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課堂實錄(通用2篇)
胡同文化課堂實錄 篇1
執教人:王 微 點評人:于慧琦
師:上課!同學好!
生:老師好!(全體起立)
師:請坐!(全體同學端正坐好)
師:今天我們要學習一篇文化韻味很濃的文章,在沒學習新課文之前,讓我們先掌聲有請主持“文化快餐”的同學。
(同學鼓掌,一名女同學走上講臺)
生:各位同學,我今天主持文化快餐的主題是“愛”。
(這位女同學先自我介紹,告訴大家她叫小玉,她演講的內容大意是——愛需要勇氣,愛是人類一種美好的情感,在愛的面前每個人都不應該退縮)
{點評:課前的“文化快餐”活動,將一定的時間交于學生,由學生自行支配,或演講或朗誦或其他,創設出一種文化情境,是為培養學生能力的一項好舉措。}
師:好!謝謝這位同學的精彩演講。的確,愛是世界上最美好最純潔的感情,親情、友情、愛情都是愛的不同形式。同學們,也許我們暫時還無法領會愛的真諦,但老師相信隨著你們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性格的成熟,你們將最終體會出什么是真正的愛。老師有一段話要與大家分享(稍做停頓):人生,就像一條路,在這條路上,每一個不同的地方都有一處美麗的景物。而我們就是那些去欣賞景物的人。也許你會因為某一處景物的美麗而驚嘆,但同學們要記住——千萬不能留戀眼前一時的美景而駐足不前,前面的風景會更迷人。如果你停了下來,那么,即使你想再前進去繼續欣賞美景,你也已經遲到了,不是在你該做的時候準時的去做。我們這個年齡就應該欣賞屬于我們的景物,做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同學們,明白嗎?
生:明白!(聲音響亮,流露出贊許的表情)
{點評:學生活動結束,教師做適當的點評,一是對學生積極參與以及課題設計的贊許,另外這是教師素質的隨機表現。教師流暢的語言、誠摯的語調、生動的神態,尤其就題展開所表述出的哲理,相信對學生會有很大的教益。潤物細如聲——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在這點滴如春雨般的言談中進行。}
師:好!我們言歸正傳,同學們,北京是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也是我國政治、文化、交通的中心,如果我讓大家說出北京有名的建筑和名勝古跡,大家會想到什么呢?
生:萬里長城!
天安門!
故宮!
圓明園!
頤和園!
(同學們脫口而出,熱烈積極地響應)
{點評:教學引言,自然樸實,看似不經意,其實這正是執教者的刻意;首先點出北京的建筑,一石激起千重浪,問題不難,卻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重視實際,講求藝術,教學起始,一展教與學的情態}
師:對!雄偉的長城,威嚴的天安門,古老的故宮,美麗的圓明園,這些都是北京的名勝。在今天,北京的高樓大廈平地而起,鱗次櫛比,它們體現了新北京的繁榮和商品經濟大潮下的新文化。有沒有人想到老北京的胡同呢?這些老胡同是舊北京市民文化的載體,正是這些名不見經傳的小胡同醞釀出北京的大碗茶、京韻大鼓以及老北京人獨特的性格。今天,我們就隨著汪曾祺先生的筆觸來體會一下老北京特有的胡同文化。
(采用多媒體教學,大屏幕出現文章題目、作者,背景是老北京胡同的建筑雕刻)
{點評:激得活,還要收得攏。怎么收?這要看教師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課前的科學設計。教者語言典雅時尚,注重修辭;提出問題,直奔主題,過度自然,收得利落。另外,教師嫻熟地運用多媒體教學,直觀再現老北京胡同,將學生很好地引入教學情境中。}
師:同學們請看大屏幕“胡同文化”。一提到“文化” ,也許有的同學就覺得深奧很難把握。其實文化可以體現的很具體,可以在很小很細微的方面表現出來。比如,喝茶是種文化,飲酒是種文化,穿著是種文化,同樣,老北京的胡同里也存在著文化。(同學們看著大屏幕,若有所思)
這篇文章是誰寫的呢?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汪曾祺
(多媒體出現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紹)
同學們請看,汪曾祺,現代著名小說家,師從沈從文,大家知不知道沈從文是誰啊?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生:《邊城》!(僅有一個女同學回答)
師:非常好!請大家記住《邊城》這部作品,沈從文的創造風格恬淡自然,而作為沈從文學生的汪曾祺也是這樣,他的文字質樸、自然,給人以親切自然的感覺。本文即體現了他的這一語言特點,這篇文章又比較口語化,也就是京味很濃重。同學們,你們所知道的作家中,還有誰是“京味”的代表呢?
