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整個故事贊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
這節課在設計上直入研讀專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并以此輻射全文,擺脫 “多余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思為本、寓學生的主動研究于閱讀活動之中。并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理解課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相關文章及視頻,并延伸到整部小說,讓學生對閱讀《三國演義》產生興趣。
但這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覺得很遺憾,備課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實際及怯場的狀況,以致本該出彩的地方沒達到高潮,甚至在指導朗讀的時候有點頭重腳輕的偏差等。總之還有很多地方不盡人意,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2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像一曲妙不可言的交響樂,而"讀",永遠是閱讀教學的主旋律.教師必須恰當地運用好指揮棒,給學生以適時的引導,把握好"讀"的尺度,真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才能奏出最激動人心的樂章.
一,抓重點句子進行指導.
課標要求:高年段的教學應重視朗讀與默讀.語文課,主要任務是學習語言.《草船借箭》一文中有些精妙傳神的詞句,往往具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我們只要抓住這些重點詞句進行分析,比較和細細品味,文本的意韻,情感就能表達出來,學生的語感也會得到升華.如本文有一個重要的句子——周瑜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先引導學生體會周瑜的內心世界,進而入情入境地讀出周瑜的長嘆一聲.再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展開教學:"請同學們仔細默讀課文6-9自然段,把你認為最能充分體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地方用線劃下來,并仔細想一想,為什么你覺得這個地方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這樣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再如"諸葛亮笑著說"是這篇課文最傳神的地方,它的點睛之筆就在諸葛亮這一笑.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以說諸葛亮這一笑值千斤.所以這個地方讓學生仔細品味,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一個笑非常豐富的內涵.
二,品讀形象化的語言.
形象化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載體.那么要讓孩子們感悟形象,樹立形象,再現形象,描繪形象,那就必須品讀課文當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例如:"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表面看這話是客觀的對天氣情況的一種描述,但從把握人物形象這個角度來看,這句話就大有內涵了.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里面,他們都看到了這場大霧,如果讓孩子們設想,假如你是魯肅或諸葛亮,你看到這場大霧是什么反應,什么感受 把你的反應,你的感受讀出來.這時人物形象的不同,魯肅的吃驚,害怕,諸葛亮的高興,自信,得意都通過朗讀體會了出來.那么,通過這樣一個語言點的讀悟, 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進行再造,使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去.借助這個人物的形象,使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語言世界當中去.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第十冊《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想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質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
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摘錄課堂片段:
生:我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霧很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他就能借到箭了。(板書:“神機妙算”。)
生:我有補充。從江上霧很大,我聯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亮請魯肅一起去取箭。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天氣早就預測,熟悉氣象。(板書:“熟悉氣象”。)
師:真好,剛才這位同學能聯系上文來理解內容。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曹操說的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還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預料準確。(板書:“懂人心”。)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個謹慎多疑的人。我從“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兵。”可以看出來。
生: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赤壁之戰》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將士大多數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戰,所以他不敢輕易出兵。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曹操說的話看出來的。
生:老師,我有問題。如果曹操命令弓弩手一齊向江中射火箭,諸葛亮就借不到箭,而且船會起火,不是更好嗎?如果我是曹操,我就會這樣做的。
課前對于這個問題并不在我的考慮范圍之內,所以當有學生提到的時候,我感到有點無法回答,但是我并不是用生硬的解釋去搪塞學生,當堂就表示自己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請學生容我在課后尋找一些資料去解釋這個問題。這樣一來,學生也能夠諒解,要是濫用老師的所謂權威,我認為現在的學生很有個人見地,并不會生硬地搬用和執行他們認為不合適或無法認同的理論或要求,反而會給學生造成一種老師不懂裝懂的認知,不利于以后教學工作的開展。在課后,我詢問了同事和查找了很多資料,但是,并沒有特別令人信服的說法,但我從《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執,他不易聽信別人的意見;曹操的器量還比較小,于是得出一個相對合理的解釋:火箭和普通弓箭相比,箭比較便宜,看不清虛實。以曹操的性格特點怎么舍得用火箭呢?再說,當時曹操并不知道船上都是草,他一心以為是對手來攻打,他的目的是殺傷對方的士兵,所以用普通弓箭較為符合當時的情況。對于這個回答,學生也認為是比較合理,能讓人信服的。
這一環節在師生相動,生生互動中,通過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聯系已往知識突破重點。還能讓學生理解到:“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未必不如師。”用學生的話來說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這樣就能營造一種開明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真正認識到自己的長處,間接做到了“成功教育”。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周瑜的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兇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同,但言之有據。我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課后閱讀,繼續探究。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培養他們的發散性思維的逐步建立。
