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精選13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
《北京的春節》是六年級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對小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提升語文學習能力很有幫助。我在教學設計時,充分考慮怎樣激發學生對學習、運用語言的興趣,訓練學生扎實的語文能力,找準讀寫結合訓練點,使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地學習,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一、自主讀文,讀中感悟
閱讀是培養學生語言素養的最佳途徑之一,讀是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文質兼美的文章,能使學生讀來朗朗上口,是學生積累好詞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載體。所以,以讀為主的教學是本課的教學主線。在教學這一課時,我先讓學生熟讀課文,解決生字詞方面的問題;接下來略讀課文,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知道作者是按時間順序來進行敘述的,并按時間順序列舉出這些日子;然后讓學生默讀課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們都有些什么風俗習慣,并完成表格填寫;在此基礎上,學生再次瀏覽課文,看作者是將哪幾天作為重點來寫的,你最感興趣的是哪部分,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再接著就是找出文中描寫孩子們的句段,仔細研讀,體會孩子們過春節的感受;最后,再回顧全文,看你從作者的敘述中感受到了什么,體會文章的主題。
二、認真領悟表達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所寫內容時間跨度較大,場景描述較多,教學中一定要引導學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體內容。文章包含的內容如此之多,教師就要教給學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樣才能安排好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達有詳有略,詳略得當。在學習了除夕這部分內容后,先引導學生找本段圍繞哪句話寫?突出什么?通過描寫哪些風俗突出這個詞?再讓學生仿照老舍總分的寫作方法,說一說家鄉的春節。再者,將敘述和描寫融為一體的表達方法,如腌制臘八蒜,熬制臘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北京的春節習俗,實際上是向我們展示這種民俗的內涵,她代表親情、鄉情、祝愿、期盼、團圓,以及由此反應的中華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傳統。這些表達方法我在教學中及時對學生進行點撥,收到的效果還是蠻好的。
三、不適時宜的進行小練筆
語文教學的落腳點是看小學生的作文水平。我認為,一位老師的語文教學成績的評價,但從學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小學畢業了連一篇記敘文都寫不出來,甚至前言不搭后語,這位老師的語文教學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學《北京的春節》中老舍描寫臘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餃子。”在老師出示了西紅柿炒雞蛋的仿寫后,學生的仿寫也很精彩。學習《北京的春節》時,先讓孩子們閱讀課文,課文寫了北京的春節的哪些風俗習慣?那么你在寫我們五蓮的春節,尤其是寫我們的春節習俗時,你會怎么寫?哪些好詞好句你可以舉一反三運用自如呢?孩子們在閱讀之后就寫了《家鄉的春節》的作文,從作文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同學寫得是比較成功的:按時間順序寫得詳略得當,較好地表現出了春節那種熱鬧、祥和的氣氛;特別是孩子們的那種無憂無慮和快樂,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樣的讀寫訓練,把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調動起來,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讓學生在升華情感的同時,必然會激起表達感情、抒發情感的欲望。使學生在沉浸于文本語言和情景的基礎上,自由述說、自由運用本課習得的語言,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幾點思考
回顧本課的教學,我覺得自己有以下幾點做得比較好:
(一)以讀促悟每一個學習目標基本上都是學生在讀的基礎上去完成,老師極少去代替。
(二)比較成功地進行了口語交際和習作的訓練,既培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做到了讀寫結合。
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學時間的把握上應該再準確,教學節奏應該明快一些。
(二)說話句式訓練的設計,是針對大多數學生的,對于一些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難度較大,甚至難于掌握。
(三)用多種形式指導學生朗讀,要讓學生多讀,用不同的方式讀,讓語文課更有語文味,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如在指導朗讀第四自然段時,先讓學生想:怎樣能讀出熱鬧?哪些詞句要讀重一些?那些詞句讀的快些、急些?指名讀,學生評,再讀,老師范讀,學生再評,學生自讀。而在指導朗讀第六自然段時,可以用全班齊讀,分小組比賽讀等方式。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朗讀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對語文課堂上開展以讀為主,讀寫結合的閱讀教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同時也認識到在教學中還需要對細節的更多思考,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2
今天是開學第一天,剛好是農歷正月十九,老舍筆下“一眨眼,到了殘燈末廟,春節正月十九結束了。學生該去上學,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時間關系,開學第一周,我將教材第二組“中華民風民俗”移到前面來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節》第一課時,開學第一課,課堂還是熟悉的課堂,孩子們照常做著充分的預習準備(當然也發現小部分人應付了事),初定的學習目標完成了,但卻沒有什么成就感,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課后我反思著自己的這節課:課堂環節安排。
1、了解本組課文編排導入新課(這環節過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憶你過春節的情景,當學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沒有見好就收)
2、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學生對于第一個問題“說說北京的春節從整體上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學生對于這樣的問題顯得有些茫然了,說明課前并沒有很認真地讀課文、思考內容)轉換問題后”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談開了,有的說是除夕守歲、有的說是元宵的燈展……(說明學生對整體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養還需加強)
3、交流讀懂和不懂的地方(讓我比較欣慰的是,學生的質疑能力還是比較強的,有針對詞、有針對句也有針對篇章提出疑問,這也提示著我“學貴有疑”要珍惜學生這種能力并加以培養提高!
