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精選14篇)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
活動目標:
1.感受樂曲輕松歡快的旋律,學習用塑料袋,小棒,易拉罐,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2.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齊的演奏。
3.體驗用生活中的物品演奏表現勞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學習用塑料袋,小粹,易拉楚,小鈴隨音樂有節奏的演奏。
活動難點:嘗試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方式,并合作整齊的演奏。
活動準備:了解《圣誕爺爺》的故事繪本。生活物品:易拉罐、小棍、塑料袋。
活動過程:
一、故事導入,初步感受音樂,熟悉游戲動作。
1.教師講述《圣誕爺爺》故事,引起活動興趣。
“圣誕老人住在遙遠的北國森林,他們一年只派發一次禮物,你們知道平時他們都做什么嗎?”
2.引導幼兒創縮播種、澆水、修雪械、收獲禮物的動作。“圣誕老人在四個季節都做了什么事情?做了曝些動作?”
3.教師和幼兒一起隨音樂做動作,感受樂曲旋律和節奏。
二、探究生活用品的聲音,嘗試討論配器。
1.幼兒自選傾聽生活用品發出的聲音,為不同的勞動配器。
2.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共同討論出配器方案。
3.一起和圣誕老人勞動,隨音樂有節奏整齊的完整演奏,體驗用樂器表現勞動的快樂。
(1)幼兒自選一項勞動內容,第一遍隨樂演奏。
(2)提問:勞動的心情怎樣?會用自己的工具嗎?(用情境性語言啟發幼兒輕輕播種子、扎禮物一下一下的系、修雪梯要一下一下修整齊)
(3)幼兒再次合作演奏,教師語言指令提示音樂的轉換。
4、啟發幼兒讓小工具跳舞,分小組探究多種動作和節奏的演奏。
(1)分小組討論,指導幼兒的動作和節奏,體驗勞動的有趣。
你們想編一個什么隊形?做什么動作勞動?
(2)集體隨音樂完整演奏一遍,體驗更有趣的勞動。
(3)用自己喜歡的演奏方式自由演奏表達。
(4)加入小鈴請幼兒勞動后坐著雪橇回家,反思自己的演奏和加入小鈴后的音效,思考怎樣演奏漸弱的聲音?
5、教師小結:生活中還有許多生活物品能發出許多有趣的聲音,讓我們一起去試一試玩一玩吧!
大班節奏樂《鈴兒響叮當》活動反思
《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節奏鮮明活潑跳躍的音樂,ABA的形式便于幼兒進行演奏。活動中我將音樂與《圣誕老人的王國》繪本故事結合,以故事中圣誕老人勞動的情節為故事情境,選用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小瓶子、塑料袋、小棍激發幼兒演奏興趣,旨在敲敲、玩玩、演演中提高幼兒演奏水平。在不斷嘗試中組織了此活動。
一、借用動作形象,遷移表現節奏。
蒙臺梭利說過:“我做過了就會理解了”。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性。所以是動作思維在前,然后是形象恩維,再到抽象思維。在組織本次活動中,幼兒學習抽象的節奏型時比較枯燥,我引導幼兒通過模仿勞動時數種、修雪梯、包禮物的動作,然后創編了“玩具送給你”的語言節奏,鼓勵幼兒與節奏型進行匹配,他們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如豐富和全面。配以簡單的“繞、錘、擺手”等動作引導幼兒邊念兒歌邊進行節奏練習,無形中滲透了所學的節奏型。
二、巧用生活材料,增加演奏的興趣。
奧爾夫節奏樂中強調:生活化的物品引用節奏訓練中能增加幼兒演奏音樂的樂趣。生活中的物品是孩子們熟悉的感興趣的,綱要中也指出:“貼近幼兒生活,途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所以生活化材科著眼于幼兒的生活,以興趣為出發點,以材料為依托,以游戲化的情境為生活化材料演奏為橋梁,使活動有效展開。活動中我嘗試運用了裝著豆子的小瓶子、塑料袋、小木棒,鼓勵幼兒探索材料的演奏方式,并與撇種子、修雪松、包禮物的節奏進行匹配,幼兒探索出“搖、敲、繞、拽”等方式掌握了節奏型,提高了演奏興趣。三、合作創編隊形,拓展演奏的空間
《綱要》指出:“使幼兒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幼兒時期逐步形成了創造表現的意識,所以要給幼兒提供表達的機會,鼓勵幼兒用自己的認知方式去理解音樂表現力。而人際合作的增加,給幼兒打開了想象和創造的空間,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創造性表現樂趣。所以教師有意識的幫助幼兒創造與同伴合作學習的機會更能使幼兒積極探索演奏的成功感。
在活動中,我引導幼兒在掌握節奏的基礎上與同伴合作設計隊形演奏音樂,“播種組”的小朋友設計了雙排隊形,并設計了內外交替撒種的演奏動作,“包禮物”組的幼兒設計了圓形禮物,并用上舉的動作扎絲帶等。幼兒在愉快的合作中提高了演奏技能,體驗到了合作創造的快樂。此外,在活動設計中創造性的設計趣味游戲方面、觀察幼兒表現能力方面、鼓勵幼兒創造性演奏等方面我還需提高。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感受歌曲帶給的快樂,并能用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2、通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學唱,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并能用各種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意境,用歡快生動的情緒演唱來表現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腳踏琴、小樂器(碰鈴、雙響筒、鈴鼓、三角鐵)。
教學過程:
一、引入部分:
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何老師,今天我要給大家上一堂音樂課,這也是我第一次來這邊上課,而且還有這么多的老師走到咱們的課堂當中來,大家緊不緊張啊?老師也有些緊張,大家能不能來點掌聲鼓勵鼓勵老師啊?!
