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5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寡人之于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并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么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對于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于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饑不寒,養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么?(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于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于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小結: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并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容后,剖析深層思想和現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為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結了孟子的論辯技術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2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實的矛盾中執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詩。
教學重點: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
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修姱 鞿羈 蹇 蕙纕 攬茝 謠諑 偭規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鷙鳥 攘垢 蘭皋 芰荷 岌岌
偭規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為線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據統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成回環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屈原“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長著椒樹的山岡遇到了穿越而來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北宋大詞人蘇軾,他們之間將展開一場怎樣的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柔”的觀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9、拓展活動:湖南汨羅擬于20__年端午節前,開展面向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聯大賽,請從屈原忠貞于國、以身殉國、堅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風流、澤被楚地等角度來撰寫一幅褒揚、憑吊和感懷的對聯。
10、教學反思:
疏通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更需要加強。要找準契合點點燃學生學習《離騷》的熱情,如比較閱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3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過程與方法】過文章的學習,能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文章的學習,學生能夠培養細致的觀察能力,能夠發揮聯想,“以小見大”,借物喻情。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夠說出文章的邏輯線索與情感線索,并能分析出文章中“借物感懷”的部分。
【教學難點】分析出作者是如何安排故事線,并且如何將情感線滲入故事線中。
三、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對比閱讀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多媒體呈現蘇軾《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請同學們自行閱讀并試著說出內容,老師結合背景引出“借景抒情,借物感懷”的概念,并解釋“感懷”意為“感慨自身,懷念故人”。則中國文人常常采取一種含蓄的手法,借景借物感懷。
2。知人論世:巴金
(二)整體感知
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通讀全文,并回答
全文是按照什么樣的線索進行寫作的?
(引題——————包弟進家———————七年相處———————送別包弟—————————懷念包弟)
前幾部分敘述為主,最后一部分抒情為主。
(三)深入研讀
1。設置問題,請同學帶著問題詳細閱讀相關章節,并回答
1在敘述的部分中,作者懷念的人是如何出現在文章中的?能體現出如何的.情感?
(兩次特別提起,多半是“我們”,都屬平實的細節敘述,說明作者無論是與包弟,還是與愛人,都是朝夕相處,關系和睦)
2在抒情的部分里,作者是如何感懷?
(近:自我懺悔;遠:借景懷人)
2。范讀:“整整十三年零五個月過去了”一段
引導學生找出寫景的詞“衰草”“籬笆”“無縫的磚墻”“葡萄架給蟲蛀了掃掉,連葡萄藤都給挖走”“少掉了好幾株花,多了幾棵不開花的樹”等等,對比“我想念過去同我一起散步的人,在綠草如茵的時節,她常常彎著身子,或者坐在地上拔除雜草,在午飯前后她有時逗著包弟玩”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有愛人在的景色,才是生動的,令人快樂的)
(四)拓展延伸
請同學們分組討論:
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者在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
(蘇詞更加含蓄,可解讀為感慨自身,也可解讀為懷念故人,沒有明確的指向性;巴文情感濃烈,有深刻的懺悔,也有深沉的懷念。
(五)小結作業
請同學們對比閱讀《小狗包弟》和《項脊軒志》,談談情感抒發上有何異同,下節課分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對于高中的學生而言,《項脊軒志》屬于初中已學課文,用這一篇來導入似乎更符合“溫故知新”導入的理念,而《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作為拓展來進行對比閱讀比較合適。在以后的設計中,我需要更多地考慮到學生的知識構成與接受度,使教學設計更具科學性與邏輯性。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4
教學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
2、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3、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4、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把握文章的線索,體味簡潔而豐富的語言。
2、理解?世外桃源?所寄托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難點:
1.把握作品虛景實寫、實中有虛的寫法。
2、正確認識和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課前準備:收集課文相關材料
教學方法:朗誦法、討論法、情景設計法
課時劃分: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的:
1、了解作者和作品的創作背景。
2、掌握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用法。
3、流暢的朗讀課文,利用注釋和工具書讀懂課文。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
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學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時。當你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象一些開心的東西,你會去幻想著一切都變得美好順利歡暢的一剎,你會去遐想成功帶來的無盡的歡暢......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桃花源記》就表達了他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相關資料
1、關于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稱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
2、關于作品
《桃花源記》選自《陶淵明集》,是陶淵明所作的《桃花源詩并記》中的?記?。此文包括?記?和?詩?兩個部分。?記?是?詩?的序言,是一篇優美的散文;?詩?是對所記的桃源世界的歌頌和贊美,并對桃花源社會作了一些補充。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構成了一個與現實世界相對立的為作者所向往的理想社會。
3、關于寫作背景
本文寫于公元421年,當時政治黑暗,軍閥割據,戰亂頻繁,生靈涂炭。當時陶淵明已歸隱多年,對于戰亂造成的苦難,有著深切的感受,但他深知無法改變現狀,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三、預習
豁然開朗(huò)屋舍儼然(yǎn)阡陌交通(qiān)黃發垂髫(tiáo)便要還家(yāo)土地平曠(kuàng)
劉子驥(jì)詣太守(yì)間隔(jiàn)
四,讀課文,疏通文意
1、第一段翻譯,重點字詞的歸納。
晉太原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東晉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人以打漁為生。注意太原是年號,該句交代了時間,主人公,以及他的職業。)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天)他順著溪水劃船,忘記了路程的遠近。緣:沿著。之:的)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長在溪的兩岸數量很繁多。注意:百步其實是一個大致的數量詞,表示估計而已。)
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中間沒有別的樹,花草鮮嫩而美麗,花兒紛紛都落下來。古今異義:鮮美:鮮艷美麗。今:味道好。
雜:別的;繽紛:繁多的樣子。)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非常詫異,繼續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盡頭。甚:很;異:感到奇怪;之:語氣助詞;復:繼續;前:向前;欲:想要;窮:形容詞-動詞走完;其:指示代詞,這,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林的盡頭正是溪水的發源地,便出現一座山。盡:到頭)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山上有個小洞口,洞里仿佛有點光亮。仿佛:隱隱約約。)
便舍船,從口入。(漁人于是下了船,從洞口進去。省略句。舍:舍棄)
初極狹,才通人。(起初,洞口很狹窄,只容一個人通過。省略句。才:僅僅)
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敞亮了。復:繼續。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然:…的樣子,豁(huò)然開朗)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呈現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寬廣的土地,一排排整齊的房舍。然:…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儼(yǎn)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沼、桑樹、竹林之類。屬:類。)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村落間)雞鳴狗叫之聲都處處可以聽到。阡陌:田間的小路。交通:交錯
相通。今: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阡(qiān)陌)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人們在田野里來來往往,耕種勞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樣。其:這,那。悉:都)
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孩子們個個都安閑快樂。黃發:指老人。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垂髫(tiáo))
2、字詞翻譯:
緣:沿著。繽紛:繁多的樣子。
甚:很。復:繼續。欲:想要。
盡:到頭。仿佛:隱隱約約。
才:僅僅。豁然開朗:形容由狹窄幽暗忽然變得寬闊明亮的樣子。儼然:整齊的樣子。屬:類。
阡陌:田間的小路。黃發:指老人。
垂髫(tiáo):指兒童。髫,古代小孩的垂發。(指代)
3、古今詞義。
鮮美(古義:鮮艷美麗芳草鮮美今義:(味道)新鮮)
交通(古義:交錯相通阡陌交通今義: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妻子(古義:妻子兒女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今義:指男方的配偶)絕境(古義:與世隔絕的地方來此絕境今義:沒有出路的地方)無論(古義:不要說,更不必說無論魏晉今義;不管(連詞)關聯詞語)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2、積累字詞
3、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重難點
1、詩經的表現手法:比興和重章疊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看注解,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二、教師初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在教師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詞語
1、氓:是對一般男子的稱呼。詩中的氓,從其“抱布貿絲”來看,是一位做販絲生意的小商人。從女子對他的信任來看,氓沒有輕浮和諂媚的形象,后來女主人公的回憶也沒有提到這點。
2、之:主謂之間,取獨,無實義。
3、本文的四個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嘆詞。說:通“脫”,擺脫,脫身。泮:通“畔”,邊岸。
四、師生逐段就字詞疏通提問。盡量結合注解和以前積累的文言文知識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脈絡:
1、抽生講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女子被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婚后,盡管妻子甘心貧困,日夜操勞,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的故事。
2、全文結構
一段:定情。
1、表現女子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有主見。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戀愛,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戀愛。表現熱戀女子的癡情。終于答應結婚。
三段:懊悔。敘事中斷,勸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棄。簡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無情。兩人關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厭舊,感情不專一。(色衰愛弛)
五段:勞苦。具體敘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現女子的善良和勤勞。
六段:決絕。表現女子的清醒和堅強。
結論:全詩結構為
一部分:相戀(一、二章)
1、基調:熱情,幸福
2、手法:賦--直接鋪陳敘述,追憶當年戀愛結婚的經過。
二部分:婚變(第三、四、五章)
1、基調:怨恨、沉痛
2、手法:比興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發出悲傷的感嘆。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興:先說桑樹,繼而講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時又是比,以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以桑樹的枝葉枯落,比喻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神傷。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
女子婚后表現:境遇悲慘,生活艱辛,但勤勞持家。--任勞任怨,專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現:朝三暮四,甚至動用暴力。--專橫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決絕(第六章)女子清醒堅定地分手。
1、基調:清醒、剛烈
2、內容:女主人公在無法排解的悲傷中表示了自己決絕的態度。
3、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女子答應嫁給氓,是不是太草率?答:不。①青梅竹馬。②婚前通過氓進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遺棄,責任在氓還是在女子?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甘心貧困,辛苦操勞,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
(3)氓為什么要遺棄女子?(色衰愛弛)
(4)女主人公從這場失敗的愛情中總結出了什么經驗?
