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通用12篇)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1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
龍泉外國語實驗學校初中部 雷飛平
關鍵詞:父親、愛、體會、感動
內容摘要:在《背影》教學的拓展延伸中,學生無法體會生活中的父愛,通過教師對自己對父愛的感悟,引發了一場愛的風暴,教師由此開始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
正文:
那天是星期四,我在八年級十二班上朱自清的《背影》
由于這是組上的研究課,事前我做了充分的準備。上課時課堂
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較好,整個教學過程 非常流暢,一切都向著我設想好的方向發展。正當我在暗自竊喜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形勢急轉直下,臨近下課時,我提了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你們有沒有體會到父親的愛呢?設計這個問題的目的是把學生由課內引到課外,加深他們對父愛的理解,沒想到他們異口同聲:“沒有”。我見勢不妙,緊接著問:“那你們覺得父親愛你嗎”?又是眾口一詞:“不愛”。對于這種回答,我感到非常吃驚。盡管備課的時候我也想到了不可能所有人都能體會這種愛,但至少也有幾個吧!有兩個人回答,這節課也就完整了,也就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課改理念了。于是,我又繼續對他們進行鼓勵和啟發,但我們十二班的同學卻沒給老師半點面子,盡管后面坐著七位聽課的老師,他們仍然是;“千呼萬喚不起來,猶抱書本半遮面”。
當時,我覺得非常尷尬,但轉念一想,也許由于年齡和經歷的制約,他們還無法體會這種感情吧!但對我來說,在這個教學過程 中,我卻是真真切切地想起了我的父親。。于是,我急中生智說了這樣一段話:“其實這也不能怪你們。在我十四歲時,我也覺得父親不愛我。因為在他所有的兄弟姐妹中就我們家沒有男孩,而父親又是一個重男輕女的人。盡管母親經常在我面前說父親是愛我的,但我卻不相信。我仍然對父親不滿,他說過的話我也不愛聽,有時還會故意讓他傷心。我從來不會認真的觀察父親,也不會去想他的感受。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天,我突然發現父親老了。盡管他只有五十多歲,但他的腰彎了,背駝了,頭發白了,皺紋深得可以讓我想起黃土高坡上的千溝萬壑。當我英姿挺撥的站在父親面前,曾經挺撥的父親卻已被我的成長催成了老樹丑枝。我開始問自己:父親真的不愛我嗎?他是一個普通人,不象別人的父親那樣有權有勢,但他用自己的勤勞支撐著這個家。他給我買他能買的一切,對于我上大學時每年上萬元的學費和生活費,他從不會皺一下眉頭,但他從不給自己買超過一百塊錢的東西。那一刻,我開始明白了父親的愛,也有了一種深深的自責。尤其是我工作以后,開始體會到生活的艱辛后,我才真正懂得父親的心,并由心底深處生出了對父親深深的愛。我現在常常會有一種恐懼,我害怕體弱多病的父親哪一天就會突然不在了。“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可能這也是所有為人子女都有的困惑吧!所以,我希望你們從現在起就好好地體會父親的愛,好好地愛父親,做一個愛自己也愛他人的人”。當我說完這段話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我在自己閃爍的淚光中看到許多學生眼里噙著的淚花。
這節課上完后,我沒有布置作業 ,但那一周的周記卻讓我大吃一驚:大多數同學都寫到了他們的父親以及體會到的愛。一場愛的風暴以強勁的勢頭席卷而來,將我淹沒在感動之中。文章中,他們用簡單、樸實.甚至是稚嫩的語言寫出了生命中真實的感動。在聽了老師對父愛的體會后,他們開始從生活中瑣碎的細節中發現了父親的愛;他們發現了自己不到四十歲的父親頭上長出的白頭發;他們發現曾經抱怨的離了婚的父母仍然一如繼住地愛著自己;他們甚至發現曾經討厭的繼父繼母對自己也有著無微不至的關懷。他們開始學會觀察,學會思考;他們開始懂得理解、懂得尊重;他們也開始學會體會,學會珍惜;他們開始懂得歲月無情,生命無常。
媽媽喜歡吃魚頭的故事早就聽說過了,在學生的周記中,我發現了另外一個版本,一個從小父母就離婚的女孩寫道:每次吃西瓜的時候,父親總是把中間那部分給我和爺爺奶奶,他自己只吃兩頭的那部分。當我把自己的那塊給父親時,父親說:“中間那部分太甜了,我不喜歡,我就喜歡吃兩頭的這部分”,開始懂事的我心里很明白父親為什么不吃中間的那部分,父親無言的舉動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為人子女,始終要講一個“孝”字,對于父母,始終應該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會一開始就會對父母懷著感恩的心,王若蕓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這個剛轉來的女孩在她的周記中寫道:我的父親從來沒有愛過我,因為我是一個女孩,聽說在我沒有出生之前,通過B超檢查他就知道我是個女孩,他很不高興。在母親難產時他甚至不愿在手術通知書上簽字。我出生后從來沒有感受到他的半點關心。父親的不愛使我從小就養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我經常和同學吵架,老師批評我,就和老師吵,我能感到我的性格在扭曲變形。有這樣的父親,與其說我不愛他,不如說我恨他。父親是警察,有一次在抓歹徒的時候負傷了,被送進急救室時,母親哭得昏天黑地,但我沒有掉半點眼淚。我知道我應該哭,但我怎么就哭不出來呢?我怎么就感覺不到半點悲傷呢?但有一件事卻讓我改變了對父親的看法。由于成績太差,父母把我轉到另外一個學校去讀書。有一天我打開水回來,聽寢室的同學說我父親來過了,剛走。桌上放著一大包東西,還有一張紙條,一張滿是淚水的紙條,上面寫著:孩子,爸爸走了,我知道你不喜歡我,甚至不想見到我。爸爸不怪你,你從小到大,爸爸對你的關心的確太少太少,爸爸對不起你!離家在外,自己學會照顧自己,有事給爸爸打電話,孩子,你記住,其實在爸爸心里,爸爸永遠愛你。看著那張紙條,我淚如泉涌,心里有一種從未有過的感動和難受,淚水滑過我的臉,滴在那張紙條上,和爸爸的眼淚流在一起。我才明白,有些感情是藏在心里的,需要用心去體會,而我卻一直先入為主的以爸爸不愛我的想法在拒絕著爸爸的愛。爸爸,對不起!看著這些文字,除了感動以外,我更有一種高興,因為她已經會體會,會珍惜這種感情了。但有的人當她會體會時卻永遠沒有這種機會了。十二班有個叫向婉而的女孩,父母給她取名取的是“莞爾一笑”之意,希望她永遠有燦爛的笑容。但是父親車禍去世卻給她留下了難以抹平的傷痛,那年她只有六歲。在通過母親的講述,通過泛黃的照片,通過已經模糊了的點點滴滴回憶了父親之后,她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后來,我終于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永遠不會再重來”。當劉若英經典的情歌成為一個女孩對她死去了的父親的追憶和懷念,成為她無法再體會到的至愛親情的無奈和感傷,我真的有種掩飾不住的感動。
誰能說她們不懂愛呢?這一切的體會和感悟,不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結果嗎?而這一切由不愛到愛的轉變,居然源自課堂上那一段我對父愛的感悟,正是它,撥動了學生的心弦,引起了他們最強烈的共鳴,使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都有了這樣一個升華的過程。不經意間,老師的情感體驗就象春雨撒向了學生心田,使他們受到熏陶和感染,潛移默化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課上完了,周記也改完了,但留給我的思考卻沒有結束。語文教材決不只是字詞的排列組合,它的字里行間滲透著豐富的情感。我們在備課時也都制訂了知識、能力、情感的三維目標,但是在我們的教學真的把這些目標都落實了嗎?尤其是情感目標,學生真的就能理解到文章中的情感嗎?真的就能體會到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感嗎?如果他們不能體會,老師該做些什么呢?我覺得這個時候就應該充分發揮教師的資源作用和指導作用。教材是一種資源,教師本身也是一種重要的資源。在課堂上就應該以教師的人格去影響學生的人格,以教師的視野去影響學生的視野。當學生對課文不理解時,教師可以談自己的體會和認識,引導和幫助學生去感受。也許這樣做,我們教給學生的不是知識,但卻是一種體會情感的方法和眼光,一種觀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背影》的教學在不經意中就遵循了這個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善若水,厚德載物。語文老師不僅要做知識的傳授者,而且還應該是人類文明的傳承者。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語文老師,在教知識的同時,我也開始思考應該教會學生怎樣做人,怎樣在課堂中做到理性與人性的完美結合,經驗和體驗的美妙和諧,知識、價值、情感的高度統一。這將是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將繼續思考的問題,也是我將努力的方向。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特征描寫人物的手法。
2、體會父親對兒子的深厚感情
3、體會本文樸素平實的語言風格
教學計劃: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提到了父母對子女的愛,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母親對子女的關愛,其實父愛同樣偉大。只不過它不像母愛那樣直接、明了,讓你馬上就能感覺到,而是含蓄、深沉,需要細心的體會。今天我們就來感受一下一位父親對兒子的深情
二、請同學來介紹一下作者的情況和寫作這篇文章的背景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揚州人,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他的散文結集出版的共有五本:《蹤跡》《背影》《歐游雜記》《倫敦雜記》《你我》。收在這些集子里的《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溫州的蹤跡》《背影》《荷塘月色》等,長期被選作大中學校的教材,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本文寫于1925年10月,是作者追憶八年前的事。1917年冬,作者的祖母死了,父親朱鴻運原任徐州煙酒公賣局局長,也被解職。朱鴻運沒有積蓄,還欠了五百元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念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老家揚州奔喪。回揚州后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到北京念書,父子在浦口惜別。
三、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
2思考:本文第一段在內容和結構上具有什么作用?
明確:點明中心:難忘背影;引出下文。
為什么要交代當時的家境?
明確:通過交代家境,渲染了悲哀的氣氛,為下文刻畫背影作了有力的烘托。
有人認為4、5兩段描寫父親送兒子上車站的內容,嫌的很繁瑣,應該可以刪掉,你怎么看?(鋪墊)。
文章第六段,敘述了父親給我買橘子的經過,這表明了什么?
最后一段,作者讀著父親的來信,又再現了父親的背影,你認為有什么作用?(寄托兒子對父親的深沉思念,同時與文章開頭相呼應。)
四、小結:作者通過回憶往事,記敘了八年前自己和父親在浦口車站分別的情景,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關心、體貼和愛護和兒子對父親的感激、思念之情。
第二課時
五、引入新課:
上節課中,作者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情,主要是通過刻畫父親這一人物形象來完成的。這節課我們首先來看看作者是怎樣刻畫這一人物的。
六、抓住人物特點情景下的特征來刻畫人物:
1、復述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在這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樣描寫父親的背影的?為什么寫得這樣詳細?
