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通用13篇)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1
訓練重點:
了解新聞的特點 復習記敘六要素
理清文章層次 訓練默讀
體會準確、簡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步驟:
一課時
1、導入
用最近報紙引入(看新聞版)
2、簡介“新聞”
報紙最常用的文章樣式。它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有教育、認識、移情作用)的事實。 從廣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 從狹義上講,就是指消息。(今天講此種)
新聞(消息)的特點:
⑴ 用事實說話
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合理”也不行)
⑵ 及時(時間性強)
⑶ 簡明扼要
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有時(看需要而定)兼有議論(精辟的畫龍點睛式的)、描寫。
3、整體感知課文
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⑴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荻dŠ 銳不可當dng 潰kuŒ退 要塞s„i
殲jin滅 業已 不含
⑵ 簡介背景資料
⑶ 快速默讀課文,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了解新聞的結構及其作用
消息結構為五部分: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前三者必不可少)
標題:新聞內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三標齊全,或只有主標。(前)引標:交待背景,點明中心。(中)主標。(后)副標:概括主要事實,或進一步點明中心。
導語: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來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較詳細了解新聞的內容)
主體:緊接導語進行補充和發展,具體展開事實,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軀干)(更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
⑷ 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結合課文讓學生理解消息的文體知識)
電頭( ):是發布消息、電訊的固定格式,具體交待發布消息的單位、發電時間和地點。
【附】:新華社即新華通訊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區都設分社,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分社或派駐記者,向國內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提供新聞和新聞圖片,并向國外發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
本文電頭中發電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標題:以凝練的語言,不僅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而且“百萬”“橫渡”寫得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導語: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勝利)
②句在地點上作補充
“百萬大軍”——(人數之多),排山倒海,無堅不摧。
“一千余里”——(區域之廣)。
“均是”——概括戰線之長、勝利之大。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所向披靡,戰績輝煌。
本文導語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下文;它氣勢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洋溢著勝利豪情。
【思考】:
為什么導語部分不交待時間?
因為在《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4月22日2時電)已作了介紹,本文是報道渡江戰役的第二篇,時間僅隔20小時,讀者關心的是戰役的進展,故時間交待從略。
主體:分別寫中(30萬)、西(35萬)、東(35萬)三路大軍渡江盛況,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⑸ 再讀課文,找出本新聞六要素(即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夜起24小時內
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
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
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二課時
1、問題探究
【討論】:
⑴ 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體會本文材料組織得嚴謹而自然,條理分明的特點
分三層,分別寫三路大軍。
有時間上的銜接:20日夜——21日下午5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隊的銜接:中——西——東路。
有內容上的銜接:(見文中標“——”語句)
⑵ 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東路的順序寫?
結構順序的安排是由時間和事件本身特點決定的。本文作者是考慮到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b中西路所遇敵軍抵抗甚微,而東路之抵抗較頑強,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寫。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動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詳細報道(《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戰況只用了寫時間、地點、神速的一句話)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再寫西路。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敘述,有時可在敘事中插入簡要的議論。請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敘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轉入對西路軍渡江戰況的報道,其中插入簡要議論,精辟地說明了人心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是將軍事行動放到當時的政治背景中來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極大說服力。
⑷ 敵軍為什么毫無斗志、抵抗甚微? 兩方面原因的議論為什么一略一詳?兩方面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略)
敵軍廣大官兵厭戰(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詳)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已說明了這一點。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則要詳議幾筆:b把極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區別開來,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b著重點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直接原因是國民黨反動派拒簽和平協定,我軍師出有名。
兩方面順序不能顛倒。因為我軍英勇善戰是勝利的首要條件,而且從行文的氣勢和語言的銜接看(下文要寫的東面敵軍抵抗較為頑固更突出“英勇善戰”),也以現在的寫法為佳。
東路軍由于所遇敵情與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沒報道,因此較為詳盡。
⑸ 體會本文語言特色: 準確、簡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較為”、“很”、
能用單音節詞便不用雙音節詞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課堂練習
寫一條新聞,報道學校或班上新事(當堂講評)
如:我校田徑運動場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標題醒目、恰當 ②內容絕對真實
③導語有概括性、準確性 ④語言簡潔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2
特級教師 劉福增