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日后教學應形成自己較穩定的教學風格,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并不是教學參考中的重點,而應注重學生在朗讀、說話中語文能力的培養。同時,對于學生的質疑要和、作好充分的準備,課前要多考慮在課堂上可能會出現的各個問題,盡量減少“卡殼”的情況出現。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我想努力體現這樣一個教學理念,就是讓人物形象活起來。關于這個教學理念,我想談三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說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
《草船借箭》是小說應該說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盡管我們不明確地對學生說這是一篇小說,但也沒這個必要。但是我覺得,作為咱們語文老師來說,自個心里得有個底,這是一篇小說,必須牢牢地抓住人物的形象。上課之前我和孩子們有一段交流、一段溝通。我問孩子們: “你對《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當中哪些人物的印象特別深?”孩子們談了很多,我就在注意,我在分析,我發現孩子們其實對人物的這種形象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一個孩子談到他對關云長的刮骨療毒這個印象特別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張飛在長板坡大吼這個印象特別深,一個孩子談到他對趙云七進七出為了救劉禪劉阿斗那種奮不顧身的印象特別深。事實上,《三國演義》非常成功地刻畫了諸多的人物形象。比如象曹操的梟雄、諸葛亮的足智多謀、關羽的義俠、張飛的草莽等等,所有這些都是很經典的、很傳神的人物形象。而這個,我覺得應該成為我們對《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教學的非常重要的一個目標。因為小說是以刻畫人物形象為己任的,所以我們必須把小說所創造出來的成功的、典型的人物形象,通過語言在孩子們的大腦里儲存下來,使這些人物形象能夠活靈活現地、生動傳神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這是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首先把握的一點。
二、只有形象才是活的,而抽象卻是死的
人物的形象離不開他的語言,離不開他的行為,離不開他的表情,離不開他的細節。所有這一切的綜合使人物形象站起來活起來。但是我們的語文課,在很多情況下面是反其道而行之。我記的有一位老師上《草船借箭》這篇課文,他也是抓住神機妙算這個詞,他問孩子們: “你們知道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嗎?讓咱們一個字一個字的落實,你知道神是什么意思?”孩子們說:“神就是神奇。”“嗯,那么機呢?”“機就是機智。”“妙呢?”“妙就是巧妙。”“算呢?”“算就是謀劃。”“連在一起,神機妙算是什么意思?”“神機妙算就是神奇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很好,你們自個讀讀課文,看看課文從哪幾個方面刻畫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于是孩子們就讀課文了。有一個孩子說:“我從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么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秘密地把魯肅請到船里。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從這點上體會到諸葛亮知天文。”老師非常高興,板書 “知天文”。“同學們,你們還從別的什么地方體會到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呀?”一個孩子說了:“諸葛亮說了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后面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敵人突然來攻,江上霧很大,我們不知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向他們放箭。’從這體會到了諸葛亮對曹操的為人了如指掌,說明諸葛亮識人心。”老師板書“識人心”。完了又一個孩子說:“我從一開始的‘船頭朝西,船尾朝東。’到后來的‘船頭朝東,船尾朝西。’到‘諸葛亮回來時候是順風順水的。’看出諸葛亮對當時的這個地理環境情況是非常熟悉的,做了周密的安排,從這點上我知道諸葛亮是懂地利。”老師非常高興,板書“懂地利”。完了請同學們看黑板:“大家看,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一知天文,二識人心,三懂地利。同學們都明白了嗎?”“明白了。”完了,這個課就算結束了。我說這叫什么?這叫扒了諸葛亮的皮、抽了諸葛亮的筋、吸了諸葛亮的血之后,剩下的諸葛亮的那一副骷髏。在非常理性的一種解剖下面,形象被抽象了,形象死掉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諸葛亮的雍容大度、諸葛亮的溫文爾雅、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被抽干了。所以我的觀點,像這樣以塑造人物形象為己任的小說,我們絕對不能用一種非常抽象的方式去教。我們必須用形象的方式去教人物的形象,然后使人物的形象在紙面上站起來,在紙面上豐滿起來,在紙面上活起來。這是我想談的第二點。
三、只有通過品讀活的語言,才能夠真正儲存活的形象
我覺得形象化的語言,是刻畫人物形象的最好的載體。那么要讓孩子們感悟形象、樹立形象、再現形象、描繪形象,那就必須品讀課文當中富有形象色彩的語言。在這篇課文的教學當中,我主要抓了兩處非常形象的語言點。第一處呢?就是“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一般老師可能僅僅注意到這話是客觀的對天氣情況的一種描述,他讓孩子們去感悟的話,大概也就到這個層面為止了,就是這場霧非常大,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但是我覺得,從把握人物形象這個角度來看,其實這句話大有內涵。我這樣讓孩子們設想,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和魯肅都坐在船里面,他們都看到了這場大霧,那么假如你是魯肅,你看到這場大霧是什么反應、什么感受?把你的反應、你的感受讀出來。很顯然,因為魯肅他并不知道三天之后長江之上有那么大的霧,而且魯肅和諸葛亮坐在船上,船又是駛向曹軍水寨的,霧這樣大,前方的情況看不清楚,過去的話非常危險。所以,當魯肅看到這場大霧的時候,他會感到非常吃驚,他會感到害怕,這就是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有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他對環境會作出這樣一種反應。于是我就引導孩子通過自己的朗讀,把魯肅的這種感受讀出來,進而去感悟魯肅這個人物的形象。而諸葛亮呢?正好相反,為啥?因為諸葛亮三天之前早就算準了這場大霧,他知道,所以他看到這場大霧不但不吃驚,反而在心中是非常高興、非常得意。看,大霧果然出現了,這正是我所期待的。所以,當他面對這場大霧的時候,他來讀這個句子的時候,他會讀得非常高興、非常自信、非常得意。這是什么?這就是這個人物的形象。那么,通過這樣一個語言點的讀悟,對人物形象進行再現、進行再造,使這個人物形象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精神世界當中去。借助這個人物的形象,使這樣的語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也深深地植根到孩子們的語言世界當中去。這是一個點。
