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樹》教學反思(精選16篇)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的課堂展示,聽課的老師比上課的學生多一半,給予我的卻是收獲良多!對于《給予樹》的教學,也算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抓住主線——媽媽的情感變化為切入口,層層推進,引導孩子進入文本,逐步體會主人翁——女孩金吉婭善良、仁愛的思想境界,從而培養孩子們關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課文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借文本體驗課文蘊涵的人文精神。
一、激趣導入
課前,我用說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導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二、緊扣課題,展開教學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么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本,滲透情感。
三、層層遞進,品位“給予”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
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給予”;三是聯系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系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后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么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么?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著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著,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么?”進而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愿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著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么,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愿以償,還意味著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后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后,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后的心情變化。接著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么?金吉婭得到了什么?我們得到了什么?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給予不僅是送、給,不僅僅是讓人如愿以償,不僅僅是意味著放棄失去,也不僅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上完此課,總覺得這節課的內涵不夠豐厚。盡管通過引導,學生對文本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有著深刻的體驗,暴露了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內涵上費時,用力過多,以至擠占了語文訓練的時間。尤其對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讀”的落實不夠扎實。整堂課問多讀少,學生對文本雖有體驗,但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體驗。情感由文本生發,但卻沒有回歸文本。
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 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2
《給予樹》是本學期最后一組一篇有關“愛心奉獻”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在圣誕節到來之前,母親把僅攢的100美元分給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圣誕禮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陌生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感受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也是本課的德育目標。現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可上完課后,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細節,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有效地體會人物心情變化。
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有三個表達心情的四字詞語“興高采烈、生氣”,我可以先是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其次,可通過孩子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事情來體會,還可以通過換近義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一言不發”等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自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于捕捉意外之處
如,在金吉婭和母親說沒有給她們買禮物時:“媽媽我們已經有很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確什么都沒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其中有位孩子說到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對學生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與反饋
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們回答后不忘記給予一些不同的評價與反饋,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今后教學中改進的措施: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我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課堂,走進樂于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發現這里的學生課外知識獲取的途徑太少,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平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當然作為一個教師,也要有自學的學習意識。如果不讀書、不看報、不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只看課本,勢必就會把自己圈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里。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補氧”。
只有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才能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成為學生樂學的引路人,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思考意識,思考的過程是知識轉化與升華為素質的關鍵。如果學習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體會知識具有的精神;實踐中不思考,具體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華,隱藏的真理也就無法領悟。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篇二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3