生:(鼓掌)
師:老師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開心地度過這節音樂課。
二、導入部分:
師:最近幾天的天氣可以說是春光明媚、春風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聲音來模仿一下春風是怎么吹的?
師:那我們用連貫、流暢的聲音“Wu”來表現一下。師示范,生跟唱。
(1)3---|3---|
Wu…Wu…
板書:較小起伏的旋律線
師:大家還記得冬天的寒風是什么樣子嗎?我們用聲音來模仿。
我們用有力的聲音,并運用歌唱中的氣息,用“Wu”來。
(1)3---|3---|
Wu…Wu…
板書:起伏較大的旋律線。(粗線條)
師:我們用稍短促的聲音來唱一下“Wu”。
(2)3-|3-|3-|3-|
Wu…Wu…Wu…Wu…
板書:短促起伏小的旋律線。
師:我們用短促、有力、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唱一唱。
(3)33|33|33|33|
WuWu…
LuLu…
板書: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線。學生用“Wu”“Lu”來演唱。(強弱對比)
師:那我們用短促、有力、富有彈性的聲音,運用歌唱中氣息來唱一唱
(4)3333|3333|3333|3333|
wu…
師:剛才我們分別模仿了冬天流動的風和急促的風的聲音,接下來又吹來一陣風,它唱著歌兒吹來了,它是怎樣唱的啊?
(5)333|333|333|333|
wu…
師: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是什么啊?
生:鈴鐺
師:鈴鐺隨著風兒唱起了歌“叮叮當,叮叮當”鈴鐺給我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歌《鈴兒響叮當》。(多媒體課件出示課題并播放音樂)
二、學唱歌曲
1、初次聆聽,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歌曲是幾拍子的?情緒怎樣?(二拍子、歡快)
2、再次聆聽,感受歌曲內容(課件出示歌譜)
設問:鈴鐺聲是從哪里傳來的?(雪橇、馬車)
師:是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給我們送禮物來了。這是一首圣誕歌曲,是由美國的作曲家彼爾.彭特所作。師: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啊?
板書:結構A+B+A
3、學唱歌曲第一部分
教師范唱后學生跟唱
師:來,我們來甩一甩馬鞭,讓馬車跑得再快一點?
師生一起:“嗨!”
4、學唱歌曲第三部分
加入剛才的練習,強化學生歌唱的氣息支撐,最后“嗨!”結束。
5、學唱歌曲第二部分
(1)教師范唱。
(2)學生隨琴跟教師跟唱。
(3)找出較難的地方進行解決。
(4)老師范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跟琴一句句跟唱。
(5)全體跟鋼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著鋼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課件歌曲音樂,唱一遍。
8、跟課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認識樂器及為歌曲伴奏,
1、認識樂器:碰鐘、雙響筒、鈴鼓、三角鐵,并演示打法。
2、分組練習。
3、整體歌曲表演:一組唱歌、一組樂器伴奏。
一遍后,兩組角色互換
四、觀看歌曲視頻,結束本課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唱卡拉OK吧!(播放課件視頻,大家一起歌唱)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首動聽快樂的歌曲,并用樂器進行了伴奏,大家開不開心啊?(開心)何老師也很開心,祝愿你們每天都這么快樂的生活。我們在這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這堂課吧。
《鈴兒響叮當》教后反思
上完這一課,感覺跟學生的距離又進了一步,一個學生在課后跟我說:“老師,今天我很開心”。是的,能讓學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識,感受到學習音樂的快樂,是我這節課的目標,也是我教學的一貫宗旨。
一、確定目標
音樂新課標提出:“要讓學生具有探究意識;富有想象、敢于質疑;學會傾聽,樂于分享”。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本課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感受樂曲歡快、風趣和富有韻律感的情緒,體驗人們在圣誕
節中愉悅的心情;通過不同形式的學習,讓學生學會用律動、哼唱、伴奏、表演等音樂活動表達歌曲的意境。
2、能力目標:以多樣的活動,讓學生感受歌曲歡快輕松的情緒;并能用飽滿的情緒演唱歌曲;結合歌曲進行情景律動表演,培養學生的創作、表演、合作等多種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積極引導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能積極、主動投入到音樂活動中;創設情境,提供學生合作交流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合作性音樂活動,樂于與人交流。
二、解決重難點
我根據本歌曲的特點,以聽覺領先,動態感受為突破口,來設計教學層次。從一開始雪地意境的創設,到各種多樣的律動,把課堂氣氛推向高潮。新課標提出要求學生自主發現難點質疑,自主釋疑,因此教學上采用方法是先讓學生找找節奏譜中的難點,然后通過生領拍、聽琴模唱為突破口,在感受中掌握知識,最終解決難點。新課標重視音樂技能與興趣的結合,這也是本課想要表達的一個教學思想。
三、互動教學
新課程提出要求教師應轉變觀念,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以學生為主,融入學生之中,所以我設計了教學環節與課題的緊密結合:
1、平等互動:我覺得如果學生能和教師一起學習音樂,
就會增加他們的興趣,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和支持。我緊緊抓住這一環節,積極主動地做他們的`朋友,要讓他們感到老師是他們的知心朋友。所以在組織教學中我安排了律動,主動走到學生中和學生一起唱、一起跳、一起笑,多給他們獎勵。所以學生也不那么拘謹了,大部分學生都融入到律動中來。
