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精選15篇)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
上節課我們已經了解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及胡同文化的特點,這節課讓我們來通過品味文章的語言理解作者對胡同文化各個特點的態度。大家知道,句子的意義有時很含蓄,在字面意義中還蘊含著某些深層的意義,一般稱為句內意義。句內意義主要是通過一定的語境來表現的,因此必須在理解字面意義的基礎上,結合語境弄清它所表達的真正意義。句內意義有時需要結合上下文作出判斷。
一,精讀課文,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1,思考題:胡同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哪些句子最能反映作者對它的態度?
(明確:精髓是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別煩躁,別起急,睡不著,瞇著”這句話如果結合上文的貶義詞“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和下文“這話實在太精彩了”“北京人,真有你的'!”這兩句反語,體味其諷刺意味,我們就可知道,作者對這種逆來順受現象不僅有局外人的調侃,還有對這種“冷眼旁觀、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達到喪失正義感程度強烈的不滿、氣憤和批評。
2,思考:“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除了表層意義是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極易滿足的表情,說明北京人易于滿足,對生活要求不高之外,作者這樣寫還有什嗎?(明確:深層含義“需要通過一定的語用聯想來理解”。我們知道,作者寫本文是1993年6月,改革開放已經十多年了,滿足于這樣的生活水平顯然是太落后了,這樣引用北京人的口語來描寫了北京人吃蝦米皮熬白菜時那種滿足的表情,目的是使人體會到作者對北京人這種現象的諷刺意味。這里的言外之意是,今天這種易于滿足知足常樂的思想在現在這樣的形勢下已經不適合時代了,應該丟掉了。)
3,思考:“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里,作者為什么要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的凄慘景象呢?(明確:聯系上文“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經殘破,有的地基柱基已經下沉”的客觀敘述,聯想《胡同之末》中那幾張只有沒有流露絲毫的喜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舊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照片和前面是破舊的胡同房子后面是嶄新的高樓的照片,再想一想為什么要用“毫無生氣”這樣一個貶義詞,就可以明白作者這樣描寫的目的是,在向人們暗示,目前,北京古老破舊的大雜院正被現代化的樓房所取代,舊胡同已經失去它存在的基礎。對滿目凄涼、毫無生氣的胡同,還留戀什么呢?)
4,思考:“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這一段,作者為什么要寫“舊房檁,斷磚墻。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總可以聽到房塌的聲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這些話?(明確:一個“他們”,表明作者是站在局外人的角度說,下面特地引用老北京的日常口語“挪窩兒”“破家值萬貫”,如果我們聯想《胡同之末》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破房子,后面是高樓的那些照片,就很容易明白這樣寫的目的是引用他們自己講的口頭語來調侃,含蓄而委婉地諷刺那些“安土重遷”不愿意搬家的人。)
5,思考:“四合院是一個盒子”一段中為什么用了十三個引號?(明確:前十二個引號都是為了標明這些全是老北京的常用口頭語言,讓人們從這些口語中看到,老北京講究的“處街坊”是除了會棋友“殺”一盤,到“大酒缸”喝兩個和“會鳥”外,就僅僅只“隨”一點“份子”而已,而且這里,又特意把“隨分子”一詞拆開,為的是說明連這也不是心甘情愿,是出于“禮數”不得已而為之。透過語言文字標點看相關聯的生活現象,我們就可知道,胡同里的老北京,相互交往也不是主動的,而是被“禮數”所迫的,這是多么的封閉自私,是多么的只顧自己。所以,在這段的最末尾引用“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現代誰都不以為然的、過時了的格言,顯然是公開諷刺老北京們了。)
二提供下面材料,再次印證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我是寫過一些談風俗,記食物,寫草木蟲魚的文章,說是“悠閑”,并不冤枉。但我也寫過一些并不悠閑的作品……
“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不動感情的人。我不喜歡那種口不臧否人物。絕不議論朝政,無愛無憎,無是無非,膽小怕事,除了豬肉白菜的價錢什么也不關心的離退休干部,這種人有的是。
“中國人有一種哲學,叫做“忍”。我小時候聽過“百忍堂”張家的故事,就非常討厭。現在一些名勝古跡賣碑帖的文物商店賣的書法拓本最多的一是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二是一個大字“忍”。這是一種非常庸俗的人生哲學。
“周作人很欣賞杜牧的一句詩“忍過事則喜”,我以為這不像杜牧說的話。杜牧是凡事都忍么?請看《阿房宮賦》:“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汪曾祺全集·六》116頁)
思考:以上材料中哪些詞最能反映作者的態度?
三,體會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不同感情。
1,讀“看看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產生懷舊情緒,甚至有些傷感。但是這是無可奈何的事。”找出概括作者對胡同的感情的詞語。
(明確: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2,讀“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說說作者對對胡同文化這的感情。
(明確:因為這句話中“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表達了作者對胡同文化的認識和判斷,主張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拋棄。所以這是文章的主旨句。所以全文中對胡同文化的感情是:調侃、嘲諷、不滿、氣憤、批評,理智但委婉地勸人們告別。)
3.思考:作者在文中對“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和“置身事外、逆來順受”的敘述和描寫過程中在語言和態度上有什么不同?為什么?
(明確:前者是調侃嘲諷,因為作者雖是江蘇高郵人,但已經在北京生活了大半輩子了,算得上是半個老北京了,對長期相處的老北京們的心情是理解的。而且,諸如隨遇而安、安土重遷、知足常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等思想心態和觀念,在過去,向來是提倡的傳統,至于封閉自私也是人之常情,逆來順受大加撻伐,如果用嚴厲的語言批判,還可能會令有些人一時接受不了而產生反感呢。所以多引用北京人的日常口語和使用引號來調侃。那為什么又含嘲諷意味呢?因為,現在,北京高樓起來了,有些人還留戀著“殘破”的舊房子舍不得走,商品經濟大潮下,有些人還不愿意下海掙大錢,不敢或不愿講究享受。這豈不太跟不上時代了?易于滿足的思想應該丟掉了,知足常樂的觀念也不合當今的時代了。人與人相處,也應該多一點互相關心,社會發展了,信息時代了,也應該多關心一點國家、世界的大事了。后者是氣憤、批評。用貶義詞和反語來諷刺。)
四、歸納中心思想:
北京胡同、四合院居住方式形成的以“安土重遷、封閉自私、知足常樂、置身事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為表現,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曾長期支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現在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及胡同的消失而告別。
五、探討作者的寫作意圖::(因為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以展開爭論后再明確)
聯系本文是作者為《胡同之沒》寫的序言,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復雜感情,作者是委婉的勸告老北京們在留戀懷念即將消失的胡同中告別放棄那些過時的舊思想舊觀念。
板書
品味語言結合上下文
注意感情色彩
聯系寫作背景
通過語用聯想
注意標點符號
體會感情:對胡同的消失——懷舊、傷感
對胡同文化——調侃、嘲諷、不滿氣憤
寫作意圖:委婉勸告告別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2
一、新課導入:《北京胡同》攝影集中只有一個沒有表情的老年人孤零零地站在胡同的破房子前回頭悵望的那張照片和前面是寫著“拆”字的胡同舊房子、后面是高樓的照片。(用投影儀放映)
二、粗讀課文,整體把握。
思考題:(1)本文是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序言,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寫胡同還是胡同文化?根據是什么?(明確:是寫胡同文化。因為第1——4段寫北京及胡同特點,而第5段引出胡同文化的定義后,第6——12段全是寫胡同文化的特點。)
(2)“胡同文化”的含義是什么?(明確:“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具有階級性、地域性、民族性。“胡同文化”是指胡同這種生活方式帶來的心態、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
(3)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對胡同和胡同文化發展趨勢作判斷的句子。(明確: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
三、細讀課文。分析、討論段落大意,概括要點:
概括方法:分析段落時應該有全文意識,不能只孤立地看一段。首先要對一段的思想要旨進行提煉,然后在段落中找出關鍵句子,或對有關話語化繁為簡,進行概括。
第一段的關鍵句是“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這段從說北京城的特點引出“胡同”。
第二段關鍵一句是“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因為下面的全部舉例,都是說明胡同得名的緣由的,例子很多,足見胡同取名的來源之廣。
第三段寫了胡同的寬窄、多少,。這兩段是說明北京的胡同數量之大。
第四段寫胡同的環境特點——安安靜靜。這三段是寫胡同的特點。
(思考題:為什么先寫北京城和胡同的特點?明確:寫北京城特點引出胡同,而胡同的特點和環境又是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以上四段目的是說明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第五段的關鍵句是“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呼應第一段“大街、胡同把北京切成一個又一個方塊。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這兩句,既點明了本文將要敘說的主要內容是胡同文化,即“北京的市民文化”,也就是“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又點明了胡同文化的含義,還起到引出下文的作用。這段是文章的過渡段。
第六段的主要意思不是第一句“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而在第二句“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因為本段下面的材料都是寫北京人不愿“挪窩兒”的。所以,這段是寫胡同文化的第一個特點——安土重遷。
第七段寫北京人追求住家要“獨門獨院”,其本質也是自我封閉,他們寧愿把自己關在比胡同更小的盒子似的的四合院里“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隨”一點“分子”也只是為了“合禮數”,是那么的封閉而自私,這是胡同文化的第二個特點。
第八段從物質生活方面寫胡同文化的特點——易于滿足、知足常樂。
第九段寫胡同文化在政治方面置身事外的態度,他們身為“民主運動策源地”的“民”,卻對民主運動漠然,視作“與己無關”。置身事外、不愛管閑事是胡同文化的第四個特點。
第十到第十二段寫“胡同文化”第五個特點——處世態度是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在這三段中,作者選取三個典型材料來表現“忍”。第一二個材料是文學作品中的描寫,側重寫安分守己。第三個材料是寫作者親身的經歷,側重寫逆來順受。
最后三段(第十三至十五段):
第十三段描寫胡同的衰敗、沒落。
第十四段指出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發展趨向。有著悠久歷史的胡同即將消失,體現北京市民心態的胡同文化也應該拋棄。胡同的衰落,帶給了人們悵惘和憂傷。但是,作者以智慧的頭腦和敏銳的眼光看到了胡同已經走完了它的生命歷程,向胡同文化告別也就成了時代的要求。
第十五段含蓄地總結全文。
板書:
北京城的特點
北京胡同之多及環境特點
胡同文化形成的原因
胡同文化的含義:北京人的生活、北京人的思想
安土重遷
封閉自私
胡同文化的特點知足常樂
置身事外
安分守己
逆來順受
胡同已經衰敗沒落
胡同文化應該告別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3
執教人:王 微 點評人:于慧琦
師:上課!同學好!
生:老師好!(全體起立)
師:請坐!(全體同學端正坐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文化韻味很濃的文章,在沒學習新課文之前,讓我們先掌聲有請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學。
(同學鼓掌,一名女同學走上講臺)
生:各位同學,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題是“愛”。
(這位女同學先自我介紹,告訴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講的內容大意是——愛需要勇氣,愛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在愛的面前每個人都不應該退縮)
{點評:課前的“文化快餐”活動,將一定的時間交于學生,由學生自行支配,或演講或朗誦或其他,創設出一種文化情境,是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一項好舉措。}
師:好!謝謝這位同學的精彩演講。的確,愛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純潔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愛的不同形式。同學們,也許我們暫時還無法領會愛的真諦,但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們將最終體會出什么是真正的愛。老師有一段話要與大家分享(稍做停頓):人生,就像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每一個不同的地方都有一處美麗的景物。而我們就是那些去欣賞景物的人。也許你會因為某一處景物的美麗而驚嘆,但同學們要記住——千萬不能留戀眼前一時的美景而駐足不前,前面的風景會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來,那么,即使你想再前進去繼續欣賞美景,你也已經遲到了,不是在你該做的時候準時的去做。我們這個年齡就應該欣賞屬于我們的景物,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同學們,明白嗎?
