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精選8篇)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1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試驗稿)》強調語文教育目標的綜合性(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形成性(形成基本的語文素養)、發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過程 的實踐性,課程與教材的開放性,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性,對傳統的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如何實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切實促進語文教育的高質量?
結合高啟山老師完成小學語文國家級骨干教師培訓班的作業 (執教一堂錄像課),選擇了浙江版第十一冊小語教材獨立閱讀課文《采蒲臺的葦》,將之作為“閱讀課文”,在東實驗小學五年級張宏偉老師的班上作了一次“主體開放式閱讀教學”嘗試。現將教學過程 介紹并評析如下:
一、引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引導學生搜集、閱讀、交流關于“白洋淀”的有關資料,形成“關于白洋淀、關于采蒲臺、關于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日”的知識與情感的鋪墊。
1、5月30日下午,利用活動課時間,高老師給學生上了一節談話課。課上,以“休閑”為話題,引發了學生去搜集“關于白洋淀有關資料”的興趣。
雙休日,同學們都做些什么?
踢球、看電視、做些家務、讀課外書、逛商場、去公園……
(沒有壓力的話題,學生異常踴躍。)在學生談過之后,高老師問:“在城里,人們工作學習之余是休閑、娛樂,但在農村,農民農閑時做些什么,你們知道么?”在學生簡單說出一些之后,我出示了一張從網上下載的圖片——“白洋淀的婦女在編制蘆席”問:“你們知道他們在干什么嗎?”個別在農村生活過的學生率先答出:“編制蘆席”。“用什么編?”“蘆葦。”“蘆葦什么樣?誰見過?”個別在葦塘地區生活過的學生津津樂道地介紹。
在此基礎上,高老師又出示了一組連續的投影片——白洋淀美麗的葦塘風光。在學生感受了白洋淀葦塘風光的美麗之后,高老師問學生:“欣賞著這些圖片,想知道什么嗎?”“這是哪兒?那兒除了葦還有什么?……”學生的問題是成堆的。同學中有去過白洋淀的,告訴大家這是白洋淀,對白洋淀做了簡單的介紹。當然,這簡單的介紹沒有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
于是,高老師“布置任務”:雙休日時間,搜集關于白洋淀的資料,可以上網、可以去圖書館,圖書、圖片都可以,只要是關于白洋淀的。下周,我們舉辦一次“關于白洋淀的信息發布會”看誰搜集的資料是別人不知道的。
當然,為了避免個別學生“上網、借書”都困難,高老師提前從網上下載了兩篇關于白洋淀歷史風情的資料(大約2500字),印發給了學生。
2、充分準備后,召開“信息發布會”。
6月2日下午,信息發布會如期召開。根據學生搜集資料的情況,老師為學生列出了“風景、地理、特產、歷史、人物、其它”等五個專題,讓學生根據自己所搜集材料的特點,按照專題分組。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將本組交流的專題內容豐富起來;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交流各自的“信息”。
學生的交流發言異常熱烈,自己小組已經介紹完畢,在別的小組交流時,還要爭著提出補充。下課鈴聲響了,學生不肯罷休。
高老師向學生請求了“暫停”——大家沒有盡興,這樣,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辦一張“關于白洋淀的手抄報”,把你想告訴大家的,發表在報上,好嗎?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指出“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進行探究性閱讀。擴扎自己的閱讀面,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00萬字。”同時,《語文課程標準》“還提出了“綜合性學習”目標,要求小學高年級學生“對自己身邊的、大家共同關注的問題,或電視、電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組織討論,專題演講,學習辨別是非善惡”;又提出“為解決與學習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些簡單的研究報告”。我將“閱讀教學的要求”安排在“主體閱讀活動中完成”,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通過談話課,為學生明確了一個共同關心的問題,圍繞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在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來展開閱讀,練習了查找、積累資料,擴展了閱讀面,全班56名學生有37人從網上下載了資料(人均約1300字),12人從圖書館或家中圖書資料上找到了自己想了解的內容,甚至,有的學生拿來了《荷花淀記事》,要為全班同學讀故事;練習了整理資料——學生在全班以小組為單位的交流,實際是小組成員對小組“專題交流內容的重新整理的過程”,同時練習了交流演講。對學生來講,綜合性學習的收獲也是綜合的。
當然,老師安排上面主題讀書交流活動的另外的重要原因是為學生學習新課文建立“已有知識與經驗的積累——包括對白洋淀人民英勇抗戰精神的情感經驗積累”,同時,為學生學習新課文是產生“閱讀期待”創造條件。《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部分指出:“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的環節,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閱讀期待”是學生在閱讀之前對讀物所能滿足自己某種需求的期待,具有一定的目的指向性。有關研究指出:閱讀期待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有關。為學生建立相關的知識經驗的積累,對學生產生閱讀期待,是很有必要的。)
二、以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做基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采蒲臺的葦》
6月3日上午第二節課,高老師將印好的“教材”——《采蒲臺的葦》發給學生,開始了課堂閱讀教學。
本課書的學習共安排了兩課時。教學的具體過程如下:
第一課時:
1、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入:
“同學們,昨天我們開了一個讀書交流會,介紹了我們所知道的白洋淀,所知道的白洋淀的地理、風景、歷史、人物。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關于白洋淀的文章(板書課題)。讀了這個題目,你有什么問題么?”
學生思索片刻:“我想知道采蒲臺在哪兒?”“我想知道本文寫了關于白洋淀的什么?”“我想知道采蒲臺的葦有什么特點?”……
“好,下面我們一起學習這篇文章,看讀了這篇文章,你想了解的那些問題能夠在文章中找到答案呢?”
(評析:引導針對題目提出問題,目的在于引發學生學習本文的動機,是學生產生可以利用的閱讀期待。)
2、學生自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為了切實達到上面的要求,老師讓學生出聲地讀了三遍,邊讀邊勾畫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詞語。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凌 摧殘 寄生 不約而同
4、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和生活實際來讀懂詞語。
讓學生讀“凌”所在的句子,體會“凌”指的是什么(冰)
讓學生查《新華字典》,對摧殘、寄生、不約而同進行初步理解
交流
(因學生所帶的是新華字典,所以查不到寄生的含義。)老師為學生出示了辭典上的解釋“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或體外,從寄主那里汲取養分。”然后問學生:讀“寄生”所在的句子,想一想:什么寄生在什么里面?這句話是什么意思?作者想強調什么?
同樣的方法理解“摧殘”,思考:本文指的是戰爭從哪些方面給人們帶來了“損傷”?(目的認識“日寇給人民帶來的損傷和災難使全方位的,既有精神的,又有物質的。)
學生說出了不約而同的的意思,老師追問了一句——在這里指什么行動是一致的?
