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精選15篇)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
日照實驗學校 zhang
一、教材分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的第四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刻畫出凄清的境界,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抑郁憂傷之情。
二、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的語言簡潔而豐富,細致而生動,簡短而有節奏感。所以在教學時從朗讀入手,通過反復誦讀掌握字詞大意,讀出景物的幽美,理解蘊含的感情,體會作者的心境。然后在閱讀的基礎上設計探究性問題,以深入理解作品,培養學生的理解和探究能力。最后與作者的對話,巧妙地把學生引到寫作上,體現新課標中“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
三、教學步驟
(一)閱讀課文,理解文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1、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1)自讀課文,畫出文中讀不準的字。
(2)教師朗讀,學生正音正字。
2、熟讀課文,理解文意。
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時間,熟讀課文,弄懂文意。教師教給學生三條求助熱線:①課下注釋;②小組合作;③全班同學集思廣益。
利用課下注釋和小組討論尚不能解決的問題,提出來,師生共同解決。
3、品讀課文,品出景物之美,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找出描寫潭水和游魚的句子,并認真品讀。(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1)反復誦讀;
(2)在腦海中再現畫面形象,并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
(3)用一個字概括景物的特點;(清)
(4)體會此時作者的心情。
(相關分析: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忽然,有的魚飛快地竄向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又游到那兒,好像是在與游人一同享受著快樂。讀到這里,我們又不能不從游魚聯想到作者的歡悅心情。)
第二,找出描寫小石潭周圍環境的句子,并認真品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1)反復誦讀,體會景物的特點,用一個字概括出來;(靜)
(2)根據課文,用自己的話描繪出這種凄清幽靜;
(3)體會作者的感受并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相關理解:坐在小石潭上,四周環抱著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見不到人,令人神色凄涼,骨徹心寒,精神上也不免悲愴幽涼。因為它的境況太幽清了,不適宜讓人長久地呆下去,便題了字后離去。在這一段中,作者突出地寫了一個“靜”字,并把環境中的靜深入到心神中去,情景相融,寫出了一種凄苦孤寂的心境。)
4、背誦相關語段,探究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背誦描寫潭水游魚和寫小石潭環境的句子;
第二,思考: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游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1)教師播放作者相關寫作背景的短片;
(2)學生依據文中描述,聯系相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相關理解: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澈時游魚的活潑生趣,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凈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隨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后來寫“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二)拓展:對比閱讀,體會寫作方法。
對比閱讀《小石潭記》和《三峽》,體會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和酈道遠的山水游記的寫法有什么不同。
學生閱讀分析——討論——交流
(相關理解:《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三)走出文本,與作者對話。
通過閱讀理解,作者與同學們的距離越來越近了,請同學們結合我們的現實情況,給柳宗元先生寫幾句話,勸慰鼓勵一下他,也可以給他提提建議。
寫完后全班交流。
四、教例評價
此案例根據課文內容和文言文教學的特點,反復誦讀,讀通文意,品味美景,理解思想。從字里行間讀出一個栩栩如生的作者形象。在閱讀中同學們不但能看到作者的外表,看到他緊鎖于眉宇間的愁緒,還能觸摸到他的內心,去探尋他內心的惆悵和謫居的孤寂。最后與作者的對話,把歷史與現實、閱讀和寫作自然地結合起來。
此案例的設計注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了教師的組織者的作用,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此課例真正體現了全新的閱讀教學理念。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2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此次教學這篇課文,我將教學目標定為兩條,即讓同學積累文中一些常用的文言實詞的含義;通過朗讀,品味文中描寫景物的短句,體會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學時間為一課時。
教學之前,針對所教班級同學情況,對他們提出了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給生字注音,并自主試讀三遍;
2、對照注釋口頭翻譯課文,將不懂的字詞句作圈劃;
3、查找有關資料,了解柳宗元和《永州八記》。
教學步驟分五步:
1、由柳詩《江雪》導入,用時三分鐘;
2、走進課文,包括正音識字、朗讀課文、疏通課文等,強調實詞的解釋和加強同學個別朗讀,整個環節用時二十二分鐘;
3、研讀課文,主要引導同學品位寫景句,體會作者的樂與憂,用時十分鐘;
4、教師小結,用時兩分鐘;
5、同學朗讀課文,安排作業,用時三分鐘。
教學后,我覺得在理解作者思想感情這一環節時,教師的引導非常重要。如:
師:(出示課件考慮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同學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3
教學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為坻( )
B.為嶼( ) 為嵁(山甚)( )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 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 。(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文章技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八、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
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 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或投影顯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魚、陽光 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 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 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書顯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滅可見
曲折、蜿蜒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比喻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
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或板書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四、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
1、 背誦全文。(A)
2、《掌握語文》(B)
3、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寫感受)。(C)
六、說課精要: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教學的難點。
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完成,以解決教學目標 。
七、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4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二)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三)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 亻臺然不動 亻叔爾遠逝 (動靜結合)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四)討論以下問題: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
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著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里很是高興。于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游人一起娛樂。
順著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著,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凄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于這地方過于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于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游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著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上一篇:語文版《小石潭記》教案6
下一篇:《小石潭記》同步訓練(2)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5
《小石潭記》教案
[課件1:題目](等待上課時用)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凄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
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工具】多媒體
【教學流程】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我們曾經跟著父母游覽了一些名山大川,面對那些好山好水總是讓我們欣喜,讓我們激動。今天請大家跟我一起欣賞一處美景,這里有明朗的日光,青翠的竹林,透明的潭水,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走近柳宗元。
(板書:小石潭記,柳宗元)請大家打開課文第124頁,在這一課我們的教學目標是:(課件2)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并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鑒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凄涼的心境。
二、感知文章
初讀:請同學們結合課下注釋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讀順,聲音洪亮。(讀一遍停)
正音:有沒有不會讀的字詞?如果沒有,我從文章中挑了幾個詞語來檢查一下,哪位同學愿意給大家讀一下?(課件3)
篁竹 清冽 為坻
為嵁 佁然 深邃
參差 披拂 俶而遠逝
讀得很好,下面大家齊讀,每個詞語讀兩遍。
檢測短句理解。(課件4)
齊讀:我們來齊讀一下文章,注意體會作者感情
評價 大家讀得很好,并且帶著感情,大家知道作者在什么情況下寫的《永州八記》嗎?(課件5)我們從就文章中找一找能集中表現作者感情的詞語。
(板書:樂 凄)
看來作者的感情是有變化的,是先歡樂后凄涼,凄中作樂,大家聽配樂朗讀。(課件6一直到課件14)
給大家一分鐘時間醞釀一下感情,下面我們分開男女生來比賽朗讀,看誰讀的好。
點評:讀得很好,讀出了美,同時讀出了柳宗元的歡樂和憂愁,
三、互動探究
(一)柳宗元不愧為文學大家,他用寥寥數筆就為我們描繪出了小石潭的獨特景色,讓我們也感受到了小石潭的美,那么作者是怎么發現小石潭的?大家討論這幾個問題:(課件15)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原文回答。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的,寫出本文的寫作思路。(課件16)
(二)精讀揣摩第一段(課件17)討論:
1.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找出來。
寫了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翠蔓。用了“隔”“聞”“伐”“取”“見”等詞。
2.第一段中哪個句子寫出了小石潭的人跡罕至?
伐竹取道。
3.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
(三)研討第二段,回答問題(課件18)
1.寫了哪些景物?用的什么寫法?
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的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清 澄
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寫潭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3.作者是怎樣寫魚的?描寫中滲透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用動靜結合的方法。
快樂心情。魚兒之樂其實是作者之樂。
(四)研討第三段,回答問題:(課件19)
1.此段描寫小潭源流,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運用什么修辭手法?
