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精選14篇)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
《大自然的語言》這個主題內容主要是風、雨、云、霧等自然現象的知識介紹。由于這些自然現象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司空見怪了的,所以因為太過熟悉的原因,他們很少會細心地留意觀察它們,因此對于這些自然現象的感性知識和經驗比較貧乏,引導孩子由天性的一時好奇轉向自主的熱情關注,激發他們深入探索了解自然奧秘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習得觀察、交流、記錄、收集等多種學習能力成了本主題的重要任務。“生活源于自然,自然融于生活”,生活和自然本身是密不可分的,在主題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我以生活資源作為孩子自然教育的廣闊天地,讓自然與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明朗,使孩子們從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神秘美好,認識到自然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我主要是通過以下幾個活動來貫穿進行的:
一.每日天氣播報(收集、交流)
以往我們班內設置的氣象角記錄只有很簡單的天氣圖例,而且孩子們對流于形式的記錄已經頗為漫不經心了,很少再去關注。進入主題后,我請孩子們每天回家收看天氣預報節目,安排在講新聞時間輪流學著主持人進行“每日天氣播報”。這一活動很好地引發了孩子關注天氣情況的積極性,培養了記憶、整理、交流的能力。由此,孩子們不僅了解到天氣情況復雜多變的圖例標注和語言表述的方式方法,同時激發了他們對氣象知識的濃厚興趣,使探索學習進一步引向深入。有部分孩子自制了一日天氣變化標記記錄,還從網上查詢了有關冰雹、雨夾雪的知識介紹。更為可喜的是,由于天氣播報活動的開展,孩子們明確了氣溫與人穿衣的關系,他們學會了用獲得的氣象信息指導自己的著裝,象我班的吳彤、王嘉怡幾乎每天都會主動給同伴的著裝多少根據氣溫高低進行評價,帶動了更多孩子對氣溫的關注,并自發在氣象角的記錄上增添了氣溫標注。孩子們關注天氣情況的積極性更高了!他們參與活動的自主性更強了!
二.水滴的魔術(觀察、感受)
《小水滴的旅行》以淺顯生動的敘述使孩子們了解到雨的形成過程,但是由于缺乏直觀的經驗作鋪墊,很多孩子一知半解。為了進一步幫助孩子對水的變化過程了理解更透徹,我請孩子們做個有心人,好好地用眼睛找找自己生活中的“魔術”現象。這下,孩子們可來勁了,幾乎每天都有孩子來向大家報告自己的新發現。在相互間的感染下,他們觀察交流的內容越加豐富,表達越加條理化,觀察角度越加的細膩了。他們發現原來燒開水、炒菜、煮東西時產生的“煙”其實就是水滴在“變魔術”,那是水滴受熱變成的水蒸氣在上升呢!還有洗澡時的水霧、下雨前地磚、墻壁上的水汽也是水滴在“變魔術”,那是水滴受熱變成水蒸氣以后再遇冷后變成小水珠。觀察、感受使孩子們沉浸在發現秘密的欣喜中!使他們帶著自我求知的需要輕松、愉快地完成了學習。
(一)滿意的地方
1、提前給學生布置預習作業,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借助字、詞典自學字詞,有意想不到的收獲。例如,本節課的'學生答題的速度和準確性遠遠超乎教師的預計,可以說是幾乎提前完成了教學任務。
2、精心的構思,充分的備課是非常有效果的,尤其在課堂語言的銜接上,只要舍得下功夫,也定有收獲。而教材的處理,教學法的運用以及創新突破方面也要舍得花時間,哪怕有一點收獲,也是值得慶賀的。多思出智慧,只要想到,就能做到。
3、課件的制作、下載要及早著手,要勤于動手,要勤于動口,外因會促進內因。
(二)需要反思的地方
1、駕馭課堂的能力急待加強。上課過程中,當學生說出有關描繪春天特色的詞語時,我沒有給以肯定,因為當時我的腦海里只有一系列的秋冬兩季的詞語,課后我又仔細琢磨了一下,其實那些詞語也是作者運用了擬人化的句子中的詞語,學生的回答是對的,是我沒有處理好。
2、時間分配的還不夠好,沒有做到從容,鎮定。由于借班上課,對學情了解欠深入,而學生在整堂課上回答問題太順利,遠遠超乎教師原本的預計。因此,還應該少量的設計一點反饋性的練習題,以備課堂需要。同時,這樣既重視了能力訓練,又加強了基礎知識的考察,這不正好將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了嗎?