(評析:以上的詞語教學,有以下幾種意圖:1、講詞語的解釋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當中去理解,借助理解詞語來理解課文的深刻內涵;2、學習結合具體的語言環境讀懂詞語的方法閱讀方法;3、練習運用“給出的解釋”來讀懂課文的意思——僅僅查出了詞語的意思是不夠的,關鍵的問題時,學生能不能把詞語的意思放大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在具體理解詞語意思的同時,讀懂課文,將課文的意思變成自己的理解。)
5、要求學生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剛上課時針對題目提出的問題”,看讀了課文能夠解決哪些。
6、學生匯報交流
交流要點:采蒲臺在白洋淀。采蒲臺有很多的葦,景色很美。采蒲臺和白洋淀其他地方一樣,發生了感人的抗戰故事。本文重點講了在采蒲臺發生的群眾掩護干部的故事。
學生交流時,高老師提示學生注意聽,并且指出、修正其表述不合理的地方。
(評析:把交流的過程變成學生口語交際的實踐過程。學生通過讀書,基本理解了課文的意思,要求學生用通順的話來表述,這是進行口語交際訓練的重要途徑之一。)
第二課時
1、學生練習“復述課文所講的故事”。
上課伊始,高老師這樣引入:“上節課,我們了解到課文向大家介紹了一個‘采蒲臺人民寧可犧牲自己也要保衛干部’的故事。那么,這個故事你們能夠講下來嗎?”
“能!”學生的回答很肯定。
“好,下面請大家再認真地讀這個故事,然后,練習講這個故事,看誰能講得生動!”
學生認真地讀書,練習。然后,講給同桌同學聽(在講給同桌聽時,每個學生都很投入)。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高年級“閱讀”教學要求中指出:閱讀敘事性作品,了解時間梗概,簡單敘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我在這里安排學生復述故事,目的培養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大意的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按照我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把握是從“復述”開始的。)
指名在全班同學面前講。(部分學生舉手,老師指了一名比較踴躍的學生)
一生講過之后,當高老師再請同學講故事時,發現一些學生仍不敢舉手。高老師走到一名練習時講得很賣力氣但沒舉手的學生面前:“你怎么不舉手?不會講嗎?”他很遲疑,欲言又止。“不敢講?有什么嘛,來,試一試,我相信你是能講的!(小聲地:不要怕,我給你當保鏢)這樣,你面向大家......”高老師扶住他的肩膀,讓他面對全班同學。
這個學生講了起來,開始有點斷續,后來便流利了。而且,故事講得很具體。
“同學們,他講得怎么樣?鼓勵一下!”全班同學給以熱烈的掌聲。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總目標”中指出:“......養成語文學習的自信心和良好的習慣......”就語文學習來講,并不是每個學生都缺乏語文學習的自信心,但不能忽視的是一部分學生的確缺乏自信。在傳統教學中,我們恰恰忽視了那一部分缺乏自信的“群體”,教學中,我們所注意的僅僅是“精銳部隊”,導致了部分學生永遠地缺乏自信。上面的教學中,老師及時地覺察到了“不敢”的現象,通過鼓勵,使他有了一次戰勝膽怯的經歷,增強了他的自信。這不但對他自己,對班上其他因“膽怯”缺乏自信的學生來講,是一次很好自信教育。)
2、學生談自己讀了故事以后的感受,體會故事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連續幾名學生講完故事,我問學生:“這個故事好嗎?你讀了以后有什么感受?”
“我覺得文章中的群眾,都,都,都袒護干部。”
“能叫袒護嗎?袒護是個貶義詞,指別人犯了錯誤以后幫助隱瞞。這里應該叫什么?”
“愛護!”“對了。”
“我覺得采蒲臺的人民能夠為了保護干部犧牲自己!”
“我覺得采蒲臺的人民非常的剛強!”
......
“是的,采蒲臺的人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代表,他們表現出了我們中華民族寧死也不想敵人屈服的剛強骨氣!那么,我們讀這個故事時,能不能讀出我們民族的這種骨氣呢?練習一下。”
學生練習。
指讀。
針對學生讀的情況,高老師給予具體的指導:“讀日本鬼子的話,應該讀得讓人感到兇殘,讀男人的話,除了堅定,還應該有對敵人的痛恨!誰再試試?”
很多學生想讀。
“好吧,我們分角色,......”高讓學生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色,然后全班分成四大陣營讀書。
(評析:學生讀得非常有感情。在閱讀教學中,體會文章思想感情是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就這個故事來講,人民的愛干部、恨敵人,寧死也不投降的情感,可以從具體的詞句當中去分析。但是,如果進行詞語分析,只能是割裂故事,從理性上來認識。而朗讀,則可以達到“從總體上把握,加深情感體驗,將語言染上情感色彩的”的目的。)
3、再讀課文,深入質疑,促成學生對課文的深入理解。
學生將問題指向了作者的議論:
(1)“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
(2)“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淚的記憶。”
(3)“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4)“敵人的炮火,曾經摧(cui)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6)“永遠記住這簡短有力的話吧!”
以上議論,是本文的中心所在,是對白洋淀光榮歷史和人民抗戰精神的高度概括。
針對學生提出的以上問題,高老師這樣處理:
首先,引導學生理解句義:
問題(1):老師向學生介紹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間背景,引導學生“抗戰剛剛結束”這個時間背景來理解“為什么說創傷還沒有完全平復”。
問題(2)讓學生讀句子,思考:“火藥的氣息”和“英雄血淚的記憶”指的是什么?作者這樣寫強調了什么?(這里發生過許多次戰斗,這里有許多英雄的故事)。
問題(4)老師首先問學生:“這句話你們哪兒不明白?”學生:“不明白‘為什么說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高老師引導:“不清白又是什么樣呢?”
學生困惑,不語。
高老師又引導:“同學們想一下:我們的國土能不能永遠讓日本侵略者霸占?我們的土地能不能寫讓日本人的名字?”
學生:(激動、高聲)“不能!”
高老師繼續引導:“如果我們的國土、家鄉屬于了侵略者,那么,算不算清白呢?”
學生:(仍然激動、高聲)“不算!”
我問:“那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學生思索片刻:“我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是‘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趕走了侵略者’。”“我覺得是人民用生命和鮮血洗清了我們所受的屈辱。”“我覺得這句話表現了人民寧死也不向敵人投降的精神。”......
(評析:這句話實際是作者對白洋淀人民抗戰精神的歌頌和贊美,老師將目標定位于“認識、欣賞白洋淀人民的愛國家、愛家鄉的精神,通過理解和朗讀來體會)。
問題(3)實錄如下:
師:你們不懂這個句子的意思,那么,這句話,你們究竟是哪兒不懂呢?