《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溫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么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么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于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于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么說話時聲音低,為什么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系了課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聯系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說寫延伸,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說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么時候,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己說說自己給予了別人什么,然后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說,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愛是什么,《掌聲》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鼓勵和信任,愛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實驗》告訴我們愛就是有困難時讓別人先離開,把安全留給他人,而《給予樹》則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同情與體貼,愛是善良,愛是一顆仁愛的心。初次接觸《給予樹》一文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于金吉婭,感動于她有著一顆金子般的愛心。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著又一個關于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著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愿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并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圣誕節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著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展開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后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圣誕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誕節了,我還是什么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圣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仿佛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說說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說。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說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這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獲。
《給予樹》第一上教學反思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 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第二上教學反思
加工改進之處:
刪減掉小女孩的卡片內容,由小女孩一直盼望直接導入到金吉亞的內心想法及金吉亞的行動,這樣前后聯系比較緊密,而且節約了時間,是學生對最后一自然段加深了理解。
最后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讓學生反復讀,以媽媽、哥哥姐姐的感情變化為主,從而更加突出了金吉亞的給予,進一步加深對給予樹的理解。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4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個主題單元“愛的奉獻”中的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一個脈脈溫情的故事。課文以愛貫穿始終,字里行間處處洋溢著濃濃的人文情懷。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么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本,理解文本。
一、把握課文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本文從媽媽“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通過“我”的觀察、心理變化及行為來體現金吉婭的善良品質。特別是通過孩子的做法和“我”開始對金吉婭的誤解,襯托了金吉婭的美好心靈。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提出“這棵樹除了可以叫給予樹,還可以叫什么名字?”,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合理想象
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環節:當金吉婭站在這樣一棵神奇的“給予樹”下,看到女孩的卡片,她想到了什么呢?設計這個環節主要出于這樣的目的:對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領悟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主人公的行為,感受文字中所體會的情感。在設計時我充分考慮到三年級學生的領悟力,對于金吉婭心中的想法不可能一氣呵成。所以我將這個環節根據課文中金吉婭的語言,行為分成了幾步。第一步:當看到卡片上小女孩的心愿,金吉婭第一反應是什么?第二步:思考金吉婭為什么說話時聲音低,為什么會難過?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站在給予樹下還想到了家人。第三步:金吉婭最終選擇了女孩的原因是什么?從而讓學生知道金吉婭內心的決定。這個心理活動的描述是充分聯系了課文的文本,最后我出示“聯系課文想象”,告知學生進行想象的方法。從教學情況來看,學生以課文為載體進行合理、完整的想象,效果不錯。
三、說寫延伸,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一些說與寫的環節。當理解“一直盼望”這個詞語后,我出示句子“早晨,她盼望——;中午,她盼望——;晚上,她盼望——;……(什么時候,她盼望)”讓學生進行想象說話,從而理解一直盼望的含義,進一步體會小女孩渴望有娃娃的心情。在學習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升華了情感。我還設計了一個句式“當什么時候,你會怎么做”讓學生聯系自己說說自己給予了別人什么,然后將不同人寫的內容連成一首小詩。學生很喜歡做。
在一篇文章里看到了這樣的一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一個課堂就是一個心靈共舞的家園。”我還想說,一個課堂就是一棵給予樹,這樹上種滿了師生相互探究、相互探討的無窮樂趣;這樹上也將結滿師生共同進步和成長的累累碩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5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6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7
《給予樹》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內容。該組課文主要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愛別人。緊緊圍繞這一主題,我在設計教學環節時也將著力點放在引導孩子們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體悟情感,而忽略了語文教學應“指向表達”,關注語言文字的運用。此外,我所執教的這節課也還存在以下不足:
1、對文本解讀不夠深刻,導致問題設置流于表層,缺乏課堂生成。兩三次的試教,每一節課時間都有剩余。再反復翻看教案,我在上公開課前其實已經意識到自己課堂教學的深度、厚度不夠。自己只是把課文支離破碎地解析完了,而且還是停留在表淺層面的分析。由于教師自身對教材解讀不夠,因此設置的問題也比較簡單,很多問題其實也是無效的(這點劉老師雖然沒說,但我過不了自己心里那關)。譬如,孩子們通過閱讀已經能夠知道金吉婭把錢用在了哪里,可我還故作玄虛,提出疑問:“金吉婭的錢到底去了哪里?誰來告訴我們?……”記得上大學教育實習那會就已經聽過天河區某位教研員評課:書上能直接找到答案的問題就不要再講,要挖掘一些孩子們不明白、不注意的表達細節。對文本解讀不夠、問題設置流于表面,最直觀的課堂效果就是孩子們很快就能答出我所提出的問題(用劉老師的話說,就是一切都太順了),師生之間缺乏思維的碰撞,課堂生成不夠。對此,劉老師給予了我非常中肯的建議和提醒,我的確應該多多吸收、采納。例如,對于媽媽擔心的原因以及如何激起學生情感體驗、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我只想到借助圖片和音樂等教學資源達成目標,卻忽視了文字本身的力量。文中的“攢”以及100美元5個人分、還要買到很多很好的禮物,這些細節挖深了、解讀透了,金吉婭的形象自然呼之欲出,孩子們朗讀課文的情感也能更充沛、更真摯。
2、對學生的回答缺乏指導性的評價,評價語言貧瘠。這是我個人教學非常明顯的缺點。我總是習慣于重復學生的答案,不知如何接話、評價。有時候過于著急,不懂得引導,還直接用教師的理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如何錘煉提升課堂評價語,從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是我短期內要著力提高的教學技能。
3、講學過程,教師過于冷靜、生硬,情感上無法帶動、感染學生。這其實跟我臨時修改教學設計有很大的關系。緊張的情緒支配下,我繃緊了神經,只是在講教案、教教材,把課按部就班上完就好。當時腦袋瓜子總是想著下一個教學環節是什么、我該說些什么了……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設若教師都未嘗進入角色、挨近人物靈魂,試想她又該如何去感染和帶動自己的學生?!
