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1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習積極性。
引導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美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是一件樂事,學生們生在牟平,長在牟平,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感情,但是,要全面了解家鄉的風光美景,只憑老師的說教和灌輸是不夠的,因此在設計本課時,我從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出發,讓學生以小主人的身份去搜集自己家鄉美景的資料,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從牟平“山海島泉河”五類景觀中選擇一種展開調查探究,小組成員根據分工,利用雙休日和課余時間,采取多種形式著手收集資料,或上網,或去圖書館,或訪問親戚朋友,或在家長帶領下親自到景點實地考察,收集了大量豐富資料,有文字材料,有圖片,有視頻,有歌曲,有手機彩鈴等,更重要的是在活動過程中展現出了好學、執著、團結、協作精神,勇于探索、克服困難的勇氣以及通過不同途徑收集資料、交流分享成果、合作加工整理資料的能力。這個收集資料的過程就是學習對家鄉美景親密接觸的過程,對家鄉美景的了解從模糊到清晰、到鮮活生動,從一知半解到全面深刻。
(2)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促進有效的思維對話。
本節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受社會,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會,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展示的舞臺,營造了一個和諧、寬松的學習氛圍,為學生進行積極有效地思維對話創造了條件。課前,學生們收集了豐富的資料,教學活動中,設計了一個“導游帶領,走進美景”環節,讓學生繼續以小主人的身份在導游小組長的帶領下,盡情展示收集的資料,時而繪聲繪色地演講、時而扮演不同的角色、時而引吭高歌,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展示著圖片,播放這視頻,各小組都十分活躍,采用了不同的形式,生動活潑,讓人賞心悅目。在和諧的課堂氣氛中,生與生、生與師、生與各種資源間都在進行著積極的思維^對`話,在導游小組精彩“導游”的吸引下,感受著自己家鄉如詩如畫般的風景,從欣賞到贊美,從贊美到自豪,從自豪到愿意為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力,實現了情感的升華。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2
《田野里,豐收忙》是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學語文第一冊的一篇識字教學。這課的識字教學是以兒歌形式出現的,這一課對我來說意義重大。
一、平靜的心態
這節課是我來到學校上的第一堂課,從開始準備課,說實話自己的心理挺復雜的,后來還出現了點小插曲:講課的頭兩天,我準備的課不對,還得重準備一節,這對于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可到今天這節課已經完成了。我明白一件事,從準備到上課人都要保持平和的心態,上課前我還很緊張,但在我走進教室之前,我對著教室外的前自言自語:張微,你能行。我反復的做著心理暗示。以至與這節課我沒有感覺到緊張。這是我這節課認為最令我滿意的地方。
二、調控“生成”
這種課堂的“生成”想象,它相對于“預設”或“教案”而言,課堂上生的行為是我無法預料的,尤其對于你從來沒有深入的和他們接觸的情況。在我教學這一課時,當我問到“同學們當農民伯伯看到這一片豐收的情景時,他們的心情會怎么樣?”這時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農民伯伯的心情是涼爽爽的”。當時我心理的第一反應就是什么呀,我立刻上她作出涼爽爽的表情,孩子滿臉笑容,我立即引導老師從你的臉上感覺到美滋滋的,你說可以么?孩子有些疑惑的做下了,如果我把引導的形式變動一下,也許她是從天氣涼爽來的,我應先給以鼓勵,然后對其進行正確的引導。這樣效果會更好。這節課發生了很多意外事故,如多媒體上的小獅子,課件不能運行。這就對我們年青的教師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把握課堂教學生成的特征,掌握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規律,我們可以提高預設水平。課堂中只有把“預設”和“生成”和諧地統一起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巧用課堂評價
正面的評價、熱情的鼓勵不僅能夠鞭策、激勵學生的進取心和責任感,同時她也是一種積極的反饋。但是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們應針對小學生的特點進行評價才能有的放矢,一方面我們不能因為它是一種外部動機而加以忽視;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把這種“獎勵”作為刺激學生學習和提高質量的手段而不看時機、不顧條件地去濫用它,否則,學生很可能會出現為評價而學的不正常現象。