生:我不知道為什么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它“就不成為名勝”。(學生將加點的詞語讀得很重)
師:那么什么叫名勝呢?
生:(用具體的名勝古跡來解釋)
師:我們來看一下“名勝”的解釋:(用實物投影將解釋打在屏幕上:名勝——風景優美或有古跡的地方。)請同學們讀這個解釋,聯系課前的讀書會上所了解的資料思考:按照詞典中關于名勝的解釋,白洋淀算不算“名勝”?
生:算。
師:為什么?
生:因為白洋淀的蘆葦長起來以后,這里的風景非常優美。
生:因為乾隆和康熙皇帝曾在這里建過下榻的行宮,那是古跡。
生:這里又有古跡,風景還很優美,應該算是名勝。
師:請同學們讀這句話(學生讀句子)那么,你們在讀這句話時,發現矛盾在哪兒?
生:按照詞典中的解釋,風景優美或有古跡的地方就算名勝,白洋淀已經算名勝了,但作者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這就矛盾了。
師:那么,你們結合剛學過的內容,聯系剛才理解的這幾個句子想一想,在白洋淀,除了風景美以外,還有什么特點?
生:這里曾經有許多英雄流過血。
生:這里有許多英雄的故事。
生:白洋淀有名勝古跡,但蘆葦記述著無數英雄的故事。
師:對了,在白洋淀,除了有葦,除了風景優美,還有成千上萬的英雄在那里流血犧牲。昨天的讀書會上我們已經了解到了,那兒建了紀念館,展示了英雄們的實物和許多資料。我們再去白洋淀,一定會感受到英雄的人民剛強不屈的精神。那么,大家想一想:白洋淀成為名勝,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生:那兒有許許多多的英雄的故事
生:那兒有烈士鮮血的記憶。
師:今天我們讀這篇文章,就能夠感受到白洋淀人民不屈的精神。如果我們再到白洋淀參觀的話,是不是同樣會感受到白洋淀人民不屈的傲骨呢?
生:會!
師:談論到這兒,你們還認為作者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與詞典的解釋相矛盾嗎?
生:不矛盾了。
生:老師我知道了,作者這樣寫,目的是想強調白洋淀成為名勝是因為有“人民為了保衛國家、保衛家鄉曾經在這里戰斗流血”這個更重要的原因。
師:好!領會得真是深刻。那么讀這段話,我們該怎么讀呢?先聽老師讀(教師范讀)
(教師范讀時注意強調“如果……單純……那就”等詞語,學生練習朗讀,也通過強調這幾個詞,將句子所含蘊的思想感情表達得很好。)
問題(5)
教師只提示“結合我們讀的故事,結合我們剛才理解的句子,想一想:作者是想讓我們記住什么?”
(評析:《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個句子的教學,我和學生一起經歷了一次語文探究過程:學生自主提出問題;老師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表征,使問題清晰,明確;運用已有的資料來嘗試“矛盾”的解決;在“矛盾分析與解決”中認識作者表達的深刻意蘊。當然,沒有忘記語文的特點——從語言出發,兼顧文章的整體,以讀為本,注重了情感的體驗。)
4、練習朗讀課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將感情推向高潮!
三、將讀寫引伸向課外,繼續拓展學生的課外閱讀。
學完課文以后,張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了如下活動:
1、告訴學生《采蒲臺的葦》選自孫的《荷花淀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抗戰故事。要求學生借閱或從網上下載有關的故事閱讀。然后召開了一次“白洋淀抗日英雄故事會”。
2、辦一期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的手抄報,其中的一篇文章為自己閱讀了關于白洋淀的文章以后的心得體會。
案例思考:
本案例在嘗試構建主題式、課外自由選擇與集中閱讀相結合、讀與寫相結合、學語文與用語文相結合的開放式語文學習模式。
傳統語文教學,一課書為一個語文學習流程。教學中,雖然教師也努力體現課內外的結合,但是,因為“一課書、幾課時”的局限,不能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自主地展開學習。我們認為,憑借教材的選文,以教材內容的為核心,確定學習主題,安排學生在課前和課后自由選擇閱讀學習,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自主地參與到語文課程資源的發掘中來,積極投身到語文學習實踐之中。課外能夠為學生提供課內學習的知識經驗和情感的積淀,為課內的語文學習打好基礎,同時課內學習又為課外學習提供方法,成為課外學習的支撐。
主題開放式的閱讀教學學習流程,看上去好像是一次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實際上,我們為什么又要人為地把學生的語文學習實踐分成幾個板塊來單獨進行呢?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整體性,我們想:實踐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教學過程 中,能否將課內外、學生的自由學習與教師組織的集中學習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一個整體?我們感到,上面的語文教學是一次成功的嘗試。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給了教師更大的發揮空間。怎么發揮?教師怎么和學生一起來組織好適合自己教與學的課程,這是當前我們進行課程改革的關鍵。減少教材的規定性,留出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由教師和學生圍繞教材安排“主題式”的自組織,這是否是語文課程改革的一條有效的途徑呢?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2
教學目標:
1. 理解作者運用象征的手法表達對英雄的贊美之情。
2. 理清文章脈絡,學會抓“文眼”。
重點難點:
1.象征手法的運用。
2.精巧的布局,由物及人的過渡。
教學過程:
一、明確研讀目標。
1.今天,我們學習課文《采蒲臺的葦》,(讀課題)這篇課文是作家孫犁爺爺寫的。(出示孫犁及介紹)
2.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什么內容呢?(葦)
昨天,同學們預習了課文,一定了解了葦的一些特點。現在誰能說說,課文中的葦是怎樣的葦?(出示葦的圖片)
3.打開課本讀一讀書,我們覺得課文是寫葦的筆墨多呢,還是寫人的筆墨多?(板書:人)(寫采蒲臺的人的筆墨多)這是作者的疏忽呢,還是有意安排?
4.為什么課題是“采蒲臺的葦”,課文卻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采蒲臺的人?(屏幕出示)(這是本課的中心研讀題)
二、自主研讀,交流評議。
(一)屏幕閱讀,了解采蒲臺的葦。(師:老師收集到了孫犁爺爺寫這篇文章時的背景材料,有興趣看嗎?)
