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精選16篇)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
《掌聲》這篇課文講述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走出了困境,打開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扉,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它是以英子性格的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而重心則落在兩次“掌聲”上。我的教學過程突出了兩次掌聲和英子性格的變化。
一、借助朗讀,走近自卑的英子
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我通過讓學生讀書生疑,讀書求解,讀書品味,努力把語言訓練落到實處。我引導學生在深入理解后,融會自己的情感入情入境,有感情地朗讀。
在體會掌聲前的英子時,我主要抓了三個句子
1、因為她小時候生過病,腿腳落下了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2、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3、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
我以提示性語言引導學生多元體會英子是個怎樣的女孩:“我剛剛好像強調了一個詞(總是,默默,早早地,最后),你能再讀一遍嗎?”,“你能感受到英子的心情嗎?”,“你能用朗讀來表現嗎?”
同學們的答案很豐富,能夠從中感受到這是一個文靜的女孩,一個可憐的女孩,一個孤單的.女孩,一個自卑(憂郁、沉默、難過、害怕、不自信)的女孩等等。
二、讀說悟寫,聚焦兩次掌聲
我首先讓學生默讀課文,找出兩句直接寫掌聲的句子,然后依次學習有關兩次掌聲的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響起的前后內心的變化。
教學有關第一次掌聲的內容時,我提出問題“為什么會響起這熱烈而持久的掌聲呢?這掌聲代表什么呢?”,并解讀句子“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的。抓住“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反復體會到英子的內心是多么痛苦、無奈、掙扎,從而體會英子最終“一搖一晃地”走上講臺是多么不容易啊!接著在此基礎上我做了精心引讀:所以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女生接著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忐忑不安的那一刻,教室里(男生接著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就在英子最需要鼓勵的那一刻,教室里(齊讀)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而后馬上進行了角色轉換: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英子說些什么呢?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2
《掌聲》這篇課文寫的是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英子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
這篇課文是遠程研修期間殷慧老師執教的觀摩課例,當我準備講這篇課文的時候,我立馬想到就按殷老師上課的思路來講述這篇課文,我想看看我講出來的效果怎么樣?因為殷老師用的教材是蘇教版的,我們用的是人教版的,課文內容有點出入,我就根據我們的實際情況稍稍做了一下調整。講完之后,感覺流暢,舒服,學生也能理解到位,總之是比較成功的。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第一課時重點指導兩次次掌聲,讓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這堂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在感悟掌聲的內涵教學中,通過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注重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最后,在理解課文后,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心中的掌聲,大多數學生都寫出了自己的體會,文章內容得到升華。
這份教案讓我真正體驗了一次從教課文走向教課程的過程,葉圣陶老先生說:教材無非是個例子。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閱讀、吃透課程標準,年段目標了然于胸,然后再去閱讀、理解,這樣在教學中才會胸有成竹,才會方向明確,才會游刃有余,才會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地中獲得進步。從中也讓我感受到磨課的重要性,人多力量大,智慧多。只要一個學校能像這樣進行磨課,相信每位老師成長的更快。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3
這篇課文寫的是殘疾小女孩小英通過同學們給她的兩次掌聲,從一個內心自卑的人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人,開始“微笑著面對生活”。課文通過小英的變化表現了同學間的鼓勵和關愛。文章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我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去突破: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自由讀、感悟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受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教學重點。
其次,我通過讓學生補充句子,通過英子在掌聲前后的動作、神態的描寫的對比,感受掌聲的意義,讓學生的情感上升了一個高度。
本節課,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我讓學生從文中找出猶豫的表現,再深入理解猶豫的心理狀態。又如,上課伊始,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小英神態動作的語句邊體會。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鐘閱讀的好方法。本文的教學難點是通過語言和動作的描寫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那么在突破難點時,我是這樣去抓的: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使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教學過程中也出現不盡人意的地方,比如課堂沒有活力,一直處于老師一問,學生一答中進行,沒有學生發揮的自由空間,讓學生通過朗讀品讀感悟到小英的前后變化,在朗讀指導上、品讀上做得不夠到位,對學生回答的評價也不夠機智。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4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先的憂郁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贊美了同學們的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異常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經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
