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精選17篇)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
本文是篇科普文章,介紹了訪生學的應用——蝙蝠夜間是憑什么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三次科學實驗,蝙蝠、雷達各自的探路原理及彼此間的聯系是這一節的教學要點,為達到要求,我采用“設置懸念、討論探究、方法指導、觀察演示、表演講說”等方法引導學生學文,從而達到引導學生由表及里、深入透徹地理解問題,化抽象為形象,突破教學重難點,訓練學生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共分四步進行:第一采用讀、問、想、答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1—3段,使學生明白飛機安全夜航是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感受蝙蝠夜間飛行動作的靈巧。第二指導學生弄清三次科學實驗的過程。明白蝙蝠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從中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和理解,邏輯思維能力的訓練。第三指導學生揭開蝙蝠探路的奧秘。蝙蝠發出和接收超聲波這一內容比較抽象,為使學生易于接受,我采用“聽朗讀、看演示、說原理”的方法,幫助學生具體理解其奧妙,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一、重視導入環節
導入新課的方法有很多,比如開門見山直接導入法、釋題導入法、激情導入法、設計問題導入法、故事導入法、介紹背景導入法等。可見一節好課,導入很關鍵,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與興趣。上課伊始,胡老師就請倆名同學到臺前,一生蒙上眼睛,一生睜著眼睛,一起向前走,然后請他們談一談感受,并引出課題的一部分“蝙蝠”。我認為這種讓學生親身體驗,并引入課文的導入方式,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增強學習課文的興趣。
二、明確讀文方向
由于我校的特殊情況,目前無法使用多媒體課件,再加上本課具有很強的科技性,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胡老師就在讀書的要求上下功夫,緊緊圍繞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由蝙蝠受到的啟發,發明雷達入手,反復請同學們采用不同的讀書方式讀課文,再結合文中的相關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和收獲。并激勵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繪制簡筆畫,引導學生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我認為,這不僅使學生完全理解了課文內容,還鍛煉了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教學效果比較好。
三、注重課外延伸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胡老師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使學生對人類模仿動物進行創造發明有了更深的了解。胡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注重培養學生了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
四、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新課程理念下,評價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主要應從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水平、學習效果等角度來考慮,具體說,就是要看課堂上學生的參與狀況、交流狀況、語言實踐狀況。當學生的學習有了自主性的時候,才會主動學習,才有思想的解放、思維的活躍、潛能的發揮,在這一問題上,總結胡老師課堂教學,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學習:首先教師尊重學生;其次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思考;課堂上學生紛紛舉手,競相回答問題,爭取參于各種。讀和說的訓練,主動性、積極性都比較高,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2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制造出了雷達。
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
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后,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并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后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介紹仿生學知識的常識性課文。理解人們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使飛機能夠在夜里安全飛行是本課的教學重點。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是本課的教學難點。對于這些學生沒有感性認識的事物,光靠口頭講解顯然無濟于事,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能幫助學生從直觀的畫面上認識、接觸、理解事物,幫助學生更快更好地解決學習中的重點、難點。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常識性課文,一般語言比較枯燥、平淡,教學方法不當,往往難以引起學生學習興趣,而使學習效率大打折扣。多媒體課件的運用,則使這一尷尬得以解決。在出示《蝙蝠和雷達》這一課題前,我先創設了情境:漆黑的夜晚,一架銀灰色的飛機亮著一紅一綠兩盞燈,伴著轟轟聲,由遠而近,劃破長空。鮮艷的色彩,強烈的音響,動感的畫面,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了。這時,我及時提出疑問:飛機為什么能在夜間安全飛行呢?以此,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多媒體屏幕又分別演示了靜態、動態的蝙蝠、雷達,使學生對這兩個互不相干事物有了清晰的認識,并產生疑問: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呢?此時,我出示課題《蝙蝠和雷達》,由于有了前面的教學輔墊,學生對課文到底寫了什么,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此時,學生學習課文,已到了最佳時機,而這樣好的開端,如果沒有多媒體課件的參與,顯然是不可能的。
二、直觀演示、解決難點
一百多年前,科學家做的三次試驗,是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秘密,解決飛機夜航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這一教學難點的關鍵。多媒體課件的運用,把原來抽象難懂的試驗過程,一步一步清晰地、有條理地展現在學生面前。第一次蒙上蝙蝠的眼睛,第二次塞上蝙蝠的耳朵,第三次封住蝙蝠的嘴,結果第一次蝙蝠飛了幾個鐘頭,鈴鐺一個也沒響,而第二、三次的結果都是蝙蝠到處亂飛,繩子上的鈴鐺響個不停。動感的畫面,直觀形象的演示,學生自然而然地推斷出:三次不同的試驗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這一環節的教學,如果仍沿用舊的教學方法,通過教師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復講解,只會使學生越聽越糊涂,教學效果也未必令人滿意。而多媒體課件,界面的友好性,反饋的及時性,得到了充分體現,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三、人機交互、突破難點
蝙蝠和雷達到底有什么關系呢?解決好這個難點問題,計算機的人機交互,充分發揮了它的優勢。
由于學生已經弄懂了蝙蝠夜飛的秘密,所以學生可以在計算機上通過鍵盤操作,畫出示意圖。