生:老舍!(異口同聲)
師:很好!老舍一生都在用北京話創作,他的作品也大都以北京為背景,比如戲劇《茶館》、《龍須溝》,小說《駱駝祥子》、《我這一輩子》。除了老舍還有誰呢?(學生答不出)
師:老師給大家介紹幾位,比如戲劇大師曹禺,他的京味代表作品《北京人》,當代作家劉心武,他的作品《鐘鼓樓》,還有女作家霍達;尤其是霍達的小說《穆斯林的葬禮》,全書都以北京的語言風格創作的,是本很好讀的書,同學們有機會可以讀一下。(學生低頭認真做筆記)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而北京這方土地也滋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在南方也存在另一個創作派別,那就是海派作家,也就是以上海為創作背景的作家群體,比如我們熟知的張愛玲、王安憶等等。
{點評:似乎有些旁枝旁蔓,其實這樣很好。語文教學最忌中規中矩,自然聯系、旁征博引,恰是一位優秀獨到的教師應該具有的能力;自然點引,自然拓展,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語文讀本》中有為配合此文閱讀的王安憶小說《上海的弄堂》,課后留出閱讀作業 ,亦不會唐突。}
接著我們再回到汪曾祺這里來,他寫作的語言平淡,但絕不是大白話,更不是白開水,絢爛至極歸于平淡,樸素的文字往往能表達最深刻的涵義,傳遞最真摯的感情。我的大學老師就曾經給我們歸納過作家創作語言的發展軌跡,他用了這樣一個比喻——你剛學會寫作的時候,寫出來的話像白開水、流水帳一樣,沒有顏色也沒有味道。等你再學習一段時間,就禁不住把所有的好詞都用上,以顯示自己的文采,寫出來的文章華麗鮮艷,就如同一杯葡萄酒。當你真正能駕馭語言了,你才發現平淡自然的文字最好,它看似如水一樣沒有顏色,實際上卻是醇香的白酒。汪曾祺的文章語言就是這種風格,請同學們在學習中細心體會。最后,大家要記住汪曾祺的兩部代表作《受戒》和《大淖記事》。
師: 好!同學們,介紹過了作者,讓我們跟隨作者一起走進這篇文章。請同學們看書下注釋一,說這篇文章是作者為攝影集《胡同之沒》寫的序,但這篇小文,即使單獨拿出來,也是很有韻味的,所以我們還可以稱它為小品文或藝術散文。
接下來,我請幾位同學來朗讀課文,讀的時候注意語氣要輕快,語速不要過快。別的同學讀的時候,其他的同學要注意聽,拿筆標出本文有多少段,并做整體的感知。看看老北京胡同有哪些特點?胡同文化的內涵是什么?作者以怎樣的感情來描繪胡同文化的。好!哪位同學來讀第一段?(幾位同學舉手)
好!你來讀!(一名女同學朗讀,其他同學看書靜聽)
恩,請坐!我希望男同學能更積極一些,這篇文章某些段落很適合男同學來讀的。(幾名男同學舉手)
你來!(叫起一名男同學接著讀)
(全文共15段,共有14名同學朗讀,男女比率相同,并且間隔開來,讀完后及時訂正錯音字,適當給以鼓勵。如;不錯,讀得很有感情,挺獨到,嗓音很好,很詼諧,這字應該這樣讀……)
{點評:教學注意了心理學知識的運用,男女同學不偏不倚,適時適當地肯定與鼓勵,語言不必多,簡潔的肯定中滿足了學生的心理,注意呵護了學生的自尊心。}
師:課文讀完了,同學們告訴我本文有多少段啊?
