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案設計(精選9篇)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1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三: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知識點: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
3.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2
一、本學期高一地理教學目標要求和任務:
嚴格遵守新課改的思想,在教學中緊跟高中課程改革的步伐前進,為了適應這一形勢,在教學中要切實有利于廣大學生的自主發展,確保高中教育的穩步前進。
本學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必修一整本書和必修二的部分內容,為下學期的會考奠定基礎。
必修一中涉及自然地理知識,所以有幾節課特別難,比如:第一章中第三節,第二章中的第二、三、四節,這幾節是必修一的重中之重,也是會考中經常考到的內容,因此對于這幾章,我打算放慢速度,盡可能的讓學生更加容易的掌握。
本學期除了完成教學任務外,還要積極輔導,及時進行單元測驗,對試卷進行分析,使學生的成績有所提高。
二、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高一(1)到(5)5個班級,其中(1)班是普高班,面臨會考壓力,而其他4個班是綜重班,不需要會考,所以我在講課時,對1班大力強調會考,并且加大練習程度。
高一年級每個班近五六十個學生,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學上一定要進行分層次分階段的鞏固和提高。針對一些成績較好的學生又要進行一定的較難的作業布置和試卷布置,針對學情和特點,略講某些章節,教學中一定要重點特出,詳略得當,并以基礎知識為主。
三、教學策略和措施:
1、鉆研教材,認真備課。在備課過程中,在不離開教材的原則下,可以參考其他教科書,對比他們的不同之處,尋求讓學生更容易接受的教法,在上課之前,應與有經驗的老師多交流討論是否行得通。
2、多聽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于積累經驗,不在與教學時間的長短。應該盡量多聽課,聽課的同時,認真做好記錄,進行評課。聽完課后寫聽課心得,那些地方是自己不具備的。務求每聽一節課都要有所收獲。
3、做好課后輔導工作。加強個別輔導,課堂上給他們機會,不歧視他們,肯定他們的努力,幫助他們樹立信心,不斷進步。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節著重介紹了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三種主要方式:交通運輸、通信和商業貿易。教材的第一目闡述交通運輸的有關內容,第二目分兩塊內容,首先簡要介紹通信的概念,然后分別說明它的兩種主要類型。第三目簡要介紹商業貿易的有關內容。
二、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交通運輸的概念和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優、缺點)。
2、了解并懂得交通運輸網的形式和層次。
3、了解并能區別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的任務和特點。
4、了解商業的概念和商業活動的主要環節。
能力目標:
1、學會選擇正確的交通運輸方式。
2、學會分析郵政網絡。
德育目標:
1、讓學生從思想上明確地域聯系活動是人類活動最基本的范疇,認識交通運輸、通信、商業等地域聯系活。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具有評價某一區域某種商品運輸方式合理性的正確觀念。
三、重難點:
1、五種主要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2、交通運輸網的形式和層次。
四、學情分析:
交通、通信涉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學生對此并不陌生,對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應該沒有太大的難度,商業雖然同學們并沒有接觸過,在信息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也應該沒有問題。只要老師耐心疏導,一定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
五、教學方法:
分析歸納法、提問法、講解法、討論法、自學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做好課前預習學案,把握基本的課文內容。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同學們如果有親戚朋友在外地,平時是通過什么方式聯系的?
如果要見面,會選擇什么樣的交通運輸方式?在選擇運輸方式時,主要考慮哪些因素?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學生回答)聯系方式:打電話、寫信、上網等。
選擇的交通運輸方式:汽車、火車、飛機、輪船等。
主要考慮的因素:安全、速度、價格等。
(承轉)大家說了很多地域聯系的方式,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板書)第一節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主要方式。
剛才大家提到了現代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一些主要方式,像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那么我們先來看一下交通運輸。
(板書一)交通運輸
1、交通運輸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
(思考)與工業、農業生產相比較,交通運輸是一種特殊的生產部門,為什么?
