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通用17篇)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2、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3、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1)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2)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①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②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1)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2)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3)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2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一、導入
師: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第四課,來進一步了解列寧。
生:(齊)登山
二、新授、感悟
1、 檢測讀文情況,讀完后其他學生給予評價。
師:列寧和巴國茨基在登山時,不就是過一條小路嗎?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小組合作交流,做好分工,組織好語言準備匯報。
生:這是一條危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6和第10自然段看出來的。請于興陽來讀課文。
生:這是一條驚險的小路,我們小組是從第14、15、17自然段看出來的。請朱立超來讀課文,我們是從這幾段描寫的動詞看出來這條小路是一條驚險的小路。
師:聽了你們的匯報,把老師和其他同學都帶上了那條小路上了,真令人膽戰心驚呀!那面對小路,列寧是怎樣表現的呢?(小組合作交流)
師:當列寧第一次走這條小路時,他是怎樣表現的?
生:匯報 當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頂時,展現在他們我們眼前是怎樣的一幅景象?請同學們讀課文中相關的段落,欣賞美景,在談一談感受。
生:課文第18段,談感受。
師:你們都感覺這景色這么美,那同學們說說此時的列寧心中會有什么想法?
生:說想法。
師:一個小時過去了,列寧和巴果茨基也該回去了,他們有選擇了來時的小路。他們第二次走這條小路的是怎么走的呢?(小組匯報)
生:小組匯報
師:我們知道了列寧和巴果茨基兩次走小路的表現,誰來說一說列寧第一次和第二次走險路有哪些不同?
生:匯報
師:我們來看最后一段,誰來讀一讀?
生:指名讀文 師:那么這一段我們怎么理解列寧說的話?
生:回答
師:同學們都理解的很好,那誰來說一說列寧具有怎樣的精神品質?
生:列寧具有臨危不懼、遇險不驚、從容鎮定的精神品質。
三、擴展
師:我們知道列寧第二次走小路是為了鍛煉意志。課前你們也搜集了很多有關鍛煉意志的人物的故事和名人名言,誰來說一說。
生:積極說
四、總結
同學們搜集的真不少,學習了列寧的這篇登山的故事,我相信同學們也學會了很多,老師希望各位同學都要學習列寧的這種臨危不懼、遇事不驚、隨時隨地都鍛煉意志的品質。
這節課就上到這,下課。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3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構想
教學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重點指導學生讀懂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兩次走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列寧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從中你覺得列寧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14課,出示課題:《登山》講的也是列寧的故事,又表現了列寧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寧為什么要走危險的小路?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二、三段。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師生共同歸納。
(1)指名讀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2)有關這條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樣說的?你體會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樣通過這條小路的?
A、指名讀相關句子,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B、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明什么?
(4)列寧是怎樣走過這條小路的?
4、下山的時候,列寧仍然堅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2)師生歸納。
A、第一次必須走,因為要看日出,時間不夠。第二次是列寧自己堅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動。第二次走:先走、毅然決然
(三)學習第四段
1、從山上回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小路?
2、課文最后,列寧講了什么話?這段話每句講什么意思?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3、齊讀第四段,反復朗讀列寧的話。
4、在兩次走小路中間,作者還描寫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寫的非常美,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為什么寫這一段?(蘊含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寓意。)
四、總結全文。
作業設計
1、從查找關于列寧的資料。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板書設計
看日出 第一次:跟、停、定了定神、
登山 碎小的步子移動 自覺磨練
走小路 自己意志
(危險)第二次:先走、毅然決然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4
教學分析:
本文記敘了十月革命前,列寧與波蘭革命者馬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堅持走靠近深淵的小路鍛煉意志。
教學目標 :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學習列寧自學鍛煉意志的品質,聯貫系實際與同學交流,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
教學重、難點:了解課文主要內容,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課前準備:收集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激情導入 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偉大的革命導師列寧嗎?知道關于他的什么事情呢?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一下?
談學習、生活和工作方面的事,也可說我們學過的有關他的什么文章。
(學生自由發言)
師:那么,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文章又講述了這位偉人的什么故事呢?(板書:14課《登山》)
二、自由閱讀交流收獲
1.自讀課文,根據“閱讀提示”的要求,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
(2)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三、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著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問:(1)列寧兩次是怎樣走過那段危險小路的?
a.找出文中寫列寧上山、下山的部分讀一讀。
b.找兩名學生演示走小路的情景。(兩次走小路,借助想象,進行表演)
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兩次走小路的不同心情,體會列寧當時的心情。
(2)山頂景色的描寫,體現了一種怎樣境界?
(生:自然景色優美,襯托出列寧和巴果茨基歷險登頂后的喜悅之情。)
師:作者借景抒情,贊美革命者高尚的意志品質,將這段話背下來。
(3)列寧為什么要在走過險路后才肯解釋重走那條路的原因?
(學生回答后,師:列寧是個重實踐的人,說了才做,不如做了再說。這也是我們值得學習的一種品質。)
(4)列寧最后所說的話應該怎樣理解?
“因為我害怕它”,表明列寧毫不掩飾自己的弱點;
“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表明了一個革命者應該具有的敢于和膽怯做斗爭的正確態度;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表明革命者不能放棄任何一次鍛煉意志的機會。
(結合課文插圖,朗讀這段話)
四、討論、小結
1.聯系自己的生活實踐,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2.在生活中,如何做到既鍛煉意志,又注意安全?
五、作業 設計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交流收集的有關鍛煉意志方面的名言警句。
六、板書設計
登山(看日出)
去 走了險路
列寧 鍛煉意志
回 還走險路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6
一、中心著手,導入 教學
1,齊讀課題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節)學生齊讀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說,“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導讀悟
1、“就是因為我害怕它。”這里的“我”指誰?“它”指什么?
2、我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體現了路的險?
1)學生閱讀討論
2)教師點撥后歸納
A 從對小路的描寫看出險: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B 從對巴果茨基的行動看出險: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
C 從巴果茨基的語言看出險:
“您看看,是這樣的路。”巴果茨基說,“您不能從這兒過。”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以上的描寫,并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路的險。
3、過渡:既然路這么險,列寧走的時候是什么樣的?
1) 從哪里看出列寧走的時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寧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
指導朗讀,卡片出示:頭暈目眩(齊讀)
2) 列寧在困難面前是退縮了還是堅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指導朗讀
4、列寧為什么堅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話講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
指導朗讀
5、過渡:列寧在巴果茨基地帶領下,終于通過了那段險路。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齊讀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時列寧又走了那條險路,自讀課文第三段,找出列寧第二次過險路的那段話,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較兩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誰先走
在最險處的表現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險路的句子)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教學“毅然決然”,指導讀。
7、再讀最后一接列寧講的話,體會列寧是如何磨煉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題
1、列寧走的這條險路好比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哪些東西?
