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精選16篇)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
教學要求:
通過摘果子這一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中的聯系。
教學重點:減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分果子情景創設,
(1)先讓學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說一說,分的過程。
(3)得出算式5-2=3
3、自主探究,體驗減法
(1)認識減法算式,和”-“號。
(2)找一找,說一說身邊的減法。
3、初步嘗試
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學生交流。
4、實踐鞏固
(1)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
(2)練一練第1題,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可用手幫助。
(3)第3、4、5,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引導發現其中的規律。
5、數學游戲,學生同桌進行。
6、小結:這節課你什么地方學的最有趣啊?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1、通過活動,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2、在具體的情境和游戲活動中,體會減法的含義。
3、培養學生同桌合作學習,合作操作的能力。
4、培養學生大膽猜想與語言的表達能力。
教學重點:
1、理解、體會減法的含義。
2、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教學設計:
1、通過主題圖,給學生提供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在情境中培養學生的猜想與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減法的含義。
2、引導學生在動手操作與數學游戲的活動中,領悟減法的意義,并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
3、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問題來源于生活,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是問題解決的核心。課堂上充分關注學生的生活的事例,引導學生尋找生活事例,加深鞏固領會減法的意義,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大膽猜想和培養學生用完整的語句看圖說話的能力。
師:蘋果園里的蘋果熟了,笑笑提著籃子要去摘蘋果。小朋友們,想一想笑笑可能會摘下多少個蘋果呢?果樹上還剩下多少個呢?
生1:笑笑會摘下3個蘋果,樹上還有2個蘋果。因為笑笑愛吃蘋果,自己吃2個,1個留給媽媽。
生2:笑笑家有4口人,爸爸、媽媽、笑笑和弟弟,每人吃一個,所以笑笑會摘下4個蘋果。
生3:樹上只剩下5個蘋果,笑笑會全部摘下來,因為樹上沒有蘋果了,以后就不用再來了。
生4:我認為笑笑會摘下5個蘋果,因為笑笑家里來了2個客人,讓每個客人吃1個蘋果,會覺得小氣,讓每個客人吃2個蘋果,笑笑自己也吃1個。
師:(豎起大拇指)小朋友的想法個個都很棒!真了不起!這幾位小朋友是積極發言的金話筒,他們將獲得小星星獎章。
2、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整理板書。
5〇2=3 5〇3=2 5〇1=4 5〇4=1 5〇5=0
師: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被笑笑可能摘去了2、3、4、1、5個,樹上的蘋果就少了,被摘去了,請小朋友想一想用一個什么符號來表示呢?
3、認識“-”符號。
指名學生書寫“-”號。
師:“-”號。表示去掉、被拿走的或壞掉的都可以說成是減法。
4、試讀算式。
師:誰能讀出這一個算式?大方一點,試一試好嗎?
5、明確算式的意思。
教師手指算式5-3=2
師:在這個算式中5、3、2各表示什么意思?請大家談一談。
生1:5是蘋果樹上有5個蘋果,3是被笑笑摘去了3個,2是樹上還有2個蘋果。
教師手指算式5-5=0
生2: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笑笑摘去了5個,樹上一個蘋果也沒有了。
師:大家評一評,這兩位小朋友誰說得比較好。
師:給這幾位小朋友鼓勵一下。在回答回答問題時,聲音要響亮,要說得流利,連貫和完整性。我們把這個小星星獎章獎給(學生1)這位小朋友。
師:小朋友們,看一看,哪一組是坐得端正、挺起胸膛專心聽講的小白鵝?
6、教師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的這些題目,都上用什么方法來計算呢?對!今天我們學習的是減法,上面這些算式都是減法算式。
二、合作操作,交流學習
1、出示情境圖:
師:小青蛙在干什么?
生:小青蛙在等他們的媽媽。
3只小青蛙在看小蝌蚪學游泳。
。.................................
師:接下來小青蛙在干什么?
生:突然有1只小青蛙不小心掉到了水里。
1只小青蛙看見了它的媽媽就走了。
有3只小青蛙,跳走了1只,還剩2只。
師:怎樣列出算式?
生:3-2=1
2、比一比,試一試。
教師說算式,學生比手指。
師:有5個手指,去掉4個。
生:5減4等于1(下面的題目略)
3、同桌合作學習。
一個學生說算式,另一個學生擺學具演示,再交換角色進行。
4、小組匯報,上講臺表演。
5、數學游戲活動(1)--聽音樂,搶椅子。
師:小朋友們,大家一起來做一個游戲。
生:鼓掌。
師:要怎樣玩游戲呢?
1)、當音樂開始時,請小朋友順時針繞椅子慢跑。
2)、當音樂停止時,看誰搶先坐在椅子上。
3)、請其他小朋友邊看游戲邊想一想,你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
師:小朋友們比一比,哪一組是提出數學問題最多的小博士?
音樂響起。
師:在活動中你發現了哪些數學問題?說說看,好嗎?
生1:5個小朋友做游戲,只有4塊椅子,一個小朋友沒有椅子可以坐。
5-4=1 5-1=4
生2:4個小朋友坐在椅子上,1個小朋友沒有椅子坐。
4+1=5 1+4=5
師:說得很好,小星星獎章屬于他們,大家給他們鼓勵一下。再來一組試一試。(略
5、小結
6、數學游戲(2)找朋友
1)把算式卡片和得數分別發到學生手中。
2)生1:2+2的朋友在哪里?
3)生2:你的朋友在這里。
4)生1和2:2+2=4
。.........................................
7、課堂練習。
練習書第26頁“做一做”第1、2題。
集體評論。
三、聯系生活,領悟運用
舉生活的事例。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在生活中有哪些可以用減法來計算的?說一說,好嗎。
生1:媽媽昨天買了4個桔子,我吃了2個,還剩下2個。
生2:我原來有5件玩具,送給小弟3件,自己還剩下2件。
。............................................................
師:小朋友,提出了這么多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你們認為棒不棒。
師:他們是這節課最棒的小博士,每個小朋友將獲得小星星獎章。
四、課堂鞏固練習。
課件出示:(書27頁2、4題)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這兩道題,要怎樣計算呢?說一說理由。
集體評議并糾正。
五、課堂評價。
師:小朋友,這節課大家都是最棒,最積極學習的小博士。那么,你認為本節課中,誰是本節課的金話筒?誰是小博士?誰是可愛的小白鵝呢?
生互評。
師:小朋友評得真棒!你們才是最出色的金話筒。這些小博士、金話筒、小白鵝,將獲得最亮的小星星獎章。
六、總結。
1、在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2、小朋友回家后向爸爸、媽媽提出幾個數學問題,好嗎?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在經驗積累和親身體驗的基礎上體會減法的含義并且能夠應用.
2.使學生能夠在交流合作中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
3.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是本小節的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一)出示圖片:金魚圖和綿羊圖
1.請你根據圖意列式
2.教師總結
(1)我們可以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個問題;
(2)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
(3)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他們的和不變.
(二)教師設疑
我們知道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我們用加法計算;如果我想: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我們該怎樣計算呢?
