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散步》教學反思(精選16篇)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
案例描述
莫懷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蘊涵豐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讀,這是我習慣的作法。因此在這堂課中,我讓一位學生美讀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當他全神貫注地讀著讀著,突然被冒出的一聲“弦外之音”給打斷了,師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發生了碰撞……
教學片段
師:對于這篇優美的散文,特別是第七自然段寫得非常精彩,下面請一位同學來讀讀,誰來?
學生:我來讀。后來發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于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責任的重大。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
(被突如其來的一句話所打斷)
生1:這個作者真笨!
師:哦?
(感到吃驚,猶豫了一下,心想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膽,竟敢懷疑一個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搗亂,要么是在胡說。不過我這一次沒有責罵他而是打破常規,尊重他的意見,給他一次機會,不妨聽聽他的意見。)
生2:老師,我也是覺得,這么簡單的一個辦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師順水推舟)
師:你有什么好辦法幫助作者解決這個難題嗎?說來給大伙聽聽。
生1:太簡單了,我可以讓他們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滿足母親和兒子的要求。
(故作停頓片刻,吊人胃口)
學生們:你快說呀!
師:請說。
生1:那就是,去的時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順,滿足母親的愿望。回來的時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滿足兒子的要求,魚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去的時候大家先走小路,回來的時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還不是一樣的嗎?
生3:不,因為去的時候大家都懷著愉快的心情去欣賞小路的風景,所以先走小路;回來的時候走累了,考慮到照顧年邁的母親,因此再走大路,這樣才比較安全。
師:想得還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個懂事的、孝順父母的兒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們兩個的辦法,因為它們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領略不同的風景,也不用走重復的路和看重復的風景,那不是很好嗎?
師:你們的想法真是好,從剛才的對話中可以知道,你們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學還要什么想法嗎?
生4:老師,這么簡單的問題我們同學都想得到了,他一個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嗎?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師:嗯,說得有道理,你們大家認為呢?
(把繡球再一次拋給學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學的看法,你們考慮的是大路與小路相通的情況,可事實上那兩條路是不相通的。
學生:哦?
師:說得好,你何以見得兩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從作者對兩條路的選擇上,他表現得很難做出決定。為什么呢?因為選擇走大路就滿足不了兒子愿望,選擇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親,作者左右為難因此大路與小路是不相通的。
(學生們個個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選擇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師,這么說來我們前面所講的不都是沒有用了,不都是廢話了嗎?
師:不能這么說,辯論出真知嘛!
課后反思:
課后,我反復琢磨著這個教學片斷。這個教學片斷表面看起來好像是師生進行了一場無謂的.對話但從這個片斷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層次的東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現是因為作為教師的我在這堂課中收起了師德的尊嚴,放下了老師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與學生進行交流與勾通。認真傾聽,充分肯定學生那可能是剛剛萌發的創新火花。學生的那一句:“這個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師的重視,并重學生的獨特感受,抓住這個契機組織學生進行討論,激發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表達。如果當時為了趕任務,而面對學生的“不遜之言”橫加否定和指責。對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還是小路”想不出一個兩全的辦法,學生也不理解而教師馬上給出現成的標準答案,同時由于學生也出于對老師所謂的“尊重”,因而他們想不出好辦法也不敢去想。這樣的話我們完全被作者牽著鼻子走。可貴的是學生把問題提出來了,這是一種不迷信文本,積極思考的表現。對于他們敢于、勇于質疑和發表不同的意見,雖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師都給予賞識,維護了他們的自尊心和積極性,并及時地解決他們所提出的問題。