2、他走險路時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3、再次齊讀最后一節列寧的話,感受列寧不怕困難、時刻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課)
板書:
17 登山
戰勝困難 磨煉意志
列寧
(革命者)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正確認讀本課8個生字,掌握10個要求會寫的生字。
2.了解列寧和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的這次不同尋常的經歷。體會文中細致描寫的語段對表現人物精神的作用。
3.針對有關課文的不同觀點進行思考,滲透辯證的思維方法,培養客觀認識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
思考列寧登山這件事的啟示和現實意義,學會在生活中面對那些可以克服的困難。
教學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準備:搜集有關列寧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說,“我們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二、自由閱讀交流收獲
1.采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自讀課文,或輕聲讀,或默讀,或邊讀邊畫,或兩人一起讀,讀通文句,了解課文內容。
2.交流自學情況
(1)指名分部分朗讀課文,讀后評價。
(2)出示生字,讓學生認讀:
狹薄霧耀芒釋毅陪鍛煉
(3)試著用自己的話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學生質疑,提出不明白的問題。
(在交流的過程中,)
三、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6.課件出示:
他們登上山頂,一道柔和的陽光正好射穿黎明前的薄霧。遠處,蔚藍色的湖水反射出耀眼的亮光,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也閃爍著光芒。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的歌唱著。
師生合作有感情讀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第二課時
一、研讀課文談談體會
1.帶著提出的問題,學生自主選擇進行研讀。
2.鼓勵學生放膽地讀和想,把自己的感受、想法記到課本空白處。
3.同桌和小組交流讀書體會。
4.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相機點撥、輔導。
5.教師小結。
6.再讀列寧的話。
二、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1)活靈活現:把列寧過險路的六個鏡頭填寫完整,然后演一演。
(2)唇槍舌劍:對于列寧過險路這一事件,警衛員們各有想法,有的認為這樣做值得,有的認為沒必要冒這樣的險。你的看法呢?找意見不同的伙伴展開爭論。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8
張祖慶(浙江溫嶺)
------------------------------------------------------------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深淵”等詞的意思;理解課文內容,正確回答課后第一題的三個問題。
情感目標:讓學生懂得時時鍛煉意志對人的成長的幫助與作用。
能力目標:初步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列寧所說的話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整體感知
1.課前師生圍繞名言、格言展開話題,在此基礎上引出列寧對巴果茨基說的一段話: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引出課題:登山。
3.了解預習情況。
a.這段話是誰說的?(結合課件簡介列寧)
b.列寧在什么情況下說這段話的?(初知課文大意)
二、質疑定向,合作探究
1.自由讀列寧說的話。
2.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3.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4.學生合作探究,思考重點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
小組根據課文內容評一評剛才表演時有沒有把路的“險”充分表現出來。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舒了一口氣”“險些”“頭昏目眩”等詞句。
b.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段落,教師進行朗讀指導。
5.小結小組學習情況。
6.課件展示日出美景,配樂范讀15自然段。
7.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展開辯論,升華認識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四、遷移運用,拓展延伸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2.布置課外作業 。
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9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通過反復朗讀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整體把握。
1、板書課題,指導書寫。
2、誰能把列寧和登山聯系起來說一句話?(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補充進去,列寧在登山時有沒有遇到什么特別的事?)
3、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二、初讀課文,談談收獲。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中寫列寧兩次走小路的段落。(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時間讀完)
2、談收獲:你讀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個學生)
三、精讀課文,讀悟探究。
1、追問提出“路很險”的學生,你從哪里看出來的?
(適當地補充介紹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
2、引導學生讀好第10、14段,通過讀悟出險,表現出險。
(四人小組交流讀,比較讀,評價讀等)
3、齊讀第10、14、17段。(適當鼓勵學生)
4、列寧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過指導讀第25段,品“毅然決然”。
(2)男生讀第25段。
5、列寧這次登山有什么收獲?
(借助課件,范讀,指導學生讀好第18、28段)
四、回歸課題,總結延伸。
欣賞到壯麗的日出,體會到做人的方法,這些是列寧的收獲,也是我們的收獲,讓我們再讀一讀課文的最后一句話,把它記在心里,帶到生活當中去。
案例背景:
從《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重視積累、感悟、熏陶,重視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重視語文運用能力、語感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更要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及探究精神的培養。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僅僅*傳統教學中的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是難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術中網絡知識以其廣博,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的多樣性與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人與人、人與計算機的互動的靈活性,加之可不受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等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將最能展現現代小學語文教學廣闊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的整合可謂“一拍即合”,勢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講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本文通過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列寧果斷地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我們可以通過課件展示小路的危險,使學生有更深的體會。文章巧用對比贊頌品格,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和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說明列寧的無所畏懼和意志堅定。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同時也是本文理解的重點和難點,所以我們通過課件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學目標
㈠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㈡過程與方法
1. 引導學生在充分的讀書中,質疑解疑,知識的呈現隨著解疑完成。
2. 創設情境,使學生與文章人物形成共鳴,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加深感悟和體驗。
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懂得生活中有許多艱難和危險的事情,不應該回避他們,應該挺身向前,戰勝他們。
二.教學重點
1、學習課文形象生動的語言,培養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體會列寧為什么兩次走過那條險路。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三.教學難點
體會課文最后一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課時:第二課時
五.教學過程
(一)、交流激情
1.師:同學們,昨天我們讀了登山的故事,大家都為這句話所感動。課件出示:
“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2.學生有感情地誦讀這句話。
(二)、質疑探究
1.讀了這段話你最想知道什么?(學生自主提問)
2.教師梳理學生問題,確定主問題:
從哪里可以看出這是一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
3.學生合作探究,思考解決問題。
(1)提示學習程序。
尋找合作伙伴--確定學習方式(畫簡筆畫、朗讀、談體會或表演,任選一種或兩種方式)--小組合作學習--展示學習成果。
(2)學生自由組合,確定學習方式。
(3)分小組學習,教師巡視指導。
(4)以小組為單位匯報學習成果。
a.朗讀:請朗讀小組讀有關描寫小路險的語句,
●預計學生朗讀的重點句子有:(課件出示)
①“巴果茨基就朝危險的小路走去。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體會。著重抓“緊緊貼”“扭向一旁…”“狹窄”“碎小”等詞句,體會了小路狹窄危險的程度。
根據學生的朗讀教師做如下點評指導:
☆聽聽你的朗讀能不能使同學們感受到小路的危險和心中的緊張?
☆大家從他的朗讀中感受到了嗎?你能再試一下嗎?看來你是感受到了!
☆誰也能用朗讀表達你的心情?
☆請注意你的背后懸崖,你的腳下是深淵,小路只容你一只腳。
【引領學生對文句的感受來進行朗讀的指導,而不從朗讀的純技巧上去處理,從而讀出自己的理解來,讀出自己的感受來,讀出自己的心情來,讀出自己對人物想說的話語來。這才是朗讀指導的正軌。】
②巴果茨基走過最危險的地段以后,輕輕地舒了一口氣。他回過頭來一看,嚇得險些掉進深淵。因為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他知道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課件出示)
(有了以上閱讀感悟的基礎,學生自然會抓住“舒了口氣”“嚇得他險些掉進深淵”“頭昏目眩”等重點語句,體會當時心情,進行合作交流。)
③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課件出示)(“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表現了小路的狹窄。)
b.表演:表演前適當提問,創設情境。(結合課文理解“巍峨””懸崖”“深淵”等詞,可以讓學生演示巴果茨基走過險路的情景:把這黑板看成是高山,講臺邊緣是小路,下邊就是萬丈深淵。)那一組來試試?
大家給評一評演得怎么樣?
在評價中,注意引導學生評價表演者是否小心地低頭看路。如不是,問問能這樣做嗎?為什么?
【通過“表演”這一活動形式,既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使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又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強化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人。】
c. 畫簡筆畫,認識小路的險。學生興趣盎然,紛紛動筆。選派一位學生上臺板畫。數分鐘后,師組織學生交流評議。
d.接下來,采用設置假設問題的方法,加強情感體驗。
如果列寧一不小心,就會怎樣?