2、課文寫父親離去時的背影,是怎樣寫的?有什么作用?
3、課文結尾寫作者讀父親的信,又見父親的背影,卻是在“晶瑩的淚光中”見的,這是什么原因?
4、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背影,從這個特定的角度來表現主題?
明確:首先,背影是特定情境下人物最鮮明的特征,集中體現了父愛。在這次送行的過程中,過鐵道買橘子是最突出的。在買橘子的過程中,父親爬鐵道買橘子的背影是最突出的。背影可以說是重中之重。著力描寫背影,可以強烈的表現父愛,可以給人最深刻的影響。
其次,從“背影”這個角度來刻畫人物也給人以新穎、獨特的感受。一般寫人物,較多的從正面著筆,或寫肖像、或寫動作、語言….正面寫當然有其好處,然從一個角度寫多了,會讓人感到呆板乏味。《背影》選擇背向的角度,以飽含深情的筆觸,全力抒寫父親的背影,令人拍案叫絕。背影引人想象父親的正面形象,開拓了想象空間,無盡的想象更能引起感情的激蕩。選擇“背影”正顯露了作者不隨人后、敢于創新的藝術才華。
啟示:寫人記事,應該選擇最動情的一件事,寫最動情的一件事又要突出最動情的瞬間。
七、分析本文樸實、簡潔的語言特點:
樸實,相對應的就是華麗優美,指的是對語言不加任何修飾,近乎用白話,口里怎么說,文章中就怎么寫。文章通篇寫父親多么關心愛護兒子,兒子是多么感激思念父親,但像“關心、愛護“這一類的抽象現成的詞句,文章中卻一個也沒用。
簡潔:略。
做課后練習三,體會本文語言樸實而簡潔的特點。
八、體會父子深情,集體朗讀課文。
九、布置作業:1、完成課后練習二、四。
2、完成同步作業。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3
《背影》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一個匆匆的背影,讓人沉思,讓人傷感。下面是第一范文網小編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背影練習題目及其參考答案,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背影》閱讀原文(一)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著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a 著上面,兩腳再向上 b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c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1)我趕緊拭干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2)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過一會說:“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著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里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二)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我們過了江,進了車站。我買票,他忙著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腳夫行些小費才可過去。他便又忙著和他們講價錢。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終于講定了價錢;就送我上車。他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我將他給我的紫毛大衣鋪好坐位。他囑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涼。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們又認得錢,托他們只是白托!而且我這樣大年紀的人,難道還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背影》練習題目1.給下列字注音并解釋詞語:
蹣跚:_______________。
注音:_______________。
解釋:_______________。
2.文段劃橫線句采用了 描寫手法,為什么要寫父親的穿戴?
3.選文中兩次寫到”我”流淚,其感情分別是:第一次_______________;第二次_______________。
4.在文中空白處填上相應詞語。
5.《背影》一文中,寫父親的語言不多,選文部分只有兩句,簡要分析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心情。
(1)“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2)“進去吧,里邊沒人。”
4.概括本段內容。
5.這段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6.選文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父親的背影?這位父親給你的印象和感受怎樣?(3分)
7.品味語言。(4分)
(1)選文中說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寫出了父親怎樣心理?
(2)第二段中,“我”的兩次流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8.在你的記憶寶庫中,是否也留存著上文一樣精彩瞬間?是否也有平凡而偉大的形象(母親、父親或其他)定格?請用你的筆告訴我們吧,那一定是很感動人心的。(3分)
9.選文中刻畫父親形象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 描寫。
10.選文中寫“父親”外貌后,先后寫“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對其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因為才替祖母辦完喪事,黑色有哀悼的意思。
B、家境慘淡,父親老境頹唐,“黑布”剛好反映了家境的困頓。
C、著力刻畫父親生活古板,表明我要繼承這種家風。
D、黑色色調暗淡陰沉,與全文氣氛一致。
11.加粗的句子(1)的正確含義是( )
A、“我”怕被別人看見自己流淚而羞愧。
B、“我”怕父親因為“我”流淚而傷心。
C、“我”為自己這么大了還流淚而慚愧。
D、“我”擔心父親笑我意志不堅強。
12.加粗的句子(2)正確的含義是( )
A、因為在兒子將要與自己告別之際,買了橘子,心里感到十分高興。
B、因為盡到了父親關懷照顧兒子的心意,所以感到輕松,表現出父親含蓄深沉的愛子之心。
C、因為橘子買回來了,身上撲打干凈了,所以感到輕松。
D、因為兒子長大了,能自謀生路,所以心里輕松。
13.這段文字兩次寫到父親的“背影”,前一次寫得詳細,后一次寫得簡略的原因是什么?
14.選文中寫父親走路“蹣跚”,這是因為父親文中有三個動詞寫出了父親爬上月臺不容易,它們是___、_____、_____。
《背影》練習答案1.pán shán 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2.外貌;突出家中景況慘淡,照應了開頭;同時與“我”貴重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愛。
3.感動得流淚;離別傷感的淚
4.攀、縮、傾
5.(1)父親惦記著兒子旅途是否平安。
(2)父親不讓兒子送,怕兒子離開座位后丟失行李。
4.望父買橘
5.通過具體細致地描寫父親過鐵道爬月臺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的深情。
6.外貌(衣著)、行動、語言;艱難時世的充滿慈愛的父親。(意對即可)
7.(1)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盡管十分辛苦,心里也是高興的,越是盡到了父親的責任,心里越踏實。
(2)第一次流淚是因為感動。父親買橘子的經過表現了愛兒子的深厚感情,使兒子感動得熱淚盈眶;第二次流淚是因為離別。兒子眼望著父親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離別情緒,又催人淚下。
8.提示:描寫一個小鏡頭,表現一個平凡而偉大的形象。
9.動作
10.C 11.B 12.B
13.前一次是父親艱難地爬過鐵道,給我買橘子,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我的深沉關愛,所以詳細地寫。后一次是寫我留戀父親,可簡單地寫寫。
14.年老體衰,身體肥胖,腿腳不靈便;攀、縮、傾。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4
一、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給加點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拭 頹唐 瑣屑 舉箸
2.結合注釋,理解下邊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閑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郁于中 瑣屑
(二)能力訓練點
1.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
2.散文的特點及散文的選材。(要講解這一問題使初一學生明白要費很大氣力,可以以放風箏為例,深入淺出地說明“形散而神不散”的問題。選材喻為風箏,中心喻為線。)
3.指導學生學習做讀書摘要。
4.繼續指導學生的朗讀。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系。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1.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對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2.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飽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課文可按“內容-結構-語言”的順序由淺入深地進行。
三、課時安排
2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學生查找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進行交流。
2.加強學生的朗讀訓練,提高朗讀水平。
3.課上老師和同學交流,啟發學生進行思考,以培養提高學生的鑒賞水平。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掃除文字障礙,了解課文內容。
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3.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意思;理解二、三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學內容
1.導入 新課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變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寫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周刊》上。文章發表后,廣為傳誦,并一直作為語言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捕些中學生拿著報紙悲痛地說:“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2.教學新課
(1)學生交流課下查找的有關朱自清及《背影》的有關資料。明確以下內容
朱自清――散文家、詩人、民主戰士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在當時和以后感動了許許多多的讀者。
(2)學生查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3)范讀課文(或聽課文朗讀錄音)后學生自讀。(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4)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①文中出現幾次“背影”?著重寫的是什么時候、在什么地方看見的背影?(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著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
②本文以“背影”為線索,以車站送別為中心展開。劃分段落層次并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第二、三段)寫送別時的家境,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第四、五段)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為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第六段)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寫別后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③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子間的什么樣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過寫車站送別,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
(5)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
(6)理解第二、二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為什么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系的第二、三段?
(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為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為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事一畢,父子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背著學生的精神負擔,還細致入微地關照兒子就更為感人。)
(7)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并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尋這種感情當時難以體會到的,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只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里?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流露,還是通過身體形態的表現?父母疼愛子女的細節,使我們終生難忘。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動和激勵著一代一代年輕人。
3布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復朗讀第六自然段。
(2)熟記生字的讀音、寫法和含義,并組詞造句。
第二課時
(一)教學要點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3.體會文章中表現的父子深情。
(二)教學新課
1.學習作者選取“背影”作為感情聚焦點的寫法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本文的題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寫到背影,這四次背影……(第一次開頭一段“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點題。第二次是“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第三次是離別時的背影。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這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哪一次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應該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讓學生反復朗讀,目的在于仔細體會文句中所飽含的深厚感情。朗讀的方式以單個學生朗讀為主,比較哪個學生朗讀得最好。教師應在朗讀技巧上加以指導。朗讀訓練最好相對集中在“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幾句。
(3)為什么這一次對背影的描寫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細致刻畫了父親的背影,先寫了父親的衣著:“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黑色給人壓抑、凝重的感覺。黑色與家中死了親人有關。這是一個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著寫父親走路時的姿勢。作者用了一個詞――蹣跚,就是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走路蹣跚的父親過鐵道,一定是令人擔心的。這是一個蹣跚的背影!
(5)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寫“父親”爬月臺時運用幾個動詞所包含的感情。這幾個動詞是:“攀”、“縮”、“傾”。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為無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撐起身體。)這需要力量,而一個上了年紀的“父親”,這一攀多么令兒子揪心啊!“縮”說明腳無處可蹬,是懸空的。這樣,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撐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險。這時的兒子,心情該是多么緊張。“父親”的身體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樣靈便。他“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個“傾”字寫出了“父親”艱難努力的樣子。這是一個艱難的背影!