這節課存在的問題不一而足,內心的失落感和挫敗感難以詳盡。總而言之,感謝劉敏老師以及教研室,為我們提供了如此難得的交流、學習機會,讓我們對自身專業成長狀況有了更清晰、更直觀的了解。把準了脈,接下來該是尋醫問藥的時候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8
準備這節《給予樹》前,我又重新研讀了課標對于中段閱讀教學的要求,力求使自己的教學環節設計科學簡約,層層推進,步步深入。從課堂效果來看,學生學習積極性高,參與面廣,教學效果突出。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這節課,我盡量圍繞“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一中心展開,所有環節的設計都體現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中教師注重讓學生自主學習字詞,自主質疑,個性化地理解,真正落實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
具體的教學中,我從金吉婭入手直奔重點段,抓住一個關鍵詞“沉默不語”,一個重點句,深刻體會出了金吉婭的美好品質。這是我嘗試對教材大膽取舍,從中選取了能體現金吉婭美好品質的三個關鍵點,引導學生上下聯系,通過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有效對話,在學生理解、感悟和體驗的過程中,發展了語文素養。
課文一開始,我抓住金吉婭給家人和陌生小女孩所送禮物的強烈反差,引發學生思考并質疑,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要給陌生的小女孩送洋娃娃?”這也是觸摸人物心靈的重點和關鍵問題。這樣的設計,有針對性地培養了三年級學生的質疑能力。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思維有了方向,思維也就更加活躍,思考也會更加深入,理解也自然就更加深刻、富有個性了。隨后抓重點詞“沉默不語”——精選訓練點,在訓練中促進發展,實現個性閱讀。既引導學生理解了詞語,又學習了理解詞語的方法,還透過神情想象了人物內心,體會了情感。從詞入手,引導學生讀出了文字背后的東西,由淺入深,層層深入,讀出詞語背后的內容。落實了課程標準中提到的“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的課標要求。最后運用有效策略,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的感情朗讀,實現了三個維度的整體推進。
這節課的教學,我還有很多不足,如抓重點句“可是……什么都沒有。”的理解時,我意在挖掘學生的動情點,在體驗中受到熏。但是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并不理想,學生只是停留在文字淺層次的理解,缺乏感性認識。課后的反思中,我想到,抓住這一動情點,還有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動口、動腦、動心、誦讀,聯想、想象,憑借直觀直覺設身處地、入情入境地對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進行切身感受,仔細體味,深入揣摩,想象內心,才能全身心投入文本之中,走進作品的生命。如果能夠創設情境,在引導學生從重點句入手的同時,就能幫助學生理解了金吉婭要送洋娃娃的原因,觸摸到了她善良的心靈。
語文課應該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 這也是語文學科的基本特點,也是當前小學語文研究的重點話題。我在以后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做到理解語言和體會情感有機結合,既不孤零零的訓練語言,也不是脫離語言去憑空感悟,進行情感教育,而是真正讓三個維度整體推進。語文教學本身就是充滿情、趣、美、理的。在課堂上,我要有意識地營造有情有趣的教學氛圍,如課前的游戲激趣,課中的創境激情,課后的寫話釋情等。讓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始終情趣盎然、充滿自信。讓學生在情趣中,不知不覺地享受了學習語文的幸福和快樂,在趣與情的完美結合中,自然而然地發展了語文素養。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9
篇一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除了洋娃娃,除了棒棒糖,金吉婭還給予小女孩,給予哥哥姐姐,給予我們什么?”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篇二
《給予樹》是本學期最后一組一篇有關“愛心奉獻”以敘事為主的文章:在圣誕節到來之前,母親把僅攢的100美元分給5個孩子每人20美元,讓他們選購圣誕禮物。其中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陌生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感受金吉婭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體貼之意,也是本課的德育目標。現今時代的孩子,他們一直在享受著被愛的甜蜜,但不太懂得去愛別人。本文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他們的同齡人,她的行為最容易被同齡人接受,被模仿,因而要通過反復品味文章的語言來喚醒沉睡于他們心中的愛。可上完課后,總覺得缺少了些什么,好像忽略了很多細節,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了不少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循序漸進有效地體會人物心情變化。
如,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有三個表達心情的四字詞語“興高采烈、生氣”,我可以先是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興高采烈,沉默不語”。其次,可通過孩子生活實際中所遇到的事情來體會,還可以通過換近義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一言不發”等來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么會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自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更有滋有味。
二、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于捕捉意外之處
如,在金吉婭和母親說沒有給她們買禮物時:“媽媽我們已經有很多禮物了,而那個小女孩確什么都沒有”這一環節我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其中有位孩子說到我感到很慚愧,如果我能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對學生及時的激勵性評價與反饋
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如果能每次在孩子們回答后不忘記給予一些不同的評價與反饋,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今后教學中改進的措施:
一、創建趣味、和諧的課堂氛圍吸引學生,提高教學效果
三年級的語文教材,教材內容形式多樣化。要想讓學生一堂課全神貫注的聽講確實不易,就算是好同學也很難做到。此刻,更多的是老師的問題,正如所說“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如果我的課有激情,同學們也容易被我的激情所帶動,所感染;我的課有意思,同學們才樂意全身心的步入課堂,走進樂于學習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備課、認真備課,不備好課,不進課堂。
