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學案例-教學生用心感受父愛
教學生用心感受父愛
.
背 影
朱自清
教學目標 :1、熟讀課文,初步理解文章內容;
2、理清文章結構,深入理解文章內容;
3、使學生深深體會文章字里行間洋溢出來的濃濃的父愛之情;
教學重點:理解內容,品味父愛;
教學難點 :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感受父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以文學常識導入 ;
2、 指名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
(1) 文中幾次出現背影;(4次)
第一次(1)點題;第二次第三次(2—6)畫背影,忘背影;第四次(7)憶背影;
2、 這是一片歌頌什么的文章?父愛
(三)重點突破
1、閱讀文章第二部分,找出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濃濃的父愛之情?
2、 全班討論;
(1) 重點段落,第6自然段,父親的動作描寫,買橘的艱難;
(2) 父親的5次語言描寫——含蓄;
(3) 家中現狀:喪母之痛,差事交卸;父親所受壓力之大,所肩責任之大,但仍然安慰兒子,堅持送兒子上火車;對比。
(4) 父親自己的衣著(布衣)與為兒子定制(紫毛大衣)的對比;
3、 師帶領學生總結父親形象:中國典型慈復形象。為兒子勉為其難,甘委孺子牛。不善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只會用行動去盡職盡責,含蓄深沉。
(四)深入感受
1、“我”對父親的愛最初是不理解的,但最后又深受感動,淚水止不住的流,有一個過程,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2、全班自由討論發言
(五)師小結,布置作業 ;
教學生用心感受父愛
自畢業至今,我已在教育崗位上工作五年了。給我感覺最深的是:現在的孩子多半不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在心理上不接受父母輩愛的表達方式。認為父母對自己做什么都是應該的,由此推彼,無論別人對自己做什么也都不心存感激。這種現狀,究其因素很多。學校教育開啟學生心靈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夠成功,況也不可能百分百的成功率。只能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學校各部門多方努力形成合力效果才會明顯。在教學中,我不放過任何教育他們的機會。
我所教的班級為住宿班,學生初步體驗了在外讀書的滋味,有了最起碼的這類生活的體驗。所以,在講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這篇文章時,我決定在課堂教學中向學生滲透著方面的教育。
在第二課時的教學中,我讓學生仔細閱讀第二部分,找出文中表現父愛的地方,談自己的感受。學生的積極性很高,課堂很活躍,各抒己見,出現了爭論的局面。最后經過共同討論,總結為四點,它們是:父親為兒子買橘子的動作描寫的句子;父親的五次語言描寫;父親臨行前決定是否親自送“我”的心理斗爭;父親自己一身粗布衣服與兒子的紫毛大衣的對比。經過這個環節,學生較深入的理解了文本,理解了在父親心中,兒子永遠是第一位,是任何事都替代不了的。我接著追問:兒子對于父親為自己所作的這一切是否理解了呢?他是怎樣理解的呢?學生答道:開始不了解,認為父親說話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在心里暗笑他的迂,最后因看到父親為自己買橘的背影而深受感動,感情不能控制,流下眼淚。我繼續追問: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你生活中是否有過這樣類似的體驗?這可打開話匣子了。學生們爭相說出自己的生活體驗,不少學生說是因為學了《背影》這篇文章之后,才開始認識到那時爸爸對自己的愛,那是父母愛的表達方式,而平日里多半厭煩的認為是嘮叨,反感之極,后悔不已,有的學生竟然說著說著就哭了。課下,我布置了一篇以《心存感激》為題的作文,讓孩子痛快地道出自己這堂課還想說而沒有說出的話,相對自己父母說的話,自己學習這篇文章的感受。
