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通用5篇)
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
了解小說中刻畫人物性格時運用的主要方法。
2、態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價值觀: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
【重點】
了解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
【教法】
探究討論法。
【教學模式名稱】
讀、悟、賞教學模式。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 導入課題。 口述導言板書課題。 明確學習重點。 聽 觀看畫面。 要求: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標出生字生詞。 欣賞畫面。 讀 自由朗讀。 要求:模仿錄音、語氣、 語調。 正確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悟 把握中心。 要求:準確理解文章中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 “ 純粹的金錢關系 ”。 討論回答。 并質疑 組織學生討論質疑。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組討論、合作、交流。 賞 欣賞本文精彩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用意。 充分鼓勵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結 找學生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結語。 先聆聽學生談,然后教師結語。 談談自己有哪些收獲。
【板書設計】
我的叔叔于勒
莫泊桑
于 勒: 窮 富
“我” 錢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 貪婪、虛偽
趕他、盼他、 見他、躲他
【教學反思】
通過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學生們的'閱讀賞析能力得到了鍛煉,但個別學生對主體的挖掘尚在提高有待以后經常訓練。
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了解小說體裁的特點,從故事情節入手,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
2.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小說的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語言的賞析能力。
3.指導學生了解作者如何運用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手法來表現人物和主題的。
4.引導學生能從小說本身的內容出發,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梳理故事情節,品評小說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說的寫作手法。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與激發創造性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金錢,認識到親情和愛心對于人生的意義遠遠勝于金錢。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各種手法來表現人物形象和小說的主題的。
2.從梳理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來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情節和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表現小說的主題的。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通過學生自己對語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來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3.在課文品讀過程中,教師用巧妙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分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中國古代有一句諺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意思是說貧窮時,即使居住在熱鬧的都市也沒有人來過問;富貴時,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遠房親戚找上門來。這兩句話反映人與人之間親疏關系完全決定于錢財的多和少,人與人之間只存在金錢關系的不正常現象,表現了一種金錢至上的炎涼世態。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就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象。
展示課件并展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俗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對待金錢與親情之間的關系。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分角色朗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旁白。
2.復習小說的相關知識,根據文章內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
3.復述故事情節(指導學生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來復述)。
【設計意圖】
1.通過分角色朗讀和問題引導,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小說的人物關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
2.通過對小說相關知識的復習,引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抓住小說的要素進行品讀。
(三)分析人物,品析寫法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分析。
1.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這篇小說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是誰?請自行圈畫文中的語句,并進行品析,說說這個人物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要求學生用“我認為文中 寫得最成功。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來表達。)
2.進行組內研讀討論,作者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個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效果好在哪里?
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神態描寫,對比手法。(要求學生用“作者在塑造 的時候,用了 的寫法,表現了他(她) 的特點(或形象)”的`句式來表達。)
3.你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得很精彩,比如環境描寫,請找出來,仔細品味,說說作用是什么。
【設計意圖】
1.通過品讀語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樣的形象。
2.通過分析寫作手法,欣賞莫泊桑作為短篇小說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處。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四)研討主題,各抒己見
教師導語并設計問題:
(1)根據文中的人物關系及各自的人物特點,談談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窮”到“富”再到“窮”的行為,以及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為?
(2)若瑟夫作為一個少年,他是怎樣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從文中哪些內容看出來的?
(3)對于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你有怎樣的見解,如果與別人的見解不同,你打算怎樣說服別的同學?
