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兩首》教學案例(精選12篇)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1
宜昌市六中常紅艷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一、創設情境,激發情感,導入 新課
師:人的一生,猶如云卷云舒,潮起潮落;在成長路上,有陽光雨露,也有烏云密布。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該如何面對?假如你處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你又該如何選擇?今天俄國詩人普希金和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將與你我進行對話交流。
二、讀出情味,產生聯想,與詩人對話
師: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聆聽一首美妙的旋律;讀一首好詩,相當于欣賞一幅悅目的圖畫;讀一首好詩,相當于與一位藝術家促膝談天……當我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忽然間,世界只剩下了自己與詩人,相互間,只脈脈地,用目光交流,那流淌在空氣中的,幻化出的——七彩的煙波,便是我們對于詩歌最好的理解!(生沉醉)詩,可謂是最精妙的語言藝術,用最少的字句、最簡練的結構、最優美的音韻來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有無言之美,無盡之意。因此詩歌被譽為“藝術中的藝術,文學中的文學。”那么你覺得應該怎樣去學習詩歌呢?(生頓時活躍)
師:培根曾說,讀詩使人聰慧。看來的確如此,尤其是這些掌握了讀詩方法的同學更為聰慧。下面請大家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讀書方法來自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生自讀)
師:大家讀得很用心。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它的魅力究竟來自哪里?哪位同學愿將這首詩朗讀一遍?請大家細細品味、靜靜傾聽這位詩人的傾訴,試著與他作一次心與心的交流。
(一生朗讀。)
師:你覺得她讀得怎么樣?
生5:她讀得很有感情,娓娓道來,并沒有一副教訓人的語氣,語調親切和婉,好像詩人在與你促膝談心。
師:當你在與詩人普希金交談的時候,你感受到了一種怎樣的情緒?
生6: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性,給人一種樂觀向上的感覺。
師:著名作家高爾基曾說,“我開始讀普希金的詩時,好像我走進了樹林中的一片草地,到處盛開著鮮花,到處充滿著陽光”。英雄所見略同啊。(生自豪地笑)看來一首好詩總能引起眾多讀者的共鳴。下面請大家再讀這首詩,用心體會詩人的感情。
(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大家的心與詩人正在慢慢接近。這首詩寫于被流放的日子----題在鄰居一個小女孩的紀念冊上,短短的幾行詩,既是詩人對心愛孩子的叮嚀和囑托,更是詩人在艱苦年代的座右銘。如果你就是文中那個女孩,在朗讀這首詩后,請用幾句詩意的語言來表達出你對普希金的回應,表達出你的心靈感悟。也可引用其他詩人的詩句與普希金進行對話交流。
生7:假如我是那個幸運的小女孩,我想引用汪國真的詩《我微笑著走向生活》來回應普希金。(有感情地朗誦)我微笑著走向生活,/無論生活以什么方式回敬我。/報我以平坦嗎?/我是一條歡樂奔流的小河。/報我以崎嶇嗎?/我是一座大山莊嚴地思索!/報我以幸福嗎?/我是一只凌空飛翔的燕子。/報我以不幸嗎?/我是一根勁竹經得起千擊萬磨!/生活里不能沒有笑聲,/沒有笑聲的世界該是多么寂寞。/什么也改變不了我對生活的熱愛,/我微笑著走向火熱的生活!(生鼓掌)
師:詩歌沒有國界。這位同學善于課外閱讀,平時的厚積才有了此時的薄發。
生8:我引用的是舒婷的詩《這也是一切》中的詩句。(生清清嗓子,生笑)
不是一切呼吁都沒有回響;/不是一切損失都無法補償;/不是一切深淵都是滅亡;/不是一切滅亡都覆蓋在弱者頭上;/不是一切心靈/都可以踩在腳下,爛在泥里;/不是一切后果/都是眼淚血印,而不展現歡容。/一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未來的一切都生長于它的昨天。/希望,而且為它斗爭,/請把這一切放在你我肩上!(生熱烈鼓掌)
師:高山流水遇知音。普希金聽了會多么高興,多么欣慰啊!
生9:我是自己寫的幾句。(生掌聲鼓勵)
謝謝你,普希金!/是你驅走了我心里的陰霾,讓我的天空晴朗一片。/是啊,不經歷風雨哪能見彩虹?/你的一生就是最好的見證!/你為我們豎立了一座豐碑!(生時間地掌聲)
師:你的心與普希金的心碰撞出了火花,智慧的火花。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閱讀。
師:如果把這么美的詩寫在一張卡上,送給你的朋友,或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請你設計背景顏色,會選用哪種顏色表達出你的這份情感呢?
生10:亮色、暖色。
師:大家在課后把這張卡完成吧。也許在今后的風風雨雨里,這些熟悉的詩句會在你我的耳邊一次次響起。
未選擇的路
三、讀出理趣,發揮想象,有創意地閱讀
師:面對不幸,普希金和眾多同學選擇的都是一種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說到選擇,可以說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如果你處于一個岔路口,你又該作怎樣的選擇呢?請你用讀第一首詩的方法來閱讀《未選擇的路》,細細體味詩人的情感。讀出詩的深刻含義。
(生自讀。)
師:詩歌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這首詩較前一首要含蓄,讀詩時更要透過文字表面,探尋隱藏在跳躍、變化的詩句下面的“詩人的心”。下面請四人學習小組就本詩的語言和內容互讀質疑。
(四人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生1:我們這一組提出了兩個問題: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在回答之前,我們想先請小組的一位同學將全詩有感情地朗讀一遍。
(生2朗讀)
生3:從這一遍遍的讀中,我們不難發現,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運用的是象征手法。
生4:我回答第二個問題。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選擇的路一步步變為現實,而生活中許多人往往對現實不滿,總覺得還有其它的可能,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悔意由此而生,憂郁因此而起。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撥動讀者的心弦,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點評:學生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由“學會”走向“會學”,小組合作學習見成效。)
師:大家說到我的心坎上了。我就有這樣的切身體驗。(生個個頓時來了神)在十二年前我的夢想是開一家屬于自己的花店。可是事與愿違。至今我仍幻想如果經營一家花店,我的生活又會怎么樣?未選擇的總讓人那么留戀。不過,現在的我正以另一種方式在實現這一夢想。大家不就是那帶著朝露迎著晨光綻放的花朵嗎?(生點頭、熱烈鼓掌)大家在生活中、學習中、思想中、交友中難免會面臨種種選擇,你有過這種體驗嗎?
