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精選15篇)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二)能力目標
培養觀察能力和積累語言的能力。
(三)情感目標
1.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2.體會諺語這種語言的形式美。
二、重點•難點
重點: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進行說的比賽,其中還可以培養觀察能力。
2.聽音樂,描述可能出現的畫面。
3.分小組討論,進行制表。
4.搜集有關識別天氣的諺語,班上交流,并建立一個小天氣預報站。
四、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先放一段音樂,請同學們描述一下畫面:陰云密布,狂風大作,大雨點砸在盆上叮當響,人們四下奔跑的聲音,雞鴨亂叫聲。從這段描述中,我們看到的是暴雨來臨時的場面,由什么的變化引起了雨的到來?對,是云、風的到來引起的,所以說,云的變化就能暗示天氣變化。(訓練學生聽、說的能力和想像力)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講述云和天氣關系的課文——《看云識天氣》。
(一)明確目標
1.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
2.理清如何看云識天氣。
3.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二)整體感知
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具體、生動地介紹了云的形態、變化及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怎樣看云識天氣。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從題目上看,這是說明什么的文章?
說明云和天氣關系的文章。
(2)從題目上看,你還能讀出什么來?
體裁說明文,說明順序:邏輯順序
2.讀課文,第1段老師范讀,第2段全班女生齊讀,第3、4兩段分別由兩名女同學朗讀,第5段、第6段分別由兩名男生朗讀,第7段全班男生齊讀。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1)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6.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7.同學交流如何看云識天氣。
8.由多媒體演示云和天氣的變化,并伴隨音樂,同學們看著畫面進行復述。
9.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10.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著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四)總結、擴展
這篇課文緊扣題目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晰:首先說明春云可以識天氣。因為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十分密切,云是天氣變化的“招牌”。再說怎樣看云識天氣。這是全文的重點,寫得詳細、縝密,從高層云依次說到低層云,從象征晴朗天氣的云,依次說到帶來暴風雨的云,又從云的形態特點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說到云的光彩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在說明中,從現象入手,進而觸及事物的本質。云的形態和光彩是現象;云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就是本質。云的種類很多,但說明層次不亂,先說什么,再說什么,后說什么,有助于把“春云識天氣”的事理說清楚。最后畫龍點睛,說明看云識天氣的目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擬題訓練,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閱讀課文的最后一部分,即最后一段分組擬題,互作答案。
結尾總結全文、點題,同時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局限性。
(五)布置作業
在課外,練習看云識天氣。試著根據天空中的云彩形狀,判斷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把結果寫在教室后墻的黑板上。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2
【教學目的】
1、學習并啟發學生觀察研究事物。
2、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列表法。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釋題,并朗讀課文補充資料:“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知識告訴我們的?
二、整體感知
云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的,如文中所說的?你能把它讀出來嗎?
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試著填空找出中心句,最基本的看云識天氣的經驗是:
“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領會說明性語言的準確性,用了常常,往往,表示不是絕對化的,是表示一般情況下的如此。
三、課文研討
1、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列表:
云的種類形狀位置天氣情況
2、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諺語:
“云交云,雨淋淋”
“江豬過河,大雨滂沱”“棉花云,雨快臨”
“天上灰布懸,雨絲定綿綿”
“烏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西北天開鎖,明朝大太陽”
“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
“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山戴帽,大雨到”
“云吃霧下,霧吃云晴”
試著用科學現象解釋你所知道的一兩句諺語。
四、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五、總結課文,延伸探討
今天需要看云識天氣嗎?
六、布置作業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3、課文作業本。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篩選信息)。
2、積累一些與天氣相關的諺語、詩詞。
3、學習常用的說明方法,如打比方、分類別等。
4、品味文章生動優美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2、練習快速閱讀,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1、了解云與天氣的關系,完成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預示的天氣情況的表格。
2、分析本文寫作層次清晰的特點。
3、掌握本文說明方法及其好處
教學難點:
1、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怎樣看云識天氣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快速閱讀法、觀察與聯想、圖表概括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師:同學們,上課前先來猜一個字謎,看誰反應最快。“運動會--猜一個字”
生:云!
師:真聰明!現在天氣轉冷了,我每天在做你們的天氣預報員,那么,除了天氣預報,古時候的人們還根據什么識別天氣變化呢?是的,還可以通過空中飄浮的云彩,那么到底云和天氣之間有怎樣的關系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一篇科普文《看云識天氣》,來解答我剛剛所提出的疑問。
二、整體感知
1、速讀課文,完成下面兩個任務:
(1)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生: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用雙橫線劃出各種云的名稱,單橫線劃出云的特點,用波浪線劃出它和天氣的關系。
2、正音正字
3、有關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的,找出標明角度變化的語句。
明確:兩方面--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
三、課堂游戲[你猜我是誰]
找出各種云和云上的光彩,然后以一種云或光彩的身分作自我介紹。要求:
①充分利用文中描寫云彩的句子;
②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③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或在書上作記號,或寫在本子上。
④先各自預演,后課堂交流。
示例:
“嘿!大家好,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大家知道我是誰嗎?”
--卷云
四、理想課文的行文思路。
1、圖片賞析
2、完成全文的結構條理圖
3、簡表歸類
五、課文研討
思考:
(1)文中第2段看云識天氣的經驗一句是揭示云的形態和天氣關系,作者用“往往”“常常”作限制詞,說明了什么?后面的三個語段與它有什么關系?
明確:這兩個詞用在句中具有限制作用,表明一般情形是這樣,排除了特殊情況,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第2段是后面三段的“綱”。
(2)切合文題、揭示云和天氣關系的語詞是哪一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
明確:記敘文中,比喻是一種修辭方法;說明文中,運用比喻來說明事物,叫做比喻說明法,一般簡稱為打比方。
這句中心句運用的說明手法就是打比方。課文中打比方的運用,使得行文生動活潑,饒有趣味。第1段的概述在語言運用上的顯著特點是形象生動的比喻的運用,試分析其作用。
明確:第1段用一連串的比喻把云的萬千姿態描繪得非常生動形象,充分激發了讀者的想像。仿照示例造句,從形狀入手。(書P81)
(3)文章把云分為八類,把光彩分為四種來描述,這種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有什么好處?