教學這一課時,我事先準備了小紅旗,前半節課由于講課的原因我已經放了有獎勵的事情,當無意看到時我很機械的找了個機會,把紅旗發放到同學手里,當課上完之后我感覺這鐘沒有指向性不強的評價毫無意義。所以教學時要把握好教學的契機。及時對學生的回答、作業、練習進行及時的評價。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3
語文教學規律的體現,一是如何體現語言知識本身的系統性;二是如何處理好語文教材課內外之間的關系;三是教者如何根據本班學生的接受能力,適當調整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方法,四是如何潛移默化地滲透情與理,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心智。總之一句話,就是怎樣使學生越學越容易,越學越有趣,越學越靈活,越學越高貴。而且,積極面對高考,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考試成績。基于上述的整體認識,我覺得有必要清醒地注意到一下幾個方面的語文教學誤區:
一、是我們有些語文教師往往忽略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技術層面。
所謂技術層面,就是訓練掌握術語方法,指導學生能夠讀懂文章。我曾聽過一節初中語文示范課,講的是傳統課文,蒲松齡的《狼》。教學過程是這樣的:集體讀一遍課文;接著就看課件——讓學生看圖說話,講一講屠夫殺狼的經過;然后就是老師點明主題,不要對壞人心存幻想;最后就是作業練習,教師給講另外一個古人殺狼的故事,學生還沒動筆,下課鈴聲就響了。
聽了這節課,我就明白了學生一旦上了高中學古文,為什么對實詞、虛詞、文言句式等基礎知識那么陌生。我也聽過很多應聘老師的語文課,很多人都習慣把古文當做現代文來講,側重于文章思想內容的講解分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對教學參考書依賴過重,忽略了學生所需,忽略了讓學生能夠學會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語文教學大綱中的要求,忽略了高考對文言文閱讀能力考查的具體要求。聯系起來,我們就會明白,為什么進入高三第一輪復習階段,古文復習等于從頭講起,對于很多學生是一片空白。
二、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常常偏重于教學內容的藝術層面。
誠然,提高學生的語文鑒賞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往往因此忽略了最基礎的文本閱讀能力的訓練。而且讀寫脫節,一招也學不來。究其原因,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太陽春白雪,與學生的實際,與現實生活的關系疏遠。還有一點,就是鑒賞教學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缺乏規律性的總結。
三、是我們的語文教學很難上升到情感和體悟的人生層面。
比方說,到了高三,學生閱讀一篇社科文章,很難準確找出核心的句子,關鍵的詞語,很難把握作者的態度觀點;學生閱讀一篇文學作品,總有一種隔霧看花、無從下筆的感覺;閱讀一首詩,很難準確把握住詩中的意境;閱讀一篇實用文體,也很難深入到人物的心靈深處,很難體會到當時的處境,于是乎,一切語言文字都成了孤立的符號。至于面對作文題目,引語和要求,很多學生囿于自己的讀書閱歷和情感經歷,以及思維習慣和平時的寫作積累,作文又成了一道難題。
作為一位對學生負責的語文教師,一定不會對以上的問題無動于衷。教重點班,壓力大,學生推著老師走,老師經驗多。教普通班,阻力大,老師推著學生走,老師付出多。第一要組織課堂;第二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積極性;第三要加強作業批改;第四要和學生建立起親密的朋友關系,加強感情投資。但是這些還不夠,還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學生缺什么,就要補什么。考試考什么,就要練什么。要笨鳥先飛,提前積累,高一就要既要降低難度,又要擴大知識面,更要提前瞄準考綱,而且重點知識要反復再現。不僅如此,一定要把一些術語概念種植到學生記憶的土壤中,通過舉一反三的練習和運用,使之長成參天大樹,如有微風便會婆娑搖曳。為此,就要系統地形成自己的知識教學體系,形成學生所需要的課堂教學模式,以導為先,以練為主,以理為后。對普通班學生來說:
(1)課堂教學突出重點,讀讀議議,練練講講,效果比較明顯。
(2)使用教輔作業管理,強化過程,第一人人必做,第二自行校正答案,第三自行訂正錯誤。即使全錯,但是以上三步不缺,便得優秀。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作業的目的就是讓學生靜下心來,細心研究和修正問題的答案,找到提高自學能力的突破口。
(3)自編題集,經典薈萃,不斷更新,加強輔導,循序漸進。
(4)讀寫結合,開拓思維,推陳出新。例如學完《詩經二首》,師生共同作文,把《靜女》和《氓》的兩位主人公組織在一起,編寫了一個穿越時空的具有四個人物的故事,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寫作的興趣,學生寫作才華脫穎而出。課堂上,學生喜歡聽故事。我講的小故事,短小曲折,有情有趣。聽完之后,就讓學生說說其中的道理,無形之中就訓練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也潤物無聲地進行了睿智的教育。語文教學如果能撥動學生情感的琴弦,那么就架起了溝通教材和教育對象的橋梁,縮短了通向高考的征途。既然高考是千軍萬馬走獨木橋,我們為何不先行一步呢?應試與素質教育并非南轅北轍,而是并行不悖,不要偏廢而已。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4