科學家摹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給飛機裝上了雷達。那么,根據蝙蝠飛行示意圖,學生完全可以根據課文的介紹,畫出雷達工作原理圖。這時,學生靈活的雙手在鍵盤上跳動,而老師則通過網絡,隨機調取任何一位學生的示意圖,進行個別指導,及時了解學生對難點問題的理解。當學生正確畫出雷達工作示意圖時,屏幕上還會出現一個圓圓的笑臉,夸它真棒!這時,笑意寫在孩子們的臉上,他們完全沉浸在成功的喜悅之中。
把蝙蝠利用超聲波探路的示意圖和飛機利用雷達導航的示意圖,合在一起,蝙蝠和雷達的關系就一目了然了。學生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學習,課文的重點、難點,都迎刃而解。
《蝙蝠與雷達》一課,有效的運用了多媒體課件,教學效果很好。學生在課堂上,始終保持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課堂氣氛活躍,視野的擴大,動畫、圖像、聲音等媒體的參與減少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加強了學生從形象到抽象的有效遷移,使學生在觀察、想象、語言、思維等方面獲得有效的訓練,從而優化了課堂教學結構,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4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一填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重點部分,我在第一課時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小組合作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一下子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而且印象深刻。
二、比一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并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出示課件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很容易地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突破了難點。
三、拓一拓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
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
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交換彼此自己收集的資料,讀一讀,再出示:
例子: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雷達),用于(飛機安全飛行)。仿:科學家從身上得到啟示,發明了,用于。
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在小組內說一說。再匯報。
此時,看到同學們一個個余味未盡,再讓同學們繼續匯報,我又覺得難免枯燥,因此,我靈機一動,干脆來個小組報告會。這時,我讓學生把他們剛才的資料,在小組內由書寫工整的同學執筆,其他同學說,合作匯集成一篇小報告的文章,當然我指導他們寫報告文章如何開頭結尾,小組在規定的時間里競賽,到臺上邊投影作品邊匯報。整個匯報過程可謂是精彩紛呈,各個小組都情緒高漲,展示的不但是內容豐富,而且各組的代表為了進入優勝組,各自展示了他們的獨特風采。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更是激發了學生的主動性,發展了學生的獨創性。最后這一環節是我在預設教案中沒有設計的,卻是我最滿意的,收到了很好的課堂教學效果。
所以說課堂的有效教學不光需要教師的精心備課,更需要老師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應機智地進行教學,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教學,一切教學只有圍繞著學生的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才是真正體現課堂教學的價值。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5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首先問學生有沒有見過蝙蝠,知不知道什么是雷達,然后介紹什么是蝙蝠什么是雷達,并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么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開展活動,回歸文本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于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小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小學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6
一、教學方法呈現語文味
對于一篇課文學生學習的好與差,關鍵要看教師的教學方法,要看教師能否深入課程標準,把握目標教學,使趣味性和聽、說、讀、寫等相結合,從而很好地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率地學習。
王老師在這節課上出示了三個教學目標即:內容、方法、語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能夠緊緊圍繞目標進行導學,在學習課文中教師引導學生抓住“三次實驗”以學生通過填寫表格的形式,直接切入主題,使之向整篇課文延伸,通過小組合作、語句對比,很自然、微妙地說明了蝙蝠與雷達的特點及相互關系,并說明了字詞使用的準確性在說明文中的重要性。所以說,抓住主要內容和主要方法是我們在備課中應該所備到的,并非常值得學習。
二、品詞吸句表現語文味
一篇課文教師要引導學生如何對字詞句進行理解是學習的重點,王老師抓住了課文語句的特點,在“品”和“吸”上體會文章讓學生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句子的對比中通過能夠讓學生很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并體現說明文字詞的嚴謹性。
三、課件使用體現語文味
一篇語文課要想與學生之間碰撞出火花,要么就是語文教師獨特的魅力與行動,要么就是教學設計的獨特性。語文課適時地使用媒體設備,能夠讓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有著很強的幫助性,特別對于說明性的文章。
王老師這節課讓學生享受了“一頓豐盛的大餐”。既飽了眼服,又飽了耳服,又讓人心服、口服。媒體使用緊湊、合理。在出示課件:蝙蝠在夜里能夠及時避開電線,飛機之間能夠避免碰撞等,吸引了學生的眼球,起到了點睛的作用,更進一步說明了蝙蝠和雷達的關系。
四、知識搜集突出語文味
搜集資料也是本節課的亮點,教師充分利用資料袋的作用,不僅使學生了解仿生學的含義,而且通過資料袋中的幾個例子擴散了學生視角。在課堂中,教師把學生所搜集到的資料在同學面前展示,然后再利用多媒體進行展示,
給人一種很直觀的感覺,同時更增強了學生搜集信息的力量。
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在第一課時中對資料搜集的重視,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知識搜集能力(采集信息能力),擴大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發散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五、板書設計彰顯語文味
通過師生互動配合完成板書,也是王老師的成功之筆。一是考查了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程度;二是板書設計的合理性為學生學習起到了助推的作用,體現了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
蝙蝠和雷達的對比,蝙蝠的嘴和天線的關系,蝙蝠的耳朵和熒光屏的微妙聯系,超聲波與無線電波的相同作用,在板書中把整個課文的重點概括得非常到位。
回顧整篇課文,王老師能夠把這篇課文講“活”,并使師生在課堂學習中產生共鳴,互動起來,充分體現了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有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師生的“導”與學生對知識的吸收相得益彰。如果教師能夠走出文本再多一些,通過展示臺、資料袋的作用去給學生布置任務,使作業不局限于一種關于寫“仿生學”的作文,我認為這節課將會更加語文味十足。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7