(一)教師:本文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標題、導語 、主體,有時還有結語。這則消息的標題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非常有氣勢。括號中的文字是電頭,說明電文是什么時間從哪里發來的。消息的1、2兩句是導語 ,從第3句到結尾是主體部分。導語 一般是對消息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體朗讀全文,讀后給句子標序號,全文共17個句子。第1、2句是導語 。主體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的情況分為三個層次。請同學畫出三個層次的界限。
(三)教師將課本中的地圖放大,掛在黑板前,然后請1、2組的同學閱讀并記住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第3、4組同學閱讀并記住西路軍渡江的地點、人數、簡要情況及評論;第5、6組同學閱讀并記住東路軍渡江的時間、人數、地點和簡要情況。然后,1、3、5組選各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邊指著圖邊講解,像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一樣,講得清楚、明白,指圖要準確,適當。講解后再請2、4、6組各選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講解。
(四)教師小結,評議同學講解的情況。進一步指出這則消息的發表在當時對中國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請同學們每人寫一則消息,要求有標題、導語 和主體三個要素。內容不限。字數在200—300之間。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人教社)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3
訓練重點:
了解新聞的特點 復習記敘六要素
理清文章層次 訓練默讀
體會準確、簡明的語言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步驟:
一課時
1、導入
用最近報紙引入(看新聞版)
2、簡介“新聞”
報紙最常用的文章樣式。它用事實說話,及時報道最新發生的有社會價值(有教育、認識、移情作用)的事實。 從廣義上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 從狹義上講,就是指消息。(今天講此種)
新聞(消息)的特點:
⑴ 用事實說話
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夸張(“合理”也不行)
⑵ 及時(時間性強)
⑶ 簡明扼要
在表達上以敘述為主,多用較樸素和概括的語言。有時(看需要而定)兼有議論(精辟的畫龍點睛式的)、描寫。
3、整體感知課文
板書課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⑴ 檢查預習(正音、解詞)
荻dŠ 銳不可當dng 潰kuŒ退 要塞s„i
殲jin滅 業已 不含
⑵ 簡介背景資料
⑶ 快速默讀課文,看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了解新聞的結構及其作用
消息結構為五部分:
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前三者必不可少)
標題:新聞內容的提要。(迅速了解新聞的主要內容)或三標齊全,或只有主標。(前)引標:交待背景,點明中心。(中)主標。(后)副標:概括主要事實,或進一步點明中心。
導語 :一般是正文第一句或第一段,用來吸引讀者閱讀下文,大都是扼要地揭示消息的核心內容(較詳細了解新聞的內容)
主體:緊接導語 進行補充和發展,具體展開事實,是消息的主要部分(消息的軀干)(更詳細地了解新聞的內容)
⑷ 分析本消息的結構:
(結合課文讓學生理解消息的文體知識)
電頭( ):是發布消息、電訊的固定格式,具體交待發布消息的單位、發電時間和地點。
【附】:新華社即新華通訊社,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通訊社,總社設在北京,在各省、市和自治區都設分社,在世界許多國家設有分社或派駐記者,向國內報紙、廣播電臺、電視臺提供新聞和新聞圖片,并向國外發布英、俄、法、西班牙、阿拉伯等文字新聞和圖片新聞。
本文電頭中發電時間精確到“時”,暗示戰役在迅速發展之中。
標題:以凝練的語言,不僅概括了全文主要內容,而且“百萬”“橫渡”寫得氣勢磅礴,勝利豪情躍然紙上。
導語 :①句概述主要事件(渡江勝利)
②句在地點上作補充
“百萬大軍”——(人數之多),排山倒海,無堅不摧。
“一千余里”——(區域之廣)。
“均是”——概括戰線之長、勝利之大。
“沖破敵陣”、“橫渡長江”——所向披靡,戰績輝煌。
本文導語 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又領起下文;它氣勢壯闊,精練凝縮,激動人心,洋溢著勝利豪情。
【思考】:
為什么導語 部分不交待時間?
因為在《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4月22日2時電)已作了介紹,本文是報道渡江戰役的第二篇,時間僅隔20小時,讀者關心的是戰役的進展,故時間交待從略。
主體:分別寫中(30萬)、西(35萬)、東(35萬)三路大軍渡江盛況,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⑸ 再讀課文,找出本新聞六要素(即記敘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人物——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
時間——從20日夜起24小時內
地點——1000余華里的戰線
事件發生的原因——解放軍橫渡長江,進而解放全中國
經過——分三路橫渡長江
結果——人民解放軍全線告捷(渡過35萬人,渡至繁昌、銅陵、青陽、荻港、魯港地區)
二課時
1、問題探究
【討論】:
⑴ 主體部分分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在一起的?
體會本文材料組織得嚴謹而自然,條理分明的特點
分三層,分別寫三路大軍。
有時間上的銜接:20日夜——21日下午5點——21日下午至22日下午。
有渡江部隊的銜接:中——西——東路。
有內容上的銜接:(見文中標“——”語句)
⑵ 為什么要按中路——西路——東路的順序寫?
結構順序的安排是由時間和事件本身特點決定的。本文作者是考慮到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B中西路所遇敵軍抵抗甚微,而東路之抵抗較頑強,所以中、西路放一起寫。b原本就是中路渡江行動在前,西路在后。c此前已有中路詳細報道(《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中路(其渡江戰況只用了寫時間、地點、神速的一句話)即可轉入下文。因此先寫中路,再寫西路。
⑶ 消息主要用概括敘述,有時可在敘事中插入簡要的議論。請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在敘述中路后,很自然地轉入對西路軍渡江戰況的報道,其中插入簡要議論,精辟地說明了人心向背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是將軍事行動放到當時的政治背景中來分析得出的結論,具有極大說服力。
⑷ 敵軍為什么毫無斗志、抵抗甚微? 兩方面原因的議論為什么一略一詳?兩方面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
我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略)
敵軍廣大官兵厭戰(國民黨拒簽和平協定(詳)
因第一方面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已說明了這一點。而第二方面的原因 則要詳議幾筆:B把極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區別開來,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b著重點明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直接原因是國民黨反動派拒簽和平協定,我軍師出有名。
兩方面順序不能顛倒。因為我軍英勇善戰是勝利的首要條件,而且從行文的氣勢和語言的銜接看(下文要寫的東面敵軍抵抗較為頑固更突出“英勇善戰”),也以現在的寫法為佳。
東路軍由于所遇敵情與中、西路不同,而且上一篇也沒報道,因此較為詳盡。
⑸ 體會本文語言特色: 準確、簡明、富于感情色彩
例:“不含”、“較為”、“很”、
能用單音節詞便不用雙音節詞
做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三題
2、課堂練習
寫一條新聞,報道學校或班上新事(當堂講評)
如:我校田徑運動場重修,今年九月可交付使用
要求:①標題醒目、恰當 ②內容絕對真實
③導語 有概括性、準確性 ④語言簡潔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4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特征。
2、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一、導入 新課。
(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一、導入 新課
問:今天我們班級來了不少老師聽課,這對于我們班級,甚至我們學校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一件大事。如果請你用一句話概括這個事實,該怎樣說?
