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精選15篇)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⑴誰學下棋?⑵怎么學下棋?⑶學得結果怎么樣?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⑴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⑵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
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⑴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⑵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⑶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⑷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⑴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⑵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學生背誦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2
學習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
2、能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學習準備:
學生可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課時:建議兩課時,也可以根據學情適當劃分學習內容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航:
課文導讀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楊氏之子》、《伯牙絕弦》這兩篇文言文嗎?課文短小精悍,卻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人深刻的啟發。讓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曾經是怎樣學習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兩則新的文言文,看看從這兩個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樣的道理呢?
基礎達標
1、結合課文語言環境,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學弈( )惟( )鴻鵠( )繳( )弗( )矣( )與( ) .......
盤盂( )滄( )滄涼涼 孰( )為汝( )多知乎? ....
2、在括號里寫出加點詞的意思,再回答問題。
弈( )秋,通國(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 ) 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 )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 )俱( )學,弗(fú)若之矣(yǐ)。為是其......
( )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3、聯系課文注釋,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②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
③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同學們挑戰自我:如果你學有余力,可以嘗試完成下面內容。
1、背誦課文。
2、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從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學們,有創意的表達才是生命力的語言,大家不妨走進角色,走進歷史,以小組為單位,扮演一回劇中的人物,將課文中的語言或豐富、或轉化,使之成為淺顯易懂的、極具感染力的戲劇語言,都來演一演、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
相關鏈接
1.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于世。
懸梁刺骨“(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參照原文:
篇一: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篇二: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3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課堂中充當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身份,起到了引導、點撥的作用。在課堂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學生不同的回答隨時發生改變。教師充分信任學生,維護學生的自尊心,建立了學生的自信感,不擔心他們會有什么怪想法,放手讓學生大膽去說、去做、去思考,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2、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構建研究性學習策略,注重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教師教學觀念新穎,把原來的口授、設問、解答變為讓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己構建知識。課前讓學生搜集有關孔子的'資料,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學生對兩小兒所持不同觀點的依據是否科學產生了疑問,教師首先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確定研究主題,然后指導學生自主確定活動小組,或上網查詢、或探師訪友、或翻閱書籍、或動手實驗……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研究,學生對學習的情感,態度發生了變化,他們也更樂意去探究,去發現,去體驗,去創造。最后舉行小專題研究成果交流會。這個過程,有力地突破了文本中心、課堂中心,使學習活動成為了學生的創造活動。小專題研究性學習的展開,使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得到鍛煉乃至提升。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4
1、《文言文兩則》教學設計
學習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重點:熟讀成誦
學習難點:參考注釋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重點學習《學奕》,能根據課后注釋理解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明白“讀書做事一定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或一心二用”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自探
1、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為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激發興趣
“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一定很熟悉,誰來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一篇文言文----《學奕》(板書課題)
3、圍繞題目質疑
預設:(1)“奕”指什么?
(2)“學奕”是什么意思?
(3)誰學下棋?
(4)怎么學?
(5)學得結果怎樣?
(6)《學奕》這篇文言文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二、分組學習,合作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
2.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范讀,語速較慢,停頓恰當。
(2)強調難讀的語句。
如: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3)學生練讀,通過多種形式的練讀,達到正確流暢。
3.明確自學任務:對照相應注釋,理解詞和句子的意思,再連起來說一說。
4.自主學習,標出不理解的地方。
5.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共同解決難題。
(1)1號同學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2)把小組內解決不了的地方標出來。
三、精講點撥,鞏固訓練
1.學生根據小組學習成果,在班內匯報交流。老師相機點撥。
預設:
(1)“雖與之俱學,弗若之亦。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的理解。
(2)“之”的多個意思。
2.學生自主解答第一環節提出的問題。
重點領悟“這個告訴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3、感情朗讀,練習背誦。
四、檢測反饋,拓展運用
1、檢查背誦情況,應達到全體學生都能熟練背誦。
2、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編一個有趣又富含哲理的小故事。
3、指名展示。
4、總結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1)反復朗讀
(2)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3)明白文章的道理。
板書設計:
學奕
一人為奕秋之為聽(專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思援弓繳而射之(三心二意)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學習《兩小兒辯日》,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過程:
一、創設情境質疑自探
1、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對,他是古時候一位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天,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孩子的一個簡單的問題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被什么難題難住了嗎?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兩小兒辯日》(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重點理解“辯”字。
2、圍繞課題質疑
預設:(1)他們為什么爭辯?(2)各自的觀點是什么?(3)辯論的結果是什么?
二、分組學習合作交流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難讀處多讀幾遍;
2、指名讀,教師相機指導;
3、教師范讀課文,重點強調難讀的句子;
4、學生練讀。
5、回憶上節課的學習方法;
6、自主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并回答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
7、小組交流,共同理解課文。
三、精講點撥鞏固訓練
1、學生在班內交流小組內學習成果,教師相機點撥;
預設:(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的理解;(2)“孰為如多知乎”的理解。
2、學生解答課文開始提出的問題。教師適時補充材料: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3、教師點撥:學習了這個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那個人物?為什么?
