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語文教學反思(精選14篇)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課文的作者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點---白楊的象征意義這一順序來組織文路的。文中巧妙地運用了三個問句,承上啟下,串聯全文,句句遞進,引向深入。因此,我從三個問句入手,以三個問句串聯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從第一問句“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引出白楊,理解其“高大挺秀”的形象;從第二問句“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理解白楊“高大挺秀,不擇環境,不懼災害”的特點;從第三問句“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理解白楊的象征意義。教學中,我把三個問句作為“突破口”,并圍繞三個問句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使之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聯系,挖掘內涵,理解課文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不同,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我采用了“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是邊疆的建設者;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可他們卻不知道爸爸媽媽帶他們到新疆去,讓他們在這里念小學、中學、大學,將來成為建設邊疆的接班人;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的地方”,可他們卻不知道邊疆是個偏遠、艱苦的地方,需要付出幾代人艱辛的勞動,才能建設成為現代化的城市和鄉村......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收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重訓練,以讀為本,聽、說、寫的訓練
語文課要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在本堂課,我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使語言文字中蘊含著的思想感情,達到深化理解的目的。其次,要進行思維訓練。本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尤其是通過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
總而言之,這堂課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思路,以三個問句為突破口,串聯了整堂課的教學環節。同時,填補了文本的空白,挖掘內涵,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了三個“不知道”。既理解了課文的思想內容,又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但也留下了一點遺憾,在課堂上忽視了對學困生的引導,今后會注意優差兼顧,共同進步。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寫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回到內地接將要上學的孩子,在返疆的旅途中向孩子們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的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我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并抓住課文中的聯系點,就是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本課學習的重點。因此,我在教學第二課時時,主要從以下幾個環節入手,現做個回顧和體會。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家文筆清新流暢,人物描寫生動。文章由樹及人,從孩子們關于白楊的爭論開始,引出爸爸對白楊特點的介紹,托物言志。在布置導學案時,我遵循生本教學原則,“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少學多。”上這節課前,其他三個班的老師提前給我打了個招呼,要來聽我班的生本課,要求一二節連上。
第一課時講得非常順利,學生學習的勁頭非常足,個人讀書、小組讀,讀后評,開展地轟轟烈烈,學生學得熱火朝天。
第二節課進行的是第二課時,小組合作匯報,第一個問題我是這樣設計的,先出示一段話“爸爸的微笑消失了,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想了一會兒,對兒子和小女兒說:“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而這,孩子們現在還不能理解。”然后拋出兩個問題讓學生回答。①聯系上下文,找出句子,想想白楊生存的環境是怎樣的?白楊外形又有什么特點?從爸爸的這段介紹中可以看出白楊樹內在有哪些特點?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不太好,學生沒有抓住這段話中的句子、詞語去談體會,而是從其他段落找句子去談感受。②爸爸借白楊樹來表明自己怎樣的心思?談談你的見解。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比較好,學生能從“表白”無處父親在勉勵自己要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不軟弱,也不動搖。
緊接著,又有兩個小組進行匯報了其他問題,縱觀本節課,學生理解最好的段落是“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在火車前進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學生通過反復讀書,小組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表面上寫白楊,可真正的.目的是寫那里的人。白楊的品格,正是邊疆建設者的品格。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也正是邊疆建設者對孩子們扎根邊疆健康成長的期待。這些建設者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他們真了不起!
從這兩節課的效果來看,第一節感覺比第二節課稍好一些,認真想了想,原因一,第二課時設計了4個問題,有點多,下次要進行刪減,2個足以。原因二,兩節課連上,學生有點辛苦,看來咱們的課程表安排設計還是非常合理,不能連著兩節上。原因三,第二課時我說的話還是有點多,有點心急,要多給學生一些空間。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從“爸爸的微笑消失了”到課文結束。
2、初步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以及獻身祖國建設的崇高理想。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說出自己的見解。
重點、難點:了解白楊有哪些特點,體會爸爸借白楊表白了自己什么樣的心,領悟作者借物喻人的表達方法。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師:(cai播放畫面)在茫茫的戈壁灘上,地是黃的,天也是黃的,在這渾黃的基調上出現了一片翠綠,那就是(白楊 生齊說)。你看它高大挺秀,傲然挺立,他們像列隊的衛士,挺立在沙漠上,抵擋著風沙的襲擊;它們又像不屈的勇士,面對狂風暴雨,巍然毅力,它們給這貧瘠的沙漠帶來了生機,帶來了希望。
師: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課文寫的是爸爸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的白楊,高大挺秀的白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節課,很多同學認為這個句子很難理解( cai出示難句),爸爸介紹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表白了爸爸的什么心愿?就讓我們帶著問題去讀12~16自然段,把最能體現白楊特點的句子劃出來,邊讀邊想,白楊樹有什么特點?
二、初讀課文,感知白楊特點
生:自由朗讀12~16自然段,勾畫白楊樹特點的句子,邊讀邊想,白楊樹有什么特點?
師:咱們班的同學有很好的閱讀習慣,讀完以后,還將自己的感受批注在書上。讀好了的同學可以與同伴說一說,你從哪個句子讀出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
生:與同伴交流。
三、了解白楊特點,學習析詞悟情
師:剛才老師參與了大家的交流,發現同學們學習十分認真,誰愿意跟大家說一說白楊樹有什么特點?
生:我覺得白楊樹很直。
師相機板書:直
師:你真會讀書,白楊樹直的這個特點,你是從哪個句子讀出來的?
生:我從“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這個句子中的“從來、直”這兩個詞讀出了白楊樹很直。
(師相機cai出示句子。)
師:你能抓住重點句子中的重點詞語來理解課文,是很好的讀書方法,咱們學習語文就得這樣。我想請教在座的小老師一個問題,“從來”是什么意思?
生:從來就是向來。
生:是一直以來。
師:看來白楊樹向來就這么直,一直以來就這么直。誰來讀一讀這個句子。
生:個別讀、齊讀。
師:你還從哪兒讀出了白楊樹的什么特點?
生:我從“哪兒需要它,它……長出粗壯的枝干”中的“哪兒、哪兒”知道了白楊樹的生命力很強。
師相機板書:
生命力強
(師cai出示句子。)
師:咱們把這里的“哪兒”換成一個具體的地方好嗎?(生齊說好)老師先來說,(相機cai出示)在氣候適宜的城市需要它,它就在城市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生:在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是啊!白楊在沙漠也能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還有誰說?
生:在干旱的沙漠需要它,它就在沙漠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瞧!這個同學說得更好了,在沙漠前面加上“干旱”一詞,句子就變得更具體了。
生:在草木叢生的山崖需要它,它就在山崖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生:在荒蕪人煙的戈壁需要它,它就在戈壁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師:因此,我們說: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生齊說。)
師:白楊樹的生命力實在是太強了,誰愿意來讀一讀?
生:讀。
師:你“哪兒……哪兒……”這個詞讀得特別好,讓人感覺白楊樹的生命力很強。
生:讀。
師:這真是一株無論在哪兒都能很快的生根發芽的白楊。
生:讀。
師:讀得簡直比老師還要好,聽了你的朗讀,我們腦海里仿佛浮現出屹立在戈壁灘上的白楊。來,讓咱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生:全班齊讀。
師:白楊樹還有什么特點?