問:若用一兩句話概述一下,又該怎樣說呢?注意在概述中運用贏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話來介紹,我們同學都會。)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重音,注意語調。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3,將自己的答案與課文相對照哪些內容與答案一致?(標題對應一句話,導語 對應一段話,其余部分為主體)教師組織討論,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
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
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三,質疑探究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后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5
特級教師 劉福增
(一)教師:本文是毛澤東同志1949年4月22日夜為新華社寫的一篇新聞消息。消息通常包括:標題、導語、主體,有時還有結語。這則消息的標題十分醒目地概括了主要內容,而且非常有氣勢。括號中的文字是電頭,說明電文是什么時間從哪里發來的。消息的1、2兩句是導語,從第3句到結尾是主體部分。導語一般是對消息內容進行高度地概括: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
(二)集體朗讀全文,讀后給句子標序號,全文共17個句子。第1、2句是導語。主體部分又按渡江的中路軍、西路軍、東路軍渡江的情況分為三個層次。請同學畫出三個層次的界限。
(三)教師將課本中的地圖放大,掛在黑板前,然后請1、2組的同學閱讀并記住中路軍渡江的時間、地點、人數;第3、4組同學閱讀并記住西路軍渡江的地點、人數、簡要情況及評論;第5、6組同學閱讀并記住東路軍渡江的時間、人數、地點和簡要情況。然后,1、3、5組選各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邊指著圖邊講解,像革命歷史博物館的講解員一樣,講得清楚、明白,指圖要準確,適當。講解后再請2、4、6組各選一位代表按順序到臺前講解。
(四)教師小結,評議同學講解的情況。進一步指出這則消息的發表在當時對中國人民的巨大鼓舞。
(五)請同學們每人寫一則消息,要求有標題、導語和主體三個要素。內容不限。字數在200—300之間。
(《多媒體教學支持系統·九年義務教育語文第三冊》人教社)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6
毛澤東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況后,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復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詞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 新課。(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初步感知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
一條新聞,通常包括標題(有的還有副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有的可根據情況省略導語 或背景或結語:A.請同學朗讀課文,老師注意正音反饋。B.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
1.正音: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要求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荻港 銳不可當 潰退 殲滅 要塞
2.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A.從"新華社"到"渡江區域'為第一部分,即"導語 "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B.從"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體"部分,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主體部分又分為三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是第一層,寫出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是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未是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三、整體感知課文,揣摩、把握關鍵詞語。
1.思考: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明確: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均是。
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弱泄氣毫無作用"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文導語 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
明確:第~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線之長("1000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寫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第二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1000余華里"戰線的具體說明。
3.導語 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7.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的準確鮮明。采用討論的形式,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結合課后練習第三大題引導學生從①詞語含義的差異②語句的感情色彩③簡略和確鑿說法的不同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區別分析。)
8.小結。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種新聞體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報道迅速及時;簡明扼要。
(2)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語
(3)消息的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這幾個知識點要求學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和寫作消息。
9.比較閱讀
閱讀"課后練習四"《我軍橫渡長江情景》。這篇消息同樣報道渡江戰役,比較這則消息同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歌頌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不同:課文從全局上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本文只介紹了西路軍某部渡江的情況。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只交待了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進展情況;本文作者以親身經歷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對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等內容;本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可介紹給學生,便于學生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和理解課文詳略的處理。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清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教師先把新聞這種文章體裁向學生作一個簡要的知識性的介紹。應對 時代背景做點介紹,或布置學生在課外找有關解放戰爭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樣也有助于理解課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又不是無所適從。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消息的特點和文章的語言,不要求學生死記數字、地名、時間、事件等。看插圖、幻燈片,增強感官認識。或聽錄音帶,反復朗讀,以體會語言特色。
一、導入 新課。
同學們,我們獲得信息一般通過什么途徑?我們要知曉國內外的大事,一般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但是,廣播、電視、報紙都只是傳播媒介,而報導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們被稱為"新聞"。
二、介紹新聞。
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一條新聞包含標題(有時有副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有時可根據需要省略導語 或背景或結語。新聞多采用記敘手法,因此新聞寫作需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三、分析課文。
1.聽錄音帶,看幻燈片,增強直觀感受。
2.叫學生上黑板給加點的字注音(書上標記)。
分析課文:
1.消息通常由標題、導語 、主體構成,導語 指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明的文字,報道消息最主要最鮮明的事實,或者同時揭示主題思想,主體是對事實的敘述和展開,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導語 語言重復。
思考:這則消息的導語 是什么?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導語 部分告訴了我們哪些情況?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域(1000余華里),渡江結果(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線之長。
電頭:電頭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括號里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學生朗讀主體部分,了解各路軍渡江時間和人數,體會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①給課文主體部分分層次。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第二層:從"21日下午"到"不到絲毫作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段"。
②指出各路軍渡江人數、時間、進展,了解整篇新聞的具體內容。
(見下文的板書設計 )
4.主體部分的三個層次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個層次,從中路軍到西路軍再到東路軍,這種順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一是與發動進攻的時間有關: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時--22日下午;二是與所遇敵情有關,西路軍與東路軍雖同時發動進攻,但西路軍與中路軍又有相同之處,所遇敵軍抵抗較小,而東路軍所遇敵軍之抵抗則較為頑固;三是各后之間有明顯銜接,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和內容上的銜接。
5.新聞的表達方式一般是以記敘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議論,這段新聞中的議論部分是哪幾句?
明確:此種情況,一方面……不起絲毫作用。
這段議論,主要闡述了什么?對敵我雙方的議論,哪一方寫得詳細?哪一方寫得簡略?
明確:從敵人雙方闡述了渡江戰役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戰,錢不可當"與敵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討論時我略敵詳,一是因為我軍的英勇善戰是人盡皆知的,同時也是告訴讀者,國民黨反動派違背歷史潮流,而人民解放軍才是正義之師。這段議論,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從寫作角度來看,新聞中插入適當的議論,闡明問題,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語言特點。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來進行分析,自由討論,概括出本文語言方面的特點。(討論過程略。)
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
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 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7.完成課后統習
8.布置課外寫一篇新聞一
學生開始練習寫消息,往往掌握不住這種文章體裁的寫法,會把它寫成一般記敘文。為此,在布正作文時,最好先作辨析練習--把同一題材寫成消息和記敘文,讓學生進行比較;再強調新聞的要素,然后,取當天或近日的報紙上典型的新聞作為范例進行比較,以增強他們寫作的興趣。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單行概括事件
導語 :人數區域事件
主體:各路軍渡江情況
軍別時間地段人數遇敵
中路軍20日夜安慶--蕪湖30萬甚微
西路軍21日下午五時安慶--九江(不含)35萬甚微
東路軍對日下午五時南京--江陰35萬較強
進展:
渡至繁昌,魯港等地已占領廣大南岸地區,正向南擴展中_
摧毀抵抗,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7
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的有關特征。
2、能根據新聞的特征理清內容、結構和體會語言的真實準確。
3、感受人民解放軍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氣勢和一往無前、壓倒敵人的大無畏精神。
一、導入新課。
(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一、導入新課
問:今天我們班級來了不少老師聽課,這對于我們班級,甚至我們學校來說是一件新鮮事,一件大事。如果請你用一句話概括這個事實,該怎樣說?
