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
本單元課文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編排的,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是從學習表達的角度提出的,為學生的習作實踐提供方法上的指導。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教材中首次出現的綜合性學習欄目,主要圍繞生活中的傳統節日展開。教材在第九課、第十課的課后以及語文園地前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提示,活動分為3個階段:①組成小組,分工合作收集資料;②小組交流,討論要怎樣進行學習成果展示;③展示分享,用各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本次習作是最后一個階段的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及其相關習俗的基礎上,寫一寫過節的過程或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因為是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所以本次習作教學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在課前準備中,共安排了兩次課內教學。第一次教學,布置綜合性學習的任務,對如何開展活動做具體指導;第二次教學,組織學生交流第一階段的活動情況,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并商量準備用怎樣的方式展示活動成果。
在前兩次課內教學以及學生課外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本節課教學,課堂上安排了6個簡潔的板塊,依次是:導入、例文引路、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喜歡的傳統節日、限時寫作、習作點評。力求簡簡單單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本節課后,還需再安排一節課讓學生給習作加上開頭與結尾,并對照評價標準修改自己的習作。
從學生完成的習作來看,本節課的目標達成度還是挺高的。學生在課堂上也學得較輕松,學習的.狀態是積極的。但是一節課上完以后,總會有很多遺憾。首先,在學生集中交流自己喜歡的節日時,我的點評很不到位。本次交流的目的就是為后面有條理地寫做準備,也是給全班同學做一個示范,可是我自己卻沒有小結好學生說的,這也是我自己的教學智慧還不夠,面對學生各種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回答時,不能適時地做出評價與補充。
第二個遺憾,在最后的習作點評環節,一開始我是準備安排展示兩個學生的作品,我把寫得好一點的放在后面,希望能體現一個梯度,也是為了給其他同學做一個示范,怎樣寫才有條理、有意思。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展示了一位同學的作品,評價的時候逐條對照評價標準來點評,顯得比較生硬。
第三個遺憾,對課堂的把控太緊,學生集中交流之前出示了傾聽要求,但是交流過后讓其他學生評價時,我總擔心學生說不好,所以不停地問孩子,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完成點評,顯得比較機械。
第四個遺憾,盡管板書設計的比較簡潔,但是書寫不夠美觀,今后要多加練習規范字書寫。
對于我來說,本次習作教學是第一次嘗試從單元整體上設計,過程很辛苦,收獲卻很多,課堂上的遺憾也會成為我前進的動力。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2
中國傳統節日積淀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然而,如今過洋節日的現象愈發嚴重,傳統節日反而沒有那么火。身為教師,我們應該順應黨的號召,積極在自身的崗位上為中華文化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教師發揮了主導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了解了傳統文化知識,感受到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注重了學法指導,讓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識字方法,猜字謎,加一加等。另外課堂氛圍較為活躍。
不足之處在于:二年級的孩子對于書上的信息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我想這需要平日里扎扎實實地練習,今后我會在這方面下功夫。學生的自主創造能力急待提高。其次,孩子們對多音字的掌握有些不盡人意。課前搜集的.資料在課堂上沒有得到較好的體現和應用。農村孩子的性格習慣導致他們“茶壺里煮餃子”今后我應該多組織一些活動,讓孩子們動起來,說起來,唱起來!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3
本次綜合性學習圍繞“中華傳統節日”這個主題展開的,要求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及其相關習俗的基礎上,寫一篇習作;同時還要以不同的方式展示綜合性學習的成果。
大家都知道,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的節日怎么過,有哪些有意思的好玩的地方學生們并不清楚,當我將端午節作為例子并且從孩子們最感興趣的吃上入手,學生們的興趣還是比較高漲的,端午節不僅可以吃粽子,比如在傳統過法中吃大蒜、吃雞蛋這些習俗孩子們都不知道,而且南方北方不同的習俗、每一項習俗所代表的意義等等都成為學生關注的的焦點。所以說學生不是不喜歡中國人自己的節日,關鍵是讓學生怎樣去喜歡。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布置學生書寫對過節中一些風俗習慣的了解。
今天的這節釘釘直播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我在這節課中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通過查找資料、詢問長輩、看影視片、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在學習本單元第一個活動提示時,我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并及時梳理學生所整理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
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線上教學有效整合。
在課前準備時,讓孩子搜集資料的同時,我也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釘釘直播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這是第一次開展綜合性學習活動,每個孩子搜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我想這需要平日里扎扎實實地練習。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4
