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精選14篇)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
杭州蕭山衙前初中 何衛江
一.導言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更多的是從原來的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教會學生一種甚至是幾種學習方法。教師要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更是一個亮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行道樹》的時候作了一點嘗試。
二.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行道樹的圖片,并出示一個問題,即( )的行道樹,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填空。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行道樹》這篇文章,請大家結合文章的內容做好這一道填空題,并大膽輸出你的理由。(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是要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整體把握的效果)
生1:我認為可以用“痛苦”這一個詞語來填空。
師: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1:文章寫到了行道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感到孤獨,同時自己制造清新,卻不被人們珍惜,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
師: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內容,確實證明了行道樹的痛苦。
生2:我覺得可以填“奉獻”這個詞語。我的理由是行道樹雖然痛苦,孤獨,但仍然在固執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為了人們,自己卻得不到好處,所以行道樹是在奉獻。同時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固執”這個貶義詞,而不是用執著這些褒義詞。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說明你在閱讀的時候對課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好學生,不知道哪位同學愿意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生3:我以為“固執”用在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執著的意思,但我覺得要對自己表達執著這一個意思,用固執比較好,如果是對他人的評價,則用執著比較好。可見,對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語。
生4:對,而且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嘛。(眾生笑)
師: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還涉及到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個人在補充一點,我覺得用固執更能體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生5: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詞語,其實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們這道題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憂愁而快樂的行道樹。
師:那你為什么要說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覺得“憂愁而快樂”這個短語很好的體現了前面兩個同學所說的兩個方面。行道樹離開家鄉,忍受孤獨,制造清新卻不被珍惜說明很痛苦,很憂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側重在快樂的,所以用了一個“而”字,行道樹快樂的原因就在于奉獻。在文章中說事業是神圣的,我們有最自豪的時刻,我們固執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樂。所以我認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樹,我就要大聲的說,“我奉獻,所以我快樂”。
(師鼓掌,眾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記
這一課堂實錄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所蘊涵的問題。之所以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筆者以為在于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它就好象是一個串珍珠的絲線,只要把這根線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這一個片段中,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學,快樂的去探究。可以說,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的輕松。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這個有待加強。
作者郵箱:
[1]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2
杭州蕭山衙前初中 何衛江
一.導言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更多的是從原來的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教會學生一種甚至是幾種學習方法。教師要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更是一個亮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行道樹》的時候作了一點嘗試。
二.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行道樹的圖片,并出示一個問題,即( )的行道樹,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填空。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行道樹》這篇文章,請大家結合文章的內容做好這一道填空題,并大膽輸出你的理由。(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是要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整體把握的效果)
生1:我認為可以用“痛苦”這一個詞語來填空。
師: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1:文章寫到了行道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感到孤獨,同時自己制造清新,卻不被人們珍惜,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
師: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內容,確實證明了行道樹的痛苦。
生2:我覺得可以填“奉獻”這個詞語。我的理由是行道樹雖然痛苦,孤獨,但仍然在固執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為了人們,自己卻得不到好處,所以行道樹是在奉獻。同時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固執”這個貶義詞,而不是用執著這些褒義詞。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說明你在閱讀的時候對課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好學生,不知道哪位同學愿意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生3:我以為“固執”用在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執著的意思,但我覺得要對自己表達執著這一個意思,用固執比較好,如果是對他人的評價,則用執著比較好。可見,對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語。
生4:對,而且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嘛。(眾生笑)
師: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還涉及到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個人在補充一點,我覺得用固執更能體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生5: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詞語,其實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們這道題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憂愁而快樂的行道樹。
師:那你為什么要說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覺得“憂愁而快樂”這個短語很好的體現了前面兩個同學所說的兩個方面。行道樹離開家鄉,忍受孤獨,制造清新卻不被珍惜說明很痛苦,很憂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側重在快樂的,所以用了一個“而”字,行道樹快樂的原因就在于奉獻。在文章中說事業是神圣的,我們有最自豪的時刻,我們固執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樂。所以我認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樹,我就要大聲的說,“我奉獻,所以我快樂”。
(師鼓掌,眾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記
這一課堂實錄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所蘊涵的問題。之所以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筆者以為在于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它就好象是一個串珍珠的絲線,只要把這根線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這一個片段中,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學,快樂的去探究。可以說,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的輕松。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這個有待加強。
作者郵箱: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3
一.導言
新課程改革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學更多的是從原來的傳授知識、技能轉變為教會學生一種甚至是幾種學習方法。教師要從單純的傳授者轉變為引導者,這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點,一個難點,更是一個亮點。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去探究文章的內容,如何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思維方式,筆者在教學《行道樹》的時候作了一點嘗試。
二.課堂實錄片段
教師用多媒體展示幾張行道樹的圖片,并出示一個問題,即( )的行道樹,讓學生結合文章內容填空。
師:今天,我們要來學習《行道樹》這篇文章,請大家結合文章的內容做好這一道填空題,并大膽輸出你的理由。(給學生五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給學生閱讀的時間,是要學生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從而達到整體把握的效果)
生1:我認為可以用“痛苦”這一個詞語來填空。
師:請說說你的理由。
生1:文章寫到了行道樹離開了自己的家鄉,感到孤獨,同時自己制造清新,卻不被人們珍惜,所以我覺得是痛苦的。
師: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內容,確實證明了行道樹的痛苦。
生2:我覺得可以填“奉獻”這個詞語。我的理由是行道樹雖然痛苦,孤獨,但仍然在固執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為了人們,自己卻得不到好處,所以行道樹是在奉獻。同時我還有一個疑問,那就是在這里為什么要用“固執”這個貶義詞,而不是用執著這些褒義詞。
師: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個很深刻的問題,說明你在閱讀的時候對課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個善于發現問題的好學生,不知道哪位同學愿意來幫忙解決這個問題。
生3:我以為“固執”用在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執著的意思,但我覺得要對自己表達執著這一個意思,用固執比較好,如果是對他人的評價,則用執著比較好。可見,對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詞語。
生4:對,而且這也體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謙虛嘛。(眾生笑)
師:這兩位同學的分析很有見地,還涉及到了我們的傳統美德。我個人在補充一點,我覺得用固執更能體現行道樹的奉獻精神,所謂“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
生5:我覺得我們沒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詞語,其實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們這道題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憂愁而快樂的行道樹。
師:那你為什么要說它是最好的答案呢?
