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通用3篇)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 篇1
一、教學反思的內容
1、反思教學理念
新課改后越來越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其中包括價值觀、情感態度、知識和技能。從長遠發展來看,艾濱浩斯記憶曲線表明其中知識是最容易遺忘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只有讓學生充分掌握如何獲取知識的技能,才能在以后通過其他各種渠道來復習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被遺忘的知識,并靠自己汲取全新的知識。所以,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把價值觀、情感態度和技能有意識地逐漸融入對知識的講授中,加深學生的印象,讓記憶更加深刻,也讓教學過程不再呆板枯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只有通過對教學課程的不斷反思,及時發現問題,積極解決問題,才能不斷優化教學模式。
2、反思教學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十分重要。教師和學生之間相互溝通交流,理解信任,互相學習,才是完整的優秀的教學,并且營造出和諧上進的語文教學氛圍,更能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基于溝通對教師產生良好的信任,積極投入到教學中,學生的優勢才能得以挖掘和展示,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成就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促進學生向多元化發展。
3、反思學習方式
因為一個班級的學生數量多,少則十幾個,多則幾十個。學生的知識水平也不盡相同,良莠不齊。在課后進行教學反思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對每個學生給予正確的、客觀的評價,然后,按照學生不同的學習程度或各自的個性特長制訂不同階段的階梯式教學模式,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才能都能展示出來,學生間相互競爭比賽,共同進步。例如,教師可以在設置問題時有意識地或有針對性地選擇某個同學來回答,且這個問題適合這個同學的知識能力水平。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盡力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其全面發展。著名教育家夏
丏尊曾說過:“教學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愛。教育沒有了情愛,就成了無水之池。”所以教師不能為省事而采取單一單調的教學方式。
4、反思教材的運用
新課改后,教材由原來語文課程的中心地位逐漸演變為現在只是作為幫助教師教學的輔助性工具,一種教學資源,學生的參考資料。教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不僅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編纂者。所以,教師在使用教材時,還應該加入屬于自己的創造性元素。例如,可以在課前教學設計時作為一個板塊加以創造,也可以在課后教學反思時作為一個專題溫故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但積累了教學經驗,還能夠為教材的使用提出有效的建議或意見,把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和諧統一起來,充分利用了教材的作用。
二、教學反思的方法
小學教學內容如此之多,語文教師需要反思的內容也隨之增多。在眾多的教學內容中進行反思,需要語文教師掌握正確的教學反思方式方法。
1、根據不同對象進行反思
以反思對象作為反思標準。通過歷年教學的情況,以不同特點的語文教學為對象融入自己的教學模式中來反思,即為縱向反思;以不同特點的語文教學為對象融入不同時期的教學模式中來反思,即為橫向反思。這兩種反思方法都能夠幫助教師從他人優秀的教學模式中學習到教學方式方法中的不同及優點長處,然后進行總結、歸納、改進、對比、反思,補己之短,并發揮自己獨特的優勢。
2、根據不同指向進行反思
以反思的指向為反思標準。語文教師根據自身素質和修養進行理性的分析教學的方式方法,善于發現問題并及時解決問題,這種方式即為理性分析法;更傾向于實踐的方式,在語文具體的教學過程中,以實踐來修正反思,即為時間修正法。
3、根據不同內容進行反思
以反思的內容為反思標準。語文教師可以成立教研組,以教研組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內容的研究和教學方式的探討,教師通過相互交流、探討、交換反思成果的方式來制訂出更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即為專題反思法;而當反思重點放在如何提高教學綜合水平以及提高教學質量時,這種反思活動方法可以稱為綜合反思法。
4、根據不同主體進行反思
以反思主體為反思標準。當聽課、探討、反思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活動由語文老師們集體進行時,這種方式即為集體反思法。集體反思法更有利于教師之間溝通、交流、探討和分享教學經驗,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如果采用一對一式的對話形式的反思方法即為對話反思法。教師自己或其他教師對自己的某個階段的教學或某個單元的教學進行客觀、正確的反思評價即為個人反思法。這種反思方式可以以教育日記、教學志的形式記錄下來。
5、根據不同使用手段進行反思
以反思使用的手段為反思標準。根據不同的使用手段來進行的反思方式分類較多,例如,使用日記、錄音、錄像、觀摩等方式手段來進行反思活動。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使用攝像機等攝影工具將課堂情況實時錄制下來,以此來進行教學反思活動。課后反復觀看,找出自己課上在內容、形式、語言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及時糾正過來。這種方法比較快捷方便,也好保存,便于以后觀看,語文教師可以見證自己教學的進步程度。語文教師也可以采取每日記日記的習慣來進行教學反思,在日記中記錄下在這一天的教學中存在的教學問題,及時反思,溫故知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改善日后的教學質量。
三、提高教學反思能力
教學反思對于語文教師的教學如此重要,提高教學反思的能力也同樣重要。教學反思的方式有很多種,提高教學反思能力大致有以下兩種方式:
1、教案反思,記錄行為反思
教案反思需要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分析學生對象,分析教學教材,調整教學順序,組織教學內容,設計詳細的教學案例,課后對教學效果、教學特色、教學疑問進行教學總結,提出改進的方法。另外,在實踐活動前,進行自我提問及反思策略,對記錄實踐活動的全部過程和最終效果的反思是記錄行為反思方式的重點,反思結果最好能夠記錄下來,作為日后的參照依據。
2、進行自我提問、回答
