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精選13篇)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
一、教材分析
在人教版高中語文課改新教材中,共設計了兩個小說單元。一個是必修三中的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祝福》是教讀篇目,《老人與海》是自讀篇目。另一個是必修五第一單元,其中選了《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和《邊城》,其中《林教頭風雪山神廟》《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教讀篇目,《邊城》是自讀篇目。
(一)必修三與必修五小說單元的勾連打通
1.必修三與必修五的選文思路一致:
(1)必修三第一單元,學習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說:《林黛玉進賈府》、《祝福》及《老人與海》。《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我國古代最偉大的長篇小說《紅樓夢》,是整個封建時代統治階級的縮影;《祝福》選自魯迅作品《彷徨》,魯迅的小說是中國文學現代化的開路先鋒,在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老人與海》由于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是海明威的代表作。
(2)必修五的三篇小說依然延續了必修三的選文思路:《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節選自同屬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是一部針對黑暗的、混亂的主流社會的反抗史;《裝在套子里的人》是俄國文學巨匠契訶夫的代表作,主人公別里科夫成為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者的符號象征;《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是他表現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由此可以看出,在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教材的編者精心選擇了不同時期(古代、現代、當代)最好作品,挑選了中國與外國不同風格的名家名作,讓我們與學生一同暢飲最醇厚的文學佳釀,同時,也希望藉此為學生打開文學閱讀的大門,一窺堂奧。
2.必修三與必修五的教學目標與課后練習一脈相承的
(1)必修三中,課堂目標著重于小說本身的特點,學習小說如何刻畫人物性格,描摹人物心理,表現矛盾沖突,以及再現生活環境;必修五則在學習小說特征的基礎上,著重指向閱讀者自身的提高:開闊視野,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養及審美能力。
(2)必修三的小說學習更強調基礎知識的傳遞,如傳統小說與現代小說的區別,必修五則更注重細節的探討和藝術特色的領悟。
(3)必修三小說學習的主要任務是欣賞人物形象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品味敘述語言與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必修五則結合小說三要素探討作品主題,細化情節的展開和矛盾的解決線索。
(4)在“研討與練習”中,必修三強調對人物的整體了解及某一元素在塑造人物形象中的作用,必修五則注重人物的變化及原因追溯,學習寫作獨立完整的讀書報告,并能夠將小說中的人物與現實生活、與自身相互觀照,深刻理解文學的社會意義。
二、教學方法
教師要按照《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出發制定具體的課程目標,實施課堂教學。在教材規定的內容范圍內,充分發揮小說的優勢,設計出形式各異、生動活潑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充分閱讀的基礎上,理解分析小說,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
(一)合理運用問題教學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教學目標設定一個有一定研究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通過對文本的細致閱讀,進行深入探究。這種方式雖然從表面上看內容顯得單一,但是從學習效果來看卻是非常明顯的。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發現探究,不僅可以詳盡地掌握這一點的知識,同時還可以觸類旁通,學習到其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是事半功倍。
(二)變“老師教”為“學生學”,將主動權和時間還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自學獲得知識、提高能力。“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把“漁”授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讓其在學習活動過程中去獲取“魚”。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體會到了解決問題的曲折與反復、失敗與成功,真正體會到學習的樂趣。這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的自學為主,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教師要根據文本提出明確的學習目的和要求,提出一定量的思考題;其次結合學生實際設計學習的步驟,給學生提供參考材料或學習方法;然后,要隨時觀察、了解學生學習進度,做到心中有數,面對學生的疑難,及時給予全班或者個別輔導;最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針對性地檢查、總結。
(三)充分利用分組討論探討的方法。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通過分小組座談的形式提出自己對某一問題的見解或者學習中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小組成員之間相互討論、探究;也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然后通過篩選歸納,課堂上讓學生分小組交流探討;有時甚至可以是以全班為單位,學生提出一個核心問題后,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由小組推舉一人向全班展示,發表本組的觀點。在討論過程中,教師要隨時進行巡回指導,及時了解學生情況,必要時幫助學生解決疑難問題。另外,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討論重點,不可漫天亂談,影響教學任務的完成。
(四)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一種較為直觀形象的方法。小說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作品,涉及內容十分廣泛。在小說教學中,讓學生觀看相關視頻,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更快更直觀的感受小說內容。如講到《林黛玉進賈府》時,可以穿插播放電視劇中的相關片段,還可以用ppt展示榮寧二府的結構布局和人物關系。這樣不僅讓學生感受到賈府外表的繁華和等級的森嚴,而且使學生對賈府的布局有了直觀的感受,對賈府的人物關系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加深了學生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理解,同時也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
(五)經常運用閱讀和寫作相結合的方法。這種方法就是讓學生從閱讀中學習寫作,使讀和寫相互促進,通過讀寫結合提高學生小說閱讀的能力和寫作水平。讀寫結合有形式,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進行續寫,也可以縮寫故事情節或者重新構思故事情節,還可以為主人公寫小傳,作評論,為小說擬標題、寫提綱、換文體等。例如《祝福》教學中,我課前布置任務,讓學生根據小說內容編寫祥林嫂年表,以此了解小說內容和祥林嫂悲慘遭遇。上完小說后,又讓學生以《誰是兇手》為題寫一篇小作文,加深了學生對小說主題的理解。這些作業利用課堂里很短的時間進行了選擇性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六)在小說教學中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模塊中有兩個小說單元,所節選的大部分是經典名篇。在教學中如果仍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會使教師失去激情,也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小說教學中必須轉變觀念,以新課標倡導的研究性學習的理念指導我們的小說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的作用。比如在進行小說單元教學時,可以將《林黛玉進賈府》的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結合,提前給學生布置一些作業:通過觀看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相關片段,與原著進行對比;理順小說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環境描寫;通過閱讀原著和查閱資料等方式分析情節、人物、環境,寫出簡短的賞析材料;把自己的從研究成果在班上進行展示交流等。這種把研究性學習運用到小說教學之中的做法,從很大程度上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開發了學生潛能,使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轉變為主動尋求知識者,真正體現了課堂教學中的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三、解決的主要問題:建構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
(一)小說必須具備生動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三個要素。
(二)人物形象的刻畫方法有:外貌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從描寫的角度看,還可分為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或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三)小說的主題思想是由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及其變化發展來體現的。
(四)情節一般可以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些還包括序幕和尾聲。
(五)環境描寫包括自然環境描寫和社會環境描寫,作用主要有:交待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渲染氣氛、烘托人物;有時候環境描寫還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的作用。
以上是對小說知識的梳理,教學時可以要求學生從學過的篇目中進行歸納和總結。
四、教學目標:
(一)必修三教學目標:
1、分析人物形象,品評人物性格
2、探究環境描寫的作用。
3、品味小說語言,把握敘述語言和人物語言的不同特點
(二)必修五教學目標:
1、理解作品蘊含的感情,了解作者的意圖,從而把握主題;
2、從人物、情節、環境三方面進行分析把握作品主題;
3、分析小說情節設計的技巧;
4、體會小說刻畫人物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必修三要著重欣賞人物形象,品味小說語言,欣賞人物形象要注意情節、環境和人物的關系,把握人物性格的多樣性和豐富性。
2、必修五注意把握小說的主題,以及如何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把握來理解主題。
教學難點:
教師指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小說閱讀知識,繪出自己的小說文體知識體系。
六、教學過程
必修三
《林黛玉進賈府》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了解《紅樓夢》全書及《林黛玉進賈府》的情節,初步感知文本。
【活動過程】
一、導入
世界上沒有哪一本書會像《紅樓夢》這樣受到無數人的喜愛,世界上也沒有哪一門學問會像“紅學”這樣獨一無二,世界上更沒有僅僅因一本書、一門學問就產生出天文數字的經濟鏈。清代乾嘉以后就有“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草珠一串·京都竹枝詞》)的說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節選自《紅樓夢》第三回的《林黛玉進賈府》。
簡介曹雪芹及《紅樓夢》。(可提前印發資料,也可通過課件展示說明,重點介紹前五回的內容和在小說中的作用;也可指定某一學生介紹,教師補充。)
二、指定同學將課文朗讀一遍(可指定一排),有讀錯的,則分別從形、音、義三方面予以訂正。重點留意字詞(略)。
三、預設問題,深入文本
學習活動:按照林黛玉進賈府的行蹤,說說賈府的特點,并介紹賈府的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間的關系。可分解為以下兩個問題來完成:
1.未進賈府之前,林黛玉“常聽得母親說過,他外祖母家與別家不同”,文章是怎樣通過林黛玉的一雙慧眼一層層鋪陳開來的?或:這篇課文以什么為線索展開故事情節?按情節發展,課文可分為幾部分,每部分寫些什么內容? (學生自己思考問題,在課本上劃分層次,完成后同桌交流。請學生回答。)
2.默讀第二部分,思考:林黛玉進賈府都見到了哪些人? (學生獨立完成)
四、布置作業
熟讀課文,勾畫出《林黛玉進賈府》中你認為描寫人物肖像和語言最準確生動的語段,反復誦讀體味,從中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加以評述,看看通過這些語言反映了人物的什么身份和性格。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分析林黛玉、王熙鳳、賈寶玉的性格特點;
通過揣摩語言分析人物性格(完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
【活動過程】
一、提出活動要求
問題設計:課文描寫人物非常巧妙、精彩,寫人物出場,先后適宜,詳略得體,虛實并用。詳寫了王熙鳳、賈寶玉、林黛玉三個主要人物。請找出集中描寫這三個人物的段落,反復閱讀,思考一下:他們分別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作者分別運用了哪些手法來刻畫這三個主要人物?(任選一個人物,可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向全班展示)
二、分析人物性格
可通過以下問題引導學生了解人物性格:
1.作者在描寫王熙鳳時,不惜濃墨重彩,淋漓地鋪陳王熙鳳的裝束衣飾,用意何在?
2.對于同一個問題,黛玉回答賈母“只剛念了《四書》”;回答寶玉“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為什么黛玉要改變口吻呢?
3.寶玉聽到黛玉無玉時,登時發作起癡狂病來摔玉,體會這一細節,分析寶玉的“癡狂病”是什么“病”?
4.《紅樓夢》是小說,但在敘事描寫中大量穿插詩詞。節選部分用《西江月》二詞來寫賈寶玉,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寫法有什么好處。
經過師生共同探究,可形成如下板書或課件:
1.多愁善感林黛玉:
(1)眾人眼中的黛玉——超塵拔俗的氣質,嬌弱多病的體質
(2)熙鳳眼中的黛玉——不同尋常的標致
(3)寶玉眼中的黛玉——脫俗飄逸、清爽靈淑
2.精明潑辣王熙鳳:
(1)寫出場——未見其人,先聞其聲
(2)繪肖像——濃墨重彩,雍容華貴
(3)見黛玉——極盡奉承
(4)回王夫人——精明機變
3.瀟灑多情賈寶玉:
(1)出場前的他人介紹——憊懶懵懂、頑劣瘋傻
(2)寶黛相會時的肖像描寫——眉清目秀、英俊瀟灑、任性率真
(3)《西江月》詞對于寶玉的刻畫——獨立不羈、張揚個性
三、展示對小說中人物語言的述評
展示要求:
1.要求根據預習,任選一個自己喜歡的人物或某句話來述評。講述時講的雖是個別例子,但仍要講得有頭有尾,成為完整整體。如:我認為王熙鳳“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語言最能表現王熙鳳的性格。這段話未見其人,先聞其聲,表明了王熙鳳在賈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是《紅樓夢》中寫人物出場極其精彩的一筆。
2.可以邊述邊評,也可以述完了再評,但不可只述不評或只評不述。
(呂叔湘先生說過:“語言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實踐才能養成。”該項活動通過提出述評的語言規范方面的要求,既是對小說人物性格的鑒賞,又是一種語言訓練)
3.學生展示交流所找的例子,要結合文本,教材課后“研討與練習”三提供了幾個例子,教師可以再提供幾個,學生講不到時教師可預作補充。
經過評說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梳理出一段文字,避免說成一般的答案,可用略帶演講的口氣說明。(略)
四、布置作業
有條件的話,課外讀一讀《紅樓夢》全書
學習用“批注式讀書法”對節選部分的兩個主要人物林黛玉、王熙鳳進行評注,鑒賞曹雪芹運用語言塑造人物的高超技藝,從而獲得藝術審美享受。
示例:細看形容,與眾各別: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淚光點點,嬌喘微微。閑靜時如姣花照水,行動處似弱柳扶風。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從外貌描寫方面)
點評:氣質超凡脫俗,美貌多情,體弱多病,活脫脫一個風流俊逸的美貌仙子。
方法提示:要認真揣摩語言,細細咀嚼品味,提高語言的欣賞能力。
《祝福》
第一課時
【活動內容】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理清小說的情節線索;
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
【活動過程】
一、導入:
讀過他“我以我血薦軒轅”的無悔,也讀過他“橫眉冷對千夫指”的憂憤。今天我們將再次隨著魯迅的文字,回到20世紀初陰冷灰暗的魯鎮,去關注一個平常的農家女子祥林嫂的悲慘命運。(“作家介紹”及“字詞疏通”略)
二、展示預習成果:找一個同學講述《祝福》的故事情節。
學生講述后,師生訂正、補充,完成以下問題:
1.小說主人公祥林嫂一生的經歷有哪些?請大家根據課文內容,填寫祥林嫂年表。
表格的前兩行由教師示范填寫,后面的表格內容由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后請學生到黑板上板書答案,其余同學分組討論,互相補充。請同學們口頭糾正黑板上同學的答案。在交流中,最后明確答案。祥林嫂年表,我們是按照時間順序來填寫的。但課文是以倒敘的手法來編排這些事情的,體會這樣寫的用意。
三、以小組為單位,分別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等人的角度敘述“我眼中的祥林嫂”或從祥林嫂的角度進行自述。學生講述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供思考:
1、周圍的人們對祥林嫂的態度如何?反映了什么問題?