4、梳理課文內容,了解北京春節的時間和風俗習慣(這也是課堂的一個重點,讓學生填寫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時間過于倉促,少了梳理和朗讀和總結的時間,頗感遺憾!這更是提醒著我,課堂上一定要精簡教師語言,學生懂的老師不說,學生會的不再重復,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3
《老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里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在教學中我重視“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讓學生接觸豐富的語文學習資源,重視各種語文學習實踐機會。”課前搜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課上實施開放性教學,創造自主學習的課堂空間;課后延伸,資源共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學習。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找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查找各國、各族過年的習俗的有關資料。找有關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本課進行了扎扎實實的讀的訓練,讓學生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讀的質量逐步提高。并在讀的訓練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積極利用課外的語文學習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的機會。安排了搜集資料、資料交流共享等,增強了學生語文的綜合實踐能力。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4
春節剛過,我們在家迎來了開學季。第一課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節》,針對本課授后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春節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采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但是,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學的過程中,這一節課,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卻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后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系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對于生字的教學環節,我忽略了。問題即課題,立足于教學實際的研究必將有利的促進教育教學的發展。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5
在上《老北京的春節》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彩——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
匯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布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彩的節日氣氛。完后,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6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勾起讀者對年味的向往,對傳統節日文化習俗的留戀。針對本課授后的教學實際,我作出如下反思:
1、在教學過程中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家鄉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于培養他們善于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2、本課教學設計采用列圖表的形式合理流暢,能全面把握教材。學生不僅理清了文章的脈絡順序,還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寫作方法。
3、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系。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譽為“人民藝術家”,他的作品語言很有特色。在本節課上。我放開手引導學生卻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7
學生對這篇課文很感興趣,而且理解起來較容易些。
成功之處: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制定的教學目標合理,基本上達成預定的目標。
2、基礎知識點把握準確。對修辭手法、重點詞句進行體會,在充分引導學生去感悟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善于表達。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滲透體會句子的方法。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在教學中,從整體入手,抓大放小,在學生理清課文順序,分清詳略重點之后,放手讓學生自學最感興趣的部分,充分發揮他們主動性的同時,也不忘教師的引導作用。
不足之處:
對于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致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于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舍,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改進措施:
以此為例,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8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二、學情分析
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于南方的學生來說,知道得比較少,理解起來相對有一定的難度。但春節對于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又很喜歡,因此可從學生自己過春節的經驗談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三、教學思路
教學中,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來后,再整體感知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句子,邊讀邊想,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交流中,師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總結寫法,感受詳寫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學習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采用的表達方法,并進行小練筆。
四、課后反思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后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本課的寫作順序,并把它記下來,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課文的大概內容,把文章的頭緒理的一清二楚。一個外籍學生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他說:“老師,我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但我不明白這些節日的意思,中國的節日太多了……”針對他的問題,我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這些節日,并注清每個節日的特點,中國的孩子對這些節日還是很了解的,通過師生共同探討,這個外籍學生對中國的春節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節日時,這三個部分有著共同點,而我只是一個個的介紹過去,對它們的內在聯系卻只字沒提,其實,如果放手讓學生從整體上去看,去悟,去體會,效果遠遠大于我的講解,課堂也不會這么乏味,而且更能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
對于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致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于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舍,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9
《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后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細讀課文,了解詳寫的幾個日子,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干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這幾個節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除夕、初一和十五三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于——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0
我以為一節好課就是細膩,就是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感悟。是讓學生通過反復的讀、反復的想,再進行反復說的訓練。最近看了一些教學參考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認識到:其實一節精致的語文課,在教學中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適當的方法。
一、著眼于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小學階段最高年級。六年級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聯系前后課文進行理解。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于整個篇章。今天的教學,我有些糾纏于段的教學。“除夕”“正月初一”“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了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
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么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初一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系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么淡而無味了。
二、注意教學的詳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總覺得寫得太好,教學時這也不舍,那也不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仿佛一鍋“熬臘八粥”。文中六個特別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舍。“臘八粥”“臘八蒜”要讓學生讀和了解。其實學生一讀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課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總忍不住要講。“臘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說。教學就躡手躡腳了。課后仔細地想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也應有詳略之分,該舍得大舍。略不敢略,那么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于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卻又顯得力量單薄。
三、謀劃適當的方法
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復讀,反復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為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因為班上學生能力不足,課堂很容易成為少數學生的舞臺。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后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后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剛開始時,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多數學生就沒有感覺了,課堂出現了冷場。于是,我只能通過再次引導讓學生去體會,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讀過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么寫的,可是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即使是讀了多遍,又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來達成呢?