生:我從“不管遇到風沙……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個句子中的“不管……不管”體會到白楊樹很堅強。
師相機板書:堅強
(師cai出示句子。)
師:同學們,咱們假設。
(師引讀,生接讀。)
(師)遇到風沙,白楊樹是(生)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遇到雨雪,白楊樹還是(生)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遇到干旱,白楊樹仍然是(生)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遇到洪水,白楊樹依然是(生)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因此,不管遇到(生)風沙還是雨雪,(師)不管遇到(生)干旱還是洪水,(師)它總是(生)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師:請看,這就是堅強不屈的白楊。
(相機播放畫面。)
師:剛才看畫面時,有很多同學發自內心地贊嘆:呀!白楊樹簡直太堅強了,就像堅強的衛士。 誰想把自己心中的贊嘆讀出來?
生:讀。
師:這是遇到風沙時的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不動,老師也想讀一讀。
(范讀。)
生:讀。
師:你注意讀好了“不管……不管”這個關聯詞,讓我們感受到了白楊的堅強。
生:讀。
師:你讀的是遇到干旱時的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讓堅強的白楊再次出現在我們腦海里吧!
生:齊讀。
師:同學們,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白楊始終那么堅強不屈,這就是白楊的品格。請同學把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句子連起來讀一讀。
生:讀。
師:“從來”這個詞你讀得很好。讓我們感受到了白楊的直立挺拔。
生:讀。
師:你讀出了白楊堅強不屈的品格。
生:讀。
師:老師仿佛看到了一株生命力極強的小白楊巍然挺立在戈壁灘。咱們時刻要注意積累語言,能背的同學可以試著把這段話背下來,還不能背的同學可以偶爾看看書。
生:積累語言(背誦)。
師:有很多同學能把爸爸介紹白楊的這段話背下來了,真了不起!能不能把“介紹”換個詞呢?
生:換成贊美。
師:爸爸僅僅是介紹白楊,贊美白楊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師cai再出示難句)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讓我們聯系上文白楊的特點,聯系下文的“三個知道”去讀書,透過字面讀出文字背后隱藏的意思,去了解爸爸的心愿。請大家默讀課文,思考:孩子們不知道什么?
四、理解表白的心,學習析句、段悟情
生:聯系上下文默讀課文,邊讀邊想孩子們不知道什么?并在小組內交流。
師:孩子們不知道什么?
生: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么工作的。
生: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么做。
生: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他們不知道這么遠,為什么爸爸、媽媽還要來 。
師生合作讀:(生讀)他們只知道……(師讀)他們不知道……
師:請同學們看一看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邊疆所做的貢獻吧!相信可以幫助你們了解爸爸的心愿。
(師播放建設者建設邊疆的畫面。)
師:昔日荒涼的戈壁灘建設得如此繁榮,想象一下,他們在建設邊疆時,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生: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斗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看了剛才的畫面,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里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師:能利用課外資料理解課文,這種學習方法很值得提倡。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既然條件這么艱苦,爸爸為什么還接孩子們來呢?
相機板書:建設邊疆
生: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長大后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師相機板書:扎根邊疆
生:爸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熱愛新疆,響應黨的號召。
生:爸爸就像白楊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扎根,奉獻一切,把新疆建設得那么美麗。
師:爸爸以白楊樹勉勵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樹一樣堅強,不動搖。爸爸想讓自己的孩子也具有白楊的品格,長大以后建設邊疆,扎根邊疆,這就是爸爸的心愿。了解了爸爸的心愿,相信再來讀這個句子你們會讀得更好。
(cai再出示難句。)
生:個別讀、齊讀。
五、學習最后一自然段,回顧全文
師:請同學們默讀最后一自然段,想想哪兒不明白?
生:自由讀文,提出置疑。
生:爸爸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
生:爸爸的嘴角為什么浮起了一絲微笑?
師:上節課我們知道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想過去,想自己,想千千萬萬和自己一道建設邊疆的戰友。這一次他又在沉思什么呢?
生:他是在想自己的兒女能不能像他一樣扎根邊疆呢?
生:他在擔心,兒女們能不能不怕艱苦,為邊疆奉獻自己。
師:當爸爸看到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成長起來時,爸爸的嘴角為什么浮起了一絲微笑?
生:爸爸微笑是因為他看到大白楊身邊的小白楊在風沙中成長,他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他想我的兒女肯定能像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他覺得祖國建設后繼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絲微笑。
師:是啊!難怪人們都這樣贊美邊疆的建設者們:“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兒孫。”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呢?
生:也就是說建設者們不僅自己終身建設邊疆,乃至于他們的兒子、孫子,世世代代都扎根邊疆。
師:這是一種什么精神呢?
生: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板書: 無私奉獻
師:他們耕耘奉獻了一生,換取了今日新疆的繁榮,捍衛了各族人民的尊嚴,他們像白楊一樣都是衛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讀最后一自然段,讓我們再次感受兒女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真心、信心和決心吧!