在交通運輸過程中,既不生產物質產品,也不改變被運送物品的自然屬性和性狀,它只是實現人員和物資等位移的主要手段。
2、交通運輸的發展過程。
強調科學技術進步對交通運輸的重大作用。
3、當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1)指導學生完成學案【探究活動1】,了解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主要特點。
(2)社會經濟活動對運輸的要求是綜合而全面的。
(3)各種運輸方式在技術經濟上各有長短,都有最適宜的使用范圍。
在我們認識了各種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以后,指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2】。
4、現代交通運輸發展方向。
高速化:提高運輸工具的運行速度,縮短時間,增加通過能力。
大型化:隨著科技和汽車產業的發展,公路運輸條件大為改善,栽重噸位大型化,克服了汽車運量小的缺陷。
專用化:發展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和倉庫費用,便于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保證貨物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
網絡化:地區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活動的要求,各種現代交通工具聯合、各種交通運輸線、點交織。形成了不同形式和層次的交通運輸網。多種交通運輸方式的聯合,組成了交通運輸網絡,使當今社會成員之間的聯系愈來愈密切、愈來愈方便
(板書二)、通信
(提問)如果讓你一個人待在家里不出門,你會想到用哪些方式與外界聯系呢?
(回答)打電話、上網、便條等方式,現在是信息時代,出門辦事交通很方便,天上有飛機,地上有火車、汽車,水里有輪船,但現在有些事不用出門也能辦成,這就是利用郵電通信技術。
提問:通信是什么涵義?
學生思考,教師啟發:通信是把信息或消息從一個地方傳到另一個地方。通信是人類的社會交往形式,起著聯絡和協調社會發展的作用。通信可以分成郵政通信和電信通信兩大部分。
經常到郵局寄信的同學可能知道,郵局以前叫郵電局,現在叫郵政局,這說明隨著電信技術的不斷發展,它已與郵政完全脫離,成為截然不同的兩大部門。下面讓我們來比較一下,看看郵政通信與電信通信這兩大部門的任務和特點有什么不同?
1、郵政通信:主要任務是利用交通運輸工具,傳遞信函和包裹。
郵政具有點多、線長、面廣的的特點,許多國家的郵政利用這一特點進而兼營某些金融業務,以及一些代理業務。通信會受到臺風,暴雨、山洪,地震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2、電信通信:主要任務是利用有線電、無線電、光等電磁系統,傳遞符號、文字、圖象、和語言。
⑴組成:電信網絡是由終端設備、傳輸設備和交換設備組成的信息傳遞系統。
⑵終端設備:電話機、傳真機、用戶電報機、數據終端和圖象終端等;傳輸設備包括電纜、海底電纜、光纜等有線傳輸設備和微波收、發信機和通信衛星等無線傳輸設備;交換設備包括電話交換機、電報交換機等,是實現用戶終端設備中信號交換、接續的裝置。
⑶由于電信利用電波傳遞信息,因此地形障礙可使電波發生反射、吸收現象,影響通信質量。
(板書三)、商業
思考:什么是商業?商業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1、教師引導:商業是專門從事商品的收購、銷售、調運和儲存的行業。
2、指導學生完成【探究活動3】
3、讀商業的主要環節示意圖,左邊的框圖是收購。購進商品,使商品從生產領域進入流通領域,是商業活動的前提;右邊一個框圖是銷售,商品由流通領域進入消費領域,它最終實現了商品的價值,這社會再生產周期創造了更新的條件,又滿足了消費者的需要。中間一個框圖是儲存和調運,存、調是聯結商品購銷活動的必要流通紐帶,因為購、銷活動在時空上常常存在矛盾,例如,購進的商品,不可能立即銷售出去,總需要經過一段或長或短的儲存過程,其中有的商品因季節性的原因,要求保持一定數量的商品儲備,有的商品為了保證連續供應,要有一個大于平均需要的儲備。同時,購進商品必須經過一個由生產地到消費地的或近或遠的空間轉移過程,即實現商品位置的移動,調運必須憑借交通運輸來實現。因此,存、調成為購銷時空矛盾的緩沖器。商業活動這四個環節是緊密相連的,如果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商品流通即會阻塞。
商業通過商品的買進和賣出活動,實現商品的交換和商品價值,滿足生產和人民生活的需要;服務業通過租賃業務,使消費者得到方便和享受,促進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小結)以上就是今天我們講的三種地域聯系方式。當今社會,人類活動的地域范圍越來越越廣泛,人類活動地域聯系的方式也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我們今天只有努力學習,學好本領,將來才能適應社會,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九、板書設計:
一)、交通運輸
1、交通運輸的概念。
2、五種交通運輸方式的比較。
3、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方向。
二)、通信
1、郵政通信
2、電信通信
三)、商業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對于本節的學習,難度并不大,不過這是學習第四單元的基礎,所以我注重了基本概念的學習及基礎內容的分析,在課堂上注意案例的應用,理論聯系實際,對學生做到了很好的啟發,也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能夠完成教學任務。
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會繼續研究本節課,爭取設計的更科學,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也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共同完善,共同進步!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 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 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6
知識與技能
1、外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塑造。
2、河流侵蝕地貌和河流堆積地貌。
3、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自主學習,分析法、討論法。
2、探究與活動,理解溝谷和河谷的演變關系。
3、利用景觀圖片分析河流地貌的成因。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理解事物是發展的,發展既有內部條件,也有外部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河流的侵蝕地貌與堆積地貌。
2、河流地貌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教學難點
河流侵蝕的不同類型。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以山岳地貌為例,學習了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在外力作用中,流水是一種大而普遍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三節河流地貌的發育(板書)。
[教師精講]
師:河流所形成的地貌,是我們在自然界中所見到的最常見的地貌種類之一。請看下面兩幅圖片。
(出示圖片“三峽地貌”“崇明島”)
師:以上兩幅圖片都是河流地貌,但它們的成因相同嗎?