說實在的,作為一名有若干年教齡的教師,已經形成了太多的思維定勢,以至于難以擺脫常規思維的束縛,這些主觀、僵化、權威的條條框框,不僅約束著教師自己,還約束了學生主動探究的機會。因此,我們在平時課堂教學中,要摒棄僵化的、唯上、唯師、唯本的觀念。在課堂上多動腦想想,多給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重視學生那稍縱即逝的思維火花的閃現,如果每一堂課都能這樣做,你會驚奇發現學生的創造潛能是多么巨大。這時的課堂會因學生豐富多彩的問題和“弦外之音”而變得精彩。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2
對于七年級x年語文新教材的教學,早已經過了半個學期了,七年級新生也漸習慣了這部新的教材。對于自己來說,作為新的教師,站在教師的立場上,也漸習慣了這部新的教材(其實是無選擇地以之教學,因而也就無所謂什么新老教材教學過程中的矛盾問題了)。
然而,不得不承認的是,對于這部新教材的教學實施過后所獲得的反思,卻也值得自己一再深究。
有鑒于這部教材是一部國家級課程教材,其編寫自然也是以我國初中學生的整體水平為著眼點,無法考慮到各地區的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距,倒也無可厚非。然而一旦施諸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國家的課程綱要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與現實的學生素質所決定的教學目標完成度可就有些兩樣了,而且往往表現為前者目標過高或后者完成度過低。
且就課本中本人已教過的莫懷戚的《散步》為例。新教材的預習目標如下:
課文說的是一家人散步的瑣事,內容好像比較淺,但仔細品味,會感覺到正是這平常生活中流淌著的親情,滋潤著家人的心靈,承托起一個溫暖的家。你的身邊一定不乏這樣的溫馨場景,回憶一下,感受其中的溫情。
這所謂“溫情”也者,即強調學生關注本課文的人文性,感受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情味。這是本課文在人文性方面對學生的學習度提出的初級要求。
在當下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認知度來說,達到“品味溫情”這一程度,對學生來說其實是比較容易的。然而,新的教學綱要以及同步的新版配套練習卻都將要求上升到了另一個層次,即“品味出作者所代表的年輕一代人在贍養上一代以及撫養下一代的過程中所承擔的家庭責任”。這自然是對《散步》這篇文章的最好解讀,但竊以為卻并非是對《散步》這篇課文的最好解讀。何也?究其原因,正在這兩個層次的要求的創設者所考慮到的對象即學生的水平不同,甚至可以認為,后者過于拔高了學生的認知水平。后者的創設其實是來源于《散步》的末尾作者畫龍點睛的一筆: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于是乎,學生也不得不隨著老師去深究其中的“深層意蘊”,而其本身卻只能達到“品味溫情”的地步。于是乎,教師的教學工作也就陷入了尷尬境地。
這尷尬便來自教學目標在理念與實踐中的反差。教學目標的設立當然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但同時卻又不得不深以教學大綱為基礎,使得教學工作處于兩難的境地。更何況當現實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意外地偏低時,這其間的反差就更加的明顯,因而也就更加需要教師在教學上游刃有余。這對于一個職初教師來說,如何盡量解決這反差帶來的諸多問題甚是重要。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3
《散步》是一篇清新優美的散文,以前在七年級語文第五單元,現在改到七年級語文第一篇。文章我講過兩三遍,總覺得沒有把握住要點。
再讀這篇文章,我感覺文章不能只考慮到結尾對尊老愛幼主題的揭示,而是要讓剛入初中的學生感覺到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寫得最美的段落應該是第四段,這一段描寫了春天充滿生機的景物,色調明朗,感情愉悅,既表現了對初春到來的.欣喜,又體現了母親熬過嚴冬恢復健康作者內心的喜悅。
我聽了第一課時的講解,覺得沒有體現出文章所具有的語言美和情感美。我負責講第二課時,就改變了教學設計,第一個環節著重在創設情境,回顧課文內容;第二個環節著重在朗讀課文,賞析語言;第三個環節是學生提出問題,深化理解;第四個環節是仿寫幾個句子。
預設的前兩個情境都完成得比較好,學生的興趣也比較濃。賞析句子時學生提出了很多好的見解,當沒有人舉手時,我就提醒自己:要耐心,不要急于說話,要給學生時間。在這種沉靜的氛圍里,學生的思考就比較充分了,對文章一些句子的賞析也比較深刻。
我感覺到自己最大的進步是,忍住了,少說話,不再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
還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呢?賞析時間太長,應該把第四段和最后一段背下來。最后一段的賞析還沒有突破,應該點明一下。仿寫句子沒有時間讀,應該把這個環節去掉。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4
核心提示: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莫懷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學們都認為I這篇文章很簡單,只不過講了一家人散步,發生分歧,解決分歧。歌頌父母的敬老愛幼品質。但當我問文章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都傻了。我告訴...