2、祥林嫂對待命運的態度如何?
3、祥林嫂不死不可嗎?
4、小說如果以“祥林嫂”來代替“祝福”作為小說的題目,你認為合適嗎?為什么?
第二課時
【活動內容】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勾畫《祝福》精彩語段,仔細品味、評點,深入把握小說語言。
【活動過程】
一、探討祥林嫂悲劇原因,對小說進行深度閱讀
1、提出問題:是誰殺死了祥林嫂?
(對這一問題可從魯四老爺、四嬸、柳媽、鎮上的人們、“我”等方面具體分析,結合小說具體情節、語言及環境描寫進行分析。這些人都不是殺害祥林嫂的兇手,但都對祥林嫂的死負有一定的責任。正如丁玲所說:“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樣地把她往死里趕,是一樣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從而體會魯迅作品對“改造國民性”的思考。)
2、對這一問題也可以換個角度,從幾個問題來切入,如:有人認為“祥林嫂是一個沒有春天的女人”,試以課文為依據進行簡要說明。(春天是幸福、希望、生機的象征,但祥林嫂的生命中卻沒有春天,“她是春天沒了丈夫的”; “新年才過”“此后大約十幾天”祥林嫂的婆婆來了“她是特地來叫她的兒媳婦回家去,因為開春事務忙……。”衛老婆子帶來的消息,告訴我們祥林嫂被迫再嫁是在“回家后不幾天”。由此可以推知,祥林嫂在春天被婆婆賣到了山里,被迫再嫁;“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來了狼”,阿毛被狼銜走了。祥林嫂死在人們年底的祝福之前。祝福一過,春天也就來了。總之,從祥林嫂的悲慘遭遇中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她是一個生命中沒有春天的女人。這一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文本深入細讀小說。)
對小說的深度閱讀,也可以從對幾個數字的關注中切入分析:
⒈“一個日子”(小說從魯鎮準備祝福寫起,到“我”聽到祝福的爆竹聲結束,都是圍繞“祝福”這個特定日子展開情節的,所以用“祝福”為題。而又把祥林嫂的悲劇安排在這樣的環境里,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有錢人在祝福中祈求幸福,窮苦人卻在祝福中悲慘地死去。從而使作品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
⒉“二次微笑”(這是指小說主人公祥林嫂露出的兩次笑容。一次是祥林嫂從婆家逃出,在魯四家做工的時候,“口角邊漸漸的有了笑影,臉上也白胖了”,這是一種心滿意足的笑,透過這“笑影”,我們領略到的是祥林嫂在婆家非人生活的辛酸和她隨遇而安的思想。祥林嫂的第二次笑,是在廚房里同柳媽閑聊的時候,柳媽取笑她改嫁反抗后的屈從,祥林嫂在無奈之中“笑了”,這是一種含羞的笑,是以“笑”來掩蓋新婚之夜那些難以啟齒的行動,同時也可以看作是對過去短暫而和美生活的甜蜜回憶。在寫法上,這是“以樂寫哀倍增其哀”的反襯寫法。兩次笑容突出地表現了祥林嫂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貧困。)
⒊“三樣眼神”(第一次是在小說34自然段,寫她“順著眼”,突出的是祥林嫂安分守己的性格;第二次是在小說第66自然段,也是“順著眼”,但“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這是她在又一次遭受夫死子亡打擊后痛苦心靈的寫照;第三次是小說開頭,“我”看到淪為乞丐的祥林嫂“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輪,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這時的祥林嫂已失去對生活的希望,只在渴盼死后的安寧,精神已經完全麻木。 “三樣眼神”,勾畫出祥林嫂一生悲苦命運的軌跡,從而揭示出封建禮教吃人的罪惡。)
⒋“四場飛雪”(是指小說中四處看似輕淡點染、實際上卻頗具意蘊的飛雪描寫。第一處是為祥林嫂悲慘的死作環境烘托和氣氛渲染:天色愈陰暗了,下午竟又下起雪來,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滿天飛舞,夾著煙靄和忙碌的氣色,將魯鎮亂成一團糟。第二處是在祥林嫂死后,表現“我”的雪樣心情——無可奈何和無法言說的憤懣:雪花落在積得厚厚的雪褥上面,聽去似乎瑟瑟有聲,使人更加感到沉寂。第三處寫雪穿插在柳媽同祥林嫂談話之前和之間,有兩句:“微雪點點的下來了”和“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斂了笑容,旋轉眼光,自去看雪花”。這里一方面將過去短暫生活的甜美與現實生活的冷酷形成強烈對比,另一方面又暗示柳媽的話語將對祥林嫂造成嚴重的精神打擊。第四處寫雪在小說的結尾:遠處的爆竹聯綿不斷,似乎合成一天音響的濃云,夾著團團飛舞的雪花,擁抱了全鎮。這里借雪諷刺封建勢力,同時更為含蓄地展示出下層勞動人民無法抗拒的雪樣命運。)
二、從品味語言入手理解小說。要求學生勾畫、批注,然后在全班進行展示交流。
教材“研討與練習”二提出了六個句子,可以從分析這六個句子開始對語言的品味。魯迅小說是語言運用的典范,這個設計是引導學生從語言入手把握語言背后的思想,養成閱讀小說的良好習慣。(①學生交流時,可提出語言表達方面典范的表述方式,教師可先作示范,如:我認為“但是,談話是總不投機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個人剩在書房里。”一句中的“剩”字用得精彩,剩是余下的意思,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孤寂無聊之感,仿佛被這世界所遺棄,孑然地存在著了。而且連四叔何時離去的,也都未覺察,可見四叔既不以“我”為意,“我”也對四叔并不挽留,確實是不投機的了。四叔似乎已經走了一會了,“我”方發現只有自己一個人剩在那里。這不是“我”的世界,“我”只有走。②可供揣摩的語言較多,教師可提前儲存幾個,重要的是引導學生發現、品味。)
三、布置作業
以小組為單位,截取小說的一個典型片段,將其改寫為劇本,并利用周末或節假日編排表演。
《老人與海》
【活動內容】
1.賞讀《老人與海》有關人物內心獨白的語段,揣摩小說的語言和行文特點。
2.把握老漁夫桑地亞哥“硬漢子”形象,學習他永遠不向困難低頭的精神。
【活動過程】
一、速讀——讀出情節
導入新課后,教師順勢導讀:
讀《紅樓夢》,我們讀出了一個朝代的興亡;讀《祝福》,我們讀出了一個社會的全貌;下面,讓我們帶著崇敬之情,來到美利堅,解讀一位被美國人稱為“硬漢子”的桑地亞哥,一位“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的英雄。
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填寫下表,并概括故事梗概。(填表前,教師提示學生,結局要從鯊魚和大馬林魚兩個方面填)
二、賞讀——讀出性情
1.文章在描寫上有什么獨特之處?結合原文進行賞析。
示例:當一大股暗黑色的血沉在一英里深的海里然后又散開的時候,它就從下面水深的地方竄上來。它游得那么快,什么也不放在眼里,一沖出藍色的水面就涌現在太陽光下。(這段描寫沒用一個比喻句和形容詞,但鯊魚的兇猛、快捷,形勢的緊迫卻立刻展現在我們面前,清新洗練的敘述文字和反復錘煉的日常用語,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2.文中的獨白有什么特點?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示例:“他想:能夠撐下去就太好啦。這要是一場夢多好,但愿我沒有釣到這條魚,獨自躺在床上的報紙上面。……‘別想了,老家伙。’他又放開嗓子說,‘還是把船朝這條航線開下去,有了事就承擔下來。’”(這些內心獨白,忠實地記錄了桑地亞哥的內心活動,寫出他在海上漂泊的這幾天的心態,通過自由聯想的方式,真實地再現了老人的思想與感受。這些內心獨白不僅深刻揭示了主人公那內心的自豪感、堅毅以及尋求援助的孤獨感,而且閃爍著深邃豐富的哲理光彩,豐富了小說的思想,構成小說的重要特色。海明威早期小說中的硬漢子多是“啞巴公牛”,言語不多,缺乏思想,而老漁夫桑地亞哥卻具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具有堅強的理性,是用思想支配行動的人,因此成為海明威小說中刻畫最為成功的人物形象之一。)
3.老人為什么說:“可是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這句話是桑地亞哥的內心獨白,也是小說的核心精神,它生動地揭示了桑地亞哥的內心世界和人生追求,也是作者海明威的思想觀與價值觀的反映。這句話意味著,人生的使命是奮斗,是與命運做不懈的抗爭。人生下來雖然面臨種種自然與社會的挑戰,也許這些挑戰強大到足以把人的肉體消滅,但一個人只要保持旺盛的斗志和在任何艱難險阻面前不屈服的精神,人就永遠是勝利者。小說中的老漁夫桑地亞哥雖然最終沒能保住大馬林魚,但在與鯊魚搏斗的過程中,他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力量和勇氣,不失人的尊嚴,是精神上的勝利者。)
三、研讀——讀出內涵
1.課文選取的是從鯊魚出現到老人回到漁港的部分,文章的結尾是老人拖著一副巨大的魚骨架回到了家,那么你認為老人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在世俗的眼光看來,桑地亞哥是一個失敗者,但在海明威筆下,他卻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硬漢子”,是一個無論在怎樣堅苦卓絕的環境里,都憑著自己的勇氣、毅力和智慧進行奮勇抗爭的勇士,是一個捍衛了“人的靈魂尊嚴”的人。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英雄。老人的生命價值已經在追捕馬林魚,與大海和鯊魚的抗爭過程中得到了充分體現。人生的道路是艱難的、充滿坎坷的,只要自己以一顆自信的心勇敢頑強地去迎接挑戰,他就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2.個性解讀桑地亞哥這一人物形象。
示例(一)
面對著猛勇的惡魚,硬是拖著疲憊的身體與之進行不懈的抗爭,整整八十一天!他勝了,勝得坦蕩!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對著浩瀚的大海和洶涌的波濤,無語,只是挺著胸脯,以撼人的氣魄迎著海風獵獵作響!
“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強而有力的音符從桑地亞哥的嘴里,不,是從心里涌出。他雖是虛構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卻是真實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地亞哥,一位滄桑的老人,以他的實際行動演繹了他的誓言:一個人可以被戰勝,卻不可以被打敗!
