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教案(精選20篇)
《有的人》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深刻的內涵,了解詩歌中對比手法的運用。
2、學習魯迅的偉大精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3、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
課前準備:
1、搜集、閱讀魯迅資料;
2、標出詩歌小節數;
3、復習朗讀本單元前幾篇課文的關鍵句子。
教學關鍵詞:活、死、俯、騎。
教學過程:
一、課前談話導入。
上課前,老師想了解一下你們對魯迅知道多少?(抽生說)
是的,中國現代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和革命家,魯迅被譽為我們的“民族魂”。要寫一位如此偉大的人物,是很難的,而要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更是難上加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走近“初識魯迅”的最后一篇課文,它恰恰就是通過一首詩去歌頌魯迅的。這就是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大家齊讀課題。
二、初讀讀通順正確。
三分詩,七分讀。請大家走進這7個小節28行詩中,把詩讀正確讀流利。(生讀)
匯報自讀情況。(抽生讀前6小節,最后一小節齊讀)對于你們的朗讀,老師不作任何評判,我請來了一位高人,(播放課件。聽輕重,聽情感,聽節奏)是高手吧,說說哪個句子你現在可以讀得更好了?我們跟著他一起進步吧,讀這一句。
三、再讀讀構思。
自己再通讀全詩,看一看7個小節之中藏有哪些寫作技巧?(生匯報后,幻燈出示)大家看看是不是這樣的? 第一小節和后面的6個小節是總分關系,思路清晰;全詩都運用了對比寫法,感情表達更加強烈;234小節分別和567小節照應,結構嚴謹。有了這個示意圖,我們現在就像擰起了一根繩子,詩歌的每一句都在這根繩子上,這叫全局在握、胸有成竹。
四、品讀第一小節。
既然第一小節總起全詩,那請問,是靠哪些字統領全詩的?讀一讀找一找。(板書:“死”、“活”)兩個“活”,兩個“死”,意思一樣嗎?(生答) 那你就讀出這種不一樣來吧。
是的,有的人雖生如死,那是行尸走肉;有的人雖死猶生,那是因為他們的精神永存。 來,讀出這種醍醐灌頂的感受吧,讀出我們的警告和呼吁。(齊讀本小節)
五、品讀“雖生如死”。
有的人活得崇高偉大,有的人活得無恥卑微,我們就來看看,是哪些句子對“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作出了完整的回答?
抽生讀。讀出蔑視(那是癡心妄想)、咒罵(那是罪有應得)、痛恨(只要有良知的人都會懷有這種感情)、不屑一顧。
齊讀這類人的可悲和可笑。
在這幾行詩中哪一個字集中代表了這一類人的形象?(板書:騎)你看到了一副怎樣的嘴臉?那你就讀出來吧。是的,不僅如此,他們還……他們還……
看到欺壓百姓的人,我們怎樣痛斥他們──;看到忙著樹碑立傳的人,我們怎樣警告他們──;對那些眼里容不下別人的人,我們又該怎樣咒罵他們──。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把你的痛恨、蔑視、諷刺用朗讀表現出來吧。女生讀這類人的做法男生讀他們的可恥下場。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清楚,誰是他們的敵人,誰是他們的朋友。群眾的力量又是偉大的,人民的敵人癡心妄想著“不朽”,最終卻只能落得──板書:遺臭萬年。
六、品讀“雖死猶生”。
人民的朋友呢?魯迅先生呢?他又是怎樣對待人民的?
抽讀。你的朗讀中帶著?(歌頌、敬佩、贊美)誰再來試試?很好,大家一起來讀出歌頌和敬佩。
幾句詩中,哪個字代表了魯迅先生的做法和態度?(板書:俯)這個字讓你想到了了解到的魯迅的哪些事跡?(俯下身子給黃包車夫療傷、親切地和工人聊天……)
是的,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把你的感受放進詩句中讀,讓我們聽到你的情感。
魯迅先生不僅為人民做牛做馬,還情愿做野草。先生有一本文集就叫《野草》。魯迅就是野草,野草就是魯迅,野草能燒盡嗎?(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是的,他活著是為了……其實,前面課文中有和這句意思差不多的句子……(“的確,伯父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為自己想得少,為別人想得多。”──周曄《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憎惡黑暗有如憎惡魔鬼,把一生的時光完全交給了我們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頑強的戰士!”──阿累《一面》)
他為誰想得多?(勞苦大眾、祖國、民族) 善有善報,給人民做牛馬的……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多么可愛的人,多么無私的精神,左邊的同學讀做法,右邊的同學讀人民的態度。
與遺臭萬年的人相比,這樣的人,就應該──(板書:流芳千古)。
七、品讀課題。
我們在短短幾行詩中讀到了這么多,這叫把詩讀厚了。完整讀題目,這首詩是寫給誰的?再讀。那為什么不直接以“魯迅贊”“贊魯迅”“魯迅頌”為題呢?
這首詩還可以獻給歷史上的哪些人?你準備把哪一句獻給他?((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焦裕祿、孔繁森為人民積勞成疾,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讓全中國人民過上了更加富裕的生活,這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火箭之王”──剛剛離開我們的錢學森──2009年10月31日8時6分逝世,他冒著生命危險1955年回到祖國、為了祖國人民更好地活。美國海軍次長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 屈原、文天祥……)
(只能送給這些偉大高尚的人嗎?還可以把哪些句子送給哪些遺臭萬年的人?)
八、總結升華。
是啊,想我泱泱中華五千年文明,涌現出了多少像魯迅先生一樣的、人民的朋友和恩人啊,正因如此,中華民族才堪稱一個偉大的民族。(緩緩敘述緩緩擦去板書)歷史長河一如滾滾江海,大江東去浪淘盡,首先卷走這些遺臭萬年的人民的敵人吧,他們作威作福“騎”在人民頭上的丑惡嘴臉,早已在人民心中死去。 是非功過自有后人評說,流芳千古的“活”著不是刻進石頭可以做到的,也不是寫在黑板上可以做到的;寫在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之際的這首詩,當然不再單單是為紀念魯迅。你有你心中的“有的人”,我有我心中的“有的人”,大家都有了深切的感受,索性就讓它們都留在心頭吧。
現在,這28行詩就單單剩下了這個字,讀。初識魯迅的學習,今天就單單剩下了這一個字,讀。(抽問幾個學生)俯,就是……是啊,俯,正是魯迅先生偉大人格的高度濃縮,也是對你、對我、對所有人做人的永遠的啟迪。
全體起立。此時此刻,《有的人》這首詩已經不再是發自臧克家一個人之口,他也是我們的心聲了,那就讓我們酣暢淋漓地吟誦我們的心聲吧。“有的人活著……”起(齊背全詩)
九、作業布置。
十、板書設計
《有的人》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 理解詩歌中所表達的“活”與“死”的深刻含義。
⑵ 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反復抒發感受的寫法。
⑶ 品味詩歌形象、意味深遠的語言。
2.過程與方法
反復誦讀,加強學生個性化的情感體驗,從而帶動對詩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樹立正確、高尚的人生觀、價值觀。
教學設想
㈠教學重難點
1. 重點
⑴ 對比的手法。
⑵ 形象的語言,深刻的哲理。
2. 難點
對兩種人生態度的認識,對人生意義的參悟。
㈡ 課時安排 1課時
㈢ 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㈠鏈接生活,入其境。
1. 播放視頻。
2.教師導語。
㈡誦讀揣摩,感其情。
1 .播放朗讀錄音。
2 .學生自由誦讀(要求把握節奏、重音等,讀出抑揚頓挫)。指名朗讀。
3. 感受詩中激情。
你剛才是帶著怎樣的感情來朗讀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 詩歌副題為“紀念魯迅有感”,請在詩中找出暗指魯迅先生的詩句。
2. 進而回憶魯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轉折事件,感悟魯迅先生偉大的人格力量。
3. 捕捉詩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詩歌是用具體的形象思維的,讀詩要抓住意象,閉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現在你的眼前?
㈣ 聯想延伸,悟其理。
1.詩的副標題為“紀念魯迅有感”,為什么以“有的人”為主題?
2.在歷史或現實中,有許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這首詩喚起了你的哪些聯想?
㈤激情誦讀,抒其志。
學生設計中選方案:
[方案1] 女生齊讀每節詩的前兩句,男生齊讀每節詩的后兩句。領會詩中的對比、反復手法。
[方案2] 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后六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后六節的后兩句。領會詩的總分結構。
[方案3] 領讀第一節,女生齊讀二、三、四節,男生齊讀五、六、七節,對應朗讀,明確詩中的對應。
老師設計[方案4] 教師誦讀題目、作者,一女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前兩句,一男生領讀第一、二、三、四節的后兩句,然后女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前兩句,男生齊讀五、六、七節的后兩句,最后全班齊讀第一節。
《有的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絡,
2、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重點難點: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教學用具:多媒體計算機
課時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04年2月5日晚8時35分,著名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1、了解魯迅,了解作者
2、我的積累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反動派血腥鎮壓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第一個“活”指肉體活著,第二個“活”指精神活著;第一個“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個“死”軀體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規律,不可逾越,也無法逃避。古往今來,多少哲人和詩人對此惆悵過,悲嘆過,思考過,議論過。“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種生死觀,“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是一種生死觀,“好死不如賴活”又是一種生死觀。而詩人則徹底拋開生死的自然狀態,把它幻化為意識形態。生死的界限變做道德的、審美的判斷。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這在科學上是不可思議的,在藝術上確是真實可信的;這里情感的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
2、比較學習詩歌第二、三部分
(1)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二、三部分,思考這兩部分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
互相照應,2、3、4節分別照應5、6、7節。
(2)這首詩使用了一種很典型的表現手法,那位同學看出是什么?這在詩中是如何體現的?
2、3、4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5、6、7節每一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每一節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的人的稱頌。
(3)這幾節詩中有幾個句子出自魯迅先生的作品請同學們找出來并說說出自魯迅的哪一首詩?作者為什么這樣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野草題詞》
作者借魯迅的詩來表現魯迅的高尚品質
(出示幻燈片9、8,齊讀)
(4)這兩種人最后的結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3)“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b:(1)“永遠記住他”。(2)“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3)“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讀詩歌
要求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
五、課外延伸
1、迅速默讀全詩,體會:“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討論)
學生討論后明確: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的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紀念魯迅,那么把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者“紀念魯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擴大了詩歌的內涵,使得詩歌更具有普遍意義。
六、課內練習
閱讀泰戈爾的《某人》,比較兩首詩的異同。
七、課后練習
上圖書館借閱或上網閱讀臧克家作品《老馬》、《罪惡的黑手》。
《有的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讀懂詩所表達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讀。
2、感受魯迅的偉大,培養準確的人生觀。
3、鍛煉大膽質疑、自求自得的閱讀素養。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
出示提示(幻燈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紹興)(早)(棄醫從文 )答案兩個字(生說了之后請說出原因,其中棄醫從文:魯迅最早想學醫來解除人民身體上的病痛,但后來他發現當時中國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過自己的文章來喚起人民的良知、骨氣 。)
2、(匕首)(野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點25分 )答案三個字。
3、野草:魯迅認為野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時把地面比作反動勢力,把地下的熔巖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讓革命火焰沖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巖中與反動派同歸于盡。
二、揭示課題
1、幻燈片出示:面對敵人他橫眉冷對,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組織討論偉人逝世,政府部門或者民間會可能舉辦的活動。
3、介紹寫作背景,揭示題目。
三、讀通讀順詩,個人大膽質疑
1、同學自由朗讀全詩,兩個要求:
⑴ 讀通讀順;
⑵ 讀出問題并做好記號。
2、檢查朗讀。
3、再讀詩。要求:
邊讀邊想,從讀懂一個詞一句話著手,把握每一小節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組織學習第一段。
5、小組自由學習其他段落。
四、質疑,理清課文脈絡
1、交流問題。
2、師設疑:
分別指得是哪些人?這些人分別得到怎樣的下場?