引導學生明白: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學無止境的道理)
4、熟讀成誦
四、檢測反饋拓展運用
1、檢測背誦
2、把課文編成故事講下來
3、向學生推薦《鄭人買履》《揠苗助長》《掩耳盜鈴》等故事,進一步培養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一兒日始出時去人近(大如車蓋)日中時遠(如盤孟)
一兒日初出(滄滄涼涼)日中時近(如探湯)
孔子不能決也孰為如多知乎?
文言文是我國寶貴而優秀的文化遺產,艱澀難懂,理解難度大,讀準確流暢也有難度。因此在教學中,我盡量降低學習難度,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四環節”教學法注重學生獨立思考,互助合作,但在這一課的朗讀過程中。我沒有放手讓學生去交流文言文的斷句,畢竟文言文如何準確,流暢的朗讀對于幾乎沒有接觸過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是個難題。我采用教師范讀、領讀、齊讀、指名讀等方式達到每位學生都能正確朗讀的目的。
對于課文的理解,因為下面有注釋,我則放手讓學生去交流討論,教師只在難理解處作適當點撥。我并不要求學生把每個詞,每句話都理解得十分精確。無論實詞還是虛詞,只要學生大致理解就可以了。同時,在教學中我還注意了文言文學習的方法滲透,比如:多讀、看注釋、聯系上下文等等。
從“檢測反饋,拓展運用”環節來看,學生對于課文主題,文言文的朗讀和理解方面都有所收獲。我相信,如此日積月累,學生在文言文學習方面將積累下越來越多的經驗。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讀準“曝”“囊”“搐”等易混難讀的字,把握朗讀的停頓,讀通課文。
2、借助注釋、資料及已有文言基礎,讀懂句子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3、從這篇文章中明白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也不能迷信權威,要從客觀事實出發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欣賞作品,導入課題
1、一首樂曲,讓伯牙和鍾子期成了知音,藝術就是具有如此強大的力量。
不僅音樂藝術如此,繪畫藝術也同樣能震撼人心,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欣賞繪畫作品。課件依次出示四幅著名畫作(鄭板橋的竹、齊白石的蝦、徐悲鴻的馬、戴嵩的牛),最后一幅為戴嵩畫的《斗牛圖》,順勢導入課題。
2、介紹背景:戴嵩是唐代著名畫家,特別擅長畫牛,他畫的牛栩栩如生,尤其這幅《斗牛圖》深受書畫愛好者的喜愛。因為這幅圖還引發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到底是一個什么有趣的故事吧。(師板書課題,全班齊讀。)
二、多樣讀文,整體感知
1、讀準字音,讀通課文。
(1)自讀課文,借助拼音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
(2)文言文朗讀有一定難度,下面幾個字詞能讀對嗎?
課件出示:
蜀軸囊曝搐婢拊掌
(3)指名朗讀,正音。
(4)齊讀全文。
2、指導課文,明確節奏。
(1)師:這篇課文在朗讀時,應該怎樣停頓呢?
(2)生交流匯報。
課件出示:
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一日/曝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學生試讀,熟悉節奏。
4、自由練讀,引導學生感受文言文的節奏和韻味,在讀正確的基礎上讀流暢。
5、師生合作讀。
師:我們來合作讀課文,老師讀課文的敘述部分,同學讀牧童所說的話,一遍讀完后,交換朗讀內容。
三、自學質疑,理解文意
1、用自己的話講講課文的大概意思。
課件出示:
(1)借助注釋及聯系上下文說說文章的意思。
(2)用“△”標出不理解的字詞。
預設一: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理解“軸”在不同語境的意思,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二: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理解“尾搐入兩股間”的意思,指導讀出節奏。
預設三:耕當問奴,織當問婢。
相機理解“奴、婢”的意思。
2、整體感知,梳理脈絡。相機指導會寫字“曝”的書寫。
四、入情入境,精讀課文
1、面對同一幅《斗牛圖》,杜處士和小牧童卻有不同的表現,請結合文章說一說。
課件出示:
自由讀課文,用“_____”畫出寫杜處士的.句子,用畫出寫小牧童的句子,用一兩個詞語寫寫他們的表現。
2、學生匯報,交流分享。
預設一: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有戴嵩《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
相機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尤、錦囊玉軸,自隨”,讀出杜處士對《斗牛圖》的珍愛。
預設二: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抓住牧童的語言、神態、動作等,想象畫面,讀出牧童的天真可愛。
預設三:處士笑而然之。
(1)對比“拊掌大笑”和“笑而然之”兩處描寫“笑”的句子,感受人物的不同表現。
(2)再現情景,想象杜處士的神態、動作、語言。
3、朗讀描寫杜處士和小牧童的句子,讀出趣味。
五、變換角色,練講故事
1、用自己的話講講“他們”的故事。
(1)學生自由練習講故事。
(2)指名展示,評價交流。
2、講講“我”的故事。
課件出示:
①我姓杜,人稱杜處士。我讀了不少書,可就是不愿意做官……
②今天天氣真好!放牛去嘍!還沒出村子,我看見……
③我是蘇軾,聽說四川有個杜處士,尤愛書畫……
(1)選擇其中一個角色,練習講“我”的故事。
(2)指名講故事,評價交流。
課件出示:
合理想象角色轉換形象表達
六、回顧細節,品讀人物
1、默讀課文,思考:牧童是怎樣評價這幅畫的?他的理由是什么?由此可見牧童的什么精神?