其實,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根據學生的理解和需求具有他相應的靈活性,我們的課堂應該努力實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尊重學生的個體化體驗。逐步培養學生能夠欣賞他人對文本的見解,也能自由開放發表自己的見解的素質,把語文教學的人文關懷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案例的整個分析。不管怎么說,這只是一節課,我不能就此來論成敗。我只想把它寫出來,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2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中的一篇文章,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詩歌,課文的科普性較強,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從氣象、動物、植物等自然現象了解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激發探索、研究大自然的興趣,教學中學生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合作探究學習等形式,理解文中寫到的大自然的語言,并且能說出大自然的其他語言。上完課之后,我進行了認真總結,覺得本節課有以下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由觀察圖片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會引導學生步入知識的殿堂,收獲豐收的喜悅。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育成功的藝術就在于使學生對你所教的東西感興趣。”精彩的導入會使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露,進入一種美妙的境界。一上課,教師出示多媒體課件,展示動畫場景:公雞打鳴、烏云翻滾。學生看見這些畫面,立刻睜大了雙眼,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明白了畫面傳遞出的信息:公雞喔喔打鳴告訴人們天亮了,該起床了;滿天烏云說明快要下雨了,出門的人們要做好準備。通過觀看動畫學生對大自然的語言有了初步的認識,然后自然導入:大自然中有很多奇妙的語言,讓我們一起走進《大自然的語言》這首小詩,發現更多大自然的語言吧。由于選擇的是三幅動畫圖,色彩艷麗,動感十足,很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為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朗讀指導,讓學生與文本進行充分的對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充分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字字句句充分體現了小學各個階段都要以讀為本、以讀代講的原則。
朗讀是語文課堂教學第一教學法,是學生學習語文的第一基本功。俗話說得好:“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通過讀可使學生在讀中體會文章的思想,悟出道理。《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語言優美、活潑,更適合學生朗讀。在學習時讓學生在讀中發現,在讀中質疑,在讀中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產生渴望走進大自然、親近大自然的愿望。德育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為了張揚學生個性,抒發學生情感,調動學生興趣,課堂上采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訓練,有齊讀、分角色讀、比賽讀,充分體會大自然語言的神秘,感悟詩歌的語言魅力。特別是詩歌的第四小節講的是蝌蚪帶給我們關于大自然的語言。蝌蚪對于孩子們來說并不陌生,像黑色的“逗點”惹人喜愛。學習這一節時指導學生朗讀,以讀代講,在讀中體會,在讀中感受蝌蚪的可愛之處。比如讀“蝌蚪在水中游泳,不就像黑色的逗點?”這一句時,引導學生想象:春天來了,一只只蝌蚪在水中活潑游動,它們圓圓的腦袋烏黑烏黑的,就像刷了一層黑色的油漆,它們聚在一起,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樂地游來游去,就像一個個會游泳小逗號。由于學生的頭腦里有了小蝌蚪活潑、可愛的畫面,表現得很激動,朗讀時讀出了興奮的語氣和渴望走進大自然的感覺。
三、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學會小組合作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的新理念。所以,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努力給學生創設小組探究學習的氛圍,誘發學生產生求知動機,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比如:學習完詩歌后,我提出了課后思考題:你還知道大自然有哪些“語言”?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并把討論結果寫下來。小組探究后,分享學習成果。給學生一雙翅膀,點燃學生的激情之火,真的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匯報時內容很豐富,有農諺:朝霞不出門,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谷雨前后種瓜點豆。有成語:春暖花開、夏日炎炎、落葉知秋、寒冬臘月。葉圣陶先生曾經說:“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學生依托教材進行模仿,在模仿中有所想象創造,既學會了運用語言,又提高了語言實踐能力。