示例(二)
對于《老人與海》中的主人公桑地亞哥,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解讀。有人謳歌老人的偉大,有人贊揚老人的不屈,有人稱頌老人的堅強。但我想,正因為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樂——一種別人難以理解的在搏斗中體現他并沒有老去的幸福和快樂,他才會有后來的偉大、不屈、堅強。桑地亞哥是在不懈的'奮斗中,體悟到了一種常人難以體會得到的幸福和快樂。
必修五
(一) 創設情景,引入主題
常言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作為一種自覺的動機和認識傾向,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具有推動和激勵作用。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自主合作的學習氛圍,生動鮮明的教學情境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自主探究興趣。
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設計出精彩的課堂情境,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把學生自然地引入到要學習的內容,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創設情境中,教師可以從文本本身入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這樣導入:"真正的藝術應當經得起兩樣東西的檢驗:一是縱向的生命力,那種產生時轟轟烈烈,經行中卻經不起時間跨躍和時代洗禮的東西,絕非真正的藝術;二是橫向的美感效應,即無論是誰,無論你從哪一個角度去審視它,它都能像水晶石一樣熠熠生輝,使你能從中獲取你所需要的東西,從而產生愉悅人心的美感效應。沈從文的《邊城》正是這樣一篇美文,自它問世以來,對它的評論便接踵而來,有人贊它為"一顆千古不磨的珠玉",有人譏之為"有意回避尖銳的社會矛盾"。70多年來,經過歷史浪潮的千淘萬洗,人們漸漸認識到《邊城》是一顆閃光的金砂。那么這顆金沙的閃光點在哪里呢?今天,我們大家一起來學習這部作品。“
也可以采用與所講小說主題思想相關的內容入手,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中,我們就可以這樣來設置情境,課堂的開始,可以先讓學生朗讀下面的一首小詩:"要我換電扇,且慢復且慢!不怕花錢多,就怕擔風險;雨天怕打雷,晴天怕觸電;倘若螺絲松,飛來大刀片;重者削腦袋,輕者上醫院。還是穩妥點,仍用芭蕉扇,只要拼命搖,照舊能解汗。"并且讓學生用兩三句話談談對這首小詩里的老掌柜的看法。從而引出與老掌柜有些神似的"別里科夫"即《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
在本環節中,創設的情境要切合本節課內容,并且要對學生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這樣才能有利于本節課的學習。
(二) 展示目標,激發探究
在本環節中,教師以板書或幻燈片、投影燈形式展示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心理都清楚這節課的學習任務。為了激勵學生,可以采用設計獎項的形式進行精神的獎勵和激勵。如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教學中,本環節可以設計如下:
明確目標
1、 通過研讀文本,理清小說情節發展和林沖情感變化的線索,進而認識小說的主題。
2、 分析林沖的性格特點,推理出它被逼上梁山的心理過程,體會小說細節描寫的作用。
3、 總結封建社會"官*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事實及其必然性。感受"和諧社會民生社會"的經典價值。
獎項設計:1、發言積極獎2、講解耐心獎3、朗讀精彩獎4、文采飛揚獎
學習目標設計安排都有相應的激勵獎項,學生學習目標明確,每個組都出于躍躍欲試的狀態,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學生做準備的過程就是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學習機制,學習環境下,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
(三)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由于小說問題的未知性,復雜性,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展開學習。共享知識.共同處理問題。這就需要相互配合、團結合作,使學生在學會獨立競爭的同時,還具有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因此在本環節進行之前,教師首先依照學生的學習成績、思想情況、個性特點、性別差異等因素進行分組合作,宜4人至6人作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然后再教學的過程中,依據教學內容設計學案,學生依據學案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自主學習的形式有多樣,如閱讀教材、圖片。收集有關信息資料等。為課堂教學為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做好充足的準備。
在課堂上,學生依據教師在充分理解教材和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制定出符合教學目標實現的學案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如《裝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學中,學案中我們根據文本設計了以下"合作探究"內容:
1898年夏季的一天,沙皇統治下的俄國,在一所中學的男職工宿舍里,發現一具中年男尸。據查,死者為該校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是自殺還是他殺,死因一直不明。一個世紀以后,20xx年秋天,鄭州九中高二某班的同學們特組成專案組,對這一事件進行立案調查。調查設計四個選項:案發背景、現場勘查、死者檔案資料、有關人士采訪(要求: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選題。然后小組討論,共同寫出該項調查報告,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內容包括如下:
1、 案發背景
2、 現場勘查結果
3、 死者檔案結果
4、 有關人士采訪:
(提示:采訪對象可涉及柯瓦連科、華連卡、"我"及虛擬對象(本市市長)、別里科夫的親戚等)
5、結案報告(死因說明)
運用這種別樣的小組偵查的方式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無形中能夠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在學生合作探究之后,教師要引導各組的學生進行大膽的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全班同學共享。
(四) 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的容量較大,它可以細致地展現人物性格和人物命運,可以表現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同時還可以描述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優勢是可以提供整體的,廣闊的社會生活。因此,小說是認識社會的窗口,閱讀和欣賞小說,可以提高我們認識人生、認識社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我們的寫人敘事的能力。
在對小說的教學中,我們就不能僅僅只針對小說本身進行教學,應該在基礎學習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提升學生的能力。如《裝在套子里的人》進行對文本本身的合作探究之后,教師可以進一步進行拓展延伸:"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同時教師也可以舉一些例子像"紀律"、"高考"算不算"套子"呢?讓學生針對此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加深學生對"套子"的理解。最后教師可以就學生討論內容以"套子與社會規則"為題,寫成300字左右的短文。這樣有利于學生分析問題、合作探究能力的提高,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利于學生正確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形成。
(五)當堂評價,及時激勵
教師要培養學生對自己探索能力的自信和獲得刨新成就的勇氣,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和選擇新途徑、新方法來處理問題。要善于選擇使用夸獎的言詞、友善的微笑和熱情的鼓勵來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促使學生的心理經常處于一種探索的積極心理狀態。在課堂的最后,教師要對各小組的表現針對設置的獎項進行當堂點評,教師要注意點評的方式,要起到激勵的作用,使同學們都能在小組中感到自己是小組的一員,培養學生的集體中探究的精神。為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還可以通過成果展示報告會、表彰優秀課題研究成果、匯編優秀成果、鼓勵學生將學習的成果(如論文、報告等)積極向有關報刊雜志投稿等,以增強他們的學習成就感。
七、小說單元總結
(一)小說閱讀方法歸類
小說閱讀方法是根據小說的文體特征生成的。例如,人物形象是小說的主要構成部分,把握小說的主題,必須從感受小說的人物形象出發。所以,學習小說必須學會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要深入透徹地分析小說的人物形象,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通過環境描寫了解人物的活動背景。環境對人物的襯托作用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是指環境與人物和諧一致,即社會風氣、自然風光、氣氛和景物色調等與人物的性格、命運、言行等組成和諧統一的藝術畫面。反之則是反襯。例如,《祝福》中寫祥林嫂的死,色調是低沉與凄涼的,畫面是悲慘的,但祥林嫂卻死在了歡樂熱鬧的“祝福”中。這兩幅反差極大的畫面,可以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吃人的本質。
2、通過分析情節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人物性格是通過情節發展具體體現的。例如,《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司馬懿如果不是深知諸葛亮善用伏兵之計,他也就不會退兵了,反之如果諸葛亮不是深知司馬懿生性多疑,他也就不會冒險用“空城計”了,那樣“空城計”的情節也就無法產生了。由此可見,“空城計”的情節發展是兩個不同性格的人物發生聯系后的必然結果。所以,我們才說把握好故事情節能透視人物的思想性格。
3、分析作者描寫人物的方式。刻畫人物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方式:一是肖像描寫。例如,魯迅的《祝福》描寫了祥林嫂三個不同時期的肖像,不僅深刻地展示了祥林嫂苦難的一生,還暗示了祥林嫂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二是動作描寫,其中尤其重要的是細節描寫。如《荷花淀》中水生嫂在聽說水生要到大部隊的消息后,手指的震動,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一下的細節,讀者會感受到水生嫂內心的震動與鎮靜的心理變化。三是語言描寫。例如,《裝在套子里的人》中別里科夫和柯瓦連科的那段談話,就形象地揭示了套中人道貌岸然、外強中干、不堪一擊的虛弱本質。四是心理描寫。心理描寫又包括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幻覺展示等,都能夠很好地展示人物內心的變化。
(二)課后問題打通歸類
教材中課后問題的設置是很有講究的,我們在“跳進去”做題的同時,不妨時時“跳出來”對同類文本的問題設置打量、比較一番,以期獲得更多的收獲。例如《林黛玉進賈府》與《林教頭風雪山神廟》的問題比較、打通與歸類:
(1)情節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一題考察文本的中心事件,并交待了小說的視角;《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概括情節要點,理清情節發展的脈絡。在后者的教學中,我們可以要求學生在梳理脈絡的同時標注核心事件,同時以不同的視角來概括情節,如李小二的視角,管營、差撥的視角等,這樣溫故而知新,學生會有更多的收獲。
(2)人物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二題考察對于人物形象的理解,要求學生比較描寫王熙鳳和賈寶玉所使用的不同藝術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這樣說:林沖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所以他的思想觀念、為人行事和一般的草莽英雄有很大的差異,試總結林沖的性格特點。我們可以將問題中的“一般的草莽英雄”置換為具體的人物,比如武松、魯智深、楊志等,在學生思考、動手寫作的基礎上,推薦茅盾的文章《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相應部分,學生會在興趣被激發的同時學到更多的方法。
(3)評價類。《林黛玉進賈府》的第四題要求學生通過閱讀資料,以“話說賈寶玉”為題,談對人物形象的看法。《林教頭風雪山神廟》則要求在“逼上梁山”的主題觀照下,通過補充閱讀相關章回,探討林沖由安分守己到上山聚義的心理變化過程。授課者也不妨在“話說林沖”的漫談中,抽絲剝繭,順藤摸瓜,理出林沖的心理變化過程。
課后練習還可以參照讀本和選修教材等資源。總之,每一道課后題的設置其實都是文本的不同解讀視角,善加利用,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人物勾聯——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鑒賞思路
以《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例。對于“套中人”形象的擴展思考,可聯系以往學過的文學作品人物:《祝福》中籠罩祥林嫂一生悲慘命運的封建禮教;《竇娥冤》中黑暗官府的官官相護、權錢交易;《雷雨》中每個人物錯綜復雜的情感糾葛……權勢、金錢、名聲、情感、義氣、傳統、親情,這些不都是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套子嗎?由此可見,“套子”與我們的生活有著緊密聯系,我們可以借助這個人物打開一扇認識自我的天窗。
“研討與練習”最后一道擴展類型題:在你周圍,是否也有這樣那樣的“套子”?如果有,你是怎樣看待這些“套子”的?可引導學生從某一個角度展開討論:如果把“套子”看作規章制度或各種規矩,那么我們可以將他們進行合理歸類。例如,那些必要的規章制度、進步的道德規范、正義的法律法規,屬于“合理的套子”,我們每一個人應主動接受這些制約,才能形成和諧的社會局面;那些封建遺留下來的各種不合理的禮儀規定,屬于“落后的套子”,我們應當抵制;至于那些阻礙社會車輪向前的反動的套子,我們應當毫不留戀地堅決摒棄。
人雖然離不開套子,但不能完全被“套子”套住,要做一個有理性、敢懷疑、善反思的新時代青年,形成開放的眼光和獨立的主體意識。
有了這樣的討論基礎,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思想現狀,寫一篇關于這篇課文的讀后感,或以《我身邊的套子》為題,寫一篇隨筆,要求:觀點辯證,言之有據。
(四)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套子觀”應用于《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林沖是個性格平和謙虛隨和的人,作為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生活舒適恬淡,但是一連串難以忍受的打擊傾瀉到他頭上。一開始林沖沒有反抗,他不愿跟上司鬧翻,更不想背叛朝廷,一味地退讓、委曲求全,想繼續過“套子”中平靜的生活。林沖的退讓是自然的,是由他自身的地位所決定的。他繼承祖職,有一套祖傳的處世哲學,屈人之下,忍辱負重。高俅不殺人害命,置他死地,他是不會上梁山的。他的性格是在殘酷的斗爭中一步步發展起來的。火燒草料場,林沖的性格得到全面升華,發生質的飛躍。他看透了,絕望了,擺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條生路,就是上梁山。這就是逼上梁山。林沖的例子是從“安于套子”到不得不“沖破套子”的最好佐證。
“套子觀”應用于《邊城》——主要人物性格分析:
翠翠的那種朦朧的愛情非常美,因為二老,原來“從不發愁、從不動氣”的翠翠,開始“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心中有薄薄的凄涼”,“會迷亂”,沉思、生氣、悲傷、甚至痛苦,這一切全然是因為愛。可惜翠翠自始至終沒有什么能表征她主體性的行為。直到小說結尾,她還在等著,盡管那個人 “ 也許永遠不回來了 ” 。她甚至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只有這一切都已發生,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 “ 哭了一個夜晚 ” 。這一切都說明,翠翠其實一直活在沉默和壓抑當中,她的奔放、豪邁、野性一直被壓抑著,這種壓抑使得她連愛的語言都不會表達。對于命運陰差陽錯為她編織的情感“套子”,翠翠缺少沖破“套子”的能力,被動地、迷茫地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對于老船夫而言,他心中其實有一個解不開的心結,一個“套子”,那就是自己女兒對愛的殉情。女兒的死成了一種重壓,這種壓抑導致他違背了自己的天性,在孫女的婚事上,小心翼翼,瞻前顧后,費盡心機,成了一個“不爽利”的人,最終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包袱離開了人世間。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2
◆設計意圖
將古代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并序)》改編為小話劇《劉蘭芝與焦仲卿》并在課內演出。對這首詩歌的教學,通常的做法是:從詞句的理解到層次分析;從人物形象把握到主題的提煉以至于藝術手段的分析。本設計擬突破這一傳統程式,將靠抽象思維來理解的詩歌改編為直觀性很強的舞臺藝術,著眼于詩歌與話劇的特點,在不同藝術形式的轉換中,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人物性格和藝術特征,同時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鑒賞能力。
◆設計提要
1、基于這首詩歌的故事情節和矛盾關系,可以改編為戲劇沖突激烈的劇本。
2、導學生對話劇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具備編演的能力。
◆設計實施
1、改編要求。
(1)每位同學都要進行改編,然后分組討論,各組選出組內的優秀劇本,并集思廣益加以修改,作為演出的底本。(2)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除了把握詞句意義外,對詩歌涉及到的偏義復詞、文化禮俗、賦比興手法等也需透徹了解。(3)戲劇沖突和戲劇語言是戲劇文學的兩個重要內容,改編時要準確把握原詩的矛盾關系來構成戲劇沖突,改編后的戲劇語言要有個性化特征,符合原詩中人物的身份。對場景等的交代可用舞臺說明。
(4)劇本的改編要忠于原作,而且在劇本的布局謀篇。人物語言的潤色上,都對寫作能力有較高的要求,因而改編是寫作能力的檢閱。
2、表演安排。
演出前對欣賞表演的同學提出要求,不能光看“熱鬧”,而應看出“門道”,進一步對原詩進行思考,同時對詩歌、話劇這兩種不同藝術手段在表現同一內容時所產生的效果進行比較。
(1)演出設主持人一人,負責演出進程的主持;由一名同學負責朗讀舞臺說明。
(2)劇本分為兩幕四場。蘭芝在焦府為第一幕,回到劉家為第二幕。按劇情分組表演。
(3)結尾部分的處理;配樂朗誦。詩歌原作中蘭芝舉身赴清池和仲卿自掛東南枝的情節,以及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由于舞臺的限制,學生不可能做惟妙惟肖的表演,而這一部分是戲劇沖突的高潮部分又不能草率,因而采用二胡演奏《化蝶》樂曲為背景音樂,殉情的劉、焦二人采用虛擬的表演動作來象征。對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的結尾部分,由一位朗讀富有感情的同學在背景音樂中用低緩、壓抑的語調來朗誦: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中有雙飛鳥,自名為鴛鴦。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行人駐足聽,寡婦起彷徨。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孔雀東南飛,飛天去不回,誠愿有情人,共飲一江水。
用《化蝶》樂曲來移花木,使這首詩很難在舞臺上表現的浪漫主義色彩濃厚的結尾,得到了很好的處理。朗誦的最后四句是借用歌曲《孔雀東南飛》里的句子,既吻合原詩開頭的佳禽失偶,又表達出人們的美好愿望。朗誦時應盡量放慢節奏,配合好音樂的速度。如泣如訴的配樂朗誦,自然地將劇情推向高潮,讓學生沉浸在音樂里,忘情于故事中,收到“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的藝術效果。
演出結束后,教師提出如下問題,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
提問:剛才演出的小話劇中,主要人物有劉蘭芝,焦仲卿,焦母,劉兄。那么,同是感情深厚、愛情專一、敢于反抗的劉蘭芝和焦仲卿有何不同?同是封建家長制的代表,焦母和劉兄的思想性格有何差別?