孫犁和《采蒲臺的葦》
孫犁爺爺是我國的文學家。他的小說清新、流暢,短篇小說《白洋淀》被人們廣為稱頌。
1947 年春天,孫犁在冀中安平地區采訪,他遙望著白洋淀漫開的蘆葦,感到有一股巨大的力量蘊藏在其中。白洋淀共由一百四十余個淀組成,占地四十多萬畝,水道縱橫交錯,足有兩三千條,就像迷宮一樣。白洋淀地勢低下,云霧很低,風聲很急,淀水清得發黑,蘆葦萬頃,俯仰吐穗。它們生長得很快,狠狠往上鉆,像一支支箭,直刺云霄。他想,這樣大好的河山,怎容得日本鬼子玷污她?
在這里,葦就像充滿靈性的人,人則像是有思想感情的葦。孫犁搜集了不少在采蒲臺發生的感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讓孫犁感到白洋淀人民在戰斗中越來越堅定了,越來越成熟了。于是,他揮筆寫下了《采蒲臺的葦》等一系列文章。
師:讀了這段文字,你對“采蒲臺的葦”有什么新的了解?
(葦就像充滿靈性的人,人像是有感情的葦;人就像是葦一樣,就算是被火燒了,也會生根發芽,永遠不屈服……)
師:課文中怎樣告訴我們人和葦的關系的呢?(解釋:寄生)
過渡:同學們說葦就是人,人就是葦,那么,到底是怎樣的“采蒲臺的人”呢?
(二)自主研讀,相機落實訓練點。
1.提出研讀要求(出示):自讀“的葦出在采蒲臺”后面的內容,并聯系課文前半部分,劃出引起你思考的句子、詞語或標點。思考后概括——這是的采蒲臺的人。
2.學生自主研讀,邊讀邊作旁注。
3.學生自由交流學習成果,師引導點撥:
智慧的人
團結的人
善斗的人
剛強的人
寧死不屈的人
從課文的對話部分加以體會。
4.引讀加深體會。
小結:同學們說的都有道理,從課文中找的理由也很充分,說明我們真正讀懂了課文,既感受了課文的語言美,又感悟了采蒲臺人的精神力量。這是一個寧死不屈的群體,是一個勇敢智慧的群體。
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時那悲壯的場面吧。(引讀課文)
5.插入訓練點,體會最后一部分的深刻含義。
出示“這聲音……話吧!”
“這聲音”指的是什么?僅僅指的是“沒有、沒有”的聲音嗎?那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我們身邊,一代代傳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組討論)
(出示):
“沒有!沒有!”這句簡短樸素的話中,包含著采蒲臺人民( )!
(對八路軍戰士的愛;對敵人的恨;采蒲臺人民的聰明才智;不屈不撓的精神。)
小結:是的,這聲音是震天地、撼日月的聲音,這聲音是采蒲臺人民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決不是一般的否定的聲音,而是一種中華民族的骨氣。請同學們也挺起腰桿,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簡短有力的話吧!(齊讀)
6.現在,我們應該理解“的葦出在采蒲臺”的真正含義了。(贊揚采蒲臺人民在敵人的血腥屠殺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陰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的。)
學到這兒,我們再來看看采蒲臺的葦和人有什么共同點?(出示:純潔、堅韌、頑強)
小結:采蒲臺人民用他們的熱血和生命抗擊敵人對這片土地的侵犯,保持了葦的清白。而葦的這種純潔、清白、堅韌的品格正是采蒲臺人民的象征,所以課文以《采蒲臺的葦》作題,這是一種借物喻人的寫法。)板書:借物喻人
三、寫體會,談感受
同學們,學了這篇課文,老師的心情很不平靜,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動。我們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我們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說,那么,就把我們對敵人的憤怒,把你對英雄們的敬仰通通傾吐出來吧!
學生寫體會,談感受(提示只寫一個方面:敵人、英雄、自己)
小結:說得多好啊,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整整六十年,但是侵華日軍的罪惡卻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去,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我們永遠記住采蒲臺人民那寧死不屈的聲音。
四、課外拓展,學習預告。(出示)
1.《采》選自孫的《荷花淀記事》,其中還有好多白洋淀人民的搞戰故事。同學們可從網上下載有關故事閱讀。
2.下周探究課上,我們以“我所了解的白洋淀“為專題編一張小報,其中一個內容是自己閱讀了有關白洋淀故事的文章以后的心得體會。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3
教學目標:
1.自主學習本課中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翼中的名勝。”等句子的意思。
2.能簡要復述文中講述的故事。
3.能理解課題與內容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1.理解文中關鍵句子的含義。
2.課文寫的是白洋淀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故事,為什么課題卻是“采蒲臺的葦”?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孫犁的小說《白洋淀紀事》當中的
一篇文章《采蒲臺的葦》。
2.簡介作者:孫犁,原名孫樹勛,河北安平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被譽為“荷花淀派”的創始人。《白洋淀紀事》是作者最負盛名的一部小說和散文合集,其中的《荷花淀》《蘆花蕩》等作品,成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品。
板書課題。
2.齊讀課題。(正音:蒲pú)
3.學生質疑。
師:這篇文章寫于1947年,故事以抗戰時期的白洋淀地
區為背景展開,因時間上離現在較遠,再加上作者在本文
的寫作上有他獨特的風格,所以給同學們的閱讀造成一定
的障礙,那你在預習的過程中有什么疑問?
(教師將學生的問題在黑板上記錄。)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概括大意。
1.輕聲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文章的題目
是“采蒲臺的葦”,但文章主要寫了什么?
2.學生交流。
(主要寫了采蒲臺的人民機智勇敢地與敵人英勇斗爭的故事。)
3.師:從課題看,題眼是“葦”,而文章卻用了大量的筆墨來寫人。為什么呢?這是我們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
三、研讀課文,感悟內涵。
1.默讀課文1—3小節,想想人和葦之間是什么關系?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
學生交流,出示句子。
2.從哪里看出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呢?試著填空。
出示:白洋淀的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
(1)出示: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①理解:寄生。(寄生:一種生物生活在另一種生物的體內,從中吸收養分,維持生活。文中指人依靠葦生活,白洋淀的人生活離不開葦。)
②柔順的葦在婦女們的手里翻動著,你知道這些葦可以用來干什么?
補充資料:葦的作用。
師:葦的作用真大,人們的生活真是離不開葦。
③引讀第1節。
(2)出示句子: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①理解:冀(河北的別稱);名勝(風景優美或有古跡的地方)。
②為什么說“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呢?
學生交流,教師補充白洋淀的介紹。
③師小結:白洋淀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是因為那里到處是葦,景色迷人,還因為那里曾譜寫出一曲曲白洋淀人民抗擊侵略者的凱歌。
④感情朗讀句子。
(3)出示句子: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敵人的炮火,曾經摧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①理解:清白(沒有污點。)
②人民的血液如何保持葦的清白?讓我們先來聽一個發生在采蒲臺的故事。
3.在白洋淀有很多英雄的事跡,不能一一記述,讓我們聚焦采蒲臺,去認識一下那里的人們。輕聲讀讀課文4—11節,試著用一句話說說發生了什么事,再想想為什么說“的葦出在采蒲臺”呢?