生5:我覺得“憂愁而快樂”這個短語很好的體現了前面兩個同學所說的兩個方面。行道樹離開家鄉,忍受孤獨,制造清新卻不被珍惜說明很痛苦,很憂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應該是側重在快樂的,所以用了一個“而”字,行道樹快樂的原因就在于奉獻。在文章中說事業是神圣的,我們有最自豪的時刻,我們固執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樂。所以我認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樹,我就要大聲的說,“我奉獻,所以我快樂”。
(師鼓掌,眾生鼓掌)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
三.后記
這一課堂實錄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師很好的引導學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內容以及文章所蘊涵的問題。之所以達到了這樣的效果,筆者以為在于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它就好象是一個串珍珠的絲線,只要把這根線抓住了,那么珍珠也就到手了。在這一個片段中,學生真正做到了自主的去學,快樂的去探究。可以說,教師教得輕松,學生也學的輕松。真正達到了新課標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學生之間的合作幾乎沒有,這個有待加強。
作者郵箱: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的幾個詞語。理解課文中的幾個重點句子。
2、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作者贊美的是一種什么精神。
3、結合生活實際,體驗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獲。培養學生為人為己的人文精神。
教學重點:
1、認識行道樹的特點,了解其精神。
2、體會付出的同時也有收獲。
教學時數:
一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們來欣賞**同學畫的一幅畫,請同學們用一句話概括出畫面的內容。(生答:畫面上有一條馬路,旁邊有很多花草樹木。)不錯,哪位同學能說得再具體一些呢?(生答:畫面上有一條彎曲的馬路,路旁有許多行道樹。)說的太好了,你喜歡這些行道樹嗎?同學們,你們喜歡嗎?(喜歡!)為什么喜歡呢?是喜歡**同學畫得好呢?還是喜歡行道樹本身呢?好!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課題)看看我們所喜歡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種樹。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2、繼續默讀課文,思考:行道樹有什么特點?為什么說“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
3、請同學們把自己在自讀過程中找到的行道樹的特點和“憂愁”、“快樂”的內容寫到黑板上。人人都可以上去寫,寫完以后還可以上去補充。在各自的答案后面寫上自己的名字。
4、根據學生寫上去的情況,分析、評價、歸類。師生一起討論,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需要修改的,哪些是不對的,哪些是照抄原文的,哪些是用自己話概括的。指導學生怎樣用自己的語言概括,然后明確作者在贊美的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
5、小組討論:怎樣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句話?你對行道樹的精神怎么看的?教師指導:可以把這句話分開來,分別理解“神圣的事業”、“痛苦”、“深沉”的含義,再把它們合起來理解,對行道樹的精神可以有不同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
6、各個小組派代表發言交流,再明確這句話的含義,明確對行道樹精神應該有什么樣的看法。
7、讓學生再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共同解決。
三、賞讀課文,領悟美感
教師配樂朗讀課文,學生一邊欣賞、一邊再次感受文章的語言美、形象美、內涵美、然后集體賞讀課文。
四、課堂練習:
花草樹木本無情,只因觀察者充滿感情地觀察,萬物才有了靈性。請你帶著情感去觀察某一事物,然后以這一事物的口吻寫一段話。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5
《行道樹》教學設計
認知領域:a.說一說、讀一讀、寫一寫,要養成書法練字習慣。
b.快樂讀書,有感情朗讀全文,體味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
c.能找出“文眼”句,并指出它的關鍵詞。
情感領域:學完課文之后,能多角度說出類似行道樹的人和事物。
技能領域:能小結本文的寫作技巧,領悟文章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咀嚼“神圣”“痛苦”“深沉”三個關鍵詞、領悟“文眼”句,并據此說出文章的主旨.
教學難點:理解行道樹的形象就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學習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教學步驟:
一、一分鐘在生活中學語文
主題:張揚個性我要說
要求:一句話說保亭,你當導游愿意嗎?
