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通用15篇)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欲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后,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后地為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著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為提出這個要求后,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么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著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么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為‘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為“水土”,那么,晏子想說什么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后,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為什么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涂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著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系,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為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為什么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么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發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余地,留著面子,不至于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2
回憶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全部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自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確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里,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自動去讀課文,琢磨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干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施展發明能力。師生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換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情勢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緒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3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當過齊國宰相。課文記敘了晏子出使楚國時,智斗楚王、維護齊國尊嚴的三個小故事。
晏子出使楚國,受到楚王三次侮辱,但他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了超凡脫俗的爭辯,不但維護了自己和祖國的尊嚴,反而將了楚王一軍,得到了楚王的尊重。
本組課文的主題是“語言的藝術”,所以教學的重點應該在“品味晏子回擊楚王的話”。在教學中,晏子的爭辯如果僅僅用嘴巴或書本傳授給學生,效果肯定很差;而用創設情景,提出問題,讓學生設身處地地去思考,去爭論,就大大刺激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頓時就活躍起來了。我盡量讓學生嘗試著像晏子那樣思考,像晏子那樣去回答難題,然后再讀課文,就使學生為自己的觀點尋找論據,進行邏輯思考。
本文記敘語言簡潔生動,通過對話展開情節,刻畫人物,雙方辯詞的鋒芒,都表現得準確而生動,恰當地體現了人物的身份特征。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晏子的語言,讓學生透過文字理解句子的含義。
通過分析,再結合他們的`神態動作,使學生懂得了:楚王是多么目空一切、傲慢無禮,而晏子的沉著冷靜和聰明才智又是那么令人拍手稱快。對這些精彩的句子,我讓學生表情朗讀,引導學生多讀,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還拍手稱快,拍案叫絕。同時,對楚王有了憤恨之感,以至于分角色朗讀的時候,很多孩子都不愿當楚王了。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如雨,拂袖成云、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后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文中還有哪些句子也可以改成四字詞語,你根據這篇課文還可以聯想到哪些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4
本節公開課比預想得要好,整節課流程清楚,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學習方法,做到了師生互動,同學們能積極投入,踴躍發言,其中學生在課堂中綻放的生命活力肯定感染了不少聽課的老師。回顧這節課,感慨頗深,現談幾點,以釋情懷,若有不妥之處,敬請賜教!
首先,我感覺學生的狀態特別的好,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朗讀,不管是個人朗讀還是集體朗讀,讀得非常好,讀出了楚王的趾高氣揚、驕傲自大及對齊國的蔑視和嘲諷;讀出了晏子的機智聰明、不卑不亢,聽同學們的朗讀仿佛晏子就活靈活現得站在我們面前。第二,在“過把導演癮”環節中,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導”的形式是花樣翻新,這是老師始料未及的,如:有一小組采用故露破綻的方式,導演先不導,演員先表演而表演的同學又用方言說,最后導演再說戲,并特別強調如果不是劇情的需要,表演時必須說普通話,這種方式用心良苦,可見同學們確實動了腦筋。我認為,不管這節課結果如何,同學們的這種創造性發揮是應當肯定的。第三,在小組交流探究時,同學們確實得到了能力的鍛煉。比如,同學們學到了如何整合資料,學到了如何根據要求找出與文本的聯系和區別,我想,如果學生們每一節課都能學到一點,那么,學生們的能力將得到很大的提高。
其次,這節課有幾處疏漏之處:
第一,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故事內容時,有兩個同學發言,我只是簡單的肯定了第二同學的發言而沒有指出第二位同學的概括好在哪里。
第二,在同學們導演過程當中,對學生的點評略顯粗糙,應重點點出同學們要重點點評導演而不是點評演員。
第三,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沒有仔細的考慮問題的深度。