生:成因不同。三峽是長江切割巫山而形成的,是河流的侵蝕地貌;崇明島是長江攜帶的泥沙在河口堆積而成,是河流的堆積地貌。
師:分析得很正確!這兩種地貌都是外力作用——流水作用的結果,只不過它們是在不同的條件下形成的地貌,讓我們首先來認識河流侵蝕地貌。
(板書)(一)河流侵蝕地貌
師:河水在流動過程中,會破壞并帶走地表的物質,形成侵蝕地貌。河流的侵蝕主要有三種類型,由于它們對地表的侵蝕方向不同,因而對河谷形態的影響也不同。這三種類型是溯源侵蝕、下蝕和側蝕。
(播放錄像“虎跳峽”或出示圖片)
師:同學們一定為虎跳峽洶涌而澎湃的激流所震撼,湍急的河水從高處奔流跌落而下,對河谷的巖石有著強烈的沖刷作用。請同學們討論一下,這種侵蝕的最終結果會使河谷怎樣發展?這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種?
生:(討論后回答)強大的流水作用會侵蝕巖石,使巖石向著河流的上游方向逐漸消退,這是溯源侵蝕。
師:非常好。這種侵蝕會使河谷不斷向源頭方向伸長,從而使河流向上游方向發育。請大家再看虎跳峽的橫剖面圖,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字母?
生:“V”字形
師:對!虎跳峽處于長江的上游,在長江的發育過程中處于較晚的時期,也就是河流發育的初期,河谷的集水面積較小。
(出示圖片“長江三峽”)
李白的詩《朝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師:這首詩描寫了三峽壯麗的景色,江如奔馬,舟若飛箭。請大家思考:三峽的橫斷面像英語字母中的哪個呢?這種侵蝕是三種類型中的哪一類呢?
生:三峽橫斷面呈“U”形,屬于“下蝕”。
師:很好!三峽的成因是地殼運動導致構造裂隙,水流順構造裂隙強烈侵蝕、下切而形成的,它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縱深方向發展。
材料:荊江是長江自中國湖北省枝江至湖南省岳陽縣城陵磯段的別稱。全長420千米,而直線距離僅約185千米。河道曲折之程度,不僅在我國而且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因此,素有“九曲回腸”之稱。每逢汛期,從上游洶涌而至的洪水在這里左沖右突,兩岸堤防險象環生。據史載,新中國成立以前的450年間,荊州江河堤防潰口186次,平均不到3年一次。
師:人們常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請同學們看圖片和材料思考討論,為什么說荊江河段險呢?
生:(討論后回答)因為荊江河段特別彎曲,所以水流不暢,容易潰堤。
師:說得很好。那么請同學們思考:荊江河段的河流侵蝕屬于哪一種類型呢?它又會產生怎樣的河流侵蝕地貌呢?
生:屬于側蝕。它使谷底展寬,谷坡后退,河流向橫向發展。
師:不錯。我們已經了解了河流的三種侵蝕方向及其對河谷地貌的影響,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呢?即陸地上本沒有河流,那么河流又是如何形成的呢?閱讀課文并思考討論。
(出示圖片“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
師:黃土高原上有著這么多的溝谷,為什么它們卻沒有形成河谷呢?溝谷和河谷的區別究竟在哪里呢?