前兩天錄制《傳統節日》,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后續了解表格填寫效果不錯。
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5
中國傳統節日不僅是中華民族生活習性、民族心理的有力體現,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與象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運用各種方法、通過各種途徑去探究豐富多彩的節日,了解有關傳統節日更豐富的內容。
學習本課,要以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為核心,可以以小題目研究為基本形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幫助指導下,從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入手自主確定研究小主題,在活動中采用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動手實踐、信息搜集與處理、親身體驗、展示與評價等多種形式的活動,通過傳統節日這個窗口,來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拉近學生與傳統節日文化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對祖國、對家鄉的熱愛之情,鼓勵學生不斷學習、不斷創新,提高學生的民族人文素養 。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6
《傳統節日》是一首以我國傳統佳節為題材的韻文,全文共有 8句話,前7句話按時間順序分別介紹了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這7個一年中重要的傳統佳節和相關習俗。第八句和第一句話相呼應,表示新春佳節轉眼又至,全文語言平實,句式整齊,易讀易記。
上課伊始,我借春節來喚起學生對春節的回味。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進來,使課堂一開始就充滿了快樂、和諧、互動的氣氛。在本課教學中,我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教學。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找出課文中分別提到了哪些傳統節日,然后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逐句講解,讓學生在認識8個傳統節日的同時了解各個節日的習俗。本課內容較為簡單,所以在教學中我還進行了拓展,學生由于之前沒有接觸過,所以對此較為感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我還增加了一個講故事的環節,讓學生在課上講講有關傳統節日的神話故事,在這一環節,部分學生準備充分,所以表現很好。
教學時,我先讓學生自學生字詞,然后指導學生讀文,隨文識字,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理解字詞含義,突破識字教學的重點。接著讓學生自主學習,圈畫課文中所寫到的傳統節日及節日習俗,并在評論區交流自己的學習收獲,再連線全班匯報交流,加深對韻文的理解。最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說說除文中所講到的習俗外,自己還知道的其他習俗,并通過播放牛郎織女《鵲橋相會》和《嫦娥奔月》的故事,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拓展延伸到民族傳統節日,了解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等傳統節日及民族習俗。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7
前兩天教學《傳統節日》,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今年由于疫情的影響,過了一個特殊的春節,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后續了解表格填寫效果不錯。
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8
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中國傳統節日留存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悠久的文化,體現了親情、團聚,以及偉大的民族精神,良好的民族禮儀等。然而,由于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孩子熱衷于過洋節,而對于我國的傳統節日卻一知半解。所以這一主題是為了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了解傳統節日中蘊含的傳統習俗和傳統道德。中秋節在吸引大家吃月餅之余還傳達著愛家的信息;重陽節是尊老愛老的節日等等。在活動中通過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來引導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讓民族精神在活動中表現得更透徹。
本主題主要圍著三個目標進行教學,一是了解一年有哪些節日以及影響廣泛的節日,初步了解傳統節日的名稱、由來和習俗;二是掌握一些查找、收集資料的方式方法,學習對這些資料進行分類和處理;三是強化學生對社會生活、民族文化的關注。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9
《語文課程標準》中倡導:改變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學習轉變為主動探究,使學生獲取探究的樂趣,從而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自己從知識的闡述者變成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從學生學習的角度上去設計教學。
《傳統節日》這篇識字課文,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呈現的。三字一句,讀起來朗朗上口。詩歌主要以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七夕、中秋節、重陽節來展開。
我預期的設想覺得春節、中秋節這兩個節日,同學們學起來應該是很輕松的,正如:想象是美好的,現實卻是殘酷的。就如:春節,對于這個節日的日期知道的孩子寥寥無幾,習俗更不用說了,現在每個地方的習俗已經變了很多,所以連春節要干些什么都不知道,就算出示貼對聯的圖片,孩子們還是不知道,唯一知道的就是放鞭炮,這些是什么原因呢?