(4)如果父親發現買牡蠣的兩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來該發生什么呢?請根據情境說(或寫)一段話。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突然,父親急忙向我們走來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
2.通過對線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金錢觀與文中人物、作者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品讀小說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對待親情和金錢的正確觀念。
3.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性思維的發揮。不同的情境的設置,能讓學生明白在金錢面前,不能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心和同情,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布置作業
請試著將本文中“若瑟夫”這個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說的情節重新改編一下,講給家人聽,并比較改動前后的效果。
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了解小說體裁的特點,從故事情節入手,體會文章巧妙的構思。
2.引導學生通過揣摩小說的語言來分析人物形象,提高語言的賞析能力。
3.指導學生了解作者如何運用人物描寫、環境描寫等手法來表現人物和主題的。
4.引導學生能從小說本身的內容出發,理解作者寫作意圖,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各種形式的誦讀,梳理故事情節,品評小說的語言,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小說的寫作手法。
2.利用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3.組織小組合作探究,提高口頭表達能力與激發創造性思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金錢,認識到親情和愛心對于人生的意義遠遠勝于金錢。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了解作者是如何通過各種手法來表現人物形象和小說的主題的。
2.從梳理故事情節和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來理解小說的主題。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是怎樣通過一個看似平常的故事情節和幾個鮮活的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現實,表現小說的主題的。
三、教學策略
本課主要采用朗讀法、賞讀評議法、活動法等教學方法,此外與直觀形象的多媒體結合,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1.學生對課文的感知是通過朗讀來完成的。
2.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在點撥時授以學法指導,通過學生自己對語言的'品析,以及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來完成對文本的解讀。
3.在課文品讀過程中,教師用巧妙的問題來引導學生品味、分析,引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激發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中國古代有一句諺語:“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意思是說貧窮時,即使居住在熱鬧的都市也沒有人來過問;富貴時,哪怕是住在深山里也有遠房親戚找上門來。這兩句話反映人與人之間親疏關系完全決定于錢財的多和少,人與人之間只存在金錢關系的不正常現象,表現了一種金錢至上的炎涼世態。法國作家莫泊桑的小說就反映了這樣的社會現象。
展示課件并展示“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句俗語。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發學生思考如何對待金錢與親情之間的關系。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節
安排學生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并根據教師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思考。
1.分角色朗讀:“我”、菲利普、菲利普夫人、于勒、船長、旁白。
2.復習小說的相關知識,根據文章內容,了解本文的主要人物和基本情節。
3.復述故事情節(指導學生按照情節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階段來復述)。
【設計意圖】
1.通過分角色朗讀和問題引導,讓學生整體感知文章內容,了解小說的人物關系、主要人物,梳理小說情節發展的脈絡。
2.通過對小說相關知識的復習,引導學生在閱讀小說時抓住小說的要素進行品讀。
(三)分析人物,品析寫法
教師出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品讀分析。
1.默讀課文,找出你認為這篇小說塑造得最成功的一個人物是誰?請自行圈畫文中的語句,并進行品析,說說這個人物是怎樣的一個形象。
(要求學生用“我認為文中 寫得最成功。從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個 的人”的句式來表達。)
2.進行組內研讀討論,作者為了突出所塑造的某個人物形象,用了哪些寫作手法?這些手法的運用效果好在哪里?
運用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肖像、神態描寫,對比手法。(要求學生用“作者在塑造 的時候,用了 的寫法,表現了他(她) 的特點(或形象)”的句式來表達。)
3.你覺得文中還有哪些地方寫得很精彩,比如環境描寫,請找出來,仔細品味,說說作用是什么。
【設計意圖】
1.通過品讀語句,分析文中的人物具有怎樣的形象。
2.通過分析寫作手法,欣賞莫泊桑作為短篇小說家在塑造人物的手法上的精彩之處。
3.引導學生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
(四)研討主題,各抒己見
教師導語并設計問題:
(1)根據文中的人物關系及各自的人物特點,談談你如何看待于勒由“窮”到“富”再到“窮”的行為,以及菲利普夫婦對于勒由“怕”到“盼”再到“躲”的行為?
(2)若瑟夫作為一個少年,他是怎樣看待他的叔叔和父母的?你是從文中哪些內容看出來的?
(3)對于作者寫作本文的意圖你有怎樣的見解,如果與別人的見解不同,你打算怎樣說服別的同學?