生:15段!(齊答)
師:對!我們要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拿到一篇文章之后要先從整體上感知,理清文路,再進一步分析。
好,我們來看。這篇文章脈絡十分清晰,文章可分為三部分。一是寫胡同的概況,二是寫胡同文化的內涵,三是寫胡同的最后命運。那么這三部分是怎樣劃分的呢?(同學議論,并確定1——4段為第一部分,5——12為第二部分,13——15段為第三部分。)
好,我們就來看第一部分——胡同概況。(點擊多媒體,出示幻燈片:)
文章開頭用了一個比喻句來描寫北京城,大家一起告訴我,是哪一句?
生: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四方四正。(齊答)
師:很對!本體是?
生:北京城!(齊答)
師:喻體呢?
生:大豆腐!(齊答,有的同學忍不住笑)
師:對!看,作者以大豆腐來比喻北京城的方正,平實而又自然,交代了北京城外觀的特點。 那么,作者寫胡同為什么要從北京城寫起呢?
生:胡同在北京城里啊!
胡同是北京的胡同!(同學們個抒己見,毫不拘泥)
師:對!胡同影響了北京城里的北京人,北京城的四方四正也使北京人,同學們看,下一句作者怎樣說?
生:北京人的方位意識極強!(齊答)
師:好!那么北京城到底是怎樣的方正呢?讓我們來看一下下一副幻燈片。
(點擊多媒體,出現一副北京地圖)
同學們請看——北京城就被這一圈圈的環切割成一個個方形,而北京人就在這一個個方形中生活著。這里(指二環一帶),是紫禁城,也就是皇宮,是城市的中心。而這里(指海淀區學院路一帶),就是北京所有大學的聚集地,在這條路上有同學們向往的著名高校:北影、北航、北郵、地大、礦大,最里面的是大學的象牙塔——清華和北大。同學們喜歡這里,就要努力奮斗,爭取三年后來首都讀書。在北京,只要你手里有張地圖,一般就不會迷路,而在其他的城市就不一樣了,這更說明北京城方方正正的特點。(同學們認真傾聽,個個都聚精會神)
{點評:幻燈圖片直觀形象,以天安門為中心點,一環、二環、三環、四環線想外輻射并構成典型的四方形,這幅獨到的圖片引起學生的極大興趣,學生通過視覺清楚地感悟到:北京建筑以及布局的方形特點。圖片的選擇,顯見執教者的用心。“高校”一說,似蜻蜓點水,漣漪剛起,教師又輕輕一撥,回到正題。}
言歸正傳,正是一個個方形圈住了北京人,影響了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首先,他們被局限在一定的框框中,變得中規中矩,對任何事情都不含糊。但方形的居住環境也使他們安分守己,守在屬于自己的“框框”里,甚至一輩子都不敢突破不敢跨越。這就是所謂的北京城的方正影響了北京人的思想。
師:下一段是寫什么?請同學們一起告訴我?
生:胡同名稱!(齊答)
師:恩,還不夠準確,這段作者詳細的介紹了北京胡同名稱的多種來源(點擊多媒體,出現新的頁面)。我請同學們用幾分鐘時間自瀆本段,然后告訴我,老北京的胡同名稱到底有哪些來源?可以互相商量一下。
(同學們自瀆,有的互相商量)
師:好了!哪位同學能告訴老師答案?(學生舉手)
師:好!你來!
生:首先是計數。
師:恩,舉個例子!
生:例如東單三條、東四十條。
師:好!那么這些用于計數的胡同名稱能說明老北京胡同的什么特點呢?
生:北京的胡同很多。(含糊,不很肯定的回答)
師:請坐!這些計數的胡同名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胡同是很規整的,所謂的“條”就是計算胡同的量詞。好,接下來!(又有幾名同學舉手)
[點評:不斷地發問,觸使學生思考。有些問題比較簡單,認真看書就可以得到答案。設計問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進而引導學生學會歸納與總結。]師:好!你來!(叫起一名同學)
生:有的胡同原是皇家存物品的倉庫。比如皮褲胡同、惜薪司胡同。
師:好!這又能看出胡同的什么特點呢?
生:這些胡同原來很重要。
師:正確!請坐!這就從側面反映出老北京胡同的作用。接下來!(又有很多同學舉手)
師: 你來答!
