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通用13篇)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
通過這首詩歌,我們能感受到兒童豐富的想象力和天真的童心。根據本課的學習活動要求:說說自己夢境中美麗而又奇異的景象,用畫筆描繪下來,我將本課預設為兩課時,第一課時主要是識字,讀文。重在欣賞、體驗,在理解詩歌大意的基礎上畫出自己的夢境。第二課時重在展示、提高,主要是品讀詩歌,讀出自己的感受,重點是在學習語言的基礎上,進行創編,仿寫課文第二小節。
第二課時的教學是在第一課時熟練識字和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進行的。主要設計了美讀課文,品讀課文,仿寫段落,生字指導等環節的教學內容。
為了達到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的目標,在課堂中讓學生自讀,指名讀自己喜歡的段落,老師適時指導朗讀,讀出標點符號的語氣,讀出自己的感受。配樂讀,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學會欣賞,讓文字的美靈動起來。
為了讓學生能夠品味詩歌的語言美,在學習的基礎上,能夠運用語言。我把教學重點放在第二小節的.教學上。從句子形式的觀察入手,讓孩子發現這些句子的組成,景物的樣子和景物加上顏色,然后讓孩子說一說這樣的詞語和句子,接著讓孩子在第一課時后畫出的圖畫上進行語言的創作。由于第一課時已經對相關的短語做了訓練,再加上圖畫的鋪墊,仿寫就進行的順理成章了。孩子畫出了大片的油菜花、無邊的大海、柔軟的云朵,一幅幅美麗的圖畫,一段段靈動的文字,讓課堂的生成也像課文一樣美妙了起來。
能達到這樣的效果,也是與多媒體設備在課堂中的運用分不開的,課件的展示讓知識更直觀,音樂的加入讓課堂更具有藝術美感。任何課堂都是有遺憾的,這節課雖然讓我得到了許多欣喜,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之處:
1、對于文章的朗讀,齊讀顯得有點多了。應該讓更多的孩子展示他們個性化的閱讀。
2、對于孩子們的作品應該有更多的形式去展示。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2
本次學習園地主要內容是交換明貶實褒的寫法,學習換偏旁的方法識記生字,認識8個生字,積存并知道詞語的比喻義,學習冒號的用法,了解語氣助詞的用法,學會正確書寫片斷,知道積存古詩《蜂》。重點是練習寫帶有冒號的片斷,知道并積存古詩。
教學中,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優點:
1、放手學生自主練習,教師只是起到點撥、引領的`作用,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理念。
2、借助多媒體課件,將難度化小,使學生更加直觀、高效地完成練習。
3、充分利用小組合作、探討的能力。訓練學生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不足之處:
學生通過學習,基本到達了本課的教學要求。美中不足的是只注意了部分優秀生的表現,忽視了學困生的學習困難,今后一定注意到這一點。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3
本課也屬于形近偏旁的比較識字。教材分別用圖表的形式展示了“日”、“目”、“冫”、“氵”的實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變過程。根據字形的結構規律和每組詞語之間的相互關系,將12個詞語分為四組。與識字3略有不同的是情境圖生活氣息較濃,有充分的想象空間,為識字、誦讀、練習說話提供了憑借。
教學中,我引導孩子明白四種偏旁部首的演變同時,聯系自身生活體驗,感受“晴空 溫暖 晾曬”、“寒冷 凍結 冰雪”兩組詞語所傳達的意境,做到讀詞語、想意境、悟感受,真正做到切己體察。借助圖畫感受“東海 黃河 長江”等詞語所傳達的意象,通過誦讀再現意象,感受東海、黃河、長江的壯美。
當然課堂上也不能一味的講解,孩子的興趣必須調動起來,因此,在課中,我在黑板上畫上太陽、流水、眼睛、冰塊的.簡筆畫,再引導孩子說說這些古文字像什么?這樣激起了孩子探究的興趣,并通過觀察比較,引導孩子從太陽、流水等的形狀試著說具體,這樣適當地進行語言訓練,發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并為識字教學增添了情趣。
所以我想,我們的識字教學,應跳出為識字而識字的圈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漢字的神奇、感受漢字的魅力,達到孩子自主識字的最高境界。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4
新課標“倡導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尊重學生的多元化理解”、“倡導學生的感悟體驗。”因此案例中,教師讓學生潛心會文,充分與文本對話后,談談對春天的感受。當一個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感受到“春天是活潑的”,教師并未急著去談其它的感受,而是在肯定其會讀書,會思考后,便鎖定“活潑”這一感受,讓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激發想象。這一引一撥,孩子所展示的思維空間竟是如此的廣闊。想象是如此的豐富,假如沒有這一環節的停留、挖掘,學生只是膚淺、走馬觀花似的多元解讀,那么課堂上情感迸發的鏡頭也就不復存在了!