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情節感人,描述細致。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學中,我注重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經過不一樣的語氣朗讀,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一樣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改變后的開心心境,經過這樣的比較讀,無疑為后文學生解讀“掌聲”的魔力和魅力蓄積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聲的內涵這部分教學中,我經過設計自讀重點段,談體會;細讀重點段,品字詞;再讀重點段,指導朗讀。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的感悟本事,使學生獲得了情感的體驗。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經過抓描述小英動作神態的詞,用“小英此時在想些什么?”去引導學生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一樣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我的話,用:“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班級里,你想經過掌聲和目光對她說些什么?”“小英聽懂了你的掌聲嗎?”的等情境將學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最終,在理解課文后,我邊播放音樂邊讓學生回憶自我以往有沒有得到過別人這樣的掌聲和給予別人這樣的掌聲,文章資料得到升華。
這堂課下來仍然存在很多問題,時間安排的不夠緊湊,以至于最終顯得有點慌亂,“有話沒有時間說”,這就說明我前面部分講解的過于細致,理解的過多,而讀的卻很少。只是引導學生細細的品味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只是領著學生把資料讀了過去,而沒有細細的品讀。這也就導致了前半部分讓學生說話的時間長了些,課上時間安排的不夠合理。另外,學生的朗讀訓練也存在很大的問題,學生讀課文感情不夠深入,拖音現象嚴重,有待訓練。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5
掌聲,一個多么平凡的詞語,但它卻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生像是一只在廣闊無垠的大海中行駛的小船,而掌聲好比指揮塔,指引你前進。有人說恩賜能令人感到人間的溫暖,那么掌聲就是精神上的鼓勵,激勵著一些憂郁的人。《掌聲》一課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本課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為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注意到以下幾點:
一,以讀代講,角色轉換
在教學本課時,我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教師的示范讀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己尋找感受小英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小英的同情和對小英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在課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學重難點,從而充分領悟掌聲的內涵,進而明白文章所蘊涵的道理。
二,把課堂的掌聲與文本的掌聲相結合
在教學時,我由談話導入開始直至上課結束,掌聲多次響起。在潛移默化中學生已經知道了如何及時把掌聲獻給別人。
小學語文掌聲教學反思二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后我說:"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郁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說)你們的愿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后,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郁,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后,感知小英的憂郁,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后,我問:"是什么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么"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6
打開語文課本,《掌聲》躍入眼簾。這是一篇十分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細膩生動的文筆講述了一個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學們的掌聲中上臺演講,在同學們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
剛讀完課文我就被這個短小的故事深深感動,也被小英那戲劇性的生活經歷所吸引。但感動之余,心底也冒出了不少疑問。這堂課我的教學目標到底該是什么?是讓學生理解掌聲的深刻含義,還是讓學生了解掌聲所具有的魔幻般的作用。反復品讀課文后我突然感悟,這掌聲其實只是孩子們當時內心涌動情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現而已,也許在當時有些孩子是因為同情而鼓掌,有些孩子是因為想鼓勵小英而鼓掌,有些孩子只是被大伙所帶動而鼓掌。在鼓掌的同時,孩子們的內心只有情感在涌動,并沒有思維在深化。于是我決定帶領孩子們透過那樸實的話語,走進課文,去體會小英情感的變化,去感受掌聲在小英的一生中所起的“化學反應,”去領悟掌聲對于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起死回生的魔力。
確定了明確的教學目標,我的教學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不少。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學時我也就借助了“小英自卑——自信”這一情感主線讓學生透過學習相關資料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上課一開始,我先以貼近學生生活的話語(童年是七彩的,夢幻的。你的童年充滿著怎樣的夢想呢?)導入新課,以激起學生學習情趣。這一導入不僅僅挑起了孩子們說話的欲望,也為下文體會小英的童年悲苦設置了一個巨大的心理落差,從而為他們更快地進入主角打下伏筆。
二、加強閱讀教學,放手學生自讀自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教學本課時,我給了學生充足的讀書思考的時間,就讓他們抓住描述主要人物的神態、動作的幾段話,去體會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課堂上同一句話,因為閱讀者不同,所以產生的體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閱讀時間讓孩子們對小英這一人物的了解了個透徹也,讓我真實地感受到了“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見,把一個心理自卑地盡乎變態的可憐的小英活生生的擺到了大家的眼前。
三、朗讀教學重視學生情感體驗,讓其融入文章主角。
“聽、說、讀、寫”,朗讀一向是語文教學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受人重視的一種基本潛力。沒了讀語文就不能稱其為語文。可怎樣才能不露痕跡的指導學生進行感情朗讀呢?這一向是此刻所有語文老師頭疼的一大難事。指導的太露骨,別人說你技巧性太強,指導得太含蓄,學生又領悟不了。為此在這堂課的教學中,我便嘗試著讓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把自己當成故事中的.人物去進行朗讀。為了到達這種“不捅就破”的境界,在指導朗讀時,我也做了層層鋪墊。例如指導朗讀:“。”這一個句子時,我并沒有直接讓學生說說這時小英的情緒如何?我們在朗讀時要讀出什么感情來。而是順著學生的思維一點一點的啟發。如此時此刻,我們仿佛能看到,這時低著頭的小英臉上是一副什么模樣?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透過這樣一步一步把讀者推進小英的內心世界,來進行感情朗讀。事實證明當學生真正走進了小英的內心,老師不做任何環節上的加工、處理,他也能讀出你想要得到的效果來。