“于嗟鳩兮……不可說也”:作為女子,千萬能沉溺于男女的情愛之中。常言道:“癡心女子負心漢”.男子沉溺于情愛,還可以自我解脫,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總是不能自拔。因為女子的感情是專一不二的,而男子卻往往朝三暮四。本詩寫出了男子的用情不專和女子的癡情專一。
(5)女子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清醒果斷的決絕。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從全詩看,女子內心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戀愛時的溫柔癡情--婚變中的怨恨沉痛--覺醒后的清醒剛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僅僅來自變心的丈夫?
不是。這一婚姻悲劇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個時代人的愛情觀、婚姻觀和女子在愛情中和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更能反映出這場婚姻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8)這場婚姻失敗,除了氓的變心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討論。
雖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對氓的人品還是缺乏深入了解。有點倉促。在家里太勤勞
(9)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討論。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溫柔癡情,清醒剛烈。男:用情不專,沒有責任心。
(11)本文三處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三處寫淇水,是為了給我們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緒軌跡。淇水是女子這段不幸婚姻的見證。當初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見證我對你的溫柔和癡情。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見證我對你的忠貞和專一。雖然婚后生活是貧困的,但當初我冒此深水漸車之難而來,對你是多么的專一,可是你卻如此無情。(鄭箋《毛詩正義》)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歡樂始,以悲傷終的'生活的見證人。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見證了這樁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在這里,淇水就是這位負心漢的見證。
七、本文在寫作上的特色
1、四言詩。
2、賦比興的手法。
全篇用賦。兩處用興,四處用比。
賦:全文鋪陳敘述了女子的婚姻悲劇。
興:◆“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都是先說桑樹,繼而講述和氓的故事。
比:1、“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以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以桑樹的枝葉枯落,比喻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桑葉的沃若與黃隕的對比,是愛情由盛而衰的象喻。
2、“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桑葚甜美,吃多了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傷神。
3、“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
課后習題
整體感知課文:
1、《氓》是以誰的口吻寫的?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方式?敘述了哪些經歷?表達了怎樣的情感?
2、“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詩中的“物”與“人”有關系嗎?你能說說詩句的含義嗎?這樣寫有什么好處?你還能找出類似的詩句嗎?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6
一、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
2.難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
患意識。
三、教學方法
朗讀體悟法、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課文內容填充: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后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并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云,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1)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并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4.(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 “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么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 那么為什么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里,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征,秦朝滅亡的標志。(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后)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三)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過60字)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 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四)小結作業
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聯系現實、學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學活用,運用閱讀過的《鄉土中國》理論來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并能進一步通過探討思索問題的本質和可能的解決途徑。
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邏輯思辨能力,能具體分析《鄉土中國》中各個概念含義,能有感而發。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整體概括和讀后感悟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追溯鄉土社會的特點,探索社會發展的途徑,進而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當代文化的關注。
教學重點、難點、離清概念,延伸討論,讀后有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大匯報
1.在前面導讀、略讀、批讀、研讀的基礎上,給文中的下列概念下個定義。要求: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上,小組集合集體智慧,每個概念綜合出一個最佳答案,然后在全班展示。
2.展示匯報。
熟悉社會:因見證了每個人的生長過程從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為熟悉的社會關系的村落式社會形態。
面對面社群:由于人們終日面對面相處而形成直接交流會意有時甚至無需語言這一媒介的社區形態。
差序格局:是指鄉土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依據私人關系向外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關系圈。
團體格局:是指由各種各樣由若干人組成的關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團體構成的社會形態。
感情定向:文化規定感情可以發展的方向。
亞普羅式文化:關于人需接受超于人力創造而由宇宙來安排完善的秩序的文化觀念。
浮士德式文化:生命的價值在于不斷克服各種沖突甩形成的阻礙的過程。
禮治社會:運用教化的形式讓人們形成的主動服膺于傳統習慣的維持社會穩定的方法。
無為政治:鄉土社會因不具備橫暴權力所追求的經濟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權力所要求的分工體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統治”形態。
橫暴權力:發生在階級斗爭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驅使被支配者而帶有壓迫性質的權力。
同意權力:在社會分工的狀態下人們必須遵守契約來維持各人的工作、維持各人可以互相監督的責任的權力。
社會契約: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人們為了保障每個的責任與義務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權力。
長老統治:區別于橫暴與同意權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禮的統治形式。
時勢權力:當社會結構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的時候一些有能力、有辦法改變社會結構并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從而擁有支配他人的權力。
二、大交流
1.《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是否相符合?
2.《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相背離?
3.費孝通先生20世紀40年代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認識中國社會,改造中國社會”,中國社會隨后幾十年的發展符合作者的預期嗎?
4.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也逐漸在縮小,鄉土性也逐漸淡化了,“鄉土”觀念日漸式微,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你對振興鄉村,有哪些好的建議?請分享出來。
5.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我們該摒棄什么,又該繼承什么?