部編本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是“閱讀策略單元”,人文主題采用的是陸九淵的“為學患無疑,有疑則進。”本單元有兩個語文要素點,一個指向閱讀——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一個指向習作——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最深的地方的地方寫出來。
本單元圍繞“提問策略”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有童話、說明文、散文等不同文體類型,每篇精讀課文都有不同的側重點,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學習提問的方法:列出問題清單→將問題分類(按提問角度的不同)→篩選出對理解課文最有幫助的問題。這四篇課文作為一個整體,突出了“提問策略”訓練目標的遞進性與發展性。
本周周三是語文組的聽評課時間,我執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教學,這篇課文主要引導學生學會從不同的角度提問。下面就結合教學,談談我的設計。
一、借助范例,啟思激疑
四年級的學生還不善于提問——他們大多思維單一,能從“內容”角度提出問題,卻不能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尤其從“寫法”角度提出問題,更是大多數學生的難點。因此教學中,先用課件呈現了課后題中一個小組提出的問題,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交流,從而得到啟發,什么樣的問題是從寫法的角度提問的。但在課堂教學中,很多學生還是把針對“內容”的問題歸納到“寫法”的方框中。之后我就簡單和他們說:一些語句寫得好的,“為什么這樣寫”“是怎么寫的”“用了什么寫作手法”等都叫做“從寫法提問”。這樣的引導,學生在提問時,基本能做從寫法角度提出問題了。
二、小組合作,梳理問題
此環節,先出示小組學習任務:①把小組的問題按不同角度分類。②每個角度選1—2個有價值的問題,寫在問題清單中。同時呈現了《小組問題清單》:
《蝙蝠和雷達》小組問題清單
內容
寫法
生活經驗
然后,各小組合作交流完成表格的填寫。繼而,引導第1、2、4學習小組利用投影儀展示學習成果,并在點撥中得出比較有價值的問題:蝙蝠飛行的秘密是什么?其實篩選有價值的問題,是在《7呼風喚雨的世紀》這篇課文中進行訓練的,當時在設計課時,也是很糾結,要不要處理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問題。這是我的疑惑,也是供老師們探討的問題之一。
三、拓展閱讀,遷移運用
《20__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要注意課內和課外的聯系”。為了檢驗學生是否掌握從“內容”、“寫法”和“生活經驗”的角度提出問題。課上結合課后的“閱讀鏈接”對學生進行了訓練。讓學生默讀《它們是莖,還是根?》的片段,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寫在問題清單中:
《它們是莖,還是根?》問題清單
內容
寫法
生活經驗
由于時間的問題,這個問題清單沒有利用好,只是讓學生任選一個方面提出一個問題進行交流。
新教材把“提問策略”主題作為特殊單元提出,有他是設計道理所在。“怎樣才能讓學生學會提問,教會學生學習的能力?”這樣的內容值得老師們探討。沒有教學用書,自己根據教本內容摸索,設計,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請老師們批評指正。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8
上一周,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上課伊始,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發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于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學生自學后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著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說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后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并且能夠簡要地說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著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么也就是說: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說: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線條板書清晰 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板書如下: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后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著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說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并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說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說:我以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這么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么問題?雷達會怎么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于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了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著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回顧與反思
正像楊主任說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說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著挑戰!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9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同時介紹了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1.教學效果(思效)
古人云:“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并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了解。然后對學生提出質疑:蝙蝠和雷達,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把它們連接起來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這樣的問題一提出來,一下子學生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了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好了鋪墊。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設計了同桌合作探究的方式,給學生設計表格,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然后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同桌合作理一理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學生得到了主動、全面的發展。
2.教學收獲(思得)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是以簡單的教學環節貫穿起聽、說、讀、寫等語文實踐活動,這節課我基本上做到了這一點。
