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精選9篇)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特寫的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3、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能力目標:
1、培養速讀能力。
2、寫一篇香港回歸的感受。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
心和自豪感。
教學重點:
1、欣賞文學作品語言,品味文中蘊含的豐富感情。
2、學習特寫的表達技巧,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審美情趣。
教學難點: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講解、品讀、感悟、小組學習、對比閱讀。
媒體選用:多媒體展示課件。
教學步驟:
一、情境導入
1、課前由學生對詩歌作品的介紹。
2、復習電視解說詞的特點。(先觀看三段電視解說詞,多媒體展示)
3、導入新課,看了幾段電視解說詞,你最想說一句什么話?
二、認識特寫
談話:如果我們把剛才這些電視解說詞的畫面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出來,這樣的文體就是特寫。
媒體展示:特寫的含義
抓含義中的關鍵詞強化理解。“真實的再現”
三、小組的形式學習本文。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用上讀書符號。
2、小組學習。
全文選取了幾個場景。
各小組選擇其中一個場景,可以選擇你喜歡或適合你組的方法進行學習。
建議使用方法:朗讀體會、角色表演、抓住重點句或關鍵句體會深刻含義。
3、討論文中背景材料的作用。
4、各小組采取不同形式展示學習結果。
5、學生互評,提出改進意見。
四、比較閱讀
比較消息、特寫、電視解說詞的異同點。多媒體給出。
五、總結全文。
今天我們學習了特寫,說說其含義。本文選取了四個場景,詳細的寫出了香港回歸的情形。語言極富特色。
六、課堂作業。課后練習1、2、3題。
板書設計: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 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 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3. 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二、
課程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二、 學生自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1、 給下列生字注音
顛 矚 凝 督 荊 艦
2、解釋下列生詞
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襯托。
陳跡:過去的事情。
矚目:注目。
三、 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
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中國國旗升起;
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
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在改寫過程中你是否發現本文時間的表述非常精確,但表述形式不一致,為什么?
7、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4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與能力目標:
1、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展示中英交接相關照片,回顧歷史
2、通過合作探究的方式解決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激發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
教學重點
1、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義
教學難點
1、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方法
自主 合作 交流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有一首歌這樣唱:“小河彎彎向南流,流到香江去看一看,東方之珠,我的愛人,你的風采是否浪漫依然……”大家知道這歌里唱的“東方之珠”是什么地方嗎?(香港)(觀看圖片,由此導入新課: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背景介紹
1、香港坎坷的歷史
1841年1月26日: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占香港島,事后清政府曾試圖用武力予以收復,道光皇帝為此發下多道諭旨,但清朝始終不能捍衛領土完整。
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1860年10月24日:中英簽訂不平等的《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
1898年6月9日: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1942年12月25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占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1945年9月15日: 日本戰敗后在香港簽署降書,撤出香港。
2、鄧小平與香港回歸
1982年9月,中英關于香港地位的談判,在鄧小平和當時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之間進行。 鄧小平態度堅決地告訴撒切爾夫人:“主權的問題不是一個可以討論的問題……我可以明確地告訴你們,中國在1997年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本島、九龍,否則,任何一個中國領導人和政府都不能向中國人民交待,甚至也不能向世界人民交待。”鄧小平的話,令當時有著“鐵娘子”之稱的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在這位中國的“鋼漢子”面前,低下了頭。1984年12月19日:中英簽署關于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落實香港1997年之后實行“一國兩制”制度。
三、知識回顧
1、新聞一般分為哪幾個部分?
標題、導語、主體、背景和結語
2、哪幾部分是缺一不可的
標題、導語、主體
3、新聞的六要素是什么?
是五個“ w ”和一個“h”:
即1、when:何時 2、where:何地 3、who:何人 4、what:何事 5、why:何因 6、how:何果
四、文本探究
本文是一篇特寫,特寫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的“特寫鏡頭”的手法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一)本文由哪幾個部分組成?
1、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 )
本篇新聞的標題“別了,‘不列顛尼亞’”,它有什么深刻的含義?