生:齊讀最后一段(配樂)。
六、總結全文,寫法指導
師:爸爸借白楊(板畫)表白自己的心(板畫),這也是邊疆建設者要表白的心。課文借白楊贊美邊疆建設者們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這就是借物喻人的寫法。
師:同學們,學完課文,白楊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楊的精神可貴,邊疆建設者們的精神更可貴,他們為了改變祖國邊疆的落后面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奉獻自己的光和熱。我們深信:在父輩的言傳身教下,兩個孩子一定會在邊疆像白楊一樣,迎著困難成長。同時,老師還深信,在座的三十棵“小白楊” 也會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迎著困難茁壯成長。
師:讓我們帶著各自對白楊的情感再讀一讀課題。
生:讀課題。
師:你讀出了對白楊堅強的贊美。
生:讀課題。
師:你讀出了對邊疆建設者們的無比敬佩。
生:讀課題。
師:你讀出了對兒女們扎根邊疆的決心。
生:帶著各自的情感齊讀課題。
七、課后作業
1、課后欣賞歌曲《小白楊》。
2、背誦12~16自然段。
板書設計:
白楊:高大直立、生命力強、堅強不屈
(借物喻人) 無私奉獻
爸爸: 扎根邊疆、建設邊疆
課后反思:
這節課能做到的有幾個方面:1、課前所預設的目標都能在教學過程中有具體呈現。2、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學生感興趣的東西才能吸引學生,而對于自己了解的事物也才能感興趣。本篇課文中所講到的白楊的生長的環境——戈壁灘是學生所不熟悉的,因此,本節課運用了媒體手段展示了戈壁灘的景象,讓學生在腦海中有了戈壁灘的印象,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渴望進一步了解白楊的沖動。3、品詞析句,以讀悟情,并引導進行有感情地朗讀。為了能讓學生理解白楊的堅強不屈的品格,抓住了 “從來” “直” “哪兒”等關鍵字詞進行理解品味,以讀悟情,帶著感情朗讀。4、搭好“腳手架”,建立內容之間的聯系。介紹白楊的目的在于歌頌駐扎邊疆的建設者,因此,教學的一個重點是理解好白楊的特點,并以此為基點由物及人,引導學生理解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但在教學中,有的地方朗讀不到位,部分學生理解就有些困難。如第一段對白楊的生長環境惡劣的理解,由于讀得不夠,體會不透,對后面白楊的特點的概括有些難度。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說:“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后,我又鼓勵說:“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白楊》是五年級教材的內容,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課文按照“望白楊--說白楊--希望孩子也成為白楊”的思路,先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歌頌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
本課教學目標比較明確,在教學中,緊緊抓住題目,引導學生理清文章“寫作者一家從看到白楊--議論白楊--表白內心的'順序;”在內容的理解上,抓住白楊的生存環境--(大戈壁),白楊的特點(生命力強),白楊的品格(堅強、不軟弱、不動搖)。結合父親的觸景生情,從沉思--嚴肅--一再沉思--微笑的情況變化,激發學生理解父親此時的心情,特別是用直觀的畫面展示“茫茫的大戈壁和高大挺秀的白楊”,對比強烈,讓學生去感受那凄涼的環境,領略白楊頑強的品性。抓住父親的“含意深刻的話”,激發學生去理解他此時的心情,懂得父親是認真而動情的,品讀出父親對白楊的贊頌與對邊疆的依戀。為理解“爸爸不僅介紹白楊,也在表白自己”打下基礎,讓學生從白楊的特性聯想到白楊的品格,聯想到一位扎根邊疆建設者的內心世界--扎根邊疆不動搖,從而讀通全文。
在教學中采用“五讀”教學法,堅持從學生的問題切入與跟蹤,不斷調控與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在“悟讀--交流--匯報”的過程中去把握課文的內容,重視在閱讀中滲透知識點,如:修辭手法的作用等。突出讀的層次:泛讀--悟讀--復讀--選讀--評讀。每一次讀都結合在理解上,使學生在閱讀中促進理解,在理解中促進朗讀水平的提高。
但是,由于目標不夠集中,教學中有些環節有走過場的現象,如:關于人物對話的內容與表達方式等。評讀中,學生的能力沒能得到充分發揮。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了解課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紹白楊的特點,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學習邊疆建設者無私奉獻的精
2.理解重點詞語與句子,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教學重點 通過理解重點詞語和句子,體會邊疆建設者的無私奉獻精神。
教學難點 體會“爸爸”介紹白楊是在表白自己的心。
教學準備 課件
一、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我們大西北處處都可以見到白楊樹,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樹那樣濃蔭蔽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著。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呢?爸爸是怎樣借白楊樹表白自己的心情的?表白了爸爸一顆什么樣的心?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
師:請自由朗讀全文,并且畫出爸爸向子女介紹白楊的那個自然段。
(學生邊自讀邊勾畫思考)
二、了解白楊樹的特點,析詞悟情。
師:請你讀出畫好的段落,大家邊聽邊想自己哪兒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為什么爸爸的臉色變得嚴肅起來
師:提得很好,老師幫你記下來。
生1:我不明白爸爸介紹的白楊樹到底有什么特點
生2: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說樹,干嗎用了“堅強”、“不軟弱”、“不動搖”這些寫人的詞呢?
師:經過思考,同學們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問題,讓我們先看一組畫面,它能幫助你了解白楊的特點。
(課件,學生觀看畫面,聆聽解說詞。)
師:根據爸爸說的話和看到的內容,四人一小組討論白楊到底有什么特點。
生:我們小組討論后認為白楊的特點是直、適應性強和生命力強。
師:總結得不錯,請問這三個特點是怎么得來的
生:爸爸一共說了三句話,我們是一句一句地讀,抓關鍵的詞歸納出來的。
師:這個辦法真好,不如請你們小組同學給大家演示一下,讓大家學一學。
生1:爸爸說的第一句話是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通過“從來”、“直”,我認為白楊樹很直。
生2:爸爸說的第二句話是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從“哪兒……哪兒……”我看出白楊適應性強。
生3: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通過“不管……不管……總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課件,屏幕顯示學生朗讀這段話,學生齊讀)
師:適應性強、生命力強能用一個詞概括嗎
生:堅強!(板書: 堅強不屈)
師:概括得很精練。可作者比你們還巧妙,他用了一個詞把白楊的特點全說上了,快速讀前三個自然段,找到這個詞并說說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為“挺”可以說明直的特點,而“高大”和“秀”說明它長得好,堅強。
師:請同學們再讀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生自讀描寫環境惡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說白楊長得粗壯、結實;“秀”是說白楊長得秀美。讀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楊是長在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的戈壁灘,在這么荒涼的環境中它卻長得高大、秀美,給戈壁帶來綠意和生機,所以說它很堅強。“高大挺秀”這個詞用得好。
(板書:高大挺秀)
師:你理解得這么好,就請你把前三個自然段給大家朗讀一遍吧!
(生充滿贊美之清朗讀第1至3自然段)
師:他讀得怎么樣?
生:她讀出了贊美的語氣。
師:作者寫白楊是為了什么?
生:是為了贊美白楊!
師:,讀書時抓重點詞品味,就能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感情。“高大挺秀”就是這樣的詞。這高大挺秀的白楊守護著鐵路,它像誰一樣?
生:衛士!
師:看來,白楊的特點你們真的了解了,我們來做個練習。
課件,屏幕顯示:白楊樹是戈壁灘上的(衛士)。(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西北邊疆處處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三、理解表白的心,學習析句段悟情
師:作者只是介紹白楊樹嗎?就像同學提到的還用了那么多寫人的詞。誰能讀讀書上的句子,消除我的疑問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師:爸爸要表白怎樣的心愿孩子們現在還不知道。看課文,(引讀)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他們只知道——。孩子們不知道什么請同桌討論,用問句提出來。(生同桌展開討論;師巡視,掌握情況。)
師:‘把你們討論的成果跟大家匯報一下
生1:他們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媽媽也在新疆工作。
生2:他們不知道爸爸、媽媽是怎么工作的
師:就像他們這樣,繼續討論后兩句。
生1:他們只知道爸爸這回到奶奶家來,接他們到新疆去念小學,將來再念中學。
生2:他們不知道爸爸為什么這么做
生3:他們只知道新疆是個很遠很遠的地方,要坐幾天火車,還要坐幾天汽車。
生4:他們不知道這么遠,為什么爸爸、媽媽還要來
師:下面請同學們讀這段話,老師把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再復述一遍。
(生逐句讀,師逐句問。)
師:就帶著這三個問題,看畫面思考。
(課件,屏幕顯示當年建設大軍墾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榮的景象。)
生1:爸爸、媽媽當年克服各種困難,跟大自然作斗爭,憑著堅強的意志,開發、建設新疆。
生2:看了剛才的畫面,讀了老師推薦的資料,我知道當年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建設者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氣里挖渠,手都凍到了鋤頭把上。有的時候,為了不讓水白白流失,他們就跳進水溝里,用自己的身體堵住洞穴。
師:能利用課外資料理解課文,這位同學很善于動腦筋,提出表揚。
生:爸爸、媽媽等一批邊疆建設者克服了我們根本想不到的困難,全力建設邊疆。
師:既然這么艱苦,爸爸為什么還接孩子們來呢
生:他想讓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樣,長大后建設邊疆,扎根邊疆。
(板書:扎根邊疆)
生1:爸爸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熱愛新疆,響應黨的號召。
生2:爸爸就像白楊一樣,在惡劣的環境中扎根,奉獻一切,把新疆建設得那么美麗。
師:這些建設者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這是什么精神
生:這是默默地無私奉獻精神。
(板書:奉獻)
師:他們耕耘,奉獻了一生,換取了今日邊疆的繁榮,捍衛了各族人民的尊嚴,他們跟白楊一樣,都是——
生:(齊答)衛士!
