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精選17篇)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
語文教學: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哈十三中學吳玉霞
【案例題旨】
《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它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一直吸引著無數的讀者,讓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問題有:
1.教學條件下的詩歌教學應該讓學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師在學生學習體悟過程中起什么作用?運用教學策略的基本途徑有哪些?教學策略對于學生自主學習具有何種意義?
3.如何讓學生有效地學習知識?
【案例背景】
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運用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研究、探討現代詩歌,體會詩歌的意境之美。本課學習目標則定為:1感知《再別康橋》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2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A通過教師的指導朗讀學會欣賞詩歌的音樂美。B通過教師的指導賞析,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優秀文學作品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寶貴結晶。文學欣賞活動是欣賞主客體相互呼喚、適應、契合的結果,一方面欣賞主體有某種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賞客體對主體具有吸引力。教學條件下的文學欣賞活動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認識學習者已有的學習基礎及知識背景。高二學生已具備相當的鑒賞能力。讀解文本的“語表層”幾無困難。但正是由于對內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們產生滿足感,失去進一步鑒賞的興趣與動力。因此教學設計首先要考慮的是如何強化并保持學生對鑒賞活動的需求。教學策略之一是使教學內容“陌生化”,即拉開學生與文本的距離,讓學生產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從而,讓距離去調動學生。讓學生在鑒賞過程中不斷探究并發現文本的魅力。
據此,本案例設計以學生的自我鑒賞為起點,由淺入深,從易到難組織教學內容。以誦讀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義,建構知識,最終實現提高鑒賞能力并獲得整體發展的目的。課時目標、內容如下:
一課時,以誦讀領起,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鑒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案例實錄】
導入 新課后,欣賞配樂朗讀《再別康橋》,在此基礎上提問:《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學生展開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鑒賞詩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語言美。
片段一:
師:古人云: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還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那么現代人是如何理解離別的呢?
生:徐志摩筆下的離別像暮春里牧童的笛聲,既讓人欣喜又讓人傷感。
師:能結合詩歌具體談談么?
生:詩歌的感情從惆悵到熱烈,在第五節達到高潮,在第六節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帶著無限的悵惘離去。這種感情的變化正是基于對康橋的不可遏制的愛,這種愛讓人歡喜讓人憂。
片段二:
師:這種感情是直接表達出來的嗎?
生(1): 不是。
生(2):感情是蘊含在景物描寫之中的。
師: 對,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
生(3):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對康河的永久的戀情。他甚至想永遠留在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全詩通過這些意象構筑了夢幻般的氛圍,如一首小夜曲,讓人如癡如醉。
師:意象的組合就是意境,請大家用散文詩般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體會詩歌情感。
氣氛非常活躍,想象異常豐富,大家沉浸在創造的歡樂和對意境的描述所產生的愉悅中。
這節課結束了,但學生們似乎還沉浸在詩歌優美的意境之中,詩歌像拋向湖面的石子,在每個學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漣漪 。那純美而又憂傷的旋律與情感感染了每一個人。
【案例后記】
《再別康橋》是說不盡的,盡管在短短的一節課中,學生領略了這一藝術精品的風采,但認識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須緊扣教學目標 ,突出教學主線,努力“刪繁就簡,避熟就新”,帶著教材走向學生,使學生學得樂,學得深。要激發、調動學生思考,關鍵是要將一定的學習目標轉化為問題,通過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將主體鑒賞活動始終置于“最近發展區”,以最終實現有所發現的預期結果。在動態的多變的教學過程 中,教師還要重視對學生思維行為的引導、點撥,進行有效的課堂調控,使鑒賞活動始終圍繞一定的目標展開,通過“追問”實現“有效學習”是十分關鍵的。案例的有效實施,需要教師具有全新的理念,得當的方法和機敏的應變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圖體現“重在自主,重在發現,重在探究”的教學理念。
首先,學生的鑒賞活動貫穿教學的始終,無論是對文本意義的讀解,還是對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師傳遞、告知的,而是由主體通過探究而發現的,在課堂上,鑒賞主體擁有比較充分的鑒賞權、思考權、發言權,這就為主體“發現“提供了保證,學生不再是名義上的、形式上的主體,而是實質性主體——成為學習過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學條件下的鑒賞活動,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策動并促成主體鑒賞。案例中教師始終做到:既不將知識和盤托出、全盤授予,也沒有簡單地設置學習目標或用指令性任務去驅動學生鑒賞,而是努力將一定的教學內容問題化,用問題驅動學生進行鑒賞實踐。以對問題的探究——展開問題或解決問題為途徑,從而實現了一定的教學目標 。在主體活動過程 中,教者以調整難度,提供支持,激勵疏導等方式給活動以切實的幫助,這種幫助正如不斷地向燃煤鼓風輸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燒。這樣的教學過程 使主體情知互補,心智并進,思維、語言、情意、品質得到同步協調發展,為主體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案例中“意象與意境”這一文學知識,教師不是用定論的方式傳授,而是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感悟自己去發現知識。這樣,學生獲得的不僅是某一知識結論,同時經歷了知識的生成過程,切合了“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這一時代要求。與單向且被動參與教學過程 相比,這種知識獲取過程具有明顯的優勢:它使學習者形成對知識的深刻理解,它決不是一知半解的,更無需死記硬背,因而是一種“優質”的知識;學習者親歷知識的發生、創造過程,由此形成并擁有的知識具有極高的遷移價值,因而是一種“活化”的知識;另外,學習者在獲取“意象與意境”這一知識的過程中,經歷了類似于科學發現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過程,而這些方式是解決各種問題以及將來從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還是一種極具可持續發展意義的“長效”的知識。
在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詩歌的意境這一環節時,學生參與意識積極而強烈,思維活動敏捷而深刻,優美而豐富的語言更是令人贊嘆。這一切昭示著這樣一個事實:學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夠思考,善于思考。他們的頭腦不是一個等待灌裝的容器,而是等待點燃的火把。從案例中,似乎還可以看到“燃燒”的實現,這是教師運用開放式的問題,開放式的點拔,以至開放式的評價的結果。開放,使學生擁有一個選擇的空間,因而才有一份主動,一份生動。
雕塑大師羅丹說:生活中不時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語文教學亦是如此。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2
【教學目的】
1.感悟徐志摩詩歌華麗輕巧的語言,整齊的章法,和諧柔美的音韻所散發出的強烈的藝術
感染;
2.體會徐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在其詩歌中的融合。
【教學重點】
體會詩境之美。
【教學難點 】
意境的營造。
【教學方法】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道具】
幻燈
【教學時間】
月 日 星期 第 節 高二(一)、(二)班 共 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新課導入
在前幾課里,我們介紹并運用了詩歌的意象和象征這一鑒賞詩歌的入門方法,這節課我接著運用這種方法,來共同研究、探討現代詩歌史中的明珠——《再別康橋》,體會其意境之美。
§二 閱讀資料
徐志摩(1897~1931)
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15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深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歐美浪漫主義、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返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后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其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并出國游歷英、美、日、印諸國。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徐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康橋:
即“劍橋”(Cambridge),英國著名的學術、文化中心,風景勝地。是徐志摩曾經學習生活的地方,有很深的感情。
1920年秋,徐志摩經美國到倫敦,在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習,1922年上半年由劍橋大學皇家學院特別生轉為正式研究生。過了半年的正式學生生活后,8月中旬回國。1923年3月在《時事新報》上發表了第一首記憶康橋的詩——《康橋在會吧》,但藝術上松散冗長,效果不佳;1925年7月再次訪問倫敦,1926年1月寫下了為人熟知的現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橋》;1928年8月第三次來到英國,11月16日快要歸國的途中,靈感閃現,揮灑自如地寫下了的傳世經典之作——《再別康橋》。
〖補充〗
徐志摩(1896-1931):
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后的繼起者未見有能與之并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人間四月天》)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啟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贊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于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
作為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為本世紀文學之圭臬(guī niè),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獨有的。陳西瀅、沈從文、梁實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稱贊他的文章華采之美,他的學生們更是推崇備至,趙景深認為像徐志摩那樣“文彩華麗,連吐一長串珠璣的散文作者,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散文的獨特風格則“是詩的一種形式。”無論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獨特之韻味的。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著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之國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在他的散文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在以英美的民主度量中國國情時的尷尬與滑稽,而在這之下,同時亦藏著一個知識分子的拳拳愛國之心。徐志摩不但愛情上是一個“情種”,在政治上亦是個赤子。他的許多散文揭露社會黑暗,抨擊時弊,表現了資產階級文人慷慨激昂的人道主義情感。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它的散文始終充溢著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
徐志摩心中似乎還有一種“戀月”情緒。月亮作為一種愛情的象征物,在他的心目中永遠是一種美好的凝結。這在他的散文《鬼話》中有所闡釋。頌月、戀月、賞月在徐志摩的散文中也屢見不鮮,正好與其愛情的贊美詩句形成珠聯壁合的內在勾連,構成了徐志摩詩的靈魂。在徐志摩的愛情書簡中,那一時被人傳揚的《愛眉小札》里熾熱的愛情火焰曾燃燒了無數青年的熱血。在這些篇什中,真正體現了這位愛情大師對愛情執著追求時的那種天真與浪漫。
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他就像追求美麗的女子那樣,首先看中的是華美的外表,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散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或許正是因為他太注重外表之美,形式之美,而忽視了人生內涵的鍛造,使他的詩文有時進入虛幻與頹廢境界。當然,即便是表現這樣的內涵,同樣也橫溢著他那華麗外表之美。這印證在他的愛情生活中亦是如此,他與陸小曼的后期愛情出現的危機,同樣也是他一開始只注重外在美的結果吧!
陸小曼(1903—1965)
名眉,江蘇常州人。自幼聰慧,父親陸定為日本帝國大學伊藤博文得意門生。國民黨元老,曾任國民黨參事、賦稅司長等職。陸小曼從小跟隨父親在京學習,精通英法兩國文字,并擅長中國畫,造詣較深。如果單憑她的才藝和悟性,陸小曼如果專心致志做學問或專事繪畫、文學,那么他必定成為中國現代文藝界中的著名大家。可惜她沉湎于十里洋場的燈紅酒綠和聲色犬馬,荒了學問,疏了文字,淡了丹青,把個好端端的事業葬送于大煙白面的吞云吐霧之中。即便如此,陸小曼的才氣亦是難以掩沒的,就在徐志摩臨終前還大為贊賞她的山水畫長卷是難得的靈秀之作,徐志摩說:“小曼若能奮進,誰不低頭。”從文章來看,寥寥數篇紀念文章和一本《小曼日記》,就足以看出她在文字上的功夫和才氣。那聲情并茂的語言,那飛動靈逸的辭章,非一般仕女閨秀所能,沒有扎實的文學功底,沒有靈動的才情和敏悟,是不可為之的。如果我們僅僅把陸小曼的沉淪說成是外因的誘惑則是不客觀的,她與徐志摩的結合并沒有能激發其創作的靈感和欲望,足可見人的惰性是難改變的,我們只能在這支離破碎的篇什中,興嘆一輪美麗的新月徐徐地沉落,無可挽回地沉落。
§三 誦讀欣賞,整體感知
1.誦讀欣賞,范讀正音:
青荇(xìng) 長篙(gāo) 漫溯(sù) 笙(shēng)簫
2.《再別康橋》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朗讀課文,并結合《我所知道的康橋》(《語文讀本》P118)和剛才介紹的相關資料,發揮自己的想象,口頭作文:《徐志摩在康橋》。
提示:《再別康橋》是20世紀中國最出色的一首別離詩,猶如一首輕柔優美的小夜曲,詩人的自由天性、瀟灑飄逸的風格與康橋寧靜優美的自然風景融會成了別具一格詩境之美。
范例:徐志摩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彎彎曲曲的清澈見底的河水,河水里飄著長長的青草,兩岸四季長青的綠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橋的兩端的棵棵垂柳,矗立于岸邊的宏偉的教堂,莊嚴秀麗的各學院的建筑群……徐志摩非常喜歡這個地方,為這優雅、秀麗、寧靜、和諧的大自然所陶醉。清晨,或傍晚,他常常在織錦一般的草地上讀書,有時俯身觀看康河里的流水,有時仰頭眺望天上的行云,有時撐一只長篙在康河里劃船,有時則在夕陽西下的晚景里,騎上一輛自行車,獨自去追趕天邊闊大的太陽……康河以她獨有的靈性滋潤著徐志摩,徐志摩在回憶康橋時曾說:“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康橋創造了一個充滿性靈的詩人。
§四 分析鑒賞
第一節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這一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做別姿態。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第2節至第6節,通過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集中描寫了康河的美麗與寧靜,抒發了自己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
第二~四節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心頭蕩漾。\\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彩虹似的夢。”
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閑,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現“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詩詞中離別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小雅》
第五~六節 “尋夢, 撐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 在星輝斑爛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第5、6節,詩人接著夢的出現,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
用“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只長篙”,“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
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
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里“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
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
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
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了一起。而此時
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了全詩贊頌的“寧靜美”,并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第七節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后的一句,但這種復踏已不是簡單的民歌體的復踏,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云彩”是詩人在經歷了康河的漫溯后產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感的姿態,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五 整合小結
中國詩詞中寫離別的詩作不勝枚舉,下面我們就隨便舉幾個例子,拿來與《再別康橋》比較一下,大家看看《再別康橋》有什么特別新穎之處?
