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改造》教案(精選5篇)
《三大改造》教案 篇1
第五課 三大改造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 知識:
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
⑵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
⑶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
2.能力:
引導學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實質意義,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3.過程與方法
⑴用提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用歷史的觀點分析問題的方法;
⑵適當補充課外材料,訓練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歷史史實的方法;
4.情感、態度、價值觀:
⑴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是我黨在過渡時期實行的一項正確的政策;
⑵培養學生互相幫助熱愛集體的品德;
⑶培養學生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的精神;
二.重點、難點:
1.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
⑴農業手工業:建立生產合作社
⑵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2.難點:三大改造的實質(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社會變革)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方法:講解法講述法讀書指導法情景教學法情感教學法
2.手段: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1.導入:
(上課前寫好課題和第一個大標題)
(課件)播放電視劇《大宅門》中百草廳公私合營的片段。(問)大家有沒有看過這部電 視劇啊?(學生回答)剛剛老師放給大家看的是電視劇《大宅門》中公私合營的一段,現在大家把書打開到第23頁中,看有關北京老字號藥店同仁堂的介紹。其實,《大宅門》中 的百草廳的真實來源就是同仁堂藥店。老師讀)
2.公私合營:
好,我們一直在說公私合營,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營呢?公私合營是針對什么來說的呢?(課件:是我們對民族資 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即國家資本主義)。那老師要問了,以前我們學過改造的低級形式,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啊?(學生回答)(課件:對工業中的計劃定貨統購包銷和商業中的委任經銷代銷等等)。(課件:毛澤東在1953.7發表的《關于國家資本主義》一文中寫道:“這種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的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那大家想想看為什么說已經有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了啊?(問)(老師歸納)雖然這些資本家對企業仍然擁有所有權,但已經不能自由買賣了。那大家想看看,公私合營照字面理解應該是什么啊?就是國家與私人,這里也就是指資本家聯合起來經營工商業。原本都是資本家自己獨家經營,現在變成與國家合營了。新中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對我們國家來說,必須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所以公私合營對我們國家實現社會主義變革是有好處的。那對資本家有沒有好處呢?他們是不是被強迫答應公私合營的呢?現在我們看課題下面框里的文字。請哪位同學起來讀一下吧。好, 讀地很流暢啊!大家看,原本是虧損 的廠,設備陳舊,工人沒有積極性,但國家投入資本以后,進行改革,效益就好轉了。這樣,資本家也賺錢,他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對吧?于是,越來越多的民族資本家希望能公私合營。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高潮。那么,什么又叫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呢?(課件:整個行業實行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資本家對企業的資產按固定的利率領取定息。年息為5%)。大家看我們書上第21頁最下面一段中提到了贖買。同學們都學過古文啊,“贖”是什么意思啊?就是“交換”對吧?我們這里可以理解成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就是贖買。下面大家看一看書上第22頁的小字部分,然后思考一下,你們覺得贖買政策是否合理?