用了2年零2個月的時間,其速度是世界上最快的。
2、文體介紹:關于本問:本文是一篇人物傳記。人物傳記是記錄人物生平事跡的一種實用文。一般有兩類,一類是記述自己的生平,一類是記述他人的生平。傳記最大的特點就是“實錄”。傳記可繁可簡,一般按時間順序來記敘。
3、關于楊振寧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與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理論,共獲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涌現出來的一代杰出物理學家中在理論和實驗兩方面都有影響的物理學家之一。
4、關于鄧稼先
鄧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三、訂正詞語:
熱淚盈眶 可歌可泣 鞠躬盡瘁 彷徨 殷紅 殷切 鮮紅 鮮為人知
宰割 元勛 誕生 署名 摯友 奠基 難堪 婦孺皆知 孕育 簽字 馬革裹尸 顫抖 謠言 截然不同 籌劃 鄧稼先
可歌可泣:值得歌頌,使人感動得流淚。指悲壯的事跡使人非常感動。
家喻戶曉:每家每戶都知道。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語出諸葛亮《出師表》,指小心謹慎,貢獻出全部精力。
成語積累:可歌可泣 鮮為人知 婦孺皆知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當之無愧
家喻戶曉 截然不同 鋒芒畢露 知人之明 層出不窮 馬革裹尸
四、速讀課文,準確把握課文基本信息
1.抓住文中關鍵性的語句 2.理解文中的小標題 3.簡單敘述六個部分的內容
一、在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的背景上推出鄧稼先。
二、簡單介紹鄧稼先的生平經歷和貢獻。
三、在同美國“原子彈之父”奧本海默的對比中來寫鄧稼先。
四、作者得到消息,中國的原子彈是自力更生搞出來的,熱淚滿眶。為鄧稼先而驕傲。
五、舉例具體述寫鄧稼先的奉獻精神和巨大貢獻。
六、引述作者寫給鄧稼先夫人的電報、書信中的幾段話總體評價鄧稼先。
一歷史背景;二生平簡介;三人物對比;四感情震蕩;五沙漠創業;六熱情贊頌
鄧稼先是一個忠誠坦白、從不驕人、為祖國國防事業奉獻一生的祖國的偉大兒子
五、整體把握:課文寫了哪些事例?通過這些事例,表現了人物怎樣的精神品質?
①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后立即回國―――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報效祖國
②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彈制造的理論,并成功設計了兩彈――― “兩彈元勛”功勛卓著
③1985年重病期間寫了一份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核武器發展的建議書――― 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④文革初期,說服兩派繼續工作――――沒有私心
⑤1971年被“四人幫”批判圍攻,竟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的隊員――――勇敢、公正無私
⑥一封短短的信 ――――― 強烈的民族 自尊心樸實
⑦1982年,“我不能走”。-----執著追求 無私奉獻 責任心強
六、學習第一部分: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
第一部分:展示歷史背景。通過列舉1898年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瓜分情況,讓讀者管窺百年中國的屈辱歷史。然而一個世紀后,中國人站起來了,就在這新中國剛剛誕生的早晨,新中國帶著從黑夜走出的人們,披著朝陽的霞光,迎來了從海外歸來的一位對祖國母親有拳拳之心的兒子——鄧稼先。
看圖片:
問題:在寫鄧稼先之前,為什么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以來的歷史?
先概述我國近一百多年的歷史,是為了說明鄧稼先是對中華民族從“任人宰割”到“站起來了”這一巨大轉變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對歷史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人物。作者在這里是要展現人物生活的歷史背景,讓鄧稼先這位鮮為人知的科學家處于厚重的歷史之中,突出鄧稼先作出的巨大貢獻,同時也表達出一種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的自豪感。
學習第二部分:“兩彈”元勛
第二部分:簡述鄧稼先的生平。寫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經歷,特別是對中國核武器設計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圖片:
問題:用“兩彈”元勛作本部分的小標題,有何作用?
表明了鄧稼先為中華民族的核武器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學習第三部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
第三部分:寫了鄧稼先與奧本海默的比較,以凸現鄧稼先的人品。奧本海默是一位出類拔萃、鋒芒畢露、在美國家喻戶曉的原子彈工程領導人。鄧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樸實、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說,鄧稼先是最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人,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最有奉獻精神的兒子。
問題1:看課文,說一說,鄧稼先有什么性格特點?
鄧稼先是一個忠誠樸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最不要引人注目的、最具有中國農民的樸實氣質的、具有最高奉獻精神的、為祖國國防事業奉獻一生的祖國的偉大兒子。
問題2:“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是指:
鄧稼先與鋒芒畢露的奧本海默截然不同,“是一個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人”,“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最有中國農民的質樸氣質”。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講究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和睦相處,講究為人忠厚、謙虛、真誠、樸實。鄧稼先汲取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并變成了自己的氣質品格。
問題3:“鄧稼先是中國共產黨的理想黨員”是指:
“他沒有私心,人們絕對相信他”,“文革”中能說服兩派群眾組織,能說服工宣隊、軍宣隊。
中國共產黨的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鄧稼先就是把這些奉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因此他是理想的黨員。
問題4:為什么要拿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比較?