學生在課堂上的靈性飛揚,還有賴于教師所營造的一種自由寬松的氛圍。新課標所倡導的民主平等的對話,讓學生從各種束縛、禁錮、定勢和依附中超越出來,在師生、生生互動的對話過程中,學生充分展開了思與思的碰撞,心與心的接納,情與情的接觸。基于此學生才會在課堂產生“我也來說說”的大膽想法。當學生產生這些想法,教師除了大加鼓勵,還可幫其“扶上馬,送一程”,讓學生享受成功的愉悅。
新課標強調要努力開發語文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語文教育資源,豐富學生的語文實踐,拓展學生的語文空間。《找春天》一文語言優美,充滿詩意。學生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把春天說得更美麗,不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充分利用文本來拓寬學生寫話的空間。由此可見,教材不應是碼頭,而應是航船。
一直以來,課堂上只有一種聲音,老師講,學生聽,似乎天經地義。而教師的講是按照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來設計的。新的教學模式讓教師意識到學生才是課堂的主人,“相信學生的潛能,把課堂還給孩子”才是素質教育真正的內涵。今天的課堂上,我聽到的是多么富有童趣的聲音,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獨特感受,這聲音源自孩子們的豐富想象!我感受到他們智慧火花的碰撞,在碰撞中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展示了學生的潛能。學生極富創意的發言使我認識到:今天的兒童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認識能力等方面的發展都不容小視。在課改的今天,學生勇于挑戰的個性正漸漸地嶄露頭角。在充滿想像和夢幻的兒童時期,充分發揚孩子們的個性,引導他們想像,才能在他們的心靈深處燃起一盞難以熄滅的明燈。
過去,我們的語文課程過于封閉,過于注重語文知識,把學生定格在語文書本世界里,與其他學科及生活、社會缺乏聯系。語文學科必須從封閉走向開放,學科本位的'現象必須改變。在課改教學活動中,看到有的語文課變著花樣滲透各種活動,熱鬧非凡,不管課文的體裁與內容是否適合,也不管知識是否落實到位。我認為,融合也好,溝通也罷,語文課不能脫離其根本,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讓學生在更廣闊的空間里學語文、用語文。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小學生必背的70首古詩,在課改實驗中,我將古詩的背誦與學生認字結合起來,旨在通過課外自主地學習古詩,達到促進學生認字的目的。熟知學生卻將古詩與所學課文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且比較和諧。它讓我認識到兩點:一是課標中所提倡課內老師的指導與課外自主的學習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條重要途徑,二是要重視語言的積累。積累,是表達的基礎,是語言材料內化為個人語言儲備的過程。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5
本節課通過賞美食、說美食、吃美食的故事,引導學生欣賞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和智慧,培養民族自豪感。使學生感受到中華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食文化的興趣。
優點之處:
1.切合了學生學習的.心理需求,符合學生認知規律,并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課堂氣氛一直很熱烈;
2.學生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老師的幫助,及與同學的協作、交流,同時利用學生已知信息為基礎,通過意義的建構而獲取認識,符合教學規律。
不足之處:
1.識字課,識記字形沒有貫穿與課堂當中。
2.寫字時間不夠10分鐘。
整改措施: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也深刻認識到: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實際需要、實際能力出發,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自己,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達到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們才能讓學生真正做到快樂學習、高效率學習!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6
