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鼠找花生果 》 教學設計案例(通用2篇)
《小松鼠找花生果 》 教學設計案例 篇1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理解并能用“自言自語”說話。
3、經歷品讀課文的過程,了解花生的生長規律,學會細致地觀察生活。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以趣導入
在樹林里的一棵大松樹上,住著一位可愛的朋友,它是誰呢?瞧,它來了———(出示小松鼠的圖片)
1、你認識它嗎?大聲地和它打聲招呼吧![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詞卡)
2、誰還愿意和它說說話?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師: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幫助我嗎?]
出示課題:小松鼠找花生果
[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創設愉悅、輕松的課堂教學情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開展創設了鮮活的空間,教師也變換角色參與其中,整個情境立體化,趣味縱橫。]
二、朗讀生趣,深入感知
1、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們出發了!
出示圖一:一片花生地。
2、瞧,那兒是什么呀?
學生按圖想象說話。以“綠油油”、“黃燦燦”為重點說話。
[讓學生充分進入情境,抓住重點,展開想象說話,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3、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問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對話。
生仿讀:自由練讀→兩人分角色配合讀→一人分角色讀
⑵聽了蚯蚓的話,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會想些什么呀?
學生轉變角色想象練習說話。
⑶(師引讀)小松鼠也有這樣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結了果,我就去摘下來,留著冬天吃。(生接讀)
[在朗讀上,根據學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過學生不同角色轉變,聯系實際想象說話,師生互動,以讀代講,很有實效。]
4、于是它就行動起來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從那以后,……看花生結果了沒有。”
⑴理解“每天”
①小松鼠前天去哪兒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昨天又去哪兒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③今天呢?
噢,這就是——“每天”
[承上啟下,想象理解,通過從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結果了沒有”這個結論,充分感知“每天”所強調的意思,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理解規律。]
⑵理解“自言自語”
①師表演“自言自語”,創設情境:
怎么搞的,筆去哪兒了?怎么找不到了?(師邊尋找邊嘴里嘀咕)
②說說剛才老師在干什么呀?
生用“自言自語”來描述,也可以用其說話。
[通過實際情景再現,讓學生簡單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說話來反饋自己的理解。]
⑶對了,小松鼠心里可著急了!
出示第四段并指導朗讀第四段,通過言語神情來表現。
5、小朋友們,花生果到底上哪兒去了?現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訴我嗎?
(在泥土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交流:我從爺爺奶奶那兒知道的;我在鄉下親眼看見過的;文中蚯蚓說的……)
6、指讀蚯蚓的話。
[不僅與書本結合,更重要的是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一切來源于生活,要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三、想象說話,表演激趣
1、原來花生果并沒有丟,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虛驚一場!
小松鼠知道后會說些什么?它以后又會怎么做?
全班交流。
2、你們有興趣演一演這個故事嗎?
①自由讀課文后小小組練習表演。
②小小組匯報表演。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表演故事的語言實踐中,教師作為伙伴參與其中,適當點撥、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語言實踐,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與光彩。]
四、保存趣味,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里?
(土豆、芋艿、紅薯、藕……)
2、還有這么一篇童話,題目是《豬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們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豬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嗎?它又是怎么找的?課后我們一起瞧瞧去!
[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相聯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五、自主學習,師生共寫
今天我們的收獲可真不少,知道了這么多植物的生長規律,我們還要學幾個新的生字。
出示:“言”、“語”、“結”、“誰”
1、小小組學習:
①先自己觀察,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再幫它找找朋友。
②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嗎?(比如:結構、位置、筆順等)
2、師范寫,提示。
3、生描紅、寫字。
[給予學生提示與要求后,讓學生小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參與到其中適當點撥、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生字,學生激情更加飽滿,更為主動,師生互動學習更為融洽,氣氛熱烈,收到實效,體現了課改精神。]
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 張麗
《小松鼠找花生果 》 教學設計案例 篇2
《小松鼠找花生果 》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案例
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 張麗 郵編:226100
教學目標 :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會本課四個生字,理解并能用“自言自語”說話。
3、經歷品讀課文的過程,了解花生的生長規律,學會細致地觀察生活。
教學過程 :
一、創設情境,以趣導入
在樹林里的一棵大松樹上,住著一位可愛的朋友,它是誰呢?瞧,它來了———(出示小松鼠的圖片)
1、你認識它嗎?大聲地和它打聲招呼吧![你好,小松鼠!](出示小松鼠詞卡)
2、誰還愿意和它說說話?