(4)如果父親發現買牡蠣的兩位先生中有一位竟是他日思夜想的弟弟,接下來該發生什么呢?請根據情境說(或寫)一段話。
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
突然,父親急忙向我們走來
【設計意圖】
1.引導學生抓住文本內容進行分析,理解作者的創作目的。
2.通過對線索人物的作用的分析,引導學生將自己的金錢觀與文中人物、作者進行比較,讓學生在品讀小說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形成對待親情和金錢的正確觀念。
3.創設情境,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并鼓勵學生進行大膽的創新性思維的發揮。不同的情境的設置,能讓學生明白在金錢面前,不能失去對人的真誠的愛心和同情,實現課內外遷移,體現大語文教學觀。
(五)布置作業
請試著將本文中“若瑟夫”這個人物去掉,然后把小說的情節重新改編一下,講給家人聽,并比較改動前后的效果。
【設計意圖】通過改編小說的情節和人物設置,體會作者在小說創作中對情節和人物安排的巧妙之處。
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理解全文內容,理解主題思想;
分析人物形象,了解本文刻畫人物性格的主要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親情是人世間最美好的情感之一。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的文學殿堂,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去體會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三、檢查字詞的學習。
jié jū zhàn shà chuò guān tà gēng zhuàn
拮據 棧 橋 煞 白 闊 綽 衣 冠 糟 蹋 變 更 賺 錢
qiào pà mǔ lì yòu lán lǚ kān
撬 開 手 帕 牡 蠣 保 佑 襤 褸 狼狽不堪
四、作者介紹
投影出示莫泊桑的圖片,先由學生簡介,后教師再補充。
莫泊桑(1850—1893)是法國19世紀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于法國諾曼底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中學畢業后,普發戰爭爆發了,他應征入伍,兩年的兵營生活使他認識了戰爭的殘酷,祖國的危難啟發了他的愛國思想。戰爭結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軍部和教育部任小職員,同時開始了文學創作。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創作,轟動了法國文壇。以后離職從事專門文學創作。10年間他寫了解情況300多個短篇和6個長篇,其中許多作品流傳久遠,尤其是短篇小說,使他成為一代短篇小說巨匠。長篇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項鏈》、《我的叔叔于勒》等。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諷刺和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尤其是在資產階級思想腐蝕下的人們精神的墮落。
五、溫習:
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
小說的情節又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本課的故事情節:菲利普一家人盼于勒回來——夸贊于勒——巧遇于勒——躲避于勒
開端 發展 高潮 結局
[板書]盼——贊——遇——躲
作家為什么作這樣的安排情節:①為什么將“趕于勒”以插敘方式安排?②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
明確:①巧設懸念,開頭反復渲染盼歸的氣氛與心情,埋下伏筆;②一波三折,高潮迭起,構成情節的曲折美,俗話說“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這個道理。③安排船上相遇給人物亮相提供了一個特有的展臺,更能體現主人公的性格特點,具有一種較強的諷刺意味。
4、教師小結:概括后板書:小說的情節美。
六、速讀課文,初步感知:
請找出菲利普夫婦對于勒不同稱呼的詞語及其態度的變化。
貧:壞蛋、流氓、無賴
富: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有辦法的人
貧:小子、家伙、老流氓、賊、討飯的
菲利普夫婦: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七、合作探究,品讀課文,評說人物形象
1、 本文除了以精妙的構思吸引人,更重要的是以其豐滿的人物形象而經久不衰。理解人物最好的方法是品讀細節。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去品析。這篇小說寫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罵于勒,高潮部分)
首先,我們來一起讀一讀幾個精彩片段,請大家在我的提示下朗讀課文片段。
①(讀23段)母親有點遲疑不決,她怕花錢;但是兩個姐姐贊成。母親于是很不痛快地說:“我怕傷胃,你只給孩子們買幾個好了,可別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轉過身對著我,又說:“至于若瑟夫,他用不著吃這種東西,別把男孩子慣壞了。”
——心理:既怕花錢,又愛面子,所以不直接說,而是用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去掩飾自己的內心想法。 性格:唯錢是命,虛榮。
②(讀25段)不安、瞪、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真奇怪!這個賣牡蠣的怎么這樣像于勒?”就……就是我的弟弟呀。……
——心理:緊張不安,因為他害怕、懷疑年老水手是于勒,害怕自己多年的希望破滅,害怕不能過體面的生活。
③(讀31段)怕、吞吞吐吐、哆嗦、“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長打聽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
——心理:擔心緊張,害怕,擔心希望灰飛煙滅 性格:冷酷
④(讀46段)我母親嚇了一跳,直望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十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
這段描述把故事情節推向高潮,把菲利普夫婦冷酷無情、惟利是圖的本質暴露的`十分充分。
——對人物的描寫中,哪些詞句最有表現力。抓住這些具有表現力的詞句評說人物形象。
2、品讀示范:第25段,品析“不安”,“瞪著眼”,“趕緊”,“十分蒼白”,“兩只眼也跟尋常不一樣”,“低聲”等詞語對表現人物的作用。
3、評說人物形象。
于勒( 浪蕩、淪落、窮苦潦倒)
“我”(善良、純真、有同情心)
菲利普夫婦(自私、冷酷、唯利是圖、愛慕虛榮)
教師小結:通過品析,我們看到了一個唯利是圖,虛偽,自私冷酷的形象,他們以貧富為兄弟相認的原則,在他們眼中,情不如錢!