例 1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駱賓王《于易水送人一絕》)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明確:離別的對象特別。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
例 2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柳永《雨霖鈴》)
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柳宗元《別舍弟宗一》)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色輕輕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歸暮雪時。少孤為客早,多難識君遲。掩
泣空相向,風塵何所期。(《送李端》盧綸)
明確:營造的氣氛輕松。“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但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
例3 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結合你們自己的經驗,設身處地地為徐志摩設想一下。
明確:意象的選擇新穎。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
總結:從思想內容上來說,這首詩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但從詩歌藝術的角度來講,這首詩卻地位崇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1)意境悠婉怡人。徐志摩筆下的康橋具有生命、靈性,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也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許多復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再別康橋》既繼承了古典詩歌的傳統,又在別離詩中,注入了現代人對自己生長的母校深情厚愛,并超越了一般離別眷戀人情感嘆,更具有了現代知識分子崇尚自我的個性色彩和追求自由的談談的象征意蘊。
(2)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的和諧融合,很好的處理了情與景的關系。全詩淡化了離別詩對離別之情的宣泄,著重于對康橋美麗的自然景色的描繪,并將自己的愛和眷戀與對自然景色米的歌詠熔于一爐,景中含情,融情于景,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詩人的離別之情,表現得更深、更美、更為渾厚和瀟灑,樸實自然,如一個圓潤發亮的的珍珠,給你的不是零星的閃光和魅力,而是一種人與自然、情與美的和諧統一的完整。
(3)形式結構,四句一行,錯落有致,回環呼應。
(4)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同時,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建筑美、繪畫美、音樂美)。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帶來了音樂美與造型美統一的品格。
§七 遷移應用
1.音樂朗誦
2.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 揚 娜 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3
【目的要求】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意象”在詩中的作用;
3、了解詩歌的一些表現手法。
【重點難點】
1、 意象的含義、作用;
2、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講解與背誦相結合,輔以電教手段。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導入 新課
1、再回廣州;2、葉的事業:。
二、作者簡介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
1918年赴美國留學;1920年赴英國留學,讀博士;1928年秋重到英國,寫下此詩;1931年因飛機失事去世。
徐志摩的詩具有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
三、充分熟悉教學材料,獲得感性認識。
1、學生閱讀課文,解決生字生詞。
2、指定學生朗讀課文,檢查自讀情況。
正音正字,投影: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3、教師范讀。
4、學生齊讀。
四、解釋“意象”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五、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及寫作方法。
1、①輕輕的(走)(來)(招手):不想驚動別人,更不想驚動這里的美景。憂愁。②“西天的云彩”換成“東方的朝陽”如何?傍晚適合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正如“秋”“雨”中寫離別能瀉染出這特定的意境一樣,同時作者是別西(方)而東去,因此別“西天的云彩”準確。
2、(金)柳→新娘→蕩漾:喜愛這美景。(比喻)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氵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3、青荇→招搖,做水草:感情深化,不想走了。留戀。(擬人)
4、清泉→虹→夢:再深化,回答了為什么“留戀”這個問題①景美②更重要的是這里曾有自己的夢想。(為什么)
5、因此:尋夢,引起美好的回憶。撇開美景,沉浸在美好的回憶之中。(陶醉)6、沉默——回到現實(別離),獲得了短暫的陶醉之后,不得不面對現實。傷感。7、照應開頭,“不帶走一片云彩”,飄逸、灑脫。
小結:
①這首詩每小節的感情不同且具有一個美麗的圓形結構:
美景(意象)
輕輕的(憂愁) 回憶(想象)
悄悄的(灑脫)
現實(傷感)
②徐志摩的藝術風格(投影):
字句清新,韻律和諧,比喻新奇,想象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個性。
六、學生反復朗讀、仔細體會。
七、知識遷移(投影)
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徐志摩 評 說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仔細的觀察,抓住最有代表的一瞬。)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新奇而準確的比喻。)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直抒胸臆。)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復雜的情感。)
沙揚娜拉! (照應題目,無奈分別,珍重,珍重。)
八、作業
有表情地朗讀,以至背誦這首詩。
張志敏設計并執教于廣州培英中學
二○○二年七月四日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4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莞城一中 陳麗紅
教學目的:
1、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學會新詩的鑒賞方法。
3、學會朗讀
教學重點:
1、詩人情感的把握;
2、學會朗讀
教學方法:
誦讀吟詠法,比較法,自我感悟法。
課時安排:一課時。
課堂教學設計
一 導語 :
自古寫離別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如: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自然景物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這也是徐志摩這首詩的亮點。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一首帶有淡淡哀愁的離別詩牽動了多少文人學者的心。徐志摩,他就這樣悄悄地來,又這樣悄悄地走了。詩人志摩是怎樣一個人呢?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再別康橋》,走進詩人內心。
二 朗誦《再別康橋》:
1.先叫一名學生朗讀,點出生字生詞: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長蒿(gāo) 漫溯(sù)
笙簫(xiāo) 載①zǎi一年半載②zài載歌載舞 裝載 登載 斑斕(瀾、闌)
2.老師配樂朗讀
3.學生自由讀
4.全班齊讀
三 介紹志摩其人及寫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詩》《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留學時光。
《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
詩歌記下了詩人1928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劍橋大學所在地。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
四 教師分章節賞析詩歌。
方式:學生自己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或一節詩歌,賞析,老師點撥并進行朗讀指導。
第一節:
三個”輕輕地”:難舍難分,奠定全文基調:輕柔纏綿
第二節:
新娘:對康橋的無限喜愛與眷戀
艷影:不僅蕩漾在水中,也蕩漾在詩人心中
詩歌離不開“意象”,那么什么叫“意象”呢?(以粉筆、板擦等為例)。
意象=物+情(寫入作品中的物與情的結合而形成意境)
①作品中的“物”都是帶有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切景語皆情語。”(清•王國維)
②我們鑒賞詩歌,就可以從詩中的“景”、“物”入手,去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進而揣摩作者的寫作意圖,即“旨”。 物→情→旨。
明確: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 這些物象(云彩等)寄托著詩人的感情,這種有著詩人感情的物象即是詩歌的意象。我們重點鑒賞“柳”這個意象。
“柳”不是一般的意象,古代的離別詩中經常出現“柳”這一意象,因“柳”與“留”諧音,來表達惜別之情。可見,以“柳”為意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舉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渭城朝雨*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楊柳岸,曉風殘月。(柳永《雨霖鈴》)
第三節
招搖:康橋對詩人的歡迎 康橋 互相依戀(板書)
甘心:詩人對康橋的依戀 詩人
第四節
潭:拜倫潭。在康橋的上游,相傳拜倫曾在那游玩。榆樹濃陰覆蓋著的清泉倒映著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斕,富有詩意。
第五節
詩人似乎已經忘記他要離別了,情不自禁泛舟去尋“彩虹般的夢”,游玩到很晚才歸來, 李清照也曾有詩句“興盡晚回舟” ,可見詩人非常快樂。歸途中看見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放歌,可見詩人快樂到極點。
第六節
想到要和康橋離別,詩人情緒低落下來,只能悄悄吹奏”別離的笙蕭”,在沉默中體會離別的滋味。連康橋的夏蟲也似乎感受到了離別的不舍,也為詩人的離去而沉默了。此時無聲勝有聲。 詩人
(板書)沉默
康橋
第七節
“悄悄地”表明詩人不愿也不舍破壞心愛的康橋的氛圍和情境。
“不帶走一片云彩”:詩人既不愿破壞康橋的完整,也寫出了詩人的瀟灑。
美麗康橋,讓詩人情不自禁喜歡上它,也恰恰由于詩人心中充滿愛意,康橋才在詩人眼里顯得更加秀麗。以至詩人說出:“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所知道的康橋》)
但盡管詩人非常喜歡康橋,他還是“不帶走一片云彩”地走了,走得是既纏綿又瀟灑。
再別康橋——纏綿而瀟灑(板書)
教師總結: (不詳細講)
(一)從詩歌的意象入手賞析詩歌。
(二)從詩歌的形式入手賞析詩歌。
《再別康橋》在形式上具有:繪畫美,音樂美。
感受音樂美 :(現場指導)
比較《沙揚娜拉——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揚娜拉!
五、再次感受:(先放配樂朗誦學生感悟,再分男女誦讀,然后叫一個學生誦讀)
六、結語
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條彩虹,不,彩虹太斑斕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我只能說它美得讓我無法形容,怎么讀也把玩不夠,欣賞不透。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詩人相關常識;
2.品味詩歌的詩意美,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3.培養學生詩歌朗讀技巧及鑒賞方法。
【教學重點】目標2、3
【教學方法】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輔助】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電視劇《人間四月天》引出徐志摩,從而導入課文。
二、整體感知
1.介紹徐志摩。
徐志摩(1896~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名章垿,筆名南湖、云中鶴等。浙江海寧人。19xx年畢業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讀于上海滬江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1918年赴美國學習銀行學。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倫敦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在劍橋兩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歐美浪漫主義和唯美派詩人的影響。
1921年開始創作新詩。1922年回國后在報刊上發表大量詩文。1923年參與發起成立新月社。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與胡適、陳西瀅等創辦《現代評論》周刊,任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時任翻譯。1925年赴歐洲,游歷蘇、德、意、法等國。1926年在北京主編《晨報》副刊《詩鐫》,與聞一多、朱湘等人開展新詩格律化運動,影響到新詩藝術的發展。同年移居上海,任光華大學、大夏大學和南京中央大學教授。1927年參加創辦新月書店。次年《新月》月刊創刊后任主編。1930年任中華文化基金委員會委員,被選為英國詩社社員。同年冬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女子大學任教。1931年初,與陳夢家、方瑋德創辦《詩刊》季刊,被推選為筆會中國分會理事。同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飛機到北平,因遇霧在濟南附近觸山,機墜身亡。
著有詩集《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葉》《巴黎的鱗爪》《自剖》《秋》,小說散文集《輪盤》,戲劇《卞昆岡》(與陸小曼合寫),日記《愛眉小札》《志摩日記》,譯著《曼殊斐爾小說集》等。他的作品已編為《徐志摩文集》出版。他的詩字句清新,韻律諧和,比喻新奇,想像豐富,意境優美,神思飄逸,富于變化,并追求藝術形式的整飭、華美,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為新月派的代表詩人。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取得了不亞于詩歌的成就,其中《自剖》《想飛》《我所知道的康橋》《翡冷翠山居閑話》等都是傳世的名篇。
2.相關背景。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學生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朗讀節奏。
4.學生再聽課文朗讀錄音,之后模仿錄音朗讀課文。
5.教師點撥,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
明確:《再別康橋》這首詩,較為典型地表現了徐志摩詩歌的風格。詩歌描繪了康橋的秀美風光,表現了一種含著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第1節,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
第6節,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
三、合作探究
1.課文中出現了哪些意象?(意象美)
明確:詩人選取康橋有代表性的景色構成意象: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景物。這些意象給讀者視覺上的色彩想象,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康橋的一片深情。全詩共七節,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搖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搖著似乎有話對詩人說……作者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都富有流動的畫面美,給人以立體感。
意象的分類而言,大體可分為六類:
(1)實體意象(簡稱物象或實象)。即由現實中客觀存在的事物的具象在詩人胸中、筆下的藝術反映。
(2)虛幻意象(簡稱虛象)。系由詩人大腦對客觀現實作哈哈鏡式的變態反映、從而幻化虛構出的非現實中存在的幻象,諸如夢境或神仙鬼蚊世界中的種種意象,還包含一著神仙大顯神通與鬼蜮興妖作怪的虛構事象。
(3)事態意象(簡稱事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反映出的種種事態的各自進程及其前因后果,諸如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的成因等。
(4)自然力意象。即自然現象中那些可見可聞可感可觸的現象在詩人腦中和筆下的反映,如朝暉夕陰、寒來暑往、雷鳴電閃、雨雪陰晴、風云變幻對詩人情緒的具體影響等等。
(5)時間意象。乃是反映在詩人頭腦中和行于筆下的晨昏晝夜、春夏秋冬、古往今來的諸多意象。
(6)空間意象。反映在詩人腦中、筆下的意象的空間位置與距離之類,諸如上下四方、遠近高低、長短寬窄、大小粗細等等。須注意的是:后面這兩種時空意象,在具體的詩歌作品中往往不是孤立存在,而總是與前面四種意象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因而更富有表現力。
2.課文在形式上有何特點?(建筑美)
明確:課文共七節,四行一節,每節兩句,單行和雙行錯開一格排列,無論從排列上,還是從字數上看,都整齊劃一,給人以美感。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3.課文語言有何特點?(音樂美)
明確:詩歌語言具有節奏感、旋律美、彈跳性。
(1)押韻,韻腳為:來,彩;娘,漾;搖,草;虹,夢;溯,歌;簫,橋:來,彩。
(2)音節和諧,節奏感強。
(3)回環復沓。首節與末節,語意相似,節奏相同,構成回環呼應的結構形式。
4.小結。
本詩是新詩中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詩。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徹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典型地體現了新格律詩關于新詩創作的“建筑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的理論主張,要多讀多體會。
5.學生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詩歌的意境美、建筑美和音樂美,爭取當堂成誦。
四、作業
1.背誦并默寫詩歌;
2.課后進一步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
附:板書設計
再別康橋
徐志摩
意象美
建筑美
音樂美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6
《再別康橋》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鑒賞課文的思想感情和藝術表達之美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 誦讀課文,講解節奏。
二. 研討:
1。作者再來康橋,再別康橋,來去都有什么特點?
——輕輕地、悄悄地
2. 為什么要這樣?
——對它愛得情深意摯,深情款款,如“慈母之于睡兒,緩抱軟吻”(再會吧,康橋!),深怕驚醒了它。
3. 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借代指康橋美好的一切。
4. 重回康橋,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他?
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
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柳蔭下的一潭清泉,是天上虹;
是揉碎在浮藻間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星輝斑斕,夏蟲鳴叫
5. 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因在夕陽中。把柳樹比做新娘,用暗喻把柳樹比做新娘,既寫出夕陽下泛著金光的柳樹的美麗美好,也表達了對康橋自然之美的喜愛之情。
文中還用暗喻的是哪一句?
那柳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6.“青荇在水底招搖“用了什么手法?
——擬人,表達了油油青草的多情可愛。
7.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河身嫵媚不僅有榆樹清水,還有岸邊的綠樹紅花和在洗滌的腮紅頸白的少女。是—屏繡康河。
8. 重回康橋,他觀金柳,賞青荇清泉,還做了什么?
——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到星輝斑斕時。
9.此時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情不自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10.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笙蕭”是中國傳統的用以抒發感情的樂器之一,此時他生怕打擾驚醒了他心愛的康橋,只能悄悄欣賞,默默作別。
1. 中國有這么一句古詩“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用在此處明顯不妥,你認為結合此詩的情感和意境,應該改做什么?
——“別有深情摯愛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12. 中國一般人,喜歡某地,愛刻上“,到此一游。”或摘一把花,采幾束草帶回去留做紀念。可是詩人愛康橋,卻“不帶走一片云彩”,表現了什么?
—對康橋愛得深愛得真愛得純愛得善。
13.詩中還有一句最能表達詩人對康橋感情的是什么?
——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14. 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情?怎樣理解?
——對康橋依依不舍,希望永遠與之相依相偎相生相伴永不分離的感情。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7
所謂閱讀理解,即根據現有的文本內容來進行解讀,力求充分挖掘文章的主旨思想、結構特點和寫作技巧等方面的內容。為提高大家的閱讀能力,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再別康橋》閱讀答案,希望對你有幫助。一起來看看吧!