問:若用一兩句話概述一下,又該怎樣說呢?注意在概述中運用贏余的六要素。若用一段話來介紹,我們同學都會。)
二、整體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標出重音,注意語調。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
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
3,將自己的答案與課文相對照哪些內容與答案一致?(標題對應一句話,導語對應一段話,其余部分為主體)教師組織討論,
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
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
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
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
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
另外,課文開關括號部分叫電頭。
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主體。
三,質疑探究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因為前者只說了這次軍事行動,后者不僅說出了軍事行動而且說出了結果。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8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毛澤東
云南省瀘水縣第四中學 張開芳
一、 導入 :
介紹從1946—1949年的歷史背景而入題。(具體內容此略)
二、 整體感知:
1、 閱讀課文,然后按照課文中的渡江圖形來復述課文內容。
(注:分組討論復述)
2、 教師出示一張擴大的渡江示意圖,請一為表述能力好的同學來講述。
學生復述的過程中,教師板書:
中路軍、20日夜、30萬;西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東路軍、21日下午5時、35萬。橫渡長江——主體
3、 提問:文中哪幾句話能夠概括剛才所復述的內容?
注:第1、2兩句——導語
4、 提問:最能概括全文的內容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注:標題
5、板書設計 :
中路軍 20日夜 30萬 安慶等
人民解放軍百 西起九江東至江陰 西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九江安慶 渡江
萬大軍橫渡長江 百萬大軍沖破敵陣 |
| 橫渡長江 東路軍 21日下午5時 35萬 南京九江 |
| | | | | |
| | | | | |
| | 人物 時間 地點 事件
| |
| |
標題 導語 主 體
總結:(1)、新聞的結構:標題、導語 、主體、背景、結尾。
(2)、新聞的寫作方法:“倒金字塔”。
(3)、仿寫一則新聞,題目自擬。
三、 局部品味:
1、 舉例說明新聞的特點:及時性、準確性、真實性。
2、 舉例說明的主要表達方式。
3、 找一張的報紙,自己用這樣的方法來閱讀分析一則新聞。并拿到小組中交流。
四、 教學反饋:
注:由學生提出問題并當堂作答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的:
一 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二 體會本文語言簡明、準確的特點。
三 了解渡江戰役的經過,接受革命教育。
教學設想:
一 學生初學新聞這種體裁,有必要弄清楚新聞的基本特點和結構。
二 為了便于學生盡快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在教學方法上遵循由感性到理性這樣的認識規律,不從知識概念切入,而從對課文內容的復述和概括入手,完成教學內容,達到教學目的。
三 本文語言簡潔、準確,是學生學習語言的好教材,因此,語言的學習與訓練列為教學重點之一。
四 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學生自讀課文(包括讀“預習提示”,以了解背景知識)。讀書時,畫出生字詞(或自己查字典解決)。
[說明]熟悉歷史背景,大致了解全文內容。
二朗讀課文,或聽朗讀錄音。對照書上的示意圖,進一步了解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經過。提出要求:對照示意圖,能夠復述渡江戰役的大致過程。
三兩位學生一組,彼此照著示意圖復述渡江戰役的經過。教師巡視,注意發現復述較好的同學,準備請他(她)上黑板前面復述。
四教師出示一張較大些的渡江戰役示意圖(照教材繪制即可),請剛才發現的復述較好的一位同學指圖復述,其他同學靜聽。然后,指出其復述的不確之處。
[說明]利用復述這一方法,引導學生理清三路大軍渡江的情況,從而認清本則新聞主體部分的內容。學生指圖復述時,教師可隨之板書如下: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增強學生認識本文內容的條理性。
五借助問題,傳授新聞結構的知識。
1.文中哪兩句話概括了同學們剛才復述的內容?
[參考答案]
(第1句、第2句)
2.有沒有哪一句能夠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參考答案]
(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教師講知識:
1.這則新聞的前兩句是“導語 ”(板書),它一般是對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導語 在新聞的開頭,一般不長,往往是一兩句話,有時也用一段話。
2.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稱為“主體”,剛才同學們復述內容就是這則新聞的“主體”。評述三路大軍渡江戰斗的經過,指出我軍勝利渡江的重大意義。
3.新聞還要有“標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就是本文標題。標題以凝煉的語言,概述全篇的要旨,醒目有力。
標題、導語 、主體是一則新聞不可缺少的三個部分(如有條件,教師可適當增加些知識給學生,如副標題、結語等)。一則新聞,往往由這三部分構成。
[說明]教師隨著講解,板書:標題、導語 、主體。這是傳授知識的環節。作為學生新接觸的一種體裁,講些必要的知識是有用的,不能忽視。在學生對本文內容和構成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傳授有關知識,顯得自然,學生接受起來也不太困難。
六通過比較,傳授新聞特點的知識。
1.這則新聞起始,括號里的內容表明這則新聞報道的單位、時間。這些內容去掉與保留有沒有不同?
[參考答案]
(括號及其中的內容屬于新聞的“電頭”──學生答題后教師再講,這些內容表明所報道的材料的真實性,報道的及時。“預習提示”介紹“22日夜,毛澤東同志又撰寫了這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最新戰況的新聞稿”,證明了報道的及時。)
2.從這里我們能看出“新聞”具有怎樣的一個特點?
[參考答案]
(材料真實,報道及時)
3.主體部分中,有兩處寫到“至發電時止”。這樣寫說明了什么?
[參考答案]
(報道準確)
教師板書:真實、及時、準確
這是新聞的三個特點。此外,簡明也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點(板書“簡明”)。渡江戰役頭緒多,戰線廣,但這則新聞卻寫得簡明扼要,并及時報道,使廣大人民群眾盡快了解到戰役的進展。關于簡明扼要問題,課后有短文專門講解,課下閱讀。
[說明]以上完成了教學的第一個內容,即了解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七體會本文語言表達的一些特點。
1.題目是“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百萬”是實數,還是虛數?