自我的提問和回答這種方式需要語文教師通過對自我的觀察與評價來進行。這種方式能夠促進教師進行積極的思考和反思,從而鍛煉教學反思的能力并逐漸提高這種能力。在設置問題時,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學生作為實踐的主體。每個學生都有差異性,他們的興趣愛好也大不相同,語文教師應該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優點特色進行提問;二是實踐的材料和實踐的最終目標,語文教師應該對實踐活動的性質有深入的認識和了解,并且目的性要明確;三是實踐的策略,對實踐的策略內容進行反思、提問,分析是否合理、運用得當。
反思的熱潮自歐美興起,隨后各國也爭相研究教學反思的作用與意義及教學反思的方式方法。而我國的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曾告訴過我們:“溫故而知新”。教學與學習同等重要,需要
將二者聯合起來,從而提升教學的質量與教學的效率。只有通過不斷對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行自我反思,語文教師才能提高教學效率以及改進教學模式,尋找出更加有利于學生學習的具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重要基礎就是進行深刻、有效的教學反思。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改變傳統教學觀念,優化教學方式。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 篇2
在課程改革中,教師教學觀念、教育方式、教學行為等都要發生很大的轉變。作為年輕教師的我應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并要不斷調試好自己的狀態以適應改革的大潮。
一、由知識的傳授者轉向學習的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
教師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授者,“傳道、授業、解惑”被認為是教師的天職。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教師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所應該充當的是參與、促進和指導的角色。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決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的書櫥,而是教他如何去思維,教他學習如何像歷史學家研究分析史料那樣,從求知過程中去組織屬于他自己的知識。因此,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
新課程認為,教學過程是師生的互動過程。在新課程中,傳統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教師不僅要參與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而且要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當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積極地看,積極地聽,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教師應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熱情更加高漲。此外,教師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注意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師除了參與、促進學生的學習之外,更為重要的是對學生的學習給予指導。作為學生學習指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習制訂適當的學習目標,并
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建立一個接納性的、支持性的、寬容性的課堂氣氛。
新課程還強調教師應指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當教師以知識傳授為重點時,他們的基本做法是,分解知識、技能,將其有組織地呈現出來,學生通過傾聽、練習和背誦,再現由教師傳授的知識,回答教材中的問題。而在探究性課程中,教師的職責是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習過程變成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學習變得豐富而有個性;營造支持學習的積極的心理扭轉;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進行評價。
二、由“教書匠”轉向科研型、創新型教師
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課程一直是統一內容、統一考試、統一教材教參、統一標準。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嚴格執行課程計劃,忠實地向學生傳授課本知識的“教書匠”,
這使得教師過分依賴教科書和教學參考書,影響了創造力的發揮。新課程鼓勵教師搞科研、搞創新,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共同開發課程、豐富課程的過程,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新課程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三級課程、三級管理。三級課程的實施意味著原來屬于國家課程開發的權利部分地下放給學校和教師從而使課程開發不再僅是學科專家和課程專家的專利,教師也成為課程開發的主體之一。這樣教師不僅是課程的消費者和被動的實施者,而在某種程度上成為課程的生產者和主動的設計者。新課程還使教學內容中教師可支配的因素增多了。隨著課程內容的綜合性、彈性加大,教材教參給教師留有的余地加大。這些都意味著課堂不僅是課程的實施場所,而且也是進行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實驗的實驗室。教師既是課程的實施者,同時又是課程的研究者。
三、由單一型教師轉向綜合型教師
新課程呼喚綜合型教師,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注意的變化。多年來,學校教學一直是分科進行的,教師的角色一旦確定,不少教師便畫地為牢,把自己禁錮在學科堡壘中,不再涉獵其他學科的知識,這種單一的知識結構遠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需要。此次課程改革,在改革現行分科課程的基礎上,設置了分科為主、包含綜合課程和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由于課程內容和課題研究涉及多門學科和知識,這就要求教師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成為綜合型教師。
四、傳統教學方式轉向現代教學方式