(1)引導學生用多種讀書方式。課堂上,根據學習內容和任務的需要,讓學生邊讀邊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邊讀邊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讓學生從文本中獲得信息,提煉觀點,然后表達自己思考的所得。
(2)引導學生品味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這是一篇科普知識短文,也是一篇傳統的“老”教材。這篇文章雖然沒有優美的詞句,但課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語言用詞準確。我引導體會課文用詞的準確、精煉,如:抓住“無論……即使……也……”體會蝙蝠夜間飛行的靈巧;緊扣“一個也沒響,一根也沒碰著”感受蝙蝠飛行時的敏銳;抓住“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秘密”一句中的“反復、終于”體會科學家們做研究,有所發明、創造往往要付出艱辛的代價,甚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引導學生從咬文嚼字、品詞品句中體會出科學家的奉獻精神。
3.不足之處(思失)
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一堂課下來,既令我欣慰,又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課文中的代表性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
4.改進措施(思改)
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另外,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0
《蝙蝠和雷達》課文主要講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過飛機夜行這種現象,提出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的問題,這是全文要說明的主要問題。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第二部分: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結果證明,蝙蝠夜里飛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第三部分:科學家從蝙蝠身上受到啟示,給飛機裝上雷達,保證了飛機安全飛行。這項研究告訴人們,研究生物可以對人類的創造發明有所啟示。
聽了于老師執教的《蝙蝠與雷達》這節課,我感受最深的是于老師對于學生學習方法指導非常到位。比如,于老師導入新課之后引導學生,打開書看和其它文章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暢所欲言:課文邊上有問題,課文后邊有問題,你會想問題嗎?于老師巧妙地把學生帶到了問題的思考環境,為學生創造了思考的氛圍。
在交流完字詞之后,于老師有引導學生自己讀課文寫出問題。學生從不同的方面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如,蝙蝠是怎么用嘴和耳朵探路的?為什么只有蝙蝠聽到,而人聽不到?第二自然段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老師又引導學生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歸類,有內容方面,寫法方面,生活經驗方面等等。并充分利用了學習單,對學生進行了提問題的訓練,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總之,本節課于老師結合新教材的訓練點,將學生訓練到位,課堂扎實有效,我在聽課中受益匪淺。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1
今天我講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嘗試用“我是晝伏夜出的蝙蝠”或“我是引導飛機夜間飛行的雷達”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是源自于我看了《自主課堂100個精彩片段》中的“嗨,我是爬山虎的腳”一文有感而發設計的。俗話說,“功夫在內”,我們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這是現今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在這課中嘗試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學生比較陌生的動物——蝙蝠,以及蘊含高科技知識的雷達,無疑給我們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一個借鑒。
課堂上,看到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們思維活躍,盡展個人風采。你看,陳杰峰同學展開了翅膀(雙手)翩翩起舞地飛來“嗨!還認識我嗎?我是大名鼎鼎的蝙蝠,我具有晝伏夜出的本領,我飛行的時候,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哈哈,我厲害不?”說完,還學著蝙蝠飛行的姿勢,扇動一下“翅膀”坐下了。
我相信,在我們這些一線老師的這樣長期培養下,孩子們的言語水平一定會提高的很快。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2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下面是《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上一周,楊主任親臨我們四年級語文備課組聽課、評課、指導,使我們收益匪淺。我準備了《蝙蝠和雷達》一課的第二課時的教學,現就教學情況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如下: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上課伊始,通過蝙蝠夜間飛行的視頻,讓學生發現蝙蝠飛行本領高超,于是,人們懷疑它的眼睛特別敏銳,設下疑問,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
然后,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4~5節課文,親自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每個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人人動腦,個個動手,我將印好的小練習紙條發給學生,分小組討論填寫。
試驗順序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學生自學后大多數學生得出結論:蝙蝠飛行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當時吳愷同學提出: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我接著出示了課件,上面有這樣兩個句子:
1、蝙蝠是用嘴和耳朵探路。
2、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讓學生思考到底誰說得對?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意見出現分歧,開始爭論,自發的形成一種研討學習的氛圍。最后的出結論: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并且能夠簡要地說出原因。
我趁熱打鐵,接著小結:丟掉“配合”是不科學的,因為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分別塞住蝙蝠的耳朵和封住蝙蝠的嘴巴,它都無法正常飛行。那么也就是說:單獨將蝙蝠的嘴和耳朵露在外面,蝙蝠就失去了探路的本領,從而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其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所以一定要說:蝙蝠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
這一部分的學習,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有一種成就感。
二、線條板書清晰 呈現學習脈絡
接下去就要研究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樣配合起來探路的?