二、導語設計:
1、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立在公路兩旁的樹叫什么樹嗎?那你們想不想了解行道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中國臺灣女作家張曉風為我們描繪的行道樹。(板書文題、作者)
2、作者簡介:張曉風,1941年生,江蘇銅山人,生于浙江金華。八歲后赴臺,畢業于中國臺灣東吳大學。六十年代中期即以散文成名,1977其作品被列入《臺灣十大散文家選集》,余光中也曾稱其文字“柔婉中帶剛勁”,將之列為“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又有人稱其文“筆如太陽之熱,霜雪之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瓔珞敲冰。”皆評價甚高。(要求學生用一句話概括作者)
二.誦讀課文,整體感知
1.讀一讀需要積累的詞語,結合注釋和詞典,疏解字詞。
2.一分鐘書法練字主題:施展特長,我要寫。要求:踏踏實實做人,工工整整寫字。
3.朗讀感知課文主題:讀書使我快樂,我要讀。
要求:1、學生自選自讀一句。2、推薦兩名學生朗讀全文。
三、研讀課文,探究主旨
1.說說行道樹在城市里干什么?沒有行道樹會怎樣?
2.研讀主旨句,合作探究
(1)課文用什么詞來形容行道樹的事業?v(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2)從事“神圣事業”的行道樹在城市里生活得怎么樣?重點寫什么?用什么手法來寫?(一身煙塵寂寞孤獨苦熬玩涼涼的云繁弦急管燈紅酒綠)
(3)面對痛苦行道樹作出了怎樣的選擇?這說明行道樹具有怎樣的精神?(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4)、拓展運用
a、本文只是在贊揚行道樹嗎?(不是)。是在借行道樹贊揚奉獻者,贊頌無私奉獻的精神。那么,你發現身邊的行道樹了嗎?說說你對他們的印象。
b、引導學生品味文章的寫法.
1、本文以第幾人稱來寫行道樹?這樣寫好嗎?-----用擬人手法、采用第一人稱自述——使文章更親切、自然,富有感染力。
2、本文運用什么手法寫行道樹?
----對比手法的運用——使文中行道樹作為無私奉獻者的形象更加鮮明(文中有兩處對比)
a、行道樹與原始森林中的同伴在生活條件和自身形象方面的對比
b、行道樹在孤獨中苦熬與人們沉浸在歡快的夜生活中進行對比
本文運用什么寫法突出文章中心?
--運用首尾呼應的寫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四.布置作業
(1)課外摘錄有關“人生與奉獻”的名人名言。
(2)尋找生活中事物,賦予其特殊的品格,寫一篇托物言志的短文。
五.小結全文
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
六、告別語:我們臨高角是紅色旅游景點,歡迎同學們來到熱血豐碑公園!
板書設計
神圣——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行道樹
痛苦——滿身煙塵,寂寞孤獨
張曉風
深沉——舍己為人,無私奉獻
奉獻者
(托物言志)
《行道樹》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設計“一分鐘生活中學語文”專題。只重說,不求說好。學生說多了,自然會好;“一分鐘書法練字”專題。只重學,不求評,只要每節課學生想寫,三年后中考學生就不會在有“龍飛鳳舞”。“五分鐘快樂讀書”專題。只求快樂讀書,不談優劣,師評十秒鐘不如再讓學生多讀十秒鐘,只要快樂讀書,學生沒有讀不好的。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6
一.導入
同學們,假如你是一棵樹,你希望自己生長在何處?為什么?
生:原始森林,寧靜的小山村,公園,街道……
生長在不同地方的樹都有他們各自的心聲,下面看這幅圖,告訴老師,我們把它叫做什么啊?誰能向大家介紹一下行道樹呢?
生:行道樹就是長在道路兩旁的樹,它有凈化空氣的作用……
說得很好,那么行道樹是如何介紹自己的呢?大家想不想聽聽它的心里話呢?好,下面我們就跟著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一起走向行道樹的內心世界,傾聽它的訴說。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體會感情
1在讀學習之前我們還是先來掃清詞語障礙。注意下面加點字的讀音(出示大屏)叫大家預習了,現在是看結果的時候了,大家一起來大聲把屏幕上的字詞讀出來。
師:大家把課文讀了一遍聽了一遍,現在大家再整體感知一下,你讀出的行道樹是怎樣的一棵樹,找出相關語句品讀,用一個詞或一個短語概括出行道樹形象。只要是你自己理解的都行,3分鐘后大膽的說出你的想法。(給學生3分鐘左右的時間閱讀文章)
師:非常精彩的發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你們說的都很好。能根據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的內涵,能說出自己的想法,把文章的一些難句也一起消化品位了。能有這么多不同的答案能讀出這么多面的行道樹,是老師始料不及的呀,令老師很震撼,在一次把掌聲送給你們自己吧。
三\合作探究
同學們,我們說了很多詞來形容行道樹,那你們覺得作者單單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行道樹通過自身的經歷想告訴我們怎樣的哲理呢?請用文中的一句話來概括。
生:“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師:那么這句話有三個關鍵詞能找出來嗎?
師:文中說“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什么是“神圣的事業”?(板書:神圣)
生1:為人民服務的事業。
生2:高尚的事業。
師:說得很好。神圣就是極其崇高而又莊嚴的,是社會需要,人們需要的事業。那么,行道樹所從事的神圣事業是什么?請用文中相關語句來說明。
師:同學們講得真好,但是老師不理解的是書中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為神圣的事業忍受了哪些痛苦?文中又是怎樣描寫的?請大家放聲朗讀課文,圈劃出文中描寫痛苦的句子。(板書:痛苦)
師:神圣的事業總是伴隨著痛苦,行道樹的事業同樣也伴隨著痛苦,可是面對痛苦,行道樹卻說:“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那么它所說的“深沉”是什么意思?
師:因為痛苦所以憂愁,因為奉獻所以快樂,憂愁的是它在奮斗過程中的痛苦,快樂的是它奮斗后的結果。我想這份痛苦與深沉其實就是一種精神的體現,什么精神?