21世紀是信息社會,信息社會需要信息化人才,信息化人才的'培養有賴于教育的信息化。教材改革的目標之一就是教材立體化,就是說今天的教材早已不限于課桌上的紙介質的書,而是要以文字教材為主體,音像教材和電子教材為兩翼,并向網絡教材發展。文字材料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承擔教材的所有功能,多媒體、立體化的教材更生動、更形象、更活潑,便于教師指導,有得學生自主探索和研究,對培養創新精神和發展實踐能力大有裨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指出“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及教學過程中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教學此文轉自從觀念、思想、理論到手段、方法、模式等的根本性變革。它要求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質。隨著信息網絡的擴張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教會學生獲取信息知識的本領,將學生培養成“信息化的人”。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良好的信息意識,關于將信息網絡上新的知識信息與課本上的知識信息有機結合起來,不斷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新動向,以新的知識信息開闊學生視野,啟迪學生思維;同時教師還必須具有較強的獲取信息、儲存信息、加工處理信息、篩選利用信息以及更新創造信息的能力。教育信息化的突出表現就是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教師必須能熟練地操作計算機、多媒體,將教學軟件、網絡等信息技術運用在教學中,教師還要能正確地指導學生進入信息高速公路檢索信息獲取知識。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日益在學校領域的應用,給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新的變革。而教學方式變革可能是這個時代教育將要發生的變化中最突出的特征。
五、由面向全體學生轉為面向全體與面向個體相結合
在班級授課的情況下,教師面對是既有共同的身心特點,又有不同的遺傳素質、家庭環境、智力水平、人格特性,而且身心發展又處在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展中的學生。教學既要面向全體學生進行,向他們提出統一的要求,在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又要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采取多種不同的教育措施,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做到因材施教。新教材改革的趨勢之一就是教材的個性化趨勢。教材的個性問題實際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問題。新的教育觀念要求“面向每一個學生,特別是有差異的學生”,課程既要體現共同性,也要體現差異性。新課程從課程目標到教材內容都體現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學生的多樣化,允許學生發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評估標準,為每一個學生的發展創造條件。應該注意到,實施個性化的課程和教學的條件正在逐漸形成。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在學校中應用范圍的日益擴大,給課程個性化和教學過程的因材施教帶來了新的機遇,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教學,尤其是基于Internet的多媒體教育網絡中的教學,可以將個別化教學與整體性教學結合起來。課程個性化的時代內涵就是要利用新技術帶來的可能和機遇,為各種不同特色的學校和不同程度的學生開發和提供相適應的課程和教材,促進教學過程中的因材施教。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反思 篇3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說過:“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教育,就意味著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該給孩子一個什么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可以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 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內容。”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1、讓孩子去“展示自己”。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己。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盡可能地搜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希望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積極,而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2、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后,接下來的應該是大量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于這個思想,我經常搜集課外閱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閱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內容,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使學生盡量領悟不同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閱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己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閱讀。
3、引進生活的活水。
于漪老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系,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里,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淀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采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己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特別是在整體批閱了學生的作文之后,我真正地意識到:小學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只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寫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因此,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著: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理想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