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模板(精選2篇)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模板 篇1
一、學情分析
《荷塘月色》是一篇寫景散文,也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以樸素、典雅、充滿詩意的語言將描寫荷塘與描寫月色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優雅、朦朧、幽靜的物境之美,在寫景中抒發出淡淡的憂愁和淡淡的喜悅之情。學生是容易入景的,但入情即難,而且對語言和景物層次的精妙之處難以感悟,因此在教學時先詳細敘說文章寫作的時代形勢和作者的復雜心境,讓學生通過聯想產生歷史的想象,再緊扣作者情感的變化揣摩語言的運用和意境的美。
二、教學目標
1、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調,理清文章的脈絡,理解文章的主旨
2、欣賞作者所描繪的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3、品味精練準確、清新雋永、優美動人的語言
三、教學重點
1、結合語境揣摩詞語、語句的含義,體味作品語言精練優美的特點及表達效果;
2、感悟景語和情語渾然一體的妙處。
四、教學過程
1、課前:
①學生查閱有關時代背景的資料;
②學生仔細閱讀文章,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
課堂:
①分小組討論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仔細思考文章的文眼、線索及全文的感情脈絡
②重點分析課文四五六自然段,品味文章的寫作特色和語言風格
課后:
①整理課堂筆記
②限時做《導學和同步訓練》上的有關題目
③仿寫: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前預習內容:
1、自讀課文,準確認讀
2、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背景
3、全文寫景狀物的特點
1、導入新課
我們對朱自清這個名字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什么散文名篇?
《背影》、《匆匆》、《春》
2、理清脈絡,整體感知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感受
明確:線索:作者的行蹤變化+情感變化
3、文眼:頗不寧靜
為什么?——結合背景
文眼:心里頗不寧靜
脈絡:心里頗不寧靜——覺得是個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沒有——想起采蓮的事
分析思想感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托
4、結構
第一部分(第1段)寫“觀荷緣起”(情)
第二部分(第2—6段)寫“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第7—8段)寫“景中人”(情)
5、行文線索
從以上結構分析,可體會到全文寫景是為抒情服務,而貫穿全文的是一條,前后心情變化的思緒線索。情—景—情,這正好像一條經線,而對荷塘景色的描寫猶如一條緯線。因此,本文有兩條線索,一明一暗。
明線:游蹤(帶上門——荷塘上的月色——月色下的荷塘——江南舊俗——回家)
暗線:情感(心中頗不寧靜——淡淡的喜悅,淡淡的哀愁——思鄉愁——不寧靜)
6、語句賞析
1、全文首句“這幾天心里頗不寧靜”。
起筆的目的是什么?可聯系撰文時間啟發學生講講有關大革命失敗情況,說明作者思想狀況,弄清他為什么要寫荷塘月色之美,發思古之幽情。
2、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獨白(“路上只我一個人……這是獨處的妙處”)此段拋開了寫景,是否偏離了文章的中心呢?拋開了寫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態,蘊含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實際上,這“情”離不開“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發“獨處”之情。
(十)小結本課內容
(十一)布置作業:重點閱讀課文四、五、六自然段,體會情景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時:
一、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背誦第4段(集體背誦、提名背誦)
2、答問:第4段依次寫了哪些景物,依怎樣順序寫的?
景物描寫
(一)解析第4段:作者怎樣從多角度描摹荷塘美景?