生:明白!(聲音響亮,流露出贊許的表情)
{點評:學生活動結束,教師做適當的點評,一是對學生積極參與以及課題設計的贊許,另外這是教師素質的隨機表現。教師流暢的語言、誠摯的語調、生動的神態,尤其就題展開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對學生會有很大的教益。潤物細如聲——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在這點滴如春雨般的言談中進行。}
師:好!我們言歸正傳,同學們,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讓大家說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勝古跡,大家會想到什么呢?
生:萬里長城!
天安門!
故宮!
圓明園!
頤和園!
(同學們脫口而出,熱烈積極地響應)
{點評:教學引言,自然樸實,看似不經意,其實這正是執教者的刻意;首先點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問題不難,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重視實際,講求藝術,教學起始,一展教與學的情態}
師:對!雄偉的長城,威嚴的天安門,古老的故宮,美麗的圓明園,這些都是北京的名勝。在今天,北京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鱗次櫛比,它們體現了新北京的繁榮和商品經濟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沒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這些老胡同是舊北京市民文化的載體,正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胡同醞釀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韻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獨特的性格。今天,我們就隨著汪曾祺先生的筆觸來體會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屏幕出現文章題目、作者,背景是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
{點評:激得活,還要收得攏。怎么收?這要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課前的科學設計。教者語言典雅時尚,注重修辭;提出問題,直奔主題,過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師嫻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再現老北京胡同,將學生很好地引入教學情境中。}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 ,也許有的同學就覺得深奧很難把握。其實文化可以體現的很具體,可以在很小很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喝茶是種文化,飲酒是種文化,穿著是種文化,同樣,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著文化。(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若有所思)
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
(多媒體出現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紹)
同學們請看,汪曾祺,現代著名小說家,師從沈從文,大家知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邊城》!(僅有一個女同學回答)
師:非常好!請大家記住《邊城》這部作品,沈從文的創造風格恬淡自然,而作為沈從文學生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文字質樸、自然,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即體現了他的這一語言特點,這篇文章又比較口語化,也就是京味很濃重。同學們,你們所知道的作家中,還有誰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異口同聲)
師: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話創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為背景,比如戲劇《茶館》、《龍須溝》,小說《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除了老舍還有誰呢?(學生答不出)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幾位,比如戲劇大師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當代作家劉心武,他的作品《鐘鼓樓》,還有女作家霍達;尤其是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全書都以北京的語言風格創作的,是本很好讀的書,同學們有機會可以讀一下。(學生低頭認真做筆記)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北京這方土地也滋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個創作派別,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作家群體,比如我們熟知的張愛玲、王安憶等等。
{點評: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實這樣很好。語文教學最忌中規中矩,自然聯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優秀獨到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自然點引,自然拓展,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讀本》中有為配合此文閱讀的王安憶小說《上海的弄堂》,課后留出閱讀作業 ,亦不會唐突。}
接著我們再回到汪曾祺這里來,他寫作的語言平淡,但絕不是大白話,更不是白開水,絢爛至極歸于平淡,樸素的文字往往能表達最深刻的涵義,傳遞最真摯的感情。我的大學老師就曾經給我們歸納過作家創作語言的發展軌跡,他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你剛學會寫作的時候,寫出來的話像白開水、流水帳一樣,沒有顏色也沒有味道。等你再學習一段時間,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詞都用上,以顯示自己的文采,寫出來的文章華麗鮮艷,就如同一杯葡萄酒。當你真正能駕馭語言了,你才發現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樣沒有顏色,實際上卻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語言就是這種風格,請同學們在學習中細心體會。最后,大家要記住汪曾祺的兩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記事》。
師: 好!同學們,介紹過了作者,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一,說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這篇小文,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很有韻味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小品文或藝術散文。
接下來,我請幾位同學來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語氣要輕快,語速不要過快。別的同學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要注意聽,拿筆標出本文有多少段,并做整體的感知。看看老北京胡同有哪些特點?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樣的感情來描繪胡同文化的。好!哪位同學來讀第一段?(幾位同學舉手)
好!你來讀!(一名女同學朗讀,其他同學看書靜聽)
恩,請坐!我希望男同學能更積極一些,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適合男同學來讀的。(幾名男同學舉手)
你來!(叫起一名男同學接著讀)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學朗讀,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間隔開來,讀完后及時訂正錯音字,適當給以鼓勵。如;不錯,讀得很有感情,挺獨到,嗓音很好,很詼諧,這字應該這樣讀……)
{點評:教學注意了心理學知識的運用,男女同學不偏不倚,適時適當地肯定與鼓勵,語言不必多,簡潔的肯定中滿足了學生的心理,注意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師:課文讀完了,同學們告訴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齊答)
師:對!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從整體上感知,理清文路,再進一步分析。
好,我們來看。這篇文章脈絡十分清晰,文章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寫胡同的概況,二是寫胡同文化的內涵,三是寫胡同的最后命運。那么這三部分是怎樣劃分的呢?(同學議論,并確定1——4段為第一部分,5——12為第二部分,13——15段為第三部分。)
好,我們就來看第一部分——胡同概況。(點擊多媒體,出示幻燈片:)
文章開頭用了一個比喻句來描寫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訴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齊答)
師:很對!本體是?
生:北京城!(齊答)
師:喻體呢?
生:大豆腐!(齊答,有的同學忍不住笑)
師:對!看,作者以大豆腐來比喻北京城的方正,平實而又自然,交代了北京城外觀的特點。 那么,作者寫胡同為什么要從北京城寫起呢?
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
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學們個抒己見,毫不拘泥)
師:對!胡同影響了北京城里的北京人,北京城的四方四正也使北京人,同學們看,下一句作者怎樣說?
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齊答)
師: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樣的方正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下一副幻燈片。
(點擊多媒體,出現一副北京地圖)
同學們請看——北京城就被這一圈圈的環切割成一個個方形,而北京人就在這一個個方形中生活著。這里(指二環一帶),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宮,是城市的中心。而這里(指海淀區學院路一帶),就是北京所有大學的聚集地,在這條路上有同學們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郵、地大、礦大,最里面的是大學的象牙塔——清華和北大。同學們喜歡這里,就要努力奮斗,爭取三年后來首都讀書。在北京,只要你手里有張地圖,一般就不會迷路,而在其他的城市就不一樣了,這更說明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特點。(同學們認真傾聽,個個都聚精會神)
{點評:幻燈圖片直觀形象,以天安門為中心點,一環、二環、三環、四環線想外輻射并構成典型的四方形,這幅獨到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通過視覺清楚地感悟到:北京建筑以及布局的方形特點。圖片的選擇,顯見執教者的用心。“高校”一說,似蜻蜓點水,漣漪剛起,教師又輕輕一撥,回到正題。}
言歸正傳,正是一個個方形圈住了北京人,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首先,他們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框中,變得中規中矩,對任何事情都不含糊。但方形的居住環境也使他們安分守己,守在屬于自己的“框框”里,甚至一輩子都不敢突破不敢跨越。這就是所謂的北京城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師:下一段是寫什么?請同學們一起告訴我?
生:胡同名稱!(齊答)
師:恩,還不夠準確,這段作者詳細的介紹了北京胡同名稱的多種來源(點擊多媒體,出現新的頁面)。我請同學們用幾分鐘時間自瀆本段,然后告訴我,老北京的胡同名稱到底有哪些來源?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同學們自瀆,有的互相商量)
師:好了!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答案?(學生舉手)
師:好!你來!
生:首先是計數。
師:恩,舉個例子!
生:例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
師:好!那么這些用于計數的胡同名稱能說明老北京胡同的什么特點呢?
生:北京的胡同很多。(含糊,不很肯定的回答)
師:請坐!這些計數的胡同名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胡同是很規整的,所謂的“條”就是計算胡同的量詞。好,接下來!(又有幾名同學舉手)
[點評:不斷地發問,觸使學生思考。有些問題比較簡單,認真看書就可以得到答案。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進而引導學生學會歸納與總結。]師:好!你來!(叫起一名同學)
生:有的胡同原是皇家存物品的倉庫。比如皮褲胡同、惜薪司胡同。
師:好!這又能看出胡同的什么特點呢?
生:這些胡同原來很重要。
師:正確!請坐!這就從側面反映出老北京胡同的作用。接下來!(又有很多同學舉手)
師: 你來答!
生:原先出過名人,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師:好!請坐!這就體現出胡同里人民生活的淳樸。所謂的名人可能是很有威望,很有號召力或者很有影響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講,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名人”。
師: 還有什么名稱來源?你來!(從舉手的同學中叫起一位)
生:有的是行業集中地,如手帕胡同,表示以前這里的經濟很繁榮。
師:非常好!請坐!這正是老北京胡同曾有的經濟面貌——繁榮。還有呢?
(一名同學來回答)
生:象形!比如狗尾巴胡同。
師:請坐!象形——哦,很好。這位同學概括得精練,用詞非常準確。形狀相似也是胡同名稱的一個來源。這個就比較簡單了。最后一種老師來答,胡同龐雜紛繁,有些根本就無法說清楚名稱的來由到底是什么,比如文中提到的大綠紗帽胡同。
好了,我們清楚了胡同的名稱來源,下面我們接著來看一下胡同的種類。瀏覽第三段,同學們一起告訴老師,胡同大體可以分為幾種?
生:寬闊的和窄小的!(齊答,但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及時反應)
師:很對!同學們看,有一種胡同是寬闊的,這里是高門大院,是上等人的文化(點擊多媒體)。而還有一種胡同是窄小的,他們是普通的民房,是屬于老北京普通百姓的文化。正是這些平民百姓的文化才是胡同文化的主體,正是這些窄小的、簡陋的、無名的小胡同才構成了內涵豐富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學生聽的很認真,仔細思考)
師:講完了胡同的名稱來由和種類,接下來作者簡單的說明了胡同的好處。請同學們閱讀第四段,然后告訴我,本段的哪些詞語能概括胡同的好處?
(同學們看書,思考)
師: 好!到這里,作者首先說胡同比鄰鬧市,易于購物,這是——說明住在胡同里怎么樣啊?用書上的詞回答。
生:方便!(異口同聲)
師:好!方便!其次,作者又說胡同似乎離鬧市又很遠,這說明胡同——
(故意停頓)
生:安靜!(齊答)
師:非常好!而在胡同里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手工藝人,比如剃頭挑子、磨剪子,這樣的手藝人服務又使住胡同表現出什么好處?
生:繁榮!
雜亂!
熱鬧!
生活完善!(個抒己見)
師:好!也不錯!胡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市民氣息,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
{點評:層層設問,步步緊追;學生緊緊跟住老師,老師緊緊跟著作者,思維輕輕跳動,如絲如縷,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就在一個個問題的思辨中得以落實。}
好了!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就學習完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多問題都是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的,很好!我們明確了胡同名稱的來由、胡同的種類、胡同的好處,這些讓我們從感性層面了解了關于胡同的基本知識(稍做停頓,給學生思考回顧的時間)。同時,僅從這四段,我們也能感受出,汪曾祺的語言藝術——質樸、自然、親切。如果說我們學《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語言是清麗脫俗的,那么,本文作者汪曾祺的語言就是平實自然的。我們學習完全文之后,大家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鈴聲響)
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節課我們將在了解胡同概況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的分析胡同文化的內涵,看看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底有哪些具體的表現。請同學們課后認真看書,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師:下課!
生:老師再見!(齊)
師:同學們再見!
總評:王微是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這次到我校進行教學實習,在初登講臺的日子里,她完成了《北京胡同》的教學。本教例是《北京胡同》的起始課。雖然我有理由相信她的下一課會更好,《胡同文化》的重點和精華在第二課時。但對一位“初出茅廬”的實習生,如此設計起始課,如此的授課效果,實屬難得。王微在這節課中,表情自然生動,語調親切融和,流露出的是年輕人的激情與活力。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王微在課堂上注重了人文思想對學生的熏陶,在洋溢著人文氣息的課堂中,不斷地喚起學生的思考與心靈的震蕩。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學生如坐春風,與年輕的老師一同欣欣然,高高興興輕松愉快地地度過一節課。有人說“語文課應是我們的節日”如果我們一直并且都能把語文課當成‘節日“,那我們都會高呼“語文萬歲”。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4
競賽課教案
《胡同文化》教案
鄖西四中 周明華 電郵: 電話:/ 6237786
〔教學目標 〕:
(知識目標)
1.了解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文章的行文脈絡。
2.學習作者用平實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通過概括性的語言快速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
1.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2.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3.學習作者用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德育目標)
1.培養學生全新思維方式,即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2.讀懂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課文的內容,用簡潔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
〔課型設計〕: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過程 〕:
[ 導語 ]:
我們有學生到過北京嗎?提起北京,我們都會肅然起敬,她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一個經濟政治中心的大都市。我們會想到天安門廣場,會想到金碧輝煌的故宮,想到雄偉的萬里長城,更會想到2008年的奧運會。可你想到北京的胡同嗎?方正的北京胡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她友將經受怎樣的歷史滄桑?今天,我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北京胡同,體味蘊含其中的胡同文化的奧秘!今天之后,我們可以驕傲的說,我們了解了胡同文化!