第四,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這是最遺憾的地方,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總之,我覺得開一節課很難但又能學到很多東西,也許正是這點才吸引我鼓足勇氣去嘗試。確實也是如此,在整個備課過程中,由于對教案反復修改,反復推敲,因而對新課程標準領會得也更加深刻,這是我感觸頗深的。另外,在整個備課過程中,我真正的感覺到了集體的力量和智慧!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5
周三開始學習《晏子使楚》這一課,這是一篇經典課文,篇幅不算很長,但故事性卻很強,孩子們讀起來也是津津有味。教學時,我主要抓住以下幾方面展開:
第一,學生熟讀課文,自主解決文中字詞。課堂上,我進行檢查鞏固,強調重難點。
第二,理解課文時,抓住“晏子反擊楚王的三句話”讓學生朗讀體會,感受晏子的才思敏捷和能言善辯。
第三,完成課后習題時,以學生獨立完成為主,同時結合易錯點和難題進行共同討論交流的形式來解決,最后歸納總結,完成答題。
反思這堂課,在理解詞語方面有所欠缺,并沒有讓學生隨文理解文中的成語:得意洋洋、面不改色。在內容講解上過于簡單了,只讓學生抓住晏子與楚王的三次對話展開理解,至于“尊嚴”的單元主題沒有深入挖掘。在完成練習冊時,還是對學生不夠放心,指導提示的過多了,沒有落實獨立完成作業的任務。
但話又說回來,面對有限的課堂時間,既要解決字詞句等基本知識,又要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人物品質,還要完成有難度的一些作業,如果再逐字逐段的分析講解,那兩個課時肯定無法完成學習任務,所以,面對有限的課堂時間,也許只能少講精講,注重練習鞏固。在今后的教學中,我依然秉承提高課堂效率,完成教學任務,注重學生練習鞏固的思路開展課堂教學。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6
《晏子使楚》是小學語文教材人教版五年級下冊中一篇課文。本組課文的學習要點:感受語言表達的藝術,并學習用得體的語言進行表達,我在設計教學設計時,把感受晏子的言語交往技巧作為學習重點,讓學生在晏子與楚王的針鋒相對中,感受到晏子語言的藝術、智慧的魅力。
首先從文章的最后一句話入手,讓學生質疑,根據學生的疑問展開教學,讓學生自己找到疑問的答案,再次緊緊抓住晏子的語言引導學生深入閱讀課文,體會晏子所說的話,利用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感悟晏子的聰慧和機智,同時利用朗讀、模仿人物的語言、表情,在讀中感悟人物的心理。其次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在課堂中,我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最后及時評價,盡最大可能激勵學生。在本課堂中較大程度地激發了學生探究語言文字的興趣,比較成功。這其實是我在語文課上一直追求的狀態: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盡可能地激勵學生,引導學生,使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我會堅持做下去。最后,利用拓展材料讓學生明白得到別人尊重,維護國家尊嚴,需要怎么做?讓學生明白課文中所揭示的道理。我希望營造的是一個師生平等,和諧共進的課堂,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課堂。
但回過頭重新審視這堂課,我覺得自己有些地方做得不太得當:
1、在學習晏子和楚王的三次針鋒相對中只是注重了晏子機智靈活的辯論和反擊技巧,忽視了晏子不卑不亢處處以國家尊嚴為重的凜然氣節,使晏子的人物形象不夠豐滿高大。
2、在文本的朗讀上,我還有很大的缺陷,晏子的語言讀得還不是十分到位。
在今后的備課過程中,我想我應該更多地思考和推敲,認真領會新課程標準,爭取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堂課。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7
《晏子使楚》是一篇非常精彩的歷史故事。它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卻受到仗勢欺人的楚王的三次侮辱,每一次晏子都予以有力的反駁,維護了自己與齊國的尊嚴,最終使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在與楚王的三次交鋒中,晏子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無不體現出超人的智慧、善辯的口才和愛國的熱情,真是“一人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位極具傳奇色彩的又極具個性魅力的人物及他的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內心。因為有了這種切夫之愛,所以有了上好這篇課文的激情與動力。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
本課教學能讓學生較充分地自悟,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在角色體驗中感受言語的藝術。“不浸潤心靈的說教是蒼白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融進課文,走進文本角色,身臨其境,感同身受,就會產生震撼心靈的閱讀感受。在教學中多層次地分角色朗讀,表演課本劇,就是為學生營造一個角色體驗的言語場景,讓學生在鮮活生動的話語情境中學習表達技巧,領悟表達智慧。通過課本劇的表演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不足之處是: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所以自己的引導便顯得有些過急,并因此擠掉了對一些字詞的體會還應當再深入一些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的體會、理解。
教學之路漫漫長,我還得不斷努力學習,才能力爭在未來的教學中取得較圓滿的成功。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8
課堂秩序
今天進行《晏子使楚》的第二環節——精讀感悟。學生準備得很充分,發言很積極,展示的欲望太強了。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后,糾錯的學生爭先恐后地為展示的學生糾錯。糾錯的熱情非常高,耽誤了不少時間。下午,我先向學生強調,傾聽時要著重傾聽別人的表達內容和表達方式。本以為提出這個要求后,會有許多學生不再這么積極,沒想到,仍然有不少人搶著點評別人的優點。秩序還是有些亂。怎么辦?
課堂深度
下午繼續交流對課文的體會時,崔傳浩談了自己對“南橘北枳”的理解。這時,他對課文中的“水土”一詞出現了誤讀。晏子說:“大王您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樹一種到淮北,就只能結又小又苦的枳,還不是因為水土不同嗎?同樣的道理,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好好地勞動,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也許是兩國的水土不同吧。”崔傳浩在解讀第二個“水土”時沒有進行細致的分析,而是直接照搬了晏子的話,感覺齊國人百姓一到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因為水土不同的緣故。
這也算是課堂生成吧。我當即問了學生一個問題:“齊國人在齊國能安居樂業,到了楚國,就做起盜賊來了,是像南橘北枳那樣,因為‘水土’不同嗎?”顯然,人的變化不是因為“水土”,那么,晏子想說什么呢?我提示學生,“水土”是一語相關,晏子真正想說的是什么呢?學生思考了一會兒后,李詩音站起來說,晏子的話是指楚王把楚國治理的不好,讓不良的社會風氣吹進來了。雖然她的表達不是非常準確,但是說出了大概意思。此時,學生都已明白,晏子第二次說的“水土不同”暗指楚王沒把楚國治理好,導致社會風氣不好,齊國人到了楚國才做起了盜賊。學生理解到這里,都已知道晏子在回擊楚王了。我又追問了一個問題:“晏子為什么不直接回擊楚王,非要打個比方,用南橘北枳,水土不同迂回地回擊楚王呢?