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
比喻的手法。一靜一動來描寫。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看來大家已沉醉其中,小石潭確實是一幅極美的圖畫,有清脆的水聲,有婀娜的翠蔓,也有姿態萬千的石頭,尤其是透過藍晶晶的潭水看到的魚,更是人見人愛,可以說有聲、有形、有色、有影,小石潭簡直就是一處人間仙境。下面讓我們仔細再品味一下,作者此時還有一種什么感情?為什么? (課件20)
教師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
因為這個小石潭四周都是密密的竹子和樹木,非常寂靜,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所以作者感覺到神色凄涼,寒氣透骨。
前面小石潭的美景讓作者感到歡悅,現在卻又使他感到“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歡悅——凄楚這種感情變化?(請結合作者寫作背景來理解)(課件21)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全班交流
教師明確:“一切景語皆情語”,柳宗元因政治原因被貶到永洲,一貶就是十年,政治的失意使他不得不寄情山水,但眼前的景色即使再美,也不能真正解除他心中的憂愁,因為他是一個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憂國憂民的偉大的文人,他時刻牽掛著的是天下的黎民百姓,他怎能有心情來盡享這大自然的美景呢?
(板書:寄情山水 )
四、梳理文章結構(22)
五、學習小結(課件23)
(1)內容小結: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寫小石潭的石、水、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了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痛苦的情感。
(2)方法歸納:游記里各種描寫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作,精煉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
六、指導背誦 (課件24)
欣賞這么優美的景色,難道你不想讓這些優美的文字印入你的腦海嗎?下面就請你挑選出你最欣賞的文段來背誦,時間為1分鐘,看誰背得快,背得多,計時開始!(檢查兩三人)
七、教師總結
《小石潭記》是一幅寂靜清幽的圖畫,也是一首抑郁憂傷的古典樂曲,更是一篇讓我們難以忘懷的優美篇章。
八、作業布置(課件25)
1.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其他幾篇與本文有什么異同,讀一讀,議一議,比一比。
2.觀察你上學路上的景色,用移步換景或定點特寫寫一段話。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石——奇
樂 水——清 寄情山水 凄
魚——歡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 岳建智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6
教學目標: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2.學生熟悉課文,感受小石潭的美景。
3.體會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4.培養學生欣賞美、發現美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分析:
學生感受小石潭的美景,并從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是本文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所在。
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散文,本課教學準備通過誦讀和展示畫面引導學生感知美,并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習文章寫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手段:運用多媒體教學
教學方法:探究式 合作學習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 一 課 時
教學內容:
學生自讀,掌握文中字詞的含義,教師帶領學生疏通文意,熟悉課文,了解文章內容。
第 二 課 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教師范讀課文(放錄音,出示畫面)
三、學生整體感知課文:
1、提問:小石潭給人的印象如何?(用一個字概括)
2、學生回答,教師引出“美”。
四、研讀課文,分析品味
(一)、展示小石潭的美景
1、小石潭的景色美不勝收,你讀了文章后頭腦中浮現出了哪些美麗的畫面?你能選擇一個景點和大家說說嗎?
2、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發現,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3、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作幾句小結。
(二)、理解人物的“樂”
1、小石潭的景色如此美,讓人為之陶醉,如果你身處其中,會產生什么感受呢?
2、引導結論:樂
3、小石潭到底有哪些樂趣呢?
4、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迅速在屏幕上現場出示)
(三)、體會人物的“憂”
1、過渡:小石潭的美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也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哪一句顯出了作者的憂郁之情?
明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解釋)
2、作者的憂從何而來呢?
①、朗讀第一段的一、二兩句及第四段。
②分析:小石潭所處的地理位置極為偏僻,人跡罕至,雖然景色奇美,但過于幽靜冷清,時間長了,讓人感到寂寞難耐,悲從中來。我們說:“一切景語皆情語”,這也是與作者當時的心境分不開的。
3、作者背景簡介。(屏幕出示)
4、學生嘗試著將情與景結合起來,解釋作者心情憂傷的原因。
5、教師小結:
作者是被貶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傷,本來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悶,小石潭的美景使他驚嘆不已,流連其中,得到了不少樂趣,暫時忘記了心中的痛苦,可是小石潭風景雖美卻過于幽靜冷清,游玩的時間一長,寒氣透骨,難免觸景生情,不由得憶起了自己的坎坷命運,憂郁、悲涼的心情自然地流露出來。
五、總結全文。
六、拓展練習:
觀察自己的學校,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附板書設計:
景色美 樂在其中
偏 貶
遠 謫
幽靜冷清 觸景生情 抑郁憂傷
景 情景交融 情
21、小石潭記 教案(語文版八年級上)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7
教學目標:
1.掌握抓住景物特征加以細致描摹的方法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
2.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了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行、游覽、返回的全過程,特別是對“小石潭”秀麗景色的描寫,細膩而生動,讀之如置身其境。
教學設想: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所寫的《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雖是游記,卻不能當作一般游記來讀。試想,作為一個貶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當如何?恐怕是苦中作樂者多。本文最大的特點不在于景色寫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義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聞水聲”固然能使作者“心樂之”,游魚的“往來翕忽”也能讓作者獲得與之相通的快樂,但是,作者的身份和處境,卻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覺與內在心靈的感受的異步和反差。越是優雅清靜的環境,越讓作者感覺到難以承受的冷清與孤寂。因美景而生感傷,于高潮處戛然收束。心情的猛然觸動,使作者幾乎要逃離剛剛還帶給他快樂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現實生活中去。否則,便無法解讀“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的復雜內涵。當然,這不是本文教學的重點,但卻是一個難點。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這位作家是誰?(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明確學習目標
1.(彩屏顯示)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體會作者的感情。
三、整體感知課文
1.聲屏顯示朗誦錄像。要求學生認真觀看畫面,聽準字音和語氣語調。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3.齊讀課文。
四、引導討論,完成目標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五、布置作業
1.熟讀并背誦全文。
2.翻譯第二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學習目標:
1.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二、學習討論,完成目標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自然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自然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自然段。