所以,對于重點段的教學,還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后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1
《北京的春節》是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的一篇散文,文中他用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文中列舉了大量的老北京過春節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對于六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較強的語感,教學時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后對課文的理解有許多自己的觀點,學習課文的方法也多樣化。教學除夕這一片段時,感覺現在的學生語言特別豐富,說起自己家過年時的情景真是繪聲繪色。當教學初一這一片段時,我讓他們以自學為主。在自學的過程中,有的同學拿起筆來寫感受,有的概況段落大意,有的則把不明白的語句畫下來,還有的同學自己翻閱工具書查看資料。可見學生對于學習都有自己的思維,有自己的方法。只要給予空間,他們是可以在這片空間里找到自己的位置的。當教學元宵這一片段時,我讓學生充分想象,設計一個“我是元宵節燈會導演”的環節,學生大膽談論自己的方案,舉手的同學比以往多了很多,身為教師,在講臺上講課最高興的莫過于學生的手舉起來的那一刻。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2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介紹了北京的春節習俗。文章語言簡潔通俗,描寫細膩生動,結構清晰完整,給人一種近乎于拉家常一樣的平易近人之感。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教學的參考,我作如下反思:
1、本課教學設計合理流暢,把握教材準確深入,針對東部孩子的特點由易到難,層層遞進給予了充分肯定。
2、教學分析中貼近學生生活,教師注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后、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
3、利用電化教學手段,達到教與學的提升。在本課中我積極地使用電化教學手段,在課件中達到了畫面與聲音的結合,更加讓學生體會到了新年的祥和與熱鬧。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以下幾點不足:
1、在教學中,我努力地想讓孩子們多說一點,把課堂還給他們,同時忽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在今后的授課中,我應該學會把握教材,課上適當的放和收。
2、指導學生整理資料不到位,學生課前收集了大量的資料,他們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系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因此,我還需要在平 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3、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一篇散發著濃郁鄉土氣息的散文,文章對老北京過春節的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進行了介紹。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二十三、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而生動,字里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讀后增長見識。
本課教授的目的是引導學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過春節的,從而引發探究民族傳統文化的興趣;學習作者按時間順序詳略得當地敘述的寫作方法。
在教學設計中,我力圖做到以下幾點: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細讀課文,了解詳寫的幾個日子,畫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干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體會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這幾個節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讀書討論中,師生共同參與評價,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初一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臘八、除夕、初一和十五四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胡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四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涌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于——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北京的春節》全文共7個自然段。依次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開始的日子、臘八節、臘月十九、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九幾個特別的日子,文章詳略得當,作者選取“除夕、大年初一、正月十五”進行詳寫,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初一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 “燈”字,而另外幾個時間段的事進行略寫,有的甚至一筆帶過,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給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初步了解課文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然后細讀課文,了解“開始”“高潮”“結束”的日子,劃出每個時間人們都在干什么,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初讀讀通,再讀感知,精讀品味等環節來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感情,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于北方的學生來說,雖然知道得比較多,但春節對于學生來說很熟悉,又很喜歡,因此最后,我安排了一個拓展延伸的環節,讓學生說一說、寫一寫自己家鄉過春節的習俗。想不到學生的積極性一下調動起來,就連班里成績一直落后的同學也興趣盎然,一位同學介紹說他們那里過春節家家戶戶掛彩燈、貼門神,并在糧倉、家禽牲畜圈上貼寫吉祥的語言,以示來年的豐收吉祥。另一位同學說晚飯后他們最開心了,小孩打著各式各樣的燈籠,相互比賽,看誰的燈式樣新穎,還要燃放花炮或焰火。村里鑼鼓喧天,人們若想請藝人表演耍龍燈、走高蹺等,可燃放一串鞭炮歡迎。這種熱鬧場面,往往從黃昏持續到深夜。本地孩子談論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頓,這一晚隨心所欲,毫無顧忌,吃好飯則可以放焰火,玩到盡興為止,最后就是最開心的一件事——收壓歲錢。
從他們一張張通紅的臉上我讀懂了他們此刻的心情,這次小練筆的意義,已不僅僅是寫作能力的提高了。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篇13
讀著老舍版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思妤《除夕》,思考著如何整合和取舍教學內容。是否可以比較?那目的是什么?