指名發言。
課件出示:
觀點:謬矣。
理由: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精神: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2、處士面對牧童的話有什么表現?由此可見處士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指名發言。
課件出示:
表現:處士笑而然之。
可見處士是一個心胸開闊、樂于接受別人意見的人。
3、帶著感情朗讀,讀出牧童的語氣。
全班齊讀: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謬矣。
七、再讀課文,明白道理
1、自由讀文,邊讀邊思考:哪句話揭示了這篇短文蘊含的道理?
2、生回答,師適時呈現:
古語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3、結合這句話的意思,說說這篇課文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課文告訴我們:要認真、仔細地觀察事物,不能憑空想象,不能迷信權威。藝術再美也是來源于生活。
八、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把這個故事講給家人聽。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6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
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
“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
(“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⑴誰學下棋?
⑵怎么學下棋?
⑶學得結果怎么樣?
⑷《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
⑴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
(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
⑵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們為什么爭辯?
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⑴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⑵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⑶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⑷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⑸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⑴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⑵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⑴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⑵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
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⑶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
(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⑷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
(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①遠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
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
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⑴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⑵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⑴分角色朗讀課文。
⑵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⑶學生背誦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學習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課文,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節奏停頓得當、講究抑揚頓挫。
3.理解重點詞句,能從課文中領悟道理。
4.對文言文產生一定興趣,并嘗試在課外讀一些文言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根據注釋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教法學法】
范讀示范法、朗讀指導法、點撥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多媒體。2.學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引讀“單元導讀”。
1.了解單元學習重點。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二、簡介孟子,導入新課。
1.出示名言,指名朗讀。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問:大家知道這些句子出自何處嗎?(《孟子》)
你對孟子這個人又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2.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篇經典之作——《學弈》。(板書課題)
“弈”字是什么意思?“學弈”呢?
三、范讀引領,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個別難度的句子,對照譯文多讀幾遍。同時圈出難理解的詞語,在相應的地方標上注釋或記號。
2.解決生字詞。
ì hóng hú zhuó fú ǐ
學 奕 鴻 鵠 弓 繳 弗 若 之 矣
3.教師范讀。要求:邊聽邊想老師在讀這篇文言文時與平時讀課文有什么不同?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同?
總結:老師讀的速度比較慢;在句中的停頓比較多;讀出了不同句式的語氣。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通過指名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練讀,解決學生學習文言文難度通順的困難。
四、研讀探究,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2.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等。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講故事內容。
五、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課文,想一想兩個人各是怎樣學下棋的?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學得結果怎么樣?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3.學習的結果不同是智力的問題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讀課文,總結學法。
1.自由讀課文,試著背誦。
2.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學習這篇課文的?
總結:多朗讀----看注釋----懂句意----釋全文----明道理
七、作業超市。
自選其二:
1.抄寫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2.分小組、分角色表演課本劇。
3.選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的文言成語故事,并嘗試用學過的方法學習。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 專心致志 學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無所獲
第二課時
一、品讀名句,激趣導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你們知道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嗎?(孔子)
2.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孔子名丘,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過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可謂學識淵博,可他也曾被難住過,想不想知道是誰,用什么問題把他難住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中的.第二則文言文。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梳理學法,自學課文。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多讀課文;二要結合注釋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來讀懂全文;四要明白一個道理或意境。
3.學生自學課文。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交流共議。
①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東游:向東游學。 辯斗:辯論,爭論。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
師追問:關于這句話,你還了解什么?
預設生答:全文總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場人物有三個:孔子和兩個小孩
孔子虛心,不恥下問;兩小兒的辯論很精彩,連孔子都吸引了。
指導朗讀:你想怎樣讀這句話?指兩生讀,評價,自讀。
②一兒曰:我已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以:認為。 去:離。 日中:中午。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到了中午時候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中午的時候近。
引領學生理清兩個小兒的觀點。相機板書: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遠
一兒 遠 近
③一兒曰:日出處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
一兒曰:日出處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及:到。 盤盂:盛東西用的器皿。 為:原因。 探湯:把手伸進熱水里。
理清兩個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大:如車蓋) 遠 (小:盤盂)
一兒 遠 (冷:蒼蒼涼涼) 近 (熱:如探湯)
他們分別從什么角度說的?(視覺和感覺)一個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一個認為初升時離人遠。同樣的事物太陽,兩個小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看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④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決:判斷。 孰:誰。 汝:你。 知:知識。
整句話的意思說,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多呀?