此時,沒有任何提示,學生想啊想啊,居然從幾個角度來談這個問題。第一個觀點:晏子是客,楚王是主,晏子來到楚國的地盤上,理應客氣一些。第二個觀點:晏子是大夫,而楚王是一國之君,臣對君說話應該有禮貌。第三個觀點:晏子出使楚國,萬一把楚王惹惱了,楚王可能會令人把他拖出去斬了。第四個觀點:晏子如果不委婉,而是與楚王針鋒相對,可能會引發兩國之間的戰爭。那樣的話,可能會造成生靈涂炭、兩敗俱傷。晏子是從大局著想的。第五個觀點:第二自然段已經說了,齊王派晏子訪問楚國。既然是“訪問”,就是要建立友好關系,如果晏子直接回擊楚王,讓楚王很憤怒,兩國的關系就僵了。
交流到此處,我給了學生晏子使楚的背景:齊王派晏子使楚,是為了與楚國結盟,準備聯合抗秦。因此,晏子出使楚國是有使命的。聽了晏子使楚的背景,大家更理解晏子為什么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了。可是,這時又有學生提出質疑:既然怕惹惱了楚王,可以什么都不說呀。不管楚王怎么侮辱他,晏子可以不吭聲,可以示弱。學生立刻有人反對,認為如果晏子一味地忍讓也不對。這樣會讓楚王看不起,還談什么結盟呢?討論到此時,學生發現,晏子既要委婉地回擊楚王,以維護自己和齊國的尊嚴,還要給楚王留有余地,留著面子,不至于撕破臉,讓楚王認識到齊國的強大,只有與齊國聯手,兩個國家才更安全。
和學生談到這里,所有人都感受到晏子掌握談話的分寸是極難的,正因為如此,才體現出晏子語言的巧妙與智慧。
今天的課給我留下許多遺憾,也讓我反思了許多,發現了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秩序、導向、理性、深度。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9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本文承擔的重點訓練項目是理解句子中含著的意思。
對于這樣一篇故事性強的課文來說,我認為通過反復的研讀,讀懂楚王對晏子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反駁,在此基礎上理解句子的含義及人物的個性品質是教學的重點。因此,本節課,我以教材為依托,帶領學生品讀語言文字,從中感悟人物的品質。
1、開放了學生的學習空間,以學定教:
本課教學能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給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的時間。帶著學生還想繼續了解的問題,讓學生認真讀書,品讀文字。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2、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
教師能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需要教師創設富有情趣的教學活動。本節課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讀書交流,理解文章內容。特別是讓學生在感觸深刻的地方學習批注,逐步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學生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動作、語氣。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0
寒風陣陣,細雨霏霏。金陵之秋名師精品課在秋雨紛飛中拉開了帷幕。我們一席人在梅主任的帶領下來到南京江蘇教育學院,聆聽著名特級教師的授課和專題報告。整整三天,我們忘卻了自我,忘卻了時間,可誰的臉上都沒帶著一絲倦意,那求知的眼神依然執著。于永正絲絲入扣、樂趣橫生的表演,讓我們感受到作文的教學樂趣;薛法根幽默風趣的課堂語言,讓我們忍俊不禁;孫雙金回腸蕩氣的朗讀,
讓我們的眼淚飛揚;最讓我們震撼的是竇桂梅老師專題演講《激情與思想》和她執教的《晏子使楚》,讓我們享受到了激情之旅的愉悅。
那天,她容光煥發地往主席臺那兒一站,就如同一朵奪人心魄的玫瑰,從她的身上散發著陣陣的芳香和凝聚力。一開口便語驚四座,只見她雙眼放光,雙手猶如高超的指揮家那么自然、優美地調度著、配合著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此刻不單是她的嘴、臉、雙手在說話,她烏黑的長發、纖細的腰肢,身上所有的部位都在無聲地說話,全場人的目光跟著她一起轉動,全場人的心被她揪住不放,笑聲、掌聲、頓足聲、扼腕聲、附和聲不斷地在大廳里升騰回旋。什么叫時間短暫,這就叫時間短暫。什么叫征服,這就是征服。她的一舉手,一投足都分外強烈地讓在座的老師感受到了她的魅力和可愛;感受到她對生命,對事業的激情,感受到她人格的美麗。
竇老師的人格是美麗的,而她的課堂教學更是充滿著激情的魅力。在短短的兩節課中,我深深折服于她匠心獨運的設計,恣肆汪洋的廣博,鞭辟入里的深邃,還有那充滿張力的激情。竇老師的課堂,疏密有致,粗細結合。疏處可走馬,密處不透風。不愧是大家手筆。回味竇老師“播種”的過程,收獲良多。
一、激情燃燒自己,點燃學生,提升課堂溫度。
竇老師說:“激情是一種狀態,是一種溫度,”她認為:“沒有溫度的男人,在課堂上是立不起來的空麻袋;沒有溫度的女人,在課堂上就是一點沒人愛的舊瓷碗。一點感覺都沒有,沒有魅力。”她是這么認為也是這么做的。你看她無論有多疲憊,一旦站在講臺上,她便立刻激情四射,她的這種激情猶如一團烈火迅速點燃起學生心中的那團火,把整個課堂燒得沸水騰騰。她說,激情是她的一種狀態,這種激情如果放在別人身上也許會覺得肉麻和惡心,但放在她身上就特別自然,因為這是來自于她心底的自然流露。
無論怎樣的氣候與環境,竇桂梅老師總能在短短的時間里抓住學生,師生一起用心用情提升課堂的溫度。這種溫度的提升需要老師的方方面面,特別是老師的“精”、“氣”、“神”。竇老師上課開篇之言就是送給學生三個字:“精”“氣”“神”。學生立刻領會了老師的用意,個個精神抖擻,容光煥發地端坐著。竇老師在教學中特別善于捕捉課堂的點滴契機點燃學生的激情:“你怎么這么會讀書呢?看你把晏子的心理活動都讀出來了。”“你的回答就是與眾不同,別人想到楚王的無禮、傲慢,你則想到楚王的可愛。”“我看到你們臉上的這種燦爛的笑了!”“我親愛的孩子們呀!你們咋就這么會說呢”“你咋就這么會想呢”……課堂中她時而拍拍學生的身體激昂的朗誦,時而摸摸學生的臉頰溫柔的敘說,時而拉著學生的雙手深情的注視……這樣的語言,這樣的行為,讓學生無距離的與老師對話。