師:那么,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小組合作討論)
(課件出示問題:孩子們不知道爸爸的心可你們知道了,你們可否告訴孩子?
生1:小弟弟、小妹妹們,我來告訴你們爸爸的心愿,那就是“建設邊疆爸,扎根邊疆”。
生2:孩子們,你們的爸爸不僅僅是在介紹白楊樹,他其實是在借白楊樹表白自己的心 愿要像白楊樹一樣,扎根在祖國需要的地方,建設祖國的邊疆。
生3:小弟弟、小妹妹,我不告訴價錢們,你爸爸剛才其實是在借白楊樹表達自己服從祖國 需要,為邊疆建設作貢獻的志向,同時也希望你們長大了像他一樣建設邊疆。,
師:同學們真行!是阿!爸爸借介紹白楊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贊美建設者。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們要好好讀讀爸爸介紹白楊的第14自然段。(板書:借物喻人)(指名讀)
師:讀得這么有感情,這么熟練,讓我們試著背一遍!(齊背)
(課件出示問題:如果爸爸聽了孩子的話,會說些什么呢?)
生1:你們真懂事,我的好孩子,爸爸心里真是高興,你媽媽聽到了也會非常高興。
生2:孩子們,我可以告訴你們,我的心愿其實也是很多很多像爸爸這樣的邊疆建設者的共同心愿。
生3:孩子們,希望你們上學后勤奮努力,好好學習,要知道建設邊疆不僅需要志向、決心,更需要知識、本領。
師:說得好。不僅這兩個孩子要好好學習,我們都要好好學習,長大后為西部大開發作貢獻。
四、學習最后一個自然段,回顧全文
師:默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哪兒不明白。
生1: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2:爸爸的嘴角為什么浮起微笑
師: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為他已經沉思過,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請同學們默讀全文、思考。
生1: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憶自己是怎樣工作的。
生2: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們這些邊疆建設者建設邊疆的事跡。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兒女能不能像他一樣扎根邊疆。
生3:他在想兒女們能不能不怕艱苦,為邊疆奉獻自己。
生4:爸爸微笑是因為他看到大白楊身邊的小白楊在風沙中成長,他對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5:他想我的兒女肯定能像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他覺得祖國建設后繼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絲微笑。
師:同學們,你們是祖國西南邊疆建設者的后代,繼承父輩的事業是大家光榮的使命。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讓我感受到你們的真心、信心、決心!
五、總結小結
師:白楊樹不擇環境,不講條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如今,戈壁灘需要它,它就在這兒生根了。它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就是白楊的品質,作者借白楊樹贊頌了建設者。
教學反思:
《白楊》取材于六十年代支邊一事,寫一位新疆工作的父親,帶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的特點,借以表達自己扎根新疆、建設新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發芽、成長。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這樣,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因此,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之教學目標。要完成這一教學目標,一要引導學生重點理解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二要抓課文中的聯系點,即把白楊品格和爸爸的心愿聯系起來。這就是為本課教學樹起的“靶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突出以下幾點:
一、抓聯系,挖掘內涵,體會文中寓意
應該說,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 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但由于時代的間隔,當今的學生對文中“爸爸的心愿”是很難作到設身處地心領神會的。針對這一難點,應采用“上鉤下連”的方法,上接“特點”,下連“三個只知道”,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爸爸的心愿,也就是白楊的象征意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更挖掘了語言包含的底蘊,加之激起的情感共鳴,使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融為一體,文和道達到完美統一,可收到一舉數得之效。
二、重訓練,以讀為本,兼顧口語交際
首先須突出“讀”的訓練。根據課文內容精心安排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分角色讀、齊讀、有感情朗讀等多種形式,特別是重點段落的反復朗讀,會大大增加學生感受語言的機會,促進理解,促使感情共鳴。其次,進行思維訓練。本 文理解中心思想的過程,實質上也是學生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思維過程,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層層深入,思維也漸漸深入,對問題的認識就會逐漸深化。本課所設計的根據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的訓練,可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強化對思想內涵的理解深度。以“我們”“爸爸”“孩子”之間的對話拓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的表述能力。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一、注意采用,情境導入,展示目標方法。
出示課題后,師:預習了課文,同學們知道文章主要講什么嗎?