五、朗讀升華感受
1、音頻朗讀。
2、學生點評。
3、齊讀。
六、組織拓展
1、以小組為單位模仿著本詩的格式也來寫兩節詩,寫的對象可以是一個人,如紀念雷鋒有感,也可以是一類人。
2、交流。
七、總結作業
1、背誦。
2、完成個人詩稿。
《有的人》教案 篇5
一、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這首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二、難點、重點分析
1.“有的人”指哪些人?
答: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這首詩寫法上的特點是什么?
分析:運用對比、反復來突出中心是本詩寫法上的最大特點。
(1)對比。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1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2)反復。
①連續反復:如“有的人”,緊接著反復多次。
②間隔反復:如第2小節與第5小節;第3小節與第6小節;第4小節與第7小節。
反復手法的運用,從結構上看,可以把各節內容緊密聯系起來;從內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詩的主題思想步步加深。這樣,不僅使詩的結構嚴密,而且充分抒發了作者對兩種人截然不同的態度和感情,增強詩的感染力。
3.本文是怎樣用詩講道理的?
分析:詩歌是一種抒情性的文學體裁。它和其它文學作品一樣,都要表現一個主題。詩人在表達思想感情,發表議論時,與其它文體的不同之處在于:
(1)深邃獨到的哲理色彩。
深入獨到的哲理色彩是本詩的又一顯著特點,突出地表現在哲理性警句的提煉和使用上。作者自己曾說過:“詩,要有警句,如果把詩中的每一個文字比作磚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郭小川也曾指出:詩“要有意味深長的,引人深思的警句”,本詩開頭四句,即堪稱詩篇的“梁柱”,這“梁柱”是詩人生活經驗和思想感情的結晶,使人驚醒,引人深思。
(2)寓哲理于形象。
深邃的哲理往往是抽象的,詩人運用形象思維的方法,賦予抽象的哲理以生動具體的形象,以個別反映一般。例如:“牛馬”“春風”“野草”等都含有某種寓意和寄托,具有豐富的象征性,使本來深奧的思想,獲得了具體可感的藝術生命。
(3)寓哲理于樸質自然的語言。
古人云:“眼前景物口頭語,便是詩家絕妙詞。”作家調口語入詩,收到了平字見奇,陳宇見新,樸字見色的藝術效果。
(4)前呼后應的結構。
詩一開頭就總說了人生的意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緊接著第二部分就分說有的人為什么他還活著,卻已經死了;而有些人死了,為什么他還活著。最后一部分寫人民對于兩種不同的人的不同態度,而第2節與第5節、第3節與第6節、第4節與第7節都遙相呼應。這樣就使得本詩前后勾連,首尾呼應,結構嚴密,渾然一體。
(5)精煉形象的語言。
這首詩的語言,既精煉又形象。一個“騎”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中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進行有力的諷刺;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3.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而且,詩篇還揭示出了一個普遍的人生哲理: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詩中2至4節與5至7節構成對應關系,這樣寫有何作用?
分析:詩中2至4節與5至7節構成對應關系,這樣寫突出強調兩種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做法、對人民的不同的態度所得到的不同的結果,褒貶鮮明,發人深省。
5.“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分析:“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6.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分析: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7.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分析: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三、教學過程 設計
(-)解題。
減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首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二)導入 。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問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輕于鴻毛。”哪個同學能舉出這兩方面的例子?
學生舉例,教師評析、小結。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三)課文分析。
1.教師提問: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分析,教師評析、歸納:這首詩分三部分: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教師提問: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三部分之間是什么結構關系?
學生分析,教師歸納: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問: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學生思考、并明確:這首詩一開始就點明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后面緊緊圍繞人應該怎樣活,怎樣對待死來展開,把問題升華到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觀的高度。魯迅一生“俯首甘為孺子牛”“情愿作野草”,人民就崇敬他,紀念他;反動派騎在人民頭上,一心想流芳百世,人民就咒罵他,唾棄他。這首詩就是在生與死、榮與辱、善與惡、美與丑這些人生觀的種種具體表現的激烈交鋒中,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內涵,擴大了思想容量。
4.教師提問:這是一首抒情詩。詩是詩人感情的迸發。同學們舉例說明這首詩怎樣抒發了作者火一樣的熾熱感情?
學生舉例,師生共同分析:作者火一樣的熾熱感情從詩的一開始就撲面而來。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第一個“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死”字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活”字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作者的愛憎感情是多么鮮明!
再比如: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細心體會這些加點字詞,我們會感受到作者內。動的強烈感情。“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作者從青年時代起一直受到魯迅的深刻影響,對魯迅充滿了敬佩之情,在紀念魯迅的活動中,又親身體驗到人民對魯迅無比懷念的情景。同時,他也耳聞目睹了反動派的種種罪惡和殘暴。現實生活在他的心里凝聚了無法壓抑的感情,這種感情終于在紀念魯迅的日子里找到了迸發的“火山口”。
但是,這種感情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運用語言抒發出來的,正像作者說的,他“把火樣的熱情包在字句里”。聞一多先生曾把他比為孟郊,“郊寒島瘦”,說他的詩“沉著而有鋒棱。”老舍說他的詩有股“硬”勁。我們讀《有的人》,絲毫沒有覺得作者在大喊大叫,相反,我們在詩的字里行;司卻感受到作者以直硬、冷峻的語言風格抒發出內心強烈的,壓抑不住的、火一樣的感情。上面舉的兩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
5.教師提示:這首詩除了直硬、冷峻的語言風格外,在語言運用上還有以下特點。 ①語言通俗、明白。茅盾評論作者的詩風時說,他的詩“只是用了樸素的字句寫出了平凡的百姓的生活。”減克家寫的《有的人》巧妙地運用了大眾的語言表達深沉的哲理。“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簡直是毫無修飾的、脫口而出的大眾俗語,帶著濃重的鄉土氣息。整首詩幾乎句句都是這樣的語言。因此,他是用人民大眾的語言唱出了人民大眾的。已聲。 但是,作者又是對大眾語言進行了嚴格地篩選、加工,把它們凝練成自己的詩句的。詩貴在煉字句,抒真情。《有的人》沒有一個多余的字、句,而又濃縮著作者的愛憎感情。
②語言形象、生動。《有的人》所要告訴人們的是怎樣對待生與死的人生觀問題。這是一個人心中常有的千古議題,具有普遍的重大意義。作者并沒有用哲學的方式,即抽象化的語言去闡發人生的深刻哲理,而是用形象化的語言去表達重大主題。就是說,他把力量放在詩的藝術形象的表現力上。這無疑說明了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
例如: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給人民作牛馬的
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字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摔”字用得多么形象,多么生動!
藝術形象的表現力還在于給讀者以廣闊的想象天地,人們用自己的實踐和體驗來豐富形象的內容。例如,這個“摔”字,它是生活中一個普通動作,但在詩句里,它包含一定內容的具體的、形象化的動作,讀者可以聯想到人民大眾推翻一切反動派統治,唾棄一切歷史丑類的種種壯舉。這才是真正的詩的語言。
6.教師提示:這首詩的格式上有一種強烈的節奏美。
①格式嚴整,自然流暢。
這首詩在節的韻律上十分講究。每兩句一節,兩句字數大體相等,結構大體相同,讀起來瑯瑯上口,節奏感很強。
每小節的兩句話在內容上形成鮮明對比,在形象上形成強烈反差,強化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第1節是總綱,下面兩部分分別對第1節的兩句話進行解說和開掘。第二部分每1節的第一句從具體表現上解說第1節的第一句話;每1節的第二句話從具體表現上解說第1節的第二句話。第三部分從各自不同的結果上對應地解說。這種排列組合,交叉式的推進結構,使詩具有獨特的節奏美。
②格式嚴整,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齊整,而是以思想感情的表達需要為依據。有的詩句長短不一,讀起來卻仍然流暢爽達;有的沒有一點修飾,似乎一揮而就,但仍然韻味無窮,含義深刻。
7.教師提問: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學生思考、明確:主要采用了對比的寫法。一方面,作者靈活地運用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作為無產階級革命戰士偉大精神的整體概括,另一方面以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作為一切反動派罪惡行徑的形象概括,從人生意義,具體表現,不同結果三個方面進行對比。褒貶鮮明,引人思考,給人以深刻印象。
(四)板書設計 。
(五)小結。
1.這首詩從人生觀的高度,采用對比的寫法,熱情歌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同時也揭露了反動派的種種丑行。
2.這首詩的直硬、冷峻的語言風格,表達了作者濃烈的愛憎分明的感情。
3.這首詩的語言通俗、形象、凝練,表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唱出了人民大眾的心聲。
4.這首詩富于節奏美、韻律美,格式嚴謹但又不刻意追求字句上的齊整,思想感情的表達自然、流暢。
5.詩中也有議論,但這種議論包含在形象化的詩句中。反過來,在形象化的詩句中,又能讓人強烈地感受到一種深刻的哲理內涵。
《有的人》教案 篇6
1.閱讀下列文字,判斷對“死書讀活人”解釋的對與錯,在對的括號里打“√”人是活的,書是死的。活人讀死書,可以把書讀活;死書讀活人,可以把人讀死。①固定的書本內容可以讓人讀了變得靈活。( )②有思維有頭腦的人卻死板地、機械地去讀書。( )③無生命的書本讓有生命的人讀,會使人更有知識。( )2.聯系歷史和現實,寫一篇關于這首詩的讀后感。題目自擬(在課外練筆本上作)。閱讀下面短詩,完成3-6題。
綠與丹 春天,綠的世界;楓葉如丹,秋天,丹的天地。掛滿一樹,綠,是①的顏色,鋪滿一地。綠,是②的顏色,丹,是④的顏色,又是③的顏色。丹,是⑤的顏色,到了夏季,又是⑥的顏色。綠變得更濃、更深。綠與丹,生命在蟬鳴蛙噪翕動,打扮著天地,生命在熾熱陰雨中爭斗。為人間,于是,涼風起天末,演化出五色斑斕。秋天到了。
3.給詩中①—⑥空缺處填上合理的詞語(只寫序號)。a.收獲 b.播種 c.成功d.希望 e.孕育著新生命 f.走向成熟①( ) ②( ) ③( )④( ) ⑤( ) ⑥( )4.詩中加線的兩個句子富于形象化。“翕動”、“爭斗”說的是生命的________;“蟬鳴蛙噪”、“熾熱陰雨”說的是人生________。這加線句表達的主要含義是________。5.如果給這首詩劃分兩部分,怎么分?請在文中用“||”線表示,并歸納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這首詩主要歌頌的是________(答案限3個字以內)。 參考答案 綜合能力訓練1.① 2.(略) 3.①b②d③f④a⑤c⑥e 4.成長 經歷種種考驗 5.的顏色‖綠與丹。前一部分寫綠與丹,后一部分是總結。 6.生命
《有的人》教案 篇7
重點難點:
1、 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
2、 學習詩歌中運用的對比手法。
3、 體會詩歌的結構與表達方式方面的特點。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20xx年2月5日晚8時35分,詩人臧克家老先生卻因病離開了人間。
(出示幻燈片3)臧克家是繼郭沫若之后,我國詩壇上最杰出 的大詩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繼出版了《烙印》和《罪惡的黑手》 等,以鮮活的生活感受和嶄新的藝術風貌,引起詩壇的矚目。 新中國誕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詩,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有的人》便是他這類詩的代表作。這首詩是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現在我們播放朗誦帶,請同學們在聽的同時,注意詩歌的朗讀節奏和重音。(播放視頻文件)
2、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全詩,注意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然后齊讀全詩。
3、魯迅簡介
為了更好的學習這首詩歌,我們先回顧一下魯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燈片7)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臺醫學院學醫,后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間,陸續創作出版了小說集《吶喊》、《彷徨》、論文集《墳》、散文詩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等專集。其中,1921年12月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是中國現代文學的不朽杰作。
同學們還能說出哪些魯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逝世,國民黨*血腥*人民,不允許人民悼念魯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他。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4、思考討論:這首詩可以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明確:全詩可以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節):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節):從兩種人對人民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頌揚了魯迅先生戰斗而偉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節):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 學習詩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學生朗讀第一部分。
(2) 思考問題:這一節詩有兩個“活”字和兩個“死”字,如何理解它們的含義?