你們覺得還有什么別的政策更好嗎?好了,大家都看好了吧?現在老師給你們分四個小組。(以第幾排為標準,分為四組)分別討論一個問題,討論結束后每組派代表發言。現在大家看大屏幕。(課件:⑴能不能國家直接強制性把這些企業收歸國有?為什么?⑵ 能不能保持原有狀況不變,仍然讓民族資本家自己經營?為什么?⑶ 能不能一開始就實行全行業的公私合營,不經過過渡?為什么? ⑷你覺得贖買政策合理嗎?合理在哪?)(學生發言)(老師歸納:⑴力度太大,民族資本家不服氣,容易造成社會的不穩定;⑵打擊民族資本家的積極性,他們原本是可以吸收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力量的;⑶國家也沒有那么 多的資金可以 全部收回;⑴不論怎樣仍然是剝削階級,不符合我國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⑵大部分工人仍受剝削,體會不到社會主義的優越性;⑴民族資本家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好處,還不太相信;⑵強扭的瓜不甜,必須讓他們自己想要參加才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合理:合理在實現了和平過渡,是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經過國家資本主義,完成由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改造,這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必經之路。國家制定一項政策要看得長遠,但也必須分步驟慢慢來,不能急。我們同學學習也是一樣,必須給自己制定一個長遠的目標,但也一定要腳踏實地。
3.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我們這堂課的題目是“三大改造”,那除了資本主義工商業,還有對什么的改造啊?(問)對了,就是農業和手工業了。(寫標題)對農業和手工業是怎樣改造的呢?我們以前就學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以小農經濟為主體的自己自足的國家,農民的小農意識都比重。新中國建立以后,經過了土地改革,農民都分到了土地,本來就可以自己養活自己過日子了。為什么黨和國家還要進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呢?哪位同學回答啊?(問)對了,農民雖然有土地,但都很窮,沒有資金,沒有能力去購買農具,也不懂種田的新方法,有了土地仍然過不上好日子。這個時候,黨和國家在農村實行了建立生產合作社的政策。先請一位同學讀一下書上20頁到21頁的小字部分。好,大家看看小字部分能說明什么啊?(問)(老師歸納)對了,說明了我們建立生產合作社的優越性。有些人說你們先走,我們看看再說;有些人說一伙窮光蛋想辦社,沒見過雞毛能上天,最后事實證明了雞毛真的飛上了天。老師又想問一下了,這又能說明什么啊?(問,可提示)說明集體力量大。我們民間有很多俗語和故事都說的這個道理。比如一個巴掌拍不響;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一個籬 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我們古代還有個小故事叫做“一根筷子,十根筷子”。講的是一個老父親在臨終前拿一根 筷子給他一個兒子折一折就斷了,再拿十根給他折怎么折都折不斷。用這個來告誡他要和兄弟團結。再所到現在,大家都知道“溫州模式”吧?為什么浙江人在全國各地做生意都能賺錢?因為他們都抱成團。同學們也要明白這個道理,一個人埋頭苦干,成績有限,可是同學們一起互通有無,互幫互助,就會得到更好的效果。學習上如此,生活上也是如此。(課件)現在大家看大屏幕啊。這兩幅圖,一幅是農民申請假如生產合作社,一幅是農業實現合作化后,農民代表想黨中央和毛主席報喜。農業建立合作社的優越性越來越明顯。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農業的合作化帶動了手工業的改造。到了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到合作社中。(課件)大家看這張圖表,我們把三大改造的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時間做下總結。1956年底,三大 改造基本完成,這個時間大家要記清楚。
3.三大改造的意義和缺點(課件)
好了,三大改造講完了。那么,這個政策的實行有什么意義,是不是還存在一些失誤呢?現在大家看大屏幕。⑴意義: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性變革,是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的重要標志;⑵缺點:《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中有關材料:“在1955年夏季以后,農業合作化以及對手工業和個體工商業的改造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形式也過于簡單劃一,以致長期遺留了一些問題,1956年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對一部分原 工商業者的使用和處理也不很適當”。
4.練習:
好 了課講完了,現在我們做兩道練習。
⑴課后“練一練” ⑵討論三大改造在當時推動我國社會發展起什么作用?