主題理解:
于勒就像一面鏡子,一面折射出成人世界赤裸裸的金錢關系,一面折射出兒童世界的純真善良,小說正是由于他巧妙地貫穿其中,讓我們的故事情節曲折跌宕,回味無窮卻又引人深思。
通過我們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這篇小說中變的是什么?(錢、情)不變的又是什么呢?(他們的性格本質)。那么,在當時社會中是不是就菲利普夫婦這樣呢?
揭示主題:小說揭露了當時社會人與人的關系純粹是金錢關系,無情鞭撻了小市民的勢利貪婪,冷酷自私的丑陋靈魂。反映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與腐朽。
拓展延伸:請根據課文內容,老師給出上聯,請你試著對出下聯:
“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搖錢樹”
“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八、寄語人生,走出文本(總結)
同學們最后老師送給大家一段話: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紙筆,但買不到文思;錢可以買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錢可以買到伙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錢可以買到權勢,但買不到威望;錢可以買到軀體,但買不到靈魂;錢可以買到虛名,但買不到實學;錢可以買到武器,但買不到和平;錢可以買到小人的心,但買不到君子的志氣。希望同學們永保“赤子之心”,人生更美好!
我的叔叔于勒的語文教學設計 篇5
寫在前面:
我把前面的經驗放在這里。它對這一課依然適用:第一,情節里和細節里,有作者真正要說的那個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知道作者當時的心境、處境;而這,正是作者想要告訴我們、與我們交流的。第二,我們要做的,并不是評價人物,而是注意劇中人物相互之間的看法和評價。也就像我們前面所說的,要看人物之間的關系。小說是通過人物之間的關系構建人物的意義和作品的主題的,動輒評價人物,給人物貼標簽,往往會使我們偏離作者真正要講述的那個故事。(今天在七班的那一節,是最讓我驕傲的一節,又看到了學生閃亮亮的眼睛)
主要設計:
初讀感知:
讀完概括故事內容說感受。
預計學生會評價人物:會看到菲利普夫婦的見利忘義、自私冷酷也會看到另一種存在——孩子的純潔善良
看第四十一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滿是皺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臉,那是一張又老又窮苦的臉,滿臉愁容,狼狽不堪。我心里默念道:“這是我的叔叔,父親的弟弟,我的親叔叔。”
朗讀和觀察這一段:
1、這一段所具有的特點——
連用了兩個“手”、兩個“臉”。(有同學還注意到:先簡單提,再詳細說)
連用了兩個“那(是)”。(這種情況我們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見過)
連用了兩個“看了看”,可不可以表達為:我看了看他的手和臉,他的手……他的臉……
2、“我心里默念道……”,有兩句幾乎是重復的——加了一個“親”字,為什么?我的父母又是怎么稱呼于勒的。(父母的稱呼有變化,那個事實卻永遠都不會改變、永遠都不可更改:不是外人,是像姐姐、像爸爸媽媽一樣的親人,是與我們有著血緣關系的。孩子的純潔善良,孩子的憐憫不舍,還體現在后面“那十個銅子的消費”)
小結:
不僅強調了于勒與我的關系,還提到了他與父親的關系。
如果“父親”是親人,那“父親的弟弟”呢?但是——這個關系,我的父親母親,他們好像已經忘得一干二凈。這樣的兒子、這樣的父母放一塊兒,你不覺得很有趣嗎?你的心中難道沒有一個問題嗎?說出來……
預計:學生會說到的可能有很多,諸如——他們怎么生活到一塊?孩子難道不會成為他們父母那樣的人嗎?而我們提取出其中的核心問題:孩子與父母會怎樣互相看待呢?孩子眼里的父母真的是自私冷酷的嗎?就像我們所評價的那樣?
先看父母對孩子的看法:我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著眼睛看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在母親眼里,孩子的做法是不可理喻的)
再看孩子對母親的看法:以第一人稱寫,感受與認識毫不隱晦、真實不虛。但是在“我”的感受里,能不能看到他對父母的怨恨呢?非但沒有憤怒和怨恨,甚至連一點點埋怨和不滿都沒有。(在孩子眼里,父母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
主問題的提出:
雖然同情于勒卻也理解父母——為什么呢?孩子會是怎樣想的,他為什么能夠理解呢?