他們是各自祖國的原子彈之父:一個鋒芒畢露; 一個忠厚平實
職務 功勞 學術水平相當 國籍 文化背景 性格不同
奧本海默:鋒芒畢露、善于辭令 是個復雜的人 鄧稼先:最不引人注意、忠厚平實 “純”
問題:為什么要拿美國科學家奧本海默與鄧稼先作比較?
對比手法有利于突出兩個人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更有利于表現鄧稼先作為中國科學家的氣質和風度,突出了鄧稼先的科學精神和奉獻品質。
學習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
第四部分:通過寫鄧稼先的誠懇周到及領導中國原子彈工程所創造出來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復雜的情感,作者為民族而自豪,為鄧稼先而驕傲。
學習第五部分:我不能走?
第五部分:高度贊揚了鄧稼先對自己所從事的工作的堅定、執著與勇敢。通過回顧學生時代課本中的《吊古戰場文》,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同時也指出了從事這項偉大工作需具備超凡的直覺判斷、嚴謹的邏輯思維、果敢的膽識、堅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又令常人難以想像,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險。
朗讀《吊古戰場文》的原文并翻譯:
原文:浩浩乎!平沙無垠,敻不見人。河水縈帶,群山糾紛。黯兮慘悴,風悲日曛。蓬斷草枯,凜若霜晨。鳥飛不下,獸鋌亡群,亭長告余曰:“此古戰場也!常覆三軍。往往鬼哭,天陰則聞!”
含義:廣大呀,廣大呀!空曠的沙漠無邊無際,遼闊的荒漠不見人煙。河水象飄帶一 樣彎曲流動。群山像犬牙一樣交錯在一起。 幽暗啊悲慘凄涼,北風悲號,天日昏黃。 飛蓬折斷,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凍的早晨。 各種飛鳥無處可棲,在天上亂竄,許多怪獸爭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長告訴我說:“這就是古戰場啊!常常有失敗的一方全軍都覆沒在這里,時常能聽到鬼哭的聲音,每逢天陰的時候,就會聽得更加清楚。”
七、朗讀本文揭示鄧稼先工作環境和高尚品格的段落——體味:
1、《吊古戰場文》悲壯慘烈, 描繪了沙漠戈壁的荒涼與凄惋。
2、排比:艱險的環境;過人的膽識;由衷的敬佩。
3、“我不能走”:身先士卒,奮不顧身、勇擔風險的高尚品格
4、五四歌詞:振光中華的時代精神和壯志豪情。
問題1:說說在戈壁灘上搞核武器試驗有哪些困難。
1、戈壁灘上常常風沙呼嘯;2、氣溫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
問題2:理解“‘粗估’參數的時候…… 又要有穩健 的判斷。”這組排比句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運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鄧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覺、數學的見地、勇進的膽識和穩健的判斷,突出了鄧稼先的大將風度。作者對鄧稼先充滿了贊揚、佩服之情。
學習第六部分:永恒的驕傲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給鄧稼先的贊歌和挽歌,同時也是一首唱給祖國的頌歌和戀歌。
問題1“如果稼先再次選擇他的人生的話,他仍會走他已走過的道路。這是他的性格與品質。”試說說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
為中華民族的崛起,為廣大人民的利益,奉獻自己的一生,這是鄧稼先的人生。走這樣的人生道路,是鄧稼先的性格與品質決定的。所以作者說,如果鄧稼先再次選擇人還會這么走。這兩句話總寫出了鄧稼先的偉大之處。
八、小標題所標示的含義
兩彈元勛——表明了鄧稼先為中華民族的核武器事業所作出的貢獻。
我不能走——形象地展示了鄧稼先那“碎首黃塵燕然勒功”的一腔熱血。
永恒的驕傲——氣勢磅礴,對鄧稼先一生作了最恰當的評價。
歸納寫作手法:
1、鄧稼先在我國現代國防和科學發展史上是一個不平凡的人物,但作者在贊頌他的偉大精神時,卻側重選擇了一些平常小事 ,于細微處見深情,于平凡中見高尚。小中見大
2、課文是從哪些角度來刻畫人物形象的?
一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二是鮮為人知
三是以小見大
3、擴展思考:本文除了運用大量的褒義詞表達作者感情外,在語言上還有哪些特色?
排比句的運用:往往造成一股氣勢,好念,讀者印象深刻。
長短句的結合:形成一種交錯美。長句便于表達較復雜嚴密的意思;短句顯得活潑,節奏快。
結合起來用,有一種抒情味濃厚,感染力強的表達效果
九、用一句話談談
鄧稼先 帶給你的—— 心靈的震撼!生命的感悟?人生的啟迪……。
同學們,你要做一個什么樣的人?