1、按觀察的角度,視線由近及遠,由上而下的空間順序:茂密荷葉→多姿荷花→縷縷荷香→葉.花顫動→流水
2、深味作者匠心:
抓靜態與動態的結合作者筆下景物都是“動”的,“靜”不過是“動”的瞬間表現。抓可見與可想的結合,寫出散文神韻。荷葉田田,滿遮塘面,塘水看不到,卻斷定葉下的水“脈脈”有情,這由葉子的“風致”引起的想象。
認識“通感”:通感”指“一種感覺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領會到屬于另一種感覺的印象”,即把一種可感的形象轉化為另一種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其最大特點是“感覺的轉移”。相似處:斷斷續續,若有若無,捉摸不定。作用:用“歌聲”比“荷香”真切、新奇。荷香本是嗅覺的可感形象,作者卻把它比作“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使其轉化為聽覺的形象,把視覺、嗅覺、聽覺交織在一起,啟迪讀者更加深遠地想象和聯想。)
這也恰恰說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導鑒賞5、6段中比喻、擬人句。(此環節可采用討論式)
(二)分析第五自然段:
1、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若換用“淌”字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瀉”表明月上中天,月光自上而下,有更強的動感與立體感;“淌”雖也有往下流的意思,但一般是表示水、淚或汗等順著或依附著某物流下來,而月光是從空中照下的,并無依附任何事物。)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2.薄薄的青霧浮(若換用“飄”在表達效果上有何不同?析:“浮”描寫出青霧與葉花既互相貼近互相映襯又若即若離的層次感和動感,又可描寫出青霧似動而靜、似靜而動的輕柔含蓄之態;“飄”雖與“薄薄”相呼應,但既“飄”便“散”、便“逸”,雖有輕柔之態而無含蓄靜謚之美,而且“霧”之所以“青”是因為霧貼近田田、密密的葉子而成,飄高飄遠了,便無“青”的感覺。)起在荷塘里。
3、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牛乳”和“輕紗”的本體是什么?夢的本體又是什么?析:薄薄的青霧;葉子和花)
4、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別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本句描寫了哪兩種樹影的哪些特點?“畫”字對表現這些特點有何作用?析:灌木——參差的斑駁的黑影;楊柳——稀疏的倩影;“畫”說明樹影的錯落有致、濃淡和諧是恰到好處的,象是出自名畫家之手,也讓讀者更易聯想和想象到荷塘月色的詩情畫意)
5、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著的名曲。(本句運用比喻和通感的修辭格,本體和喻體分別是什么?它們之間的相似點是什么?是從哪兩種感覺的互相轉移?析:本體——月色;喻體——名曲;相似點:和諧;是視覺與聽覺的互換。)
(評:這一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有正面描寫,如流水,瀉;也有用景物進行反襯,如寫青霧、葉子和花、黑影、倩影等;寫出了光與影雖不均勻,卻和諧如名曲,光與影融為一體,荷塘與月色融為一體,心境與物景融為一體,整個天地渾然一體,如夢似幻,如詩如畫,令作者與讀者如癡如醉,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悅。)
(三)分析第六自然段
1、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樹,(“遠遠近近”、“高高低低”描寫出樹的哪些特點?析:連綿成片、高低錯落,層次分明)而楊柳最多。
2、這些樹將一片荷塘重重圍住;只在小路一旁,漏著幾段空隙,像是特為月光留下的。樹色一例是陰陰的,乍看像一團煙霧;但楊柳的豐姿,便在煙霧里也辨得出。(在總體寫樹中又著重寫了楊柳的豐姿,這是一種怎樣的寫法?析:點面結合)
3、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里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里的蛙聲;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作者是怎樣由景寫到人的?作者的心景又有了什么變化?析:由路燈光聯想到人的眼,由人的眼自然會聯想到人的心,一想到個人,熱鬧的蟬聲與蛙聲自然會驚擾了荷塘和作者內心的超然境界,作者終于發出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的慨嘆。作者的心緒又從淡淡的喜悅轉為淡淡的哀愁。)
(四)重點句子賞析:
1、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作者為什么會“忽然想起采蓮的事情來了”呢?析:“頗不寧靜”的心情在夢境般的荷塘岸邊沒有得到排遣,就想靠對古代采蓮盛況的向往和對故鄉的懷念來解脫。)
2、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作者觸景生情,由眼前景物聯想到江南采蓮的情景,作者說這是一個“熱鬧”和“風流”的季節,并引用梁元帝的《采蓮賦》描寫當時“嬉游”的光景,作者有沒有被這種光景所感染呢?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沒有。“可惜現在我們早已無福消受了,”依然是“熱鬧是他們的,我什么也沒有)
3、于是又記起《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西洲曲》本是用來描寫一個青年女子思念情人的痛苦,作者卻借用來表達什么感情?文章中的哪個句子可以表明?析:思鄉之情——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
4、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
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此時此刻的作者為什么會惦著江南呢?析:觸景生情,獨在異鄉為異客,面對黑暗的現實苦悶彷徨,無所適從,欲超然又想掙扎,借思鄉排遣憂愁)