引導1:預計學生會想到持家的不易,以及“于勒之災”。
母親也的確是這么說的。她的做法和她的解釋:第一,別叫這個小子又回來吃咱們。第二,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母親是這么說的,但她真的是這樣想的嗎?(于勒真的會“吃咱們”嗎)
注:
更理性一點,教會學生分析的方法:
充分理解——她為什么這么說呢?
盡力懷疑——她真是這樣想的嗎?
當然,這里還有兩種情況——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里不知道。母親怎樣想的,母親自己心里知道,但她要用這句話掩蓋自己真實的想法。由此,我們可以窺見,母親真正擔心的是什么、想說的是什么。
引導2:預計學生可能想到的——“最要留心的是別叫咱們女婿起疑心”“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家庭生活受沖擊?這種基于常理的判斷讓人覺得怪怪的。把這個問題種下)在此基礎上,提醒學生——我們不能忽略的事實是,無論于勒是出于“欠了他們的錢”還是什么別的原因,總之,他在這條船上很多時日而不愿回家,是一個事實。于勒,是不可能回來“吃咱們”的!母親說的“拖累”也不是那個意思。從而,把閱讀的對象轉移到那封信上來——一切,都和那份信有關。
引導3:
1、閱讀于勒的信,概括它的內容:注意其中兩個隱含著的語句關聯——“(但是),如果真不給你寫信,你也不必擔心,(只要)我發了財就會回哈佛爾的。”運用好這兩個關聯詞,就可以更好地表達意思。
2、于勒的信中,家人最關注的是那哪一句,為什么?(前提是認真閱讀1-12段)
3、研究這句話中的邏輯關聯,及其所具有的吸引力。明確——“發了財”和“回哈佛爾”存在著一種詭異的關聯:
第一,是因果關系——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興奮。因為這就意味著,他回來的同時將會帶來財富。
第二,是條件關系——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迷茫。雖然于勒說的是,一發財就可以回來;但什么時候發了財,是不知道的。這是一種“看上去很美”的說法。
第三,是假設關系——一想到這個,讓一家人灰心。既然于勒沒有明說,那么能不能發財,本身就還是一個未知數。
夢想既有實現的可能,也有破滅的可能;而最要命的是,這種期待還可能演變成一場漫長的等待(事實似乎正在向著這個方向發展)。因為對于好幾年音信全無,于勒給出了這樣一個解釋:到南美去做長期旅行。但這個解釋似乎是有期限的:“好幾年”。
引導4:可現在已過了整整十年,一家人的狀態究竟如何?
衣冠整齊、海邊棧橋上散步、父親永不變更的話——“唉,如果于勒竟在這只船上,那會多么叫人驚喜啊!”(注意“竟”字;不是通過思考分析,而是通過朗讀感受來把握)就像杜小康,生活在蘆葦蕩一段時間之后,非但沒有堅強,而且想家的情緒日甚一日地變得迫切了;就像閏土,總是崇拜偶像神靈,什么時候都不忘卻,這是很有問題的——因為隨著一次次事實上的“不可能”、“沒實現”,渴望應該漸漸變成無望才對。至少,不會這么迫切。閏土之“執”,是一個人生存的本能。而我們一家遠不如此,所以一定有著比“拮據生活”更可怕的東西。——到底是什么呢?
注:這里有兩種教學方式——一種在一兩個點上深入挖掘,教學更有實效。缺點是,這樣的“硬思考”有相當大的難度。一種是學生尋找、教師提供若干相關文段,幾乎不作任何分析,點出可疑之處則可。讓學生從整體上加以把握,講求頓悟。以三個語段為例,這三個語段學生提到的比較多:
1、對于叔叔回國這樁十拿九穩的事,大家還擬定了上千種計劃,甚至計劃到要用這位叔叔的錢置一所別墅。我不敢肯定父親對于這個計劃是不是進行了商談。(不是生活拮據嗎?那就應該且行且珍惜。首先想到的,就應該是改善生活而非購買奢侈品;于勒當年怎么敗家的,他們不記得了嗎)
2、我們家趕忙答應了他的請求,并且決定在舉行婚禮之后全家到哲爾賽島去游玩一次。哲爾賽島是窮人們最理想的游玩的地方。這個小島是屬英國管的。路并不遠,乘小輪船渡過海,便到了。因此,一個法國人只要航行兩個小時,就可以到一個鄰國,看看這個國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一下這個不列顛國旗覆蓋著的島上的風俗習慣。哲爾賽的旅行成了我們的心事,成了我們時時刻刻的渴望和夢想。后來我們終于動身了。我們上了輪船,離開棧橋,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正如那些不旅行的人們一樣,我們感到快活而驕傲。(我們驕傲的和在乎的,是什么?研究、鄰國、民族、風俗習慣、自然之美;有品位的游賞)
3、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牡蠣殼扔到海里。毫無異議,父親是被這種高貴的吃法打動了,走到我母親和兩個姐姐身邊問:"你們要不要我請你們吃牡蠣?"我只好留在母親身邊,覺得這種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著父親,看他鄭重其事地帶著兩個女兒和女婿向那個衣服襤褸的年老水手走去。(吃法有什么“高貴”的?為什么是“要不要我請你們吃”,而不是“要不要吃”?為什么要“鄭重其事”?吃法意味著活法、追求、品味、修養、素質。看出身份、地位)
小結:
(每一件事或許都不能證明什么,但我們把這三件事放在一起看)
由此,我們能看出菲利普夫婦的人生追求。——體面的,高貴的。
而這種追求是建立在金錢財富的`基礎上的。——如果你沒有錢呢?