(6)三個動詞非常普通,但表達的感情異常深沉。作者看著父親的背影流下了眼淚。這是心疼的淚水,也是感激的淚水。
(7)要求學生把文章的這幾句齊讀一遍。要求學生背誦這幾句。
(8)描寫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寫為主。作者為什么不寫父親的正面,比如“皺紋很深”、“兩鬢蒼蒼”,而只是寫父親的背影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師應予以適當肯定。然后明確,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點擅長選取表達感情的聚焦點。“背影”就是這樣的聚焦點。作者避開了父親的正面形象,正好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容易獲得以少勝多的閱讀效果。)
(9)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竟然感動得掉下淚來,你們相信嗎?(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親的背影,這張背影對兒子來說,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親的背影不會令兒子感動。感動的原因是父親的背影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為什么說是出現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償還欠債,滿院狼藉,光景慘淡。父親的內心是悲痛的,充滿了憂愁。然而此時的父親擔心兒子看到家庭的變故影響了學業,便決定親自送兒子上火車,還寬慰兒子,“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看到父親的背影流下淚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2.學習本文運用樸實的語言表達深厚的感情的語言風格
(1)本文的語言是十分樸實的,特別是父親的話,雖然不多,卻含義豐富。父親一共說了幾句話?(五句。第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說明父親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其實,此時最難過的就是父親,但他怕影響兒子的學業,便把悲痛之情壓在心底,表面上顯得比較想得開。這是一個多么善良的父親啊!第二句,“不要緊,他們去不好!”說明父親擔心茶房照顧不周,還是自己去放心。第三句,“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說明父親對兒子的關心,擔心兒子路上口渴。第四句,“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說明父親關心兒子是否順利抵達北京。第五句,“進去吧,里頭沒人。”說明父親擔心行李的安全。第五句把父子之間深厚的感情表達出來了。語言樸實,感情真摯,值得學習。)
(2)所選用的資料,教師可提供給學生。1928年8月,開明出版社出版了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集《背影》。朱自清拿到書后便給住在揚州的父親寄了一本。當郵差把書送到家門時,朱自清的三弟朱國華接了過去。他打開郵包一看,是哥哥的著作,里面還有一篇寫父親的《背影》。朱國華欣喜萬分,三步并兩步跑上樓,來到父親的房間,把書送給正在病中父親。朱自清的父親從床上起來,坐在靠窗戶的一張椅子上,把《背影》看了一遍。他看著看著,流下了眼淚。這是語言的力量。
3.總結擴展
這篇散文以樸實的語言,真切表達了父子間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為貫穿全文的線索,先作鋪墊,后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結構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范的敘事散文。
適當聯系中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到他們的父母、祖輩也是無微不至地關懷他們的,要體會到父母的用心。文中的作者正在求學期間,對父親并不完全理解,甚至暗笑父親“迂”。八年之后,作者也當了父親,他才真正體會到當年自己是幼稚的。“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是反語,其實是后悔的話。
(三)布置作業
(1)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家庭生活,寫一篇記述父母或祖輩疼愛自己的文章。
(2)背誦“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我的淚很快的流下來了”一段。
(四)板書設計
背 影
朱自清
第一次――點題的背影
1.黑色的背影
背影第二次――買橘子的背影 2.蹣跚的背影
3.艱難努力的背影
第三次――離別的背影
第四次――思念中的背影
六、參考資料
1.葉圣陶談《背影》 (《文章例話》)
2.朱自清的“平常心” (《讀書》1989年第11期,舒禾《尚在旅途》)
3.“背影”的魅力――讀《背影》 陳孝全
4.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 劉彬榮、林琇珠
5.《背影》――破產家庭的縮影 唐嗣德
6.從《背影》看散文如何選擇表現角度 凌煥新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體味并準確理解文章所表達的父子深情。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征--“背影”,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
2.體會本文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精選材料、詳略得當、謀篇布局的寫作方法。
3.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情感目標
1.感受父子情深,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2.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教學設想】
1.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尋找歌曲《懂你》、《父親》等的相關資料。
2.用音樂烘托氣氛感染學生:誦讀―感知―設疑―對話
3.朗讀教學法、研討點撥法。重點研讀文中四次背影中的“望父買橘”片段、父親說的“五句話”、三處情感跌宕,體會語言質樸的特點。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最后知識的延伸、情感的遷移,布置作文訓練,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
【教學設計】
課前進行情感熏陶,播放歌曲《懂你》
一、導入新課
1、看文章《兒子眼中的父親》,談感想;
2、引入課題《背影》。
二、走近作者(作者簡介)
三、背景簡介
四、文本探究
1、整體感知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思考:
A、你收獲到文章哪些信息?
B、你能用“我覺得-------”這樣的句式來說一句話,談談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嗎?
2、合作探究
A、根據對課文的理解和個人的感受,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B、小組討論交流,對提出的問題篩選、整理,思考問題是否有價值,并把問題寫在紙條上。
3、精心賞析
A、背影在文章中共出現了幾次?請從課文中圈畫出來,讀一讀,并用簡潔的幾個字概括一下。
B、你認為哪個背影最感人,最能體現父親對兒子真摯的愛?(望父買橘)
C、為什么背影凝鑄著父親的深情呢?你能結合詞句具體說說嗎?(動作、衣著)
D、作者為什么要把父親的背影寫得這么詳細了嗎?
E、這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文字,誰能有感情的給我們讀一遍?老師給他配點音樂,一生配樂朗讀(生鼓掌)評點
F、名家范讀(師放錄音)
G、你還能從文章中找到樸實而感人的句子給我們讀一讀,并作點簡要的分析嗎?(解讀五句話,體會語言的質樸)
H、那么,文中的兒子理解了嗎?,兒子用什么方式來表達對父愛的理解和領悟的呢?
(解讀四次流淚)
I、小結(點出中心“父愛子,子愛父”)
五、敞開心扉,暢談心聲
你有過被父母感動的記憶嗎?想一想吧!誰愿意把你的幸福和我們一起分享呢?
六、教師寄語
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
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
比天空更大的,
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
七、結束語(背景音樂《父親》)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6
第一次讀朱自清的《背影》記得是在中學的課本中,當時的課本里還收錄了他的其他幾篇散文《荷塘月色》《春》等。在那個似懂非懂的年紀,我在讀過的這幾篇散文中最喜歡的倒是抒情散文《荷塘月色》,只覺得說不盡的美,堪稱美文典范。到今天為人父母的年紀,提到朱自清最先回憶起的倒是《背影》。《背影》不衰的魅力人所共知,今天重新捧讀它,卻是別有一番感觸。
《背影》通過一段極其普通的火車站送別的故事描述父子之情。這樣的故事每天都會發生,各種藝術門類中該題材的作品亦比比皆是,但為什么《背影》的魅力能歷久不衰?從文字、修辭而言,這篇散文非常平實,選題也平常,但在平常中卻透出深刻的哲理。《背影》絕不是簡簡單單地描述父子情深,而是體現了朱自清對父子情感深層認識的心理歷程。我們先將《背影》放到朱自清先生的整個創作道路中,不難發現他在《背影》(一九二五年)前寫過《父母的責任》(一九二三年),之后一九二八年又寫下《兒女》一篇。從這三篇散文中我們完全能體會朱自清在父母與子女關系上的態度和見解。在《父母的責任》中,朱自清譴責那些濫用生育權和教育權的父母,譴責那些將自己的兒女當作掙錢養家、光宗耀祖的工具的父母。“依我們的標準看,在目下的社會里──特別注重中國的社會里,幾乎沒有負責任的父母有哪個真能‘自遂其生’的!他們只在自然的生育子女,以傳統的態度與方法待遇他們,結果是將他們裝在自己的型里,作自己的犧牲!這樣盡量摧殘了兒童的個性與精神生命的發展,卻反以為盡了父母的責任!在中國傳統的君權、父權統治社會,做子女的是沒有一點權利可言。做女兒的得聽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人,這是她們生活的惟一目標和目的。做兒子的更是可憐,得擔負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的重任。然而做父母的本應以兒女為本,以社會為本,“做父母是人的最高尚、最神圣的義務和權利,又是最重大的服務社會的機會”,這就是朱自清理解的“生物學、社會學所指給的新道德”。他對父母責任的理解非常有遠見,甚至適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想想我們今天的父母們依然沿用著特別“中國”的模式對待自己的孩子,因為自己賦予了他們生存的機會就認為自己可以主宰他們的命運,規定他們的道路。朱自清在《父母的責任》中從社會學、生物學等角度,闡述父母的責任,而在一九二八年作的《兒女》中他檢討自己,懺悔自己對兒女的態度:“實際上我是仍舊按照古老的傳統,在野蠻地對付著,和普通的父親一樣。近來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漸漸覺得自己的殘酷,想著孩子們受過的體罰和叱責,始終不能辯解──像撫摩著舊創痕那樣,我的心酸溜溜的。”他已深感傳統父權思想使兒女遭受不公對待,甚至是摧殘。《兒女》讓我們感受到一個深知自己責任的父親的無奈和辛酸。
從《父母的責任》的慷慨激昂到《兒女》的無奈與懺悔交織的回憶,朱自清為人父的深刻體會及《背影》中的心理變化無疑起到了橋梁的作用。我們將三篇散文串聯起來,看到的是一幅從年輕的兒子與父親的沖突、血氣方剛的年輕父親的吶喊、面對年老父親的妥協到為人父的感慨與自勉的真實畫面。《背影》是一篇敘事散文,展現給讀者父子間產生的沖突和東方式的結局。散文如作者所言是因父親給他寫的一封信而起,這封信也是父子關系的轉折點。“近幾年來,父親和我都是東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家庭瑣屑便往往觸他之怒。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但最近兩年的不見,他終于忘卻我的不好,只是惦記著我,惦記著我的兒子。”朱自清自己的文章和家人所寫的回憶錄中關于他和他父親之間關系的記載不多,這一段算是比較詳細的介紹。在他幼年的時候,父親因為忙于生計,家庭的壓力很大,待他并不好,到了“大去之期不遠”時,“終于忘卻我的不好”。辦完祖母的喪事后,“我”要回北京去,父親對“我”不放心,再三掂量,還是決定自己去送行。年輕的“我”覺得自己已經長大不想讓他送。在送行的過程中,父親仍然把“我”當成未見過世面的孩子,千叮嚀萬囑咐。“我”嘲笑父親的迂腐,覺得自己很聰明,比父親更有能力處理事務,父子在行動和心理上進行了一番較量。在父親去買橘子之前,新一輪的力量和能力的對比在“我”的心里依然占據上風。“進一步說,隨著孩子的成年,就會有能力從表面上區別父親意志的合理和不合理,就會認識到其中有些是荒謬的。如果父親的意志類似暴君的意志,他的命令荒謬和孩子認識到這種荒謬,也很少有可能改變這種權威的效力。結束這種無可忍受的狀態的辦法是很多的。”①兒子對父親產生抵觸情緒。直到父親提出去買橘子,拖著肥胖和吃力的身子爬上爬下,“我”望著他的背影一次又一次落淚。我們知道,一個人的背影是他衰老和承受壓力的毫無遮擋的暴露。面對父親的背影“我”的內心放棄了反抗,放棄了自己在體力和智力上的優勢,向父親徹底地妥協。這種妥協完全符合東方的倫理道德,也是調和父子沖突這一基本矛盾的辦法之一。