生:主要講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
師邊出示課件――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邊說:這就是白楊樹。它沒有柳樹的婀娜多姿,也不像榕樹那樣濃蔭蔽日,只是筆直筆直地向上長,一排排,一行行倔強地挺立著。作者為什么要寫白楊呢?難道只是為了介紹它嗎?讓我們一起讀書,解決這個問題。
這一情境的創設,將白楊與它生長的環境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鮮明的對比。既讓學生對白楊有個初步的印象,更主要的是引出了課文的重點。教學目標的展示,自然而適時,讓師生在上課之始,對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到心中有數。
二、把重點、難點用直觀的圖例展現出來
“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這是本文的又一個重點,也是學生理解的難點。
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看三組畫面,思考其中的聯系;讀課文有關段落,注意其中的聯系,從而使學生不僅懂得了爸爸的心,也理解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對于下文爸爸的“沉思”“微笑”,也容易領悟了。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白楊》是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文章含蓄凝煉,寓意深刻,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來贊美在新疆扎根落戶的建設者,熱情歌頌他們不但把自己奉獻給新疆,還為邊疆培育下一代建設者的精神。教學重點是要讓學生了解白楊的特點,體會“爸爸”心,進而學習文章“借物喻人”的寫法。
學生在學習《白楊》這篇課文之前,已經學習過一些寫景狀物文章和寫人記事性文章,能過通過抓住景物描寫領悟景物特點,通過抓住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的描寫理解人物思想感情。但是,對于本文“借物喻人”的寫法,學生在教材所提供的文本中還是第一次見到,所以還沒有相應的概念和學習方法。此外,這篇課文歌頌建設者那種熱愛邊疆、扎根邊疆的`志向和不畏艱難困苦的精神。對于當今生活無憂無慮的學生來說,距離較遠,學生對“爸爸媽媽”為什么自愿扎根新疆,建設新疆可能會留有疑問,也就很難對“建設者”產生贊美和敬佩之情。要做到語文教學的“彼時彼地彼人”,所以我帶領學生把當時的背景做了補充。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作為一個小學的老師,要通過寫教學反思來總結自己得工作,如果你還不知道教學反思怎么寫?下面小編為大家推薦3篇關于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的范文,希望大家喜歡!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一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這篇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支邊者的高尚品格。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細讀文本,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教學中,我抓住文本中重要的環節進行細讀。
第一處是在講解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時,讓學生先找出相應的段落,然后讓學生細讀該文本,在細讀的過程中,抓住文本中的“茫茫”、“渾黃一體”、重點詞來理解大戈壁的環境的惡劣,從而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敬佩之情;抓住“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這一句話來體現白楊樹在這么惡劣的環境中生存,它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另外從 “高大挺秀”一詞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白楊樹的適應力及頑強的生命力是多么然人敬佩。談完自己的理解之后,讓學生們帶著自己的理解來讀文本,讓學生們將自己的理解通過讀來展現。
第二處文本細讀的設置是在講解爸爸的話時,這一段是本文的重點,也是難點,短短的三句話不但向我們介紹了白楊樹的特點,同時也借白楊表白爸爸的心。在設置細讀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們抓住中點詞句來理解文本,通過上下文的聯系來理解文本,讓學生們充分的讀,充分的說,再度重感悟,再用朗讀將自己的感悟帶回文本。從哥哥的問題入手,帶著爸爸嚴肅的表情,讓學生一句一句的讀,從段與段的內在聯系中,挖掘出隱含在語言文字中的真正喻義,進而引導學生從三個“只知道”,推想出三個“不知道”。這樣,由表層到深層,既使學生理解了語言本身包含的一般意義,又理解了它的特定含義,體會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表面上是寫物,實際上是喻人。爸爸自己已經扎根邊疆,獻身邊疆,他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如小樹一樣成長,經受磨練,成為祖國邊疆的建設者。這樣做,不光激發學生們對白楊樹的崇敬之情,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們懂得,爸爸說這些話的用意,那就是爸爸不光在講白楊,還要借白楊來贊美那些遠離優越生活,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人。這樣的設計,學生認識了白楊的形象,理解了白楊的特點,體會出白楊的象征意義(爸爸的心愿),本課的教學目的就已基本達到了。
另外,學習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采取的是讓學生質疑,讓學生找一找文本中介紹爸爸表情變化的句子,并讀一讀,在小組中討論每一次表情變化是為了什么?你從中理解了什么?這樣做,不光是對文本的一次整體貫穿,最重要的是可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讀文本的過程中,只有學生們能大膽的問一問,想一想,才能從對文本細讀,對文本細想,對文本細細的理解。
總之,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充分地去讀,變換形式去讀,教師適時引導去讀,才能真正地讓學生去理解課文,感悟課文。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二
我執教的《白楊》一課有許多特點,這里且不談教學思路之清晰,詞句訓練之扎實,學潮指導之得當,讀書結合之緊密。談談其前瞻性的教學理念和發展性的教學評價及合作的學習的方式。
一、充分體現新課程的教學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為語文教學指出了一條很好的教學思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習多積累,重感悟、重內化、重視與生活實際的聯系。我在這方面體現得很位。
首先我以生活作為學生理解課文的最根本的落腳點。《白楊》一課是一篇寓意很深的借物喻人的文章。只有體會到生活中人們的無私奉獻,才能感受到文中作者對白楊的敬意,實際上是對建設者的贊美。因而我緊緊抓住樹與人的聯系。從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去反映無限的生活情景。
其次,我更注意學生個性化的培養,在教學完第二環節,學生已經初步理解了作者如何贊美白楊樹的內容之后,我又讓學生將自己的理解用一幅畫表現出來,學生非常樂于表現自己,同時也體現了個性化的發展、創新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評價的發展性
新的課程理念要求教師更多地運用發展性的教學評價。評價不再反映僅僅甄別選拔學生,培養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使每個學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續發展的能力。
我在教學中的評價語較為得當,每一句能恰到好處地敲擊在學生的心上,促使其更努力地思考,更大膽的表現,發揮自己潛在能力。
例如:當一個學生不太敢發言時我這樣鼓勵學生說:“記住把愛心獻給別人,把信心留給自己。”這個學生回答后,我又鼓勵說:“你真了不起啊,朗讀好多么重要啊,你充分抓住了一次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正是有了這些鼓勵的話,學生才會一次又一次超越自己。
總之,我能緊緊以新課標為教學依據,以學生個性發展為目標,以教材作為培養和訓練學生能力的線索,我的這節課為語文新課標的實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本課設計如有不當之處,請領導批評指正,使我能茁壯成長起來。
五年級語文《白楊》教學反思三
每當讀到這樣的文章時,我就心潮澎湃,對那些邊疆的建設者產生敬畏之情,崇拜之情!《白楊》跟上學期學的《落花生》有相似之處,學生很敏銳的發現:《落花生》一課通過寫收花生、吃花生、議花生,告訴我們要做具有花生品質的人——默默無聞,無私奉獻;這一課,好像也是通過寫白楊樹,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 “好像”,看來還不是很確定,沒有充分的讀書,自然不夠確定了。但積極性可嘉,值得鼓勵。“說得很有道理,你們說好像是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是不是呢?接下來就請同學們認真讀書,作者想要表達什么?與《落花生》一課有哪些相似之處?”