生24:奉獻精神。
生25:自我犧牲的精神。
師:雖然它們很痛苦,但并不消沉,仍然為人類服務,做人們需要的事業,這就是奉獻精神,所以也可以說行道樹是奉獻者的象征,課文就是通過對行道樹的內心告白,表現了行道樹作為奉獻者的偉大胸襟。為了表達對奉獻者的敬意,我們再來齊聲朗讀課文。(學生齊聲朗讀全文)
四、聯系生活,讀出感悟:
齊秦有一首歌叫《痛并快樂著》,中央電視臺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也曾寫過一本同名的著作。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個人的價值在于他貢獻了什么,不在于他取得了什么。”正是有了這些奉獻者,人類才得以進步,社會才得以發展。你能找出你身邊的奉獻者,用一句話概述他們的動人事跡嗎?好,大家準備2分鐘。(2分鐘后學生發言)
師:剛才大家說了這么多無私奉獻者的感人事跡,實在令人欽佩。下面,讓我們共唱一曲《愛的奉獻》,表達我們心中崇高的敬意。(師放音樂,出示歌詞,學生齊唱)
五\拓展延伸(作業)
教師點撥:一花一木一世界!平凡而又常見的事物一旦融入了人的特殊感悟,它就有了靈氣有了思想!要把我們的感悟記錄下來,寫成文章,散文可以說是你的最佳選擇——散文是一切文學樣式中最自由、最活潑、最沒有拘束的,它往往從小處落筆,卻以小見大,總是給人以深刻啟迪。
我們就一起來學學行道樹,請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說幾個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為春天獻上一抹嫩綠
仿寫:假如我是 ,我愿
假如我是一棵大樹,我愿為大地撒下一片綠陰
假如我是一朵鮮花,我愿為世界奉上一縷清香
假如我是一枚果實,我愿為人間留下一絲甘甜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7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8
行 道 樹
教學理念
在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的自主性,重在啟發,貴在引導,妙在點撥,巧在多媒體直觀展示,讓學生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究、合作、體驗、創造。
教材分析
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品讀課文,理解文章蘊含的哲理。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了解托物言志(象征)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無私奉獻者的襟懷及崇高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領悟《行道樹》形象而又含蓄的語言。
2、教學難點
體會文中“深沉”的涵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課題
教師多媒體出示行道樹的圖片,要求學生概括什么是行道樹。
明確:立在城市的飛塵里,站在雙線的馬路邊的樹。
一棵棵排列著整齊的隊伍的行道樹,站在馬路邊,在想些什么呢?它們引起我們什么思考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中國臺灣著名作家張曉風的《行道樹》。
二、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
張曉風(1941-) 當代中國臺灣散文家 作品《從你美麗的流域》《星星都已經到齊了》
《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好》 《步下紅毯之后》《我知道你是誰》
2、檢查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貪婪 墮落 點綴 冉冉 苦熬 雛形 豐碩 累累 給予
牙齦 煙囪
2、在橫線上填上恰當的字組成成語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玲瓏剔透 具體而微
3、聽讀課文,思考問題
1、文中通過什么方法體現行道樹精神品質?
2、課文中有哪些句子值得你回味?
明確:1、對比手法。
生活環境情況
生活態度
作用
山上的伙伴
不見天日的原始森林
吸露 玩云
展現了行道樹自我犧牲與樂于奉獻的崇高精神,突出了行道樹的形象.
行道樹
馬路邊 煙塵中
勤生綠葉 獻出濃蔭
城市里的人們
繁弦急管 紅燈綠酒
習慣污濁
行道樹
寂靜 黑暗 孤獨
迎接太陽 制造清新
2、理解: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
神圣?痛苦?深沉?各指什么?
明確:神圣指社會需要,人們需要
痛苦指一身煙塵 孤獨寂寞 夜晚苦熬
深沉指默默奉獻 以苦為樂
這是全文的所要表達的人生哲理:神圣的事業必須以自我犧牲為代價。從個人利益角度講,這便是“痛苦”。痛苦的磨練使奉獻者具備了以苦為樂的品質,這便是“深沉”。
理解:文中說“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快樂的樹”,“憂愁”和“快樂”矛盾嗎?“憂愁”、“快樂”指什么?
憂愁指a、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b、城市的污染,損害著人們的健康,自己又無力改變;c、不被人理解。
快樂指a、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
b、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而快樂。
這是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三、拓展延伸
現實生活中有像行道樹一樣具有奉獻精神的人嗎?怎樣看待他們的價值?
多媒體顯示:教師 交警 清潔工 ……雷 鋒 焦裕祿 李素麗等
這些人都像行道樹一樣,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和人生
四、小結
你覺得張曉風只是為寫行道樹而寫行道樹嗎?她歌頌的是什么人的形象?