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在學習到“透過掌聲我們仿佛能聽到、看到什么”時,我有目的地滲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識,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鼓勵學生提出富有個性化的獨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升華文本內函
在理解好課文后,我又讓學生把掌聲化做語言送給身邊最需要掌聲的朋友。這樣,無疑升華了課文的內函:既要珍惜別人的“掌聲”,又要不惜奉獻自己的“掌聲”。
總之,這一堂課我并沒有在理解“掌聲”的含義上下多少工夫,也沒有在研究孩子們為什么會送掌聲給小英上費時間。因為我覺得重要的并不是“掌聲”本身,而就應是它背后的力量。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7
《掌聲》是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五冊第八單元中的第一篇精讀課文,本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讀來十分感人。在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了整合,又設計了給課文補白。
一。扣牢"變化"產生情感
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主要把第1小節與第5小節比較教學。我先引導學生自由讀第1小節,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小英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去體會,感悟。然后我說:"同學們,面對孤獨的小英,面對憂郁的小英,面對自卑的小英,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生自由說)你們的愿望實現了,請同學們看這段文字——(文字投影):
說也奇怪,從那次演講以后,小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她不再憂郁,她和同學們一起交談,游戲,甚至還走進了學校的舞蹈房……
自然引入到第5小節的研讀。在學生對比閱讀后,感知小英的`憂郁,自卑和開朗,快樂之后,我問:"是什么使小英發生如此大的變化"這樣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節的教學。
二。精心設計,用濃濃愛意打動學生的心靈。
為讓學生學有所得,學有所樂,我精心設計了每一個教學環節。在朗讀教學的設計中,我安排了要求明確,層次清晰,形式多樣的朗讀,如:自讀,檢查讀,小組合作讀等多種讀書方法。我還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如領會同學們兩次掌聲的不同意義時,我引導孩子把課文中敘述的語言轉變成自己的話,用:"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想對同學們說什么"的生動情境幫助孩子體會人物心理,通過這次空白點的挖掘,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8
1、通過理解重點詞句,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
2、培養學生邊讀書邊感悟的能力,學習理解含義較深的句子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尊重關愛別人,懂得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
本節課教學重點是把握課文內容,感受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
本節課在教學預設時,我著重從一點下功夫,即努力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和諧統一,追求三維目標的達成。
語文的工具性體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注重了學生聽、說、讀、寫的訓練。
首先,我關注了學生多種方式的閱讀。上課開始,學生聽老師范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接著我又引導學生通過默讀、自由讀、感悟讀、齊讀等多層次多角度地讀,讓學生充分地接觸文本,在閱讀中感受英子的心理變化過程,突出了教學重點。
2、加強聽、說、讀、寫的訓練。
整節課,學生邊讀邊感知邊體會,感悟到同學們給予英子深深的愛,訓練了學生思維、語言內化與表達。在學完第五段后,我布置孩子們給英子寫回信,這樣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也培養了學生造句、寫作能力。
3、注重傳授學習方法,揭示學習規律。
本節課,我不光引導學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點詞“猶豫”時,孩子先說出了它的本義,我又引導學生說出了這個詞的引申義,然后聯系上下文理解這個詞用得準確。又如,上課開始,我讓學生邊讀、邊思考、邊畫出描寫英子神態動作的詞語,邊體會,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又掌握了一種閱讀的好方法。
語文的人文性體現在關注了學生的閱讀體驗。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英子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使學生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整節課我注重了對學生關愛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引導,通過過渡語、小結語、評價語和激情語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共鳴。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9
《掌聲》一課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淡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課文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顯語文課程的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情境談話,拉近人文
我先以實際情景為話題引入課文的學習,激起學生學習情趣,縮小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這節課成功的地方,就是從“實情引入”開始,后面的環節就會很順暢。“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來到##來上一節語文課,請向四周看看,與我們平時在教室里上課有什么不同?”(生:有許多老師和我們一起上課。)“那么,你想用什么方式對老師們表示歡迎呢?”(生鼓掌)師:“噢!鼓掌可是我們中國人最文明的禮節,請你想一想:剛才你的掌聲里想告訴老師什么呢?”(生自由回答)這樣學生初步理解了掌聲的意思,為后文的學習做了鋪墊。
二、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地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文中“猶豫”一詞學生較難理解,我便采用了挖掘教材空白點的方法來理解。師啟發談話:同學們,假如你是小英,此時你心里會想些什么?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后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教師適時小結:是啊,此時小英多為難啊,這種進退兩難就讓小英猶豫了。學生通過此項訓練理解了“猶豫”的意思。
三、小練筆升華中心、積淀情感
課的尾聲我設計了讓學生先口述自己身邊的愛的故事,然后把它以《愛的小詩》的形式寫下來。此時,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復復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0
有效又契合語文課程特點的教學方法,使本堂課生動、扎實、有效而又亮點不斷閃現!