關于父子關系,相對于我們這個強調權威和服從的社會,西方在社會學、心理學和文學等各方面都研究得十分透徹,其中弗洛伊德提出的“俄底浦斯情結”最為人熟知,但多把它與亂倫和性本能聯系在一起,其實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對父子關系除了上述的緣由也還有精辟獨到的見解。“我們首先必須將我們傳統行為標準或孝道所要求于我們的父子關系與日常真正所觀察到的事實分別清楚,那就可以發現父母與子女間確實隱含著不少的敵意,只是很多情況下,這些產生的愿望并無法通過‘檢查制度’而已。且讓我們先考慮父親與兒子之間的關系……在人類社會的最低以及最高階層里,對父母的孝道往往比對其他方面興趣來得遜色,由古代流傳下來的神話、民間小說等均使我們不難發現許多發人深省的有關父親霸道專權、擅用其權的軼聞。……一般而言,現代社會的父親仍都對其由來已久的‘父性權威’至死也不放手。”②無論是古希臘羅馬神話,還是中國古代歷史,兒子為了滿足父親的權欲,懾于父親的淫威違背自己的本性,犧牲自己的幸福和生命,這樣的事例還少嗎?《背影》之所以留下如此令人震撼的影響力,也許正是與悲劇俄底浦斯一樣,它觸及到人的深處的某種共性,產生共鳴。這種父子沖突再普遍不過,幾乎不受外因的影響,因而在任何社會都會得到響應,不同的只是結局。弗洛伊德在《夢的解析》中如此解釋這部悲劇能使現代的觀眾或讀者產生與當時希臘人同樣感動的原因:“這希臘悲劇的效果并不在于命運與人類意志的沖突,而特別在于這沖突的情節中所顯示的某種特質。……命運的震撼力必定是由于我們內在也有某種呼聲的存在,而引起的共鳴。”③
在西方文學中父子沖突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主題,被認為是人性的根本問題之一,亦是反權威的標志之一。卡夫卡是其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作家,他創作的許多作品(如《變形記》《判決》等)都反映這一主題,而他本人和他父親之間完全是父子沖突的西方版本,他和父親的沖突到達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我的作品是關于您的。在其中我傾吐了那些我不能在您的懷抱中所傾吐的傷心事。除非受到您的強制,在我能夠自主的時候總是故意久久地遠離您。卡夫卡就是以這種方式強調他畢生同父親所作斗爭的重要意義的。④這種矛盾被長期壓抑,而這種壓抑越強,反抗也就越強,或是回到無意識中,或是以藝術形式升華。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父子沖突對卡夫卡藝術創作產生的影響。“就卡夫卡作為一個藝術家,其審美良知和意識受到個人的經歷很大的影響而言,必須承認,這樣的父子關系相應地產生了卡夫卡的特殊風格和特點,這正是他對世界文學的貢獻。”⑤卡夫卡是一位具有現代意識的作家,他與接受東方傳統文化教育的朱自清不同,他無法理解他父親對待兒子的方式,也無法理解以父親為象征的權力和權威。他感到既不能因為父子之間的血緣關系而采取妥協的辦法,也不能對這種最合理的關系置之不理,因而無法調和矛盾,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在他的藝術創作中矛盾總是以激化的形式出現。
無論朱自清,還是卡夫卡,涉足父子沖突這一主題都是“意在表現自己”,暴露人性中的某種特質。這種特質不會因為我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回避而消失,它存在于人類社會中,以各種方式消解或爆發。作家以藝術的形式表現人性的自己,無論是朱自清的含蓄,還是卡夫卡的濃烈,都給世界文壇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就個體而言,卡夫卡堪稱現代派運動的先驅,而朱自清在新文化運動中已是一面旗幟,他們的魅力在于帶給我們內心的震撼,讓我們共同呼吸、共同思考。
參考資料
①參見:《弗洛伊德主義和文學思想》,霍夫曼著,王寧等譯,第229頁,三聯書店,1987年版。
②參見:《夢的解析》,弗洛伊德著,賴其萬、符傳孝譯,第183~184頁,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
③參見:同上,《夢的解析》,第188頁。
④參見:同上,《弗洛伊德主義和文學思想》,第215頁。
⑤參見:同上,《弗洛伊德主義和文學思想》,第221頁。
摘自《名作欣賞·語文講堂》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7
二、背影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作方法;
2、領會本文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深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目標1、2、3
難點:目標1、2、3
三、教學用時:4課時
四、課型:講讀課
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1、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
同學們,《背影》是朱自清的名作,寫于1925年。當時他到清華大學任教不久,接到父親的來信。信中的一些話,使他想起父親待自己的許多好處,特別是7、8年前父親到南京為他送行時的背影,令他頓時淚如泉涌,情難自禁,便寫下了這篇《背影》。那么,他父親的來信說了些什么呢?請看文章的最后一段,請一位同學來朗讀信中的內容。
(這一段有些語句較難理解,先學這一段,既可掃除難點,又弄清了寫作背景,有助于理解前文的內容。用講讀法進行講解。)
提問:
①最后一段大概講述了哪些內容?
②根據這些內容可以把這一段分成幾個層次?
明確:
①最后一段,內容相當豐富,寫了家境的衰落,寫了父親的身世和心境,寫了作者的感受和對父親的懷念之情;同時從這一段也可以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
②本段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從“近幾年來”到“他待我漸漸不同往日”;
第二層次:從“但最近兩年”到“惦記著我的兒子”;
第三層次:剩下部分。
2、檢查預習,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于某種職務。“推卸”,用于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 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于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 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志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3、請學生朗讀課文,分三個部分;其他學生認真閱讀課文一遍,給課文分段落、層次。
①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在劃分段落層次時,事先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于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
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后,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句式即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
第一部分,首段,概括為“開篇寄思”或“不忘背影”;
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概括為“往事回憶”或“描寫背影”;
第三部分,末段,概括為“結尾懷念”或“思念背影”。
(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前提為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
②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明確: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或:
中間部分分為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第二層“浦口送別”又可以分為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第二課時
1、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問: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并且貫串起來?
明確:“背影”。
思考: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并連接全文的?(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并隨時歸納。)
①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明確:本文四處寫到“背影”。
②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么情況下,每次有什么不同的特點?
明確: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著背影消失在人群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精研課文
⑴研讀第一、二、三段。
①第一段的“二年余”指什么時間?第二段的“那年”是哪一年?
——第一段的“二年余”,指1923年到1925年;第二段“那年”是1917年,因為第四段中“其實我那年已20歲”;從第二段開始是回敘往事。
②第二段寫徐州見父,為什么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怎么院子里會滿是“狼藉的東西”?父親的那句話(“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包含著什么意思?
——父親卸職失業,不得不打點行囊回家,因此院子里亂七八糟的,作者看到這種凄涼的景象,再想起祖母的去世,眼淚便禁不住簌簌地流下來了。這時候,父親心里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體貼、愛護、勸慰。
③為什么說“家中光景很是慘淡”?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說明了什么?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煙酒公賣局長(在舊社會被認為是一種肥缺),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為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所以說“家中的光景很是慘淡”。
這三段寫家中困頓的處境,渲染了一種悲涼的氣氛。
④教師范讀第一段,學生齊讀第二、三段,要求讀時注意速度、語調和感情。
⑵研讀第四段。
①這一段為什么寫南京“游逛”只用“勾留了一日”五個字一筆帶過,而寫父親是不是親自送行卻用了不少筆墨?
——當時父子倆對游逛沒有心思,而且它對寫父親也沒有什么關系,用一句話交代一下就可以了,重點是寫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
②這一段是怎么寫父親對兒子的關懷、愛護的?文中哪些地方說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自己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說明了什么?
——照理父親可以不必親自送行,因為:第一,他“事忙”,急于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托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可是,父親還是不放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③“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說明了什么?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盡管“事忙”,但認為這無關緊要。“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這簡短的一句話,說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④齊讀第四段。
⑶研讀第五段。
①作者為什么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嘆氣說“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這兩句話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說話不大漂亮”,“心里暗笑他的迂”,認為父親迂腐守舊。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帶著深深的自責。
②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文中兩個“忙著”說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著為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托”,說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致入微,用心良苦。
③指名朗讀或齊讀第四、第五段,體會父親的愛子之心。
第三課時
精研第六段。
①買橘送行,具體寫父親的背影,很感人。這一段是分幾層來寫的?
分四層:第一層寫父親執意自己去買橘子;
第二層寫父親過鐵路買橘;
第三層寫買橘回來;
第四層寫依依惜別。
②“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心里是怎么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于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為兒子他想得多么周到。
③“他往車外看了看”,后來“我”也看了,兩人看的是不是一樣?為什么對父親的看寫得很簡略,“我”的看卻寫得較詳細?
——父親只是看看有沒有橘子可買,而“我”,不僅看到有賣東西的人,而且看到要過月臺、穿鐵道,爬上爬下很不容易。本來不想讓父親去的,可是“他不肯,只好讓他去”。這一層寫出了父親一心為兒子著想的拳拳愛心。
④第二層寫看見父親的背影,描寫了父親的感人形象。作者是怎么描寫的?