2、合作互動:在新歌教學時,經常需要范唱歌曲。在以前我會說:“下面請聽老師唱一遍,同學們為老師打節奏。”學生只會照我的意思做,但還有一部分學生根本無心來欣賞。而現在我改成:“我覺得大家表現真好,所以我要為大家獻上一首歌曲。但我還需要一個樂隊,有哪幾位愿意與我合作?”話音剛落,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要求與我合作表演。同樣的教學,而用不同的方法來嘗試,效果截然不同。后者當學生聽到老師要為他們獻歌時,都非常興奮,有的隨我一起演唱。這種合作彌補了教師在范唱時有一些所不能顧及的表演。
3、研討互動:新課標體提出要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有了創造性的思維,才有創造性的舉動。本課采用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始終置學生與積極主動的學習情境之中,自始至終引導學生主動地與音樂對話。提高了學生的情感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教學不足點
當然這節課也有遺憾之處,我歸納有三點:一是在語言上還考慮得不夠周詳,有待加強;二是由于課堂上出現的一些臨時問題花去了一些時間,以至最后的表演環節學生沒能輪流進行。三是學生的表現力還沒能發揮到最好的狀態,部分學生還不夠自信,不夠大膽表現,表演是也不夠積極,都觀望多,不敢參與。我會繼續發揚優點,更留意出現的問題,避免在今后的教學中重蹈覆轍,力求把音樂課上得更活!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通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讓我們從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二、通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合唱訓練,讓我們從中體驗到和聲的美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三、通過不同版本的《鈴兒響叮當》的欣賞,把握不同的音樂要素所帶來的音樂形象的不同。
四、通過對作品的再創造與實踐進一步加深對音樂文化的理解。
教學重點:
歌曲意境的感受以及用不同情緒生動的演唱來表現它。
教學難點:
歌曲的賞析與演唱表現藝術處理的結合統一以及嘗試用不同的音樂要素表現歌曲。
教具準備:
歌譜(旋律譜)、鋼琴、同步音樂。
教學過程:
一、導入部分:
師:最近幾天的天氣可以說是春光明媚、春風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聲音來模仿一下春風是怎么吹的`?用“WU”。
師示范,生跟唱。
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驗短促、有力、富有彈性的聲音,進一步體會歌唱中氣息的運用,從而找到歌唱中聲音的“高位置”。
師:剛才我們分別模仿了冬天流動的風和急促的風的聲音,接下來我們來聽一聽兩種風交織在一起是什么效果。
生分聲部練習。
生答:……像在一起歌唱……
設計意圖:初步體驗合唱的美感。
師:我們來試一試加入音高和唱詞又是一個什么效果。
三聲部學生練習。
設計意圖:進一步體驗合唱的美感,突破歌曲難點。
生答:……就像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給我們送禮物來了……
師:我剛才聽到了“叮叮當”,這是馬鈴的聲音。大家覺得還缺一個什么聲音啊?
生答:馬蹄聲。
師:我們能不能模仿?(彈舌)
(1)||……
(2)333|333|333|333|……
叮叮當,叮叮當,……
(3)111|111|111|111|……
設計意圖:創設情景,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
師:來,我們來甩一甩馬鞭,讓馬車跑得再快一點?
師生一起:“嗨!”
加入剛才的練習,最后“嗨!”結束。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歌唱的氣息支撐,解決歌曲難點。
二、學唱歌曲:
1、師:大家剛才表現的非常好,老師也想和大家比試比試。(師鋼琴演奏)老師演奏的音樂線條和剛才黑板上的哪條旋律線相似?
師鋼琴演奏《鈴兒響叮當》
第一段:鋼琴低音區《鈴兒響叮當》B部分緩慢
第二段:鋼琴高音區《鈴兒響叮當》A部分低聲部歡快
生答,師復奏,學生隨音樂律動。
設計意圖:讓學生熟悉旋律,尤其是A部分低聲部旋律,用身體動作來體驗A、B部分的音樂情緒的不同。
2、師:剛才老師演奏的曲子大家熟悉嗎?
生答:《鈴兒響叮當》!
師:今天老師就帶著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首《鈴兒響叮當》!
出示課題。
師: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圣誕歌曲,是由美國的作曲家彼爾。彭特所作。下面我們就來聽一聽這首歌的錄音,聽的時候注意,這首歌是幾拍子的?情緒怎樣?
錄音:《鈴兒響叮當》
生答:……2拍子,歡快……
設計意圖:完整的感受音樂形象,從音樂要素上分析歌曲。
3、師出示旋律譜。
師:跟著老師的鋼琴劃拍視唱全曲。(低聲部視唱,高聲部評價)。
強調:把坐在雪橇上的感覺唱出來。(高聲部視唱,低聲部評價)、
設計意圖:熟悉旋律,會用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
4、師:這首歌曲的結構上有什么特點?
生答:……第一段和第三段相似,第二段不同……
師: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同?(結束部分不同)
分聲部視唱第三部分。
設計意圖:進一步分析歌曲,解決歌曲的難點。
5、生口琴視奏A部分,雙聲部合奏。并視唱A部分。
設計意圖:建立和聲的概念,并完成。
6、師講解歌曲的曲式結構:A——B——A
7、師:剛才我們把A部分和A`部分學會了,B部分大家非常的熟悉,還用老師教嗎?
(跟琴視唱。)
8、講解弱起。(B部分)
設計意圖:讓學生有感情的演唱,并知道弱起在歌曲中的作用。
9、跟琴有感情的完整視唱。
10、跟琴試唱歌詞。
11、師鋼琴彈唱范唱全曲。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下節課作鋪墊。
12、生有感情的跟琴完整演唱,歌詞的問題留待下節課解決。
三、拓展部分:
師:我們唱了一節課想必大家也很累了,來聽一段音樂休息一下。要求:情緒怎樣?
錄音:《鈴兒響叮當》3拍子版本。
生隨音樂用肢體語言表現。
師:和剛才我們唱的有什么區別?