一、教材分析:
這是一篇凝聚著強烈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的文章,教材通過對龍的傳說、龍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龍的象征意義的描述,贊頌了勤勞智慧的中國人民對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基礎和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師在本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以讀為主、讀中感、讀中悟,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和思考的基礎上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在積極思考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快樂。
三、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體會龍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學會本課生字詞。
3、學習作者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四、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龍的象征意義,體會龍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學習作者首尾呼應的表達方法。
五、教學準備:
1、教師:錄音機錄音帶圖片課件
2、學生:預習課文,查找有關資料。
六、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趣導入課題
1、播放歌曲《龍的傳人》,教師問:
①知道這首歌曲的名字嗎?
②關于龍,你都知道些什么?(教師組織學生用簡短的語言交流課前搜集到的有關龍的資料。)
③誰知道歌詞中的“龍的傳人”指的是什么人?
2、過渡:中國人為什么要自稱是龍的傳人呢?讓我們一起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吧!引入新課,板書課題。
[組織學生欣賞歌曲,交流課前通過讀書、上網、看電視等多種方式收集到的有龍的'的圖文資料,這樣豐富了課程資源,培養了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將課堂延伸至深課外,使其產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順句子,借助工具書理解不懂的詞語,邊讀邊想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2、教師出示含有本課生字的詞語,檢查認讀。
3、討論交流課文主要寫了什么?
[既提出了閱讀教學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又抓住了重點設問:課文主要寫了什么?起到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在此給學生充分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充分享受個體認知的快樂,意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獨立思考的品質。]
(三)、細讀感悟,合作探究。
1、學生以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把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多讀兩遍,想想讀懂了什么?邊讀邊在書上批注感悟,并把不懂的問題記下來。讀完后自己出題目檢測閱讀效果。
2、小組內匯報交流:先把自己感興趣的段落讀給同學聽,再說說從中讀懂了什么?是從哪些詞句中讀懂的?不懂的問題提出來和同學一起討論。互相交流題目檢測閱讀效果。
3、集體匯報交流,教師相機點撥指導。
(1)課件出示在不同時期文物古跡中龍的圖案,引導學生觀察體會其樣子的不同,深入理解它并不真實存在,只是人們想像出來的傳說中的動物。
(2)理解圖騰的意思,討論遠古時期的人們為什么把龍當作崇拜的圖騰?
(3)①理解“金龍獻瑞、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等成語的意思。
②指導學生感情朗讀,想象它們所表現的“祥和幸福、歡騰自由”的景象。
③拓展交流:你還知道哪些帶“龍”字的成語?
(4)討論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什么特點?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體會作者首尾照應的表達方法。
[在學生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交流,為學生展示自我搭建平臺,為每一個學生展示自我創設平等的機會。教師點撥時抓點帶面,點上著力,次要內容以讀代講,一帶而過。重點內容反復品讀感悟,讓學生在研讀品味中生情,大手筆處理教材,以學定教。]
(四)、感情朗讀,升華認識。
教師過渡: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是因為我們向往和追求自由完美,你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感情讀出來嗎?