——這一層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里。接著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為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于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教師范讀一二兩層,讓學生感受體會。)
⑤第三層寫買橘回來,父親放好橘子,“于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輕松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其實,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并不輕松,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為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松的樣子來安慰兒子。盡管這輕松的樣子是裝出來的。但也表明他為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愿的。
⑥最后一層寫依依惜別。離別的時候,父親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著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里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⑦最后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說說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群里,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涌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⑧先分層朗讀,再齊讀這一段課文,要求讀出父愛子、子愛父的深情。
第四課時
1、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作者通過樸實真切的記敘,抒寫了父子深情,表現了當時社會中小有產者雖然屢經掙扎仍不免破產的可悲境遇,以及由此而生的感傷情緒,所寫在當時說來,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的文字也不多,卻很感人,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為感動。作者在1947年答《文藝知識》問時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里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來信,真的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的那一回,想起來跟在眼前一般無二。”正因為作者自己感動了,所以才能寫出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并不是憑借了什么宏偉的結構和華麗的文字,而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征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凄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為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征,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特別是在作品寫作發表的當時,它曾引起了經濟上同樣處于風雨飄搖狀況中的廣大貧苦知識青年讀者的強烈共鳴與由衷的感嘆。
2、學生反復朗讀課文,揣摩作者在文章中的寄寓的情感,當堂完成兩本練習中的閱讀文段。
六、作業 布置
1、抄寫課文閱讀提示中的生字詞兩次,解釋詞語意思;
2、預習自讀課《我兒子一家》。
七、板書
背影
朱自清
1、不忘背影(引起回憶,虛寫背影)
交代家境
2、描寫背影 細心照顧
背影 (往事回憶,實寫背影) 浦口送別 車站買橘 父愛子,子愛父
車門話別
3、思念背影
(結束回憶,虛寫背影)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8
教材分析:
本單元都是敘事性作品,描寫的對象都是普通人。通過普通人的日常瑣事,表現“愛”的主題,訴說人與人之間(尤其是對于普通人、弱者)的同情和關愛。學生可以從閱讀中感悟到“愛”這種博大的感情,從而陶冶美的情操。
朱自清的《背影》是中國現代散文的經典之作,至今仍充滿感人至深的力量。它感人的力量從何而來?原來在禍不單行、陰云籠罩,哀愁焦慮的日子,父親用自己無微不至的關懷讓遠行的游子幾番落淚。父子之情躍然紙上,父愛在背影的烘托下顯得異乎尋常地深沉和感人。人們歌頌父親一般采用正面來寫父親如山的高大形象,這篇課文卻宕開一筆去寫父親不美的外表、動作和不漂亮的語言,特別是濃墨重彩寫了父親的背影。正是這樣一個在特殊環境下活動著的背影,成了本文的聚光點。父親的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都凝聚在這一點上;父子之間分離時深沉的愛也傾注在這一點上。文章無論記人、敘事還是抒情都十分平實,在平實之中蘊含著極為深摯的情感,可謂“真情真感真文”。
學生分析:
現在的小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自我意識很強,但意識到親情可貴的學生委實不多。對于這些孩子而言,談及父愛,他們表示出很難理解。嬌生慣養中長大的他們比較熟悉母親細膩、溫柔、無微不至的母愛,而對在苦海里泡大的的朱自清所描繪的慈父形象表示懷疑,這竟是中國寫父愛的典范之作?缺乏相應的情感體驗,要與作品產生共鳴,從而學會把握和領悟人性美,最終學以致用,以我筆寫我心來刻畫有血有肉親情洋溢的父親形象,在這些方面有相當大的難度。
因而我覺得給這些不諳父愛的學生們上一堂他們最該補的“父情”課,很有必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以人為本,教文育人。因而制定以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積累“交卸、奔喪、頹唐”等詞語
(2)、學習課文抓住典型細節在特定環境下進行細致描寫來表現主題的方法
(3)、能結合課文,聯系生活,從點點滴滴中感受親情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范讀、誦讀、討論、體驗,品味文中最動情的描寫,并探究其作用
(2)、回顧父親的愛,向父親寫封感謝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透過父親的背影,感受父愛子的一片深情,激發學生熱愛父親、孝敬父親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抓住“背影”的描寫,體會父愛子的深情
2、難點:品味文中最動情的細節描寫
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示范法
課前準備: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著名作家,課前布置學生通過各種媒體去查閱有關朱自清及相關資料。在了解朱自清及其代表作的基礎上,走進朱自清的內心世界,感悟父愛如山;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體會語言的特點,來學會以我筆寫我心,刻畫好自己的父親。查閱有關父愛的經典佳作,如將老舍之子舒乙的《父子情》、美國作家E·Bombeck的《父親的愛》等作品搜索匯編成冊,在閱讀“相同主題,不同表現手法”的美文后,做好好詞好句摘抄,為寫作《我的父親》作充分的準備。
教學思路:
我分“知人論世,尋找共鳴;整體感知,理清文脈;合作探究,精心賞析;拓展閱讀,學生習作”四個步驟入手來設計教學環節,解讀文本。
文章不是無情物。這樣一篇為人稱道的美文,字里行間洋溢著作者感念父親及對自己過去不理解父愛而今懊悔不已的真摯濃厚的感情。這樣的寫作過程,是“情郁于中,自然要發之于外”,有感而發的文章,才可能具有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指導學生作文的時候,應該啟發學生盡可能挖掘、捕捉自己與父親之間的動情瞬間。
往往是很熟悉的事物,我們卻視而不見。寫作其實是一種主觀情感的抒發,是一種個性化的精神勞動。E·Bombeck的《父親的愛》道出了我們為啥會忽略父愛的真正原因:“爹完全不知道怎樣表達愛。除非——會不會是他已經表達了而我卻未能察覺?”因此要教學生不僅會寫最熟悉的人物,而且要寫那些打動過我們心靈的瑣事。心靈,只有經歷過顛簸與震蕩才能成熟;文章,只有滲透著淚與笑才會獲得真的生命!
教學手段:
1、朗讀教學法。本文為一篇美文,語言樸實感人,因而感知,感悟文章內容,朗讀是必不可少的環節,形式可以是多樣的,如教師配樂朗讀、聽錄音、學生齊讀、散讀等。
2、研討點撥法。課堂教學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重點研讀文中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選用語言實例賞析,體會關鍵詞語的妙處,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教師在疑難處給予指導點撥。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背影》、配樂朗讀Flash動畫、學生通過各種媒體搜集父愛的文章,編輯《父愛如山》美文閱讀資料。
教學課時:
兩課時
教學步驟:
一、知人論世,尋找共鳴
1、作者簡介:朱自清,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2、背景介紹:1925年10月朱自清先生接到父親來信,不禁回想起八年前與父親在南京浦口分別時的情景,寫下了記實散文名篇《背影》。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為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里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
二、整體感知,理清文脈
1、問題一: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調,體味本文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本文字里行間滲透著淡淡哀愁的父子間相愛相憐的感情,老爸疼愛兒子,兒子感念老爸。
2、問題二:從朱自清先生的寫作背景來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你能描述當年“我”寫《背影》時的真實心緒嗎?
明確:本文寫于1925年10月,當時“我”正在清華大學任教。社會的世態炎涼,使“我”多年來在寂寞困愁中生活。正值家境敗落慘淡,祖母的死,父親的失業,變賣典質還虧空,又添新債辦喪事,接二連三的災難劈頭蓋臉地向“我”襲來,“我”為走投無路而絕望。
家庭光景如此慘淡,為了“謀事”糊口和讀書尋求出路,父子不得不依依惜別,踏上了顛沛流離的路途,不知何時再能見面的痛苦困擾著“我”。
三、合作探究,精心賞析
語文姓“語”,所以應引導學生運用“知人論世”來探究文本。作者描述的是慘淡家景之下,冬天相別之時,兒子心目中的父親“背影”。接著扣緊父親說的“五句話兒”,出現的“四次背影”,“三處情感的跌宕”,兩個“聰明”,“一聲長嘆”來組織課堂教學。
重點要研讀第四環節中的“合作探究,精心賞析”部分的“五句話兒”與“一聲長嘆”,要讀出與文章情境相同的感情,才有助于準確解讀文章主旨。朗讀是一項很好的訓練,既有訓練功能,又有教育功能,一篇好文章可以讀得蕩氣回腸,或慷慨激昂,或溫情脈脈,使學生受到感染和教育。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而是讀書明理。閱讀佳作美文,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就會通過語言文字流入孩子的心田,提高他們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從而認識社會、認識人生,學會做人。
1、問題一:(第一環節聚焦“背影”)文中一共寫了幾次背影?幾次背影的出現各有什么作用?聯系全文細細品味。
(學生討論時,教師可參考課后練習一中的問題設計進行引導。明確后,用多媒體展示進行縱向比較)
2、問題二:(第二環節解讀眼淚)見到父親的背影時,作者流了幾次淚?分別表達了什么樣的感情?
明確:這里動詞“躊躇”使用了兩次。“頗躊躇了一會”,時間較長;“躊躇了一會”,時間較短。表現父親是經過深思熟慮,最后作出的決定。說明父親關愛兒子勝過關愛自己。這里也兩次使用了副詞“終于”,更表示作出“送”的決定的艱難思考過程。上車后幫兒子忙前忙后,將諸事安排停當,兒子卻讓“我”走,但“我”還不想走,還想跟兒子多待一會兒,去買桔子給他路上解渴!
3、問題是三:研讀文中三處跌宕的情感潛流。頹唐與惦記是第三處跌宕。你能推測父親的心路歷程嗎?
明確:“我”少年外出謀生,獨立支持,做了許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凄涼、頹唐!家庭瑣屑讓“我”發怒。唉,“我”的身體又不好,在北平的孫兒現在多高了?不知兒子現在過得好不好?咋不來封信呢?
4、問題四:文中第五節一連用了兩個“聰明”。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個“聰明”的?明確:當父親忙著和腳夫討價還價的時候,“我”總覺他說話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其實哪里是父親說話難聽呢,實在是家境日下,囊中羞澀啊。作者自嘲并稱那時真是聰明過分。
父親囑托茶房好好照應兒子,“我”暗笑父親的迂,自以為看破世情,其實是不理解父親的眷眷之情,拳拳之心。作者還是自嘲稱那時真是太聰明了!
第二個“聰明”使用了程度副詞“太”,還加了“!”,均是褒詞貶用,都是“幼稚無知,自以為是”之意。恨自己不理解父親的深深的自責!感情是層層推進的!
5、問題五:文末一聲長嘆:“唉!”,第5段的末一句之首也有一聲嘆息“唉”,你能說出兩者的區別,讀準它們所蘊含的情感嗎?
明確:前一個“唉”用的是逗號,表示短嘆;后一個“唉”用的是感嘆號,這聲長嘆是前面那聲短嘆的感情遞增,表達了對健康欠佳的父親無限的思念,也表達了對辛苦輾轉的自己無力盡孝的愧疚!
6、問題六:讀了《背影》,我們不由得感慨“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啊,天底下的父親都象朱自清的父親那樣,十分愛自己的子女,不忍心讓他們受到一丁點的傷害。他們忙里忙外,思前慮后,圖的是什么呢?
明確:他們什么也不圖,只求兒女平平安安。希望所有的同學都能孝敬父母,作一個關心父母的好子女。
四、拓展閱讀,學生習作
1、選擇《背影》中你最喜歡的語段,說說喜歡的理由,并要求背誦。
2、學習了《背影》的描寫人物的方法與語言樸實感人的特點,來寫半命題習作《______的父親》。
3、在選編的《父愛如山》的閱讀材料里,自由選擇一篇,寫一則隨筆,談談自己的心得體會。自擬題目,字數不限。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9
【學習目標】
1、掌握課文中出現的重要詞匯。
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味洋溢在字里行間的人間至情。
3、把握文章線索,理清文章脈絡
【重點難點】
1、體會抓住人物特定情境下的“背影”進行細致描寫的特點,感受理解父親的愛子之情。
2、體會樸實的語言中所包含的深情。
課前準備:
電子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教師行為 學生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 白板呈現父親的手拉孩子的手照片,同時播放崔京浩的《父親》,創設情境。讓學生說說歌曲和照片的主題。
2、白板呈現油畫家羅立中的作品《父親》。
3、白板呈現兒子坐在父親肩上放風箏的照片。
今天我們就跟隨朱自清老先生一同在父親的背影里去體驗父愛、觸摸父愛! 1、 欣賞油畫《父親》、父愛照片。
2、 聽歌曲《父親》,進入情境。
3、 聽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情感。 通過欣賞油畫,播放歌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初步感知課文,了解生疏字。
二、出示學習目標
出示學習目標 了解學習目標。 做到有的放矢。
三、檢查預習
1、你了解朱自清嗎?
2、這些字詞你會讀嗎?