生答:拍子不同。
師:節拍的變化它會引起音樂情緒的變化。
設計意圖:進一步感知速度、節拍對于塑造音樂形象的作用。
四、結束部分:
師:剛才我們聽到了很多的音樂場景,首先是我們用聲音模仿的圣誕老人馬拉雪橇的場景,然后是歌曲,后來有出現了一個3拍子的變奏……你們回去以后能不能利用這些音樂素材來組成一個音樂故事或者一段音樂劇……相信大家會從中找到更多的樂趣。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4
活動時間
星期五
活動內容
音樂活動:鈴兒響叮當(打擊樂)
活動目標
1、注意看指揮,養成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
2、認真傾聽音樂,探索用多種樂器合奏的方法。
3、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及三段體結構,嘗試隨音樂有節奏地合作演奏。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雙響筒、鈴鼓、碰鈴若干、音樂磁帶、錄音機。
2、幼兒準備:熟悉樂曲《鈴兒響叮當》。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
你看過滑雪嗎?你玩過滑板嗎?玩起來感覺怎么樣?
2、教師播放音樂,請幼兒聽后說說。
這首樂曲聽起來怎么樣?有幾段?教師介紹:這首樂曲表現的是人們滑雪的.快樂生活情景。
3、鼓勵幼兒隨著音樂擊拍,再次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4、幼兒學習用樂器演奏樂曲。
(1)根據樂曲的情緒,教師帶幼兒用擊掌,拍擊身體其它部位來區分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
(2)分角色,幼兒徒手練習。
(3)幼兒嘗試各種樂曲的演奏方法。
5、教師指揮幼兒跟隨音樂用樂器演奏。
(1)幼兒拿樂器看指揮完整地演奏樂器。
(2)教師指導幼兒交換樂器、演奏樂曲。
活動反思
此樂曲歡快、活潑,孩子們對這個樂曲也非常的熟悉。我班幼兒在已經接觸過打擊樂活動,并且有一定的基礎。教師采用圖譜的形式引導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及三段體結構,要求幼兒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樂器嘗試隨音樂有節奏地合作演奏,孩子們在教師的指揮和引導下,能較好的進行演奏。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5
【教材分析】
《鈴兒響町當》是一首膾多人口的經典兒童歌曲,采用“ABA"3 段式結構,描繪了一群朝氣蓬勃的少年在冬季銀白色的雪野里乘著雪橇愉快嬉戲的情景。第一段旋律跌宕起伏,形象地描繪了馬兒奔跑、鈴兒叮當的音樂形象:第二段曲調逐漸上移,刻畫了孩子們隨著雪沖破風雪、飛奔向前的情景:最后樂段的重復再現,仿佛雪橇已漸漸遠去,而充滿歡笑的歌聲仍在風雪中回蕩。曲調活潑、歡暢,節奏輕快,給人以歡快向上的感覺。大班幼兒非常喜歡演奏打擊樂,在熟悉音樂的基礎上能看節奏譜進行演奏,注意保持合奏時各聲部的和諧。本活動通過傾聽音樂、用身體動作表現、自主學習看圖譜演奏等方式,引導幼兒充分感受馬
兒奔跑、孩子們乘雪橇飛奔、雪橇漸漸遠去的景象。
【活動目標】
1.學習用小鈴、串鈴、響板、鈴鼓演奏 24 拍不同節奏型的方法。
2.能用 4 種打擊樂器看演奏圖譜準確演奏節奏型,表現歌曲活潑、歡快的特點。
3.體驗與同伴合作演奏的樂趣。
4.通過整體欣賞音樂、圖片和動作,幫助幼兒理解歌詞內容。
5.感知多媒體畫面的動感,體驗活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素質發展課程·音樂)CD,演奏圖譜,小鈴、串鈴、響板、鈴鼓等樂器(保證每個幼兒有一樣樂器)。
【活動建議】
1.請幼兒完整欣賞樂曲《鈴兒響鈴鐺》,初步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特點。
(1)交代樂曲名稱,幼兒完整欣賞歌曲。
提問:聽了樂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引導幼兒再次欣賞,了解樂曲節奏和“ABA”3 段體結構,初步感知樂曲特點。提問:這首樂曲是幾拍子的?它有幾段?哪兩段是一樣的?
2.鼓勵幼兒看演奏圖諧嘗試用身體動作表現音樂。
(1)引導幼兒隨音樂自由做動作,感受馬在雪地上拉著雪橇有節奏地奔跑和孩子們得意地坐在雪橇上的愉快心情。
(2)出示演奏圖諧,引導幼兒練習重點節奏型。
提問:演奏圖譜中哪些地方看不懂?誰能拍出這個節奏型?還可以怎樣表現這個節奏型?