師:孔子被尊稱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對兩個小兒關于太陽遠近的辯論,竟然不能決也。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從“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科學還不夠發達,對于宇宙的探索還不夠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就是淵博與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識。)
四、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2.通過這篇古文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作業超市。(自選三項完成)
1.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2.你贊同哪一個小兒的觀點,請你用科學知識說明你的觀點。課后查一查相關資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
4.推薦幾篇文言文自學,《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大:如車蓋) 遠 (小:盤盂)
一兒 遠 (冷:蒼蒼涼涼) 近 (熱:如探湯)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8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
(1)誰學下棋?
(2)怎么學下棋?
(3)學得結果怎么樣?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 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
(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
(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①他們為什么爭辯?
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
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①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②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①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②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③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
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
①遠小近大的原因:
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
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
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
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9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 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四、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二、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四、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0
一、學弈
1、奕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一個名叫秋的下棋人,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這句話告訴了我們為什么會有人要拜他為師并學下圍棋的原因。
2、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
其中的一個人學棋專心致志,聚精會神,只聽奕秋一個人的教導,思想從不想別的。這句話告訴了我們這個人與另一學棋人的不同之處,也使我們明白了他能學好圍棋的原因。
3、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學習上三心二意的人遠遠不及專心的人學得好。
4、為是其智弗若與?
是說后一個學弈的人的智力不如前一個人嗎?這是一個設問句,引導讀者思考故事的寓意。
5、曰:非然也。
這一句是回答前面那個設問的。意思是:那個學得差的人不是由于智力不及那個學得好的人,而是沒有專心學習的緣故。
二、兩小兒辯日
1、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中午時就離人遠了。
2、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3、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時大得像車蓋一樣,到了中午時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
4、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太陽剛出來時涼絲絲的,到了中午的時候熱得就像把手伸進熱水里,這不正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
5、孰為汝多知乎?
誰說你知識豐富呢?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正確讀寫生字詞。
2、聯系上下文,結合注釋,掌握故事內容;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3、體會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正確朗讀、背誦課文,掌握故事內容。
教學難點 體會學習必須專心致志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導 學 過 程 二 次 備 課
預習題綱
1、讀準生字詞。
2、了解孔子、孟子、列子的生平資料。
第一課時 學習《學奕》
一、初讀課文,正確讀寫。
1、學生試讀課文,標出難讀或不會讀的字,劃出不會停頓的句子。
2、教師范讀課文,并重點指導:
①正確讀寫加點詞語:
學奕( ) 鴻鵠( ) 弓繳( ) 弗若( )
②正確停頓下列句子:
思/援弓繳/而射之
二、自由練讀,讀通讀順。
1、根據試讀,師生一起歸納朗讀文言文的要點:
①讀準字音;②停頓適當;③語速稍慢。
2、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3、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4、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
”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
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講故事內容。
四、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兩個人各是怎樣學下棋的?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3、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復習導入
1、背誦《學奕》
2、總結學習《學奕》的學法:
①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③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④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二、明確目標,自主學習
1、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語速要慢,停頓適當,讀通順。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2、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
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
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
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補充資料: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5)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答案示例: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4、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
板書設計 匆 匆
朱 自 清
嘆──時光飛逝
悔──碌碌無為
勸──珍惜時光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2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需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安排同學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
(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同學,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同學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同學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同學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同學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同學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
(結合同學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⑴ 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身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⑵ 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⑶ 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同學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同學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⑷ “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同學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同學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同學講述,老師結合同學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身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考查同學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同學對照注釋,自身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效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其、為、也、如、此、乎、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爭辯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同學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同學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引導同學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