四、培養學生留心觀察、認真思考的品質
學習時引導學生重點理解“不愛學習的人看不懂,只有勤于思考的人才能發現”這句話,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有勤于思考、熱愛大自然、熱愛科學、善于觀察的人,才能發現更多大自然的語言。“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我們身邊的許多事物,都著無窮的奧妙。智力是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和發展的,而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取決于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深度。細心觀察是認識事物掌握知識的基礎,觀察得越仔細,認識事物越深刻,本課便是很好的范例,通過學習教育學生養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習慣,學會觀察自然、觀察社會的能力。
但是教學中也有不足之處。如上課前教師做了許多剪貼畫,有白云、螞蟻、蝌蚪、大雁、年輪、魚鱗等,色彩鮮艷,圖畫生動形象,學生非常喜歡,在板書時應該讓學生去貼畫,并說一說為什么這樣貼,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歌內容,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善于觀察、積極思考的能力,而且學生的學習興趣會更加濃厚。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擔心時間緊張,便代替了學生的活動,挫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以后的教學中,在教材處理、教學方法的運用以及創新方面要多思謀。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3
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我頗費了一點周折,緣于對教學目標的取舍舉棋不定。 在備課中,我發現這篇課文具備的教學目標涵蓋了所有說明文的知識點。還有運用描述性的
語言進行說明的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有文章寫作結構、語言的概括等基礎知識點。一共兩個課時,教學什么?
從最近一次的`單元測試卷的反饋來看,學生在說明文的練習里主要還是表現出了對說明方法的作用、說明對象的特征不能準確概括的不足來。因為學生把握說明內容的準確性不夠,而這種能力的欠缺又是由于學生在閱讀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這樣就進一步顯示出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有不足,這是產生學生運用搜集信息的分析歸納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這方面提供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和典型,很有利于學生通過實踐去體會如何在閱讀中搜集有效信息,并對搜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運用,實實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于是,我決定著重進行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提高圈劃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的能力,學習通過關鍵句來概括、把握全文說明的主要思路和內容。第二是品讀科學小品文生動的說明語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說的確很需要,也很實用。雖然教學進程一開始走了一點彎路,但是畢竟通過扎扎實實的“咬文嚼字”,學生對如何通過圈劃關鍵語句,搜尋有效信息,有了認識上的進步,堅持這樣的訓練,能力的提高會指日可待。 通過這堂課的實踐和研究,我越來越感受到,備課備教材時,不僅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形式、思想,并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即“教給學生什么”,還需要結合學情的反思來確定教學目標,即“學生需要學什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4
總在想:對于語文課來說,怎樣才算是一節好課?相信肯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在我心中,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那就是讓學生在課上有收獲,有發展,并期待下節課還是語文課,那么你上的課
是一節好課!