孩子們聽了這話,馬上投入到了閱讀中。漸漸地,讀書聲小了。“讀完了?”“讀完了。”“跟《落花生》一課一樣嗎?”“一樣。”“那告訴我們什么?”“不知道”。呵呵,異口同聲。“不知道,很正常,如果讀上兩遍課文,你就讀明白了還用我這語文老師干嘛呢!”“哈哈......”引來一陣笑聲。“現在我們一邊讀書,一邊共同交流,看看作者想要告訴我們什么?”“文章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孩子們又是一陣議論。“課文抓住了白楊樹的哪些特點來寫?”“白楊樹有這些特點,與爸爸接兄妹倆去新疆這件事情有什么關系呢?”“爸爸跟兄妹倆介紹白楊樹,目的是什么呢?”在讀書過程中,隨著上述問題的解決,孩子們逐步明白:爸爸跟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目的是表明爸爸的心愿——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從哪些句子中能看出爸爸的這一心愿?”學生找出了文章的重點段:“爸爸的微笑消失了......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我覺得作者的這種寫法跟《落花生》一課的寫法非常相似,還記得這種方式叫什么嗎?”“借物言志。”有個孩子喊道,學得比較扎實。我將“借物言志”四個字板書到黑板上,“借什么言什么志呢?”“當然是借白楊啦!”“表明爸爸建設邊疆、扎根邊疆的決心。” “只是這些嗎?”“不是,還有爸爸不僅決定自己建設邊疆,還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建設邊疆。”“你是怎么知道的?”“課文中寫到‘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絲微笑,那是因為他看見火車前進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
就這樣,在《白楊》與《落花生》的比較中,學完了本課。我想孩子們對文章“借物言志”的這種寫作方法肯定又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這種認識源于已有知識的更新,更源于教師在執教時將看似復雜的問題分解開,使問題簡單化,學生再來理解,再來學習就容易得多了。教學本無定法,特別是語文教學每一種文體教法不一,更需要我們語文教師在備課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找準切入點,讓問題簡單化,讓學生學得輕松,學得帶勁兒,學有所獲。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過去的語文教學,曾經“只重積累,不重理解”或“只重理解,不重積累”。課上熱衷于繁瑣的分析,將一篇篇文質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離破碎。課堂上,聽不到瑯瑯書聲,習作里,見不到濃濃真情。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沒有了,造成語文教學的高耗低效。
小學語文教學新課標的出臺,給語文教學帶來勃勃生機和無限前景。新課標要求教師必須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按語文規律進行教學,要重視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感知、感受、感悟,避免繁瑣的分析和無效機械的練習。加強多讀多思,擴大知識面,注重語言和積累,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下面就本人貫徹新課標精神,教學《白楊》一課談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一、讀與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是一切語文行為的基礎。語言的感知、理解、積累靠讀,掌握語言的規律靠讀,感情的激發熏陶也靠讀。悟是對語言文字的一種感受。讓學生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因此,課堂呼喚讀的回歸,以讀為本,讓課堂真正書聲瑯瑯。
1、以讀促悟
以讀促悟,就是在教師啟發、誘導和鼓勵下,學生通過讀,來思考語言文字的內涵,去咀嚼文字的滋味去體驗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如《白楊》一課“爸爸表白的是什么心愿”這一內容,文字淺顯易讀,但是思想內涵較難理解,且與學生實際相差較遠。為了讓學生通過讀自己去感悟,避免教師灌輸式的講解。我讓學生先讀“三個只知道”的句子,討論悟出“三個不知道”的內容。再由“孩子們不知道,你們知道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讀上文爸爸介紹白楊樹特點的句子,然后聯系“三個不知道”的內容想一想。學生很快明白了爸爸表白的是“自己像白楊樹一樣服從需要,扎根邊疆,同時也希望自己的子女將來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
這一環節設計以讀為本,以讀促悟,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讓學生在主動有趣的學習中獲得身心的愉悅。
2、以讀現悟
果戈里曾經說過:“像樣讀一篇課文,需要同作者分享他那充滿心靈的崇高感受,需要用心靈去感受它的每一個詞。”讀與悟相輔相成。讀得好,則悟得好。悟得好則能讀得好。
《白楊》一課“白楊樹的特點”這一內容文質兼美,充滿感情。為了讓學生能感受到白楊令人敬佩、贊美的內在品質,并把這一情感表現出來,我采用了以下方法:
(1)拓讀現悟
這種方法就是將文中概括或抽象的內容,拓展成具體的內容,與有關語句組合成排比句,讓學生感悟其思想內涵。
如“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這一句體現了白楊樹生命力強的特點,將這里的“哪兒”一詞從“大戈壁”拓展到任何一處,尤其是環境惡劣的地方,與句子部分構成一個排比句:
大戈壁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大戈壁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荒山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荒山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內地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內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邊疆需要它,
它就很快地在邊疆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
通過這一組排比句的強化朗讀,學生對白楊樹“生命力強”的特點就有了深刻的`感悟,學生再讀“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桿。”這句時腦中就浮現以上一幅幅畫面,自然流露出對白楊樹的敬佩、贊美之情。
(2)分讀現悟
這種方法是將課文里從幾個方面集中說明事物某一特性的幾個方面分離開來,與有關語句組成排比句,讓學生用讀來表現對事物的感悟,如“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一句,作者從“風沙、雨雪、干旱、洪水”等四個方面的自然災害和惡劣氣候來突出白楊樹堅強不屈的特性,可以從四個方面構成一組排比句。
在風沙面前,它好像一堵城墻,巍然屹立,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雨雪面前,它似青松,傲然挺立,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干旱面前,它似駱駝耐干耐,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在洪水面前,它似中流砥柱,堅如磐石,
是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通過這一組排比句的讀,學生對白楊樹“堅強不屈”的個性有深刻印象,再讀時很好地流露出對白楊樹的敬佩和贊美之情。
當然,強調學生的自主讀書、感悟的同時,不能忽略老師“導”的作用。我們常常困惑如何點撥學生的朗讀,讀要達到什么要求。有一句話說得好:讀要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來。我們要研究導的方法,導的特點,導的規律。其要點是,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這里介紹我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幾種指導方法:教師范讀法、語言渲染法、形象支撐法、形體指揮法、有意比較法、借詞發揮法、競賽激勵法、角色置換法……
二、讀與積累
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言材料的積累與語感經驗的積淀,與讀與悟息息相關。凡讀書,熟則能悟,悟則能比,古人說: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所欲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許多作家在談及成功的秘密時,都感慨得益于少時的多讀。因此,我們應在學生記憶的黃金時機讓學生積累豐富的語言,為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熟讀成誦是語言積累的一種方法,但如果一味讓學生通過長時間多遍數單一的記憶,是既枯燥乏味又短暫無效的。因此,創造寬松的教育環境,進行活潑多樣的誦讀,能提高語言積累的效果。
在教學“白楊樹特點”這一精美片斷時,我這樣來幫助學生積累語言。
1、引導自主實踐
語文教學的活動觀,要求我們要創造機會,讓學生在自主實踐中發展。我在課堂上讓讀書有困難的學生去請教同學,如何讀得更好,同時要求其他學生全力以赴,果然收效甚好,課堂氣氛熱烈,學生興致盎然,互幫互助,很快讀熟讀好了這一內容。
2.美讀競賽激勵
在課堂上引進競爭機制,更能激發學生的向上。為了推波助瀾,我又讓每組推選一名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讀。老師參與學生的活動,主動為學生服務,課堂高潮迭起。老師和學生都運用自己的語言技巧,創造性地表現課文的形式美、音韻美、形象美、意蘊美,在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與作者的心靈相通......在不知不覺中,學生已熟讀于心。相信這一競讀會給學生深刻印象。
課堂上語言積累的形式還有很多,比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給畫面配音,把課文改編成童話等,只要孩子們高興,我們都可以嘗試。
三、讀與運用
教育起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葉圣陶先生說:“學語文是為用,即所謂學以致用。”這就是語文的交際性工具作用。
在《白楊》這篇課文里,學生讀懂了“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如果僅此滿足,點到為止,恐怕學生對如何運用“借物喻人”的手法還是“紙上談兵”。因此,我這樣幫助學生在讀中運用。
1.與課外結合——讀讀
“課文無非是個例子。”我們不能因文所困,應該樹立大語文的教學觀。將“借物喻人”這一知識拓展到課外這一大語境里,讓學生通過讀《白楊禮贊》來欣賞茅盾筆下白楊樹的偉岸正直,體會一下東北漢子抗日的堅強不屈,領悟“借物喻人”的精妙。相信,通過這一遷移,學生不僅了解了語言,也懂得了語言的表達。,
2.與生活結合——唱唱
生活就是語文。教學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新課標也提出要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語文教育資源。唱唱學生愛聽的歌曲《小白楊》,在活潑歡樂的氛圍中讀懂借白楊來比喻邊防戰士。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形式中培養學語文用語文的濃厚興趣,把課堂與課外結合起來,把語文融入生活。
3.與時代結合——議議
時代在前進,語文的內涵在不斷豐富。緊扣時代步伐,語文教學才會永具魅力和活力。課結束時,我讓學生交流西部大開發的信息,談談怎樣做一個新時代的小白楊,這一設計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運用,發揮了語文人文性的育人功能。
只有語文教育工作者轉變教育觀念,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努力做到教學內容生活化,課堂結構主體化,教學過程開放化,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習興趣,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運用,才能讓學生“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才能落實新課標精神: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白楊》是一篇精讀課文。文章寫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車上,一位父親和兩個孩子,望著車窗外的白楊展開討論的事。作者借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你帶來《白楊》教案及反思,供你參考。
《白楊》教案【教學目的要求】
1.教育學生從小樹立“哪兒需要就在哪兒扎根”的志向。
2.學習本課生字新詞;能用“哪兒……哪兒……”、“不管……不管……總是……”造句。
3.理解課文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重點:理解白楊本質特性和爸爸的心愿。難點:領悟爸爸的心愿。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1.向學生介紹沙漠和白楊樹的有關知識。
2.準備一幅能夠分步拼貼的教學掛圖和幻燈片。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審題:
1.課文寫了白楊的哪些特點呢?