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愉快的學習環境,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在新課程中最大的是角色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更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在新課程中,學生的學習方式從傳統的接受學習向探究學習轉變,而我們教師的工作就在于幫助孩子們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并確定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知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的策略和發展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而,“要加強學生自主的語文實踐活動,引導他們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
三、鼓勵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同時自己也要多讀、多看、多思考。
發現這里的學生課外知識獲取的途徑太少,閱讀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平時應鼓勵學生多讀多看,這樣既能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的能力,讓他們向同伴介紹自己看過的書;又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好三年級的新增內容——作文,讓他們把寫讀書筆記當成習慣積累,也當成一種練筆。當然作為一個教師,也要有自學的學習意識。如果不讀書、不看報、不接受新知識、新信息,只看課本,勢必就會把自己圈在一個狹窄的生活空間里。我們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地給自己“充電”、“補氧”。
只有博學,才能多才多藝,才能嫻熟地掌握教學技巧,成為學生樂學的引路人,達到理想的教育教學效果。除此之外還應該具備思考意識,思考的過程是知識轉化與升華為素質的關鍵。如果學習中不思考,就不能很好地體會知識具有的精神;實踐中不思考,具體的感知就不能得到升華,隱藏的真理也就無法領悟。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0
愛是什么,《掌聲》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鼓勵和信任,愛就是尊重,《一次成功的實驗》告訴我們愛就是有困難時讓別人先離開,把安全留給他人,而《給予樹》則告訴我們愛就是一種同情與體貼,愛是善良,愛是一顆仁愛的心。初次接觸《給予樹》一文時,內心除了感動還是感動,感動于金吉婭,感動于她有著一顆金子般的愛心。
《給予樹》一文向我們講述著又一個關于愛的感人故事。文中的主人公金吉婭是一個八歲小女孩,她善良,體貼,同情,富有愛心。當她看到一棵“給予樹”上掛著一個陌生小女孩的心愿時,便毫不猶豫地拿出媽媽給予的20美元,用了其中的大部分錢,為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而留給自己的僅僅只有50美分,用了19.5美元給予了小女孩,實現了她的愿望,擁有了一個夢寐已久的洋娃娃。當這一切告知了自己的媽媽時,金吉婭顯得很難過,覺得對不起自己的媽媽,媽媽好不容易才攢了一百美元,而自己竟然沒有買一份像樣的禮物給她。而事實上,媽媽并沒有責怪自己的女兒,相反為女兒的善良與仁愛感到自豪,女兒在圣誕節送給自己的不僅僅是棒棒糖,更多更重要的是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
我喜歡這樣的課文,喜歡這樣的故事,每字每句都折射出人性的光輝。這樣偉大的愛該怎樣讓我們年幼的三年級孩子領悟和體會呢?我嘗試著這樣的思路開始教學:抓住“給予”一詞,在初步感知意思的基礎上,讓孩子通過認真朗讀全文,找出課文中哪些事情是一種“給予”。文章的焦點最后都聚集在金吉婭的身上,圍繞課文的重點段落:“后來,我看到了一棵援助中心的‘給予樹’。樹上有許多卡片,其中一張是一個小女孩寫的。她一直盼望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展開研究。僅僅抓住“援助”一詞,讓孩子們體會怎樣的幫助是援助?怎樣的人需要援助?通過學習援助,然后讓他們想象,小女孩當時的生活處境是怎樣的?又將事先準備好的一張寫有小女孩的信,讓一位同學讀給大家聽。信是這樣寫的:圣誕老人啊,您在哪里呀?又到圣誕節了,我還是什么也沒有。六歲的我沒有見過爸爸媽媽,更沒有得到過圣誕禮物。我多希望擁有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呀!我想做她的媽媽,不要讓她像我;一樣成為孤兒。在課堂上,每一個孩子似乎都被深深地震撼了,從他們的回答中,我仿佛看到了一個沒有親人,沒有朋友,沒有錢的可憐、貧窮、孤獨的小女孩,在充分體會人物生活背景的基礎上,再展開情感朗讀,我發現效果極好,孩子們早已和小女孩融為一體了,仿佛他們就是那個可憐的陌生小女孩。
我抓住這個機會組織孩子們說說假如你是那個小女孩,你有什么感謝的話要對金吉婭說。最令我感動的是,班上一個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樣說道:“謝謝你在我貧窮的時候幫助了我,我會好好愛護洋娃娃,好人有好報。”這其實也是他內心的獨白。
回顧自己今天的課堂,我感覺學習的氛圍似乎有些沉重,這也許和文章的內容有關,在感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感動,也許這就是這篇文章的基調吧!的確,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能完全走進人物內心深處,體會他們的所思所想,通過感情朗讀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內涵,這有些難度。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今天還是做到了有思想、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了自己的味道。
課已經結束,但留給自己思考的東西卻很多,如果下次還要上這篇文章,我決定換個角度,換條線索,也許會有新的啟發和收獲。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1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本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扎實,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課的教學主要體現了如下特點:
一、在課堂教學中,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詳則略之,略則詳之",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給予是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我以媽媽的心情作為主線,一步一步帶著孩子們走進金吉婭這個小女孩的內心,深入體會孩子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引領學生層層剝筍式地感受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讓課堂教學過程成為學生心靈自由馳騁的.過程,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關聯詞的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金吉婭的矛盾心理,并用“如果……就……”來說句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通過對比哥哥姐姐的“興高采烈”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寫的方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如有同學說:"親愛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真不知怎樣感謝你!我也要像你一樣去幫助別人!"