5.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臺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討論以下問題: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小潭源流溪身斗折蛇形——明滅可見
岸勢 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三、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四、布置作業
背誦全文。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潭中景物…………………………………特寫鏡頭
潭水:清澄,側面描寫
游魚:動靜結合
小潭源流…………………………………形象比喻
溪身:曲折蜿蜒
岸勢:參差不齊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于景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8
二. 教學目標(一)語文基礎知識目標1. 生字篁竹huánɡ 清洌liè 為坻chí 為嵁kán 佁然yǐ 悄愴chuànɡ 俶爾chù 翕忽xī 幽邃suì 瀑布pù 耳膜mó 倒塌tā 崩裂bēnɡ 強調qiánɡ 震耳欲聾yù lónɡ 2. 多音字 3. 詞語清洌:清澈而寒冷。參差:高低、長短、大小不齊,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翕忽:輕快迅速的樣子。差互:交錯的樣子。黃果樹瀑布:在貴州省鎮寧縣白水河上,為亞洲最大的瀑布。瀑布:泉水從高山直上瀉下來,遠看仿佛掛著的白布。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聲波:能引起人聽覺的振動波,可以在空氣、液體或固體中傳播。也叫音波。魂飛魄散:形容受了極大的震驚,嚇壞了。雄偉:雄壯而宏偉。壯麗:雄壯而美麗。圣經: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千篇一律:許多文章都一個樣。泛指按一個格式機械地辦事。陳腔濫調:多用陳詞濫調,陳舊的言詞,空泛的論調。靈感:在文藝、科學等活動中,由于有關事物的啟發而突然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思路。靈感的獲得是以實踐經驗和知識積累為前提的。 4. 需掌握的文言虛詞 5. 詞類活用心樂之 意動用法,以之為樂。全石以為底 古今異義,把……當作。斗折蛇行 名詞作狀語。凄神寒骨 使動用法。 6. 作者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人。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同為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課文選自《永州八記》。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后寫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碣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這些作品,畫廊式地展現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勝景,繼承了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水經注》是地理書,對景物多客觀描寫,少主觀感情的流露。而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則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合于自然風景的描繪中,投入作者本人的身影,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寓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于堅,四川資陽人。1934年生于云南昆明。當代詩人,16歲開始當工人,1980年考入云南大學中文系,畢業后到云南省文聯工作,1979年發表處女作《新堂·吉訶德之歌》。于堅是第三代詩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詩歌以反抒情色彩,運用口語、反諷、自嘲等手法探索當代精神生活。他試圖退回到記敘、記錄、記載那些看似最基本簡單的寫作上去,尋求一種可能的最自由的散文寫作。于堅的散文集有《棕皮手記》,《人間筆記》,《棕皮手記·活頁夾》等。 (二)學習目標《小石潭記》 1. 知識與能力:①積累文言詞語,感知古今語言的差異。②朗讀文章,了解內容。 2. 過程與方法:①學習本文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的寫作風格。 ②品味作者簡練生動、準確傳神的語言特色。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文中作者的樂觀的情懷。 《黃果樹瀑布》1. 知識與能力:①掌握本課中的生字詞。 ②能用簡潔的語言復述內容。 2. 過程與方法: ①學習對震耳欲聾的聲音,使人全身濕透的水汽的描寫。 ②理解在作者心目中兩個黃果樹瀑布的形象。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品味作者內心發現的喜悅和體驗的喜悅。 三. 教師建議《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摩細致。肖其貌,傳其神。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后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凄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郁郁落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此外,文中寫潭中游魚的筆法極妙,無一筆涉及水,只說魚則“空游無所依”,則水的澄澈透明,魚的生動傳神,都各盡其妙,意境之深,令人拍案叫絕。 《黃果樹瀑布》這篇散文告訴我們,任何有生命的東西,如果被人們千篇一律地復制生產,就會喪失它原有的活力和價值。根據“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一總體概念拍攝的黃果樹瀑布也不例外。“這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空氣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指”。另辟蹊徑,是改變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成見的關鍵。作者接近它,首先是那瀑布的聲音,這是圖片無法傳達的東西。接著是承受瀑布的洗禮,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呼吸著水聲,呼吸著潮濕”。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在巨大的水聲中的驚恐、疼痛;在潮濕中的寒冷、收縮”。尤其是作者繞過瀑布,抵達它的后面。他看到“在中國的任何一張關于黃果樹的風景圖片中,都不存在這個地點”。他置身于水流的內部,“看不出絲毫的雄偉、壯麗,沒有任何所指,你看到的就是水猶如玻璃粉碎那樣的運動”。 四. 課文講解《小石潭記》(一)文章思路這篇游記一共分為五段。第一段,作者采用的是“移步換形”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第二段,作者描寫的是潭水和游魚。這一段,作者采用了與第一段不同的手法,變“移步換形”為“定點特寫”。第三段探究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景物。第四段寫出了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最后一段,“同游者:吳武陵,龔古,余弟宗玄。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記下與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二)文章主旨《小石潭記》是一篇語言精美,含義豐富,形象逼真的優秀山水游記。它表現了作者對于事物的深刻觀察力和獨特體驗。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但時時流露出一種樂觀。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因之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三)寫作特點柳宗元的山水游記,是他散文創作中具有高度藝術技巧和最富于藝術獨創性的一個部分。而在他篇數不多的山水游記中,《小石潭記》可以說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一篇。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全篇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文章一開頭,便引導我們向小丘的西面步行一百二十步。來到一處竹林,隔著竹林,能聽到水流動的聲音。“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僅12個字,便將小石潭周圍的極幽極佳的景致展現在我們面前。“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這是一幅極美的畫面。在水中游動的魚兒,不像是在水里,而是像在空中游動。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落在了潭底的石頭上。從字面上看,作者是在寫魚,但透過字面,卻令我們不能不對那清澈的潭水留下極深的印象。這種游魚和潭水相互映襯的寫法,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三段文字都寫水的清澈透明。三人都以水中游魚襯托水的清澈,吳、麗二人寫得很簡練。柳對游魚寫得較詳,“似與游者相樂”寫出了魚的神態美,游魚的歡快感染了游者,游者的情趣體現在游魚上,真可謂情景交融,物我一體,生動有趣。 第二題1. 通篇用了許多形象的比喻,生動、逼真,使人如臨其境。“篁竹”就是成林的竹子;“如鳴佩環”是形容流水的聲音的清脆悅耳,猶如玉佩玉環相互撞擊時發出的聲響。文章由景及情,寫來極為自然。2. 