2.課題是《白楊》,全文僅僅就是寫白楊嗎?
(二)老師范讀課文。
(三)學生自學課文。
1.出示自學思考題。學生自學:
(1)查字典或根據上下文理解下列詞語:
戈壁茫茫清晰渾黃一體高大挺秀
分辨介紹撫摸表白沉思
(2)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內容?
(3)大戈壁是什么樣的?白楊樹是什么樣的?
(4)爸爸是怎樣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的?
(5)試著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
2.老師檢查自學效果。
(四)學生質疑問難。
(五)課內練習:
1.寫近義詞:介紹撫摸分辨高大挺秀
2.寫反義詞:清晰動搖軟弱消失
3.朗讀課文,找出文章中的三個問句。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找出三個問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課文,了解到課文講的是一位旅客帶自己的兩個孩子到新疆去。在火車上向孩子們介紹了白楊樹,并借白楊表白了自己的心愿。那么這位旅客的心愿是什么呢?他是怎樣借白楊來表白自己的心愿的呢?這是這節課學習重點。
先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
小黑板出示: ①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②“為什么它這么直,長得這么大”?③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
這節課我們就順著這三個問句來學習課文。
(二)學習第一部分。
1.列車在哪兒前進呢?齊讀第一小節,讀后回答:大戈壁是什么樣的情景?
2.出示大戈壁的掛圖。教師描述。
茫茫的大戈壁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大風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涼呀!
3.在這樣茫茫的大沙漠上行車。從哪兒看得出列車在前進呢?齊讀第三小節,讀后回答:大戈壁上的白楊樹長得怎樣呢?
(高大挺秀:又高大又挺拔又秀麗。最高的白楊有35米高,相當于十層樓房那么高。)
4.老師在大戈壁的背景圖上貼上一行高大挺秀的白楊樹。
5.看到這白楊樹,爸爸的神情是怎樣的?兄妹倆又是怎樣的呢?分角色朗讀4—13小節。
6.過渡:兄妹只知道白楊很高很直,不知道它為什么這么直,長得這么高,當哥哥提出這問題時,爸爸的臉色有什么變化?他是怎么回答這個問題的?
(三)學習第三部分。
1.指名朗讀14小節。讀后小黑板上出示爸爸介紹白楊的三句話,然后逐句講讀。
第一句:“這白楊從來就這么直,這么高大。”
(1)“從來”是什么意思?這句話講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朗讀比較,體會感情。
第二句:“哪兒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兒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
(1)這句話講出了白楊的什么特點?
(2)指導有感情朗讀。
第三句:“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
(1)這句話贊揚了白楊什么特點?
(2)幻燈再現白楊與風沙、雨雪、干旱、洪水抗爭的情景。
(3)老師描述:
在風沙面前,白楊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在雨雪面前,白楊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在干旱面前,白楊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在洪水面前,白楊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的品格!
2.小結,指導有感情朗讀。
(四)學習第三部分。
1.啟發過渡:爸爸介紹白楊樹時為什么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了呢?他為什么要想一會兒才告訴兒子和女兒呢?
2.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愿。爸爸的心愿是什么呢?你能不能從下面的一段話中看出?
3.引讀16小節。讀后討論爸爸的心愿。
(爸爸的心愿是:不僅自己要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還希望孩子們也能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所以爸爸上面的三句話既回答了兒子的問題,又是在借白楊勉勵自己,教育孩子。)
4.引讀17小節。過渡:爸爸介紹的這一點白楊的知識和做人的知識就像一粒種子播在了孩子們幼小的心田里。這種子能不能生根、發芽、成長呢?
5.老師讀18小節。讀后討論: (1)爸爸為什么又陷入沉思?(2)為什么他又露出了一絲微笑?(3)“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作者僅僅就是寫小白楊嗎?