第二個點就是“諸葛亮笑著說”。我覺得如果說這篇課文有文眼的話,我認為這個文眼不在神機妙算,為什么?那個太粗淺。我認為這篇課文最傳神的地方,它的點睛之筆就在諸葛亮這一笑。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可以說諸葛亮這一笑值千斤。所以我覺得這個地方應該讓我們的學生仔細品味、反復誦讀,在誦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一個笑非常豐富的內涵。孩子們感覺非常得好,有的說他是在笑魯肅,有的說他是在笑周瑜,有的說他是在笑曹操,甚至也有孩子說他是在笑自己。他為自己的神機妙算而笑,他為自己即將到手的勝利而笑。哎呀!這個感悟真是不得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之外。孩子們對品讀這樣形象化的語言,他是非常有興趣的,他是非常樂意的。正是孩子們的趣味盎然的品讀,使他們不但品出了語言之美、語言之妙,也品出了人物的內心世界,品出了人物的精神、人物的內涵。所以我的看法是,只有很好的花力氣去品讀活的語言,那么人物的活的形象,才有可能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進而使形象化的語言也進入孩子們的語言世界,使孩子們的語言和精神都能夠得到協同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3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1、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2、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最后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的。
3、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采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為什么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為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于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4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河南省新鄭市新村鎮梨園小學 任巧英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 ,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
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 。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 。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三、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 ?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 ,有的說,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兇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同,但言之有據 。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課后閱讀,繼續探究。
四、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 ,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湖南省長沙市芙蓉區育英學校 李秋明
這節課結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時,每節課教師都是主人,串講串問,有時學生脫離軌道馬上拉回來,生怕浪費一點教學時間,完成不了教學任務;有時又害怕學生造成尷尬的場面,自己下不了臺,每次涉及質疑問題,都是“蜻蜓點水”,有時甚至牽著他們走。可今天課堂上這兩個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學的輕松,學生創造的火花也在不斷閃爍。那么,我們如何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呢?
一、創設安全的學習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氣里自由自在呼吸。心理學研究還表明:人在輕松和諧的環境里,思維才表現得最活躍。相反,在壓抑的思想環境里,在禁錮的課堂教學氣氛中,是很難產生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活動實際上就是師生交往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交流,從而增強師生情感交融,促進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過程。所以,課堂教學中,只有這種良好的、民主的伙伴關系,才能進一步創設和諧、愉快、輕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學習。如當學生提出第一個疑問“借”用得不對時,我就進行糾正,他也許會有苦惱,也許會有被批評的不悅,而我并沒有這樣做,這就還給了學生學習的充分自由,使他們充分享受到參與的樂趣,享受到發表不同意見的樂趣,使思維最大限度地活躍起來,促進了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二、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過,打開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的是問號。一般地說,大部分的偉大發現都應歸功于“如何”二字。現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學習中產生疑問,原有的知識經驗與新接受的信息發生了矛盾,在心理上就會出現一種力求統一矛盾,使心理狀態趨于平衡的要求,促進了思維的展開,一旦這種矛盾統一了,便得到了一種心理上的滿足。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
三、張揚兒童創造的天性
“疑”是創新學習課堂的主軸承,思維是創新學習的核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是發展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突破口,而創造性是良好思維品質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過去,教師往往只注重教育學生確信書上寫的、老師講的,如果有學生提出異議,就很生氣,即使學生的意見是對的,也要頂回,其實這樣極大地挫傷了學生的思維積極性。如在上述案例中,如果我直接批評了那位學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對?”那樣,學生就不會發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通過這個“借”字表達得淋漓盡致,當然更不會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如果我先告訴那個學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諸葛亮的。”相信這個學生會很受打擊,以后可能只會循規蹈矩地遵循所謂的“正確與否”,從此扼殺了兒童創造的天性。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福建省南安市九都中心小學 黃烏治
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主的嘗試、體驗、實踐,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升華認識,學會學習。
小學語文的探究性學習主要體現在探究性閱讀上──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的深層含義進行開放性的、多元化的探究閱讀活動。語文的探究學習不同于科學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講究科學性,隨意探究只會浪費時間。下面是我教《草船借箭》時的一個片斷:
師:同學們看過電視劇《三國演義》,剛才又自由讀了課文。請同學們說一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生:課文主要講了諸葛亮運用計謀,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萬支箭的辦法來陷害諸葛亮,諸葛亮草船借箭,擊破了周瑜的陰謀。
師:讀了課文后,大家最感興趣的問題是什么?