通過這次成功的教育,我更加認識到:語文教師獨特的魅力,教育機會隨時有,需要自己處處去挖掘,用心去體會。
李海曄
2006年1月
成長的故事
畢業第二年,我除教課之外,還擔任指導文學社團的工作,組織學生相繼成立了兩個文學社團。年輕剛畢業的我,對工作充滿熱情,喜歡富有挑戰性的工作,并為此付出了很多精力。工作中與這些青春的、樂觀的、向上的、朝氣蓬勃的孩子相處得十分融洽。盡管工作很多、很重,但我們都干得很開心,能在工作中體驗到成就感、無窮的樂趣與新鮮的刺激。
認識這個孩子是在一次很偶然的機會。記得那時,我正在辦公室修改稿件。我的一名得意門生——文學社的社長王定達帶他來找我,他倆一前一后走進了辦公室。我并未對他引起更多的注意。直到王定達叫到我,我才抬起頭來看他:個子不高,又黑又瘦,但很健康,臉龐棱角分明,嵌著一雙清亮的大眼睛,但卻微帶憂郁色。與青春陽光,才華橫溢的王定達形成鮮明的對比與反差。一個思維敏捷,語言幽默風趣;另一個卻表達不流暢,很是拘束。只記得那時他很鄭重的把一個藍皮本子交給我,然后用滿懷期待的眼神看著我。我拿過本子,翻看了一回,很讓我驚訝。本子上寫得不是一首詩兩首詩,也不是十首八首,而是整本都寫滿了,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這不僅讓我對他刮目相看。我便愛才般好奇的問了他幾個問題。指著其中的一兩首詩問他是如何構思的?這個詞是什么意思?等等,他支支吾吾的沒說出什么,只是說:就那么寫的唄!這又不得不讓我對他有一絲懷疑,與他聊了幾句就讓他走了。我也隨隨便便地把這個藍皮本子放在我書桌的抽屜里,不久,事多也就淡忘了。
而后王定達重又來找我,問及我有關那本詩的事。我便與他談起我的疑慮。王定達的一席話打消了我的顧慮:“我在寫詩寫文章時,寫到一個地方,也不知道某個詞什么意思,只是感覺用在這很有意境,便拿來用,也不會去查它原本的意思。”事也湊巧,這時有一個老師說他的詩是抄來的,我和王定達便替他說了話,并吸收他為文學社的社員,他很是感激。遺憾的是,那本詩在一次辦公室搬家時不慎丟失了,無法找回,至今讓我懊悔不已。
一年后,王定達邁進了重點高中的大門,而他去了一所職業學校。我安心得教我的課。王定達他們也會偶爾來找我,與我談起他們在學習上的壓力、面對抉擇的困惑。我便盡我所能開啟他們。他們之中的大部分人恐怕都已擱筆了,這讓我不免有些惋惜。偶然間一次翻閱《新新文學》報紙時,我看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雅麗詩文”,心中想,可能嗎?但又轉念一想,重名罷了。當他走進辦公室,重又站在我面前的一剎那,我既驚奇又驚喜,他拿出幾份報紙給我看:“您看這個名字不驚奇嗎?是我主辦的。”此時,我不知該說什么,只為他的那份堅持而感動,為他直面人生的困惑、走出人生低谷的堅強而感動。他是誰?他就是大方職業學校攝影班的趙富琦同學。
趙富琦的故事使我深深感受到了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快樂。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在影響著學生的成長,影響他們的心靈,甚至影響他們的一生。我要學會捕捉這樣的每一個瞬間,循循善誘,開啟每個學生的才華。幫助他們成長,這才是一名出色的教育家所必須具備的。
李海曄
2005年6月
教會學生正確認識中國的過去,認識自己的過去
初中語文第八冊有一篇文章是法國作家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致巴特勒上尉的信》,這封書信飽含著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憤怒的譴責了侵略者的罪行,表達了對被侵略、被掠奪者——中國人民的巨大同情。讀來震撼人的心靈。在看完這篇文章之后,我內心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生于20世紀末,成長在21世紀的孩子們是無法深刻體會這種民族感情的,大部分孩子對中近代史的了解又是少之又少,再加上成長于和平年代的他們又對自己祖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無法體會,所以,在課堂上激發出學生的愛國激情,這堂課就可稱得上是成功的。