1、學生自由練讀。
2、指名讀喜歡的部分,師生評議。
3、播放歌曲,學生跟唱,引發情感共鳴。
[在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受到情感熏陶的基礎上,進一步引導
學生將作者字里行間流露的深情通過朗讀表達出來,激發學生與作者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得到培養。]
(五)、拓展延伸
1、搜集有關龍的資料,創辦專題讀書筆記。
[這個問題的設計,是在學生深讀積累的基礎上進行拓展延伸,為學生創造性的學習提供一個空間,從而使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得到培養,體現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反思:本節課圍繞“質疑、解難,讀書、感悟,討論、交流”展開教學,通過聽歌導入,圖片展示,讓學生“樂中求知”,通過自讀感悟,小組合作交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教師的相機點撥,又突出了重點。將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實處。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本次月考學生成績很不理想,基礎知識掌握的不扎實。
積累題中,詩詞名句默寫錯字、別字較多。閱讀題中,學生審題能力較差,如找出文中動詞并分析,學生有的找形容詞分析,有的從修辭分析等。
在平時教學中,應注意加強訓練。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18個詞語的意思。
2.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并能根據課題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3.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
4.找到文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詞句,體會其中滲透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重點:
了不起的表現,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能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段落大意和課文主要內容的概括。
教學方法:
教師講解與學生讀、品、思、議相結合
教學時數: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讀通課文,理清課文脈絡,并能根據課題添加關鍵詞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理解部分詞語的意思。
3.學習課文第一段,初步感受李歡戰勝疾病和學習上的困難的拼搏精神。
教學過程:
一、激情揭題
同學們,今天老師心情非常激動,知道為什么嗎?因為老師的心里裝著一個非常動人的故事,想聽嗎?
1.教師以故事形式深情講述課文1、2兩個自然段(講完后稍作停頓)。
2.激勵學生暢所欲言:
A.同學們,聽到這里你們有什么想說的嗎?(隨機板書課題 ——讀題)
B.讀了之后,又有什么想問的嗎?
問題預設有:這位了不起的女孩是誰?她的了不起表現在什么地方?
過渡:想了解這位了不起的女孩嗎?老師就把她介紹給你們吧!其實她就在我們的身邊,請把課文翻到第11頁,用最快的速度去了解一下她的身份,并用一句話作介紹。
二、預習課文,掃清障礙
過渡:現在同學們肯定是急于想和這位了不起的女孩交朋友!可她是那么出色,我們也不能遜色哪!為能和她交上朋友,讓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吧。
1.自學要求:
①讀準字音,認清字形,并能組詞。
②用找出文中的新詞,并想辦法理解。
③讀通課文,了解大意。
2.檢查自學情況
①生字:說說難讀難寫字-指名認讀-齊讀-開火車組詞
②詞語:說說你所理解的詞語-齊讀
③課文:說說難讀的句與段-指導讀-逐段指名讀-評議
三、理清脈絡,了解大意
1.帶著兩個問題選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讀課文:
①這篇課文在寫法上與前兩篇文章相比有什么不同?
②借助課題添加內容,概括課文大意
[調整:刪除借助課題添加內容,概括課文大意。]
2.反饋交流:
①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告之在記敘的過程中,插入一些與主要情節有關的事情,這種表達方式叫插敘,然后找出插敘部分,并分段。(1-2、3-8、9-10或1-2、3-9、10)
②出示練習題:課文記敘了的李歡,(了不起的表現),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了不起的女孩。時間,她應邀參加的國際慈善活動,臨行前她用的小手做了一份的剪紙作品送給活動發起者,發起者 (怎么做),以表彰這位了不起的中國女孩——李歡。
[調整:因為這個已經不作為單元重點了,所以我把這個環節刪除了。]
四、學習第一段
過渡:經過一番精心準備,我想我們準能和李歡交上好朋友。首先請同學們找找,在這三個段落中,哪一個是老師在課始已向你們介紹過的。
1.默讀第一段,找找課始是哪一件事令你感慨這是一位了不起的女孩。
2.交流:李歡身患絕癥,卻剪了一幅以地球為……的精致的剪紙作品贈給這次慈善活動的發起人。
過渡:是呀,活動發起人亨利蘭伍福斯也是被這幅剪紙作品驚呆了,它不但精致,而且意蘊深刻。
3.齊讀描寫剪紙作品的語句,體會意蘊。
(“地球”表示全世界;“小花”象征著美麗;“橄欖枝”象征著和平。這件剪紙作品蘊含著李歡熱愛世界和平的心愿。)
[調整:加上感情朗讀,因為這段文字在本篇課文里應算得上是優美的句子了,而且包含著李歡的愛心。因此可以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
4.愛的教育
看了李歡這幅意蘊深刻的剪紙作品,你們知道亨利蘭伍福斯為什么要組織“給孩子一個世界”的國際慈善活動了嗎?