你可能就成了別人眼中的……
先看父親的遭遇——船長本已不耐煩我父親那番談話,就冷冷地回答說:"他是個法國老流氓……”(為什么不耐煩?父親到底說了什么?真正的富人聊什么,還是根本就不會聊?為什么說于勒“老流氓”?)
再看于勒的遭遇——母親突然很暴怒起來,說:"我就知道這個賊是不會有出息的,早晚會回來重新拖累我們的。現在把錢交給約瑟夫,叫他去把牡蠣錢付清。已經夠倒霉的了,要是被那個討飯的認出來,這船上可就熱鬧了。咱們到那頭去,注意別叫那人挨近我們!"她說完就站起來,給了我一個5法郎的銀幣,就走開了。(有什么可“熱鬧”的呢?)我用堅定的語氣說:"我給了10個銅子的小費。"我母親嚇了一跳,瞪著眼睛看著我說:"你簡直是瘋了!拿10個銅子給這個人,給這個乞丐(課文中翻譯為流氓)!"她沒再往下說,因為父親指著女婿對她使了個眼色。(不相認也就罷了,為何10銅字的小費都嫌多余?)
小結:
窮,很可怕,但還有比窮可怕得多的東西。那就是人們對貧富的態度。人們對待貧窮的態度,比貧窮本身更可怕!這是一個無形的殺手,殺死我們靈魂深處最寶貴的東西——諸如憐憫、同情、良知。菲利普夫婦在意的,不僅僅是填飽肚子,他們更在意的是,別人看他們的眼光——那個眼光里應該有羨慕、有肯定、有贊賞、有尊重……有一個人想要的一切精神財富。而相反的,則是蔑視、是侮辱、是嘲諷、是冷漠——她所說的“拖累”,其實正是這個意思。讓人知道他們有這么一個窮弟弟,是一件丟人的事!父母的所有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所以他同情于勒也理解父母。這個世界對窮人很苛刻。因為窮,我們就感受不到尊嚴和尊貴,感受不到自身存在的價值。這才是作者真正要說的那個故事。這家人一直都在尋找高貴的生活,只是沒想到的是,真正的高貴一直就在身邊。
略作延伸:
我們常常覺得,所學的課文離我們很遠,和自己無關,但真是這樣嗎?我們的社會是不是這個樣子的?我們努力學習,謀求工作,到最后是為了求得什么?難道不也為了體面的生活嗎?這有錯嗎?只是……
可以講解給學生聽,作為補充的:
反觀姐姐的婚姻,提出猜想——菲利普夫婦為什么擔心女婿?(成了家里的一員,意味著,他們就可以和其他的家人一樣,可以拿出于勒的信來給別人看。為的就是領受那份贊美、那份祝福,那份榮光。料想他們已經給很多人看過了,可是現在……這是個多么大的打擊!所以,菲利普夫婦竭力不讓女婿知道這件事,自己也十分恐慌、沮喪。——父親說“出大亂子了”,母親說“已經夠倒霉的了”。這個道理“我”懂,這個事實“我”知道。“我”對母親是理解的)
反觀于勒的那封信,提出質疑——完全沒必要寫的信。第一封信的目的。第二封信的差別和目的。(親愛的哥哥,我愛你們,我遇到了一點困難,請為我祈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