(1)交流故事的主要內容。
(2)婦女們具體是怎么做的呢?從中你又感受到什么?
出示句子,指名讀。
(3)“不約而同”是什么意思?(沒有事先商量而彼此行動一致)。婦女們遞過去的是什么?如果一旦被發現,可能會有什么后果?
師:但是為了掩護八路軍戰士,她們甚至做好了犧牲自己孩子的準備。看起來是不經意的動作,卻讓我們感受到了12個女兒的聰明、勇敢、團結,她們滿懷著對敵人的恨,滿懷著對干部的愛,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引讀句子)。
(4)師小結:采蒲臺的婦女就像葦塘的葦一樣堅強、團結,此時我們仿佛又看到了那采蒲臺的葦,他們團結一心、韌勁十足。
(5)師:正當婦女們用自己的孩子掩護了帶槍的干部,驚險地闖過一關時,一個40多歲的男子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了。面對兇殘的敵人,那個男子是如何表現的呢?這部分內容是以對話的形式來推進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①出示句子,師生分角色合作讀對話。
②師:我們知道在人物對話中,加上適當的表示神態或動作的提示語,人物的形象會更鮮明。然而在這段對話中,沒有太多的提示語。輕聲再來讀讀那個男子的話,想想這里為什么采用這種表達方式?
③學生交流,教師小結。(沒有太多的提示語,語言更簡潔,節奏緊湊,更能體現那個男子的毫不猶豫、堅定不移。)
4.白洋淀的英雄故事數不勝數,作者只選擇了其中最典型的一個。12個婦女和中年男人,他們都不是八路軍戰士,他們只是普普通通的采蒲臺人民,然而他們卻是真正的英雄,讓我們滿懷敬意,再來讀讀講講這個故事。
①齊讀4—11節。
②簡要復述這個故事。
5.齊讀課文最后兩小節。
師: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更要記住的是采蒲臺的人民和他們寧死不屈的精神。
6.交流:為什么說“的葦出在采蒲臺”呢?
課后小結
四、教師小結,復習鞏固。
1. 學了課文,同學們是否明白了,課文寫的是英雄的故事,而題目為什么卻是“采蒲臺的葦”?(作者是借這樣的葦來歌頌那些智慧、團結、剛強的人。)
2.再次出示句子,齊讀句子。
(1)聯系課文說說這里的“清白”是什么意思?(葦塘不被敵人的鐵蹄踐踏。)
(2)人民的血液保持的僅僅是葦塘的清白嗎?
師:因為白洋淀人民用鮮血和生命與侵略者作不屈的斗爭,保衛了家園,也維護了祖國的尊嚴。
3.師總結:白洋淀的英雄人民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葦是這段歷史的見證。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4
一.揭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出示課題,思考,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些什么內容?(出示圖片)板書:葦
2.那么這篇課文寫的是這些內容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板書:人
3.小結:是的,課文表面上寫的是葦,實際上是為了寫葦區的人民寧死不屈的抗敵精神。板書:葦——人
二.初讀課文,提出難懂的句子。
1.自由朗讀課文,(隨機檢查一組的朗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課文中有些句子比較難懂,含義較深,如果一時不明白,可以作上記號。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同學們在讀的時候可以看看豎線旁的提示,它能幫助你們理解課文。
2.交流有哪些難懂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師: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義,同學們平時會用些什么辦法呢?(抓重點詞,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來穿去。
①這句話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讀讀第一段,談談你的理解。
②(人與葦的關系十分緊密)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點詞來理解。那么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干什么呢?(打葦、曬葦、編葦席……)是的,在和平的時候,人們依靠葦生活,那么在戰爭時期,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又會干些什么呢?再請同學們快速地看看課文,聯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結:是啊,我們聯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戰爭時期,這片蘆葦掩護著人們與敵人周旋,與敵人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戰斗,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深深地扎根在葦草之中,白洋淀的人們因此與這片土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摯感情。
④讓我們一起在來讀讀第一段,感受一下葦和人的緊密關系。(齊讀)
2.關于葦塘……
敵人的炮火……
如果單純是葦……
(請同學們每人選擇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討論一下,看看哪些同學交流的認真而又表達的清楚流暢。)
①關于葦塘……
(是的,這句話一方面寫出了這兒是葦的海洋,有美的風景,另一方面還寫出了這兒流傳著許許多多英雄的傳說,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跡,涌現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讀——評價——齊讀
②敵人的炮火……
(同學們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敵人的鐵蹄一次又一次地踐踏著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抗擊敵人的侵犯,保衛了自己的土地,從而使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復了生機。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該怎么讀好這句話?自由練讀——指生讀——評價——愿意讀的站起來讀
③如果單純是葦……
Δ談理解。
Δ“名勝“是什么意思?舉例說說。這普普通通的葦也能稱為名勝嗎?換句話說,白洋淀之所
以成為名勝,是因為哪些原因呢?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討論——指生說)
小結: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為名勝,不僅因為這兒有英雄的傳說,英雄們的壯舉更賦予了葦崇高的品質,從而是這兒成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領會過渡句的意思。
通過剛才的讀書,我們已經知道白洋淀到處是葦,但課文緊接著還告訴我們——
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
1、請同學們找到這句話劃下來,想想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2、討論
3、既然是一句過度句,那么它后面又會引出怎樣一個故事來呢?請同學們讀讀這個故事,等會兒請你簡單地介紹一下。
4、在這個故事當中,哪部分最讓你感動呢?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時那悲壯的場面吧。請同學們拿起課本。
5、引讀。
師:正當婦女們用自己的孩子掩護了帶槍的干部,驚險地闖過一關時(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了。面對兇殘的敵人,面對敵人盤問他是否是八路時,他堅定地吐出了兩個字——(生:不是)
師:敵人當然不肯罷休,企圖從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沒有干部,我們的這位英雄毫不猶豫的又蹦出了兩個字——(生:沒有)
師:敵人聽了惱羞成怒,兇殘的本性霎時顯露,敵人殘忍地砍斷了他半邊脖子,還在追問他是不是八路,只見他歪著頭,鮮血不斷地噴涌出來,流在胸膛上,艱難而又堅定地說——(生:不是)敵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來了,可是我們的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們的還是兩個字(生:沒有)面對這一悲壯的場面,婦女們再也忍不住了,她們強忍著淚水,一齊扯著嗓子喊起來——(生:沒有,沒有)
師:他被敵人殺死了,倒在冰上,血凍成了鮮紅的一灘,他的血是堅定的,他的死是剛強的。
你聽,這位英雄還在回答,婦女們還在大喊,全中國人民都在吶喊——(生齊讀:沒有……話吧!)