二、學習減法
(一)看圖自主理解減法含義
1.出示圖片:主題圖
(1)請你自己想一想,這幅圖什么意思?
(2)小組內說一說
(3)你知道怎樣解答嗎?
2.全班討論
3.教師小結
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記做減號.
從5個里面減去2個,還剩3個,寫作:5-2 =3
(二)反饋
1.出示圖片:做一做1
2.出示圖片:做一做2
3.出示圖片:小刺猬拿蘋果
(三)小結
當我們需要把兩部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我們需要用加法計算;當我們從總數里面去掉一部分,求剩下的另外一部分時,我們用減法計算.
三、練習
(一)出示圖片:手指圖
(二)出示圖片:小鳥摘果子
(三)出示圖片:老鼠做數學
四、小結
今天我們接觸了減法,你知道什么時候運用減法進行計算嗎?今天你有什么收獲嗎?
探究活動
成雙配對
游戲目的
1.鞏固5以內加減法的含義.
2.使學生能夠熟練計算5以內的加減法.
游戲準備
將所有5以內的加減法算式制作成口算卡片.
游戲過程
1.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活動.
2.組長任意說一個5以內的數字,其他學生就從口算卡片中拿出得數等于組長所報數字的口算卡片.
注意:口算卡片不能重復使用.如組長說“4”,第一次可以拿出“3+1”這個卡片;第二次組長再說“4”的時候,可以拿“2+2”“5-1”等等,但是不能再拿“3+1”這個卡片
3.每次第一個拿出卡片的學生獲得獎勵(小紅花,小星星等等),最后獲得獎勵最多的學生就是優勝者.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4
教材分析
“摘果子”一課是新世紀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認、讀、寫10以內的數,并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教材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笑笑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意識,并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
學生分析
1、學生已會認、讀、寫10以內的數,并能用數表示物體的個數,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班上大部分學生在入學前已會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其中一部分學生能脫口而出,一部分學生計算的速度還較慢。但對于少數沒有受過學前教育的學生來說,他們算起來就比較困難,每道題只會借助一些直觀的物體來算,比如數手指、小棒等。
2、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積累和經歷了大量的減法應用,他們能準確的得知計算的結果,但缺乏用數學的形式來表達生活中的減法現象。他們對于減法的意義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還缺乏了解。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體驗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3、現在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缺乏與人合作意識。課堂上需要采用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使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并能夠正確口算5以內的減法。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生能夠看圖說圖意,并能夠正確列式計算.
設計理念
1、強調“生活性”,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數學摸型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我在設計本課時重在創設乘車的情景來開展學習的,讓學生在現實的情景中理解“-”的運算方法,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親切感,體驗數學與生活同在。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到了有價值的數學知識。
2、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革。在設計本課時,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然后讓學生進行交流,確定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實現對知識的自我構建。
教學手段
1. 教學方法
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通過看連環畫、說一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等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2.學習方法
通過同桌間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初步的合作意識和交流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對減法有了較深的認識后,在手指游戲中添加一道加法的實際應用,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通過數學游戲活動,讓學生整理算式卡片,進一步鞏固5以內的加減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媒體說明
媒體
內容 媒體類型 教學作用 使用方式 使用時間 媒體來源
1 主題圖 ppt 創設情景 播放-觀察 2分鐘 掃描
2 問題 txt 提出問題 播放-提出 3分鐘 自制
3 減法算式 txt 學生匯報,教
師電腦演示 生匯報-師演示 10分鐘 自制
4 鞏固練習 txt 運用知識 播放習題-展示答案 10分鐘 自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主題圖,引導學生觀察圖意。
笑笑家里來客人了,她高高興興地提著籃子要去摘果子。今天我們就和笑笑一起來摘果子。(板書課題)
請小朋友認真觀察,從這兩幅圖中,您能獲得什么數學信息?
誰能把這兩幅圖的意思用一句話完整的說一說?
樹上原來有5個西紅柿,被笑笑摘走了2個,樹上的西紅柿就少了,只剩下了3個。象這樣的數學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算式怎么列?
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5-2=3
(2)認識“-”號
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減號。(出示卡片“-”)你們說他像什么啊?
說得真好,“減號”這位新朋友的作用可大了,它表示去掉的意思。
學生和老師一起用手書空畫“-”——短短的一橫。
學生齊讀板書:5-2=3。
請學生說一說在這個算式中,5,2,3各表示什么意思?算式5-2=3表示什么意思?
二、做一做
看到同學們很快就學會了用減法來解決問題,老師真高興,你們是好樣的。其實我們的身邊有許多這樣的數學問題,我們一起來看看!
1、引導學生完成第26頁做一做的第2題。
(1)第一幅圖:根據這幅圖的意思誰能給大家提出數學問題?用什么方法解決?
算式中的3,2,1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3-2=1表示什么意思?
(2)第二幅圖:請小朋友們看第二幅連環畫。請你用蘋果卡片擺一擺,邊擺邊自己講講圖意。
(學生自主活動,交流)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4-1=3
誰能說一說算式中的4,1,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算式4-1=3表示什么意思?
(3)請小朋友們看看,在剛才的兩幅圖中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我們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2、象這樣需要用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誰能說一說生活中的減法問題,大家可以邊說邊表演。
3、同桌合作學習。一個學生擺學具演示,另一個學生說算式,再交換角色進行練習。
三、合作交流,小組活動。
手指游戲:教師比手指,學生說算式。
有5個手指,去掉1個。 5-1=
有5個手指,去掉2個。 5-2=
有5個手指,去掉3個。 5-3=
……
左手出2個手指,右手出3個手指,一共有幾個手指?
四、數學游戲(小組活動)
1、一人拿算式卡片,其他學生找相應得數的卡片,比一比誰找得又對又快。
2、一人任意說一個5以內的數,其他學生找出相應的口算卡片,4人小組輪流說。
每次第一個拿出卡片的學生獲得獎勵(小紅花,小星星等等),最后獲得獎勵最多的學生就是優勝者。
五、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六、課后作業:
小朋友回家后請你找一找生活中的有關減法的數學問題,向爸爸、媽媽說一說好嗎?
本節課的教學,我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操作,使學生感受減法的含義。通過具體情境,讓學生編數學故事,不僅練習了減法計算,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并且進行禮貌待人的文明行為教育,基本上達到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從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來看,合作意識還不夠強,需要進一步培養。
教后評議
本節課教師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在教學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教學環節,讓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體驗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教學效果較好
教學流程圖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5
[案 例]
“摘果子”是學生在學習了5以內的加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讓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意義,并能正確進行5以內減法計算。從整體上說,課文沒有給出具體詳細的算法,教師可以引入自己喜愛的方法,學生也可以發展他們自己的方法,教材這樣編排的意圖是為了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留給學生選擇的自由。所以我是這樣進行例題教學的:
當學生看圖列出算式5-2后,我問5-2等于幾?