x x在教學過程中,每當孩子回答精彩時,我帶頭鼓掌,當某個學生鼓起勇氣舉起雙手時,讓學生給他鼓掌,當全班齊讀課文很棒時,讓學生自己給自己鼓掌,讓學生在掌聲中成長。看著學生因鼓掌而激動的臉龐,我不禁也深深感動了,不經意的一點掌聲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啊!我覺得教師要很好地運用學生的掌聲,讓學生在行動中體會掌聲的內涵,也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x x整堂課,我設計了導入新課、整體感知、品讀領悟、合作探究、拓展延伸這樣五個教學環節。其中第2-4自然段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學習時,我主要抓住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索,讓學生找到描寫小英的神態、舉動的句子。學生一下子就能找到了,然后創設情境,當學生讀到英子猶豫時,我及時設計對話情境(走到一位同學邊,摸摸她的頭):英子,英子,你為什么低頭呀?你能說說你的心里話嗎?學生這時走入文本,把自己當作英子,說:“我害怕,別人會歧視我。”“我到底上去,還是不上去。”“不上去,才來的新老師要批評,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辦?”此時學生通過與文本的對話感受到英子害怕、猶豫的憂郁的心理。當英子鼓起勇氣一搖一擺地走上去時,(我讓一位女同學上臺)我鼓勵學生說:“難道我們不該為小英這樣的勇敢鼓掌嗎?”頓時教室里響起了熱烈而持久的掌聲。我又創設情境:“小朋友,此時,你就是英子的同學,你想用掌聲告訴她什么?”學生熱情的話語打動了我們:“別怕!我們不會嘲笑你!”“勇敢點!”等等,很感人。
x x當同學們給了英子兩次熱烈的掌聲時,老師引導:快把這夸獎的掌聲響起來吧!英子在掌聲中,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呀!無數的話語在英子心頭涌動,英子你想說:……“謝謝你們,你們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地面對生活。” “你們的愛使我終身難忘。我要自信地面對一切。” 就這樣,學生在與文本對話中感受到英子從憂郁到開朗的變化過程,從而感受到大家的愛。這部分情境的創設我覺得是比較成功的。我努力讓孩子在這次互動的愛的學習活動中去理解課文內容。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 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x x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x x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1
《掌聲》一課寫的是殘疾女孩英子內心很自卑,一個偶然的機會,同學們給了她鼓勵的掌聲,掌聲改變了英子的生活態度,從此微笑著面對生活。
全文語言質樸,但在平談的敘述后面飽含著充沛的情感。在這一課中,“掌聲”代表著鼓勵、尊重,代表著“愛”,這樣一個情感主題。如何引導學生整體把課文內容,感受英子在掌聲前、后的變化;怎樣通過英子的外在動作、語言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這是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那么如何在教學中體現語文教學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凸現語文本體,凸顯語文課程審美特點,讓學生在情境誦讀中入情,在切己體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學過程,覺得以下幾點做得比較成功:
一、自讀自悟
引導學生將目光縮小到一個句子、幾個詞、一個詞去體會、感受人物的心理。
〖教學片段一〗
感受英子
1、學生初讀課文后,交流:英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學生:可憐、文靜、不快樂……)
2、帶著這份印象和感受,再仔細讀讀課文的第一小節,看看哪些句子、哪些詞語使你對英子有了這種感受。
(學生自讀自悟,圈圈畫畫感受深刻的詞句。)
3、研讀詞句,感情朗讀:
⑴她很文靜,總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生:我“默默”“坐”等詞體會到了她很文靜。
生:我也從這兩個詞體會到了英子很害羞。
師:難道她不喜歡和同學一起游戲,和同學一起說笑打鬧嗎?
生:不是的,因為她有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師:這是一種自卑的表現,其實她內心非常的痛苦。
⑵上課前,她早早地就來到教室,下課后,她又總是最后一個離開;
師:你能從哪些詞語中也體會到英子的自卑心理。(早早、最后)
⑶因為她得過小兒麻痹癥,腿腳落下了殘疾,不愿意讓別人看見她走路的姿勢:
生:從“小兒麻痹癥”、“殘疾”兩個詞感受到英子很可憐。
生:從“不愿意”感受到英子很難為情,怕人家取笑她。
師:這場可怕的疾病,給英子留下了什么?
(留下了終身的殘疾,留下了痛苦的回憶,留下了傷痛,留下了心靈的陰影……)
這場可怕的災難讓英子失去了什么?
(失去了燦爛的微笑,失去了童年的快樂,失去了對生活樂觀的態度……)
師:課文中說英子是個很“文靜”的女孩,現在,你認為這“文靜”后面藏著的是什么?
(害羞、自卑、痛苦、憂郁……)
請大家自由地讀讀第一自然段。如果你覺得英子是個怎樣的孩子,你就怎樣讀。
〖教學片段二〗
理解“憂郁”
從那以后,英子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么憂郁。
1、師:以前英子是怎么樣的?
(默默地……早早地……最后……整天愁眉苦臉沒有笑臉聽不到她的笑聲心事重重……)
2、那么,你認為“憂郁”是什么意思?(愁悶憂愁)
〖教學片段三〗
感受兩次掌聲
1、師:教室里,幾次響起了掌聲?請找一找。
2、就在英子剛剛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驟然間響起了掌聲,那掌聲熱烈而持久:
⑴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
師:從這句話,你讀出了什么?