今天,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莫懷戚的文章《散步》一文。同學們都認為I這篇文章很簡單,只不過講了一家人散步,發生分歧,解決分歧。歌頌父母的敬老愛幼品質。但當我問文章最后一句話的含義時,同學們都傻了。我告訴同學們,文章要學到里面去。文章中說自己在解決分歧時,就感到責任的重大,小詞大用,以含深意。進而,作者著意刻畫了背的細節,并感受到他和妻子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文章的深意就更明顯了。老、中、幼組成一個家庭。家庭、國家、世界,密不可分。
作者是在告訴我們,青年人要肩負起敬老愛幼的'責任,并要把這種優良的美德代代相傳。這樣一來,同學們對這篇文章的理解就加深了一層。同時,這種以小見大的手法也牢牢的印在同學們的腦海中了。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5
《散步》體現著濃濃親情的一篇文章,文章記敘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細節”,表現出一家人之間的互敬互愛的真摯感情,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單元的學習要求是要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并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所以,教學這篇課文,要在學生學習前面課文所掌握的方法的基礎上,在老師的啟發指導下,在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中,運用所學方法,繼續鞏固感受親情的要求。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對散文知識的了解更少,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并從中感悟出正確的家庭倫理道德準則。
在教學方法上,我選用朗讀法,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復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同學們自由選擇課文內容(可以是一個段落,也可以是一句話,只要讀出感情),選擇幾名同學讀,其他同學點評,教師在此基礎上適當指導。(大屏幕顯示朗讀要求:朗讀時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調、語氣、語調、語速、停頓、重音等方面)
A、指導學生分析本文的朗讀基調:歡愉而深沉
B、“我”的語氣、語調應該怎樣把握?
這一課中,學習本文通過細節描寫,展示人物感情是我設置的一個教學目標,這也是我選取的一個教學重點。《散步》中的第三自然段中的“太遲、太遲”“總算”“又”“熬”這幾個詞語要學生重點領會,強調要重讀,并要求反復地朗誦,以達到理解的程度。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作為一個新老師第一次面對這么多前輩上公開課有不免有些緊張,在布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為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因選取的內容容量太大,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后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6
今天早晨我開始上本冊書的第一篇課文《散步》,這個單元的文章全是有關家庭親情的文章,作者用溫暖的筆融細致的描寫了家庭成員間和睦、互敬的親情關系及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在上課之前,我要求學生在課堂上一定要做到四件事,即“松、靜、勻、樂”。我給孩子們說:上課時要保持放松的心情,要有安靜的環境,要有均勻的氣息,要有快樂的情緒。只要上課時經常要求自己做到這四點,你離一個好學生的標準就不遠了。如果每天都用輕松悅快的情緒來對待學習,我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就會事半功倍。孩子們都十分認同我的想法,大家悅快的進入到了本節課的學習。
本節課是該篇課文的第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教學目標。即:解決生字詞、梳理文章主要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文中能打動讀者的地方。先讓學生讀了兩遍課文,學生讀得十分投入,雖然不是聲情并茂,但是我感覺已經夠好了。因為他們讀得很用心,很仔細。在讀課文時,我要求學生思考這篇散文美在什么地方,我們要在文章里劃出相關的句子或段落。生字詞的教學完全由學生解決(到黑板上來做,然后再大家訂正),所花的時間不多,效果也相對較好。接著我就引導學生梳理文章的主要內容,按照什么時間,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的思路。讓學生用自己的`話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有幾個學生主動的舉手回答,說得一般,主要問題是語言組織能力較差,想說的話而不知道怎樣表達。心里想得有,而說不出來。于是我就引導學生們說,這就是平時讀書不夠和鍛煉較少的原因。只要大家積極閱讀,主動鍛煉,我們都回變成一個全新的自我。所以,當機會來臨的時候,不能放棄,要積極的去適應,克服心理的膽怯和恐懼。之后,我談到一個優秀的人,應該是健康的軀體和高尚的靈魂的有機組合。健康的身體一般情況下通過合理的飲食和積極的鍛煉可以得到。而高尚的靈魂則需要知識和文化的武裝,知識和文化就是從讀書所獲得的,主動的閱讀和求知是獲得知識和文化的主要途徑。用高尚的靈魂去指揮健康的身體,我們學習和工作的效率就會提高很多。在教學中順應課堂的流程我給孩子們講了三國演義》里董卓、呂布和貂蟬的”美人計“的故事,大家聽的很認真。