生:河谷是由溝谷發育而來的。溝谷流水水量大、流速快,下蝕和溯源侵蝕作用很強,從而使溝谷不斷加深和延長。當溝谷深及地下含水層時,地下水開始匯入溝谷。如果溝谷獲得了穩定的地下水補給,溝谷就逐漸演變成了河谷。
師:很好!發育初期的河谷的集水面積比較小,橫剖面呈“V”字形。“V”字形河谷形成后,河流的下蝕作用減弱,側蝕作用加強。請看下圖并思考討論:圖中A、B兩點哪里更適于建河運碼頭,說明理由。
生:B點。A點是凸岸,水流緩慢,泥沙堆積;B點是凹岸,水流速度快,侵蝕作用強烈,因此水深較深,適合做碼頭。
師:分析得很好!請讀教材圖4。17,這種凹岸侵蝕、凸岸堆積不停地進行,河谷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生:出現連續的河灣。河灣不斷向兩側擴展,最終將河谷展寬,并在河谷內堆積大量泥沙。
師:對!這個時候,河谷的發育就進入了成熟期。同學們看c圖,成熟期的河谷的形態有何特點?
生:成熟期的河谷比較寬,橫剖面呈槽形。
師:不錯。我們了解了河谷的形成過程,它主要是外力作用塑造的地表形態,下面我們來看一個實例,看看大家對剛才學的內容掌握得如何?
(P84活動)
(學生閱讀材料,教師出示張家界有關圖片)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張家界的澧水源頭、婁水上游、茅巖河段是典型的流水侵蝕地貌,河谷之所以多隘谷、峽谷,是由于地殼上升,溪流向下切割作用強烈,來不及將河流拓寬,從而使河谷形成隘谷、峽谷。河的谷底極窄成線形,河流兩岸壁立千仞,河谷中間灘多水急。
師:從張家界的河谷地貌形成過程可以知道,雖然河谷地貌是外力作用的結果,但張家界特殊而秀險的河谷地貌也離不開地殼的抬升作用。
(活動探究)
課后讓學生自己到網上尋找一些冰川、風等外力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景觀圖片,試著描述它們的特點并推測其形成過程。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7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知識點:
1、什么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
3、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
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
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
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
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
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
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
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8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 篇9
知識與技能
1、了解褶皺、斷層的概念,認識褶皺山和斷層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態特征。
2、了解火山的形成、結構和規模。
3、提供數據,從技術要求、工程量和造就方面的差異,說明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數據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2、通過讀圖分析地質構造的基本類型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培養學生讀圖能力,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通過分析各種山地的成因,培養讀圖、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以小組協作討論的方法學習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培養學生大膽、主動分析問題和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
5、案例探究: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協作討論和案例探究,幫助學生建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克服困難的信息和團結協作的良好習慣。學會傾聽和欣賞別人,學會從分歧中尊重別人,從而提高人文素養。
2、通過"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教學,樹立事物是運動的,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重點
1、山地的三種類型。
2、山地對交通的影響。
難點
1、正確判斷背斜和向斜
2、閱讀褶皺、斷層示意圖,分析褶皺、斷層的成因及地貌表現。
教學方法與手段
模擬演示法、多媒體輔助教學、自主探究學習法
教材分析及教學策略
山地是陸地地形的骨架,它的形成和發展都與內力作用有關系,所以,在講述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之后,本節將山地作為內力塑造地表形態的一個典型案例單獨講授。地表形態與人類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關系,為了讓學生認識地表形態對人類生活和生產的影響,本節在講述了山地的形成之后,還以山地對交通運輸的影響為案例,剖析了山地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影響。所以,本節有兩個重點內容:一個是山地的形成,介紹了褶皺山、斷塊山和火山的形成、分布和規模;另一個是山地對交通運輸線路結構、線路分布格局、線路延伸方向的影響。本節以山地為案例,對內力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態進行剖析,目的是讓學生對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有更為深入理解,學會分析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并將這種案例剖析方法遷移到其他構造地貌的學習中。
對褶皺和斷層內容的處理。褶皺山和斷塊山都發育在一定的地質構造上,所以,教材在講述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形成的時候,都是先從褶皺和斷層這些基本地質構造的形成講起的。它們是學習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礎,但不是最后的落腳點。最后的落腳點是褶皺山和斷塊山的基本形態。
"火山"部分內容組織。教材從三方面介紹了火山,即火山是如何形成的、火山的結構、火山的規模。在火山的形成部分,教材用對比的方式介紹了兩種不同的火山活動形式及其形成的地貌,一種是裂隙式噴發與玄武巖高原的形成,一種是中心式噴發與火山錐的形成,目的是讓學生知道并不是所有的火山噴發都能形成火山錐。這給學生將來有機會到野外觀察火山提供一個基本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