明確:劉蘭芝對封建家長制有清醒的.認識,不抱任何幻想;而焦仲卿對封建家長制抱有一定幻想,性格比較軟弱。焦母體現的是封建家長的冷酷自私、專制暴戾和不講道理;劉兄貪財慕勢,是一個勢利小人,體現了封建家長的庸俗和丑惡。
點撥:人物是主題的載體。對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思考、準確把握,隨之深入理解主題:劉蘭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劇是封建家長制的罪惡造成的。對這各同類型的藝術形象,作者在塑造時注意了個性上的差異,這正是作品的藝術魅力之所在。
說明:該問引導學生進行同中有異的比較,以養成其細微之處留心的習慣,并進而深入體會作品的思想意義和藝術特征。
提問:從詩歌中看,焦母“遣歸”劉蘭芝的理由是“無禮節”和“自專由”,但劉蘭芝的表現并不是這樣的,可見這只是焦母的借口,你能推測一下焦母“遣歸”的根本原因嗎?
明確:詩中說焦、劉二人“共事二三年”,可是尚無孩子,在“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封建時代,“無后”可能是“遣歸”的最根本的原因。
點撥:焦母為封建家長制的代表,她的立身行事,顯然以封建禮教為準則,這樣就能更深刻地認識封建制度的罪惡。
說明:這一問的社會意義似較深廣,即使在當今,這樣的封建觀念仍然存在,這在思想教育上很有意義。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
2.學習辯證分析豐富的人生體驗的思維方式。
3.品味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重難點
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和語言的哲理性。
教學準備
課件或小黑板。
設計思路
首先讓學生熟讀課文,從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寫作目的;
其次教師加以理論上的指導了解文藝性政論文的特點。以此合作探討語言的哲理性,加深對哲理語言的理解,提高語文閱讀能力,達到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教師導入:有人說過:當你為錯過太陽而哭泣時,那你必然也會錯過月亮和星星。關鍵是你應該如何對待錯過。(板書課題及作者。)
2.介紹作者。(出示課件1。)劉心武,當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發表短篇小說《班主任》獲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
要求:記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學習
(出示課件2。)
師范讀課文,學生自主完成下列題目。
1.熟讀課文,識記字詞。
2.了解本文的寫作內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4.比較和其他文體的異同。
三、合作學習
1.找出不理解的語句,小組內交流。
2.說說讀完本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饋交流
(出示課件3。)
1.給加點字注音。
(見《新課標作業設計》“積累運用”部分。)
2.本文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論述了錯過產生的原因及其意義,強調人要習慣和品味錯過,不要讓錯過釀成過錯,要把握住最關鍵、最美好的機會,含笑對待人生的終點。)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語句。
明確:(此題開放性強,只要學生能夠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師可從以下幾句重點指導,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馳的列車,車窗外不斷閃動著變幻不定的景色,錯過觀覽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關鍵是我們不能錯過預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為“奔馳的列車”,把“窗外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錯過,把“預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這段話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錯過不要緊,但不能錯過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們預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終點。但在人生的終點上,我們最好能含笑地說:我雖然錯過的很多很多,卻畢竟把握住了最關鍵最美好的,這樣,“錯過”便仿佛是碧綠的葉片,把一生中“收獲”的七彩鮮花映襯得格外明艷!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錯過”比作“碧綠的葉片”,把那些最關鍵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獲”比作“七彩鮮花”。綠葉襯托著鮮花,使鮮花“格外明艷”。作者在贊頌“七彩鮮花”的時候,沒有忘記“碧綠的葉片”的映襯作用,從而肯定了“錯過”在人生道路上的價值。)
(作者的這段話使我們不由得想起了描寫保爾·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動的一段話:“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目’碌碌羌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
(此時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抓住人生的機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車站奮進。)
4.本文與我們學過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確:(本文是文藝性政論文,即雜文,它符合一般議論文的特點即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結構。)
(文章開頭擺出“錯過”現象,從中提出問題,然后分析為什么會產生許多“錯過”,怎樣正確對待“錯過”。在分析問題時,充滿著辯證的色彩,對具體問題作了具體分析,很有說服力。結尾總結全文,深化論述的中心。)
五、梳理鞏固
學生交流本節課所學知識。
六、拓展訓練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閱讀理解”部分。
(如有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業
做《新課標作業設計》中的“遷移延伸”部分。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4
教材簡析
本文是一篇略讀課文,從“牧場之國”的角度來展現荷蘭的獨特風情。課文用形象生動、極為傳神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荷蘭牧場白日的遼闊無際、寧靜和諧和夜晚的祥和寂靜、神秘含蓄,讓我們看到了荷蘭牧場和運河交錯的獨特地形,看到了畜牧業尤其是奶牛和奶制品在荷蘭國計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看到了荷蘭藍天、碧草、牛羊組成的優美迷人、自然和諧的景觀,所以作者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這既是作者在向人們介紹荷蘭的特點,更是對荷蘭的美景發出的贊嘆。
設計意圖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訓練,讓學生打好扎實的語文基礎。本課語言優美,但“形”比較散,教學時,將著重讓學生抓住重點語句,通過朗讀,感受風光之美,并學習運用文中的寫作方法來表達。根據班級學生特點,應用余映潮板塊式教學設計思路,將教學設計成四大板塊:整體感知、細讀品味、誦讀實踐、拓展遷移。
學習目標
1.認識“鑲、嵌、駿、膘、垠、爵、悠、畜”8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荷蘭獨特的牧場風光之美。
3.體會作者生動的語言,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教學重點
抓住生動傳神的語句,了解荷蘭牧場的特點,感受其獨特的風光之美。
教學難點
讓學生明白課文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荷蘭的文字、圖片資料。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課(3分鐘)
在咱們的地球上,有一個綠水幽幽鮮花盛開的美麗國度,她就是——荷蘭。荷蘭以郁金香、風車、牧場和運河而聞名天下。同學們,你們了解荷蘭嗎?(請2~3名同學交流有關荷蘭的圖片和資料)的確,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讓我們隨作者一同走進這優美、恬靜的地方吧!