學生會猜想:會落入萬丈深淵;會摔得粉身碎骨;會毫無生還希望……
師:聽了你們的體會,我覺得這條路真夠可怕的!
4.在此基礎上,再次朗讀此段。
5.學習觀看日出部分
⑴ 走過險境,向上攀登,出現在眼前的是壯麗的日出景觀。
此時播放日出美景課件,激發學生情感。
⑵ 繼而,設置逆向問題,進一步引發對中心的思索。
如果列寧當時避開這條臨近深淵的險路呢?
鼓勵學生抒發感受,進行創意表達。使學生領悟到只有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和行動,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⑶ 教師總結:是啊,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列寧此時的心情我們最能理解。
(課件出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道柔和的陽光,突然射穿黎明前的薄霧。遠處蔚藍色的湖水開始發出耀眼的亮光。山頂上的雪剎那間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這時,好像是在誰的指揮下,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了起來。”
(師生合作有感情讀15自然段,進一步感受日出的壯美,體會登山的樂趣。)
(三)、辯論升華
1.引出辯題:列寧是一個革命者,他的神圣職責是領導俄國人民推翻沙皇統治,而現在他卻選擇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而且是兩次,萬一掉下去,后果會不堪設想……那么列寧究竟該不該走這條小路呢?
2.組織辯論。
a.自由組成正方反方。
b.雙方各自從課文中找充分的理由。
c.展開辯論(教師當辯論會主席,適當點撥)。
3.教師小結。
4.再讀列寧的話。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讀者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在學生經過了前面體會文本的情感積蓄后,設置了辯論賽,此時此刻他們急需表達內心的感受,并通過辯論來進一步完成了自己和文本的對話。】
(四)、運用拓展
1.學了課文,大家一定深有感觸,請把自己對列寧說的這番話的理解和對全文的感悟,濃縮成一兩句話。(引導學生學寫格言)
(五).布置課外作業。
1、想象列寧第二次毅然走險路的樣子,寫一寫。
【填補課文的情節空白,圍繞“毅然”寫一段話,拓寬課文情境,尋找寫作題材,既加深了學生對詞語的理解,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又讓學生把課文中學到的語言在運用中得以遷移和內化,提高其表達能力。】
2、課外自由組成學習小組,從相關的課文、課外書以及網站上去搜尋列寧的故事,兩周后召開“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形式自擬)
【課上好了,不等于學生對文本的感受到此就結束了,對于登山這樣的課文來講,其中情感的陶冶不是一節課就能領會盡然的,在“感悟列寧”綜合學習報告會里再與教師和同學進行交流,給學生提供了更為寬廣的個性化閱讀感悟的空間。】
六.板書
去 要走險路
登山 鍛煉自己的意志
來 還走險路
案例反思
本課采用讓學生層層質疑和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解疑的方法進行“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力求體現“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盡力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在內容的處理上,從最后一節入手,最后又歸結到最后一節,并設計了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這樣,使各環節嚴密緊湊,而又生動活潑。教學過程中,通過抓重點句、美讀、表演、畫簡筆畫、講體會等途徑感悟文章的內蘊,并很好的運用了現代教育技術,展示了其獨特的表現力與感染力,幫助學生在閱讀的時候能入情入境、動心動情,與課文所表達的思想產生共鳴。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0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說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說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說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么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么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著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么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著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們得鍛煉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贊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簡單地說一說,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說的三句話,然后再讀一遍課文。布置課下用“閃爍”、“鍛煉”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煉”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說的“鍛煉”,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斗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煉——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著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煉。◆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1
李 娜
------------------------------------------------------------
一、復習導入
引導同學們共同回顧文章的主要內容。
二、新課
1、質疑引趣。
這是一條怎樣的小路呢?請同學們打開書,自由地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一邊讀,一邊想一想,哪句話是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請你拿出筆,用“—”把它畫出來。
2、引導學生感受小路的險。
(1)請同學們讀出畫好的句子。
(2)出示教學軟件,請同學們觀察小路 小路給你什么樣的印象?
(3)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 要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呢?
(4)學生自由練習,交流匯報,老師適時點撥。
3、過渡。
從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從巴果茨基的哪些話中我們也能感受到小路的險呢?
4、引導學生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1)引導學生畫出巴果茨基的話。
(2)讓學生喜歡讀哪句就練讀哪一句,從巴果茨基的話中體會小路的險。
(3)學生練讀,交流,老師點撥。
5、引導學生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中體會小路的險。
(1)畫句子。
(2)練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體會,怎樣讀才能讀出小路的險。
(3)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及學生的表演,體會作者用詞的精當。
(4)引導學生從句中談體會。
6、讓學生體會“無限風光在險峰”的道理。
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走了這條危險的小路,趕在日出之前來到了山頂,現在就讓我們和列寧、巴果茨基一起去領略一下山頂的美麗景色。(播放山頂的美景)
7、激疑引探,深入體悟。
領略了山上的美景后他們開始往回走,走的還是那條小路,這第一次走和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呢?(出示第二次走小路的圖片)
8、讓學生通過研究討論體會列寧堅強的革命意志。
(1)你怎么知道列寧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請你用列寧自己的話來回答。
(2)誰能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說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對小路的直接描寫中體會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的話中,我們感受到了小路的險,從列寧和巴果茨基過小路的情形之中我們更體會到了小路的險,那么,就在這險情、險景、險境中。更突出了革命者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偉大品格。
四、質疑
(1)引導學生質疑。
(2)教師質疑(依情況而定)。
板書:
17.登山
巴果茨基
峭壁 深淵
列 寧
背 貼
站 立
險
扭 轉
定 神
移 動
移 步
鍛煉意志
------------------------------------------------------------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 認識本課生字。
2 了解本課內容,培養獨立閱讀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自讀理解,討論交流,朗讀感受分角色朗讀課文。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良好的讀書、學習習慣。
2 學習列寧自覺鍛煉意志,培養良好的品質。
3 以讀為主,培養學生的審美、想象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聯系列寧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的含義。
教學難點
弄清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險路。
教學準備
課文插圖字幕投影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背景介紹,倒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預習了關于偉大導師列寧的文章《登山》這一課,這個故事發生在1917年蘇聯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勝利之前,列寧因從事革命活動被當時的反動政府逮捕,就改名換姓來到波蘭,繼續革命工作。這個登山的故事,就是寫他在波蘭時和波蘭的革命者巴果茨基一起登山看日出的情景。現在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你想知道的問題和不懂的問題提出來。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 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 剎(cha四聲)的剎 閃爍(shuo四聲‵)的爍 解釋( shi‵四聲)的釋
(2) 區分多音字。
剎 薄 似 得
2 學生提出問題,根據學生的發言,老師總結幾個問題。
(屏幕)1 從哪看出路險?
2 列寧第一次是怎樣走小路的?
3 課文的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上看到的美的景色?
4 下山時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險路?這兩次走有什么不同?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壓倒自己自己,咱們得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兩句話應該怎樣理解?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 學生四個人一組,自讀以后,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討論探究。
2 集體交流。
(1)師:列寧和巴果茨基為了看日出,他們只有走小路才來得及。從哪里看出路的險?