今天所上的公開課《大自然的語言》比較滿意的地方:學生在課上有收獲
1、教給學生一定的閱讀方法
第一種方法:運用“提取主句法”篩選課文信息。
篩選課文信息既是第四單元的單元要求,也是學生快速閱讀說明文、議論文的有效手段,學生如果掌握了這種方法,不僅閱讀速度能成倍地提高,而且在考場上,也能提高做題的速度,爭取更多的時間去取得更好的成績,因為考場文段有時并不需要你認認真真、一字不差的讀下來。
第二種方法:品味語言的方法
平時,學生在品味語言時,只是感覺“生動”“優美”,卻不知如何表達。在這一節課上,我教給了學生“加一加”“減一減”“換一換”的方法,學生馬上就體會到了原句的妙處:或運用了一定的修辭,或用詞典雅,或寫出了事物的狀態等。一些有靈氣的學生,可能就會舉一反三,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文章的閱讀中,久而久之,他(她)就會深深地體會到漢字的無窮魅力,從而更加熱愛語文。
但這節課并沒有讓學生產生“繼續上語文課”的渴望,這從學生的發言和課堂聽講情況可以看出來。原因是:太平淡。
(1)“大自然有語言嗎?大自然的語言告訴我們哪些信息呢?”設計此問的初衷是讓學生深入文本,真正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雖然在我的啟發下,學生把所有的答案都找到了,但過程并不精彩,如果我能即時加入一些競爭機制,如把全班分成兩大組,看哪組找得快,效果會好些吧。
(2)單元要求未能很好地實現。尋找“大自然的語言”耽誤了大量的時間,導致品味語言時,只品味了生動形象的句子,但說明文語言最基本的.要求----“準確”,卻絲毫示觸及,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10”中的“約”,“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中的“只”等詞語,不僅體現了語言的“準確”,也能悟出竺可楨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長期堅持不懈的廣泛觀察,搜集和研究。因此,這一單元的“培養注重觀察,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在本課教學中未能很好地滲透,對學生精神熏陶不到位,不能不是一個遺憾。
(3)老師的教多于學生的學,學生主體地位表現不明顯。
總之,本人的教學設計水平、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激發學生興趣的手段等,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使“名師”的稱號名符其實,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5
今天,聽了姚老師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感受到了姚老師獨特的教學魅力,成竹在胸的把握,沉靜的氣質,以下就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粗略認識。
一、從教學目標看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姚老師在課堂中緊緊地握住本課的教學目標,揣摩語言,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對說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學生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運用科學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本堂課很好的完成了這些目標。
二、從教學程序看
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從情境導入,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引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生動說明的語言特點,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自然地體味到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讀過程中配以優美的音樂背景,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學生自然而然的跟著音樂朗讀,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對說明方法進行探究中,放手讓學生尋找說明方法,提高了學生按照要求準確提煉信息的能力,和發撒性思維能力。在對說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體、準確的默讀要求,這是對學生默讀習慣乃至學習習慣的培養,解決了學生平時似乎會默讀,但又不確定到底該怎樣。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6
上了一節學習課,有很大的收獲,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這是一篇說明文,而且是事理說明文,對于說明文比較枯燥,道理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類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熱愛這門科學,真需要教師動動腦筋來備課上課,我先說一下自己的上課方式。在集體備課中我知道了文章確定的重點是生動準確有條理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順序,之外還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后,選擇教學方法,采用精講,然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學,在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說明文應該有直觀的教學課件,經過精心準備,找到了適合學生的課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研究了學生,研究了大綱,新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風格,準備上課。
一堂課下來我認為本節課存在問題如下
1、課堂量過大,一節課比較緊湊,生字詞的聽寫本可以刪除,但為了再次落實,可以說消耗的時間較大。
2、說明文展示的劣勢凸顯,如果這是一課記敘文,學生可能會有話可說,但說明文有些題類似數學題型,小組的講解成了出示答案,學生并無疑問可循,由于說明文的可造無味,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
3、老師語言力度沒有到位,特別是在第二組講解的時候,由于講解不到位,老師說了聲“適當給點掌聲”,我想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的力度不夠。