二、授課
板塊一:整體感知(6分鐘)
1、自主學習: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并說說“牧場之國”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小組合作學習:輪讀課文,互相糾正字音,交流識記生字的方法,說一說自己對荷蘭的初步印象。
3、全班簡單交流。
板塊二:細讀品味(14分鐘)
1、默讀課文,思考:①牧場之國荷蘭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你是從文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②作者為什么四次講到“這就是真正的荷蘭”?③畫出你喜歡的語句,并寫寫你喜歡的原因。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看法。
3、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朗讀,并適時引導學生從寫法上來談,感受語言的優美,尤其是擬人手法的運用。
預設:
①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也是牧場之國。
這是一個總起句,句子緊扣課題,開門見山,點明了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后,強調了本文重點要描寫的是荷蘭獨特的地形特點──“牧場之國”,因為荷蘭三分之一的地區為牧場,所以這句話總領全文,下面就具體地描寫了荷蘭廣闊無際的牧場和生活在牧場上的無憂無慮的家畜家禽。
②牛群吃草時非常專注,有時站立不動,仿佛正在思考著什么。
“專注”指專心注意,這一擬人寫法讓人感到牛無論吃草還是站立時都像一個人那樣深沉含蓄,不時地琢磨著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回味著草原的無邊美景,由此可以看出整個低地是何等的安靜祥和,外界對牛沒有一點干擾。
③極目遠眺,四周全是絲絨般的碧綠草原和黑白兩色的花牛。
這一句是對前面具體地描寫了牛群活動的場面總括,句中“全是”讓人想象到如同絲絨般柔軟而細密的碧綠草原上,活動著的全是黑白兩色的花牛,景致壯觀,色彩明麗,于是作者發出了贊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④遼闊無垠的原野似乎歸它們所有,它們是這個自由王國的主人和公爵。
沒有牧人的吆喝,沒有食物的紛爭,沒有強敵的進攻,馬兒是這無邊草原尊貴的主人,作者面對駿馬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目睹它們在草原上無拘無束的自在和任意馳騁的英姿,感嘆這草場與駿馬和諧。
⑤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發出哞哞聲,馬也忘記了踢馬房的擋板。沉睡的牲畜,無聲的低地,漆黑的.夜晚,遠處的幾座燈塔在閃爍著微弱的光芒。這就是真正的荷蘭。
晚霞消逝,夜幕降臨,牲畜沉睡,一切都顯得無聲無息,只有遠處的燈塔像瞌睡人的眼閃著昏黃暗淡的光,這是多么安然與寧靜的境界,作者由衷地發出贊嘆“這就是真正的荷蘭”。夜晚的寧靜也是荷蘭的一大特點。
板塊三:誦讀實踐(9分鐘)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自己特別喜歡的段落多讀幾遍。
2、小組實踐:以導游的角色,抓住文中自己最喜歡的內容,再發揮自己的想象,向游人介紹“牧場之國”。
3、小組推薦代表班級交流,其他小組評議。
板塊四:拓展遷移(6分鐘)
根據課文內容和搜集的相關資料,展開想象,把下面的話寫具體。
1、荷蘭是“水之國、花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荷蘭是“牧場之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的祖國真是個美麗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結課(2分鐘)
荷蘭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天堂般幽雅潔凈、風景宜人的環境,是因為荷蘭人民由衷的熱愛和保護,他們的付出同樣也得到了自然的回報,使他們能在這片優美、獨具景致的土地上自由安閑地生活。課后,我們可以繼續搜集更多有關荷蘭的風景、風情,更立體地了解這個美麗的國度。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5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中國詩的本質特征,學會比較中外詩歌在形式上的不同點。
2、梳理文章的寫作脈絡
【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法和比較閱讀法,提高閱讀中外詩歌的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樹立閱讀和研究中外詩歌的正確態度,激發熱愛詩歌和中國傳統文化的情感。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誦讀來揣摩關鍵語句的方法,體會錢鐘書先生闡述的中國詩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學方法
對比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通過作者的作品導入:同學們,我們今天要學習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圍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誰了嗎?對,就是錢鐘書,就是這位學貫中西的鴻儒——錢鐘書先生,他的眾多著作至今在國內外學術界仍享有很高的聲譽。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一篇文藝論文《談中國詩》。(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學習批注閱讀
全班學生在認真閱讀全文的基礎上,自主圍繞以下兩個問題進行學習和探究:
1、默讀全文,了解課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確:第一部分,開篇從比較文學的視野,交代了作者談中國詩的根本立場;第二部分,作者在與外國詩歌的對比閱讀中,說明中國詩歌的一般發展特點及其規律;第三部分:作者辯證地論述了中國詩歌的本質特征。
2、快速瀏覽課文,概括出中國詩的本質特征。
明確:
(1)早熟而缺乏變化,“中國詩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變化,而且逐漸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詩,中國長詩也只是聲韻里而的輕鳶剪掠”。
(3)中國詩深厚情韻,富于暗示性,如“中國詩人要使你從易盡里看到了無垠”。
(4)中國詩筆力輕淡,詞氣安和,“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原因是,中國的詩格較輕,且中國古代詩人“對于叫囂和吶喊素來視為低品”。(相應板書。)
(三)品析語言,合作交流
1、學生自主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本文語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舉出相應的例子加以說明。以四人為小組,先自主學習再組內交流,教師巡場指導。
2、派代表總結發言,其他組可以補充,教師引導。
預設:
(1)引用:豐富、巧妙、貼切。感受豐富,如引用豐富,將西方的“何處是”與中國詩歌對比,如“春去也,人何處;人去也,春何處”;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經》說一個印度愚人要住三層樓而不許匠人造底下兩層,中國的藝術和思想體構,往往是飄飄凌云的空中樓閣”加以說明中國詩的藝術和思想體系缺乏嚴密的邏輯性;引用貼切,引用陶淵明、李白的詩和歌德、雷格的詩歌為了說明兩國的詩內容相同,作風暗合,能切中要點地表達了觀點。
(2)比喻:生動、趣味、深刻。比喻生動,如把中國詩的“比重”比喻為“好比蛛絲網之于鋼絲網”,又將中國的詩歌之短比作“輕鳶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將中國詩的狂放特質比喻為“文明人話,并且是談話,不是演講,像良心的聲音又靜又細——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見”;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學良心和鑒別力的人像嚴正的科學家一樣,避免泛論概論這類高帽子空頭大話”來深刻指出評論家對于評論的對象要有嚴肅認真的態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國畫的發展作了相應類喻來說明中國詩的發展規律,文中諸多處比喻都無不體現出錢氏語言之妙。(相應板書。)
(四)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自述感受:學習了這篇課文,你對錢鐘書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發言,并說明理由。教師運用多媒體展示別人對錢鐘書評價的文章,加深學生對錢鐘書的了解。
2、師生共同總結,并布置作業:聯系課文,比較閱讀中國詩人舒婷《致橡樹》和外國詩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評說這兩首詩歌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異同點。
五、板書設計
教師編制考試內容廣泛,考生往往無從下手,抓不住重點。推薦報名教師編制考試筆試網校高清課程(點擊購買,隨報隨學,不限時間次數。免費試聽)進行系統學習。關于教師編制考試相關最新資訊或備考點擊進入備考專題。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體會文章的大氣和深沉的文化底蘊。
2.了解秦地的地理構造與秦腔的旋律惟妙惟肖的統一。
3.習文章將秦腔、秦地、秦人以及文化生活的有機結。
過程與方法
1.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習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體會作者在場面細節描寫上的出神入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中國民俗文化的特點,從而對象征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的民間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1.播放幾段秦腔的段子,讓學生對秦腔有感性的認識。
2.簡介秦腔
——秦腔是我國戲曲四大聲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黃腔)中最古老、最豐富、最龐大的聲腔體系,它的覆蓋面極為廣闊,流行遍及我國西北的陜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及西南的西藏、四川;中原的晉西、豫東、河北;東北大慶、東南的廣東、福建,寶島等地以及吉爾吉斯坦共和國,同時也是我國最大地方劇種,對許多劇種都有很大的影響。它歷經秦、漢、隋、唐、宋、元、明、清等歷展日趨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目前,秦腔所保留的劇目達700多個,為各劇種之首。
秦腔的唱腔、道白、板路、臉譜、身段、角色門類自成體系。秦腔也稱“亂彈”,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點。秦腔演出地點最好是選在露天的場所,那樣才能有秦腔的味道,更體味到秦腔的精髓。秦腔的唱腔,用寬音大嗓,直起直落,給人以高亢激越、粗獷樸實之感。看秦腔時候,尤其看到秦腔中的“黑頭”吼聲地動山搖的時候,你才會此刻真正認識到秦腔的豪放,這也是秦人的血性。
3.介紹作者:
原名賈平娃,陜西丹鳳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畢業,曾從事過幾年文學編輯工作,現為西安市文聯專職作家、《長安》文學月刊編輯。1982年后從事專業創作。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陜西分會副主席等職。著有小說集《兵娃》、《姐妹本紀》、《山地筆記》、《野火集》、《商州散記》、《小月前本》、《臘月·正月》、《天狗》、《晚唱》、《獲獎中篇小說集》、《自選集》,長篇小說《商州》、《州河》、《浮躁》、《白夜》,自傳體長篇《我是農民》等。散文集《月跡》、《心跡》、《愛的蹤跡》、《散文自選集》、詩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論集》等。他的《臘月·正月》獲中國作協第3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滿月兒》獲1978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他還于1988年獲美國飛馬文學獎。小說描寫新時期的西北農村,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的變革,視野開闊,具有豐富的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心理內涵,富于地域風土特色,格調清新雋永。
在散文領域頗有建樹,早期的《月跡》、《一棵桃樹》,書寫兒童眼睛中美麗單純的世界,注重詩意境界的醞釀。在80年代中期,他轉而寫陜西的風土人情,展示當地的人文風景和生活情態。的散文無論在思想意蘊、文化趣味還是語言表達上,都傾向吸取中國文學傳統因素,崇尚簡單古樸的風趣和靜虛境界的營造。
二、速讀課文,把握內容,疏理結構
把課文分成三個部分。并歸納大意:
——第一部分:通過比較道出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指出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人對秦腔的喜愛與癡迷。
——第三部分:總結全文,強調只有也只有秦腔才能承載起秦人的喜怒哀樂。
三、研討課文
(一)第一部分研討
1.讀第一、二段,分別概括秦地、秦腔、秦人的特點。秦地----空曠平坦,厚重實在
秦腔----高亢激昂,滄桑悲涼,秦人----“二愣”粗獷,樸實豪放
2.思考討論:請你找出課文第一部分中最能表現秦腔與秦地秦人關系的句子,并加以分析。
⑴你立即就會明白了:這里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的旋律維妙維肖的一統!
秦腔高亢響亮、震撼人心,秦川大地遼闊、厚重而悠長,二者在粗獷豪放方面達到了“妙維肖的一統”。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正如西方文藝理論家丹納在《藝術哲學》中所指出的那樣,“精神文明的產物和動植物的產物一樣,只能用各自的環境來解釋”,一個地方的自然風光、人文地理、鄉俗民情導致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藝術。
⑵五里一村,十里一鎮,高音喇叭里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沖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籟,人籟的共鳴啊!“籟”本指古代一種三孔樂器,后引申為從空穴中發出的聲音,也指一般的聲音。此處“天籟”“地籟”指的是自然環境,“人籟”則是指第3段提及的秦人的說話方式乃至喊人方式等,正是這些條件孕育了秦腔。
⑶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
秦腔承載了秦人的.喜怒哀樂,是秦人“最高的藝術享受”。
⑷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像被烈性炸藥爆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了多么有情有味的美來,美給了別人的享受,美也熨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
運用了夸張,把唱秦腔“快板”所流露來的高興狂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用比喻和移就的修辭手法,極為形象地表現了秦腔“慢板”對秦人心靈的撫慰作用,增添了語言的情趣。
3.在第五自然段里,作者為什么“發現了自己心胸中一股強硬的氣魄隨同著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產生了”?
——作者漫游在秦川大地上,聯想到它悠久而雄壯的王朝歷史,耳聞目睹了秦腔秦人,深深地為此感到驕傲和自豪。
補充簡介:13個王朝建都在此,歷史悠久,氣勢雄壯,政治文化厚重。
(二)研討第二部分
1.梳理第二部分的內容分成四個層次,并歸納大意。
——第一層次:寫戲班排演的情景,突出秦人對秦腔的熱愛。
——第二層次:寫看戲演戲的情景,突出秦人對秦腔的熱癡迷。
——第三層次:寫秦腔演出的同時也在演出秦人生活中的悲喜劇。
——第四層次:寫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人們在去西安旅游時,曾聽導游這樣介紹秦川:“八百里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老陜□□秦腔。”根據你對文的理解,說說□□中應該是一個什么字?你為什么做出這樣的選擇?
A.都唱B.全喊C.齊吼D.均演
3.作為一篇側重民情風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場面細節描寫上可謂出神入化,請你仔細朗讀品讀課文的第二部分,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場面細節描寫,體會作者的寫作手法及其表達作用。
——場面描寫的主要技巧有:
⑴點面結合。
⑵多種描寫結合,以言行描寫為主。
⑶靈活運用修辭手法。
4.舉例說說秦腔在秦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5.小結: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麗的筆觸神情畢現地表現了秦地人民喜怒哀樂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從中凸現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享受生活的五大要素之一。從秦地人對秦腔的擁護,到聽戲時的癡迷,以及對善唱秦腔者的尊重……秦腔生于斯,正是因為它以濃烈的曲調抒發了老百姓的悲情與歡快,所以才會如此讓人人心入骨地迷戀,它就如陜北的信天游一樣,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暢表達自我、抒發悲苦的抒情渠道。
(三)第三部分研討
1.下面語段中加點的詞語能不能交換位置,為什么?作者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廣漠曠遠的八百里秦川,只有這秦腔,也只能有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勞作農民只有也只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
——不能。“只有”表示必需的條件,“只能”指惟一的辦法或出路。先說“只有”,再說“只能”有一種層層遞進的作用,更好地突出了秦腔對于秦人的重要性
2.結尾一句有何作用?