現代詩歌閱讀《再別康橋》(11分)
再別康橋
徐志摩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注]節選部分為《再別康橋》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
8.節選部分的這兩節詩在語意上同中有異,請仔細揣摩,簡要說明其異同。(5分)
9.這兩節在節奏上完全相同,形成回環往復的結構形式,這樣寫有怎樣的表達效果?(6分)
參考答案:
8.“同”:都表達一種依依不舍、纏綿悱惻的感情。(2分)
“異”:第一節的
“輕輕”在最后一節改成了
“悄悄”;(1分)第一節是“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是“揮袖”不帶走云彩;(1分)最后一節表達的依依惜別之情比第一節又進了一層。(1分)
9.這樣寫一唱三嘆,反復回旋回環,(2分)
強化了詩人戀戀不舍的感受,(2分)又流露出既灑脫又傷感的復雜情緒,使人回味無窮。(2分)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8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閑、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圣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
教學目標: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生于富商之家。他是中國現代“才華橫溢的一路詩人,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1931年11月,這個經常“想飛”的詩人坐飛機在山東濟南附近觸山焚化。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三、 整體思路
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浪。那新浪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 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其實,《再別康橋》全詩都籠罩籠罩著詩人寧靜、安閑、自在之情、之態,因為旅居康橋的七八年間。康橋,它最吸引詩人,帶給詩人的最大收益也就在于此。
“賴你和悅寧靜的環境和圣潔歡樂的光明,我心我智,方始經爬梳洗滌。靈苗隨春草怒生,沐日月光輝。”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六、 作業: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9
再別康橋
教學目的:
1、學習詩人用評議的彩筆向讀者展現了康橋秀麗的風光,創造空靈、飄逸意境的寫法;
2、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重點、難點:
1、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 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2、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作者及時代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筆名云中鶴、南湖,新月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不少詩作,神秘、膘朧、感傷、頹廢的傾向明顯,但也不乏語言清新、比喻貼切,具有輕柔明麗風格的佳作。選自《猛虎集》的《再別康橋》就以音節和諧、意境優美,備受讀者們的青睞。
為詩句燃斷想象長須的徐志摩
志摩寫作的態度是嚴肅的,他在《輪盤》自序里說:“我敢說我確是有愿心想把文章當文章寫的一個。”在《猛虎集》的自序里他又說:“但為了一些破爛的句子,就我也不知曾經燃斷了多少根想象的長須。”所以一些極普通的字眼,一經從他筆下流出就標出了自己的分量。
1931年11月19日,他搭“濟南號”飛機從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曠神怡,他是喜歡飛的。在空中飛行,人常常覺得自己脫離了肉體凡胎,跟藍夜里彗星一樣,在天際遨游。他曾在散文《想飛》中寫過:“飛上天空去浮著,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里滾著,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回看陸地。凌空去看一個明白——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權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覺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風飛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在距濟南50里的黨家莊,忽遇大霧,飛機觸山著火,不幸遇難。《再別康橋》中的詩句竟成了他的讖語。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時年僅35歲。
茅盾說他既是中國的布爾喬亞的“開山”詩人又是“末代詩人”,他以后的繼起者未見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有能與之并駕齊驅的。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在他的許多朋友中,包括師輩的梁啟超、同輩的郁達夫、陳西瀅、劉海粟等,亦包括晚輩的陳夢家、沈從文等,沒有一個不贊賞佩服他的才華和品行的,正如沈從文所言:“他那種瀟灑與寬容,不拘迂,不俗氣,不小氣,不勢利,以及對于普遍人生方匯百物的熱情,人格方面美麗放光處,他既然有許多朋友愛他崇敬他,這些人一定會把那種美麗人格移植到本人行為上來。”足見他的人格魅力所在。作為新月社的靈魂人物,他的詩歌創作的成就當奉為本世紀文學之圭臬,但他的散文風格也是一有風格,陳西瀅、沈從文、梁實秋、周作人都曾一致稱贊他的文章華采之美,他的學生們更是推崇備至,趙景深認為像徐志摩那樣“文彩華麗,連吐一長串珠璣的散文作者,在現代還找不到第二個。”甚至有人認為他的散文的獨特風格則“是詩的一種形式。”無論如何,徐志摩的散文是有其獨特之韻味的。胡適說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作為一個資產階級的充滿著詩人氣質的作家,徐志摩短暫的人生的旅途中既表現出這位曠世奇才的天真和浪漫,同時亦流露出這位生活在烏托邦之國中的理想主義者的幼稚和可笑。當然若是論徐志摩的散文深義,它恐怕既無魯迅之深刻尖銳及宏闊感,郁達夫之練達及滄桑感,但就其抒情性特征則是任何一位現代散文家不可比擬的,它的散文始終充溢著飽滿的激情,哪怕是頹廢,讀來亦痛快淋漓,決無纏綿有泥淖之感。
他愛做夢,夢是唯美的,又是飄搖的,如鄉間小溪汩汩流動,她會很跳躍,如美麗的天使與你玩捉迷藏,會時不時俯下微笑著的臉膛,與你耳語,然后又迅即飄飛離去,卻留下一絹幽幽靈動的輕紗。
志摩就是個尋夢、追夢的孩子,他在重逢林徽因時曾傷感的說:一生中有太多的夢從指縫中溜走了,也許就只能用詩來網住夢的殘影。
“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的唯一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可以算是他短短35年生命對愛的注解吧。尋訪,尋訪,是在追夢,追夢……
不可能錯過的三個女人,愛或者不愛,快樂或者痛苦,相守或者別離。他仍習慣于那樣的全身心的沉浸在夢里。
作為他的原配妻子,張幼儀真是無可挑剔了,賢良淑德,相夫教子,孝順父母。但志摩愛過她嗎?從未。有的恐怕也僅僅是感激之情,他不是如此的自私,如此的吝嗇自己的愛,而是他無法左右,夢中他們擦身而過,相遇卻不曾相識。
幼儀為志摩付出了一切,他需要她時,她留下來照顧他,他要離開她時,她不給他絲毫的羈畔。志摩的《笑解煩惱結》是給她的,這笑的背后蘊涵了幼儀多少的淚和苦痛,而這僅僅源自一個理由,沒有理由的理由——志摩不愛她。
當人們都在為徐志摩的浪漫、熱誠、癡心和執著著“摩”時,回看當年,我們也不得不承認,他對他的原配夫人張幼儀是無情而殘酷的。由于是包辦婚姻,從婚前到婚后,徐志摩是那樣鄙棄張幼儀。第一次見到張的照片時,便嘴角往下一撇,用嫌棄的口吻說:“鄉下土包子!”婚后徐志摩更從沒有正看張幼儀一眼。除了履行最基本的婚姻義務之外,對她不理不睬。就連履行婚姻義務這種事,他也只是遵從父母抱孫子的愿望罷了。
在英國倫敦、沙士頓,以及后來在德國柏林的那一段生活,徐志摩對待張幼儀并不友好,甚至有些慘酷。兩人在沙士頓住下后,不久張幼儀就懷孕了。此時徐志摩正在追求林徽音,無暇顧及張幼儀,一聽便說:“把孩子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險的,張幼儀說:“我聽說有人因為打胎死掉的耶。”徐志摩冷冰冰地說:“還有人因為坐火車死掉的呢,難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車了嗎?”徐志摩要馬上離婚,見張幼儀不答應,便一走了之,將張幼儀一人撇在沙士頓。產期臨近,無奈之際,張幼儀給二哥張君勵寫信求救,來到巴黎,后來又去了柏林,生下孩子。徐志摩明知張幼儀的去向,卻沒有理睬。只是在要辦理離婚手續的時候,才找到柏林,逼著她簽下了離婚協議。
林徽因是志摩的摯愛,卻始終沒能和志摩在一起。
林徽音,一個出名的才女,1904年6月10日出生在浙江省杭州市,祖父林孝恂光緒己丑科進士,父親林長民,堂叔林覺民。培華女子中學畢業后赴英國留學,1924年就讀賓夕法尼亞大學;1925年與梁啟超之子梁思成于溫哥華結婚。
與此同時,她和徐志摩之間的那段情,卻仍然藕斷絲連。連徐志摩最終發生的意外,也是為了要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而搭機撞山葬送了生命。由此林徽音與徐志摩的這段走了一生卻未完的感情,也成為後世一直不解的懸謎。連她的丈夫梁思成對她感情的了解及緘默也成為另一個謎:梁思成親自撿了一塊志摩墜機的殘骸,帶回北京讓徽音一直擺在案頭直到她病逝。數年後她還繼續發表給徐志摩的情詩。在她臨終前,她要求并第一次見到了張幼儀,卻什么話依然沒說出過。張幼儀卻明白了她對徐志摩的愛。
徽徽,許我一個未來吧……”。林徽音,這個徐志摩窮其一生追求的奇女子,終究沒有許給徐志摩一個未來。或許,只有兩個人愛到極至,才會達到林徽音對徐志摩那般的境界。注定相愛卻不曾相守……
遇見陸小曼,志摩看到希望的晨光,雖然那光亮遙遠微弱得像遠空的寒星,虛幻縹緲若海市蜃樓,但他們共同努力著。志摩為愛所苦,遠走英國;小曼為情所困,心臟病復發;志摩恩師梁啟超公開批評他們。這么多的困難阻撓,他們一同走過,企盼著完整的一份愛,終于他們的苦心撼動了上帝,通向婚紗之路的大門開啟了,一切都變得美好。但生活畢竟是現實的,小曼留戀于交際圈,宴游,打牌、應酬,不但荒廢了自己的學業,浪費了自己的天賦,也在生活上給徐志摩帶來了許多困難,甚至染上了煙癮,一擲千金,為了維持生計,志摩不得不身兼數職。最終徐志摩要去北平了,小曼卻離不開上海的浮華生活,于是志摩只能上海、北平兩地跑,他的心底滲著一片冰涼。在這來來去去中,不知是第多少回,他搭乘免費的郵政專機遭遇了空難(為了去北平聽林徽因的一次演講),剎那間從這世界消失,沒有告別,沒有遺囑,什么也沒有,除了他的詩留了下來,使我們這些拜讀他的詩的人不得不為詩中那種浪漫,超乎現實的浪漫所感動和流淚。
徐志摩:為愛為美為詩歌而生活的人。
康橋,即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 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時光。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
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二、吟誦詩作。
1.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這首詩章法整齊、韻律優美的藝術特點。
師生明確:
這首詩像一首肖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每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句的字數基本上是6.7字(間有八字句),于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逐節換韻,追求音節的波動和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疊字的反復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旋律上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呼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讓學生在吟誦中體會全詩意境鮮明,富有流動的畫面美。
教師可播放藍天浮云、岸邊垂柳、有水草的混混小溪的錄像或幻燈,伴以輕柔的有歐洲田園風情的樂曲,以感受個人自由天性和自然景色融合,所營造的別具一格的意境。
三、了解詩中內容大意。
1、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或執手叮嚀,或牽手頓足,其中總帶點“傷離別”的味道。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2、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
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詩人擇用一個適當的意象可以喚起全宇宙的形形色色來”。(朱光潛)(板書:意象的選擇新穎)
明確:
別緒,已是人生一大愁苦;再別之情,豈非雪上加霜。全詩以離別康橋時感情起伏為線索,抒發了對康橋依依惜別的深情。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第1節, 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實寫只身悄悄來到和離開康橋時的情景,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同時透露了難分難舍的離情,并且以輕微跳躍的節奏,襯托了緩步飄然而去的形象,給全詩定下抒情的基調。康橋的一切,早就給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別了,千縷柔情、萬種感觸涌上心頭。說得太傷感于事無補,寫得太淡漠未免矯情,還是灑脫一些好。于是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既抒發了詩人對康橋依依不舍的淡淡憂愁,又定下了全詩哀而不傷的基調。
第二課時
3、接下去二、三、四節,直接描寫了康橋的迷人景色,表現了詩人對康橋的具體感受和留戀。
第2節,寫岸邊柳樹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詩人無限歡喜和眷戀的感情。“河畔的金柳”,像夕陽中的新娘,對康橋的愛何等濃烈,又何等溫柔。
第3節,寫康河的水草,道出了詩人對康橋永久的戀情。“在康河的柔波里”,詩人“甘心做一條水草”,對康橋的依戀何等強烈,又何等纏綿。
第4節,寫榆樹下的青潭。詩人融情人景,將留戀全都融入康橋的風光中。“天上虹”倒映在清泉中,二者交相輝映,康河更加美麗;而美夢“揉碎在浮藻間”,又散發出一縷淡淡的哀傷,大約是回國幾年所見所聞粉碎了他初別康橋時的理想,現在再返康橋,重新尋夢來了。(“夢”給人的感覺一般是輕盈的、飄渺的,然而詩人的康橋之夢居然下了“沉淀”一詞,可見詩人對康橋記憶之深重。)
這首詩從思想內容上來說,只表達了一種微波輕煙似的情緒,社會投影很模糊,表現不出五四時代的時代精神。然而這首詩感情真摯,意境深邃。詩人很懂得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和和諧融合。他筆下的康橋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帶有詩人柔和飄逸的風度,與詩人的感情融為一體。而詩人的情懷又不是直白的顯露,它是熱烈而有分寸;淡淡起頭,又淡淡結尾,卻包含了多少復雜情緒,使人產生豐富的聯想和回味。其次此詩語言清新,富于音樂美。這首詩的語言有著突出的淺白流暢的特點,但又深得錘煉功夫,不露雕琢痕跡。詩中各個比喻,新鮮準確,形象生動,一發都宛如流水一樣自然淌出,毫無當時新詩歐化的傾向。作為新月社的代表,徐志摩非常同意聞一多關于新詩的“三美”主張。而在詩的音樂美上,他又有自己的獨創性。除了節奏整齊,押韻和諧之外,他又強調音節的波動性,注意完整的音樂旋律。《再別康橋》音節抑揚合度,聲調回環反復,全詩構成一闋完整的樂曲,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地。
第5節,詩人感情達到了高潮。他幻想著撐一桿長篙,泛舟到青草更青處尋他“彩虹似的夢”,“向星輝斑斕里”放聲高歌。于是詩人緬懷起昔日暢游康河的情景:“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星輝”,在星空中“放歌”,是回憶,也是憧憬,詩人不能自已,感情達到了沸點……然而畢竟是夢,星輝終究不能長存于天際,離別是注定了的。(從上節的尋夢,回到離別的現實中,一個但字表現出心緒的轉折與起伏,在緩緩的總體情調中又造成一種變化的跌宕感。第四、五、六顧的首段和尾段之間暗用頂真手法,使之詩意上有一次呵成的效果。)
第6節,現實使詩人的歌聲降下了調子,只能吹起笙簫。而草木有情,“夏蟲也為我沉默”,整個康橋都寂靜了下來。這里交織著依戀、無奈、惆悵等種種復雜感情,詩人由幻想回到現實。悄悄吹奏別離的簽蕭,在沉默中體味別離的惆悵。詩境依舊復歸和沉浸于寂然。愈是難舍難分,愈是瀟灑輕飄,這是徐志摩的情致,也是康橋的天質。詩中沒有一句撕心裂肺的呼喊,甚至沒有一聲動情的放歌。一切傾訴都是輕悄俏的,象自言自語,又象面對情人的呢喃。離別在今晚,今晚的康橋是沉默的。真正懂得什么是離愁別緒的人,才會領悟出沉默的分量。
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
第7節,跟開頭呼應。“云彩”本來是不能帶走的,然而詩人卻說“不帶走一片云彩”。這種夸張手法,表露出詩人不愿驚動他心愛的康橋的一片情意。這里,節奏相同,但以詞句的變換融入更多的不得不離去的哀愁。至此,詩人把對康橋的“濃得化不開”的感情,于“沉默”、“輕輕”、“悄悄”中表現了出來。最后詩人“悄悄”的走了,從第一節“輕輕的”變為第七節的“悄悄的”,在原來輕柔的感情中,又抹上了一層淡淡哀愁的色彩。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又顯得比“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灑脫,毫不猶豫,不為感情所纏,適可而止。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韻律與依依別離情緒完美地統一地在一起。
明明是那樣濃烈的惜別之情,詩人卻把它化作一片西天的云彩,輕輕的招一招手,悄悄的揮一揮衣袖,輕輕悄悄的走了,就象輕輕悄悄的來。多么灑脫、飄逸!在這種人情、景致兩心相知的境界中,我們感悟到一種悠遠淡陌但又執著堅沉的意念:人不能與景永在,但情卻能永與景同存;人世總有別離,但情致性靈卻天長地久。大概正是有了這種心境,徐志摩才被人們稱為“詩仙”的吧!
四、詩歌中的情景交融,意境美:
詩人是以康橋的自然景致為抒情對象的,詩中寫盡了康橋的秀美,寫透了詩人與康橋難舍難分的依依之請。在康橋的夕陽中、榆蔭下、青草更青處,在康河的波光里、浮藻間,到處飄灑著詩人的情,到處沉淀著詩人的夢。但康橋并不只是抒情客體,在詩中,在詩人心中,康橋的山山水水已經成為一種化身,一種象征,詩人的情和意都已融化在康橋的山光水色之中——“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康橋的一草一木都顯現著詩人的性靈。康橋自然景物的人情化,詩人主觀感受的自然化,貼切柔合得就象飄動在康河柔波里的那條水草一樣,已經分不出哪兒是自然景物,哪兒是人情人性了。
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五、繪畫美、音樂美:
這首詩不僅美在意境,而且美在樂感、美在旋律、美在結構。據說此詩配樂吟頌,美不勝聽.全詩七節音韻輕盈、換韻靈巧且不去說,尤其是開頭結尾的兩節詩,除了幾個字的變化之外,幾乎完全相同。這種重復造成了全詩的一種回環往復的韻律之美,并構成了主題的回旋:纏綿中又有瀟灑,超脫中又有執著,飄逸中又有堅實,輕靈中又有感傷。使人感到,如不采用重復,任何美好的詩句都無法截住詩人盡情流瀉的思緒。在重復當中,全詩的情感高潮悄然而至,并且把讀者的情致調動起來,又拉回到開頭,讓詩中那股說不清、道不明的溫柔,那種難以言狀的惜別之情,在讀者心中再三縈繞,回蕩不息!