上完此課,我總覺得學生雖然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并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并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本,與文本,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在朗讀方面,老師可以更多一點指導或者示范,讓孩子們通過朗讀來體會金吉婭的善良,讓課堂成為一個書聲瑯瑯的課堂。這樣,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2
這份教案歷經了數次的修改,才最終定稿。在不斷的否定、肯定中我從懵懂逐趨成熟,并且在幾位名師的指導下,思路越發清晰。
原本我在設計對于給予樹的理解時,只讓學生說說這又是一棵怎樣的樹,后來在我師傅的指導下,進行了這樣的修改。
我覺得這樣一改確實是神來一筆。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把意思說清楚,表達完整。
在我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么,對于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
這份教案以一條主線串聯起來,即以媽媽前后的態度變化這條線貫穿始終,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地進行輸理,因而使本次課有點散亂。
在處理句一時,問題問地太散,沒有用一條線把它們串聯起來,缺乏連貫性與條理性。
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
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3
《給予樹》是新教材第八組課文“愛的教育”專題下的一課,課文主要講了小女孩金吉婭把本用于購買圣誕禮物的錢為一個陌生的小女孩買了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實現了陌生小女孩的愿望的故事。
我深入鉆研教材,細細揣摩編者的意圖,了解通過這篇課文所要達到的目的。目的明確了,再思考要設計什么樣的內容,通過怎么樣的形式來達到。最后,我確定了這節課的重點為: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
上完課,自我感覺一般。這節課能完成教學目標,但未能達到我預期的效果。課后,老師們也肯定了這課的優點,指出了不足之處。
一、突出了重點、難點,較好地完成了教學目標。
“道德存在于兒童的生活中”。我們在上課時,始終不能忘記時刻要滲透道德情感教育,從小讓兒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在上《給予樹》時,我根據課文內容,確定了“引導學生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明白幫助別人自己也快樂的道理”為教學重難點。那么,在教學中如何突破呢?我發現,文本中有這樣一句話:“卡片上寫著:她一直盼望著圣誕老人送給她一個穿著裙子的洋娃娃。”而這正是金吉婭把本用于購買禮物的錢為這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的原因所在。于是,在教學中,我以此為突破口,充分開發課程資源,讓學生以生活為源泉,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么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么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么?”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后,我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由于有前面的鋪墊,學生一下子就打開了思維,紛紛想象卡片上的內容了。這時,我再出示一張設計好的卡片,卡片上寫著:“圣誕老人啊,您在哪?又到圣誕節了,可是我還是什么都沒有。我沒有父母,沒人親人。我多么盼望得到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啊!我會做它的媽媽,不讓它像我這樣孤單。”學生讀了這段文字,不禁被小女孩凄慘的生活所感動,從他們充滿感情的朗讀中,可以看到,他們已完全進入到與文本的對話情境中去了。此后,在后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么會這樣做,并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這一教學環節的成功,更進一步地肯定了我“用教材而不唯教材”的觀點。教材為我們的教學提供了一個平臺、一個依據。但我們在教學中并不是以教材為唯一,而應當積極拓展課程資源,讓學生在與自己的生活相密切的環境中理解文本,獲得情感體驗。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寫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沒有很花俏的東西。我重視的是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課文是最后一個自然段時,我引導學生理解“如愿以償”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的方法。又如在本課的導入環節,我也是以對“沉默不語”的理解來引入新課的。
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你能為陌生小女孩寫幾句感激的話嗎?指導學生動筆寫一寫。這是把讀寫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寫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一下子就寫了四五句話來,既寫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寫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如陳艷丹是這樣寫的:“金吉婭,你送給我的洋娃娃,我已經收到了。我多么感激你呀!我會好好照顧它,像它的媽媽一樣。金吉婭,你真是個善良的小女孩!”從學生的話語中,可以充分看出,他們已完全正確理解課文的思想感情了。
三、亦師亦友,師生共同構筑生活化課堂。
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我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為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老師不再是背著手在課堂上踱步,遠遠地觀望,而是做為本次活動的參與者,參與其中,讓學生感覺到老師就像朋友一樣,可親可愛,縮短了師生間的距離。如文章第四自然段是重點指導朗讀的部分。在指導學生地有感情地朗讀金吉婭對媽媽說的話時,我以請教的姿態讓學生教我應當怎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讀。學生的積極參與性一下子調動起來了,不僅積極思考怎樣才能讀出感情,還樂于示范。