竇老師課堂上全身心的投入,如同一朵正在燃燒的“玫瑰”,學生就這樣跟著竇老師朗讀、感受、思考、表達……在竇老師“激情而又自然的引領下”,學生“心靈豐滿”起來,精神充實起來。學生的思想在課堂張揚,學生的生命在課堂成長。而學生的精彩正是來源于竇老師激情的點燃,來自她巧妙的引導,來自她熱情的鼓勵。就這樣,學生的信心被一點點激發,學生的激情被一點點點燃,學生的思維在一點點的燃燒,課堂的溫度在一點點提升,以至于沸騰。
二、抓住契機,在閱讀中豐富學生的積累
新課標要求,在閱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和格言警句,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以及在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因為,語言材料積累的多寡,是語文素養高下的重要指標。
竇老師在課堂上巧妙地讓學生進行了積累。當學生提到:“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竇老師馬上抓住這個契機說:“這是句典故,孩子們快快背進腦瓜里,看看誰將來也能用上這句話,這句話可大有說法。快快背一下。”當學生提到“揮汗成雨,摩肩接踵,張袂成陰。”竇老師及時地說:“把這三個成語趕緊寫下來,看誰一邊寫一邊記在心里。(待學生寫完。)來,一起讀一遍——”當學生將補充文本里的語言文字內化成自我語言來評價晏子時,竇老師不失時機的說:“她和剛才一個同學一樣,也利用補充教材里的話,用人家的話來點評晏子,你咋這么會學語文、用語文呀?我們不妨一起學著他,夸夸晏子的口才,那真叫——一”學生齊頌:“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
在整個教學中,竇老師為學生提供了與文本水乳jiao融的補充教材。學生從被動地找補充教材的典故,到主動運用補充教材的警句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老師從將學生的視線引向補充教材,到融文本與補充教材于一爐的天衣無縫,使學生積累的語言進一步內化,并在運用中轉化為自己的語言,從而發展了學生的語言能力。我們都知道,積累的途徑有課內,有課外,往往,課內似乎就是“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的就事論事,而竇老師為我們開了一扇窗,打通了課內課外積累的壁壘,為豐富學生的積淀播下了可喜的種子。
三、在思辨中激活學生的異質思維,讓課堂涌動智慧的光芒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接受,是繼承;“思”是創新,是發展。新課程“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竇老師在課堂上,就為學生開拓了一個自由、廣闊的思維空間,使課堂成了異質思維的搖籃。在第一輪學生眾口一詞評價晏子口才無懈可擊的基礎上,老師出示了一位外交官的評價:“晏子的語言雖給人們的感覺是有理有據,但感覺還是做語言游戲,逞口舌之能進行外交對話,說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也獲得不了真正的尊重。”
接著竇老師說:關于這位外交官的評價,你贊成他的觀點嗎?你不贊成他的觀點嗎?或者既贊成又不贊成,我們就把它說成“說不清”。現在,不要和別人討論,你自己靜靜地去思考,我相信,當你的觀點通過你的思考傳遞出來的時候,那就是你的聲音,任何人的觀點我們都賦予尊重,因為那是屬于他自己的思考。”學生在老師提供的批判反思的空間里,在老師熱情的鼓勵聲中,思維的火花被極度點燃。有的爭辯說:“我非常不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為大家都知道,晏子是出使楚國的,他*自己的語言來反駁了楚王的話。他的口才是很好,但他的智慧更重要。所以我不贊成這位外交官說的話。
”有的學生爭辯著說:“我非常贊成這位外交官的觀點。因為在課文中,晏子和楚王的對話,晏子都是在諷刺楚國。如果你是那國家的人,別人諷刺你,大家都會感到不高興。這樣不會得到他人的尊重。所以我覺得晏子雖然口才非常好,但他這樣對別的國家的人說話。雖然表現出了自己的智慧,但是得不到別人的尊重。”有的學生說:“晏子本來叫晏嬰,人們尊敬他才叫晏子。大家想一想,晏子代表齊國出使楚國,楚國人應該尊敬齊國的使者,但楚國的人屢屢侵犯晏子,晏子說的話,表面看起來是有情有理,但都是在諷刺楚王,有句話叫“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楚王是明著侮辱晏子,而晏子的語言表面上看起來沒什么,其實綿里藏針。他并沒有明著跟楚王對著干,我認為他這點是非常偉大的。”……
在第二輪學生評價晏子*智慧和實力贏得尊嚴的一統答案面前,老師又拋出了一位歷史學家的觀點:一個人的智慧不能代表國家的智慧,一次外交勝利并不能獲得國家永久的尊嚴。“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接著竇老師說:“這又是一位史學家的觀點,你贊成嗎?還是不贊成?還是說不清,現在前后桌互相討論。馬上請你現場發表觀點,希望你也做到有理有據,開始!”竇老師這第二個補充文本,如同:一石激,而引起千層浪。學生異質思維再度被激起,有的學生認為:一個人出使代表國家的尊嚴,他贏得了勝利,那就表明他的國家有真才實學。但是以后變數太大了,歷史的長河,永遠是彎曲的,如果國家有什么變數的話,那尊嚴就會造成破滅,也許他現在能為國家獲得短暫的尊嚴,但是不可能永久的,這就與一個國家的實力尊嚴有關,這就是一個人與國家的利害關系。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3),
而有的學生則認為:我認為是說不清的,前面一句,“一個人的智慧不代表國家的智慧”,不是所有齊國人都是一個晏子,都有真才實學,所以第一句我認為是對的,最后一句“‘晏子使楚’與國家真正的尊嚴無關。”我覺得是有關的,如果晏子鉆了狗洞就說明齊國的人都是無能的,尤其當時他是使節,他的行為會嚴重破壞國家尊嚴……
這種學生個性化思維的爭辯如泉水涌動,爭辯聲此起彼伏,智慧的光芒在課堂上熠熠閃爍。而竇老師在整個爭辯的過程中就像個牧羊人,只是在一旁不停地激發學生的異質思維。“還有沒有不同的聲音?”“還有沒有不同的觀點?”