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怎樣理解全詩的“畫面美”?
分析: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如向西天的云彩輕輕招手作別,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康河水底的招搖的水草,榆陰下的長滿浮藻的青潭等。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六、語言美: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第三節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 \"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 \"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我愿做一只小羊)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 \"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康橋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徐志摩曾無限深情地說過:“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讀了這首詩,我們更透徹地理解了詩人對康橋的一往情深。無論康橋給詩人的養分多么豐富,但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沒有康橋,就沒有徐志摩那些優美傳世的詩篇,甚至也就沒有徐志摩這一代“詩仙”了。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
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里是這樣的和諧。
七、怎樣理解這首詩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
獨特的構思,來自詩人對個人自由天性的追求,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五四”以來的時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八、補充:
胡適曾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摩》)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
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這就是說,覺到我們所素認為平凡的實在新鮮有趣。······它在使人到處都可以覺到人生世相新鮮有趣,到處可以吸收維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
詩是培養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賞詩的人們不但對于其他種類文學可有真確的了解而且也決不會覺到人生是干枯的。
沒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間不能沒有詩,詩歌是人的“生命的花朵。”讓我們因為愛詩而更加地熱愛生活,因為愛詩而更深地審視世界,因為愛詩而更好地規范自己。“讓我們作詩的知己吧!讓無數珍貴的生命的花朵,帶著靈魂的閃光、思想的色澤、感情的汁液,融入我們的生命,使我們的精神世界永不成為沙漠和荒原吧!”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0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2.思想教育目標:志摩感情方式與個人的體驗。
3.能力培養目標:新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重點:新詩的鑒賞。
教學難點 :詩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誦讀欣賞。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使用:相關錄像。
課堂教學設計:
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寧人,富商家庭。筆名云中鶴、南湖、詩哲。中學與郁達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學,并于同年應父命與年僅16歲的張幼儀成婚,1918年赴美留學,1920年赴英國,就讀于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其間徐志摩于婚外愛戀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與元配夫人張幼儀離異。同年8月辭別劍橋啟程回國。歷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經常發表詩作,1923年與胡適等成立新月社,為主要成員,1924年,印度大詩人泰戈爾訪華,徐志摩任翻譯,后隨泰漫游歐洲。同年認識有夫之婦陸小曼并相戀,1926年10月,與陸小曼結婚,1927年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華書局編輯。1930年秋,應胡適之邀,到北京大學任教授。在此期間,徐志摩為了生計,往返于北平與上海之間疲于奔命,然而仍舊難以滿足早已移情別戀的陸小曼,只是礙于舊情與面子,不好再次離異。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不幸遇難,死于泰山腳下,時年35歲。
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資產階級紳士詩人,徐志摩可以說是新詩的詩魂,人稱詩哲、詩圣并不過分,他的新詩可堪千古絕唱,他的行為與品格也同樣受到同人、朋友、學生的贊賞與愛戴,他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雖為文壇風流佳話,亦留有諸多遺憾,但他那天真無邪,崇尚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情懷,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是驚天地、泣鬼神的。難怪這位英年早逝的詩壇巨星的噩耗傳來,震驚了海內外,胡適連呼:“天才橫死,損失的是中國文學!”徐志摩的詩文都是風格迥異于他人的,儲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說:“內涵是它的骨骼,辭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沒來一些現代美的彩色和輪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藝術。”這正道出了徐志摩為人為文的風格,語言的華彩,夸飾的造句直接構成了他詩文的外在美,再與之澎湃的內在激情相匹配,儼然是一個灑脫不羈,放浪形骸的浪漫才子的“亮相”。胡適說得好,徐志摩的人生觀里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 個是美。的確是一語中的。他的作品就是這種精神的融合與體現。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詩歌,就是一篇可堪千古絕唱的經典之作。
《再別康橋》出于他自編的最后詩集《猛虎集》。這首詩當寫于1928年11月6日詩人第三次旅游歸國途中,中國海上。\"康橋\"即\"Cambuidge\"(今譯\"劍橋\"),詩人關于它的作品較多,1922年,從劍橋進修歸國后,有詩《康橋,再會罷》,1926年,二次旅游該國后,又有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可看出詩人對康橋的感情是十分深切的。究其原因,一方面康橋充滿了這位浪漫詩人所需的古老、寧靜,充盈夢幻色彩的氛圍,另一方面是康橋是詩人一生\"真愉快\"時光的所在。
二、1、教師范讀或放配樂錄音帶。2、指名學生朗讀
三、整體構思與思路
1、提示: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
明確:駱賓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絕》:“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山在玉壺。”李白的《贈汪倫》:“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啟發:如果我們把這些詩歌和徐志摩的這首詩一下,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一樣呢?
明確:一般離別詩離別的是人,這首詩離別的卻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別對象由人間向天空轉移,跳出了寒喧叮嚀的俗套,給人清新飄逸之感。(教師板書:離別的對象特別)
繼續啟發:大家看過柳永《雨霖鈴》這首詞嗎?“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種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沉重)就是詞中所說的“多情自古傷離別”,自古以來,離別總是免不了一種沉重愁緒,如柳宗元有《別舍弟宗一》:“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都是兩眼淚汪汪的離情別緒,但徐志摩的這首詩呢?大家讀了有沒有這種沉重之感?這首詩只著色繪景而不摹聲,以“輕輕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種寂然無聲的寂靜環境,排除了離別中因傷別而產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飄逸的成分。(板書:營造的氣氛輕松)
再啟發:設想一下,如果是你們要遠行,面對父母親友,你們眼中所看到會是什么樣的情景呢?照一般情況設想,詩人告別康橋時,當有送行的人,詩人的眼中也會看到高樓大廈、車水馬龍,耳中也會聽到機械的轟鳴。但這一切,詩人都沒有攝入鏡頭,寫入詩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是“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自然物,這些物象給我們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就好像作者是一位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仙,營造出的是一種清新之感。(意象的選擇新穎)
2、全詩共七節。
第一節最引逗我們情思的是那三個\"輕輕\",使我們體會到,康橋是美麗,而這美的最集中的表現在一個\"靜\"字。三個\"輕輕\"是詩人對康橋之美的觀照,即使\"作別\"一刻還要把這種寧靜之美藏于內心,不忍打破這種寧靜之美的惜愛之情得以展現,并為全詩確定了情感基調。
第二節至第六節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
夕陽中幻成的金柳,是這種寧靜之美的具體體現,而這金柳在詩人的心中就像是能使他心情蕩漾,激動不安的安靜、嬌美的新娘。那新娘美得讓詩人不敢正視,他移開自己的目光。低頭卻見到柔波之下\"招搖\"自在的\"青荇\"。那水草輕柔的隨波而搖,像在同詩人炫耀自己的自在。此景之下,有誰不想做一條這樣的水草呢?一泓閃亮現入詩人的眼角,使他不由自主的轉頭觀望――那是拜倫譚,可在夕陽的映照下,是揉碎的彩虹在淀濱自己的夢!本來就充滿夢幻色彩的虹,卻也在尋著自己的夢,這自然使詩人想起以往在河上披星流舟放歌尋夢的情形。此時詩人像又在尋夢,但現實使詩人已不能放歌:離別在即,不能;靜美于心,不忍。唯有\"悄悄\"才是詩人所愿。而此時的康橋,也沉默,似乎也不愿離別。
最后一節,與第一節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
詩人以優美的意象,寧靜平和的心態,寫了對康橋深深的眷戀之情。
四、欣賞點提示
① 全詩節奏舒緩,但詩人的情感是起伏的,這起伏的深情你能體會嗎?
② 詩的構思很有特點,你能說出一二嗎?
③ 從詩的構思和流淌的情感中,你能體會出詩人的個性特點嗎?
鑒賞:正是因了作者別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構思,使得這篇作品更富藝術魅力。大家已經閱讀過這篇詩歌多次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來談談你對這首詩歌的看法,你覺得這首詩打動你的是哪一點?詩歌中哪個地方你覺得寫得最精彩?(學生自由談論)
教師總結:
1、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明確:首句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首尾回環呼應、結構嚴謹,給人以整體之美。
2、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明確:如詩歌的第一節,便三次用了“輕輕的”,這個形容詞,顯得節奏輕快、旋律柔和,帶著細微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2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出的歡樂的曲子;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
3、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明確:八節詩,幾乎每一節都包含一個可以畫得出的畫面,給人視覺上美的享受。畫面表現之一是,詩人使用了色彩較為絢麗的詞語,創造了一系列鮮明生動的意境,披著夕 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跌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一在一起。畫面美表現之二是,詩人通過動作性很強的詞語,如\"招手\"\"蕩漾\"\"招搖\"\"揉碎\"\"漫溯\"\"揮一揮\"等,使每一幅畫面變成了動態的畫面,給人以立體感。
五、練詞以造 緣像而披詩
――釋《再別康橋》之\"招搖\"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是一首幽婉怡人的好詩。其中,我又獨獨喜歡第三節,原因在于一個\"招搖\"。勿庸置疑,這個詞是詩人精心錘煉的結果,它用得如此生動營造了美妙的詩境,與整首詩的情調合諧統一,對抒發詩人的感情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說\"招搖\",現今常含貶義則必常與\"過市\"相連。其實,它還有\"逍遙\"一義,而要用\"逍遙\"來寫水草,則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就得以顯現了,即使有夸耀的成份又有何妨,它夸耀的是一種安閑,是一種自在,\"自在逍遙\"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豈不是生動形象?
再看\"招搖\"之前的\"油油\"二字。何謂\"油油\"?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來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見了水草得以\"招搖\"的河之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
提問:據此,我們能不能理解作者后面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作者為什么會這么說?這表現了詩人怎么樣的情感體驗?
明確:《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造這樣的境象,全是為情驅使,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的情緒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他發現的\"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在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題力,\"我\"想化人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初到康橋,它平靜,閑適的環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在其《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
\"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象是第一次,我辯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給詩人留下如此印象,使詩人產生如此情緒的康橋,那橋下柔波中的水草怎會不\"招搖\"?詩人怎會不\"甘心做一條水草\"(逍遙的)?詩人又怎忍心打破這安閑自在,打破這康橋留給自己最深刻的東西?所以開始的\"輕輕\"和最后的\"悄悄\"才是最恰當的抒情之語,才覺得這樣的語言在整首詩里是這樣的和諧。
好一個\"招搖\",且是\"油油的\"\"招搖\",使《再到康橋》境顯情出 。
六、學生誦讀,并試著背誦。
七、遷移練習:
試和徐志摩的另一首離別詩比較賞析:
沙揚娜拉
——贈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
像一朵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
道一聲珍重,道一聲珍重,
那一聲珍重里有蜜甜的憂愁——
沙場娜拉!
提示:這是詩人隨泰戈爾訪日后的感懷之作。詩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別時一剎那的姿態,“溫柔”、“嬌羞”、“蜜甜的憂愁”準確地傳達出少女楚楚動人的韻致以及依依惜別的情懷,“不勝涼風”的水蓮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終使詩人對日本之行的觀感定格在“水蓮花”般的少女“一低頭”的溫柔之中。
八、作業 :1.朗誦、背誦該詩;
2.談談你對該詩的獨特體驗。
附板書:
形式:四行一節 錯落排列 字數相近 回環呼應——建筑美
語言:節奏感 旋律美 彈跳性——音樂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搖 彩虹似的夢——繪畫美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1
一、基礎積累
1.給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蕩漾( ) 青荇( ) 笙簫( ) 沉淀( ) 長篙( ) 漫溯( )
2.下列詞語書寫有誤的一項是( )。
a.輕手躡腳 河畔
b.波光艷影 榆蔭
c.招搖過市 揉碎
d.星輝斑斕 撐船
3.下面語句朗讀停頓有誤的一項是( )。
a.我/筑輕輕的/筑招手,作別/筑西天的/筑云彩
b.軟泥上的/筑青荇,油油的/筑在水底/筑招搖
c.在康河的/筑柔波里,我/筑甘做一條/筑水草
d.我/筑揮一揮/筑衣袖,不/筑帶走一片/筑云彩
4.根據課文相關內容填空。
(1)尋夢?撐一支長篙, ;滿載一船星輝, 。
(2)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3)《再別康橋》作者是 ,是 詩派的代表人物。
[溫馨提示:“意象”即“詩人運思而成寓意深刻的事物”,要充分把握詩歌所繪景物。]
二、探究閱讀
5.整體感知。
(1)詩人在詩中選取了哪幾個意象來渲染和表現對康橋的依戀之情?
(2)找出本詩行文的線索。
6.重點探究。
(1)詩歌第1節中,連用三個“輕輕的”透露出什么感情?
(2)詩人“甘做一條水草”寫出了他的什么情感?
(3)第6節中把笙簫、夏蟲乃至整個康橋都賦予了人的性靈,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第5、6兩節中詩人時而“放歌”,時而“沉默”,各是因為什么?
[溫馨提示:對詩歌的重點探究要在整體把握詩意的基礎上完成,仔細閱讀是前提。]
7.語言品味。
(1)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
這些詩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條水草!
“油油”一詞具有怎樣的表現力?
(3)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連用兩個“悄悄”,具有什么作用?
[溫馨提示:語言品味要從詞語、修辭手法著手。詞語品味,要始終關注具體的語言環境,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另外還要做到整體把握與細節分析相結合。]
8.個性閱讀。
仿照示例,談談你閱讀這首詩的感受。
示例:我感覺這首詩像一幅絢麗的畫,從金柳、青荇到潭水、星輝,色調明快,遠近交錯,俯仰結合。
[溫馨提示:仿照示例寫句,既要揣摩例句的修辭、句式、感情,又要結合原詩內容,寫出真實感受。]
三、拓展閱讀
9.閱讀徐志摩的《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回答問題。
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
徐志摩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輕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溫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甜美是夢里的光輝。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她的負心,我的傷悲。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在夢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風
是在哪一個方向吹——
我是在夢中,
黯淡是夢里的光輝。
(1)你覺得詩人在詩中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緒?
(2)結合下面的知識鏈接,你能發現詩中的“她”指什么嗎?