四、恰當的評價語,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在上課時,我們老師都會犯一個通病,就是自覺不自覺地要去重復學生的答案。有時是不知道怎么含接,有時是怕其他學生聽不清楚。其實,老師聽同學回答問題,關鍵要對他的答案進行評價。讓學生明白自己的看法是否正確,問題在哪里,該怎么樣改正。有時是回答不完整的要幫他表達清楚;有時是不正確的要引導學生給予糾正;有時是要對其看法進行肯定,表示贊賞。這樣,學生的認識、表達等才能得到提高。
在這節課中,我就非常注重對學生的評價。我認真聽他們的發言,對不同的回答我都盡量使用不同的評價語言。如:讓學生說說“沉默不語”是什么意思時,有學生回答:“沉默不語的意思就是說低下頭不說話。”我便肯定地說:“你回答得真精煉。”另一個學生接著說:“老師,我認為沉默不語的意思是說因不高興或心里有事而不說話。”時,我高興地告訴全體學生:“原來同一個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語言來表達。老師希望同學們在這一節課上都能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好嗎?”這就無形中在對學生進行一種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的滲透。
上完這節課,我的感受就是要上好一節課不容易。課前老師要做好大量的準備工作。特別是學生方面,要考慮得很細。因為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什么情況我們老師是不知道的。但是我們老師事先可以估計,列出幾種可能,制訂幾種應變的方案,這樣在課堂上我們才能應對自如,從容不迫。例如,我班學生在課堂上往往會出現理解完全失誤的現象,有時是你如何也想象不出的低級的錯誤。所以在備課時,我就充分考慮了當學生出現這種情況時,自己該如何引導。因此,在現場教學中,當學生真的又再現這樣的現象時,我才能做到不急不燥,沉著地引導學生從另一個正確的方向去理解課文內容。
我認為,課堂上當學生對某一問題迷惑,出現冷場時,我們老師要想辦法去引導學生,打開學生的思路。并不是每個問題學生都能回答出來的課就是好課,現在的課堂關鍵要看當學生不懂時你老師如何去引導。當然,對于事先沒有想到的,課堂上才生成的東西,那就要靠老師的機智了。所以備課時,除了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
五、不足之處:牽得太多,未能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課后,很多老師提出了,在本課教學中老師牽得太多,學生缺乏主動性。其實,在教學設計時,我就意識到這一點了。但為什么還是實施了呢?我是根據教材本身的特點,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來設計此次教學過程的。因為:首先,《給予樹》是一篇說理的課文,編排目的是對學生進行愛的教育。這樣的課文,如果放在高年段,我會設計主題教學。而在中年段,特別是對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我認為,牽一牽,讓他們初步認識這種文章的特點,學會學習它的方法,在以后遇到同類課文的時候,再放手讓學生去自讀自悟,效果可能會比現在就急于“放”會好。其次,更重要的是,我考慮到本班學生的已有水平。這篇文章,如果放得太多,過半數的學生學習效果會交白卷。指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是語文教學的最終,是我的教學工作的目標。但一味求新、求異,而不考慮學生的已有水平、接受能力,我認為,這是不應該的。很多優秀的教學經驗,值得我們學習,但不應盲目使用,否則,可能會產生“拔苗助長”的效果。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4
《給予樹》這篇課文寫的是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兒金吉婭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女孩。
圣誕節是西方最重要的節日,這是一個愛意流動的日子。在這樣的一個特殊節日里,一個小女孩渴望擁有一個洋娃娃的愿望,另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金吉婭幫她實現了,這是一個多么美麗的故事。
在我們國家,也只有春節能和圣誕節相提并論了。一樣的熱鬧,一樣的充滿了歡樂。不同的是,在我們國家,小孩子都是處于被支配地位的。只是不斷的得到禮物,但不會有人苛求送出什么。家長也不會讓孩子拿著錢跑到超市去買禮品,就更不用提送禮品了。在春節里,得與失是相互的,孩子磕頭,大人給壓歲錢。超市也不會設計"給予樹"這樣的慈善創舉,只是不停的促銷。
《給予樹》這篇課文展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金吉婭的"給予"不光是禮物,還有同情和愛心。同時,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圣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后,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后,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當然,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系。
馬上是新年了,能看到我們身邊的金吉婭嗎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5
《給予樹》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家里并不寬裕的八歲小女孩金吉婭,在商場的給予樹上發現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愿卡,便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小女孩。展現了金吉婭善良、仁愛的美好心靈。聽完洪老師的課,我想談以下幾點:
1、這是一堂樸實、扎實、情趣盎然的語文課。張教師充分解讀教材內容、準確定位年級特點、緊緊扣住語言文字,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展開心靈對話。寓教于思、寓教于情、寓教于法,讓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境地,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習得方法、自主實踐的同時,激發求知欲望、獲得情感體驗、推動心智發展。