《月亮灣》是一篇語言生動、優美的課文,描繪了一幅秀麗的田園風光圖,展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一派生機勃勃的動人景象。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兩個方面:
一、創設情境,品讀課文。
課一開始我就在優美的音樂中聲情并茂對學生說:今天老師帶大家到一個地方----美麗的月亮灣。快跟老師一起去看一看吧!接著我通過配樂范讀將學生帶到了美麗的月亮灣。美妙的音樂,美麗的村子構成了美的境界。學生通過聽、想感受美,欣賞美。
二、注重朗讀,以讀促悟。
朗讀有兩大功能:一是感悟功能,二是再現功能。我在這一課教學中將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入情入境,以讀促悟,從而潛移默化地陶冶了學生的情操。通過學生的自讀、再讀、教師配樂范讀、齊讀,學生在自讀自悟中受到情感的陶冶。
三、緊抓字、詞、句訓練
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意識的讓學生認為自己就是月亮灣的小村民,帶領著游客介紹自己美麗的家鄉。環節一訓練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介紹月亮灣的美景出示“小河——,河上——,河里——,河岸——。月亮灣真美呀!”環節二教學“小河”一句時,我拋磚引玉,讓學生知道“因為村子的前面有一條月牙一樣的小河,所以我們的村子叫做月亮灣”。出示“因為…所以…”的句式讓學生說一句話。環節三教學“倒映”這一句時,結合課后習題,讓學生邊看圖,邊讀句子,說說哪一句好,好在哪里?有意識的滲透月亮灣青山碧水的美景和依山傍水的`優越位置。
不足:這是一篇意境優美的文章,在教學中我進行了范讀配樂朗誦,而在學生的朗讀中沒有配樂,這也是一個遺憾的地方,如果在學生的朗讀中也能加入音樂的話,學生是不是會朗讀的更有感情,也更有興趣。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7
這是一篇充滿童稚、樸實無華、文質兼美的贊美媽媽的詩歌。為了把課文中所蘊涵的情感點化出來,打動學生的心弦,我讓孩子預習課文時,觀察媽媽的一天,然后在日記本里做記錄,豐富孩子的切身體驗。這堂課我特意邀請了幾位家長媽媽到場聽課,給予家長與孩子一次心靈的交流,達到情感的共鳴。
一上課,我首先讓孩子們夸夸自己的媽媽,孩子們說起自己的媽媽可謂眉飛色舞:我媽媽做的菜很好吃,我媽媽很會織毛衣,我媽媽很會唱南音……孩子們已入情入境,我順時齊唱《世上只有媽媽好》,為理解課文主旨,突破難點做了輔墊,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情感。
我讓孩子在小組里交流預習成果,包括識字情況及對詩歌的'初步理解。本文的生字較為簡單,我只重點講解“批、評”,其他的字讓學生自主學習。接下來與孩子們一起走進詩歌,孩子們一下子就找到了五句重點語句,但讓孩子用一句話概括一個事件,顯然有點兒吃力。以致于在引導時花費些時間。
這首詩歌適合配樂朗讀,在學生理解詩歌時,我引導他們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音樂創造的氛圍加上切身感受到的母愛,使學生的感情得到升華。
在指導學生創作詩歌時,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體會媽媽無私的愛。通過一些生活小細節,小事情,去發現媽媽的愛。孩子舉例子并不難,但概括媽媽的愛是什么時卻有難度,所以前面安排夸夸自己的媽媽時,也是為了降低難度,激發孩子說話的信心,為寫話作好輔墊。
許多語文課文是表現人的情感的。對于這類課文的教學還是把“情”放在首位,以“情”感染學生,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以達到人文精神熏陶的目標。我想自己今后要多貫徹這一教學理念,以期取得情感教育的好效果。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8
《找春天》是一篇描寫春天的優美的文章,整篇課文讀起來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活力。課文中通過寫幾個孩子尋找春天的過程以及找到春天的結果,讓學生有一種感同身受的,講述這篇課文時,對于識字寫字我采用部分生字隨文識字,大部分生字將課文后集中識字。
優點之處:
1、創設情境,把學生引入初年這個美好的季節,雖然現在的天氣仍然給人一種冬天的氣息,但是學生通過仔細的觀察還是可以找到春天的跡象的:河里的冰融化了,枯草下面探出了嫩芽,迎春花也綻放了……孩子們已經感受到春天來了。所以學生在欣賞課文中優美的句子的同時,在大腦中也播放著自己找到的.畫面。
2、抓住課文中的一個比喻句,讓學生感悟春天的特點,正因為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好像跟孩子們捉迷藏,孩子們才需要仔細地找到了春天的跡象。