以苦為樂的勇敢者 默默無聞的奉獻者
五、作業
1、抄寫字詞 2、完成練習冊第二課時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9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0
一、學習目標:
①理解行道樹——無私奉獻者的形象
②感悟并珍視人生“第一次’’的經驗。
③揣摩形象化的語言。
④了解以小見大和夾敘夾議的寫法。
二、學習重、難點:
1、抓住關鍵語句。探究、把握課文主旨,領會寫作意圖。
2. 抓住兩個對比,學習行道樹的自我犧牲精神。
3.培養獨立質疑和探究的能力,培養合作研討的習慣。
四、學習方法:朗讀學習法。研討點撥法。《行道樹》借行道樹的形象表達無私奉獻的人生信念;《第一次真好》則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兩篇短文有敘有議。學生小組探究文中的精辟議論,調動積極思維深入全面地理解課文內容。
五、課前準備 :
①布置學生預習,就課文的主要內容和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列出思考題,準備討論、發言材料。
②列舉自己最難忘的第一次經歷,談談自己的感受。
課時安排:2課時
第1課時:行道樹
學習過程:
一、課文導入 :
同學們,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它最豐富、最準確、最鮮明、最生動。在漢語的寶典里,有許多“言在此而意彼”的妙詞佳句,譬如,“牛,吃的是青草,擠出來的是牛奶”“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等。這些話表面好像在寫動植物,其實是有象征意義的。今天,我們來學習張曉風的短文《行道樹》,看看馬路兩旁的行道樹有什么象征意義。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集體誦讀,要求讀音準確、語速適中、語調抑揚、讀出感情。說說課文寫的是什么。
2、學生自由朗讀,圈點勾畫出自己最喜歡的語段,并簡要陳說理由。
三、學生再次自由朗讀課文,尋找文章的中心句,理解它的深刻含義。
四、請同學們按學習小組合作探究下列問題,把握課文精神實質。
1、為什么行道樹認定自己的事業是神圣的?
2、從事“神圣的事業”的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為什么“自己選擇”這種命運?
3、怎樣理解“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為什么說是“深沉”?
4、本文首尾兩段前后照應,但在語序和用詞上又稍有不同,為什么?
五、品味語言:你認為文中哪些語言你理解起來有難度?
六、課內練習:閱讀文段,完成題目。
紅花草
也許因為我在江南農村長期生活過的緣故,我特別難忘那樸實無華的紅花草。
紅花草,也叫紫云英,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草本植物。南方的水稻種植區里,遍野都有她的足跡。還在早春時節,歇冬的農田仍無生機,倔強的紅花草就從隔年的稻茬周圍,爭先恐后地萌發出來。她那蔥綠的羽葉,淺倚著凍土,嫩莖上開著一朵帶霜綴露的小紅花,恰如舉著一支小火把,把大地喂得像紅瑪瑙,真美。
然而,我對紅花草的喜愛,還不單因為那如火如荼的生命力,更在于那樸實、崇高的情懷。
數九隆冬,萬物蕭疏,紅花草卻沖風冒雪地生長著,她的生命何等蓬勃!春暖花開,百花爭艷,紅花草又無意爭春,默默無聞地扎根成長,她的品格何等謙遜!暮春將臨,落英繽紛,紅花草更到了全盛時期;這時,她的花蕊深蘊著醇香,香氣彌漫,空氣好像滲進了糖絲,使無數蜜蜂為之癲狂,終日繞著她采蜜。馳譽中外的“紫云英蜜”,就從這時開始萌出那琥珀色的柔光。一到插秧季節,紅花草又慷慨地被翻進土里,泡入水中,變成了好的綠肥,為迎接更大的豐收犧牲自己。
紅花草,活著,敢斗殘冬,無意爭春,一心為美好的生活釀蜜;死時,默默無怨,死得其所,給永恒的土地再添厚肥。是的,紅花草不名貴,不濃艷,也難入觀賞之林。但,她那火苗似的不熄的生命,所需極少貢獻殊多的無私精神,不正是一種崇高人格的象征嗎?
1、本文最主要的寫作手法是____________。
2、紅花草的生命力和高尚的品質分別是按什么順序描寫的?( )
a.由遠及近時間順序 b.由外到里空間順序
c.由近及遠時間順序 d.由里到外邏輯順序
3、紅花草的一些品德與人類的哪些崇高品格相似?完成下列表格,字數不要超過方格范圍。
紅花草 人類的崇高品格
①敢斗殘冬 ②無意爭春 一心釀蜜 ③死得其所 給土增肥
4、在文中找出最能表達中心的句子。
七、教師小結:
課文通過行道樹內心世界的獨白,抒發了奉獻者的襟懷,贊美了奉獻者的崇高精神。
八、作業:
注音:墮落,點綴,苦熬,貪婪,姊妹,冉冉,牙齦 ,自豪
解詞: 墮落: 繁弦急管:
點綴: 深沉:
第2課時:指導自讀《第一次真好》
第一次真好
學習過程:
一、
1、學生朗讀課文,思考:“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關鍵詞語分析“好”的含義。
2、作者通過兩個事例抒寫人生的一種體驗。那么文中詳細敘寫了哪兩次“第一次”的人生經歷?請加以概括。
二、合作探討:本文中有哪些詞語你認為難以理解或很有意義?小組交流。
1、為什么說結實累累的柚子樹是“一幅秋日風情畫”,不說是“風景畫”“風光畫”?
2、文中寫十姊妹孵出的小鳥時選用的“雛形”與“具體而微”有什么區別?
3、為什么說“第一次的經驗不一定都愉快”? 但“使人回味無窮”?為什么“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4、短文末句說:“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義是什么?
三、自由發言:
1、是否所有的第一次都要嘗試?