討論時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第4題的參考:
城市的繁華對自小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的確很有吸引力,因為年輕,視野不夠開闊,經歷也不夠豐富,為了生活、夢想,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來到了城市,因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機遇。遠離家鄉,可逼迫自己實踐理想的職業規劃,激發自己變得更好。但是遠離家鄉與“記住鄉愁”并不矛盾,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恰到好處地處理好這個矛盾,鄉土城鎮化就顯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議:①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讓人們就地城鎮化;②珍視歷史遺存,轉向提升品質、注重人性的內聚式發展;③打造優勢產業,發展特色小鎮經濟,用特色文化保留鄉土氣息,增強人們的認同感、歸宿感。
三、大展示
1.每組推薦一篇《鄉土中國》讀后感,在全班展示。
2.讀后感示例。
千條萬縷了然在胸
讀完這本《鄉土中國》,感觸頗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后確有千條萬縷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作者是大師級人物費孝通先生,書中提出了有關中國社會——鄉土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基本概念,譬如所謂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中沒有法律產生的條件;鄉土社會的禮治、長老統治等等特點……對于我這個剛剛對社會學發生興趣的初學者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這本書雖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書中的實質內涵的東西則并不是那么多。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感覺十分的親切,因為自己就是從鄉村中出來的人,對鄉村本來就有一種熱愛之情;但是不同的是,費孝通先生則通過理論層次的寫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將鄉村社會結構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確實是費孝通先生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就是里面通俗易懂的語言,跟霍金的《時間簡史》貌似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鄉土社會之鄉土原因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正如費老所說,中國基層社會的確有濃濃的鄉土味。這里的鄉土味并不是城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并不比城市人差,只是對于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和欲望沒有都市人強烈。經過這么多年對歷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里安穩的生活,因此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另外,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可輕易改變,所以人們只好依舊采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實。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我的家鄉,傳統結婚習俗已經不再符合現實了,所以人們其實早就開始按照自己那一套去辦事了,只不過不敢明目張膽的廢除這些傳統習俗。這其實也折射出了傳統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讀著這本書,不禁一遍遍感嘆費老敢于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但它折射出來的理論依然經久不衰。
不可否認的鄉土性
《鄉土中國》是從農村的角度解析中國的鄉土性。我來自農村,書中許多事深有體會。
這本書寫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這本書時,我絲毫感覺不到時代的阻隔帶來的距離感。這也恰恰說明我們仍沒有從鄉土社會中完全蛻變出來,而鄉土社會是穩定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相對穩定的。今天的中國還在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不可否認它還帶有很強的鄉土性,也正因為如此,《鄉土中國》這本書直到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鄉土中國》是一本社會學的著作,但包含的內容卻遠遠超越了社會學。這本書是作者對本民族文化社會學層面上的重新審視。他解釋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是通過與西方社會的比較凸顯鄉土社會的特點,進一步論證鄉土社會的文化是由鄉土社會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是由鄉土社會的整個歷史地理環境決定的。
泥土情緣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我對這種農民天生的泥土情緣感受頗深,包括自己家鄉的農村,去過的外地的農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農民對土地那種深深地情節,那種感情真正是來自骨髓血液的與生俱來。
他們對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像是親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習性。什么時候土地該松土了,什么時候該澆水了……他們了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種的地方他們絲毫不放過,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如果面積小,他們就會種上點花草,如果面積大,他們就會架上籬笆開辟一個小菜園,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園里拔拔草,澆澆水,這種勞作,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我覺得我的奶奶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將近八十的高齡,按理說應該是每天悠閑地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是奶奶真的是離不開土地。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畝地,種上玉米小麥高粱,在廢棄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東邊的空地上開辟了兩個菜園,種上時新的蔬菜瓜果。這樣,每天清晨奶奶都會出現在菜園里,下午暑熱散盡的時候,奶奶會一個人或者帶上我們其中一兩個人,去田里轉轉,看看莊稼……這樣,奶奶說,在地里干點活,既鍛煉了身體,心里也舒坦。
在朝陽村采訪村頭一位開超市的阿姨的時候,她說:“心里煩了,去地里轉轉就好了。”對于他們,土地是一種母親似的依靠,是一種與生命難以割舍的情懷。
心中的眷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艾青的一句詩歌。我想這句話最能反映書里的思想。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因為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因為依賴那片土地,在我們心中變成眷戀。我們世世代代的文化才得以傳承。
一個人,說走就走了。一戶人,說散就散了。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莊圍繞人的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所固有的生存儀式正在被逐漸湮滅。由于外出打工,崖邊從20xx年到20xx年,只舉辦過五場婚禮。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結婚時都在城市里舉辦婚禮,這樣一則避免計劃生育的追究,二則避免回村辦婚禮的麻煩。婚禮不在村里舉辦,新生兒的滿月酒自然也挪進了城市。唯有葬禮,是村莊無法舍棄的規則,每一個老人死去,都要舉行葬禮,而年輕人越來越少,葬禮儀式能否按照舊制度舉行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盡管中國很早就有了先進的城市文明,也曾創造了世界頂級(四大發明)的技術,但中國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社會基層依然是鄉土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土地搬不動,農民依賴土地、固守土地,形成了鄉土中國,形成了農業文明。這是費孝通60多年前總結《鄉土中國》的依據。
盡管費孝通總結的社會結構特點依然能在中國鄉土社會窺見一斑,但總體而言,在經歷了1949年的解放和社會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以后,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過渡,這個過渡時期的農村問題,便是新鄉土中國問題。在千百萬個崖邊最大的憂傷和惆悵。
像書中的一句話說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簽,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四、大期待
田野考察與躬身自省
《鄉土中國》一書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認識是全面、理性并富于洞見的。但該書出版已逾70年,其間中國社會結構已經發生巨變。當下中國社會結構之實際狀況必須經由田野考察,方有切實了解。正如《鄉土中國》一書所論及,中國傳統觀念中有一些消極因素保留至今,可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殘存,我們只能不斷躬身自省方能找到它們,下定決心才能祛除它們。請同學們利用假期進行實地考察后,寫出具有較高質量的關于鄉土特色方面的考察報告,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也可以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當然更可以作為語文小論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8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小說是通過設置環境、安排情節、塑造人物來表現主題的一種文學樣式。根據以往關于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說的環境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小說的情節一般包括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人物分為三類,即主題人物、陪襯人物和線索人物。在環境、情節、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環境和情節都是根據人物塑造這個核心來設置安排的。
那么小說是如何來塑造人物的呢?這節課,我們試圖通過學習這個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三篇小說來品賞小說人物,學習并掌握人物描寫的有關手法。
二、品賞林黛玉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先來共同研究《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關鍵人物,那么,對于這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如何來刻畫描寫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寫
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黛玉從此便要開始她在賈府的新生活了,這時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歡呼雀躍,是充滿期待,還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請同學們用小說中的原話來回答。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多媒體打出)
黛玉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會這么謹小慎微呢?
本文開篇的這段對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寫,十分清晰地呈現出了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讓讀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見,好的心理描寫能夠很好地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間接的心理描寫
人物的內心世界除了通過直陳的方式表現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間接地表現。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手法,我們稱之為“間接的心理描寫”。(媒體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直陳、間接(語言、行動)”)
那么,林黛玉進賈府后的哪些語言、動作和行為具體表現了她初進賈府時的內心世界?
請各小組派代表說說本組找到的相關描寫。(點一二小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這樣一個“細致縝密、聰慧機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呢?請同學們把小說中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
請同學們齊讀這些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從這些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林黛玉這個人物到底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體弱多病;眉目含情、聰慧機敏、多愁善感。(多媒體打出)
同學們,這些有關林黛玉外貌的描寫,是作者直接呈現給我們的嗎?
——顯然不是,這些描寫都是通過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來完成的。這種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人物的手法屬于“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這里,順便說明一下,對人物進行側面描寫,除了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之外,還可以借助人物來襯托、借助環境來烘托。(媒體打出“人物側面描寫的手法: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人物襯托、環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處呢?