《有的人》教案 篇8
揚州中學 李潔
(一)教學目的
認識本詩所表達的生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二)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結合播放幻燈片“魯迅簡介”、“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臧克家簡介”、“寫作背景”)
在小說《故鄉》中,我們感受到魯迅先生對人民群眾深摯的愛和他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迫切愿望。“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他生活中的座右銘。盡管他在1936年10月19日就逝世了,但廣大人民卻永遠銘記著他,銘記著他“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1949年10月19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以后的第一個魯迅紀念日。全國各地人民第一次公開而隆重地紀念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詩人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人民的紀念活動,瞻仰了魯迅故居,感慨很深。于是在11月1日寫成詩歌《有的人》,“概括地從他生前為人民奮斗犧牲而不想到個人,在他死后,人民熱烈紀念他這兩點上來表現他的偉大”。
解題
如果沒有副標題,你能知道本文是為紀念誰而作嗎?
【知道】詩中沒有點出魯迅的名字,但由于詩中化用的 “俯首甘為孺子牛”和《野草》序言為人所共知,所以也就不言而喻了。
【不知道】(引出下題)
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參考】因為這首詩不僅歌頌了魯迅,也熱情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與惡勢力作斗爭的革命戰士。同時,還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他們的對立面——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朗讀課文(請中等生朗讀)
回憶上兩節課掌握的有關詩歌朗誦的技巧、要領,評價該生的朗誦,指出其朗誦的不足在于沒有讀出詩歌中的愛憎情感。
詩歌中運用的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什么?——對比
填詞成句〖根據詩歌中的內容用自己的話概括〗
( )的有的人與( )的有的人之間的對比
【參考】雖死猶生 雖生猶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剝削壓迫人民
默默奉獻 沽名釣譽
無私 自私
為人民所頌揚 為人民所唾棄
看圖討論
第2—4節分別是從什么角度進行對比的?
〖明確〗分別是從兩種人對人民的不同態度、人生目的、社會影響三個角度進行對比的。
為人民鞠躬盡瘁 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橫行霸道卻恬不知恥、自我標榜
利用權勢為自己樹碑立傳,妄想“流芳百世” 為革命不惜犧牲
極端自私 不惜犧牲自己
第1節與第2-4節之間是什么關系?
【參考】果因關系(總分關系)
第5—7節與前四節在內容、結構上有怎樣的聯系?
〖明確〗因果關系(前三段寫兩種人對人民截然相反的態度,后三段則逐一寫出人民對他們的不同回報)、逐一對應的關系。
為什么說“把……早”?如何理解“只要……野草”?這兩句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想“把名字刻入石頭的”,活著早已被人民唾棄,死后也只能遺臭萬年,“爛”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而一旦“春風”勁吹(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將一片青綠(甘愿為革命獻身的先驅者將會后繼有人)。前句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譏諷、嘲笑、鞭撻、討伐;后句是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的生命力和不朽精神的熱烈歌頌。
第7段中說“他的下場可以看到”,這個“下場”在前文的什么地方已經體現了?“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一句中“抬舉”一詞是什么意思?
〖明確〗“垮”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可恥的失敗下場,“爛”表明他們會遺臭萬年。“抬舉”在這里是推崇、尊崇的意思,“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這首詩可以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兩種人的生死進行評價;第二部分寫兩種人對待人民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三部分寫人民對兩種人的截然不同的態度。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雖生猶死”和“雖死猶生”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詩歌采用對比手法的作用是什么?
【參考】使正反面人物對比得更為鮮明,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這是一首富含生活哲理的詩。詩中告訴我們哪些通俗而深刻的道理呢?
〖明確〗有很多方面的道理,例如: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應該如何對待廣大人民群眾?我們紀念魯迅,是因為魯迅有高尚的人生觀、偉大的人格,我們應該像魯迅那樣,為人民而活著,勤于工作,樂于奉獻,追求最有價值的人生,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才能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那些瞧不起人民大眾甚至與人民對立的人,那些一心為自己謀私利的人是渺小的,他們只能被人民大眾所唾棄。
主題
這首詩熱情歌頌了魯迅先生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偉大精神,無情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階級,深刻地揭示了熱愛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真理。
本詩的議論有何特點?
這首詩紀念魯迅,主要不是介紹魯迅的生平,追記魯迅的業績并作評價,而是對比討論兩種不同的人生意義和價值,特別提出如何對待人民群眾的問題,從而提煉出深刻的哲理,啟示讀者,議論用語形象生動。
(一)人生 活著——死了 (雖生猶死)
價值 死了——活著 (精神永存)
(二) 1.對人民 “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
態度 俯身“當牛馬”,恭恭敬敬
不同 2.人生 為自己,“想不朽”
表現 目的 為革命,愿犧牲
3.社會 他活著,別人不能活
影響 他活著,別人更好活
(三) 1.人民把他摔垮
人民永遠記住他
不同 2.名字“爛得更早”
結果 “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3.“下場可以看到”
“抬舉得很高很高”
布置作業:
從古今中外的實際生活中,分別找出兩種人的實例來,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野草”的含義是( )
a.指魯迅的散文集《野草》。
b.獻身于人民事業的不追求個人名利的人。
c.泛指像魯迅的《野草》一樣揭露舊社會的文藝作品。
d.不畏犧牲,為人民服務的人。
這首詩運用的修辭手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詩選入教材時,作者曾作了修改。下面選舉三例,研究詩人為什么要這樣修改?你贊同詩人這樣修改嗎?說明理由。
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修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倒;
修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念他!
修改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用自己想出來的富有哲理的詩句作為詩歌的第一節,寫一首類似的抒情自由體詩歌。題目也可以取作《有的人》,副題另加,要求能運用對比手法。
《有的人》教案 篇9
學習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2、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3、初步感受本文運用對比手法的好處。
學習重點:有感情朗讀。
學習難點:理解“野草”“牛馬”等詞語和含義深刻的句子。
學習過程:
課前【板題】
一、談話導入,入情入境[2分鐘]
師:大家知道魯迅嗎?你能用簡短的語言談一談你對魯迅先生的印象嗎?(1學生評價)
對,魯迅先生是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都在為人民奔走吶喊。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XX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這首詩。今天,讓我們共同分享。二、初讀體會,整體感知[10分鐘]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師:請大家打開課本,翻到92頁,輕聲自由讀課文。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師巡視,相機指導,點撥:詩歌共有7小節2、你讀懂了什么?先談一談。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cai課件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第一節中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師: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朗讀理解,理解朗讀[25分鐘]
1、師:同學們真會讀書,下面請同學們聽老師朗讀,待會兒我請聽得最認真的同學來給老師點評。師范讀。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我讀得怎么樣?【師引導總結板書 】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 語氣語調抑揚頓挫 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師: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老師朗讀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再自由練習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學生自由練習朗讀。抽生展示讀,指導1人。
3、過渡: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研讀各小節,請大家看屏幕——
(1)【cai課件出示第2小節】請女生讀課文第二小節,抽生談理解。師課件演示。
什么叫“當牛馬”?
【cai課件出示《自嘲》】師口述:這是魯迅先生的一首詩,題目叫作“自嘲”。請xx同學來為大家讀一讀——“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魯迅先生生活在解放前國民黨反動派統治下的舊中國,反動派們成天使用暗殺、綁架、詆毀、封鎖等一系列卑劣的手段迫害革命先烈。在這樣險惡的環境中,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斗爭,為人民勤懇工作。對敵人他橫眉冷對,但為了人民的利益,他卻愿意象老黃牛一樣,勤勤懇懇,任勞任怨。正如他在自嘲這首詩中所寫的:“橫眉——,俯首——”師引讀。所以“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是贊美魯迅先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崇高品質。
生對讀第2小節。
(2)【cai課件出示第3小節】請男生讀課文第三小節,抽生談理解。師課件演示。“野草”是指什么?
【cai課件《野草—題辭》】師:這是魯迅先生為自己的散文集“野草”寫的序言,請xx同學來為大家讀一讀。生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師:在題詞中,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為了人民能夠活得更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生對讀第3小節。
(3)自由讀第4節,談自己的理解。(略)
(4)師:詩人在詩中以鮮明的對比手法,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我們感受到了嗎?能不能讀出來?請大家看課本,誰愿意為大家讀一讀?抽2人對讀2-4節,小組對讀2-4節。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請大家看課本,齊讀5-7節。生讀。師:同學們讀的很有感情,你讀懂了什么?抽生交流。
師結:對,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那些騎在人民頭上的人,作威作福,橫行霸道,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最終被正義的力量推翻。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但是他的精神永存。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為人民服務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愛戴。請大家再讀一遍。要讀出對敵人的恨,對魯迅的愛。
齊讀:5——7節。
4、結合課件,升華情感,練習朗讀【cai課件】。
師: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詩。全體起立.
a、師生賽讀(師前,生后;師讀2-4節,生對5-7節);b生配樂齊聲誦讀。
四、拓展升華,品悟人生[5分鐘]
課件:在歲月的長河中,不同的人演繹著不同的人生,或名垂青史,或遺臭萬年,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孩子們學得很認真,為了獎勵大家,請同學們欣賞一個短片——【cai課件】大家看得很認真,此時此刻你有什么感受?請寫下來。寫,交流。
結:同學們寫得很精彩.現在老師把我最喜歡的一句名言送給你們,希望對你們的人生有所啟發——【cai課件】引讀——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致于因為虛度年華而痛悔,也不致于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 ——奧斯特洛夫斯基
《有的人》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13年,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檢查,評價)
2、再讀: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么?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A、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B、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C、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語氣語調抑揚頓挫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討論、合作、交流。
A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
(1)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幻燈補充《自嘲》】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2)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D比人生觀,比價值觀: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小結: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四、有感情背誦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五、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有的人》教案 篇11
《有的人》教學設計
教學設想
《有的人》這首詩熱情地謳歌了魯迅先生“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革命精神,嘲諷和鞭撻了反動統治者的丑惡行徑,同時向我們提出了人生價值的重大課題。全詩結構完整緊湊,感情表達強烈真摯,飽含詩人多年來對歷史和現實的觀察和體驗,融人了作者愛憎分明的真摯感情。學習時,要通過反復的誦讀、揣摩、品味,把握詩人感情的脈搏,加深對詩歌主旨的理解。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創設情境,導入 新課
可以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的《自嘲》一詩,引人對魯迅先生高尚人格和光輝精神的評價,帶人新課時的學習。
二、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參照“教學設計(A)”。
三、初讀詩歌,整體感知詩歌的基本內容
1.聽朗讀帶,或者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思考:這首詩的體裁是怎樣的?