學生暢所欲言——
小結:是呀,有的人雖身患絕癥,但他們同樣有著一顆健康、美好的心靈。亨利太偉大了,他在召喚我們這些健康的的人放飛愛心,讓那些身殘或得絕癥的人得到更多的愛,讓他們快樂每一天。
5.齊讀第一段,概括段落大意。
五、布置作業
1.抄寫生字5遍,詞語3遍,
2.完成課堂作業本第一題。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進一步感受李歡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
2.能正確概括第二、三段的段意。
3.能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4.能以“李歡,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讀后感。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二段
1.李歡之所以受到國際慈善機構邀請參加“給孩子一個世界”的活動的原因是什么?(身患絕癥而學習成績優秀)
理解“苛刻”并說話:這也是李歡受到邀請的條件,這個條件非常高,過于嚴厲,就如文中所說的“苛刻”,能用“苛刻”針對自己說一句話嗎?
2.默讀課文,用“——”劃出能概括李歡學習成績優秀和取得優秀成績的原因的句子。(每年都是三好學生,每門功課的成績都不低于95分;常人難以想象的拼搏,頑強的毅力)
3.找出課文中具體描寫小李歡頑強拼搏的句子朗讀體會。
4.第四自然段說父母對李歡很“殘酷”,是“殘酷”嗎?為什么用引號?
(父母用語言和行動告訴李歡,“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引號表示否定)
5.怎樣理解“能救你的,只有你自己”這句話?父母的教育和李歡的頑強拼搏有什么聯系?
(父母不能一輩子攙著你走路,要保持肌肉的功能只有*你自己的鍛煉和拼搏;李歡之所以有頑強的毅力,與父母的誘導是分不開的)
6.朗讀第二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二、學習第三段
1.李歡的剪紙技巧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理解“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界;化:及高的境界。)老亨利手捧如此精致的禮物驚呆了,請讀第三段,找出描寫老亨利的句子。
2.指導朗讀(讀出激動、贊美的語氣)
3.思考:老亨利為什么如此激動,并下令在兒童村升起中國國旗呢?(用因果句式表達)(李歡身患絕癥而成績優秀、有一顆熱愛世界和平的真誠的心、是新中國少年的代表)
4.理解“贊嘆不已”并運用
①引讀:李歡精致的剪紙作品不僅令老亨利激動萬分,而且使——
②贊嘆不已:稱贊不止;已:止,罷了。
③用“贊嘆不已”說一句話。
5.朗讀第三段,概括段落大意
[調整:在本環節后穿插了讓學生當后援團的環節,說說評審團是怎么同意李歡參加“給孩子一個世界”的活動?希望同學們抓住機會,讓老師當一回評審團成員,向老師推薦她。推薦時,有兩點要求:第一,抓住李歡的事跡,想想你從中讀懂了什么?你得理解它,然后用自己的話來感動我,這樣對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我為李歡的到來毫不猶豫地投贊成票。]
三、總結全文,指導寫讀后感
1.朗讀全文
2.說說你從李歡身上學到了什么?