生:周瑜為什么要陷害諸葛亮?這對他們聯合抗曹有好處嗎?
生: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為什么還要去借箭呢?
生:魯肅為什么會聽諸葛亮的安排?
生:諸葛亮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還那么有把握?(學生一共提了不下20個問題)
師:同學們的問題都很有思考價值。老師覺得這些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怎樣認識文中的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點,問題也自然解決了。大家有興趣來研究這些人物嗎?
生:有!
師:文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請你們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一個人物來讀書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點。
(學生進入探究性閱讀活動。七分鐘后,展開讀書交流。交流中,學生對人物的分析還有一定的見地,但對事件的理解比較分散。)
在這個片斷中,我能對學生的讀書質疑進行梳理,但沒有根據文章內容所要體現的內涵價值來恰當歸納、提升學生的問題,而是將學生引導到事先設定的探究人物的特點上來。本文是一個歷史故事,人物的特點也是在具體的情節中體現的,如果我能有意識地對學生的問題引導調整,以“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這個問題統領全文,貫穿整個讀書探究活動,學習的目標將更加明確,文本價值也會有效體現。另外,學生各自探究的問題過于分散,在組織學生交流匯報探究成果時,必然導致各自為政的局面,如研究曹操的同學關注的是曹操的特點,而對其他人物的認識只能聽聽而已,因為自己沒有探究的基礎,對其他同學的探究成果就不能辯證地分析,更談不上發表個性化意見了。
通過本節課教學,我體會到適時抓住學生的閱讀發現,積極創設適于研討的氛圍,引導學生探究有價值的問題,是探究性閱讀的前提與關鍵環節。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5
“集體反思”能夠有效彌補教師個人反思的不足,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激活每一位教師的教學智慧。它能夠集思廣益,在交流和碰撞中可以相互啟迪,共同提高。下面是《草船借箭》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借鑒!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為了切實落實好“生本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盡量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中我利用導學案教學,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最后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的。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三、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采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為什么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為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于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總之,我認為課堂上應該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引領和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當,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每一節課堂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會是空話。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6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為了切實落實好“生本高效課堂,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我在備課時深刻領會教材,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為出發點,設計每個教學環節。盡量考慮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學習活動的開展。
一、我首先“從題入手,因題質疑”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誰用用草船借箭”?“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用這一環節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解決,學生的積極性高漲,提高了課堂學習效率。
二、課堂中我利用導學案教學,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最后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的。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三、在“自主閱讀,合作探究”這一環節,在學生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還采用了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有預設的問題,如“草船借箭為什么能夠成功?”“諸葛亮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如果這些問題學生能夠提出最好,如果學生提不出我就一此問題作為切入點,引領全班學生交流。突破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我覺得這是體現生本高效課堂的個關鍵所在。
反思自己的教學最大的疑惑是:對于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這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總之,我認為課堂上應該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引領和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當,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只有把課堂真正還給學生,使學生在每一節課堂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生本高效”才不會是空話。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7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在教學時,我也按照教材,逐步分析,力求把課文講細講透,讓學生充分了解諸葛亮的才能,學習他。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可以說,這讓我們對全文的理解和對諸葛亮的認識都有一定的影響。我們知道,諸葛亮之所以要借箭,是因為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設計陷害他。那么,對周瑜來說,唯一的目的就是要讓諸葛亮完不成任務,三天交不出十萬支箭。所以,他必然十分關注諸葛亮的一舉一動。眾所周知,諸葛亮雖然堪稱三國時期的第一聰明人,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么,諸葛亮雖然料定魯肅會幫忙,魯肅也確實按照諸葛亮的要求準備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并且沒有告之周瑜。在這里,我就有疑問了:諸葛亮把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藏在哪里?周瑜軍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三天時間,六百名兵士不用生火做飯嗎?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可以說是因為好勝心強。既然要自己勝,則必然要對方敗。所以,周瑜應該是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文中也確實寫到了周瑜說“是他自己說的,我可沒逼他。我得吩咐軍匠們,造箭用的材料,不給他準備齊全。到時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沒話可說了。”那么,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又不是蠢才,怎么會“無動于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課后,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是蠢才,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難,現在明明知道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里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進取,精益求精,努力拼搏,力爭取得更加優異的教學成績。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 >是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并自嘆不如。課文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研讀主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后,首先讓學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帶著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來學習課文,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孩子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