明確:這是一首抒情性的自由詩。
3.理清詩歌的寫作思路,分清詩歌的結構層次。
結構劃分請參照“教學設計(A)”。
4.請學生用圖示法將各個詩節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明確:圖示的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把握主要內容即可。
注意,詩的第一節寫了兩種“生”和“死”,是全詩的總綱;第二、三、四節寫了兩種人對人民的兩種態度,它們之間是并列關系;第五、六、七詩節分別與上面三個詩節對應,寫出了兩種人的兩種不同結局。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歌內容
1.學生齊讀詩歌。
2.品讀詩歌內容,要求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1)詩歌的首節中“活”與“死”的含義有什么不同?
(2)如果將詩歌中涉及到的人直接點出,在表達效果上會有什么變化?
(3)對比是常用的一種藝術手法,在詩歌中使用對比,能產生強烈的感情沖突。這首詩每一詩節都使用了對比的手法,但每一次對比的角度是不相同的。請大家細讀課文,討論各詩節對比的角度各是什么。
明確:第1詩節:兩種生死觀的對比。
第2——4詩節: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5—7詩節:兩種人不同結局的對比。
3.品讀詩歌語言,要求學生體會以下語句的修改的妙處。
這首詩在選人語文教材時,曾經臧克家修改,請大家看下面幾例:
(1)原句: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頭上想不朽。
改句:有的人/把名字刻人石頭,想“不朽”。
明確:這樣改不僅筆墨精練了,更重要的是改后愈加準確、形象、深刻。試想,“刻在”和“刻人”,深度不同,“刻入石頭”,形象地表現了這些人妄圖“不朽”的癡心夢想。“不朽”加引號,更顯諷刺意味。修改后的“石頭”之后,以逗號點開,句末的“頭”(t6u)與“朽”(xǐu)押韻,使語句具有音樂美。
(2)原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倒。
改句:騎在人民頭上的從民把他摔垮。明確:“倒”和“垮”,兩個動詞在程度上有差別:“倒”者未必垮;“垮”者必倒。“垮”比“倒”在程度上更進一層,充分地表達了詩人對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的滿腔憤恨之情。此外,這樣一改,“垮”(kuǎ)與下句的“人民永遠紀住他”中的“他”(tā)字也同韻。
(3)原句:給人民當牛馬的人民永遠紀念他
改句: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民永遠記住他。
明確:“當”與“作”,屬同義詞。這里之所以修改,主要可能是從平仄角度考慮的。原句中的“當”(dāng)屬平聲,“當”字前后的“民”(mín)、“牛”(niǘ)字皆平聲,轉用一仄聲字“作”(zuò),可使詩的語言更富抑揚頓挫之感。“紀念他”改作“記住他”,在感情深度上也有顯著的不同。
4.可以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歌當中其他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歌感情
1.學生自由朗讀詩歌。
注意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
2.指名學生朗讀詩歌,要求能夠讀出各節的真實感情。
朗讀示例: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3.在教學時注意,對學生把握不準的地方,可以引導學生反復朗讀,或者變化語氣、語調來朗讀,使學生真正把握住詩歌內在的感情。
對于其他詩節,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體會朗讀,教師指名部分學生朗讀,以檢查效果。
六、學習遷移
請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文后的題目。
真是晴天的霹靂,在南臺的宴會席上.忽而聽到魯迅的死
發出了販通電報,薈萃了一夜的行李,第十天我就匆匆跳上了開往上海的輪船。
22日上午10時船靠 了岸,到家洗了一個澡,吞了兩飯,跑到膠州路萬國殯儀館去,遇見的只是真誠的臉,熱烈的臉,悲憤的臉,和千千萬萬青年男女將要破裂似的心肺與緊握的拳頭。
這不是尋常的喪事,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這正像是大地震要來,或黎明將到時充塞在天地之間的一瞬間的寂靜。
生死,肉體,靈魂,眼淚,悲嘆,這些問題與感覺,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魯迅的死的彼岸,還照耀著一道更偉大,更猛烈的寂光。
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的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
魯迅的靈柩,在夜陰里被埋入淺土中了;西天角卻出現了一片微紅的新月。
這篇散文《懷魯迅》是郁達夫的一篇紀念魯迅的散文,題材與《有的人》相似,表達的感情也基本一致。年年它哪些是記敘,哪些是議論,它的議論與本詩的議論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三段和最后一段是記敘,其余三段是議論。詩中的議論具體、生動、形象,而本文中的議論相比之下就顯得抽象
《有的人》教案 篇12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案 篇13
【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我國現代著名詩人臧克家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所以副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
“有的人”是個引人深思的題目。詩中舉出了完全對立的兩種人加以對比。
全詩共七節。全詩熱情歌頌了熱愛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無情的鞭撻了反動統治者。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點,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經歷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是非觀,價值觀,有了自己的見解,善于圍繞一個問題深入探究,更喜歡充滿競爭,充滿挑戰的學習環境。興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他們的學習動機。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出現的生字,理解本課出現的生詞。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3.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重、難點】理解詞句的意思,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教學過程】教學流程
一、深情導入
1、同學們,有這樣一位偉人:他一生筆耕不輟,用文學作品帶領中國人民前進;他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他是中國文化的一面旗幟,是民族的脊梁。
他是誰?他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臧克家的《有的人》,來更深刻地了解這位偉人。
2、生交流收集的資料,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二、閱讀質疑,自主探究
1、學生自由讀詩,注意把字音讀正確,詩句讀流暢。(教師傾聽學生的朗讀情況,并針對學生不容易讀好的地方加以輔導。)
2、指七名學生分節讀,教師隨即點撥:“當牛馬、石頭、不朽、摔垮”等字音。
3、齊讀。
4、默讀并思考:“有的人”在詩句中指的是哪種人呢?這首詩在內容和寫法上有什么特別之處嗎?
三、多元互動,合作探究
1、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我們一起來讀讀第一小節。看你有什么發現?出示第一小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出示問題: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嗎?
該怎么讀這一小節?
第一句:輕蔑地、鄙夷地讀……厭惡地、痛恨地讀……
第二句:莊重地、惋惜地讀……肯定地、贊頌地讀……
2、尋找魯迅的影子。
a、這首詩還有一個副標題。(完成板書——紀念魯迅有感。)你從哪些句子看到了魯迅先生的影子?
b、學生默讀批畫,老師巡視指導。
c、指名發言。交流,引導感悟。
文中兩處化用魯迅作品的詩句
⑴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學生說后,幻燈出示《自嘲》)導讀: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地工作。人民感激他,人民愛戴他,齊讀第二小節。
⑵(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自讀:“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導讀: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人民懷著深深地敬意贊頌他:齊讀第三小節。
(3)詩人的語言通俗易懂,卻又形象生動,你覺得這首詩用得最生動形象的一個字是什么?
(在學生賞析的字當中,挑出一個“摔”來重點賞析:“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想象人民怎么“摔”。出示幻燈片:漫畫。指導帶著仇恨讀)
(4)導讀5—7小節: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當年,臧克家就寫下了這樣的詩句:“死的是肉體/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指名三個同學分別讀5、6、7小節,讀中指導。
(5)“趕快收殮,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魯迅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讓我們一起來深情地回憶他:齊聲朗誦這首詩。
3、品味“有感”。
a、作者僅僅在謳歌贊美魯迅先生嗎?還在贊美誰呢?
b、你想到了哪些為人民服務的人呢?
出示例子:李素麗北京公交汽車售票員,全心全意,做好本職工作,被人們譽為“盲人的眼睛、乘客的貼心人、老百姓的親閨女”。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大搞科研,利國利民,去年獲得的12.5萬美元獎金,捐獻給“農業科技獎勵基金會”,用于支持我國農業科技研究。
c、指名學生發言。
4、欣賞詩歌
請同學們再默讀這首詩,看看它在表達上有什么特色?
1、發現對比的特點。
a、指名發言,老師總結:像這樣一反一正的的寫作方法叫“對比”
b、在這首詩中,只有這一個小節是對比著寫的嗎?還有哪些小節也是這樣對比著寫的?
c、師生對比著讀。
2、除此以外,你還有什么發現嗎?再放眼全篇看一看。
a、指名發言
b、老師總結:第二小節和第五小節、第三小節和第六小節、第四小節和第七小節的對比;只要前面234小節寫到的,后面在567小節都有照應。
c、男女生對比著讀。
四、訓練檢測,目標探究
1、仿寫:你認為作者哪兒寫得好,值得你學習,就試著寫一小節,如果能寫幾個小節,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小詩人。
2、交流展示,教師相機評價指導。
五、遷移應用,拓展探究
品讀完了這首詩,你們有什么感受呢?
【板書設計】
雖生猶死
20* 有的人 對比
雖死猶生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詩歌語言樸素,對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因此一開始安排學生自學感悟,教師點撥引導在感悟的基礎上指導有感情朗讀,將鮮明的對比融入到朗讀中,讓學生讀中感悟情感,讀中捕捉言外之意。
《有的人》教案 篇14
教學目的
1·把握這首詩運用對比抒發感受的寫法,體會哲理性議論的作用。
2·了解詩歌語言的一般特點。
3·認識本詩所表達的活與死的辯證關系,使學生受到革命人生觀的教育。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反復誦讀。
2·通過讀,理解詩的深刻哲理。
3·把較難懂的內容(第三、第六、第七節)講清楚,講透徹。
教學重點
1·理解對比的寫法。
2·體會用詩講道理。
教學難點
1·\"有的人\"指哪些人?