明確:說明方法:分類別--根據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方面的異同,將事物分成若干類,逐類說明。
好處(作用):條理清晰,層次分明。使讀者更具體、更詳盡、更全面地了解事物的特征。
六、拓展延伸
有關天氣的諺語
⑴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⑵朝有破絮云,午后雷雨臨。
⑶云交云,雨淋淋。
⑷亂云天頂變,風雨定不少。
⑸滿天飛亂云,雨水下不停。
⑹天起掃帚云,三天雨淋淋。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4
一、話教材:
《看云識天氣》是人教社中語室組織編寫的三年制初一語文上學期第四單元第二篇課文,本文是一篇生動的科普文章。主要是介紹云和天氣的關系以及看云識天氣的基本經驗。文章緊密聯系生活,語言生動形象,表述層次明白清晰,很適于作為典范文章進行閱讀教學。學生不僅能從中學到相關科學知識,還能培養獨立閱讀能力,并且更能養成在學習中細致觀察生活、樂于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學習的革命》一書中指出:“在教育領域,一個主要原則是:人們對喜歡的東西會學得最好,用所有的感官學會學得更快。”這篇課文我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從學生的生活本身和經驗出發,讓學生帶著社會生活的體驗走進課堂,經過小組學習和師生互動,在成就自我當中讓學生帶著在語文課堂上的收獲走向生活實踐。
二、說學情:
《看云識天氣》一文,選取的對象是學生們熟知的一種自然現象——云,對于這一熟悉的自然現象所包含的科學知識,初一年級的學生們關心的甚少,了解得甚少;再者這篇文章也是他們初次接觸說明文,對學習說明文沒有經驗上的儲備。但他們有一個突出的優勢就是活潑好動、爭強好勝,并且愿意合作,善于合作,樂于探究,因此本篇文章學習起來,沒有什么太大的阻礙。
三、定目標:
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學生本身已經具有的生活經驗及本單元的特色,努力促使學生達到這樣的三維目標:
1、知識和能力:本文的知識性強,但并不深奧,所以在本文的學習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科技信息的能力,歸納和概括知識要點的能力。本文的語言也很生動,因而在學習中要教給學生善用修辭、善用描寫、善用諺語等寫作手法。本文的結構層次條理清楚,學生中要教給學生環環相扣、有條不紊的構思方法。
2、過程及方法:教師在教此文時,要改變過去那種拿起書就說這是一篇說明文的這種傳統的舊的教學方式,因為新課標、新教材明確要求要淡化文體,學習中應練習快速閱讀,準確概括各段要點的能力;練習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練習學生拓展思維,積累的能力。在學習中,要讓學生當主人,讓學生充分動起來。
3、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本文要善于引導學生能細心觀察自然界中萬事萬物,從而激發學生去了解自然,研究自然,探索自然的興趣,調動學生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感情,為學生今后從事科學研究奠定堅實的感情基礎。
四、析教法:
這是一篇科普文章,它有其自身特點,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因此在教學本文時,教師要盡可能的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從讀中獲取信息,從讀中探究科學知識的神奇與奧秘,從讀中體會生動活潑的語言的妙處,從讀中開啟學生的思維,由此及彼展開豐富的聯想。這里所說的讀是要真正地讀進去,讀法多樣,快速默讀與大聲朗讀、齊讀與個別朗讀等。快速默讀主要是讓學生能夠準確歸納概括知識要點,大聲朗讀主要是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生動性,齊讀是為了體現語言的節奏美,個別朗讀主要是為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除了讀這種方式以外,說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式。從說中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說中鍛煉學生的膽量,從說中獲取教材上所沒有的課外知識。總之,在說中培養學生自主、大膽探究的能力,從而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五、談設計:
本篇課文的教學用六個步驟來完成。
(一)激發學習興趣,揭示學習內容:
激趣是一個教學中不可小覷的環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生對學習的內容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再大的困難他也愿意去克服,學起來自然主動積極,而且學習效果也好。激趣的方式靈活多樣,講故事、猜謎語、聽歌曲、看掛圖等不一而足。在教學本文時,可啟發學生猜以下有關自然現象的謎語:“大哥最愛跑,二哥最愛哭,三哥最愛叫,四哥把燈照,五哥摸不清,模樣最花哨。”并由此謎語順暢引出新課學習《看云識天氣》。
(二)師范讀課文,學生儲存重要信息:
科普文章的學習,主要是讓學生獲得知識,而知識的獲得直接讓學生在書上找,培養不了學生的能力,老師讀,學生聽,這樣可以培養訓練學生聽的能力,也能讓學生注意力集中,培養迅速提煉主要信息的能力。
可這樣設計此環節:教師范讀課文,學生不看書,專注的聽老師讀的內容,并隨時記下聽到的內容要點,然后全班交流聽記情況,交流時,教師適時地有針對性地進行強調或補充。
(三)快速瀏覽,鞏固獲得的信息,準確概括內容要點:
以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在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認真閱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認識理解,并列出內容提要。此環節在于引導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并準確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為后面的能力訓練打下基礎。
具體操作方法是:讓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對已經提煉的主要內容做更深入的了解,并作一些旁批,列出本文的內容提要。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各自整理的內容提要,相互學習補充。最后,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上發言,全班交流。
(四)朗讀課文,感受生動活潑的語言:
本文雖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文章語言卻生動形象,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排比句,農諺,把云的千姿百態描繪的栩栩如生,讓人讀起來瑯瑯上口,趣味盎然,學習時自然少不了從語言上來品味。此環節重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感受本課語言特色,對生動活潑的語言現象作一個初步的了解。
這一環節可這樣進行:讓學生放聲朗讀課文,感受課文在語言表達上的特色。然后全班交流感受,由學生任選一處特色語言聲情并茂地朗讀,后對其特色作一點兒品味,體會其中的無限妙處。在此過程中,教師有的放矢進行指導,讓學生了解一些令文章語言生動起來的方法,為自己今后的寫作服務。
(五)拓展思維,激發探究熱情:
由課內學習向課外學習延伸,首先讓學生調動日常生活積累,說說自己熟悉的農諺,并談談對它的理解,在老師的啟發下明白“諺語是經驗,但要準確,還是要靠科學研究”,由此自然過渡到下一步:要搞好農業生產,要準確預報天氣,就得靠天氣預報。讓學生結合書本前的彩色插圖,認真觀察云的其中一種,來試著發布天氣預報,先在小組交流,然后每組選代表在全班播報。學生在播報過程中,學生與教師一道作點評。再讓學生關注身邊許多像云一樣有趣的自然科學現象,舉例說說,比如樹葉落下時為什么總是背面朝天等等,從而在老師的指點下增加對“細致觀察生活,提高自身能力”的認識。
這一環節,是教學中的高潮,不是可有可無的,它不僅能產生“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奇特效果,而且能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更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高漲。找準課內能力訓練點,巧妙引導,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總結:
緊扣課堂教學內容,緊緊圍繞“熱愛自然,細心觀察自然,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這個內容來作課堂總結,用意很明確,就是為學生今后的學習提出目標和方法,令學生不致產生“課文學完了,也無事可干了”的想法,真正達到了“課內長骨,課外長肉”美好境界。