(根據同學回答引導同學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同學肯定兩小兒敢于訕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扮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扮演準備)
6、向同學優秀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同學閱讀古文的興趣。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3
一、引讀“單元導語”
1、了解單元學習重點。
走進課文,看看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獲得人生啟示的。學習時要注意抓住重點句段,聯系生活實際,領悟文章蘊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作者表達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試著在習作中運用。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通過前幾年的學習,我們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在這個學期的學習中,我們要更多地依靠自己的努力,認真地讀書作文,使各項語文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回憶導入,讀懂題目
1、回憶總結,引導學法。
我們以前學過哪幾則文言文?對于學習文言文,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引導學生回顧總結“反復朗讀”“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明白文章說明的道理”是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方法。
2、導入新課,明確學習任務。
《文言文兩則》是指《學弈》和《兩小兒辯日》。這節課學習第一則文言文《學弈》。
3、結合注釋①,了解孟子其人和《孟子》一書,“學弈”的意思即是學習下棋。
三、初讀課文,讀正確流利
1、初讀課文,提出問題。
引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提出朗讀有困難的地方。
2、范讀課文,指導學生朗讀。
(1)老師范讀。語速較慢,便于邊讀邊思考;停頓恰當,意思表達才清楚。
(2)再讀課文,解決難讀的語句。
例如:“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需要理解重點字詞的意思后讀好停頓,并引導學生明白“理解了意思就容易讀好停頓”的方法。另外,“繳”和“為”是多音字,要注意讀準在文中的字音。
3、領讀課文,提升能力。
老師領讀后,學生再齊讀、自由讀、抽讀。通過多種形式的練讀,解決學生文言文難讀通順的困難。
四、結合注釋,理解內容
1、結合注釋,理解詞和句子的意思,再連起來說一說。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和同學討論。
2、提出疑問,討論解決。如,“通國之善弈者也”
一句是什么意思?結合注釋①已經知道“弈”的意思是下棋;結合注釋③知道“通國”的意思是全國。“善弈者”,揣摩“善”是“善于”“擅長”的意思,“善弈者”的意思就是非常擅長下棋的人,句子的意思是“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
3、交流分享,理解大意。引導學生結合注釋讀懂句子的意思,再將每句話的意思連起來,說說課文的內容。
4、有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后,先自由練讀,再抽讀評價,最后齊讀,讀出情感。
五、領悟道理,練習背誦
1、領悟道理。我們讀書做事一定要專心致志,不能一心二用,或者三心二意。
2、背誦課文。
(1)引導學生提出背誦方法的建議,如,邊讀邊理解邊背誦,熟讀成誦,同桌合作互相提醒著背誦。
(2)自由練習背誦,最后集體背誦。
五、相關鏈接
1、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本文選自《孟子·告子》,原文如下:“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于世。
3、有關《兩小兒辯日》中的科學知識
早晨和中午的太陽與地球的距離是一樣的。為什么早晨的太陽看起來比中午時大呢?這是視覺的誤差、錯覺。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顯得大。同樣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顯得大;而中午太陽高高升起,廣闊浩瀚的天空是背襯,此時太陽就顯得小了。其次,同一物體白色的比黑色的顯得大一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時,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格外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
中午的氣溫較早晨高,是否此時的太陽離我們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等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同時,在夜里,太陽照射在地面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溫度的涼與熱,并不能說明太陽距離地面的遠與近。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4
【教材分析】
《學奕》是一篇敘事明理的文言文,選自《孟子•告子》,講述了圍棋高手弈秋教兩個學生學下圍棋,因兩個學生的學習態度不同,二人學習結果也迥異不同的故事。告訴人們,并不是他們的智力有別,而是后者不用心學習,三心二意,自然學不好知識。故事告誡人們學習要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課文文辭凝練,寓意深刻,是孟子的傳世名篇。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講的孔子路遇兩個小孩在爭論,憑自己的直覺,一個認為太陽在早晨離人近,一個認為太陽在中午離人近,為此,各持一端,爭執不下,就連孔子這樣博學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斷。這個故事體現了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和孔子實事求是的態度;也說明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再博學的人也會有所不知,學習是無止境的。
【學情分析】
《文言文兩則》是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一組的第一篇講讀課文,也是小學生第三次接觸文言文。盡管學生以前接觸了兩篇文言文,對文言文的語言特點、學習方法已有了接觸和了解,但前兩篇相比本文來說比較淺顯。因為文言文與現代白話文相比,在詞語、句式等方面差別較大,因此能否正確地斷句,流利地朗讀,是首先遇到的困難。從理解課文內容方面看,課文所寫的事情和其中蘊含的道理并不難理解,難點在于讓學生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只有句子的意思弄懂了,才能正確地斷詞句把句子讀通順。
【教學目標】
1.學習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疏通課文,了解故事內容,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并能用自己的話講故事。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節奏停頓得當、講究抑揚頓挫。
3.理解重點詞句,能從課文中領悟道理。
4.對文言文產生一定興趣,并嘗試在課外讀一些文言文。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難點】
學生根據注釋讀懂課文內容,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教法學法】
范讀示范法、朗讀指導法、點撥探究法、情境教學法。
【課前準備】
1.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2.學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引讀“單元導讀”。
1.了解單元學習重點。
2.提示學期學習重點。
二、簡介孟子,導入新課。
1.出示名言,指名朗讀。
“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師問:大家知道這些句子出自何處嗎?(《孟子》)
你對孟子這個人又有哪些了解?(學生交流、教師補充。)
2.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孟子的一篇經典之作——《學弈》。(板書課題)
“弈”字是什么意思?“學弈”呢?
三、范讀引領,初讀感知。
1.自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對個別難度的句子,對照譯文多讀幾遍。同時圈出難理解的詞語,在相應的地方標上注釋或記號。
2.解決生字詞。
yì hóng hú zhuó fú yǐ
學 奕 鴻 鵠 弓 繳 弗 若 之 矣
3.教師范讀。要求:邊聽邊想老師在讀這篇文言文時與平時讀課文有什么不同?老師讀的和你們讀的有什么不同?
總結:老師讀的速度比較慢;在句中的停頓比較多;讀出了不同句式的語氣。
4.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通過指名讀、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練讀,解決學生學習文言文難度通順的困難。
四、研讀探究,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
2.提出疑問,討論解決。
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是什么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等。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4.同桌互講故事內容。
五、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請同學們再次認真讀課文,想一想兩個人各是怎樣學下棋的?
“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2.學得結果怎么樣?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3.學習的結果不同是智力的問題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六、再讀課文,總結學法。
1.自由讀課文,試著背誦。
2.想一想我們是怎樣學習這篇課文的?