(每節詩的前兩句都指反動統治者,他們雖然\"活著\",卻如行尸走肉,他們欺壓百姓,下場可恥。每節詩后兩句都是指魯迅以及像魯迅這樣的人。他們雖死猶生,永遠活在人民心中,贏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頌。詩作的側重點是歌頌魯迅及像魯迅一樣的人。)
2·“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兩句詩該怎樣理解?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他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3·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為什么說“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課時安排
第1、2課時: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理解課后題。
第3、4課時:理解對比的寫法,和本詩蘊含哲理。
板書設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1節) (第2、3、4節) (第5、6、7節)
人生意義
(對比) (對比) (對比)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二、作家簡介
臧克家,生于1905年,是我國\"五四\"運動以來最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一直受到人民的喜愛和歡迎。
1949年全國解放后,藏克家由香港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這位偉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臧克家親自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目睹了人民群眾紀念魯迅的盛況,并瞻仰了魯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憶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深刻思考。
三、解題
“有的人”這個題目包含了詩中所寫的兩種人:即作者歌頌、贊美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作者揭露、批判的是一切反動派。聯系詩的副標題,我們可以看出這首詩是以歌頌、贊美為主旋律的。這苜詩主要采用對比的寫法,也就是把揭露和批判作為歌頌與贊美的一種反襯,在鮮明的對比中,抒發作者的感情。
四、導入
人都有生和死。對待生和死,不同的階級有著不同的理解和態度。活著的人,有的活得崇高、偉大;有的活得無恥、卑微。在死的間題上,毛主席曾經指出:“有的重于泰山,有的 輕于鴻毛。”(舉例說明)
《有的人》這首詩以形象、凝練、通俗的語言寫了對于生和死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的態度和表現,抒發了作者由此而發的感受,以此來紀念魯迅以及以魯迅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五、通讀課文
1·熟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
2·理解課后題一: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說說這兩句詩中兩個“活”字和兩個 “死”字的不同含義。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指的是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人只軀殼活著,它們徒具形骸,雖生猶死,生命毫無價值;“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指的是一生為人民,甘愿做人民的牛馬的人,這種人雖生命不復存在了,但他們的思想、精神永駐人間。)
(第一個 “活”字充滿了作者的鄙夷和輕蔑,第一個 “死”宇卻表達了作者的惋惜的懷念之情,第二個 \"死\"字充滿了作者的痛恨和咒罵;第二個 \"活\"宇是作者對魯迅偉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贊美。)
3·體會:“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有得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
(一個\"騎\"宇,深刻地揭露了反動統治者驕橫的形象,兇暴的本質;\"啊,我多偉大!\"刻畫了反動統治者的外強申干、自我吹噓的丑態,對反動派迸行有力的諷刺;對于魯迅先生,則用\"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俯下身子\"把魯迅精神表達得多么充分,把魯迅的形象寫得多么崇高,多么感人,多么形象!\" )
4·體會: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
(把 \"名字刻入石頭\"的\"刻入\"一詞,真是入木三分。反動統治者硬想留名\"不朽\",認為\"刻入石頭\"是萬全之法,但事實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這里的一個\"爛\"字,既道出了反動派惡貫滿盈,又顯示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青青的野草\"則給人以無限生機、無限活力、無限希望的感受和聯想。\"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限崇拜、無比愛戴的深厚感情。)
5·體會:“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給人民作牛馬的/人民永遠記住他!”
“騎”、“摔”、“ 垮”字分別說明什么?
(“騎”生動地表現了反動派欺壓人民,作威作福的神態。而人民要推翻他們,打倒他們,便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個“摔”字上,“垮”作為結果又形象地表現了反動派的可恥而又必然的下場。)
6·理解課后題二:
為什么說 “把名字刻人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又應當怎樣理解?
(把名字刻入石頭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實際上這種人活在世上,靈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遺臭萬年。\"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末,于是并且無可朽腐\",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蕩滌舊社會的黑暗、腐朽,寧可犧牲自己的一切。一旦革命蓬勃發展起來,野草就會萌生,到處是一片青綠。)
(“刻入”和“爛”是譏諷、嘲笑,是對一心想流芳百世的反動派的鞭撻、討伐;“春風”、“到處”、“青青”這些感情色彩鮮明的詞語,是作者對為人民奮斗一生的革命戰士蓬勃生命力和精神不朽的熱烈歌頌。)
六、 課文分析
1·這首詩分幾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三部分: 第1節是第一部分;第2、3、4節是第二部分;第5、6、7節是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作者開門見山,以兩種對立階級的人為代表,緊緊抓住參加魯迅紀念活動感觸最深的兩點,即:魯迅生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人民懷念他,從對魯迅雖死猶生的感受入手,提出了生與死的辯證觀點。
第二部分,從兩種人對待人民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熱情贊頌魯迅為人民鞠躬盡瘁的偉大精神。
第三部分,從人民對兩種人的不同態度的對比中,抒發了作者及人民永遠懷念魯迅的深厚感情。)
2·小結:從以上分析中,我們能夠看出:第一部分是全詩的總綱,二、三部分就第一部分提出的感觸最深的兩點分別進行解說和深入開掘,形成了以贊頌魯迅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偉大精神的抒情主線。
3·教師提間:這首詩所以產生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在人民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在于它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想一想,這一深刻的哲理是什么?
(一切危害人民的人,必將被人民所唾棄;而做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則會得到人民永久的崇敬和懷念。)
4·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而作的,為什么以\"有的人\"為題?
(因為詩人是\"借著紀念魯迅這樣一個機會,用詩作為出口,抒發心中的 積憤\"(臧克家語)。詩中不僅歌頌了偉大的戰士魯迅,而且熱情地贊頌了以魯迅為代表的千千萬萬向著惡勢力沖鋒陷陣的革命戰士的崇高精神。同時,也無情地揭露和批判了魯迅的對立面——官僚地主階級和一切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的反動派。詩中寫的兩種人,代表了兩個階級的斗爭,從而深切地表達了人民群眾對惡勢力的無比憎恨,對以魯迅為代表的革命先驅的崇敬和熱愛。)
5·這首詩在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這首詩的每一節一反一正對比,使正反面人物對立得更為鮮明,從而達到突出主題的作用:
①生死價值的對比。
第l小節中,前一個\"活著\"指人還在社會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后一個\"死了\"是指人已離開人世,\"活著\"是指其精神不死。反動統治者\"活著\",不過是行尸走肉,毫無價值;革命者 \"死了\",卻雖死猶生,精神永存。
②對待人民群眾態度的對比。
第2一4小節的前兩句都寫反動統治者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恥地為自己歌功頌德,妄想\"流芳萬世\";c·殘害人民,養肥自己。
詩的后兩句都寫像魯迅這樣的人對待人民群眾的態度:a·\"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b·\"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貢獻給革命事業。c·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眾對兩種人態度的對比。
第5一7小節的前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反動統治者的態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b·\"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記,被人民唾棄。c·\"他們的下場可以看到\",即身敗名裂、遺臭萬年。
詩的后兩句都寫人民群眾對魯迅這樣人的稱頌:a·\"永遠記住他\";b·\"到處是青青的野草\",即魯迅精神到處被傳頌,被延續;c·\"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表現了廣大人民群眾對魯迅先生無比崇拜,無限愛戴的深厚感情。
通過以上3種對比,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不同的人生觀,顯示了人民群眾強烈的愛與憎,從而很好地突出了詩的主題。)
6·課后題五:
毛澤東同志稱贊魯迅“在黑暗與暴力的進襲中,是一株獨力支持的大樹,不是向兩旁偏重的小草”,而這首詩卻說魯迅“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應該怎樣理解?
(毛澤東同志所說的\"小草\"與這首詩里所說的\"野草\"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沒有堅定立場的騎墻派,后者指愿與舊社會同歸于盡,一起被革命烈火燒掉,為革命斗爭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者。魯迅說,\"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這黑暗的社會背景就是\"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魯迅先生以徹底革命的英雄氣概,以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會燃燒起來。)
七、教學小結
八、布置作業
課后題六
《有的人》教案 篇15
【教學目的】
1.領會作者對魯迅先生崇敬、懷念的思想感情。
2.學習對比寫法。
3.了解詩中的議論,認識詩歌哲理性的深刻內涵。
【教學重點、難點】對比寫法,詩中議論的作用。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
(一)預習指導:
1.摘錄臧克家《關于短詩〈右肘人〉》:
在舊社會里,我們看慣了這樣的事情:大至官僚,小到鄉紳,殘害壓迫人民,壞事做 絕,罪孽深重,卻妄想“流芳百世”,到處豎起“澤被鄉梓”“德高望重”一類的“功 德”碑,把自己升為萬古不朽的“偉人”。
《有的人》寫于……抒發自己由紀念魯迅所引起的無限感慨。
2.看“學習重點”“預習提示”,明確學習本課的重點及內容。
3.讀課文(定條件的由男女生結合,兩人一組,每節詩由男讀1—2行,女讀3—4行,用 磁帶錄上音待評)
(二)課堂教學(以讀帶講)
l.導入 新課(可借鑒吳玉章同志1961年 6月11日為《革命烈士詩抄》題詞“言炳丹青,德配天 地,功昭日月,行作楷模”引入)
2.板書課題,配樂,范讀全文(放錄音磁帶或教師朗讀。要求學生標出詩中對比句)
3.抽讀課文并正音:臧(zāng)摔(shuāi) (老師對朗讀速度、節奏、語調的諷刺與贊頌,情感的愛與憎予以指導)
4.預習檢測
(l)放兩組錄音作業 ,第一盤放1—4節,第二盤放—一7節,同學評。
(2)填空
a.《有的人》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____,懷著的情感而寫的。 (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對魯迅先生崇敬)
b.題目不直接寫作“紀念魯迅”,而叫做《有的人》,其理由是____ (課題更含蓄,便于對比突出主題,將魯迅精神加以提煉、引伸,讓讀者獲得深刻的教 益。)
C.用詩句填空。“有的人”在詩中一指____的人,一指的人。你喜____歡一種人。魯迅 屬于____一種人。 (最佳選擇是第二節中的2、4行。)
d.“紀念魯迅有感”中的“有”是意思,“感”是____的意思。詩中表達感慨用的表達 方式是(引起、感受、感慨,議論)
e.通篇采用手法,褒貶鮮明,但重在____。作者從魯迅生前____,故后____這兩點來表現 他的偉大。 (對比,贊頌,為人民奮斗犧牲而從不想到個人,人民熱烈紀念他)
5.閱讀研討
(1)限時默讀。找出:哪些詩句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讀每節詩的后兩行)
(2)同桌互相聽讀。(針對以上問題互議,互談)
(3)表情朗讀。一人領全班合,齊讀上面板書的有關內容。(注意激發頌揚情感) 問: ①為什么說有的人死了還活著? ②誰以“野草”自比?有何含義?“地火”又指什么?“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 什么精神? ③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④上面已經寫出了對魯迅的紀念,如果就以此成篇行嗎?
(4)個別讀。(帶著下列問題)讀每一節詩的前兩行。 問;①詩中給我們刻畫了另一類鮮明的形象,與前一種人有強烈的反差,這叫什么寫 法?其作用是什么? ②這首詩從哪幾方面把兩種人進行了對比?詩的2—4節同5—7節在內容上是怎樣呼應 的? (學生搶答,教師歸納)
(5)讓男生(或女生)帶著譏諷、詛咒的語調朗讀以上 有關詩行。
(6)精讀2—4節,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問。 1.你怎樣理解活著的人已經死了這一句中的“活”和“死”字?它指現實生活中的哪些 人? 2.為什么說“把名字刻入石頭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3.(展開聯想)請聯系中國近(現)代史,舉一例說明“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下 場如何? 再舉一例說明“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的活著的人”得到人民怎樣的擁戴和回報?
(7)背誦全詩。參看板書。
6.揣摩運用 (l)處理課堂練習第五題。 (2)第八題與第四題比較練習。 (3)第七題在課前或課后閱讀體會。不作講解。
《有的人》教案 篇16
教材簡析:
《有的人》這首詩是著名詩人臧克家1949年在北京參加魯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紀念活動時所作。詩歌對比強烈、形象鮮明、語言樸素、節奏明快。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了解為多數人活著的人將得永生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對照的寫作手法,體會運用這種寫法的好處。
3、初步欣賞詩歌,對現代詩充滿興趣。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師: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魯迅先生不幸病逝時說:“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
過渡:今天,我們學習1949年11月1日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13周年而寫的詩歌《有的人》。
二、自主初讀,吟詩解疑
1.略讀課文怎么學?生交流學法。
出示閱讀要求:
(1)讀準確,讀流暢。
(2)“有的人”指哪些人?