【知識鏈接】
成見不是我們的,我們先不問風是在哪一個方向吹。功利也不是我們的,我們不計較稻穗的飽滿是在哪一天……生命從它的核心里供給我們信仰,供給我們忍耐與勇敢。為此我們方能在黑暗中不害怕,在失敗中不頹喪,在痛苦中不絕望。生命是一切理想的根源,它那無限而有規律的創造性給我們在心靈的活動上一個強大的靈感。
(徐志摩《“新月”的態度》)
(3)這首詩在結構上有什么特點?你認為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4)“甜美是夢里的光輝”、“黯淡是夢里的光輝”,這兩句與《再別康橋》中哪個句式比較相像?說說你的理由。
[溫馨提示:閱讀課外詩歌,不要著慌,要反復誦讀,認真體會,才能把握詩歌的內容、詩人的感情,領略詩歌的意境。]
【參考答案】
1.yàng xìng shēng diàn gāo sù
2.b
3.d
4.略。
5.(1)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輝等意象 (2)以離開康橋時的感情起伏為線索
6.(1)連用三個“輕輕的”,表現了詩人不忍心打破寧靜之美和對康橋的依戀之情。(2)表達他對康橋的愛戀之深。(3)笙簫悄悄奏著婉轉的別離曲,夏蟲為之沉默,康橋也為之沉默,這樣寫使情與景渾然一體,表達了詩人醇真濃厚的感情。(4)“放歌”是因為詩人被美景陶醉;“沉默”是因為詩人又回到了現實中。
7.(1)擬人。把平常的柳條化為新娘的艷影,生動形象地寫出了景色的迷人。(2)寫出河中水草的肥美;疊音詞的運用,使得詩的節奏明快而又平穩。(3)“悄悄”與開頭的“輕輕”相呼應;反復的修辭手法透露出詩人對康橋的深深眷戀。
8.示例:我感覺這首詩像一首悅耳的曲,來、彩、娘、漾等詞語押韻,音韻和諧,節奏明快,首尾圓合。
9.(1)甜美而又哀傷(2)理想(3)全詩共6節,每節的前3句相同,輾轉反復,余音裊裊。這種刻意經營的旋律組合,渲染了詩中“夢”的氛圍,也給吟唱者添上幾分“夢”態;押韻,音調和諧。(4)如: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甜美”、“黯淡”比成“夢里的光輝”,化虛為實,化無形為有形,與“沉默是今晚的康橋”相似。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2
別 了,我 的 康 橋
——《再別康橋》導學設計
導學 目標
1.知識技能:①了解徐志摩及其詩歌創作;②初步學會從詩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賞析詩歌
2.過程方法:反復咀嚼詩歌的語言,品味詩歌的意境美和人情美和形式“三美”。
3.情感態度:體會詩人對自然的愛,對自由的追求,對美的體悟,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珍惜生活的高尚情操。
導學重難點
1②是重點;2是難點
導學方法
品讀法、探究法
導學總體思路
1.詩歌是在反復品讀中自悟出來的,不是靠講出來的,可讓學生在“聽讀—賽讀—演讀—評讀—背讀—寫讀”中品味詩歌精美的語言和優美的意境,把握詩人細膩而健康的情感,從而在與學生平等對話中挖掘新教材的人文內涵。2.充分運用新課標理念的成果,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給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營造情境,激發學生興趣,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和語文素養的積淀。3.借助多種背誦提示,激活學生思維,力爭當堂成誦。
課前 準備
①按照課后網址上網檢索相關學習資料;②印發有關徐志摩生平和創作的簡介和評論。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 師 活 動
學 生 活 動
設計理念
設疑激趣
1.“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故古人既有“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無奈,又有“天下誰人不識君”的豪邁;既有“相見時難別亦難”的苦澀,又有“執手相看淚眼”的悲戚。那么,現代人筆下的別離之情又是怎樣的呢?
2. 播放歌曲《再別康橋》后問:這首優美的歌曲的歌詞是誰寫的的呢?他就是被林語堂先生稱作“情才”和“奇才”的詩人徐志摩。下面就讓我們一起穿越時空,走近詩人,和詩人做一次親密接觸吧。
1.優美的詩境和樂曲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和求知欲。
撥妙
析疑1.出示徐志摩的照片(投影1)和劍橋的圖片(投影2)時:【旁白】瞧,他面容清瘦,氣質優雅,多情的雙眼略帶些夢幻,料想這文弱的外表下,隱藏的必是一顆善感的而細膩的心。瞧,這座橋,風景秀麗,遐爾聞名;這個人,風流倜儻,才華橫溢;這首詩,清新空靈,載譽中華。2.簡介作者的生平和創作(投影3)后:【解說】可惜詩人英年早逝,給詩壇帶來莫大的遺憾。下面我們隨著詩人的筆觸,去康橋河畔走一走,領略一下那兒的秀麗風光,去觸摸一下被梁啟超譽為“一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的徐志摩的心靈軌跡。3.播放動畫《再別康橋》(配詩歌原文,無朗讀)
【畫外音】這首詩像一首憂傷的小夜曲。詩行在參差變化中見整齊,音節跌宕起伏,旋律輕柔舒緩,疊字的運用同時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
4.教師配樂范背全詩或播放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徐志摩的扮演者黃磊的朗讀錄音后:【解說】剛才同學們說黃磊之所以能讀得聲情并茂,感人至深,主要在于他很好的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自己的感情也很投入。現在,大家想不想挑戰一下黃磊?就這首詩歌的誦讀要領與學生交流(投影4)
首先,要把握詩歌的節拍;其次,韻腳字要拖音;再次,要把握輕讀和重讀。
聽讀
↓
賽讀一、 整體感知,把握脈絡、明線索:1.抽一朗讀好的學生試讀后點評。 【溫馨提示】朗讀要把握情感、節奏和輕重緩急。2.男女生賽讀。①男生齊讀后:
【解說】男生剛才的朗讀似乎讓我們看到了一個離愁滿懷的詩人,但跟古人的離愁相比又有著怎樣的區別呢?你是從文中的哪些詞語看出來的?女生在情感的豐富和細膩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②下面請女生齊讀課文:3.邊小結如何讀出韻味的要領邊討論:①以第一節為例,師生共同劃分節奏學生演示其它幾段。②七節共用了哪些韻腳?③文中哪些字眼應當重讀或輕讀? 4.齊讀課文后:①概括各節的主要內容。②本詩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概括詩人的情感脈絡
③作者再來康橋和再別康橋時來去都有什么特點? 作者為什么這樣做?
2.音樂能陶冶人的性靈;優美的圖景可以激活學生欣賞美進而創造美的藝術細胞。播放課文歌曲,可讓學生從另一個層面去感受志摩的詩;配上劍橋的優美的圖片,能營造詩一般的意境氛圍。
3.“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要交給學生讀書和思考的“金手指”,使之不但“想”問,而且“會”問
5.學生演讀后:
【解說】很多同學感受到了康橋的一草一木都包含了詩人無限的深情。王國維曾說過“一切景語皆情語”,在文學作品中,我們把這種凝聚了作者主觀情感的客觀景物叫做意象。如馬致遠的《天凈沙 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是用意象組合的方式渲染了一種孤獨、悲涼的氛圍,把作者濃濃的思鄉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
徐志摩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曾說:“康橋的美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它是全世界最美的一條河。”詩人正是選取了云彩、金柳、青荇、拜倫潭、星輝等一系列特有的意象,給人以美的享受。
演讀
↓
評讀
二、精讀剖析,感悟旨趣、品意境:
5.男女生分別選派一名代表上講臺表演朗讀后: ①男生演讀課文后思考詩人告別時,哪些舉動可以體現出對康橋的深情?②女生演讀課文后說說詩人除了作別云彩,還與康橋的哪些事物作別?詩人又是怎樣來描寫這些意象的呢?③這些意象融入了詩人怎樣的情思?詩人為什么會對康橋產生如此深刻的情感呢?
撥
妙
析疑
6.教師巡視指導學生就立意、選材、剪裁幾方面提問,而不要揪住細枝末節不放。(深入到學生中,與其展開討論)
板書學生普遍感興趣的或弄不懂的問題(例如):
①明明是“再別康橋”,為何只說“作別西天的云彩”?
②常言“花紅柳綠”,在作者筆下,河畔的柳樹為何是“金”色的?這里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具體好在哪里?
③“油油地”和“招搖”在這里分別有什么好處?體會“甘心”這個詞的深刻含義?
④ 清泉一般是碧綠的,作者為何將它比做“天上的彩虹”?
⑤詩人“撐一支長篙, 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時的情緒是興奮歡快還是失意低落?何以見得?
⑥怎么理解“悄悄是別離的笙蕭”一語? ⑦既然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為何又說“但我不能放歌”?【解說】剛才大家暢所欲言,甚至爭得面紅耳赤,不就是未了捍衛自己心中別人無法體驗的康橋么?魯迅曾說過:“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就是說每個人在感受事物時都會有一些自己獨特的體驗。現在我們既然已經把握了作者的感情,而且也有了自己的獨特體驗,是不是可以挑戰一下黃磊了。老師也給你們來點音樂,好不好?讓我們再次有感情的朗誦詩歌。6.播放配樂課文畫面(有詩文無朗讀)前:【解說】作者寫盡了康橋無限景,卻道不盡離別無限情。此情此景,情景交融,怎能不令人醉在心頭。老師為你們的進步表示祝賀,你們不想為自己的進步鼓鼓掌嗎?7.學生分析詩歌形式“三美”時:【解說】在詩歌的形式美賞析方面,徐志摩崇尚聞一多的“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繪畫美:詩歌的語言多選用色彩富麗的詞語;音樂美:詩歌的音節瑯瑯上口,錯落有致;建筑美:詩歌“節的勻稱和句的整齊”。
想讀
↓
說讀6.分小組反復自由朗讀課文:①就感興趣的地方或不懂的地方發問,在小組內自由交流。②每個大組選擇一兩個普遍性的問題合作解答,推舉一人執筆寫成60字以上的小研究論文在班上交流。其它組的同學補充,不同觀點允許辯論。
7.學生朗讀課文后,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把心中的康橋表達出來。(可以說出來,讀出來,也可以唱出來,甚至可以跳出來,但要文辭優美)①你最喜歡哪一幅畫?
②就你最喜歡的詩句略作賞析。
8.學生閉上眼睛想像自己心中的康橋后:
舉例說明《再別康橋》在形式上是怎樣體現“新月派”詩人詩歌創作“三美”主張的?
教師重點講析繪畫美
學生討論音樂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師總結。
4.通過探究式合作學習,有利于形成師生、生生之間信息的立體、多向交流,形成民主、和諧、協作的學習氛圍
5.“想像比知識本身更重要。”讓學生自主賞析突出了其主體性,也體現了建構主義論、接受美學和多元智能等現代教育理論的理念。
反
饋
釋
疑
8.背誦指導(出示三種背誦的提示:投影5~7)
9.出示古代寫離情的詩句(投影8)后:
【旁白】“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詩人用自己的“才”盡情地抒寫自己的“情”,把自己的“康橋情結”融匯在了這首如小夜曲一般優美的《再別康橋》里。這也許是這首詩常讀常新,百讀不厭的真正原因吧。難怪朱自清先生說“現代詩人應當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10.出示古代詩詞中寫“揮手”的詩句(投影9)
11.出示改寫后的《再別康橋》(投影10)后:
【解說】一首優美的詩歌就像一曲動人的旋律,令人不由的想要反復吟唱,讓我們再次在音樂中品味康橋的美。
12.再現康橋美景和背景音樂,一齊背誦課文。
【畫外音】胡適說:“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
這或許才是揭開這首詩朦朧面紗的真諦吧。
背讀
↓
寫讀
三、研讀評價,揣摩韻味、得精髓:
9.學生自由背誦課文: 【溫馨提示】:①提示上句,缺省下句(投影5);②關鍵詞語:輕輕的、金柳、青荇、榆蔭,尋夢、笙簫、悄悄的(投影6);
③重現康橋實景,畫面聯想記憶(投影7)10.比較鑒賞:①自古寫離愁別緒的詩作可謂燦若星河,大家還記得哪些詩詞?這些詩和徐志摩的這首詩在送別的對象上有什么不同?