3、通過讓學生表演的方式理解新詞語的意思,比如說“害羞、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等詞,在理解詞的同時學生也加深了對新字詞的記憶。此外,除了讓學生欣賞春天的美景,掌握要求會認會寫的生字,通過最后一段,我還為學生的寫話訓練做出了指導。課文最后一段中寫到“我們看到了她,我們聽到了她,我們聞到了她,我們觸到了她。”這個句子中的四個動詞“看、聽、聞、觸”,告訴我們描寫事物可以通過多種感官獲得信息,這樣面對寫話,學生才能有話可寫。
不足之處:
講授這篇課文時,雖然抓住了重點,對教學目標也進行了落實,但在課堂中缺乏了“多讀”。這么美的課文應該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讀發現美。課堂中的失誤,也印證了那句話“課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通過課后的反思,我找到了自己教學中的不足,這將使我在以后的教學中不斷去改進,使課堂不斷地去完善。
改進措施:
在理解課文時,讓學生去讀課文,通過讀來理解,以讀助講。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9
在教學過程中我注重抓好以下三個方面:
一、抓好朗讀
新課程的基本理念要求:閱讀教學,首先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在學生讀正確、流利的基礎上,指導讀出感情。由于課文是寓言故事,教學中重在引導學生自悟寓意,不以繁瑣的分析或抽象地講道理,所以我反復創設情境,通過各種形式的讀,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自讀自悟。本教學設計注重了引導學生從詞語表達的準確、鮮明去體會、感悟寓意。如:通過對“遙遙”、“得意洋洋”、“成天”、“唯恐”、“生怕”、“天長日久”等詞語及其所在句子的反復品讀,學生在腦海里形成了蝸牛得獎后所作所為的表象,讓學生感受、體味到語言文字中所蘊含著的道理。
二、抓好重點詞語理解
在本課中重點詞語有“遙遙”、“得意洋洋”、“唯恐”、“生怕”等,課堂上我通過各種形式、方法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詞語意思,從而理解所在的句子及段落的意思。比如:在理解“遙遙”一詞時,通過讓學生看比賽錄像,自己理解并總結詞語的意思,從而明白蝸牛是多么的厲害;在理解“唯恐”和“生怕”時,我通過近義詞理解的方法理解“唯恐”和“生怕”兩個詞的細微差別,老師最后進行總結,使學生體會蝸牛非常得意的心態。
三、抓好語言文字訓練
語文教學的核心就是語言文字訓練。在教學中,我注重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將語文的人文性與工具性巧妙的結合進行了融合,我重點抓了2處來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注重情境的創設,比如:“你現在就是小蝸牛,我來采訪一下你,你把獎杯放哪去了?為什么一直背著他?”等等,讓學生進入到角色,更好地體會蝸牛當時的心態,進而體會到課文的寓意,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進行高效的言語活動,高質量的提高學生的語言。
四、抓好文章的中心
開課之出,我就引導學生質疑:蝸牛的殼是怎么來的?翅膀去哪了?然后帶著疑問讀課文,理解課文,朗讀課文,感悟課文。最終明白,蝸牛的硬殼是由自己的`驕傲,自滿造成的。然后再板書中充分體現。
反思:
1、對于課堂中隨機生成的問題,沒有很好的順勢引導,因此有些被動。當學生沒有照預設教案那樣回答的時候,顯得有些環亂,這還需要今后繼續在平日教學中多加積累。
2、學生朗讀的形式可以更豐富一些,多加自由練習讀,同位互讀,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感情體驗之后再來進行全班齊讀,效果會更好。
3、在理解“唯恐”、“生怕”的時候,理解過于粗淺,可以借助近義詞的互換,讓學生體會不能互換的原因是什么,并將兩句話分開指導朗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體會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4、學生學習完課文后,缺少了主題的升華,可以讓學生結合自身談談體會與感受,真正感受到,面對驕傲不能自滿,要繼續努力,爭取更大的進步。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0
《皮巧根橋》是一篇略讀課文,課文寫了皮巧根在爺爺的幫助下,砍倒一棵大柳樹,在一條小河上架起一座木橋,為過河的人們提供了便利,受到人們的愛戴和敬仰的事情。