生5:我覺得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選擇。如早上,是呆在暖和的被子里,還是起床讀英語,這就是選擇;兩年后是讀重點高中還是讀中專,更是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每人必須作出選擇。(生鼓掌)
(點評:結合生活體驗,與文本對話,師生對話,使得詩歌閱讀更神奇更美妙!)
師:實在!這時我們帶著自己的情感體驗再讀一遍,看有沒有新的發現?
生6:我聯想到了,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富有哲理的名言。
師:好!語文學習貴在積累。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生7:人只能選擇—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
生8:我覺得人生中有無數次的選擇,充滿挑戰和機遇,應勇于創新和進取。
生9:人生就是一次又一次的選擇,在人生的岔路口,你做出什么選擇將決定你的一生如何度過。
生10: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點評:好詩不厭百回讀。讓學生各抒己見,對學生個性化理解的尊重再次體現了以生為本。)
師:的確,弗羅斯特的詩歌不但富有智慧和哲理,而且常讀常新——他的詩歌永遠是耐人尋味的,使人不斷有新的發現。請發揮想象,在這條“人跡更少”的一條路上,“我”會遇見哪些人?
生11:如伽利略,他選擇的就是一條“人跡罕至”的一條路。正是因為他敢于懷疑亞里士多德關于地球表面輕重物體下落時,重物比輕物落得快的結論,導致了自由落體運動規律的發現。
生12:還有發現了浮力定律的阿基米德;發明了避雷針的富蘭克林;發明安全炸藥的諾貝爾等等。
師:從這些人物中,我們可發現一個他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
生13:敢為人先,敢于創新。
(點評:正如詩人拜倫所說:“詩是想象的熔巖。”創設情境,舒展想象的翅膀,使詩歌鑒賞更富有了創造性。)
師:好!如果是你,你會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路,還是選擇“人跡眾多”的一條路呢?
生14:我還是要選擇人跡眾多的一條路,因為前車之鑒,后事之師。我們只有踏著前人的足跡,才能避免走一些沒必要的彎路。
生15:我會選擇人跡更少的一條路。因為這條路更充滿了誘惑力與挑戰性,更能創新!
師:真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那么“人跡罕至”的路是不是都可以選擇?
生16:當然要視情況而定。不迷信書本、不迷信權威,敢于創新是值得提倡的。但故意鉆牛角尖,違背科學,甚至為法律所不容的事絕對不能做。
師:高見!富有哲理。
(點評:只有大膽地與文本對話,同學間思想的兩相砥礪,才會迸出智慧火花,才能挖掘出其中蘊含的深意,達到心領神會,讀出文本真正的意義和價值。)
四、讀寫創新,提煉詩情,寫出理趣
師:在生活中,有很多事物給過我們許多的人生啟示,請讀讀下面這首詩,結合你的人生體會,談談你對這首詩的理解。
礁石
艾青
一個浪,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 被打成碎沫,散開/
它的臂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生1:人就應像詩中的礁石一樣,百折不撓。
(點評:拓展閱讀,進一步體會好的詩歌往往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出理趣的寫作特色。)
師:哲理詩總能給人以理趣。大家想不想尋找一種意象寫一首小詩嗎?大膽試試,表現出你的才華。要求:在構思時,不要被詩的形式所拘泥,先考慮意象和所要表達的意境,然后再考慮形式的問題,寫出你對生活的思考。
示例:月兒------一滴掛在天邊的相思淚,一盞為游子點亮的燈。
生2:汗滴-------是一串攀巖留下的足跡,是付出與收獲的公平見證。(生鼓掌)
生3:新芽------一抹鵝黃的新綠 /一對初醒的音符 /一滴摔成兩瓣的春雨 /一對飛向未來的翅膀。
生4:山路------一條飄飄忽忽的彩帶 /一片交交錯錯的網絡 /一架顫顫驚驚的天梯 /一副沉沉重重的枷鎖 /彎彎曲曲的是山里妹子的麻花辮 /筆筆直直的山中漢子的脊梁骨。(掌聲如雷)
(點評:多精辟的詩!學生在寫作中不斷激發出創造想象的火花,想象的翅膀展開了,思緒就能自由自在地遨翔。)
五、運用留白,懸疑激趣,課外探究
師:“詩歌是情感的音樂,心靈的舞蹈。讀詩就是溝通情感,寫詩就是重塑情感,熱愛詩歌就是熱愛生命!普希金,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樣鏗鏘有力。”普希金為什么被譽為俄羅斯的民族靈魂詩人?請課外閱讀《普希金詩選》。有興趣的同學還可查閱有關“弗羅斯特”的資料,看一看詩人究竟選擇的是一條怎樣的“人跡罕至”的一條路,從此決定了他一生怎樣的道路?請大家有興趣在課外探究。
另外“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課堂是有限的,語文學習空間是廣闊的!大家還可在課外將原詩找來閱讀,品嘗原汁原味的美。
(點評:什么是真正的一堂好課,從來標準不一。但有一點,能激發學生在課外投入更大熱情去探究的課一定是好課!)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 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查字典解決生字詞;熟讀課文;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寫一段話,準備在班里交流。閱讀冰心表現母愛的詩篇。查閱有關冰心的資料。
教師:查閱有關泰戈爾的資料,多媒體輔助教學。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蘊豐富。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發想像——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構成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表現了家庭之愛和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在教學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在體味詩歌感情基調上,控制好語速、節奏和重音,提高朗讀質量。在反復朗讀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詩的能力。還要注意引導學生體會聯想和想像在詩歌中的作用。
○教學設計
導入
母親是孕育萬物的源泉,是推動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動力。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現在請同學設想向母親表達愛意的方式,然后以“媽媽,我想說愛您”為題,說一段話。(學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學回答)同學們說的很好,都向母親傾訴了自己深深的依戀之情。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詩人、作家泰戈爾,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叫、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檢查生字詞(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讀課文
教師范讀課文(播放音樂配音),學生仿讀。(教師的朗讀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
(過渡)同學們仿讀得很好,自己讀一讀試試。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如果學生讀不好,教師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導學]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在這首表現母子情深的散文詩中,作者為我們展現出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變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為什么“我”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學生回答:因為孩子沐浴著母愛。)他是怎樣回報母愛的呢?