十、小結:鄧稼先是中華民族核武器事業的奠基人和開拓者,是我國的“兩彈元勛” 。他忠厚平實,真誠坦白,從不驕傲,沒有小心眼,一生喜歡“純”字所代表的品格。他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所從事的事業,他的一生始終在執著地追求,無私地奉獻。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十一、布置作業 :
七年級語文下冊《鄧稼先》教學設計范文 篇17
教學目的:
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找出文中的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3. 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朗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體會作者的感情。
2. 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特點。
教學難點:
1. 理解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體會課文語言平實、感情真摯的特點。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十世紀,中華民族經歷著偉大而深刻的變遷。偉大的時代造就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科學家…他們對國家民族的貢獻是一般人無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卻不為人所知。這些鮮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偉大的。“兩彈元勛”鄧稼先就是這樣一位高尚的,偉大的人物。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回憶性散文《鄧稼先》。
(一)、背景說明
1.關于“兩彈一星”:1999年9月18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五十周年之際,黨中央、國務院、隆重表彰為我國“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并授予他們“兩彈一星功勛獎章”。追授王淦昌、鄧稼先、趙九章、姚桐斌、錢驥、錢三強、郭永懷“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兩彈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彈、導彈和人造衛星。“兩彈”中的一彈是原子彈,后來演變為原子彈和氫彈的合稱;另一彈是指導彈。“一星”則是人造地球衛星。
2.關于鄧稼先:
鄧稼先,出生在安徽省懷寧縣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1945年抗戰勝利時,鄧稼先從西南聯大畢業,他于1947年通過了赴美研究生考試,于翌年秋進入美國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學研究生院。由于他學習成績突出,不足兩年便讀滿學分,并通過博士論文答辯。此時他只有26歲,人稱“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九天后,便謝絕了恩師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決定回國。同年10月,鄧稼先來到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此后的八年間,他進行了中國原子核理論的研究。
(二)、解釋詞語,并注音:
鄧稼jià先 元勛xūn 至死不懈xiè 鞠jū躬盡瘁cuì 選聘pìn 無垠yíng 殷紅yān
詞:見課文。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了解文章內容結構, 說出文章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2. 小組合作討論,全班討論交流。
3. 教師評議學生發言,歸納討論意見:
三、分析理解
1、文章的結構形式有何特點?提示:由一個引子和冠以小標題的三部分主體內容共同組成。
2、課文主要表現了鄧稼先什么精神?
提示:(1)對祖國、對民族鞠躬盡瘁,無私奉獻。
(2)干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犧牲、不求名利、甘當無名英雄。
(3)為人真誠謙虛、樸實坦誠。
(4)搞科研有超凡的創造才能,堅定的意志和堅強的信念。
3、文中多處寫到核武器研制的艱苦環境,有什么作用?
提示:文章突出環境的艱苦,更好地烘托了人物的崇高精神。
本文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熱情贊美鄧稼先為國家=民族建立的功勛,表達了對鄧稼先的崇敬之情。
四、作業:
思考課后第一題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明確本節課教學要點
二、整體感知:
1.從文中找出直接贊美鄧稼先的語句,圈出其中的關鍵語句。
(瀏覽課文,找語句,圈出詞語。在此基礎上全班討論交流找出的語句。)
第一部分最后一小節;
第二部分最后兩小節;
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小節;
三、研讀欣賞:
1.以第三部分為范例,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
a.以上語句或語段,大多運用議論、抒情表達方式,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在表達作者的“至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現在,我們通過第三部分的探究來認識這一點。] 找出第三部分第九、第十兩小節中的關鍵詞語,說明這些詞語各自概括了這一部分的那些內容,說一說這樣表達思想感情有什么好處。
b .四人合作小組討論2—3分鐘,然后組織全班討論交流。
c. 教師在學生討論過程中評議、肯定:中國“傳統文化”孕育的——概括并贊美鄧稼先“忠厚平實、真誠坦白、樸實”。 “奉獻精神”,“理想黨員”——概括并贊美鄧稼先“最不要引人注目,沒有私心”。 品格使人們絕對相信他:說服兩派繼續工作,制成氫彈;說服工宣隊、軍宣隊隊員。
2.默讀第一部分,說說本段的作用?
3.默讀第三部分,分析鄧稼先的精神,并說說他的性格特點。
四、拓展延伸:
1.學生自主選擇其他部分,探究在記敘基礎上議論、抒情的好處。(在征求學生意見的基礎上,著重研究兩三部分即可,不必面面俱到。)
2. 全班討論:你認為鄧稼先的那些品質值得我們終身學習?
3. 敘述你收集的鄧稼先的故事,加上簡要評論,表達你對他的情感。
五、總結課文:
(一)、深刻體會作者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寫作特色:
1、樸實無華、平白流暢的語言風格,結合長短變化的句式安排,使文章蘊含了深厚的情感,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
2、作者采用“橫式結構法”,巧立主題式的小標題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優秀品質,六個部分各有各的重點,同時又連成一個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