3.緊扣“身殘志堅、頑強拼搏”的精神以“李歡,我想對你說”為題寫一段話
課堂寫作-交流、評議(課堂時間不夠就在課外進行)
[調整:加上回顧單元學習提示。
(1)說說體會詞句思想感情的方法。
(2)找找課文中哪些句子給你的印象最深刻。]
4.課堂小結:和李歡相比,我們都很幸福,因為我們都有一個健康的身子,老師希望大家都能好好珍惜,不要屈服于挫折,和李歡一樣有一股頑強拼搏的精神,同時也希望大家像老亨利那樣放飛愛心,讓我們這個世界更美好。
四、布置作業
完成課堂作業本第2、3、4、5題
教學反思:
本篇教案應該說是一篇不錯的教案,可以看出教師是花了比較多的精力。特別是一些引語,很獨到,很精辟,而且本篇教案是我看到的教案里首次把本文教學上升到“愛的教育”的理論高度,我覺得主備教師對教材的理解真是透徹。
我在上這篇課文時增加了一個大環節,那就是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推薦李歡。由于留給學生閱讀、思考、表達的空間很大,學生有機會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也可以選擇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來表達學習成果。此時,學生的心靈沒有壓抑和束縛,他們的思維就像草原上馳騁的駿馬,較好地體現了學習的自主權。對于枯燥乏味的事物,人的情緒總是消極與被動的,如果能夠主動發現,往往會是風光無限,其樂無窮。在上述教學片斷中,學生的情感來源于課文,靈感來源于課文,但又都高于課文,這是在開放的學習環境中,潛心研究得來的。有一位男生在發言時說自己是李歡的媽媽,沒有深刻的體會,沒有認真的研讀,學生會有這樣的感受嗎?在為李歡說推薦詞時,有人說是李歡的鄰居,有人說是李歡的朋友,還有人說是李歡的醫生、護士、剪紙老師等等,這些角色書上都不曾提到,但正是學生有了深切的情感體驗,有了深入的思考研究,他們才會想到那么多有角色。在自己被李歡的精神深深打動之后,他們才能對評審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此時此刻,學生已不僅僅是在學習課文了,而是在以自己的情感和李歡對話。這樣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才能讓學生興味盎然地在廣闊的語文天地里自由馳騁。
正如美國教育學家所說:你告訴我,我可能會忘記;你給我看,我可能會記不住;你讓我參與,我可能會明白與發現。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7
課堂上感覺到了幾個亮點,簡單做個記錄。
一、對比中理解
老師的態度前后對比、學生的態度前后對比,老師與父親的語言對比,在對比中感悟“是什么樣,就畫什么樣”,并不像說起來那么容易,必須像課文中父親和老師說的那樣“不要想當然”,“要相信自己的眼睛”,也必須像文中的“我”那樣認認真真地看,老老實實地畫“。這些道理,經過對比、讀書、思考與實踐體驗的結合。學生理解較深,學習效果很好。
二、質疑在先,引導讀中思
這篇課文泡泡問題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如何邊讀邊思考,如何提問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怎樣圍繞課文提出更有價值的問題。楊倩的一個問題“學生后來為什么吞吞吐吐的說話”打開了教學的思路,順著學生的疑問抓住課文里很特殊的兩組句子(“不像!”“像五角星!”和“不……像。”“像……五……五角星。”)比較后再來引導學生通過填空補充提示語,鼓勵學生個性化朗讀。
這是一處前后態度的對比,繼而引發老師的態度對比,在充分理解老師和同學態度變化后,理解文本、感悟文本。
三、滲透習作,總結升華
父親與老師的話進行對比發下,這些話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學生輕而易舉地發現道理,“其道理僅適用于畫畫嗎?你是從哪里讀出來的?”這一問讓學生明白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孩子習作中總出現立意不深的問題,就可以從課后最后一段點明主旨這樣的手法中得以灌輸,像這樣的寫法要應用于自己的文中,不是嗎?