最后,我引導孩子們分析文章之所能夠打動我們讀者的原因。有的孩子說:課文里的景物描寫非常優美,寫出了春天的特點和蘊含著的生命的不盡活力。有的孩子說文章除了景物和語言優美外,還有的就是情感美。文中親情的溫馨讓我們備受感動,一家人的互敬互愛,幾代人的寬容和理解,就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通過引導,孩子們懂得了家人和朋友間就應該相互寬容和理解。我想這不就是我這節課所想達到的目標嗎?這不是作者寫作這篇文章的初衷嗎!于是,我很認真的表揚和肯定了學生們的想法。激勵他們再接再厲,努力進取。一節課的學習在和諧、平等的氣氛中就這樣結束。我能看得出,學生很愉快,對我不反感,我想這就是一個好的開始。但是,從整個教學流程我也能感覺到自己存在的許多不足,比如有時和學生吹牛就漫無邊際,收不了邊。還有在講課時缺少激情,對學生的感染不夠。課前準備膚淺,不夠深入,層次不夠豐富。自我感覺最主要的問題是缺乏整堂課的整體形象構造,這節課要給學生講什么東西,課前思考不夠清晰。因此,課堂結構顯得有些混亂,沒有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有時甚至用了大量的時間來與學生閑聊,用以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
所以,有時又感覺有些本末倒置,主題被沖淡了。但是,不論怎樣,我相信學習就會進步,不停的往前走就能看到更美的風景。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7
這篇課文是初中語文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課文主題為親情,所選的課文都是圍繞著親情和家庭生活。本課也是通過一家四口的散步來體現濃濃親情的,題材極其平凡,意蘊卻十分豐富,是一首真善美的頌歌,能讓人的心靈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進行一次愉悅而高尚的旅行。
然而,本文雖是家庭生活中常見的情景,但卻以成年人的角度來思考和敘述的,展現的是成年人對待家庭親情、生命傳承等問題的觀察和理解。然而,本課對象是初一學生,由于社會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誤導,許多學生親情觀念淡薄,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倫理準則,不一定具備情感上的深刻體驗。所以,如何讓學生真正地深入體會到文中親情、人性、生命的內涵成為課堂的最大難點。
經過研討,我們確定本課的學習要求主要是在整體感悟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注意語言的積累和運用,學習朗讀并努力體會文中的情感價值觀。所以,這篇《散步》,要設法為學生營造一個親情般溫馨溫暖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一次關于“親情”和“生命”的洗禮,學習尊老愛幼、珍愛親情、珍愛生命。
如何做到營造溫馨的氛圍,而且要在課堂初始便讓學生自然地進入到放松的狀態,最好的方法便是借助多媒體。借助描繪親情的音樂,在課堂教學的一開始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間進入狀態。然而,只有音樂是不夠的,學生如果不能感同深受仍然無法從根本上讓學生進入我想要的情境。所以,我設計了一個小活動,讓學生在這樣的“溫情”中回憶自己體會過的“溫情”。音樂加回憶,學生們的情感一定會被調動起來。接下來對的理解,對親情的感悟,甚至對生命的感知自然也會更加敏感。果然,從課堂上的效果看來,絕大部分學生都進入到了我想要的感知狀態,對于中長對幼、上對下的愛也深有體會。
在教學過程中,我運用了以讀帶悟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活動的有效性。從配樂朗讀到品評景物、佳句,從研讀課文主旨到最后的美讀幾個環節,涉及到默讀、朗讀、瀏覽、精讀等幾個常見的閱讀方法。不僅使學生感悟文本,也提高了學生朗讀的能力,達到了教學目的。
當然,這堂課仍有著一些不足。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沒有更好地利用小組內部的.合作和交流。學生交流不夠,自然也無法更多地從別的同學那時得到別樣的知識和感悟。然而,生生對話其實是比師生對話更易于學生接受的一種對話方式。
其次,導入環節占用時間過長,我校的孩子們用筆能力不足,在一開始的文字描繪中占用了大量的時間。考慮下次可以讓孩子們用圖畫的方式或口頭描繪的方式完成。或者,也可以將展示環節分為兩部分,在課堂結尾再請幾位同學展示,形成一種形式和情感上的“首尾響應”。
最后,學生沒有預習的好習慣,雖然內容十分簡單明了,但由于學生對課文過于陌生,課堂推進很慢,最后雖然順利完成了所有的教學任務,但明顯感覺到課堂環節間過于緊湊,這對于學生的學習、理解、感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總之,這次的課堂讓我明白:導入方法是死的,而設計教學的思維應該是靈活的。導入方法雖然被我歸為三種類別,但并不代表一節課只能用其中一種。不同的方法相結合會有別樣的效果。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8
教學成功之處:
1、以大家所熟知的一則電視公益廣告(為媽媽洗腳)作為“導入”,很快進入課文情境,也利于啟發學生關注身邊體現親情的鏡頭。
2、教學過程按照我們讀文的思維由“感知”而至“品味”,最后的“課堂延伸”,讓學生有課堂再到現實生活,使學生“學以致用”。
3、教學之時,以學生為主體,老師只作為參與者、合作者、引導者,必要時加以點撥、指導。以突出培養學生多種能力。
教學不足之處:
1、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課堂的氣氛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新學年新學期伊始師生之間了解還不夠,配合不夠默契。