六、聊反思:
教學《看云識天氣》以后,有以下幾點思考:
1、教師在教科普文章時,不能再用分析文章體裁、分析說明方法、分析文章結構等傳統的做法來安排教學,學生學之厭倦,效果也堪憂。而應該將重點放在關注科學、培養能力、養成習慣上。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必有意突出說明文的文體特點,而應更新觀念,改進教法,適應新課程需要,強調綜合,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為重點。教學中可采取引導方式,讓學生快速獲得大量信息,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的對課文中的重要語段進行解讀,同時培養相關能力。
2、激趣是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但激趣不僅僅是在課堂教學伊始,它應該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學開始激趣很重要,它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迅速進入角色,并能活躍課堂氣氛,和諧師生感情。而學習過程中的激趣作用也非同小可,因為隨著學習內容的難度增加及量的增多,容易引發疲勞,產生厭戰情緒,此時若教師能夠善加點撥、巧妙引導、靈活運用教材資源激發學習興趣,學生則在不知不覺中一步步走向勝利。
3、科普文章的教學,還要重視語言文字的學習。這篇科普文章是生動說明的一個很好的范例,文中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辭都運用得恰到好處,非常值得品味學習。在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重視并理解。每一篇文章都有它被入選到教科書的獨特價值,我們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教學資源,用足教材,用活教材。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恰當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
2、復習分類說明的方法。
3、進一步學習和鞏固有關說明順序的知識。
4、反復朗讀課文,識記一些關于天氣方面的諺語,增加生活常識。
二、教學重點。
1、閱讀課文,理清文中云和天氣的關系。
2、打比喻、分類別的說明方法。
三、教學難點。
1、比喻、擬人、排比、對比、引用等大量修辭方法的運用及作用。
2、課文的主體部分,即怎樣看云識天氣這部分,由于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學生一時難于分辨,所以這一部分也是本次教學的一個難點。
三、課時安排。
3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上課之前,老師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怎么了解一天當中的天氣情況?(看天氣預報)看天氣預報的確是一種簡便易行識別天氣的方法。但如果我們在外地旅游,身邊沒有天氣預報該怎么辦啊?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看云識天氣》。
這里的“看”是什么意思?(觀察) “識”呢?(識別)連起來就是說通過觀察云來識別天氣。
(二)復習說明文知識。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什么?(說明文)那這是一篇什么說明文啊?(事理說明文)那在上這篇課文之前,我們來復習一下說明文的一些知識。
1、說明文:客觀地說明事物、闡明事理的一種文體,目的是給讀者以科學的知識、科學地認識事物的方法。
2、說明文的分類:
①從對象上: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②從語言上:生動性說明文、平實性說明文。
3、說明文的三大要素:
①說明對象:介紹事物、闡明事理。
②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③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分類別、作比較、打比方、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作描摹等。
(三)整體感知:
1、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標注各自然段的序號,劃出疑難字詞,并結合注釋和字詞典疏解。
(1)注音:
燚(yì) 峰巒(luán) 一霎(shà)間 點綴(zhuì) 綾紗(líng) 彌漫(mí)
月暈(yùn) 崩塌(bēng tā)
(2)釋義:
①峰巒:山峰和山巒。巒,小而尖的山,或連綿的山。
②一霎間:一會兒,形容時間極短。
③預兆:事情顯露出來的跡象。
④輕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動作、體態一樣輕巧優美。
⑤彌漫:(煙塵、霧氣、水等)充滿、布滿。
⑥征兆:即將出現的跡象。
⑦崩塌:崩裂而倒塌。
2、聽課文朗讀錄音,并思考:
①那句話能概括云和天氣的關系?
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天上掛什么云,就將出現什么樣的天氣。
②本文介紹了幾種云?幾種云上的光彩?
晴天云包括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陰天云包括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 四種:暈、華、虹、霞。
③本文采用的是什么結構?(總分總)(板書)
3、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4、這樣分段,體現了什么說明順序?
邏輯順序(由現象到本質)。
5、作業:生字詞抄三遍
第二課時
1、請同學們齊聲朗讀課文。
2、復習上節課的知識。
3、閱讀第1段,回答下面各題。
(l)這段的結構是怎樣的?(總分總)
(2)如何分層?
第一句是第一層,最后一句是第三層,中間是第二層。
(3)第一段中哪些內容照應“姿態萬千”,哪些內容照應“變化無常”?
“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張大棉絮,滿滿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這些內容與“姿態萬千”相照應。
“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些內容與“變化無常”相照應。
4、分組討論制表,把同學們分成三個組,第一組閱讀第3段,討論并制出晴天云彩簡表;第二組閱讀第4、5段,討論并制出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第三組閱讀第6段,討論并制出云彩識天氣簡表。
晴天云彩簡表
名稱 形態變化 位置 厚度 天氣征兆
(1)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最高 最薄 象征晴朗
(2)卷積云: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很高 很薄 無雨、雪
(3)積云: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漸漸消散。兩千米左右 較薄 陽光溫和
(4)高積云:像草原上潔白的羊群,成群的扁球狀排列。兩千米左右 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名稱 形狀變化過程 位置 天氣征兆
(1)卷層云 卷云聚集著,仿佛蒙上白色的綢幕,卷云慢慢向前推進 高 晴轉陰
(2)高層云 卷層云越來越低,越來越厚,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3)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低更厚,暗灰色云塊布滿天空 更低 雨雪連綿
(4)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的云山,烏云密布 更低 雷雨冰雹
云彩識天氣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1)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2)華 日華和月華大多出現在高積云的邊緣 里紫外紅 華環小到大晴 華環大到小陰雨
(3)虹 雨過天晴,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4)霞 出現在早、晚,太陽照紅云層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5、再速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云低而厚密,是陰雨風雪的預兆,”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分類別。
(2)“有的像羽毛,輕輕地飄在空中;有的像魚鱗,一片片整整齊齊地排列著……”這是什么說明方法?