對于春節的知識孩子們都是茫然,更別說其他的節日了。
我們國家每個節日都要放假,目的就是讓人民不要忘記自己母國的重要日子。可是,現在有一種普遍現象,城市里的節日氛圍比鄉村還要隆重,節日味道更濃,那么在這些偏遠地區的孩子,他們不可能隨時進城去過節啊,怎么辦呢?只能玩著玩著就過了,比如端午,大人們都處于繁忙的季節,能弄幾個粽子吃一下就不錯,其他的在電視上看看或者玩累了睡了想都沒想過,又何來知道習俗呢?
想到這兒突然覺得心酸,他們大多數的知識就靠老師補給,老師說了,證明他們聽過了,回去可以看看電視,翻翻課外書,就這樣而已。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0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這也正是教材選編此內容的目的。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引導學生運用已學會的識字方法認識記憶生字。學生中通過拼音、查字典、問老師、問同學的方法認識生字,用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記筆順的方法記憶生字。對于識記本課生字的重點達成度比較高。
2、對于學生比較陌生的“乞巧”我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乞巧”就是祈求心靈手巧,是乞巧節的習俗。我們這個地區艾葉不常見,我通過圖片展示讓學生認識艾葉,知道插艾枝是端午節的習俗。
3、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通過指導學生讀出幾個節日和習俗,不同的節日分別讀出歡快和悲傷的感情。使學生熟讀、有感情朗讀,為背誦課文打好基礎。
4、我通過讓學生填空練習,指導背誦背誦課文。通過看圖說節日,讀詩猜節日使學生掌握幾個傳統節日的習俗。
5、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讓學生查閱資料,了解少數民族傳統節日的習俗,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處在于:
二年級的孩子對于搜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由于前半部分學習生字詞占用時間過多,學習課文時間太少,對于習俗學生只是一點而過,學生不能很好的掌握,對于傳統節日的意義感受不深,今后我會備課時在這方面多下功夫,力爭每節課都高效、精彩。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1
本文是一首以我國傳統佳節為題材的韻文。傳統佳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含著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連接著中華兒女的精神血脈,也承載著中華民族代代相傳的古老文化。配合韻文內容,安排了貼窗花、賽龍舟兩幅插圖,體現了傳統佳節的熱鬧、喜慶,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象、直觀地了解節日習俗。
一、幫學助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日期和活動形式。
在學生初讀課文時,我發現學生對傳統節日的活動形式有一定的感知,但對傳統節日的日期不太了解。因此,在備課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日期,作為自己的教學重點之一。在課堂中,學生通過讀文和觀察插圖,充分了解傳統節日的習俗。對于節日日期,我對學生進行了一定的引導和點撥,幫助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具體時間。比如:在學習“元宵節”時,一個學生說元宵節就在開學報名的前一天。另一個學生馬上說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對于清明節,學生了解的很少,著重由自己告訴學生清明節的日期和活動形式,從而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意義。一堂課下來,學生對我國傳統節日了解了不少。
二、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起源,激發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熱愛。
我國的傳統節日歷史源遠流長。乞巧節和中秋節的來歷都有一個動人的.傳說。在課堂上,我為學生講了關于《牛郎和織女》的故事,讓學生感知乞巧節的美好,讓學生了解乞巧節的歷史起源。有了神話故事的鋪墊,學生更加喜歡乞巧節了。由于教學時間的限制,關于中秋節的來歷沒有讓學生了解。自己應該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講講《嫦娥奔月》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中秋節的起源。我國的傳統節日,有自己的文化底蘊。作為一名語文老師,我們應該把我國的傳統文化傳承下去,讓學生了解我國傳統節日的歷史起源和相關習俗,讓學生喜歡中國傳統節日,喜歡中國傳統文化。
三、引導學生確理解準“傳統”節日。