6、出示“這聲音……話吧!”
“這聲音”指的是什么?僅僅指的是“沒有、沒有”的聲音嗎?那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我們身邊,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組討論)
7、小節:是的,這聲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聲音,這聲音是采蒲臺人民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決不是一般的否定的聲音,而是一種中華民族的骨氣。
8、請同學們也挺起腰桿,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簡短有力的話吧!(齊讀)
9、學到這兒,我們應該理解“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的真正含義了。(指生說)
(贊揚采蒲臺人民在敵人的血腥屠殺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陰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寫體會,談感受
同學們,老師現在的心情很不平靜,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動。我們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我們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說,那么,就把你積郁在胸中的怒氣,把你對英雄們的敬仰通通傾吐出來吧!
1、學生寫體會,談感受(提示只寫一個方面:敵人、英雄、自己)
2、小結:說的多好啊,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侵華日軍的罪惡卻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去,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我們永遠記住白洋淀人民那寧死不屈的聲音——(生齊讀:沒有,沒有……話吧)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5
之一
作者:xsxqxbcxl
一.揭題,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出示課題,思考,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些什么內容?(出示圖片)板書:葦
2.那么這篇課文寫的是這些內容嗎?請同學們快速瀏覽一遍課文。板書:人
3.小結:是的,課文表面上寫的是葦,實際上是為了寫葦區的人民寧死不屈的抗敵精神。板書:葦——人
二.初讀課文,提出難懂的句子。
1.自由朗讀課文,(隨機檢查一組的朗讀)要求讀準生字,讀通句子。課文中有些句子比較難懂,含義較深,如果一時不明白,可以作上記號。這是一篇選學課文,同學們在讀的時候可以看看豎線旁的提示,它能幫助你們理解課文。
2.交流有哪些難懂的句子。
三.再讀課文,感悟理解所提句子。
師:要想弄明白句子的深刻含義,同學們平時會用些什么辦法呢?(抓重點詞,聯系上下文,反復朗讀)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讀是最重要的。
1.人好象寄生在……穿來穿去。
①這句話在課文的第一自然段,請同學們讀讀第一段,談談你的理解。
②(人與葦的關系十分緊密)你是從哪兒看出來的?(寄生)
真好,你能抓住重點詞來理解。那么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干什么呢?(打葦、曬葦、編葦席……)是的,在和平的時候,人們依靠葦生活,那么在戰爭時期,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又會干些什么呢?再請同學們快速地看看課文,聯系上下文想一想。
③小結:是啊,我們聯系上下文知道了在戰爭時期,這片蘆葦掩護著人們與敵人周旋,與敵人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戰斗,正是由于長期以來深深地扎根在葦草之中,白洋淀的人們因此與這片土地產生了不可分割的真摯感情。
④讓我們一起在來讀讀第一段,感受一下葦和人的緊密關系。(齊讀)
2.關于葦塘……
敵人的炮火……
如果單純是葦……
(請同學們每人選擇一句理解,去跟自己的好朋友討論一下,看看哪些同學交流的認真而又表達的清楚流暢。)
①關于葦塘……
(是的,這句話一方面寫出了這兒是葦的海洋,有美的風景,另一方面還寫出了這兒流傳著許許多多英雄的傳說,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英雄事跡,涌現了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指生讀——評價——齊讀
②敵人的炮火……
(同學們理解的很深刻,是的,敵人的鐵蹄一次又一次地踐踏著這片土地,但白洋淀的人民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抗擊敵人的侵犯,保衛了自己的土地,從而使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一次又一次地恢復了生機。白洋淀的人民真了不起。該怎么讀好這句話?自由練讀——指生讀——評價——愿意讀的站起來讀
③如果單純是葦……
Δ談理解。
Δ“名勝“是什么意思?舉例說說。這普普通通的葦也能稱為名勝嗎?換句話說,白洋淀之所
以成為名勝,是因為哪些原因呢?聯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討論——指生說)
小結:是呀,白洋淀之所以成為名勝,不僅因為這兒有英雄的傳說,英雄們的壯舉更賦予了葦崇高的品質,從而是這兒成為人人敬仰的圣地。
四.領會過渡句的意思。
通過剛才的讀書,我們已經知道白洋淀到處是葦,但課文緊接著還告訴我們——
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
1、請同學們找到這句話劃下來,想想在課文中起什么作用。
2、討論
3、既然是一句過度句,那么它后面又會引出怎樣一個故事來呢?請同學們讀讀這個故事,等會兒請你簡單地介紹一下。
4、在這個故事當中,哪部分最讓你感動呢?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當時那悲壯的場面吧。請同學們拿起課本。
5、引讀。
師:正當婦女們用自己的孩子掩護了帶槍的干部,驚險地闖過一關時(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了。面對兇殘的敵人,面對敵人盤問他是否是八路時,他堅定地吐出了兩個字——(生:不是)
師:敵人當然不肯罷休,企圖從他的嘴里知道村里有沒有干部,我們的這位英雄毫不猶豫的又蹦出了兩個字——(生:沒有)
師:敵人聽了惱羞成怒,兇殘的本性霎時顯露,敵人殘忍地砍斷了他半邊脖子,還在追問他是不是八路,只見他歪著頭,鮮血不斷地噴涌出來,流在胸膛上,艱難而又堅定地說——(生:不是)敵人近乎是歇斯底里地喊叫起來了,可是我們的這位英雄最后回答他們的還是兩個字(生:沒有)面對這一悲壯的場面,婦女們再也忍不住了,她們強忍著淚水,一齊扯著嗓子喊起來——(生:沒有,沒有)
師:他被敵人殺死了,倒在冰上,血凍成了鮮紅的一灘,他的血是堅定的,他的死是剛強的。
你聽,這位英雄還在回答,婦女們還在大喊,全中國人民都在吶喊——(生齊讀:沒有……話吧!)
6、出示“這聲音……話吧!”
“這聲音”指的是什么?僅僅指的是“沒有、沒有”的聲音嗎?那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我們身邊,一代代穿下去的又是什么呢?(小組討論)
7、小節:是的,這聲音是震天地、撼日月、泣鬼神的聲音,這聲音是采蒲臺人民寧死不屈的精神,這決不是一般的否定的聲音,而是一種中華民族的骨氣。
8、請同學們也挺起腰桿,讓我們再來讀讀這簡短有力的話吧!(齊讀)
9、學到這兒,我們應該理解“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的真正含義了。(指生說)
(贊揚采蒲臺人民在敵人的血腥屠殺面前,敢于以高昂的斗志回擊敵人,粉碎敵人的陰謀,這種寧死不屈的精神是——最好的。
五.寫體會,談感受
同學們,老師現在的心情很不平靜,我想大家可能也都很激動。我們的心中一定都涌起了對日本侵略者的無比仇恨。我們一定會有許許多多的話要說,那么,就把你積郁在胸中的怒氣,把你對英雄們的敬仰通通傾吐出來吧!