這篇課文淺顯易懂,文章結構簡單,語言樸實,字里行問蘊含著真誠的“愛心”。在教學中,教師可以不作講解分析,只是作點撥引導,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閱讀,在充分讀的基礎上進行討論交流,理解感悟,受到教育和啟發:為人獻出自己的愛心。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不在于學生接受了多少現成的知識,而在于學生是怎樣地獲取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以讀促思、讀中感悟、自主學習、理解語言文字,并領悟到其中所蘊含的道理,這是教學的'基本目的。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幾個問題串起課文,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讀課文、理解課文、體會課文思想。我們班的學生足夠聰明,幾個問題不但完全沒有難住他們,而且激發了他們閱讀、思考的興趣與積極性。這樣,經過孩子們自己的閱讀與思考,他們真切的感受到了課文中主人公皮巧根的優秀品質,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同時,又掌握了好的有實效的學習方法,真是一舉多得。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1
《中國美食》是一篇圖片課文,主要通過各種各樣的菜品圖片,讓學生了解中國的美食,通過認識這些美食,從而認識生字。通過認識這些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認識中國的美食文化,愛上中國的美食文化。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本節課教學時,大部分學生對美食還是很感興趣的。因為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成為了主體,主動性增強。在學習中,能運用多種形式,如通活動前師幼收集美食的信息和各種不同信息,學習活動中的交流和看視頻,聽故事,使孩子們充分的運用各種感官來調動對傳統美食的喜愛和中國的`飲食文化的了解。從而是孩子們愛祖國的情感有了一定的提升。整個學習活動注重的情感和知識的積累,環節層層遞進,支持了教學目標的有效落實。
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不光是一些美食名稱的由來,還有更多的內容在里面,怎樣能讓學生了解的更多,除了教師的講解以外,還能用其他形式來呈現,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
回顧本課教學,課堂上學生始終興趣盎然。特別是"隨圖識字"這一教學環節,由看圖認美食進而認識漢字,既形象又讓學生印象深刻,這一環節中的"小廚師"更讓學生樂于參與。此時,我大膽放手,把課堂讓給學生,表演的學生語態自然,語調抑揚頓挫,下面聆聽的學生個個聽得津津有味,將課堂氛圍推入了高潮。縱觀本課,無論是識字,還是寫字,或是發現漢字的規律,我都將美食這一主題貫穿始終,將熱愛祖國的情感注入其中,真正達到了"潤物無聲"的教學境界。
因此,今后教學時,課前一定要準備充分,多角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2
《獅子和兔子》是十單元《動腦筋》中的第二篇主體課文。寫的是獅子被螞蟻叮咬,不勝其煩,兔子啟發他開動腦筋,跳到水里,擺脫了螞蟻的故事,從反面說明不動腦筋光憑力氣和發脾氣是不能解決問題的。這個童話故事生動有趣,語言簡潔、淺顯,孩子們理解起來比較容易。獅子和兔子的形象刻畫非常傳神,特別是二者的對話、神態、語氣都非常生動,想象空間也比較大。因此,這篇課文正好為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我班學生經過近兩年的語文學習,已經具有一定的獨立識字能力,加上大量的課外閱讀,學生已能自主地閱讀淺顯的文章。因此根據年段目標、教學要求以及我班學生的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其次,理解重點詞語:“吼、蹦、翻滾”“筋疲力盡”、“惱羞成怒”等,體會人物對話時的心理活動。最后,通過學習課文,認識解決問題不能光憑力氣和發脾氣,要動腦筋的道理。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充分感知了這篇課文的內容,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充分利用課文內容提出問題,帶著問題進入新課學習,教學中我充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了主人翁精神。這篇課文較為簡單,所以在引導孩子有感情地朗讀這方面,我主要是采用邊讀邊評,在對話中揣摩怎樣讀好課文的方法。因為我們班的孩子平時有養成對話的好習慣,所以這個環節還是比較輕松地達到。我把重心轉移到以表達為中心來,自我感覺“又疼又癢”“筋疲力盡”“惱羞成怒”這幾個詞語教得比較飽滿:孩子們想象的.空間比較大,他們自由的發揮,讓課堂充滿了活力。通過學習學生也明白遇到問題的時候,不能光憑蠻力和發脾氣,應該冷靜的思考,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存在問題:首先是指導朗讀不到位,不深入,重點字詞學生掌握不扎實。其次在培養學生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上顯得過于急躁,學生掌握起來還比較困難;對于發散學生思維的培養方面做的不夠好.比如“兔子笑什么?”獅子趕走螞蟻后,想對兔子說些什么呢?”課后還可以補充提問“學完課文,你想對獅子和兔子說些什么?”再讓學生同桌互相說,然后全班交流。最后讓學生動手來寫話,這樣孩子就覺得比較輕松,寫出來的話,也變地生動活潑,孩子在寬松的氛圍中寫話激發了他們寫作的興趣,這也是老師所期望的。