說明方法是打比方。
6、本文的說明方法是分類別、打比方,在文中找出例子來。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的句子有:
(l)有的像羊群,來來去去;有的像一床大棉被,嚴嚴實實地蓋住了天空;還有的像峰巒,像河川,像雄獅,像奔馬……
(2)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3)卷云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風吹過水面引起的粼波。
(4)還有一種像棉花團似的白云,叫積云。
(5)遠遠望去,就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
(6)隔著云看太陽和月亮,就像隔了一層毛玻璃,朦朧不清。
分類別:光彩有暈、華、虹、霞。
第三課時
1、讀第六自然段,回答問題。
問題:在這一段中,除了說明暈、華、虹、霞出現的位置之外,還用了另外一種生動的語言說明了這四種光彩和天氣的關系。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語言?請舉例說明。——采用諺語。
恰當使用諺語也是文章語言生動形象的一個方面。作用:生動形象,把道理說得更通俗易懂,增加了說服力。
2、用屏幕展示:你還知道哪些與天氣有關的諺語?說出來給大家聽聽。
同學們充分發言后,再用屏幕展示一些諺語當作日常積累所用。如下所示:
(1)天上鉤鉤云,地下雨淋淋。
(2)太陽現一現,三天不見面。
(3)天上鯉魚斑,明天曬谷不用翻。
(4)黃云上下翻,將要下冰蛋。
(5)山戴帽,大雨到。
(6)久晴大霧陰,久陰大霧晴。
(7)天上灰布懸,雨絲定連綿。
(8)逆風行云,天要變。
總結:
本文使用了邏輯順序進行說明,層次十分清楚,開頭指出了云和天氣的密切關系,說明看云可以識天氣。接著再詳細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這一部分采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依次寫了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這些象征天氣晴朗的云的位置、形態特點以及和天氣變化的關系,再依次說明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這些陰雨風雪預兆的形態特點以及與天氣變化的關系。
然后就云上的光彩現象——暈、華、虹、霞與天氣的關系作了簡要的說明。文章結尾,說明了看云識天氣的目的及局限性。強調依靠科學的天氣預報的重要性。文章不僅通過多種修辭方法的運用和動態靜態相結合的描摹來體現生動具體形象,還借助于詞語的錘煉,表示時間、范圍的副詞來體現準確性,寓準確于生動之中,這些都是我們在寫作中應該借鑒的。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潛力。
(1)能說出本文說明的資料和特點;
(2)能闡述本文說明的方法及效果。
2、過程與方法。
(1)能在學習本文資料的過程中運用探究和概括的方法;
(2)能在理解本文情感的過程當中運用想象和體驗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能感受云的姿態美和光彩美;
(2)能體會文中蘊含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
能說出本文資料的特點及效果
教學過程:
一、初次“看云”,激趣導入。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大自然現象,人們經常會透過觀察它們,了解天氣狀況。云就是其中一種,萬里無云,我們會明白天氣晴朗;陰云密布,我們會明白即將下雨。如果再仔細一點,我們會收獲更多搞笑的發現。這天,讓我們一齊學習《看云識天氣》,看一看關于云的現象吧!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自然現象的關注從而引入新課。)
二、再次“看云”,初讀對象。
安排學生自由地誦讀課文,讀完之后自主概括文章的說明對象,概括要經歷從粗略到精細的過程,先用一句話概括,再用兩句話概括,最后用多句話概括。要求盡量借助文章的原話或關鍵字詞,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10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看法: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看云識天氣;用兩句話概括是:看云的姿態識天氣,看云的光彩識天氣;用多句話概括時,教師出示表格,讓學生把課文中“云的名稱”和“天氣的特征”找出,并完成填寫。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概括文章資料的潛力。)
三、三次“看云”,再讀順序。
要求學生梳理文章的說明順序,并判定其所屬的類別,在開始之前,教師先介紹說明順序的三大類: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8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看法:本文是邏輯順序。課文一至五段寫云的姿態,第六段寫云的光彩,第七段有一個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幾種說明順序,提高對文章結構和寫作思路的整體把握。)
四、四次“看云”,精讀方法。
教師先介紹說明方法主要有下定義、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分類別、列圖表、打比方、援引用等。再讓學生進行自主概括說明的方法有哪些,分別舉一些句子具體說明,并說說這些說明方法各有什么表達效果。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10分鐘左右。
然后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和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學生說說,邊說邊自評和互評,細化深化每人的學習。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本文主要的說明方法有三種:打比方、分類別、援引用。
“打比方”集中在第1段,把云的不同姿態比喻成不同的物象;表達效果是生動形象,活潑搞笑。
“分類別”集中在主體部分,把云的姿態和光彩分成多種類別,分別說明;表達效果一是條理清楚,二是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說明事物。
“援引用”集中在第6段,引用了許多民間諺語;表達效果是豐富了文章的資料且增長了讀者的知識。
完成以上學習任務后,深入一步,讓學生創新運用:本文給我們留下印象最深的說明方法是比喻,我們也仿造著造一個。題目是:“河對岸的霓虹燈亮了,遠遠望去,……”時間:3分鐘左右。
然后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和完善,之后教師隨機抽點幾位學生說說,邊說邊自評和互評。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解答像彩帶,像珠簾,像游龍,像飛梭。/像閃耀的群星,像柔和的焰火,像仙女的裙帶,像天宮的彩橋。
(設計意圖:運用歸納法掌握本文的說明方法。)
五、五次看云,細讀語言。
要求學生再次細讀課文,品味賞析課文語言,每人找出文本中修飾性的詞語和補充性的句子,并用詞語準確概括說明文語言的特點。要求簡潔、準確、全面(三個要求逐級提升)。時間3分鐘左右。
每人先獨立完成后,再展開小組交流,相互評判,得出小組的最佳答案,教師再隨機抽取小組的同學回答,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構成全班的基本共識。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基本理解:在句中加入一些詞語的例子,比如第2段中有“往往”“常常”,第3段中有“一般”“常”“都”等。這些詞如果刪去,意思就有差異了。在段中加入一些句子的例子,比如第7段最后兩句:“但是,天氣變化異常復雜,看云識天氣畢竟有必須的限度。要準確掌握天氣變化的狀況,還得依靠天氣預報。”如果刪去這兩句,就片面夸大了看云識天氣的作用。由此可見,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是準確和嚴密。
(設計意圖:對文本語言進行提煉和解讀,提高學生的文本感受力。)
六、六次“看云”,回顧總結。
下課前,每人想一句結束語,總結自己的學習收獲或學習啟示。要求總結收獲準確、全面,總結啟示深刻、獨到。先在紙上寫下來。時間2分鐘左右。
每人獨立完成后,在小組內相互交流,并互相評判,然后教師隨機抽點幾個小組的代表發言,邊介紹邊自評和互評,之后,隨機自主發言。
最后,教師也說說自己的總結,繼續激勵學生的學習。
這天的學習資料是看云識天氣,具體來說是看云的姿態和光彩識天氣。說明文的基本學習方法是自主閱讀和自主概括;邊閱讀邊概括,先概括它說明了什么,即說明對象;再概括它怎樣說明,即說明的順序、說明的方法以及說明的語言等。在大自然中,還有許多搞笑的現象,期望大家多多觀察,嘗試用說明文的方式,書寫喜歡的一種現象。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自我總結的潛力,體現歸納法學習。)
七、推薦閱讀。
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同時“得益于課外”,需要課外閱讀。我向學生介紹一篇介紹天氣的科普文章和意大利科學家、畫家、音樂家達芬奇的《水》,讀完之后寫下自己的一兩句感想或評論,與同學間相互交流,相互促進。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7
教學目的:
一、學習并啟發學生運用條分縷析的方法去觀察研究事物。
二、理解生動的比喻對說明事物特征的作用,體會說明語言準確性。
教學重點:掌握總分結構順序及分類說明方法。
教學難點 :生動的說明表現抽象、復雜天氣特征。
教學時間:安排一課時。
教學步驟 :
一、出示小黑板、檢查字詞預習情況。
二、板書課題、導入 新課。
“云”和“天氣”有著密切關系,看云可以辨別,推測天氣的好壞,這篇說明文是怎樣把有關云和天氣的氣象 知識告訴我們的?
三、討論全文結構。
四、著重研究一、二部分層次及語言特色。
(一)講讀第一自然段
1、朗讀首句提問什么叫“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2、哪些語句分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
3、朗讀指出修辭手法?