板書如下:
這部分板書的出現,形象地、概括地展示了蝙蝠夜間飛行的奧秘。用箭頭、圖示形象而逼真地標明蝙蝠怎樣探路夜飛,使學生能看出蝙蝠的嘴能發出超聲,耳朵能接收超聲的這種特殊本領,從而進一步明確“配合”的重要。在此基礎上我又進一步進行補充,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蝙蝠不僅僅知道了前面有障礙物,而且能夠清除的知道其大小、位置及性質。然后讓學生試著說一說蝙蝠是如何捕捉飛蛾的?學生看著這部分板書,能夠清除的說出蝙蝠捉蟲的過程,加深印象,從而起到了幫助理解,加深理解的作用。
然后,放手讓學生熟悉運用上面所學到的知識規律。為了引導學生理解科學家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發明雷達,使飛機也能夜間飛行,我著重指導學生理解的部分是:雷達工作的原理。并且總結歸納板書如下:
這一部分內容是我們教學的難點,以往我們會讓學生按圖示的內容,口述出飛機靠雷達夜航的過程。但是,今天我設計了一次情境對話:說蝙蝠在夜間飛行時發現了夜航的飛機,它非常驚訝地說:我以為只有我可以在夜里才有這么高的飛行本領,它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怎么也可以在夜間這樣自由的飛翔呢?蝙蝠心理很疑惑,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他決定拜訪雷達,你想一想蝙蝠會問雷達一些什么問題?雷達會怎么回答?這樣的對話練習,既考查了學生對于難點地掌握情況,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的思維處于興奮狀態,課堂氣氛活躍,改變了過去閱讀教學只是枯燥的口述雷達工作原理的形式。
三、拓展延伸 知識遷移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了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著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回顧與反思
正像楊主任說的那樣:如果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要求學生模仿老師的第一部分板書,用相似的有關文字和線條表明飛機夜飛的道理,放手讓學生獨立完成第二部分板書。(略)整個板書,是師生共同完成的。這樣,使“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凝成了一個新的有機整體,就更好了。結合王曉梅老師和楊華瑞老師的意見,我覺得同志們說得很對,個別問題的設計模糊,而且課堂上還要注意師生的情緒的交流。
看來,課堂教學對于我們教師來說永遠都是一個新的課題,永遠充滿著挑戰!
篇二: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今天上了《蝙蝠和雷達》第二課時,上課形式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然后老師再教。時間安排是:自學19分鐘,小組討論5分鐘,講授10分鐘,當堂測驗5分鐘,布置作業1分鐘。整個流程的各個環節感覺流暢,學生在整個課堂的學習中,基本能達到預期目標。但在處理“后教”一環節中,時間把握得不夠好,10分鐘的講授感覺有點倉促。反思原因主要是解決自學部分第1題,“三次試驗”填表這一環節中,提問和板書時間過長,提問中學生沒有答出標準答案或近似標準答案時出現重復提問;板書時間在備課時就有矛盾:板書詳細,花時間;板書簡單,可能對學生日后做習題有所影響。
從本當堂測驗來看,絕大部分同學達到預期目標,個人感覺本節課教學目的已達到。其中本節課本人認為最大的亮點是:1、通過學生完成自學任務,迫使每個學生動筆,從而動腦,解決了一般授課形式中部分學生人在心不在的問題;2、老師課堂上講課時間少,只講重難點,則有更多的時間對中下生進行即時指導;3、整節課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多,充分體現其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
由于初步嘗試“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體會到一點益處,但也遇到很多困惑,有待進一步實踐摸索與提高,也愿同行一起交流。
篇三:《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這一課的教學要點是讓學生弄清蝙蝠的嘴和耳朵的作用,初步了解蝙蝠探路的方法,以及飛機夜間飛行與蝙蝠探路之間的關系。這既是這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在第一課時的基礎上,為了突破難點,使學生便于領會掌握文中所要說明的道理,我通盤考慮,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我首先創設了實驗內容,讓學生來當一回科學家的情境,通過三次試驗來探究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激發學生閱讀的欲望和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在學生已完全理解課文內容之后,我扣住課題進行牽引:“蝙蝠和雷達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在這時提出這一問題,基本上已是水到渠成了。學生都能明白雷達的發明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于是,我因勢利導,話題一轉講:科學家研究蝙蝠探路的方法不僅僅發明了雷達,還發明了聲納和掃雷儀。你能夠試著說一說聲納和掃雷儀的工作原理嗎?進一步考察學生對于課文內容的理解。出乎我的意料,學生基本上能夠把它們工作原理說出來,教師再加以適當的補充說明。
拓展延伸:就這樣從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他們細心觀察,認真思考,不斷實驗研究,進行發明創造。于是,再問學生:人們還從哪些動物、植物身上得到啟示而發明過什么呢?讓學生們聯系課內外知識討論“潛水艇”、“水草和鋸”、“蜻蜓和直升飛機”、“人腦和電腦”等,激發學生對仿生科學興趣。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3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常識性的文章,課文用“在漆黑的夜里,飛機怎么能安全飛行呢?原來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得到了啟示”這個設問句開頭,引出一百年前科學家所作的試驗,從而揭示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根據文章的內容及寫作特點,我通過如下“三步”進行教學。
一、填表
課文的四、五小節介紹了科學家做的試驗,是文章的難點部分,我設計了下邊的表格,要求學生填寫:
試驗次數
試驗方法
試驗結果
試驗結論
通過填表,學生們理解了蝙蝠飛行靠的是嘴和耳朵,突破文章的難點。
二、對比
課文的第六自然段作者運用了比較的方法,揭示了蝙蝠和雷達之間的關系。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讀書并找出這些語句,再讀一讀,比一比。當堂黑板演示:
蝙蝠:嘴→發出超聲波→障礙物→耳朵→改變方向
雷達:天線→無線電波→障礙物→熒光屏→安全飛行
通過比較,學生理解他們之間的關系。
三、拓展
本課第一次讓學生接觸到仿生學的知識,該科學領域是極其寬廣的,因此在教學本文內容后,我讓學生交流所收集的有關仿生學的資料。例如,人們根據烏賊噴水的原理,發明了噴水船;根據海蜇的游動,發明了風暴預測儀;根據蝴蝶的外表特征,發明了迷彩偽裝……