[合作探究]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問題。
① “我”通過什么方式來表達對媽媽的愛?怎樣表現的?
② “我”為什么想像自己變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黃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變成金色花為什么不愿讓媽媽知道?
④ “我”和媽媽各是什么性格?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參與交流
體驗反思
(過渡)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時時刻刻地滋潤著我們。學習這首詩,你從中感悟到什么?請結合自己的實際談談。
(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談感受,教師給予評價和鼓勵。)
(過渡)詩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母子情深的故事,現在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生朗讀課文
作業
背誦課文,準備朗誦比賽。
小結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詩,是一幅耐人尋味的圖畫。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讀,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生發想像,讓學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既發展學生的個性,又發展合作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
《紙船》
這是一曲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導入
同學們,你可知這小小的紙船曾滿載著一個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深深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學,在遠離祖國的太平洋上,眼含熱淚、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希望總會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親身邊。這首詩的獨特之處就是以紙船寄托對母親的眷戀之情,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同學們要想感悟詩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讀詩歌。
朗讀詩歌
①教師配樂范讀,學生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朗讀或仿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要求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像,進入詩的意境,要讀得深情、低沉。)
②朗讀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過渡)教師進行朗讀指導,學生運用朗讀方法再次齊讀,直至背熟。為進一步理解詩歌打好基礎。
整體感知
教師適時提出:這首詩表達詩人怎樣的感情?(學生歸納總結)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對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教師導學]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但這首詩卻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找到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思念的物品——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全詩共三節,每節各表達了什么內容?
[合作探究]
第一節寫疊紙船;第二節寫拋紙船;第三節寫紙船進入母親的夢鄉。
大屏幕投影出示問題組:
① 你能想像出詩人在什么情形下寫的這首待?
② 第一節中哪些詞語表明詩人對母親思念之深?
③ 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哪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④ 第三節是詩人展開聯想,這一想像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紙船,并以
(教師提出以上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感悟課文,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教師可參與,學生全班交流。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獨特理解。)
[教師小結]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巔簸中駛向一個陌生的國度。詩人此去遠涉重洋,相隔萬里,何時才能回到母親的懷抱?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沒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紙船雖漂不到母親的身邊,但一定能漂人母親的夢中。這一想像新奇、大膽,充分地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強烈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過渡)詩歌的語言是凝練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問題研討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對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組內互相幫助解決。有深度、難度的組內不能白行解決的問題,可提出來全體同學共同探討。(學生討論,提出共性問題。學生交流,學生只要說的合理,教師都給予肯定、鼓勵。)
[教師小結]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調。
作業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抒發對父母親的愛。寫在練筆本上。
小結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在教學中,以朗讀教學為主,教會學生“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像,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詩歌,在美的詩歌里得到熏陶。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3
1、對下列加粗字注音、釋義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瞬息(shùn),眼珠兒一動。
b、佇立(zhù),站著等候,泛指等候。
c、萋萋(qī),形容草長得衰敗的樣子。
d、憂郁(yōu yù),憂傷,愁悶。
2、下列句子中畫線的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涉足:趟過水進入某種環境。
b、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
延綿:延續不斷。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瞬息:一眨眼一呼吸的短時間。
d、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向往:因熱愛、羨慕某種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達到。
3、下列句子中與課文完全一致的一項是( )。
a、憂郁的日子里須要鎮靜
b、而那過去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念
c、我向著一條路極目望去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憶
4、對下列詩句節拍劃分正確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期騙了你,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b、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現在/卻/常是憂郁。
c、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d、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
5、下列說法錯誤的一項是( )。
a、《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詩人在嚴峻艱苦年代里的座右銘。
b、《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具有象征意味的政治抒情詩。
c、《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口吻,蘊含著人生的哲理。
d、《未選擇的路》中,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6、填空:
⑴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
⑵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是_______國詩人_________。他的著名詩作有《_______》、《_________》等。
7、簡答: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告訴我們應如何對待人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未選擇的路》的中心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a
2、a
3、c
4、a
5、b
6、⑴ 美 弗羅斯特
⑵ 俄 普希金 《自由頌》 《致大海》
7、⑴ 對待人生要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生活中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地對待,要善于克制自己,放眼未來。
⑵ 詩人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寄寓了如何選擇人生道路的生活哲理。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4
〖教學目的要求〗
1、反復誦讀,領會詩人堅強樂觀的思想,感受他博大的情懷。
2、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教學目的要求1。
2、難點:
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可從詩人的生活經歷和所處的時代背景導入;或可從“你知普希金有多少”這一問題導入,讓學生自主學習。
二、朗讀詩歌
三、指導學生朗讀
讓學生注意詩的感情基調,并注重詩的重音、節奏、停頓。
四、指名學生進行朗讀,其余同學作出中肯的評價
五、精要講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一首哲理抒情詩,詩人用誠摯的語言傾訴了自己對艱難生活的體會。
2、這首詩語調親切和婉,熱誠坦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是它打動人心的美好所在。
六、作者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中表現了什么樣的態度?
七、請同學結合生活實際,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你會如何去面對呢?
八、當堂檢測
背誦、默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抽同學背,然后一起默寫。
九、作業
1、課后補充練習。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未選擇的路
〖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詩人采用象征手法所傳達的人生哲理。
2、反復誦讀,背誦、默寫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教學目的要求1。
2、難點:
教學目的要求2。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導入新課
朗讀《未選擇的路》導入,或可從多媒體場景一路導入。
二、全班同學個別讀、齊讀,男女生分讀,全體同學試背
三、指名同學有感情地朗讀
四、請同學舉手發言說說你所知道的有關“路”的詩句、格言警句
五、研讀課文
1、你是怎樣理解《未選擇的路》這首詩的主題的?
2、《未選擇的路》中的“路”“荒草”“足跡”象征著什么呢?