生: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師點評
(2)師:列寧第一次是怎樣走小路的?誰來讀一讀?(生讀,評價讀的怎么樣。)生:列寧動作的詞:貼、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暈目眩”。
師:讀這一段你有什么感觸,你想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師:走完小路列寧的心情怎樣?生:高興、激動。
(3)師:第三個問題明白了嗎?大家一起讀一讀,和列寧一道欣賞美景。(出示幻燈片)(齊讀這一段)使我們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仿佛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列寧為自己走險路,飽覽到美麗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4)重點理解列寧的話。
師:請學生讀課文,數列寧說的幾句話,怎么理解?生自由回答,老師總結:
A 列寧坦率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B 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于戰勝困難,而不是回避困難;C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不同:A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B列寧先走;C列寧在最先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師:大家齊讀最后一自然段課文。聯系實際,談談你受到的啟發。
三 深化內容,拓展延伸。
1 師:面對困難不要逃避,你在生活中怎么做的,誰給大家說一說?生自由回答(利用課間改錯題,想玩沒去;幫小同學往樓上提水;雙休日作業一股作氣寫完再玩……)
2 師:堅強的意志,對與一個人的成功很重要。在生活中我們要像列寧那樣時時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我認為這就是作者選編這一課的目的。
最后送給大家幾句名言共勉: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
對于一個意志堅強的人來說,無事不能為 。——海伍德
偉大人物的最明顯的標志,就是他堅強的意志,不管環境變換到何種地步,他的初衷與希望仍不會有絲毫的改變,并能終于克服障礙,達到期望的目的。 ——愛迪生
人最兇惡的敵人,就是他的意志力的薄弱和愚蠢。 ——高爾基
板書設計:
登山
看日出(必須)走險路
列寧 回去(不必走)仍走險路 鍛煉自己的意志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3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解釋“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沙皇(hu2ng)”“波蘭革命者”等詞語(見“資料”)。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讀準以下翹舌音:
“剎(ch4)那”的“剎”、“閃爍(shu^)的“爍”、“解釋(sh@)”的“釋”。
2.區別多音字:
“剎(ch4)那”的“剎”,又讀“sh1”的音,如“剎(sh1)車”,是止住的意思。“薄(b$)霧”的“薄”,不要讀成“b2o”的音,“好像有人指揮似(sh@)的”,這里的“似”不要讀成“s@”的音。“咱們得(d7i)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句話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讀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仍(r6ng)舊”的“仍”不要讀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讀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幾個字的寫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寫一點。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第1自然段:列寧為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2自然段:列寧請巴果茨基作向導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條危險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險。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動著。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去,列寧緊跟后邊。
第16、17自然段:列寧一步步走過危險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們登上山頂,觀看了壯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時列寧仍要走那條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寧先走過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來問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寧說革命者應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二)結合閱讀課文學會本課新出現的詞語,并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進一步閱讀課文中,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說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說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說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么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么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著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么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著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們得鍛煉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贊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簡單地說一說,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說的三句話,然后再讀一遍課文。布置課下用“閃爍”、“鍛煉”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煉”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說的“鍛煉”,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斗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煉——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著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煉。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4
教材分析
這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意志的故事。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有感情的朗讀課文。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重點難點
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構想
教學中,通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重點指導學生讀懂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兩次走有什么不同之處,從而學習他自覺磨煉意志的品格。
教學準備
投影片、錄音機
教學時間
一課時
學生學習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我們學過許多有關列寧的故事,誰來說一說?從中你覺得列寧是個怎樣的人?
今天,我們學習14課,出示課題:《登山》講的也是列寧的故事,又表現了列寧的什么品格呢?
二、初讀課文,了解大意。
1、學生自由小聲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思考:課文記敘了一件什么事?
三、講讀課文,體會感情。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讀課文,思考: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列寧為什么要走危險的小路?
3、齊讀第一段。
(二)學習二、三段。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2、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說出自己的理由。
3、師生共同歸納。
(1)指名讀直接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出示投影片,引導學生觀察、體會。
(2)有關這條小路,巴果茨基是怎樣說的?你體會到了什么?
(3)巴果茨基是怎樣通過這條小路的?
A、指名讀相關句子,畫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B、從這些詞語中,你體會到了什么?
C、巴果茨基輕輕舒了一口氣,說明什么?
(4)列寧是怎樣走過這條小路的?
4、下山的時候,列寧仍然堅持走小路,第二次走和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1)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
(2)師生歸納。
A、第一次必須走,因為要看日出,時間不夠。第二次是列寧自己堅持要走;
B、第一次走:跟、停、定了定神、碎小的步子移動。第二次走:先走、毅然決然
(三)學習第四段
1、從山上回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小路?
2、課文最后,列寧講了什么話?這段話每句講什么意思?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3、齊讀第四段,反復朗讀列寧的話。
4、在兩次走小路中間,作者還描寫了一段日出的`景色,寫的非常美,誰愿意讀一讀?(指名讀)為什么寫這一段?(蘊含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寓意。)
四、總結全文。
作業設計
1、從查找關于列寧的資料。
2、抄寫自己喜歡的句子。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5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本課位于第五單元,教學訓練重點是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但考慮到課文內容較多,而本單元的訓練重點在本課中只起到了練習和鞏固作用,因此決定將此放于第二課時。
二、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的品質。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三、教學重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第二課時)
四、教具使用:
自制課件、小黑板。
五、課時安排: 兩課時。
六、教學程序: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1、根據課文內容分段,歸納段落大意,為第二課時抓課文內容做下鋪墊。
2、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品質。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目標:溫故知新,導入課題。
1、出示“綠色的辦公室”的圖片
2、導語:十月革命前,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是什么力量使他克服困難,如此頑強?[略停頓]
3、今天學習一篇同樣背景的關于列寧的課文(板書課題:17.登山,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目標:從多方面匯報預習情況,教師可針對此教學過程做適當調整。
步驟:
1、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現在請打開書,快速瀏覽課文,根據書上的語系標記,匯報你的預習情況。
(1)分段;
(2)兩次經過那條危險的小路;
(3)路很危險;
(4)根據預習要求畫出了含義深刻的句子。
[方案一]畫出了(出示小黑板)
這段話在課文中確實有很深的含義,還有哪些同學也畫出了這段話,一起來讀。
[方案二]沒有畫出
預習要求中要求同學們畫出含義深刻的句子,你畫了嗎?
(5)質疑問難
(注:以上幾個小步驟均可打亂,對于同學沒有匯報到的內容,老師可做適當點撥。隨機板書:第一次、第二次)。
2、小結:聽了同學們的預習匯報,老師發現許多同學在課前就做到了一邊讀一邊想,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對于大家共同存疑的地方,可以邊學邊理解,也可隨時提出。
3、過渡:預習匯報中,有幾位同學曾經提到列寧兩次經過了一條危險的小路,請同學們自讀(2-18)自然段,從書中畫出直接寫小路險的句子。
(三)重點學習課文內容:
目標:第二段通過抓住重點詞,體會小路的險,是第一目標;感受到列寧的害怕是第二目標;體會列寧的勇敢是第三目標。第三段,重在分析兩次走過小路的不同,體會列寧話的深刻含義。步驟:
1、學習第二段
(1)哪位同學能夠讀一讀你從書中畫出的句子。(出示“路寬……。”)
(2)自己讀一讀,你從這句話中體會出什么?
(3)重點詞下加點(“容”、“峭壁”、“深淵”)。
(4)結合課件,談理解。
(5)指導朗讀。(個別→齊讀)
2、小結:剛才,我們從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的句子,體會出小路的險。(板書:路險)
3、過渡:這是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句子,看看課文,你還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小路險呢?