5.總結:
這堂課我們主要學習三大改造,即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形式,意義和缺點。這種改造的形式是正確的,客觀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使剛剛成立新中國落后貧窮的面貌得到了迅速改變。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所以我們看待事物現象政策都得一分為二地評價。三大改造是我們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始,下堂課我們就要具體講怎樣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好,下課。
板書: 第5課 三大改造
一. 公私合營
1. 公私合營的定義
2. 全行業的公私合營
二. 農業、手工業的合作化
1. 農業
2. 手工業
三. 三大改造的意義、缺點
《三大改造》教案 篇2
第5課 三大改造教案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到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初步建立的過程。從合作社的成功,意識到互相幫助、團隊合作才是發展之道;從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中采取的“贖買方式”和公私合營這一具有中國特色的創舉,堅定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
△知識與能力
①掌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實質和形式,具體完成的時間及歷史意義。
②通過分析“為什么要進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等問題,培養學生對歷史的理解力,明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然性。
△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分小組討論,便于交流合作,發揮集體智慧。
②學生表演小品,做“歷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學生小結所學內容,使他們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得到體現。
▲教學思路:
重點: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贖買政策
▲教學提綱:
三 大 改 造 社
會
主
義
制
度
建
立
農民 農業 生
產
資
料
私
有
制 農業
生產合作社 社
會
主
義
公
有
制
手工業者 手工業 手工業
生產合作社
資本家 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
贖買政策
▲導入新課
提問:中國是什么性質的國家?
回答:是社會主義國家
講述:對,這是初二政治第一課的第一句話,也是我國現行憲法的第一句話:中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
提問:中國是什么時候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
回答: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吧!
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時候吧!
講述:那么我們就來看看1954年新中國第一部憲法是怎么說的吧!“中國是……新民主主義國家。”也就是說,直到1954年,中國仍然不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提問:那么到底是何時、又是什么事件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內容:三大改造。
提問:這個標題缺少主語,通過閱讀這一課的小標題,你們能找出本課是要講三大什么的改造嗎?
回答:三大行業的改造。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
提問: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樣的?要把它們改成什么樣?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變化?下面我們就來一一解決這些問題。以農業為例,通過以前的學習,我們知道,在當時的農村剛剛進行過什么改革?當時農村的生產資料所有情況是怎樣的?
回答:在第三課土地改革中我們學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農村真正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3億多無地少地的分到了7億多土地,還分到了大量的牲畜、農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從而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講述:既然土地改革是使農民私有土地,也使生產力提高了,為什么還要改呢?下面請幾位同學上來感受一下土改后農民的真實情況。
活動:六位同學在講臺上一字排開,作為新解放區3億多農民的代表,老師把他們可以分到的東西寫在紙條上分發給他們,請他們大聲念出自己的所得。一開始是分地,每個同學都分得二畝三分地,然后是分牲畜,然而每個人卻只能分得牛的一小部分。
講述:老師這樣分,并不是隨意安排的,讓我們來看一道數學題,它所用的都是土改時真實的數據。“新解放區有3億多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問人均能分到土地多少畝?”
回答:7除以3約等于每人2.3畝。
提問:再問,這3億多農民,要分297萬頭牲畜,問人均能分到多少頭?
回答:約1000人能分到一頭牲畜。
講述: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土改的成果看似很大,但是這成果一旦分散,個體農民的所得是非常少的,他們雖然真正擁有了生產資料,積極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是每人只有二畝三分地,很多人更是根本就沒可能分得牲畜。這樣,他們能用大型農具、用先進的耕作方式進行生產嗎?能抵御突如其來的自然災害嗎?
回答:不能,農民還是很窮,生產方式落后,力量十分脆弱。
提問:那么,我想問問臺上6位同學,認識到了你們各自目前的力量以后,你們打算怎樣解決呢?
回答:聯合起來。
講述:聯合起來,你們便擁有了13.8畝土地,還可能擁有一頭完整的耕牛,可以進行科學合理、更高效率的生產了,你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生產資料的性質也就隨之改變了,由私人所有變成了集體所有。但我相信,只要齊心協力,團結的力量會使你們每一個人受益。
活動:提問:這六位同學之前因為分散而脆弱,后來又因為脆弱而聯合,那么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都是當時的農民,你們有多少人原意加入這六個人的團隊呢?
貧下中農代表:我們想再看看效果。
富農代表:窮光蛋辦社就能有前途了?讓我們把東西捐出來大家一起用,沒門!