3、在《未選擇的路》一詩中升華全詩旨意的詩句是:______________。
4、體會詩句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試著說說你的理解,其他同學補充。
5、談談你學習這首詩的感受。
六、作業
1、當堂背誦、默寫《未選擇的路》。
2、以“路”為題,寫一篇600字的文章。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5
《詩兩首》
創意說明
本課是兩首譯詩,教學過程中要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教學時可借助于多媒體等多方面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對兩位詩人有更準確的了解,全面提高文學修養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上個學期我們學習了泰戈爾的詩《金色花》,初步感受到了譯詩的美,它們仿佛與我們中國的白話詩有些不同,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這些世界著名大詩人的杰作的魅力,感悟他們的信念、感情、追求與理想吧。
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自由朗讀,說說讀后感。
明確:詩中闡明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鎮定面對生活中的煩惱,心兒永遠向著未來;詩人對生活的感悟很有哲理,揭示了生活的真諦;詩的語言直白而親切,口語化色彩濃厚。
2、簡介作者及背景介紹。
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
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寫作背景 :
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3、你對詩中哪些句子有較深的體會,結合事例談談你的理解。
學生自由發言。
4、聽、讀詩篇
聽課文錄音。劃分朗讀節拍。
5、自由朗讀。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6、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研討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7、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8、拓展提高、遷移積累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
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作為作業完成
二、《未選擇的路》
1、導入新課: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2、朗讀詩篇,整體感知
自由朗讀。多媒體播放《未選擇的路》的配樂及情景畫面,教師朗讀。
學生觀畫面的同時,聽配樂朗讀錄音。欣賞、品味、感悟。
3、合作探究
(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4、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學生自由回答
5、拓展延伸,積累聯想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綜合性訓練:
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資料整合平臺
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略)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6
1、選出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 )。
a、欺騙(piàn) 憂郁(yù) 來臨(lín) 鎮靜(zhèn) b、瞬息(shùn) 懷戀(liàn) 涉足(shè) 叢林(cónɡ) c、幽寂(yōu) 佇立(zhù) 足跡(jì) 誘人(yòu) d、萋萋(qī) 污染(ǎn) 嘆息(tàn) 路徑(jìn)
2、對“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中加粗字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
a、形容冷落蕭條,昏暗寂靜。
b、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幽雅寂靜。
c、凄慘悲痛,幽雅寂靜。
d、形容草長得茂盛的樣子,昏暗沉靜。
3、下列詩作不屬于普希金的一項是( )。
a、《自由頌》 b、《祖國》
c、《致大海》 d、《致恰達耶夫》
4、下列詩句節奏劃分有誤的一項是( )。
a、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b、我/在/路口久久佇立
c、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d、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
5、填空題:
⑴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的作者________是______(國)著名詩人。他的創作對本國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發展影響很大。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是“生活的百科全書”。
⑵ 《未選擇的路》的作者________是一位獨具風格的________(國)現代詩人。他吟唱著20世紀的音調,又接近于傳統詩的詩體;他的詩富于________和________,同時又有濃厚的鄉土色彩。
6、解釋下列詩句加粗詞的意義。
⑴ 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
佇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文段,回答問題。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郁的日子里需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
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7、“一切都是瞬息”中的“瞬息”能否用“一會兒”來代替,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從全詩中找出兩組反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從全詩中找出一組同義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對末節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末節詩是詩人笑對苦難和憂郁的心聲,勸說的口吻里,充滿了關愛的情感。
b、“未來”寫出了期待的美好,“現在”點示暫時的憂郁,“過去”意味著親切的回憶。
c、“永遠”寫出人們憧憬美好未來的天長日久,“瞬息”寫出再大的“憂郁”不過是過往云煙。
d、這首詩應用豪邁鏗鏘的語氣讀出詩人所抒發的真誠的情感。
11、對本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的前一段就像一位溫厚的長者在低聲囑咐自己心愛的孩子,也像一位坦誠熱情的成年人在勉勵自己的忘年交的小朋友,不要被生活中暫時的不快所擾,不快的陰影終會消逝。
b、詩人并不滿足于簡單地告誡別人,因此,在第二段作了進一步分析,“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一句意蘊無窮。
d、這首詩言簡意賅,清新流暢。熱烈深沉,富有人生哲理;人生猶如四季,寂寥冬月當前,我們必須振作。
d、這首小詩是詩人為鄰居小女孩的紀念冊題的,是詩人對心愛的孩子的叮嚀和囑托,與詩人的自身處境無關。
11、對《未選擇的路》這首詩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僅描繪選擇,而不說面臨的選擇內容是什么,使此詩具有了內涵的開放性。
b、這首詩具有象征意味,讀后讓人深思。
c、“我將輕聲嘆息將往事回顧”是詩人對自己年輕時錯誤選擇的悔恨。
d、“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說明選擇其中一種意味著對另一種的放棄,選擇時應當慎之又慎。
【參考答案】
1、d
2、b
3、b
4、c
5、⑴ 普希金 俄 文學 語言 《葉甫蓋尼·奧涅金》
⑵ 弗羅斯特 美 象征 哲理
6、⑴ 形容長時間的站立。
⑵ 一定要。
7、“瞬息”比“一會兒”時間更短,詩人的樂觀就此體現了出來。提示:從時間長短上看,詩人把再大的憂郁當成是過往云煙,體現詩人的樂觀。
8、快樂──悲傷;永遠──瞬息。
9、悲傷──憂傷
10、d
11、d
12、c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 讓學生借這兩首詩了解并喜歡普希金和弗羅斯特這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及其詩作。
⑵ 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⑶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積累名篇,打下文化根基。
2、能力目標:
⑴ 在朗讀的基礎上,讓學生感覺出兩首詩的不同之處,在老師的引導下,欣賞兩首詩的動人之處并歸結兩首詩的不同特征。
⑵ 讓學生了解一點詩歌中的象征的手法,提高欣賞詩歌的水平,并注意區別比喻與象征在詩中的不同表現。
3、情感目標:
⑴ 對于“路”這一概念,要引導學生從人生之路的角度去理解,并讓學生初步理解象征這一手法。
⑵ 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重點難點】
1、反復誦讀,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2、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設想】
1、讓學生自己動手去尋找兩位詩人的生平資料及其詩作,并為大家朗誦其他詩篇的片段。
2、教學方法:
讀、說、悟、品法。比較鑒賞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設計】
一、新課導入
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今天我們學習的詩兩首,就會告訴我們。
二、新課指導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1837),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1814年寫下《皇村回憶》,得到老詩人杰爾查文贊賞,發表第一首詩作《致詩友》。1817年畢業后到外交部任翻譯,先后加入“阿爾扎瑪斯社”和“綠燈社”,以歌頌自由、抨擊專制暴政為主題創作《自由頌》《致恰達耶夫》等詩作,長篇敘事詩《魯斯蘭和柳德米拉》;以當代貴族青年為主人公的敘事詩《高加索的俘虜》1830年12月完成了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敘寫貴族青年奧涅金的生活歷程,塑造了俄國文學“多余的人”的形象;以普通人生活與情感為題材創作了《別爾金小說集》,創作《吝嗇騎士》《莫扎特與薩列金》《石客》等四部小悲劇,寫下敘事詩《科洛姆納的小屋》、大量抒情詩及童話詩;文學史家把這一普希金創作高峰期稱為“波爾金諾之秋”。1831年3月,編寫《彼得大帝史》時為農民起義領袖普加喬夫所吸引,游訪起義故地,1833年10月重返波爾金諾編寫《普加喬夫起義史》,并以此為題材開始創作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其間寫下中篇小說《黑桃皇后》、長篇敘事詩《青銅騎士》、中篇小說《杜布羅夫斯基》以及《漁夫和金魚的故事》等童話詩。普希金婚后苦于上流社會的應酬,家庭經濟緊張,沙皇授予“宮廷侍衛”頭銜使他感到屈辱,文學創作減少,受到上層貴族敵視。