總結:多朗讀----看注釋----懂句意----釋全文----明道理
七、作業超市。
自選其二:
1.抄寫課文,并用自己的話說說課文的意思。
2.分小組、分角色表演課本劇。
3.選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的文言成語故事,并嘗試用學過的方法學習。
板書設計:
學弈
一人 專心致志 學有所成
一人 三心二意 一無所獲
第二課時
一、品讀名句,激趣導入。
1.出示孔子名句:“三人行,必的我師焉。”“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你們知道這兩句話是誰說的嗎?(孔子)
2.學生展示收集到的有關孔子的資料。
孔子名丘,山東曲阜人,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孔子教過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其中賢者七十二人,可謂學識淵博,可他也曾被難住過,想不想知道是誰,用什么問題把他難住了?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一課中的第二則文言文。
3.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梳理學法,自學課文。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多讀課文;二要結合注釋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來讀懂全文;四要明白一個道理或意境。
3.學生自學課文。
三、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兒:
2.交流共議。
①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東游:向東游學。 辯斗:辯論,爭論。
這句話的意思是:有一天,孔子到東方游學,看到兩個小孩為什么事情爭辯不已,便問是什么原因。
師追問:關于這句話,你還了解什么?
預設生答:全文總起句,交代了事情的起因。出場人物有三個:孔子和兩個小孩
孔子虛心,不恥下問;兩小兒的辯論很精彩,連孔子都吸引了。
指導朗讀:你想怎樣讀這句話?指兩生讀,評價,自讀。
②一兒曰:我已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以:認為。 去:離。 日中:中午。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孩子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近,到了中午時候遠。一個孩子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離人遠,而中午的時候近。
引領學生理清兩個小兒的觀點。相機板書: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遠
一兒 遠 近
③一兒曰:日出處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近者大而遠者小乎?
一兒曰:日出處蒼蒼涼涼,及其日中則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及:到。 盤盂:盛東西用的器皿。 為:原因。 探湯:把手伸進熱水里。
理清兩個小孩各自的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大:如車蓋) 遠 (小:盤盂)
一兒 遠 (冷:蒼蒼涼涼) 近 (熱:如探湯)
他們分別從什么角度說的?(視覺和感覺)一個認為太陽初升時離人近,一個認為初升時離人遠。同樣的事物太陽,兩個小孩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看來,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也就不一樣。
④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決:判斷。 孰:誰。 汝:你。 知:知識。
整句話的意思說,孔子不能判斷,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多呀?
師:孔子被尊稱為圣人,是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形象何其高大,可是面對兩個小兒關于太陽遠近的辯論,竟然不能決也。你怎么看這個問題?(從“兩千多年前,人們的科學還不夠發達,對于宇宙的探索還不夠深入,不知道情有可原。”“學習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很了不起。”“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就是淵博與孔子,也一定有自己不知的知識。)
四、再讀課文,體會道理。
1.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2.通過這篇古文的學習,你明白了什么?(兩小兒善于觀察,說話有理有據。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事物的角度不同,所得的結果就不一樣。宇宙無限,知識無窮,學無止境的道理。)
五、作業超市。(自選三項完成)
1.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2.你贊同哪一個小兒的觀點,請你用科學知識說明你的觀點。課后查一查相關資料吧。
3.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
4.推薦幾篇文言文自學,《精衛填海》《女媧補天》等。
板書設計: 兩小兒辯日
日始出 日中
一兒 近 (大:如車蓋) 遠 (小:盤盂)
一兒 遠 (冷:蒼蒼涼涼) 近 (熱:如探湯)
六年級語文下冊《文言文兩則》教案 篇15
學弈 兩小兒辯日
a案
學習目標
1.讀準每個字的讀音。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根據課后注釋聯系上下文,了解故事內容。
3.能從課文中體會到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學習孔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課前準備:
1.布置學生了解孔子的生平資料。
2.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學習《學弈》)
一、讀通全文,感悟讀法。
1.師:學習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誦讀,最好的方法也是誦讀。先聽老師范讀課文,再跟老師讀課文。(范讀時做到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感染學生,激發誦讀興趣。領讀時有意識地讓學生感悟語速和斷句方法。)
2.學生自由練讀,把不認識的字注上音,并在練習本上寫兩遍。
3.在學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確讀法后,練習熟讀。
二、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弈”是什么意思?“學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2.學生自讀課文,結合文后的注釋理解每一話,然后說說這篇文章主要講什么內容?
3.同桌互講,相互糾正補充,不懂的記下來。
4.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5.指名說全文大意。
三、導悟相濟,突破難點
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課文
1.把你和同學都讀不懂的句子提出來。(結合學生提問重點理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思援弓繳而射之”、“為是其智弗若與”、“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這幾句話。)
(1)討論“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從中能得出一個什么道理?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這種經歷和體會。
(2)指名說說“思援弓繳而射之”的意思。你從哪個詞知道射的是“天鵝”呢?(“之”字。)
(3)指名說說“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意思。這句話中的“之”是指哪個人。
師:同學們,你們覺得奇怪嗎?兩個人一起學習,可是學習效果卻不相同。用書上的話說說原因。
指名讀“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師范讀,讓學生體會怎樣讀聽得更清楚,學生指出老師停頓的地方然后試著讀讀。
(4)”為是其智弗若與?”這句意思是什么?