學生齊說:5-2等于3
我又問:你是怎樣算的?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學生準備后,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
學生小組討論 (課堂氣氛活躍起來,出現了以下算法),再派代表回答:
甲:看圖數數1,2,3
乙:倒數法:4,3
丙:因為5比2大3,所以5-2=3
丁:因為2+3=5,所以5-2=3
戊:因為5可以分成2和3,所以5-2=3
己:5-3=2,所以5-2=3
(看,學生的算法是如此多樣,有幾種連我備課時都沒有想到的。)
然后,老師不點明哪種算法好,或要求學生用那種算法。接下來要求學生有次序地,即不重復、不遺漏地把5以內減法全說出來,并看板書說說發現的規律,最后進行不同層次的練習,達到正確口算5以內減法的教學目的。
但是,這樣教學,最后練習時我只進行了一個基本練習,即看算式說得數(開火車口算)和綜合游戲:幫小鴿子找家(看算式找得數)。對于新課的學習,我發現個別優生不但已會正確口算,而且也能達到比較熟練的程度,大多數學生會正確口算但不熟練,個別學困生有時還出現算錯的現象。而接下去按教材編排又是新課,那么上一節課沒有徹底解決拖下來的問題怎么辦呢?毫無疑問肯定要到課后去補,要給學生“開小灶”。而學生由于當堂知識沒有當堂消化,做起作業來,也肯定質量不高,交上來批改后又要訂正,又要“開小灶”,引起惡性循環。
[反 思]
上面片斷的教學中,我積極提倡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了數學交流的機會,目的是促進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由于提倡算法的多樣化,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解題策略,他們會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會對解決數學問題有深切的體驗,從而取得學習數學的經驗。這些算法都是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基礎知識和生活經驗思考的結果,每一個不同的算法,就代表了一個創新的意識,從而有效地進行了發散性思維訓練。
雖然算法的多樣化對于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造思考的能力確實有很大的幫助,但是我又覺得如果每節課化太多的時間側重于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室里看上去總是熱熱鬧鬧,而老師不去管學生的基礎知識會不會扎實,基本技能有沒有掌握,那么學生應該會做的題目不會做,應該會解決的問題不會解決,各種考試成績出不來,合格率和優秀率沒有達標,成績太差,在現行素質教育還沒有完全或真正替代應試教育的觀念下,家長會怎么想?他們會認為學校沒有發揮優勢,所以我一直在想如何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有機地結合,充分地取長補短?
我想:首先,應該端正認識,明確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并不是完全對立,不可調和的,兩者完全可以有機結合,取長補短。
再者,在平時備課時我努力遵循教材編寫的宗旨,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形成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以培養、發展、弘揚學生的主體性為根本目的,盡可能增大學生學習的自由度,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主動獲取,主動發展的內化過程,積極形成一種“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的教學模型,即老師創設諸如生活情境、動畫情境、游戲情境…….,把學生引入情境中來,使學生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從而開動腦筋從數學的角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還能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達到學以致用,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有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利于學生身心愉悅地發展。
例如,在學習20以內的退位減法時,書中創設了購物的情境,我讓同桌二人分別扮演售貨員和顧客,商店有15支鉛筆,售出9支,還有幾支?學生探究算法,有的用破十法,先算15-10,再算5+1;有的用連減法:把9分成5和4,先算15-5,再算10-4;也有把15 分成10和5,先算10-9,再算5+1;也有想加算減,還有一根一根地數數法等,方法多樣化,人人動腦參與學習過程。接著我出示同類問題,讓學生把這種算法應用到同類問題中,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達到了學思結合。
再次,以教材為主線,充分吸取教材的優點,如追求基礎知識扎實,基本技能牢固等,撇開它們有時教學思路單一、死板的缺點,所以平時備課時,根據需要把教材的內容補充進去,新授時靈活采用教學方法,新授之后努力提高課堂練習密度,深度與廣度。有時,根據內容需要,再上一節練習課,以達到鞏固熟練的目的;有時,新課的知識點較多,學生掌握有些困難,就分兩教時教學。
或許同仁們會有更好的辦好,我只想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案例,以期拋磚引玉。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6
教材分析:小刺猬摘果子,從“想摘果子”到“想辦法摘到果子”,整個情節生動有趣,畫面形象鮮明,很能調動小班幼兒閱讀的興趣。故事中對“小刺猬請小猴來幫忙,小猴幫助小刺猬摘果子”的情節刻畫,深刻體現了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友愛之情,有利于小班幼兒情感教育的滲透,能讓幼兒在觀察、模仿、體驗中感受友愛互助的快樂。活動目標:1.了解小刺猬從“想摘果子”到“想辦法摘到果子”的整個情節過程;2.學著仔細觀察圖片,愿意說說小刺猬和小猴的對話,體驗同伴間互幫互助的快樂。活動準備:多媒體課件,紙蘋果兩個,切開的蘋果每人一塊,音樂。活動過程:一、導入師:小朋友,你們愛聽故事嗎?今天宣老師帶來了一個故事《摘果子》(播ppt1)二、觀看多媒體課件,了解故事情節。1.了解故事前半部分。1)看ppt2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看到的內容。師:圖上有什么?(一棵蘋果樹,樹上掛滿了許多又大又紅的蘋果)2)看ppt3-4,引導幼兒說說小刺猬發現蘋果樹會怎么做。誰來了?它想做什么?3)看ppt5,引導幼兒觀察小刺猬在干什么讓幼兒模仿小刺猬踮腳的動作,體驗夠不著的感受。小刺猬想到了什么辦法?它為什么摘不到蘋果? 4)鼓勵幼兒為小刺猬想辦法。請你來試一試,怎樣才能摘到蘋果?2.了解故事后半部分1)看ppt6,引導幼兒思考小刺猬想了一個什么辦法。 小刺猬干什么了?它是怎樣跑開的?從哪里看出來?2)看ppt7-8,鼓勵幼兒想象小刺猬和小猴之間的對話。小刺猬找誰幫忙了?它會對小猴說些什么? 3) 看ppt9,引導幼兒觀察小猴是怎么幫助小刺猬的。教師和幼兒分別扮演小猴和小刺猬,體驗摘蘋果的快樂。(師幼玩摘蘋果的游戲)4)看ppt10,模仿小刺猬和小猴一起吃蘋果的畫面,體驗獲得成功、共同分享的喜悅。3.結合ppt,完整地回顧整個故事。三、品嘗蘋果。端出準備好的蘋果,在歡快的音樂聲中,大家共同品嘗蘋果的美味。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要求:
通過摘果子這一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中的聯系。
教學重點:減法的含義。
教學過程:
1、分果子情景創設,
(1)先讓學生同桌合作分果子,
(2)說一說,分的過程。
(3)得出算式5-2=3
3、自主探究,體驗減法
(1)認識減法算式,和”-“號。
(2)找一找,說一說身邊的減法。
3、初步嘗試
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一做。
學生交流。
4、實踐鞏固
(1)學生先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注意學生的語言表達。
(2)練一練第1題,學生自己獨立完成,可用手幫助。
(3)第3、4、5,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引導發現其中的規律。
5、數學游戲,學生同桌進行。
6、小結:這節課你什么地方學的最有趣啊?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8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課件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不足之處:
1、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2、課堂上除了形式多樣,應該組織一些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除了讓他們讀,更應該讓他們寫一寫,因為學生光會說,不一定會寫。個別男孩上課紀律散漫,有待于強化和約束。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9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三節"摘果子". 本單元,是在認識了10以內數的基礎上學習加減法,主要內容為10以內減法的學習.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學習 5以內的減法.教材通過摘果子的情境,將具體的現實問題抽象為數學模型5-2=3,為以后10以內減法及更大數的減法學習做準備.根據數學課程及學生的實際情況,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在具體的活動與情況中,初步體會減法的數學含義,認識減法.