4、出示“巴果茨基……”一段話。
(1)抓住“背貼”、“扭轉”、“不去看”、“碎小”、“移動”這幾個重點詞體會路險。
(2)自己體會讀,感受路險。(自己讀→個別讀)
(3)文中還有寫巴果茨基的句子嗎?體會出什么?(聯系上文“走過幾次”,體會出巴果茨基緊張的心情。)
(4)過渡:小路太險了,已經走過幾次的巴果茨基在經過小路時仍舊那么緊張,那么小心翼翼,這是我們從巴果茨基經過小路時的情景體會出小路的險。還從哪里可以體會出險呢?
5、出示“列寧跟……。”
(1)體會“路險”
(2)列寧害怕了。(自己體會著讀)重點抓住“頭昏目眩”
(3)過渡:小路太險了,列寧頭昏目眩,他害怕了,可是他定了定神,仍然走了過去,從這里你看出什么?(列寧很勇敢)能讀出來嗎?(個別讀→齊讀16自然段)
(注:學生在體會列寧勇敢時,還可以聯系自己。)
(4)小結:經過剛才的理解,我們發現這條小路太險了。走過小路,列寧輕輕地舒了口氣,與巴果茨基向山頂走去。
6、(出示課件:日出時動態景色)教師配樂朗讀,使學生如臨其境。
總結:走過令人膽戰心驚的小路,列寧與巴果茨基站在山頂,欣賞著美麗的景色,他們心中充滿了愉悅。(隨機加上對話表演)他們用勇敢迎來了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啊!
7、學習第三段
(1)過渡:回去的路上,本不必再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了,但列寧仍舊選擇了它。列寧這一次走有什么不同呢?請同學們默讀(19-28)自然段,然后展開四人小組討論。
(2)學生邊說,教師隨機板書。
(3)過渡:通過分析列寧兩次經過小路時的不同,我們知道列寧這一次不僅走在前面,而且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4)出示“這一次我先走。……走了過去”。誰能讀讀這句話?
(評讀后,齊讀)
(5)這一次,列寧怎么毅然、決然地走過這條危險的小路呢?書中沒有具體地寫出來,同學們一邊看圖一邊展開想象,補充出來。以四人小組展開討論,由一位同學執筆把它記錄下來。(也可根據圖,注意圖上列寧的神態)
(6)匯報小組討論的結果。
(7)簡單小評之后,以插入語的形式、帶入句子有感情地朗讀。
(8)從列寧兩次經過這條小路的不同表現,你能體會出什么?請同學們用簡單的一兩句話記錄下來。(選取一位同學寫在黑板上,其他學生寫完后,站起來直接讀。)
(9)過渡:同學們剛才所寫的,正是列寧要說的這段話中的真正含義!
(10)哪位同學愿意讀讀列寧說的這段話?(出示“一個革命者……。”)
(個別讀→齊讀,讀時把列寧戰勝困難的勇氣讀出來。)
(四)全文總結
同學們,列寧兩次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正是在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啊![停頓]
十月革命前,列寧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仍堅持革命工作。這需要多么頑強的意志啊!當面對一條令人生畏的小路時,革命者的腳步豈能因害怕而退怯,他戰勝困難,戰勝自我,勇敢地走了過去。因為他堅信:
走過黑暗就是黎明!
克服困難就是勝利!
只有登上險峰才會迎來曙光!
教師(用課件)出示列寧的一句名言:
害怕前進就是后退,應當不顧一切,勇往直前!(學生齊讀)
同學們,在人生的道路上象列寧一樣迎難而上,勇往直前吧!
七、板書設計:
17 .登山
路險 第一次 必須走 在后 停住
第二次 仍舊走 在前 毅然 決然
(學生板書)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14個生字,理解“深淵”、“望而生畏”、“頭昏目眩”、“毅然”等詞語意思。
2.精讀重點句段,從列寧選的路的“險”中去體會并學習他不讓害怕征服自己的,處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3.學會自讀自悟的讀書方法,在重點句學習中進行遷移。
4.培養學生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學重點
1.重點句的學習中,體會列寧不怕困難,處處鍛煉自己意志的品質。
2.培養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最后一段句子的意思。
2.體會讀重音的詞在句子意思表達上的作用。
課前預習
1.自學本課生字、詞語,不懂的做上“_____?”。
2.讀通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
3.用標出自認為難以理解的句子。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們知道列寧嗎?列寧是一位偉大的革命領袖,俄國十月革命者,列寧多次受到反動派的迫害和打擊。有一段時間,他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就隱居在一個叫普羅寧的小地方。我們今天所學的《登山》這篇課文,講的就是發生在那個時候的那個地方的一個故事。(板書:登山)
二、檢查預習情況。
昨天,老師已布置大家預習,下面先檢查:
1.投影出示:
躲避 剎那間 黎明 若是 脊背 巴果茨基
沙皇 矮樹叢 深淵 鍛煉 懸崖 令人目眩
分別從音、形、義三個角度讓學生提出難點,不能解決的請同學互相幫助;再不理解的在老師幫助下查字典解決。
2.劃分段落
1)默讀課文,根據課后第二題的提示,劃分段落。
按照“選擇上山的路——走危險小路上山——還要走危險小路下山”的過程給課文分段。
2)交流分段結果。
3)討論有爭議的部分歸屬問題。
三、根據質疑,出示最后一小節。
1.質疑:你們在預習過程中,覺得哪些句子不好理解?
學生提出的句子,簡單的,由他自己思考后回答,難的存疑。
【這一環節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將難點拋出,目的是為了讓教師的指導能對癥下藥,教學有的放矢。】
2.投影出示:“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1)讓質疑的同學說說不懂在哪里,心里有哪些疑問,其他同學補充。
2)學生提出的問題整理如下:
① 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是怎樣的路?
② 革命者為什么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那他們又應該怎樣對待困難?
③ 列寧同志為什么說“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列寧同志又是怎樣鍛煉自己的意志的?
3.在學習建議下先解決第一個問題。(板書:險)
【這一環節,讓學生層層質疑,自己設計教學目標,做學習的主人。】
四、學習有關路“險”的句子。
1.自讀課文,從文中找出寫路“險”的詞句,用標出。(自學期間,以四人為合作小組,可以互相討論,并說說原因。)
2.交流。指名讀有關詞句。(隨機板書:深淵)
投影出示:“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① 指名讀句子,其他同學聽后評論好在哪里。
問:你認為哪里讀得好?為什么?有沒了有不足之處?你認為該怎么讀?(板書:陡峭、懸崖、狹窄)
② 再次指名讀,從中悟出重音不一定要重讀,“貼”輕讀,“移動”讀得輕而緩慢。
③ 學生自由試讀,指名讀,小組比賽。
④ 剛才讀出路的“險”,大家想想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表現出路的險,小組討論。
交流中有建議表演的,有建議用自己的話表述的,也有建議用簡筆畫表現的,等等。
⑤ 總結學法:
交流歸納:一是自讀,確定重音;二是精讀,讀出路的“險”;三是用其他方法表現出路的“險”。
【這一部分是寫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是本文的重點,難點。以有層次的指導朗讀,讓學生在比較中,體會最能反映出路“險”的詞語,并進行重音處理。好的朗讀能將文章的重點意思表現得淋漓盡致。這樣做,不光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使學生的思維想廣度和深度方面發展。】
過渡:還可以從哪些地方體會到路的“險”?
交流:嚇得險些掉進深淵……頭昏目眩了。
投影出示:“可是,列寧只站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
回憶剛才的學法,運用前兩步自學方法學習以上這段話。
交流板書:不慌不忙小心一步一步移動
指名讀句子,齊讀句子。
比較一下,以上兩段話有什么不同?