2、第一個班教學中對教學節奏掌控不夠,一節的內容沒完成,應該在以后的課堂上把握好時間,以保證一堂課的完整性。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9
教學藝術是不完美的藝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存在很多不足。
首先是課堂的氣氛還有些緊張,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學生在課堂上有很多老師聽課,導致了害怕的心理,還有我在布置預習時也出現了一個漏洞,就是沒有具體地落實到問題。在這一課中有很多的內容可以作為重點來講,我主要是選取親情方面來延伸。在備課過程中,對《散步》這文本剖析得不夠透徹,文中的有些語句還是可以挖掘得更為深入的,比如文中的“生命”一詞的深刻含義。
其次是學生的競爭機制沒有有效的發揮,比如小組打分不及時,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積極性。這可能是我在實行課改上的一個缺失。
再有,學生在談感想時,很多同學語言蒼白,不夠深刻。鑒于此,我以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0
《散步》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通過生活中一次平常的散步活動,來頌揚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展現了和睦溫馨的家庭關系。文章短小,生字詞也不多,因此,我把教學重點放在對揣摩詞語句子含義和拓展閱讀上。反思本節課,以下幾點值得今后繼續發揚:
1、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放手學生充分地讀、思考、交流,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①引入新課時,我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孝敬老人的故事,學生之間互通有無,擴大了知識積累,也鍛煉了表達能力。②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讓學生自讀,解決字詞,概括課文內容,學生處于閱讀思考狀態。③研讀課文,讓學生劃出精彩詞語句子在書上做旁批,然后小組交流質疑。④品讀課文,帶著個性體驗,美美地讀文。整節課,學生活動占主位,老師只是適時地啟發、引導、點撥。
2、對學生適時進行學法指導,尤其是指導學生朗讀時,結合內容,從重音、停頓、語調等方面詳細指導,讓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學生讀出了語文味,也深刻地理解了文章主旨。
3、課堂結構設計比較合理,流程比較順暢。重點放在品析文章語言上,教學重點突出。
4、能及時地較適當地評價學生的發言,如:你能聯系自身實際來讀文章,談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是學生語文的較高境界,好!
不足之處:
1、的缺點是教師課堂上沒有很動情。“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老師應該動情于前,學生才能感動于后。這樣的深情的文章,是能夠深深打動學生的內心的,但是,今天上課時我似乎一直未真正融入“情”中,游離與“情”外,自己都覺得很干癟。
2、時間分配上,也有一點問題。中間品味環節,有點羅嗦了,拖了一點時間,致使后面拓展閱讀比較倉促,交流時間短暫,當堂檢測也比較潦草。
總之,每一節后,我們每個老師如果能真正地反思一下,我們是能夠每天進步一點點的。日積月累,我們的教學水平就會有大的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1
《散步》一課,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篇文章。作者通過選取祖孫三代一家人在田野散步這個側面,生動展示了這一家人互敬互愛、和睦相處的深厚情感和生活情趣,體現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這是一篇散文,內容也很簡單,根據課題組研究的內容、方向,我把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個板塊,體現一課一得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整體感悟,自主探究。
本篇課文,我從《子路孝母》《孟母三遷》兩個故事導入,在激發興趣的同時,讓學生明白孝敬父母、尊老愛幼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體現著人世間美好的情感—親情。課文內容很容易理解,所以我設置了幾個問題,讓學生自主探究,整體感知課文。1、文中描寫了哪些人物?主人物是誰?2、文中散步的季節、地點?3、一家人為什么散步?散步過程中發生了什么事?4、事情是怎樣解決的?如果是你,你會怎樣解決?四個問題的設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清晰的了解,同時明白散文的特點:形散神聚。課文中有母子情、夫妻情、祖孫情,但同時回歸一個主題—濃濃的親情。整體感悟環節,讓學生明白散文的寫法、特點,體現我們一課一得的研究理念,很順利完成教學目標。同時第四個問題,讓學生明白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父母是孩子的老師,言傳不如身教,讓孩子明白做人的道理,做到了知識的深化延伸。
二、深入研讀,合作探討。
為什么說“好像我背上和他的背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對于這一問題,七年級的學生要回答出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所以第二個板塊,我設計了合作探究,充分發揮團隊的力量,探討未知的問題。經過討論合作,還是解決了問題,只是學生表達欠佳,由老師稍做點撥、總結即可。依托板塊式教學,讓學生明白兩個知識點,那就是“以小見大”的寫作方法,以及細節描寫對表現中心的作用。這是散文常用的寫作手法,體現一課一得。