能正確計算5以內的減法,能用減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初步感知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在運算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重點:初步體會減法的含義,能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能運用本節課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難點:正確計算5以內減法,并運用在解決實際問題上.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在黑板上列兩個式子3+2,4+1,準備5個蘋果,然后叫兩名同學來做題,做對的可以吃到蘋果以資獎勵.
二,探究新知:
(1)讓班內的其他同學看5個蘋果,然后拿走兩個,讓同學們回答還剩下幾個,教師在黑板上列式子.
(2)講出減號的意義.
(3)讓學生說說是如何想的.
三,做練習:
(1)教師引導學生讀題,思考.
(2)讓學生獨立試做.
(3)教師給班級學生分組交流討論.
(4)全班匯總.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內容
第三單元“加減法(一)”
二、教學目標
1.通過不同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充分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材分析
“摘果子”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重在讓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和計算方法,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課。
四、學生分析
所執教的班級是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雙語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在學齡前已經會算20以內的減法,但是對于減法的意義及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還不是很了解。因此教師為學生創設了多個體會減法意義及與生活聯系的活動,意在通過本節課使學生充分理解減法的意義,會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減法問題,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意識。
五、課堂實錄
(一)師生共同探究新知
師:今天的數學課,汪老師想先和大家一起來做一個摘蘋果的活動。看看誰能在活動中發現數學知識。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上這幅圖(出圖),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圖上有多少個蘋果嗎?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樹上有5個蘋果,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師板書:樹上有5個蘋果)
(通過學生的語言描述,初步建立數量與數字的聯系。)
師:如果請你來摘蘋果,你想摘幾個?(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回答)
生1:我想摘3個。
生2:我想摘2個。
(教學反思看到學生們興高采烈地說著,我感到非常高興和欣慰。我想:每節課的開始就好比戲的序幕,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合理,就能引發學生的興趣、開啟思維的閘門。這就需要我們教師精心設計學生感興趣的活動。)
師:請你來摘蘋果,其他同學想一想根據他的動作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生摘蘋果,師板書:摘下2個)
生1:5-2=3。
(評析生1很快列出算式并得出答案,說明5以內減法對學生來說挑戰性不大。此時,教師沒有順著生1思路,糾纏于訓練學生的計算能力,而是及時地把學生思路引向對減法意義的理解上。)
師:你能給大家提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2: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摘下2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5-2=3,還剩3個蘋果。(師板書:還剩幾個蘋果?)
師:誰能再給大家說一說?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師:這個算式怎樣讀?誰能再給大家大聲讀一讀?
生:5-2=3。
師:算式中的5,2,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師:誰能指著圖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設計意圖明確算式中各數表示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
師: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活動,請同學們來看連環畫。(出圖)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怎樣看連環畫?
生1:有一個點兒的是第一幅圖,有兩個點兒的是第二幅圖。
生2:看的時候要把兩幅圖的意思連起來看。
師:根據這幅圖的意思誰能給大家提出數學問題?
生1:原來有3本書,叔叔拿走2本書,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本書?3-2=1,還剩1本書。
師:誰能再說一說?(師板書)
師:算式中的3,2,1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桌子上原來有3本書,2表示叔叔拿走了2本,1表示還剩的1本書。
師:再請同學們看一幅連環畫。(出圖)請你用圓點或小棒代替圖中的蘋果一邊擺一邊自己講講圖意。
(學生自主活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將實物轉化成符號,再轉化成算式的抽象思維能力。)
生1:(用圓點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偷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
生2:(用小棒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扎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師板書)
師:誰能說一說算式中的4,1,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原來有4個蘋果。1表示小刺猬扎走的1個蘋果。3表示還剩下3個蘋果。
師:請同學們看看,在剛才的3幅圖中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
生:還剩下幾個的問題。
師:我們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生:減法。
師: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的就是——減法。(板書:減法)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減號。(板書:減號)伸出手來和汪老師一 起寫一個減號——短短的一橫。
師:這些問題都用減法解決,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拿走,不是添上,所以用減法。
(師引導學生歸納并帶領學生用手勢表示: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師:誰能用手勢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的2個活動,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減法的意義。)
(二)鞏固應用
師: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板書:5-4),你能舉個例子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這個算式解決嗎?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4個,還剩1個。5-4=1。
生2:今天買了2個蘋果,吃了4個蘋果,還剩1個蘋果。
生3:本來只有2個蘋果,怎么吃4個,還剩1個。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用我們目前學習的知識,2還減不了4,也就是說本來只有2個蘋果沒有辦法吃掉4個。
生4:本來有5塊磚,小偷偷走4塊磚,還剩1塊磚。5-4=1。
師:生活中最好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我們幫助別人搬磚,助人為樂那多好呀!
生5:我家原來種了5盆花,死了4盆,還剩1盆。5-4=1。
(評析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減法實例引入教學,學生會感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使他們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可以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悟數學。)
師:請大家看看,老師這幅圖能用5-4=1這個算式表示嗎?
生:能。
師:5,4,1在這幅圖中表示什么?
生:5表示原來有5個圓點,4表示劃掉4個圓點,1表示還剩1個圓點。
(評析看算式講圖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減法的意義。)
師:請同學們輕輕地打開書第26頁,看第1題。第一幅圖就是老師黑板上的圖,我們已經解決了,現在看看后兩幅圖的意思,你明白嗎?
生1:劃掉幾個圓點都行,但就是不能超過圖里圓點的數。
生2:劃掉幾個圓點就要在下面列算式減幾。
師:任意劃掉幾個圓點都可以,但要列出相應的算式。請同學們自己獨立完成。
(1)學生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匯報(師按規律貼圖并板書算式)
生1:我劃掉3個圓點,4-3=1。
生2:我劃掉1個圓點,4-1=3。
生3:我劃掉2個圓點,4-2=2。
生4:我都劃掉了,4-4=0。
師:為什么4-4=0?
生:因為本來有4個,都減去了就一個都沒有了,所以等于0。
生5:我沒劃,4-0=4。
生:我有發現……
師:你們有什么發現?
……
師:你們發現得真好。每幅圖都有4個圓點,所以有這樣的規律。你們劃掉的都是0,1,2,3,4個圓點嗎?可不可以劃掉5個、6個……
生:因為圖上就給了4個圓點,沒有第5個、第6個圓點。
師:那得數可能是5,6,…嗎?
生:因為減法是越來越少,加法才是越加越多。所以得數不能越來越大。
師:得數最大不能超過4。
第三幅圖分別可以劃掉幾個?