“那你的觀點是贊成還是不贊成呢?”……這樣的語言交替地出現在學生的思辯中。
多么智慧的老師,以思辨去播種,用頭腦去碰撞頭腦。學生明明都集中到參考書相似的觀點上了,應該大功告成了吧?但老師卻竭力摒棄單一順向的封閉式思維方式,推出足以激起千層浪的“一石”——與眾不同的觀點,讓學生去判斷,去發現,去構想,去表達,從而打破了思想的禁區,洞開了思維的空間,使學生的思想活躍起來,敏銳起來,萌發出智慧之花。更重要的是,學生養成了獨立的人格、獨立的價值立場,不再是人云亦云的復制品,而將是自主、開放的思想者。
四、層層推敲,層層感悟中涵養學生的精神
我們發現,竇老師始終牢牢抓住文本,在合適的時候進行合理的拓展,啟動學生的思維,激勵學生主動去探究。不僅如此,竇老師深入挖掘課文的文化內涵,把握文本,發掘文本中的民族精神、情感、心靈意識,弘揚優秀的民族文化,用課文中的人生智慧啟迪學生思想、豐富學生智慧。
竇老師教學《晏子使楚》,由“規圓矩方”說起,緊抓“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教學。將學生引入文本中走了幾個來回,第一回合讓學生自讀自悟,抓住晏子說的話,評價其口才,突出個人的尊重;第二回合,讓學生斟詞酌句反復推敲晏子的神態動作,發現其背后的真因,突出國家的尊重。每一回合都給學生設了道坎兒,用外交官、歷史學家的觀點給學生提供思考的`平臺和空間,層層剝筍般地道出了“每個人都要有尊嚴”。在“規圓矩方”中晏子這個人物越來越清晰,“晏子使楚”這個歷史故事越來越深刻起來。
本節課的主題是“尊重”。竇老師用她巧妙的設計一步步將“尊重”這一主題凸顯出來。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是全文“尊重”主題的切入點,“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晏子的口才給你什么印象?”是全文的訓練主線,其間穿插朗讀訓練、說話訓練、理解訓練、解詞訓練、思維訓練。在孩子們對晏子的口才大為佩服之余,竇老師巧妙引導孩子作深入思考:僅憑口才就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了嗎?不,是智慧。那么,智慧藏在哪兒呢?竇老師抓住了“看了看”“笑了笑”“面不改色”三個看似平淡無奇的詞大做文章,在大量補充閱讀的基礎上,漸漸突出了晏子的冷靜,勇氣,智慧,風度。到這里,孩子們似乎都懂了“尊重”的內涵,但竇老師仍不滿足。回到“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這句話中,以“。”“!”“?”三個標點符號的變化引發孩子們思考:這里的“晏子”是什么?不是簡單的“國家”的代名詞,不是簡單的“個人”的代名詞,他是“一個有尊嚴的人”的代名詞。楚王尊重的首先是一個有尊嚴的晏子,只有人人都做有尊嚴的人,才能使一個團隊,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尊嚴,也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這是多么深奧的道理啊!在竇老師的引導下,在竇老師激情而又深沉的《三國演義》主題歌的深情演唱下,在她一點點擦去板書僅剩下“尊重”兩個大字時,我仿佛看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1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這篇課文故事性很強,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合作探究的方法來學習,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推理時知道應使用關聯詞語,這一訓練,在教學的第三個環節“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口才”最為突出。當我們分析晏子說的每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時,我出示了多媒體的幾張幻燈片,激發學生興趣。多次訓練,多人次的提問,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比一次流暢的發言足以證明這樣的訓練是有效的。
二、領悟到了晏子語言的巧妙
學生理解了晏子的話的意思后,我又提出問題:“如果晏子不采用書上的這種方式,采用最直接的方式,好不好,為什么?”生答:“采用最直接的方式不好!直接說會傷楚王的自尊,楚王肯定會殺了他,也決不會和齊國友好相處。而這樣說讓人感到晏子很有禮貌。晏子委婉的語言,不會傷楚王的尊嚴,而且也讓楚王感到他的厲害。所以不得不一次次妥協,最后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我接著學生的話,說:“晏子的語言就巧妙在這。”從學生的表情可以看出他們懂得了:禮貌、委婉的語言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這樣的語言才叫真正的語言藝術。
三、感悟到了尊嚴來自實力
我抓住課文結尾的一句話:“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進行提問:
1、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口才)
2、晏子身上還有什么讓楚王不敢不尊重他?(智慧、禮節)
然后,通過理解晏子話中的意思、晏子說話時的動作、神態,( “看了看”、“拱了拱手”,“故意笑了笑”,“面不改色” )體會晏子能言善辯、機智、勇敢、愛國的品質;
四、感悟到晏子的尊嚴來自他背后有一個實力雄厚國家。
這一環節,我用《狼和小羊》這篇學生都熟悉的童話比較,說明:只有有理有節,不卑不亢是不夠的,其結果會和可憐的小羊一樣;晏子出使楚國成功,贏得楚王的尊重,不單單是他本身有實力,還因為他的背后有一個強大的國家。
五、懂得做人要有尊嚴
為了讓學生懂得做人要有尊嚴,我抓住“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中的“晏子”繼續提問:“為什么不是楚王不敢不尊重齊國了?”劉人瑋同學答得十分精彩:“齊國什么樣的人都有,有好的也有壞的,總之,這次是晏子把楚王反駁了,所以就尊重晏子了。”“好極了。”我興奮地說,繼續補充道:“先尊重晏子,然后再談尊重齊國。這叫愛屋及烏。如果我們每個人,努力做一個有尊嚴的人,才能談到我們的學校,我們的團隊,我們的國家的——(學生齊答)尊嚴!”
六、懂得尊重別人
在體會晏子的語言,感受晏子的聰明智慧之后,我又讓學生回過頭來看楚王:“你們看看這一國之君,在大庭廣眾面前啊,給晏子賠不是,落到這種地步的原因是什么?”然后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尊重別人,別人才能尊重你。只有你留住了自己的尊嚴和別人的尊嚴,才能得到更多人的尊重。
我想,學生該把“規圓矩方”記在心里,應該知道做人要做到“規圓矩方”。
感情朗讀不到位,對晏子的語言巧妙印象不深
“藏書不難,能看為難;看書不難,能讀為難;讀書不難,能用為難”。反復朗讀,能加深印象,形成語感,這樣學生有了積累,才能更好地運用。然而,我卻匆匆而過,錯過了讓學生記憶這種智慧語言的最好時機。恐怕學生學過課文后,只知道晏子的語言巧妙,而記不清晏子究竟說了什么。
我做了這樣的小結:“尊重不是單方面的,而是互相的。只有留住別人的尊嚴才能留住自己的尊嚴。在生活中,幫助別人,關心別人,尊重別人,才能受到更多人的喜歡,贏得別人對你的尊重。”
反思這節課,今后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這篇歷史故事記敘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的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做得較好的是:
整個教學環節還是不錯的,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了學生比較多的學習討論時間。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所以我讓他們都參與到課文里,擔任齊國小記者的身份。表演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這是一個需要多種才能的綜合活動,需要學生發揮創造能力。師生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師只是活動的設計者和組織者。
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較多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朗讀表演”等形式拓展學生學習的空間。引導學生多讀書,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
在此基礎上,通過表演又加深了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對其中蘊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體會,在動態的思維與活動中,提高對語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
特別是第2個小故事的學習可以很好地進行語言訓練,讓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轉變成四字詞語:揮汗成雨,張袂成陰,摩肩接踵等等,學生在表演這個故事時,還可以變換句子,用上這些詞語,課后作業就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四字詞語,這樣既積累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又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
不足之處是,對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調動不高,老師的“導”多了點,學生主動提問,進行質疑,發表見解的機會少了點。教師的提問不夠簡煉。我們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課為第二課時,重點研讀三個故事中體現的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教學設計采用的是先攏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議的方式,意圖從教學設計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學研讀重點,即體會晏子語言的高妙之處。教學中讓學生結合課文先找出三次交鋒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內容及結果,突出楚王的驕橫、傲慢、陰險,并讓學社提前看到就是這樣一個咄咄逼人的楚王卻在晏子面前一敗涂地。究竟為什么,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懸念,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把焦點對準了晏子的言行。在進一步深入的閱讀理解中,學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機智體現,從而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