5、——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作者從荷塘回到家里,心緒如何?析:作者從遐想中回到現實,現實依舊,愁思依舊,心里依舊不寧靜,剛才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恍如一夢。)
二、收束及思考
結束對前所提問題的討論,提出關于語言美的思考題,讓同學課下欣賞,并寫一段文字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布置作業:
1、完成《分層訓練》上的單課練習
2、仿照課文第四自然段的博喻寫一段寫景的文字
荷塘月色教學設計模板 篇2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上一節感知全文的基礎上,進一步來欣賞作者眼中的月下荷塘薄霧繚繞、朦朧和諧,塘上月色清幽迷蒙、安謐柔和。
教學目標
欣賞荷塘月色的美景,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體會語言的抒情性,學習作者運用語言的技巧。
重難點
1.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學習本文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的運用
方法教具
運用多媒體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法
“問題導學四步走”學習過程設計
第一步預案落實
檢(抽查)學生預習情況、情境導入
1.朱自清,原名,號,字,他是著名
。初中時,我們學過他的散文。毛主席高度贊揚朱自清“一身重病,寧可餓死,不領美國的救濟糧”“表現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2.寫作背景介紹
第二步理論探究
1、師生合作,共同探究新知(可采取小組討論、教師指導示范、學生體驗等方式)
2、教師重點講解,難點突破
一、導入:
由課題所知,本文屬于寫景散文,所寫之景即“荷塘月色”課文哪些段落是描寫這兩種景物的呢?
明確:4、5段
二、誦讀、鑒賞第四段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么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清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播放幻燈片,學生找出相應的句子。
明確:(第1組)荷葉:“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裊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著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提示學生參看“練習二”)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里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不著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請同學們朗讀品味
5.齊聲朗讀課文第4段,品味其寫景特點
三、誦讀鑒賞第5段(仿照第4段的鑒賞方法,引導學生自己分析)
1.指名一個學生朗讀,學生齊讀。
2.提問:本段寫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難寫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寫出荷塘上月色的特點?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1.提問:月色本是難狀之景,作者用了一些傳神的動詞:
(如:“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可分成4組討論后回答)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彌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霧的輕飄狀態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艷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為”動作含于其中,仿佛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雖著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里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請同學們看著掛圖展開想象,進入情景,朗讀課文
5.齊聲朗讀第5段,體味作者寫景的高明手法
第三步實踐探究
一、基礎訓練
1.課文第四段寫了什么?作者怎樣描寫這些景物的?作者運用什么手法寫荷葉、荷花、荷香的?
2.“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句話是在描寫荷花的香氣,說說這樣寫取得了怎樣的表達效果。
二、拓展訓練
討論:第四段寫“月下的荷塘”但是并沒有明寫月光,甚至沒有提到月光二字,作者是怎樣通過具體景物暗示月光的存在的?
三、創新訓練
為什么說“瀉”“浮”二字點活了月光和霧氣呢?可否用“照”替代“瀉”,用“漂”替代“浮”呢?
第四步歸納創新
一、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歸納、創新
整篇文章作者以藝術的筆法,描繪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月下荷塘美景圖,充滿了詩情畫意。
二、布置作業(基礎作業、創新作業等)
1.背誦第4、5段
2.第五段的景物描寫分別從兩個方面襯托了月色,請簡要分析。
課后反思:
本節課我講的是文章的重點段落,即月色下荷塘的柔美,荷塘上月色的朦朧,但我總覺得沒有講出作者的美感來,不夠精彩,思想性沒有講出濡染來,內功還需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