3、根據意思說出是哪個詞。
4、指名學生說說他們了解的朱自清,其他學生補充。
5、學生讀,其他人幫助正音。
6、學生說出對應的詞。 檢查預習并進一步鞏固基礎知識。
四、整體感知,合作探究
1、 文中幾次出現“背影”,請你在“背影”前加上一個動詞,以便理解 “背影”的不同含義。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
2、 同學們有感情(舒緩、深沉)的朗讀第六段,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并熟讀成誦。再讀課文,討論,明確答案。
(1)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 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4、 有感情的朗讀。
5、 熟讀成誦,互相試背。 讓學生理清全文的脈絡,幫助理解課文。
五、拓展延伸
朱自清父親讀《背影》
1928年,我家已搬到揚州東關街仁峰豐里一所記錄的屋子里。秋日的一天,我接到了開明書店寄贈的《背影》散文集,我手捧書本,不敢怠慢,一口氣奔上二樓父親臥室,讓他老人家先睹為快。父親已行動不便,挪到窗前,依靠在小椅上,戴上了老花眼鏡,一字一句誦讀著兒子的文章《背影》,只見他手不住的顫抖,昏黃的眼珠,好像猛然發射出光彩。
是兒子的文章感動了父親。請根據你對父愛的理解,仿寫下列句式,表達你對自己父親的敬意。
1、 父愛如傘,為你遮風擋雨;父愛如雨,為你濯洗心靈;
2、父愛是一縷陽光,讓你的心靈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溫暖如春;父愛是一泓清泉,讓你的情感即使蒙上歲月的風塵依然純潔明凈; 學生練習寫作。 通過仿寫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六、課堂小結
《背影》寫于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抒情散文。文章追憶了八年前( )的情景,刻畫了一個( )形象,表達出真摯深沉的父子之情,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 )之情。
七、布置作業
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段文字(第六段) 。 學生課后背誦。 讓學生在情感上更有所增益,加深對課文主旨的理解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10
廣東省吳川市第一中學 余 迅
我今天所說課的篇目是《背影》,它是人教版九年義務初級中學語文教材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
一、新大綱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要求
新大綱對現代文閱讀教學的要求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一、訓練學生閱讀一般的現代文,能領會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和作用,理解思想內容和思路,了解基本的寫法,具有一定的語言感受能力。二、使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基本課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三、初步學習各種閱讀方法。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在“能力訓練”的“閱讀訓練”項中特別強調了“整體感知課文的大致內容”“從課文中找出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欣賞課文中優美精辟的語句”“用普通話正確地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用圈點批注的方法精讀課文”等等。
二、課文特點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記實的手法,通過一個特定的角度棗背影去寫父子之間在那特殊的社會背景之下的相愛相憐的感情。寫得真摯而動人。此文在新教材中編入第一冊第一單元的第三篇課文,從編者意圖來看,顯然出于以下幾種考慮:
1、通過此文去引導學生關注家庭生活,關注父母的生活與情感。因為新教材的第一冊的編輯思想是根據反映生活的內容編排。第一單元即家庭生活,其中第一課《這不是一顆流星》是寫祖孫關系,第二課《羚羊木雕》是表現同輩的朋友關系,此課反映父子關系,而第四課《散步》表現的是整個家庭之間的關系,由此可見,教材編輯的意圖是要示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和反映家庭成員之間的美好的情感。
2、訓練學生整體上學習與運用語文的能力,編者將此文的訓練重點之一定為“中心與段落的關系”,意在訓練學生理解作者如何根據中心去安排段落的能力。
3、新教材注意到了第一冊的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注意到與小學的銜接,另一方面注重第一冊教材的學習在整個中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強調語文學法的指導、最基礎的語文能力的形成與良好語文習慣的培養。這三方面的要求是體現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當中的。
三、學生情況分析
我班乃至我校的學生語文基礎差,特別體現在缺乏正確的學習方法與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背影》這篇文章反映的畢竟是成年人尤而且是一個知識分子的情感,因而較為深沉,其中最大的特點“淡淡的憂愁”是很難讓這些剛上初一的學生真正的領會。根據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對這樣一些內容進行大膽的舍棄,在課堂上不做要求。
四、教學目標 與教學重點
根據以上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 確立為
1、訓練用普通話正確朗讀的能力學習圈點批注的讀書方法
2、理解關鍵語句的含義
3、體會中心與段落層次的關系
4、通過學習課文引導學生觀察父母的生活與情感,主動為父母分憂解難
教學重點是目標2、3
課文2、3兩段對于表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運用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葉圣陶語),但教材又是一個很特殊的例子,它與數理化的例子不同,首先,它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性的例子,從不同的方面可以有不同的用途;其次,這個例子本身也很重要。因此,一方面,我們要將這一例子用好用足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還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可以說,“言”“荃”更為重要。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我上這節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通過聽讀、朗讀等方式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并對重要的字詞進行訓練;再對文章的大致內容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之上,進行重點文段的閱讀訓練,著重訓練詞語的運用和關鍵語句的理解。最后對“中心與段落的關系”進行領會與分析。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圈點批注、朗讀、討論、質疑、課堂練習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
為增大課堂教學的容量和提高效率,采用投影,播放錄音等媒體。
六、學法的指導和學習習慣的培養
對于我們的學生來說,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顯得異常的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因此,本課十分注重以下四點
1、用普通話正確地朗讀
2、學習使用圈點批注的方法
3、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4、根據間接經驗學習感受生活
七、教學過程 設計
本課教學時數擬為二個課時
第一課時
第一課時的教學要點有:聽讀、朗讀訓練,語匯積累,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文章大致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具體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導入 ,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提問:
1、在你的生活中誰最令你感動,最令你感動的是什么?
2、而在我們今天所學的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朱自清的《背影》中誰是令他最感動的人呢?而最令他感動的又是什么呢?
(第一問的設計體現語文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由生活中的具體形象出發;第二問旨在激起學生的閱讀需要,同時,也體現了對預習的要求)
二、朗讀訓練
1、聽錄音朗讀(選一段節奏舒緩情調感傷的音樂)
要求:將那些自己讀不準的字標出記號;將自己不能理解的詞語框出來
2、正音練習(幻燈出示,見附一)
教師對這些詞領讀兩遍
3、朗讀
1、2段一組同學讀,3、4段二組同學讀,5段全班同學讀,6段三組同學讀
(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而我們學生最薄弱的也是這一點,是順其自然,還是切實去改變,我選擇后者,初一時期是訓練朗讀的關鍵時期,如果此時不加以強化,到了高年級再去補已經很難有成效,心理學認為人發展某種能力具有關鍵期,朗讀能力發展的關鍵期就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根據學生實際,初一第一學期朗讀要求為正確,對一些學生讀不準的詞語,采用英語學習中學單詞的方法,教師進行領讀。)
三、圈點批注與整體閱讀訓練
1、閱讀全文,用規定符號進行圈點批注
批注要點
1)、詞語:不能理解的用橫線,認為用得好的用框框
2)、關鍵語句(或寫得好的語句)用波浪線
3)、有疑問的地方,用括號再加問號
4)、用雙豎線和單豎線劃分文章層次
(這一環節主要用于學習讀書方法,形成不動筆不讀書的習慣,既是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熟悉,又是個種發現式的學習過程,當然畢竟是初一的學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夠有所批注,不論對錯都是可貴的)
2、簡要說說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績好的同學,旨在給其它的同學做出示范,教師可在學生閱讀時巡視,找那些批得較好的同學發言。教師可根據此收集反聵信息)
3、詞匯積累——課堂練習二
(寫完后對照課本,找出寫錯的字并改正)
(詞匯是語言的材料,切實落實,此練習一方面設計聽的能力,一方面練習詞的意義,一方面練習正確書寫,一石三鳥)
4、閱讀嘗試練習(提問討論)
1)“我”與父親最后一次相見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理解記敘要素)
2)我與父親是在一種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從文中找出寫見面的背景的句子。寫出了怎樣的一個背景。
3)文中一共寫了幾個背影?
4)文中一共寫了作者幾次流淚,找出這些語句?
5)對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幾種看法,你認為正確的是,簡要說明理由。
A、表現父親疼愛兒子
B、表現父親的生活艱難和老境頹唐
C、表現兒子體諒父親
D、表現父親憐愛兒子,兒子體諒父親,父子之間的美好親情
(重點討論解決2、5)
(嘗試練習的設計的目的是檢測整體閱讀的效果,同時解決一些次要的目標。提問5的設計可視作是對此課的總結)
四、作業 布置
1、將預習提示中的詞語的注音和解釋抄寫在作業 本上。(語料的積累,習慣的培養,這類練習表面上看較為機械,但對低年級學生是有效的,所以是必要的)
2、完成課后練習七(不借助其它參考書,做錯沒關系,做在書本上)
3、熟讀課文
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的教學要點是重點段落研讀、關鍵語句意義的品讀、理清本文的層次與結構體會中心與段落之間的關系、比較閱讀訓練。如果說第一課時側重于基礎能力和基本習慣,是整體感知課文,那么第二課時主要是突破重點難點、完成主要目標并進行遷移訓練。第一課時的鋪墊,第二課時是發展。
主要教學環節如下:
一、重點研讀第五段(朗讀、討論)
1、上節課我們知道作者一共寫了四個背影,那么作者寫得最詳細的是那一個?朗讀這一段,注意其中的一些詞語,等一下要求大家寫出來。
引導學生研究刪后補出的詞語的含義和作用,教師進行適當的點拔
A、兩個“黑”字
B、三個“布”字
C、“蹣跚”“肥胖”
D、“兩手”“兩腳”
E、不要“向左”兩字行不行,為什么?
2、為什么“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而不是“輕輕的”或是“小心地”?請一位同學表演一下?
3、父親為什么“撲撲身上的泥士,感到很輕松似的”,“似的”二字去掉可不可以?
4、作者為什么看到這個背景“眼淚”很快地流下來了?又為什么趕緊拭干了淚?
5、這一次流淚與第一次流淚有什么不同。與第三次、第四次呢?
三、關鍵語句的品味
1、前面我們通過第五段的閱讀,體會了父親對兒子的一片疼愛之情,那么,文中還有那些句子表現了這種感情?
引導學生分析以下句子,并進行點拔
A、第二段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B、第三段棗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貼,頗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送我去。
C、他囑我路上要小心·····
2、作者是否一開始就體會了父親的這種樸實的疼愛之情呢?
3、文章的開頭和結尾有那些語句是互相呼應的?
練習:完成課后練習五
四、總結討論
1、文章的標題改為“我的父親”“浦口別父”好不好,為什么?
2、討論上節課課后練習2、教師板書總結
3、討論中心與段落的關系
A、2、3兩段去掉可不可以,為什么?
B、第四段為什么不詳寫作者在南京與朋友的游逛?