〔播放音樂 〕附詞:
不唱那輝煌的故宮, 也不唱那雄偉的長城,單唱這北京城里的小胡同啊,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無名的胡同數不清,橫胡同豎胡同,半截胡同斜胡同, 就象那棋盤布在北京啊,磚塔胡同年代最久,交民巷它最長可分西東,七拐八拐是九道彎哪, 錢市胡同兩個人相遇,
您哪,要側身行……
〔 作者介紹〕:省略
〔解題〕
3.胡同:看課后材料;看書中內容;簡單的說,即小巷。
2.文化:所謂文化或文明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3.胡同文化:即北京市民的文化,北京胡同影響下的特有的文化。
(快速掃描課文)
提問:是哪些句子深深的吸引著你?(語言特色)
〔展示課件 講解課文〕
展示圖片:透過演示稿展示圖片,從直觀上了結胡同。
一.胡同的特點
3.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①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②提問:1、2、3、4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胡同的特點?
方正、取名、寬窄、網絡
③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還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義。
④胡同的環境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⑥提問:作者為什么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確:因為胡同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二.胡同文化的特點
4.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蘊育了獨特的胡同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胡同文化的精義)
⑦.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補充:舉丹江修建時,兩岸人民搬遷的情景)
易滿足——易于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補充:舉生活現象)
能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補充:舉八十萬禁軍教頭林沖的故事)
(請同學來讀這里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于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⑧.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向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⑨.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贊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三.作者的情感
(為了正確把握作者對北京文化的情感,請繼續聽錄音)
⑩.提問:胡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胡同文化也必將隨著胡同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⑾.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
提問:“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⑿.提問: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
〔板書設計 〕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來源、寬窄、網絡 封閉、易滿足、旁觀、能忍
毫無生機 衰敗沒落
無可奈何、懷舊、對這里舊有文化的反思,順應時代的潮流。這是時代潮流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布置作業 :請以“胡同文化”為題寫一段文字。
1.借鑒本文的樸素的語言。2.學用中心句,使行文更加清晰。
二零零四年七月十八日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概括要點的能力
2、讓學生體會作者流露在字里行間的細膩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對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品讀
2、概括要點方法的概括
三、教學設想
實施發現引導式教學;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本文的教學時數為兩課時。
四、教學步驟
1、導入
有人說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相對古老的建筑胡同。這是一篇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序文《胡同文化》。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2、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么內容?
明確:胡同:小弄(long)堂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
文化: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知識)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人類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科學等)
屏示胡同與文化的關系: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了解感受與認識昔日生活形態和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更發生了質變。
3、速讀課文,概括段落要點
圈點每段要點(運用跳讀方法,找到所需信息即可)
4、思考:
根據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這句話,思考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
明確:態度很復雜既喜歡又否定,結合文章第二部分內容分析。作者畢竟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很長一段時間,對胡同及胡同文化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認識到了這是歷史的必然。
5、推薦好書:
為擴大學生閱讀量,了解中國的居住文化,了解汪曾祺,了解其樸素語言里包含的豐富內涵,介紹下列好書。
《中國居住文化》(丁俊清著同濟大學出版社)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老頭汪曾祺》(江彬等著人民大學出版社)
《悠閑的生活藝術》(汪曾祺等著貴州人民出版社)
6、布置作業:
汪曾祺在北京胡同居住了些時間,寫下了內涵豐富的《胡同文化》。從你居住的環境入手,自擬題目,寫一篇短文,但要寫出你對環境的思考,如《農居文化》、《高樓文化》等。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了解北京胡同的特點,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2、情感目標領會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復雜的感情,理解人們內心深處的一種對傳統文化的深情。
3、技能目標學會通過找中心句概括內容要點
【教學重點】
提取精要,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
【教學難點】
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教學設想】
1、課時1課時
2、多媒體輔助教學
3、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只作適當的誘導、點撥與開掘。
【教學步驟】
一、新課導入
在我們江南水鄉,有一個突出的特點是什么?(水多、橋多、弄多)由此形成水鄉特有的文化風味。而在首都北京,也有一個突出的特點,那就是“胡同多”。俗話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賽牛毛。在今天的北京,盡管新建了大片大片的居民住宅小區,但仍還有近半數的北京市民生活在古老的胡同四合院里。當來自五湖四海的游人走進北京城時,人們最感興趣的不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也不是四通八達的立交橋,而是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胡同,怎么會有如此大的魅力,吸引那么多人的目光呢?因為胡同是京城所特有的文化景觀。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我們就隨著京味小說家汪曾祺一起走進北京的胡同,感受那“一方水土“,體會那“一方人”的思想情感。
下面先請同學們看幾張關于胡同的老照片,(問):從這些照片中你可以看出胡同有什么樣的特點?(展示幻燈片)看后有什么感覺?
(低矮、擁擠、破舊;感到壓抑,不舒服。)
我們看到低矮、破舊、擁擠的胡同心里會不舒服,心情會感到壓抑,可是長期生活在胡同里的北京市民卻有著和我們完全不同的感受。那么他們的感受又是什么樣的呢?
二、讀課文,整體感知文章內容,明確胡同文化的內涵
1、下面請全班同學齊讀課文5—12自然段,體會北京人對胡同的感情。
問:北京人對胡同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呢?
——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安土重遷,安于故土,不大輕易遷居他鄉。重,重視)
他們的這種心態,其實正是基于一種特定的文化,這種文化是什么?
(生答):胡同文化。
2、胡同文化的內涵
問:那么,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有哪些外在的表現?(請大家用找中心句的方法將課文原句勾畫出來)
【特點】
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
【外在的表現】
居住環境:安土重遷,不大愿意搬家
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
飲食條件:易于滿足,對物質的要求不高
處世哲學: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
【設疑討論】
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表現出北京市民怎樣的內在心理特征?
【小結】
從胡同文化的外在特征中可以看出北京市民的落后、保守、冷漠。
北京人長期生活在天子腳下,皇城根邊,看多了朝代更替、人生沉浮,“城頭變換大王旗”,使他們的日子過得戰戰兢兢,不知道什么時候災難就會降臨到自己頭上,對外界事物顯得麻木、冷淡、漠不關心,于是就只得“安分守己,逆來順受”,從而形成以“忍”為精義的胡同文化。
三、探究胡同文化的歷史成因
請第一、二組同學齊讀課文1——4節。(正音正字約yo羊尾(yǐ)巴)
【設疑討論】
文題是“胡同文化”,作者為什么要用近四分之一的筆墨寫北京的胡同,我們把這一部分刪去,可以嗎?為什么?
【明確】
A、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談胡同,也就是談胡同里的市民生活。
B、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這種方正不僅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方正”的建筑外觀影響了內在的文化心理,由外觀到內在。
【小結】
古老的胡同,一座座四合院,像一部百科全書,既反映了歷史沿革,又展示了社會風情,同時它又是一種文化的載體。沒有胡同,就沒有胡同文化,也就沒有了北京市民的文化。
【深層探究】
北京人為什么會形成如此強烈們的方位意識?
——北京,幾代王朝元,明,清都定都于此。帝王在此登基理事,皇帝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序齒列班,分列兩旁,一切都井然有序,等級森嚴,這一切深深根植于北京人的思想意識中,使得他們對方位及方位所蘊涵的文化因子特別敏感。
【拓展】
一人假冒欽差大臣,矯傳圣旨,馬上讓人看出了破綻。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欽差大臣傳圣旨是代表皇帝的,地位尊崇他應站在什么位置是有明確的規定的。因為他站的位置不對,所以人們馬上看出了破綻。
四、體會作者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
那么,以“忍”,為精義,以“封閉”為內涵的北京市民文化的最終命運會怎樣?對此作者的態度感情又如何?帶著這兩個問題,請三、四組同學齊讀課文最后三段。(正音正字:蝦蟆hámá)
思考:北京胡同的最終命運怎樣?(衰敗、沒落)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7
作家汪曾祺說,讀小品文是悠閑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他的《胡同文化》充分體現了這一點。筆者學著他的“文化休息”,在教學設計中努力體現“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了解胡同的特點及胡同文化的內涵;在快樂中體驗情感,感受北京市民散淡、平和、自足與作者懷舊、感傷、理智超脫的情懷;在快樂中品味語言,體會京味語言醇厚活潑的魅力;在快樂中拓展開來,由遠及近,從北京的胡同文化聯系到家鄉的地域文化——中央電視臺多次報道過的江山市廿八都鎮的“飛地文化”。在初步介紹后將此確立為班級的研究性學習課題,讓各個研究小組討論申報子課題。
一、序曲
上課鈴聲過后,我打開多媒體,屏幕上映出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高亢熱烈、韻味醇厚的京腔歌曲《故鄉是北京》在京韻大鼓的伴奏下裊裊而起。
(多媒體最大的作用是渲染氛圍,創設情境,能彌補傳統語文教學一支粉筆、一張嘴、一本書之不足。)
學生馬上進入了情境,聽得如癡如醉。
我恰到好處地按下鼠標,音樂戛然而止。
“看大家的表情,都被這畫面和歌曲深深地吸引住了。感覺怎么樣?”我微笑著問學生。
“太美了!”“太好聽了!”還有人打趣道:“余音繞梁,三日不絕!”引得哄堂大笑。
“知道這是哪里嗎?”
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北京!”
我順勢導入 :“對,北京。古樸典雅的北京胡同,韻味醇厚的京腔京曲,讓我們感受到了北京文化綿綿的魅力。今天我們學習的是一位文化老人寫的京味小品文《胡同文化》。”我邊說邊在胡同背景圖上即時打上字幕“胡同文化”。(不以事先做好的示人,以增強現場感,體現多媒體教學的互動、隨機。)
然后問學生:“這位老人是誰呢?”
“汪曾祺。”
“對,是汪曾祺老先生。”我點擊鼠標,屏幕上亮出了汪曾祺和藹的笑臉及其簡介。
“汪曾祺是江蘇高郵人,但他長期生活在北京,生活在北京市民之中,加上他對傳統文化情有獨鐘,所以他的小品文特別有京味兒。他主張‘文化休息’,認為讀小品文是悠閑的,可以得到有文化氣息的健康的休息。因此,我們這節課也好好地體現一下‘快樂語文’。米盧不是有‘快樂足球’嗎?我們也該有‘快樂語文’,在快樂中增長見識,體驗情感,品味語言。怎么樣?”
學生興趣倍增:“好!”
我高聲道:“那就讓我們走進北京胡同,感受胡同文化。”
二、增長見識
1.揭題切入。
切入課文的方式很多,此處采用“揭題法”——從揭示標題“胡同文化”的內涵入手,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快速找到“文眼”,提取精要。同時,從“文眼”所在的第5段切入,也使講課順序有了變化。
我點擊鼠標,屏幕上再次出現“胡同文化”主頁。
“各位能不能告訴我什么是‘胡同文化’?請引用書上的一句話回答。”
學生在課前就對課文進行了預習,所以很容易讀出了第5段中的句子:“我們通常說北京的市民文化,就是指的胡同文化。”
“對。反過來說,胡同文化就是北京的市民文化。”話到此處,我又把學生往定語“胡同”二字上引:“那作者為什么用‘胡同’做定語,而不用諸如‘草原’‘水鄉’之類的定語呢?請再引用本段的話回答。”
學生馬上齊讀起來:“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
于是自然地轉到了第1~4段的內容:胡同。本文的文脈是先“胡同”,而后“文化”。
2.胡同。
本文所在單元的學習重點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為了落實這八個字,我這樣問學生:“作者向我們介紹了北京胡同的哪些內容呢?請大家引用1~4段中的關鍵句回答。”
“第1段——”
“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
“所以北京人的什么意識很強?”