生1:我劃掉2個,3-2=1。
生2:我劃掉1個,3-1=2。
生3:我劃掉3個,3-3=0。
生4:我沒劃,3-0=3。
生5:要是沒劃不就等于沒做這道題嗎?
師:如果你圖上沒劃,算式對應地列出來也可以。
(教學反思我為學生能如此地交流感到高興。學生的語言也許還不夠簡煉,但只有七八歲的孩子是那樣有自己的想法,他們的反應與思維又是那樣的敏捷。看來,教師在設計教學時應該讓一些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這樣,才能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
師:下面我們在小組中做一個活動: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生:秋天。
師: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許多果實都成熟了,下面我們就一起去農場采摘,看看都能摘什么?(師在黑板貼圖:蘋果、玉米、梨、西紅柿、橘子)黑板上共有5種果實,小組內每人選擇1種,先商量一下每人選什么?
(小組活動)
師:請每位小小采摘員在你選的果實中任意地摘下幾個都可以,然后用你的小棒、圓點子或其他學具擺擺,也可以畫一畫圖,說一說數學問題,最后把你的算式寫在練習本上。如果小組內每人都寫完了,按照從1號~5號的順序交流一下。
(1)獨立活動
(教學反思看到學生們活動時的情緒高漲,我也非常高興。我想我們的教學應以學生興趣為出發點,讓數學教學成為數學活動的教學,讓學生在玩中學,在樂中練。)
(2)小組交流
(3)小組匯報
師:哪個組愿意向大家匯報一下你們組摘果實的情況?
小組長:1號先說。
生1:(小棒板演)原來有5個蘋果,摘下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5-1=4,還剩4個蘋果。
小組長:2號說。
生2:我畫了4個△代表4個玉米,劃掉2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4-2=2,還剩2個△。
小組長:我是3號我來說。(圓點板演)原來有5個梨,摘下2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梨?5-2=3,還剩3個梨。
小組長:4號說。
生4:我是用鉛筆擺的。原來有3個西紅柿,摘下2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3-2=1,還剩1個西紅柿。
小組長:5號說。
生5:我是用橡皮擺的。原來有2個橘子,摘下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2-1=1,還剩1個橘子。
師:他們組說得非常好,我們一起鼓勵鼓勵他們組。
(評析為學生創設開放性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有自己獨特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在小組交流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互學、互賞、互促的意識。)
(四)小結
師:今天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生:解決的都是還剩幾個的問題,都是用減法解決的。
師:什么時候用減法?
生1:拿走的時候做減法。
生2: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用減法。
師:今天回家請同學們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減法解決?
六、教學反思
1.教學過程的關鍵不是教師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學,而是怎樣使師生雙方共同為教學本身所吸引,真正使教學成為有魅力的教學、好的教學。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過程應是走向數學活動的過程,這樣師生雙方忘卻了外在的期望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為教學情境所吸引,讓學生在做游戲活動中學習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本節課的“摘蘋果”“采摘”的活動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2.本節課注重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減法實例引入教學,學生會感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使他們感到數學的樂趣。可見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最后,再應用于實際生活。數學教學要貼近學生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運用到數學。
3.本節課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把5以內的減法的計算方法讓學生在活動中鞏固練習,把減法的意義及減法與生活的聯系作為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摘蘋果”“看連環畫”“根據算式舉生活中的實例”和“根據算式解釋圓點子圖”的正反2個層次的活動中逐步體會、理解減法的意義。
4.本節課注重從細微處入手,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能力。包括: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等。
七、案例點評
本節課教師能夠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生活經驗進行大膽嘗試,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本節課教師能抓住教學重點,走出了計算教學單純重視計算的誤區,而是將減法的意義和減法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作為本節課的重點。而且注重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讓學生聯系自己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體會減法的意義,既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又激發了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培養了學生聯系生活學數學的意識。
2.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余地:如“找一找生活中的減法問題”“用自己喜歡的實物或圖式表示減法的意義”。
3.教師注重學生各方面習慣和能力的培養,如: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的能力等。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1
《摘果子》教學反思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學設計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線的思路,注意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去體驗數學和經歷數學。
一、創設情境,在活潑的氣氛中激發興趣。
“興趣是第一老師”創設情境是激發興趣最有效的方法。于是在新課引入時,我這樣設計的,出示主題圖激活課堂。
二、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樂趣。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具有充分創造的通道。為學生提供比較充足的探索空間,讓學生盡量發揮創造潛能。學生在動手、動腦、動口的操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一種積極有效的意義建構過程,既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獲,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以感受成就與成功。
三、游戲活動,在愉快氣氛中體驗成功。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認知過程,同時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愉悅和諧的課堂氛圍可以有效的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教師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注意穿插游戲,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得到提高。
四、注重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把數學生活化,是課程改革的一大特點,讓學生置身于實際生活中,感受到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數學活動的生活,使學生實實在在地用自己的腦筋,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自身的需要,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覺得數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從而培養他們愛數學學數學的熱情,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
一年級《摘果子》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幾點思考和疑惑。思考一:讓孩子說還是有限制的讓他們說?本節課教學中,從動畫入手到看圖說圖意,學生的想像能力豐富,大膽說出了生活中的減法故事,但學生收不住說的欲望,叫我犯了難,后面還有更精彩的設計,我是讓學生打住還是讓他們盡興說呢?必竟孩子有積極的情緒和興趣。
思考二:是生活中的數學還是數學中的生活?新《課標》提倡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在教學中我設計一個課間律動片段,讓學生聽音樂做個簡單的操。再讓學生根據情景列出4個減法算式。這里未免過于牽強。我們提倡的是生活中的數學,而不是在數學中找一個片段表示生活,這種牽強附會顯得生硬和不自然,其實可以這樣考慮:聽音樂,這段音樂有三段,當第一段結束時,還剩下幾段?怎么列式?既符合生活實際又貫穿了音樂知識。
思考三:怎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們常在教學理論中強調教學要以學生為主體,但實際做起來還有很多過去的影子,更難的是一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如何去實現“以學生為主體”?這有待于進一步探究。
《摘果子》教學反思
學生初學減法,比較感興趣,在教學中又安排了許多色彩艷麗的圖畫,使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在授課過程中,我又創設了摘果子的情境,讓學生自己動手摘一摘,提出數學問題,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發現,極大的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中間設計的游戲環節——“找朋友”,讓大多數學生參與了活動,使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學習數學的快樂。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2
我說課的內容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一冊,第三單元“摘果子”一課。
一、說教材
本課是學生學習減法的開始,學生對減法的含義體會不深。教材從學生日常生活入手,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解決問題的濃厚興趣及必要性。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因此,我根據教學要求,學生特點確定教學目的為:
知識目標、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減法含義;能正確列出并讀出算式。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與語言交流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認真觀察,大膽發言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體會減法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具:多媒體課件,小黑板