文中介紹的七個傳統節日,學生都比較喜歡。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傳統節日文化,我在課后讓學生搜集我國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和老師、同學交流。在檢查學生搜集的資料時,我發現個別學生居然把圣誕節、勞動節、元旦都認為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令人哭笑皆非。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理解“傳統”。在朗讀課題后,可引導學生說一說:你和家人年年都過哪些節日?是怎么過節的?引導學生感知“傳統”的意思。春節、清明節、中秋節等,這些世世代代都過的節日就是傳統節日;“過春節,貼窗花、放鞭炮”,這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習俗,就是“傳統習俗”。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更準確地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后的備課過程中,備學情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內容。
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我會精心設計教學各個環節,設計出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方式,努力提升課堂教學質量,展現出高質量的集體備課效果。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2
《傳統節日》是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這是一首家喻戶曉的童謠,介紹了我國的傳統節日和節日的習俗。
去年教授這節課時,我自認為對教學目標把握的很明確,除了識字外,這節課就是讓孩子記住傳統節日以及對應的習俗,拓展點再讓同學們記住這些節日的順序。本來我認為很簡單,結果今年再學到三年級下的傳統文化單元時,有的同學竟然連清明節的習俗都不記得了。
這次我在外出學習中有幸聽到深圳名師趙志祥老師《童謠童趣》的教學,其中包含《傳統節日》的教學,讓我耳目一新。
趙志祥老師借助“闖關游戲”的形式以古歌謠《彈歌》為引,設置懸念,鼓勵孩子們走入童謠的世界。
這節課,孩子們先從《傳統節日》學習中了解到節日風俗,認識到“童謠里面有節日”,而趙志祥老師也告訴孩子們“節日里面有童謠”。接著,趙老師帶來了自己收集的“春節童謠集萃”。從《過新年》到《貼窗花》再到《過年謠》,最后回到給孩子們帶來好奇心和神秘感的《彈歌》。
孩子們的笑聲、童真的回答,聽課老師們的掌聲與會心一笑,趙老師的課堂全程都是在這樣輕松有趣的氛圍中進行的。課堂結束,“童謠童趣”的課題也讓我有了新的思考。
童謠里有童趣,帶著童趣去感受童謠。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的語言。趙老師已年近60,本是磁性的男低音,說話時的尾音卻總是上揚的語調,聲調高低不斷變化,時而向同學們撒個嬌,時而給孩子們開個玩笑,帶上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宛如童真的孩子。孩子們的童趣是與生俱來的,但是把童趣帶到學習中,正是趙老師放下成人的身段帶領孩子進把童心童趣帶到了童謠的學習中。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教給孩子們的有趣多樣的朗讀方式。朗讀是最好的感知方法,這是我們很多老師的共識。可是朗讀如何可以避免重復的枯燥,開展有效的朗讀,這也是我們面臨的問題。趙老師教孩子們讀童謠時,讓孩子們學會用手、腳發出節奏,變換速度和音量,這樣多樣化、多層次的朗讀貫穿整個課堂,不但有趣,又和童謠“歌謠”的特點相吻合,特別是最后孩子們彎著腰,跺著腳,朗誦著《彈歌》,就像在感受“逐宍”的過程,這樣的設計實在是令人驚嘆!
課堂上的童趣是趙老師用孩子們喜歡、適合的方式去教學。趙老師用闖關游戲激勵孩子們,處處給孩子們留懸念,用動作演示“打提溜兒”,與孩子們進行“悄悄話”……這些教學方法無一不顯示著童趣,推動著課堂上孩子們對“童謠”的學習熱情。
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有趙老師給孩子們灌輸傳統文化知識的理念,南山、老子、重明鳥、十二生肖、福祿壽等,都在孩子們的學習中得以補充。
今天的學習中,好幾位名師都提到了我們給孩子上課前自己的知識儲備。和這節課聯系在一起,我要知道的一定要比我上課教給孩子的要多,“大語文觀”首先得立給自己,《傳統節日》背后的傳統文化知識,我教不教,教多少都是在我有這些知識以后才進行抉擇的。我很多失敗的教學課例,失敗應該是從這里開始的。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執教了識字課《傳統節日》第二課時,現在結合自己的備課思路,聽課老師的意見和自己的想法進行教學反思。
一、備課思路
《傳統節日》是一篇識字課,之前的第一課時已經完成了識字教學和春節、元宵節的相關詩句,第二課時重點完成后面詩句的文本誦讀及理解。因為第一節課已經重點完成了識字以及各種識字方法的指導,所以第二節課識字不再作為重點,那么這樣一個略顯簡單的文本應該如何做挖掘呢?