三、品賞祥林嫂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研究《祝福》中祥林嫂這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進賈府》主要是通過側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氣質風度,那么,《祝福》的作者是怎樣來描繪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小說中集中描寫祥林嫂肖像的三處地方找出來。(學生齊讀)
請問,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表現出來的嗎?
2、心理變化
從這三處描寫中,我們看到祥林嫂的外貌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小組討論:祥林嫂外貌的變化折射出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再討論: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為什么不被允許參加祭祀就讓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3、小結:由此看來,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呈現祥林嫂的內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歷程。祥林嫂的心理變化是通過她的外貌變化間接表現出來的。這些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讓這個悲劇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更具有感染力、沖擊力和震撼力。(多媒體打出)
四、總結(2分鐘)
通過我們對林黛玉和祥林嫂兩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的分析,我們發現無論是對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寫還是和側面的外貌描寫,無論是直接的'心理描寫還是間接的心理描寫,都是小說描寫人物、塑造人物極為有效的藝術手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本單元的三篇小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多媒體打出)
五、賞析老人的形象(25分鐘)
1、請同學們根據我們剛剛所學到的賞析人物的方法,自讀《老人與海》,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15分鐘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導學案·合作探究”第1題和第2題的結果。(15-20分鐘)(多媒體打出)
2、(學生匯報后多媒體打出參考答案)
第1題: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每一個回合中都有內心獨白,這些內心獨白有些是有聲的,有些是無聲的,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小組討論:這些內心獨白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心理?你認為他的哪一句內心獨白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心理?
——老人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戰勝了絕望,他要和鯊魚斗到底、斗到死。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第2題: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樣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輸的精神。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卻自強自信、敢于挑戰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3、延展:你能根據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繪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嗎?(5分鐘)(多媒體打出)
4、小結:通過合作探究,我們發現《老人與海》這篇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進行搏斗的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大量的描寫,來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形象的。(多媒體打出)
六、單元教學總結(7分鐘)
其實,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正面描寫,也可以是側面描寫。那正面描寫的手法有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外貌描寫;側面描寫的手法有通過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來描寫的、有通過人物來襯托的、也有通過環境來烘托的。
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三篇小說在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上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學們將我們在這一單元的三篇小說中所學到的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流暢說出《史記》的相關文學常識。能在具體語境中識記詞類活用、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字、特殊句式等。
過程與方法:借助課文的分析,識記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爭中,展示人物個性特征的寫作方法并簡單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作者對項羽悲劇性格的揭示,體會人物性格在政治軍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正確客觀評價有關人物。
教學重點:
積累文言常用詞,拓展一些實詞、虛詞和兼語省略句法的知識。正確分析認識項羽、劉邦兩個集團各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教學難點:
正確評價項羽和劉邦等人物。
學情分析
通過《史記》名篇的學習,學生對史記敘事筆法以及人物塑造方式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積淀,但此文篇幅較長,部分學生在字詞的理解上會存有一定的難度,同時,理解文章借助曲折生動的故事情節,激烈的矛盾沖突來展示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也是學生面臨的困難。因此,本次教學重點在于借助圈劃、朗讀等手段,鞏固、強化文言實詞、虛詞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品味情節和人物,能客觀地進行分析和鑒賞。
課標要求
讀懂,理解淺易的文言詩文。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和作者的基本思想,有自己的體驗和感受。能鑒賞優秀的文言詩文作品,對作品的思想內容,表現手法,語言風格作簡要的評析。
考點分析
重點文言實詞虛詞的用法,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的辨析。《史記》基本常識的識記
課前準備:
1、預習課文;
2、搜集整理《史記》相關文學常識。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音樂起,播放項羽的《垓下歌》,在音樂中體會其慷慨悲涼的意味。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2.課件展示《大風歌》,齊誦并簡析,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道故鄉沛縣時所作。主要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
(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
引導學生思考:
同為交戰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借此引入《鴻門宴》的學習。
二、分享搜集成果。
(檢測為主、明確知識點。)
環節一:
司馬遷和《史記》;
環節二:
歷史背景。
(課件明確。)
三、分享預習,梳理文本:
1.字形、字音、字義:
破音異讀:沛公欲王關中(wàng)
道芷欲間行(jiàn)
通假異讀:距關,毋內諸侯(同“拒”“納”)
要項伯(通“邀”)
令將軍與臣有郤(通“隙”)
愿項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通“早”)
強調字音:
饗(xiǎng)說(shuì)美姬(jī)鯫(zōu)生卮(zhī)酒有郤(xì)玉玦(jué)瞋(chēn)目目眥(zì)跽(jì)曰參乘(shèng)彘(zhì)肩不勝(shēng)刀俎(zǔ)
2、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并做好各類文言現象的標志。
①通假字、
距─拒: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內─納: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要─邀:張良出,要項伯。
倍─背: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蚤─早: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
郤─隙: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
坐─座:置之坐上。
不——否
②成語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無犯)
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勞苦而功高如此(勞苦功高)
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③古今異義
山東古:指崤山以東地區。今:指太行山東邊的一個省。
非常古:意外的變故。今:程度副詞,很不一般。
河北古:黃河以北地區。今:黃河北部的一個省。
河南古:黃河以南地區。今:黃河南部的一個省。
壽古:敬酒。今:長壽。
細說古:小人的讒言。今:詳細地講述。
婚姻古:兒女親家今:結婚的事或者說因結婚而主生的夫妻親眷關系。
3、學生簡單概述課文內容,然后梳理
(1)本文記敘的中心事件是什么?事件圍繞什么問題展開?結果如何?學生概括故事情節:
本文中心:鴻門宴
本文線索:殺不殺劉邦
本文順序:時間順序
本文結構: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和尾聲
宴前(幕后活動):無傷告密亞父定計夜訪張良劉邦定策項伯說情
宴中(明爭暗斗):沛公謝罪范增示意項莊舞劍樊噲闖帳義責項羽
宴后(脫身除患):沛公逃席張良留謝項王受璧范增憤罵誅殺無傷
(2)文中涉及哪些人物?故事如何展開?(請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脈絡劃分段落層次)
對比照應
人物結構:兩峰并峙,雙水分流。
項羽集團:項羽范增項伯項莊
劉邦集團:劉邦張良曹無傷樊噲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
互動設計:大家說,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
點撥: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爭,戰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后來“鴻門宴”也成為了一個特定的`詞語,用來比喻那些“不懷好意,設計陷害別人的宴會”。
四、總結
全文以“鴻門宴”為中心,以“殺不殺劉邦”為線縈,按時間順序來展開故事情節,以項羽欲擊劉邦始,到劉邦被放終,以曹無傷密告始,到曹無傷被誅殺終;以范增勸說項羽始,到范增怒罵項羽終。矛盾復雜,波瀾起伏,雖是《項羽本紀》中的節選部分,而結構卻十分嚴謹,前后呼應緊密,也可說是一個動人的完整故事。
因境生情,提高興趣。
引導學生關注課前預習。
展示課前預習結果,以鼓勵激發興趣。
積累文化、文學知識,同時為閱讀文本作必要的準備。
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生成目標。
問題的設計著重于讓學生關注文章的重點,加深對寫作方法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立足文本,形成自己的閱讀感受,使學生獲得具體感悟。
在互動和分享中培養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表達能力。
部分學生分析闡述不全面,適當引導。
基本文言常識通過學生交流補充,教師通過課件展示明確并歸納總結。
通過朗讀,揣摩語氣,在動態的事件發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本課小結
《鴻門宴》是《項羽本紀》中最為精彩的一段,它借鴻門宴上雙方人物的一次匯集,生動地寫出了項羽、劉邦雙方明爭暗斗的斗爭場面,刻畫了項、劉兩人不同的性特點及在斗爭中所起的作用,同時也成功刻畫了張良、樊噲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我們在閱讀之余,需要更多關注作者借助人物描寫凸顯人物特性上的成功之處。
課后作業見作業包1+2(必修+選修)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0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于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為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后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著重于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沖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征的基礎上,著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并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范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致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為“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復、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后,要隨時觀察、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為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為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布局和人物關系。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布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為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為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后,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里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了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后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并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可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么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為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復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后適宜,詳略得體,虛實并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復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于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念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為什么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么“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眾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致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于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為完整整體。