生:原先出過名人,如無量大人胡同、石老娘胡同。
師:好!請坐!這就體現出胡同里人民生活的淳樸。所謂的名人可能是很有威望,很有號召力或者很有影響的人,從這種意義上講,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是“名人”。
師: 還有什么名稱來源?你來!(從舉手的同學中叫起一位)
生:有的是行業集中地,如手帕胡同,表示以前這里的經濟很繁榮。
師:非常好!請坐!這正是老北京胡同曾有的經濟面貌——繁榮。還有呢?
(一名同學來回答)
生:象形!比如狗尾巴胡同。
師:請坐!象形——哦,很好。這位同學概括得精練,用詞非常準確。形狀相似也是胡同名稱的一個來源。這個就比較簡單了。最后一種老師來答,胡同龐雜紛繁,有些根本就無法說清楚名稱的來由到底是什么,比如文中提到的大綠紗帽胡同。
好了,我們清楚了胡同的名稱來源,下面我們接著來看一下胡同的種類。瀏覽第三段,同學們一起告訴老師,胡同大體可以分為幾種?
生:寬闊的和窄小的!(齊答,但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及時反應)
師:很對!同學們看,有一種胡同是寬闊的,這里是高門大院,是上等人的文化(點擊多媒體)。而還有一種胡同是窄小的,他們是普通的民房,是屬于老北京普通百姓的文化。正是這些平民百姓的文化才是胡同文化的主體,正是這些窄小的、簡陋的、無名的小胡同才構成了內涵豐富的老北京胡同文化。
(學生聽的很認真,仔細思考)
師:講完了胡同的名稱來由和種類,接下來作者簡單的說明了胡同的好處。請同學們閱讀第四段,然后告訴我,本段的哪些詞語能概括胡同的好處?
(同學們看書,思考)
師: 好!到這里,作者首先說胡同比鄰鬧市,易于購物,這是——說明住在胡同里怎么樣啊?用書上的詞回答。
生:方便!(異口同聲)
師:好!方便!其次,作者又說胡同似乎離鬧市又很遠,這說明胡同——
(故意停頓)
生:安靜!(齊答)
師:非常好!而在胡同里有著這樣或那樣的手工藝人,比如剃頭挑子、磨剪子,這樣的手藝人服務又使住胡同表現出什么好處?
生:繁榮!
雜亂!
熱鬧!
生活完善!(個抒己見)
師:好!也不錯!胡同,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市民氣息,是北京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場所。
{點評:層層設問,步步緊追;學生緊緊跟住老師,老師緊緊跟著作者,思維輕輕跳動,如絲如縷,教學目標 、教學內容就在一個個問題的思辨中得以落實。}
好了!第一部分的內容我們就學習完了,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多問題都是同學們自己歸納總結的,很好!我們明確了胡同名稱的來由、胡同的種類、胡同的好處,這些讓我們從感性層面了解了關于胡同的基本知識(稍做停頓,給學生思考回顧的時間)。同時,僅從這四段,我們也能感受出,汪曾祺的語言藝術——質樸、自然、親切。如果說我們學《荷塘月色》,朱自清先生的語言是清麗脫俗的,那么,本文作者汪曾祺的語言就是平實自然的。我們學習完全文之后,大家將會有更深刻的體會。
(鈴聲響)
好,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下節課我們將在了解胡同概況的基礎上進一步細致的分析胡同文化的內涵,看看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到底有哪些具體的表現。請同學們課后認真看書,思考北京胡同文化的內涵。
師:下課!
生:老師再見!(齊)
師:同學們再見!
總評:王微是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三年級的學生,這次到我校進行教學實習,在初登講臺的日子里,她完成了《北京胡同》的教學。本教例是《北京胡同》的起始課。雖然我有理由相信她的下一課會更好,《胡同文化》的重點和精華在第二課時。但對一位“初出茅廬”的實習生,如此設計起始課,如此的授課效果,實屬難得。王微在這節課中,表情自然生動,語調親切融和,流露出的是年輕人的激情與活力。具有很強的親和力。王微在課堂上注重了人文思想對學生的熏陶,在洋溢著人文氣息的課堂中,不斷地喚起學生的思考與心靈的震蕩。在如行云流水的教學中,給學生以美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格水平,學生如坐春風,與年輕的老師一同欣欣然,高高興興輕松愉快地地度過一節課。有人說“語文課應是我們的節日”如果我們一直并且都能把語文課當成‘節日“,那我們都會高呼“語文萬歲”。
胡同文化課堂實錄 篇2
《胡同文化》關于語言特色的理解、文化比較辯論教學的課堂實錄
中學語文資源網輯
何國躋
時間:2003年11月26日上午第一、二節
班級:廣州市第47中學高一(11)班
地點:教學北樓203室
執教:何國躋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你們讀《胡同文化》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與其他文章比較覺得語言上有什么不同呢?