這一環節將學生由課堂引申到課外,從語文課本引申到社會生活中眾多的信息媒體,不僅激發了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
這節課上,學生積極性很高,教學任務很快就完成了。由此我體會到老師一定要深入鉆研教材,精心為學生設計教學方法,就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踐行思想 磨練個性──《蝙蝠和雷達》教后反思
福建省南平市塔前中心小學 陳麗珍
“公開課”常常被教師認為是“作秀課”,而我卻不這么認為:“公開課”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公開課是教師專業化成長的必由之路,伴隨著我們年輕教師成長,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踐行思想的大舞臺,也是磨練個性的絕佳途徑。
開學初,我在校“開放日”活動時執教《蝙蝠和雷達》一課。看到那么多家長和教師,也許是太緊張,也許是太興奮。開始板書就出了差錯。我把“蝙蝠和雷達”寫成了“蝙蝠與雷達”,這是一個科學性錯誤,是堅決不容許的。剛寫好就被孩子們提出來了,課還沒有開始,就卡殼了。我還真的有點不知所措,課堂沉默了幾秒鐘,不知道哪里來的機敏和智慧,我很快地冷靜下來,在“與”下面寫了“和”,讓孩子們讀一讀題目,想一想“和”與“與”有什么區別。大概是請了有三個同學讀題目,有一個孩子說,我覺得用“和”說明他們之間的關系比較近,而用“與”顯得他們沒有什么關系。我驚嘆于孩子的發現,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一個尷尬的場面很快過去了,并成了一個很好的導入。我接下去質疑:那么蝙蝠和雷達這兩個風馬牛不相接的事物之間究竟有什么關系呢?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去讀書。就這樣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敗筆”卻成了課堂的“彩筆”。
課后,聽課老師在評課時問我是不是有意這樣設計的,更多的老師是為這樣設計贊不絕口。不僅有效地訓練了語言基礎知識,讓孩子深刻地體會到“和”與 “與”的區別,還很好地導入到課文內容,激發起學生的讀書欲、思考欲。我卻沒有點明個中原由,暗自慶幸,沒有因此而“出丑”,也為自己當時的機敏而竊喜。
這次公開課就讓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不僅需要有廣博的知識,還要有敏銳的機智和嚴謹的作風。課堂是不斷變化與生成的,在突如其來的變化當中,教師要以自己豐富的學識,機敏的智慧去一一解決問題。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有自己的思想,也只有有思想的老師,才能在教學過程中游刃有余,思想是貫穿教學過程的靈魂。課堂是實踐思想的載體,公開課是踐行思想的最好舞臺。
無論是成功,亦或是失敗。公開課都會給我們以啟示,修正我們教學方法,深刻我們的教學理念,教正我們的教學行為,讓我們在公開課中不斷地成長起來,漸漸地成熟起來,逐漸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4
《蝙蝠和雷達》的第一課時教學,我根據學生的實際,設計了如下教學目標:
1、在自學的基礎上學會本課生字,會用生字組新詞,能正確朗讀、聽寫新詞。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會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成功之處:
根據教學效果,這三個目標都能基本達到了:
首先,在字詞教學的環節。聽、讀、寫都得到了落實,特別是認讀、和漢字的結構規律識字方法都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觀察、發現,再總結方法,從而很好地實現了識字目標。
其次,在保證生字詞語的學習效果的基礎上,正確地朗讀課文就得到了保證。而且本文比較簡短、生動有趣,學生帶著興趣去閱讀,效果就事半功倍了。
而在學習概括主要內容方面一直是學生的一個難點,但本課屬于寫事文章,相對線索比較清晰,加上課前的預習以及結合課題的質疑,學生對哦文章的重點基本把握了,再套用平時的教學模式“誰?干什么?怎么樣?”加以引導,學生還是比較有條理地說出了主要內容。
二、不足之處:
首先,教學生字詞語的時候,沒有及時地找出生字詞語在文中的位置,假如這樣作重點地朗讀指導,課文的朗讀效果就更有保障了。
其次,教學生字詞語的過程中,花的時間沒有進行重點的書寫板演與指導,更沒有展示和評價學生的書寫效果。
最后,教學生字詞語花的時間比較多,學生朗讀課文的時間不多,沒有很好地進行多形式的朗讀訓練。
希望今后能稍加注意,合理地教學分配時間,保證學生讀的時間。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5
《蝙蝠和雷達》屬于科普知識短文,富有趣味,主要將科學家通過反復試驗,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間飛行的原因,并從中受到啟發,給飛機裝上雷達,解決了飛機在夜間安全飛行的問題。文章思路清晰,邏輯性強,能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
本文的教學重點是:了解飛機能在夜間安全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激發學生愛科學從小就探索科學的興趣
難點:弄清蝙蝠探路和飛機空間安全飛行的聯系
一、教學效果
圍繞本課教學目標,我取得了以下教學效果:
1.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并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了解。學生課前已經進行了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后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設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作鋪墊。
2.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學生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3.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借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于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后,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并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后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成功之處
在上這節課的時候,我的成功之處是: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不足之處