——再次點明秦腔高亢宏大的特點,強調它的生成與風土人情密不可分。呼應了開頭,強化了主題。
(四)歸納主題。
——《秦腔》不但繪形繪色寫出了一個地方劇種的生成、變遷的特點,更重要的是通過對秦川大地上人們的喜怒哀樂等風土人情的描繪,展現了他們熱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長于斯,對故土的熱愛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現了黃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濾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與丑陋。在筆下,秦腔是黃土地與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運之聲。
(五)、總結藝術特色:
秦腔生長的地方是蒼涼、遼遠、空廓和悠長的,它是的文字底色,這種渾厚的文風作用于《秦腔》便形成了本文大氣厚重的藝術特色。
四、習題解說
1、第一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的命題意圖是為了訓練學生梳理文章的能力,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參考答案:作者通過繪形繪色描寫秦地的風土人情,傳遞了作者對秦文化的領悟,并在文化的把握中透視民眾的生存狀態與生存哲學。
①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在田野已經累得筋疲力盡,立在犁溝里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關關節節的固乏便一盡兒滌蕩凈了。秦腔與他們,和“西鳳”白酒、長線辣子、大葉卷煙、牛肉泡饃一樣成為生命的五大要素。
②每每村里過紅白喪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臺秦腔的,生兒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志哀,似乎這個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舞臺,人只要在舞臺上,生、旦、凈、丑,才各顯了真性,惡的夸張其丑,善的凸現其美,善使他們獲得了美的教育,惡的也使丑里化作了美的藝術。
2、第二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的命題意圖是為了訓練學生如何把握場面等細節描寫的魅力,如何把握作者的寫作神采。
⑴點面結合。
⑵多種描寫結合,以人物言行描寫為主。
⑶靈活運用修辭手法。
3、第三題命題意圖及參考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意圖旨在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使學生在不同文本的比較閱讀中,把握地域文化散文的不同魅力。參考答案:秦地的厚重、樸實、生機勃勃跟秦腔的粗獷、豪邁、充滿血氣的聲音在生命底色上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秦腔》表現的是陜西西部地區粗獷、豪邁、樂天安命的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表現的是老北京隱忍、中庸、大氣的北京文化。
《白發蘇州》則吟詠了蘇州江南風流俊逸、柔媚又向上的吳地文明。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7
文本推究:
《金岳霖先生》是汪曾祺先生的一篇回憶性散文,金岳霖是著名的國學大師,作者對老師充滿敬愛的感情,本文即是這種感情真誠流露的見證。但是作者寫作本文,采取了一種輕松活潑、幽默滑稽的筆法,讓世人看到一個極其富于個性的活生生的金岳霖。在初步了解了些許獨具個性的人物形象之后,為了更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文動手和思考能力,本文設計的重點擬在作文的點——細節描寫上,以期能以點帶面,訓練學生在記敘文中用細節來出彩。
教學理念:
汪曾祺先生的語言平淡沖遠,故而本文在理解語句上并無難處,但那種生動的細節描寫卻是學生非學會不可的。葉圣陶先生說:教師當然須教,而尤宜致力于“導”。老師對學生是極有幫助的。所謂幫助,主要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引導學生去求得知識,也就是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自己去解決問題。同時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須能夠運用。基于這個理念,本堂課由《金岳霖先生》作為引子,由老師作引導,學生自己探究摸索細節描寫的奧妙,并付之于實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朱自清先生父親那臃腫的背影,曾經讓我們的心靈為之怦然一動,那個站著喝酒卻又始終不肯脫下長衫的孔乙己帶給我們笑聲的同時,卻讓我們深深體悟到了世態炎涼;說到楊二嫂,我們會想起她那圓規般的伶仃細腳;至于變色龍奧楚蔑洛夫,他那件隨著狗主人身份的變化而一會兒脫下一會兒又穿上的軍大衣我們想必也不會忘。背影、長衫、細腳,大衣是他們各自的特征。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下面,我們來看看這位作家描寫的是哪個人?
(PPT展示)
他的面孔黃里帶白,瘦得教人擔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沒有一點頹唐的樣子。頭發約莫一寸長,顯然好久沒剪了,卻一根一根精神抖擻地直豎著。胡須很打眼,好像濃墨寫的隸體“一”字。左手里捏著一枝黃色煙嘴,安煙的一頭已經熏黑了。(魯迅)
明確:同學們說的真好,對,是魯迅,那你們是根據那些特征他是魯迅的呢?或者說魯迅的標志性外貌是什么?
生:頭發直豎,胡子。
這是崇拜魯迅的一位青年讀者阿累眼中的魯迅,而著名的魯迅研究專家唐韜也有一段關于先生的外貌描寫,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
(PPT展示)
他留著濃黑的胡須,目光明亮,滿頭是倔強得一簇簇直豎起來的頭發,仿佛處處在告白他對現實社會的不調和。
明確:有沒有發現,唐韜先生與阿累真是英雄所見略同,他們都抓住了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和濃黑的胡子這一典型的外貌細節特征。所以,要寫活一個人,把人物不同于他人的地方展現出來。
今天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邏輯學大師(板書:金岳霖先生)
二、學生快速自讀全文。
1、請從文中找出金岳霖先生的與眾不同的細節——
樣子有點怪——讓人莞爾
金先生的樣子有點怪。他常年戴著一頂呢帽,進教室也不脫下。每一學年開始,給新的一班學生上課,他的第一句話總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對你們不尊重,請原諒。”他的眼睛有什么病,我不知道,只知道怕陽光。因此他的呢帽的前檐壓得比較低,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他后來配了一副眼鏡,這副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
他就這樣穿著黃夾克,微仰著腦袋,深一腳淺一腳地在聯大新校舍的一條土路上走著。
提問方式別出心裁——今天穿紅毛衣的女同學回答問題
幽默的答問——以希奇古怪的問題回答希奇古怪的提問
枯燥的學問——他覺得好玩
對話式教學——像蘇格拉底一樣,興之所至、自由隨意
講座時停下來捉跳蚤把玩——不拘小節大有六朝名士捫虱而談的遺風。
他和云南斗雞同桌用餐和教授的孩子比試水果的大小——孩子氣十足,有一顆赤子之心、童心未泯。
2、從這些細節可以看出金先生什么特點?
小結:汪曾祺先生用一系列肖像、動作、神態、心理、語言的細節,漫畫式地刻畫了這個學術上聰明過人,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個讓人發笑的有趣的金先生,他率真可愛,不拘小節,自由隨意,孩子氣十足,又有一顆赤子之心。有趣包含了金先生的工作態度,學識修養,性格特點,處世方法等等。
4、這些細節有何作用?
這些細節感染力強,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學生真切而直觀的感受到金先生的有趣。
5、我們要寫活一個人,也一定要勾其肖像,擇其特點,從細處著筆,用細節描寫進行勾勒。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許多象金先生一樣與眾不同的老師,他們或詼諧幽默,或天真率直,或嚴肅端方,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有的.動作,神態或口頭禪。請大家在我們現在的任課老師中任選一位,用細節描寫寫一篇百來字的人物片段,寫出他的特點來。注意:不能出現他的名字和所任科目。
擇二三位同學上臺朗讀自己的文章,請在座的同學猜猜他寫的到底是哪位老師?(簡要評點,學生互評)
6、成功的細節描寫不僅能夠寫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還能夠最真切、細致、生動、深刻地把人物精神世界最本質的部分捧給我們,給讀者留下無限的聯想、回味空間。就象在魯迅先生的豎直的頭發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剛直不阿的斗士。從金先生戴的鴛鴦眼鏡的白鏡片中,他率真有趣的外在特點我們一目了然,但還應該有一種不為人知的情感隱藏在他那黑鏡片之下,這才是金先生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請大家從文中找出來——
明確:(一)重情
(1)給逝去的人林徽因過生日——重于情深于情。其情也特別的深特別的純粹特別的真摯特別的偉大。第十段中說金先生是個單身漢,這緣于他對林徽因的真摯深沉的感情!
(2)在第五段中林國達溺水而亡后,一向有趣的金岳霖先生在嘆惋林國達死了很不幸之余,竟然一節課都沒有笑容。
(二)熱愛生活
誰又能想到坐在平板三輪車上東張西望的老人是這樣一位一肚子學問,為人天真熱愛生活的大哲學家。
6、跟著汪先生,我們也一點一點地認識了金岳霖先生。先是他的樣子——大家一起回憶一下——“腦袋總是微微地仰著,更多話題作文優秀范文、高中語文優秀教案、教學實錄、備課資料、同步試卷、美文、高考模擬試卷、文學欣賞盡在語文軒網站/眼鏡一只的鏡片是白的,一只是黑的”,有點怪;再了解他的性格——不拘小節,自由隨意,真是有趣;最后我們挖掘出深埋在他骨子里的性情——重情,更熱愛生活。作者由外而內,由形入神,刻畫了一位活生生的、立體的金岳霖先生。
剛才的片段練習中,同學們用細節勾勒了老師的形象,外在形象肯定不是我們深記老師的全部內容,他那深埋于心底的情感才是更深深吸引我們的地方。下面,請大家再深入挖掘一下你們老師的內在情感,為剛才的片段練習作一個補充。
學生當堂補充。
三、小結
感謝汪曾祺先生,他不僅用平淡雋永的筆讓我們了解了一位邏輯學泰斗金岳霖先生,更教會了我們運用細節描寫由外而內、由形入神的勾勒人物的方法。任何方法學會之后,必須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用,才能有恒久的生命力。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能學以致用。
《金岳霖先生》教學反思
從細節中感受人物的魅力。早年自己讀到有關金先生的文章時,總會驚嘆名家的獨特個性,為他們的魅力所折服。但在語文課堂,不能脫離語文的基本任務,讓學生學有所獲是最終的目的。整個環節中,感覺自己處理不好的地方有很多:
1、少了細節的詳細解讀,在文本探究過程中有點倉促,只讓學生讀了兩個段落,然后大致的講解,并沒有讓學生抓住重點字詞去感受。
2、課堂沒有深入地拓展開,在文章中閑筆處點到了聞一多和朱自清,我只點到有學問的人都很有個性。沒有點到當時的社會背景,為什么會有那樣的情況。
3、文章的梳理很亂,寫人肯定是從主人公的日常生活到工作入手,板書上如果從這兩個方面來做,效果會更好。
4、學生沒有完全地投入到課本中,怎么都感覺他們是敷衍的態度。想起陶行知的那句“課堂是一個情境,它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它是為學生課后的理解提供一個范例”,在課堂上花了比較多的時間去讓學生說,描述自己熟悉的老師和同學。由于很多原因,效果不是很好。語文課堂的最終目的應是讓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能有情感的提升。今后尤其要注意這些方面的把握。
值得改進的地方有:
1、不能脫離文本,始終注意細節美。即使在后半部分的學生實踐過程中,應在文本的基礎之上進行表達。如“‘林國達死了,很不幸。’這一堂課,金先生一直沒有笑容”可以抓住這其中用了句號,而為什么沒有用嘆號,這就是值得思考和挖掘的。
2、“有趣”是本文的文眼。本文有兩處提到“有趣”,開始的“西南聯大有許多有娶的教授,金岳霖先生是其中的一位”,到結尾的“我想像金先生坐在平板三輪上東張西望,那情景一定非常有趣”,從實寫到虛寫,體現了作者在寫法上的技巧。
3、“有趣”和“怪”都是展現給人的性格特點。但我認為“怪”更能體現金岳霖的特點。“怪”更是“有趣”的延伸和拓展。
新教材教無定法,只要本著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的角度去深入文本,肯定會有收獲的。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8
一、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指導,以語文教研組工作計劃為參考,切實提高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業務知識水平和教育教學本事,落實常規工作,夯實基礎,增加課外閱讀量,豐富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本事、寫作本事和口語交際本事,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本事和閱讀課外文言文的本事,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提高文化品位,為高三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
二、情景分析:
1、教材教學:高二階段是高中階段比較關鍵的一年,從教材上來看,難度較高一有了很大的提升,如閱讀教學上對學生的要求已由一般的閱讀理解上升到品味鑒賞,還新增了詩詞、小說等閱讀單元。寫作上則要求學生較好掌握議論文的寫作和應對話題作文的本事。
2、學生分析:學生在高一階段的語文學習還處在比較被動的狀態下,對語文的學習興趣欠佳。語文基礎知識掌握較好,但課外遷移不夠,閱讀和寫作本事還有待加強。
三、工作重點:
1、提高備課質量,繼續學習新大綱,鉆研新教材,探索新教法,體現知識和本事要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個性和優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2、以“閱讀”和“寫作”教學為抓手,帶動其它方面的教學工作。
3、強化語文知識的積累,包括名言詩句、文學常識、文化常識、成語等。
4、運用各種方法,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和本事,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空間。
四、教學目標與要求
本學期語文教學,除了常規性的教學要求外,要異常注意選修課的教學安排,尤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加強積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本事是高中語文課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我們不能因為過去有過分強調語文工具性的偏頗,就否定或削弱語文課的工具性,就把語文教學的主要精力放在審美與情感的感悟和熏陶上。教學中,要加強積累,包括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名句名篇的積累、閱讀鑒賞方法的積累上、表達交流本事的積累等,教會學生熟練掌握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這個最基本的交際工具,培養學生較強的語文應用本事和語感。在此基礎上,盡可能地發揮語文課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導學生提高思想認識、道德修養、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必須的審美本事和探究本事,提高人文素質,發展健康個性,構成健全人格。