眾生:(沉默)
師:我們讀一段感受一下,好不?請大家讀第一段。
生:(讀第一段)。
師:有什么感覺?
生:有,感到語言樸實、親切,老頭子與老婆婆床上對話的方位詞特有趣味。
師:同學們,這樣樸實的語言能反映百姓最真實的生活。大家在寫作文時,常感到無話可寫,總認為,作文的語言是很“高雅”的。是的,作文“行動”本身就是高雅的,但它的“高”不是高不可攀的“高”,作文的內容都是生活化的。這篇文章給我們很好的啟示,本文沒有寫“驚天動地的事”,文章中兩老頭子床上的話都寫了,這樣看來,“寫作文就是 ” 。
生:(齊聲)寫生活。
師:我昨天給大家發了一篇閱讀的文章,叫做《汪曾祺……》。
生:(齊聲)《……喚起青年對語言的熱愛》。
師:通過這篇文章的學習,我也希望喚起同學們的對語文的——。
生:(齊聲)熱愛!
師:也希望喚起大家對語文老師的——
生:(齊聲)熱愛!
師:(笑)我沒有這么說哦!
生:(齊聲)笑。
師:同學們,在你們看來,文章中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文化的特點,哪一些語言最能體現北京人的特點。我們班有五個組。看哪一個組能夠比較好地體會到課文的語言特色。過一會兒,你們推出一個代表你們組水平的同學發表看法。你們需要幾分鐘時間?
生:三分鐘。
師:三分鐘夠了嗎?好吧,現在開始。
生:(讀書,討論)。
師:三分鐘時間到了,可以了嗎?
生:不可以。
師:噢?還需要延長時間嗎?
生:需要。
師:我就估摸著,三分鐘時間你們搞不掂。再延長2分鐘好嗎?
生:好。
師:就再加2分鐘時間吧,請繼續。
生:(讀書,熱烈討論)。
師:時間到了,再不給你們時間了。研究出的水平就是你們的水平了噢,哪一個先來發言?
生:(指第5組)從那一組開始?
師:為什么?
生:我們講“風格”,所以讓他們開始。(眾生笑)
師:你們要這樣的“風格”還是要講“人格”?(笑)
生:我們要“風采”。
師:好!哪一個組先表現“風采”?
生:我先來(很多學生舉手)。
師:好,第2組,第4組,第3組。只有你二個組了,你們要抽簽,還是講“風格”?
生:(第5組舉手)
師:(指第5組)好,就你們組先來。
生:我覺得74頁上寫到《八月驕陽》里“文化革命”的一段對話很有意味,表現北京人不管閑事,其中“您多余操這份兒心,糧店還賣不賣棒子面?”“賣!”“還是的。有棒子面就行。” 還有下面的句子“忍著吧——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表現了北京市民的“忍”的精神。
師:好,很有水平的發言,下面的組就有壓力了。
師:噢,兩位同學站起來了,原來各有招數啊,請。你們要不要模仿一下?大家說要不要?
生:(齊聲)要!
生:我們模仿74頁所引小說里面的對話。
生:(模仿對話)
師:怎么樣?
生:(齊)鼓掌。
師:我很激動,我們班真是人才輩出啊!
師:能不能說說你們這樣讀的依據?
生:他們愛嘮嗑不愛出頭,且覺得他們會說話,很貧嘴的。
師:給他們掌聲(眾生鼓掌)
師:下一個組。
生:我覺得這篇文章語言有三個特點。
師:做總結啊?