[參考答案]
(是實數。中路軍30萬人;西路軍35萬人;東路軍35萬人)
人數的確切,更體現了報道的真實、準確、嚴密。
2.“西起九江(不含),東至江陰,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其中,“不含”有什么作用?去掉它,行不行?
[參考答案]
(“不含”在這個表明地點的句子里,準確反映了當時的情況,因為九江尚未解放)
3.本文是一則新聞,客觀、真實地報道渡江戰役的經過,但是,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感情。請你找出一兩處帶有較強感情色彩的語句,讀一讀。
[說明]以上是體會本文語言上的一些特點。鑒于學生實際情況,條件好的,教師還可以將練習四的部分練習題在課上討論。
八正音、正字。
教師出示已制好的字詞卡片(或寫好詞語的小黑板),正音、正字。
荻港銳不可當殲滅要塞
[說明]可同時進行字音、字形的比較。如:荻獲殲阡纖(要)塞(阻)塞(堵)塞
九聽毛澤東詩《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朗讀或歌曲的錄音。條件不具備的,由教師朗讀,力圖感染學生,加深對本文內容的理解。
布置作業
一課后練習二、三。口頭完成。
二課后練習六。書面完成。
【總體說明】
新聞文體知識教學,如何能與新聞的內容結合起來,是本文教案設計時思考的一個問題。結果是:先引導啟發學生找出能夠概括全文內容的語句,而后講授有關“導語 ”的知識,因為“導語 ”在全文之首,作用就是能夠概括表述全文內容。學生既練習了辨析關鍵語句的能力,又對“導語 ”的位置和作用留下較為清晰的印象,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自然結合在一起。實踐證明教學效果較好。
《中國特級教師教案精選》初中三年級語文分冊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10
教學設計(a)
教學設想:
學生初次接觸\'消息\'這種文體,應知道消息的最基本要求,一是內容要真實,要用事實說話,來不得半點虛假;二是報道要迅速及時;三是要簡明扼要。
消息報道主要是用事實說話,但也可以插入簡單的議論。主要文體部分的第二層寫完戰況后,插入了簡要的議論,應引導學生反復思考、細細品味它的作用。
本文語言極富特色:準確、簡明、概括性強;用詞又鮮明、生動、富于感情色彩。應引導學生欣賞、學習。
安排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由時代背景入手)
1949年4月20日,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國內和平協定。解放軍堅決執行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全面大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1日凌晨發起了渡江戰役。我們今天學的這篇消息,就是毛澤東同志當時滿懷豪情寫的一則全面報道前線戰況的新聞稿。
二、初步感知課文,理出文章的脈絡。
一條新聞,通常包括標題(有的還有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五個部分,有的可根據情況省略導語或背景或結語:a.請同學朗讀課文,老師注意正音反饋。b.給文章劃分結構層次并概括主要內容。
明確:
1.正音:根據學生朗讀情況,要求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荻港 銳不可當 潰退 殲滅 要塞
2.文章分為兩個部分。
a.從\'新華社\'到\'渡江區域\'為第一部分,即\'導語\'部分,簡述渡江戰役勝利成功。
b.從\'20日夜起\'到篇末是第二部分,即\'主體\'部分,詳述三路大軍戰斗的經過,并指出我軍渡江勝利的重要意義。
主體部分又分為三層。從\'20日夜起\'到\'已渡過30萬人\'是第一層,寫出中路軍渡江的時間、突破地點、渡過人數。從\'21日下午五時起\'到\'不起絲毫作用\'是第二層,寫西路.軍渡江情況并加以評論。從\'湯恩伯認為\'到篇未是第三層,寫東路軍渡江情況。
三、整體感知課文,揣摩、把握關鍵詞語。
1.思考:文章是抓住\'橫渡長江\'來寫的,與\'橫渡\'的\'渡\'有關的詞語有哪些?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有哪些?
明確:與\'渡\'有關的詞語:\'沖破\'\'渡至\'\'渡過\'\'渡完\'等均是。
與\'敵我雙方交戰情況\'有關的詞語:寫我方的有\'殲滅\'\'擊潰\'\'控制\'\'封鎖\'\'切斷\'等;寫敵方的有\'紛紛潰退\'\'毫無斗志\'\'抵抗\'\'微弱\'\'泄氣\'\'毫無作用\'等。通過對這些詞語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2.本文導語部分,語言簡明扼要,概括性強,只用了兩句話就及時、準確地對事情進行了報道,給讀者以完整、鮮明的印象,可就關鍵詞語作一下分析。
明確:第~句話,既報道了我軍之強大(\'百萬大軍\'),又點出了戰線之長(\'1000余華里\'),\'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八個字寫人民解放軍所向披靡,戰績輝煌。第二句話中的\'均是\'兩個字概括了戰線之廣大,又洋溢著勝利的豪情,同時又是對\'1000余華里\'戰線的具體說明。
3.導語前面的電頭起什么作用?
明確:電頭寫明通訊社的名稱、發電時間,說明材料真實可信,消息及時。
4.本文的主體部分,著重報道人民解放軍渡江的戰斗情況,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安排材料的?為什么中路軍和西路軍放在一起寫?為什么最后才寫東路軍?
明確:從其結構來看,它是按照事件發生的先后,以及各路軍進展情況來安排結構順序的。中路軍和西路軍所遇到的敵軍的抵抗,都比較小,東路軍所遇之抵抗較為頑固,所以中路軍、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而中路軍渡長江行動在前,西路軍在后,因此,先寫中路軍,再寫西路軍。
5.中路、西路大軍的渡江情況,哪是詳寫的?哪是略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安排?
明確:中路軍寫得簡略,是因為新華社在此前已經有關于中路軍的詳細報道(見《我三十萬大軍勝利渡過長江》),此處簡略交待即可轉入下文。
西路大軍寫得稍詳,是因為渡江正在進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發電時止,該路35萬人民解放軍已渡過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過的\'正向南擴展中\',預示了戰役的前景。
6.本文對西路軍渡江情況進行了評論,評論可分為兩方面,這兩方面的議論為何一略一詳?兩方面的順序顛倒一下好不好?為什么?