生:英子想上去,但有怕大家歧視她。
生:英子想展示自己的普通話水平,可又擔心大家看到她走路的姿勢。
生:此時,英子的心里非常矛盾。
生:英子拿不定注意。
師:這就是課文中說的“猶豫”。
生:我從“慢吞吞”感受到英子已經拿定注意了,她戰勝了自己。
生:我從“眼圈紅紅的”感受到英子很痛苦。
生:我從“眼圈紅紅的”感受到英子很激動,因為她以前從沒在同學面前走過,這一次終于要上去了。
師:為自己這次的大膽決定而激動。
……
⑵你覺得這是怎樣的掌聲?
生:這是熱烈而持久的掌聲。
師:僅僅是響亮而長時間的“啪啪”聲嗎?
(有同情、理解、鼓勵、信任、希望……)
3、故事講完了,教室里又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這又是怎樣的掌聲呢?(鼓勵、贊揚、肯定、羨慕……)
透過掌聲,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英子激動的表情、感動的淚水、迷人的微笑……同學們金子般的愛心……人與人之間的真情……)
那么,現在你對“掌聲”是否又有了新的理解?(這掌聲就是愛)
〖教學片段四〗
感受“一搖一晃”
師:同樣的在文中出現了兩次,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前面的“一搖一晃”走起來很沉重。
師:為什么?
生:因為當時英子是很矛盾的,心里很緊張、很擔心、很痛苦,所以腳步會重些。
師:那么后者呢?
生:后面的“一搖一晃”應該是輕松的,因為,故事講完了,任務完成了。
生:因為大家鼓掌表揚了她,心里很高興,腳步就輕松了。
生:因為同學沒有歧視她,她壓在心里的石頭落了地,所以特別的輕松。
二、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了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
讓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學會通過人物的外在表現揣摩人物心理,激發思維,主動積累,學會讀書,提高語文綜合能力;讓原本枯燥的語言文字訓練生動活潑的走入課堂共落到實處。
〖教學片段一〗
“猶豫”處填白
師: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心里會想些什么?能不能用上“上去的話……不上去……”來說說。
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會笑話我的;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會批評我。
生:如果上去的話,同學們看到我這樣子,以后會更加歧視我;如果不上去的話,老師肯定會失望的。
生:如果上去的話,我這樣子多難為情呀;如果不上去的話,我的故事就白準備了。
……
師:正在英子猶豫時,如果你就在英子身邊,你會怎么做?
生:我會用語言鼓勵她:“英子,沒事的。大膽上去吧,我們支持你!”
生:我會對她笑笑,用眼睛、笑容來鼓勵她。
生:我會對她豎起大拇指,告訴她:你很棒的!
……
〖教學片段二〗
掌聲處填白
師:如果你在這些同學中間,你的掌聲想表達些什么?
生:我用掌聲告訴英子,我們相信你能行,大膽講吧!
生:我用掌聲告訴英子,我們理解你,你不愿意上去是有原因的,但我們不會歧視你。
生:我用掌聲告訴英子,我們不會歧視你,我們都很同情你。
生:我用掌聲告訴英子,希望你能講好這個故事,也許取得成功后,你會自信起來。
……
師:在這熱烈而持久的掌聲里,英子一搖一晃地走上來了,她的內心是多么的激動啊。此時此刻,假如你就是英子,你在想些什么呢?
生:想不到大家都沒有歧視我,是我多心了。
生:同學們對我真好,我一定要好好表現。
生:謝謝你們,謝謝你們對我的鼓勵。
……
三、抓住揭示文章中心的重點句段,反復誦讀
本文最后一段,通過英子的來信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是全文的精髓。在教學中,我始終將這部分內容貫穿整節課,多次出示、誦讀。
當讀到第一次掌聲里,英子的淚水流了下來,她的內心充滿了感激時,我隨即導:這怎么能忘記呢?幾年后,英子在給“我”的來信中說……(出示信的內容讀)
當學生感受了第二次掌聲后,我又這樣導:難怪英子在幾年后的來信中說……
(出示信的內容讀。)
四、自由寫讀,積累詞句,積淀情感
1、本文有一些詞句非常的感人,我就引導學生說說、讀讀背背,然后摘錄到“采蜜集”中。
2、根據“掌聲”進行小練筆:
人人需要掌聲,“掌聲”能表達不同的含義。寫一寫:你想把掌聲送給誰?為什么?你希望送出的掌聲會起到什么作用?