眾生:(笑)
生:第一是通俗,第二用了老百姓的語言,口語化,第三是還有高雅的語言。
眾生:(感嘆)哇——
師:請用文中例句說明。
生:文章開頭說“北京城像一塊大豆腐”,通俗地說明了北京城的特點。下面北京人的“東去……西去”這樣的話,就是口語化的。還有第七段的文字都也很口語化。第三,有的語言很高雅。如74頁:“西陽殘照,衰草離披……”這樣的語言很高雅。
師:噢,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啊!
生:(齊)(熱烈的掌聲)
師:下一個組。
生:(沉默)。
師:大膽說,你們沒有壓力!說說看法而已。
生:我讀一段話:“窮忍著,富耐著……睡不著,瞇著”。
師:能不能讀出感情來?或者你的組有沒有人幫你讀出來?
生:(齊聲)讀啊。
生:(沉默)
師:噢,我們就不難為你了。我們也該給掌聲。
生:(鼓掌)。
師:下一位。
生:(模仿語調讀) “我們樓里有一個小伙子……北京人,真有你的”。
師:(指前面那個組與剛才這位同學)你們二位雖然相距遙遠,卻心有靈犀啊(生笑),你把他們沒有完成的任務,很好地完成了,給大家帶來了真切的語言感受,鼓掌!
生:(熱烈的掌聲)
師: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想法?
生:想啊。
師:你們猜,我會同意哪些組的發言?
生:(議論)
師:我感覺啊,韓彗豐同學很像一位語言的鑒賞家啊,假使我要能夠理解到這種程度,也要花很長一段時間。
(多媒體屏示字幕:1、樸素親切 2、簡潔,口語化 3、典雅別致)
同學們不要看你的說法與我的不太一樣就焦急,我看同學們的意思是差不多的。即使高考答題,對你們的答案,老師也不會扣分了。同學們的討論已經把很多主要意思都表達清楚了。
我在這里補充一點,關于語言的簡潔,既體現在引敘的材料的典型性上,如表現北京人的方任意識,用二位老人床頭對話“東去”“西去”的對白,如果是斜街,則一定會表明叫“斜街”等,還表現在全篇文章里多用短句,使文章顯得簡潔。關于語言的“高雅”,我更正為“典雅”,正象韓彗豐同學所找的依據“西風殘照……”一段,四字一句,語言流暢,語氣貫通,古樸典雅,充分表現出作家的古典文學修養。
請看這些句子的出處
屏示: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唐•李白《憶秦娥》)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唐•白居易《琵琶行》)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唐•劉禹錫《烏衣巷》)
同學們,汪曾祺先生用樸素簡潔的文筆表達了他對胡同文化的留戀與對胡同文化走向衰亡的理性認識。那么,我們的同學如何看胡同文化呢,它與取而代之的“高樓文化”比較,你更喜歡什么?或者你有什么看法呢?做一個小調查,你認為“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比較,哪一種更優一些?
生:(舉手)
師:好,因為第三、四組認同胡同文化的多一些,我就給全班劃分為二個“派別”,就是“胡同派”和“高樓派”吧。(生笑)作者這樣看胡同文化,對照課文,想一下,胡同文化與高樓文化,哪一個更有優勢,各自有什么弱勢,給你們3分鐘時間準備,怎么樣?
生:好(看書討論3分鐘)。
師:胡同文化,有代表發言嗎?
生1:胡同文化有優勢,很熱鬧,人的距離近,大家能夠不約而同地會鳥,喝酒,下棋。
師:“高樓”注意聽人家的發言,以利于反駁啊。
生1:那二位對那一段打小姑娘的事情的態度,就是住了“高樓”的緣故,所以不管閑事了。
師:噢,他們如果住了胡同就不會是這樣的態度了,是嗎?
生2:還有,胡同里沒有車水馬龍,遠離了熱鬧。
師:噢,你說的是環境安靜。
生2:胡同有很典雅的感覺。
師:高樓派?
生3:剛才他們說的不管閑事的二位老人原是住在胡同的,與高樓無關。
生2:不是,他們中有團結,文明的精神傳統,我們還要這種傳統,而且要發場。
生4:“我是高樓派,首先,高樓是科技發達的象征,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
生(齊聲):哇——(歡呼鼓掌)
師:你說高樓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發言好有高度啊!