如:我認為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鑒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布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注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注,鑒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著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后,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范填寫,后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余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后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么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為小說的題目,你認為合適嗎?為什么?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為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征,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后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后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里,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為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里同柳媽閑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著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后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為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里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里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為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注,然后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范,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后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范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范,如:我認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里。”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仿佛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著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為意,“我”也對四叔并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里。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品味。)
三、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為劇本,并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后,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著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為“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并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么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沖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復錘煉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愿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家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為什么說:“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著,人生的使命是奮斗,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著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認為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里,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著猛勇的惡魚,硬是拖著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著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著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著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里,不,是從心里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于《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贊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為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斗中體現他并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才會有后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斗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么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采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并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里的老掌柜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柜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并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才能有利于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為了激勵學生,可以采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于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于小說問題的未知性,復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后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為課堂教學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后,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采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后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采訪:
(提示: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為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于選擇使用夸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于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匯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志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凄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系后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干、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后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后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獲。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后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注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獲。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為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為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后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后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鑒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例。對于“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系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借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后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么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范、正義的法律法規,屬于“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于“落后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于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于這篇課文的讀后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為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斗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于套子”到不得不“沖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于《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為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為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么能表征她主體性的行為。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著,盡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著,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于命運陰差陽錯為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沖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于老船夫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后,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項羽的性格特征,提高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對于歷史人物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項羽的人物形象。
【難點】欣賞本文的寫人藝術。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小組討論法、圈點勾畫法、情境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給大家播放一段影片(給學生們播放電影《鴻門宴》的視頻片段),看完影片之后大家覺得過不過癮,老師注意到大家在看影片的時候都目不轉睛地盯著大屏幕,看得是相當地認真啊!這部影片叫《鴻門宴》,有沒有同學知道這段影片講述的是什么時候的故事,對,講的就是楚漢爭雄時劉邦與項羽的一個故事,相信大家剛才已經注意到電影中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形象了,那么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和劉邦又是什么樣的?今天咱們就一起學習課文《鴻門宴》。【板書標題】
(二)學習新課
分析項羽形象
1、生默讀全文,勾畫出描寫項羽的句子,自主思考項羽的性格特征。【板書:項羽】
明確:
(1)政治上幼稚:曹無傷告密,立即決定進攻;項伯游說,便放棄進攻。脫口出賣曹無傷,經劉邦一番貌似心誠的話語吹捧,便放棄進攻,對武士樊噲的態度更是如此。【板書:政治上無知】
(2)自大輕敵:謀士范增獻計,先納計后食言。宴會上范增舉玦,項王不應。【板書:自大輕敵】
(3)不善用人。對項伯不辨親疏,對范增置若罔聞。【板書:不善用人】
2、老師用多媒體展示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并適當補充課外知識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評價語。
陳平:項王為人,恭敬愛人,士之廉節好禮者多歸之。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劉邦: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朱元璋:項羽南面稱孤,仁義不施,而自矜功伐。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遜,濟以寬仁,卒以勝之。
相信大家看完了歷代名人對項羽的評價之后,對項羽的認識也更加深刻、全面了。
(三)深入研讀
分析寫人手法。
1、《鴻門宴》這篇課文選自司馬遷的《史記》,而《史記》更被魯迅先生評價為“無韻之離騷”,說明它在文學藝術上也取得了很高成就,在了解項羽的人物形象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司馬遷又是如何塑造項羽的人物形象的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作者在塑造項羽形象時,手法上有何高妙之處?生默讀全文,自主思考,之后進行小組討論。