讓學生行在先,順著學生的思路來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我正在努力中,不斷積累自己的經驗和文本的解讀能力。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8
在小學階段,古詩的教學是大家都感覺到比較難以把握的。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感覺很迷茫。古詩究竟該怎樣教,該教些什么?觀完《春曉》一課后,我翻閱了新的課程標準,課標中反復提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經典古詩文無疑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最燦爛的瑰寶。課標又指出,“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促進自身精神成長。”這是一個總的指導綱領。同時我又把新舊課標中對古詩教學的目標進行了比對: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揮想象。”在這節課中,老師過多的運用注釋的方法幫助孩子理解詩句,卻缺少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
總之,在古詩教學中,學生讀會古詩很簡單,但是讀出古詩的意蘊卻很難,我們平常的課堂總是停留在讀會古詩的層次上,怎樣引導學生讀懂古詩,并從中汲取到營養將是我們不懈的追求。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再見了,北京》課文簡短優美,畫面感強,情感充盈。這篇文章以其富有感染力的文字已經把我深深地打動了。但教授這課后,我發現這篇課文對二年級學生來說很難理解。
首先,課文中生字新詞較多,許多句子也很難讀通。第一課時并不是很順利地上下來,生字新詞學完了,但是課文卻沒有讀多少,以致學生讀破句的很多,讀錯字的也比較的多。
其次課文內容離學生太遠,尤其是農村的孩子們。因此學習課文時與學生一起回顧去年的奧運會,讓學生談談他們的見聞和感受,孩子們對奧運會了解甚少,甚至有的連奧運會都不懂,教室里的氣氛沉悶了,更別說理解課文了。
課后仔細想想,其實我的失誤也很大,低年級的難詞難句理解,教師更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為孩子制定豐富多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我們的孩子學得有情有趣更有收獲。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綜合性學習是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課堂上不僅要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實踐性、探究性,還要注重聽、說、讀、寫等能力的綜合發展,為語文學科和其他學科的整和,以及書本知識與實踐運用的結合奠定基礎。
講課前我做了充分準備,上網查了有關“團結合作”方面的名言、諺語、俗語等資料,制作了和教學內容相關的課件,并根據教學內容以申奧為主線,由淺入深設計了練習題,有機地把教學內容融入到情境中。對于區分形近字,一直是語文教學的難點,在教學時,學生的創造力和發現也是我沒有想到的。先接觸的兩組形近字,“腦”和“惱”,“到”和“倒”。課堂上學生自己思考,竟得出了這樣的答案:
對于“腦”的理解:因為表示人的身體器官的字多數都帶有‘月’字旁,所以‘月’字旁的“腦”可以組詞大腦、頭腦;而“煩惱、苦惱”多數與心情有關,所以是“忄”旁。對于“到和倒”的區別,學生這樣說:“倒水”是人倒水喝,所以是“亻”旁;課堂上全體學生發言積極,學習興趣高漲。
雖然課堂上學生掌握了一些知識,但教學中還存在一些不足,總結有以下幾點:
1、要注重學習過程評價
在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整個過程中,除了給予學生有效指導外,還應給予學生多一些鼓勵,特別是一些學困生,哪怕活動過程的一點點進步和收獲,都應充分肯定。
2、課堂上要注重調控
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在這堂課中主要是學生聽和說的習慣不好,只注意自己要說,不注意認真聽別人的`發言;今后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的聽說能力;要善于營造氣氛,在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同時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堂紀律要活而不亂。
這堂課讓我又一次深刻地感受到,實施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組織教學時,必須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發展、學會創造,在實踐活動中培養自己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之,新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我將為之而不懈追求。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語文期末考試成績一出來,我發現一位平時學習吊兒郎當的學生成績居然非常出色,雖然這樣的結果并不意外,但卻又一次證實了我以前提出來的語文到底要不要教的問題,在我的觀點里,我始終認為語文不是學得的,而是習得的,不是老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讀出來的,語文真是不可以教的,教師只能是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而最終要有出色表現的話,還是要靠學生自己琢磨,不能死板應對。