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四、改進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這節課的話,我會這樣做:首先創設情景,激發參與興趣,“現在咱們開個小小的招聘會,這里有兩積職業供大家選擇,一種是記者,一種是科研工作者”。接著自學課文,“記者朋友們把你要提的問題羅列在紙上;科研工作者要把你研究的過程按要點羅列到紙上”。然后合作探究:“蝙蝠是怎么探路的?”再談一談“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最后,拓展練習,培養創新精神:“同學們,你們還知道哪些創造發明也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的?”“你現在最想發明什么?”這一拓展練習,把學生的思維引向課外,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同時,激起了學生創造的欲望。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6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科普知識短文,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文章的脈絡非常清晰,是按照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去寫的。而且,本篇課文文字淺顯易懂。選編這篇課文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閱讀中抓住要點,準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同時激發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拓寬視野。因此,我在教學中刪繁就簡,將教學目標定位為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雷達和蝙蝠之間的關系即可。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課題質疑,引發探究。
古人云:學貴有疑,有疑則有進。小疑小進,大疑大進。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并請學生說說自己對蝙蝠和雷達的了解。學生課前已經預習,很快便說出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學生答后我再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科技產品,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么呢?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我又指幾名名上臺分別介紹三個試驗過程,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三、以演促讀,理解探究。
科普之類的文章一般是比較枯燥,不太受孩子們歡迎的。因此,在這課教學之前我就考慮如何避免孩子們在課堂中的倦怠,那就要充分提高孩子們的學習積極性,而課堂表演無疑就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在表演中,學生不僅能將抽象的語言文字直觀形象化,又能在表演中促進自我表現力的提高。在這一課中,我請三名同學上臺表演蝙蝠探路的辦法,一生當“蝙蝠”,一生當“蝙蝠嘴里發出的超聲波”,一生當“障礙物”。這樣的課堂表演,給科普類語文課堂平添了許多生趣。
回顧本課,我依然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在填寫表格的時候發現很多學生習慣抄長句長句的內容,不能夠使用自己的簡練語言,而在匯報的時候,也有多半同學機械照讀課本內容,在我逐項出示了自己填的內容,與他們的答案比較,學生們終于知道了在表格中該如何簡練地表達自己的意見。
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四年級語文《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最新 篇17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這節課,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學習,激發鼓勵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學習,使他們的語文自學能力在研究、發現、合作、交流等學習活動中行到提高發展,體會到學習進行的快樂。培養他們自主、自信的優良品質。
學生學法主要有:自讀自悟、小組研討、全班匯報交流。教學中,我激發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讀書。生思考,想辦法解決問題,同時發動學生互助解疑,在討論交流中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
在教學“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這個環節,我出示表格,讓學生帶著疑問,以小組為單位自學課文 4、5、6自然段,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為了面向大多數,讓更多的學生得到練習的機會,我準備了許多表格,兩人一組,按照里面的表格分小組討論填寫。學生自學后得出結論:蝙蝠探路是離不開嘴和耳朵的,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配合”這個詞不能丟掉,教師在黑板上畫簡圖說明蝙蝠探路時,嘴和耳朵這兩樣器官在飛行時必須同時使用,才能發揮作用。這個部分的學習,學生個個參與,學習興趣濃厚,學生自主探究得出結論能增強自信心。
在本節課中,我覺得有許多地方做得還不夠,在一些環節上還挖得不深等,這些都有待于我改進。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淺顯易懂的科普課文,課文層次清楚,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提出飛機為何在夜間飛行這一問題;三次特殊的實驗;受蝙蝠的啟示制造出了雷達。在設計教學時,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首先突出“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這一訓練重點。其次,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與獨立閱讀能力的培養。再次,適度進行拓展,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注重了學習方法的指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借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于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就領悟各種學習方法了。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后,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并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后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 巧設質疑,激發興趣,引發探究。