小石潭的水格外清涼,而且整個小潭全部是由石頭構成的。整個潭底便是一塊大石頭,在靠近池岸的地方,水底的石頭翻卷地露出水面。這些石頭千姿百態,形狀各異。“坻”即為水中的高地;“嶼”是小島;“嵁”“巖”都是巖石的各種形態。總之,這完全是一個由各種形態的石頭圍出的池潭,所以,作者為它起名曰小石潭。3. 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向西南望過去,一條小溪逶迤而來,形狀像是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像是一條蛇在游動,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小溪兩岸高高低低,凸凹不平,犬牙相錯。這里,作者非常成功地使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北斗七星的曲折和蛇的爬行來形容小溪的形狀,用狗的牙齒來形容小溪的兩岸,使我們倍感形象逼真。 第三題1. 介詞 全石以為底,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把”的意思,以為:把……當作。2. 卷石底以出,連詞,表結果連接 3. 介詞 以其境過清。連詞,因為。 《黃果樹瀑布》(一)文章思路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二自然段,寫作者對圖片上的黃果樹瀑布和在入口處看到的瀑布都沒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欲揚先抑。第二部分:從“但那時我猛然間聽見了瀑布的聲音”到“這可能意味著死亡,也可能意味著得救”寫“我”從聽覺上,視覺上感受到了一個全新的,富有生命力的“與我在圖片上所知道的那個黃果樹瀑布毫不相干”的黃果樹瀑布。這一部分又分為兩層,三、四自然段寫出了震耳欲聾的水聲和走近瀑布時潮濕的感覺帶給我的巨大的身心感受。五六自然段寫作者從一個獨特的角度——瀑布的背后觀察、傾聽甚至撫摸瀑布的感受。第三部分為最后兩自然段,作者交代這篇文章的確是有感而發。 (二)課文主旨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 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也就是文 章中所說,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很難寫成動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觸黃果樹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覺,受到感動以后,明確說:“黃果樹大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干癟的概念,頃刻間灰飛煙滅。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復活了。課文寫作者對黃果樹瀑布以前間接了解的印象和后來身臨其境的觀感。認識自然景物和認識其他事物一樣,注重實踐,親身體驗,就會獲得真知,從而加深理解,提高認識。 (三)寫作特點 對震耳欲聾的聲音,使人全身濕透的水汽的描寫極具特色。首先,是作者的聽覺。他是在“猛然間聽見了黃果樹瀑布的聲音”以后,“心里一陣激動,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聲音即刻改變了我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的成見。”有聽覺和沒有聽覺是不一樣的。在聽覺的直接感受之前,黃果樹瀑布雖然在種種圖片中見到,但那只是間接的視覺感受。雖然人類接受外界信息的百分之八十是通過視覺的,但是,圖片上的視覺,卻是沒有聲音的,沒有震撼力,不能使人激動。而聽覺,雖然在接受外部信息方面只有百分之十五左右,但是比起概念來,卻顯得很生動。同樣是瀑布,一聽到聲音,就不同了,就有一種發現的喜悅:“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說明聽覺使感覺真切了,拓展了感覺的廣度和深度,沖擊了固定化了的記憶。對這種沖擊,作者用了兩種方法來形容,一種是間接的效果,就是聲音使他發現原來對黃果樹瀑布的感覺是一種“成見”,二是直接的描寫,聽覺中的黃果樹與圖片上的黃果樹,二者原來是“毫不相干”的。其次,作者用相當濃重的筆墨來形容觸覺,但是在這里,作者卻把軀體的感覺寫得這樣淋漓。他顯然用一種非常夸張的話語來表現和瀑布的直接接觸:他強調瀑布的“撫摸”、“拍打”、“親近”、“刺激”,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這是詩意的語言常用的手法,因為這里的詩意和舒適的感覺是統一的。 (四)課后練習解答第一題 作者自己的解釋是:圖片上的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指”。而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的,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至于那些紀念品。作者自己的解釋是:“這些紀念品和拍風景照片的方法一樣、也是按照某種‘旅游紀念品’的統一風格制作的,根本激發不起我的收藏欲。”因此他“不由地生出一種在旅游點必產生的那種似曾相識的無聊感”。主要是表達光有概念是空洞的,要有自己的體驗,沒有特點的統一“說法”是無聊的觀點。第二題 瀑布方面主要是聽覺觸覺,作者感受方面主要是發現的喜悅和親身體驗的喜悅。 從瀑布方面來說,令作者特別激動的,是那些在圖片上所沒有的情景,也是別人很少寫到的聽覺、觸覺上的黃果樹瀑布:一是聲音,“它放射的聲波令我的耳膜鼓了起來”,“最后,是震耳欲聾”;二是令人“全身濕透”的水汽;三是它“懸掛在高原上”,以巨大的落差向下傾瀉沖激,水柱“像龐貝城在火山中毀滅時的大教堂的圓柱那樣崩裂,轟隆倒塌,栽倒在水里,把水砸出了大坑。水在變形,在死亡,在合成,在毀滅,在誕生……”;四是瀑布“實際和山體之間還有著一條縫隙,人可以從那里穿過”。 在作者這方面,主要是充滿了發現的喜悅和親身體驗的喜悅:“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聽覺使感覺真切了,使他發現原來對黃果樹瀑布的觀念是一種“成見”。聽覺中的黃果樹與圖片上的黃果樹,二者原來是“毫不相干”的。親身體驗的聽覺的具體性,它的內涵,它的震撼力,勝過了所有“干癟”的概念。瀑布的水汽,使作者從頭發潮濕直至“像落湯雞一樣里里外外徹底濕透”,他感受到瀑布的“撫摸”、“拍打”、“親近”、“刺激”,使他的“每一個毛孔都張開了”。他感受著“生命在巨大的水聲中的驚恐、疼痛;在潮濕中的寒冷、收縮。”這種與瀑布的直接接觸,成為從宏偉的瀑布獲得的痛快之感,受到沒頭沒腦的沖擊的淋漓之感。這種痛快淋漓之感,激發出一種對于大瀑布的親近感,給人以激動和歡樂。 第三題在作者心目中,有兩個黃果樹瀑布:一個是“干癟”的概念,一個是生動的、震撼人心的感受。把干癟的概念變成撼動人心的感受,關鍵是什么呢?首先,是作者的聽覺。他是在“猛然間聽見了黃果樹瀑布的聲音”以后,“心里一陣激動,黃果樹瀑布原來是有聲音的。這聲音即刻改變了我對黃果樹瀑布這一名詞的成見”。 第四題 本文所寫的是名勝黃果樹瀑布。文章一開頭,就提出一個很尖銳的矛盾:對這個名勝他 早已聞名,知道它屬于祖國大好河山,從圖片上感到它“雄偉、壯麗、萬馬奔騰”,但卻不感到“特別的激動”。在文章結尾處,又回到這個意思上來:本來“黃果樹瀑布”,“是一個俗不可耐的話題,一篇小學生千篇一律的命題為‘春游某某’的習作的題材,一位滿腦袋陳腔濫調的詩人的靈感來源,我有什么話好說呢?”如果真是沒有話說,偏偏為了寫作而找話說,就只能說些套話了。作者到了黃果樹瀑布門口看到它的風景照片時,還感到“無聊”。 這個矛盾,揭示得相當深刻。明知是祖國的大好河山,卻無動于衷。為什么呢?作者自己的 解釋是:圖片上的風景是“沒有空間、質量和細節的,它們僅僅是祖國的驕傲這一概念的所 指”。概念,是公共的,大家都一樣,沒有個人的、獨特的體驗,沒有自己的感覺。因此,光有概念,哪怕是輝煌的概念,仍然是空洞、抽象的,不能成為自己的血肉和靈魂,也就是文章中所說,是“干癟的”,不可能生動,很難寫成動人的文章。因而,作者在直接接觸黃果樹瀑布,有了自己的感覺,受到感動以后,明確說:“黃果樹大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干癟的概念,頃刻間灰飛煙滅。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復活了。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45分鐘)一. 給下列帶點的字注音清洌( ) 為坻( ) 為嵁( ) 佁然( )翕忽( ) 俶爾( ) 參差( )( )翠蔓( )人參( ) 啟蒙( ) 類似( ) 經絡( )出差( )幽邃( ) 二. 解釋下列詞語參差:佁然:差互:翕忽:俶爾: 瀑布:成見:聲波:圣經:俗不可耐:陳腔濫調: 三. 把下邊一段課文譯為現代漢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四. 根據課文內容填空1. 我看到黃果樹的圖片并不會特別的( ),這和看到祖國的( )、祖國的( )、祖國的( )這些圖片的感受差不多。 2. 那懸掛在高原上的大瀑布,猶如一只彌漫于天地之間的( ),從高處向我( ),撫摸我,親近我,拍打我,刺激我,使我的每一個毛孔都( )。 3. “黃果樹瀑布”作為一直統治著我的一個早已( )的概念,頃刻間( )。另一個瀑布在我的生命里( )了。 4. 瀑布與山體之間有一條( ),人可以從那里( )到瀑布的后面。 五. 閱讀(一)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 ),為( ),為( ),為( )。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 在文中的括號中填寫所缺的語句。2. 解釋下列帶點的詞解釋錯誤的一項 ( )a. 潭中魚可百許頭 (大約) b.斗折蛇行 (像蛇一樣)c. 不可久居 (居住) d.影布石上 ( 映 )3. 翻譯下列句子。①全石以為底。②不可知其源。4. 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游覽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樣的變化。5. 找出文中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說說理由。 (二)陶醉壺口 ⑴到壺口看瀑布去! ⑵然而,清晨出發時還很高的興致,現在卻漸漸被這漫長的旅途磨損了,加上黃土高原的平淡無奇,車廂內寂靜下來,歌聲笑語也被斷斷續續的鼾聲取代了。 ⑶忽然有人從夢中猛地醒過來,驚呼雨來了。我們也確實聽到隆隆的雷聲。可窗外明明是風輕云淡,沒有變天啊。司機笑著說,那就是壺口瀑布的響聲。真是先聲奪人,車上立刻活躍起來,每個人都側耳傾聽。那聲音好像火車出站,航班起飛,放炮開山。大家的心全被強烈地震撼著,內心的激動從眼神里迸射出來。 ⑷車一停,我們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巖磴,跑過石灘,來到面對瀑布的巨巖邊。只見滾滾黃水從高高的崖頭跌落下來,挾風帶雨,雷霆萬鈞,濺起的水霧飄散在空中,蒸云彌漫,仿佛從水底冒出滾滾的濃煙。水底懸流激蕩,這霧,這云,這煙,全部是黃色,散發著泥土氣息,使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聲如洪鐘悶雷,震蕩峽谷,氣吞山河。 ⑸大家聚精會神,不知什么時候云破日出,這瀑布驟然亮起來,閃耀著金屬般的光澤。那升騰的水霧因為陽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從天際插入,似a ;有的橫臥河上,如b ;有的飄忽游移,c ;有的續續斷斷,d 。 ⑹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這氣勢這風采驚得目瞪口呆,任飛濺的水花淋個痛快。我拜倒在這大自然的杰作腳下,不寒而栗,覺得自己這么渺小,驕嬌二氣蕩然無存。我忽然領悟了李白“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靈感,明白了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時刻,東渡抗日的將士們要選在這里誓師出征。 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走到高處,觀察壺口的構造。黃河從秦晉峽谷來。寬400多米,到這里驟然收縮,僅僅有四五十米,斷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壺,將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詩中所說:“源出昆侖衍大流,玉關九轉一壺收。”壺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過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遠,當地人稱“十里龍槽”,相傳是大禹治水的時候用龍身穿鑿而成。其實它是憑黃河自身的動力沖刷出來的。龍槽中的河水洶涌澎湃,仿佛一條蜿蜒浮游的黃龍,搖頭擺尾,呼嘯而去,有一種“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恢弘氣概。 ⑻以前,我曾經多次看到過黃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縷;在寧夏,它是平靜的一灣;在鄭州,它是浩蕩的波濤;在山東,它是平穩的漫流;而在這壺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壯的力量,磅礴的氣勢,看到了一條立體的黃河,一條完整的黃河,看到了它漫長的歷史,看到了它豐富的內涵,得到了它的真傳。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動,它的雄風在我血管內呼嘯,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閃動。從今天起,我才成為一個真正的黃河的子孫。 ⑼壺口,天下第一壺,盛滿了西鳳、杜康,盛滿了汾酒、竹葉青,盛滿了陜北的米酒。當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渙,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們大家。 ⑽啊!壺口,在你的懷抱里我陶醉了。 1. 文章標題是“陶醉壺口”,為什么第⑵自然段卻要寫游客興致消減、鼾聲斷續? 2. 如果將“花團錦簇”“撲朔迷離”“彩橋飛架”“長鯨飲澗”4個詞語分別填入第⑸自然段的空缺處,該怎樣安排?請你將答案寫在下面。 a. b. c. d. 3. 第⑶自然段表現了壺口瀑布的什么特點?請用文中的一個詞語回答。 4. 文章結尾一段中說:“壺口,在你的懷抱里我陶醉了。”從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5. 請你談一談對第⑼自然段的理解。(任選一個角度) 【試題答案】一. liè chí kān yǐ xī chù cēncī wàn shēn ménɡ sì luò chāi suì二. 參差:高低、長短、大小不齊,不一致。佁然:愣住的樣子。差互:交錯的樣子。翕忽:輕快迅速的樣子。俶爾:忽然。瀑布:泉水從高山直瀉下來,遠看仿佛掛著的白布。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成見:對人對事主觀的固定不變的看法。聲波:能引起人聽覺的振動波,可以在空氣、液體或固體中傳播。也叫音波。圣經:基督教的經典,包括《舊約全書》和《新約全書》。俗不可耐:庸俗的使人受不了。陳腔濫調:多用陳詞濫調,陳舊的言詞,空泛的論調。三.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好像都在空中游動,周圍什么也沒有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石上有魚的影子,靜止不動;又忽然向遠處游走,往來很快,好像和游人一同歡樂。四. 1. 激動 長白山 大興安嶺 南海2. 巨手 合攏過來 張開了3. 干癟 灰飛煙滅 復活4. 縫隙 穿過五. (一)1. 坻 嶼 嵁 巖 2. c 3. ①整塊的石頭作為潭底。 ②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4. 作者游覽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歡快的,但一經凄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隨之而來。5. 略(二)1. ①欲揚先抑,使文章波瀾起伏; ②突出壺口給人的驚喜。 2. a. 長鯨飲澗 b. 彩橋飛架 c. 花團錦簇 d. 撲朔迷離 3. 先聲奪人。 4. 壺口的氣勢和風采等,黃河漫長的歷史和它豐富的內涵。 5. 此題答案開放,能從結構方面的作用、語言表達的特色、主題、情感等某個方面提出觀點,說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語言表達流暢即可。
上一篇:《小石潭記》譯文
下一篇:語文版《小石潭記》教案6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9
阮秋紅
設計理念:1、走入文本,營造課堂品味文學美的氛圍;
2、啟迪思維,通過合作探究,了解文章、了解文風。
設計靈感:1、隨多媒體的推廣運用,不少語文課都引入音樂,但常常是教師配
好曲子堂上一放,確實能啟發學生感悟,那么反過來,引導學生選擇相應的曲調配上,不也同時引導了學生感悟作品情感嗎?
2、如果可以以曲調感悟,那么以美術、以影視等等其它藝術形式不
也可以幫助解讀文學作品嗎?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為學生合作疏通字詞句義。本次實錄為第二課時。
授課班級:深圳石巖公學初二(1)班
授課時間:2003年12月17日星期三第一節
授課老師:阮秋紅
師:一提起“藝術”呀,我們總覺得它特——
生:(紛紛)高雅……還有很高深……
師:是啊,藝術是高雅的,但藝術也在我們身邊。其實我們接觸過很多形式的藝術,譬如……說說看——
生:(七嘴八舌)音樂……美術……電視電影……舞蹈……
師:對,別忘記了文學,我們語文課接觸到的文學作品也是藝術,藝術的形式真多,但藝術是相通的,為什么?——因為藝術都是抒寫人的內心情感的。
師:今天我們就嘗試一下,用其它的藝術形式來解讀我們的文學作品。
不知大家有沒有這樣的體會:有時我們讀一篇好的作品時,從心靈深處就會響起一首曲,隱隱約約,腦海中會閃現相關的畫面,朦朧或者清晰?(學生點頭默許)我中學時讀柳宗元的游記散文《小石潭記》(邊說邊板書)很喜歡,后來讀起時,總會有一首曲子在我心中似水般流過。我想請大家靜靜地、輕輕地吟誦一下這篇文章,看看僅僅是你我心有靈犀一點通,還是作家高超的文學魅力喚起了我們同樣的藝術感受。
生:(自讀課文,且讀得很投入)
師:聽到你心靈的的曲子沒有?……是怎樣的調子?怎樣的節奏?又是怎樣的器樂彈奏出來的?
生(甲):很緩的,很低的。
生(乙):應該是古箏或琵琶或……總之,比較古典的。
生(丙):好像又有歡樂,但并不歡快。
師:三位同學描述的跟你們內心聽到的一樣嗎?(學生點頭)
那么你們是從文中哪些文句讀到的?
生:(紛紛)“心樂之”……“似與游者相樂”……“凄神寒骨”。
師:(出示課件思考題)那么,柳宗元來游小石潭,到底是“樂”還是“凄”?
(學生討論,教師提示聯想柳宗元的相關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記》、《江雪》、《黔之驢》)
生(甲):初一時課外背的《始得西山宴游記》開頭就寫“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一直因被貶而失落抑郁,應該是“凄”多。
生(乙):他在《江雪》中寫道:“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獨”就是他失意孤獨的寫照。
師:是啊,柳宗元與劉禹錫一起參與變革,也一起被貶。還記得劉禹錫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怎么寫的?
生(齊背)“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
師;對,劉禹錫被貶到凄涼的巴山楚地,一去就是23年,柳宗元的命運也差不多,被貶來到了永州,正值三十多歲施展才華之時,一呆就是10 年,后又被貶柳州。在永州時,他不被重視,只有游遍永州山山水水,寫成《永州八記》。如果說,李白是苦悶時“借酒消愁愁更愁”,那么柳宗元則是——
生:(齊答)“借景消愁愁更愁”
師:他是想寄情山水,優美的景色,清脆的天音,自在的魚兒,的確讓他忘記了憂愁,但畢竟是短暫的,空寂的環境、冰涼的石頭,讓他再一次涌起了失意之感。
淡淡的喜,濃濃的愁,緩緩的流淌出的是一首抑郁哀怨的古典曲子。
老師暫時以一首相似的古箏相配,讓我們以這樣的情調一起讀一讀全文,感受作者的失意與哀傷吧。
(生齊讀全文)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首……曲。(抑郁寡歡的情感)]
師:讀得真好,一代失意的文人其心態透過文字顯現出來了。音樂幫助我們解讀了文學作品的情感基調了。
其實呀,中國文人太多這種遭遇了:懷才不遇,抱負難施,惟有借文學抒寫出來,柳宗元是一位,我們從文學作品中還了解其它人嗎?
生:(紛紛)李白——王安石——劉禹錫——辛棄疾——李商隱——韓愈——陸游……
師:那是時代的悲劇啊!失意的文人只有借助他們的筆,寄情于山水,或抑郁、或灑脫、或大氣……如果有興趣,我想請大家利用課外時間,對這一系列的文人作一番深入的了解,從他們的作品中去走近他們內心,去感受人生挫折中的勇氣與堅韌。解讀失意文人應是很有品味的事。
那么,《小石潭記》能不能是一幅畫?
生:可以。
師:有那些景物?
生(紛紛數出)水、石、樹、竹、魚、蔓……
師:很自然的景色,作者用很簡潔的文筆就把豐富的景給寫出,譬如,“蒙絡搖綴”四個字,就把什么景物寫出?