這里有一個學生本身素質的問題,人聰明、善于思考這是聰明的表現,但愛讀書就不僅是聰明所能達到的了。教師在課堂上講得頭頭是道,但學生不一定明明白白,相反,學生在自己的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卻可能悟到更多的東西。所以,許許多多的語文教師都肯定的一點就是閱讀是造就學生出色語文水平的基礎。但怎樣的閱讀才能達到如此效果呢?關鍵還在于理解,而且這種理解是在思考和運用中產生的,所謂的“死讀書”并不算數。比如有的孩子被家長逼著去看一些所謂的必讀書、名著之類的,這樣哺育出來的只能是書呆子,是被動地去吸收的傻子。真正愛讀書的,達到茶不思、飯不想的,是因為他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快樂,在閱讀中他能將情感融入其中,或笑或悲,或懼或狂,并且讀后還會玩味一番,甚至在現實中再去求證一番,有時還與大人討論一下,也會在生活中引證一下,如此一來,書就讀到了骨子里。這樣的讀不論是讀經史子集,或是讀日常小報,或是讀兒童故事,亦或是雜七雜八的`東西,他總能引起自己內心的共鳴,這樣的理解與思考,這樣的語文運用是超乎任何說教的。想一想,一個孩子如果每天都在大量地與那些心智敏銳的作家進行著閱讀的對話,他的語文成績怎么可能不好呢?再反觀我們的語文教學,老師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響應上級的規定、政策,或者唯恐哪一點不講到誤了子弟,總是兢兢業業地按部就班地將那么多的知識教完,不厭其煩地為學生分析這個、分析那個,一會兒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一會兒引導學生接受什么主義教育、什么思想熏陶,任務太多,孩子也無所適從,剛剛在一點上聽得有了味道,想出點東西來,課堂重點就又被轉移到了另一個地方。
語文為什么而教、教什么的問題始終困擾著我們。我想就語文課堂而言,一是基礎的字詞句的積累和語法講解,二是引導學生愛上閱讀。但現實上即使孩子們很喜歡閱讀,教師們也不得不打斷孩子們的興趣,告訴他們“上課了”,然后就講一些孩子們并沒有多大興趣的東西。
興趣是要培養的,養成習慣更要花大量的時間,玩是天性,讀書卻并不是天性,要讓孩子愛讀書、愛學習并且善于思考是全社會的事情,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和積極的教育引導,提供合適的家庭、社會溫床,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針政策,漸思漸行。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送行》是教科版藝術教材第八冊的一首二聲部合唱歌曲,是李叔同采用 美國人約翰·奧德威的 《夢見家和母親》的旋律填寫的 學堂樂歌 。
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是:學習二部合唱歌曲,體會歌曲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感受多聲部音樂的和諧美。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用個性化的學習加以感受、體驗,唱好二聲部歌曲。
在歌曲的備課中,我遇到了幾個難題。一是怎么樣銜接第一課時的舊知識?每周兩節的音樂課,學生對上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遺忘較多。音樂是聽覺藝術,是時間藝術,學習過程中的許多問題不容易被發現,難以為下一教學環節的提高提供參照。另一個難題是今天所學的歌曲《送別》創作的年代較遠,怎么讓學生詳細地了解歌曲創作背景,幫助理解歌曲內容,又不占用課堂太多時間?在開展“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優化整合”的課題研究中,我嘗試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解決教學中的難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主要體現在: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活課堂學習
生動形象是現代信息技術賦予教學的一大特點。根據小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活潑好動的年齡特征。我精心制作課件、網頁,直觀地呈現教學內容。在導入歌曲二聲部的學習中,我采用對比欣賞的教學手段。通過對比,幫助學生更清晰地感受二部合唱歌曲。依托信息技術整合學科技能有效解決二部合唱難點。
教學是一個不斷研究過程,本節課在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藝術課程的整合嘗試方面取得一定收獲,但課堂研究是無止境的,反思本節課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
二、比如二聲部合唱的學習難度較大,雖然基本完成本課的教學目的,學會二部合唱歌曲《送別》,但演唱質量有待下節課繼續提高。再一個是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如何進行遠程學習交流。包括師生間的交流,同學間的交流以及同行間的交流。
有關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本學期我繼續在五班教語文。在第五年級,高中階段的語文教學與中、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有很大的不同。高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是閱讀語言,理解文本材料,體驗思想感情。因此,閱讀教學應從“閱讀”轉向“閱讀”。教學方式由“教師教學”向“學生自主學習”轉變。
在過去半個學期的教學中,我做到了這一點:;主要是學生,主要是自學,主要是閱讀。
i.學生
教師和學生是教學的主要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處于主體地位,教師在學生學習中起主導作用,教學應服務于學習&學習始于思考,思考源自懷疑。任何想法都是從懷疑開始的。懷疑是獲得知識的先決條件。有了懷疑,就需要進一步深入學習和新知識“小懷疑導致小進步,大懷疑導致大進步”。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不僅是思維活動的表現,也是思維活動的結果。思維的發展始于問題。每次發現一個小問號,就像一個小鉤子鉤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有必要把學習變成一種自愿的心理愿望,從“想讓我學習”變成“我想學習”。因此,在教學之前,我讓學生自己學習,并提出困難和困惑。然后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組織教學,減少教學的主觀性和盲目性,更有針對性,提高教學效果。
II.自學
讓學生自主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人才素質的標志。好習慣有益于人的一生。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良好的閱讀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提出并鼓勵學生提問,可以促進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動腦、思考&學而不思則無用。要理解材料,你必須邊讀邊思考,同時理解和理解。否則,讀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