二、說教法
本課我采用觀察操作,練習,討論多種方法交*進行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中初步感知減法含義。
三、說學法
學生本課中通過觀察操作,提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加深對減法的理解。
四、說教學流程
根據數學“創境——探究”教學模式,我把教學過程分為四個階段。
(一)復習準備,創設情境
l 在這一環節,我充分利用“摘果子”這一情境。“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園,自然過子里的果子成熟了,蘭蘭提這籃子來摘果子。她請我們一起去,你們說好嗎?那我們出發吧!這樣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調動起來渡到第二階段。
(二)探究新知,總結規律
首先讓學生看圖觀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蘭蘭摘走幾個?還剩幾個?教師引導學生講圖意提問題,這樣即可以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問題能力,又為以后學習減法應用題打下基礎。接著指名列式計算,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自己讀算式,認識減號。為了加深對減法的理解,我問:“你是怎樣知道
還剩3個果子?為什么用減法算?”學生對減法的理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我鼓勵學生提出不同的問題,尋求不同解法。
為使每個學生對減法含義的理解,建立在親身體驗和動手操作的基礎上,我設計了同桌擺鉛筆的小練習。一人說另一人擺。最后我引導學生:生活中還有很多事情與減法有關,你能舉例說明嗎?讓學生找找身邊的減法,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再進行小結質疑:蘭蘭見到同學們學得這樣好高興得忘了剛才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誰能告訴她?如果沒有問題進行第三街段。
(三)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練習是發展智力,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練習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突出重難點。因此我設計了這樣的練習題1看圖填算式。讓學生對本課知識點進一步掌握。2算一算檢查學生離開圖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3到5題也是看圖計算。其中4,5題答案會有不同的結果,只要學生解釋合理,我都給予肯定。為了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我設計第6題是比較大小。這道題我采用同桌合作學習,讓學生通過互相幫助合作解決困難,讓他們每個人都產生成功的喜悅,調動了學生的非智力 因素。最后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形式游戲“摘果子”讓孩子們在玩玩,笑笑,算算中結束本節課。
(四)全課總結,強化新知
一堂課的結束,要讓學生明確所學的知識,建立知識網絡。我問;“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培養學生概括能力。
這節課我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同時,自主感受,協調發展。力求圓滿完成教學任務,使課堂教學優質高效。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3
大班體育活動《摘果子》根據大班幼兒年齡特點,主要練習幼兒原地縱跳觸物,就是要縱跳才能摘到果子,并在活動要學習分工合作,所以對幼兒來說有一定的難度,大班幼兒的跑、跳能力進一步提高,平衡性、協調性等身體機能也有所提高。
本次活動的活動目標是練習原地縱跳觸物,獲得一定的縱跳能力。并且學習分工合作,積極參與創作游戲場景工作。增強幼兒的合作意識,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重難點是幼兒能在摘果子的過程中感受縱跳的動作技能,了解助跑起跳的基本動作。學會下蹲擺臂起跳來摘果子。
本次活動我為幼兒準備了磁性“水果”若干,障礙物若干,保護墊一塊。結合實際活動,進行如下反思。
一、活動準備
1、提前準備活動材料,并擺放在合適位置。
2、結合實際,選擇適宜的活動環境。
活動前考慮到幼兒需要助跑縱身起跳摘物,結合本園實際情況,決定在隔壁空教室進行本次活動。將磁性“水果”置于黑板上,黑板前方放一塊保護墊,防止幼兒摘物時與墻面發生正面碰撞。
二、活動過程
1、熱身活動應充分有效,有一定趣味性。
結合活動內容縱跳,主要發展腿部力量。所以在熱身活動時我著重腿部熱身,用車輪跑、深蹲起跳等方式進行熱身,在達到熱身目的的同時提高了幼兒運動的熱情。
2、尊重循序漸進原則,由易到難的原則。
通過設置障礙物、提高“水果”高度來體現活動的層次性。
3、注重課堂常規的培養。
體育活動中幼兒非常容易興奮,從而出現在活動中不能很好地聽從教師的命令。教師在活動中應時刻抓好常規這一環節,引導幼兒遵守課堂紀律,才能使活動有條不紊地進行。
4、安全前提下的動作發展。
在活動中,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在安全范圍內充分發揮幼兒的興趣及信心,帶領他們完成動作,學習完整的動作技能。強調縱跳動作的深蹲和擺臂。
5、師幼互動,共同領會動作技能。
教師讓幼兒自己講述動作技能,及時提醒并幫助其改正。利用示范法和分解法幫助幼兒理解動作,共同努力達到學習技能的目標。
6、重視放松活動。
放松活動是體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應該重視每一次的放松活動。本次活動最后讓幼兒品嘗自己摘下的果子,在放松的同時得到滿足感。
三、個人評析和收獲
幼兒對體育活動非常感興趣,教師應該投其所好,在注重習慣和常規培養的同時,把握好核心技能,分層次地鍛煉幼兒的技能,這樣,幼兒就能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體育活動的魅力,從而全身心得到滿足。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4
一、說教材
《摘果子》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頁、27頁的教學內容。本單元從學生熟悉的事例出發,創設情境,初步感知數的計算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知道加減法計算的需要,從而產生學習加減法計算的動機和興趣,在具體情境和活動中體會加減法的含義。
結合本課教材特點和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著眼于新課程三維目標的實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技能目標: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并會讀寫減法算式,認識“-”號。
2、過程性目標:能夠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具體情境感知減法的含義,通過觀察與操作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3、情感性目標:通過創設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從而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
二、說教法
對于一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啟迪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并在教學過程中豐富和發展他們的個性品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在教學中著眼于人的整體發展,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索、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具體體現在:
1、情境創設法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基礎之上,教師應提供具體情境,設計富有情趣的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鼓勵每個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參與數學的學習過程。在本課中,我創設了一個“摘果子”的生活情境,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活動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2、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通過形式多樣的練習來鞏固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并發展學生智力的一種方法,課堂上我針對知識點以及一年級學生持續性差,注意力難以集中的年齡特征,設計了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的多種形式的練習,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在生動有趣的學習活動中鞏固新知識并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3、實踐作業法
新課標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也就是說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鼓勵學生觀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數學問題能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這樣將所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把數學知識轉化為日常生活有用的東西,使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意義。
三、說學法
新課程倡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最大限度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學生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能聞一知十,觸類旁通,終生受益,達到“教是為了最終的不教”的目的。因此,本節課我主要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學生學習新知識。
1、探究學習法
探究學習是新課程倡導的重要的學習方式,數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發現、領悟、探索、交流、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課堂上,我為學生留足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由地擺,用心地想,盡情地說,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揮了個性特長,為培養學生創新智能打下了良好基礎。
2、直觀操作法
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之一是動手操作,用外顯的動作來驅動內在的思維活動,從中感悟理解新知識的形成和發展。本節課在演示摘蘋果的過程以及完成“做一做”第1題時,學生利用學具通過擺一擺、練一練進一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四、說程序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通過問題情境使學生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導語:小朋友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
秋天到了,樹上的果實成熟了。今天,卓老師帶你們去摘果子,你們高興嗎?