師:哪個詞是第二個人?這句話該怎么讀呢?指名讀,齊讀。
四、流利朗讀,積累語言
課件出示全文及朗讀錄音,生邊看邊跟讀體會語感,然后練習把全文朗讀好,最后師生合作背誦全文。
五、遷移訓練、練讀古文
拓展讀“揠苗助長”、“守株待兔”、“掩耳盜鈴”、“鷸蚌相爭”等淺顯易懂、故事性強又為學生熟知的文言成語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第二課時 (學習《兩小兒辯日》)
一、激趣引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孔子嗎?你能講講他的故事嗎?(學生講述,老師結合學生的講述補充孔子的生平,介紹他是一個極有名的學問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這么有學問,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國時,卻被兩個小孩的一個簡單的問題給難住了,你們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難題了嗎?今天我們就學習《兩小兒辯日》。
板書課題,齊讀課題,說說題目是什么意思?(重點理解“辯”字)
二、初讀課文,梳理學法
1.自由讀課文,憑自己的理解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學生對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們是怎樣學習《對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點字詞;二要讀出詩文韻味;三要感悟人文內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讀熟課文,自學理解
1.自由讀課文,找出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解決。
2.同桌互相讀文,糾正字音。
3.反復讀文,把課文讀熟。
4.學生對照注釋,自己理解課文,記下不懂的問題。
5.按學習《學弈》的方法自學課文,小組內交流學習成果。
四、激勵測試,交流感悟
出示測試題,各小組搶答積分,評出優勝學習小組。
1.回答下列詞語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為:也:
如:此:乎: 始出:小兒:
2.兩小兒在辯論什么?(太陽大小?太陽冷熱?太陽遠近?)根據學生的回答,相機引導讀好兩小兒的話,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誦課文,看哪組能讀出古文韻味。
五、深化感悟,明確寓意。
1.各組提出分歧較大的問題以及不懂的問題,同學交流討論。(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這兩個小孩爭的是什么問題,他們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導學生理解兩個小孩是根據不同的感覺說明地面距離太陽的遠近。)co c
2.你同意他們的意見嗎?用科學知識解答兩小兒提出的問題。(根據學生回答引導學生課下收集資料,將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
3.這個故事中,你最喜歡誰,為什么?你想對他說什么?
(引導學生肯定兩小兒敢于嘲笑孔子,挑戰權威;或贊揚孔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4.練習有感情背誦課文。
5.以表演的形式復述課文內容,看哪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準備)
6.向學生推薦閱讀《女媧補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養學生閱讀古文的興趣。
(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第四小學 萬素麗)
b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1.教師談話:文言文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它言簡意賅,記錄了我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明。不少文言文還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兩篇融知識性、趣味性與哲理性于一體的文言文。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2.成語導入:“專心致志”這個成語你熟悉嗎?誰能講講它的意思。“專心致志”這個成語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學弈》。(板書:學弈)
介紹孟子資料: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學大師,被尊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他肯定人性本來是善的,都具有仁、義、禮、智等天賦道德意識。提出了“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論點。《孟子》是孟子與他的弟子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
3.釋題:“弈”指什么?“學弈”又是什么意思呢?(“弈”,本來專指下圍棋,“學弈”就是學下圍棋。現在的“對弈”,就是下棋的意思,但不限于下圍棋。)
4.引導學生就課題質疑,及時歸納整理并板書:(1)誰學下棋?(2)怎么學下棋?(3)學得結果怎么樣?(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5.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誰能給大家講一講《學弈》這個故事?
二、初讀課文,讀通句子
1.教師范讀課文,努力做到讀得有聲有色,流暢自如(最好能背誦)。從而感染學生,激發其誦讀興趣。
2.讀后學生評價,及時歸納出朗讀文言文的要點:一是讀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頓要得當。老師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頓符號,以對學生朗讀有所幫助。
3.學生模仿教師自由練讀,讀通讀順為止。(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時間反復朗讀)
4.同桌互讀課文,互相正誤。
5.教師運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課文,如指名讀、賽讀、齊讀等,直到讀熟為止。
三、精讀課文,理解文意。
1.學生對照文后注釋,自己嘗試弄懂每句話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內容,遇有困難教師及時幫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討論每句話的意思,也可向教師請教。教師及時就文中比較難理解的詞句進行指導: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 “與”是通假字,同“歟”,表示疑問或反問,跟“嗎”“呢”相同;弗若,不如;為是其智弗若與,在這句話里,“為”應讀第四聲;然,這樣。
3.學生對照注釋,講解自己對文中語句的理解,教師及時講解學生理解中的難點。
(《學弈》參考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4.同桌互相講說故事內容。
四、自讀思考,體會文中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逐一解答就課題提出的問題
1.誰學下棋?誰是老師?――有兩個人學下棋,老師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弈秋。
2.(這兩個人)怎么學下棋?――“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注意力十分集中,一心一意);“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里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學習時注意力不集中,三心二意)。
3.學得結果怎么樣?“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雖然后一個人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
解答這個問題后,教師可以追問:是什么原因使“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引導學生理解:兩個人學習結果不同,并不是因為在智力上有多大差別,而是他們的學習態度不同――前一個專心致志,后一個三心二意。)
4.學弈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學習、做事必須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聯系生活,深化認識
1.請學生談談學習本文的體會。
(做什么事只有專心致志,一心一意才能成功。)
2.你能聯系實際說一說嗎?