[生:小松鼠,你在干什么呀? 師:我想去找花生果,你能幫助我嗎?]
出示課題:小松鼠找花生果
[運用直觀、形象的圖片創設愉悅、輕松的課堂教學情境,符合低年級兒童的認知規律,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開展創設了鮮活的空間,教師也變換角色參與其中,整個情境立體化,趣味縱橫。]
二、朗讀生趣,深入感知
1、那就讓我們一起和小松鼠去找花生吧。走,我們出發了!
出示圖一:一片花生地。
2、瞧,那兒是什么呀?
學生按圖想象說話。以“綠油油”、“黃燦燦”為重點說話。
[讓學生充分進入情境,抓住重點,展開想象說話,鍛煉學生口頭表達能力。]
3、這么美的景色到底是什么呀?小松鼠也有疑問了。
⑴出示:第二自然段,小松鼠和蚯蚓的對話。
生仿讀:自由練讀→兩人分角色配合讀→一人分角色讀
⑵聽了蚯蚓的話,如果你是小松鼠,你會想些什么呀?
學生轉變角色想象練習說話。
⑶(師引讀)小松鼠也有這樣美好的愿望呢!它想——等花生結了果,我就去摘下來,留著冬天吃。(生接讀)
[在朗讀上,根據學生理解水平,要求一步步上升。通過學生不同角色轉變,聯系實際想象說話,師生互動,以讀代講,很有實效。]
4、于是它就行動起來了。
出示:第三自然段“從那以后,……看花生結果了沒有。”
⑴理解“每天”
①小松鼠前天去哪兒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昨天又去哪兒了?干什么?看到了什么?
③今天呢?
噢,這就是——“每天”
[承上啟下,想象理解,通過從前天、昨天、今天三天的比較,得出“小松鼠三天都去花生地看花生結果了沒有”這個結論,充分感知“每天”所強調的意思,符合低年級兒童的理解規律。]
⑵理解“自言自語”
①師表演“自言自語”,創設情境:
怎么搞的,筆去哪兒了?怎么找不到了?(師邊尋找邊嘴里嘀咕)
②說說剛才老師在干什么呀?
生用“自言自語”來描述,也可以用其說話。
[通過實際情景再現,讓學生簡單明了地明白意思,并用說話來反饋自己的理解。]
⑶對了,小松鼠心里可著急了!
出示第四段并指導朗讀第四段,通過言語神情來表現。
5、小朋友們,花生果到底上哪兒去了?現在我是小松鼠,你能告訴我嗎?
(在泥土里)
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交流:我從爺爺奶奶那兒知道的;我在鄉下親眼看見過的;文中蚯蚓說的……)
6、指讀蚯蚓的話。
[不僅與書本結合,更重要的是與生活相結合,讓學生明白一切來源于生活,要學會細心觀察生活。]
三、想象說話,表演激趣
1、原來花生果并沒有丟,全在泥土里呢!真是虛驚一場!
小松鼠知道后會說些什么?它以后又會怎么做?
全班交流。
2、你們有興趣演一演這個故事嗎?
①自由讀課文后小小組練習表演。
②小小組匯報表演。
[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 表演故事的語言實踐中,教師作為伙伴參與其中,適當點撥、引導,鼓勵學生積極投入語言實踐,課堂教學才能煥發生命與光彩。]
四、保存趣味,拓展延伸
1、你還知道哪些植物供我們吃的部分也長在泥土里?
(土豆、芋艿、紅薯、藕……)
2、還有這么一篇童話,題目是《豬小戒找花生果》。今天,我們和小松鼠找到花生果了,豬小戒找到花生果了嗎?它又是怎么找的?課后我們一起瞧瞧去!
[語文教學與自然生活相聯系,課內與課外相結合,體現了“大語文”的教學觀,拓展了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五、自主學習,師生共寫
今天我們的收獲可真不少,知道了這么多植物的生長規律,我們還要學幾個新的生字。
出示:“言”、“語”、“結”、“誰”
1、小小組學習:
①先自己觀察,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再幫它找找朋友。
②你有什么需要提醒其他小朋友注意的地方嗎?(比如:結構、位置、筆順等)
2、師范寫,提示。
3、生描紅、寫字。
[給予學生提示與要求后,讓學生小小組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參與到其中適當點撥、評價,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學習生字,學生激情更加飽滿,更為主動,師生互動學習更為融洽,氣氛熱烈,收到實效,體現了課改精神。]
江蘇省海門師范附屬小學 張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