4、這一節按什么順序寫的?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讀并背誦指出概括說明作用。
2、往往”、“常常”兩個副詞起什么作用?
(三)詳細研究各種云同天氣的關系。
1、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形狀、位置、厚度怎樣,是什么樣天氣?
2、雨天的“招牌”呢?三種云的特點、高度、厚度、顏色在怎樣變化?
3、“改名換姓”、“躲藏”是什么修辭手法?
4、從積云到積雨云,則是夏天出現的一種特殊情況,它的變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不同呢?
5、歸納與第二節關系。
(四)討論如何根據云的光彩,推測天氣的情況。
1、云上有哪幾種光彩?(暈、華、虹、霞)
2、這些光彩特征怎樣?預示著什么天氣?
3、引用諺語有什么作用?
五、討論最后一段作用。
1、觀察云的形狀、光彩對我們有什么意義?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變化規律呢?
3、最后告訴我們局限性作用?
六、總結課文。
七、布置作業 :
1、說出收集的有關氣象諺語試辨識天氣。
2、完成練習二。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理清文章的思路。
3、領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4、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檢查預習
1、導入新課:
唐代詩人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道,“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生動地描繪了一種有趣的天氣現象,說明作者對這種自然現象觀察得非常細致。因為天氣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千百年來,人們也在一直留心觀察自然界,以圖掌握規律,為人類服務。事實上,天氣的變化也自有它的規律,自有它的征兆。現在,我們來看一組圖片,你能說出它們與天氣有怎樣的關系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科學小品文──《看云識天氣》。
2、檢查預習生字情況。
二、整體感知
1、出示學習目標。
2、聽讀課文,思考:
⑴ 云和天氣到底有怎樣的關系?
⑵ 本文主要介紹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們各有怎樣的特征?分別預示怎樣的天氣情況?
請你設計一種表格來完成,看誰設計的好。
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完成上述題目。
明確:
⑴ 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⑵ 對于設計得好的同學要提出表揚。
三、重點研討
1、本文介紹了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們讀來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
你能從課文中找出有關語句嗎?
學生速讀課文,先獨立思考,然后小組交流,最后師生共同明確:
文章先說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一句總說,然后描繪了萬千姿態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在文章內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來介紹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為“卷云”、“卷積云”、“積云”和“高積云”,并分別介紹了它們的特點及和天氣的關系。
2、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但語言生動,對云的描摹也細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辭方法?運用這些方法有何好處?試從課文中找出幾例加以體會。你能否仿照課文中的例子造幾個句子?
⑴ 學生在課文中畫出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方法的句子。(側重于比喻的修辭方法)
對于修辭方法,學生了解即可,關鍵體會運用比喻等修辭方法的好處(學生朗讀找到的運用修辭方法的語句,重點談談體會)。
⑵ 齊讀課文第1自然段,體會說明語言的生動特點,并仿照課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遠處的霓紅燈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四、小結
本文介紹了種類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層次清晰,很有條理,關鍵在于作者選取了合理的說明順序。先說什么,后說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數。另外,作為一篇科普說明文,作者寫得非常生動形象,這得益于運用了恰當的修辭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對于自然現象的細心觀察。其實,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觀察,一樣可以寫出精彩的文章來。
五、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六、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9
〈〈看云識天氣〉〉簡案
一、 由《火燒云》導入
二、閱讀課文,了解大意
要求:1、找出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
2、設計一種表格,列出云及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預示的天氣情況。
提示:1、晴天云簡表
2、雨雪冰雹云層變化簡表
3、云的光彩簡表
三、多媒體教學,理解課文內容
1、 簡單核對各種表格內容
2、 出示云彩圖片,要求學生說出其名稱及特點、對應的天氣情況。
3、 總結看云識天氣的基本方法
四、品味文章語言
1、 找出文中的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2、 仿照文中例句造句
五、學習本文的說明方法
結合《課課練》第六題,重點分析課文第三小節
六、實踐
看云識天氣,出去預測一下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
七、作業
1、 收集一些關于天氣的諺語,分類積累
2、 每天抽個時間,練習看云識天氣,判斷當天或第二天的天氣情況,輪流發布天氣預報。(一個星期)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0
【學習目標】
了解說明文的相關知識。速讀課文,能概括課文內容,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
【學習重難點】
理解說明事物要抓住特征,理解說明的思路及說明方法的應用。
【資料準備】
1、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一種文體,或介紹食物或闡明事理,目的是給人一知識。
2、說明文可分為:事物說明文和事理說明文。
3、說明對象:一看標題;二看首尾總結句;三看反復出現的詞句。(說明對象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
4、說明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5、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作引用、摹狀貌、下定義、作詮釋、列圖表等等。(其中前五種常用)
6、語言特點——準確、嚴密、簡明、科學。
7、常見結構方式: 總—分—總;總—分;分—總。
【教學過程】
復習鞏固 回顧《化石吟》的主要內容,檢查背誦情況。
預習檢測
1.根據拼音寫漢字。
①預zhào ________ ②輕yíng ________ ③líng ________紗
④lín ________波 ⑤崩tā________ ⑥點zhuì________
2.給加粗的字注音。
①峰巒( ) ②彌( )漫 ③月暈( )
④霎間( ) ⑤勻稱( ) ⑥弧( )形
3.釋義:
峰巒: 一霎間:
預兆: 輕盈:
彌漫: 征兆:
出示目標
活動設計
自主學習,感知課文內容。
1、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用課文中的原話):
2、理清文章思路(文章共劃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說明云是天氣的“招牌”,人們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2-6)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天上的云彩現象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1層:(2-5)寫云的形態和天氣的關系。
第2層:(6)寫云的光彩和天氣的關系。
第三部分(7)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當堂小結
這是一篇科普說明文,層次清晰。首先從總體上指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說明可以看云識天氣。再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文章中運用了分類說明、打比方說明等的方法,由現象到本質有序地展開說明。
課堂檢測
1、《看云識天氣》,作者_______ ,是一篇_______,文章運用準確、生動的語言介紹了云的_________、________及不同的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說明了____________,主要運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說明方法。
2、閱讀第一段,回答下面問題。
(1)理解填空。①文中省略號前一組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省略號后兩個句子是緊扣天上的云“________”來說明的。②“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的意思是________。這句話所用的說明方法是________。
(2)本文的中心句是 。
(3)本段運用了 、 和 修辭手法。
(4)本段文字在結構安排上采取了什么方法?