上完這節課,我和學生都久久地沉浸在愛的情感中,心潮起伏。我從中領悟到:語文是學生精神棲息的家園,語文最終的意義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靈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讓他們自由自在地、盡顯個性地在文本里綻放智慧的花朵,愉悅、興奮地在課堂上做生命的飛翔和超越。教學中,我們可以通過反反復復地朗讀,一次次地穿越語言文字,還文本以形象,還文本以畫面,還文本以情感,變他語為己語,化文境為心境。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2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于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泄情感的欲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一、語言感召,喚起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沖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并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課文中的形象,出現心像、音像和視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心靈深處進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其次,語言要簡練生動。“簡練”要如孟子所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說,教學的語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雖精少而能表達深奧的義理。“生動”則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或講解,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較真實地再現作品情境,引領他們步入情感境地,觸景生情。
二、情境再現,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于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投向”、“注意”、“注視”這3個詞語通過想象再現了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的場景,不僅體會到了小英既緊張又害怕,既難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復雜心理,還體會到了同學們那顆關愛弱小者的善良心靈。在學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礎上,緊接著,手指一張空座說:“同學們,你們看,小英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終于走上了講臺!”在這一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又一個情境再現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小英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濕潤;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這兩處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接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體驗和領悟勢必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協同發展。
當然,再現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李吉林老師的“聯系生活展示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熟練而恰當地綜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實現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角色參與,增進情感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讓學生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會極大滿足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他們會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會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發揮這種“有我之境”產生的巨大而無形的導引效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情感、知識等因素,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讓他們充分經歷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移情體驗的過程,不斷釋放自我潛能,不斷蓄積情感,使他們的體驗真實而多元且不斷深入,進而實現各對話主體在互動交往中的超越與創新。
四、朗讀體悟,傳達情感體驗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誦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核心語段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文字雖不多,但卻是情感積聚所在。教學時,每當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就引導他們富于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指導時,則要求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讓他們在讀中促進情感體驗,在讀中傳達情感體驗,再在體驗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讀,引領著體驗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文章不是無情物”。總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涌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活力。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3
[教后反思]
“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優美的作品是作者真摯情感的外化;“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真情最容易打動學生稚嫩而又單純的心靈,在與文本對話的過程中,最能使其與作者產生共鳴的東西便是真摯的情感。課堂上,學生由始至終都處于一種積極的情緒狀態之中,他們或披文人情咂摸語言,或移情體驗感同身受,或言語交流體悟情感,或感情朗讀傳情達意,于情智交融中經歷了一次愉悅的精神之旅。靜心思忖,回頭審視,課堂效果如此,原因恐怕在于成功誘發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切實喚醒了學生的心靈感悟,有效調動了學生宣泄情感的欲望,與文中的人物唱和共鳴,與作者的情感同磁共振,產生了“悅目悅心”的情意體驗效應。
一、語言感召,喚起情感體驗