五、比較閱讀訓練:見附四
六、小結
七、作業 布置
1、你也一定被你的父母深深的感動過,也許是一次送別,也許是一次談話,也許是一份特殊的禮物,也許是······請你敘述一次讓你讓你最為感動的事。
2、背誦文中描寫父親背影的一節文字。
(著眼于遷移與鞏固)
附一:課堂練習一(幻燈出示)
選擇正確的讀音
差使 交卸
奔喪 迂腐
瑣屑 柵欄
舉箸
附二:課堂練習二
根據教師所說的意思默寫出該詞語
1)不幸的事接二連三地發生
2)奔赴親人的喪事
3)亂七八糟的樣子
4)把自己的財產、衣服出賣和典當出去
5)凄慘暗淡,不景氣
6)有了空閑的時間,指失業在家
7)因為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8)精神不振作
9)細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積在心里不得發泄
附三:課堂練習三
不看書憑記憶補充下面這段文字中刪去的詞語。
我看見他戴著小帽,穿著大馬褂,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攀在上面,再向上縮;他身子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附四:閱讀課后練習八的文段,完成下列練習
1、這個文段中所描寫背影的語句是,從文中劃出來。這一背影與朱自清在課文中描寫的背影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朱文通過父親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自己的疼愛,最后表達的是一種對父親的思念和老境不好的一種淡淡的憂傷,而此文的結尾兩段表現的是作者對自己 的負疚的心情。
附五、板書設計 一
背影
朱自清
圈點批注 字詞、名句、段落層次、疑問
見面的背景 禍不單行 祖母死了,回家奔喪
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失業)家中光景慘淡
開頭
四個背影 去買橘子時
告別時
淚光中的
三次流淚 第一次 見父親,睹家境,想起祖母 悲哀
第二次 見背影 感動
第三次 別父親
第四次 想背影
附六、板書設計 二
難忘背影 ——點題
父 家境:禍不單行 父親疼愛兒子
子 描寫背影 別前:細心關照 兒子憐愛父親
情 買橘子: 體貼周到
深 再現背影——思念
注:這是為一個鎮級中學老師所寫的說課稿,學生底子較差!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11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交卸xiè 簌sù 賦閑fù 游逛guàng 妥貼tiē躊躇chóu chú 瑣屑xiè 惦記diàn 惟wéi 箸zhù晶瑩yínɡ 劈柴pǐ 積攢zǎn 綽綽chuò 桀驁不馴jié ào呵斥hē 內疚jiū 虎視眈眈dān 怪誕dàn 輕蔑miè 惴惴zhuì違抗wéi 慫恿sǒng 頹敗tuí 氈絮zhān 竹篾miè龜裂jūn 攥zuàn 2. 辨析近義詞:囑咐 囑托 這兩個詞都是動詞、都含有“叮囑”的意思,一般是告訴晚輩或下級做什么,但詞義的著重點不同。 囑咐:著重點在“叮囑”,表示告訴對方記住的意思。如“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 囑托:著重點在“托付”,表示托人辦事,告訴對方代做什么,有委托、請求之意。如“他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 3. 多音多義字 4. 詞語交卸: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禍不單行:不幸的事接連發生。謀生:尋求維持生活的門路。光景:境況;狀況;情景。躊躇:猶豫,拿不定主意。頹唐:精神不振作。文中指衰頹敗落。聰明:在課文中的意思是反語,知道自己愚蠢不懂事,表達自己內疚、悔恨、自責。漂亮:在課文中的意思是指說話得體。妥帖:恰當;十分合適。不能自已: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已,停止,這里是控制的意思。綽綽:形容很寬裕,用不完。一貧如洗:指一無所有,非常貧困。桀驁不馴:性情倔強不馴服。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眈眈,眼睛注視。怪誕:荒誕離奇。惴惴:形容又發愁又害怕的樣子。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龜裂:皮膚因天冷干燥而開裂。攥:握。5. 作者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現代著名詩人、散文家、學者、民主戰士。江蘇省揚州人。1920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系。在大學讀書后期,受“五·四”運動的影響,開始寫新詩,一直繼續到畢業后在江浙一帶當中學教師的時期。1925年任清華大學教授,轉而從事散文創作,成為現代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學英國,漫游歐洲,次年回國,仍至清華大學任教授。抗戰期間,在昆明西南聯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聞一多被國民黨特務暗殺,血的教訓促使朱自清積極參加黨所領導的愛國民主運動,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8年,他貧病交加,但堅決不向反動派屈服,拒絕在領取“美援”面粉的宣言上簽名。該年12月病逝于北平。毛澤東同志稱贊他“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朱自清是文學研究會早期主要成員,一生勤奮,共有詩歌、散文、評論、學術研究著作26種,約二百多萬字。主要作品有詩文集《蹤跡》,散文集有《背影》、《歐游雜記》等。梁曉聲,原籍山東省榮城縣,1949年生于哈爾濱,1968年中學畢業后到北大荒農場當工人。1974年就讀于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到北京電影制片廠當編輯。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獲1982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今夜有暴風雪》獲1983—1984年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此后出版的短篇、中篇小說集,就是分別以此作書名的。其中《父親》獲1984年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后來又發表中、短篇小說,多篇和長篇小說《雪城》。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父親》,中篇小說《今夜有暴風雪》,小說集《天若有情》、《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人間煙火》、《白樺樹皮燈罩》、《黑紐扣》,長篇小說《雪城》、《年輪》等。梁曉聲作品可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知青小說”,表現一代知識青年在那場荒謬的歷史運動中所顯示出的理想追求和人格精神,熱情謳歌了在動亂年代和艱苦環境中的英雄主義精神。《今夜有暴風雪》被視為“知青小說”里程碑式的作品。他的另一類作品則相對平實,作品取材于城鎮、農村、學院、家庭等領域的生活,表現了他開拓生活視野的意向,體現出鮮明的紀實風格。 (二)學習目標《背影》1. 知識與能力:①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的讀音,字形及詞義,并學會運用。 ②朗讀文章,感知內容。2. 過程與方法:①學習本文以小見大的寫作風格。 ②品味作者飽含深情、樸實的語言特色。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課文中父子之間的真摯深厚的感情。 《慈母情深》1. 知識與能力: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故事。 2. 過程與方法:①體會文章中母親的形象,把握文章主題。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家對人物外貌、動作、語言描寫的風格。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文中的慈母深情,感受母親勤勞、節儉、開明的品質。 三. 教師建議《背影》這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散文,一直作為語文教材的傳統課文,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人,因為它寫出了一種異常真摯與至誠的親子之愛。這種親子之愛,反映了我國一種優秀的傳統文化。正如季羨林先生所說:“我覺得,讀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應該把眼光放遠,遠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體會到這篇名文所蘊涵的真精神。”大家學習時要注意:這篇散文的特點是構思精巧,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命題立意,組織材料,在敘事中結合抒情。另外要注意,這篇散文,沒有什么表示強烈抒情的字眼,全是平平實實的敘述。但正是這些極平凡的日常絮語,卻蘊含著至愛深情。 《慈母情深》這一篇表現的生活和朱自清《背影》里的時代大不相同,和當代許多貧窮孩子的生活卻比較接近。一開頭就用了一系列細節,房子、胡同、零錢,都強調貧窮,但是窮而不苦,并不突出有多么苦惱。孩子對于生活要求很低,積攢幾分、幾毛,買得起幾本小人書就夠滿足了。一方面細致地說明小人書便宜,可是另一方面又強調,當他的小人書被一個警察沒收了以后,他的心理反應是十分強烈的。學習時要注意這個寫作背景。 四. 課文講解《背影》(一)文章主旨 《背影》是一篇紀實散文,也是一篇描寫親情的極好的敘事散文。作者通過對幾年前回鄉奔喪、浦口分別、別后思念情景的追述,特別是通過對記錄著父親飽經憂患、半生潦倒的苦難經歷的“背影”的描寫,充分體現了父子之間的真摯深厚的感情。 (二)文章思路 全文可分為三大部分:(全文共7段) 第一部分(1),開篇點題,點明“最不能忘記的是他(指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2~6),回憶往事,追述父親到浦口車站送他(指作者)的情景,表現父親愛子之情。 第三部分(7),照應開頭,寫別后對父親的思念。 (三)寫作特點樸實的語言,飽含的深情 《背影》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追憶八年前與父親在浦口車站惜別時的情景:父親在車站送兒子,為兒子買橘子。這是一件平凡的小事,可是作者把這件事放在特定的氛圍中去描述,讓人感到強烈的感情沖擊。送“我”的是喪母、失業、飽經憂患的父親,他背負著沉重的精神負擔,在奔走謀職之時,不辭勞苦,不怕麻煩送“我”上北京,還艱難地爬過鐵路為“我”買橘子。買橘子時的背影,作者著力刻畫,表現了真摯動人的親子之情。這篇散文的語言樸實,不加任何修飾和渲染。通篇充滿父子之情,卻無“關心”、“愛護”之類的字眼,讓我們在平白如話的描寫中體會出父子間的真情。例如課文中父親送“我”上車一段:父親年齡大了,腿腳又不好,卻“忙著照看行李”,“忙著”和腳夫們講價錢,上車后“給我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又“囑我路上小心”,又“囑托茶房好好照應我”。這一系列的舉動看似瑣碎平淡,可由此我們看到了父親對兒子的無微不至的關懷。再如作者精心刻畫的父親的背影:“……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他用兩手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段文字樸實、凝重,既無花花綠綠的艷詞,又無故作姿態的矯飾,卻使得父親博大深沉的愛像朱紅的橘子—樣迎面而來,也正是隱藏在平凡背影中的圣潔的父愛強烈地撞擊了作者的心靈,令其震顫而刻骨銘心,使其 “暗笑”轉為“流淚”,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平凡之中見真情,使本文歷久不衰。 課文選取“背影”這個表現角度體現主旨。背影,可以看做是父親的一種特殊“面貌”。由于生活的暗示,作者有獨特發現,選擇了這個最佳的表現角度。以“背影”為題,貫穿全篇,父親老境的頹唐、心情的憂郁、父親對兒子的真摯感情等,都可以通過“背影”真切地表現出來。它意蘊豐富,耐人尋味,留給讀者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㈣重難點句子理解 1. 我與父親不相見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這是課文的開頭一句,它開宗明義,落筆點題。“不能忘記”的前邊再加上一個“最”字,表明父親的背影在作者心靈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記,蘊含著千絲萬縷的父子溫情。全文從這個“最”字發端,用追敘的手法,再現兩年前作者終生難忘的往事。2.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禍不單行的日子。