課后練習
完成練習冊“基礎演練”題。
板書設計
【課后反思】
二次備課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1
我這次評優課選擇《看云識天氣》,主要有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在課堂上用最簡單的思路呈現教學重點,讓學生能夠一課有一得。二是轉變自己去年上課時語言磕絆、磨磨蹭蹭的狀態,力求在課堂組織、語言表達、上課風格方面有所突破。
上完《看云識天氣》,總體上感覺還不錯,一定程度上接近了自己的預期目標,比如抓住了“看云識天氣”和語言賞析的重點,同時注重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鍛煉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然而事實總不如理想的美好,這堂課也留下了很多遺憾。
首先,個人對學情估計不足,導致課堂開始進展僵硬。學習這篇課文,梳理文章脈絡是最基本的工作。我把這項任務放在了預習作業里面,指導學生熟讀課文,了解云彩的種類、特點,并繪制表格。從學生預習作業來看,整體做的很不錯,我因此以為學生對于云彩的種類、特點應該已經比較清楚,所以上課直接從默讀熟悉、云彩介紹開始。沒想到實際上幾乎所有同學之前對于云彩的種類、特點一概不知,所以問題拋出來之后同學們一時“無從下手”,導致課堂進入僵化狀態。我極力引導同學學生重新閱讀文本,費了很大功夫才突破了這一環節。
其次,個別環節重復,從而沖淡或者占用了其他環節的時間。例如在云彩介紹時,目的是鍛煉學生的語言組織和表達能力,那點到幾個,讓學生選擇介紹即可,我讓同學們逐一介紹,顯的重復乏味。語言賞析環節,學生一直在強調語言“生動”的一面,而沒有注意到“科學”的一面,以至于最后只是捎帶提了一下科普文語言的“科學性”。而且最后還有一個拓展訓練環節也沒有來得及開展,只好留成作業。
再者,課堂語言不夠精煉,缺少文學氣息。不時出現“啥”“怪怪的”等比較隨意的字眼,缺少語言的美感,同時就使語文課堂的言語熏陶能力大打折扣。
整個課堂還有很多細節也有遺憾,不過這三方面讓我印象深刻。從這幾個方面來說,我認為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一定要注重教學的設計。教學如同制作一件藝術品,前期設計一定是最關鍵的。而對于課堂來說,了解學情,掌握學生的已有基礎應該是重中之重。只有充分了解學生,知道學生會什么不會什么,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讓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學而且學有所獲。另外,課堂設計還應該盡量精簡課堂環節和課堂語言,讓每一個環節變得精巧,每一句課堂語言變的精美,這樣,整個課堂才會更加精致。當然,這些都需要不斷的探索和經驗的積累,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更加努力鉆研教材,用統籌全局的意識去研究每一篇課文,在教材運用上有的放矢。同時,廣泛閱讀名家名著,認真聽老教師的課,多向別人學習,取長補短,爭取讓明年的自己再有新的突破。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意義
《看云識天氣》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第二篇課文,該單元主要反映對自然世界進行科學探索的內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云的形態和云的光彩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文章層次清楚,有綱有目,抓住了云的特點來進行說明,而且語言生動形象。
2.教學目標
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依據新課標中“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1)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要點,了解云與天氣變化的關系;
(2)通過品讀課文中優美句段,體會本文語言準確生動的特點;
(3)通過拓展延伸、作業布置,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本單元的要求及本文的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快速閱讀,概括要點,品味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
針對本班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現狀,我將本課的教學難點確定為:分析把握課文主體部分的內容和結構層次。
4.教學準備
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我針對初一學生的心理特點及本課教學流程制作了精致的課件,形象、生動、直觀的課件讓學生在學習課文過程中興趣大增,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明顯。
二、說教法學法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于此,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談話法、點撥法、小組合作學習法和情境教學法。
如談話導入課文,使學生在較為輕松的談話過程中進入本課的學習,消除了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談話、交流,形成了教師、學生與文本三方的和諧對話,而且能使教學的各個環節自然銜接,教學流程自然流暢。
在學生思維出現困難時,我適時使用點撥法,讓學生茅塞頓開,形成師生的和諧對話。如學生自我介紹云與天氣的關系這一環節中,我適時點撥,學生就能更好地抓住各種云的特點,介紹云與天氣的關系。
在小組合作這一環節中,我采用情境教學法,創設了這樣的一個情境: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種云,你會怎樣向大家介紹你自己呢?請學生以自我介紹的方式來介紹云,這樣入情入境,學生融入了課文的學習中,也能更好地掌握課文內容。
學法上,我貫徹“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的指導思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討論法、小組合作學習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養成與人合作的好習慣。
三、說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中我是從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環節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學生在小學時就背誦過劉禹錫的這首《竹枝詞》,這一導語以學生熟悉的詩句導入,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為學生營造了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創設一種詩的意境引入這篇科普小品文的學習,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環節2:速讀課文整體感知
新課標對初中學生的閱讀要求是“養成默讀習慣,有一定的速度”,這也是本單元的學習要求,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請學生速讀課文,并思考“云和天氣有怎樣的關系?文章是從哪兩個方面來說明的?”我要求學生圈畫出相關句子,理清文章脈絡,并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云的形態,云的光彩。
在這一問題解決的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具體思考云的形態和云的光彩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并根據學生的回答分別板書云的不同形態的名稱,及不同光彩的名稱。
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于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點,學生邊讀
邊思考的過程中理清了課文思路,鍛煉了學生的速讀能力和概括能力,初步解決了教學重點。同時,我適時引導學生注意課文中“往往”“常常”這兩個詞語在文中的作用,體會本文語言準確性的特點。
環節3:小組合作研讀賞析
這一環節是解決重點,突破難點的關鍵環節,我采用了這樣四個步驟來完成教學:
首先我請學生細讀課文,用不同的標志標示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點和它們帶來的天氣情況。這樣在我的指導下,學生再次走進文本,理解文本,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也在這一環節中進一步落實。
接著,為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完成對這一問題的檢查,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要求學生以第一人稱方式介紹一種云或其光彩,要介紹清楚會帶來怎樣的天氣,并盡量使用文中原句;先自行預演,再在小組內交流;最后小組內推薦一名同學進行全班交流。
以自我介紹的方式來介紹云與天氣的關系,使學生能入情入境,融入對課文的學習中。我要求學生并盡量使用課文原句,這樣能使學生進一步感受課文生動形象的語言,既考察了學生對課文重點內容的理解程度,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行預演環節,給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為下一環節小組交流打好了基礎,避免了小組合作流于形式。全班交流的過程是一個使所有學生都受益的過程,配以課件中相應的云的形態和光彩的圖片,學生對云與天氣變化的關系印象深刻。步驟一、二的設計一脈相承,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小組討論中,加深了對云和天氣關系的理解和體驗,并有所感悟和思考,進一步解決了教學重點。
學生在充分了解了云與天氣的關系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介紹了這么多的云,但讀來卻條理清晰,作者是怎樣做到這一點的?這時學生根據板書的要點,明確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會使文章層次清楚、條理分明。
最后一個步驟是品析優美語句。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課堂上我請學生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并說出喜歡的理由。在這一過程中,我適時點撥,學生體味和推敲重要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體會不同的修辭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在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中,使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進一步鞏固了教學重點的學習。
環節4:拓展延伸學以致用
結合在課前給學生布置的作業:搜集有關天氣的諺語,在這一環節我提問到:除了云之外,自然界中還有許多東西都可以預示天氣。學生立刻能結合自己預習課文時所搜集的天氣諺語來回答,這樣,學生不僅理解了諺語的含義,增加了生活常識,也拓展了知識面和閱讀范圍。作業的布置是寫一篇觀察日記,意在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四、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全面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
附:板書設計
看云識天氣
云是天氣的“招牌”
薄云:卷云卷積云積云高積云層次分明
形態晴朗天氣
厚云:卷層云高層云雨層云積雨云條理清晰
光彩:暈華虹霞陰雨天氣
意義、局限
以上,是我對本節課教材的認識和想法。不足之處請各位評委老師多多指正。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3
【目標】
1、速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
2、培養觀察能力和對美的感受能力。
3、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和科學精神。
【重點】
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難點】
云層、光彩的種類繁多,變化復雜,難于區分。
【設想】
運用“巧妙裁剪”法,難文淺教、長文短教。上成讓學生充分活動的“說讀課”──即讓學生充分朗讀課文,并利用所創設的情境,選點進行說的話動,引導學生進行趣味學習。
【課時】
一課時。
【教學設計】
一、導入,檢查預習(3分鐘)
同學們,昨天我布置了一個作業,要求大家了解今天的天氣情況。那么,誰能告訴我今天的天氣情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對,通過天氣預報我們能夠準確掌握天氣變化。但假如你正在野外,無法收聽天氣預報,又該怎么識別天氣呢?今天,讓我教給大家一招識別天氣的方法──看云識天氣。
二、朗讀,整體感知(15分鐘)
1、導讀:首段教師范讀,2、7段全班齊讀,3~6段學生聯讀。
朗讀課文:
⑴ 讀準字音,認清字形。
⑵ 找出看云識天氣最基本的經驗是什么?要求用課文中的原話。
──天空的薄云是天氣晴朗的象征,而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
2、自讀:
⑴ 課文依次為我們介紹了哪些云和云上的光彩,請在書上做上記號。
⑵ 畫出對它們進行描寫的語句。
⑶ 明確它們將帶給我們怎樣的天氣。
(粗略板書)
看云識天氣
薄云 低而厚密的云層
卷云 卷層云
卷積云 高層云
積云 雨層云
高積云 積雨云
天氣晴朗的象征 陰雨風雪的預兆
三、演讀,理清層次(10分鐘)
1、明確任務:
請大家任選一種云,以第一稱的方式作自我介紹。
介紹要求:
⑴ 充分利用描寫云彩的語句。
⑵ 讓別人明白你將會帶來怎樣的天氣。
教師示例:“Hi!大家好,我叫卷云,我常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一塊潔白的綾紗。別看我身子很單薄,可我最輕盈,站得也最高,陽光可以透過我照到地面。我很受歡迎,因為我會給大家帶來晴朗的天氣。”
2、對照課文,學生各人自說自講,在書上作記號。
3、學生發言,先四人小組預演,后推選最佳代表進行課堂交流。
小結:通過自我介紹,我們認識了各種云彩,明白了它與將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天氣,這樣我們對課文內容與層次就更熟悉了。
四、說讀,品味語言(15分鐘)
1、讀第一段,用一個字來評價語言上的特點。
2、語言之美,有的是使用了某種修辭,有的是使用某種句式,有的是使用了優美的詞語,有的是使用了某種表達方式……
這篇文章有很多美點,小到一個詞語、句子,大到幾個段落,可謂俯拾皆是。下面請大家用下面的句式,就文章的語言說一句評論式的話。
我認為(詞語、句子或段落)美,因為__________
如: 我認為“它們有時把天空點綴得很美麗,有時又把天空籠罩得很陰森。剛才還是白云朵朵,陽光燦爛;一霎間卻又是烏云密布,大雨傾盆。”這個句子美,因為它運用了對比的修辭手法,突出地顯示了天氣的變化無常。
五、尋讀,課外延升(2分鐘)
1、提示:課文講的是“看云識天氣”,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僅僅是通過“看云”才能識別“天氣”,我們可以看“動物”、“植物”、“某種現象”或“一些感覺”等都可以幫我們識別天氣,有的方法特別靈,有的已形成了諺語,被廣為流傳。你能說出一兩條來嗎?
2、學生活動:學生自由講述。
3、教師總結關于天氣的諺語:
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卷積云)
棉花云,雨快臨(高積云)
月亮生毛,大雨沖壕(“毛”指暈或華)
久雨聞鳥鳴,不久即轉晴。
螞蟻擋道,大雨即到。螞蟻搬家,大雨要下。
棗花多主旱,梨花多主澇。
霜后暖,雪后寒。
4、作業:模仿寫作《看 識天氣》
請你課后認真收集有關資料,以《看 識天氣》為題自由表達,盡量做到形象生動、層次清晰、用詞準確。你可以查閱圖書館藏書,查詢網上資料,也可以走訪有經驗的老人。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4
《看云識天氣》上完了,感觸頗多。下面我談一談我的教后反思:
1、語文課首先要解決教什么。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精美的科普說明文,內容豐富翔實,貼近生活,說明方法科學適當,層次清晰,語言優美流暢,雖是說明文,但文章通俗易懂。那么,這節課我到底要教給學生什么?教氣象知識,還是按正常的說明文去教說明文的知識?好像都不大好,因為這是語文課,而不是地理課,而且學生第一次接觸說明文(科普文),講一些枯燥的說明文的知識也許會不感興趣。并且,這一單元的教學要求和課后習題中都沒有提及說明文的知識,卻提到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那么我究竟要培養學生的什么語文能力呢?我的教學目標究竟應該設置為什么?