明確:
(1)抓住典型細節對人物進行刻畫,如曹無傷告密后,項羽的表現是“大怒”,表現了項羽的暴躁易怒。
(2)善于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文章在“項羽是否發動進攻,劉邦是否安然逃席”的矛盾中展開情節,尖銳的沖突中,項羽、劉邦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2、聯系自己看過的小說和電影,思考在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形象有何好處?學生獨立思考作答,老師可以給予適當提示。
明確: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人物的個性特征表現得最為鮮明。面對美味佳肴時,大家的表現是一致的,但在面對危險時,則表現迥異。有人驚慌失措,有人沉著冷靜;有人損人利己,有人舍己為人。可見,在矛盾沖突面前,人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四)鞏固提高
學完了本篇課文,相信大家對項羽的人物形象有了更為深刻理解,我們都知道項羽最后敗給了劉邦,那么同學們如果當初在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放走劉邦,情況又會不會有所不同呢?老師想請同學以項羽失敗的原因為主題進行一個辯論,看看項羽究竟是因為放走劉邦導致了自己失敗,還是因為自身性格的原因導致了失敗?
正方觀點:是因為在鴻門宴上放走劉邦。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和項羽匹敵的人,殺掉劉邦,項羽便可一統天下。
反方觀點:是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即便項羽在鴻門宴上殺掉劉邦,但由于自身的性格原因,也難以戰勝其他各路豪強,其內部也會四分五裂。
(五)小結作業
本堂課我們一起學習了《鴻門宴》這篇課文,認識了真實歷史中的項羽,大家對項羽最后為何敗于劉邦也有了自己的看法,那咱們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里。課下請同學們繼續分析劉邦、樊噲的性格特征。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2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們學習的也是一首關于“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日習俗,所以重陽節也叫“登高節”。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海》、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觀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系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創作從不同的側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為“詩圣”。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登高》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于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于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讓大家借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在我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于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發;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頷聯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心凄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無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為一個現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為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認為此詩頸聯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艱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客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系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苦”是副詞“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為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蕩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詩圣”杜甫無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為“瘁”C“繁”應為“煩”D“協”應為“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的一項是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不同,如果說首聯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實觀照的結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因為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后面的“蕭蕭”和“滾滾”才有附著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里,與整體聯系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賞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心極為苦悶與憂愁。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著思鄉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意思是說,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于是,詩人借著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一)描寫,把自己現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一的一種表現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這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為深沉的、甚至表現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后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著筆,由異鄉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發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后歸結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相等、結構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于展開空間描寫,便于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到尾聯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于動態中,實現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來說,宋人羅大經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著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為豐富,意蘊更為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3
【學習目標】
1、了解作者馬爾克斯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風格。
2、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3、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運用正確有效的閱讀技巧分析文本。
學習難點:掌握作者通過日常生活描寫來展現拉丁美洲宏大歷史的構思技巧。
【教學過程】
一、學習導入
同學們好,拉丁美洲文學做為外國文學中的一種特殊的種類,隨著近百年來拉丁美洲的滄桑巨變越來越受到了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關注,其中,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巨著《百年孤獨》就是其中最耀眼的一顆明珠,今天,我給大家講解的內容就是這本名著的節選部分。
二、學習任務分析
(一)知識要點
1、作者簡介
加西亞馬爾克斯是20世紀哥倫比亞享有盛譽的魔幻現實主義作家和記者,1972年獲拉美文學最高獎——委內瑞拉加列戈斯文學獎,是拉美小說界的“掌門人”,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和哥倫比亞語言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2、作品簡介
《百年孤獨》寫的是布恩迪亞一家七代人充滿神奇色彩的坎坷經歷和馬孔多這個小鎮一百多年來從興建、發展、鼎盛及至消亡的歷史。作品內容復雜,人物眾多,情節離奇,深刻反映了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美大陸的歷史演變和社會現實。
3、魔幻現實主義
魔幻現實主義是《百年孤獨》的主要寫作風格。它的特點是“變現實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這種風格的作品常常通過塑造非常超常的人物形象,描寫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運用奇異多彩的表現手法,將現實和非現實融為一體,反映了拉丁美洲地區不可思議的奇跡和最純粹的現實生活,使人從審美中獲得一種極其強烈的既荒誕又真實的感覺。
(二)承擔的單元任務
通過學習本文,能夠讓學生置身于近百年來拉丁美洲大地的社會生活中,感受拉丁美洲各民族的百年滄桑巨變,感受其中千姿百態的民族特點,從而感受人類文化的豐富多彩。同時,能夠讓學生從主題內容、敘事手法和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入手把握作品獨特的藝術成就,提升鑒賞外國小說的能力。
三、學習活動
(一)掌握基礎、初識文章
詳見知識要點。
(二)概述前文、引出后文
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表妹烏爾蘇拉結婚后,帶領一群年輕人離開家鄉,長途跋涉來到一個偏遠的地區建立了小村莊馬孔多。馬孔多交通閉塞,只有一群吉卜賽人偶爾來訪,帶來被村里人看做魔法的磁鐵、望遠鏡、冰塊等新鮮事物。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與吉卜賽老人梅爾吉亞德斯結為好友,埋頭鉆研煉金術,卻一無所獲。他想尋找通往外部世界的道路,也以失敗告終,反而是烏爾蘇拉在尋找離家出走的大兒子何塞阿爾卡蒂奧時,無意中發現了鄰近的城鎮。馬孔多自此與繁華世界建立了聯系,天翻地覆的變化即將到來。
(三)總結情節、介紹手法
1、借助文眼、理清內容
①新商道的開辟,使得馬孔多與外界有了更多的聯系,外界的新鮮事物不斷進入馬孔多。
②麗貝卡帶著父母的骨殖從遙遠的馬納烏雷辛苦跋涉到來之后出現了各種怪異行為。
③馬孔多小鎮的居民染上了失眠癥。
2、掌握手法、賞析魔幻
本文的“魔幻”特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孤僻怪異的神奇人物。
②錯綜曲折的離奇故事。
③夸張變形的表現手法。
④綺麗詭異的語言特征。
總之,在全文中,對話、回憶、夢魘、聯想、神話、預言無處不在,時空輪回徘徊,生死界限、人鬼界限全被打破,營造出一股神秘詭異的奇特氛圍。
3、抽絲剝繭、剖析現實
①文章的主要情節涉及到哪幾個要點?
音樂鐘進入了馬孔多人的生活。麗貝卡的言語溝通過程。馬孔多人忘記了事物的名稱。
②情節要點含有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時間和語言。
③音樂鐘代替了群鳥報時意味著什么?
標志著現代社會的鐘表式的時間能夠創造平等、法治和有序,可以帶來整齊規訓,但也可以帶來異化。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更容易成為一種權力。誰控制了時間的體系、時間的象征和時間的解釋,誰就控制了社會生活。當鐘表式的時間隨著外來文明的進駐滲透到馬孔多鎮人們的生活習慣上時,也意味著這里的人們在慢慢被現代文明生活的權力所控制。
時間加速之后,人們處于“時間饑餓”狀態中,只擁有時間沒有擁有生活,當客觀時間已經很充足時,人們的注意力還在鐘表所代表的時間上,在無所事事中聽著音樂鐘數華爾茲的音符。除了時間,人們已經很少關注其他的事情了。
文中描寫音樂鐘的那段文字,就是統一、整嚴、標準化的現代工業文明滲透的痕跡,用“音樂鐘”代替“群鳥”便是機械時間(現代時間)代替了自然時間(傳統時間)的典型的形象化表現。當地人的時間標準已經被西方現代工業文明帶來的時間標準殖民化。
④麗貝卡來馬孔多后的語言交流情況意味著什么?
這一點要結合著馬孔多人得了失眠癥忘記了事物的名稱這個現象一起分析。
結構主義語言學把人類的語言定義為一個符號系統,這個符號系統分為“能指”和“所指”,語音和字形就是能指,意義是所指。舉一個例子,gou這個聲音是能指,gou這個讀音所代表的動物就是所指。在“能指”和“所指”中,“所指”即意義更加重要,可是當“能指”都被馬孔多人遺忘掉的話,“所指”代表的意義就更無從說起。
薩丕爾—沃爾夫語言假說認為,語言不僅僅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它還會決定著我們的思維,最后決定我們的文化,決定著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不同的語言,就會有不同的世界觀,就會有不同的社會。
馬孔多人忘記的名稱所代表的事物都是維持基本生活的最基礎性的事物,這樣的事物的能指都可以遺忘,足以證明失眠癥的危害極大。而語言被遺忘后,語言所代表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意義就會消亡。麗貝卡的焦慮和抗拒也隱含著這層意義。
⑤文中情節所涉及的語言問題還說明了什么?
這一點主要通過麗貝卡的語言溝通的過程來體現。麗貝卡一開始不與人交流,意味著不愿意跟別人有語言的溝通,沒有溝通,就沒有融合。這就是語言缺失造成的。所以麗貝卡一直用吃土的怪癖來彰顯自己的獨特性,并以此來緩解自己不合群的孤獨的焦慮感。
但是麗貝卡最后還是跟家人交流溝通了,但是過程繁復,手段駭人。經過這場語言同化的過程,麗貝卡之所以說殖民地語言說得跟印第安土語一樣流利,我們都清楚,是毒打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這段描寫事實上表現的是拉丁美洲人民是如何被外來語言殖民的具體過程。
福柯提出,群體的話語實踐構成了一種特定的權力實踐的方式,話語的實現同時也是權力的實現,因為權力與欲望始終圍繞著言語的合法性展開斗爭。
拉丁美洲是一個混合文化的地域,在“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尚未成長為穩定文化系統的情況下,已經發展成熟的歐洲天主教信仰以改頭換面的施予者姿態強行成為當地的主流文化,截斷了土著文化正常的對自己身份確定性的過程。
在推行主流價值觀的時候,殖民者的語言對殖民地文化和語言進行的播撒和滲透,這使得被殖民地的土著不得不以殖民者的話語方式來確認自己的身份,在一種扭曲的文化氛圍中,完成了心理精神和現實世界的被殖民過程。
在麗貝卡來之前,課文中提到“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頑固地不肯說卡斯蒂利亞語,而只說瓜希拉土語。”所謂的“頑固”,其實是當地人的原始心態和語言表征尚沒有外來文明侵襲的保留,但是在烏爾蘇拉的心目中,“頑固”地說本地方言并不是一種讓她安心的現象。所以,烏爾蘇拉會通過希望兒女們都說卡斯蒂利亞語來獲得某種安全感,而不說這種語言的.麗貝卡先是被認為是瘋掉,后來直接被毒打。在這個事件中,拉丁美洲的原始語言如何被侵略并且以什么樣的方式消亡,由此可見一斑。
除此之外,文中還有一個細節,照看阿爾卡蒂奧和阿瑪蘭妲的保姆是只說古印第安語的比西塔西翁。她的哥哥卡塔烏雷看見麗貝卡語言被同化即罹患失眠癥的表現后,第二天跑得無影無蹤,他們是印第安古老王國的王子和公主,離鄉背井,屈居人下就是為了保有自己的語言和背后僅存的對已消亡的歷史的回憶,當失眠癥在閉塞落后的馬孔多蔓延時,意味著外來文明入侵的觸角已經布滿了拉丁美洲大陸的每一個角落。
4、深入賞析、評價反饋
馬爾克斯通過描寫統一使用音樂鐘和遺忘語言這樣的生活細節是想表現拉丁美洲什么樣的宏大歷史呢?