柳永《雨霖鈴》一詞中離別的氣氛帶給我們的感覺和《在別康橋》帶給我們的感覺有何不同?(中等生及以下回答)
②賞析徐志摩的《莎揚娜拉》(優生回答)談談你的總的看法。仔細品味這首詩所體現的“三美”的主張。發揮想象,口頭描述女郎的形象和內心活動。11.拓展延伸(課外作業)①摘錄有關“揮手”的古代詩句。(中等及以下學生做)②仿照《送友人》,把《再別康橋》改寫成一首五言律詩。模仿《再別康橋》,將王維的《山居秋暝》改寫成一首現代詩。(優生做)
6.“溫故而知新。”以學生舊有經驗為起點,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重構,并增加其語文素養的積淀。
7.以讀促寫,有助于積累語言和語感,訓練其發散、求異、轉移、逆向等創新思維能力
6.實行分層教學有利于解決優生“吃不飽”和差生“吃不了”,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
附《再別康橋》課堂教學實錄 【課前演講】師:今天的課前3分鐘演講由××同學來講。 生:演講( 照稿子念)師:不能照著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課鈴聲響) 這個同學伏在桌上照稿子讀,讀得極快,大家聽不清。 師:完全不符合演講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讀,沒有達到要求。第二,他的儀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來演講最起碼的規范是:同學們,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他沒有做到。第四,老師說過,第一輪,老師不規定題目,但是有一個默認的前提。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公眾話題。因此,今天這個演講要重新做。生:明天不可能。師:后天。明天該誰呢?(李老師在安排)。師:我們今天學習《再別康橋》。這首詩大家讀過了,比較熟悉了。在沒有學這首詩前,大家對徐志摩有沒有了解?生:我看過一些文章,似乎是說魯迅和徐志摩在文學上是對立的。師:你是在哪里看到的?生:我是聽我們老師說的。師:你說的是對的,他們在文學觀上是對立的,而且老師年輕的時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從魯迅那兒了解到的。還有哪個同學?生2:他是新月派詩人。師:這你也知道,真了不起。從哪兒知道的? 生2:從優化設計的。師:很好,有預習的習慣,就是不一般。還有沒有?沒有了?那老師補充。有一個電視看過沒有?《人間四月天》 生(議論后)發言:講他和三個女人的感情。師:哪三個女人?其他同學補充,生3:(還有其他同學補充)林徽音,陸小曼,張幼儀。師:徐志摩比較風流,只是因為他是文學家,就成了……中國有一個不好的傳統,一個人成了名人,缺點也就成了優點。當然,也有人替他辯護,正因為感情豐富,所以寫出好作品,我覺得還要應該分開來評價。師:徐志摩怎么死的?生4:飛機失事。師:對。徐對新詩貢獻很大,我甚至認為,僅以此詩,就足以稱優秀詩人。他還做過許多大學的教授。當時很多人都是二十來歲做教授的,比如胡適等,很有才華,現在找不到多少這樣的人。當然他們不會玩電腦游戲,沒有讀過金庸。 你們看了朱光潛的文章可能比較清楚。一個人不一定寫詩但要有詩情。就講徐志摩這個人可以講很多,我不想講很多。我們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認他的貢獻。時間過得越長,對人評價越客觀。 同學們課前有沒有讀過?生(齊):讀過。師:大家一起讀,看有沒有讀錯的。生(齊):讀誦師:停停停!我覺得你們再這樣讀下去,愧對地下的徐志摩,我聽了也很不舒服,這位為漢語羸得聲譽的詩人的詩怎么可以這樣讀。我覺得,這首詩與毛的長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學一開始就讀得很重。 我們可以拿讀毛的試一試,老師示范。聲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讀再別康橋的語調讀長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這首詩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還寫過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橋》我從中摘抄了幾段: 師: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在……只見我出神似的(你們想像一下,客觀上講,他的五觀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橋上的情景)青苔涼透了我的……難忘昔日的黃昏,像……的山形,襯出……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抓住。 另一個段落:我常常在夕陽西下時騎著車……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夸父的……有兩三幅畫,(我讀他的散文覺得上個世紀的白話散文還不是很成熟)一樣的神奇。(讀到這個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寧,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們聽到這個就理解了為什么他對金柳有那么的眷戀)對著那冉冉的金光。滿天著艷紅的花,在青草里。陽光對……透明似的不可逼似)這個的草甸變成了。不說也罷,說了你們也不可信的。師:在他的心里,康橋是他的精神家園,他是怎樣的感情。師:范讀開頭第一節。 作別-西天的云彩。老師為什么要在這兒停頓。生5:表現一種依依不舍之情。師:對。現在大家齊讀。生(齊讀)師:聲音低緩但無起伏,不過已經比剛才好很多了。剛才我覺得好了一些,至少沒有那么野蠻了。(大家笑)這樣吧,我們每個同學自己讀一讀,按你的理解去讀。要讀,我要看一看。師巡視, 指導一個同學師:讀了以后要再讀,每個同學都要準備――我是要朗讀的,怎么給其他同學朗讀。生:自由讀。師:這樣吧,大家再讀一遍,哪兒要停頓,你做上記號。生:(自由讀)師:好了,下面請一個同學起來讀,讀的時候盡量按你的理解,我聽你的讀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誰愿意起來讀?(何舉手)何:讀。師:停一下。我提個要求,咱們男同學也要爭取時間讀,徐志摩是個男的。認真聽,一會兒要評的。 讀錯了“似的”,李老師做記錄。生:( 讀完后)鼓掌。師:讀得很好。掌聲就能說明問題。但我只給她98分。有兩個字讀錯了。(有同學小聲說“河畔”的“畔”讀錯了)生6:似的師:對,還有一個讀音:青春似火,多音字;還有長篙,她讀成了hao(一聲)師: 再請一個同學起來讀。還請一個女同學吧。康×,再別康×!大家笑。生:讀。聲音較低。讀完后大家鼓掌。師:大家鼓掌,說明讀得不錯。但是我還要問一下,你在讀的時候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處理。 康×:他有些地方表達……比如說。師:請前一個同學談一談怎樣處理。生:他的第一段與最后一段是惜別的感情。中間還是比較歡樂的。比如在星輝放歌,歡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得重一些,對康橋的感情是很深的。師:剛才你讀放歌時聲音大。為什么。生:感覺。師:男同學哪一個讀一讀。我現在點一個同學:請李鎮西同學讀一讀。大家笑。李老師不一定有他們讀得好,但我可以說我為什么要這樣讀。師:讀。(讀完后大家鼓掌)師:客觀地地說,我們三個人誰讀得最好一些?(大家齊聲)何。第二位是誰,我們兩個爭亞軍。師:下面我們一段一段地一起來讀。何和我一起做朗誦指導。 先讀第一節。 何你來評價一下?(點頭)師:讀這一節,哪一個詞作基調?生:輕輕的。 師:他為什么不走得壯烈一些?生:他比較留戀。師:我們對喜愛的東西總是輕拿輕放。第一次讀得太重。(李老師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誦一下,咱們第一段的朗誦深受何思靜同學的好評。 繼續。第二節.大家讀。( 第二節完)師:何××同學評論一下。哪兒可以更好一些。(何點頭)呵呵,以鼓勵為主。師: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讀新娘要讀得幸福一些。邊示范。 波光里的艷影。讀到這兒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蕩漾,要讀得輕柔。(伴以手的動作) 咱們試讀一下。生:讀第二段。師: 何怎么樣。(何:感覺好一些)師: 第三自然段你給大家說說應該怎么讀。 何:油油的應該停頓一下。師: 為什么?何:說不出來。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輕一些。師:示范一下好不好。何:示范。師: 讀得太好了,就要像她這樣讀。(師生一起讀這一段)師: 怎么樣,要及時鼓勵,及時評價。 下面一段怎么讀,還是何××同學你來吧。 何:天上的虹要讀得歡快一些。彩虹似的夢,感情要重一些,聲調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師:好,開始讀。齊讀這一節。師:下面這一節,我可以做點指導,做得不對,大家評價。 第五節,應該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尋夢,撐一聲長篙,示范。 一起來讀。生:齊讀。師:把書翻過來,我個人認為悄悄句應該慢一些。實在是不忍離去。生:齊讀。生l又齊讀最后一節。師: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帶走一片云彩。下去再讀,我們下節課課還是要研讀。非常感謝何。下來你們還有什么不太懂的我們再向何討教。 下課。
第二課時師:我看了你們的周記,很失望。我看了你們的隨筆,還很失望。作文我還沒有看。 (上課鈴響)是這樣的,我覺得以后應該先由老師向你們問好。 我們剛才第一節課對這首詩熟悉了一下,朗誦了一下,個人朗誦,集體朗誦。上一節課有些同學問到長篙這個字,到底應該讀什么?當然應該讀—――篙!(故意拖長)初中一篇課文叫社戲,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這個錯誤。這堂課我們要研討。 我們把這首詩再讀一遍好不好?生(齊):好 何:起頭。大家齊讀。(感覺比上節課好了許多)師:顯然比第一節課進步大多了。我想問一下同學們,從內心里讀了這首詩,真的覺得這首詩特別美的同學舉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請一個同學說一說為什么。生1:從我剛聽這一首詩以后就特別喜歡。第一我特別喜歡它開頭一節和結尾一節。師:有什么特別的地方?生1:有輕輕兩個字。我有一個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輕。師:就是說這首詩和你生活中的某一點有相通的地方。生1:再加之前后兩節寫得特別美。生2;我第一次是從廣告里,輕輕的我來了,請讓我輕輕地喝一口,當時畫面特別美。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很美,把廣告里的畫面與這首詩聯系起來,覺得特別美。師:你覺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節打動了你。能說出理由嗎?生3:沒有舉手的同學準備,為什么不喜歡。)我比較喜歡這里的第二段。我開始讀的時候,他說金柳是夕陽,我想不通,就通過反復的讀找到了感覺,通過聯想想象河畔旁邊的金柳,金柳是一種絲絲的,構成了一種夕陽斜暉撒在上面,柳枝飄動,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新娘。師:而且柳樹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說松樹之類生4:我第一次聽這首詩是在初中一節詩歌鑒賞課上。我聽第一遍就能記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為在結構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艷影等都是很美的東西。師:當時徐志摩所見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寫的這些? 還有哪些可能看到?生(齊):人。師:咱們說東西。 鳥,建筑,飛機。哪為什么不選這些? 也就是說這些景物最能體現他的情感,也就是說他們的情感最能通過這些景物來體現。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樹,帶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長沙里的鷹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 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寫的是康橋,康橋在英國。他避開了當時的科技,寫了云彩等,這些恰恰是在古典詩詞里最容易出現的,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這一點,讀這首詩就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生5:我覺得徐志摩寫的詩感覺都比較細膩。我讀過他的《偶然》, 記不記得?師:同學們,有誰知道?生6(舉手):背誦。 師: 還有一首詩讀過沒有?沙揚娜拉,這首詩感情特別細膩,截取一瞬間的感受。生5:當時,我在母校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特別不想離開。師:讀詩怎樣才算讀進去了,詩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剛才就是這樣說的,在某一個場合想到了這首詩。他的人生就有詩意了。還有沒有同學? 這樣吧,臨近的同學交流一下,最喜歡哪一個詞,哪一個句?生(討論):師指導。師:好了,還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有沒有?我有幾個地方不理解,但我不問,還是你們問好一些。生6:我不懂第四節,虹是五顏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個顏色,為什么?在網上有一個教師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有科研價值。生7:很好解釋。本來很清澈,上面有許多東西, 五顏六色倒映在水里。師:他講得有沒有道理。沒有說服我。為什么,這個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個地方的景色?生8:我覺得主要是為后面做鋪墊。如果他直接去說,跟后文不太搭配。這樣寫,給人一種想象空間,用虹來形容夢想,還是很美的。生9:注釋上寫,夢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 ,也就是說,他希望自己的夢是五彩的。師:我是這樣理解的。我記得有一個網友,他的解釋我同意。第四節,你把分號,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號去掉。你還可以想象一下。還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惱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細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還有什么問題。生10: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覺得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讓我聯想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如果是黃河,我可以理解為愛國。我不明白,他為什么愿意在國外的河里做一條水草。生11:這只是他的主觀想法。我想魯迅當時可能無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來魯迅寫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寫這話的時候只是表達對康河的喜愛。師:其他同學呢? 沒問題我就問了。生12:他為什么要放歌?生13:不能放歌。師:哦,你問的是為什么不能放歌。生14:因為開始就說輕輕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為了照應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離開,不能留下什么回憶,他悄悄地走了,與當時吹簫。 我覺得我不能放歌,是說他不是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師: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要離去。離別。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李老師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沒有?可能吹也沒有沒有。但笙簫是有聲的,為什么要說悄悄。他是說靜,還是喧鬧。生15:正像是鳥鳴山更幽。有聲更顯靜。師: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電影里如何表現。不管他吹沒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寧靜。為什么,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 而這種寧靜,剛好與心里的寧靜是合的。還有沒有問題。沒有我就要問了。 好像沒什么問題了。還有沒有什么問題? 這首詩為什么很美,還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還有音韻的美。讀第一段。新詩押不押韻有爭議,但如果押韻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這首詩寫得比較早,那時候新文化運動不久,能寫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這首詩的韻是變化的。大家自己讀一讀,把韻腳劃出來。讀,讀才會體會出來。師:他每一小節是不是都是押韻的。哪一小節沒有押韻?怎么押的?24句。據講,徐志摩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押韻的,押方言詩,舉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師用成都話讀,是押韻的。所以我看到這首詩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們再讀一次,又有進步了。何領頭。同學齊讀。師:不錯。那么何思靜是一個非常好的。現在李老師再讀一遍,看李老師有沒有進步。假如何思靜同學能夠得100分,李老師能夠打多少分?我要超過她,得120分。師朗誦。 生:讀得很好。(大家鼓掌)師:多少分。生:100分。生: 我覺得還是有一個句子有問題。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讀重了。師:客觀地講,我不太適合讀這種詩。我有個疑問,悄悄地,輕輕地我走了。第一節寫得很好。讀到這兒我就想徐志摩踮著腳尖,很優雅地走來。但為什么要說悄悄地和輕輕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有照應,但為什么會有這個照應?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生1:我從小學四年級就讀過,不太喜歡。雖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覺得他寫這首這首詩的感情特別細膩,不像一個男人寫的,相比之下我還是喜歡豪放的。師:你喜歡詩,但不是喜歡這種風格,假如是李清照寫的,你可能會喜歡。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細膩的一面。 還有沒有? 我是這樣想的,不喜歡這首詩是允許的。我不能說,你怎么不喜歡,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歡詩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們班上不喜歡詩的人不少,我們可以不會寫詩,但要喜歡。 下面給同學介紹一首徐志摩的沙揚娜拉。 泰戈爾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國人還是印度人?印度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學時的日記,一首一首地抄。生: 我讀一遍。這是徐陪泰訪問日本時寫的。師:(讀后)就是這一個畫面,不勝涼風的嬌羞,很美的。下課。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3
教授者:李鎮西老師
教學過程 :
朱光潛那篇《談讀詩與趣味的培養》的文章大家讀過了沒有?
有一些要求讀的可以在語文自習以及周末來讀。這個星期我先不做其他的檢測,下周再來。(關于優化設計)
今天的課前演講由**同學來講。
不能照著念。能背就背,不能背可以看一看。(上課鈴聲響)
這個同學伏在桌上照稿子讀,讀得極快,大家聽不清,嘩然。
李老師評論:完全不符合演講的要求。第一,他完全是在讀,沒有達到要求。第二,他的儀容不好,一直伏在桌上。第三,上來演講最起碼的規范是:同學們,今天我演講的內容是……他沒有做到。第四,李老師說過,第一輪,老師不規定題目,但是有一個默認的前提。應該是大家都認可的公眾話題。因此,今天這個演講要重新做。:明天不可能。李老師:后天。明天該誰呢?(李老師在安排)。
今天我們接著講《再別康橋》,有的人批評我,那天講采桑子重陽時提出一個問題,上下片為什么要互換?沒有下文。老師問,哪個同學知道?有沒有同學想過這個問題?想不通啊,這樣,我們再想一想,我們以后找時間交流。
李老師:我們今天看《再別康橋》。這首詩大家讀過了,比較熟悉了。在沒有學這首詩前,大家對徐志摩有沒有了解?
一個同學:我看過一些文章,似乎是說魯迅和徐志摩在文學上是對立的。
李老師:你是在哪里看到的?
同學:我是聽我們老師說的。
李老師:你說的是對的,他們在文學觀上是對立的,而且李老師年輕的時候,第一次知道他也是從魯迅那兒了解到的。還有哪個同學。
同學二:他是新月派詩人。
李老師:從哪兒知道的?
同學二:從優化設計的。
李老師:還有沒有?沒有了?那李老師補充。有一個電視看過沒有?人間四月天。
同學三:講他和三個女人的感情。
李老師:哪三個女人?其他同學補充,
同學三:(還有其他同學補充)林徽音,陸小曼,張幼儀。
李老師:徐志摩比較風流,只是因為他是文學家,就成了……中國有一個不好的傳統,一個人成了名人,缺點也就成了優點。當然,也有人替他辯護,正因為感情豐富,所以寫出好作品,我覺得還要應該分開來評價。
李老師:徐志摩怎么死的?
同學四:飛機失事。
李老師:對。徐對新詩貢獻很大,我甚至認為,僅以此詩,就足以稱優秀詩人。他還做過許多大學的教授。當時很多人都是二十來歲做教授的,比如胡適等,很有才華,現在找不到多少這樣的人。當然他們不會玩電腦游戲,沒有讀過金庸。
你們看了朱光潛的文章可能比較清楚。一個人不一定寫詩但要有詩情。就講徐志摩這個人可以講很多,我不想講很多。我們不能因一些事情否認他的貢獻。時間過得越長,對人評價越客觀。
同學們課前有沒有讀過?