2.讀詩:讀準字音。
(1)自由讀詩,讀準字音。
(2)分節讀詩,正音。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
師:猜一猜,這句話容易讀錯的字是哪一個?
生:大多說“呵”,有的把字音說成是he,有的說成是a
師:這個字平時讀“he”,比如— 笑呵呵、“呵斥
另外,“呵”和“啊”這兩個字有的時候讀音和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所以,它一樣可以讀一聲、二聲、三聲、四聲,在這句話中讀第幾聲呢? 為什么 ?
師:這個句子是什么意思呢?
生:這些騎在別人頭上的人,對自己的做法很驕傲。
生:這些人感到自己很了不起,所以才說“呵,我多偉大!”
師:所以,在這里應該讀第四聲。我們一起來讀這句話。
強調預設:朽,理解:不朽。
3.吟詩:讀順詩歌。
回歸整體,讀詩。
齊讀詩歌。
三、合作賞析,品悟主旨
1.“有的人”指的是同一種人嗎?
(1)(隨即出示)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2)輕聲讀讀,發現什么?
兩個“死”,兩個“活”一樣嗎?
(3)朗讀指導“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現在你心里應該非常明白,兩個“有的人”一樣嗎?
板書:雖生猶死
雖死猶生
(4)這樣的寫作方法叫:對比。(板書)
2.合作學習,細讀《有的人》。
(1)找找兩種人的不同,在旁邊寫上批注。
(2)交流心得。
3. 重構課文,對照感受
(1)第2到6節中找出第一類人。組內讀讀。
①(出示)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么偉大!”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
有的人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
②這些“有的人”是怎樣的人?他們的結果呢?(出示)
騎在人民頭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把名字刻在石頭上的
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
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場可以看到;
③用一句話說說這樣的人。
偉大,實則渺小,讓你想到哪些人?
(2)另外的“有的人”呢?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燃燒。
有的人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
②人們是怎樣對待他們的?
做牛馬的
遠記住他!
風吹到的地方
青青的野草。
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眾把他抬舉得很高,很高。
③你讀出詩中的言外之音了嗎?
牛馬,野草為了別人更好的活的人是誰?
④補充魯迅的資料,交流。
(出示)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火,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腐朽。”
“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原來臧克家以此作比,竟都是出自魯迅的原話啊!
(3)有感情的朗讀詩歌。
又發現了什么?每節都是“先反后正”。
四、對比特寫,寫法感受。
1.對比讀。
找找哪些字感受到強烈的對比?
2.交流:
品讀“騎”“俯”,“刻入”“情愿”,“不朽”“爛得更早”……
我們可以從字里行間感受到一善一惡,一美一丑。
3.比較讀
(1)2、3、4節5、6、7節
2與5節,3與6節,4與7節,
“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呵,我多偉大!”與“騎在人民頭上的/人民把他摔跨,”
……
(2)與前面放在一起寫比較,你感受到什么?
臧克家無愧于“中國當代詩魂”。
五、總結齊誦,激起共鳴
1.十三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七十二年過去了,我們依然記得,讀詩……
2.《有的人》僅僅是在歌頌魯迅嗎?更是在贊美那些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而活著的人,以小見大。
3. 將來等我們老了,我們還依然記得,齊讀詩。
教學反思:
這是一片略讀課文,要求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培養學生憎愛分明的感情,并懂得為人民服務的人將得到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
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設計時,先讓學生讀準,特別是對容易讀錯的“呵”字,進行正音。其次,本課的有感情朗讀詩歌是重點,學生對愛憎的感情朗讀的還不夠鮮明,知道要表達的感情,但讀不出來,這時教師應及時的做到范讀。
《有的人》教案 篇17
《有的人》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我們上課了。今天我給大家帶來一句英文名言:“ to be or not is a question!”大家試著翻譯成中文,看看是什么意思呢?(生興趣濃厚地討論)
生⑴:老師這句話的意思是:是或者不是是一個問題!(眾笑)
師:(贊許)按大家學過的英語單詞的字面意思來講,的確是這么回事,不過它真正的含義是:“活著還是不活,這是問題。”這是歐洲文藝復興時期英國劇作家莎士比亞筆下的悲劇主人公哈姆雷特的一句獨白。言詞雖短,卻引發出世人深深的思索:“人究竟應該怎樣活著?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今天,我們也來探討一下這個關于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的問題。我們先來讀讀臧克家的詩作《有的人》。(板書課題)
師:這首詩是作者在新中國成立后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的,魯迅先生的生平事跡,我們在初一年級學習《一面》時已給大家作過詳細介紹,還組織大家課外閱讀魯迅軼事,這里就不再多說。請大家把這首詩自由朗誦一遍,看看哪些詩句清楚地體現出是對魯迅先生的紀念。(生朗讀)找出來的同學談談你的答案和理由。
生⑵:詩中第二節中有一句是“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這是從魯迅先生的詩“俯首甘為孺子牛”變化而來的,作者這樣寫表明對魯迅先生的紀念
生⑶:還有第三節中的“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也是一處. 因為魯迅先生有一本散文詩集叫《野草》,他在《野草》題
辭中就提到“野草”和“地火”。
46
師:你們是從哪里找到這些資料的?
生⑶:課文下面的注解中就有嘛!
師:你們讀書、預習都仔細,也很講究方法,如果能完整地閱讀一下魯迅先生的《自嘲》詩和散文詩集《野草》全文就更好了。現在,我們暫且借助注解來理解這兩句詩。“給人民當牛馬”倒是挺明白的,“野草”和“地火”究竟有什么樣的含義呢?請大家仔細閱讀注解中的引文,聯系魯迅先生生活的時代環境,談談自己的理解。(生閱讀、討論)
生⑷:“地火”指的是當時一種被壓制的力量,它能夠摧毀一切,而且是“無可朽腐的”。
生⑸:指的就是人民的革命力量。師:很有道理,那么魯迅說“自愛其野草”,愿意等著地火來燒,包含著什么深刻含義呢?
生⑹:愿意獻身于人民的革命力量,為了摧毀舊世界不惜犧牲自己的一切。
師:看來,大家找到的兩句詩充分展示了魯迅先生身上崇高的品格與精神。誰能夠綜合起來談一談。(生踴躍發言)
生⑺:為人民服務,為人民犧牲一切。
師:既然這首詩是為紀念魯迅先生,為什么標題是“紀念魯迅先生”,而叫“有的人”?
生⑻:因為詩中寫了很多“有的人”。(生笑)
師:真的寫了很多人嗎?大家聽老師把全詩朗讀一遍,再告訴我這個問題的答案。(師朗讀,生看書、思考)
生⑼:全詩表面寫了很多“有的人”,但歸納起來并不多,只有兩種人。
師:哪兩種人?他們與魯迅先生有什么聯系?
生⑽:一種是象魯迅先生那樣的人,另一種是不具備魯迅先生那種精神品格的人。
47
師:現在大家體會到臧克家給這首詩題名為“有的人”而不是“紀念魯迅”的用意了嗎?
生⑾:作者不是單純地紀念魯迅先生,而是由魯迅先生推而廣之,引發更深的思考。
師:他思考的問題是什么呢?在這個問題上作者的觀點又是什么?他是依據什么得出這樣的觀點的?請大家認真閱讀全詩,并簡要討論,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
生⑿:詩中探討的是生與死的問題。詩的第一節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
師:嗯!?我有些糊涂了!又是死又是活的,究竟是死還是活,這話是什么意思嘛?
生⒀:這里的兩個“死”,兩個“活”字意義都不相同。第一個“活”字意思是肉體和生命還存在著,“死”的意思則是精神已經消亡了;第二個“死”字意思是肉體與生命已經消亡了,而“活”的意思是“精神永存”。
師:經你這么一解釋,我明白了:有的人是雖生實死,行尸走肉;有 的人雖死猶生,精神不朽。究竟什么樣的人雖生實死,什么樣的人雖死猶生呢?大家談談自己的看法,不妨還可以舉出典型例子來證實自己的看法。
生⒁:碌碌無為者,雖生實死,拼搏進取者雖死猶生。
生⒂:賣國求榮者雖生實死,精忠報國者雖死猶生。比如秦檜和岳飛就是典型的例證。
生⒃:貪官污吏雖生實死,清正廉潔的人雖死猶生。前者如陳希同、王寶森就是例子,后者象孔繁森就是證明。
師:孔繁森的確雖死猶生、精神永存,他的事跡給我們的啟示并不僅僅在于他的“清正廉潔”,那么,從他身上最突出的精神
出發,我們能夠得到怎樣的啟示呢?
48
生⒄:自私自利者雖生猶死,大公無私者雖死猶生。生⒅:為自己追名逐利者雖生猶死,為人民鞠躬盡瘁者雖死猶生。
師:太精采了,從同學們的話語可以看到出你們的視野和胸懷。我們還是回頭來看看本詩在這個生與死的問題上的觀點是怎樣的?
生⒆:欺壓人民者雖生猶死,為人民服務者雖死猶生。
師: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
生⒆:第二節中說:“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啊!我多偉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前半句寫的就是欺壓人民的人,后半句寫的就是為人民服務的人。
師:照這樣來說:這節詩如果寫成:“有的人/欺壓人民;/有的人/為人民服務”,觀點不是更鮮明,寫得不是更好些嗎?(生思索)
生⒇:原文寫得更好。因為它生動地刻畫了兩種人的形象,前半句寫出這種人驕橫無恥,自命不凡的丑態,而后半句則寫出了為人民當牛做馬的人的謙遜、誠懇。
師:既然如此,你能把這節詩有感情地朗誦一遍嗎?
生⒇:有的人/騎在人民頭上:(驕橫地)“呵,我多偉大!”/有的人/(誠懇地)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生鼓掌)
師:大家覺得他朗誦得很好,為什么呢?哪位同學談談?
生(21):他朗讀前半句時,使用的語調較高,而且讀出了驕橫的、不可一世的丑態;而后半句則用低沉的、懇切的語氣在讀,很符合詩句中人物形象的特點。
師:很好。詩歌的朗誦就應該象剛才這位同學說的那樣,根據詩的內容特點投入相應的感情。大家試著讀讀其他幾節詩,看看詩中還說到什么樣的人?(生有感情地朗讀)
師:哪位來讀一讀,談一談。
49
生(22):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頭,(鄙夷地)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激昂地)等著地下的火燒。這里說的是:一心想著個人名利的人和愿意為進步犧牲一切的人。
生(23):有的人/(氣憤地),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有的人,/(贊揚地)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這說的是損人利已的人和犧牲自我、造福他人的人。
師:讀得感情充沛,講得也正確無誤,這首詩就是這樣用形象而又飽含感情的語言,在紀念魯迅先生為人民和革命進步事業鞠躬盡瘁、無私奉獻的同時,向人們揭示著關于生命的真正含義,的確是一首難得的好詩。說他是好詩,除了形象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深刻的哲理外,大家還有沒有其他的發現呢?(生討論)說說你的看法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生(24):詩中運用了對比手法,把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的形象和下場來做對比,更好地闡明深刻的道理。
師:不錯。不過你剛才說到“兩種人不同的表現和下場”,能結合原文給我們解釋一下嗎?