生:樹和蔓。
師:對,寫出了樹蔓的自然生長態勢,四個字,或茂盛、或自然,或靜態,或動態,給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而且作者還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譬如“如鳴佩環”,那種由水聲帶來的快樂也躍然紙上。文中這種例子實在很多。下面我們來試一試,找出你最心神向往的景物、或最能觸你展開想象的景物,加以描繪,說給你的同伴聽,然后組里選一個說得最好的,一齊潤色、加工,再在全班朗讀。
(生分四人小組活動,或說或寫,老師隨堂指導)
師:瞧,幾個小組都很投入,有的已經寫好了,有的還在不斷地潤色。下面我們請一些同學來把他們的“作品”讀一讀。哪一個組來?
生:我們組選的是“魚”,我們想那兒的魚應是:“它們在清澈見底的水中快活地搖著尾巴。魚兒們似乎與陽光玩著捉迷藏,有的靜靜地倚在巖石上,透過清澈的水,陽光似乎找不到它們。忽然,魚兒們全游開了,透過斑斑駁駁的樹影,它們張開嘴,調皮地對著陽光吐出了一串串的水氣,還不忘了與潭邊陌生的人搖尾問好!”
師:哈,展開了想象,擬人的手法讓小石潭的魚兒也仿佛游進了我們的思維中了。大家注意到了沒有?這一小組的同學多次強調潭水的“清澈”,文中第二段好像并沒有寫呀。
生:(齊答)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其實也表現了水之清。
師:同學們真有眼光,這種描寫也叫——
生:側面描寫。
師:對!第一組的同學做得好,還有哪一組?
生:我們選的是“樹林”。“四周的樹林靜靜地佇立著,它們緊緊地挨著、*著,似乎除了彼此便失去了依*,那青翠的臉龐被冷風擁護著,在瑟瑟地顫抖呢?”
師:同學們聽到沒有?這一小組用了幾個動詞來表現樹林的茂盛?
生:(齊)“挨著、*著”。
師:這兩個動詞除了表現樹林的茂盛外,還可以表現什么?
生:它們在這少有人來的地方好像*著“挨著、*著”來互相安慰。
師:第二小組的同學,他這樣品味你們的用詞對嗎?(學生點頭)這從中也傳達出作者的失意之情。寫得真好!再請另一個小組,請選的不是這兩種景物的小組來說說。
生:我們選的是“溪水”,我們這樣寫的:“溪水順著崎嶇的山路彎彎曲曲地流來,一會兒溪水被巨大的山石遮住,只聽到潺潺的水聲,但是,延伸而來,穿過了一段山石后,在陽光的照耀下,溪水又熠熠閃光。”老師,我們猜想此時作者也會有感想,不知對不對?
師:什么感想?說說給大家聽。
生:他應該想,人生何嘗不與這溪水一樣,曲曲折折,挫折應該是暫時的,總會也有突破的時候。
師:大家認為呢?
生:有一定道理吧。
師:有些牽強,但很有創意,這是這一小組同學所閃耀出來的思維火花。我們應該給予掌聲吧。(學生鼓掌)我還建議這一小組的同學去參與“柳文化”的研究。“柳文化”中“山水游記”是重要部分。不過老師也有一個問題想大家一起探討的,“小石潭”并非名勝之地,只是幽靜之所,“小石潭”也只是作者給它起的名字,文中寫的景物不少,為什么唯獨以“石”為其命名?“秀竹潭”、“歡魚潭”、“茂林潭”等名可以嗎?
生:因為文中寫道“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師:對,潭以石為底,這是一個原因,還有嗎?
生:“如鳴佩環”應該水沖擊石而發出的。
師:又一位同學閃出了思維的火花,還有嗎?
生:(搶著答)“蒙絡搖綴”中“蒙”與“絡”應是樹、蔓覆蓋、纏繞在石頭上。
生:“影布石上”也是寫石頭。
生:“其岸勢犬牙差互”也是寫岸邊的石頭。
師:很好,作者既然起名為“石”,描寫的筆墨也關注到這上面,潭因石而美。還有嗎?
(學生討論后不少舉手)
生:“凄神寒骨”應該是作者坐在石上,寒氣刺骨、“石”的冰涼刺骨。
生:然后由此而感慨身世而內心也凄寒。
師:是啊,潭以石為底,潭因石而美,人由石而感,于是“石”就成為潭之名。看來,作者的筆下是“一切景語——
生:——皆情語”
師:對,寓情于景是柳宗元山水游記的一大特色,難怪有人稱贊他是繼《水經注》酈道元之后的又一山水能手,有人還甚至稱他為“游記之祖”。
《小石潭記》的確是一幅畫,濃郁的愁、清雅的景,融匯成一幅幽雅深邃的水彩畫。
那么請我們展現相關的畫面,跟隨著音樂,或背或讀全文。
(學生齊讀)
[老師板書:《小石潭記》是一幅……畫(寓情于景的寫法)]
師:多么令人向往的美景。柳宗元畢竟是封建時代的不幸者,今天我們在欣賞他帶給我們藝術美的同時,也想欣賞自然風光。假如要拍攝一部“小石潭”的自然風光片,你是一位攝影師,你如何忠實于原作,把握好你的鏡頭。請小組再次合作,這一次你們是攝制組了,好好地找出作者游覽的線路。
(學生熱烈討論)
師:(引導學生回答)由“篁竹”遠遠的廣鏡頭,逐漸地拉近到潭底、潭周,并漸近到特寫潭中魚,然后又把鏡頭再拉遠,“望”潭之源,最后把鏡頭拉高拉遠。
看來柳宗元不僅是一位作家,還是一位導演,由“西行”到“而去”,清晰的游蹤讓景物也移動變換起來,這叫“移步換景”法。
[教師板書:《小石潭記》也是一部……風光片(游蹤清晰的順序)]
師:老師不是攝影師,只是從網上下載了一些相近的圖片,就讓我們在音樂中,在圖片的變換中,根據提示,試著背誦全文。
(放課件,學生試著背誦)
師:藝術就是這樣,很美,很高雅,很有魅力,但藝術絕不是難于接近的,不管哪一種形式,藝術是相通的,希望我們同學們能更多地去感受文學等藝術的高雅!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0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疏通文意,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通過閱讀文章激發熱愛自然的情感,培養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通過反復誦讀,推敲、揣摩、品味小石潭的特點
2.仔細體會景物描寫的特點,感悟作者貶謫后的孤凄悲涼
【教學難點】
1.體會文章抓住景物的特征移步易景的寫法
2.品味文章情景交融的寫作特點
【教學過程】
1.借助背景相關的《江雪》,導入文本
學生背誦柳宗元的詩《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分析指出這首詩中最能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哪些字,并結合這首詩的意境說明原因?
(表現作者心境的是“孤”和“獨”兩個字在孤寂、冷清、高遠宏闊的背景下,詩中的主人公在“釣寒江雪”,這就是詩人當年參與改革失敗被貶時的心情寫照前人說“遠在江湖礪心志,古來貶官多妙文”:柳宗元被貶永州做司馬期間也寫了諸多的優秀作品,代表作有《永州八記》等名篇本文是《永州八記》之一,這些作品中作者借景抒懷,與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2.指導學生閱讀初步把握文意:
(1)教者范讀,引領正音 (要求:學生在文中圈出易錯、難讀的字)
(2)學生自由朗讀,揣摩理解文意(讀出感興趣的內容,讀出疑惑問題)
(3)學生自主閱讀助讀提示:
①作者及隨行人員砍伐竹子的原因是什么?(清脆悅耳的水聲,帶來的內心的喜悅,向往是伐竹的動力)
②文章都描寫了哪些與小石潭相關的景物?(設計此題目的在于引導學生細致閱讀文本:抓住水、石、樹、魚、源、岸、環境等特點深入領會文意)
③作者在對哪些景物的觀察描摹上感受到了愉悅?(水聲、游魚)
④作者對本次游覽的總體感受怎樣?(用原文語句回答)(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3.深入文本,細讀小石潭:
(1)指導學生深入文本,結合注釋,利用工具書討論探究
①作者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怎樣?在這一過程中,作者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循聲而至,砍竹成路,下見小譚;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
②從“伐竹”這一細節中你感悟到了那些?