4、多媒體的運用對本節課教學促進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體基本上融化在了學生的展示中;
但雖說問題較多,本節課學生也聊有收獲:
1、說明文的知識學生在短時間掌握的較好;
2、小組講解還是較為到位,我認為總體來說有很大進步,組長或者主持人
敢于用其他方式創新講解,特別是第一個主持人的全班講解,做的較好。
3、學生在拓展展示時有所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7
這是一片科普性和文學性都具備的詩歌,學生不僅喜歡詩歌的內容,也對優美的文字很感興趣。一課時我進行了大量的朗讀,而且朗讀的形式也很多,使得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朗讀中的美。二課時默讀后提問——你讀懂了什么,通過板書的歸納整理文章的思路,學生還說到了第一小節和最后一個小節,但是作者為什么要寫這兩小節,這就是寫作方法上的指導,啟發學生說出了總啟下文和總結全文的作用,并且立即進行作文教學中的方法指導,學生的印象又加深了。這堂課的重點還是仿寫,可是仿寫的指導怎樣高效而又有力度,這是一個難題。由于學生之前沒有找到較為豐富的資料,所以在仿寫時局限于那一兩種自然現象,不過我分別進行了兩種格式的指導,還提出了“隔山打牛”的`寫作技巧,學生很感興趣。不過這堂課上的比較隨性,反思的時候感覺思路還不夠清晰。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8
在本課的具體教學時,我走出傳統教法的樊籬,自覺地將新課標的新理念滲透進課堂,將教教材變成用教材教,將沉默無語的文本內容變成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充滿魅力、鮮活的教學內容,賦予了文體以飛揚的生命力。在老師富有啟笛性和親和力的語言導引下,每個學生都主動參與、積極合作,惟恐自己沒有展示和表現的機會。他們靈活地采用了讀、聽、看、演、討論、爭辯等各種形式。在此過程中,課堂變成了求知的樂園。學生的參與意識、想象力、創造力都得以超乎預想的發揮,學生的潛能得以很大程度的挖掘。此時,沉默已不再是金。“什么是物候學,影響物候來臨的因素,研究物候學的意義”,“事理說明文的特征,說明的語言、順序等”這些抽象、枯燥的知識也變得生動活潑起來。
教完本課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不是沒有好的學生和文本,而是現代課堂呼喚讓文本與學生進行心靈對話的好的教學語言、教學方式和教學藝術。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如有不當之處請大家指正。
謝謝大家。
《大自然的語言》評課稿
今天,聽了姚老師的《大自然的語言》一課,感受到了姚老師獨特的教學魅力,成竹在胸的把握,沉靜的氣質,以下就從四個方面談談我的粗略認識。
一、從教學目標看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姚老師在課堂中緊緊地握住本課的教學目標,揣摩語言,增強了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對說明方法的探究提高了學生按照要求篩選信息的能力,激發了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運用科學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本堂課很好的完成了這些目標。
二、從教學程序看
本節課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環環相扣,過渡自然對教材的組織和處理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抓住了關鍵。從情境導入,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景,引發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的興趣,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生動說明的語言特點,進行比較閱讀,學生自然地體味到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提高了學生對文字的感悟力。在朗讀過程中配以優美的音樂背景,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和朗讀熱情,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學生自然而然的跟著音樂朗讀,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效果。在對說明方法進行探究中,放手讓學生尋找說明方法,提高了學生按照要求準確提煉信息的能力,和發撒性思維能力。在對說明方法的探究前提出了具體、準確的默讀要求,這是對學生默讀習慣乃至學習習慣的培養,解決了學生平時似乎會默讀,但又不確定到底該怎樣。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9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秘。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敘述形式。
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范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么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說明金魚有幾歲了。怎么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秘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于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后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
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于大自然的語言。對于蝌蚪和大雁孩子們并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里進行充分想象,同時借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后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后來經過我的范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
課后我布置孩子們回去搜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于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搜集到的相關資料。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0