明確:評論中敵人毫無斗志的原因進行了分析,指出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軍英勇善戰,銳不可當;另一方面和敵人拒絕簽訂和平協議有很大關系。前者略議,是因為這個問題不言而喻;后者詳評,是為了把少數戰犯同廣大官兵相區別,以利爭取多數,孤立少數,瓦解敵軍。同時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訂和平協定,正是我軍發起渡江戰役的直接原因。此處著重點明這一點,更有力地證明了我軍發動渡江戰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確的。至于后評論敵軍,是為了引出下面對東路軍渡江戰役的記敘。
7.引導學生揣摩語言的準確鮮明。采用討論的形式,由學生找出用得好的詞語加以分析。(結合課后練習第三大題引導學生從①詞語含義的差異②語句的感情色彩③簡略和確鑿說法的不同表達效果等方面進行區別分析。)
8.小結。消息是簡明和迅速報道國內、國際新近發生的事實的~種新聞體裁。
(1)消息的基本要求: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報道迅速及時;簡明扼要。
(2)結構的五部分:標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
(3)消息的六要素:時間、人物、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
這幾個知識點要求學生了解,以便更好地閱讀和寫作消息。
9.比較閱讀
閱讀\'課后練習四\'《我軍橫渡長江情景》。這篇消息同樣報道渡江戰役,比較這則消息同課文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不同。
提示:相同:都是新聞報道(消息),都具有報道及時、語言簡潔的特點;都報道了渡江戰役情況,歌頌了渡江戰役的勝利。
不同:課文從全局上對三路軍分別作介紹:本文只介紹了西路軍某部渡江的情況。課文介紹渡江情況簡略概括,只交待了時間、地點、渡江人數、戰役進展情況;本文作者以親身經歷對渡江作了詳細具體的描繪。課文有對敵軍的分析及政策性極強的分化、瓦解、爭取敵軍等內容;本文對敵軍情況幾乎未作報道。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連續發表了兩則新聞(《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和《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時間、內容都有連續性,可介紹給學生,便于學生了解渡江戰役的全貌和理解課文詳略的處理。
大軍三十萬昨日渡過長江新華社長江前線1949年4月22日2時電英勇的人民解放軍21日已有大約30萬人渡過長江。渡江戰斗于20日午夜開始,地點在蕪湖、安慶之間。國民黨反動派經營了三個半月的長江防線,遇到人民解放軍好似摧枯拉朽,軍無斗志,紛紛清退。長江風平浪靜,我軍萬船齊發,直取對岸。不到24小時,30萬人民解放軍已突破敵陣,占領南岸廣大地區,現正向繁昌、銅陵、青陽、獲港諸城進擊中。人民解放軍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戰斗,堅決地執行毛主席、朱總司令的命令。
教學設計(b)
教學設想:教師先把新聞這種文章體裁向學生作一個簡要的知識性的介紹。應對 時代背景做點介紹,或布置學生在課外找有關解放戰爭的資料,在小組內進行交流,這樣也有助于理解課文。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思維,使學生感到有一定的思維難度,又不是無所適從。
本文學習的重點是消息的特點和文章的語言,不要求學生死記數字、地名、時間、事件等。看插圖、幻燈片,增強感官認識。或聽錄音帶,反復朗讀,以體會語言特色。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獲得信息一般通過什么途徑?我們要知曉國內外的大事,一般得通過報紙、電視、廣播等。但是,廣播、電視、報紙都只是傳播媒介,而報導這些事件的文字,才是最主要的,它們被稱為\'新聞\'。
二、介紹新聞。
新聞這種文體從廣義上來講,包括消息、通訊、報告文學。從狹義上來講,只指消息,本文就是一篇報道及時的消息。消息有三個特點:1.讓事實說話,內容真實準確,不能虛構或夸張。2.報道迅速及時。3.簡明扼要,一條新聞包含標題(有時有副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五個部分,有時可根據需要省略導語或背景或結語。新聞多采用記敘手法,因此新聞寫作需注意記敘的六要素。
三、分析課文。
1.聽錄音帶,看幻燈片,增強直觀感受。
2.叫學生上黑板給加點的字注音(書上標記)。
分析課文:
1.消息通常由標題、導語、主體構成,導語指開頭的一兩句話,它用簡明的文字,報道消息最主要最鮮明的事實,或者同時揭示主題思想,主體是對事實的敘述和展開,是消息的中心部分,努力避免和導語語言重復。
思考:這則消息的導語是什么?
明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從1000余華里的戰線上,……均是人民解放軍的渡江區域。
2.導語部分告訴了我們哪些情況?
明確:渡江人數(百萬),渡江區域(1000余華里),渡江結果(沖破敵陣,橫渡長江),這些都體現了渡江氣勢的雄壯和戰線之長。
電頭:電頭指說明發電者、發電地點、發電時間的文字,本文開頭括號里的字就是電頭,電頭通常是必不可少的。
3.指明學生朗讀主體部分,了解各路軍渡江時間和人數,體會解放軍銳不可當的氣勢。
①給課文主體部分分層次。
第一層:從\'20日夜起\'到\'24小時內即已渡過30萬人\'。
第二層:從\'21日下午\'到\'不到絲毫作用\'。
第三層:從\'湯恩伯認為\'到\'業已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段\'。
②指出各路軍渡江人數、時間、進展,了解整篇新聞的具體內容。
(見下文的板書設計)
4.主體部分的三個層次安排有什么特點?
明確:三個層次,從中路軍到西路軍再到東路軍,這種順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一是與發動進攻的時間有關:20日夜一一一一1日下午五時--22日下午;二是與所遇敵情有關,西路軍與東路軍雖同時發動進攻,但西路軍與中路軍又有相同之處,所遇敵軍抵抗較小,而東路軍所遇敵軍之抵抗則較為頑固;三是各后之間有明顯銜接,有時間上的銜接,渡江部隊的銜接和內容上的銜接。
5.新聞的表達方式一般是以記敘為主,但也可穿插一定的抒情或議論,這段新聞中的議論部分是哪幾句?