明確: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從字面上看,參加完交接儀式的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消失在茫茫的南海夜幕中,這是現實的場景。另一方面,“不列顛尼亞”號的離去,象征著英國殖民地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實境是永別,虛境是回歸和雪恥。標題寓虛境于實境,獨具匠心又不留痕跡。
2、導語(第1段)
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3、主體 (2—10段)
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4、結語(最后1段)
用極其概括的語言敘述英國在香港統治的開始與結束。
(二)四個場景,三次降旗
特寫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本文主體部分就是選取1997香港回歸,英國撤退時的四個重要場景。請快速閱讀課文,找出這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第三自然段)
第一次降旗:
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標志:今后香港再也不會有港督來統治。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第五自然段)
第二次降旗:
7時45分,廣場上燈光漸暗,開始了港島上的第二次降旗儀式。……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標志:被英國統治了156年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第八自然段)
第三次降旗: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鐘,米子旗在香港最后一次下降。
標志:1、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統治的結束
2、從此中國將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第十自然段)
(三)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的運用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在哪些段落里),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容量非常大,使人在豐富的知識中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
(四)文章在報道香港回歸這樣宏大的場景時,從細節入手,在細節中蘊含著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筆調中洋溢著濃烈的感情,大家能否從文中找出意味深長的細節之處?
明確:本文的細節之處非常多,課下自己多找些,重點講解以下三處。
1、“4點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分析:這是對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寫,生動的寫出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前黯然神傷的神態。通過這一神態,我們能揣摩出彭定康當時復雜的心情,但是不論他如何“面色凝重”,歷史的腳步不會為任何人停止,香港終將回歸祖國。
2、“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3、“停泊在港灣中的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
這兩處細節描寫都與“日落”聯系在一起,為什么說英國的告別儀式是“日落儀式”?
分析:英國曾經占領了非常廣大的殖民地,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喻指在它的領土上,永遠都有陽光照耀。香港作為英國在東方的最后一塊殖民地,于1997年脫離英國的統治,回歸祖國,作為香港特區的紫荊花圖案將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日不落帝國”的殖民主義太陽在香港永遠的落下了。所以把英國告別的儀式稱為“日落儀式”。
還可能有以下回答:
1、根據傳統,每一位港督離任時,都舉行降旗儀式。但這一次不同:永遠都不會有另一面。
明確:港督旗幟從這里升起。這是作者在繼續末任港督離開港督府時,舉行降旗儀式之后發表的評論,它既回答了彭定康“面色凝重”的原因,又寫出了中國人民收回香港的無比興奮。
2、將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明確:“消失”是“逐漸減少以至沒有”的意思,它很形象地描寫出查爾斯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駛離香港駛入大海的情形,并暗示著這艘船以及船上的人徹底離開香港,永遠不能再以征服者的姿態出現再這片土地上。
(五)我們該如何理解結語中“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明確:①現實場景。1841年,大英帝國橫跨印度洋而來;1997年,“不列顛尼亞”號黯然從海上離去。
②歷史輪回。“從海上來”標志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正式開始;“從海上去”標志著香港脫離英統,回歸祖國。
作者沒有任何修飾性的語言,然而就在這不動聲色的描寫中,勝利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七)小結課文
主體部分按時間順序組織材料,將事件的始末說清楚,通過對四個特定的場景的描述,這篇新聞真實地再現了香港回歸祖國懷抱這一歷史時刻。幾個特定場景中著重描述了3次降旗與1次升旗。國旗是一個國家的象征與標志,英國米字旗的降下象征著英國一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的結束,五星紅旗的升起則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主體部分共有10個自然段,其中有8個自然段,都是作者在新聞發生的現場,以眼睛為“攝像機”,以耳朵為“錄音機”,簡筆勾勒出的清晰可視的一個個場景、一幅幅畫面,這些儀式的敘述都很簡潔,但都有著歷史的意義,主要表現在介紹了每一種儀式之后,作者總要引用一些背景材料,突出儀式本身的涵義。另外還有兩段,一個是第4段,交代有關港督府的一些背景材料,一個是最后一段,作者又一次把歷史的今昔放在一起相互對照,深化了主題。作者鄭重地記錄下這一歷史時刻,含蓄地表達了一種祖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時的莊嚴與喜悅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中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中國收回香港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一、香港自古是中國的領土,中國收回香港完全符合國際法,是正義之舉,得到國際社會的支持和承認。
二、70年代中國同西方國家關系的突破性進展,與英國關系的改善,為中英和平談判解決香港問題創造了條件。
三、“一國兩制”偉大戰略構想,為解決香港問題找到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為和平方式收回香港提供了制度、法律和政策保證。
四、社會主義事業的蓬勃發展,綜合國力的大大增強,是我們能夠以和平方式收回香港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證。
板書設計
四個場景。
第一場景:4點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別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
第二場景:6時15分,在添馬艦軍營東面廣場舉行象征英國統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
第三場景: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紅旗升起。