同學:讀過。
李老師:大家一起讀,看有沒有讀錯的。
學生齊讀。還沒有讀完時――
李老師:停停停!我覺得你們再這樣讀下去,愧對地下的徐志摩,我聽了也很不舒服,這位為漢語羸得聲譽的詩人的詩怎么可以這樣讀。我覺得,這首詩與毛的長沙完全不同。有的同學一開始就讀得很重。
我們可以拿讀毛的試一試,李老師示范。聲音很大。大家笑。又拿讀再別康橋的語調讀長沙。大家又哄堂大笑。
這首詩背景大家不是很清楚,他還寫過一篇《我所知道的康橋》我從中摘抄了幾段。
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全世界最秀麗的一條水。在……只見我出神似的(你們想像一下,客觀上講,他的五觀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很儒雅,可以想像一下他在橋上的情景)青苔涼透了我的,,,,難忘昔日的黃昏,像 的山形,襯出,,,,那妙意只可去秋夢邊緣抓住
另一個段落:我常常在夕陽西下時騎著車 著,,,,,日頭是追不到的,我沒有夸父的,,,,有兩三幅畫,,(我讀他的散文覺得上個世紀的白話散文還不是很成熟。)一樣的神奇。(讀到這個我想到了我有新疆的伊寧,水天一色。
我真的跪下去了。(你們聽到這個就理解了為什么他對金柳有那么的眷戀)對著那冉冉的金光。滿天著艷紅的花,在青草里。陽光對,,,透明似的不可逼似)這個的草甸變成了。不說也罷,說了你們也不可信的。
李老師:在他的心里,康橋是他的精神家園,他是怎樣的感情。
李老師范讀開頭第一節。
作別-西天的云彩。老師為什么要在這兒停頓。
同學五:表現一種依依不舍之情。
李老師:對。現在大家齊讀。
學生齊讀。聲音低緩但無起伏,不過已經比剛才好很多了。
李老師:剛才我覺得好了一些,至少沒有那么野蠻了。(大家笑)這樣吧,我們每個同學自己讀一讀,按你的理解去讀。要讀,我要看一看。
李老師巡視。
指導一個同學。
李老師:讀了以后要再讀,每個同學都要準備――我是要朗讀的,怎么給其他同學朗讀。
學生自由讀。
李老師:這樣吧,大家再讀一遍,哪兒要停頓,你做上記號。
同學又自由讀。李老師在上面也細讀體會。
李老師:好了,下面請一個同學起來讀,讀的時候盡量按你的理解,我聽你的讀就知道你理解了多少,誰愿意起來讀?(何思靜舉手)
何思靜讀。(李老師:咱們男同學也要爭取時間讀,徐志摩是個男的。認真聽,一會兒要評的)
讀錯了“似的”,李老師做記錄。
讀完后,大家鼓掌。讀得很好。掌聲就能說明問題。但我只給她98分。有兩個字讀錯了。(有同學小聲說“河畔”的“畔”讀錯了)
同學六:似的。
李老師:對,還有一個讀音:青春似火。多音字。
李老師:還有長篙。她讀成了hao(一聲)
再請一個同學起來讀。還請一個女同學吧。康婕,再別康婕!大家笑。
康婕讀。聲音較低。讀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師:大家鼓掌,說明讀得不錯。但是我還要問一下,你在讀的時候能不能給大家談一談你為什么要這樣讀,為什么要這樣處理。
康婕:他有些地方表達……比如說。
李老師:請前一個同學談一談怎樣處理。
何思靜:他的第一段與最后一段是惜別的感情。中間還是比較歡樂的。比如在星輝 放歌,歡樂。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要讀得重一些,對康橋的感情是很深的。
李老師:剛才你讀放歌時聲音大。為什么。
何思靜:感覺。
李老師:男同學哪一個讀一讀。
李老師:我現在點一個同學:請李鎮西同學讀一讀。大家笑。李老師不一定有他們讀得好,但我可以說我為什么要這樣讀。
李老師讀。讀完后大家鼓掌。
李老師:客觀地地說,我們三個人誰讀得最好一些?(大家齊聲)何思靜。第二位是誰,我們兩個爭亞軍。
下面我們一段一段地一起來讀。何思靜和我一起做朗誦指導。
先讀第一節。
何思靜你來評價一下?(點頭)
讀這一節,哪一個詞作基調?輕輕的。
他為什么不走得壯烈一些?
同學:他比較留戀。
李老師:我們對喜愛的東西總是輕拿輕放。第一次讀得太重。(李老師摹仿)重重的我走了。
第一段再朗誦一下,咱們第一段的朗誦深受何思靜同學的好評。
繼續。
第二節.大家讀。
第二節完。何思靜同學評論一下。哪兒可以更好一些。(何思靜點頭)呵呵,以鼓勵為主。
李老師:那河畔的金柳,金要重一些。讀新娘要讀得幸福一些。邊示范。
波光里的艷影。讀到這兒眼前就要有一片波光。
蕩漾,要讀得輕柔。(伴以手的動作)
咱們試讀一下。學生讀第二段。
何思靜怎么樣。(何思靜:感覺好一些)
第三自然段你給大家說說應該怎么讀。
何思靜:油油的應該停頓一下。
為什么?
何思靜:說不出來。甘心重一些。第三句稍微輕一些。
李老師:示范一下好不好。
何思靜示范。
讀得太好了,就要像她這樣讀。師生一起讀這一段。
怎么樣,要及時鼓勵,及時評價。
下面一段怎么讀,還是何思靜同學你來吧。
何思靜:天上的虹要讀得歡快一些。彩虹似的夢,感情要重一些,聲調要高昂一些。(示范一下)。
李老師:好,開始讀。齊讀這一節。
下面這一節,我可以做點指導,做得不對,大家評價。
第五節,應該明朗一些。什么叫溯。放歌,要放一些。尋夢,撐一聲長篙,示范。
一起來讀。學生齊讀。
李老師:把書翻過來,我個人認為悄悄句應該慢一些。實在是不忍離去。
學生齊讀。
學生又齊讀最后一節。
李老師:后面稍微停一下:不帶走一片云彩。
下去再讀,我們第三節課還是要研讀。非常感謝何思靜。下來你們還有什么不太懂的我們再向何思靜討教。
下課。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
李老師:我看了你們的周記,很失望。我看了你們的隨筆,還很失望。作文我還沒有看。
一個同學說他三篇都寫得好。
(上課鈴響)
是這樣的,我覺得以后應該先由老師向你們問好。
我們剛才第一節課對這首詩熟悉了一下,朗誦了一下,個人朗誦,集體朗誦。上一節課有些同學問到長篙這個字,到底應該讀什么?當然應該讀—――篙!(故意拖長)初中一篇課文叫社戲,里面有。所以不要再犯這個錯誤。這堂課我們要研討。
我們把這首詩再讀一遍好不好?好
何思靜起頭。
大家齊讀。(感覺比上節課好了許多)
李老師:顯然比第一節課進步大多了。我想問一下同學們,從內心里讀了這首詩,真的覺得這首詩特別美的同學舉一下手。(一部分)能不能請一個同學說一說為什么。
同學一:從我剛聽這一首詩以后就特別喜歡。第一我特別喜歡它開頭一節和結尾一節。
李老師:有什么特別的地方?
同學一:有輕輕兩個字。我有一個初中的朋友名字里有輕。
李老師:就是說這首詩和你生活中的某一點有相通的地方。
同學一:再加之前后兩節寫得特別美。
同學二;我第一次是從廣告里,輕輕的我來了,請讓我輕輕地喝一口,當時畫面特別美。第一次讀的時候覺得很美,把廣告里的畫面與這首詩聯系起來,覺得特別美。
李老師:你覺得哪一句哪一段哪一節打動了你。能說出理由嗎?
同學三:沒有舉手的同學準備,為什么不喜歡。)我比較喜歡這里的第二段。我開始讀的時候,他說金柳是夕陽,我想不通,就通過反復的讀找到了感覺,通過聯想想象河畔旁邊的金柳,金柳是一種絲絲的,構成了一種夕陽斜暉撒在上面,柳枝飄動,給人的感覺就像一個新娘。(李:而且柳樹是婀娜多姿的,不能說松樹之類)
同學四:我第一次聽這首詩是在初中一節詩歌鑒賞課上。我聽第一遍就能記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為在結構形式上非常相似,而且意境很美,波光里的艷影等都是很美的東西。
李老師:當時徐志摩所見到的是不是只有他寫的這些?
還有哪些可能看到?
同學:人。
李老師:咱們說東西。
鳥,建筑,飛機。哪為什么不選這些?
也就是說這些景物最能體現他的情感,也就是說他們的情感最能通過這些景物來體現。這就是意象。比如金柳就是意象,不全是柳樹,帶上了作者的感情。包括長沙里的鷹等。他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為一種指向,截取眼前的景物把他放在眼前來表現。無數這樣的意象組織起來的叫意境。
這里面哪些是意象。
柳,,,,,等等,包括云彩。他所寫的是康橋,康橋在英國。他避開了當時的科技,寫了云彩等,這些恰恰是在古典詩詞里最容易出現的,這不是偶然的。你如果明白了這一點,讀這首詩就有一種特別的感覺 。
同學五:我覺得徐志摩寫的詩感覺都比較細膩。我讀過他的《偶然》,
記不記得?
學生背誦。
還有一首詩讀過沒有?沙揚娜拉,這首詩感情特別細膩,截取一瞬間的感受。
同學五:當時,我在母校的時候也有這種感覺,特別不想離開。
李老師:讀詩怎樣才算讀進去了,詩和自己的感情融在一起。他剛才就是這樣說的,在某一個場合想到了這首詩。他的人生就有詩意了。還有沒有同學?
這樣吧,臨近的同學交流一下,最喜歡哪一個詞,哪一個句?
學生討論,李老師指導。
李老師:好了,還有沒有什么新的發現,新的感受?那么有什么新的問題也可以提出來,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提出來。有沒有?我有幾個地方不理解,但我不問,還是你們問好一些。
同學六:我不懂第四節,虹是五顏六色的,很美,清泉是一個顏色,為什么?在網上有一個教師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很有科研價值。
同學七。很好解釋。本來很清澈,上面有許多東西, 五顏六色倒映在水里。
李老師:他講得有沒有道理。沒有說服我。為什么,這個一潭和前面是不是一個地方的景色?
同學八:我覺得主要是為后面做鋪墊。如果他直接去說,跟后文不太搭配。這樣寫,給人一種想象空間,用虹來形容夢想,還是很美的。
同學九:注釋上寫,夢是指作者的愿望理想 ,也就是說,他希望自己的夢是五彩的。
李老師:我是這樣理解的。我記得有一個網友,他的解釋我同意。第四節,你把分號,破虹恰好是他想到了。把分號去掉。你還可以想象一下。還有,余霞里,,,,,是他的倒影,惱人的秋波又泛起。他的倒影在細碎的波光中被打碎了,多美呀。還有什么問題。
同學十:第四段最后一句。我覺得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這讓我聯想到了俯首甘為孺子牛。如果是黃河,我可以理解為愛國。我不明白,他為什么愿意在國外的河里做一條水草。
同學十一,這只是他的主觀想法。我想魯迅當時可能無心,后人按在他身上。本來魯迅寫文章可能有想那么多。徐志摩在寫這話的時候只是表達對康河的喜愛。
其他同學呢?
我今年八月份是我第三次去麗江。我真想寫再別麗江。我喜歡麗江,大家會不會說,李老師怎么不愛家鄉啊。我也到過歐洲,寫了四萬字游記。我很愛歐洲,但我還是回來了。愛祖國和愛地球上的每一片土地可能不矛盾。徐對母校的愛與對祖國的愛是不矛盾的。徐也是愛國的,也寫過許多抨擊黑暗的文章。資產階級比封建進步得多。徐甚至愿意做一條水草,而且還是死在祖國的天空上。不要太狹隘地理解。還有沒有有問題。
沒問題我就問了。
同學十二:他為什么要放歌?
同學十三:不能放歌。
哦你問的是為什么不能放歌。
同學十四:因為開始就說輕輕的我走了。但是我不能放歌。為了照應前面以后后面的意境。他要離開,不能留下什么回憶,他悄悄地走了,與當時吹簫
我覺得我不能放歌,是說他不是馬上就要走了,他要回味以前的生活,給人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李:在那一瞬間,他忘了自己要離開,他很愉悅。完全忘情了。感情到了高潮。但是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是要離去。離別。要走了,而且是悄悄的離去,他的那種無奈,依戀,使他不能放歌。不是誰阻止,而是他覺得不應該放歌,唯有嘆息,唯有悄悄地走。
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李老師研究了很久。他吹了沒有?可能吹也沒有沒有。但笙簫是有聲的,為什么要說悄悄。他是說靜,還是喧鬧。
同學十五,正像是鳥鳴山更幽。有聲更顯靜。
李:我也如此,可以想象一下電影里如何表現。不管他吹沒有,反正都是悄悄的,即使有,心里很寧靜。為什么,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 而這種寧靜,剛好與心里的寧靜是合的。還有沒有問題。沒有我就要問了。
好像沒什么問題了。還有沒有什么問題?
這首詩為什么很美,還可以談一談自己的感受。除了意象美,還有音韻的美。讀第一段。新詩押不押韻有爭議,但如果押韻要好一些。而且大家知道這首詩寫得比較早,那時候新文化運動不久,能寫這么好,不容易。有人研究這首詩的韻是變化的。大家自己讀一讀,把韻腳劃出來。讀,讀才會體會出來。
李老師:他每一小節是不是都是押韻的。哪一小節沒有押韻?怎么押的?24句。據講,徐志摩寫這首詩的時候,是押韻的,押方言詩,舉流沙河《就是那一只蟋蟀》。李老師用成都話讀,是押韻的。所以我看到這首詩就想到流沙河是有道理的。
好,我們再讀一次,又有進步了。
何思靜領頭。同學齊讀。
李老師:不錯。那么何思靜是一個非常好的。現在李老師再讀一遍,看李老師有沒有進步。假如何思靜同學能夠得100分,李老師能夠打多少分?我要超過她,得120分。
李老師朗誦。
讀得很好。大家鼓掌。
李老師:多少分。
一個同學。100分。
我覺得還是有一個句子有問題。第四段的最后一句。沉淀,讀重了。
李:客觀地講,我不太適合讀這種詩。我有個疑問,悄悄地,輕輕地我走了。第一節寫得很好。讀到這兒我就想徐志摩踮著腳尖,很優雅地走來。但為什么要說悄悄地和輕輕的。第一節和最后一節有照應,但為什么會有這個照應?想一想,思考一下。下面我要
同學一:我從小學四年級就讀過,不太喜歡。雖然我不能否定他意境美,但是我覺得他寫這首這首詩的感情特別細膩,不像一個男人寫的,相比之下我還是喜歡豪放的。
李,你喜歡詩,但不是喜歡這種風格,假如是李清照寫的,你可能會喜歡。但是你要知道。男人也有細膩的一面。
還有沒有?
