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前前后后》教案(精選2篇)
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前前后后》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繪畫中表現前后的遮擋關系,能增強畫面的空間感,令畫面層次更豐富。本課通過學習繪畫法和拼貼法,讓學生建立用美術語言表現前后空間感的意識,為以后的美術表現作鋪墊。
物體由于前后位置不同,會產生前后遮擋變化。生活中事物的前后遮擋關系無處不在,提醒學生做一個有心人,觀察這一美術現象,并學習用美術語言表現生活中的美術現象。
本課教材提供了多幅有前后遮擋關系的圖片,啟發學生用美術思維來看身邊的世界。教材中秦始皇陵兵馬俑實景照片旁,配有簡筆畫示意圖,一方面表現前后遮擋關系,另一方面還傳達出一個信息:身高差不多的陶俑,由于擺放的位置逐漸退遠,給人近高遠低、近大遠小的視覺感受。
教材中提供了兩種表現方法,一是剪貼法,即由遠及近的粘貼順序,便于學生理解前后遮擋關系;二是繪畫法,即教材下方的三幅學生繪畫作品,較好地體現了遮擋、近大遠小的關系,為學生進一步構思自己的作品作好鋪墊。
教學思路:
第一課時教學采用以下環節:找生活中的前后現象——游戲探究,對比感知——欣賞感知——探究遠近關系——剪貼法表現前后、遠近關系——展示評價。第二課時教學繪畫法表現前后,即先畫前面的,再畫后面的,被遮擋住的地方就不畫。通過欣賞表現前后、近大遠小現象的繪畫作品,使學生學習用繪畫的方式表現物體前后遮擋產生的空間美感。
教學建議:
第一課時
(一)引導階段
情景導入:兩只玩偶爭寵,排隊爭第一。一會兒玩偶A跳到前面來擋住玩偶B,一會兒玩偶B跳到前面來擋住玩偶A,讓學生判斷誰在前、誰在后。
揭示課題:前前后后。
(二)發展階段
1.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遮擋現象,判斷什么物體在前,什么物體在后。
出示書中的知識窗:把一樣物體放在另一樣物體的后面,就會產生前后的感覺。
2.游戲探究,對比感知,前后遮擋產生的層次美感。
(1)教師出示用吹塑紙剪的五個水果,教師拼擺無任何遮擋的零散的效果,請學生說出感受。
(2)各組游戲,隨意拼擺,嘗試探究怎樣擺放物品更具有美感?
(3)展示交流,得出結論,畫面要有局部遮擋,才會有層次感。
3. 欣賞感知。
課件出示資源包中有前后現象的作品圖片,學生感知前后關系使畫面更生動,更符合視覺審美。
4.探究遠近關系
(1)欣賞書中秦始皇陵兵馬俑圖片,為什么一樣高的陶俑看上去會有的大,有的小?有什么規律?學生討論、交流。
(2)出示書中知識窗:通過逐漸縮小物體的尺寸,產生遠近的感覺。
(3)課件出示生活中近大遠小現象的圖片,拓寬學生思維,請學生說一說這種現象給自己的感受。
小結:畫面中有前后遮擋及遠近的不同,能使畫面更豐富,更生動。
5.怎樣把剛才發現的前后、遠近關系表現出來呢?
(1)各小組繼續玩老師提供的剪貼半成品,各組學生試著擺一擺,想一想先粘貼什么,后粘貼什么。
(2)分組交流,得出結論。先粘后面的、遠處的部分,后粘前面的、近處的部分。
(3)學生看書中步驟圖,自學,明確方法和步驟。
6.啟發構思
你想表現怎樣一幅有前后關系的、遠近感覺的畫面?
(三)實踐階段
習作要求:
1. 用剪貼法表現一幅有前后關系、遠近感覺的作品。
2. 剪出物體外形輪廓——拼擺出前后關系——由遠及近粘貼作品。
(四)展示與評價階段
展示習作,同學間相互找一找畫面中表現前后、遠近關系的部分。師生參與評價,肯定優點,對表現不足的部分提出完善建議。
(五)收拾與整理階段
引導學生收拾、整理,維護環境衛生。
小學三年級上冊美術《前前后后》教案 篇2
這一課經過幾次試講,才確定了教學形式。不可否認,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嘗試永遠也發現不了不足,嘗試的過程就是不斷完善的過程,平時上課也是這樣,最后一個班的課往往比前面的幾節令人滿意,教學效果也好。
就像這一課的導課,先是讓學生通過欣賞一組具有鮮明透視效果的圖片和影像資料來發現“近大遠小”的透視規律,但因為缺少直觀的對比,沒有在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地認識,取得的效果并不如預想的好。于是靈機一動,隨手編了一個雙手操,用手的動作來展示不同的位置關系,讓學生從雙手的位置改變來發現手的大小的變化,學生很容易得就總結出了“近大遠小”的規律。這樣似乎已達到了教學的目的,但學生的作業交來后,我發現他們的表現對象僅限于近距離的前后關系,或是書上的內容,并沒有拓展開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方式,觀察教室、觀察課桌、觀察站在第一排和站在最后一排的同學,來豐富學生的認識。最后還是走過操場時,忽然想到為什么不把他們帶到操場呢?大自然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老師嗎?為教學氣氛更活躍,我還設計了汽車小司機這個游戲環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踐證明走出課堂,又是一片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