不足之處:應該說本課在教學設計上可圈可點,但在實施教學中因學生有些回答沒達到預期效果,所以教師的引導便顯得有些過急,并因此擠掉了大量的自讀體會、分角色朗讀表演的時間。而這又導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沒達到預期的精彩,老師牽的過多,沒放開手充分教給學生,應加強對課堂和學生的調控能力。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2
我任教的是浙教版義教教材第十冊第四單元最后一篇課文《晏子使楚》。《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雖然離我們年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但文章中的思辯之美能給我們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主要寫了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依仗著國勢強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以他自己的聰明才智,運用了針鋒相對,將計就計,順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駁,維護了個人和齊國的尊嚴。我研究的主題是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設計理念:本文智力因素豐富,學生在認識、理解侮辱和反侮辱的過程中,可以體驗到智力角逐的愉快。教學中,應注意挖掘課文和學生的智力因素。我覺得成功之處:一、設計問題適中,符合學生的實際,教學思路清楚。二、能抓住重點句子,讀讀悟悟,讀悟結合,讓學生深切感悟楚王侮辱晏子的真正目的是侮辱齊國,晏子反駁楚王是為了維護齊國的尊嚴。三、能抓晏子反駁楚王的話,通過學生讀、找、劃、再讀,思考句子含著的意思。課堂上學生很好地體會出來了,訓練了學生的訓練邏輯思維。
教學永遠是遺憾的。由于本人教態不太自然,沒有融入真正的課堂中,沒有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雖然課堂上設計了綜合題,以開發學生智力,加深課文的理解,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形成課堂教學的高潮,但事實上,此時課堂氣氛緊張,舉手的學生寥寥無幾,學生回答問題不抓主要的,高潮之處沒有激起高潮。因此,如何從我自身開始,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學得活,學得扎實,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學中改進。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3
一、教材簡析
《晏子使楚》講述了春秋末期,齊國大夫晏子出使楚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顯顯楚國的威風,晏子巧妙回擊,維護了自己和國家尊嚴的故事。故事贊揚了晏子身上表現出來的凜然正氣、愛國情懷和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本文寫作突出特點是以人物對話來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發展順序來寫,開頭寫楚王想侮辱晏子;接著寫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最后寫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應,思路清晰,行文緊湊,結構嚴謹。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讓學生從生動的故事中,體會晏子高超的語言藝術,感受晏子語言中透出的大義凜然和愛國精神;二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的特點,了解作者通過人物對話來刻畫人物特點的表達方式。
二、設計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課教學圍繞“晏子的話到底有什么樣的威力,能化楚王對他的侮辱為尊重呢?”這一主問題,引導學生置身于與文本、與作者的對話交流的過程之中,經歷思考、探究、發現、交流等多種學習過程,從而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不斷感受到晏子機智巧妙的應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三、教學目標
1.會認8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面不改色、安居樂業”等詞語。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才能和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四、教學重點
體會晏子語言的巧妙,并從他機智的回答中體會人物的特點。
五、教學難點
體會晏子能言善辯的才能和維護國家尊嚴的精神。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討、點撥式教學
八、教學準備
布置學生查詢、學習晏子的故事。自編課本劇
九、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二千多年前,我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一個群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其中齊國和楚國是大國。說到齊國就會讓人想起一個人,他雖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辯,口才極好,被派到其它國家執行外交任務,幫助齊國解決了許多外交上的爭端。他就是“晏嬰”,人們都尊稱他為“晏子”。(說明“子”是古代對有學問有貢獻的男性的尊稱,比如:孔子、孟子等。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有關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你能根據自己的預習向大家介紹一下晏子嗎?
3.“使”是什么意思?課題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要求:
(1)根據拼音,讀準生字詞的讀音,把課文讀通順。
(2)想想課文講了什么事?
2.檢查自學情況
(1)生字新詞(注意“大夫”的讀音,現在讀“dài fu”,是“醫生”的意思,過去讀“dàfū”,是官職的稱呼。)
(2)請同學讀讀難讀的段落,檢查課文讀通情況。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什么事?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同學們,昨天我們已初步學習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齊國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國,那么楚國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嗎?出使的結果又是如何?這些都是這節課我們所要關注的。下面請大家打開課本,把文章速讀一遍,用“-----”劃出晏子出使結果的那句話。
2.交流,引導:
(1)同學們真聰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齊讀“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書: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脈絡
(1)同學們,一句話往往能告訴我們許多信息,像這句也一樣,你讀了以后想到了哪些信息?
教師引導學生提出在這之前是怎樣的?在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書: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學分讀這兩句話,“學貴有疑”讀了以后,我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為何變侮辱為尊重?誰能簡單來說一說:
你能連起來說一說嗎?
1.在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來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說——指名說
師過渡:同學們可真認真,把長長的一篇課文就讀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課文,咱們還得好好研究。今天,咱們就抓住“侮辱”一詞展開研究,去看看,在這之前,楚王是怎樣侮辱晏子的。請同學們繼續讀課文,用“——”劃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講講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三、學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門邊開了個5尺來高的洞……讓晏子從這個洞里鉆進去。
這句話有點復雜,再讀一遍,相信第二遍會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話講得更簡單一點嗎?
(楚王要晏子鉆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達到侮辱齊國的目的。)
板書:鉆狗洞——
2.楚王對他瞅了一眼,冷笑一聲說:“難道齊國沒人了嗎?”