三、情感升華,拓展延伸。
第三個板塊,主要讓學生靈活運用今天所學、所得知識,達到拓展延伸。作業布置:學習本文寫作手法,回家做一件表達孝心的事,并寫出來。
依托板塊式教學,實現一課一得的教研理論,在本節課,得到了很好的實施。這種教學模式,使課堂思路清晰,知識目標明確,有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我認為很好。在下來的課題深入研究中,我會積極探索、實踐,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2
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發展獨立思維的重要階段,他們的主動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歡被動地接受知識,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但同時缺乏良好的觀察生活的品質,對生活缺少體驗,而且由于受社會上許多不良因素影響和家庭的誤導,許多學生沒有形成正確的家庭道德倫 理準則。因此,我通過引導學生去自讀自悟,運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學習,通過朗讀、圈畫、小組討論、揣摩鑒賞從中體會課文濃濃的親情。
在教學方法上,將朗讀作為主線貫穿整個課堂教學,讓學生在朗讀中進入課文,在理解課文的同時反復吟誦,最終用朗讀表達出自己對作品的感悟,對親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學重難點時,我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運用圈點勾畫法、品讀法、討論法,讀與寫(讀與說)結合的方法抓住關鍵語句、反復咀嚼,從而領悟平易樸實的`文字下深長的意味。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聯系生活,運用課內外結合的方法,以外促內,以內促外深入理解文本體察生活,將自己的獨特體驗表達出來。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3
愛,并快樂著
――——關于《散步》的教學故事
2004年11月22日-26日是我校對兄弟學校開放教學周。本周七年級的所有學科都承擔了開放教學任務。我的教學時間是22日上午第二節,內容是散文《散步》多媒體教學。
散文《散步》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當代千字美文,在看似尋常的一次家庭散步中,涉及了中年人在生命延續過程中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涉及了尊老愛幼這一亙古常新的倫理問題,還有如何享受家庭親情等。
12年前,我剛踏上工作崗位,以品味《散步》優美樸實而內蘊豐富的語言為重點,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取獨特的生命的感悟,我認為這是語文教學的真正價值所在。但12年后,已為人夫、為人父的我再讀這篇文章時,我的心靈震顫了,我陷入了矛盾而又痛苦的愛的抉擇中。我突然間明白對中年人復雜心境的理解,需要生活的積淀。涉世未深的孩子,能以他們原有的生活經驗走進成年人的內心世界,引起心靈的共鳴,從而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生命質量嗎?
我一夜無眠,經過反復的思量,我決定啟動學生,以“愛,并快樂著”為主題,要求學生用審美的眼光打量我們的周圍,從現有生活資源中去獲取一種快樂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延長它。所以,我想讓自己、學生和聽課的教師一道經歷一次靈魂的洗禮。
為了這堂課,我準備了很久,包括課件、集體備課、試講等細節。此課我打算用中央電視臺2004年春節聯歡晚會歌曲《讓愛住我家》的FLASH來激情導入 ,注重語文與生活的關系,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把教學流程設計為“整體感知”、“局部理解”、“品讀語言”、“拓展遷移”、“積累運用”、“課外練筆”六大板塊。
從“整體感知”進入“局部理解”課文時,我對學生說:“我們在閱讀時應跳進作品中去,與里邊的人物作心靈的溝通,設想一下,如果你是《散步》中的那位父親或其中的一位,面對分歧,你是怎樣作出抉擇的?”一瞬間,課堂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熱烈氣氛。通過討論交流,同學們紛紛作出了抉擇。陳昕同學說:“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會想到母親的辛勞和對自己的培育之恩,我會選擇走大路。”比作者想得更遠、更好。許崇文同學說:“如果我是那位父親,我覺得選擇很困難,但我會選擇走小路。因為‘母親年紀很大了,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也很聽她的話一樣’。我想母親是明理的,她會理解我的;她又那么疼孫子,自己改變主意要順從孫子走小路,所以她應該是不會怪我。我選擇走小路,我的小兒子會很高興,他會給全家人帶來歡樂的。”肖哲同學卻反對:“雖然母親對我的選擇會理解,難道母親就沒有想法嗎?她是否會想:‘我老了不中用嗎?自己的話連孫子都不如,我真是白疼兒子一場。’課文說,‘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我想他不至于會哭鬧。”俞欣妍同學說:“我如果是文中的那位妻子,我會聽從丈夫,因為我不想讓丈夫左右為難,也不想在母親心中留下壞印象,因為媳婦難當。所以文中的妻子很偉大。”全班同學都笑開了。其他同學們也紛紛以自己的生活體驗結合文本,作出自己的表述。
我對他們的選擇表示了理解和贊賞,因為從學生的抉擇中,我感受到他們正在正確抉擇自己未來可能的生活:有責任的生活,有愛心的生活,富有創意的生活。
學生很配合我,加上我精心設計了各個板塊之間的過渡和銜接的教學用語,以及聲音和色彩都很精美的課件,我禁不住有點暗喜:大功即將告成矣!