(讓學生聯系生活、學習中的經歷充分發言,認識到不專心產生的不良結果,增強做事專心致志的意識。)
六、復述故事,背誦課文。
1.同桌互相講故事
2.指導學生背誦課文。
全文注釋如下:
弈秋(人名),通(全)國之(文言助詞,的)善(擅長)弈(下棋)者(的人)也(文言助詞)。使(讓)弈秋誨(教)二人弈,其(其中)一人專心致志(集中意志),惟(只)弈秋之(文言助詞,有提起動詞性謂語“為”的作用,從而使句中的“弈秋之為”取消了句子的獨立性,成為了“聽”的狀語。――這一點只對教師講,之所以提出這個“之”字,使為了和本文其他“之”字含義相區別。)為聽,一人雖聽之(他,指代弈秋),一心以為鴻鵠(天鵝)將至(原是生絲繩,這里指系著絲繩射鳥用的箭)(到),思(想)援(拉開)弓(弓箭)繳而射之(它,指鴻鵠),雖與(和)之(他,指代另一個學生)俱(一起)學,弗(不)若(如)之(他)矣(文言助詞)。為(因為)是(這,指這個人)其(他的)智(智力、智慧)弗若與(文言助詞,同“嗎”)?曰(說):非(不是)然(這樣)也。
第二課時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請生背誦《學弈》。
2.板書課題:文言文兩則兩小兒辯日
3.介紹資料:《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列子》相傳為列御寇的論集。列御寇,戰國時鄭國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許多民間故事、寓言和神話傳說,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憂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4.理解課題,質疑問難:(1)看了課題,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兩個小孩;知道了這篇文章主要是寫兩個小孩辯日這件事)(2)看了課題你還想知道些什么?(①他們為什么爭辯?②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③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教師及時板書學生提出的問題)
二、總結學法,明確目標
1.回顧學習《學弈》一文的過程,總結學習方法。
(1)理解課題,提出問題。
(2)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3)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4)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2.明確方法,自主學習
* 讀準字詞,讀通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注意語速要慢,適當停頓,到讀通順為止,。
(2)學生多種形式朗讀課文,師生及時評價。
* 結合注釋,疏通文意
(1)對照注釋,弄懂詞句,理解故事的內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釋惑,合作學習,弄明白每句話的意思。
(3)請學生參考注釋,用現代口語復述故事,并根據學生復述的狀況進行即時疏通點撥。
(譯文如下:孔子到東方去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孔子詢問他倆爭論的原因。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而正午時距離人遠。”另一個小孩卻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而正午時離人近。前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篷蓋,等到正午時就像個盤盂,這不是遠處的小而近處的大嗎?”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等到正午時就熱得像把手伸進熱水里一樣,這不是近的時候熱而遠的時候涼嗎?”孔子聽了,不能判斷誰是誰非。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釋惑,體會道理
(1)兩小兒為什么爭辯?(太陽是遠是近)
(2)他們各自的觀點是什么?依據是什么?(①一小兒的觀點是:“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依據是:“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近,中午離人遠,他是根據形狀大小來判斷的。②另一小兒的觀點是: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依據是:“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另一個小孩認為太陽早上離人遠,中午離人近,他是根據溫度來判斷的。)
(3)他們辯論的結果是什么?(孔子不能決也――孔子也不能判斷誰對誰錯。)
(4)對兩小兒所持觀點,你同意哪一種?為什么?(引導學生積極發表看法,保護他們大膽發表自己見解的積極性。)
(教師適時補充資料供學生閱讀:其實太陽早上和中午離我們的距離是一樣的。①遠小近大的原因:a、早晨和中午的時候太陽距離地球的遠近是一樣的。由于視覺的誤差。同一個物體,放在比它大的物體群中顯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體群中則顯得大。同樣的道理,早晨的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來的背襯是樹木、房屋及遠山和一小角天空,在這樣的比較下,此時的太陽就顯得小了。b、同一物體白色比黑色的顯得大些,這種物理現象叫做“光滲作用”。當太陽初升的時候,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陽顯得明亮;中午時,背景是萬里藍天,太陽與其亮度反差不大,就顯得小些。②日初涼、日中熱的原因:a、早晨太陽斜射大地,中午太陽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時間、相待的面積里,直射比斜射熱量高。b、在夜里,太陽照射到地面上的熱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涼快;中午,太陽的熱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熱。)
4.學了這個有趣的故事,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1)兩小兒聰明可愛,善于動腦,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勇于爭辯。
(2)孔子謙虛謹慎、實事求是, 盡管學識淵博,可是仍然“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引導體會學無止境的道理。
5.復述故事,熟讀成誦。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學生分組表演故事。(學生自由選擇使用現代話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學生背誦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