2、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覺真奇妙。細細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給你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看誰講述精彩。
四、課內練習1:
請學生熟讀短文兩篇,仿照文中的句式,完成下列填空,使其成為合情合理的完整的句子。
(1)當夜幕降臨的時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______碩大的_________沉甸甸垂吊在枝頭。
(3)__________________只是一種點綴。
(4)__________________值得低回品味。
(5)第一次看到_______________,但覺__________________。
(6)愿你珍重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給_________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課內練習2:閱讀下列文段,完成(1)~(5)題。
①幾年前,家中第一次養了一籠十姊妹。當母鳥第一次生下了幾顆玲瓏剔透,比小指頭還小的鳥蛋以后,我和孩子們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鳥孵出來。有一天,我們正在吃午飯,孩子忽然大叫:“小鳥孵出來了。”我驚喜地走到鳥籠邊一看,在鳥巢里面的所謂小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看到剛孵出來的雛鳥,但覺它們的樣子很難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飯。可是,等到它們漸漸長大,羽毛漸豐,一切都具體而微以后,我喜歡它們又甚于那些老鳥。
1、下面是選文1段空白處原有的句子,句序已打亂,請調整句序。
a.身上只有稀疏的幾根毛 b.僅僅具有鳥的雛形
c.只是兩團小小的粉紅色的肉球 d.兩只黑黑的眼睛卻奇大
正確的句序是____________:
2、課文開頭既說柚子樹“不見得很美”,又說“卻是一幅秋日風情畫”,語意是否矛盾?為什么?其中包含作者什么樣的感受?
②第一次生孩子時,護士把包在襁褓中,只露出一張紅彤彤小臉的老大抱來放在我的身邊。我第一次看到從自己身體中分出來的骨肉,第一次看到如此鮮嫩的,才出生不到一個鐘頭的嬰兒,心情非常復雜,又興奮又新奇又緊張,只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他,惟恐這脆弱的小生命隨時消失。
選文2段中描述“第一次”經歷和感受時,交織著千絲萬縷的母愛,使人不禁想起唐朝詩人孟郊千古傳頌的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課堂小結:
生命是美好的,屬于人們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因為它蘊蓄著深沉;行道樹的形象是感人的,因為它是無私奉獻者的寫照。生命的意義在于什么呢?前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是這樣說的:“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就能夠說:‘我已把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全人類的解放而斗爭。’”請同學們誦讀體會這句格言的意義,品味充滿理想與信念的人生境界。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1
曲紅梅
《行道樹》是一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散文,作者借“行道樹”的自白,抒寫奉獻者的襟懷,贊美奉獻者的崇高精神。文章篇幅短小,主旨突顯,容易把握。所以我盡量把讀書的權利、表達的權利讓給學生(當然這種讀包括課前的習讀以及課上的演讀),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讀文本,借助生活中種種普通的意象讓學生感悟出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如何在奉獻中體現自己的價值。進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并能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樣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初步感知文章的內涵。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育在于培養人,而不僅是人力;在于促進人的進步,培養人的智慧,發揚人性,提升人的精神,促進人的價值體現。為實現這一宗旨,我積極引領同學思考:奉獻者是偉大的,又為什么說: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行道樹”有哪些痛苦啊?進而回顧,它的家原來在山上,現在被人為的安放在道路兩旁,從一身抖不落的灰塵到夜晚的孤獨、寂寥、苦熬,以及所能承受的種種有關痛苦的設想,并就“行道樹”的遭遇想到人生,當人處于這種不可選擇的人生境遇時,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時,讓學生認識到自己的生命是存在于整個時代中的,個人對時代有責任,有義務,有機遇,也有挑戰。像石縫間的生命,磚縫里的香瓜子以及懸崖間的奇松怪柏一樣,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愛自己生命的價值。而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能為別人創造價值。并及時引入《鋪路石》、《乞丐和露珠》兩篇文章,讓學生進一步感覺到: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做巍峨的高山,騰飛的巨龍,就像“行道樹”一樣,無論我們個體生命多么渺小、普通,我們也應最大限度地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讓自己的人生過得更有意義,確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并要善于觀察,不斷感悟,學寫托物言志的文章。
整個教學過程 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將一個對初一學生來說非常抽象的人生話題,非常清晰明了地展示出來,體現了教育既教書又育人的思想,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開始樹立正確的人生信念,不要好高騖遠,更不要妄自菲薄。教學方法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討論交流,共享他人的探究資源,啟迪自己的思維。