“方位意識很強。”
“老太太嫌老頭子擠著她了,怎么說?”
“你往南邊去一點。”學生齊讀后忍不住笑起來。
“要是我們睡覺遇上這類事,會怎么說?”
“往里面靠一點。”“移過去一點。”
看他們比較出來了,我于是笑道:“看來我們的語言模糊多了,方位意識差多了。”雖然沒有通讀串講,只找了段中的一句話展開,可我發現效果倒很好。
我又往下問:“第2段呢?”
學生回答:“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
我接過話題:“對,都很有來源。下面播放幾張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中的照片,請同學隨口說說胡同名。”
學生邊看照片,邊用文中的胡同名稱搶說著,氣氛活躍。這樣既避免了照讀原文的呆板,也發揮了多媒體的作用。
“第3段——”
這時學生參差不齊了:“胡同有的很寬闊,如東總布胡同、鐵獅子胡同。”“北京人說: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
我笑著追問:“到底是哪一句?”
學生迷惑了:“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對,都是,可又都不是。現成的兩句話都不全面,必須用自己的話將這兩個意思同時歸納進去,該怎么表達?”
學生馬上恍然:“胡同的大小和數量。”
我趁機向他們傳授方法:“所以在‘概括要點,提取精要’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憑借文中的有關語句,另一種則要自行組織語言。”
“第4段呢?”
“胡同是貫通大街的網絡。”
“對。這段很明確,不會有異議。”
3.胡同文化。
順著文脈,“胡同”之后,就是本文的重點內容“胡同文化”了。我是這樣過渡的:“一方水土養育一方百姓,北京胡同造就了特有的胡同文化。讓我們看看北京人的胡同文化是什么樣的。”
先讓他們快速閱讀,提取精要,找出體現胡同文化內涵的關鍵句。學生反應迅速:“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的文化”“北京人也很講究‘處街坊’”“北京人易于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
然后我讓他們自由發言:“這些內涵,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個?自由發言,談談你的感受和理解。”
高中生已進入了“思想期”,因此語文課需要讓學生說出他們的理解,說出他們的思想,解放他們的心靈和智慧,讓學生的表現力、想象力、創造力盡情地得到釋放。
果然,學生發言踴躍,思想的火花不斷迸發出來——
學生1: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封閉性。我們國家的封建社會太長了,一直處在閉關鎖國的狀態下,身為五百年古都的北京就是其中的代表。封閉的思想必然帶來觀念上的保守與落后,我們現在雖然“入世”了,國門打開了,不再閉關鎖國了,但我們的思想觀念還是很封閉的,所以要跟上世界步伐,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思想觀念問題。
我表示欣賞:“說得夠深刻。”
學生2:我印象最深的是“處街坊”這一節。他們表面上是有來有往,禮尚往來,可“平常日子”“過往不多”,可見他們的來往僅僅是一種禮節上的應酬,他們的內心還是封閉的。
我不禁稱贊道:“你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
學生3: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愛瞧熱鬧、不愛管閑事。這挺讓我感到意外。我故作驚訝:“為什么?”
“畢竟北京是民主運動的策源地呀!”
我繼續引入:“是呀,太矛盾了。可仔細想想,又在情理之中。你能解釋嗎?”
“還不能。”
我給他留下余地:“你不妨再思考思考。”
這時,另一學生搶著回答:“我想出來了!那是因為他們生活在首都——不對,古代應該稱京城。”
我進一步挑明:“對!生活在皇城根下。”
全班馬上接過來:“生活在皇帝的眼皮底下!”
我滿意地點頭:“越說越清楚了。”
那位學生馬上往下接:“所以他們不敢輕舉妄動。”
我反過來引:“否則——”
“否則隨時都有殺頭的危險,所以他們只能忍!”
我水到渠成地朗聲道:“所以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是一個字——”
學生異口同聲:“忍!”
我話題一轉:“那我們該怎樣評價這個‘忍’呢?”
一個學生回答:“那個時候,‘忍’是他們的生存法則,以‘忍’為上,明哲保身。”“對。”我插話道,“任何現象的出現都有其歷史背景、社會原因,所以西方一位哲人說,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這位學生馬上搶回話題:“但也正因為明哲保身,敢于站出來者少,所以我們的封建社會缺少活力,政治變革少,社會發展慢。現在,對于我們這一代人來說,生活小事上應提倡‘忍’,這樣人際(關系)才能和諧,社會才能和睦;但對于社會上的不良現象,我們不該‘忍’,不該袖手旁觀,而應見義勇為,否則我們的社會就沒有正氣;對于國家利益,我們更應該有積極的愛國熱情,要像海空衛士王偉那樣,勇于維護我們國家的尊嚴,即使犧牲生命也在所不惜。
“對。魯迅留學日本時曾寫過這樣的感人詩句: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薦軒轅。”大家馬上接下去。
我點頭贊許:“這位同學說得不但辯證,而且感人。”然后轉移話題:“另外,北京人也有一個極大的優點,你們發現了嗎?”
一位學生回答:“北京人易于滿足。”
我馬上“抓住”他不放:“對。作者有幾句非常典型的細節描寫,你能念念嗎?要念出韻味來,念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來。”
(好的語言需要引導學生品味、涵泳,而且要與課文內容的理解、語言環境的整體感受融為一體,如果照搬“教參”的順序,在課文內容分析完后才單獨分析語言,效果會打折扣。)
可惜這位學生讀得平淡無味,念得很快:“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結尾的“嘿”也念成了短促的去聲。
同學們笑了起來。
我也笑了:“從同學的笑聲中,就可發現問題了。要讀出韻味來,讀出北京人的滿足感和得意勁兒來。特別是最后一個字,不能按常規讀法念去聲,應把這個音拉長,并且把聲調往上提。請大家推薦一位同學來朗讀。”
大家推薦“朗讀家”××同學范讀。
這位學生讀得抑揚頓挫,京味十足,同學嘖嘖稱贊,體驗到了京腔京韻的魅力。
我忍不住夸獎:“不愧是‘人民代表’,不負眾望。”然后面向全體:“接下來讓我們齊聲朗讀一遍,讀出韻味,讀出滿足感和得意勁,品味京味兒語言的魅力。
(范讀與齊讀相結合,讓每個人在朗讀中領悟內涵,感受魅力,并掌握朗讀技巧。)
然后問他們:“品味出京味兒語言的魅力了嗎?”
“有點兒。”
“那我就讓各位再‘多點兒’。請齊讀屏幕上的話。”
我打出屏幕上的話:“有窩頭,較好。大腌蘿卜,好。小醬蘿卜,更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很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學生邊讀邊笑,讀完后大笑。
“笑什么呢?笑它好還是不好?”
“不好!”
“怎么個不好?”
“呆板,單調。”“不活潑,沒有生活氣息。”“也不風趣。”
我笑著說:“被你們批評得一無是處了。不過這么一比較,京味兒語言的魅力就品味出來了。還只是一點兒嗎?”
有學生拉起了長音:“多乎哉,很多也!”
也有學生忍不住贊嘆:“汪老先生真神!”
我接過話題:“對。汪老先生不愧為語言大師,他對傳統文化有很深的感情。讓我們也帶著感情,帶著對胡同文化內涵的理解,認真朗讀一下這些段落。方式是:以小組(6人)為單位,每人選一段自己較滿意的讀給小組成員聽,然后互相評點。”
教室里頓時書聲瑯瑯,氣氛活潑。
然后,我把他們引向課文的結尾部分:“作者對北京胡同、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集中體現在哪幾段?”
學生非常明確:“最后三段。”
“沒錯。那就讓我們來看看文章的最后三段。”
這樣就從“增長見識”板塊轉到了“體驗感情”部分。
三、體驗感情
先讓學生齊讀第13段,盡可能進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讀出韻味來。
學生讀得比較深沉,基本上讀出了作者的感情。我又請他們把最后幾個短語再齊讀一遍,細細品味其中的感情。
學生:“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這次比上一回低沉。)
我積極肯定:“這次讀得更到位些。”然后抓住語言特點往下問:“這幾句語言有什么特點?和前面寫北京人‘易于滿足’一節是同樣的語言風格嗎?”
學生馬上回答:“不是。前面是北京市民的口頭語言,這里卻是典雅的書面語言。”“對。這是書卷氣很濃的語言。如果將它們換成和前面一樣的口語,可以怎么換?效果如何?試試看。”
學生在座位上七嘴八舌地說起來,然后我讓幾位同學起來說。
學生1:“那種衰落的樣子,那還有什么說的。”
我大加肯定:“京味到家了!”
學生2:“那荒涼的景象,真沒得說。”
我褒貶兼用:“好是好。但與上句沒啥區別。而且似乎還有點高興的成分呢!”
學生3:“那片衰敗,確實很慘。”
我馬上表態:“是口語,但沒有京味。”
學生:……
我就此打住:“沒關系,上面同學講的兩句話已經可以供我們比較了,看看他們的表達效果有何不同。”
學生1:口語放在這里一點表現力都沒有了。
學生2:沒有意蘊,沒有回味。
學生3:更沒有形象,無法讓人聯想開去。
我順勢點評:“是的。而作者連用四個書面短語,生動形象,而且意蘊悠長,感傷惆悵之情撲面而來。”再深入一步:“學了汪曾祺先生兩處不同的語言風格后,有什么啟發或感受?請隨便說說。”
學生紛紛發言:“什么地方用什么語言,要根據語言環境來定。”“要寫出好文章,就必須掌握多樣化的語言。”“語言要雅俗兼有,能雅能俗。”
“說得很好。汪曾祺老先生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語言范例,使我們受益匪淺。”然后把學生引向下一段(第14段):“面對如此衰敗沒落的景象,作者在下一段用了哪些詞語表達他的心情?”
學生馬上作出反應:“‘懷舊’‘傷感’‘無可奈何’。”
我深入一步:“這三個詞加在一起,是不是說明汪曾祺老先生是一個跟不上時代的遺老,一個抱殘守缺的保守派?”
學生不知怎么回答才好。我讓他們齊讀本段的下一句:“在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再介紹汪曾祺在另一篇文章《日子就這么過來了》中的話:“過去的終歸要過去,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在無可奈何之中,更有新的希望在生長。”
[1] [2] 下一頁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2、了解汪曾祺及其創作語言的風格;
3、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舍。
教學重點
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舍。
教學方法
讀書指導法+圈點批注,即指導學生在讀書過程中,提取關鍵信息,然后直接在書上圈點批注。
教學準備
多媒體資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先請同學們聽三首歌:《故鄉是北京》、《前門情思大碗茶》、《胡同文化之北京的胡同》。(播放幻燈片)
2、語言述說:
提起北京,我們都會肅然起敬,她是我們國家的首都,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我們會想到天安門廣場,會想到金碧輝煌的故宮,想到雄偉的萬里長城,更會想到20__年的奧運會。可你曾想到過北京的胡同嗎?方正的北京胡同,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北京市民,構成了獨具特色的胡同文化,或者叫北京市民文化。但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她將經受怎樣的歷史滄桑?現在,讓我們通過汪曾祺的〈〈胡同文化〉〉一文來打開北京胡同的“視頻”吧!
二、題解與作者
1、何謂“胡同”?(學生讀讀課后方框內容)
2、何謂“文化”?(學生查詞典)
3、汪曾祺知多少?