1、學生寫體會,談感受(提示只寫一個方面:敵人、英雄、自己)
2、小結:說的多好啊,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侵華日軍的罪惡卻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去,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我們永遠記住白洋淀人民那寧死不屈的聲音——(生齊讀:沒有,沒有……話吧)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6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嘗試簡要復述“婦女們用孩子作掩護保護村干部”和“一個四十多歲的男人寧死也不說出八路軍的任何事情”這一故事。
2、靜心閱讀,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和體會“冀中名勝”以及“的葦出在采蒲臺”等詞句的含義。
3、了解白洋淀“人”和“葦”的關系,感受白洋淀人民寧死不屈,為保衛自己的家園與日寇作英勇頑強的斗爭。
教學重點、難點:
在語言環境中理解和體會“冀中名勝”以及“的葦出在采蒲臺”等詞句的含義,進一步理解課文所表達的內涵。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質疑課題,導入課文。
1、讀課題。(正音,蒲pú)
2、從題目看,課文應該寫些什么內容?
3、那么這篇課文寫的到底是不是這些內容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采蒲臺的葦》,文章節選自孫犁的小說《白洋淀紀事》,齊讀課題。
二、閱讀故事,自主研讀。(學習4-11節)
1、在孫犁眼中,“的葦出在采蒲臺”,這是為什么呢?請同學們打開書本,從文中找到這句話(“的葦出在采蒲臺”),再讀讀這句話之后引出的故事,說說讀了之后你有什么疑惑?
2、作者明明認為“的葦出在采蒲臺”,可之后怎么沒有寫葦,寫的卻是人呢?現在就讓我們隨著作者一起走進這個感人的故事。請大家默讀課文第4-11節,說說故事中的采蒲臺人是怎樣的。你們可以用劃有關句子,圈關鍵詞語的方法來體會體會。
出示:這是一群____的采蒲臺人。
★機智勇敢
★寧死不屈
★團結一心
3、小結:這真是一群勇敢機智、寧死不屈、團結一心的采蒲臺人。(提出復述要求,用黑板上的詞語說說這個故事。)
三、聯系故事,理解句意。(學習1-3節)
(一)學習第一節,感受人與“葦”的親密關系。
1、這個故事明明是在寫人,可是孫犁卻說“的葦出在采蒲臺”,這葦到底是指什么呢?讓我們先去看看采蒲臺的葦和葦塘。
(1)(出示圖片葦),你能簡單說說,你對白洋淀的印象嗎?
(2)在孫犁的眼里,白洋淀又是怎樣的呢?
(人和葦結合得非常緊。)
2、你從第一節中哪些句子體會到的,能抓關鍵詞說說么?
(1)(“人們依靠葦生活。”)
(2)(“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3)想象一下,人們在葦里穿來穿去干什么?
(4)朗讀第一節。
(二)學習第二、三節,明白“葦塘成為冀中名勝”的真正原因。
1、然而,葦塘并不只是一道風景,關于葦塘,孫犁有他獨到的見解——
出示: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能成為冀中的名勝。
2、理解句意。
(1)理解名勝。
(2)換句話說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是因為——(葦好看)
(3)再讀讀這句話,你還聽出了什么意思?(采蒲臺的葦塘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僅因為葦好看,還有別的原因。)
(4)采蒲臺的葦塘之所以成為冀中的名勝,還有別的原因嗎?默讀第二、第三節,用直線劃出有關的句子,大聲讀出來,再試著用上這樣的句式說一說。
(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不僅因______,還因為______。)
(①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充滿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②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③人民用血液保持了葦塘的清白。)
(5)引讀:采蒲臺成為冀中的名勝是因為(葦好看),采蒲臺的葦成為冀中的名勝還因為(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
(6)你能聯系上下文說說“充滿火藥氣息”和“無數英雄血液的記憶”指什么嗎?
(7)所以作者說“的葦出在采蒲臺”,現在你能說說這葦實際上指?
(人;采蒲臺的老百姓就像蘆葦一樣,保護著八路軍)
(8)總結課文。
出示:葦塘不只是一種風景,更是__________________。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7
《采蒲臺的葦》以作家孫犁所做的詩體小說。白描手法來表現勤勞勇敢的白洋淀婦女在面對敵人時那種冷靜與無畏的精神,同時也是對當地老百姓智慧的贊美和歌頌。下面就讓第一范文網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采蒲臺的葦》閱讀答案吧,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采蒲臺的葦》閱讀題原文我到了白洋淀,第一個印象,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是那么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我漸漸知道,葦也因為性質的軟硬、堅固和脆弱,各有各的用途。其中,大白皮和大頭栽因為色白、高大,多用來織小花邊的炕席;正草因為有骨性,則多用來鋪房;白毛子只有漂亮的外形,卻只能當柴燒;假皮織籃捉魚用。
我來得早,淀里的凌還沒有完全融化。葦子的根還埋在冰冷的泥里,看不見大葦形成的海。我走在淀邊上,想像假如是五月,那會是葦的世界。
在村里是一垛垛打下來的葦,它們柔順地在婦女們的手里翻動。遠處的炮聲還不斷傳來,人民的創傷并沒有完全平復。關于葦塘,就不只是一種風景,它充滿火藥的氣息,和無數英雄的血液的記憶。如果單純是葦,如果單純是好看,那就不成為冀中的名勝。
這里的英雄事跡很多,不能一一記述。每一片葦塘,都有英雄的傳說。敵人的炮火,曾經摧殘它們,它們無數次被火燒光,人民的血液保持了它們的清白。
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一次,在采蒲臺,十幾個干部和全村男女被敵人包圍。那是冬天,人們被圍在冰上,面對著等待收割的大葦塘。
敵人要搜。干部們有的帶著槍,認為是最后戰斗流血的時候到來了。婦女們卻偷偷地把懷里的孩子遞過去,告訴他們把槍支插在孩子的褲襠里。搜查的時候,干部又順手把孩子遞給女人……十二個女人不約而同地這樣做了。仇恨是一個,愛是一個,智能是一個。
槍掩護過去了,闖過了一關。這時,一個四十多歲的人,從葦塘打葦回來,被敵人捉住。敵人問他:“你是八路?”“不是!”“你村里有干部?”“沒有!”敵人砍斷他半邊脖子,又問:
“你的八路?”他歪著頭,血流在胸膛上,說:“不是!”“你村的八路大大的!”“沒有!”