語文外延的廣博性決定語文教學決不單純是記兩個生詞,學一篇文章的問題,教師要引領學生走入更廣闊的視野,切實感受到生活處處是語文的觀念。要讓學生感悟:語文是大海,而教材只是大海中的一滴水。每一篇文章只是一個鮮活的例子,以捧住教材、啃住教材為主的語文課該是多么單調蒼白,對課外豐富鮮活的語文素材的擴充才是探究主動學習有良好效果的基礎和前提。有人把語文與生活的關系比作樹與土的關系,只有根深扎于土,方能枝繁葉茂。基于這一點,我采用多種方式創設教學情境。如類文品讀、講名人、說名言、作仿寫、擬廣告、進行個人創作等,內容涉及古今中外,鏈接自然、社會及人生等諸多話題,引領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合作探究。讓他們體悟:學語文不單單是學知識,而是學習感悟作家是如何個性化地感受事物、體察自然、社會、人情及如何創造性地表達人生的。
我在教學上追求的是感動,感化,共鳴。在教學過程 中,多鼓勵,少指責,多贊美,少否定。例如教師說:你很有見解;你分析得如此透徹;你真令老師感動,這么小就有這么深刻的思想;同學生的掌聲就是對你最高的評價等等。甚至對有些回答并不令人滿意的同學,你都可以贊美幾句,比如:你非常有勇氣,敢于發表不同的見解;你的語言非常流暢;你的某個詞拿捏得特別準確。教師要有從沙堆中找金子的智慧,讓學生從老師的贊賞、教師的微笑中感到溫暖,真正在課堂上敢說、敢問、敢辯。探究式學習的熱情得以激發,標新立異的心理得以張揚,新觀點、見解就會不斷涌現,這樣,將豐富的文化知識,內化為人格,積淀為素養。一堂課不僅僅完成了知識的積累,它的影響更是無比深遠的。
總之,學無止境,教無止境,教學沒有輕車熟路,我們要常教常新,真正把學生培養成我要學、愛學、會學、能學的學習主體。將一次次的收獲變做語文教學改革的奔流長河。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2
四十九中學 馬蒞爾
一、教材分析
《行道樹》選自人教版課改實驗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短文兩篇》。行道樹為城市制造清新,獻出濃蔭,自己卻蒙受一身煙塵,夜晚又在黑暗中苦熬,很能作為奉獻者的象征。本文篇幅短小,語言清新、凝煉、用擬人手法寫出了行道樹的心聲:以奉獻為神圣,甘愿自我犧牲,以苦為樂。文中的議論是點睛之筆,反復咀嚼,就能理解奉獻者的崇高靈魂,就能感受無私者的偉大精神。
二、教學理念
1、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的價值取向。
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行道樹》,我們知道,“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就是說,行道樹的奉獻,獲得的是深沉與神圣,同時又是承受痛苦為代價的。這,就是人生課堂上的選擇。理想與信念,既然要有所為,就要有所不為。因此,學習 本文就是在與一顆高尚的心靈對話,就是在認識一個高尚的人懷有怎樣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并為此而執著地奮斗不息。熏陶感染之下,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觀相當有益處。
2主動質疑,逐步學會探究,利用學生的閱讀期待與閱讀反思,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鑒于七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課程標準下的新教材,對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解,因此,我的設想是強化學生自主閱讀、充分感悟與體驗的過程,開掘學生探索研究的深度,使之調動生活體驗,全方位閱讀。鼓勵學生聯系自己的人生體驗聯想仿寫與聯想佐證,這無疑是溝通語文與生活的一種渠道。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的學生求知欲強烈,這樣一篇優美的散文,絕不會等閑視之。但是,他們對文章的社會價值和深刻的思想內涵往往認識不足,因此,借助學習的閱讀期待,引導他們感悟發現奉獻者的精神之美, 生發起他們同樣美好的情感。
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有感情的朗讀,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與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的價值.
(二)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三)教學手段
電腦多媒體
教者 馬蒞爾
單位 哈市49中學
課題 行道樹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
過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奉獻者的崇高品格,激勵自我實現人生的價值
教學關鍵
重點:培養朗讀能力、感悟文章主旨
難點:深入理解重點語句的內涵
亮點:激發想象、仿寫名句
教學過程
教學程序
導入 :情境導入 、激發興趣;教師展示圖畫、板書課題、展標;學生賞畫、讀標、入境
自主學習:1段讀課文、整體感知 ;教師明確朗讀要求,提出問題,組織交流;學生帶著問題朗讀,積累詞語、感知內容
2自由朗讀、圈點勾畫自己喜歡的語句或語段 ;教師指點朗讀不當之處,激勵性評價 學生自由朗讀自主學習
3說明喜歡的理由,并朗讀相應的語段;教師 恰當鼓勵、適時點評,為學生朗讀配樂; 學生解說,朗讀
合作探究:合作學習、交流發現疑難問題,探討研究;教師說明要求、巡回指導、組織合作與探究 學生小組合作、品析關鍵語句或語段,質疑互答,感悟
拓展延伸 :1學習文章寫法,選取語句或語段、仿寫;教師巡回指導;學生選句或段,仿寫
2自我演讀;教師傾聽,點評;學生朗讀或聽讀
總結反思:請用簡煉的語言總結你學習本文后的感受;教師傾聽學生小結,并總結,聽歌感受奉 獻者精神 ;學生小結,聽歌,感受行道樹精神
板書設計 : 行 道 樹
張曉風
抖不落的煙塵,夜晚苦熬
奉獻者 { } 奉獻精神
制造清新,獻出濃陰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3
教學目標 :
1、通過自由朗讀、為課題加修飾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2、能提出自己的疑問,并選擇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結合生活體驗感受行道樹無私奉獻的精神。
3、以“我是一棵樹”為題說一段話。
教學重點:
學生提出問題,進行自主探究,感受行道樹的奉獻精神。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流程設計:
流程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設想
導
入
新
課
假設自己是一棵樹,說說自己更喜歡在怎樣的環境中生活。
出示森林、盆景的圖片。
問學生你愿意來到城市做一棵行道樹嗎?