明確:此種情況,一方面……不起絲毫作用。
這段議論,主要闡述了什么?對敵我雙方的議論,哪一方寫得詳細?哪一方寫得簡略?
明確:從敵人雙方闡述了渡江戰役迅速取得勝利的原因,我方的\'英勇善戰,錢不可當\'與敵方的\'希望和平,都很泄氣\'形成鮮明的對比。
討論時我略敵詳,一是因為我軍的英勇善戰是人盡皆知的,同時也是告訴讀者,國民黨反動派違背歷史潮流,而人民解放軍才是正義之師。這段議論,使文章具有很強的政治性和一定的思想深度。從寫作角度來看,新聞中插入適當的議論,闡明問題,是允許的,也是必要的。
6.本文的語言特點。
要求學生從文中找出例子來進行分析,自由討論,概括出本文語言方面的特點。(討論過程略。)
明確:本文的語言有以下幾個特點:
(1)準確:
如\'1000余華里\'\'24小時內\'\'至發電時止\'\'余部\'等。
(2)簡潔而具有氣勢。
如導語中\'百萬大軍\'\'沖破敵陣\'\'橫渡長江\',再比如\'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敵軍則紛紛潰退, 毫無斗志\'。
(3)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的豪情。
7.完成課后統習
8.布置課外寫一篇新聞一
學生開始練習寫消息,往往掌握不住這種文章體裁的寫法,會把它寫成一般記敘文。為此,在布正作文時,最好先作辨析練習--把同一題材寫成消息和記敘文,讓學生進行比較;再強調新聞的要素,然后,取當天或近日的報紙上典型的新聞作為范例進行比較,以增強他們寫作的興趣。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渡長江
毛澤東
標題:單行概括事件
導語:人數區域事件
主體:各路軍渡江情況
軍別時間地段人數遇敵
中路軍20日夜安慶--蕪湖30萬甚微
西路軍21日下午五時安慶--九江(不含)35萬甚微
東路軍對日下午五時南京--江陰35萬較強
進展:
渡至繁昌,魯港等地已占領廣大南岸地區,正向南擴展中_
摧毀抵抗,控制江陰要塞,切斷鎮江無錫段鐵路線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11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新聞的一般知識,重點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點。
2理解概括敘述和具體敘述的寫法,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教學過程 與方法目標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的結構層次把握住新聞的結構和要素
2朗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簡潔的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感受文章氣勢,學習人民解放軍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
2認識渡江勝利與解放南陽的歷史意義,認識人民解放軍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建立的豐功偉績。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分析兩則新聞,把握住新聞要素,結構和特點
2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三教學難點
培養閱讀寫作消息的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 講解關于新聞的一般知識
(1) 新聞又稱消息,通常分為動態新聞 綜合新聞 典型新聞 和新聞述評四類,其中動態新聞是報紙廣播最常用的一種,它報道的是國內外最新發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氣象新成就
(2) 新聞的六要素:時間 地點 人物事件發生的原因 經過 結果
(3) 新聞的結構五部分: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其中標題 導語 主體是必有的背景 結語可有可無
(4) 新聞的表達方式:主要是敘述有時兼有議論 描寫
(5) 新聞的特點 真實性 及時性 準確性
(二)分析課文 學習閱讀消息
1 介紹背景
1949年處,淮海 遼沈 平津三大戰役結束,人民解放軍在全國取得勝利已成定局,但國民黨反動政府依然負隅頑抗,對長江防線經過三個半月苦心經營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絕簽定和平協定。4月21日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于凌晨發起渡江戰役,徹底摧毀國民黨的長江防線。
2 分析電頭:交代了通訊社的名稱 發電的時間地點 表明材料真實 報道及時
3 自讀課文,找出本篇新聞的六要素
4 學生討論分析新聞結構
本文可分兩部分:導語 (1、2)總述渡江情況。從作戰兵力、戰線長度、戰況三個方面總領全文
主體(3 17)具體細致的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
根據中 西 東三路軍的情況化分層次,并填表
時間
地點
兵力
渡過兵力
中路軍
西路軍
東路軍
討論下列問題
(1) 找出文中議論的句子并說說其作用
從敵我兩方面分析敵軍紛紛潰退,毫無斗志的原因,揭露了國民黨反動派拒絕簽定和平協定的反動本質,贊頌了我軍英勇善戰,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
(2)為什么按中西東路軍的順序敘述
中路軍渡江作戰在前,所以先寫,中西路軍所與敵情相似,抵抗較小,東路軍所遇抵抗較為頑強,所以中西路軍放在一起寫,東路軍后寫。
(3)分析詳略
中路軍首先發起渡江戰役,比較重要,為什么反而寫的更簡略呢?