經過和劉老師的討論,我決定重點講解端午節和重陽節,進行來歷、習俗、情感內涵、相關文化的補充,對節日進行拓展。然后清明節進行感情讀、乞巧節視頻展示來歷、中秋節讓學生分享他們的生活經驗“你是怎么過節的?”。這樣詳細講一兩個,其余的略講,來完成整篇文章。最后落腳點在“轉眼又是新春到,全家團圓真熱鬧”中的“圓”字,讓學生了解到節復一節,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節日中蘊含著中華傳統美德和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傳承。
二、聽課老師指導意見
(一)瞿校長意見
教學重點不是教會本節課知識,而是進行學法指導,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方式。所以建議本節課要詳細講一個節日,讓學生通過圈點勾畫的方式學會自己找節日以及節日的相關習俗,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交流節日的來歷、習俗、相關古詩文、蘊含的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接著進行小組展示。這樣通過以精講指導學法,讓學生自主學的方式,來獲得學習能力的提升。
同時,在講傳統文化時,要將文化習俗的古今變化結合起來,例如清明節要祭掃的習俗演變到現在已經變成了文明掃墓,網上祭掃等。旨在告訴學生,雖然人們的節日習俗變了,但是節日的內涵沒有變,還是為了紀念親人,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節日的內涵。
最后,有一個亮點環節,那就是讓學生仿照課文內容說說節日習俗。這里可能因為時間太緊,流于表面,就讓幾個學生說了說。但如果時間充足,可以讓學生把寫出來的東西展示給大家看,讓大家對比。比如說,有個學生說“端午節,吃粽子,喝雄黃酒驅蛇蟲”雖然也說到了節日和習俗,但是和原文對比起來,就會發現沒有押韻。在這里,就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原文的押韻的節奏,更有利于他們學習詩歌。
(二)湯校長意見
語文課要有語文味,要深入挖掘語文的味道,這節課拓展的知識面已經夠廣了,但是深入挖掘度不夠。要講“字詞句段篇”,品讀語言,凸出語文味,更進一步還要講文章的修辭手法,布局謀篇的方法。
還有一個重點,那就是要注意讀的層次指導。首先要初步讀,整體讀,再要層次讀,最后要有感情的讀,這一次前兩個做的不錯,但是最后一個感情讀的指導不夠有層次。例如對“清明節,雨紛紛,先人墓前去祭掃。”的感情誦讀,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悲傷”的情感的基礎上去讀,然后請學生點評,有所理解后,再讀,如果還讀不好,則老師范讀,學生點評,老師還可以用有感染力的語言來描述畫面,引導學生體會情感。“清明節之時,路上細雨紛紛,天陰沉沉的,路上的行人呀,都是沉重的表情”這種悲傷的情感你要怎樣讀出來?這種指導就比空洞的“有感情讀”要有感染力得多。
三、個人反思
結合眾位老師的意見,我首先吸取到了以下幾點:
1、識字寫字教學是低年級的重點,要多手段幫助學生識字寫字,培養他們的能力,
2、要注重學法指導,教師精講,小組合作,學生自主學習。
3、要注重語文味兒的挖掘,品讀字詞,有層次的指導感情誦讀。
4、要挖掘文章的內涵,進行升華點評。
同時,個人也有幾個疑問:
1、識字課文的文本品讀是不是重點?到底是多樣化識字方法的學習是重點,還是文本品讀是重點?