出示:
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
可是,列寧只站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
(上一處寫巴果茨基登山,下一處寫列寧登山。)
討論:這篇文章主要人物應是列寧,那為什么要把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寫得這么具體呢?
(反襯作用。因為巴果茨基已經走過多次,還表現得如此小心翼翼,說明了這條路的險,也更突出列寧同志的勇敢。)
【這個大環節,主問題就是一個“哪些句子反映出路的‘險’”。在重點句的學習中進行學法遷移,學生掌握如何自己讀懂一段話的意思,如何去朗讀好這段話,這就是“授之以漁”。】
六、學習寫晨景一節。
1.列寧和巴果茨基經歷了危險之后,登上山頂,看到的是怎樣一番情景呢?聽錄音配樂朗讀。(交流板書:風光無限)
3.學生自由讀。覺得怎樣讀才美就怎樣讀。(體會列寧成功的喜悅)
4.指名讀,齊讀(配樂)。
【這一部分重在讀的訓練,任何講解都無法取代美讀。在讀的過程中讓他們自己感受美,理解美,達到美的意境。】
七、小結,學寫名言。
1.同學們,列寧同志選擇危險的小路上山,僅僅是為了欣賞山頂的美景嗎?那是為什么呢?重新出示最后一節(板書:征服害怕,鍛煉意志)。
2.寫名言:列寧是偉大的導師,他在文中最后說的那段話已成為教育后人的至理名言,在座的小朋友,也許將來都能成為名人,今天,我們就“未來的名人”。你們能寫幾句對待困難,磨煉意志的話嗎?試著寫下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來的名人╳ ╳ ╳
【該練習旨在激發學習興趣,通過創造性地運用語言促使對課文中心思想的升華。】
附板書:
登山
風光 無限
狹窄 移動
陡峭 一步一步
深淵 小心
險 不慌不忙
征服害怕 鍛煉意志
本課采用讓學生層層質疑和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解疑的方法進行“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力求體現“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盡力去解決問題”的教學思路。在內容的處理上,從最后一節入手,最后又歸結到最后一節。這樣,使各環節間的結構嚴密緊湊。解疑方式,通過抓重點句、美讀、表演、品讀等途徑感悟句子的內蘊。此外,板書設計既切題,又體現了三條主線:一是巴果茨基登山的經過,二是列寧登山的經過,三是文章的中心。
教學要求:
思想品德要求: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感受到列寧不讓害怕壓倒自己,每時每刻,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激發學生從小不怕困難,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
知識要求:學習生字、新詞;了解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抓住人物言行、神態體會人物品質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
能力要求:通過理解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正確認識自覺鍛煉意志和注意安全之間的關系;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正確理解課文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通過描寫人物的言行、神態、的詞句體會人物的品質。
教具準備:常規、掛圖
教學時間: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我們學習過的課文中有不少是寫列寧的故事的,還記得有哪些嗎?
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題目是《登山》,大家一定很想知道課文講的是一件什么事。
二、 默讀課文,了解內容
1、 邊默讀邊注意帶拼音的生字。注意讀準字音。
2、 畫出自己不理解的詞句,查字典。
3、 標出文章有幾個自然段。
三、 檢查自學情況
理解詞語:沙皇、深淵、巍峨、頭昏目眩、毅然決然
四、 細讀課文,理清結構
1、 課文寫了列寧幾次走小路?
2、 每次走小路的起因、經過、結果各是怎樣的?
3、 老師歸納:第一次是因為要看日出,出發晚了點走小路比較近,列寧走時很害怕,但是走過去了,也看到了日出的美景;第二次走小路是為了鍛煉意志,列寧毅然決然的先走了過去。
五、 自己學習課文
1、 自己讀列寧第一次走小路的部分,把突出小路窄和險的詞語和句子畫下來。討論從哪看出小路窄和險?
2、 學生自由發言。老師適當點撥關鍵詞。
3、 讀列寧第二次走險路的部分,共同討論下面的問題。
回來時可以不走險路了,列寧為什么還要走?
這次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得怎么樣?
列寧最后說的一段話是什么意思?
4、 自由發言
老師打出投影分析
5、 讀了十八自然段你感受到了什么?
6、 總結全文,討論問題:
課文贊揚了列寧什么品質?從哪些方面突出他的品質的?你學習課文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6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 “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說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說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說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么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么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著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么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著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們得鍛煉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贊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簡單地說一說,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說的三句話,然后再讀一遍課文。布置課下用“閃爍”、“鍛煉”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煉”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說的“鍛煉”,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斗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煉——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著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煉。
一、中心著手,導入教學
1,齊讀課題
2,(投影片出示最后一節)學生齊讀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列寧說,“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中心突破,指導讀悟
1、“就是因為我害怕它。”這里的“我”指誰?“它”指什么?
2、我為什么害怕它?哪些句子體現了路的險?
1)學生閱讀討論
2)教師點撥后歸納
a 從對小路的描寫看出險: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b 從對巴果茨基的行動看出險: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
c 從巴果茨基的語言看出險:
“您看看,是這樣的路。”巴果茨基說,“您不能從這兒過。”
“往回走。”巴果茨基大聲喊。
3)教師指導學生朗讀以上的描寫,并引導學生仔細體會路的險。
3、過渡:既然路這么險,列寧走的時候是什么樣的?
1) 從哪里看出列寧走的時侯也很害怕?
(投影出示)
列寧跟在他后面,就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
指導朗讀,卡片出示:頭暈目眩(齊讀)
2) 列寧在困難面前是退縮了還是堅持走了下去?
(投影出示)
列寧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這段危險的小路。
指導朗讀
4、列寧為什么堅持走了下去?用他的話講是什么原因?
(投影出示)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
指導朗讀
5、過渡:列寧在巴果茨基地帶領下,終于通過了那段險路。真是“無限風光在險峰”!日出的景色多美呀!
齊讀日出的景色
6、在下山時列寧又走了那條險路,自讀課文第三段,找出列寧第二次過險路的那段話,并用填表的形式比較兩次走各有什么不同?
走小路的原因
誰先走
在最險處的表現
第一次
第二次
(投影出示第二次走險路的句子)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教學“毅然決然”,指導讀。
7、再讀最后一接列寧講的話,體會列寧是如何磨煉自己意志的。
三、情思交融,深化主題
1、列寧走的這條險路好比我們學習和生活中的哪些東西?
2、他走險路時的哪些精神值得我們運用到學習和生活中?
學生討論,各抒己見
3、再次齊讀最后一節列寧的話,感受列寧不怕困難、時刻鍛煉自己意志的精神。
(下課)
板書:
17 登山
戰勝困難 磨煉意志
列寧
(革命者)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能通過查字典和聯系上下文,獨立理解詞語意思。
2、學習按提綱給課文分段,繼續學習說段落大意。
3、初步了解課文意思。
教學重點:學習生字詞,初步了解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揭題
1、揭示課題,提出問題。
2、簡介當時時代背景。(十月革命、隱居)
二、初讀課文
1、獨立學習生字詞,理解詞意。
2、聯系課題思考: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三、檢查自學
1、抽讀生字詞,說說自己是怎么學會的。
2、指名分段讀課文。
3、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四、指導分段
1、課文寫登山這件事,分哪幾個過程?