講述:兩年后,隨著加入合作社的人數越來越多,越來越多地生產資料和并在一起,發揮出了更大的效用,眾人拾柴火焰高,再加上政府對農業生產合作社的支持和扶助,社員的生產生活越來越紅火。
貧下中農代表:(套用神州行廣告)選擇生產方式就像進飯館,哪里人多就去哪,農業生產合作社,到1956年據說已有一萬兩千多戶農民參加,我相信群眾,農業生產合作社,我看行!
總結:在農民的踴躍參與下,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標志著農業改造的勝利結束。
填表:
行業 方式 完成時間
農業 生產合作社 1956年
手工業
講述:農民和小手工業者辦社,是因為他們的個體力量太薄弱,入社可以令他們得到實惠,所以農民入社時都是積極踴躍,入社后都是興高采烈。可是對于資本家來說,他們并不存在類似的問題,那么他們愿不愿意接受改造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看國家為什么一定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以及是如何進行改造的。以上海水泥廠為例:
填表:
上 海 水 泥 廠
時間 解放前 公私合營后
設備 陳舊 陳舊
工人勞動條件 差 改善了勞保條件
工人勞動積極性 不高 充分發揮了出來
最高產量 不到設計能力的90% 超過設計能力的40%
提問:為了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提高社會生產率,國家要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從表中可以看出,改造的具體措施是什么?
回答:公司合營。
講述:下面我們來補充這個表格,從而理解公私合營的意思。
老板 水泥廠老板劉鴻生 +國家
所有制 私有制 +公有制
活動:公私合營有沒有遇到阻力呢?下面請一位同學上來扮演當時在上海赫赫有名的水泥廠老板劉鴻生,老師充當公方代表,詢問劉鴻生是否愿意和公家合作,共同經營企業。“劉鴻生”可以有任何反應,最后在“公方代表”的勸說下同意。接下來“公方代表”提出疑問:“合作經營也要分個主次,我們倆誰占主導地位啊?”“劉鴻生”可以有任何反應,最后其他同學從書上看到:在公私合營中,是公方代表居于主導地位的。這時可以詢問“劉鴻生”的感受,一般應是“憤怒的、不解的、或者委屈的、無奈的”。這時公方代表可以提出“發給資本家定息”的方法,來安撫資本家的情緒。還可以問他是否認識北京中藥老字號同仁堂的經理樂松生,讓他了解樂松生帶頭進行公私合營因而受到毛澤東、周恩來借見和贊譽的事跡(有照片為證),還可帶他參觀1956年1月15號20萬北京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敲鑼打鼓上街游行慶祝公私合營的場面,并肯定他的商業頭腦和經營能力,許諾讓他在改造后出任廠長主管生產。此時再次詢問“劉鴻生”的感受,應該是“好多了”。最后告訴他如果是在蘇聯,對不愿接受改造的資本家資產是直接進行暴力剝奪的。“劉鴻生”可以有表情?
提問:剛才老師提到的“發給資本家定息”的方式叫做什么?
回答:贖買政策。
提問:它有什么意義?
回答:實現了資本主義工商業向社會主義工商業的和平過渡。
提問:對比蘇聯的做法,我們的贖買政策有什么意義?