諸葛亮,是文中著力贊美的人物,周瑜稱其“神機妙算”。引導學生領悟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那么怎樣來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呢?教學時,我讓學生走入文本,在學生充分閱讀、熟悉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借課文中周瑜的話概括出諸葛亮的特點。在教學中,我主要抓住“神機妙算”這個詞來引導學生體會諸葛亮的機智過人。我主要從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三個方面展開。先是讓學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夠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接著引導學生把前后相聯系的句子對應起來看,聯系上下文,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首先,課前我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在預習課文時,把與中心有關的幾個問題歸納好,然后講讀課文時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讀書,邊讀、邊思、邊議,把問題的解答進行歸類,從而看出諸葛亮知天時,曉地理,識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過程中神機妙算,才智出眾,不愧是我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學生準確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為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時我還深刻領會教材,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課堂中我利用導學案教學,小組合作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通過細細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搖著鵝毛扇談笑風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躍然紙上。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
總之,本文的教學,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的語文綜合素養,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日后教學應注重學生在朗讀、說話中語文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總之,自己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積極進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草船借箭》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寫了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人教版新課標小學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寫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干,以“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這難題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一、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在《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里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于是,我又試著問:“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3、假設具體情境,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一設計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總之,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學生自主質疑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對于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問題,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8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講的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想陷害他。諸葛亮同周瑜斗智,巧妙地取得了勝利。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敬佩諸葛亮的才能,并自嘆不如。課文贊揚了諸葛亮杰出的才能和廣闊的胸懷。
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后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后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后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研讀主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后,首先讓學生去找,去琢磨,然后帶著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系上下文學習的方法來學習課文,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孩子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從這節課的教學中,我深深地領悟到,只有那種能給學生足夠自主空間的教學,只有那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學習方式的教學,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9
第十二冊《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秒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一、從題入手,因題質疑。
教師板書課題,引導學生由課題展開思考,設疑。師:看了《草船借箭》這個題目,你想知道什么?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為什么用草船借箭”?為什么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二、自主閱讀,合作探究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摘錄課堂片段:
生(沈雁)上臺:我知道諸葛亮神機妙算在他知道江上霧很大,曹操不敢輕易出兵,只叫弓駑手朝他們射箭。這樣他就能借到箭了。(教師相機打出課件,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不讓他們近前。”并板書神機妙算。
生:我有補充。從江上霧很大,我聯想到前文直到第三天四更時諸葛這請魯一起去取箭。從這里可以看出諸葛亮對天氣早就預測,熟悉氣象。(相機板書,熟悉氣象。)
師:真好,剛才這位同學能聯系上文來理解內容。請同學們再讀一讀,曹操說的這段話,從這段話中你還知道什么?
生:我知道了諸葛亮對曹操的性格把握很透,預料準確。
生:我知道了曹操是個謹慎多疑的人。我從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兵。
生:上學期我們學習了《赤壁之戰》一文,我了解到曹操是北方人,他的將士大多數是北方人,不善于游泳,不善于水戰,所以他不敢輕易出兵。
師: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
生:我是從曹操說的話看出來的。
生:老師,我有問題。如果曹操命令弓駑手一齊向江中射火箭,諸葛亮不就借不到箭,而且船會起火,不是更好嗎?如果我是曹操,我會。
生: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從《三國演義》中的其他故事中知道曹操很固執。他不易聽信別人的意見。火箭和箭比箭比較便宜,看不清虛實。他怎么舍得用火箭呢?