(3)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根據樂曲的情緒,引導幼兒用身體動作(拍手、拍肩、轉手腕、跺腳)表現不同的節奏型。
3.引導幼兒嘗試用小鈴、串鈴、響板、鈴鼓進行演奏。
(1)出示小鈴、串鈴、響板、鈴鼓等樂器,引導幼兒看演奏圖譜用正確的'方法演奏,著重練習重點節奏。
(2)請幼兒自選樂器分組練習演奏。
(3)指導幼兒看演奏圖譜用樂器進行合奏。教師哼唱歌曲,指導幼兒看演奏圖諧合奏, 隨時提醒幼兒集中注意力。
(4)請幼兒根據教師指揮進行演奏,重點指導幼兒隨音樂準確演奏節奏型,鼓勵幼兒大膽用樂器表現樂曲的情緒。
(5)請幼兒交換樂器演奏,感受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
(6)請個別幼兒嘗試做小指揮,全體幼兒合奏,進一步體驗合奏的快樂。附
活動反思:
《鈴兒響叮當》這是一首美國的圣誕歌曲,學生在學這課之前就已經基本會唱了。學習這首歌曲,學生是非常期待的,既然大家都非常的熟悉,那么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就不單單是唱會歌曲。在課程的開始,我設計了幾個有趣的練聲游戲,并且在創設情景的同時對歌曲中的難點部分進行解析,讓學生在一種輕松和諧的氣氛中不僅進行了比較充分的發聲練習,而且體會到了音樂帶給大家的審美愉悅。另外,在創設情景的過程中將難點部分融入其中,讓學生對于“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的情景的創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而且有助于學生對于歌曲的音樂形象的理解。而對于本課,由于一些難點在最開始就已經解決,因此到這時已經變得相對的簡單。加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已經充分的予以調動,這時老師加以適當的鼓勵與引導,讓學生產生“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這么一種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當課程往后進行時,課程的難度在不斷降低,學生的自主學習的信心越發增強,在40分鐘內體驗到了成功的愉悅,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在課堂中我讓學生欣賞了好多首圣誕的歌曲,讓孩子來表演圣誕老人。音樂是一種聽覺藝術,它塑造的形象相對于文字、繪畫而言是非常抽象模糊的。只有通過聆聽才能體驗到音樂的藝術之美。聽覺體驗在音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對于本課的設計中,我將音樂的聆聽貫穿全課,通過不同的音樂形象進行對比,甚至同一段音樂,對其音樂要素進行變化,讓學生學會聆聽音樂;學會用音樂來解釋音樂;學會用心來感受音樂……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感受歌曲帶給的快樂,并能用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2、通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學唱,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 并能用各種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意境,用歡快生動的情緒演唱來表現它。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鋼琴、小樂器(碰鈴、雙響筒、鈴鼓、三角鐵)。
教學過程:
一、引入部分:
師:同學們,大家好!我是羅老師,今天我要給大家上一堂音樂課,這也是我第一次來這邊上課,而且還有這么多的老師走到咱們的課堂當中來,大家緊不緊張啊?老師也有些緊張,大家能不能來點掌聲鼓勵鼓勵老師啊?!
生:(鼓掌)
師:羅老師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開心地度過這節音樂課。
二、導入部分:
師:最近幾天的天氣可以說是春光明媚、春風拂面,非常舒服!大家能不能用聲音來模仿一下春風是怎么吹的?
師:那我們用連貫、流暢的聲音“Wu”來表現一下。師示范,生跟唱。
(1)3 - - - | 3 - - - |
Wu… Wu…
板書:較小起伏的旋律線
師:大家還記得冬天的寒風是什么樣子嗎?我們用聲音來模仿。
我們用有力的聲音,并運用歌唱中的氣息,用 “Wu”來。
(1)3 - - - | 3 - - - |
Wu… Wu…
板書:起伏較大的旋律線。(粗線條)
師:我們用稍短促的聲音來唱一下“Wu”。
(2) 3 - | 3 - | 3 - | 3 - |
Wu… Wu… Wu… Wu…
板書:短促起伏小的旋律線。
師:我們用短促、有力、富有彈性的聲音來唱一唱。
(3) 3 3 | 3 3 | 3 3 | 3 3 |
WuWu…
LuLu…
板書:短促有力的短旋律線。學生用“Wu”“Lu”來演唱。(強弱對比)
師:那我們用短促、有力、富有彈性的聲音,運用歌唱中氣息來唱一唱
(4) 33 33 | 33 33 | 33 33 | 33 33 |
wu…
師:剛才我們分別模仿了冬天流動的風和急促的風的聲音,接下來又吹來一陣風,它唱著歌兒吹來了,它是怎樣唱的啊?
(5) 33 3 | 33 3 | 33 3 | 33 3 |
wu…
師:羅老師今天帶來了一件小禮物,是什么啊?
生:鈴鐺
師:鈴鐺隨著風兒唱起了歌“叮叮 當,叮叮當 ……”鈴鐺給我們帶來一首好聽的歌《鈴兒響叮當》。(多媒體課件出示課題并播放音樂)
二、學唱歌曲
1、初次聆聽,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歌曲是幾拍子的?情緒怎樣?(二拍子、歡快)
2、再次聆聽,感受歌曲內容(課件出示歌譜)
設問:鈴鐺聲是從哪里傳來的?(雪橇、馬車)
師:是圣誕老人駕著馬車給我們送禮物來了。這是一首圣誕歌曲,是由美國的作曲家彼爾。彭特所作。
師:歌曲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啊?
板書:結構A+B+A
3、學唱歌曲第一部分
教師范唱后學生跟唱
師:來,我們來甩一甩馬鞭,讓馬車跑得再快一點?
師生一起:“嗨!”
4、學唱歌曲第三部分
加入剛才的練習,強化學生歌唱的氣息支撐,最后“嗨!”結束。
5、學唱歌曲第二部分
(1)教師范唱。
(2)學生隨琴跟教師跟唱。
(3)找出較難的地方進行解決。
(4)老師范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跟琴一句句跟唱。
(5)全體跟鋼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著鋼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課件歌曲音樂,唱一遍。
8、跟課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認識樂器及為歌曲伴奏,
1、認識樂器:碰鈴、雙響筒、鈴鼓、三角鐵,并演示打法。
2、分組練習。
3、整體歌曲表演:一組唱歌、一組樂器伴奏。
一遍后,兩組角色互換
四、觀看歌曲視頻,結束本課
師:我們大家一起來唱卡拉OK吧!(播放課件視頻,大家一起歌唱)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這首動聽快樂的歌曲,并用樂器進行了伴奏,大家開不開心啊?(開心)羅老師也很開心,祝愿你們每天都這么快樂的生活。我們在這快樂的音樂聲中結束今天這堂課吧。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7
活動目標:
1、幼兒嘗試選擇三角鐵、小鈴、雙響筒演奏樂曲《鈴兒響叮當》。
2、體驗合作演奏的樂趣,感受圣誕來臨的快樂氣氛。
3、學會輪奏、合奏的演奏方法,并且掌握兩種演奏方法。
活動準備:
PPT課件、三角鐵、小鈴、雙響筒
活動流程:
一、引出圣誕節,觀察圣誕老人怎么來的。
1、出示PPT圖片引出圣誕節
2、觀看圖片,圣誕老人是怎么來的?