回答: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
填表:
行業 方式 完成時間
資本主義工商業 公私合營 1956年
贖買政策
講述:1956年,國家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即三大改造。這個運動,使個體農民、手工業者團結致富、消除了貧困;使資本家放棄了剝削,救廣大工人階級于水深火熱之中。那時,人們都認為一個沒有剝削、沒有貧困、人人平等的美好時代已經來臨,所以宣布中國正式進入社會主義階段。這也就回答了我們在本課開頭提出的問題。
雖然現在的我們知道,這場轟轟烈烈的改革之后,我們經歷了嚴重的失誤和深刻的反思,貧窮、落后、剝削和種種不公正的現象仍然困擾著這個社會,我們仍然只能說自己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那個物質和精神的理想狀態似乎離我們還是那么遠,而通向它的道路又總是顯得那么崎嶇曲折,但是,無論我們經歷多少困惑和失望,建立一個公平、自由、富裕世界的夢想,是永遠都不會改變的。
最后用提綱總結。
《三大改造》教案 篇3
一、課程標準內容
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國1956年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形式;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搜集有關三大改造的資料,作為課堂教學內容的補充;實施探究式學習,掌握合作、交流學習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國實現了從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初步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引導學生認識在過渡時期,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
三、教材分析
本課位于本單元第二課。三大改造是我國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深刻變革,創造性開辟了一條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轉變,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是一個創舉。三大改造是中國歷史的重要轉折,它使中國的社會性質,主要矛盾都發生了質的變化。
四、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養成一定的學習歷史的習慣,也有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他們未接觸過政治經濟學方面知識,對歷史事件的認識比較膚淺,但是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因此在教學中,要從學生熟知的、有濃厚興趣的話題入手,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五、重點難點
重點:三大改造的形式及意義。
難點: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實質。
六、教學資源
(1)教育部組織編寫: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2月。
(2)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地圖出版社:《中國歷史地圖冊八年級下冊》,中國地圖出版社,20xx年12月。
(3)郭大鈞主編:《中國當代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xx年9月。
(4)綦軍:《對“三大改造”歷史必然性的思考》,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年3月。
(5)張旭東:《三大改造與中國現代化》,《社科與經濟信息》,20xx年04期。
(6)李凌:《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炎黃春秋》,20xx年12期。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方案一:地方史導入
無錫梅園與無錫榮家
梅園何以從榮家的私家花園變為國家公園?榮家又為何受到毛主席的贊嘆?答案就在我們今天這一課之中。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方案二:歌曲《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好,社會主義好!
社會主義國家人民地位高,
*被*,
帝國主義夾著尾巴逃跑了。
全國人民大團結,
掀起了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建設高潮。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是什么時候?如何建立起來的?讓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一起去了解這段風起云涌的歷史。
(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農業合作化
史料1土改后的幾組調查材料:1952年對山西49村農民的調查:有10780畝土地被出賣;1953年對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農村的調查:有12.52%的農戶出租土地;1952年對山西忻縣的調查:在被調查的2486戶農民中,放高利貸的有20戶。
——《中國近代現代歷史講座》教學參考書
史料2建國后的土地改革運動,從1950年9月大規模開展,到1953年基本結束,全國除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地去以及臺灣省外,全國大約有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總數約七億畝的土地和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包括297萬頭耕畜,3954萬件農具,3708萬間房屋,105億斤糧食等。
——劉花章《試論建國后土地改革及其歷史作用》
教師:請同學們計算當時3億農民,要分7億畝土地和297萬頭耕畜,人均可分得耕地多少畝?多少人可分得一頭耕畜?
結合史料和教材23頁第一段分析對農業進行改造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討論交流。分享討論成果。
學生:貧苦農民缺乏生產工具、資金,難以抵御自然災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進的機械化農具。影響到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所以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教師:土改完成后,農民遇到了缺乏生產工具、資金、水利和自然災害等困難;更別說承擔生、老、病、死等大型支出,甚至有的貧困農民不得不賣掉自己分到不久的土地。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那么。如何對農業進行改造呢?
史料3在目前情況下,用什么辦法來幫助農民解決生產中的這些困難呢?當然,國家要大力幫助。……但國家的幫助是有限度的,不可能全部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困難。那么靠什么辦法來解決呢?有兩條道路、兩種辦法:一種是舊的辦法,舊的道路,讓個體農民向富農、高利貸者去借貸,去當雇工、出賣勞動力,廉價出賣農產品,結果就增加富農、高利貸者、投機商人的剝削對象,讓農村資本主義泛濫發展。這就是讓少數人發財致富,多數人破產貧困。這是舊道路,是讓農村資本主義漫無限制泛濫發展的道路。另一條道路是新道路,是領導農民組織起來,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再加上國家幫助來解決生產中的困難,結果就是大家富裕比較平衡地上升,也限制了富農的發展。這就是組織起來大家富裕的道路。
——鄧子恢《在全國第一次農村工作會議上的總結報告》
學生: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
教師:為了推動農業合作化采取了什么原則和方法?