第四場景:7月1日零點40分,查爾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教學反思: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能力目標1、學習本文用詞準確、生動形象的語言特點。 2、了解本文以時間順序組織材料的寫作特點。情感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和為祖國奉獻的精神,激發民族自信。教學重點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教學難點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教學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二、簡介文題與體裁本文是一篇通訊,廣義上是新聞的一種,也是報刊常采用的基本體裁之一,最常見的是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通訊除具有新聞性之外,還具有形象性。它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繪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三、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1、when:何時 2、 where:何地 3、who:何人 4、 what:何事 5、 why:何因6、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 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3〉主體 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4〉背景 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四、生字詞旗幟(qí zhì) 掩映(yǎn yìng) 矚目(zhǔ mù) 展拓(zhǎn tuò)冉冉升起(rǎn rǎn ) 凝重(níng )五、分析課文 1、 說說你如何理解標題? ①毛澤東主席在1949年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回國、美國政府的白皮書發表之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題目是《別了,司徒雷登》。本文活用此題。 ②以英國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象征英國在香港的統治。 ③“別了”,用委婉中略含嘲諷的口氣,表明這之中統治的結束。 2、將文中表示時間的句子畫出來,看看這篇通訊是從什么角度,按什么順序把“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歷史事件記錄下來的?時間 地點 主要事件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30分 港督府 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1997年6月30日 下午4點40分 港督府 彭定康乘車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 1997年6月30日 下午6點15分 距英軍總部不遠的添馬艦 東面的廣場 舉行“告別儀式”,查爾斯宣讀女王贈言 1997年6月30日 下午7點45分 “威爾士親王”軍營旁 舉行第二次降旗儀式 1997年6月30日 最后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新的一天來臨的 第一分鐘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現場 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冉冉升起。與此同時,五星紅旗在英軍添馬艦營區升起 1997年零點40分 中國南海 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不列顛尼亞”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3、 文章按時間順序特寫了哪幾個場景? 場景一:下午4點30分,末任港督告別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幟;場景二:下午6點15分 在添馬艦 軍營東面的廣場 舉行象征英國管治結束的“告別儀式”,降下英國國旗;場景三:子夜時分舉行中英香港交接儀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中國國旗升起;場景四:零點40分查爾斯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顛尼亞”離開香港;這篇特寫在報道新聞的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4、7、11段介紹了一些背景材料,這樣一來,就像電影中的閃回一樣,將歷史與現實用鏡頭方式交錯出現,不僅畫面很強,且突出了英國對香港156年統治的終結。歷史的回顧更強化了用不再來的意味。 5、 把這篇通訊改寫成一篇新聞,你省略了哪些語言?體會一下這些語言的好處。 “掩映在綠樹叢中的港督府”“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廣場上燈光漸暗”“‘不列顛尼亞’號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等描述性的語言使描述對象生動、形象、可感。“末任港督官告別了這個曾居住過25任港督的庭院”,“代表女王統治5年的彭定康登上了帶有皇家標致的黑色‘勞斯萊斯’,最后一次離開港督府”,“將于1997年底退役的‘不列顛尼亞’號”,“在英國軍艦‘漆咸’號及懸掛中國國旗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的香港水警汽艇護衛下”……交待告別的細節,事情的因果、始末交待的具體清楚。 “蒙蒙細雨中”,“雨越下越大”是天氣狀況的實寫,但兩處用筆,寫出過程,對儀式的氣氛起到了烘托的作用;“面色凝重”,是對港督彭定康表情的描寫,但在這里交代,對“告別”的儀式的氛圍起了點染的作用。 6、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作者的苦心? 如課文中“最后”一次的多次出現,強調英國對香港長達150多年的統治終于結束了,中華民族百手來的恥辱被洗雪,中國人民終于可以在自己的國土上行使主權,揚眉吐氣了。 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和鄰近大廈上懸掛的巨幅紫荊花圖案,恰好構成這個“日落儀式”的背景。“日落儀式”的背景一是“泊在港灣中的‘不列顛尼亞’號,一是‘紫荊花圖案’作為英國告別儀式的背景,標志著英國對中港150年來的殖民統治結束和香港自治的新的歷史階段的開始。 全文最后一句語言莊重而含蓄,有深刻含義。“從海上來”指當年不可一世的英國遠征軍強占了中國的領土,開始殖民統治。“從海上去”指英國殖民統治的結束。 7、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8、新聞和通訊的主要區別是: ①新聞中的事實一般是概括性的;通訊則要求同過具體的人物和事件反映現實生活。 ②新聞敘述要簡潔、明快,篇幅短小;通訊則要有較細致的描寫,往往還含有作者的議論,一般篇幅比較長。 ③新聞的時效性比通訊更強。六、結束語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百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七、板書設計 (特寫) 一 傍晚降旗 別了,不列顛尼亞 二 交接儀式 三 子夜告別 感悟→情感 四 零點40分 教學反思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系現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度觀的培養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 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 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更將努力。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6
長沙市井灣子中學:石麗
教學目標 :
1. 了解特寫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2. 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特寫的寫法。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 導入 新課
由香港回歸導入 。
二、 掃除字詞障礙。
三、 簡介文題與體裁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
四、分析課文
1. 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
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文章按什么順序主要描寫了哪幾個場景?