2、根據課后題2給課文分段。
3、討論、說段意。
五、課堂練習
1、抄寫生字新詞
2、自由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精讀課文,概括課文段落大意。
2、能背誦寫日出景色自然段與最后一個自然段。
3、懂得革命者要有勇氣走戰勝困難,而不應讓害怕征服自己,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教學重點:概括段落大意
教學難點:理解句子含義、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學習第一段
1、輕聲朗讀,思考有沒有疑難問題?
2、討論:
(1)第一自然段告訴我們什么?從“隱居”一詞你知道了什么?
(2)“四周環繞著巍峨的高山”說明什么?
3、讀列寧與巴果茨基的對話。
4、用一句話概括。
5、說說段意。(誰選擇一條什么樣的路去干什么)
二、學習第二段
1、默讀。說說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列寧他樣走的是一條危險的山間小路?想象當時的情景,讀出危險的氣氛。
2、說說對這些詞句的體會。如果你在當時的情況下你會怎樣做?(過小路的危險和列寧戰勝困難的勇氣)
3、朗讀“登上山頂”這一自然段,欣賞山頂觀日出的壯麗景色。想象背誦。
4、討論:當時列寧他們心情會是怎么樣的?
5、練習說段意。
三、學習第三段
1、朗讀列寧和巴果茨基的對話。
2、討論:為什么列寧要堅持仍然走那條小路回來?
3、體味課文結句:“讓害怕征服自己”是什么意思?
用自己的話說:革命者不應該怎樣而應該怎樣?
說說自己的想法。這句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4、指導背誦最后一個自然段
(1)理解三句話的內在聯系
第一句是因果句,先說結果后補說原因。
第二句,從登山這件事得出一個道理——革命者不應該害怕困難。
第三句點明應該怎么做?(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
(2)抓重點詞語背誦。
五、課堂練習
1、按課文內容填空。
當他們登上山頂時,一股( )的陽光,突然穿( )山前的薄霧。遠處( )的湖水開始發出( )的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了玫瑰色,矮樹叢和草地上的露水珠兒也( )光芒。這里,好像是在誰的( )下,鳥兒們放開歌喉( )地唱了起來。
2、列寧堅持仍然走那條險路回來,是因為( )。
板書設計:
登 山
登山 走險路(勇氣)
往回走 堅持再走險路
(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教學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學習他自覺磨煉自己意志的堅強品格。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難點
1.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2.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按“預習”要求,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內容,并通過查工具書,聯系上下文理解新出現的字詞。
(二)按自然段概括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再劃分結構段,概括段意,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二、教學重點、難點
概括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劃分結構段,再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三、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在簡介故事發生的背景中,解釋“俄國十月革命”“列寧”“沙皇(hu2ng)”“波蘭革命者”等詞語(見“資料”)。
1.初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
課文寫了一個“登山”的故事,故事發生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誰在登山?為什么要登山?
2.登山的路是一條怎樣的路?為什么一去一返都要走這條路?課文最后一段話,你怎樣理解?
(二)朗讀課文,正音正字:
1.讀準以下翹舌音:
“剎(ch4)那”的“剎”、“閃爍(shu^)的“爍”、“解釋(sh@)”的“釋”。
2.區別多音字:
“剎(ch4)那”的“剎”,又讀“sh1”的音,如“剎(sh1)車”,是止住的意思。“薄(b$)霧”的“薄”,不要讀成“b2o”的音, “好像有人指揮似(sh@)的”,這里的“似”不要讀成“s@”的音。“咱們得(d7i)每時每刻……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句話中的“得”是需要的意思,不要讀成“d6”和“de”的音。
3.注意以下幾個字的讀音:
“仍(r6ng)舊”的“仍”不要讀成“扔(r5ng)”的音。“有趣(q))”的“趣”不要讀成“q(”的音。
4.注意以下幾個字的寫法:
“歌喉”的“喉”的右偏旁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一步”的“步”的下面不是“少”,不要多寫一點。
(三)按自然段一邊讀一邊畫出概括性的詞語,再歸納自然段段意(對話形式的自然段適當歸并):
第1自然段:列寧為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2自然段:列寧請巴果茨基作向導上山去看日出。
第3~9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商量走一條危險的小路。
第10自然段:小路十分危險。
第11~14自然段:巴果茨基在小路上小心移動著。
第15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去,列寧緊跟后邊。
第16、17自然段:列寧一步步走過危險的小路。
第18自然段:他們登上山頂,觀看了壯美的日出。
第19~23自然段:回去時列寧仍要走那條小路。
第24、25自然段:列寧先走過小路。
第26、27自然段:巴果茨基走過來問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小路。
第28自然段:列寧說革命者應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四)解答初讀課文時,“一邊讀,一邊想”的問題(答案要點畫在課文中)。然后,課堂議論,歸并自然段段意,再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提醒學生注意:作者為了把一件事情敘述清楚,總要按事情的發展順序,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寫。某一個階段的意思連接得比較緊密,就形成了一個段落。當一個段落過渡到下一個段落時,一般情況下,又可能時間推移了,或地點轉換了,或情節發展了,等等。
第一段(第1自然段):列寧為了躲避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1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抄近走了一條危險的小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第19~28自然段);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且說這是為了鍛煉自己的意志。
根據以上三段段意,歸納出課文的主要內容(重復的詞語可以略去)。自己歸納后再小組討論,最后全班歸納,教師評議。
通讀課文注意語言的速度和感情。對話部分,注意人物說的話和作者的敘述語要分明。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進一步閱讀課文,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二)結合閱讀課文學會本課新出現的詞語,并會用“閃爍”、“鍛煉”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教學重點、難點
在進一步閱讀課文中,深入了解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三、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課時歸納的課文主要內容。再要求:試用一句表示誰、做了什么的話,把課文主要內容概括出來。
(列寧為了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
(二)《登山》一課,講了列寧為了登山看日出,往返走過一條危險的小路,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故事。
1.課文第一段交待了故事發生的什么?
(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間——俄國十月革命前;地點——普羅寧;人物——列寧,以及列寧隱居普羅寧的原因——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
“隱居”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要“隱居”?換成“居住”行不行?為什么?
“隱居”是隱蔽在偏僻的地方居住,目的是躲避敵人的搜捕。換成“居住”就沒有躲避的意思了。
2.齊讀第一段,提問:
如果不要這一段,直接從第二段說起,可以不可以?為什么?試著讀一讀,看看。
(沒有這一段不可以:不知道普羅寧是個什么地方,列寧為什么到這里來,故事發生在什么時期,這些都不知道,顯得故事很不完整,給讀者留下不少疑問。)
(三)閱讀第二段:
1.指名讀(或自由讀)第二段,邊讀邊思考:列寧和巴果茨基登上山看日出,為什么要走近路?
(出發晚了點兒,走遠路怕趕不上看日出。)
近路是一條什么樣的路?
(危險的小路)
把寫小路危險的句子畫下來。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2.小路怎樣危險?看看105頁上的插圖,具體說,小路危險在哪里?看后再回答。句子里有個“容”,“容”這個詞在句子里是什么意思?查查字典,看看。
(容納,在這里就是“擱”“放”的意思。“路只能容一只腳”說明路太窄了,窄到只能擱一只腳的寬度。這樣窄的小路,“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稍不小心或心慌意亂,就有掉下深淵的危險。“深淵”,可是很深很深的水啊!)
3.這條危險的小路,巴果茨基是曾經走過的。這次他先通過時,是輕松的嗎?
(不輕松。)
從哪些地方看不輕松?這進一步說明什么?