標題是背影,但作者宕開一筆,從祖母死、父親賦閑這“禍不單行的日子”寫起。這樣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主要是為下文描述事物、抒發胸臆、推出背影作鋪墊。文章的前半部分都是鋪墊,這一句是鋪墊部分的總領句。3. 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了!類似的句子在文章中有幾個。這是事后省悟過來的時候作者責備自己的意思。“太聰明了”,換一句話說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為什么?因為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為而不能夠體諒父親的心情。這種自我責備的句子,能深化文章的主題思想,使文章更為感人。4.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當時,“我”要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而且,我已經二十歲了,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況且,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但父親幾番躊躇,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就說了這么一句話。聯系這些情況來體味,就可以看出這句簡短的話里包含著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深摯的愛。 (五)課后練習解答 第一題這幾種觀點都是值得稱道的分析、解讀《背影》的觀點。回答贊成哪些觀點,當然希望回答者能有所側重(也就是比較欣賞哪一種),同時并不以為其他觀點是錯誤的。本題的意圖主要在通過練習或討論,幫助理解這篇經典作品的“好處”。第1觀點關鍵在父親爬月臺的形象“吃力而努力”,尤其是“努力”之狀,力不勝任卻又心甘情愿,這就感動了兒子,感動了讀者。第2觀點關鍵在兒子不太領情,父親也感覺不到,這就是父愛、母愛的無私動人之處,不求回報的感人之處。第3觀點的關鍵是父親的行為既不漂亮又不實用,越是如此越反襯出父親的內心之美和愛子心切。人間真情往往會忽略功利、超越功利,這大約是天下父母心的普遍表現。從以上三個觀點,可看出《背影》確是表現父母之愛的經典之作。回答和討論時要有文中的具體語句為依據。比如,吃力而努力爬月臺,應落實到具體品味、分析那個經典名段,尤其是那幾個動詞;兒子不太領情主要在前半部分那些“聰明過分”的心理活動;“父親感覺不到”表現在“我兩三回勸他不必去”及“非自己插嘴不可”后父親似乎毫不知會;“呵護有加”表現在講價錢、揀座位、買橘子、反復叮囑,特別是再三囑托茶房又仍舊不放心等等,從頭到尾均有這些“心細如母”的細節。第3觀點主要是體會反襯的手法。比如爬月臺的“蹣跚”等笨拙舉動、說話辦事不漂亮等等都可看為“外表不美”,不應僅限于穿戴、身材。囑托茶房之迂既是辦事不漂亮也是不實用。關于橘子并非非他自己去買不可,要注意找到對應語句:“父親是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這就看出接下來的爬上爬下之笨拙、之費勁在功利上是很不合算的,而在情感上卻特別動人。 第二題三個“終于”和三個“定”(決定、講定、揀定),充分表現了父親反復掂量、瞻前顧后的拳拳之心。如果把“講定”改為“講好”,特別是把“揀定”改為“挑揀”,沒了這個“定”,這個“拳拳之心”的情態及其反復掂量的行為過程,我們就不可能這么明顯地感覺到。 第三題第1小題,爬月臺時才寫出肥胖身子、臃腫穿戴就更突顯了父親買橘子過程的行動的不便和吃力,“背影”也就更感人。這可以說是必要和允許的藝術加工。同時,也是“寫實”,因為只有到此時,父親上下月臺不方便時,兒子才注意到、感受到父親此時不便于行動的穿戴和身材。第2小題,送行中說過許多話,從文中就可看出,如囑托茶房、囑咐兒子、講價錢等,其中必定說過不少話。重要的關系大的必須保留,次要的乃至無關緊要的必須舍棄,否則正如前面說的,次要的干擾、淹沒了主要的,那才是真正的“失實”。就這四句話所體現的寫文章的“取舍”道理。葉圣陶的《背影》解讀,又一次說:“凡是和父親的背影沒有關系的事情都不用寫”,強調的也是要善于取舍。為什么特地記下這“四句話”?葉圣陶認為,“因為這幾句簡單的話都是深情的流露”,“含蓄了多少憐惜、體貼、依依不舍的意思!”回答可能用語有所不同,比如無微不至的關心,出自父愛的自然流露等等,都是可以的。第3小題,①從文學作品的特點來說,其道理和第一題第3觀點所講的道理實質上是一樣的。從文學藝術的表現效果看,那樣寫,可能是適得其反。相反,寫出“反差”,更突顯了父親的內心之美、愛子心切和感情的真摯。②本小題問題是在作者申明“寫實”的前提下討論的,就父親外貌、穿戴、言行如實寫,不妨害主旨和情感表達,相反更為感人,更為令人相信,作者何樂而不為?③上下、攀爬月臺的笨動作,如作者所言,想起來如眼前一般無二,是打動兒子的最重要之處,“我”把這瞬間抓住,再現出來,如改為漂亮的更富詩情畫意的動作反而可能使當時蘊蓄的情感流失。 《慈母情深》(一)文章主旨文章的作者通過母親的外貌、動作、語言描寫,集中表現了慈母深情,同時記敘了兩件難忘的事,表現了母親勤勞、節儉、開明的品質。文章情真意切,語言質樸自然于平淡中見真情。 (二)文章思路全文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開頭至“要一直送到家門口”):寫母親帶“我”討回書。第二部分(我買的第一本長篇小說……):寫“我”買第一本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的經歷。 (三)寫作特點通過母親外貌、語言、動作和神態的描寫,體會平凡母親的偉大,感受偉大的母愛,(1)敘述“我”家境的貧寒。連“破收音機”都“已經賣了,被我和弟弟妹妹們吃進肚子里了。”“母親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皺皺的毛票,用龜裂的手指數著。”(2)描繪母親掙錢的艱辛。工作在噪聲震耳欲聾的角落,爭分奪秒,“有事快說,別耽誤媽干活!”“母親說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彎曲了背,立刻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這些,與媽媽慷慨地給“我”錢買書形成了強烈對比。“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3)抒發“我”對母親的感激、崇敬與熱愛之情。“背直起來了,我的母親。轉過身來了,我的母親。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對眼神疲憊的眼睛吃驚地望著我,我的母親……”“那一天我第一次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 (四)重難點句子理解1. 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自己長大了,應該是一個大人了,并因為自己十五歲才意識到自己應該是個大人了而感到羞愧難當,無地自容。寫孩子受到感動的精神頓悟,最忌直接升華,脫離孩子的心理特點。本文的精彩,就在于寫得很有層次,因而很自然。他不先寫“我”思想上的升華,而是先寫“我”對于母親的感覺變化。不是寫她精神高大,而是寫突然發現母親原來是那么瘦小、那么衰老。這是暗示母親的年輕的生命都無私地奉獻給了孩子。接著,才直接表白。如果僅僅寫到這里,思想閃光是有了,文章的主題也提升了,至此結束也未嘗不可。但是,作者的才華在于,在這一般人是強弩之末的地方,作者又翻上了一個新的層次,讓孩子用自己的行動來表現自己的覺悟。2. 我想我沒有權利用那錢再買任何別的東西,無論為我自己還是為母親。這句話是說,母親掙錢那么不易,家境那么困難,但毫不猶豫地給錢讓我買書,使我滿足了讀書的強烈愿望。我如果用那錢買別的東西,實在對不起母親, 對不起母親濃濃的愛子真情。這不但是一個思想的升華,而且是一種結構的轉折。孩子因為被感動,而不忍心為自己買書,而是為母親買了一盒水果罐頭。這個轉折本來已經相當精彩,但還不是高潮的頂點。高潮的頂點是:母親又湊足了一塊多錢,讓孩子去買他所神往的書。此時作者水到渠成地推出這一句表明最后的升華。 (五)課后練習解答一. “葛里高利”被“我”和母親的行為所震撼,感動,為這位富有尊嚴的母親所感動;被這無所畏懼維護孩子利益的母愛所打動。體現出強烈的同情,為我們做好事。二. 1. 以惡劣的環境描寫烘托出母親工作的艱辛,體現出“我”對母親無限的感激之情。2. 各有特點,本文直觀形象,《背影》寫得含蓄細膩。3. 說明“我”理解了母親的辛勞,不僅是為“我”,更主要是為了整個家庭。三. 如:“那一天我第一次覺得我長大了”。運用了“第一次”說明自己理解了母親的辛苦,認識到自己的責任。“母親還從來沒有一次給過我這么多錢”。詞句運用了“從來沒有”強調此次給錢數量之多。體現出母親對“我”關愛程度很深。總之,運用“第一次”“從來沒有”表明這印象不可磨滅,以及具有重要的或特殊的意義。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給下列加點字注音。妥帖 躊躇 頹唐 蹣跚 瑣屑 狼藉 二、填字組詞。___不單行 觸目傷 情 于中 不能自 變賣 質 三、《背影》的語言平淡、質樸,卻極為感人,其原因是什么? 四、填空。1.《背影》選自《 》,作者 ,是散文家、 、 、民主戰士。2. 文中共 次寫到背影,實寫的是 ,虛寫的是 ,這樣寫的作用是: 。 五、解釋詞語。一貧如洗:桀驁不馴:虎視眈眈:非同小可: 六、說說下面句尾標點符號的作用。a. 避開人我躲在個地方哭,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親…… b. 你這孩子,誰讓你買水果罐頭的?! 七、體會下列語句所表達的情感。 1. 一片片低矮的破房子仿佛是一片片疥瘡。 2. “葛里高利”以將軍命令兩個士兵那種不容違抗的語氣說:“等在這里,沒有我的允許不準離開。” 八、閱讀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須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車北去。父親因為事忙,本已說定不送我,叫旅館里一個熟識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囑咐茶房,甚是仔細。但他終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其實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是沒有什么要緊的了。他躊躇了一會,終于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他不必去;他只說:“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1. 本文段選自朱自清的《背影》,可是本段并未寫到父親的背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呢? 2. 歸納本段段意。 3. 指出畫橫線句子的描寫方式,體會其表達作用。描寫方式: 表達作用: 4. 《背影》中四次寫到父親的背影,每次的作用各不相同,請把它們對應寫出來。①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作用:②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作用:③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里,再找不著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作用:④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作用: 【試題答案】一、tuǒ chóu chú tuí pán shān xiè jí二、禍 懷 郁 已 典三、寫得真切,蘊含著真情實感四、①朱自清散文全集 朱自清 詩人 學者 ②四 車站送別 開頭結尾各一處 文章開頭寫背影,點題并設懸念,中間兩次實寫是表現父親愛兒子之深之切,結尾再想起背影,既照應了開頭,又表達了作者對父親的深切懷念之情五、一貧如洗:指一無所有,非常貧困。桀驁不馴:性情倔強不馴服。虎視眈眈:形容貪婪而兇狠地注視。眈眈,眼睛注視。非同小可:形容事情重要,不能輕視。六、a. 表達對母親的無限感激與懷念,引起回憶。b. 體現母親對兒子行為的疑惑和感動。七、1. 運用比喻修辭方法,形象生動地說明作者居住環境的惡劣。2. 巧用借代、比喻的修辭方法,體現“我”和母親的勝利及警察對我們的同情和援助。八、1. 為后文刻畫父親的背影做鋪墊。2. 父親決定親自送行,表現了父親深切的愛子之情。3. 語言描寫 “不要緊”是對父親而言,盡管“事忙”但無關緊要;“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就怕別人照顧不妥帖。 簡短樸實的話語蘊含深切的愛子之情。4. ①篇頭點題,引起下文。②集中刻畫,把情節推向高潮。③對“背影”的動態進行補充,深化主題。④照應開頭,引人回味,增加感情的深度。
春風化雨 潤物細無聲《背影》教學案例 篇12
以上的案例說明,教育教學中,教師必須充分尊重并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主動去學習、去鉆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學到知識與技能。教師只有從觀念上進行更新,實施的教學才是真正的教學,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