(幻燈片):汪曾祺(1920—1997),江蘇高郵人,當代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卓記事》等。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學生聽錄音朗讀,播放胡同圖片。
四、研讀課文:了解北京胡同及胡同文化的特點,培養學生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理解作者對北京胡同的感情,培養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中理智取舍。
(一)、采用讀書指導法和圈點批注法,解決下列問題。
1、第1—4段是第一部分,寫北京胡同的特點。請提取關鍵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的四個特點。
——明確:
1、形狀——正(1段)
2、名字——俗(2段)
3、數量——多(3段)
4、環境——靜(4段)
2、第5—12段是第二部分,寫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請提取關鍵信息,依次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四個特征。
——明確:
1、封閉文化——居住“安土重遷”;交際“獨門獨院”(6、7段)
2、知足文化——“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8段)
3、閑適文化——“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9段)
4、隱忍文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10、11、12段)
3、第13—15段是第三部分,寫北京胡同文化的沒落。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沒落有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復雜紛繁
1、佩服與調侃,有反思:“睡不著瞇著”這話太精彩了!……真有你的!
2、傷感與無奈,有眷戀: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3、理解與超脫,有豁達:再見吧,胡同。
(二)、教師歸納板書:
胡同文化
胡同的特點形狀——正
名字——俗
數量——多
環境——靜
胡同文化的特征封閉文化——居住“安土重遷”;交際“獨門獨院”
知足文化——“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閑適文化——“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
隱忍文化——“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胡同的沒落佩服與調侃,有反思;
傷感與無奈,有眷戀;
理解與超脫,有豁達。
五、理解語言特色
(一)、完成課后“練習二”
1.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所以有蝦米皮熬白菜,他們已經很滿足了,感嘆詞“嘿!”表現了他們心滿意足的良好感覺。
2.北京人“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就是對他們這樣能“忍”的文化根性的最好注解。“北京人,真有你的!”表現了作者對北京人這樣的個性的調侃,既有佩服也有嘲諷的意味。
3.化古人意境,描寫胡同衰敗頹唐的景象,滿懷懷舊、感傷、無可奈何之情。
(二)、歸納語言特色:
語文別致,既平白、樸實、口語化強,又典雅雜糅,富有表現力。
六、拓展,引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價值作出正確的判斷
思考:“商經濟大潮對胡同文化的沖擊”是這一文化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你如何看
待商品經濟對傳統文化的沖擊?
七、總結
八、作業
《綠色通道》中的練習。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9
江西貴溪一中 程小先
【教學目標 】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胡同文化流露的情感。
2、 學習作者用樸實雅致、富有表現力的語言來敘事抒情的手法。
【教學重點】
1、 對文章深層思想的理解,概括整體內容要點。
2、 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教學難點 】
1、 通過具體詞句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情感。
2、 在初步了解文化這一概念內涵的基礎上,把握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
【教學設想】
運用形象直觀的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更加真切感受文章的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感性理解基礎上的理性思考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有人說過:“建筑是凝固的音樂”。今天我們所學課文涉及到的是一種 相對古老的建筑--胡同。《胡同文化》——是一位大器晚成的,在文壇寂寞了四十年之久的作家——汪曾祺給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文。今天讓我們慢慢品讀課文,就象欣賞美妙的音樂一樣去感受它內在的文化氣息吧!
二、 解題
讀題,要求學生調動已有經驗,充分發揮想象,說說題目告訴了你些什么內容?
明確:(1)胡同:巷;小街道 (點出了寫作對象)
北京胡同多——“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賽牛毛”
(2)文化:①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②考古學用語,指同一個歷史時期的不依分布地點為轉移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③指運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識。
比較下面兩個句子中“文化”的含義
*現在這社會,沒文化是不行的。
*北京大學有很濃的文化氛圍。
三、 作者簡介: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課文的作者汪曾祺先生。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著名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聯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1940年開始發表小說,代表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等鄉村風俗小說。他那種清秀雋永、生趣盎然的風俗畫描寫風格得到了文壇的普遍贊譽。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序”。這是一篇古樸清雅、意味深長的文化隨筆,充分顯示了作家的創作個性。
四、研讀課文
1、探索思路與結構
明確: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先談北京的胡同,再談北京胡同文化的特征,最后談胡同文化的衰落。因此可以把這篇文章分成三大塊,第1~5自然段為一層,第6~12自然段為一層,第13~15段為一層。
2、講析課文第1、2、3、4、5自然段
(1)提問: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明確:第1自然段在全文結構上起總起的作用。概述大街、胡同所形成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
(2)提問:2、3、4三個自然段分別從哪些方面來介紹胡同的特點?
明確: 介紹胡同——取名
——寬窄、數量
——環境(位置、聲響)
(3)第2自然段交代胡同取名的來源,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明確:取名--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還有的胡同取名未知取義。
(4)胡同的環境又有什么特點?
明確:離鬧市近,生活方便,環境安靜
(5)提問:第5自然段的段意,可不可以用“胡同和四合院是一體”來概括呢?為什么?那么,用哪一句話來概括更為準確呢?
明確:第5自然段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由“胡同”過渡到“胡同文化”。因此,用“胡同、四合院是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也是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這一個并列復句來概括段意,兼顧兩個方面,顯得全面、準確。
(6)提問:作者為什么說“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明確:因為胡同這一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極大地影響著北京市民的心態,成為市民文化的存在空間和載體,它給生于斯長于斯的人們打上了時代的文化的烙印,因些,“北京市民文化就是胡同文化”。
3、分析第6~12自然段
胡同,蘊育了獨特的胡同文化。現在,讓我們來聽課文錄音,隨著著名播音員那字正腔圓的京味朗讀,進一步探尋胡同文化的精義
(1)在這個部分中,哪四個詞語可以概括胡同文化的主要特點?又有哪些詞句具體說明這四個特點?
封閉——安土重遷、理想的住家是“獨門獨院”、“各人自掃門前雪”
滿足——易于滿足,物質要求不高
旁觀——愛瞧熱鬧,但是不愛管閑事
忍———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請同學來讀這里最具京味的語段,要品出“胡同文化”特有的滋味來。
A.“北京人易于滿足……蝦米皮熬白菜,嘿!”
B.“這二位同聲說……真有你的!”
(2)提問:“蝦米皮熬白菜,嘿!”這句話,表現了北京市民怎樣的心態?
明確:一個“嘿”字,使讀者如見其色、如聞其香、如嘗其味。極其形象地刻畫出北京市民享受蝦米熬白菜這種美食時那種無限向往、無限滿足神態,表現了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的心態。
(3)提問:“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一句,概括了北京人怎樣的生活狀態?
明確:對別人無可奈何,只有自我安慰,充分體現了北京人善于忍耐的性格。最后“真有你的!”是作者對北京人的這一性格進行評論的話,內涵豐富,令人拍案叫絕。作者對這種態度是贊賞還是否定,或者兩者兼而有之?請你見仁見智吧!
4、分析第13~15自然段
(1)提問:胡同在經濟大潮的沖擊之下,呈現出怎樣的景象?胡同文化又將何去何從呢?
明確:北京胡同在衰敗、沒落,因而毫無生氣。胡同文化也必將隨著胡同的消失而逐漸消亡。
(2)請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文句“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這些描寫,渲染怎樣的一種氣氛?
明確:盡情渲染胡同衰敗、沒落后的凄慘景象,引起人們的傷感懷舊之情。
(3)提問:最后一句“再見吧,胡同”,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
明確:存在于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的北京胡同,將要離我們而去了。告別之際,作者的情感相當復雜:有對胡同往日輝煌的懷念,有對胡同衰敗的無可奈何,有對胡同文化總有一天會消失的傷感,有對沖擊胡同文化的商品經濟大潮不可抗拒之勢的贊嘆,有對胡同及胡同文化將歸入蝦蟆陵、烏衣巷之列的悵惘低徊……
5、小結:作者把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的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亮點探究
1.文章首段末句:
“這種方正不但影響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請問:這種方正對北京人的生活和思想到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探究學習:
(1)對生活方式的影響。
①居住方式:胡同、四合院,“獨門獨院”,“安土重遷”。
②飲食條件:窩頭,大腌蘿卜,小醬蘿卜,臭豆腐,大白菜。
③處世方式:講究“處街坊”,“隨”一點“份子”。更多時候,則是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人霜。”
(2)對思想意識的影響。
①易于滿足,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有窩頭,有棒子面,就知足了,就行了。
②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③方位意識極強,等級觀念極強。
2.大白菜文化的內涵是什么?
探究學習:
(1)惟我獨尊。“哪兒也比不了北京。北京的熬白菜也比別處好吃。”“方正”的都城布局,突出了皇權的獨尊地位。這種“獨尊”的思想意識也深刻地烙在久居都城的百姓心中。以為國都就與別處不同,國都就比別處尊貴,就連京城的狗也與眾不同,無比尊貴。過去,上海人就瞧不起外地人,一律稱之為“鄉下人”,便是明證。遺撼的是,至今,我們還把全國的大小城市分為各種各樣的等級。
(2)保守。這是與“惟我獨尊”相關聯的。以為什么都比別處優越,自我感覺良好,也就將人家真正好的、有價值的東西拒之門外,思想上趨于保守。汪曾祺先生在《五味》一文中說:“北京人很保守,過去不知道苦瓜為何物,近年有人學會吃了。……北京人在口味上開放了;北京人過去就知道吃大白菜。由此可見,大白菜主義是可以被打倒的。”
大白菜主義也即大白菜文化,之所以要被打倒,就在于他的保守和惟我獨尊。看來,隨著國際化潮流的到來,北京人自己也會從這種保守、獨尊的封閉形態中走出來。北京人在口味上的開放,便能說明。
3.為什么要從“吃”的角度來說明北京人的易于滿足?
探究學習:在“衣食住行”中,“吃”占有極為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過去溫飽問題尚不能解決的情況下。“民以食為天”,我們這個民族對于吃食的追求恐怕是無與倫比的。菜系之多,名目之繁,口味之雜,都是任何一個民族無法比擬的。就日常生活而言,一個人對于吃食、口味的態度,便可看出他對于生活的態度。所以,作者選取極平常的吃食,便反映了人們的內心的思想意識、生活態度。信手拈來,意味無窮。
4.對“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這句話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此句寫盡了北京市民的心態。之所以窮能忍著,是因為靠忍,才可以雖窮而仍能面對皇權的威嚴,才可以雖窮而仍可以鄙視皇權的盛衰。之所以富要耐著,是因為看慣了巨富豪商的朝盛夕衰,所以身處富中,才能夠不顯山不露水地不驚不乍。之所以睡不著瞇著,是因為睡不著乃是心為外界所動,而瞇著,才能養成看慣風云變幻的大氣,靠著這種大氣,天子腳下的小民、草民才維持了自尊。
5.對“北京人,真有你的”該如何理解?
探究學習:“北京人,真有你的”真有你的什么呢?是真有你的應付各種情況、各種局面的辦法。對此,汪曾棋先生在《跑警報》中說:“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之。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這種“不在乎”,便是凡事不必太認真,不必太放在心上。別急,別煩,別躁,悠著點。“車到山前必有路”,沒什么事過不去。也就是說,心胸放寬些,用鄭板橋的話來說,就是“難得糊涂”。為什么要“不在乎”?根本的原因在于世事難料,風云難測。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人們不可太在意于眼前的利益得失,須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有了這種“不在乎”的精神,什么事都能從容應對,從中透露出一種“忍”勁兒。
“北京人,真有你的!”言有盡,意無窮。贊許、褒獎之情溢于言表。
二、品味語言
讀完這篇文化式散文,我們仿佛喝下了一碗風味獨特的北京大碗茶,讓人神清氣爽,齒頰留香,回味無窮。下面,我們來看看,課文的語言有什么特色?
(1)提問:課文在語言方面有什么特色?請舉例分析。
明確:“蝦米熬白菜,嘿!”
“睡不著,別煩躁,別起急,瞇著北京人,真有你的!”
“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
語言特點:樸實、雅致,自成風格,富有表現力。
三、仿照“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語言形式,寫一組自己熟悉的景物,表達一種鮮明的情感。
例: 院落毗連,炊煙裊裊,引車賣漿,熙來攘往。
小街橫貫,深巷悠悠,窗明幾凈,老樹參天。
四、課外延伸:
請任選一種文化形式(如服飾文化、飲食文化等),在周記上寫一篇文章。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從北京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并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悠閑、散淡、平和,這種風格與作者的思想追求以及本文所闡述的北京市民的生活特點相一致,富于文學韻味。
二、教學目標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認知目標)
2、正確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內涵;體味本文語言特色。(能力目標)
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情感目標)
三、教學重、難點
根據中職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和學生寫作散文的實際,結合本文的特點,確立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如下:
1、 重點:理清作者思路,體味作者的情感。
2、 難點:對胡同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1、 上節課我們講了胡同的特點,北京的胡同都有什么特點呢?