學生: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經歷了由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
教師介紹三個階段
史料4毛澤東親自主持編寫了怎樣辦合作社的書,這使得農業合作化進入了高潮。到了1956年,90%以上的農戶參加了合作社,并完成了從初級社到高級社的過渡,這比毛澤東的計劃早三年。農業合作化完成。
農業合作化運動的掀起有何影響?
學生: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2.手工業合作化運動
史料5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得到了普遍發展。到1953年,全國共組織起手工業生產合作社4700多個,社員達32.6萬人。1957年,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有7.5萬個,占全部手工業合作組織的70.5%;社員377.15萬人,占合作組織成員總數的76.7%;產值74.64億元,占手工業合作組織總產值的87.8%。
——何盛明《財經大辭典》
教師: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向學生說明: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一樣,也是引導手工業者走合作化的道路,建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改造的結果如何?
學生: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
(二)公私合營
教師:黨和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是不同的,這不僅表現在態度上,也表現在方式上,而且還有偉大的創舉。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史料6據我們看,經過這幾年,整個工商界是有進步的,各民主黨派的工作是有進步的,基本情況是好的,是向著社會主義改造的道路上前進了一步的。……當然肯定成績并不是抹殺缺點,是會有缺點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地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因為它是無政府性質的,跟計劃經濟是抵觸的。
——毛澤東《在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問題座談會上的講話》
教師:為什么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討論后老師點撥。
1.資本主義私有制大大妨礙統籌兼顧,妨礙國家的富強,跟計劃經濟抵觸。
2.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人民政府不得不同其進行多次斗爭。
教師:閱讀書本25-26頁,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用了什么方法?
學生:公私合營
教師:什么是“公私合營”?
學生討論后,教師講解。
教師:“公私合營”中的“公”指國家,“私”指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公私合營”就是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教師:在改造過程中國家是如何補償資本家的?
學生:和平贖買政策。
教師:國家為什么采取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學生:贖買政策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便于使資本家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實現和平過渡,將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
教師: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學生:說說身邊了解的進行“公私合營”的企業。(結合地方史材料)
(三)三大改造的意義
教師:到1956年底,我國的三大改造基本結束。農民手中的生產資料變為集體的生產資料,所以我國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學生: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更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教師:三大改造后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那么三大改造有什么作用(意義)?
學生: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教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俗話說“金無足赤”,三大改造也不是完全沒有缺點的。那么三大改造在改造的過程當中有什么缺點?