實際上,我們不難得出,馬爾克斯寫這個片段,正是要提醒自己的民族:民族的歷史和現實正在被大家忘記,人們不能忘記歷史和對歷史的反思。
事實上,這些細節象征了拉丁美洲十六世紀以后的文化變遷。無論是時間因素還是語言因素,最后都指向了歐洲殖民者染指拉丁美洲并用特定的技術權力和話語權力促使了拉丁美洲傳統民族性的消亡。雖然,他們的到來也帶來了現代社會的可量化、可計算的客觀化影響,但是同時也在強力推行現代文明和自己的民族文化時摧毀了拉丁美洲本土的多樣化文明。拉丁美洲的文化也受到西方殖民者的禁錮,使他們在思想上對西方殖民者絕對服從。整個拉美民族都在孤獨的包圍中,人們通過掩耳盜鈴般的失憶和遺忘避免體會真實徹底的孤獨,重復的行為、集體的失眠癥和健忘癥等是這種孤獨的外在表現形式。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老師借著這篇選文,想幫大家捋清了《百年孤獨》這本名著的一個核心思想——擺脫殖民統治,自己掌控自己民族未來的命運十分重要,發生在拉丁美洲土地上的悲劇告訴我們,要想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們必須保有對自己民族語言、思維和文化的主動權,這樣,才不會屈居于西方話語中,失去我們東方式的民族特色和韻味。
五、課后作業
(一)思考作業:
1、如果馬孔多沒有開通商道,是不是就能夠解決馬孔多百年孤獨的問題呢?
2、請同學們復習《齊桓晉文之事》中“他人有心,予忖度之”這句話,將兩篇文章對照分析,思考一下我們中華民族會不會產生拉丁美洲式的孤獨呢?
以上問題請同學們任選其一,完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二)拓展閱讀:
《紅高粱》(莫言)、《危地馬拉傳說》(阿斯圖里亞斯)、《一句頂一萬句》(劉震云)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4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2、積累字詞
3、把握《氓》的情節和主題,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劇原因。
教學重難點
1、詩經的表現手法:比興和重章疊句。
2、主人公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看注解,了解《詩經》的有關知識。
二、教師初讀課文,正音。
三、學生齊讀,進一步熟悉課文。在教師的提示下掌握本文的一些重要詞語
1、氓:是對一般男子的稱呼。詩中的氓,從其“抱布貿絲”來看,是一位做販絲生意的小商人。從女子對他的信任來看,氓沒有輕浮和諂媚的形象,后來女主人公的回憶也沒有提到這點。
2、之:主謂之間,取獨,無實義。
3、本文的四個通假字:
匪:通“非”,不是。于:通“吁”,感嘆詞。說:通“脫”,擺脫,脫身。泮:通“畔”,邊岸。
四、師生逐段就字詞疏通提問。盡量結合注解和以前積累的文言文知識疏通文意。
五、共同梳理文章脈絡:
1、抽生講述本文的故事情節
本文講述的是一個女子被一個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來兩人結為夫妻。婚后,盡管妻子甘心貧困,日夜操勞,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的故事。
2、全文結構
一段:定情。
1、表現女子溫柔體貼、善解人意而有主見。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戀愛,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戀愛。表現熱戀女子的癡情。終于答應結婚。
三段:懊悔。敘事中斷,勸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
四段:被棄。簡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無情。兩人關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厭舊,感情不專一。(色衰愛弛)
五段:勞苦。具體敘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現女子的善良和勤勞。
六段:決絕。表現女子的清醒和堅強。
結論:全詩結構為
一部分:相戀(一、二章)
1、基調:熱情,幸福
2、手法:賦--直接鋪陳敘述,追憶當年戀愛結婚的經過。
二部分:婚變(第三、四、五章)
1、基調:怨恨、沉痛
2、手法:比興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發出悲傷的感嘆。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興:先說桑樹,繼而講述和氓的故事。
比:同時又是比,以桑樹的.枝繁葉茂,比喻女子正值青春芳華;以桑樹的枝葉枯落,比喻女子紅顏已老,青春不再。
“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比:桑葚甜美,吃多了會上火,斑鳩貪吃,以致昏醉;甜蜜的愛情就像桑葚,沉湎其中難免神傷。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比: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
女子婚后表現:境遇悲慘,生活艱辛,但勤勞持家。--任勞任怨,專情柔弱。
男子婚后表現:朝三暮四,甚至動用暴力。--專橫暴躁,三心二意。
三部分:決絕(第六章)女子清醒堅定地分手。
1、基調:清醒、剛烈
2、內容:女主人公在無法排解的悲傷中表示了自己決絕的態度。
3、手法:比。抒情。
六、合作探究:
(1)女子答應嫁給氓,是不是太草率?答:不。①青梅竹馬。②婚前通過氓進行了占卜。
(2)女子被遺棄,責任在氓還是在女子?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女子甘心貧困,辛苦操勞,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終還是被丈夫遺棄。
(3)氓為什么要遺棄女子?(色衰愛弛)
(4)女主人公從這場失敗的愛情中總結出了什么經驗?
“于嗟鳩兮……不可說也”:作為女子,千萬能沉溺于男女的情愛之中。常言道:“癡心女子負心漢”.男子沉溺于情愛,還可以自我解脫,然而女子一旦沉溺其中,就總是不能自拔。因為女子的感情是專一不二的,而男子卻往往朝三暮四。本詩寫出了男子的用情不專和女子的癡情專一。
(5)女子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從詩中哪里可以看出?清醒果斷的決絕。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6)從全詩看,女子內心的情感經歷了怎樣的變化過程?戀愛時的溫柔癡情--婚變中的怨恨沉痛--覺醒后的清醒剛烈。
(7)女子的痛苦是不是僅僅來自變心的丈夫?
不是。這一婚姻悲劇又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在經濟上政治上都處于附屬地位,她們生活天地狹小,生活的幸福與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個對感情對家庭不負責任的丈夫,那他的悲劇是不可避免的。再者,娘家的人的不理解,更能反映出那個時代人的愛情觀、婚姻觀和女子在愛情中和社會中的弱勢地位,更能反映出這場婚姻不僅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
(8)這場婚姻失敗,除了氓的變心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原因?討論。
雖然不是很草率,但是對氓的人品還是缺乏深入了解。有點倉促。在家里太勤勞
(9)女主人公婚變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討論。
(10)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女:溫柔癡情,清醒剛烈。男:用情不專,沒有責任心。
(11)本文三處提到淇水,其用意是什么?