基于目前學生對中國現代史的了解現狀,我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依據文本了解圓明園的價值,讓學生認識到圓明園在世界的地位,是東方藝術的典范,我又補充了一些課文中沒有的有關圓明園的資料,激發學生們的作為一名中國人的自豪感。然后,我話鋒一轉,“同學們,這就是”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令我們為之驕傲的圓明園,然而,一場三天三夜的大火將它付之一炬,里面陳列的一切物品也被洗劫一空,如今只剩下斷壁殘垣,屹立在世紀的風雨飄搖之中。魯迅先生曾經說過:悲劇是將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作者雨果先生對于中國遭受的這場劫難,是怎樣的態度呢?”學生們此時的情緒非常激動,爭相回答:“抗議、譴責侵略者的強盜行為”“諷刺侵略者的行為,做了這樣的事,還自稱文明人。”“他認為真正的強盜適英吉利和法蘭西政府,而不是這兩國的人民”……我感到時機來了,接著問:我們中國為什么會經歷這樣的屈辱歷史呢?自1840年以后,中國人民所受的屈辱又何止這一次,誰能告訴我,中國被其它國家欺負挨打的原因是什么?孩子們一個個神情激憤,踴躍發言。課下我布置了閱讀《哭泣的圓明園》一文,讓學生在周記本上記錄自己學習本課的感受。
晚上我迫不及待的讀著孩子們的周記,感受著孩們雖稚嫩但卻真誠的內心獨白。孩子們的字里行間充滿了對作家雨果的好感,對侵略者的仇恨,對中國的熱愛之情。認識到了自己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認識到了中國的未來人人有責,自己有責;也對和平和幸福有了更深刻的思考。我看著這些“動聽”的話語,心中倍感快慰,我體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對教師職業的神圣的認同感。
李海曄
2005年6月
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從教幾年來,自己所教過的學生已有幾百名,我的第一屆學生已是大學的學生了。印象深的,印象不深的;記上名字的,想不起名字的;無論是德才兼優的,還是頑皮搗蛋的;也無論是在校園中迎面,還是在大街上偶遇,我都報以微笑,而他們也都是深深的鞠躬問好,見到我都倍感親切。
許是教語文的緣故吧,我在刻下總是抽時間為一些作文較好的學生改稿,既出于愛財之心,也是備推薦報刊發表,作文課當例文之用。為教學積攢材料。所以,這些孩子是辦公室我的常客。也經常找一些學習較差的同學給他們耐心的講解;語文課代表因工作原因更市場來辦公室與我交談。間操時、課外活動時、集體外出參觀時……我的學生們都會親切的叫我,問候我,要我與他們一同玩耍,一同說笑聊天,一同吃飯睡覺,甚至爭著坐在我的身邊。我一直被學生們對我的喜愛所包圍,我為此而沾沾自喜,無比滿足。感覺自己有著無窮的魅力。直到那一次。
一日,在查閱學生的日記時,有一個平日我不十分注意的學生在日記中寫道:李老師,您年輕漂亮,咱們班同學都喜歡您,喜歡上您的課,喜歡和您說話。然而,這種幸福只屬于別的同學,沒有我得份。每當上操回來,路過辦公室,總看到課代表在您的左右,或那幾名寫作好同學圍在您的周圍,就連平日不十分乖巧的那幾個搗蛋鬼都能夠去辦公室,有接近您的機會,但我卻沒有。我生來是個性格內向的女孩,成績又平平,寫作又不好,但我也同樣需要您的鼓勵,希望您給我一些鼓勵吧,在課堂上表揚我一次,讓我也有勇氣,有機會去辦公室,和別人一樣,好嗎?看到這則日記,我受觸動很大。其實,這些孩子才更需要老師在他們身上花更多的心思,更多的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
這以后,我改變了我以往的一貫的教學方法。修改作文,力求做到全批全改,對每一個學生的作文都加以指導。時間無法安排,就一次幾組,輪流指導。課堂上也是一樣,鼓勵不愛舉手的同學發言;在日記中寫一些表揚鼓勵的話語。很快,我的做法就有了效果,那些走在班集體邊緣的孩子也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周到了自己的位置,對自己在班集體中的價值有了認同。
這件事讓我深深認識到教師職業的神圣與偉大,為自己能夠幫助孩子心靈健康成長而感到自豪。
李海曄
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