我是這樣想的,不喜歡這首詩是允許的。我不能說,你怎么不喜歡,我扣你操行分。但是不喜歡詩就不正常了。我知道我們班上不喜歡詩的人不少,我們可以不會寫詩,但要喜歡。
下面給同學介紹一首徐志摩的沙揚娜拉。
泰戈爾大家知道不知道?是美國人還是印度人?印度人。
昨天晚上我找到大學時的日記,一首一首地抄。
我讀一遍。這是徐陪泰訪問日本時寫的。
李老師讀。
李老師:就是這一個畫面,不勝涼風的嬌羞,很美的。下課。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4
《死水》《再別康橋》是新月詩派主要代表詩人聞一多和徐志摩的經典名作。仔細賞讀這兩首詩,我們能夠咀嚼出新月詩派繪畫美的豐富意蘊。
“死水”激起人們的總是骯臟、腥臭、死氣沉沉的聯想。聞一多題名“死水”作詩,大約也是基于這種普遍的大眾的文化心理。不管其詩的真正主旨是什么,“死水”的罪惡、絕望、沉寂、腐朽等象征義不會改變,也就是說“這里斷不是美的所在”。可是聞一多在詩中卻極力地渲染“死水”美麗的神韻和活潑的靈性:
也許銅的要綠成翡翠, 讓死水酵成一溝綠酒,
鐵罐上銹出幾瓣桃花; 飄滿了珍珠似的白沫;
再讓油膩織一層羅綺, 小珠笑一聲變成大珠,
霉菌給他蒸出些云霞。 又被偷灑的花蚊咬破。
在這里,翡翠的碧綠、桃花的艷紅、羅綺的光亮,云霞的陸離,逼得我們眼花嘹亂,我們也不得不驚嘆于這個五彩紛呈的絢麗世界!這也許是在清華接受九年美式教育和留美三年的聞一多在應用西方浪漫主義推崇想象的詩歌美學原理(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過:“在通常的意義下,詩可以界說為‘想象的表現’。”)(《詩辯》)進行創作實踐。聞一多靠著他豐富神奇的想象,創造出諸如晶瑩剔透的翡翠、粉嫩灼灼的桃花、皺纈柔滑的羅綺、流麗飄蕩的云霞等“濃麗繁密而且具體的意象”,這些意象疊在一起敷陳出一幅美麗無比的圖畫。這幅圖畫還挺有靈氣的:陶醉其間的“珍珠似的白沫”悠然自得,在努力探尋自我快樂的美妙方式——“小珠一笑變成大珠”;早已垂涎于此的花蚊似乎也不甘寂寞,美美地和得意忘形的白沫做起了貓捉老鼠的游戲,也分享著數不盡的歡樂。
一九二六年五月,在《新詩格律》這篇新詩論文中,聞一多開創性地把新詩的繪畫美和音樂美、建筑美并列提出,表現了他獨特的詩歌美學價值。細品上面這兩節詩,《死水》的繪畫美也纖毫畢現。聞一多曾把詩歌的“繪畫美”簡略歸結為“詞藻美”,顯然是受西方唯美主義文藝思潮的影響。我認為聞一多詩歌的繪畫美主要體現在形象的意境美上。聞一多曾鼓勵詩人大膽地“跨在幻想的狂姿的翅膀上遨游,然后引嗓高歌”,(《冬夜評論》),其實,這就是在引導詩人努力塑造意象,創造意境。當然,意境美要著色,要勾勒廓線,這或許又是繪畫出身的聞一多在有意無意地追求“詩中有畫”的古詩遺韻。上面兩節詩的色彩美和廓線美(如從“珍珠似的”“大珠”“小珠”等字詞中可以體味出)是很明顯的,這或者就是聞一多對詞藻、對詩歌語言形象的具體要求。
“死水”美了,活了,還會“死”嗎?實質上這個問題很簡單,試想,倘若一個臉上堆疊疙瘩,嘴里塞滿臟話,走路一搖一擺的低俗女子卻突然精心來了個濃妝艷抹、柔聲雅語、纖纖細步,你的感覺會怎樣呢?是做作?是惡心?還是鄙夷?總之,這樣的女子裝扮得越美,給人的感覺就會越丑,這就是東施效顰似的美丑辯證法。西方一些進步的藝術家曾經把這種美丑辯證關系引入到藝術創作領域中,出現了像羅丹的《歐米哀》雕塑,波特萊爾題名《惡之花》的詩集等,開辟了藝術表現的新的美學天地。聞一多又把這種美丑辯證法引進到他的新詩領域。他在《冬夜評論》里寫道:
“丑”在藝術上固有相當的地位,但藝術的神技應能使“恐怖”穿上“美”底一切的精致,同時又不失其要質。
也就是說,可以以美寫丑,但丑終究還是丑,把丑寫到美的極值,便是丑到極端,對丑的批判力量也就更大。《死水》是以美寫丑的典范之作,是聞一多詩歌繪畫美另一種特質的具體表現。
《再別康橋》是一首纏綿悱惻,艷麗動人的抒情詩。不必說那哀而不傷的離情別緒,令人蕩氣回腸;也不必說那起伏跌宕的韻律節奏,讓人瑯瑯上口;單就那清新明艷的康河晚景,足以使人心馳神往。
夕陽西沉,余輝給河畔的柳枝鍍上了一層媚人的金黃,垂柳依依,仿佛是美艷溫柔的新娘嬌羞地立在那里,粼粼的波光中蕩起了緋紅的笑意,“我”似乎就是幸福的新郎了。不禁心頭也蕩漾起來。
清清的河水滋潤著軟泥上的青荇,綠油油的,在康河的柔波里歡快地舞蹈,驕傲地招呼著行人,似乎在宣告它沐浴康河的自由與舒暢。以至于“我”都“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喚起的是人們對七彩生活的遐思;“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燃起的是人們對生活的浪漫和激情。
“金柳”“波光”“青荇”“星輝”等眾多色彩明艷的形象,構成的是一幅明麗和諧的畫卷。畫面是迷人的,回憶就甜蜜,情感便隨之熱烈而奔放。徐志摩是一個才華橫溢、個性飄逸的少有的出色詩人。著名學者胡適曾在《追悼徐志摩》一文中概括了徐志摩的人生理想:“這里面只有三個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這是很貼切的。美,是徐志摩的人生理想,同時更是他至愛的藝術追求。詩歌的繪畫美也是他很看重的。不過,我覺得《再別康橋》的繪畫美比起《死水》來,更多的是表現一種雋永的古典之美。
徐志摩崇拜自然,放情于山水之間,寄情于草木之中,內心感情的波動與自然變化的規律同一節奏,顯示出渾然一體的和諧美。《再別康橋》的繪畫美也就始終堅守著自古以來的“情景交融”的美學原則。通過前面文字的賞讀,我們已經分明感覺到美麗無比的康橋晚景就是詩人對康橋美好眷念之情的外化。另外,《再別康橋》的繪畫美還主要表現在對詞藻和意象的精心挑選上。這些詞藻美和意象美的選用無不打上中國傳統美學的烙印。取點“金柳”,就是“柳”“留”諧音相通之美,狀依依惜別之情,自古亦然。“金柳是夕陽中的新娘”的用喻雖新奇,但也有“翠柳將斜陽,偏照晚妝鮮”(陰鏗《侯司空宅詠妓》)的影子。甚至“滿載一船星輝”還從宋代詞人張孝祥的“滿載一船秋色,平鋪十里湖光”(《西江月·阻風三峰下》)衍化而來。
《死水》《再別康橋》都是新月詩派的代表作,它們的繪畫美當然還有更深更廣的內涵。限于水平,筆者所述不免掛一漏萬,還得請方家斧正。不過我想以此來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這兩首詩的內在意蘊,如是而已,別無他意。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5
1.基礎知識目標:了解新文人詩內涵。
file:///c:/docume~1/weizhi~1/locals~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3.png">file:///c:/docume~1/weizhi~1/locals~1/temp/msoclip1/01/clip_image005.png">
云 游 ----談徐志摩的人生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6
我說,同學們,這里要講一點文學史了。中國的詩歌,不是詩就是詞或者是小曲什么的,一般比較短小,長的也有,但不是很多。格式比較固定,寫起來入場就行了。但到了近代,中國人開始借鑒西方人的詩歌,寫起了所謂的新詩了,常常寫得很長很長。有學生笑。先是晚清人在詩歌用新詞,后來到了五四前后,終于有“我們的朋友”胡適之先生,也就是我們安徽績溪人,出來寫新詩了,他寫了一個詩歌集子叫《嘗試集》,其中的詩歌當然佳作不多,但具有開創意義。他主要是將散文的句子,用我的朋友干國祥的話來說叫“鋸”下來,一截一截的,但在當時卻有了別樣的新鮮。后來,就像今天一樣,青年人總是喜歡新的樣式的,所以青年人學寫新詩的便多起來了,趕了時髦了。學生笑。我繼續說,我對現代詩歌沒有什么研究,只是憑大體的印象,哪位有興趣的話,可以找找有關的書讀讀,估計你們沒有這個興趣。又笑。我說,在胡適的基礎上,后來出現了一大批文學流派,什么創造社啊,新月派啊,湖畔詩人啊,上個世紀二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文壇,百花綻放,好不火熱呢。僅僅就詩歌形式的發展來說,我們前面所學的戴望舒功勞不小,將現代詩歌做得很精致,他創作的詩歌有了中國古典詩的“魂”,或者說是“神韻”了。在此之前,要提到的兩位,一位是我們今天要學的多情的種子徐志摩,另一位與他同氣的我們都知道的斗士聞一多先生,他們在現代詩歌的節奏和韻律上做了很多事情。好了。就講到這里。今天我們就來學學徐志摩的《再別康橋》。
我說,我先來讀讀這首詩。(讀,略)學生有些興奮,我說你們讀吧。于是很有些學生很忘情地讀。有搖頭晃腦的,有比畫著手勢的。課堂應該有聲音,我也頗有些受其感染了。顯然這幾節課的引帶沒有白費。
略而沉思之后,我說,讀就到這里,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要交頭接耳,唾沫橫濺,方是境界。學生笑。我說,聲音大一點,談談對這首詩初讀之后的感受,或者也可以談談你對詩中的一些精彩的句子的喜好與理解,開始吧。于是學生交流。上次來隨堂聽課的老師說,沒有想到幾天下來孩子就有這么大的變化,我說,課堂其實就應該是一個場,需要老師和學生共同營造,不是做給誰看的,而是你心中實實在在地有“人”在。閑話休提,看看學生交流得差不多了。便開始進入文本。
我說,下面請大家談談讀了這首詩歌后的感受?沒有人應聲,問了幾遍,還是沒有應聲。想找幾個學生起來回答,但還是忍了。我不能像有些老師那樣,孩子不說,硬要說點什么。當然,在教師的點名下,學生一般是會說點什么的,但又能夠說出什么呢。天知道。這樣做難道僅僅是為了滿足課堂上的某種需要嗎?
我說,大家看看詩歌的注腳的地方。大家看,有了一點興趣。我說,詩歌寫在什么地方?學生說在“中國海”。我問,“中國海”在什么地方啊?學生說不知道。我說,所謂“中國海”者,是說航船到了中國的海域,我在黑板上畫了一張草圖,然后說,中國的海域自北向南,有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大家看看,船從哪里到中國海的?有學生說可能從南邊吧。我說是的,大體上都走這一路。從英國出發,可以有兩條路,一條往南經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經東南亞,過馬六甲海峽進到中國的南海,另一條是……學生說從地中海,過蘇伊士運河,進印度洋,然后是相同的路徑到中國南海。我說,大家看看從英國出發經過那么大的一個彎子,再折回中國海,甚至開要到中國本土的時候,“才”寫了這首詩歌,說明了什么?或者說這里有什么問題呢?學生說,路途挺遙遠的。我說是這樣的,從此離開英國的時候是可以寫的,為什么要等到開到自己的本土的時候才寫呢?有學生說,“我瞎說啊,可能是快到自己的國家的時候,才想起來的吧”。我說,高中學生了,不能用“瞎說”這樣的字眼,換成“我以為”,或者“我認為”怎么樣?她說好。我說你坐下。然后我再問了一遍,有學生說,可能是到了中國海,有了很多的感觸吧。我說究竟可能是一種怎樣的感觸呢?他說,具體我也不知道,感覺當時中國挺黑暗的。我說,“你所講的有道理”,那為什么感到中國黑暗了,就寫出這首詩歌呢?學生說不知道。
我讓他坐下,然后對全體學生說,我們換一個角度,先不說這些,我來問一下,班上有哪些同學會寫詩歌呢?眾人涌動,都指向了查同學。我說,查同學你起來說說可以吧。他站了起來,就是在前次課堂上被我夸獎“丈夫柔情”的那位,他說一種情況是心中突然想寫,靈感來了,另一種情況是受了什么刺激,也會寫出詩來的。我說很好,還有沒有那位同學是寫過詩歌的?坐在窗子底下的一名同學站了起來。我問他寫詩的體會。他說他一般是晚上寫。我又問他具體情由,他說晚上安靜,空氣里有一絲慘淡的東西。我說那你寫出的詩歌一定有點傷感了。他說是的,有時回憶同學,有時是想到某一件往事。我說,詩人所說的話就是不一樣啊。
然后,我對著眾人說,你們看看詩人徐志摩為什么到了中國海之后寫出了這首詩呢?有學生說是靈感的突然到來,很想寫便寫了。我說有道理,徐是率性詩人,揮手而出,有你所說的那種風度。又有學生說,他肯定是到了中國海,離中國近了,馬上感到中國的黑暗而懷念起英國康橋來。我說,康橋在徐的心中可能是怎樣的?他說應該是很美好的。我說,你何以見得?他說,從詩歌中所寫的情況來看,應該是非常美好的。我說可以做這樣的理解,不過我還想問你,徐的散文或其他詩歌你讀過沒有?他說沒有。我問其他同學讀過沒有,都說沒有讀過。我說,大家要補補了,現在沒有讀沒關系,以后還不知道就不好說了,是吧。我說,在《我所知道的康橋》等散文里,徐的筆下是星光,是水聲,是近村的晚鐘,是優美、寧靜而和諧的,甚至帶著些神秘,而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他的性靈之中,你們想想,這對徐來說康橋意味著什么?學生說,真美啊。有學生說簡直是天堂了。我說,是啊,在徐的心目中,康橋是一塊“圣潔”的土地啊。說罷,將“圣潔”二字寫在了黑板上。所以說,那里又如何不使他魂牽夢繞呢。我說,這首詩上完了,我還要給你們讀讀徐的散文呢。眾生興奮,不表。“面對沉沉黑暗的中國,詩人是心情是沉重的,對康橋自然是充滿著深切懷念的,”我說,“所以說,刺激的說法不能沒有道理的。”
“但我想,可能性更大的一種是,你們看看,從英國到中國的航程有多遠……”學生比畫著,我說在這期間,一個人1922年在那里學習的人,事隔 6年之后再去那里,然后又離開了,你們想想,會……學生說,會有很多話要說,會有很多事要做,我說,這一切詩歌里都沒有寫,而一直到中國海上的時候詩才寫出來,確實值得思索的。那么長的路程,幾個月啊,會有多少的事情在他心中熟稔了多少回呢,他想寫,但他一直沒有寫,那里的一草一木對他來說是最熟悉也不過了,但他就是什么都不寫。一直到了中國海上的時候,終于像個孩子一樣,當然很紳士地,將一腔傾泄而出。
有學生說,老師你所說的可能嗎?我說,我也不知道,這可能只是一種想象了,不過,詩歌中也許會有答案吧。我說,我們還是讀讀詩。于是學生讀。
我說,我們來看看詩歌的第一節,我向來看中“第一節”,覺得里面有很多含量呢。(暫到這里。)
《再別康橋》教學案例分析 篇17
再別康橋解讀
丁香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康橋時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自陳道: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或民約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天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吸煙與文化》)1928年,詩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歸途的南中國海上,他吟成了這首傳世之作。這首詩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號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說,“康橋情結”貫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詩文中;而《再別康橋》無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節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連用三個“輕輕的”,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象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節至第6節,描寫詩人在康河里泛舟尋夢。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志,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第5、6節,詩人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借用“夢/尋夢”,“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四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處,星輝斑斕里跣足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此時的沉默而無言,又勝過多少情語啊!最后一節以三個“悄悄的”與首闕回環對應。瀟灑地來,又瀟灑
地走。揮一揮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須贅言。既然在康橋涅槃過一次,又何必帶走一片云彩呢?全詩一氣呵成,蕩氣回腸,是對徐志摩“詩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適嘗言:“他的人生觀真是一種‘單純信仰’,這里面只有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他夢想這三個理想的條件能夠會合在一個人生里,這是他的‘單純信仰’。他的一生的歷史,只是他追求這個單純信仰的實現的歷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詩人在康河邊的徘徊,不正是這種追尋的一個縮影嗎?徐志摩是主張藝術的詩的。他深崇聞一多音樂美、繪畫美、建筑美的詩學主張,而尤重音樂美。他甚至說:“……明白了詩的生命是在它的內在的音節(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們才能領會到詩的真的趣味;不論思想怎樣高尚,情緒怎樣熱烈,你得拿來澈底的‘音樂化’(那就是詩化),才能取得詩的認識,……”(《詩刊放假》)。
反觀這首《再別康橋》:全詩共七節,每節四行,每行兩頓或三頓,不拘一格而又法度嚴謹,韻式上嚴守二、四押韻,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這優美的節奏象漣漪般蕩漾開來,既是虔誠的學子尋夢的跫音,又契合著詩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快感。七節詩錯落有致地排列,韻律在其中徐行緩步地鋪展,頗有些“長袍白面,郊寒島瘦”的詩人氣度。可以說,正體現了徐志摩的詩美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