2.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
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你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體會出作者的苦心?
3. 文章在報道新聞事實時,還適當地運用了一些背景材料,請找出來并想想有什么用處?
五、拓展延伸
閱讀附文,說說我國政府為什么能成功地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7
一、導入:香港回歸是什么時候?如果你是一名記者,你會怎樣報道這一事件?(生答略)
今天,我們學的這篇報道既沒有寫交接儀式現場多么莊嚴,也沒有寫歡慶回歸人們是多么激動,而是選取了英方撤離這樣一個角度,把末代港督乘坐的“不列顛尼亞”號撤離香港這一事件放在一個歷史的背景中,突出了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正是因為選材獨特、意蘊深遠,本篇報道在眾多關于香港回歸的報道中脫穎而出,入選《通訊名作100篇》。下面,讓我們一起來感受文章藝術魅力。
二、教師范讀。
三、回顧關于新聞的文體知識:新聞六要素(5個“w”和1個“h”)、新聞的結構、新聞的特點。
四、研究課文結構
1、 找出本篇報道的導語部分和主體部分。
2、 概括主體部分寫到的事件。
4時30分 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 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 舉行象征英國管制的告別儀式
7時45分 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 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 “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3、 研討問題:
1) 在對這些儀式的敘述中,作者還插入了哪些內容的介紹?這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2) 作者在敘述中語言顯得沉著平靜,沒有直接的議論和抒情,但從這些我們又仿佛聽到內心的激動和心跳,這是為什么呢?請找出這些隱藏作者感情的語句。
3) 第5段寫到“不列顛尼亞”號和紫荊花的細節有什么意義嗎?
4) 第8段和第11段的數字為什么要寫得這么詳細?有什么作用?
5) 最后一句“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是什么意思?
五、文本質疑
六、小結本文主題:
本篇題為《別了,“不列顛尼亞”》,從客觀的角度敘述了英皇家油輪“不列顛尼亞”號離去的過程,表明象征著英國殖民統治在香港的終結,中華民族的一段恥辱終告洗刷。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中華民族的一大盛事,也是世界歷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大量報道中,本文是唯一一篇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稿件。文章出色地記錄了英國王儲查爾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不列顛尼亞”號皇家游輪撤離香港的最后歷史時刻,曾獲第八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及1997年新華社社級好稿。
3. 題目解說
“別了,‘不列顛尼亞’”表面的意思是告別了接載查爾斯王子和離任港督彭定康回國的英國皇家游輪“不列顛尼亞”號,實際的意思是英國對香港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了,香港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中。
結構分析:
這篇特寫性消息按導語和主體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英國撤離香港的最后一刻是英國米字旗最后一次降落,接載英國王子和港督的游輪離開香港。
第二部分(2至結束段)集中描寫英國撤離香港那天的四個場景及有關背景資料。
結構圖表如下:
寫法分析:
這篇別具特色的報道體現出較高的政策把握水平和駕馭文字的能力。在有關香港回歸的報道中,可以說英方撤離報道的難度最大,既不能只寫中方,又要完整反映英方撤離的情況;既不能對英方諷刺挖苦,又要突出殖民統治結束的象征意義。這篇文章語言莊重,卻在含蓄中包含了很多言外之義,非常耐人尋味。如在寫到英方在告別儀式上降下英國國旗時說:“一百五十六年前,一個叫愛德華·貝爾徹的英國艦長帶領士兵占領了港島,在這里升起了英國國旗;今天,另一名英國海軍士兵在‘威爾士親王’軍營旁的這個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平實的語言,鮮明的對比,飽含了對長達一個半世紀的殖民統治結束后的欣喜之情。