老師明確: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影響北京人的思想胡同的取名有各種來源--各具特色的胡同名
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沒名的胡同數不清——數量多
胡同是貫穿大街的網絡——環境安靜
2、再次回顧北京胡同的照片,然后讓學生談談看完后的感想。加深學生對北京胡同的進一步了解,引發學生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求知欲望。
(二)、分析課文(6-12段)
建筑 ,是石刻的史書,是凝固的音樂,它無聲地傳達著各種思想。走進一座座建筑,你會陡然覺得這空間依然存在著先人們的靈魂和他們的鮮明個性。北京的胡同見證了北京發展的歷程,那么北京的胡同文化又向我們展示了哪些內容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分析北京的胡同文化。
1、 請學生朗讀課文
2、 提問:這幾段講了北京胡同文化的文化內涵是什么?(學生分組討論)
安土重遷 ( 封閉 )
講究處街坊 (人際關系)
教師明確 易于滿足 (物質生活)
不愛管閑事 (政治態度)
精義是“忍”(人際關系)
3、 分析北京胡同文化的精義“忍”。(學生討論)
胡同里的人安土重遷、過往不多、易于滿足、明哲保身,這些現象的文化精義是什么?一個字:忍,心字頭上一把刀,但這刀必須得封著,是安分守己,是逆來順受,那么文中是如何揭示這種精義的呢?
老師明確:
《茶館》—— “當了一輩子的順民”
《八月驕陽》——“易忍”、“易滿足”
電梯事件 —— 精義“忍”
文中舉了3個例子說明:《茶館》、《八月驕陽》和電梯事件。(找同學讀這三個例子)。《茶館》中的王利發祖傳開茶館,善于經營,對權勢他會奉承,對貧困之人他也很好,但最后只落得家破人亡、上吊自殺。《八月驕陽》中的一段對話,說明天下之事與我無關,咱只管好咱這張嘴就行了,隨遇而安,安分守己。第3個例子是電梯事件,人們用鋼筋水泥建起了高樓大廈,胡同文化卻并不因此而消亡,它深入骨髓。當作者要為小姑娘出氣時,兩個老北京說:“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冷眼旁觀,逆來順受,忍到極至,所以作者語帶嘲諷的說:北京人真有你的。
5、思考并討論:北京的胡同和胡同文化前景如何?(學生討論后回答)
老師明確:北京在前進,歷史在前進,胡同和胡同文化的消失是必然的,它必然會被現代化的建筑所代替。(讓學生看幾張北京現代化的建筑和幾張胡同的老照片,再一次明確這歷史的必然性。)
(三)、分析課文(13-15段)
1、讓同學們齊讀這三段
2、提問:作者對正在消失的胡同和胡同文化持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學生討論后回答)
老師明確:在理智上作者知道封閉保守的胡同文化不適應開放進取的時代精神,知道它的消失是必然的;但情感上面對熟悉的照片、熟悉的生活,懷舊與不舍涌上心頭,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最后作者說:“再見吧,胡同。”一聲長嘆,這嘆息聲中有著幾份清醒、幾分傷感以及幾分無奈。
(四)、調整思緒,回顧全文內容。
(五)、課堂練習
1、品味本文的語言特色(京腔京味)
(1)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明確:“嘿”是對“蝦米皮熬白菜”之一美味的感嘆,說明北京人易于滿足,他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
(2)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明確:本句的言外之意是“沒什么可說的,沒什么值得著急的”。突出了北京人“置身事外,冷眼旁觀,安分守己,逆來順受”的特點。
2、討論:
請同學們分小組就薊縣的文化傳統,如飲食文化、旅游文化、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等進行討論,然后各組選出代表發言。老師可以適當的提示點撥,然后明確:我們薊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自然資源豐富,可以說我們薊縣山美,水美,人更美,我們應該以自己作為一個薊縣人感到驕傲和自豪。以此激勵學生要好好學習,將來為家鄉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從而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六)、最后讓同學們一起來欣賞一首京腔、京韻、京味十足的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再次體味北京那特有的文化韻味。
(七)、課堂總結
我們真切地感受到北京的胡同正在衰敗沒落,正在被一幢幢高樓大廈所代替,但是胡同文化將會隨著北京的發展而不斷的發展,當我們再去北京時,所感受到的將會是一種新的文化氣息。
(八)、布置作業
從下列兩題中任選一題,寫一篇四五百字的短文。
1、漫談(你家所在的城鎮名)的街巷
2、(你家所在的城鎮名)人的生活與心態
六、板書設計
胡 同 文 化
大潮席卷
方正、取名 封閉、滿足
數量、環境 袖手、忍安
毫無生氣 日趨消失 衰敗沒落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1
各位老師,晚上好,我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說說我對《胡同文化》所做的講課設計。
一、說教材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一篇序,其實說是一篇散文、小品文更合適,作者從建筑學的胡同、胡同文化和胡同的衰落三個層次,寫出了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并用審視的眼光來看待它的衰敗與沒落,語言平淡、樸素、口語化、但很有味兒,亦不失典雅之氣。
〔二〕教學目標
我設置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三個:
1、概括胡同和胡同文化的特點,掌握概括要點的基本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教學要點;
2、正確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感情,并引導學生運用拿來主義的觀點來對待它。;
3、體味本文語言特色。本文語言很有特色,具有京腔京調的韻味,而且《大綱》中還要求“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所以應該抓住這個很好的機會幫助學生體味語言的特色。
其中訓練學生掌握概括要點的方法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是對胡同文化思想內涵的正確理解。因為這個問題對學生來說理解較難,應該作為難點來對待。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是自讀課文,應以學生自學為主。老師只起主導作用。今年暑假新教材培訓時濟南一中的耿文波老師曾講到,“要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語文學習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態度、習慣,鼓勵學生想象、質疑、發現、創新”等,我深受啟發,后來在網上查閱資料時也見到類似的文章,于是在授課中我經常嘗試使用這種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
這種學習方式可分兩步進行:
第一步,預習,自主探究,可布置學生自讀課文,解決生字、文學常識,劃出自己不理解的語句;
第二步,合作探究,方法是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通過討論交流相互學習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老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
三、說媒體
除了板書,我將采用一下媒體:
1、電視。播放歌曲,展示北京胡同的圖片。
2、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片斷。
四、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課前請同學們聽歌曲《前門情思大碗茶》,然后我就問學生:這首歌有什么特征?學生七嘴八舌后我就抓住“大碗茶體現了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這一點,讓學生找出歌詞中還有哪些內容也能體現北京人的生活特點,學生會說出“冰糖葫蘆”、“窩頭咸菜”、“杏仁豆腐”等,最后我做總結,這首歌京味十足,充分體現出北京人的生活特點,體現了一種北京文化。今天我們來學習北京文化的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胡同文化,并板書。
〔二〕明確目標〔略〕
〔三〕介紹作者,由學生自己介紹。
〔四〕分析課文
先給學生3分鐘時間,自讀,
1、理清思路、概括段意
先問學生:這篇文章思路是否清晰?
學生回答不一,先請回答是的同學說說自己的看法,尤其要說出自己是如何分析思路的,以便其他同學學會分析課文的方法。其實本文只要抓住第5段在全文中的過渡作用,其他便迎刃而解。
2 、概括胡同的特點,然后總結它的總特點
胡同的五個方面特征不難概括,一般都會準確找出,但“方正”世胡同的總特點需要點撥,正確理解“方正”不只是北京城的特征,更體現了胡同的方正,是一種方位意識極強的特征,同時借助文中“北京城就像一塊大豆腐”這個比喻,板書一個正方體(豆腐形),并在“胡同”二字下,寫出“方正”二字,以加深學生印象。
3、概括胡同文化的特征,
老師先提出胡同文化是一種什么樣的文化?它有哪些具體表現?其實質是什么?
小組討論2分鐘,然后課堂交流。
前兩問也不難,學生回答出“封閉”特征時及時板書在“文化”之下,而其實質是“忍”則需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北京市民安土重遷,逆來順受的表現就是由于“忍”的精神造成的。并在正方形(豆腐)中心板書“忍”。
以上完成第一個教學目標:概括重點,用時12分鐘。
4、正確理解胡同文化的思想內涵,討論胡同文化的前景
剛才講到胡同文化的精義是“忍”,那么“忍”的精神應不應該提倡?學生回答后,要引導他們一分為二的看問題,不能一味否定。
再提出:胡同文化有沒有存在的必要?這個問題,估計部分學生會受本文影響,只看到胡同文化的衰敗落后的一面,學生討論、交流之后,再用投影展示李國文的散文《胡同之死》的片斷,讓學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胡同的消亡。這也是對魯迅的拿來主義的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拓展、延伸:在現實生活中,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傳統文化存在?比如京劇。你將如何去做?