這一環節在師生相動,生生互動中,通過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聯系已往知識突破重點。
三、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涂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兇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同,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并鼓勵學生課后閱讀,繼續探究。關注學生對語言的理解、運用和積累。在弄清前后賽馬的情節后,學生津津樂道于田忌贏了。我提示說:“這個好辦法是誰想出來的呢?”教學轉入三個人物的對話,在聽師范讀,分角色朗讀和齊讀中學生調整自己的音調、神態、領悟孫臏、田忌、齊威王的不同心理。再如,說到這個好辦法是孫臏想到的,類似本文中仔細觀察、開動腦筋解決問題的課文還有哪些?學生很快回憶出《稱象》《司馬光砸缸》《赤壁之戰》《晏子使楚》等等。
四、教學中存有不足之處。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日后教學應有自己教學風格,要求學生理解文章的內容并不是教學中的重點,而應注重學生在朗讀、說話中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0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草船借箭的情節而改編的,文中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足智多謀,才智超群。課文的重點是體會諸葛亮得神機妙算。由于學生之前就對《三國演義》耳濡目染,因此對諸葛亮有些模模糊糊的印象。所以我對學生學情、教學目標和課標要求進行了充分的考慮,并據此設計出了教學思路。
首先是老師要有課改的新理念。就是要求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有充滿詩意的課堂語言,借此為學生營造學習語文的語言環境,從而讓學生們愛上學語文,愛上祖國的`語言文字。而要達到詩意,挑戰的就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文化底蘊了,這就要求我們多讀書,廣泛汲取名家典故中的精華,為自己輸送知識的營養,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
其次是分配好課堂上老師與學生的角色,將大量學習的時間還給學生,真正落實語文教學“聽說讀寫”的目標任務。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就是要讓學生拿起筆來,動起手來,真正調動起學生的五官,表達、思考、傾聽、朗讀,還學生一個激情四溢的課堂,一個真正屬于他們自己學習的課堂。另外是課堂學習要照顧到全班大多數的同學,不要局限于那常常回答問題的十幾二十幾個同學,即使同樣的想法也要鼓勵其他人采用不同的表達方式再說一次。只有這樣才能讓每個同學都把自己當成課堂的主人,有所收獲。
“向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要質量”,“使每一個同學都能愛上語文學習”就是我們的教學目標,我會在今后自己的課堂教學中不斷摸索,不斷改進。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1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學 劉玉榮
“疑而能問,已得知識之半”。
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大多數學生是“疑而不問”,那些不善于質疑的人,一般學習態度懶散、知識面狹窄,而樂于發問的人卻思維活躍,解決問題能力比較強。質疑就是刺激學生積極思維的誘因,也是促其發奮學習的動力。有了質疑,學生就會產生求知欲,變被動接受為主動追求。學生由疑而問,也是一個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過程。因此我們要保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膚淺的問題。比如,在教學中學生就會問到:諸葛亮是怎樣算出三天后會有霧?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豫章路小學 鄧水紅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情節改寫的。課前我先布置學生搜集了有關三國的故事,講一講,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在講課時,我在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抓住諸葛亮的“笑”,通過這一“笑”的理解,理會《草船借箭》中的人物,如周瑜的心胸狹窄,疾賢妒能,曹操的疑心重,用兵謹慎,魯肅忠厚守信,從而深刻地領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山東省榮成市實驗小學 劉 珂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總結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于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拋出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并想想為什么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么?”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里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并不一致。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匯報到通過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置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于是,我又試著問:“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3、假設具體情境,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一設計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二、發散思維,勇于探索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1、情境采訪,深化認識:
如,教師作為《三國周刊》的記者采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并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2、作業設計,拓展延伸: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后,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總之,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學生自主質疑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對于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問題,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2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我讀了這篇課文后深深地被諸葛亮的智慧和膽略所折服。那么怎樣來讓學生走入文本,去欣賞和感受諸葛亮的大智大勇?怎樣通過課文中幾篇名著的教學,激發學生多我國古典名著的閱讀興趣呢?
1、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激發學生深入探究的興趣。
課前,安排學生了解時代背景,弄清魏、蜀、吳三國之間的關系,弄清文中出現的四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及它們與“箭”之間的關系,這不僅為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而且為落實課外閱讀目標開了一個好頭。文本中出現的主要人物有四個:周瑜、諸葛亮、魯肅和曹操。通過反復研讀課文后我發現文本中寫到箭的,這四人各有不同的表述:周瑜——“造箭”,諸葛亮——“取箭”,曹操——“射箭”,魯肅——“借箭”。“造箭”周瑜要諸葛亮十天造10萬枝箭,明明是周瑜心胸狹窄,公報私仇,想加害諸葛亮。而諸葛亮答應3天造好,說明他心胸開闊,顧全大局,成竹在胸。“取箭”則是諸葛亮對真誠厚道的魯肅充滿信心,對自己的擁有的知識充滿信心,對自己的預設充滿信心,彰顯了他的聰明才智。“射箭”是諸葛亮預料的曹操的必然行動,說明他深知曹操的多疑謹慎,大霧天一定不肯輕易出兵,只會放箭。真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凸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略。“借箭”是忠厚樸實的魯肅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作的恰如其分的評價,因為只有他目睹并參與了諸葛亮草船借箭的全過程:向魯肅借了船、借了兵,向曹操“借”了箭,諸葛亮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完成了周瑜交給的造箭任務。使得周瑜也不得不嘆服:“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2、抓住矛盾處設疑,引導學生仔細研究文本。
諸葛亮在那么一個復雜的環境下,能夠不費一兵一卒而借來十萬支箭,可見他在天時、地利、人和方面的成就非常人所能及。但周瑜的才能也是數一數二的。“既生瑜,何生亮”,可以說周瑜和諸葛亮的才能是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那么,周瑜軍中少了二十只草船和六百名兵士他會一點都沒察覺?從常情來說,周瑜故意刁難諸葛亮,想盡辦法來破壞諸葛亮的一切行動,可是,當魯肅告訴周瑜“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時,周瑜會一點也不懷疑嗎?周瑜也是個聰明人,怎么會“無動于衷”呢?在教學這一部分時,我不禁產生了懷疑。于是,我查閱了《三國演義》,文中也是這樣寫的:瑜大疑曰:“且看他三日后如何回覆我?”看來,周瑜確實太自負了,當初他是因為嫉妒諸葛亮的才干而故意刁難,現在明明知道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造箭的材料,但卻不加多想,不再派人去打探虛實,而用三天的時間來睡大覺,在大帳里坐等諸葛亮的失敗。周瑜呀周瑜,如此你豈有不敗之理?