難點分析:
特寫性消息的特點:
課文是一篇特寫。特寫性消息,也稱新聞速寫、新聞素描,要求用類似于電影“特寫鏡頭”的手法來反映事實,是作者深入新聞事件現場,采寫制作的一種新聞價值高、現場感較強、篇幅短小精粹的消息文體。特寫性消息側重于“再現”,往往采用文學手法,集中、突出地描述某一重大事件的發生現場,或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場面,生動、形象地將所報道的事實再現在讀者面前。在本文中,作為歷史的見證人,作者集中描寫了英國撤離香港那一天的幾個具有典型性的場景,把生動的現場氣氛傳達給讀者。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8
課型:新授課課時: 課題:<<短新聞兩篇>>-----別了,“不列顛尼亞”1課時方法:自主 合作 交流教具:1.香港回歸影音資料.2.課件重點:1.新聞知識的掌握 2.情感價值態度的培養授課過程:一:導入 新課:現在我們走在大街上或者是乘車時,經常可以見到大幅的偉人的畫像,且不說法律上是否合乎規范,他們的確已經成了鄉村.城市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成了一種文化,我們看到過:毛澤東同志的.鄧小平.……今年8月22號正好是鄧小平同志誕辰一百周年,與之有關的內容:改革開放、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香港回歸……今天在鄧小平同志誕辰100周年的日子里,重溫那段歷史.(播放香港回歸的影音資料,大約5分鐘)二.研討過程1、 大家談觀看影音資料的感受------激動,感慨. 是啊,此刻我們心潮澎湃,激情萬丈,那么,假如我們是記者,目擊了這一歷史場景,怎樣將我們的所見所聞傳遞給更多的人呢?小組討論,形成一篇新聞稿2、討論前明確:學生對“新聞”一詞自己提出問題(1)、什么是新聞?(2)新聞的特點 (3)新聞的結構在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完全可以互相幫助解決問題。3、從結構出發完成新聞稿的標題和導語 ------小組討論成稿,基本掌握新聞的知識。4、大家交流新聞稿5、對于這一偉大的歷史事件,不僅僅是華夏兒女關心,世界各大媒體齊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傳媒,8423人登記對交接儀式進行采訪,作為中國國家通訊社的新華社不辱使命,不負眾望,高人一籌,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正是這篇《別了,“不列顛尼亞”》6、出示思考問題:(1).這則新聞為什么會獲此榮譽?(提示:可以從那些角度考慮如:它的結構中的標題等角度)(2)•我們學習新聞的意義何在?(聯系我們生活的時代特點)(3)•我們學習這則新聞的意義何在?(所得所感) 分組討論問題,7各組交流,達成共識:共識:形式好:標題好,主體好/內容好:分析新聞事實和背景資料的結合(通過分析自然的明確新聞本身的內容)共識:我們生活在這個信息時代,新聞媒體已經成了我們看世界的窗口,我們應該學會利用這個途徑,提取重要信息/關注社會,關注生活,關心國內外大事共識: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香港回歸為我們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為澳門回歸提供了好的借鑒/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收回香港,我們國力增強了/華夏子孫盼望祖國的大統一,希望中國臺灣早日回到祖國的家門/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學子,應該把握現在的大好時光好好學習,為祖國的更美好的明天努力。三、結束語: 1997年7月1日,是一個彪炳史冊的日子,這一天,全世界都在諦聽從東方響起的莊嚴的鐘聲,它響徹寰宇,向五湖四海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這是雪白年恥辱,長民族志氣,振國家聲威的喜慶時刻,歷史已經銘記這一刻,我們每一個華夏兒女也將銘記這一刻。教學反思:新課程第四單元的體裁是新聞和報告文學,我認為應該聯系現實懂得設計這個單元的目的,所以在研討過程中將知識性和情感價值態度觀的培養并重,畢竟我們應該學習認識世界的方法。在整個過程中,都貫徹新課程理念,學生自主合作交流,師生合作交流,課堂氣氛熱烈,學生在無形中在各個方面能夠得到提高。另外,第一次教授新聞單元,還存在知識和能力之間的切合點的問題,在以后的教學過程 中更將努力。
《別了 不列顛尼亞》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復習新聞知識。
2.了解特寫消息與一般消息的異同。
3.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方法】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使用】
1.香港回歸視頻資料.