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他的文學風格繼承發展了18世紀俄國文學成果,創造性地借鑒了西歐文學的因素,將書面語與口語和諧結合并吸取大量民間語言精華,創造了新的樸素優美的俄羅斯文學語言。他曾先后參加《文學報》《現代人》的創辦工作,留下許多文藝批評著作、政論文及書信。普希金的文學創作結束了俄國文學的落后局面,為俄國19世紀文學的繁榮創造了條件。
2、寫作背景: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那時俄國革命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這首詩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
3、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4、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按常理這是詩歌創作要盡力避免的,但這首詩卻以說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在于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5、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未選擇的路》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同學們是否記得一些?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詩句,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富于哲理的名言。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作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作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2、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他于1924、1931、1937、1943年四次獲得普利策獎,他晚年是美國的一個非官方的桂冠詩人。在他75歲與85歲誕辰時,美國參議院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的詩歌在形式上與傳統詩歌相近,但不像浪漫派、唯美派詩人那樣矯揉造作。他不追求外在的美。他的詩往往以描寫新英格蘭的自然景色或風俗人情開始,漸漸進入哲理的境界。他的詩樸實無華,然而細致含蓄,耐人尋味。著名的《白樺樹》一詩,寫一般人總想逃避現實,但終究要回到現實中來。《修墻》寫人世間有許多毫無存在必要的有形的和無形的墻。除了短篇抒情詩外,他有一些富于戲劇性的長篇敘事詩,刻畫了新英格蘭鄉間人物的精神面貌,調子比較低沉,亦頗有特色。在格律方面,弗羅斯特愛用傳統的無韻體和十四行體的各種變體,時常押韻,在節奏上具有自己的特色。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弗羅斯特的著名詩集還有《山間》、《新罕布什爾》、《西去的溪流》、《又一片牧場》等。1949年出版了《詩歌全集》,以后仍陸續有新作發表。
3、簡析: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而一旦選定了一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么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路,這條路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這樣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第四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4、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
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5、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6、特點: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7、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
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
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
三、課后練習
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
2、課文擴讀材料:《中外詩歌名篇名作選》。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8
詩兩首·金色花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并介紹泰戈爾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的力量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關于泰戈爾:(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他一生創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
二、 朗讀詩歌
1. 前提:掃除字詞障礙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讀詩歌
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三、 感悟詩歌
1、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生: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
2、 合作學習 分組共同研討下列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
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香氣;
第二將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
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
“我”“失蹤”一天,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對母親非常依戀。“我”幼稚天真,卻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到哪里去了”,“我”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的和善意的“說謊”,仍流露出對母親的愛戀。總之,“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對母親的感情。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③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四、 拓展訓練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涓涓細流時時哺育著我們,現在請同學們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愛。
五、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六、 作業 :背誦詩歌。
詩兩首·紙船
這是離家在外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深情的呼喚。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志,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教學步驟
一、 導入 新課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紙船》
二、 朗讀詩歌
1. 教師范讀。
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
三、 感悟詩歌
1.導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 :
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那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無以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四、 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五、 拓展訓練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詩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愛。
六、 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9
第4課 《詩兩首》教案
教學目標
① 知識與技能: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②過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③ 道德、情感、價值觀: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時: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大家已經接觸到了許多詩歌,那么在上課之前,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什么是詩歌?”詞典上的解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通過有節奏、有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我認為詩歌的最大特點就是表現了一種美的追求。《荷馬史詩》表現了一種悲壯雄闊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現了一種心有靈犀的美,即使是《惡之花》《死水》這樣的詩篇,寫了種丑惡的事物,也是為了表現對逝去的美的留戀和對現實毀滅美的憤慨,這是恢腫非籩饋M頤強梢源郵惴⒏鋈飼楦械陌槭鋅吹矯賴拇嬖冢櫳慈松芾淼氖枰餐敲賴睦衷啊N頤茄罷飭絞資瑁紫紉ヌ寤嵴庵質璧拿潰ü頤塹睦識粒ü頤塹奶寤幔ü頤塹鈉肺獨錘兄庵置饋?