生4:住高樓的人思想就應該進步一些。
師:那你認為,住高樓的人就應該管一管打小姑娘的事,住胡同的人就可以不管。所以,住胡同的人就說,讓他道歉沒有理由,那同一個事例怎么證明相反的觀點?
生5:(舉手)
師:請。
生5:我覺得,這是不同的生產力背景下發生的事。
生(齊呼)哇!
師:你又開拓了一個新的思路啊。
生6:我認為高樓文化是胡同文化發展過來的。
師:你是哪一派的?
生6:中間派的。
生:(齊笑)
生6:高樓文化是歷史走過來形成的。并不代表高樓文化好。胡同文化使人與人之間有一堵墻,課文里說到,鄰里之間,過往不多;高樓文化有一點進化,二者各有優缺點。即高樓使人們之間的墻越來越厚,鄰里之間交往更少了。這二者都不很好。但這些是人造成的,不是環境造成的。
師:你認為,不論什么文化,關鍵在人,是嗎?
生6:是的。
師:你看問題似乎站得得更高一些!
生7:這二種文化都畫地為牢。胡同畫出的是四合院,書中說他們各人自掃門前雪,而高樓則切分為每一戶人家。我也認為這是歷史發展成這樣了。人們之間隔膜深了。按照“天下為公”的說法,我不認為高樓好,我不希望有這樣的文化,還是自然一些好。我想穴居也好,人與人之間沒有那么多提防,夜里睡覺可以不用關門;用現在流行的睡袋也好。如果硬要選擇,我選擇穴居文化了。
師:很有“老莊”風格啊。
生7:我希望過小國寡民的生活,希望人們有交往也有能獨立的空間,人要少一些。人多麻煩多。
師:你是國家未來的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的很好人選啊。(眾生笑,鼓掌)
師:同學們發言有理有據,條分縷析。請接著來。
生8:剛才王典的說法太理論化,不可能實現的。
生9:我是中間派的。我贊同孫楓的觀點,有人曾說,在城市這所用鋼筋混凝土灌注的人性的沙漠上,我感到十分的孤獨和無助。但高樓為什么代替了胡同?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胡同里的人很清閑,年老的搖一把蒲扇,年青人無所事事去會鳥,生活節奏緩慢,不合現代生活的節拍,所以被高樓取代了。但進步的文化也是雙面劍,至于為什么,我目前也說清楚了。
生:(鼓掌)(舉手)
師:這么多人要發言,我該叫誰呢?請你!
生10:我代表胡同文化的,我首先反駁王典的觀點,她說的那種夜晚打開門睡覺的生活是不現實的。胡同文化具有歷史意義,是傳統文化,不會完全被取代,一定會得到一定的發揚。
生11:我是胡同派。如果說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請大家看一看課文73頁的第一段。
師:特別注意,我們聽,她講話的依據是從課文中來的,很好。
生11:北京人也“處街坊”,看得出來,北京人講究獨門獨院也講究“處街坊”,這與現代人相似,現代人講究交往,也保持個人的獨立自由空間。現在高樓大廈里的人,人們心理的隔膜更大了。剛才有同學說過,混凝土已經使人際之間的距離更大了,我們應該感謝胡同文化,它使我們既保持一定距離又不會使人們之間的距離更加拉大,現代高樓里的人,鄰里已經完全是陌路人,見了面也不說話。
師:在你看來,胡同文化并不是那么隔膜的,它有適度的交往,又使人們保持了適度個人空間,就算今天的高樓文化也是胡同文化發展而來的,是嗎?
生11:是的,還有,今天的高樓里的人有一定交往,也是從胡同里繼承下來的,所以,我們應該感謝胡同文化。
師:汪曾祺先生說:“再見吧,胡同。”,那么,你的意思呢,則是“你好,胡同。”對嗎?
生:是的。
師:好,請坐下。
生:(鼓掌)
師:還有嗎,有請 “胡同派”
生:(不滿地)又是胡同啊
師:好好,我改正,待會兒,多請你們“高樓”發言
生12:胡同文化還有適用價值,如課文里說到有上馬石、栓馬樁等,它們的歷史價值還在,為后人提供了考查的依據。
師:好,有請這邊
生13:我贊賞高樓文化,從74頁17段看出,胡同走向衰敗沒落,如果外國游客來看到殘破的景象,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發展起來,影響中國的形象。
師:哦,她是站在國際交往的角度來看胡同的,發展高樓就可以讓外國人看見中國的發展,如廣州的中信大廈多么驕傲地矗立在中國的大地上啊?