指導朗讀這句話,特別指出:瞅、冷笑
讀重音,真聰明,一下子就學會了,跟著他的樣子,一齊讀這句話,這句話楚王是輕視晏子沒才干,想以此侮辱齊國沒人才的目的。
板書:沒人才——
第三次機會讓給平時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學來說。
3.楚王笑嘻嘻地對晏子說:“齊國人怎么這樣沒出息,干這種事情?”楚王借此譏笑齊國人沒出息,齊國社會風氣不好。
板書:沒出息——
是啊楚王對晏子的侮辱真可謂是居心(叵測),處心(積慮),用心(不良),同學們積累的詞匯還真多!
面對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擊的呢?
板書:反擊
四、學習晏子反擊
1.咱們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擊楚王的語句,(學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覺讀得太平淡了,誰能體會晏子當時的心情和當時的場面,給他加一個修飾詞語,來讀一讀。出示: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說:“這是個狗洞……到底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心平氣和 怒氣沖沖)
好的,同學們都答得很出色,反復地讀了以后,同學們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練習:訪問正常的國家開城門,訪問狗國鉆狗洞,楚國讓我鉆狗洞。所以楚國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書:是狗國
2.晏子給予有力的回擊以后,結果如何?讀,板書:楚王只好吩咐打開城門,把晏子迎接進去。
3.楚王這城門打得是無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認國家是狗國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結,學法: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反復朗讀——仔細思考——結合自己的理解,都學懂了晏子第一次反擊,而好戲還在后頭。我們將繼續利用這種方法學懂后二次反擊,變換一下學習方法,四人為一組,讀二、三次反擊的話,討論以下習題;
1.上等人訪問上等國,等人訪問下等國。
2.我是最下等人,訪問楚國。
3.所以楚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條件好,產柑桔。淮北自然條件差,產枳桔。
2.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在楚國當強盜。
3.所以楚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次的“水土不同”指水質土壤的不同,第二次的“水土不同”指社會風氣不同,因為生活環境不同,導致本質的改變,所以楚國就是強盜國,齊人在楚國才會變強盜。
五、總結全文,拓展延伸
如果晏子回到齊國,齊王大喜,給他開了個慶功宴,你也去參加這個會,你講一講晏子為什么能取得勝利?(先說后寫)
1.晏子才智過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齊國,在晏子的心目中,不會讓自己的祖國受到侮辱,他愛國,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3.正義在晏子一方,邪不壓正。他才會理直氣壯。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擊退楚王侮辱。同學們,只有今天學好知識,才能像晏子一樣,不辱使命,維護尊嚴。
板書設計:
11 晏子使楚
起 因: 齊王想仗勢欺人顯威風
楚王——晏子(機智勇敢 能言善辯 熱愛祖國)
(侮辱)————(反擊)————結果
經 過 鉆狗洞 是狗國 只好打開城門
沒人才 下等國 只好賠不是
沒出息 強盜國 只好陪著看
結 果: 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教學反思
《晏子使楚》是一篇歷史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出使楚國,楚王想侮辱晏子,晏子以自己的聰明才智,針鋒相對,反駁了楚王,維護了國家尊嚴的事。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
在教學這節課之后,我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由于本篇課文故事性強,讀來使人很受感染,而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盡管學校一再強調說普通話,但對于準確朗讀很難把握,單調的唱讀現象普遍存在,更不要說有感情地朗讀了。而課堂是學生學習的陣地,他們才是課堂的主人,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就需要教師能創設富有情趣教學活動,枯燥的讀背,學生肯定要喪失興趣,他們喜歡新奇事物,喜歡展示自我。為了使本節課發揮最大效益,課前我鼓勵學生練習排課本劇,把枯燥的說教與乏味的朗讀轉化為生活場景,這樣我想更易于被學生所理解、所接納。加之表演又是孩子喜歡的節目,為了演好角色,學生就必須主動去讀課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設計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動作。在今天的課堂上,我選取有利時機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同學們的合作是非常成功的,在合作過程中,同學們能開動腦筋,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這是我始料未及的。當時我真感覺自己是課堂上最幸福的人,同時我又有一個念頭從腦海中閃過:課本劇成為了語文教學的延伸。
同時,課本劇的展示,會很自然地幫助學生接受課文中所蘊含的教育意義。從而達到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目的。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再者,這對于表演的學生來說,既是對文本深度理解和接受的過程,又是他們思維發展、交際能力提升的過程,更是他們感受語言魅力的過程。而對于觀看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不敢直接參與表演,但在觀看時他們肯定也會受到感染,產生一些新的思考:“這個環節如果讓我來演,我會……”而這個過程,就是一個創造的過程,一個讓文本意蘊躍進的過程。以上這些,在本節課中我和學生一起成長,做到了,所以我很欣慰!
二、開放學生的學習空間。本課教學能放開讓學生自讀自悟,給學生交流討論,獨立思考,合作學習的時間,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
當然,這節課也存在著不少的不足:
第一,引導學生讀書不夠,通過讀書,感受到晏子的智慧。當學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語言的妙處時,讀起來一定是津津有味,愛不釋手,越讀越想讀,甚至會拍手稱快,拍案叫絕的。
第二,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當中,我對學生的點評不夠,學生的點評也有點粗糙。第二,在教學中,沒有放手讓學生去閱讀,讀中深刻感悟課文所蘊含的思想,進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人物是內心世界,學習作者對人物個性化的描寫。
第三,由于時間緊,學生們小組活動的時間太少,沒有讓學生們放開手腳,如果讓每個學生先在小組內展示一下,再評選出優秀向全班展示匯報,這樣會更體現出教學中的民主我想:在以后的教學中,我一定會注意這點。
第四,由于課堂時控觀念不強(這是自己以往教學中的“老病”),因而對于課文中的一些寫作方法,如首尾呼應,晏子語言的嚴密推理等;寫作順序,如事情發展的順序寫指導不夠,這是最遺憾的地方。
總之,反思這節課,今后我應該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1.不斷學習,積累、總結經驗,讓自己的課堂更豐滿;
2.優化教學目標,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力求做到:讓學生一課一得;
3.注重學生的朗讀訓練,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情感,形成語感,積累語言,并將積累的語言運用到習作中。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4
案例片段:
第二環節:閱讀課文,了解梗概。
師:請同學們把課文再讀一遍,看看楚王對這個其貌不揚的晏子前后態度有沒有變化?有什么變化?