一章:送子涉淇,至于頓丘。
四章: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六章:淇則有岸,隰則有泮。
三處寫淇水,是為了給我們提示女主人公的思緒軌跡。淇水是女子這段不幸婚姻的見證。當初送子涉淇,至于頓丘,見證我對你的溫柔和癡情。淇水湯湯,漸車帷裳。見證我對你的忠貞和專一。雖然婚后生活是貧困的,但當初我冒此深水漸車之難而來,對你是多么的專一,可是你卻如此無情。(鄭箋《毛詩正義》)因此,淇水是女主人公那段以歡樂始,以悲傷終的生活的見證人。淇則有岸,隰則有泮。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見證了這樁不幸的婚姻。用河水和洼地有岸和邊,反比氓在感情的歧途上越走越遠,不知道回頭。在這里,淇水就是這位負心漢的見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5
教學目標
1、把握詩歌的意象,理解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和詩歌對比,襯托的藝術手法。
2、了解詩歌的寫作背景,感受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和對強大生命力的贊頌。
語言建構與運用:
圍繞題目,以其為中心尋找相關的話語、形象,重點感知,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涵。
思維發展與提升:
理解詩歌的思想內涵,詩歌蘊藉含蓄,重視內心的發掘。
審美鑒賞與創造:
詩歌以連綿不斷的新穎意象表達蘊藉含蓄的意念,理解詩中通過氣氛的渲染,構成一幅幅想象的圖景。
文化傳承與理解:
通過閱讀來分析詩中幻想與現實相互滲透、理性與感性相融合的特點。
重點:
把握詩歌語言的質感、透明而飽滿的特點。
難點:
探究詩歌的主題與詩人心中的天堂。
1、指導學生完成預習
2、制作課件
一、導入新課
九死一生黃泉路,我又來了:骨瘦如柴,昂起的——還是那顆討厭的頭顱。
讀完這幾句詩,大家--定好奇,這個九死一生的人是誰?為什么他骨瘦如柴卻依然昂起頭顱。這個人就是當代詩人昌。
二、寫作背景
中國的1962年是一個漸趨冷寂和沉悶的時段。寫下過早期長詩《兇年逸稿》的昌耀因為已經提前冷寂和沉悶了,所以此時得以在其中摻入理智和清醒。作者在這個時期被打成右派,在異常艱難的歲月里,詩人仍能執筆抒懷。昌耀的所有詩作都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其根本和落腳點最終都在詩歌主體本身。就這首短詩而言,他一方面在觀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當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內里世界,觀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時空。
三、作者介紹
王xx19xx~20xx),筆名昌耀。湖南桃源人。19xx年畢業于河北省榮軍中學。19xx年參軍,19xx年赴青海參加大西北開發。歷任青海省文聯《青海湖》雜志編輯。19xx年定為右派。19xx年重返文壇,任青海省作協副主席、榮譽主席,專業作家。青海省文聯第三、四屆委員,青海省第六屆政協委員、第七屆政協委員。
19xx年開始發表作品。19xx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其代表作有《劃呀,劃呀,父親們!》《慈航》《意緒》《哈拉木圖》等。著有《昌耀抒情詩集》《命運之書:昌耀四十年詩作精品》《一個挑戰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盤》《昌耀的詩》等。
昌耀的詩,以張揚精神困境中的生命意識見長,融感悟和激情于一體:意象凝重、壯美。飽經滄桑的情懷、遼闊曠遠的人文背景、強烈的生命意識,構成作者宏大的詩歌整體。詩人后期的詩作趨向反思靜悟,語言略趨平和,很多詩作以不分行來表達,有很強的知性張力,形成宏大的詩歌個性。
四、題目解說
《峨日朵雪峰之側》這首短詩寫于1962年8月,具有鮮明整體象征特點,可以按照“由外而內”的次序得出兩種相互銜接、彼此相關的闡釋和解讀。
“峨日朵”是現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的峨堡鎮的老百姓對“峨堡”一詞的口語發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鄉境內的祁連山脈中一座或者幾座小雪峰。它們原本沒有自己獨立的名字,詩人拿來作為詩中一個如畫的詩作之遠景而已。
這首詩寫的是作者在登峰途中的體驗與感懷。詩題交待了作者所處的位置。
五、層次結構
本文分為兩部分:
1、寫了太陽、雪峰、山海、石礫等意象,表現出自然之美;
2、寫出了小蜘蛛的出現使作者認識到了眾生平等,表達了作者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生命力的贊頌。
六、全文分析
1、詩中寫了哪些意象?
意象:太陽、滑坡、石礫、雄鷹、雪豹、蜘蛛。
2、為什么要描繪這些意象?
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點撥:心象(情)+物象(美)=詩。
落日的動勢和石礫滑坡的動勢都是下墜的,而“我”作為攀登者的動勢卻正好相反,努力向上;那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也在竭力使我下墜。由此可見,日落和滑坡等意象是用來表現貼身絕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體驗的'。
“雄鷹”“雪豹”的形象是作者理想中的精神、意志和心靈的象征,代表著一種真正強大、雄壯和堅韌。“蜘蛛”則是作者現實狀態的寫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種反映。
3、詩人在作品中是怎樣呈現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的?
探究:在輝煌的視覺形象之上,詩人又疊加上一個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殺聲漸遠而去。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滑坡的動勢與落日的動勢都是下墜的,與攀登者的動勢正好相反。于是視聽合一的效果就不單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而且在讀者的生理上引發一種緊張。那一片“引力無窮的山海”事實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墜。千軍萬馬般的廝殺聲響在“我”身旁向深淵“自上而下”地遠去時,“我”在這個高度上的堅持就決非易事。
七、中心思想
《峨日朵雪峰之側》一詩用峨日朵雪峰落日和巖壁上的蜘蛛等審美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凝重壯美的氛圍,將飽含滄桑的情懷、古老開闊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識,構成一個協調的整體,描繪出詩人對生命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頌。
八、寫作特點
1、這首詩運用了對比、反諷的表現手法。
深度反諷是詩人昌耀在冷寂沉悶中摻入理智清醒后,然后又兌進機智和幽默的結果,是他終于在時代之上占穩了自己的高度后豁達的心智和灑脫的情懷的結晶。這樣的反諷當然不只是昌耀詩藝的體現,而更是他居于高度之上的心理標記和明證。
2、運用視聽結合,畫面壯闊。
如描寫壯麗的雪峰落日景象時用了一個婉轉重疊、綿密奇崛的長句,來表現落日的張力和動勢,在輝煌的視覺形象之上,詩人又疊加上一個宏大的聽覺形象,滑坡的石礫引動深淵的囂鳴,如軍旅的喊殺聲漸遠而去。這一音響的疊加使落日更顯壯觀。這種視聽合一的手法具有極強的畫面感,不但引發讀者生理上的緊張,也產生審美意義上的“崇高”感。
九、補充資料
抒情詩:以集中抒發詩人在生活中激發出來的思想感情為特征,主要通過抒發詩人的思想感情來反映生活,因此不去詳細敘述生活事件的過程,一般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不具體描寫人物和景物。抒情詩的特點是側重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優秀的抒情詩則往往激蕩著時代的旋律。抒情詩根據其內容的不同,分為頌歌、情歌、哀歌、挽歌、牧歌等。
十、總結全文
事實上,詩人所看到的那只小得可憐的蜘蛛,開啟了我們解讀這首詩歌“由外而內”的通道,從而銜接起我們從詩入昌耀個體的內里世界闡釋詩意的空間。既然堅守在峨日朵雪峰之側的不是雄鷹或雪豹而是蜘蛛,那么說明真正強大、雄壯和堅韌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只能是精神、意志和心靈,這正是昌耀所要思考和揣度的所在,正是昌耀所要挖掘和探詢的層面。
1、熟讀全詩。
2、課后思考詩中,詩人要表達的“他的高度究竟是什么呢”
我愛這土地,艾青,假若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1、對下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未用“珠圓玉潤”之類型詞語而用“嘶啞”來形影容鳥兒的歌喉,使人體味到歌者經歷的坎坷、悲酸和執著的愛。
B、關于“土地”“河流”“風”“黎明”的一組詩句,抒寫了大地遭受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這兩句詩形象而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而又隱含獻身之意。
D、“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兩句的“我”,指喻體“鳥”,而不是指詩人自己。
答案及解析: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