2、如何布置學生有效的預習。因為課前我也布置了學生回去搜集自己感興趣的節日習俗及來歷,還要口頭過關。但是在課堂上的表現,學生很難講清楚端午節的來歷,屈原的故事還需要老師補充完整。在這里,預習時不過關的。也許可以通過將任務具體到各個小組來落實,或是下發學習單的.方式讓學生學習。
四、小結
以上就是本次課的反思,感謝各位老師的指點。但是仍舊困惑識字課該怎么上?以及“教無定法”和“層次教學”之間有沖突,不知該走向那條路。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4
我國的傳統節日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好記憶,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精華,積淀了博大而精深的文化內涵,傳遞著我們中華民族感恩、愛國、愛老敬老等優良傳統。過節,對于每一位孩子來說都是一件高興的事,是個讓人感興趣的話題。但是,本課所涉及的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和春節恰恰是孩子們需要了解的中國傳統節日,因此讓學生了解每個節日的內涵,感受節日的歡慶與幸福,并激發民族自豪感是本課的目標,這也正是教材選編此內容的目的。
本節課我感到較為成功的地方是:
1、教師發揮主導的作用,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地位。學生中通過查找資料、調查采訪、小組合作、動手實踐等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傳統文化知識,感受我們傳統節日文化的魅力。
2、注重了學法指導。揭示課題后,讓學生說說,要想深入、全面地了解這些節日,應從哪些方面入手,教師及時梳理學生所提出來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進入自主學習探究環節。令我沒想到的是學生的創新意識很強,三個節日的匯報分別采用了介紹資料、演一演、做表格的方式。
3、在教學中,我積極探究教法和學法,努力做到"六讓":目標——讓學生明確;過程——讓學生參與;新知——讓學生發現;資料——讓學生收集;內容——讓學生自選;結論——讓學生歸納,而且在學法基礎上,我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有效整合,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達到了質的飛躍。
4、在課前準備時,我搜集了大量的圖片,以及賽龍舟的視頻,在課堂上展示給學生看,更加直觀、形象地表現節日的快樂氣氛,有效的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的知識,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不足之處在于:
二年級的孩子對于搜集到的資料應該嘗試用自己的話說,而不是念。我想這需要平日里扎扎實實地練習,今后我會在這方面多下功夫。
二年級語文《傳統節日》教學反思 篇15
本單元課文是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編排的,單元語文要素是“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這是從學習表達的角度提出的,為學生的習作實踐提供方法上的指導。本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是教材中首次出現的綜合性學習欄目,主要圍繞生活中的傳統節日展開。教材在第九課、第十課的課后以及語文園地前安排了綜合性學習的活動提示,活動分為3個階段:
①組成小組,分工合作收集資料;
②小組交流,討論要怎樣進行學習成果展示;
③展示分享,用各種形式展示學習成果。
本次習作是最后一個階段的成果展示,要求學生在了解傳統節日及其相關習俗的基礎上,寫一寫過節的過程或節日中發生的印象深刻的事。
因為是一個綜合性學習單元,所以本次習作教學的課前準備尤為重要。在課前準備中,共安排了兩次課內教學。第一次教學,布置綜合性學習的任務,對如何開展活動做具體指導;第二次教學,組織學生交流第一階段的活動情況,整理收集到的資料并商量準備用怎樣的方式展示活動成果。
在前兩次課內教學以及學生課外充分收集資料的基礎上,開展本節課教學,課堂上安排了6個簡潔的板塊,依次是:導入、例文引路、小組交流、說說自己喜歡的傳統節日、限時寫作、習作點評。力求簡簡單單教給學生習作的方法。本節課后,還需再安排一節課讓學生給習作加上開頭與結尾,并對照評價標準修改自己的習作。
從學生完成的習作來看,本節課的目標達成度還是挺高的。學生在課堂上也學得較輕松,學習的狀態是積極的。但是一節課上完以后,總會有很多遺憾。
第一個遺憾,在學生集中交流自己喜歡的節日時,我的點評很不到位。本次交流的目的就是為后面有條理地寫做準備,也是給全班同學做一個示范,可是我自己卻沒有小結好學生說的,這也是我自己的教學智慧還不夠,面對學生各種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回答時,不能適時地做出評價與補充。
第二個遺憾,在最后的習作點評環節,一開始我是準備安排展示兩個學生的作品,我把寫得好一點的放在后面,希望能體現一個梯度,也是為了給其他同學做一個示范,怎樣寫才有條理、有意思。但由于時間關系,只展示了一位同學的作品,評價的時候逐條對照評價標準來點評,顯得比較生硬。
第三個遺憾,對課堂的把控太緊,學生集中交流之前出示了傾聽要求,但是交流過后讓其他學生評價時,我總擔心學生說不好,所以不停地問孩子,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完成點評,顯得比較機械。
第四個遺憾,盡管板書設計的比較簡潔,但是書寫不夠美觀,今后要多加練習規范字書寫。
對于我來說,本次習作教學是第一次嘗試從單元整體上設計,過程很辛苦,收獲卻很多,課堂上的遺憾也會成為我前進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