揭示課題:摘果子
(二)自主探索,獲取新知
1、學生演示摘蘋果
在黑板上畫一棵果樹,再貼上5個蘋果教具。(這是課前準備好的教具)
指生到前面演示摘蘋果。
(他可以隨意摘。假設他摘了2個蘋果。)
2、學生說摘蘋果的過程
3、列出算式
板書:5-2=3 5-3=2
4、認識“-”號
5、說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初步理解減法的含義。
(三)多樣練習,鞏固新知
1、生擺5個圓片,再拿走4個,還剩幾個?
(邊擺邊說,并列出一道算式:5-4=1)
2、擺4個圓片,隨意拿走幾個,然后列出一道算式。
(同上)
3、教科書第26頁“做一做”的第2題。
(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計算,再組織交流,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四)拓展延伸,回歸生活
1、請學生找一找身邊的減法問題。
引導學生說出“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是多少?”就可以用減法來計算。
2、游戲:找朋友
今天卓老師給大家請來了3位動物小朋友,你們想認識它們嗎?他們是老虎哥哥、兔子姐姐、孤貍弟弟。他們的手上都拿著張數字卡片:分別是2、3、4。請其它小朋友拿出課前老師發給你們的算式卡片。請先口算出算式的得數,再去找相對應的動物小朋友。
(學生在音樂《找朋友》中開始游戲)
(五)全課總結
今天你學會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嗎?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5
《摘果子》的教學反思
《摘果子》一課是北師大版教材數學一年級上冊第26頁、27頁上的教學內容。新課標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也就是說數學學習內容應該是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而且要符合學生發展的基本需要,同時也要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的價值,了解數學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這里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出發,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喚起學生的參與意識,。新課的教學改變了教和學的方式,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新課程倡導讓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上都能獲得成功,最大限度地發展每一個學生的智慧潛能。我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答案、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新教材的基本特色就是重新整合知識內容,體現數學學習內容與社會生活之間的聯系;以學生“數學活動”為主線,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在本課中,教材通過“摘果子”這一生活情境,讓學生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初步體會減法與生活的聯系。教學中,我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創設了一個摘果子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活動中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學好數學的愿望。教學效果很好。在教學活動中,我注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允許學生有不同的想法,讓學生敢想、敢說,使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發揮了個性特長,為培養學生創新智能打下了良好基礎。
《摘果子》教學反思
叢麗梅
本節課我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課件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課后我也認真反思這節課不足之處:
首先,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節課中,我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的建立。課堂上,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我的教學課件可以訂正為:我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我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其次,課堂上除了形式多樣,應該組織一些小競賽,使學生更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只有讓他們動手,動口,他們的注意力才會集中。除了讓他們讀,更應該讓他們寫一寫,因為學生光會說,不一定會寫。個別男孩上課紀律散漫,有待于強化和約束。
摘果子教學反思
教學過程:
師:小明來到一棵大樹下,看到這么多的果子,他真高興,(出示黑板)同學們,你能幫他數數這棵樹上有幾個果子嗎?
生:這棵樹上有 5個果子。(板書:5)
師: 果子又大又紅,小明饞得直流口水,立刻伸手去摘,他摘了幾個?
生:小明摘了 2個果子。(板書:2)
師:那么樹上還剩下幾個果子呢?
生:樹上還剩下 3個果子。(板書:3)
師:樹上有 5個果子,摘走了2個,就是去掉了2個,去掉就用減法計算。(板書:-)還剩3個就等于3。(板書:= )讀作:五減二等于三。(生仿讀)那么5表示什么呢?
2表示什么,3又表示什么呢?
生: 5表示樹上有5個果子,2表示去掉了2個果子,3表示樹上還剩3個果子。
師:“ -”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去掉的意思,去掉就用減法。)
教學反思
教學優點
本教學設計能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摘果子入手,使學生產生要解決問題的濃厚趣及必要性,讓學生在觀看教師演示的同時,感受,發現。調動視覺,聽覺,觸覺諧調發展,初步感知減法的含義;體會到減法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不足與改進
(一) 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及自主探索的習慣及能力。在本案例中,教師的提問過于瑣碎,呈現一問一答的情形,雖然問題都是學生在回答,但實際上還是教師牽著學生走,并沒有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討論,學生思考和探索的余地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在本案例中,教師應提出一些具有更大活動空間的問題,此案例可以訂正為:師演示摘果子的過程,邊做邊用手勢提醒學生,樹上原來有幾個果子,摘下了幾個,還剩下幾個,問“你看到了什么?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小組內再說一說。”這樣就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探索余地,大大增加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空間,上述案例,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害怕學生討論不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加以牽引,教師應充分相信學生,讓其大膽實踐,在實踐中獲得真知。重視學生知識的獲取過程。
(二)由于考慮學生年齡較小,理解力差,教師沒有把減法的定義生搬硬套,而是用“去掉“二字簡單概括,這樣做容易給學生以誤導,凡是“去掉”就用減法計算,不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及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在學生第一次接觸減法時,可以用“去掉”二字簡單概括,但隨著學生知識的不斷積累,教師應逐漸更正這種說法,給學生一個更合理的,更確切的解釋。如:從總數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就用減法計算。而到了三四年級,這種說法就又應更正為“已知兩個加數的和,與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用減法計算。”
(三)在擺圓片時,教師擺,學生看,而此時,學生已初步理解了減法的含義,所以此處應放手讓學生自擺自算,同桌擺算,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減法含義的理解。這樣,既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鞏固了所學了知識,一舉兩得。原因分析,課前教師準備不充分,沒有告知學生準備學具。導致課上只有老師一個在擺,學生只能看老師擺。
北師大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學《摘果子》教學設計 篇16
一、背景與導讀:
“摘果子” 是北師大版實驗教材第一冊第三單元“加減法(一)”中第26-27頁的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5以內的加法的意義和算法后,第一次接觸5以內的減法,重在讓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減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和計算方法,是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習減法打好基礎的重要一課。因為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積累和經歷了大量的減法事實,在教學時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減法模型并進行解釋應用的過程,體會減法的含義。同時,應讓學生通過有效的數學活動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
(1)學生體會減法的含義,認識減號,會讀、寫減法算式,初步建立減法的模型;
(2)尋找和總結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口算被減數是5以內的減法。
2.過程性目標:
(1)培養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學會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圖意;
(2)培養學生初步的交流意識,體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體會減法的含義,初步建立減法的模型。
二、教學片段與反思:
片段一 課前談話,復習舊知。
同學們,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季節嗎?(秋季)。對了,秋天是豐收的季節,果園里的果子都成熟了,今天,老師將帶領你們到果園陪笑笑一起去摘果子,你們高興嗎?好,要想到果園,必須闖過下面兩關才能進入,你們有信心嗎?
第一關:我擺你說:教師擺教具,點生說出所表示的加法算式。
第二關:我能行。直接說結果:3+2= 1+3= 2+2= 1+4= 1+1= 2+3=
[ 教學反思:通過談話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有探求知識的欲望,設計闖關活動,主要是讓學生復習鞏固前面的5以內數的加法知識,加深對加法意義的理解。]
片段二 探究新知:
1、引入分果子情景并解決問題:
師:我們順利闖過了關,可以陪笑笑到果園摘果子了,請小朋友們把書輕輕地翻到第26頁。
師:看看最上面的圖,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話說一說圖上有多少個蘋果嗎?可以用數字幾來表示?