2、以媽媽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組織教學。在品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中,張老師請同學們讀課文,發現媽媽心情變化,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本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媽媽美的情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接著,根據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組織教學。學生緊緊抓住“擔心”一詞,品讀課文的重點詞句,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心靈的美好,用美好的親情去感受親情的美麗,用對母親的愛去感受母親對子女的愛,從而真切地感受到“擔心”一詞所折射出的仁慈、關愛、奉獻等美麗的品質,使詞句段篇都詮釋出人類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潤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氣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重點在于通過媽媽的情緒變化,引出對金吉婭內心世界的探求。引導學生關注金吉婭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語”,“金吉婭為什么沉默不語?”讓學生咀嚼體味、交流碰撞,感受語言文字背后所承載的人文情懷,觸摸人物豐富的情感領域,讓學生真切感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因沒能給家人買像樣禮物那種擔心、愧疚、難過的復雜心理。張教師用這些富有實效而又了無痕跡的指導,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情感,并且調動自己的情感,調動自己積累的語言。
3、深入研讀,引導學生個別讀、齊讀。一開始,深刻理解為什么“媽媽說金吉婭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以愿以償的笑臉。”這樣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又使學生在理解知識與提高能力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方法,升華情感。
4、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里并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圣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后,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后,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么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于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 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系。
高效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離不開師生的互動合作。一切的努力都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場。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熏陶。教師就是那個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那個帶領學生走向高尚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給予樹》教學反思 篇16
《給予樹》教學反思
宣城市第二小學劉月華
《給予樹》是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需要幫助的小女孩。課文贊揚了金吉婭的愛心和她的善良品質。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抓住文本主旨,引領學生深入文本 在課堂教學中,我對教材進行適當處理,在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如“你在卡片上看到了什么?”“你是怎樣一直盼望呢?”,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通過體驗告訴孩子給予是快樂的、幸福的,這是主旨,亦是靈魂。“當媽媽被金吉婭的行動所感到時,我問孩子,如果你是媽媽,你會怎樣贊揚金吉婭呢?”為重點,讓學生多元地、多維地、多角度地去誦讀文本、感悟文本,同時又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成為學生情感自在滋養的過程,成為學生精神自然豐厚的過程。
二、課堂教學扎扎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交流,并把字詞教學滲透于教學的各環節中。如在理解金吉婭為什么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又如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時,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并教會學生通過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后的金吉婭的內心。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愿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的心情會怎樣,你想對金吉婭說什么?指導學生發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贊揚,如有的孩子說:“親愛的金吉婭,謝謝你幫我完成了心愿,你使我感到很溫暖,我現在很快樂,每天晚上都抱著它進入香甜的美夢。”
三、加強朗讀訓練,培養語感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而朗讀是培養語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當然,朗讀不是簡單的把文字轉換成聲音,要以情帶聲,以聲傳情,而這種情來自于對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如,我在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抓住三個表達心情的詞語“興高采烈、沉默不語、生氣”,引導孩子們思考他們的心情為什么不同,通過咀嚼、想象,在情境的創設下,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孩子們讀得有滋有味。
可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一、詞語的理解有許多不同的有效方法
如“興高采烈”我先讓孩子們說說什么是興高采烈,還可以通過換詞“興奮不已”“興致勃勃”等來體會孩子心情的愉快。
二、教師要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善于捕捉意外之處
如,我讓學生體會“什么都沒有”到底沒有什么,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時,有位孩子說到我很慚愧,如果我再加以追問,也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
三、課堂的調動也離不開教師豐富的評價語言,對激勵孩子的學習興趣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但也要恰到好處
課堂是個包羅萬象的空間,要不斷地摸索、探討、研究,才會成長。在今后的教學道路上,我堅信會更加成熟!