(發現了這里人跡罕至無路可走;發現了作者喜悅之高、興趣之大,克服重重困難也要覓得小潭)
③小石潭的全貌怎樣?
(潭底為整塊石頭,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巨石,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④請你依據文章內容概括出課文是按找怎樣的游覽順序來寫的?
(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
⑤文章在寫景中用了什么寫法?(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用的是"移步換景"的寫法)
⑥潭水和游魚各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潭水之清和游魚之樂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天空的時候,著一鳥而讓觀者感知天空的遼闊高遠,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烘托的寫法)
⑦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幻化到魚兒身上,仿佛魚兒也會像人那樣感到快樂似的)
⑧作者在描寫小潭源流時,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那些特點來寫的?運用了那些修辭方法?
(抓住溪身的蜿蜒、曲折,小溪的或明或暗,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方法動靜結合,準確地抓住景物的特征進行描寫)
⑨ 文章后部分的凄寒的感受與上文中的“樂”,對比鮮明,你是怎樣體會這種情感的變化?(這種情感變化足以說明,作者被貶謫的悲涼是他心中的主調,寄情山水的歡樂只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觸發便顯露出來設計此題的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在矛盾中發現人物的內心情感,領會文章感情所在)
4.總結拓展
①總結全文
王國維說“以自身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極富作者的生活個性,是“柳”化了的山水他描繪小石潭的石、水、光影、游魚、樹木,著力渲染出了凄寒幽邃的神韻,抒發了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游記里傳神的描寫,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很值得我們學習
②拓展延伸:
關于崔氏二小生:
柳集舊注:“崔簡之子也”據柳宗元《故永州刺史流配驩州崔君權厝志》舊注:“崔君名簡,字子敬”又文中“夫人河東柳氏”句下注:“簡娶公之姊”據此,則“崔氏二小生”當為柳宗元的外甥
③附: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賞 思
發現小潭—樂—潭中景物 ———— 小潭源流— 凄 — 潭中氣氛
5.必要的教學資料準備:
“永州八記”是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時借山水游記,書胸中憤郁的散文由于八記遺址在永州城郊,故稱《永州八記》分別是《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古代稱熨斗為鈷鉧,鈷鉧潭河床底面都是天然石頭,凹陷甚深,潭面象古代熨斗,故名之)《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6.文章的生活背景:
困居永州的十年永州,在唐時僻遠荒涼州司馬只是安置流放官員的一種名義上的職務其在永州的十年,是生平最為困厄,最為艱難,心情也最為孤寂郁憤的十年,然而不幸的遭遇,卻使柳宗元的才思得到了強烈的激發,發言為文,莫不悲惻動人,寓言、山水游記等都取得了光輝的成就《永州八記》,《段太尉逸事狀》,《三戒》,《捕蛇者說》等篇章都作于此。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1
教學目的:
1. 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 按照游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 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 背誦全文
2. 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借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 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 (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 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為底 斗折蛇行 凄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么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 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 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 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游覽的順序,即:游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并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么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后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游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便會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向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為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斗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凄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游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杰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 情凄
情景交融
作者地址:陜西省合陽縣城關中學語文組
聯系電話:0913—5520170(13571521255)
作者信箱:
作者郵箱: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2
本學期,我校開展了以“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教學模式為主的課堂教學改革,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模式。實行自主性學習,首先要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消除學生的思維惰性,打破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為此,教師應轉變觀念,堅持“先學后教”,建立課堂自學、討論、質疑、點撥的新格局,確保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下面我結合《小石潭記》一課的教學,談幾點粗淺的想法。
一、關于文言文字、詞、句意的教學。
現行使用的語文教材,文言文書下注釋對重、難點句子均作了翻譯,這些都為文言文教學中采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的模式提供了方便。我們在講授文言文時,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記,“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放手讓學生對照注釋和預習卷提供的譯文,嘗試解決重點詞句的意思,對有疑難的字句做上記號,接著組織學生分小組討論,相互幫助自學,解決自學過程中碰到的個別疑難。如果仍有疑難則舉手向老師質疑,由老師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幫助解決,如學生都不能譯講則由老師講授。接著老師指名學生逐字逐句翻譯,檢測學生的自學效果,這樣可以讓學生暴露存在的問題,較好地完成文言文字、詞、句的學習任務。
二、關于文言文朗讀的教學。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任務之一,為了培養學生朗讀文言文的能力,能正確的讀準字音,把握好朗讀節奏,我們也可以運用“先學后教,當堂訓練”這種模式對學生進行訓練,即先讓學生試讀,其余學生和老師隨時指出讀錯的字音和斷錯的句子,指出后再由學生重讀,如果學生讀不準,則由老師范讀指導。在不斷試讀訓練中提高朗讀水平。今天課堂上請的`這個學生基礎相對比較好,讀得比較流暢,因為在課前,我已經布置學生讀熟,甚至要求他們背誦課文,但課堂上還是有讀錯字,學生能夠加以糾正。但我覺得本課在朗讀指導上還是存在問題的。因為是公開課,我怕時間不夠用,所以先放播音員的朗讀,讓學生更快地把握朗讀句讀,其實這樣做的確能節約時間,但對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能力是不利的。我設想,假如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每人先讀一句,肯定能發現朗讀中存在的問題,讓學生先自己發現,再播放朗讀錄音,教學效果可能會更好些。
我想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學中多放手給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
十運用改編法進行突破。有些文章的主題、內容、人物形象不好把握,這時,你可以嘗試對文本進行改編,把游記改成導游的解說詞。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如何品味本文的語言、體會寫景的特點,可通過讓學生們來當一回導游來實現:1、熟讀成誦,進一步整體感知課文。2、小組合作、探究,給《小石潭記》中的景物設計景點。3、每組推選一名代表進行現場解說。學生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既能夠走入文本,又能走出文本,只有在學生與文本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學生與作者之間進行廣泛的的對話,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拓展遷移。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柳宗元的生平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3、情感目標:初步感知作者所處時代背景。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鑒賞導入課文學習。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里寄托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寫作背景
柳宗元于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的思想感情,成為后世寫作山水游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游記,后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凄神寒骨,悄愴幽邃”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說明了這一問題。
柳宗元貶官之后,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始得西山宴游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并稱為《永州八記》。
三、文學常識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并稱為“韓柳”。與劉禹錫并稱“劉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并稱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詩。
四、課文學習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積累實詞,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3.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像玉環和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環:都是玉質裝飾物。鳴:發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辟道路。 伐:砍伐。取:這里指開辟。道:路。
9 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洌 :清涼。清,清澈。冽:涼。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用來。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實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表修飾,形容如何“出”。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 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翠蔓,翠綠的藤蔓。
(二)思考并討論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本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五、課后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將第一段重點詞句整理積累在作業本上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4
一、 教學分析
1、 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八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第一課。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古代詩文,除最后一課是五言古詩外,其余四課是古代游記和名勝記,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敘了作者出游、游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致,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了解柳宗元的作家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注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致描摹的能力。
過程和方法目標:采用朗讀—質疑、釋句—賞析—探究的教學模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郁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設計意圖:依據教學目標的設計要體現語文學習的整體性特點,要突出學生學習提高的新內容,要明確便于落實和檢測的特點來設計的。
3、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記,其中抓住景物特點,用特寫鏡頭寫景狀物的方法是最主要的寫作特色,這應是本文學習的重點,另一個重點是疏通文義。本文語言表達含蓄,寓意深刻,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應是學習的難點。
二、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的積累,能借助注釋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學生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能力。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
三、 教法設想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建構主義認為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動的。再者,心理學研究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所以要不斷的變換教法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我認為,教學千法,朗讀為本。文言文的教學朗讀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最基本的任務,所以對重點的突破主要采用誦讀法、質疑法和討論法。在難點的突破上,引導學生結合作家的經歷,寫作背景來達成。
四、 學法指導
新課標提出要“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閱讀淺近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因此,學習本文的方法主要是自主閱讀法、質疑探究法。在疏通文意時,引導學生對照注釋及借助工具書學習,采用朗讀法,圈點勾畫法,學生的活動形式主要是四人小組合作。在賞析課文內容時采用探究閱讀法,創造性閱讀法。這用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文言文的能力。
五、 教學過程(www.kongtiaoguanjia.com)
1、 導入
以學過的詩《江雪》導入,多媒體展示《江雪》。引出唐代詩人柳宗元。
設計意圖:利用已學過的柳宗元的詩導入,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從情感上拉近與作者的距離,引起共鳴,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快速進入情景。
2、 走近柳宗元,了解背景
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后,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要求學生將收集到的材料整理到“作家資料窗”中。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找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的西山宴游記》《鈷鉧游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說》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歷史上最杰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游記名作。這些山水游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郁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家的生平介紹。了解寫作背景,有利于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3、整體感知走近《小石潭記》
(1)朗讀課文
自讀(掃除文字障礙)——聽讀——齊讀
指導: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言文的學習誦讀是極其重要的,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會學生誦讀文言文的方法。
(2)自讀課文,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在交由大班討論。(實物投影)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指導:a.用“猜”、“看”、“查”的手段知道詞義。
猜:憑借已有的語言積累,根據對上下文大意的把握,猜測關鍵詞的意思。
看:利用好課文下的注釋及文前文后提供的相關材料。
查;查字典,并且還要選準所需的義項。文章讀得多了,詞語的積累越多,猜測率就越高,詞典也會翻得越少。
b.采用卡片積累詞語是學習文言文的一個有效的方法。(多媒體呈現卡片)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憑價學生閱讀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3)課堂檢測 鞏固基礎(重在詞義句義)
解釋下列家點的詞: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3、心樂之
4、以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過清 無從致書以觀 以中有足樂者
5、清 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6、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 不可知其源
7、 許 潭中魚可百許頭 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用現代漢語解釋下列句子
1、凄神寒骨,悄愴幽邃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通過練習落實基礎知識。這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點。另外,也要重視新舊知識的聯系。
4、研讀課文 分析品味
過渡: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仿佛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贊不以,請你說說小石潭的魅力在何處?