“興趣是學習之母”,沒有興趣是學不好語文的,我利用電教手段,找準教學的切入點,誘發學生的求知欲。一上課,就播放在晴朗夜空里,一只蝙蝠在愉快地飛行,一架飛機穿梭夜空,平穩的飛行,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然后質疑:一個是動物,一個是現代交通工具,它們之間有怎樣的聯系呢?有疑是探究學習的開始,一下子學生的的學習情緒被調動起來,將學生的學習思維置于一定的情景中,學生樂于參與,興趣濃厚,也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注重自主學習,強化合作探究。
自主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科學指導下,通過能動的創造性的學習,實現自主性的發展的教育實踐活動。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于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其個性,培養其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給了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在課前,我加強了預習指導,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學生在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有些方面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還值得改進。如在學習科學家三次實驗的經過,填寫表格這一學習環節沒有處理好。學生在復述這部分內容時,沒有很好地運用到課文中的語言,只是用自己的話來組織語言,沒有達到復述課文的真正目的。復述完后,如能帶領學生再回到課文中讀一讀,回味課文語言,感悟課文語言,體會作者寫作思路的縝密,我相信效果會更好。讀的訓練還顯得較為薄弱。
曾有人說,語文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的確,一堂課下來,既有令我欣慰的地方,也讓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使我明確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今后,我將再接再厲,不斷地探究語文教育教學的藝術和方法,更上一層樓。
《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
長安中心小學 陳柳娟
今天我講這篇課文的第二課時,嘗試用“我是晝伏夜出的蝙蝠”或“我是引導飛機夜間飛行的雷達”的方式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這是源自于我看了《自主課堂100個精彩片段》中的“嗨,我是爬山虎的腳”一文有感而發設計的。俗話說,“功夫在內”,我們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時間內設計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方法,這是現今我們每一位老師應該好好思考的問題。今天,我在這課中嘗試讓學生用第一人稱的方式來介紹學生比較陌生的動物——蝙蝠,以及蘊含高科技知識的雷達,無疑給我們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提供一個借鑒。
課堂上,看到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學生們思維活躍,盡展個人風采。你看,陳杰峰同學展開了翅膀(雙手)翩翩起舞地飛來“嗨!還認識我嗎?我是大名鼎鼎的蝙蝠,我具有晝伏夜出的本領,我飛行的時候,靠的不是眼睛,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哈哈,我厲害不?”說完,還學著蝙蝠飛行的姿勢,扇動一下“翅膀”坐下了。
我相信,在我們這些一線老師的這樣長期培養下,孩子們的言語水平一定會提高的很快。
《蝙蝠和雷達》教學反思
《蝙蝠和雷達》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識短文,敘述思路清晰,邏輯性強,可以分為三部分。主要講科學家為了揭開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經過反復實驗和研究,證明蝙蝠夜間是靠嘴和耳朵探路飛行的。飛機靠雷達夜間飛行是從蝙蝠身上得到的啟示。
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以下幾點感受:
一、滲透方法指導
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方式是影響學習方法掌握的重要外部因素,教師在教學過種中,應有較強的指導學習方法的意識,有堅實的語文知識基礎,能憑借學習內容,把指導學生學習語文內容與如何學習統一在同一過程中,寓學法于教學之中,久而久之,學生領悟各種學習方法。
本組課文的教學要求是閱讀課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大自然給人類的啟示。如果把概括本文章的主要內容的有效方法,運用到其他課內閱讀或課外閱讀,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我讓學生仔細閱讀完課文后,找出課文中既寫了蝙蝠又寫了雷達的句子,因為這些句子合起來正好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當學生找到后,就讓他們連起來說一說,并且告訴他們有時候,利用文章中的主要句子就能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在以后的自己閱讀中也可以試試。
二、從質疑中引發探究心理
學習貴在生疑,有疑才能有問,有問才能激發更深地探究。在課堂開始,我出示了蝙蝠的圖片和雷達的圖片,并問學生蝙蝠是一種哺乳動物,而雷達是人類發明的探測儀器,那課題用“和”字連接是為什么呢?繼而引導學生在文中尋找關于描寫蝙蝠和雷達的句子,為概括全文內容做鋪墊。
三、開展活動,回歸文本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活動的主要陣地,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開展好實踐活動,對于密切書本知識與社會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認識世界、發展他們的個性,培養他們的興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有著積極的意義。小學生接受新鮮事物快,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容易遺忘又是孩子的缺點。讓小學生牢固地記住學過的知識,就必須讓他們主動參與學習,進入自我探索的角色。
在課堂中我設計同桌合作探究,找出蝙蝠探路靠的是什么,并完成表格。在閱讀了蝙蝠探路方法和雷達探路方法后,我又讓學生用卡片在黑板上擺一擺整個過程。激發了學生閱讀文章的興趣,同時讓他們在眾人面前勇于展現自我。通過活動,通過玩中學,不但牢固地掌握了知識,了解了蝙蝠和雷達探路方法,而且使學生得到了主動和諧全面的發展。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我只注重了活動,沒有讓學生擺好后,回歸文本,參照黑板擺出的卡片,用自己的話復述蝙蝠和雷達探路的過程,這是一個敗筆。按照黑板復述是對文章內容的鞏固訓練,更是鍛煉學生說的極好時間,我卻錯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