6.老師在大白楊樹的旁邊貼上兩棵小白楊樹。
(五)總結課文
1.中心思想:
這篇課文講的是一位在新疆工作的父親,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同時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楊那樣。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生根、發芽、成長。
2.抓住三個問句,總結文章的結構特點。
3.交流感受、升華中心。
(六)布置作業
1.造句:(1)哪兒……哪兒……
(2)不管……不管……總是……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板書:
評:
一、教學設計指導思想
葉老在語文教學二十韻中指出:“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那么如何在高年閱讀教學中抓住作者的思路,使教路、學路和文路和諧統一,同步進行,達到“入境始與親”、“句句悟其神”的最佳境界呢?我試著在《白楊》一文的教學中作了嘗試。《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借大戈壁上的白楊禮贊了在新疆扎根落戶的邊疆創業者。文章是按照白楊的形象——白楊的特性——白楊的象征意義這個順序組織文路的。小學生學習《白楊》一文的學路一般是:先充分感知白楊高大挺秀的外形,再深入理解白楊正直高大、生命力強、堅強不屈的特性,最后領悟爸爸借白楊表白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像白楊一樣在邊疆扎根成長的崇高精神。把握了文路和學路后,教師如何組織教路呢?我認為課文中的三個問句在全文起了承上啟下、串聯全文的作用,是作者思路的外在體現。于是我把這三個問句作為教學的“突破口”,然后順著三個問句學習全文。這樣,教師、學生、作者猶如同乘一舟,探幽覽勝,漸入佳境。力爭教路、學路、文路的和諧統一,是教學設計的一個指導思想。
在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感受到“教書育人”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語文學科的重要特點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辯證統一。”語文教材是學生的生活教科書,語文教師應該成為學生的生活導師。如何在《白楊》一文教學中把文與道的關系處理好呢?我在動之以情、潛移默化上做了文章。教學時,教師調動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升華。力求讓學生在《白楊》一文教學中既提高語文能力,又得到藝術享受,這是教學設計的又一指導思想。
二、教學特點
1.“圖文并茂”,創設情境
教材需要圖文并茂,教學也需要“圖文并茂”。“圖文并茂”的教學能給學生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情境,吸引學生盡快入境。如我教學《白楊》第一節時,在學生面前展示了一幅茫茫的沙漠圖畫:畫面遼闊,色彩灰黃,地上沙丘起伏,空中風沙迷蒙。這時伴以教師傳情的描述:“看,茫茫的大沙漠上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有的只是滿地的黃沙。風沙一起,飛沙走石,遮天蔽日,一片渾黃,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地。大戈壁是多么荒涼呀!”直觀的圖畫,形象的描繪,一下子把學生帶到那人跡罕至的大戈壁,為理解白楊和爸爸的品格作了很好的鋪墊。這節課我在圖畫的運用上還作了較為巧妙的處理:隨課文教學分步出示。這樣,圖畫的逐步展示,教師的動情描述,增加了教學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新奇性,吸引學生逐步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
2.“不拘一法”,化難為易
現代教學法認為,課堂教學應“不拘一法”,博采眾長。《白楊》一文重點段寫得含蓄凝煉深刻,教學時我采用了多種教法,“通過語言文字,指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思想感情。”①比較法:把“從來”,一詞去掉和原句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正直高大”是白楊的本性。②情境教學法:用幻燈再現白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斗爭的畫面,加以教師的語言描繪,讓學生充分感知形象,進入情境,激發對白楊的崇敬的感情。③朗讀教學法:在學生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在朗讀中讓學生和作者的感情發生共鳴。不拘一格的教法,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突破了教學難點,活躍了課堂氣氛,發展了學生思維,陶冶了學生情操。
3.發揮自身語言優勢,以情感人
以前多次公開教學后,聽課老師都講我的教學語言比較富有感染力。因此教學《白楊》一課時,我就揚長避短,注意發揮語言優勢,設計好導語、描述語、過渡語言和總結語。如學完爸爸介紹白楊的第三句話后,教師用了一句充滿激情的排比句,禮贊白楊的品格,把學生的情緒推向高潮:“白楊在風沙面前,像城墻一樣巍然屹立;白楊在風雪面前,像青松一樣挺拔高潔;白楊在干旱面前,像駱駝一樣耐旱耐渴;白楊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樣牢固堅定。這就是白楊不屈的品格!”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教師只有不斷錘煉教學語言,使之準確簡煉、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才能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質量。
《白楊》反思《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課文,文章通過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茫茫戈壁灘上的白楊樹這件事,贊揚了邊疆建設者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無私奉獻的精神。文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課文以白楊為明線,表面上寫白楊,實際上寫人,借白楊的特點來比喻邊疆建設者的高尚品格。因此,借物喻人就成為本課教學之重點所在。而如何指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體會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懂得借物喻人這一寫法是本課教學目標之一。另外本課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說出自己的見解。即是文中爸爸的話及最后一節的含義,要求學生能結合課文內容和聯系生活實際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是本課的難點,也是本單元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遵循新課程改革教學理念,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精神,使學生養成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具體教學方法如下:
課前讓學生查找資料,對白楊的生長環境(大戈壁)有所了解。通過學習課文了解白楊的特點,歸納出白楊的形體特點(高大挺秀、茂盛、大、生命力頑強。)。再通過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讓學生討論解決兩個問題:⑴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有何作用?⑵寫白楊樹的特點有何特色?我讓學生與文本對話,和作者交流,與教師商討,向同伴匯報……并使學生懂得,前者寫白楊樹的生活環境是起烘托作用,而寫白楊樹并非直接描寫景物,而是通過人物說的話,間接地寫出白楊的特點。
緊接著我就拋出新問題:白楊樹生活的環境是那么的惡劣,卻依然高大挺秀,不軟弱,不動搖,有著頑強的生命力。爸爸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只是單純說樹嗎?他還想說明什么?
通過讀課文,學生明白了父親的話是托物言志。作者表面上是在寫物,實際上是在喻人,是通過對白楊樹的贊美來歌頌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建設者,歌頌他們無論在什么艱苦的條件下都能像白楊那樣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為了加深這個認識,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充分讀,充分體驗感悟,讓學生發表個人獨特的感受。對于課文最后一句話的理解,我沒有機械地照書后要求讓學生說句子含義,而是巧妙地承接上文“父親又陷入了沉思”一句,提出:此時此刻父親看到了什么,他想些什么?從而喚起學生豐富的聯想,理解“……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通過解詞析句,不僅使學生掌握本課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法,也使學生掌握了抓住重點詞句理解內容和思想的方法。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白楊》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構思巧妙,文字雋永,感情豐富,是語言文字訓練和思想教育的好教材。然而,要讓小學生深刻理解,卻有較大的難度。我根據教材的特點、重點和難點,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實際出發,運用了“引疑推導法”,從整體著眼,以“疑”為主線的讀思結合的方法,使學生始終處于積極思維的狀態,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首先我從課題激疑(從課題看,本文應當寫些什么)入手,初讀課文整體感知主要內容之后,便直奔重點、難點,即從過渡段切入,引疑激趣(爸爸只是在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牽一發而動全身。然后按照“形象――特征――象征意義”的思路引導學生在讀中生疑,深思、釋疑,逐步完成認識由表及里的.過渡。
在這個過程中,老師通過“抓空白處”(孩子們只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引疑的辦法攻破難點,讓學生進行積極思維(概括)活動,認識到“孩子們”“只知道”的都是具體的“行動”,而“不知道”的,就是“爸爸”的“心”。經過一連串的引疑讀、思活動,學生步步深入地理解了“爸爸”的心就是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決心、信心和希望孩子們也像白楊那樣在邊疆生根、成長的赤誠之心。
其次,我通過朗讀訓練,潛移默化地讓學生受到了白楊形象美、內質美和建設者心靈美的感染;同時,又抓住描寫“爸爸”語言、神態的詞句引疑,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和思想品德的教育達到了辯證的統一。此外,我還巧妙地把“白楊”與“爸爸”、“小白楊”與“孩子們”、邊疆和內地、現實和遠景有機地聯系起來,帶領學生在“疑”的線路上逐步升華,因而教得輕松,學得主動,達到了文路、教路、學路的和諧統一。
《白楊》語文教學反思 篇14
《白楊》:爸爸只是向孩子們介紹白楊樹嗎?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著自己的心。
不談政治是人教論壇的要求,但是重視政治思想教育卻是人教教材的一大“特色”。對上面這句話的理解是教材的重點內容。怎樣理解呢?按照教材編者的意思:引導孩子將來要向他們的父母那樣扎根邊疆,獻身邊疆。所以課文最后用“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的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來進行暗喻、點題。這是政治性在教材編寫意圖中的一種高度表現,也是將白楊所具深刻內涵的高度窄化,是將“服從”需要的意志強加給了“白楊”們。“爸爸的心”——“白楊”真正的內心世界應是期待著孩子:像白楊那樣“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從真正的教育的角度,育人的內化性來說,這才是白楊品質、內涵的深刻之處,是其本質,是真正的人文內涵。它對人性的影響魅力遠遠大過上例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念,它對人的意志、品格的培養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長效性,是對生命的尊重和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