生:有變化,開始不讓他走大門,讓他從狗洞進,中間說他國家沒人,后來又說齊國人怎么做強盜,最后賠不是。
生:楚王開始是想侮辱晏子,后來不敢不尊重晏子。
師:楚王侮辱晏子了沒有?
生:沒有。
師:到底侮辱了沒有?
生:侮辱了但沒有侮辱成,最后讓晏子把楚王侮辱了。
師:那么,楚王對晏子的前后態度的變化是什么呢?
生:從開始的侮辱到后來的尊重。
師:這個同學回答的非常好。楚王的態度前后為什么會發生變化呢?請同學們再把課文認真地讀一遍。
生:因為他說不過晏子。
生:因為他讓晏子給侮辱了。
生:因為晏子回答的話非常巧妙,楚王無話可說了。
師:回答的非常好,的確,晏子回答的話非常巧妙,才使的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第三環節:再讀課文,感悟語言
師:那么,晏子的話妙,妙在何處呢?請同學們把晏子的話再認真讀一遍。
師:小組同學再一起討論一下,看晏子的話妙,妙在何處?也就是說晏子的話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師:小組代表起來回答。
生:第一次晏子的意思是說如果讓我鉆狗銅,那么,你們的國家就是狗國,你們的國王就是狗王。
生:第二次晏子的意思是說我最不中用,我來你們國家了,說明你們國家就是最下等了。
生:第三次晏子的意思是說由于水質不同,由于生活環境不同,由于社會風氣不同,齊國人到你們楚國就成了盜賊,那你們楚國就成了強盜國家了。
第四環節:體驗人物,了解性格。
師:剛才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到位。下面我們再來感受一下晏子和楚王這兩個人物。老師找兩個同學分角色來讀第二個小故事,要求一定要讀出楚王高高在上的語氣以及晏子沉著的神態。
師:讀的非常好。下面老師找幾名同學上臺模仿演出一下當時楚王招待晏子的故事情節。(有晏子、楚王、大臣、武士、囚犯)
師:人物的語言,可以是書上的,也可以是自己的。
生開始表演。
師:同學們還是有點緊張,沒有把楚王的譏笑,大臣們的得意,囚犯的害怕表演出來。好非常感謝這幾位同學,大家掌聲鼓勵。
師:同學們,從剛才我們讀到的和看到的,你覺得晏子是個什么樣的人?用詞語概括出來。
生:機智、聰明。
生:沉著、冷靜。
生:能言善變。
生:維護國家尊嚴。
師:大家回答的很好。
教后反思:
這是我在教學《晏子使楚》時的課堂中間環節。我的教學目的就是想圍繞重點(通過晏子的語言來體會出晏子的性格特點),突破難點(晏子的話妙,妙在什么地方)來進行教學。所以我就緊緊圍繞這一點,讓學生首先通過讀書來了解楚王對晏子態度的前后變化,通過變化來引出晏子話的巧妙,然后讓學生共同來探討晏子的話巧妙在何處,最后通過分角色讀和表演再來感知一下文中的兩個人物,從而讓學生體會到晏子是個機智、聰明、沉著、冷靜、能言善變、維護國家尊嚴的這么一個人。在讓學生體會晏子回答的巧妙之處時,學生對第一次和第二次的話能體會到,對第三次就有點說的不到位了,這時我就進行反復的引導,利用同樣的橘樹在淮南結的是又大又甜的柑橘,到了淮北就結出的是又小又苦的枳,從而讓學生說出由于生活條件和社會風氣不同,導致齊國人在楚國成了盜賊,說明楚國就是個強盜國家。本節課的課堂效果我自認為還可以。因為新課程標準要求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綜合能力,所以我就本著書讓學生讀,問題讓學生議,結論讓學生下來進行語文課堂教學。但是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如果只讓學生一味的讀書,一味的盲目思考,盲目的合作探究,勢必會讓學生多走彎路,所以教師的引導也必不可少。本節課我的不足之處就是引導不到位,有些地方設計圈讓學生往里跳,今后應加大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力度,使學生在自己的巧妙引導下讀、說、思、寫等綜合能力不斷加強。
語文《晏子使楚》教學反思 篇15
《晏子使楚》是一篇略讀課文,作為略讀課文,其目的是引導學生把精讀課文中學到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運用到閱讀實踐中,通過閱讀實踐,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本課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線,通過說一說、議一議、演一演的形式,了解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樣反駁楚王,為自己和齊國贏得尊重的故事。
本課成功之處在于課堂教學結構嚴謹,整個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訓練,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角色在文中去找臺詞,更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創造性。表演后讓演員和觀看的學生分別說說自己體會和感受,再評一評哪一組表演好。
《晏子使楚》由“進城門”、“見楚王”、“赴酒席”三個小故事組成,三個小故事的記敘方法基本上一致,都是先寫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寫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寫楚王只好認輸。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后,對課文再加工編導,演一演課文劇,用身體語言演繹文字語言,不但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深刻認識,而且有助于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
在《晏子使楚》一文中,讓一名學生扮演晏子,一人扮演楚王,兩人扮演接待的人,然后進行課本劇的表演,引導學生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中進行理解和體驗,學生把故事演得栩栩如生,因此晏子的智慧和才智也表現得淋漓盡致。
通過表演,使學生真正地“活”起來,處于一種寬松、和諧、愉快的氛圍中;使學習成為一種享受而不是沉重的負擔,思維不受壓抑,而是處于“激活”狀態;使獲取的知識不只是學生頭腦中的一種抽象的文字記憶,而是形成學生自身的一種能力、一種潛質。
教師應相信學生的學習潛能,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開放活動的空間、放開學生的手腳,拓展學生的思維,把活動的舞臺交給學生,把活動的時間交給學生,把活動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充分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實踐意識、競爭意識,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