眾生:(掌聲)
生7:我先想反駁一下麥家輝的觀點,我自己也沒有說完整,大家覺得胡同已經不適合現在了,已經To old.
師:她是英語科代,說話要用英語才能較好地表達啊!
眾生:(笑)
生7:大家看看物理書,知道物質小到原子,大到宇宙,看似兩極但都是可以統一的,同樣,我說的穴居文化,不是過鉆木取火的生活,我討論的是理想,我們現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但我相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心理會更適應物質生活更豐富的將來,人們可以夜不閉戶地生活。
師:運用了鄧小平的初級階段理論來論證啊!
生14:為什么高樓這么多,我們學習的地方也是高樓?這是現實存在,胡同總會走向沒落。
生15:我比較支持胡同文化。對胡同有很親切的感覺。
師:你住過胡同嗎?
生15:住過類似胡同的院子。高樓只是人口與時代發展而形成的,我們住高樓只是因為人多了,如果建胡同要占用更多的土地。
師:你是從國土資源部部長的角度來考慮的。
眾生:笑
生16:外國人不會因為看到胡同就說中國落后,這可能還是他們喜觀看的特色建筑。
師:你是從旅游局長的角度看的。是啊,北京有一個旅游項目就叫“到胡同去!”很買座噢!
眾生:(掌聲)
師:有請繼續。
生9:我說高樓是胡同發展的結果,我又傾向于胡同文化,書上說:“偶有剃頭刀子的 ‘喚頭’之類”,這些在高樓里是見不到的;還有,課文說,北京人容易滿足,高樓是從胡同發展來的,不好說誰優誰劣,至于高樓的“隔絕”狀況是不會長久的,古話說:“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人本性是趨于交往的。
師:你是說人的社會性會使得人們將自然打破高樓的封閉。好,現在每個派別給一次發言機會
生2:胡同是我們的特色,民族特色,它不會消失,高樓文化雖然發展了,但胡同還會保留下來。
師:請高樓派
生17:我想請問許佳俊同學,如果廣州有胡同,你住哪兒呢
師:回答啊
生15:廣州有很多城中村,類似于胡同的
生18:我告訴你,這些村已經被改造了,被高樓取代了。
生19:這是發展的結果。
師:是啊,難道你到學校學習不是為了發展嗎?
眾生:(熱烈的掌聲)
師:啊呀(指生19),被他抓住“尾巴”了呀!
眾生:大笑
生17:還有,高樓文化是追求現代化生活的結果,胡同文化是歷史的見證物。
眾生:(鼓掌)
師:請中間派
生7:有人說我的觀點太理想化了,其實沒有理解我的意思
師:那我問你,王典同學,白云山上有個洞,你去住嗎?你怎么回答?
眾生:(笑)
生7:如果我的一切都那么現實,那我還有什么理想的追求呢。
師:你看,我問她,她反問我了,這就是語言運用的藝術。
眾生:(鼓掌)
生:是的,我不能住山洞,我要上學,要考大學。雖然我不能住深山洞,但我不能丟掉理想。當年有人想象今天有電腦,有高樓時,當時他旁邊的人也許會覺得他的想法荒唐可笑,但理想是前進的動力。
眾生:(鼓掌)
師:同學們的辯論非常精彩,發言彬彬有禮,顯示了應有的辯論風采。各自從不同的角度分析論證了自己的觀點。大家從兩種文化的歷史淵源、文化價值、現實發展、未來展望等方面結合自己的認識與理解做了充分的交流和熱烈的探討,有的同學還表現出了一定的辯論藝術水準。不論怎樣,我聽了大家的發言是很受啟發,很有收獲。大家以后在辯論時注意兩點:一是發言要有比較可靠的依據,二是注意不要被別人的意見牽著走,避免走進對方話語的圈套。請同學們課后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充實一下內容,以“你好, 文化”為題,寫一篇作文。下課。