生(24):詩的第二節到第四節寫的就是兩種人的不同表現,第五節到七節寫的就是兩種人的不同下場。
師:分析得很有道理,不過有個詞用得很不恰當!
生(25):不能用“下場”,因為這是個貶義詞,而他說的“兩種人” 中包括具有魯迅先生那種精神的人,而詩中對這種人是充滿褒獎和贊美的,因此這個詞不合適。
師:既要能適合褒的對象,又要能適合貶的對象,那該用什么樣的詞好呢?
生(26):中性詞,比如“結局”。
師:很好。詩歌把兩種迥然不同的人的表現與結局進行對比,更好的闡明了無私奉獻者雖死猶生、精神永存,欺壓人民者雖生
50
猶死、遭人唾棄的哲理。這樣來看,全詩的結構就十分清晰明了了。能夠解說清楚的同學請舉手。
生(27):第一節以議論總領全詩,二到四節、五到七節分別將兩種人形象與結局進行對比。
師:以飽含哲理的議論開頭,用形象的語言和鮮明的對比來表現抽象的哲理,使這首詩顯得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讓我們飽含感情地將這首意味深長而又別具一格的好詩齊聲朗讀一遍,能背誦那是最妙不過的了。(生齊聲朗誦或背誦)
師:讀完臧克家的這首《有的人》,同學們能告訴我生存的意義與目的應該是什么嗎?
生(28):對人民有所貢獻,對社會有所意義。
師:同學們看過那么多的課外讀物,你們能從其他作品中得到關于生存的意義的啟示嗎?
生(29):“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告訴我們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生命才有意義。
生(30):保爾柯察金說過:“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對每個人只有一次。這僅有的一次生命應當怎樣度過呢?每當回憶往事的時候,能夠不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解放而進行的斗爭。”這句話告訴我們有所作為,生命才有意義;投身全人類的解放事業,生命才有價值。
生(31):老師,我曾經讀過一首詩,不知道能不能說。
師:但說無妨。
生(31):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師:你為什么會想到這首詩呢?
生(31):我覺得他告訴我們生命的意義在于擺脫束縛,享受自由。
51
師:既然如此,念出來有什么擔心的呢?順便問一句,你知道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嗎?
生(31):(不好意思)忘了。師:能背誦積累就很了不起了,不過為了更好的理解這首詩,特別是他所說的“自由”的準確含義,我請你務必下去再認真查閱一下詩的作者及有關情況,好嗎?(生點頭)
師:關于“什么樣的生命才有意義?”的話題,今天暫且討論到這里,大家還有其他的發現,課后盡情交流,并把這些名言輯錄在摘抄本上,我們比比看,誰“探討”得最充分、最深刻。這是今天的第一個課外作業;另外我們今天還學到了在詩歌中運用對比手法,這使我想起了唐代詩人杜甫的一句詩。雖然只有10個字,但它通過對比手法把不平等社會現象揭露得入木三分。請大家課外查閱這句詩,并寫一篇200字左右的讀后感。好,今天的課就到這里。
《有的人》教案 篇18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誦詩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了解本文運用的對比手法,體會這種手法運用的好處。
【教學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本組的學習,你對魯迅有怎樣的印象呢?你能用簡短的語句評價他嗎?
(學生評價。)
這樣一個偉大的人,已經離我們而去了,但他們的精神仍留在我們的心中。正如司馬遷所說:“人固有一死,或重與泰山,或輕于鴻毛。”1036年 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趕快收斂,埋掉。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能忘記他嗎?事別 13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讓我們共同分享。
二、初讀體會
1、自讀課文,讀熟讀通順:
你想給這首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嗎?初次見面,一定要真誠:讀兩遍,不要忽視一個字。
(檢查,評價。)
2、再讀:
僅僅準確就夠了嗎?還必須流暢:把每一句都讀流利,再讀兩遍。
3、你讀懂了什么?嘗試理解這樣幾個問題:
⑴ 詩歌前四節中每節有兩個“有的人”,前后兩個“有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⑵ 首節兩個“活”與“死”有什么不一樣的含義呢?
前面的“活”是指人活著,后面的“活”是指精神活著。
前面的“死”是指精神死了,后面的“死”是指人死了。
⑶ 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有怎樣的聯系?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有怎樣的聯系?
三、聽錄音,朗讀
1、請同學們聽錄音。
2、請同學們評價一下,這個人讀得怎么樣?
(感情處理得比較好語速把握恰當、語氣語調抑揚頓挫、重音恰倒好處讀出了詩歌的層次等等 ,讀出了對前者的恨,對后者的愛……)
詩歌重朗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意自見。僅僅靠聽朗讀錄音是遠遠不夠的。
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這首詩,根據你對詩歌的理解,設計朗讀。
自由朗讀。
3、我們齊讀這首詩:
要想更好地誦讀,還必須深刻領悟詩歌內容。
下面,以各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研讀各小節,而后在班級交流心得。同學們如果能夠引述課外在網上或其他傳媒上獲取的紀念魯迅的文章、資料進行評點的話,就更好了。
四、討論、合作、交流
1、以鮮明的對比,評價了世界上兩種截然相反的人,這兩種人有什么不同的命運呢?
⑴ 理解課文第二小節與第五小節:
化用魯迅《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一句。
幻燈補充《自嘲》:
運交華蓋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在最艱苦的生活和最險惡的環境中,不管國民黨的天下是“冬夏”還是“春秋”,魯迅先生始終愛憎分明,與敵人頑強作戰,為人民勤懇工作。
⑵ 理解課文第三小節與第六小節:
幻燈補充《野草·題辭》:
“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一切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魯迅以野草自比,為了革命,甘愿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于生命。這是一種徹底的犧牲精神,一種“無我”的人生境界。
2、比人生觀,比價值觀:
學習第四小節與第七小節:
師:妄想流芳百世的人,靈魂早已死去,而“野草”生命力卻極強,正像白居易所說“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人民對這兩種人的回報也一定是愛憎分明的。
3、小結:
魯迅先生雖然已經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復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早在魯迅逝世的那一年,臧克家就寫下了《喇叭的喉嚨──吊魯迅先生》,其中有這樣一句:“死的是肉體 /你的精神已向大眾心底去投生!”
五、有感情背誦
毛澤東曾經這樣評價魯迅先生: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一連五個“最”,論定了魯迅在中國現代文化史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讓我們懷著對魯迅先生深深的敬意有感情地背誦這首詩。
六、拓展
詩歌為紀念魯迅先生而作,卻不用“魯迅贊”或“紀念魯迅”為題,而是以“有的人”進行反復詠嘆。這首詩的前四節一連用了八個“有的人”,語言極為凝練。同學們能不能試著動筆寫一寫,用自己的語言將它們具體化,將“有的人”替換為某一種人或某一類人。
七、互相交流
讓我們看看集體的智慧能產生怎樣的結晶。先請四位男生四位女生,一人說一句,不可以重復。
(同學或老師評點。)
【評點】
以讀代講,結合大量課程資源,結合本組所學課文,邊讀邊悟,體會詩歌內容的同時更加了解了魯迅為人。
《有的人》教案 篇19
目的要求
1.理解詩中對魯迅先生的熱情贊頌,培養鮮明的愛憎感情,懂得“為人民的人將獲得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2.理解對比的寫作手法及其作用。
3.會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要點難點
1.體會詩歌中帶有形象性的哲理。
2.理解對比、前后呼應的寫法。
寫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來到了北京。10月19日是魯迅先生逝世13周年紀念日,勝利了的人民在全國各地第一次公開地隆重紀念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先生。臧克家親身參加了首都的紀念活動,并去瞻仰了魯迅故居,看到了魯迅文章中提到過的“棗樹”、“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滿了對魯迅的思念和崇敬,寫了《有的人》這首短詩。
作者簡介
臧克家(1905─)現代詩人。1905年10月8日生于山東諸城縣一個地主家庭。臧克家自幼受到中國古典詩詞民歌的熏陶。青少年時代在農村度過,農民的苦難引起他的深切關注和同情。1919年上小學時受到“五四”新思潮的影響。1923年中學時代開始習作新詩。
1930年至1934年在國立山東大學讀書期間正式創作新詩,先后出版了詩集《烙印》(1933)和《罪惡的黑手》(1934)。這兩個最初的詩集,集中描寫了舊中國的黑暗,突出表現了農民遭受的重壓和悲苦,抒發了詩人自己深沉的情感,在當時新詩壇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大學畢業后,臧克家又寫下了長詩《自己的寫照》和短詩集《運河》等作品。
抗戰爆發后,臧克家在前方進行宣傳文化工作達5年之久。寫下大量頌揚抗戰將士,歌詠民族精神,揭露法西斯罪惡的詩歌,出版了《從軍行》(1938)、《泥淖行》(1939)、《淮上吟》(1940)等詩集。
抗戰后期到達重慶,又創作了《古樹的花朵》(1942)、《泥土的歌》(1943)等有影響的詩集,繼續為農民的苦難呼喊。抗戰勝利后,他又及時寫下了很多政治諷刺詩,揭露國統區的黑暗、腐朽,有《寶貝兒》、《生命的零度》、《冬天》等詩集出版。
臧克家的詩作,以純樸凝重的筆調抒發了真摯深重的感情,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尤其是他以對農村生活的關注而被稱為“農民詩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臧克家繼續創作新詩,計有《春風集》、《歡呼集》等詩集。臧克家的主要創作分別收在《臧克家詩選》(1978)和《臧克家散文小說集》(1982)之中。
臧克家的代表詩作之一《有的人》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這首詩是1949年11月1日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它通過兩種人的鮮明對比,熱情地歌頌了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偉大精神,無情地鞭撻了騎在人民頭上的反動統治者,啟示我們要樹立革命的人生觀。
段落大意
全詩共七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節):是全詩的總起,擺出現實生活中的兩種人,并就其生命價值做出截然相反的評價。
第二部分(第2至4節):是對第一部分所提出的問題的具體闡發,從不同側面寫這兩種人對人民群眾截然相反的態度。
第三部分(第5至7節):是全詩的收尾,從人民對這兩種人的不同態度,正確地歸結出他們各自不同的結局。
主題思想
這首詩熱情贊頌了魯迅先生甘愿“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的偉大精神;有力鞭笞了“騎在人民頭上”,“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深刻地揭示了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與人民為敵的人必然滅亡的道理。
寫作特點
對比,也叫對照,是把相反的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面并舉出來,用比較的方式加以描述和說明,從而給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啟示。比如這首詩的開端,第一、三句,從人的自然生存現狀寫不同的兩種人。至于這里的“活”是怎么個活法兒,這里的“死”又是怎樣的一種死,并未標明,潛伏著疑問,
可謂“蓄勢待發”。第二、四句,又說那明明活著的人卻是“死了”;這明明死了的人竟然還“活著”,使上面的疑問又提高到更令人注目的程度。這是從人的精神因素即政治生命力這個角度,來分別喻指他們“生”與“死”的意義的,這是虛寫。由這個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的開頭,引出了下面的連續對比,層