經過幾番思索和查閱資料,我確定了該課的教學目標應該從知識性、條理性、生動性幾個方面去設置。另外,根據單元提示,我覺得應該訓練學生快速默讀課文、提煉信息的能力,還應該注重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其科學精神。
2、語文課應注重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訓練。
為了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重要的是掌握分析課文的方法。
1)在探究文章的條理性的環節,我提示學生一種概括內容的方法:提煉總領句,找段落中心句,相同內容的段落歸類,同學們很快理清了這篇文章總——分——總的說明順序和小的段落層次。并提示學生會舉一反三。這些方法對學生學習語文應該是長期受益的。
2)在教學云的形狀、光彩與天氣的關系時我采用前置自學的方法,學生在課下自己設計表格,填寫圖表,然后在課上觀看圖片的形式來完成,我認為這樣可以使學生把云的各種形狀、各種光彩與天氣的關系展現得一目了然,脈絡清晰,而且能提高學生提煉信息、概括內容的能力以及抓住事物特征進行介紹的能力。還明確了畫圖表的.好處,對于其他科的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3)在找比喻句時,因為所有學生都能很容易找到,所以也采取課下作業的形式完成,課上交流。然后和打比方這種說明方法結合起來,對照學習,學生很快就掌握了這兩種知識。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
在完成了比喻句的賞析這一環節之后,我設計了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介紹云的活動,要求用上比喻句,全班同學興趣大增,使學生既掌握了知識,又鍛煉了表達能力。然后,我又設計了一個我是“小小預報員”的活動,要求學生像電視中天氣預報員那樣預報天氣,學生的興趣更濃,全班參與,效果極好。
這一課的教學,我深深體會到,教學設計這一環節非常重要,更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應讓大多數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
總之,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問題多多,這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思考、探索。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語文《看云識天氣》教案 篇15
看云識天氣
瀘縣五中 羅玉蘭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快速閱讀課文,概括課文內容要點,理清文章思路。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并學會觀察自然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自然的興趣和留心自然現象的習慣。
教學重點
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寫作思路,體會運用比喻的妙處。
課前準備
學生搜集有關云和天氣的諺語,有關云的成語、詩詞、文章片斷等,解決課文中的生字。
教學內容
《看云識天氣》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從兩個方面介紹了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氣的關系。作者在說明的過程中,選取了恰當的說明角度和說明順序,因此顯得層次清晰,條理分明。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抓關鍵句,理清結構,把握說明事物特征。
一、激趣導入
1794年深秋拿破輪同荷蘭作戰,荷蘭人決堤放水阻住拿破輪軍隊前進的步伐。正當拿破輪下令撤退時,一位士兵報告:天將變寒,可以踏冰而過,因為河岸到處是蜘蛛忙于織蛛網的情景。后來拿破輪依此攻破荷蘭首都。這位士兵就是根據自然現象——蜘蛛織蛛網來預測天氣的狀況。
除此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自然現象能預測天氣情況?(學生七嘴八舌地說:竹根、螞蟻、潮氣、云……)
對,我們還可以云來預測天氣狀況。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說明文《看云識天氣》,看一看,如何根據云來推測天氣的陰晴雨雪。
二、整體感知
1、題目是《看云識天氣》,那么云具有什么特點?云與天氣是什么關系?請從文中找出一句話加以說明。(姿態萬千,變化無常——云就像是天氣的“招牌”)
2、聽課文錄音,思考:作者看到了哪些云?看云識天氣的最基本經驗是什么?(用圈點勾畫法劃出答案,并給以分類。)
(課文將云分為兩大類,按云的形態可分為睛天云和雨雪天的云,每大類下再各細分為四種,按云的光彩也可分為四種。)
3、跳讀課文,給課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從而說明為什么可以看云識天氣。
第二部分(第2-6段):具體介紹云的形態變化,云上的光彩現象同天氣的關系,從而說明怎樣看云識天氣。
第三部分(第7段):說明看云識天氣的意義和局限性。
文章第1段先概述不同形態的云和天氣的關系。第2段是3、4、5段的“綱”:“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這個“綱”展開的。第3段照應“薄云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應“低而厚密的云層,常常是陰雨風雪的預兆”;第6自然段開始寫“云的光彩同天氣的關系”。最后一段總結全文。
三、研讀賞析
1、分角色朗讀:寫云的形態及光彩部分由12位男、女學生個別朗讀,除外段落由其他學生齊讀。
2、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場小組競賽,老師出示各種云圖,然后請每一小組一位同學當一當這個“天氣情況發報員”,你來給大伙說說天空云的特點,以此又推斷什么樣的天氣情況.
競賽圖例:(多媒體顯示)
競賽細則:讓每組組長選擇,然后小組共同討論,并推選一位同學上講臺擔當“天氣預報員”,例:今天天空中的云如果是微風吹過水面所引起的鱗波,天晴,一般不會帶來雨雪。
晴天云簡表
云名
云的形態變化
高度厚度
天氣征兆
卷云
像羽毛、像綾紗,絲絲縷縷地漂浮著
很高最薄
象征晴朗
卷積云
像小水面的鱗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
很高很薄
無雨雪
積云
像棉花團,上午出現,傍晚消散
約二千米較薄
陽光溫和
高積云
像草原上雪白的羊群,扁球狀,排列整齊
約二千米較薄
天晴
雨雪冰雹云層變化圖表
云名
變化過程
形狀
位置
天氣征兆
卷層云
卷云聚集 向前推進
像白綢幕蒙住天空
高
晴轉陰
高層云
卷云越變越厚
像毛玻璃遮著太陽
低
將下雨雪
雨層云
高層云變得更厚
高層云變得更厚
更低
雨雪連綿
積雨云
積云迅速形成高在云山
積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
更低
雷雨冰雹
云的光彩簡表
光名
產生和分布情況
色彩
天氣征兆
暈
產生在卷層云上 分布在日月周圍
里紅外紫
日暈三更雨 月暈午時風
華
產生在高積云邊緣部分
里紫外紅
華環由小變大轉晴 華環由大變小轉陰雨
虹
雨過天晴 在太陽對面的云幕上
彩色圓弧
東虹轟隆西虹雨
霞
早 晚 太陽照在對面的云彩
云層變紅
朝霞不出門 晚霞行千里
四、體驗反思
1、觀看各種圖片,請學生看圖識云,并指出出現這種云的天氣狀況。
2、學習本文后,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五、布置作業
1、熟讀課文,品味語言美。
2、收集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及文章片斷等。
3、觀察這一個月的云,并做好記錄,來看看云與天氣的變化關系。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美,感受準確性;嘗試仿句,積累佳句。
一、導入
復習舊知,導入科普小品的語言美:本文是一篇介紹科學知識的說明文,語言要求準確,但也生動形象,尤其對云的描摹細致形象。
二、賞美句——生動
1、學生默讀課文,找出自己認為生動、優美的句子讀一讀,相互交流,并說明理由。 (側重于比喻句)
2、變換表述,體會說明性語言與描述性語言的區別:(本文運用了分類別、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如:把第三段中對卷云的表述轉換為“天空中最高、最薄的云叫卷云。陽光可以透過它照到地面。”好不好?為什么?(運用打比方,使卷云的形態更形象,讓讀者容易理解。)
3、仿句練習。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巒,像河流,像雄獅,像奔馬……
造句:
夜幕四合,周圍的群山,……遠處的霓紅燈亮了,……月光照在地上,像……
三、析佳詞——準確
請再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你認為運用得好的詞語,并體會其作用。
如:①“招牌”指什么?用在這里說明云有怎樣的作用?
②把“往往”和“常常”去掉行不行?為什么?
③“躲藏”一詞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好在哪里?
④文中“一般”、“左右”、“有時”能否刪去?為什么?
四、拓展延伸
小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關云的諺語、成語、俗語、詩詞等。
五、布置作業
留心自然界的各種現象,寫一則觀察日記。
整堂課的教學目標是想借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說出云和天氣的關系,能識別云,預測天氣的陰晴雨雪,同時激發學生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因此在安排本課的每個環節時,我事先要求學生預習課文,分小組討論填表,準確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種類、特征和它們分別表示的天氣情況。然后在課堂上通過小組之間的競賽,使學生在協作學習中對整篇課文有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同時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也相應得到提高。通過這個活動,使整堂課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學生學習興趣空前高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