二、《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教學過程 一、導入 新課俄羅斯文學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圍內有著廣泛的影響,且大師輩出。同學們能說說他們的名字嗎?(譬如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馬雅科夫斯其、萊蒙托夫、普希金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廣為傳誦的俄羅斯詩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學生自由回答
三、簡介作者哪位同學知道這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的情況?明確:普希金,俄羅斯偉大的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生于莫斯科一個崇尚文學的貴族家庭。成年后不斷發表詩歌評擊時政,歌頌自由,被視為自由主義的代言人。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擊,他對曾被兩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終不愈地信守著詩中表達的生活原則,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他雖然被沙皇政府陰謀殺害了,但他的精神卻永遠鼓舞著人們。他的詩具有很高藝術成就和無言的藝術魅力。俄羅斯著名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別林斯基曾這樣贊譽普希金的詩:“所表現的音調和語言的力量到了令人驚異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樣柔和、優美,像松脂一樣醇厚,像閃電一樣鮮明,像水晶一樣透明、潔靜,像春天一樣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劍擊一 可先讓學生讀有關資料,教師進行介紹,強調普希金的悲劇一生 樣鏗鏘有力。”但“詩是不可翻譯的”,譯詩不等于原詩,而我們現在又只能通過譯詩來學習、欣賞,但愿我們能盡可能地領悟到這首詩的美。
四、寫作背景這首詩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贈詩的形式寫在他的鄰居奧希泊娃娃的女兒葉甫勃拉克西亞•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紀念冊上的。那里俄國革命正如火如荼,詩人卻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卻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正義必勝。
四、聽、讀詩篇1、聽課文錄音。2、劃分朗讀節拍。3、自由朗讀。 由教師范讀,再由學生讀
五、結合體驗,研討問題
1、問:詩人在詩中闡明了怎樣的人生態度?請結合你感受最深的詩句說說你曾有過的體驗。明確: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的時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永葆積極樂觀的心態;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2、問:如何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明確:見教參。
3、問: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要用形象說話,最忌直白的說理,而這首詩通篇沒有任何形象,卻以說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詩,想想原因何在? 學生討論
4、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作為鼓勵自己的座右銘,你讀了之后,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請同學們自由討論,各持己見。這首詩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這里。 學生自由回答,最好聯系實際
六、遷移積累1、 仿句練習仿照《假如生活欺騙了你》第一節,續寫下面的詩句。假如生活 捉弄了你,不要 ,不要 ! 。2、 背誦全詩
七、拓展提高:課后探究性閱讀普希金詩詩集,下堂課交流。 作為作業 完成
第二課時
《未選擇的路》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課1、 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2、 交流閱讀普希金詩集的情況。 學生交流
二、導入 新課: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一詩中的叮嚀與囑咐使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還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該怎么辦?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未選擇的路》這首詩中表達了他對人生之路的思考。介紹詩人: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其代表作有詩集《少年的意志》《白樺樹》等。他在晚年成為美國的非官方的桂冠詩人,美國參議院曾作出決議向他表示敬意。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因此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朗讀詩篇四、合作探究1、請同學們反復讀幾遍全詩,思考詩中的“路”有什么含義?明確:詩的表面是寫自然界的道路,實則借寫自然界的路來表達詩人對人生之路的思考。這里其實運用的是文學藝術上常用的象征手法。2、全詩共5小節,請同學們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小節的意思。找出詩中最令你感動的詩句或詞,談談你的體會。 先朗讀由學生單獨回答。明確:佇立(思索)——決定(選擇)——選擇之后的悵惘——多年后的回顧、嘆息3、詩人雖然寫了自己所選擇的路,但重點都放在未選擇的路上。詩題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寫未選擇呢?明確:見教參“問題研討”
四、感悟哲理學了這首詩,你從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確:答案不求一致。譬如:人只能選擇一條人生之路,必須慎重;人生道路的選擇,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可以講一講蘇格拉底有關麥穗的事例。 學生自由回答
五、分清象征與比喻的概念。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區別?象征:用具體的事物表示某種特殊的意義。明確:所謂象征,就是在文學作品中,明寫甲事物,借寫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為一種表現手段,一種具體形象,也要求給予充分注意。比喻,用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擬想要說的事物,以便表達得更加生動鮮明。象征是一種謀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則是一種修辭手法,象征一般要統攝全篇,而比喻只在個別語句、語段中起作用。出示兩首詩,讓學生判斷這哪一首詩用了象征,哪一首詩用了比喻?“我靠長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瑪洛酒,我將這酒飲盡,然后倚靠著這支長矛。”——阿爾基洛斯科《詩人之矛》象一顆山上的風信子,被牧人用腳踏了又踏,卻在地上開出紫花。——薩福《新娘》本詩的美正體現象征的運用上,詩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打動了讀者的心扉。 首先明確概念,再由教師闡述兩者區別
六、積累聯想1、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請根據你的積累,另寫出兩條關于“路”的名言警句。2、結合《爸爸的花兒落了》課后練習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談談成長歷程上的體驗。
七、綜合性訓練:出然后分小組出一期“詩歌園地”的手抄報。
教后記:在成長的道路上,陽光時時灑滿你的心田,但風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你覺得生活欺騙了你,你將如何面對?詩人普希金給了我們的叮嚀和囑咐。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條,長長的一生中,我們有時不得不遭遇選擇的尷尬和困惑。教會學生去怎么做。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 能根據注釋讀懂詩句,了解詩歌的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3. 背誦《觀書有感》。教學重點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了解大意,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教學準備 教師:搜集贊美書的名言警句。 學生:課前查閱《觀書有感》的資料及朱熹和狄金森的簡介。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介紹作者,引入課文 古今中外的文人墨客都喜歡讀書,他們的作品也體現了他們對書的贊美。今天我們將一同領略古詩和現代詩的不同魅力。一首是——(生)南宋朱熹的《觀書有感》,一首是——(生)美國女作家狄金森的《神奇的書》。 二、初讀解詞義,詩句脈絡清 1. 自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 抽讀正音。注意“畝”“徘徊”“渠”的讀音。 3. 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運用工具書、誦讀、聯系上下詩句、看注釋等)。 4. 運用喜歡的方法理解詞語和詩句的意思。先小組再全班匯報。