2、重視誦讀,改善古詩文教學。
古代詩文作品在這套教科書中的比例約占45%。古代詩文的`選目以傳統經典名篇為主,也適當擴大了選材范圍,新選了一些古代優秀作品。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應強調熟讀、背誦,因為這部分資料,都是千古傳誦的名家名篇,無論是思想資料、感情因素,還是藝術技巧、語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文質兼美,要求學生熟讀成誦。課程標準還有“培養閱讀前一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詞句含義,讀懂文章資料”的要求。所以,教學重點應是誦讀課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課文的思想資料,熟讀或背誦必須數量的名篇,理解并積累文言實詞、虛詞和文言句式,這也有利于培養文言語感。對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學發展簡況等知識,也需要引導學生經過閱讀教材,切實掌握。
3、加強聯系,提高寫作本事。
教材的寫作部分,既注意吸收我國傳統作文教學的經驗,又體現了21世紀對高中生寫作的要求。應當明確高中學生從事寫作文必須做到的幾種基本要求:包括學會多角度地觀察生活,豐富生活經歷和情感體驗,對自然、社會和人生有自我的感受和思考;能研究不一樣目的的要求,以負責的態度陳述自我的看法,表達真情實感,培養科學理性精神;書面表達要觀點明確,資料充實,感情真實健康;思路清晰連貫,能圍繞中心選取材料,合理安排結構;能調動自我的語言積累,推敲、錘煉語言,表達力求準確、鮮明、生動。同時,應當進行記述、說明、描述、議論、抒情等基本表達本事的基本訓練,培養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實用寫作本事,鼓勵有個性、有創意的表達。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9
一、指導思想
高中階段是人生求學的黃金時段,而高一上學期,又是這個重要學習階段的重要的起始階段。為讓學生掌握高中語文的特點,明白語文學習的思路和方法,熱愛語文,全身心地投入到語文學習之中,學得知識,夯實基礎,練好學習語文的基本功,培養語文素養,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使其終身受益。為此,高一語文備課組特制定如下計劃。
二、總體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和要求,我們的教學總體目標是:努力使學生在以下五個方面獲得發展。
(一)積累與整合。
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需要,采用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
(二)感受與鑒賞。
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具有良好的現代漢語語感,努力提高對古詩文語言的感受力。在閱讀中,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發珍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感受藝術和科學中的美,提升審美境界。通過閱讀和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養。
(三)思考與領悟。
根據自己的學習目標,選讀經典名著和其他優秀讀物,與文本展開對話。通過閱讀和思考,領悟其豐富內涵,探討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為準則,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強為民族振興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養成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發展思維的嚴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樂于進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領悟,共同提高。
(四)應用與拓展。
能在生活和其他學習領域中,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在語文應用中開闊視野,初步認識自己學習語文的潛能和傾向,根據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愛的領域有所發展。增強文化意識,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傳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學習對文化現象的剖析,積極參與先進文化的傳播和交流。注重跨領域學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五)發現與創新。
注意觀察語言、文學和中外文化現象,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對未知世界始終懷有強烈的興趣和激情,敢于探異求新,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學習多角度多層次地閱讀,對優秀作品能夠常讀常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作品的'內容和思想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動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見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斷提高探究能力,逐步養成嚴謹、求實的學風。
三、新教材的特點
(一)教科書高一上學期共學習兩本必修:必修一,必修二。
(二)必修教材的基本框架:每冊教材共分四個主題。分別指向高中生不同的思想、情感層面。
四、具體措施:
(一)積極研究課改實施辦法
高一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課改成員。所有成員都要認真學習語文新課程內容,探究其精神實質。充分落實學校的“導引自主生態課堂”,充分利用每周的備課組活動時間,有計劃、有步驟地討論每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操作程序、教學方法,做到活動主題明確,有中心發言人。
(二)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調整學習心態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而合作學習有利于在互動中提高學習效率,有利于培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我們鼓勵學生在個人鉆研的基礎上,積極參與討論,善于傾聽、吸納他人的意見,學會寬容和溝通,學會協作和分享。為了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狀況,我們提倡并實施在課堂上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提高組織教學和引導學生學習的質量。可從三個方面落實實施:一是落實課前預習和疑難問題收集制;二是落實課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為學生創設交流和表達的時空空間;三是組織語文學習興趣小組,教會學生積極開展合作探究式學習。
(三)多閱讀,開闊眼界,陶冶情操。
除教學上安排的閱讀內容外,我們將充分利用圖書館和閱覽室資源,讓學生積極主動參加課外閱讀,同時要求學生做好摘記,寫讀后感、讀書心得、學習隨筆等,這樣,可以提高學生閱讀的速度、理解文章內容的水平,訓練學生學會自己找資料,達到既開闊學生的視野又積累資料的目的。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0
教學目標
1.聯系生活實際認識“討論”這種口頭交際活動在學習、工作、生活中的意義及作用。
2.借助情境理解“討論”這一語文活動中應培養的主要的語文能力 。
3.通過討論演練體會“討論”中的角色任務,練習有效地討論。
4.在討論活動中, 提升對生活的認識, 促進德能共長。
教學重點
1.認識“討論”的意義在于交流、分享信息,達成共識,建構新意,提高認識。
2.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善于傾聽,敏捷應對”是語文學習的重點。
3.能否把握“討論” 的基本要求,善于傾聽,在交流中捕捉重要的信息,有針對性地表達自己地觀點,提高合作意識,是“討論”學習的評價標準。
教學思路
“討論”的理性認識——“討論”的策略把握——“討論”的能力訓練
主要教學方法
以實踐為主,以動態的語文活動為主,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在老師的引導下,開展理性的、智慧得、策略的討論,讓學生通過一堂課的學習,提高對這一語言活動的理性認識和操作能力。
教學資源
教材“討論”專題短文
剪輯央視關于“讀書討論”的錄像片
設計討論話題:1)關于校園評比班花、班草的校園話題;2)關于語文教材大換血的社會話題。
教學過程預設(分課時寫)
課時環節
教師活動
(教學內容的呈現)
學生活動
(學習活動的設計)
設計意圖共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以名家語錄導入課題:
友以成德也,人而無友,則孤陋寡聞,德不能成矣。
——《論語》
讀書使人充實 ,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
——富蘭克林
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各自得到一個蘋果;你有一種思想,我有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各自得到兩種思想。
——蕭伯納
談談自己對“討論”的認識
1.引發對課題的'興趣。
2.回顧對“討論”這一交流方式的已有認知。
二、“討論”的理性認知
提出問題,組織討論,明確答案:
1)“討論”的特點:共同話題——集中性;各自發表意見——多元性;平等交流——互動性。
閱讀教材短文,思考交流:何為討論?其意義何在?
在原有的認知水平上,加強對“討論”的理性認識。
思考——
1) 討論的意義
2) 討論的特點
三、“討論”的策略把握
2)“討論”的規則:遵守話題——明確目的—— 履行職責——體現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歸納:事先準備,善于傾聽,積極發言,文明得體
4)其中應具備的語文核心能力是什么?
歸納:“傾聽能抓住對方發言的要點”,“發言要觀點鮮明、條理清楚、論據充分” 還要不離話題,有針對性,敏捷應對。
看央視錄像片段思考:
1)錄像中三人圍繞什么討論?兩位嘉賓觀點、理由分別是什么?
2)錄像中三人分擔怎樣不同的職責?共同表現出怎樣的素養?
3)作為一名討論的“參與者”,應具備哪些素養?
了解——
3)討論的規則
4)討論應具備的素養
5)討論所應具備的語文能力
四、討論”的實戰演練(在討論中學會討論):
【演練一】
組織活動,評價學生表現。明確答案。
討論演練:在一些人氣較高的中學生網絡論壇,評選“班花”、“校花”的帖子頗為熱鬧,尤其是在高一新生中,學生們樂此不疲地評選各自班級、學校的“花花草草”。你如何看待中學校園中的這種現象?
討論的職責:組織者——及時歸納,巧妙引導
參與者——用心傾聽,坦誠交流
記錄者——用心傾聽,記錄梗概
匯報者——歸納要點,擇要陳述
1)任選一小組展開討論,其余同學觀看;
2)學生評價各成員體驗角色的表現。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演練二】
組織討論活動,評價學生表現。
討論演練:以武俠取代經典,用現代作品替代文言作品。對于高中語文教材這樣的“大換血”,輿論一片嘩然,支持者有,擔憂者有。你的意見呢?
1)全班學生分組討論;
2)小組陳述討論概況。
理性地參與、評價“討論”活動,在討論中提高口頭交際能力和對事物的辨析能力。
五、交流分享
小組討論時,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與前面的發言者基本一致怎么辦?當對方提出一種觀點,而你不贊成時,該怎么辦?小組討論氣氛沉悶,組員多保持沉默,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有人口若懸河,滔滔不絕,使別人沒有時間發表自己的見解,主持者該怎么辦?
小組討論中遇到意見不統一時,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匯報者發現本組意思和另一組匯報意思大致相同,請問這組匯報者該怎么辦?大會交流時,某組的匯報者發現本組匯報的意思與前一組的匯報意思完全不同,請問該組匯報者該怎么辦?
以抽簽的方式,選擇討論話題。
各小組向全班匯報討論結果。
交流分享學習成果
六、“討論”的總結評價
組織評獎,
依據本堂討論課同學們的表現設立一個獎項,提出獲獎者并說明理由。
通過設立獎項的方式,實現學習的自我評價。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與創新之處:
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1
教學目標
語言建構與運用培養聯系現實、學以致用的能力;能活學活用,運用閱讀過的《鄉土中國》理論來分析現實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并能進一步通過探討思索問題的本質和可能的解決途徑。
思維發展與提升培養邏輯思辨能力,能具體分析《鄉土中國》中各個概念含義,能有感而發。
審美鑒賞與創造通過整體概括和讀后感悟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和寫作能力。
文化傳承與理解體會追溯鄉土社會的特點,探索社會發展的途徑,進而引發對現實生活的思考,對當代文化的關注。
教學重點、難點、離清概念,延伸討論,讀后有感。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大匯報
1.在前面導讀、略讀、批讀、研讀的基礎上,給文中的下列概念下個定義。要求:在個人理解的基礎上,小組集合集體智慧,每個概念綜合出一個最佳答案,然后在全班展示。
2.展示匯報。
熟悉社會:因見證了每個人的生長過程從而使人和人、人和物形成了最為熟悉的社會關系的村落式社會形態。
面對面社群:由于人們終日面對面相處而形成直接交流會意有時甚至無需語言這一媒介的社區形態。
差序格局:是指鄉土社會里的人際關系是以個人為中心依據私人關系向外不斷延伸而形成的可以自由伸縮變化的具有差等次序的關系圈。
團體格局:是指由各種各樣由若干人組成的關系平等界限分明互相合作的團體構成的社會形態。
感情定向:文化規定感情可以發展的方向。
亞普羅式文化:關于人需接受超于人力創造而由宇宙來安排完善的秩序的文化觀念。
浮士德式文化:生命的價值在于不斷克服各種沖突甩形成的阻礙的過程。
禮治社會:運用教化的形式讓人們形成的主動服膺于傳統習慣的維持社會穩定的方法。
無為政治:鄉土社會因不具備橫暴權力所追求的經濟效益、也不具有同意權力所要求的分工體系而形成的微弱和松弛的“統治”形態。
橫暴權力:發生在階級斗爭里的以自己的意志驅使被支配者而帶有壓迫性質的權力。
同意權力:在社會分工的狀態下人們必須遵守契約來維持各人的工作、維持各人可以互相監督的責任的權力。
社會契約:在社會分工的前提下人們為了保障每個的責任與義務而形成的共同授予的權力。
長老統治:區別于橫暴與同意權力的以教化形成的禮的統治形式。
時勢權力:當社會結構不能答復人的需要的時候一些有能力、有辦法改變社會結構并能獲得群眾的信任從而擁有支配他人的權力。
二、大交流
1.《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是否相符合?
2.《鄉土中國》一書中的哪些描述與你的生活經驗相背離?
3.費孝通先生20世紀40年代寫這本書的初衷是“認識中國社會,改造中國社會”,中國社會隨后幾十年的發展符合作者的預期嗎?
4.隨著城市化的發展,特別是城鄉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城市與農村的差距也逐漸在縮小,鄉土性也逐漸淡化了,“鄉土”觀念日漸式微,你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你對振興鄉村,有哪些好的建議?請分享出來。
5.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我們該摒棄什么,又該繼承什么?