《給予樹》教學反思
課堂教學中,我以情感為主線,以“愛”貫穿始終,以個性品讀為感悟積累的方法,注重引導學生在語言的理解和運用的過程中進入文本,感悟文本內涵,課很樸實,也很扎實。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把握主線,個性解讀
《給予樹》是一個媽媽以第一人稱寫的,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變化。文章比較長,線索也很多。我就進行長文短教,一堂課緊緊圍繞著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拎出一條主線,分三個層次,層層遞進,很巧妙地畫了一個“圓”。第一層次:找心情變化的句子,初步說說體會,進行質疑;第二層次:細讀課文第2、3、4自然段,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品讀、感悟文本語言,透過語言文字走進金吉婭的內心,感受金吉婭的善良,仁愛。第三層次:說寫延伸,品味給予,升華情感。其間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
二、深入文本,感悟“給予”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品質。我引導學生在解疑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進入文本,結合文本來理解詞語,結合自己的體驗來深入感知,借助文本“披文以入象”、“披文以入情”,使學生讀出理解。首先,以媽媽為什么那么激動?這疑問自讀第四自然段。讓孩子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什么是援助中心?
創設情境,進行拓展與延伸,走進文本:內容的拓展和延伸,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么,為了使學生和文本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愿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么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本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
三、說寫延伸,升華情感
說的拓展和延伸,是啟迪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催化劑。寫的拓展和延伸,是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階梯。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后,我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媽媽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哥哥姐姐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小女孩會對金吉婭說什么,我會對金吉婭說什么。安排這樣一個小練筆,給學生靜思默想的機會,為學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間,可以“我手寫我心”,此時學生并不是一個冷靜的閱讀者而轉變為文本的創造者,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升華了情感。
《給予樹》教學反思
《給予樹》是第六冊第二單元一篇有關“愛心奉獻”的故事。課文寫了在圣誕節到來之前,小女孩金吉婭把原本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玩具娃娃,送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渴望玩具娃娃的小女孩。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要進行有效的語言文字的訓練,并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圖片導入,鋪設情感基礎。我以一首耳熟能詳的《merry christmas》導入故事發生的時間背景。圣誕節前夕,這是人們最快樂的日子,而文中貧窮小女孩渴望一個玩具娃娃的愿望與之形成對比,因此也為下文金吉婭給予陌生小女孩同情和理解鋪設了情感基礎。
二、感悟和超越文本,引領學生深入主旨。課文中有多種愛:金吉婭給予母親的愛,給予哥哥姐姐的愛,給予陌生女孩的愛。而課文主要表現的是金吉婭對陌生女孩的愛,即理解和同情,因此我以此愛作為重點深入文本。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對文本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最深處。以陌生小女孩掛在給予樹上的心愿卡為想象題內容,讓學生在聯系上下文和想象中感悟文本,同時也超越文本,去感受文字背后金吉婭那顆善良、仁愛之心、那種同情、體貼之意。
回想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存在著不少需改進的地方:
一、提問不夠精煉和有效,缺乏引導作用,讓學生發散思維,更好地發揮想象力。在以陌生小女孩掛在給予樹上的心愿卡為想象題內容的環節,課堂上學生的表達和想象都脫離不開課文中的那句話——“她一直盼望著圣誕老人送給他一個穿著裙子的玩具娃娃。” 沒有“天馬行空”地適當想象,如:這個女孩如何的貧窮,如何的無助,如何的渴望,渴望娃娃的原因等等種種合理的想象。我想,如果讓我再上一次的話,這個環節我會這樣改進,這樣引導學生:
二、這份教案歷經了數次的修改,才最終定稿。在不斷的否定、肯定中我從懵懂逐趨成熟,并且在幾位名師的指導下,思路越發清晰。原本我在設計對于給予樹的理解時,只讓學生說說這又是一棵怎樣的樹,后來在我師傅的指導下,進行了這樣的修改。我覺得這樣一改確實是神來一筆。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另一方面也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讓學生把意思說清楚,表達完整。在我上課的過程中也存在諸多的不足:如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么,對于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份教案以一條主線串聯起來,即以媽媽前后的態度變化這條線貫穿始終,但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及時地進行輸理,因而使本次課有點散亂。在處理句一時,問題問地太散,沒有用一條線把它們串聯起來,缺乏連貫性與條理性。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