第一課時決定以課文為本,理清楚課文寫作順序,其所以然。學生選擇印象深刻的是什么? 自由說指名說。結合課堂表格知道詳寫和略寫部分,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比較老舍的除夕描寫和思妤的出席描寫。
第二課時老舍的《北京的春節》、舒乙版的《北京的春節》、梁實秋的《過年》比較。 讀讀描寫小孩子過春節的部分讀一讀,再聯系實際,寫寫“我的春節”,點評(這是本堂課的教學重點)。
這幾天腦中一直盤旋的一個詞是“文本解讀式教學”,發現自己的課堂更多的是帶領學生讀懂教材,得出“詳略結合”等寫作方法,卻沒有讓學生學會運用。課堂上還是以我的講授為主,希望給予學生更多,看似好心的舉動反而打擊了學生的興趣,有的學生用手托著下巴聽講,有的心不在焉地做小動作,有的發呆似的看著我。
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思想舞動起來,老師至關重要,課前的備課還得下工夫。
今年為了全面推行教師專業化成長計劃,學校下大力氣在教師教學基本功、教學素質方面進行強化。教導處制訂了一系列的教學活動,其中一項就是同年級組開展賽課活動。
統攬全冊,還是選擇了《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去年試過,今年又重新拾起,絕不是怯于應對新課文,而是,去年講的時候,自己就有很多的不足。集體研討的時候,大家也很熱心的指出了我這一節課上,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了改進意見。對同事們提出的合理化建議,要虛心接受。可怎樣接受?我想,這就是最好的辦法。既然學校提供這么好的機會,何不借此展示下自己“修煉”的成果?
《北京的春節》的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大筆、“俗白”風格、京味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全文洋溢著濃濃的“年味兒”,基于此,課前播放音樂“喜洋洋”,給學生一種直觀的“喜慶”。導入時的歌謠,學生拍手齊讀,既烘托了氣氛,又調動了學生情緒,比我上次我來讀的效果好。談感受時,有個孩子回答說:北京的春節真“俗”的!下一跳,還好原來是想說老規矩多。
自由朗讀環節。上次有老師說大部分孩子沒讀完,這次放手了,讀完了也過了4分多鐘。對于這篇幅較長的文章,這樣的做法不適宜。徐老師的課堂上,這樣的環節可以略,因為僅僅是在熟悉文章、讀準字音。如果是:檢查課前預習作業,這樣效果會更好些。這部分,我怎么會說“B和C”的學生呢?語言有些隨意了。
默讀找出文章重點節日。得益于前段時間一再努力的培養,孩子們預習完成的很不錯,時間段很容易找的到。之所以分段,一是教學目標中要求;二是有助于下步教學環節。想說下語文習慣的養成。去年有教師就提出這問題,今年四年級二班的學生就很好的給上了一課,無論是聽課、讀書的姿勢,回答問題的細節都是。只有語文老師良好的語文習慣,才會培養出學生的好習慣。
交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學生當然可以不必按照我課前設計,完整說出答案,漏下的可以在具體分析時補充。交流探討是我課堂教學的軟肋,自己很羨慕大家的收放自如,自己的課堂仍“欠火候”。課堂上,很多學生直接把目光鎖定在“除夕”。當然我也圍繞著“熱鬧”展開。分析到“人們的活動”和“音、色、味”后,如果這樣:你能用你的聲音和表情把除夕的熱鬧情景表現出來嗎?配樂朗讀。想必會跟好些。臘八蒜。著重突出了“色如翡翠”和“色味雙美”。
課件中,每個時間段都有安排,盡量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安排。沒進行完的環節,留在第二課時。結束時的意圖是想,分析完全文后,了解老舍先生詳略得當的寫法。
縱觀本節課,分析課文占用時間過多,師生交流有些純粹,而沒有做到像徐老師課堂上的,讀悟結合。知,己不足,當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