2.課件
【教學重點】
1、學會分清新聞事實與背景,理解兩者結合交錯使用的妙處。
2、品味本文莊重、含蓄的語言風格。
【教學過程】
導語
香港回歸對于中華民族來說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舉國歡騰。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體的目光。為了記下這一大盛事,四位新華社記者通力合作,真實、準確地描繪了這難忘的時刻。
今天,我們就讓這篇的《別了,“不列顛尼亞”》帶領我們回到 1997年6月30日至7月1日的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現場,一起來重新感受那激動人心的場面。
一、復習新聞知識
1、什么是新聞(消息)?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群眾關心的重要事實的報道。
2、構成新聞的要素是什么?
五個“W”和一個“H”即:
when:何時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因how:何果
3、消息的特點:
1〉真:消息的事實必須真實。2〉短:消息要求短。3〉快:時效性4〉活:消息要寫得生動活潑,引人入勝。5〉強:消息的強是指思想性和指導性要強。
4、消息的結構
1>標題(正標、副標題)
2〉導語: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開頭的一兩句話,一般稱為導語。
3〉主體:主體是導語之后,構成消息內容的主要部分。
4〉背景:一般說,背景材料是消息的從屬部分。它無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體之中,有時也可成為消息的主要材料。(課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5>結尾
消息要把事實寫得完整,邏輯嚴密,結尾需得向亮、有力,發人深思,給人啟迪。
二、感悟(五分鐘閱讀課文;看香港回歸照片。)
快速閱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
(1)找出新聞的標題、導語和主體
(2)主體部分按什么順序來寫的?
寫了哪些場景?請圈點出來
4時30分,末任港督的降旗儀式。
4時40分,彭定康離開港督府。
6時15分,英國告別儀式。
7時45分,港島的第二次降旗儀式。
子夜時分,中英香港交接儀式上的易幟。
0時40分,“不列顛尼亞”號離開香港。
三、精讀課文:
1、新聞報道中往往要交代有關的背景材料,試找出課文中運用的背景材料,并體會它們在文章中的作用。
如文章的第4、7、11自然段。
背景中有歷史事件的回顧,港督府的修建,英國統治香港的天數,英國米字旗和港督旗的升降等,都有準確的記載,雖然只寫了一天中發生的事件,但有很大的歷史跨度,今昔對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歷史內涵,深化了主題。
2、對比這兩句,哪句話更合適,為什么?
①隨著末任港督的離去,這座古典風格的白色建筑成為歷史的陳跡。
②香港回歸,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國恥,開創了香港和祖國內地共同發展的新紀元。同時也標志著英帝國的太陽在中國的領土上空永遠落下了。
①語言的含蓄,英國結束殖民統治,中國人揚眉吐氣。
四、合作探究——品析課文精妙
1、哪個標題好,為什么?
①別了,不列顛尼亞
②英國撤離香港,結束統治
①好。(1)句式倒裝,更能表達感情。香港回歸,中國雪恥。
(2)虛實結合,匠心獨運,了無痕跡。“實”指“不列顛尼亞”號游輪離開香港。“虛”指英國結束在香港的殖民統治。
2、下列兩句哪個表達效果好,為什么?
①4時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在“日落余音”的號角聲中降下旗桿。
②4時30分:彭定康注視著港督旗幟降下旗桿。
①從視覺角度、聽覺角度去進行描寫,更細致生動,更能看出彭定康的失落,中國人揚眉吐氣;更能體現香港回歸的主題。
五、拓展運用——堂上練習
給下面這則消息擬一個題目(能概括主要內容,不超過12字)。
昨天,北京大學進行了自主招生考試。有考生告訴記者:“題目新,題型新。比如語文第一題用拼音默寫宋詞,挺新鮮的,從沒這么考過。還有對對聯,給‘九天攬月華夏英豪馳宇宙’對出下聯,挺有意思的。”除筆試外,考生還必須參加由北大教授組成的專家組面試,在15分鐘面試時間內自我陳述并抽簽答問,以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
板書:
1、描寫清新的可視性
細致現實場景的描寫生動的可聽性
2、語言
含蓄。用事實講話:現場與背景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