師生重點交流“鑒”“徘徊”“渠”等字詞。 5.通過自學,你明白了什么?全班交流。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弄明白下面幾個重點的詞語的意思——一鑒開:像一面打開的鏡子。(比喻) 徘徊:來回移動。(動作理解) 渠:它,水塘。 清如許:如此清澈。 6.再讀這首詩,邊讀邊想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畫面。 7.用自己的話說說你仿佛看到哪些景物。(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一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云影)。 三、設疑品詩句,寓意躍紙上 1.教師設疑問難。詩的題目是《觀書有感》,可是……詩中連個書字都沒有,全寫的是池塘和池塘中的水,我看詩題不如改成《觀塘有感》,你們同意嗎? 2.發揮想象,理解釋疑。詩人身處何地?在做什么?(當時詩人在讀書,有一個地方看不明白,看到了池塘邊的景色后恍然大悟,就寫下了《觀書有感》這首詩。)看到了什么景色?(看到池塘像一面鏡子一樣,天光和云影倒映在水面上,在水中閃耀浮動。源源不斷的活水流進池塘,所以池塘里的水才這么清。)恍然大悟,悟到了什么?(詩人是想說明一個道理,要想知識淵博,就必須多讀書。要像源頭活水不斷充實。) 四、想象促朗讀,寄情于詩間 1.師: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誦一遍這首詩,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學生結合對詩的理解復述。 3.師:讓我們邊想著這美麗的景象,邊吟誦這首詩。 五、話鋒一扭轉,現代話神奇一句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讓美的境界和讀書融合,讓我們再去感受書的神奇。 1. 初讀課文,思考問題——為什么說書是神奇的? 2. 自主交流,體會書的神奇,談一談你對每一小節詩的理解。 3. 激發對讀書的熱愛之情。 4. 有感情地朗讀。 六、對比詩中意,悟出真道理 1. 談談學了這兩首詩的感受。 2. 有感情地朗讀。 3. 背誦《觀書有感》。 板書設計: 詩兩首 觀書有感 神奇的書 宋 朱熹 美 狄金森 共同點:寫書 不同點:前者古詩,后者現代詩,各自感受也不盡相同。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標 :
1、積累詞語,了解詩人,理解詩意,背誦二首詩。
2、體味詩人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的想象,培養讀詩的興趣,提高詩歌鑒賞能力。
3、感受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提高學生對人生的認識,培養健康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
1.理解詩歌蘊涵的哲理;2.品評詩歌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 :
1.《未選擇的路》詩人重點寫那條未選擇的路的原因。
2.詩歌的象征手法〉
教學方法:
1、讀、說、悟、品法。。
2、比較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錄音機。
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第二課時:《未選擇的路》
教學步驟 :
一、 導入 新課
由《丑小鴨》的遭遇引出話題。
當你身處困境,是前進還是后退,遇到困難,是迎難而上,還是知難而
退,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會告訴我們答案。
二、 詩人簡介
普希金(1799—1837),俄國詩人。近代俄羅斯民族文學的奠基人。是俄羅斯偉大的民族詩人、小說家,史稱“俄羅斯文學之父”。他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語言的創建者和新俄羅斯文學的奠基人。他出身于貴族地主家庭,一生傾向革命,與黑暗專制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的思想與詩作,引起沙皇俄國統治者的不滿和仇恨,他曾兩度被流放,始終不肯屈服,最終在沙皇政府的陰謀策劃下與人決斗而死,年僅38歲。 代表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的文學作品主題切中當時俄國社會重大問題,塑造了“多余的人”“小人物”等俄羅斯文學的典型形象。
弗羅斯特(1874—1963),美國詩人。生于加利福尼亞州。父親在他11歲時去世。母親把他帶到祖籍新英格蘭地區的馬薩諸塞州。中學畢業后,在哈佛大學肄業二年。這前后曾做過紡織工人、教員,經營過農場,并開始寫詩。他徒步漫游過許多地方,被認為是“新英格蘭的農民詩人”。
弗羅斯特常被稱為“交替性的詩人”,意指他處在傳統詩歌和現代派詩歌交替的一個時期。他又被認為與艾略特同為美國現代詩歌的兩大中心。
三、師生共讀〈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1. 教師配樂朗讀,學生聽讀。
2. 學生齊讀,議讀,交流體會。
3. 解讀詩歌大意(學生討論,自由發表見解)
教師:《假如生活欺騙了你》寫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詩人被迫與世隔絕。在這樣的處境下,詩人仍沒有喪失希望與斗志,他熱愛生活,執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來。詩中闡明了這樣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當生活欺騙了你時,不要悲傷,不要心急;在苦惱之時要善于忍耐,一切都會過去,未來是幸福、美好的。生活中不可能沒有痛苦與悲傷,歡樂不會永遠被憂傷所掩蓋,快樂的日子終會到來。
第二節,詩人表達了心兒永遠向著未來的積極人生態度,并告訴人們,當越過艱難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時,那過去的一切便會變得美好起來。這是詩人人生經驗的總結,也是生活的真諦。
這首詩沒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勸告的口吻。詩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語氣寫來,語調親密和婉,熱誠坦率,似乎詩人在與你交談;詩句清新流暢,熱烈深沉,有豐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從中可以讓人感受到詩人真誠博大的情懷和堅強樂觀的思想情緒。
這首詩問世后,許多人把它記在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激勵自己前進的座右銘。
2.《未選擇的路》
①教師引導:說到路,人們自然容易想到人生之路。這首詩就是寫人生之路的。
古今中外許多詩人作家,對“路”都有過精彩的描寫。屈原有“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志向,辛棄疾有“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的感嘆,魯迅也有“其實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樣的想法。人們常常把人的一生比做走一條路,把人生的選擇比做對路的選擇。美國詩人弗羅斯特的這首《未選擇的路》有著特別的意蘊,它正是借寫自然界的道路來表達對于人生之路的思考。
②學生讀詩,可分組讀,齊讀,范讀。
自由議論,交流看法。教師適當引導。教師最后總結發言。
教師:詩分四節。
第一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岔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一條。顯得無奈又無助。這樣,很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一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沉思的過程中,他心里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一條“荒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的路,詩人選擇的是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一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于另一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一條路,卻舍不下另一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一這一次的選擇是一個錯誤,將“難以再返回”了。這里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一種心理。
最后一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一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一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一生的路。這里,詩人并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像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是的,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帶著一絲惆悵。但這樣寫似乎更接近生活本真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詩人雖然寫了選擇的路,但重點卻放在未選擇的路上。題目也表明了這一點。既然是選擇,為什么重點又要寫未選擇呢?其實未選擇也就是選擇。正是生活中許多人對于選擇的不滿,才更加產生了對未選擇的懷戀。所以這首詩中詩人念念不忘的是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也正是人生的真實寫照。
詩人從日常生活中提煉詩情,寫得樸實自然,不事雕琢,哲理豐富,讀后耐人尋味。
③佳句分析:先向學生提供思考題,學生自由或分組討論后,再課堂上交流,教師可以總結,也可點到為止。
1).怎樣理解“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這兩句詩的含義?