交流之后,可讓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余時間深入研究。
以上完成第二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5、體味語言特色
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須通過朗讀才能體味的深刻,我先讓學生聽8—12段的錄音,然后引導學生說出語言特點,再在男女同學之間展開朗讀比賽,重點讀8、11、12段,看誰讀得像,讀得好,鼓勵創新讀法。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以上完成第三個教學目標,用時12分鐘。
6、小結,布置作業:作同步訓練中的語言知識鞏固題和拓展練習。
五、說板書
板書設計應能體現教學重點、難點,使學生對此一目了然,易于回憶,具有直觀性、藝術性。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2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應用前面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概括胡同的特點和胡同文化的內涵
2、感受京都文化氣息,領略作者散淡情趣,咀嚼語言韻味,體味復雜情感。
二、教學重點:
1、品味胡同文化的內涵。
2、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特點。
三、教學設計:
1、從題中和文中讀出問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
2、由“胡同文化”聯想到“高樓文化”,作發散思維訓練。
四、教學內容與步驟
(課間:屏幕上出示課題、作者、背景胡同圖片、背景音樂 (前門情思大碗茶))
一、導入新課
猜謎:石刻的史書,凝固的音樂 (建筑)
從文化的眼光看,民居是與人們最為親近的背景文化,它給生活打上了民族的時代的烙印;用藝術的眼光來看,民居是凝固于時間長河的多重性藝術,它為生活平添著詩章;用歷史的眼光來看民居是無處不在的倫理學、民俗學、建筑學的歷史縮影,它使生活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的智慧和耐勞精神,創造了巍峨的長城、莊嚴的宮殿、秀美的園林,也創造了形形色色的民居宅院,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鮮活的生命。同學們,大家對“文化”的了解有多少?從時間上看,古代有古代文化,現代有現代文化;從空間地域看,有中國文化、西方文化,南方文化(海派)、北方文化(京派),海峽兩岸有閩臺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文化;日常生活中,吃有吃的文化,穿有穿的文化,居住有居住文化,像永定土樓文化。可見,“文化”一詞的內涵是多么的豐富。(課件一)
《辭海》:“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文化是一種歷史現象,每一社會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并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胡同文化》,(課件二)就是一篇詮釋北京民居建筑與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的文章。作者汪曾祺,江蘇高郵人,長期生活在北京,對北京的生活有深刻的理解,感悟很多,他寫的文章京味十足。本文放在第三單元“概括要點”之下,我們將通過它來進行概括要點的學習。同時感受一下京都文化氣息,揣摩本文自然閑適的語言,領略作者散淡的情趣。
課前布置大家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那么現在我們集中來展示一下,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投影)這些問題,有的可以通過概括要點來尋求解決,有的需要細細地品味鑒賞。下面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來再讀課文。(不確定因素)
二、概括要點,揣摩語言,體味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復習:
前面我們學習歸納出概括要點的一些方法,請同學們回顧一下概括要點的主要依據有哪些?(學生回答,老師演示課件三)
注意題目傳達的信息
注意上下文的聯系(理清思路)
尋找關鍵語句(段首句、過渡句、修辭句、情態語等)
把握材料的作用
2、應用:
本文題為“胡同文化”,那么,題目傳達了什么樣的信息呢?(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胡同有什么特點?胡同文化有什么內涵?胡同與文化之間又有什么關系?)題目中傳達的這些信息,正是需要我們去概括的內容。
讓學生尋找最先寫到“胡同文化”字樣的段落,從中發現這一段在文章思路上的作用。(明確:第五段是將胡同的城建特點與其文化特點掛起鉤來的段落)
(1)自讀1-5段,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要求學生應用所學的概括要點的方法,邊讀邊畫出要點。(演示課件四)看北京平面圖,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學生概括北京胡同的特點(演示課件五)。
胡同:方正——影響生活,影響思想
取名,多種來源
數量多
形成網絡
與四合院一體
(2)、聽配樂朗讀6-12段,概括胡同文化的特點,同時品味本文語言的京味特色:(演示課件六)同學們聽了這段錄音,是不是有所感悟,確實京味十足。請幾位同學范讀“蝦米皮熬白菜,嘿!”一句,體味句中所傳達的復雜情感(滿足、欣賞,也有幾分感慨)。那么下面再請同學們來概括一下胡同文化的特點。(演示課件七)
文化:封閉----安土重遷
自掃門前雪
易滿足
愛看熱鬧,不愛管閑事
忍
(3)、讀課文后三段,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留戀、懷舊、傷感;知道它必將衰敗、沒落,帶有一定的批判意識)
三、討論
同學們今天學了這篇文章,對北京胡同的特點,對胡同文化的內涵,對北京胡同與北京市民文化的關系已有了一定的感受、認識。你看,那方方正正的居住環境,它是那么深刻地影響北京市民的生活和思想。可見,文化的形成與居住環境的聯系多么緊。我們要學會像作者汪曾祺這樣善于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下面,我們由此再引申開去。大家想一想,今天我們生活在怎樣一種居住環境中,這其中又是怎樣一種文化?(老師相機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演示課件八)
問題:“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哪一個更封閉?(演示課件九)
參考:“大雜院中最讓人信服的是相互信任。一家外出,鑰匙放心地放在鄰居處,以備家人和至親的突然到來。至于日常用的油鹽醬醋,做飯時沒有了,不要緊,直接到鄰居家櫥柜里去拿。
社會在進步,住了四十多年大雜院的我,搬進樓房后真不適應‘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環境。當然,這還算是好的,更有甚者,如果您開門時忘記把鑰匙取下來,那您可就留神吧,須知現在的兔子也吃窩邊草了。”(作家徐城北語)
四、布置作業:
1、 課后練筆:(演示課件十)
學習《胡同文化》的寫法,以“文化”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2、課外閱讀:
在課文以外找和“胡同文化”有關的素材,和同學說一說,借以印證或補充作者的觀點。可在看過的影視作品中或讀過的文學作品中找。
課外閱讀參考篇目:
《汪曾祺文集(散文卷)》(江蘇文藝出版社)
《汪曾祺傳》(江蘇文藝出版社)
《中國居住文化》(同濟大學出版社)
《城市季風》(東方出版社)
《文化苦旅》(知識出版社)
本文教學中有這樣的設計:課前布置學生自讀課文,從文中讀出問題來,要求每人至少得提出一個問題,上課后看看同學們提的是哪些問題,先集中展示(投影),學生提的問題可能五花八門,需要進行分析篩選,將其中較有價值的、與本課學習關系較為密切的問題拿出來,在課堂教學活動中交由學生來討論解決。由此想到,面對課時與語文學習量的突出矛盾,只有轉變教學觀念,實施新的教學方法,才能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培養新時代有創造力的語文人才。語文閱讀教學,尤其是現代文部分的教學,一定要做到少講授,多討論,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問題意識,養成主動探究學習的習慣。一定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閱讀、發現、質疑、討論,給獨立思考和活動的空間,使學生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思考。尤其是一些自讀課文,一般只安排一課時,如果還是由老師在課堂上面面俱到講,則無法完成教學任務,更談不上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時代所需要的人才。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3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作者的態度、觀點、感情;抓住課文要點,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體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語言和寫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問。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是一篇好文章,普普通通的胡同,在作者的筆下,洋溢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它用富有京味而有精練的語言概括了北京胡同的特點,又用北京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表達出了胡同文化的內涵,再后,用真實的感情表達出了對北京胡同特有的感情。而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正是:概括要點,提取精要。因此,在對《胡同文化》的教學過程中應該著力于引導學生概括出文章的要點,提取精要。京味的語言是文章的一大特色,也是本學期唯一的一篇,所以應該好好的讓學生品讀、欣賞,從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覺。這也正好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熏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鑒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閱讀全文,概括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流露的感情,并借以培養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2)、體會《胡同文化》中濃郁的文化氣息,并借以理解汪曾祺散文的特點。
(3)、引導學生注意本文語言樸實、雅致的特點。
3、教學重點:
概括胡同文化的內涵和作者在文中流露出來的對胡同文化的感情,訓練概括要點、提取精要的能力。
4、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二、講教法
課文:1、文章篇幅比較長,但是比較淺白,可以用來訓練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找關鍵詞、句,概括出要點,提取精要。2、優美的語言要用聲音來品讀才有味道,讓學生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說它的妙處。3、結合有關語句,進行比較閱讀,引導學生欣賞京味的語言。4、作者的感情是復雜的,讓學生通過收集資料,進行討論引向更深入的思考。
課時安排:1課時
布置預習:
1、什么是胡同文化?2、北京的胡同有什么特點?
3、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4、作者對胡同有著怎么樣的感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由歌曲《故鄉是北京》引入,讓學生感受一下濃濃的北京風味,由現實生活中走進古老的北京城,去看看古老的胡同。
2、第一步:概括要點,提到精要。默讀課文,結合預習(1、2、3),找出相關的內容,培養學生概括歸納的能力。舉例:
(1)由“什么是胡同文化”開始提問,直接入題,讓學生首先明白胡同文化也就是北京市民文化。
(2)“胡同的特點”,學生很容易找到,教師可能用三句領起句讓學生找出相關句子品讀,如“北京的胡同真多啊;北京的胡同真奇啊;北京的胡同真靜啊”
(3)“胡同文化的內涵”指導學生抓中心句,學生很快就可以找出來。
3、第二步: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感情。讓學生朗讀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作適當的點評。老師指導欣賞下列句了:
有窩頭,就知足了。大腌蘿卜,就不錯。小醬蘿卜,那還有什么說的。臭豆腐滴幾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蝦米皮熬白菜,嘿!
有窩頭,就好。大腌蘿卜,較好。小醬蘿卜,好。臭豆腐滴幾滴香油,更好。蝦米皮熬白菜,最好!
這兩個句子相比,你更喜歡哪一個,哪一個更能表現出北京人易于滿足?為什么?經過討論,學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同時也煅練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結合課練習,讓學生去品味,去欣賞,去感受作者的感情。
4、第三步:細讀最后三個自然段,體會作者感情:(傷感留戀理解)
5、第四步:小結全文。(北京的胡同造就了特有的北京的胡同文化,。那么,我們有沒有想到有著悠久歷史的四中也有著它獨特的文化呢?讓我們也學學汪曾祺先生,寫一篇《四中文化》?課外延引的寫作,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也會引起他們對身邊人,身邊事的觀察,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
附板書設計:(略)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4
一、教材分析
《胡同文化》是高中語文第一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文章,屬于講讀課文。本單元由四篇風格形式都不相同的序言組成,是研究作家作品的重要資料。《胡同文化》是我國現代散文家汪曾祺為攝影藝術集《胡同之沒》寫的一篇序言,也是一篇文藝小品文。作者詮釋了北京居民建筑和市民文化之間的關系。語言詼諧幽默,京味十足,極具張力。學生應該具有濃厚的閱讀興趣。是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和寫作訓練的很好的材料。這篇課文處于前后教材的銜接位置,在教材內容安排方面,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依據新課程標準理念,確立三維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領會“胡同文化”的“封閉”和“忍”的特征及其典型意義。
能力目標:
(1)通過歸納“胡同文化”的特點,培養分析概括能力。
(2)通過分析“居住方式與城市文化形態的內在聯系”,培養思維的深刻性。
(3)通過課文發掘有關本地文化的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培養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和寫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品讀體驗,體味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情感態度,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如何理解胡同文化的內涵。
難點:作者對胡同文化所持的情感態度。
三、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
為了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使學生能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因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講述為輔”的原則。對本課的教學采用點撥法、歸納法、發現法、討論法和品讀法等五種教法。
用點撥法和歸納法分析文章要點,達成“認知目標”;
用發現法和討論法等發掘研究課題、交流學習成果,促進共同提高,達成“能力目標”;
用品讀法體驗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情感態度,達成“情感目標”。
教學手段
根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同時也為了使教學過程更具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本節課用多媒體課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用Powerpoint制作的教學課件含建筑畫片、背景音樂、課文層次結構動態演示、知識遷移引導等,在教學過程中貫穿全程,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教學情境,引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另外課件演示板書,能節省時間,加大容量,提高效率,體現教改的新理念。
四、學法輔導
根據新課標“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以及高一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水平,特安排了以下兩個步驟的學法輔導:
一,自主探究法,指導學生充分借助相關資料進行研讀,理清課文思路,質疑生難。實質是教會學生掌握“自學程序”:理脈→析疑→歸納→提升,從中也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的能力,掌握套路,學會閱讀文章的基本方法,形成技能,養成習慣。
二,合作探究法,分小組討論,課堂交流,在教師的點撥下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探討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問題,發掘研究課題,養練思維和寫作的能力。實質是引導學生去創新學習。