3、總結:圣誕老人是坐麋鹿拉著的雪橇來的。
四、體驗輪奏的演奏方法。
1、尋找演奏的方法。
2、介紹輪流演奏
3、開始輪流演奏
4、更換輪流演奏順序
五、體驗合奏的演奏方式。
1、引出合奏
2、嘗試兩個樂器進行合奏演奏
3、隨音樂、看指揮進行演奏。
六、總結如何為音樂進行伴奏。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感受歌曲帶給的快樂,并能用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2、通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學唱,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演唱技巧。
3、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贊美之情,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鈴兒響叮當》,并能用各種小樂器為歌曲伴奏。
教學難點:
感受歌曲意境,用歡快生動的情緒演唱來表現它。
教具準備:
腳踏琴、小樂器教學過程:
一、導課
發聲練習
二、學唱歌曲
1、初次聆聽,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歌曲是幾拍子的?情緒怎樣?(二拍子、歡快)
2、再次聆聽,感受歌曲內容(課件出示歌譜)
3、學唱歌曲第一部分教師范唱后學生跟唱
4、學唱歌曲第三部分
5、學唱歌曲第二部分
(1)教師范唱。
(2)學生隨琴跟教師跟唱。
(3)找出較難的地方進行解決。
(4)老師范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跟琴一句句跟唱。
(5)全體跟鋼琴伴奏唱一遍。
6、整首曲子跟著鋼琴伴奏完整唱一遍。
7、跟課件歌曲音樂,唱一遍。
8、跟課件歌曲伴奏唱一遍。
三、認識樂器及為歌曲伴奏,1、認識樂器:碰鈴、雙響筒、鈴鼓、三角鐵,并演示打法。
2、分組練習。
3、整體歌曲表演:一組唱歌、一組樂器伴奏。
四、觀看歌曲視頻,結束本課一遍后,兩組角色互換。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9
活動目標:
1、在游戲情境中理解兒歌內容,了解不同的鈴聲所表示的不同意思。
2、感受在情境中學習兒歌的樂趣。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一定生活經驗
2、材料準備:各種鈴聲(鬧鐘、電話、自行車、門鈴、小鈴)、課件、實物(小鈴、電話機)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價值分析:談話導入,吸引幼兒興趣
1、今天姜老師讓你們認識一位朋友,瞧,它是誰呀?
2、小熊和你們一樣都是幼兒園小班的小朋友,可是小熊今天還沒有來上學呢,讓我們去它家看看吧。
二、理解兒歌
價值分析:在故事情境中讓幼兒喜歡聽辨各種不同的鈴聲,了解不同的鈴聲所表示的意義。
(一)鬧鐘
1、看,小熊在干嘛?
2、小熊媽媽想了個好辦法叫小熊起床,是什么呀?鬧鐘
3、鬧鐘發出了聲音?
4、鬧鐘叮鈴鈴,要告訴小熊什么呀?
5、我們一起叫醒小熊吧。
小結:鬧鐘叮鈴鈴,我們起床吧
(二)電話機
1、小熊聽到了什么東西發出的聲音?
2、電話叮鈴鈴響了,我們接電話要怎么問啊?
3、個別幼兒師范接電話:喂喂是誰呀?
小結:電話叮鈴鈴,喂喂是誰呀?是小貓打來的電話,要小熊到她家和她一起去上學呢
(三)自行車
1、小熊怎么去熊妹妹家呀?
2、出示自行車圖片,原來小熊是騎著自行車去小貓家的呀,看見前面有人,我們該怎么辦啊?為什么要按車鈴呀?
3、一起模仿小熊騎車,按車鈴
小結:車鈴叮鈴鈴,快快讓開呀。
(四)門鈴
1、小貓家到了,我們先要怎么樣?
2、門鈴會發出什么樣的聲音?小貓聽見了要先說什么呀?
3、一起試試按門鈴。
小結:門鈴叮鈴鈴,請問是誰呀?
(五)小鈴
1、熊哥哥和貓妹妹一起去上學咯。
2、幼兒園里真開心,小鈴也發出了叮鈴鈴的聲音,小熊和小貓一起在干嘛呀?
小結:小鈴叮鈴鈴,唱歌跳舞啦。
3、完整欣賞兒歌
三、游戲——鈴兒響叮當
價值分析:通過游戲,感受在情境中學習兒歌的樂趣。
T:我們也來學學小熊和小貓吧。
活動反思:
本次活動中,我以情景貫穿于整個活動中,幼兒對于活動參與的興趣濃厚,在活動中能夠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愿意模仿和表演,幼兒的生活經驗比較豐富,所以在學習兒歌的過程中我都以幼兒為主體,充分發揮了自主性,活動中我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采取了動靜結合的方式,深得幼兒喜歡,總體而言,目標達成度較高。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0
學習目標:
1、欣賞作品,體驗歌曲在節奏、速度、節拍等音樂要素對音樂風格的影響。
2、體驗牧歌、華爾茲、狐步舞、爵士“布吉-烏吉”、搖滾的不同風格。
3、能通過學習掌握變奏曲的概念,并能初步進行變奏的改編。
重難點:
1、聆聽中能分辨出作品的變化。
2、在欣賞中體驗牧歌、華爾茲、狐步舞、爵士、搖滾的不同風格。
3、掌握變奏曲的特點。教具:鋼琴、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播放合唱曲《鈴兒響叮當的變遷》的主題部分。
1、用哼鳴的方式發聲練習《鈴兒響叮當的變遷》主題部分;
2、用wu方式。發聲練習《鈴兒響叮當的變遷》主題部分。
二、新課學習
師:回憶剛才唱過的旋律是哪一首樂曲?
生:《鈴兒響叮當》
師:原曲是什么樣情緒的?你聽過哪幾種不同的版本?