9月26-28日,我有幸參與了在浙江嘉興舉行第四屆“四地五校”教育教學(此文來自)交流活動,對于有效課堂創設有了更深理解。回顧自己親身參與《大自然語言》執教過程,并學習與傾聽了同行優秀教師“同課異構”和專家周到點評,我對于如何更好地進行說明文教學有了一定反思。
一、有高度:目標須先行,有舍才有得
《大自然語言》是浙教版八年級上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傳統篇目。作者是我國著名氣象和地理學家竺可楨,文章從一年四季物候變化談起,形象說明什么是“大自然語言”,在此基礎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學,并以具體事例說明物候學對農業生產重要性,接著談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最后則說明物候學對于農業生產重要意義。作者把一門科學--物候學介紹得淺顯易懂,從具體到抽象地說明了有關物候學事理。
文章中可挖掘“點”很多:如從全文到段落都采用邏輯順序,思路清晰;第一二節語言優美而富有感染力,歷來是教學中語言品味重點;同時,文章綜合運用了多種說明方法,語言準確而通俗,值得學習與借鑒。可以說,這是一篇說明文中典范,并且已有眾多名家珠玉在前,我剛拿到課文時候一時有些茫然。
起初,我力圖面面俱到,試圖在一課時中將文章條理、語言生動性和趣味性兼顧。試教證明,這是一堂讓學生學得很累課。對于課文特點,他們也許都在教師導引下有所了解,但遠遠談不上理解——一切都如浮光掠影,缺乏深層感悟。
“回爐”備課后,我找到了根本立場:說明文教學中我應該教給學生什么?重新研讀教材后,在課文閱讀提示中,我找到了設計教學立足點、出發點:清晰條理和準確語言。至于最容易“出彩”“語言生動性”品讀交流,由于與說明文文體特點有所沖突,只能“忍痛割愛”了。并且,根據八年級學生說明文學習基礎,我將說明方法解說穿插到了字詞品讀中,不再作為孤立知識點出現。在后來實際教學中證明,有舍才有得,正如寫作文要圍繞中心,一堂好課也要圍繞中心,影響造型。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1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說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學會兩個生字,認識新詞,理解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
一、本節課中值得借鑒的地方。
(一)閱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低下身子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把課堂留給學生。
(二)這堂課我借助電教手段,為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
尤其是學生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學生們濃烈的`興趣。
(三)整節課的環節清晰,有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小練筆。整節課設計過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級教材的特點,正確把握了教學要求,使得這節課體現出低年級以識字為主的年級特色。
(四)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讓學生朗讀,有自瀆、同桌互讀、指名朗讀,也有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朗讀比較有味道,說明平時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還是比較到位的。朗讀的形式不一,目的確是明確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自瀆、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在講解第四小節時,有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么喜馬拉雅山的山巔發現三葉蟲化石就說哪里曾是汪洋一片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難度大了,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怎么引導都得不到預想的答案。解決方法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在這小節大自然用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級課文的學習主要任務應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級要求的細、深、透,應體現出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員吳琳撰寫的。讀完她的文章后當時真是心潮澎湃,她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解讀的絲絲入扣,真是學海無涯呀。我以吳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與老師們共勉:理想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盞燈,總在不遠的前方召喚著我們,讓我們懷著語文教學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們痛并快樂著。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2
一、教學設計介紹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科普文。我通過認真研讀教材,確立了本節課的教學思路:首先扣住“語言”導入;明確學習內容;接著圍繞“語言”,依據學生的年齡和認知特點,設置了三個循序漸進的學習活動:
1認識“語言”(物候)
此環節預設了三個問題:
①用文中的一個詞來解釋什么是大自然的語言。
②用文中的一個句子解釋什么是物候。
③本文介紹了關于物候的哪些知識?最重要的知識是什么?理由何在?從而,引導學生概括文章的內容要點,梳理文章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2解讀語言
本環節我先鼓勵學生自主品味文章的一、二自然段中生動典雅的詞語;然后,借助兩幅對比鮮明的圖畫幫助學生進行語言的品讀;緊接著,我出示了有關影響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的句子,放手讓學生從詞語的準確嚴謹上體會這四個因素的排列順序和內在聯系。這個環節最主要目的是品味文章生動典雅、準確嚴謹的語言特點;
3辨識“語言”(信息)
最后一個學習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嘗試著從出示的農諺中辨識物候信息。