這兩句詩道出了人生體驗中一種極為普遍的感覺。在這里,詩人是說,現在如果你因受生活的欺騙而心中憂郁,只要“鎮靜”,“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那么,將來回想的時候,反而會覺得很美好。詩人在這里是要強調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而反對悲觀消極的人生態度。從另外一個角度說,人生的體驗應該是豐富多樣、積極樂觀的,各種體驗都是一筆寶貴的人生財富,都有助于把握人生。
2).詩人為何把詩題取為“未選擇的路”?
這首詩實際是寫人生道路。詩人寫作的重點卻不是那條已經選擇的路,而是那條未選擇的路。詩共四節,第一節寫兩條路,第二節寫選擇的路,第三、四節寫未選擇的路。詩人為何要這么寫呢?這主要是為了深化主題。詩人感嘆人生有許多道路可供選擇,但一個人往往只能走一條路,而還有其他許多條路,因為人生短暫而只能放棄。人生道路的選擇帶有偶然性、隨意性。那些未走的路,才更讓人想念,更讓人留戀。詩人不寫已選擇的道路,而重在對未選擇的道路發出感嘆,更能打動讀者的心靈,讓人更深入地思考人生的選擇問題。
④練習 與思考(可以作為家庭作業 讓學生完成。)
1)《假如生活欺騙了你》通篇都是勸說的口吻,沒有什么具體的形象,它卻是一首著名的詩,為世界各國人民廣為傳誦。你喜歡這首詩嗎?為什么?
本題旨在通過課堂講解,使學生喜歡這類富有人生哲理的小詩,并對人生構成積極的影響。
這是一道主觀題,學生回答喜歡或不喜歡都可以,但通過教師的教學,最好使學生能喜歡這樣的詩,并說出一點自己的想法。不要求有統一答案。
2)朗讀《未選擇的路》,說說“路”包含了什么深刻的含義,你從中悟出什么人生的哲理。
本題旨在通過這個單元的學習,初步了解詩中象征手法的運用,進一步提高欣賞新詩的水平。
詩人表面上似乎是在寫自然界的道路,但實際上暗示的卻是人生之路。
悟出的道理是:人生的道路千萬條,但一個人一生中往往只能選擇其中一條,所以必須慎重;人生道路上不要隨波逐流,而要經過自己的思考,作出獨立自主的選擇。
3)背誦《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⑤課堂小結:教師:《未選擇的路》是一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共同感受。在這首詩里,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一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一生活哲理的。
三、教學建議
一、普希金和弗羅斯特是兩位具有國際影響的大詩人。這里學生第一次接觸他們,教師可以做些介紹,使學生有一個基本的了解。書店里普希金的詩集很多,圖書館也不少,可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性的閱讀。
二、《未選擇的路》中詩人為什么重點寫那一條未選擇的路而不是已經選擇的路?這恐怕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教師對此要重點加以講解。
三、給學生一點關于詩歌中象征方面的知識,注意區別比喻和象征在詩中的表現。
《詩兩首》教學案例 篇12
教學目標
1. 有感情的朗讀詩歌,體會這兩首詩所蘊含的哲理。
2.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3. 培養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最無私的愛,是母愛的力量推動了世界的發展。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
二、 朗讀詩歌
1. 前提:掃除字詞障礙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2. 朗讀詩歌
教師配樂范讀。
學生配樂仿讀。
朗讀指導:注意重音、語速、節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的方法是不同的。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媽媽不見了孩子,多么著急,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這句應讀出媽媽驚喜的語氣。
例:“我不告訴你,媽媽。”孩子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這句應讀出孩子撒嬌、調皮的語氣。
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三、 感悟詩歌
1. 教師導語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生: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
2. 合作學習
分組共同研討下列問題(注: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在朗讀詩歌過程中提出的具有共性的問題。)
①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②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③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參與指導,注重鼓勵。
四、 拓展訓練
母愛就在我們身邊,如涓涓細流時時哺育著我們,現在請同學們用詩歌的語言,表達對母親的愛。
(嘗試寫詩,教導作指導,進行鼓勵性評價。)
五、 課文小結
這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缸又敲匆恢智鉆牽敲匆恢智茲取n裁春⒆幽敲純燉鄭敲刺煺媯敲椿釔茫敲純砂?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請同學們再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誦讀的本文。
六、 作業
背誦詩歌。
第二課時
紙 船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一朵金色花,表達了孩子對母親至真至純的愛,一只小小的紙船又寄托了一個游子母親多么深沉的思念?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我國著名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紙船》。1923年秋,冰心赴美留學,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一個獨特的物象,寄托了詩人對母親無限的眷念之情,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詩人情感的世界,感悟《紙船》
二、 朗讀詩歌
1. 教師配樂范讀。(有條件,可放錄音。)
2. 朗讀指導。劃分節奏、劃出重音。
3. 學生齊讀、自由讀。
三、 感悟詩歌
1.導言:這首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這是遠離家鄉的游子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母親深情的歌。)
2.合作學習
①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②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
③詩人明知紙船不能流到母親那里,為什么還要不停地疊?
(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中,無以寄托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所以詩人不停地疊紙船來表達對母親的思念。)
④第三節是詩人展開的聯想,有何特點?有什么作用?
(這一想象新奇大膽,充分寫出了詩人對母親的思念,對母親深情的愛)
注: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以上問題進行充分的討論,對于不理解的地方,組內,組之間,以至全班進行交流,教師從旁參與,重在指導與進行鼓勵性評價。
四、 再讀詩歌
這首詩構思新穎,詩人采用借物抒懷的方法,感情抒發得既生動又具體,既含蓄又深沉。詩歌詩行較長,語調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的思念相協調。請體會作者對母親深切的思念之情,誦讀這首詩歌。
五、 拓展訓練
《金色花》和《紙船》這兩首詩都借助具體的形象抒發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詩的語言,表達對父母的愛。
六、 作業
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母愛的詩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