層蕩開,步步深入,把反動統治者的卑劣、丑惡、渺小揭露得淋漓盡致;又以此為反襯,把魯迅及所有革命者的純樸、善良、高尚的形象刻畫得十分鮮明,令人敬仰。特別應提到的是,為了形成強烈的對比,作者選用了兩兩相對的反義詞,如:“騎”與“俯”,寫出了對待人民群眾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有力地反映了兩個對立階級的人生觀,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對比到底
詩一開始作者就把自己要歌頌與鞭撻的兩種人最本質的不同擺在讀者面前,一種雖生若死,另一種雖死猶生,鮮明地構成了善與惡、美與丑的強烈對比。詩就順著這對比一直寫到底。如果說第一節是極概括的總的對比,那么后六節便是具體的、形象的對比。2-4節對比了他們與人民的關系。第2節從外在表現看:一種是昂頭“騎在人民頭上”;另一種是俯首“給人民當牛馬”。這后一種是從魯迅的詩句“俯首甘為孺子牛”衍化而來的。魯迅原用來表示自己對人民與對反動派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此處發展為對人民兩種態度的對比。第3節從內在思想看:一種想揚名傳世;另一種想作無人知道的小草。這后一種也是從魯迅《野草·題辭》的意思提煉而成的。魯迅說:“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至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此詩中“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攻”,表現的是一種完全徹底的犧牲精神。第4節從生活目的看,一種是利己的;另一種是大公無私的。這三節詩人客觀描述了兩種人不同的形象,對比鮮明突出。5-7節又與前三節一一對應地對比了他們的不同下場。反動派是藐小的,名聲是短暫的,下場是可卑的;給人民當牛馬的是偉大的,名聲是永恒的,前途是崇高的。在這三節中,詩人主觀評價了兩種人生追求所得到的兩種人生結局。詩中的“有的人”是典型化了的,不是指具體的一個人,而是虛指一類人。因此,詩中所蘊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就有普遍的意義,給人啟迪,促人取舍,或自勉,或儆戒。
先反后正對比
對比是這首詩的主要寫法。魯迅先生的一生,始終站在文化斗爭的前列,他的偉大精神正是在這光明與黑暗的搏斗中形成的,采用對比的寫法來贊頌他,非常符合斗爭的現實,同時亦有較強的生活真實。詩的每一小節都用對比寫,每一節都是先反后正,這樣,使正反兩方面的形象更加鮮明,使主題更突出。
作業 練習
一、《有的人》是政論的詩化,又是詩化的政論,它既給人以藝術美的享受,又給人以思想上的啟迪,啟示我們去思考做人的道理。作品中所說的兩種人,一種是指什么人,另一種又是指什么人?讀了這首詩以后,試運用正確的標準,從古今中外的實際生活中,分別找出上述兩種人的實例來,并扼要加以分析,表明自己的看法。
二、分別找出下列各個詞語的反義詞。
1.偉大2.腐爛3.滿4.陌生5.寬廣6.損7.驕橫8.無憂無慮9.儉樸10.生氣勃勃
三、判斷正誤。
1.《有的人》,是當代詩人臧克家為紀念魯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寫的一首富有深刻哲理的抒情詩。( )
2.這位當代著名詩人還曾先后創作了《老馬》、《罪惡的黑手》、《回延安》、《生命的零度》等。( )
3.這首詩的題目《有的人》,是指魯迅先生和一切革命者。如果理解為“有這樣兩種人”,是不對的。( )
4.魯迅先生在逝世前不久寫的《死》這篇文章里,叮囑后人,在他死后“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情”,叫人們“忘記”他。這和那種“把名字刻入石頭,想‘不朽’”的人形成強烈的對比。( )
5.下面是魯迅《野草·題辭》中的一段引文,只是語序不正確:“①熔巖一旦噴出,②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③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④將燒盡一切野草,⑤我自愛我的野草,⑥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
正確的語序應為:②①④⑥⑤③。 ( )
答案
二、1.渺小;2.新鮮;3.缺;4.熟識;5.狹窄;
6.增;7.謙遜;8.多愁善感;9.奢侈;10.死氣沉沉。
三、1.√;2.×;3.×;4.√;5.×。
《有的人》教案 篇20
【設計依據和教學目標】
1. 設計依據:
愛好詩歌的人,大概都會有這樣的體會:凡是好詩,不論新舊,都是經久難忘的。能夠被大多數人記住,就表明這首詩是具有生命力的,是經得起歷史的考驗。本課我們要學習的是臧克家的名篇《有的人》,這是一首能使大家經久難忘的好詩。學習一首好詩,我們要在充分了解詩人所處歷史背景的基礎上,通過反復地讀、各種形式的讀來理解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感情。這首詩不是單純寫對魯迅的懷念,而是在通過與魯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對比中,闡述了某種人生哲理。詩歌融情于理,并采用了多重對比的方法,頗具意味。在教學過程中抓住詩歌的特點加以點撥,并在誦讀的基礎上進行領會。通過請學生將詩歌中的“有的人”具體化的做法,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在合作學習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理解詩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2.教學目標:
①通過自主學習來理解詩歌的歷史背景和主要內容,體會魯迅的偉大精神。
②了解詩歌中運用對比的寫作特點,體會詩歌結構與表達方式的特色。
③能用合適的感情基調來朗誦這首詩,并體會作者對人生價值的思考。
【教學過程和教學策略】
一、解讀《自嘲》,構筑形象
1.師:1936年10月19日,魯迅先生不幸病逝于上海。“趕快收殮,埋掉,拉倒”,“忘記我,管自己的生活”,這是他最后的遺言。然而,我們真能忘記他嗎?十三年后.,詩人臧克家寫下了《有的人》來紀念魯迅先生。
2.(出示魯迅先生的照片和《自嘲》詩)引導學生朗讀魯迅先生《自嘲》詩中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并嘗試理解句子意思,再引入對魯迅先生的評價,最后進入新課。
設計意圖:課前通過談話和閱讀魯迅一生寫照的詩句,引導學生初步形成對魯迅先生的總體印象。而理解句子“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意思, 則是幫助學生在大腦中構筑了魯迅先生的高尚人格和光輝形象。
二、介紹背景、拉近距離
1.師:用濃縮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是詩的一大特點,因此,在學習這首詩之前,我們有必要先來了解一些有關這首詩的作者和寫作背景,請同學們將你了解到的有關這首詩和當時社會背景的情況告訴大家。
2.教師適當補充。
設計意圖:學習一首詩,我們首先要充分了解詩人所處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知識,這樣才能正確、全面地理解詩歌的主要內容,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讓學生去搜集、整理有關資料,有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詩句。
三、初讀詩歌,感知特點
1.教師范讀全詩。
2.學生自由朗讀全詩,想一想:我能發現這首詩有什么特點?
3.小組合作,交流這首詩的特點。
4.全班交流匯報。
5.歸納總結:這首詩歌在表達上的突出之處就是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詩的每一節都用了對比,把真的、美的、好的、和假的、丑的、壞的作了對比。
設計意圖:詩歌的構思和表達有其獨特性。這首詩的藝術構思看似平常,其實奇特。詩人“有感”而作,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惡?詩人并不貼標簽,也不喊口號,只從對人世間兩種深刻的感受出發,運用對比和反復的手法,用通俗、親切、生動的語言,寫出自己真實的感受。這也是我們學習本詩必須要了解和認識的。
四、品讀詩歌,理解詩意
1.師:詩的小標題是《紀念魯迅有感》,請大家快速默讀全詩,找一找詩中哪些句子寫出了詩人對魯迅的紀念?
2.同桌互相交流、相互補充。
3.討論以下問題:
1)“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詩句中兩個“死”字、兩個“活”字的含義有何不同?
歸納點撥:前一個“活”是指“肉體的生存”,后一個“活”是指“精神的永存”;前一個“死”是指“精神死亡”,后一個“死”是指“生命結束”。
2)“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使你聯想到了什么?
歸納點撥:“有的人俯下身子給人當牛馬”,使讀者聯想起魯迅“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想起他“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牛奶和血”的話,感受到魯迅對人民的熱愛。
3)“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表現出一種什么精神?怎樣理解“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
歸納點撥:“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著地下的火燒”,能喚起我們讀魯迅《野草題辭》時的激動。“只要春風吹到的地方到處是青青的野草”,會使我們聯想起白居易“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意境。
a.分組朗讀(一位同學讀每節詩的前兩行,另一位同學讀每節詩的后兩行),再次體會對比的作用。
b.討論:把這首詩的題目改為《魯迅贊》或《紀念魯迅》好不好?為什么?
歸納點撥:詩人不是為了歌頌魯迅而歌頌魯迅,而是在歌頌魯迅的同時,也歌頌與魯迅品質相同的人,而且譴責那些自吹自擂比人民群眾“偉大”,要為自己樹碑立傳、不讓別人活下去的人。這樣一個對照,比單純贊揚魯迅更加顯示出詩的思想的廣度與深度。
設計意圖:讓學生通過品讀、討論交流來理解詩意,體會到那些想為自己樹碑立傳的人,他們的“名字比尸首爛得更早”;而那些“情愿作野草”的人,卻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野草一年一度地生長,他們也一年一度地永遠為人民所懷念。魯迅是如此,和魯迅品質相同的人也是如此。那些“他活著別人就不能活的人”,是沒有好下場的人。而那些“他活著為了多數人更好地活著的人”,人民群眾會把他抬舉得很高。魯迅就是這樣的人的代表。
五、精讀詩歌,領會詩情
1.學生齊讀詩歌。
2.引導學生細讀詩歌,對詩中語言運用精妙的地方加以品味,體會每節詩歌中的具體感情,指名配樂讀。
3.指導有感情地背誦。
4.師:在現代所有的中國人中,魯迅無疑是最為深刻而且最為獨特的一個,他的遺囑也是最為獨特的一封。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遺囑全文:
我只想到過寫遺囑,以為我倘曾貴為宮保,富有千萬,兒子和女婿及其他一定早已逼我寫好遺囑了,現在卻誰也不提起。但是,我也留下一張罷。當時好像很想定了一些,都是寫給親屬的,其中有的是:
不是因為喪事,收受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例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不要做任何關于紀念的事
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胡涂蟲。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此外自然還有,現在忘記了。只還記得在發熱時,又曾想到歐洲人臨死時,往往有一種儀式,是請別人寬恕,自己也寬恕了別人。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5.師小結:
他用生命的全部光芒,劃亮了天地之間的黑暗。
在他身后,有我們整個民族的血污、苦難、彷徨與覺醒……
他走了,留下了鋒芒畢露的匕首和投槍!
他走了,留下了鐵骨錚錚的思想和精神!
6.齊讀
“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強,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毛澤東
設計意圖:通過閱讀魯迅遺囑全文和毛澤東對魯迅的高度評價語來進一步認識魯迅的崇高精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詩。同時認識到此詩不僅反映了生活中真實的魯迅,也表現了詩人對“有的人”的高度贊美的思想傾向。
【特別推薦】老師還想推薦幾首詩給大家。
某人
泰戈爾
你的天性是忘掉自己,
我們心中卻把你牢記。
你總是愛把自己隱匿,
我們的愛戴使你放射光輝。
你把發自心靈的光芒,
帶給那黑暗的東西。
你從不尋求名聲和崇拜,
可是愛之神發現了你。
【名師簡介】
葛永騰 高級教師,全國中小學作文教學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少年寫作研究中心理事,現在浙江省桐鄉市啟新小學任教。主要榮譽和科研成果有:XX年獲全國作文教改先進個人,已發表近兩百篇教學論文,主編出版《作文教與學》等教育讀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