臨近7分鐘下課,我的教學環節是“看圖片說標題”。大屏幕顯示的畫面是:兩個花甲老人安祥地坐在草地上,遠處一抹淡淡的夕陽,老太給老頭按摩,老太付出而滿足,老頭幸福而快樂。圍繞“愛并快樂著”的課堂主題,同學們說得很好。有的說“夕陽紅”,有的補充說“最美不過夕陽紅”,有的說“黃昏美”,有的說“少年夫妻老來伴”,也有的用縣老干活動中心大門的對聯“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來形容……
真的好極了――多聰慧的學生啊!
然而,正當我準備結束時,一個小小的插曲悄然而起。
林菲同學舉手示意說:“鄧老師,可以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這句詩來形容嗎?”同學、教師都笑了。我想:糟了!這可是有悖圖意的。怎么辦?就那么幾秒鐘,我決定順勢把學生引到品味課文的語言上來:讓他們用改變語序或者改動某字的方法來達到我們所需要的效果。結果出乎意料的好,從“只求近黃昏”到“只是闊黃昏”到“只為近黃昏”到“只因近黃昏”――我松了口氣,因為同學、教師又笑了。
課在FLASH《讓愛住我家》的歌聲和笑聲中結束了,我想此時此刻,在孩子們心中,愛應該開始快樂了吧!
評課時,好極了!
說真的,當時我好欣慰,因為我幾個月來對學生的實驗、對課改新理念的鉆研已經初見成效了!
如今,一年過去了,我常常會想起這堂課,常常被自己感動,也常常被學生感動。以前我像一個“救世主”,給學生知識,給學生力量,給學生關愛,在學生面前我永遠是正義的、強大的、樂觀而豁達的,我因學生的崇拜和尊敬而滿足。但我也深感失落和孤獨,因為這份驕傲是不真實的。現在,我和我的學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想辦法,一起渡難關,真正去關注語文和生活的關系。雖然有時我也很“無知”,難免臉紅尷尬,但我卻倍感真實而輕松,因為我在重新思考生命的意義,覺得生活是多么美好,生命是多么可貴。我感謝新課程,感謝《散步》,感謝學生,感謝一切因愛而變得快樂而美好的事物。
真的。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4
篇一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這堂課上,學生小組討論熱烈,同學們的參入意識強,發言踴躍,回答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聯系生活,談生活。學生們更是夸夸其談,把自己所感受的親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這篇課文的講授,使我感受到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為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篇二: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并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以課文為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后交流。①親情是饑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5
《散步》寫于1985年;因為是發一種“生命的感慨”,所以注定了它的抒情色彩,因我不善詩作,它就成了散文。所以說體裁這東西,往往非作者的刻意選取,實在只是一種自然結果。
《散步》教學反思(一)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并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以課文為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后交流。①親情是饑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散步》教學反思(二)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不僅是要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更重要的是要對教師陳舊的教學思想與理念進行一次艱苦的蛻變,這個蛻變不僅是外表形式上的,更是思想深處上質的飛躍。
古人說:“畫虎畫皮難畫骨”,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不能只是形似,更要神到。那么如何神到呢?