揭示課題。
啟動簡潔有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整
體
感
知
學生自由大聲地朗讀課文。
遇到讀不準的字查字典,并注上拼音。
學生自讀課文。
為課題加上修飾語。
引導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正音。
出示幻燈片:
( 的)行道樹
培養學生養成查字典的學習習慣。
通過為課題家修飾語,整體感知文章內容。
合
作
探
究
合
作
探
究
學生細讀課文,提出問題。
小組交流,選出最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探究。
學生在大班提出問題,全班交流。
(學生可能會提的問題:①“而我們居然站在這兒,站在這雙線道的馬路邊,這無疑是一種墮落。”②“是的,我們的命運被安排定了,在這個充滿車輛與煙囪的城市里,我們的存在只是一種悲涼的點綴。”③“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④“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⑤“是的,或許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了,但我們仍然固執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
結合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像行道樹一樣的人。
探究是一個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介紹本堂課探究的操作方法
引導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
多做鼓勵性評價。
抓住“神圣的事業是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進行深挖。
(哪些詞語可以看出行道樹的痛苦,這些痛苦帶來了怎樣的深沉,為什么說是神圣的事業。)
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文中的行道樹就像是生活中的人,生活中有像行道樹這樣的人嗎?
培養學生質疑的能力。
通過討論交流,初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抓住文章的核心語句進行深挖,以點帶面。
在體味語言的同時指導學生朗讀。
有助于加深對行道樹奉獻精神的理解,形成學生的獨特體驗。
拓
展
延
伸
以“我是一棵樹”為題,說說自己喜歡做怎樣的樹,喜歡在怎樣的環境中生長。
多做激勵性評價。
教師小結。
通過想象,進一步調動個人的學習體驗。
作
業
布
置
教師布置:
必做:美讀課文三遍。
選做:以“我是一棵樹“寫一片段。
作業 分層次。
牽一發而動全身——《行道樹》教學案例片段 篇14
行道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主旨,通過閱讀提高審美情趣。
2、過程與方法目標:繼續學習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探究行道樹的象征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無私奉獻者的崇高品格,以此鞭策自己實現人生價值。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我們生活的這個美妙的大世界創造了萬物,每種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各自的驕傲。
風的驕傲是能在炎炎夏日給人們帶來一絲清涼,
鳥的驕傲是能在高空展翅翱翔,
花的驕傲是能讓這個世界變得絢爛多彩,
樹的驕傲是 。
假如你是一棵樹,你愿意生長在哪里?
在學生討論交流后指出:有一種樹,它生長在馬路的兩旁,佇立在城市的煙塵里,人們稱之為行道樹。同時,在屏幕上顯示行道樹圖片,導入新課。
二、自讀感悟,初步感知課文。
學生根據自己的體會來朗讀課文,讓學生進入課文的意境,同時初步理解課文的內容和思路。
讀后回答問題:用課文中的詞語給“行道樹”加一個修飾語:“ 的行道樹”,將課題補充完整。
三、指導探究,深入理解。
注意課文的最后一句話上:“立在城市的飛塵里,我們是一列憂愁而又快樂的樹。”“行道樹憂愁什么?又為什么快樂?”
憂愁的是:a、離開了原始森林,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
b、城市的污染,損害著人們的健康,自己又無力改變;
c、不被人理解。
快樂的是:a、為城市制造新鮮空氣,制造清新;
b、夏日能獻出濃陰,黎明能迎接太陽,迎來光明而快樂。
四、把握課文主旨,明確寫法。
1、“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主旨句)
分步解讀
(1)、為什么行道樹的事業是神圣的?
犧牲個人利益,滿足社會需要,人民需要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居民需要新鮮的空氣,行人需要綠陰,城市需要迎接太陽,行道樹甘愿立在城市的飛塵里,從事神圣的事業。總而言之,為人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個人幸福的人所從事的事業就是神圣的事業。
(2)、行道樹承受了哪些痛苦?
因為跟原始森林的同伴相比,它們拋棄了優越自在的生活條件,總是一身煙塵。跟城市歡度夜生活的人們相比,它們寂寞、孤獨、苦熬。除此之外,行道樹們還感到憂愁,因為所有的人都早已習慣于污濁,早已不珍惜清新了。
(3)、“深沉”的含義是什么?
它們為神圣的事業,為人們的幸福,承受著犧牲。他們有所經歷,有所磨難,有所付出,最終,有所獲得。這些獲得就是一種經驗,一種人生的體驗。
正是由于這些東西沉淀在了行道樹的心中,深深地印在了它們的頭腦中,所以它們在觀察這個世界,思考各種問題的時候能夠更有深度,更有遠見。
2、
文章僅僅是為了寫樹而寫樹嗎?
借行道樹的自白來贊美無私奉獻的人的崇高精神。
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什么?
文中的行道樹象征著無私奉獻的人
這種寫法叫做?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寫法。
五、拓展延伸。
結合生活體驗,說說生活中像行道樹一樣的人
在這個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找出像行道樹一樣無私奉獻的例子,同時,用課件展現像清潔工、國防戰士、醫生、教師等等無私奉獻者的光輝形象,然后設計了如下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首先出示這么一個例句:
贊美你,行道樹,你讓城市變得清新。
請小組每一位同學各自從生活中選定一個對象,可以是自然界中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也可以是我們身邊的某一種人,某一種職業,仿照例子寫一句話,然后將小組內各成員的作品合并成一首小詩,最后全班交流。
六、小結
原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多值得贊美的無私奉獻者,讓我們像行道樹和所有這些無私奉獻者一樣,盡自己的微薄之力,點綴美好社會,也使自己的人生在無私的奉獻中大放異彩。
附:板書設計
行 道 樹
張曉風
憂愁:一身煙塵、悲涼點綴、不被珍惜
無私奉獻
快樂:獻出濃陰、迎接太陽、制造清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