討論時自由發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比如第4題的參考:
城市的繁華對自小生活在農村的年輕人的確很有吸引力,因為年輕,視野不夠開闊,經歷也不夠豐富,為了生活、夢想,為了心中那一份向往來到了城市,因為那里有更多的工作機會、機遇。遠離家鄉,可逼迫自己實踐理想的職業規劃,激發自己變得更好。但是遠離家鄉與“記住鄉愁”并不矛盾,關鍵是找到一個平衡點,恰到好處地處理好這個矛盾,鄉土城鎮化就顯得尤其重要。
好的建議:①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讓人們就地城鎮化;②珍視歷史遺存,轉向提升品質、注重人性的內聚式發展;③打造優勢產業,發展特色小鎮經濟,用特色文化保留鄉土氣息,增強人們的認同感、歸宿感。
三、大展示
1.每組推薦一篇《鄉土中國》讀后感,在全班展示。
2.讀后感示例。
千條萬縷了然在胸
讀完這本《鄉土中國》,感觸頗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著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后確有千條萬縷了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作者是大師級人物費孝通先生,書中提出了有關中國社會——鄉土社會——的一些基本特點、基本概念,譬如所謂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中沒有法律產生的條件;鄉土社會的禮治、長老統治等等特點……對于我這個剛剛對社會學發生興趣的初學者來說,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這本書雖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書中的實質內涵的東西則并不是那么多。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感覺十分的親切,因為自己就是從鄉村中出來的人,對鄉村本來就有一種熱愛之情;但是不同的是,費孝通先生則通過理論層次的寫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將鄉村社會結構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確實是費孝通先生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就是里面通俗易懂的語言,跟霍金的《時間簡史》貌似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鄉土社會之鄉土原因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正如費老所說,中國基層社會的確有濃濃的鄉土味。這里的鄉土味并不是城市人眼中給鄉下人冠上沒認識多少字、聽到汽車喇叭鳴不知道往左還是往右的的愚昧,而且經過實踐證明,鄉下人的學習能力并不比城市人差,只是對于知識和城市生活規律的需要和欲望沒有都市人強烈。經過這么多年對歷史的學習,我們都知道,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建立在能夠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傳統中國社會的封閉性和保守性制約了中國人民尤其是基層人民思維方式、思想文化的發展。再加上鄉土社會是一個社會變遷速度十分緩慢的社會,人民已經習慣了鄉土社會里安穩的生活,因此不能適應其他快速變遷型的社會,這個才是鄉土社會之所以鄉土的原因。另外,雖然鄉土社會的社會變遷速度慢,但是鄉土社會畢竟不是一成不變的,當舊的社會制度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時候,名實分離的情況就會出現。名是老祖宗定下來的規矩,不可輕易改變,所以人們只好依舊采用這個名,而在實際的操作上采用自己的那一套實。
這一點我也深有體會,在我的家鄉,傳統結婚習俗已經不再符合現實了,所以人們其實早就開始按照自己那一套去辦事了,只不過不敢明目張膽的廢除這些傳統習俗。這其實也折射出了傳統國人們保守封閉的特點。讀著這本書,不禁一遍遍感嘆費老敢于探索的精神,雖然《鄉土中國》的創造時間離現今已經半個多世紀,但它折射出來的理論依然經久不衰。
不可否認的鄉土性
《鄉土中國》是從農村的角度解析中國的鄉土性。我來自農村,書中許多事深有體會。
這本書寫于一九三七年,距今已七十余年,但在看這本書時,我絲毫感覺不到時代的阻隔帶來的距離感。這也恰恰說明我們仍沒有從鄉土社會中完全蛻變出來,而鄉土社會是穩定的,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是相對穩定的。今天的中國還在從鄉土社會到現代社會的轉變之中,不可否認它還帶有很強的鄉土性,也正因為如此,《鄉土中國》這本書直到今天還是很有價值的一本書。
《鄉土中國》是一本社會學的著作,但包含的內容卻遠遠超越了社會學。這本書是作者對本民族文化社會學層面上的重新審視。他解釋了很多問題,也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新概念,比如差序格局。在這本書中作者主要是通過與西方社會的比較凸顯鄉土社會的特點,進一步論證鄉土社會的文化是由鄉土社會的本質和特點決定的,是由鄉土社會的整個歷史地理環境決定的。
泥土情緣
“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我記得我的老師史祿國先生也告訴過我,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我對這種農民天生的泥土情緣感受頗深,包括自己家鄉的農村,去過的外地的農村,不管走到哪里,都可以感受到農民對土地那種深深地情節,那種感情真正是來自骨髓血液的與生俱來。
他們對待土地,就像土地是孕育生命的搖籃,像是親人般熟悉土地的一切習性。什么時候土地該松土了,什么時候該澆水了……他們了如指掌。在一切可以播種的地方他們絲毫不放過,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如果面積小,他們就會種上點花草,如果面積大,他們就會架上籬笆開辟一個小菜園,每天清晨下地之前在自己的小菜園里拔拔草,澆澆水,這種勞作,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享受。
我覺得我的奶奶可以說是一個典型的代表。奶奶今年將近八十的高齡,按理說應該是每天悠閑地享受天倫之樂的時候,但是奶奶真的是離不開土地。自己向村里承包了一畝地,種上玉米小麥高粱,在廢棄的老房子的院子里,在房子東邊的空地上開辟了兩個菜園,種上時新的蔬菜瓜果。這樣,每天清晨奶奶都會出現在菜園里,下午暑熱散盡的時候,奶奶會一個人或者帶上我們其中一兩個人,去田里轉轉,看看莊稼……這樣,奶奶說,在地里干點活,既鍛煉了身體,心里也舒坦。
在朝陽村采訪村頭一位開超市的阿姨的時候,她說:“心里煩了,去地里轉轉就好了。”對于他們,土地是一種母親似的依靠,是一種與生命難以割舍的情懷。
心中的眷戀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艾青的一句詩歌。我想這句話最能反映書里的思想。費孝通先生說,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很同意,因為我們的民族確實是和泥土分不開的。因為依賴那片土地,在我們心中變成眷戀。我們世世代代的文化才得以傳承。
一個人,說走就走了。一戶人,說散就散了。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村莊圍繞人的生老病死和婚喪嫁娶所固有的生存儀式正在被逐漸湮滅。由于外出打工,崖邊從20xx年到20xx年,只舉辦過五場婚禮。很多外出務工的人結婚時都在城市里舉辦婚禮,這樣一則避免計劃生育的追究,二則避免回村辦婚禮的麻煩。婚禮不在村里舉辦,新生兒的滿月酒自然也挪進了城市。唯有葬禮,是村莊無法舍棄的規則,每一個老人死去,都要舉行葬禮,而年輕人越來越少,葬禮儀式能否按照舊制度舉行正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盡管中國很早就有了先進的城市文明,也曾創造了世界頂級(四大發明)的技術,但中國的社會基礎或者說社會基層依然是鄉土的。中國絕大多數人都是農民,土地搬不動,農民依賴土地、固守土地,形成了鄉土中國,形成了農業文明。這是費孝通60多年前總結《鄉土中國》的依據。
盡管費孝通總結的社會結構特點依然能在中國鄉土社會窺見一斑,但總體而言,在經歷了1949年的解放和社會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城市化浪潮以后,中國農村社會基礎結構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由鄉土中國向城鎮中國過渡,這個過渡時期的農村問題,便是新鄉土中國問題。在千百萬個崖邊最大的憂傷和惆悵。
像書中的一句話說的那樣:只有直接有賴于泥土的生活才會象植物一般的在一個地方生下根。中國便是這樣的,這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久而久之我們便有了一份土氣,無需覺得丟臉,這本身就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我們該慶幸,這是我們的家的標簽,是我們的根。葉落歸根而我歸往何處?我們都知道,落葉尚要歸根,人也是一樣的,倘若忘了根在哪里,要如何回家?
四、大期待
田野考察與躬身自省
《鄉土中國》一書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認識是全面、理性并富于洞見的。但該書出版已逾70年,其間中國社會結構已經發生巨變。當下中國社會結構之實際狀況必須經由田野考察,方有切實了解。正如《鄉土中國》一書所論及,中國傳統觀念中有一些消極因素保留至今,可能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殘存,我們只能不斷躬身自省方能找到它們,下定決心才能祛除它們。請同學們利用假期進行實地考察后,寫出具有較高質量的關于鄉土特色方面的考察報告,可以作為研究性學習課題,也可以作為社會實踐活動,當然更可以作為語文小論文。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2
教學目的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了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后練習。
教學設想
基于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采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鑒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為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么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群,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并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布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為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后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么?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并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一中國為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占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于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圣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于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么?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鑒?
第三課時
一、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了解后三段段與段間的關系,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于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后練習
附:板書設計
最新高中語文教學設計范文 篇13
教學目的:
1、理解本詩運用大量比喻、象征手法的作用。
2、把握屈原在追求與現實的矛盾中執著自修美德的強烈愿望。
3、背誦這兩節詩。
教學重點:
比喻、象征手法所揭示的意蘊、作用。
教學難點:
相對古奧的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思想情感把握及評價。
教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誦讀、質疑和點撥
教學過程:
1、結合教材(明)陳洪綬所繪《屈子行吟圖》,由學生介紹屈原主要身世、經歷和思想。
明確:屈原,最偉大的愛國詩人之一,“信而見疑,忠而被謗”。“離騷”:離愁;遭憂;楚地的古樂曲名。
2、結合注釋,默讀,梳理字詞基礎知識,注意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本詩中的運用:
修姱 鞿羈 蹇 蕙纕 攬茝 謠諑 偭規矩 忳郁邑 侘傺 溘死 鷙鳥 攘垢 蘭皋 芰荷 岌岌
偭規矩而改錯
忳郁邑余侘傺兮
何方圓圜之能周兮
(通假)
怨靈修之浩蕩兮
固世俗之工巧兮
競周容以為度
(古今異義)
伏清白以死直兮
屈心而抑志兮
回朕車以復路兮
(詞類活用)
不吾知其亦已兮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
高余冠之岌岌兮,長余佩之陸離
(特殊句式)
3、本詩有不少直抒胸臆、表白心志的句子,如“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請把他們找出來,再以它們為線索,看看屈原通過這些直接抒情的句子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情感。(理解本文顯性的思想感情))
明確:課文里節選的'這一部分,特別是直接抒情的句子,展示了屈原理想追求和殘酷現實之間的矛盾,表達了詩人即使在惡劣的環境中,也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決不改變自己的高尚情操。
4、比喻、象征手法的大量運用:
找出本詩中有關比喻和象征的句子,運用數據統計看看到底有多少個比喻。象征句:
略微提及比喻和象征的區別:比喻有本體、喻體之分,比喻的喻體為虛,象征物為實際的事物。(但不拘泥和糾纏于此。)
引導學生逐一理解比喻句的意蘊和作用:
既替余以蕙纕兮,有神之翼攬茝:比喻詩人高尚的德行。
背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比喻準則、準則。
鷙鳥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比喻君子不能與小人同流合污。
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比喻詩人要保持芳潔與美好的品質。
象征: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忽反顧以游目兮,將往觀乎四荒。(象征理想境界。)
體會這些比喻和象征的作用:具有更強烈的形象感染力;比興象征傳統的繼承;與直抒胸臆的句子構成回環往復的旋律,反映荊楚民族自由浪漫精神和悲怨郁結之情;文人高雅的貴族氣韻。(比較與《詩經》當中比興手法的不同。)
5、誦讀課文之后,進行情境對話:
屈原“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止息。”假若屈原在長著蘭草的水邊高地、長著椒樹的山岡遇到了穿越而來的東晉大詩人陶淵明、北宋大詞人蘇軾,他們之間將展開一場怎樣的對話?
明確:
屈原:求索真理,矢志不渝;忠貞于國,知其不可而為之。
陶淵明:全身保生,質性自然,獨善其身,超然世外。
蘇軾:曠達自適,順逆泰然,自得其樂,隨遇而安。
6、批判性思維培養:
明確: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值得肯定的,他用“擬女性”的寫法使感情的表達更加形象,使情感的抒發更加真實和自然。使人們更易接受和理解。而且“擬女性”的寫法對后世影響深遠,如唐代的不少“閨怨詩”就是男性作者借女性的身份進行創作的,他們以女性的口吻或身份來抒發相思、幽怨之情,使感情更加真切可感,意蘊深遠。
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是封建思想下的產物,是消極的。他的以“男女”對應“剛柔”的觀點,是一種封建的哲學思想,其發展到后來就是男尊女卑的封建性別觀念。并且屈原的“擬女性”的寫法將夫妻關系等同于君臣關系,強化了君主的權力,臣子在“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思想影響下無條件地臣服于君主,使君主關系固化乃至僵化。
7、學生質疑:
8、整本書閱讀:推薦讀整本《離騷》,共373句,是我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
9、拓展活動:湖南汨羅擬于20__年端午節前,開展面向全球華人文化圈的屈子祠征聯大賽,請從屈原忠貞于國、以身殉國、堅持真理、正道直行、文采風流、澤被楚地等角度來撰寫一幅褒揚、憑吊和感懷的對聯。
10、教學反思:
疏通式朗讀和理解性朗讀更需要加強。要找準契合點點燃學生學習《離騷》的熱情,如比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