這堂課上,學生小組討論熱烈,同學們的參入意識強,發言踴躍,回答老師不僅給予了肯定,整節課圍繞它進行,而且在本課結束的時候,聯系生活,談生活。學生們更是夸夸其談,把自己所感受的親情,用優美的語言表達出來。
通過這篇課文的講授,使我感受到教師應有獨特的個人閱讀體驗和獨立的思維習慣。語文課本中的課文有導讀,有教參評點,有各種輔助參考資料。但作為教師要勇于打破這些先入為主的框框,第一個身份應是一個普通的閱讀者。要獨立自主地閱讀文章,注意從三個維度尤其是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體味文章的獨特內涵,把握作品的意義和價值。通過對作者人生經歷與寫作經歷,以及作者寫作的人文背景的研究,獨立思維,在自己的心目中得出獨特的閱讀體驗。
《散步》一文作者莫懷戚,文章通過生活中,最平常的散 步,來表現,家庭的和睦、美滿。以及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即以孝為先。“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語文教學中,同一篇課文,同一個人物形象,學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樣的。而學生是閱讀的主體,課文的意義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生成的。那么也就是說,只有教師真正讀懂了課文,放開了思維,學生才可能真正發揮自主性、合作性,新課標積極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才會真正落到實處。
第二點就是正確對待教學參考資料的問題。無可否認,教學參考資料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大大節省了我們查閱資料的時間,幫助我們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以及相關資料的補充。但我們應當高度注意的是,既是參考就不能是標準,不能是唯一,不能是實際教學的指揮棒,更不能將之奉為神明,受到它已成定論的文字的擺弄,而疏于對文章本身的獨立思維。正確運用教學參考資料,應是在教師深入而全面地把握了文章情感和價值,體味出作品甚至于是作家的人文觀念和人文精神后,有選擇地使用,見解不同或是考慮不周的地方,進一步的思考,觸發新思維,得到新教訓,也可以對教學參考資料的使用內容提出預設,再考慮教學,引導、組織學生自主、合作地進行探究也就水到渠成。
教師也應培養人文精神。新課標重點強調了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深透一點看,也就是說教師如果少有人文意識.人文修養教養.人文理念,不能做到知識文化修養上的與時俱進,怎么來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高和自主創新精神的培養?因而新世紀的教師,特別是語文教師應當更廣泛地吸取人文文化中的精髓,不是單學科的,而應是多學科的網絡化的吸收,更深刻地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多樣性文化的融會貫通,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內涵,使自己在新的時空觀中獲得更清晰的時空感和條理感,這樣就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價值觀。老師內心知識與內心精神的不斷豐盈,就會以寬容博大的胸懷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就會“潤物細無聲”地用豐富的人文內涵感染學生的精神領域,自然增長他們的人文素養。
語文《散步》教學反思 篇16
《散步》是一篇歌頌親情的文章,子女對長輩的敬愛、長輩對兒孫的疼愛、濃濃的親情流淌于文章的字里行間。親情是人間永恒的主題,最能打動人心。本文文本短小,寫身邊小事、訴心中真情,學生們理解起來并無難度。
通過對文本的解讀,結合學生的學情和本單元教學主體,我將文章主旨定位于表現濃濃的親情。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體會文中的那份濃濃親情,從而激發學生去感悟親情,擁抱親情,珍愛親情,創造親情。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珍愛親情、創造親情的情感。另外,通過品味揣摩文本中能體現三代人濃濃親情的語句,體味三代人互相體諒、互相摯愛的樸實純真的親情。
(一)整體感知,共賞親情。
通過集體朗讀、自由朗讀相結合的手法,整體感知文本內容,共同分享文中一家四口的那份濃濃親情。引導學生思考兩個問題:①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講述了怎樣一個故事 (歸納時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②以課文為依據,說說你覺得這是一個怎樣的家庭 (提示:可用短語、一句話等形式作答) ?
(二)品讀課文,感悟親情。
目的是引導學生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感悟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重點品讀:文中一家人的濃濃的親情是如何體現的?勾畫出文中飽含濃濃親情的詞語和句子,讀出這份深情,就你感受最深刻的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三)合作探究,體驗親情
目的是通過引導學生對主旨句的準確理解,并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來體驗親情的美好和珍貴。重點扣住這幾個問題:①在散步過程中“分歧”是怎樣解決的? “我”為什么感到責任的重大?通過這件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②“我”和妻子是如何背著母親、兒子走過那條小路的?如何理解說“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③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
(四)敞開心扉,抒寫親情
設計目的是借助文本激發學生與心靈對話,與生活對話,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設計中考慮到學生的學情和語文基礎的差異,我讓學生采用仿句的形式續寫,能仿寫多少就寫多少,然后交流。①親情是饑餓時的一碗米飯,……②親情是爸爸嚴厲的批評與責罵,……③親情使爸爸常年在外奔波勞碌,……
(五)小結課文,升華親情
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讓我們懂得家庭成員之間要互相謙讓,互相體貼,互敬互愛,這樣才能使家庭穩定、幸福!親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們成長;我們離不開親情,讓我們敞開胸懷,伸出雙臂,去感悟親情,去擁抱親情,去珍愛親情,去創造親情!
這堂課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學生從“自主品讀課文,賞析語言,談對文中最打動自己心弦的語句感受和體會”,到“結合親身經歷談談你體會到的濃濃的親情,并說說如何去呵護這份親情”,再到 “抒寫自己對親情的理解,啟迪學生主動的去創造親情”,學生讀有所感,讀有所獲,從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并激發創作熱情。我想這樣的課對學生來說還是比較受用的。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都深知上好語文課,解讀文本是根本。閱讀教學過程歸根結底就是老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的對話的過程。尊重學生的主體意識,鼓勵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與思考。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教學反思《散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