五、教學程序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解決難點,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達菲“閱讀教學策略”的理論,在本節課上設計了以下五個環節的教學程序:
創設情境立足課文重點內容誦讀品味延伸遷移
引發興趣點撥導思討論演板領會情感分組討論
(一)創設情境,引發興趣。
首先是用多媒體循環播放一組有關胡同的各種圖片,配以歌曲《故鄉是北京》做背景音樂,讓學生看看古老的胡同,感受濃濃的北京風味。通過本環節的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和興趣。
(二)立足課文,點撥導思;
設計三道題目引導學生思考:(1)理清思路(2)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3)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本環節運用引導——歸納法來進行。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語句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我提問后,用課件展示答案綱要。本環節繼續訓練學生根據要求篩選歸納信息的能力,并為下一環節深入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做好鋪墊。
(三)重點內容,討論演板;
分兩個步驟完成。1發現疑難→2分組討論
1、發現疑難。(發現式學習)
每組學生根據課文的要點寫一個疑難問題上交。教師先梳理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補充總結為以下兩個:(1)探究胡同建筑特點、地域特點與文化的關系。(2)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態度。這一步驟意在突出重點,提出難點,并養成學生質疑的習慣。
2、分組討論(引導法、討論法)
學生分小組就以上的兩個問題展開深入探究,討論完成,然后課堂交流。此部分的學習,教師應參與到各小組討論當中啟發、協助或質疑,并及時肯定學生的發現及思維的成果。如第一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胡同的建筑特點和北京長期處在政治統治中心的角度來思考,這里解決了教學重點;第二題教師指導學生結合作者的生活經歷、思想文化修養來談,使學生從作品表面深入到作者的內心,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感情,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在這個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分工和合作,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學習的時間和空間。
(四)誦讀品味,領會情感;
先看配套的畫面聽課文最后三段的配樂朗讀,再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小組讀——自由讀——比賽讀)進一步感受作者對老北京、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
(五)延伸遷移,分組討論。
1、拓展延伸
在第三個環節基礎上拓展延伸,聯系實際,激發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看待傳統文化?我們本地有沒有正在趨向衰落的建筑文化存在?如果有,應該如何對待?請舉例說明。
此題意在訓練學生辨證思維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相信學生很快會說出“騎樓城”,然后分小組討論,并把自己的見解寫下來,派代表發言。之后教師應對這個問題作出自己的認識:傳統文化的衰落從另一角度看恰恰是時代進步的表現,也不能一概否定,應繼承發揚并有意識的保護傳統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巧妙融合。使它成為當地建筑文化的一個品牌,交流之后,讓學生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余時間深入研究。
2、遷移訓練
課外寫一篇關于梧州“騎樓城”文化的論文。要求寫出對環境的思考。
學生分小組在課外對騎樓城作調查,獲取資料,整合資料,最后寫成小論文。這里指導進行研究性學習,借以教會學生尋找探究的門路和方法,體驗探究的過程,培養探究的能力,獲得探究的樂趣。
以上五個課堂教學環節的設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突出學生主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板書設計]
胡同文化(汪曾祺)
胡同———正、俗、多、靜
安土重遷(居住心態)
文化易于滿足(生活態度)
不管閑事(政治態度)忍
安分守己(處世哲學)
情感———懷舊、傷感
過往不多(人際關系)封閉
《胡同文化》新教學設計 篇15
教學目標
1.概括北京胡同文化內涵的內容要點,體會作者由對胡同文化的描述流露的情感內蘊。
2.學習作者用平時樸素的語言敘事抒情的手法。
3.初步培養學生對文化的感悟能力,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
4.培養學生一種全新思維方式,即善于透過現象看到事物隱含的文化現象。
教學重點
1.總體把握文章的內容,用簡要的語言從不同方面加以概括。
2.理清作者思路的基礎上,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1.通過對具體的詞語的品味,體會作者對北京胡同文化的感情。
2.通過對北京胡同文化的理解,初步體會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教具準備
北京胡同的相關照片、圖片、投影儀、錄音機、膠片、磁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首先簡要介紹作者及其作品風格,之后以資料的形式讓學生對“文化”這一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有一個初步的理解,最后以自讀練習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概括重點,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同學們,說起胡同,我們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熟視無睹了,不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往來于胡同之中的經驗是有的。但對于胡同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卻不大注意。北京的胡同獨具特色,一般人習以為常,有一位作家卻能以獨到的眼光,憑深厚的文化底蘊,審視北京的胡同,發掘出了北京胡同的文化意蘊,認為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就是今天要學習的汪曾祺的《胡同文化》。
二、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1998),江蘇高郵人,作家。1939年考入西南職大中國文學系。此后,當過教師、編輯等。不平凡的生活經歷,使之對社會、對人生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尤其給人深刻印象的是汪先生對市井民居的熟悉,經他的描述,那一方水土中鮮明特色的生活,就像一幅幅立體感強的油畫,展現在讀者面前,使人難以忘懷。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稱,代表作有小說《受戒》《大淖記事》等。
三、《胡同文化》概說
汪先生的《胡同文化》是篇序文,原文有小標題“攝影藝術集《胡同文化》序。”這是一篇匠心獨運,充分顯示作者個性風格的小品文。
作者把這普普通通的胡同,從來源到起名分類和這數不清的胡同中凝聚浸透著獨有的胡同文化自然融化起來,使我們對北京胡同文化和那世世代代居住在這里的北京人的文化心態有了如些生動、深刻的理解,從中也流露出作者對胡同文化懷舊傷感的感情。
四、有關“文化”的概念(使用投影儀)
1.所謂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包括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而
獲得的其他任何能力、習慣在內的一種綜合體。
——英·泰勒《原始文化》
2.“文化”從廣義來說,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的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
來說,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
——《辭海》
五、自讀練習
1.北京的胡同有何特點?(出示圖片或照片或投影儀)
明確:(提示學生用找關鍵詞語和關鍵句子的方法尋找)可以得到如下概括:方正、取名、寬窄、網絡等。就其“方正”而言,使得北京人方位意識極強;從“取名”而言,其原因很多,有計數、物件、行業、人物、形狀等但都與人的生活密切相關;從“寬窄”而言,可反映出人的階層不同;就“網絡”來說,也體現了生活方便、安靜這一特點。
2.胡同文化的特點是什么?
明確:“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3.讓學生回答在胡同文化的眾多特點里,他喜歡哪一點,不喜歡哪一點,為什么?
4.作者是如何從“胡同”里發現“文化”意蘊的?
明確:作者通過介紹評論北京的胡同來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態,從而揭示胡同文化的豐富內涵。共15個自然段,文章開始從方正的胡同寫起,寫了胡同名稱的來源,胡同的寬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談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態,說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接著引用、舉例將其具體化:胡同文化是一種封閉文化、居民們似乎都承襲了祖宗安土重遷傳統,蝸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窩兒”;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獨門獨院,但也講究處街坊,婚喪嫁娶隨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卻也浸透著胡同文化的特點;由于北京市民對生活的物質要求不高,易滿足;北京人愛瞧熱鬧,但不愛管閑事;并用事例說明其文化精義是“忍”,即所謂安分守己,逆來順受。
5.作者對胡同文化的描寫中,包含了什么感情?
明確:作者對胡同,對胡同中的市民生活,對胡同文化的同情、理解、批判及文末的懷舊、留意略帶傷感的情感。
6.放錄音:“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再見吧,胡同。”思考如下問題:
(1)第一段寫了北京民居房屋殘破,地基柱下沉,拴馬栓,上馬石已失原形,井眼、石頭棋盤供人憑吊,意在說明什么?“西風殘照,衰草離披,滿目荒涼,毫無生氣”的隱含義是什么?
明確:意在說明北京的胡同在衰敗、沒落。
隱含義是北京的胡同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消失。
(2)作者談到看了照片后人們會產生“懷舊感情”和“傷感”又可說“這是無可奈何的事”,如何理解?
明確:胡同文化也將隨著商品經濟大潮的席卷而日趨消失,這是社會變革和歷史發展的必然。
(3)從“再見吧,胡同”一句,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胡同和胡同文化將一起隨著商品經濟改革的大潮而逐漸消失,改革之后新思想新文化將會興起。
7.完成思考和練習二。
六、作業
課外閱讀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一文,進一步體味其語言 特色。參見第一冊語文《讀本》第194頁。
[板書設計 ]
胡同 文化
大潮席卷
方正、來源、寬窄、網絡 封閉、滿足、袖手、忍安
毫無生氣 衰敗沒落
日趨消失
[延伸閱讀]閱讀下文,完成文后各題。
文化眼光
馮驥才
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
何謂文化眼光:這要先弄清何謂文化。
文化一詞多義,大致有三。
一是把它視為一種教育狀況或知識程度。比方說某某人“有文化或沒文化”“文化高或文化低”。
二是作為一種考古用語。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
三是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主要指精神財富。
長久以來,對文化的普遍解釋多是第一種。而一個階段,還把文化單一地、生硬地、干癟地當作意識形態,那時的社會生活變得多么空虛與空洞!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可以說,文化一直在狹義中存在,而對文化廣義上的解釋不過是近些年的事。一些有識之士為了改變世人對文化偏狹的成見,區別以往的文化定義,便創造出一個詞兒來,叫做“大文化”。
大文化像猢猻,從身上拔一把毫毛,吹一口氣,變成千萬種文化。從燕趙文化、齊魯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巴蜀文化、中原文化、長江文化、黃河文化、海洋文化,到城市文化、山水文化、商業文化、農業文化、企業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服飾文化、案頭文化、藥文化、食文化、酒文化、茶文化,再到錢幣文化、武林文化、兵刃文化、京劇文化、風箏文化、生肖文化、祭祀文化、電視文化、咖啡文化、牛仔文化、年文化、鞋文化、性文化、鬼文化、夢文化……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
只要用文化眼光來看,文化便無所不在,對事物也會產生新的認識與發現。比如對于酒,用先前那種非文化的眼光來看,不過是一種佐餐助興的飲料而已,最多能以酒澆愁,一醉方休;倘若換個文化眼光來看,則必然還要關注酒的歷史、酒的制造、酒的儲藏、飲酒方式、售酒方式、酒器酒具、酒曲酒令、酒的詩與畫,以及酒和地域、民俗、氣候的關系……那就會發現還有一個比酒器的本身大得多的酒文化。由于酒一直處在歷史的、民族的、地域的、人文的等環境中,必然浸入這些因素,成了一種文化載體,具有認知和享用這些文化的價值,那么,酒對于我們,不只是清香醉人的佳釀,還是醇厚醉心的文化溶液。所以,聰明的酒廠老板,都是一邊靠酒一邊靠酒文化發財。如果進一步,我們用這樣的眼光來看生活的一切,才會真正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豐實與深邃。
然而,生活文化以兩種狀態存在著:
一是活著的狀態,一是歷史的狀態。
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
當一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被時代淘汰了,消失了,它的精神便轉移到曾經共存的物品上和環境中。過一段時間,人們就從這器物和環境中了解、感受認識昔日生活的形態與精神了。這樣,器物與環境便發生了質變,在“活著”的時候,它們是實用性的生活物品與生活環境;進入“歷史”之后,就變成純精神的文化物品與人文環境了。同一件事物,它們本身并沒有變化,還是原來模樣,這變化究竟是怎樣產生的?其實它是人們的一種認識,也就是人們用文化眼光看出來的。
文化眼光不是一般目光。它必須具有文化意識和文化素養。
眼光,也就是眼力。
一般人沒有這種眼光。所以,當這些環境與器物由“活著的狀態”轉變為“歷史的狀態”時,常常被當做無用的東西丟棄了。昔時器物被當作破盆破罐,舊時房舍被當做危房陋屋。看來這眼光中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面對這一切,人們只是從現實的角度而來看的。
一個相反的例子,能夠做最好的說明:
當柏林墻將拆除時,世界上許多博物館都派人跑到德國,去購那些涂滿圖畫與文字的墻體碎塊。出價之高驚駭一時。他們幾乎在同一時間覺悟到,這座被時代淘汰的墻恰恰是一種過往不復的珍貴的歷史象征。德國政府被驚動了,于是決定那一段尚未拆除的柏林墻不拆了,保護起來,永世珍存。
這種眼光說明了什么?它說明——
有些事物的歷史文化價值,必須站在未來才能看到。文化,不僅是站在現在看過去,更重要的是站在明天看現在。
那么,文化眼光不只是表現為一種文化素養,一種文化意識,更是一種文化遠見和歷史遠見。
注釋:柏林墻:1961年民主德國沿西柏林邊界構筑的隔離設施,原稱“反法西斯防衛墻”,后一般稱“柏林墻”。1989年11月9日,民主德國決定開放柏林墻。1992年,柏林墻被拆除,民主德國解體。
1.“文化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有人能看到,有人看不到,這就需要文化眼光。”這句話中“看”的意思是: ( )
A 使視線接觸人或物 B 觀察并加以判斷
C 訪問 D 照料
2.“這種解釋,遺害殊深,很少有人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生活便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需要,文化退到生活之外,成了可有可無。”對句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 把人類生活視為一種文化,也就是把文化看做人類所創造的總財富。
B 生活與生存的意義相同。
C“文化退到生活之外”,這是對文化的狹義理解
D狹義地理解文化,也使生活變得空虛與空洞
3.“于是,不斷聽到驚呼:‘什么都成了文化,難道廁所也是文化嗎?’差不多,這里又有一個‘廁所文化’的概念出現。”對此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
A作者認為,就是說“廁所文化”,也不是對文化的侮辱,人類生活的一切都應視為文化,廁所也不例外。
B作者認為把文化與廁所聯系起來,這是對“大文化”的誤解和嘲弄。
4.對“酒文化”這個例子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
A每一種生活資料都是一種文化載體,與此有關的歷史,都具有文化的意義。
B中華文化不能狹窄地理解為儒家學說
C中華文化存在于中華民族生活的一切方面
D文化眼光有助于生產者推銷商品,也使消費者在物質享受的同時獲得精神享受。
5.“活著的狀態是一種生活,歷史的狀態才是一種完完全全的文化”,意思就是 ( )
A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B活著的狀態還談不上文化,歷史的狀態才有全部文化意義。
C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發揮著實用價值,歷史的狀態才是文化。
D活著的狀態作為文化載體在生活中發揮著實用價值,而歷史的狀態則是純粹的文化。
答案:1.B 2.B 3.A 4.B 5.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