渡江戰役開始后,新華社在此之前已經關于中路軍的介紹
為什么詳寫東路軍
東路軍戰斗最激烈,敵人又將其防線修筑的最鞏固,只有把著一路的作戰情況說清楚,才能表現我軍英勇善戰的氣勢
(4)討論主體的幾個層次是怎樣銜接的
體會新聞語言準確的特點
例:第三句“突破安用慶”“渡至”找出其他體現語言準確的句子并說說其作用
課堂總結
課文通過敘述了三路大軍渡江戰役的偉大勝利,贊揚了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板書設計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
關于新聞
1六要素 時間 地點 人物 起因 經過 結果
2結構 標題 導語 主體 背景 結語
3特點 真實性 及時性 準確性
4表達方式 敘述為主有時兼有議論 描寫
分析課文
導語 (1、2)總述渡江情況(兵力 戰線長度 戰況) 總
主體(3|17)具體細致的報道了三路大軍渡江作戰的情況 分
課后作業
最近,學校或班級有什么新鮮而有意義的事情發生嗎?請運用本文關于新聞的寫作知識設計一篇報道的標題和導語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12
全課的教學大致分為兩塊。
第一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讀課文。
2、請同學們用三種方式把課文的內容表達出來:①用一句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②用一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③用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
3、學生們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組織討論,認為:①“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這一句話說出了課文的內容;②課文開頭第一、二句話簡明準確的說出了全文的內容;③課文中關于中路軍、本路軍、東路軍三個層次的內容說出課文的內容。
4、教師順勢講析:新聞要有標題、要有導語 、要有主體。用一個語句單獨介紹新聞的內容叫標題:用一段話在開頭介紹新聞的內容叫導語 ;用幾段話具體地介紹新聞的內容叫主體。另外,課文開頭括號部分叫電頭。新聞的結構,包括標題、電頭、導語 、主體。
第二板塊的教學內容如下:
1、教師組織討論:標題中的“橫渡長江”改為“勝利渡江”行不行?通過討論,同學們認為不行。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一新聞必須具有真實性。
2、教師組織討論:這則新聞寫完了不發表,等待渡江勝利之后再發表,不就可以改為“勝利渡江了嗎?同學位 認為不可以,因為這樣的好消息必須及時告訴給全國人民。教師順勢講析新聞的特點之二:新聞必須具有及時性。
[評析]
這個教例簡潔生動、樸實無華而又令人回味,表現出巧妙的教學設計藝術。
這種巧妙的藝術就是:課堂活動既有表象,也有深層次的含義。
這一節課的教學活動生動而熱烈。在第一個教學板塊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暢所欲言,紛紛說出他們對課文內容的概括和理解,真正成為學習和思考的主人。在第二個教學板塊中,除了教師講析,點示有關新聞的知識之外,學生同樣也占有大量的課堂時間,正是由于這樣的安排和處理,從學生角度來說,這一節課可以說是”活動充公,積累豐富”。
然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其課堂活動有著含蓄而又明確的目的性。第一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課文內容進行“再表達”——要求學生“分別用一句話、一段話、幾段話說出這則新聞的內容”。其深層含義呢,則是水到渠成地引出關于新聞結構的知識。第二個教學板塊從表象看,是對于字詞和內容的理解,而教師的意圖則時順理成章地告訴學生關于新聞的兩個特點。
教者這樣的教學藝術設計真有點兒像高明的棋手:第一步棋的落子。正是為了醞釀第二步棋有力搏殺的良機。
實際上這就是教學設計中的立意問題。從教師的主導作用看,正是因為教者“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有了這樣立意高遠的好課。這也告訴我們:在教材相同的情況下,教師的素質是多么的重要。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教學設計 篇13
呂叔湘先生在全國中語會第五次年會閉幕式上曾經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之上還有一把總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關鍵在于一個‘活’字”。“如果不會活用,任何教學法都會變成一堆公式。”(《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集》開明出版社95年9月第一版)。可見“活”是語文教學的生命,如果教師能夠根據教材和學生特點進行教學,那么課堂教學就會煥發出勃勃生機。反之,如果離開教材、學生空追靈活,就會走向華而不實的形式主義。
為使課堂教學展現出靈活性,實用性,在教授《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時,采用了靈活的教學方式。首先讓學生模仿廣播員朗讀這條新聞。“如果你是當時的廣播員,你將以怎樣的情感和語調向全國人民播放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請大家準備播音”。此令一出,學生的熱情立刻高漲起來,讀得格外投入。此后又讓學生當講解員,到講臺上指著地圖向全班介紹,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的情況。這一環節不僅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新聞的內容,而且鍛煉了口頭表達能力,可謂一舉兩得。緊接著又鼓勵大家,看誰能用更精練的語言概括這一消息。概括之后,又引導大家看書,找出文章中概括性很強的語段,并順勢告訴學生,這就是導語。其后通過分析第一句與第二句的關系,進一步了解導語的特點。接著又鼓勵大家概括得更精練些,結果大家發現:標題,是最有概括性的。于是教師便順勢講明標題的特點。至此,新聞的基本結構知識已教授完畢。整個知識傳授,都是在學生有所領悟后,教師才點明的,絲毫沒有強加、硬灌的意思。
接下去,又讓學生體會新聞的另一特點,真實性。請學生看題目《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中的數字,是實數還是虛數?同學們通過讀書,發現是實數。教師順勢告訴學生,新聞的另一特點,真實性。通過尋找三個數字,實際已經將教學的重點移到了主體部分,并接觸到了課文的分段任務。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分層,結果在分層時,學生發生分歧,“……不料……突破……”有的歸上,有的歸下。“誰不料?”,“不料什么?”這一引導學生豁然開朗。至此便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對本段的指導上。“不料”應該用什么樣的語氣來讀,能表達情感的詞語還有那些,請找出來讀一讀,體會一下新聞的語言特點,準確性。在引導學生體會語言的同時,讓學生把握新聞的另一特點,及時性。最后,讓學生學寫一篇消息,結果他們欣然同意,并出色的完成了任務。這節課,學生學得輕松、投入,真正實現了高效減負。
《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教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原因:
1、依據教材特點,設計教學主線,突出一“點”(知識點)。《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一篇較為典型的新聞(消息)。消息具有三大特點:真實性,及時性,準確性。結構也比較固定:標題,導語和主體。根據教材這一特點,我用較為靈活的方法,把知識點融入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實現了以知識點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延伸的“活”的教學。
2、注重學生特點,設計多維訓練,突出一“著”(藝術性)。語文教學是一門藝術,其主要特色就在于它的靈活性、趣味性。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的落實,要千方百計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每一個環節都讓學生充分參與,而且各個環節的參與形式都各有特點,決不雷同。尤其注意到了,實踐性和活動性,使學生的參與有趣,有用。每一個環節的進程,都按照學生的學習進度,教師決不自做主張。
3、抓住教學重點,注重因勢利導,突出一“段”(拓展性)。《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的教學重點應該是主體部分,但我并沒有硬性進入,而是在學生分段出現問題時,相機引導,通過朗讀和找關鍵詞,完成了主體部分的學習。在這一部分分析時,注意把新聞的其他特征納入分析的范疇,起到了舉綱帶目的作用。
總之,語文課要想達到理想的效果,必須注意教學形式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靈活性,課堂教學的應變性。因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是富有生機和活力的,這就決定了我們的語文教學必須突出一個“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