我相信,學習是永無止境的,只要我勇于前進,繼續努力,教學當中所存在的問題是會改善的,教學技能是會不斷提高的。
小學二年級下冊語文教學反思 篇13
今天我上了語文課《蠶姑娘》,這是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在上課一開始,我先從謎語開始導入新課:一條小小蟲,自己蓋新房,躲在新房里,變個飛仙女。孩子們一下子就興奮起來,然后再讓學生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由于班上有好多孩子都是農村里來的,所以蠶對他們來說還是比較熟悉的,多少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教學片段:
有孩子說:“蠶小時候很丑,長大了可以變成蛾。”“說的真不錯。”又有孩子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恩,你說的是對的。”也有孩子說:“蠶會吐絲結繭,我們的好多衣服就是用蠶絲做的。”“你懂得的知識真多”還有的孩子說:“蠶是從蠶卵里生出來的。”“你說的完全正確”。這樣之后就沒有孩子舉手發言了,于是我鼓勵孩子誰能把剛才的極為小朋友的發言連起來說,具體的用一段話來說說自己對蠶的了解。課堂上更是沉默了,不知是因為沉默是金還是不會。大概一分鐘左右,班上開始陸續有孩子舉手了,只是數量還是很少。于是我讓其中的一位孩子發言。他說:“蠶是吃桑葉長大的,它從蠶卵里生出來,最后變成蠶蛾,它還會吐絲結繭,做成衣服。”我首先表揚了這位同學的大膽發言,然后說:“這位同學把剛才四位同學的意思連起來了,真是了不起,可是他說話的順序有些亂,誰能夠按照蠶的生長過程來按照順序有條理地說說。”此時,又有幾位孩子躍躍欲試起來。我請了其中一位,他流利地說:“蠶是從蠶卵里孵化出來的,然后就吃著桑葉慢慢生長,長大后,它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蠶蛾。”
這是我在課堂上對班級學生進行的一個隨機的說話指導訓練,原本在備課時,我想的是通過我自己的介紹讓孩子對蠶有個初步的了解。但到了課上,我忽然轉念一想,為什么不讓孩子自己簡單說一說,而且我也可以看看孩子到底對蠶有多少了解,于是就有了上面這個片斷。其實,這樣的教學案例在語文課堂上是比比皆是的。語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課上,語文的工具性主要體現在對教材中典范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運用上,同時,還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語言的交流和教師對學生口頭語言的評價與改造上。而讓學生把話說得充分而有序,這是語文課上加強語言文字訓練的最重要也是最實在的目標之一。語文課要重視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從學生口頭言語的表達角度看,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說得充分而又豐富,這樣就是體現了語文的人文性,而引導學生把表達出來的口頭言語說得更加規范、精妙,這樣就是體現了與語文的工具性。
那么在課堂上,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將話說得充分而有序呢?“言為心聲”,先讓學生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意思在腦海中先徹底、周全地想清楚,在這之后,學生的說話才能表達得充分而有序,所以這里還涉及到一個如何訓練學生思維的'豐富性和條理性的問題。對于低年級的孩子來講,在課堂上言語表達往往不夠完整、充分,也缺乏一定的條理,此時老師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我認為我上面的一個教學過程就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首先我鼓勵學生可以暢所欲言,知道什么說什么,將自己對“蠶”的認識片言只語地表達出來,然后啟發學生將這些“片言只語”按照條理組織起來,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和語言同時豐富起來。在充分表達的過程中,學生思維和語言缺乏條理性的問題又會暴露出來,此時我靈活地引導點撥,讓學生發現表述順序上的混亂,并要求按照一定順序重新理順自己的思維并組織語言,最后達到充分而有序地表達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