(巴果茨基“背貼著峭壁”的“貼”;“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免得看了緊張;用“碎小”的步子在“狹窄”的小路上“慢慢”向前“移動”。“碎小”“慢慢”“移動”說明因為緊張、害怕而倍加小心。走過最危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看到列寧跟在他后面,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大聲喊:“往回走!” 這又看出巴果茨基非常擔心列寧掉下深淵。從巴果茨基的這些動作、表情看,他走過時,也是提心吊膽的,可見,小路的確是危險的。)
4.那么,列寧是第一次走這條危險的小路的,他表現怎樣?
(列寧跟在巴果茨基后邊,在“最危險的地方停住了。巴果茨基知道列寧“頭昏目眩”了。說明列寧也害怕了。)
但是,列寧面對眼前的危險,盡管“頭昏目眩”了,害怕了,但他又怎樣看待和處理的呢?
(列寧“站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動。”他“不慌不忙,一步一步走過這段危險的小路。”)
“定了定神”、“不慌不忙”“一步一步地走過了危險的小路”這又反映了什么?大家議論后共同解答。
(反映了列寧雖然害怕,但他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過去,表現了他不畏艱險,面對艱險,勇往直前的堅強意志。)
5.列寧和巴果茨基終于登上山頂了。他們觀看的日出景象怎樣?讀一讀這一自然段。
(日出景象很美,很壯觀。難怪他們冒險前來觀賞。)
6.日出景象究竟怎樣美麗,怎樣壯觀呢?出示小黑板或投影,要求根據課文在這段話的括號里,填上短缺的詞語。再比較填寫的這些詞語是不是可有可無,它們在句子里的作用怎樣?
他們登上山頂,一股( )陽光正好射穿( )的薄霧。遠處( )湖水開始反射出( )亮光。山頂上的雪( )變成粉紅色,( )露珠兒也開始閃爍著光芒。( ),鳥兒們放開歌喉,( )唱了起來。
(所填寫的詞語不是可有可無,而是必須的。它們在句子里起了形容、修飾的作用。使日出的景象生動、形象,顯出壯觀。不只是看見了陽光、湖水、雪、露珠兒,聽到了鳥兒叫,就覺得優美、很壯觀,關鍵是看到了什么樣的陽光、什么樣的湖水和什么樣的雪,鳥兒叫得怎樣動聽,等等。)
(三)閱讀第三段。一邊讀一邊思考:
1.列寧和巴果茨基看完日出,返回時,第二次走了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跟第一次走有哪些不同?
(跟第一次相比不同的情況有:①巴果茨基說不必走原路,而列寧堅持仍走原來的小路;②走的時候,不是巴果茨基先走,而是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危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走過去。)
2.列寧毅然決然地走過去,“毅然決然”是什么意思?查查工具書。
(“毅然決然”是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呢?當巴果茨基問起列寧時,列寧是怎樣“解釋”的?從課文第三段找出答案來。
(“就是因為我害怕它。”“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3.課堂討論列寧說的三句話。
提示:列寧說的三句話,用了三個句號。每一句話有一個獨立的完整的意思。三句話之間,又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一句比一句意義深。
①列寧為什么還要走這條危險的小路呢?回答的第一句:“就是我害怕它。”列寧這樣回答表明什么?
(表明小路的確危險,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
②一般情況,對自己害怕的事情,總要躲避,不去做。為什么列寧對害怕的危險小路不遠離,還要走呢?列寧回答的第二句話,解答了這個問題:“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這句話有什么含義?面對危險的小路,列寧是怎樣沒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的?
(列寧面對危險的小路,是“害怕它”了。但他沒有躲避這種害怕,而是迎著危險帶來的“害怕”而上,勇往直前地向“害怕”挑戰了。這是一個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
③列寧為什么要一次次面對危險和“害怕”,不讓它們壓倒,而是迎著它們而上呢?看看第三句話,能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句話的基本意思是什么?
(咱們得鍛煉自己的意志。)
“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怎樣理解?
(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
(四)小結:
“登山”這篇課文的中心思想,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作者——俄國的霍德扎寫它的目的,就是要通過講述列寧登山的故事,贊揚他自覺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煉自己的意志品質。這一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困難、危險、害怕是怎樣做的?今后有什么打算?簡單地說一說,議一議。
(五)再讀列寧說的三句話,然后再讀一遍課文。布置課下用“閃爍”、“鍛煉”造句。
讀一讀課文原句,進一步理解兩個詞的意思和用法:
1.“閃爍”,是指光亮動搖不定,忽明忽暗。課文原句是描寫山頂上樹叢和草地上的露珠兒,在初升的陽光照映下,光芒一閃一閃,忽明忽暗。
例句:閃爍——入夜,商廈門前的霓虹燈廣告,不停地閃爍著五顏六色的光芒。
2.“鍛煉”是通過體育運動使身體強壯,如:上好體育課,達到鍛煉身體的目的。課文中列寧說的“鍛煉”,是指通過某種活動或斗爭,培養勇敢、堅強和維護集體利益等品格,強調不放過每一個“鍛煉自己的意志”的機會。
例句:鍛煉——學習上會不斷遇到困難,我們要迎著困難去克服它,戰勝它,天長日久,這對我們是個很好的鍛煉。
浙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語文《登山》教案范文 篇17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懸崖、深淵、望而生畏”等詞語的意思,體會列寧作為一名革命者不怕困難,勇于正視困難,克服困難的堅強品質。
2、能有感情地朗讀表現小路危險的句子和表現列寧勇敢的句子。
3、懂得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要有勇氣去克服困難,鍛煉自己的堅強意志。
二、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一、聯系舊知,導入新課。
1、課件出示列寧像,介紹列寧。
2、揭示課題:登山
二、初讀感知。
1、同桌合作讀,相互幫助正音。思考:讀了這篇課文列寧留給你的.印象是什么?
2、反饋。
三、研讀課文。
1、再讀課文,把最能體現列寧這一人物品質的詞句劃出來,深入研究一下,看看你能從中體會到什么。
2、交流。
重點抓住以下幾句話:
(1)只見他的脊背緊緊地貼著陡峭的懸崖,把頭扭向一旁,不去看深淵,沿著狹窄的小路,用碎小的步子慢慢地移動著。(通過說說、議議、讀讀體會小路之險)
(2)正沿著那條小路前進的列寧突然停住了。列寧感到頭昏目眩了。可是,列寧只站立了幾秒鐘,就又不慌不忙,小心地,一步一步地向前移動著身子。(通過讀讀、議議體會列寧的勇敢、臨危不懼)
(3)“可是我,”列寧說,“打算還走那條險路。”
“這一次,我先走。”列寧說完,就毅然走了過去。
(體會列寧自覺鍛煉自己的意志)
(4)“我所以要走這條令人望而生畏的小路,就是因為我害怕他。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征服自己。同志,我們應該每天、每時、每刻,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中間結合學生的理解出示華羅庚和荀子的名言。
(5)、有感情的朗讀。
第二課時
一、復習。
(1)、通過上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理解了什么?
(2)、有感情的朗讀描寫小路危險的句子。
二、繼續學習課文。
列寧和巴果茨基走過那條危險的小路后,及時看到日出嗎?他們看到的是怎樣的一副景象?自由讀,體會。
看日出美景。
再有感情的朗讀。思考:這僅僅在說美景嗎?(感受到經過磨練能有成功的喜悅)
積累詞、句。
三、有感情的朗讀最后一節。
對你有什么啟發?在生活中你有什么感到害怕,你以前是怎樣的?現在怎樣想的?
四、總結課文。
五、作業:
完成小語作業本或寫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