史料7毛澤東的報道一直傳達到農村黨支部……合作社運動迅速盲目發展,才十幾個月的工夫,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在農業合作化高潮的壓力推動下,到1956年滴,全國私營工業總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總數的82.2%分別納入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就是說,原來預計用15年或者更多一點時間(一般說共18年)完成的“三改”,實際只用了三年就基本完成了。
——《建國初期“三大改造”得失之我見》李凌,刊載于《炎黃春秋》
學生: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
教師:三大改造后期雖然存在這些缺點,但是它對于整個三大改造來說是瑕不掩瑜,中國人民通過三大改造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成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個體農民、手工業者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和手工業者,絕大多數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在我國存在了幾千年的階級剝削制度被消滅,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邁向社會主義的金光大道。
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三大改造》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解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形式,三大改造的實質、意義和缺點
掌握
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創造性政策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閱讀資料聯系理解
三大改造在當時推動了我國的社會發展,迅速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過渡,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歸納分析
三大改造的原因和必要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愛黨情感
在過渡時期中,我黨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唯物史觀
土改消滅了地主階級,公私合營后的資產階級也多已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中國幾千年來的剝削歷史已經基本結束
教學重點 三大改造的形式
教學難點 三大改造的實質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
1 [要求學生根據《填圖冊》第7頁的表格回答]“一五”計劃完成時,我國工農業生產之間有什么差別?(工業發展迅速,農業發展相對緩慢。)
2 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別?(工業的發展起點高,一開始就能采用先進的科技和設備,所以速度快;而農業還保留著各家“自掃門前雪”的小農生產方式,所以發展緩慢。)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農業生產可以為工業生產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質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農經濟,建立先進的社會主義農業經濟,就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成敗的關鍵。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1 為什么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一家一戶經營的小農生產方式,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
2 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改造?(把分散的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農民入社時,把私人的土地、耕牛等主要生產資料集中到合作社里統一經營或使用,提高了效率和產量。)
3 第21頁兩幅插圖反映了什么樣的歷史現象?(農民看到合作化的優越性,踴躍參加合作社,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化高潮。)
教師過渡講解:與小農經濟很相似的手工業,在農業合作化的推動下,也形成了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農民和手工業者的主要生產資料從私人所有變成集體所有,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要求學生完成《填圖冊》第8頁第1題,并在課本上作好讀書標記,然后通過提問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及時予以鼓勵。
公私合營
1“公私合營”中的“公”指什么?(國家)“私”指什么?(資本主義工商業中的資本家)
2 怎樣實行“公私合營”?(由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按當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現了和平過渡。)
3 根據21頁“動腦筋”:三大改造對推動我國社會發展有什么作用?(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使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到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底,我國就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三大改造也有缺點。這些缺點是什么?(后期的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產生了一些后遺癥。)
鞏固小結
1.完成課本22頁“練一練”:應選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布置學生完成《填圖冊》第8頁第2題。
根據23頁“活動與探究”,鼓勵學生選擇其中一個方面進行調查。
《三大改造》教案 篇5
在教學《三大改造》一課時,課前利用問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所以,我首先問學生,一五計劃完成時,我國工農業之間有什么差別?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差別?這就可以激起學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們的興趣,教學由被動變為主動。課中利用問題設置懸念,使課堂教學波瀾起伏。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采用什么方式進行改造?等問題把學生一步步帶入教師課堂教學的思路上。課后利用問題鞏固知識。如,以今天的眼光來看,三大改造也有缺點。這些缺點是什么?
這種提問對學生有強烈的吸引力,使學生在思辯中加深對歷史知識、歷史規律的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歷史觀。
一、優點:
1。上課是條理比較清晰,能夠做到重難點突出,課堂銜接較好。我在課前做了一定的工作,認真收集資料。在課堂上能夠很好地將課本知識與資料內容相銜接。在給學生講授課本知識的同時,注意培養他們思考,分析問題的能力。在備課是我認真鉆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結構,思考什么樣的方法學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選擇一些記憶方法比如聯想法,或者把所學內容編成順口溜幫助學生記憶。
2。能夠較好地做到結合新課程標準的理念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調整,使課程內容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在這節課中有許多歷史名詞,政策性很強,有些是專業術語,比較抽象又不好理解記憶。例如: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贖買政策等名詞學生既難理解,又覺得枯燥。因此,我在課堂教學中盡量采用最簡潔的、最通俗的語言來講解和描述,效果還不錯。
二、不足之處:
1、在教學過程中,某些環節的處理有失妥當,內容過多,給人一種牽強的感覺。在以后的教學工作中應做到不斷的思考,及時總結積累經驗,使自己不斷進步。
2、在教學中,創新意識不夠強,在以后的工作中應做到大膽實踐,多學習多思考,不斷提高在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今后努力方向
我在今后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并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并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以上是第一范文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二歷史《三大改造》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