二、教學過程反思
1教材研讀應深入
《大自然的語言》是一篇說明文,教學備課時要關注它的文體特點。可是,它也是一篇科普文,研讀教材時,也要注意科普文科學性和通俗性的特點,采取適宜的方法進行引導。只有深入研讀了教材,才能在教學中不只是讓學生明白文章的說明內容、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也不只是讓學生了解有關物候的科學知識,而應在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語文素養,從內容中品讀語言,從語言中學習表達。總之,通過深入研讀教材,要讓說明文教學也有語文味。
2學生研讀應深入
學生是課堂學習的.主體,再好的課堂設計如果脫離了學生,也只能是空中的樓閣。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一定要深入研讀學生。教師只有事先研讀學生,在預習時有的放矢地進行交流,上課時才能有效地引導。
我在預習課的時候,發現學生不大配合,嘗試著交流了幾次,都碰了壁。此時,我沒有積極想辦法,進行疏通和引導,卻急于求成,只想快點完成自己的預習任務,喪失了和學生溝通交流的最好時機。以致學生在課堂上未能很好地展現自己,課堂上的表現也差強人意。這是這節課我最遺憾的地方。
今后,我還需要多學習如何與學生進行交流,深入研讀各種各樣的學生,在備課中關注他們,在教學中引導他們,鼓勵各層次的學生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
3課堂調控應靈活
課堂是多變的,針對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教師要靈活地進行課堂調控。面對沉悶的語文課堂,面對學生的散亂,我沒有及時有效地進行疏導,也沒有運用自己的智慧進行化解,反而,任由不良的學習情緒蔓延。同時,自己的上課狀態也受到了學生的負面影響,顯得極其焦灼不安,卻又有點“無可奈何”。真正懂得教學藝術的教師,課堂調控更應靈活機智,彰顯自己的教學智慧。
這節教學比武課,讓我獲益匪淺,自己的教學設計水平和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都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運用什么樣的手段和方法激發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是值得我深思的。在今后的教學中,我還要多研讀教材,多研讀學生,講究課堂的教學藝術,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3
大自然的語言是第二單元第一篇課文,課文以詩歌的形式出現,蘊含著一些科學常識。我在處理這篇課文的時候,努力上成一篇語文課,而不是常識課。課文中“準是”一詞的處理,通過換字(一定、肯定)處理,起到了較好的效果。“往”這個詞的詞義理解,則是通過表演的形式。此外,“妙不可言”這個詞,則是通過老師的講解,學生的討論,以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三管齊下,收到了實效。此外,以讀代講,是一種極好的語言文字的`訓練。采用了各種形式讀。小班教學、小組圍坐,便于討論,互助、互幫精神的培養。學生自主質疑、答疑,組長帶領下的自主學習,較為全面的體現了素質教育的重要因素,那就是面向全體。
在學生讀文交流的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逗點”、“年輪”、“魚鱗”、“三葉蟲”、“漂礫”,喚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還加入了喜馬拉雅山脈形成的視頻資料。不僅讓學生明白自然現象,理解詞句的意思,感受句子的內容,還能令學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激發對大自然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再指導學生朗讀,并引導學生理解“妙不可言”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規律,激發學生觀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課堂始終呈現活躍、和諧的氣氛。其中李政霖同學大膽質疑、善于觀察給聽課的領導、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比如讀到“白云飄得高高,明天準是個晴天。”他問道:“那如果看不到白云,明天就一定不是晴天嗎?”當一個小組表演秋天大雁編隊飛行時,他敏銳地觀察到這幾個同學是從北往南飛了。到最后一個仿寫環節:“結合你平時觀察到的、積累到的或搜集到的資料模仿本課也寫一節描寫大自然語言的詩歌吧!”
八年級語文《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集錦 篇14
《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是多元識字教材第二冊第九單元中的一篇課文。本課教學過程我是按照定向導入一一教學新課一一鞏固練習這個思路設計的,教學新課這一環節又分為熟讀文,感受課文,背誦課文,識記生字四步。本節課主要突出了以下幾個特點:。
1、引導預習,求自主。
新課程實施強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因而,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有意識的引導學生逐步掌握一般的學習方法——課前預習。這節課上,在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及識記生字時,我都放手讓學生自己選擇方法,發現規律,鼓勵同學間互合作,互相補充,糾正,建立師生間,生生間課堂立體結構,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主動性,以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
2、熟讀成誦,求積累理
讀書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階梯,積累是文學創造的源泉。因而課堂上要注意多讀書。熟讀課文環節就是我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進行的。課堂上我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找好朋友讀,同桌讀,男生齊讀,女生齊讀,分小節讀〉多次朗讀,以此提高學生讀的技巧。同時我也參與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讀,共同背誦,共同表演,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到了知識,滿足了他們的表現欲望,使他們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悅。
3、延伸課本,求拓展
課程目標的總目標中提到:要使學生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