1、介紹《鈴兒響叮當》背景。
《鈴兒響叮當》是圣誕歌曲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從十九世紀的英國開始,后來傳入美國。進入二十世紀后,他起了巨大的變化,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開啟神奇的.旅行,再次體驗這一廣為流傳的樂曲的歷史變遷。
2、聆聽樂曲,第一遍
師:你聽到了什么?
介紹《鈴兒響叮當的變遷》創作背景。《鈴兒響叮當的變遷》是由美國作曲家彼得彭特所作。1987年楊鴻年聽后進行部分的縮編是一首非常優秀的合唱作品
3、聆聽樂曲,第二遍。師:找一找一共發生了幾次變化
生:八次或者九次(引導這八次變化是圍繞主題發生的,所以是八次)
4、分小組聆聽第三遍
師:注意聽自己的部,和主題對比找出三個特征。分組聆聽樂曲——討論總結——分小組說明。
5、分部分聆聽,完成游戲:領貼紙。
教師出示不同變奏的對應曲風貼紙,由各小組認領。
6、再次完整,聆聽全曲。
由小組將各部分特征在聆聽過程中進行展示。
三、了解變奏曲
1、在音樂聲中分組討論變奏曲特點。
2、教師總結變奏特點
變奏曲是指主題及其一系列變化反復,并按照統一的藝術構思而組成的樂曲。“變奏”一詞,源出拉丁語variatio,原義是變化,意即主題的演變。手法有裝飾變奏、對應變奏、曲調變奏、音型變奏、卡農變奏、和聲變奏、特性變奏等。另外,還可以在拍子、速度、調性等方面加以變化而成。
四、拓展:創編《小星星》
1、出示《小星星》主旋律
2、視課堂時間,改編華爾茲和爵士風格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1
活動目標
1、注意看指揮,養成傾聽音樂的良好習慣。
2、認真傾聽音樂,探索用多種樂器合奏的方法。
3、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及三段體結構,嘗試隨音樂有節奏地合作演奏。
活動準備
1、教師準備:雙響筒、鈴鼓、碰鈴若干、音樂磁帶、錄音機。
2、幼兒準備:熟悉樂曲《鈴兒響叮當》。
活動過程
1、教師出示圖片,引導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討論。
你看過滑雪嗎?你玩過滑板嗎?玩起來感覺怎么樣?
2、教師播放音樂,請幼兒聽后說說。
這首樂曲聽起來怎么樣?有幾段?教師介紹:這首樂曲表現的是人們滑雪的快樂生活情景。
3、鼓勵幼兒隨著音樂擊拍,再次感受樂曲歡快活潑的情緒。
4、幼兒學習用樂器演奏樂曲。
(1)根據樂曲的情緒,教師帶幼兒用擊掌,拍擊身體其它部位來區分不同樂器的演奏方法。
(2)分角色,幼兒徒手練習。
(3)幼兒嘗試各種樂曲的演奏方法。
5、教師指揮幼兒跟隨音樂用樂器演奏。
(1)幼兒拿樂器看指揮完整地演奏樂器。
(2)教師指導幼兒交換樂器、演奏樂曲。
活動反思
此樂曲歡快、活潑,孩子們對這個樂曲也非常的熟悉。我班幼兒在已經接觸過打擊樂活動,并且有一定的基礎。教師采用圖譜的形式引導幼兒感受歌曲歡快的情緒及三段體結構,要求幼兒用正確的方法使用樂器嘗試隨音樂有節奏地合作演奏,孩子們在教師的指揮和引導下,能較好的進行演奏。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2
【活動目標】
1、練習原地縱跳觸物。
2、喜歡參加體育活動
3、幼兒能自主結隊進行游戲,學會與他人協作,提高團結協作能力。
4、培養幼兒團結合作的觀念。
【活動過程】
一、教師講解動作要領。
二、幼兒分成人數相等的兩組,,面對面站在起跑后。
三、游戲開始,老師發出命令,第一組幼兒跑到小鈴下,原地雙腳向上跳起,用手觸摸小鈴(可連續跳摸數次),再跑回起跑線。然后,另一組幼兒用同樣方法進行。
【指導重點】
必須遵守游戲規則:跑到鈴下時,應停下,必須原地雙腳向上跳起觸物。
【環境材料】
懸掛有鈴鐺的長繩。
教學反思:
此次活動圓滿結束!活動前我為幼兒創設了寬松自由的活動氛圍,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氛圍中輕松獲得鍛煉與提高。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的積極主動,都能用較完整的`語言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并能主動與同伴交流。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3
合唱
課程名稱:合唱《鈴兒響叮當》
三維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歌曲《鈴兒響叮當》,讓我們從中體驗一個文化主題——對大自然的贊美,進一步激發我們對大自然的熱愛與歌頌。
2、過程與方法:講授法、欣賞法、模唱法、合作探究法
3、知識與技能:通過歌曲《鈴兒響叮當》的合唱訓練,讓我們從中體驗到和聲的美感,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演唱技巧。
教學重點:歌曲情緒的把握
教學難點:二聲部的配合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鋼琴、樂譜
教學過程:發聲練習、歌曲欣賞、重點節奏講解、歌曲學唱、課程總結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一、發聲練習
3 2 1 3 | 2 1 1 ||
mi ma
注意聲音的連貫,氣息的控制
1 2 3 4 | 5 4 3 2 | 1 — ||
li lu
注意尋找頭聲感覺,氣息連貫和支持