任何一篇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以優美的文字表達強烈感情的產物。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以富有感召力的語言,去撩撥學生情感之弦,切實喚起他們情感體驗的沖動,在“以情會文”的過程中,使體驗更加逼近課文的思想感情。在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教者或繪聲繪色地描摹場景,或生動傳神地再現情境,或情真意切地傳遞情思,或聲情并茂地渲染氣氛,令學生如臨其境,完全沉浸在那感人的故事情節之中。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想象,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使其心靈產生感應,加深了對文本主旨的理解。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需要具有感召力的語言,這其間的關鍵是語言要飽含情感。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對教材有深刻的感受、理解、體驗。只有這樣才能準確、鮮明、生動地再現課文中的形象,出現心像、音像和視像;也只有這樣,才能把主觀情感融進相應的教學內容,才能從心靈深處進發出情真意切的語言感染學生,帶動他們進入到相應的情境中去。其次,語言要簡練生動。“簡練”要如孟子所說:“言近而旨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也就是說,教學的語言,要令人易解明白,做到雖精少而能表達深奧的義理。“生動”則要求語言要有形象感,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緊密聯系實際,進行繪聲繪色地描述或講解,豐富學生頭腦中的表象,激發他們的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從而較真實地再現作品情境,引領他們步入情感境地,觸景生情。
二、情境再現,催發情感體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親。”情境的創設非常重要,讓學生置身于文本所描述的情境中,能夠喚起相應的情緒、情感,有利于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去感悟文中的情和景,在情境中學會領悟、體驗情感,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到親情、生情的目的。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聯系“投向”、“注意”、“注視”這3個詞語通過想象再現了那短短的幾分鐘之內的場景,不僅體會到了小英既緊張又害怕,既難受又痛苦,既自卑又怯懦的復雜心理,還體會到了同學們那顆關愛弱小者的善良心靈。在學生充分感知情感的基礎上,緊接著,手指一張空座說:“同學們,你們看,小英站起來了!一步,兩步,三步……近了,近了,更近了……她終于走上了講臺!”在這一飽含深情的語言描述下,又一個情境再現了。我們有理由相信:此時此刻,學生的眼前出現了小英蹣跚而行的身影;他們的眼睛變得格外清澈透亮甚至有些濕潤;他們的心底一定掀起了陣陣情感的波瀾……這兩處情境的創設,幫助學生進行了積極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置身于一個有血有肉的精神境界之中,完成了與文中人物進行心靈對接的任務,真真正正品味到了課文所蘊含的內在情愫。學生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得的體驗和領悟勢必更加深入,認知能力與情感能力也于其中得到了協同發展。
當然,再現情境的方法還有許多,如李吉林老師的“聯系生活展示情境”、“運用實物演示情境”、“借助圖畫再現情境”、“錘煉語言描繪情境”等都是很好的辦法。但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各執一端,需要從實際出發,熟練而恰當地綜合運用這些具體方法,實現最優化,提高教學效果。
三、角色參與,增進情感體驗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教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沒有親身體驗,就不會有心靈的震撼,也不會在思想上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課本中有很多文章具有較強的故事性,人物個性也很鮮明。教學中,如果教師能讓學生親身經歷文中角色的動作、語言,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與他們同喜同悲、共樂共怒,無疑能使學生對文本感到真實、親切,從而強化感受,進而引發共鳴,并且在共鳴中動情。
教學中,我以“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會說……”、“如果你是小英,你會想……”、“如果你是小英,你想說……”等問題誘導學生進入角色,使教材描寫的客觀世界成為學生自己的主觀感受,把教材中的“此情此景”變成了學生的“我情我景”。這樣一來,學生就融“我”入境,于“身臨其境”之中進行推測、想象,探索文中人物情感變化的軌跡,在角色參與、角色轉換中不但豐富了想象,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增進了情感體驗,升華了思想認識,學生所體驗到的遠遠超出了課本上局限的內容。不僅如此,這樣的問題設計開放性極強,便于學生敞開心扉,宣泄情感,從而驅動了他們一顆顆靈動的心,激發了他們飛揚智慧的語言。學生的精神、情感、思想在優美的語言文字體驗中也得到了浸潤、感染和豐富。
角色決定著人的思維、情感和語言,讓學生擔當特定的而又是與教材相關的角色,會極大滿足學生主體的生命需要,他們會以“主體”的身份去觸摸課文精彩的內蘊,情不自禁地去感受,去體驗,去表白,往日“被動接納”的角色會變成“主動參與”的角色。教學時,教師要努力發揮這種“有我之境”產生的巨大而無形的導引效應,千方百計調動學生以往積累的生活、情感、知識等因素,以他們自己獨特的感情和經驗模式介入和參與到對文本的解讀中去,讓他們充分經歷自讀自悟、自主探究、移情體驗的過程,不斷釋放自我潛能,不斷蓄積情感,使他們的體驗真實而多元且不斷深入,進而實現各對話主體在互動交往中的超越與創新。
四、朗讀體悟,傳達情感體驗
感情朗讀是進行情感體驗的重要途徑,體驗得到底有多深,需要通過朗讀來檢驗。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在深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基礎之上,融會自己的情感披情入境,或抑揚頓挫地表情朗讀,或思情并茂地朗朗誦讀,寓情于聲,以聲傳情,該激昂處還它個激昂,該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該悲涼處還它個悲涼,該歡快處還它個歡快。只有如此,才能“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才能真切地將體驗到的情感酣暢淋漓地傳達出來。
小學語文課文《掌聲》這篇課文的核心語段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文字雖不多,但卻是情感積聚所在。教學時,每當學生獲取情感體驗,就引導他們富于感情地朗讀這一自然段。指導時,則要求學生讀出節奏,讀出情感,讓他們在讀中促進情感體驗,在讀中傳達情感體驗,再在體驗之后有感情地再次朗讀,引領著體驗活動不斷走向深入,使學生在感知語言文字的同時受到情感熏陶,產生強烈的情緒活動,既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了實處,又使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文章不是無情物”。總之,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調用一切情感因素,方能開啟學生的情感閘門,活躍其情感因子,才能使語言與情感共生,文心與人心交融。也惟有如此,才能使課堂涌動著真情,充溢著美感,煥發著生命活力。教學反思《小學語文課文《掌聲》精讀教學片段及教后反思》,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4