本單元的四篇課文均選自我國古典文學名著,教學中,我感覺自己對名著的了解實在太膚淺了,這讓我的教學顯得底氣不足。看來,廣泛地閱讀(不僅僅是讀教材、讀教參,還要讀名著、讀兒童文學作品,讀孩子們感興趣的一切讀物),緊跟時代地閱讀(隨著時代的發展,教材的變動,學生閱讀面的開闊)是當好一名了“語文”老師的必修課,自修課,再修課。真是“活到老” 須“學到老”啊!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早上上了一節公開課,這是赴天津學習上的第一節課:《草船借箭》第二課時。一節課下來,心情比較復雜,深切感受到了自己存在的不足。雖然整堂課都比較順,都能按教學環節進行,重點能突出,教學目標也順利地完成了,學生回答問題也很積極,也有幾處亮點。但總覺得少了點什么,課堂生成的東西比較少,課堂的氣氛也不夠活躍,感覺是我引著學生按著我的思路、按著我的預設走,好像我變成了主人,沒有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課堂上應該是教師能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以學生的學習為主,教師只是起著導的作用,然后能巧妙地完成教學任務。可我卻沒能和學生在課堂上碰撞出火花,僅僅是走過場而已。
這堂課,我主要圍繞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幾方面?這一問題展開教學。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最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句子,然后進行交流。學生都能找出相關的語句,并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這讓我感到了我們的學生和津南的學生的明顯不同,通常我們的學生能根據老師的問題找出答案,但很少能說出自己的理解和體會,即使能說也是簡單的幾句,這的孩子就不一樣,每個孩子回答問題時已經習慣性地把自己的體會說一說了,這和老師的長時間訓練有關,平時注重學生理解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使每個孩子對所學的知識有自己獨特的感受。不僅如此,這的老師對每個學年段的訓練重點都非常熟悉,在教學中都能把課程標準的訓練重點落到實處,就像我聽導師的常態課,在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就以訓練學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脈絡為主,第二課時就深入地分析課文,抓重點詞句幫助學生理解、感悟,尊重學生的獨特感受。
在這堂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能充分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點,我主要抓住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來引導學生理解,抓住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體會:諸葛亮會笑誰?然后通過重點詞句的推敲,感受曹操的生性多疑、魯肅的忠厚老實、周瑜的嫉賢忌能。在引導的過程中,我覺得孩子們都能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了人物的性格特點,可是我覺得自己少了點激情,沒有把當時那種緊張的氣氛營造出來,如果氣氛調動起來,課堂的教學效果會更好。
總之,一堂課下來,有得有失,也清楚地認識到自己今后課堂上應改進的地方還有許多,駕馭課堂的能力還有待提高。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4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情節曲折,引人入勝。整個故事贊揚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并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同時巧妙地運用農遠資源,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充分培養學生的研究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在實施研究的過程中,又充分體現 “反復誦讀、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語文學科個性,從根本上有別于其他學科的研究方式,充滿了人文情懷。
因此這節課在課型設計上我進行了大膽的創新,讓學生在初讀到位的基礎上,直入研讀專題,牢牢抓住“神機妙算”這個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詞,并以此輻射全文,擺脫 “多余的情節分析、繁瑣的提問設計、僵化的章法講解”的傳統模式,整堂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探究為核心,以創新為靈魂,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思為本、以創為本、重朗讀、重感悟、重積累的教學思想,寓學生的主動研究于閱讀活動之中。并緊扣單元訓練重點,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讓學生在“讀議、探究、感悟”中不知不覺理解課文,感悟活的人物形象,并拓展延伸到整部小說。
在教學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兩處語言點引導學生讀悟并進行創新,從而在品讀活的語言中品悟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深深植根于孩子頭腦中,使孩子的語言與精神協同發展。
第一,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么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么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于是,我又試著問“那么,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 “假如你是諸葛亮,怎么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
第二,我在讀課文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問題,課文寫諸葛亮的話的共有11處,只有一處有提示語,而且是個“笑”字,請你聯系課文,想想諸葛亮此時在“笑”誰?為什么而“笑”?這是一種什么樣的笑?然后引導學生充分想象、品讀、感悟,品出諸葛亮這一“笑”,不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這一笑值千金,是課文的“點睛之筆”。從而讓人物的形象站起來、活起來,并進入孩子們的精神世界。