二、觀看《鈴兒響叮當》歌曲視頻,欣賞不同語言演唱的音頻。讓學生感受歌曲氛圍,體會歌曲傳遞出的喜慶、歡快的情緒。
三、講解歌曲中出現的音樂知識
1、 x 一拍 四分音符 打一下
x 半拍 八分音符 打半下
2、附點節奏 x·x
x·x
3、連音線:記寫在兩個或兩個以上音符之間的連線。注意歌唱時保持音樂的連貫。
4、反復記號:||: :|| 反復記號之間的旋律重復一遍;
:|| 從頭反復一遍。
三、歌曲學唱
跟琴學唱旋律聲部,即第一聲部。
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發聲練習
欣賞歌曲,感受、體會歌曲情緒
學習音樂基礎知識,在教師的引導下打節拍、唱譜。
在老師鋼琴伴奏下,學唱歌曲。
五、課后反思:這首歌曲大部分學生都比較熟悉,欣賞兩遍之后就可以跟琴演唱,但是其間一些字詞沒有按照歌譜中的節奏演唱,作為音樂教師必須在學唱階段尊重歌譜原貌進行教唱。
板書設計:
鈴兒響叮當
3 2 1 3 | 2 1 1 ||
mi ma
1 2 3 4 | 5 4 3 2 | 1 — ||
li lu
x 一拍 四分音符
x 半拍 八分音符
附點節奏 x·x 八分附點
x·x 四分附點
反復記號:中間反復:||: :||
從頭反復 :||
《鈴兒響叮當》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學目標:
1、 通過欣賞、表演童聲合唱《鈴兒響叮當》,熟悉外國優秀少兒歌曲。
2、通過不同線條、顏色與歌曲情緒的對照選擇,使學生感受到歌曲情緒的變化,并用體態動作和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情緒及音樂的動感,提高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創造能力。
3、 欣賞不同語言、不同歌唱形式演唱的《鈴兒響叮當》,豐富學生的聽覺體驗。
二、教材分析:
《鈴兒響叮鐺》是一首曲調流暢、情緒歡快的美國歌曲。生動的歌詞描繪了這樣一幅畫面:一群年輕人,冒著大風雪,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這清脆的馬鈴聲回鄉在田野——表現了年輕一代熱情奔放的性格,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和熱愛美好生活的真摯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歌曲。
今天我們來做一個搶答的小游戲。游戲方法是:老師播放一段歌曲片斷,看誰最先說出這首歌的名稱。如果你聽出了歌名,就快快舉起槍答器(串鈴)并搖響它。如果你回答正確,屏幕上就會播放一段好看的動畫。(使用電腦課件,學生回答完畢出現課題,如回答正確電腦發出“回答正確”、“真是個小機靈”等表揚鼓勵的聲音,并播放動畫;如回答錯誤,電腦發出“錯了,再想想”的提示。)
歌曲順序:《大鹿》、《小星星》、《賽船》、《粉刷匠》、《鈴兒響叮當》。
(二)引入課題,簡介歌曲。
剛才聽到的都是我們曾經學過的外國兒童歌曲。《鈴兒響叮當》是一首美國歌曲,作者是比爾.彭特。美國的冬天像我這里一樣氣候寒冷,有的地方也是冰天雪地。歌曲描繪了一群小朋友坐在馬拉的雪橇上,不畏風雪飛奔向前。他們的歡歌笑語伴隨著清脆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隨即播放歌曲)
(三)欣賞音樂。
1、初聽歌曲。 聽了歌曲,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的耳邊仿佛聽到了什么?
2、復聽歌曲,熟悉歌曲表達內容。(看動畫)。
同學們說的真好,看!他們劃著雪橇向我們跑來了……
3、再聽歌曲,跟唱歌曲(看動畫)。
讓我們跟他們一起唱一唱。
4、感受歌曲情緒。
設問:
a、天很冷,風雪也很大,可這些小朋友的心情是怎樣的?
b、你認為用下面那種圖形表現歌曲歡快的情緒最合適?(邊唱邊用手劃線條,通過體驗后回答)
c、如果我們用 表示歌曲的第一部分,還有哪里可以用這一線條來表示,聽到這段音樂時請你用這一線條來劃一下。
d、你認為歌曲中間一部分可以用什么線條來表示?(聽音樂)
e、總結:我們可以用來表示歌曲的情緒。(可以有多種答案)
f、學生隨音樂用手指劃線條,感受歌曲情緒及節奏的變化。
(四)運用打擊樂器進一步體驗歌曲的情緒和音樂的動感。
1、引導。(看畫面)
看!馬兒拉著雪橇在雪地上飛快地奔馳,悅耳的馬鈴聲回蕩在山野,不時還傳來幾聲清脆的馬鞭聲。突然,他們在雪地上發現了一張奇怪的樂譜,(畫面轉為符號譜)在樂譜的旁邊還放著一串串鈴,他們斷定這一定是這首歌曲的伴奏樂譜。你能破譯這張神秘樂譜嗎?
2、分組討論,研究怎樣用這張樂譜為歌曲伴奏。
(教師設計: 表示擊奏, 表示搖奏, 模仿馬鞭聲。
學生按自己的想法進行演奏,教師適時引導,不過于干預 。)
3、 分組匯報。
4、匯報后大家發表意見,再作修改。
(五)聽英文演唱歌曲《鈴兒響叮當》。
啟發學生同一首歌曲可以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鼓勵學生嘗試用多種方法表現歌曲。
(六)學唱曲調。
1、分聲部學唱,教師重點輔導二聲部、
2、先學習副歌部分8小節因多合成,多聽,多感受。
3、學習主歌部分。注意唱準弱起拍部分。
4、以歡快,稍快的速度合成全曲。
(七)表演歌曲。
想象角色化的情緒,全身心投入地演唱歌曲。
(八)總結。
一首歡快熱烈的《鈴兒響叮當》把我們帶到了一個美麗圣潔的冰雪世界,我們同歌曲中的小朋友一起感受了滑雪的快樂。當我們真正融入到大自然的懷抱中,就會感到無比快樂。讓我們伴隨著這首歡快的歌曲到大自然中盡情的玩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