想要上好一次成功的公開課,你真的是要精心準備很多,不僅要對教材相當的熟練,還要把握好師生之間的互動,同時課下要查看很多相關資料。
還記得第一次得知學校安排我上公開課的時候,當時的我對自己很不自信,幾次三番地向校長推托,說自己上不好。但是最終還是硬著頭皮上了。當時校長給了我一個星期的時間準備,他是星期一通知我的,當時我就選了一篇即將要上的課文《掌聲》。
《掌聲》這篇課文在剛接觸之前,我覺得這篇課文很普通,也沒有去細細體會課文的內容。但是當我在網上查閱資料,看過它的相關教參之后,我深深被這篇課文感動著。課文大致內容是:一個叫英子的小女孩小時候得過小兒麻痹癥,腿腳落下了殘疾,不能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行走,一直是個自卑憂郁的孩子。但是一次班級演講活動,當英子上臺演講的時候,她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同學的掌聲激勵下,她鼓起勇氣,從此變得樂觀開朗起來。整篇文章體現著一種濃濃的愛,這里的“掌聲”代表著一個團結的班級,在這個班級里沒有嘲笑,沒有歧視,而更多的是相互的鼓勵、尊重和贊揚,將同學之間的愛體現的淋漓盡致。
準備公開課的那幾天,我看了不少網上的課件、視頻、課堂實錄,整個人的情緒都被課文影響著。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我插入了兩首歌曲《掌聲響起來》、《愛的奉獻》,這兩首歌對課文感情的表達起到了一個升華的作用。
這節課我主要采用讓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過程中,例如:集體誦讀、男女賽讀、個別學生讀、師生齊讀等方法。讓學生自己慢慢體會課文的感情變化,我再利用課件與學生一起互動,慢慢理解、分析課文中人物感情的變化。我始終相信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整節課學生的朗讀一直很出色,這是值得高興的。最后我再利用這節課對學生做了一次重要的思想教育。我問學生喜歡不喜歡英子的班級,他們都說喜歡,我問他們為什么喜歡,他們的回答基本上都是圍繞“團結”這個詞展開的。我再問學生能不能讓我們班級成為這樣一個“團結”的班級。他們很自信而肯定的回答了我。我傳達著我的意愿:希望我們三年級是一個團結的班級,同學之間遇到困難時,要相互幫助,不要嘲笑同學,當同學有了點滴進步時,我們不要吝嗇自己的掌聲,要相互鼓勵,相互進步。就這樣在感人的歌聲中結束了這節課,最后我把自己的掌聲送給了學生,表揚他們這節課的優秀表現,最后學生和聽課老師給了我熱烈的掌聲,真的很感動。
課后老師們對我的課做了評價,說上的很成功,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很到位。不足的是我的板書粉筆字要加強,還有提問的時候不要讓學生一起回答,要多鍛煉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這些都是給我的寶貴意見,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努力。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5
聽了我們學校樸老師上的《掌聲》這一課,受益良多。總體來說,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
《掌聲》這篇課文向我們講述了一位原本內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的故事。
整節課,樸老師采用了變序的教學方式,采用了“以讀代講,角色轉換”的方法,通過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讀書等多種讀書活動,促使學生思維和情感體驗,讓學生悄然走進文本,自已尋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內心世界。通過不同的語氣朗讀,學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讀當中表現出對英子的同情和對英子轉變后開心的心情。真正做到在讀中感知,在讀中體味。課堂上能巧妙利用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探究重點詞句,使學生保持持久的注意力。
在領會課文中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時,樸老師關注文中人物的內心情感,用換位思考的一些問題積極引導學生用情去體驗、用情去感悟,以情激情、情情相激,力求使課堂充滿人文性和生命力。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在這掌聲中對小英說些什么呢?”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這些發現、發掘的過程,都注重觸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引發情感的升華。
總之,這節課的教學效果還是不錯的。如果樸老師能在時間上再把握好一些,再少講一點,我想這節課會更加錦上添花!
三年級上冊語文《掌聲》教學反思 篇16
《掌聲》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子上臺演講時得到了同學們熱烈的掌聲。在這掌聲的激勵下,由原來的憂郁自卑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贊美了同學們的善解人意,也說明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地關心別人,特別是對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通過對本課的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去感受人與人之間純真的愛。
課文是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的,情節感人,描寫細致。在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文本
課文以“掌聲”為線索貫穿全文,在教學設計中,我抓住兩次掌聲來展開教學。從第一次掌聲響起向前推進,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總是”、“默默”來體會英子的自卑及孤獨,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后,我又創設了情景引讀,“課堂上,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問題時,英子總是——”,“課下,同學們在操場上快樂地玩耍時,英子總是——”。學生在反復的想象朗讀中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此時來談談自己的體會,再把這種體會帶入朗讀中,自然就讀出了感情。
在教學“英子猶豫了一會兒,慢吞吞地站了起來,眼圈紅紅的。”這句話時,我讓學生通過抓關鍵詞“猶豫”、“慢吞吞”來體會英子的心理變化,再創設情境“假如你是英子,此時,你在想些什么?”然后隨機采訪“英子”的感受,讓學生真正把自己當作英子,感受到英子的內心活動。接著從第二次掌聲響起向后展開,揣摩英子前后心情、性格的變化,感受掌聲帶給英子的鼓勵,并由此明白兩次掌聲的含義,知道人與人之間需要關心和鼓勵。我們要珍惜別人的關心和鼓勵,同時也要主動地學會去關心、鼓勵他人。接著讓學生說說,在學習和生活中,你有沒有得到過別人的鼓勵和關心?我點了一個學生回答這個問題,可是他沒有回答出來,此時,還不待我講話,教室里就想起了一片掌聲。我想,這掌聲遠比我這節課上得要精彩得多,同時也說明孩子們已經懂得了掌聲的意義。
二、關注學生的閱讀體驗,體現語文的人文性特點
1、讓學生在朗讀中感受。
如本節課重點指導第一次掌聲時,學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通過抓住英子動作神態來多角度的讀,感受到情緒的變化和同學們對英子的鼓勵。
2、在閱讀中感悟。
整節課,以兩次掌聲為線索。通過抓住英子掌聲前后的變化和人物動作神態,學生在閱讀中感悟到兩次掌聲的不同含義。懂得要尊重、關愛別人。
3、在體味中升華。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