婦女們忍不住,她們一齊沙著嗓子喊:“沒有!沒有!”
敵人殺死他,他倒在冰上。血凍結了,血是堅定的,死是剛強!
“沒有!沒有!”
這聲音將永遠響在葦塘附近,永遠響在白洋淀人民的耳朵旁邊,甚至應該一代代傳給我們的子孫。永遠記住這兩句簡短有力的話吧!
《采蒲臺的葦》閱讀題題目1、“人和葦結合得是那么緊”主要體現在哪些地方?請具體回答。
2.選文的對話有什么特點?表現了采蒲臺人什么樣的性格?
3.“仇恨是一個,愛是一個,智慧是一個。”分析這句話的意思以及這句話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仇恨是一個:
愛是一個:
智慧是一個:
作者的感情:
4.如何理解“血凍結了,血是堅定的,死是剛強!”這句話?
5.抗日戰爭雖已遠去,當你看到這如歌如泣的故事時,有些什么感受?
《采蒲臺的葦》閱讀題答案1.是水養活了葦草,人們依靠葦生活,這里到處是葦,人和葦結合得那么緊。人好像寄生在葦里的鳥兒,整天不停地在葦里穿來穿去。
2.簡潔;表現了采蒲臺人對敵人的恨。
3.有對敵人的恨,有對同志對鄉親對親人的愛,還有她們應付敵人的聰明智慧,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敬佩、尊敬之情。
4.句中的“血”含義不同:第一個是指英雄的鮮血在冰上凝固了,第二個是指英雄雖然犧牲了,但他的意志是堅定的,是不可摧毀的,是永遠留在人民心里的。他的死震撼了每個人。
5.略
一個以“白洋淀”為主題的開放式閱讀教學案例——兼談《采蒲臺的葦》的教學 篇8
一、設計思想
1、指導思想: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綱要,以紹興縣教師發展中心有關文件精神為指導,積極開展紹興縣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研討活動,努力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
2、理論依據:
以語文新《課程標準》為依據,構建開放的、充滿生機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大力發展創新教育。
3、設計特色:
以"最好的葦出現在采蒲臺"為主線,進行研究性閱讀訓練。抓住重點詞、句朗讀品悟,利用音樂、畫面、文字等有效結合,深化主題,升華文本中心,加強人文教育。
二、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對本課教學內容的要求:
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正確把握本課教學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堂教學。
2、本課內容的組成部分:
本課分為"人與葦的關系"、"無數英雄事跡"、"掩護抗日干部"三方面內容。
3、本課內容與小學教材相關內容的區別和聯系:
區別:本課是以"借物喻人"為主要寫作特點的。
聯系:本課也是描寫"抗日英雄事跡"為主要內容的。
三、學情分析
1、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
已初步認知抗日英雄事跡。
2、學生學習本課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難以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難以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3、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采取的各種學習策略:
可能自主研讀,或小組探討,或聽老師講解等學習策略。
四、教學目標
1、能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帶點詞句的含義。
2、理解過渡句的意思及其過渡作用。
3、感覺白洋淀人民奮勇抗敵的氣概,寧死不屈的精神,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五、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感覺白洋淀人民奮勇抗敵的氣概,寧死不屈的精神,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2、教學難點:
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特點,能聯系上下文理解帶點詞句的含義。
六、教學策略與手段
1、教學模式:
以"最好的葦出現在采蒲臺"為主線,進行研究性閱讀訓練。
2、教學策略:
抓住重點詞、句朗讀品悟,利用音樂、畫面、文字等有效結合,深化主題,升華文本中心,加強人文教育。
3、教學手段:
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制作課件,利用音樂、畫面、文字等有效結合,達到最理想的效果。
七、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
課外查閱本課內容的有關資料,自學本課的生字新詞,借助旁注多讀課文,理解課文。
2、教師的教學準備:
查閱有關資料,精心備課,制作好課件,思考課堂上會出現的各種問題等。
3、教學環境的設計與布置:
選擇在空曠的大廳上課,廳內保持安靜。
4、教學用具的設計與準備:
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
八、教學過程
縣級備課設想
一、課前活動:
1、檢查學生課外自學情況。
2、認真朗讀一遍課文。
二、研讀課文:
1、聽寫詞語:指生按要求板書詞語。
(點評:既檢查學生的詞語掌握情況,又可為本課教學作板書,提高課堂效率。)
2、揭題:"葦",并出示課件"葦"的圖片,質疑:本課主要寫"葦"還是寫?引出"人與葦"的關系,教學課文第一段。
(點評:有利于學生對"葦"的初步認識,及初步掌握"借物喻人"的寫作方法。)
3、以"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為主線,進行研究性閱讀訓練:
⑴、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⑵、教學第二段:無數英雄事跡。
①、點撥重點詞:"名勝"、"清白"
②、品讀感悟,理解句子含義。
⑶教學"最好",引出第三段教學:
①、點撥重點詞:"不約而同"、"剛強"等。
②、朗讀訓練:個人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形式。
③、感悟"人"的內在精神。
(點評:以"點"代面,"全面開花",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也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4、小結:
⑴、再讀:"最好的葦出在采蒲臺",理解句子含義。
⑵、概括寫作特點:"借物喻人",深化文本主題。
三、情景再現:
1、課件出示:音樂、畫面再現,渲染氛圍。
2、練筆寫作:(寫其中一句)
①、"我"想對"婦女們"說:
②、"我"想對"抗日英雄"說:
③、"我"想對"日本侵略者"說:
④、"我"還想對"采蒲臺的葦"說:
(點評: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感,真切體會心中真實的感受。同時,也可訓練學生的語言、寫作、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升華中心:
教師結語:說的多好啊,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的心聲,雖然抗日戰爭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但是侵華的罪惡卻不能因時間的流逝而被抹去,讓我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讓我們永遠記住白洋淀人民那寧死不屈的聲音——(生齊讀:沒有,沒有……話吧)
(點評:情感渲染,滲透人文性教育,中心得到升華。
九、板書設計:
葦 名 勝
采蒲臺的 清 白
(最好)
人 不約而同 機智團結
剛 強 寧死不屈
十、作業設計:
練筆寫作:(見教學過程)
[問題研討]
1、本課內容所反映的時代,距離現在比較遠,如何使學生走近文本?融入情境中去?
2、課文中的對話,讓學生摹仿日本侵略者的語言,容易引起學生哄堂大笑,怎樣改變這一現象,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