指導:著重研讀課文第二段。先找出原句正確地讀一讀。從內容、感受、寫作技巧等多角度研究。
設計意圖:這一段作者采用的是“定點特寫”,是全篇中最為精彩的。作者運用多種寫作技巧:正面側面描寫,動靜結合,擬人手法,由情及景,寫出了景物的特點。這樣的佳段要引導學生品讀。新課標也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體會優美的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過度:如此優美得景色,讓人樂在其中,但我們從文中分明讀出了人物的另一種感受——憂郁,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憂郁的感情呢?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郁從何而來呢?(指導學生從景物的特點中尋找信息)
設計意圖:“一切景語皆情語”,引導學生將情和景結合起來,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于景,這樣就突破文章的難點。引導學生從原文中找依據,意在培養學生的原文意識。
5、探究作品 創造閱讀
假如你是一位優秀的導游或園林設計師,請你為小石潭設計景點。
指導:仿照曲苑風荷景點的設計
曲苑風荷——以夏日觀荷為主,有上百個品種的荷花,紅蓮、白蓮、灑金蓮、并蒂蓮等,蓮葉田田,人從橋上過,如在荷中行,人倚花姿,花映人面,花人兩相戀。
設計意圖:便于讓學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語句含義,對課文內容進行創造性閱讀。新課標指出“提倡多角度、有創意的閱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6、課堂小結
說說學習文章后有什么收獲,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
正確讀原文: 讀出節奏,停頓正確;
會讀文章: 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讀相關材料:讀作者介紹 讀寫作背景 讀文史常識
疏通文意:猜、看、查
理解文意:結合背景,原文中找依據
7、 課外作業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發現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游潭之人
2、課外閱讀《始得西山宴游記》與本文對比,從寫景特色、思想感情角度對比。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作業。設計第二題是讓學生更好的掌握本文的寫景特色,也進行能力的遷移培養。
《小石潭記》閱讀教學案例 篇15
教學目的
1、 疏通文意,落實字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2、 理清課文的思路結構。
3、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一則新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 新課。(1分鐘)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游記,合稱《永州八記》。上學期我們曾學過他寫的《黔之驢》,同學們猜猜看,這位作家是誰?(生答: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板書課題。)
三、整體感知課文。
(備學生)如果學生未做充分預習,教師要預留時間給學生朗讀課文。檢查預習時,要求學生落實掌握字詞解釋及翻譯。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2.檢查預習,落實字詞。
投影顯示:
①給下列字詞注音。
A、篁竹 ( ) 清冽( ) 為坻( )
B.為嶼( ) 為嵁(山甚)( ) 佁然( )
C.俶爾( ) 翕忽( ) 差互( )
D.寂寥( ) 悄愴( ) 幽邃( )
②下列句子翻譯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底。
B.潭中魚可百許頭:潭中的魚可以數出有百多條。
C.佁然不動:(魚影)呆呆的一動不動。
D.凄神寒骨:感到心神凄涼,寒氣透骨。
3.抽查學生朗讀課文,全班學生齊讀課文。
四、教學目標 完成過程。(目標2)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1.引導討論下列問題。投影顯示以下問題。
①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著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②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③游魚和潭水有什么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么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游走了,往來很快。
④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著,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凄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⑤課文是按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清說說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投影顯示)
2.熟讀課文。
五、小結:(1分鐘)
請一學生概括這節課的主要內容。
六、布置作業 。(1分鐘)
1.熟讀并背誦全文。(A)
2.翻譯第二自然段。(B)
3、《掌握語文》(C)
七、說課精要:文章技游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教師可以導游的形式,引導學生理清思路,把握課文內容。輔之以配樂范讀,學生想象畫面結合起來,增強直觀效果。詞語、生字在預習中解決,對文中的一些活用現象不必涉及,只作整體理解即可。八、教學后記:
《小石潭記》 第二課時
教學目的
1、 學習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2、 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教學重點:目標1、目標2
教學難點 :目標1
教學步驟 :
一、課前三分鐘:(3分鐘)
1、按學號說自己最近的所見所聞。
2、抽一學生從內容、儀態和技巧方面評價。(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認真聽講,練習口才,讓說話者也有緊迫感。)
(備學生)如果學生講得不好,教師應給予糾正,學生評價若不知如何說起,
教師要給予指點。
二、復習舊課,導入 新課。(1分鐘)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了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游記中的名篇,
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于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
寄喻自己的心情的,這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目標。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和目標的完成過程。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一段。
2、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一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請找出來。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于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②這一段寫景用了什么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后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或投影顯示:
發現小潭
篁竹~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 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票的寫法
3.全班齊讀第一段。
4.點一個小組讀第二段。
5.討論下列問題:
①第二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么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②潭水有什么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投影錄像:潭水、游魚畫面。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說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里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③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采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著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游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板書或投影顯示:
潭中景物 潭水
游魚、陽光 影子
側面描寫水的清澄 游魚 佁然不動
俶爾遠逝 動靜結合 特寫鏡頭
6、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7、指名朗讀第三自然段。
8.引導討論以下問題:
(備學生)以下操作先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并通過小組討論完成,其他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如果學生覺得問題較難的話,教師要做充分的提示,并要求中等偏下學生能有機會發表意見。
①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么特點來描寫?運用什么修辭方法?
明確: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說,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說,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里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征。
②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著天光云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征。
投影或板書顯示:
小潭源流
溪身
斗折蛇形
明滅可見
曲折、蜿蜒
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比喻
9.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10.教師范讀第四自然段。
11.討論以下問題:
①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
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凄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1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脫這種抑郁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凄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投影或板書顯示: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凄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于景
13.文章結尾是記錄同游者,是游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四、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游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著力渲染了凄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凄苦的情感。
游記里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鑒。至于篇末表現出來的凄苦的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五、布置作業 。
1、 背誦全文。(A)
2、《掌握語文》(B)
3、完成課后練習題三(寫感受)。(C)
六、說課精要:
本文教學的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后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怎樣理解文中的樂與憂是教學的難點。
教師要設計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完成,以解決教學目標 。
七、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