生:樹上有5個蘋果,可以用數字5來表示。(師板書:樹上有5個蘋果)
師:再請看第二副圖,你能用完整的話說說圖上表達的是什么意思嗎?
生:笑笑摘走了2個蘋果,樹上還有3個蘋果。(師板書:摘走2個,還有3個。)
師:還有誰能完整的把情景圖表示的意思說出來?
生:……
師:你們能用學具把剛才笑笑摘果子的過程擺出來嗎?
生在下面活動,教師巡視。
師:有哪個同學愿意用老師的教具來擺擺?(點學生擺,師生觀察,并評判。)
師:你們能不能畫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剛才的過程?
生:可以
師:好,那請小朋友們趕快行動用你們喜歡的圖形來表示。
師:有哪個同學到前面來畫。(點生板演后,師生一起觀察評判)
師:我們通過看圖,自己擺學具,還有畫自己喜歡的圖形來表示笑笑摘果子的過程,都知道了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有3個。有誰能用一個算式表示呢?
生1:5—2=3 生2:5—2=3 ……
師:剛才很多同學都提到了用5—2=3這個算式來表示,算式中的5,2,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師:誰能指著圖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2表示摘下來的2個蘋果。3表示樹上還剩3個蘋果。
[設計意圖:明確算式中各數表示的意義,幫助學生理解減法的意義。]
師:我們如果把算式中的3當作一個問題來問別人,應該怎么問呢?
生1:還有幾個? 生2:還剩幾個蘋果?……
師:如果我們把前面的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2個這兩個條件加上的話,就是一個數學問題了,有誰能完整的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呢?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有幾個?
生2: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了2個,還剩幾個蘋果?
……
師:我們是用什么方法來解決你們所提的這個數學問題的呢?
生:減法。
師:今天,我們重點研究的就是——減法。(板書:減法)我們來認識一位新朋友:減號。(板書:減號)伸出手來和老師一起寫一個減號——短短的一橫。一起讀5—2=3( 板書:5減2等于3)
師:假如你是笑笑,你準備摘幾個果子?應該怎樣列算式?
生1:我準備摘3個,還剩2個,用5—3=2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3、2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3表示摘下來的3個蘋果。2表示樹上還剩2個蘋果。
生2:我準備摘1個,還剩4個,用5—1=4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1、4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1表示摘下來的1個蘋果,4表示樹上還剩4個蘋果。
生3:我準備摘4個,還剩1個,用5—4=1來計算。
師:他所列的算式中的5、4、1表示什么意思?
生:5表示樹上原來有5個蘋果。4表示摘下來的4個蘋果,1表示樹上還剩1個蘋果。
師:有摘5個蘋果的嗎?那該怎么列式呢?
生:5-5=0
師:有摘走6個、7個嗎?
生:沒有
師:為什么不能摘走6個、7個?
生:總共只有5個,不夠摘。
[ 教學反思:教學過程的關鍵不是教師如何有效地“支配”教學,而是怎樣使師生雙方共同為教學本身所吸引,真正使教學成為有魅力的教學、好的教學。根據一年級學生的特點,教學過程應是走向數學活動的過程,這樣師生雙方忘卻了外在的期望壓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中,為教學情境所吸引,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數學,激發對數學的興趣,真正實現讓學生在玩中學,做中學。這里的“摘蘋果”的活動都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教師通過一步一步的有目的的引導,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流的習慣,還有對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思維能力的發展指導都比較到位。]
片斷3 自主探究,進一步體驗減法:
師:下面我們再來做一個活動,請同學們來看連環畫。(第26頁第2題的圖)誰能給大家講一講怎樣看連環畫?
生1:有一個點兒的是第一幅圖,有兩個點兒的是第二幅圖。
生2:看的時候要把兩幅圖的意思連起來看。
師:根據這幅圖的意思誰能給大家提出數學問題?
生1:原來有3本書,叔叔拿走2本書,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本書?3-2=1,還剩1本書。
師:誰能再說一說?(師板書)
師:算式中的3,2,1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3表示桌子上原來有3本書,2表示叔叔拿走了2本,1表示還剩的1本書。
師:請同學們看小刺猬扎蘋果的一幅連環畫。請你用圓點或小棒代替圖中的蘋果一邊擺一邊自己講講圖意。(學生自主活動)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將實物轉化成符號,再轉化成算式的抽象思維能力。]
生1:(用圓點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偷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
生2:(用小棒板演擺圖)原來有4個蘋果,小刺猬扎走1個,我想問問大家還剩幾個蘋果?4-1=3,還剩3個蘋果。
師:誰能說一說算式中的4,1,3在圖中分別表示什么意思?
生:4表示原來有4個蘋果。1表示小刺猬扎走的1個蘋果。3表示還剩下3個蘋果。
3、建立知識模型:
師:請同學們看看,在剛才的3幅圖中我們解決的都是什么問題?
生:還剩下幾個的問題。
師:我們都是用什么辦法解決的?
生:減法。
師:這些問題都用減法解決,你們是怎么想的?
生:因為這些問題都是拿走,不是添上,所以用減法。
(師引導學生歸納并帶領學生用手勢表示: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師:誰能用手勢再給大家說一說?
生:都是從原來的數量里,拿走一部分,求剩下的,所以用減法。
[ 教學反思:通過引導學生再次看圖、提問、自己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減法的意義,加深對前面的強化理解。通過將實物轉化成符號,再轉化成算式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由于有上面三個活動的學習鋪墊,再來進行提煉,建構減法的知識模型,使學生理解減法的含義,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水到渠成。學生學得輕松,容易理解。]
片段四 鞏固應用:
師:請同學們看這個算式(板書:5-4),你能舉個例子說一說生活中有哪些問題可以用這個算式解決嗎?
生1:樹上有5個蘋果,摘走4個,還剩1個。5-4=1。
生2:今天買了2個蘋果,吃了4個蘋果,還剩1個蘋果。
生3:本來只有2個蘋果,怎么吃4個,還剩1個。
(全班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師:用我們目前學習的知識,2還減不了4,也就是說本來只有2個蘋果沒有辦法吃掉4個。
生4:本來有5塊磚,小偷偷走4塊磚,還剩1塊磚。5-4=1。
師:生活中最好沒有這樣的現象,如果我們幫助別人搬磚,助人為樂那多好呀!
生5:我家原來種了5盆花,死了4盆,還剩1盆。5-4=1。
[ 教學反思: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減法實例引入教學,學生會感到有感而發、有話可說;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可以使他們感受數學的樂趣,體會到數學源于生活。數學與學生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可以使學生從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數學、理解數學、體悟數學。]
師:請大家看看,老師這幅圖能用5-4=1這個算式表示嗎?
生:能。
師:5,4,1在這幅圖中表示什么?
生:5表示原來有5個圓點,4表示劃掉4個圓點,1表示還剩1個圓點。
[設計意圖:看算式講圖意,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更清晰地理解減法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