另外,在農遠資源的運用設計上,只是為了讓它為教學服務,注重考慮適時、適度以及活用,讓它真正為教學爭光添彩。如:插入周瑜自嘆不如與諸葛亮笑自己的樣子,目的是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人物形象。插入示范朗讀更是激發學生讀書的熱情和更好地感悟人物內心世界,同時培養學生的研讀能力與朗讀能力。
但這節課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覺得很遺憾,特別是沒有很好地起到農遠資源應用的示范作用。課前思想認識不足,準備不夠充分。首先在選題時沒有跳開所任年級,去選資源多一點的課文;其次備課時沒有很好的考慮到學生實際及怯場的狀況,以致本該出彩的地方沒達到高潮,甚至在指導讀諸葛亮笑的時候有點頭重腳輕的偏差等。總之還有很多地方不盡人意,懇請各位專家提出寶貴的意見。謝謝大家。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5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于妒忌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斗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欲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么一邊做什么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恒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制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欲,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課中,我對文本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后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里?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 篇16
課前趕工,課上懸著一顆提心吊膽的心,這就是我在準備《草船借箭》公開課整個過程的真實寫照。現在終于可以長吁一口氣了,整個人瞬間覺得神清氣爽,可以靜靜在辦公室碼碼字,吹吹從山口邊吹來的微風,看看窗外被我忽略了一天的美景。
當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開課時,一顆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連原本清爽的皮膚也變得躁動起來,是害怕還是擔心?確實說不出來,因為各種感覺都夾雜其間,就像一根被打了幾個結的繩子,心里的阻礙是無處不在。想到教研室要來聽課,各學校都派人來,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狀態上課,不能丟臉!課前我仔細研讀課文,重點看了單元導讀,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和人物形象為主,并能夠帶領學生體味古典小說閱讀的興趣。《草船借箭》這篇課文寫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開始準備講這篇課文時,我覺得自己對文章的過程脈絡的把握還是有點不夠清晰,對講課過程的把握還有點混亂。丑媳婦始終是要見公婆的,無論講得怎樣,我都逃脫不了,想想當時的自己真是可笑,為了想逃避講課,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電視主人公那樣,受到強烈刺激立馬暈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憑空想象,我并沒有暈倒,還順利地講完了《草船借箭》這節課,至于結果如何我并沒有多想,只是覺得我脫離了提心吊膽,血壓回到了正常指數。
聽完老師們給我這節課的意見,我的感觸頗多。鄧彩霞老師指出我的課自讀自悟部分太少,環節設置中輕重把握不合理,讓我把課堂中“初讀感知”這部分的全班齊聲朗讀改成自由朗讀或者學生默讀,并且弱化生字詞的教學。我的導師賀老師也指出了我在梳理文章主要內容這部分用時太多,并且告訴我可以在教授“草船借箭”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時,進行簡單的梳理后直接跳到第二自然段人物心理世界,揣測人物內心世界,這樣我的第一課時才有了重點,而不僅僅是走馬觀花式的帶著學生把文章過了一遍。周老師在評課時,指出我的課件太多,色彩艷麗,這正是我所忽略的,在挑選背景時候,我就像個美工師一樣,希望以最美的顏色呈現我的課件,但是我恰恰忽視了,我不是來展示精美圖片的,我是來授課的。正如周老師說的,課件是輔助工具,要少而精,是為了輔助和補充課堂的,不是跟著課件完成教學,被課件牽著走。并且要明確題材教法,《草船借箭》是一篇古典小說,小說的教法要重點圍繞人物、情節、環境來展開,把握這三個要素,感悟人物形象,了解故事情節,明白感悟人物形象是關鍵,了解故事情節是基礎,體味環境烘托人物,環境推動情節的獨特妙處,體味小說這種題材的獨特魅力。在周老師的最后點評里,她又給我們講了如何針對不同主題明確文本定位,談到了要按照新課標本學段的要求設計教學,并結合學情合理設置環節。
聽了這么多老師給我的意見,我又認真的看了看自己的教案,回想自己的教學過程,大家的意見十分中肯,有些問題是我也曾感困惑的,有些問題是我在設計教學過程中完全忽略的,我些是我在備課過程中完全忽略的,大家的一番話讓我感到醍醐灌頂,茅塞頓開。我對如何設計教學,如何備課,如何教好不同題材的文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比起自己閉門造車,自己摸索教法來,上公開課被大家點評確實是一項迅速提升自己教學的捷徑,這里有同仁中肯的點評,在只言片語中,讓我把語文閱讀教學方法在頭腦中又重新進行了整合,對如何教,如何備課,如何有效設置課堂環節有了更多的感悟,收獲良多,也感謝大家的傳道授業,讓我解除疑惑,大家的點評讓我迅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自我改進的方向和方法,不再像只無頭蒼蠅。
《草船借箭》的公開課上完了,但是研討教學的精神留在了羊樓司小學,我會根據大家給我提出的建議改進教學,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變得有效,把學生能力的訓練落到實處,讓自己的課堂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